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法国电影爱的开端

法国电影爱的开端

发布时间:2022-09-19 22:57:40

『壹』 是什么电影

电影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发明于19世纪末期,由最初被认为是“小学生的玩意”、“奴隶们的娱乐游戏”逐步发展成为20世纪最广泛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它通过摄影机以每秒拍摄若干格画幅的运转速度,将被摄物体运动的时空转换过程记录在条状胶片上,然后将不同的胶片衔接起来,经过显影、定影。干燥加工成电影拷贝的过程,制成可以放映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影片。影片从最初拍摄一些活动的日常生活景象片断,发展到现在已能够拍摄丰富多彩、复杂变化的现实世界,具体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电影的样式和片种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报道某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或历史事件活动的记录片,也有运用各种美术手段和材料制作的美术片,还有记录舞台艺术表演的戏曲片等等。在这些种类中又包含若干片种。如故事片中有喜剧片、西部片、爱情片、科幻片等;美术片中有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记录片中有传记记录片、文献记录片、新闻记录片等。它包括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成分,所以被称为综1合艺术。

所谓综合艺术,指综合几种艺术成分而构成的艺术样式。其特征是:

集体创作。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美术、摄影、录音多个创作部门艺术创造的有机配合;

利用现有的一切艺术表现手法。电影有含文学成分的描写和结构,有含戏剧成分的对话、内心独白、形体动作、面部表情,有含音乐成分的歌曲和与画面融合的视觉形象;

广泛的群众性文化。电影的构成是用活动着的画面和各种音响表达、表现世界各国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但是,电影的综合性并不是指各种艺术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将各种艺术形式包含的艺术成分融汇贯通变成新的东西加以表现。它除具有一般文学艺术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在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工具与别的艺术表现工具不同。电影是用摄影机来反映的。摄影机具有真实记录反映对象及其运动的时空转换这一特点,由此形成特殊的电影表现手法和电影叙述语言,将各种艺术成分有机统一组合成新的艺术表现形象。

正因为如此,作为艺术的电影,虽然是诞生于众多古老传统艺术如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之后的最新最年轻的艺术,但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自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正式公映自己制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获得成功至今仅百年的历史。而古老传统的艺术,其中有的已经历了上千或数千年的沧桑,它们问世的时日,就连专门研究艺术史的专家学者们也无从稽2考。电影和古老传统的艺术相比,它只能算个小弟弟。但是它后来居上,后生可畏,最年轻的艺术——电影,以其无可比拟的艺术魁力,闯进了世界艺术之林,一跃而成为最富群众性最具影响力的与世纪同龄的艺术巨人。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于它年轻,有它自己的优势。因为电影不仅是诞生于古老传统的艺术之后,而且它是吸取和消化了这些艺术的所长而又扬弃了它们的所短,有机综合了多种艺术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因此,多种艺术门类的有机综合,是电影艺术最突出的美学特性,综合性是电影美的本质所在。

早期的电影研究家们从电影像谁这一命题出发,探讨电影艺术的基本持性和电影美的奥秘。他们所持的观点和所得的结论各不相同,大相径庭。有人认为电影像文学,有人认为电影像戏剧,也有的认为电影像绘画,还有的说像音乐等等。不一而足。于是便有“可见的文学”、“电影诗”、“视觉交响乐”、“沉默的旋律”诸如此类的说法,试图从电影美学的层次上对电影美的本质作出界说。这些见解虽知其相对的合理性依据,但在今天看来,其各执一端的片面性,则是显而易见的。电影既像谁也不像谁,电影就是电影,因为电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多种艺术的因素、集它们于一身的综合艺术。

电影中包容了文学的因素,因为它从文学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关系的方法,从文学的各种体裁中广泛吸取营养,如从诗中汲取抒情性,从散文中汲取纪实性,从小说中汲取叙事性。在叙事手法上又借鉴了文学中的主观叙述和客观叙述,外部描绘和内心剖析以及多种形式的结构原则等。总之,无论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细节的描写、叙事的3方式,电影都借鉴了文学的经验而具有文学的因素。电影中存在的戏剧因素,表现在演员表演、场面调度、矛盾冲突和悬念等一系列艺术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电影中的音乐因素,表现在通过旋律配合画面,以营造环境氛围、渲染情感和节奏变化。至于电影中的绘画、雕塑、摄影等因素,不仅表现在造型性和视觉再现性上,对构图、色彩和光影的处理上,借鉴了这些艺术的经验,而且电影中的许多专用术语如画面、色调、影调、镜头、焦距等等,也都是从这些艺术中借用过来的。

电影从文学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关系的方法,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细节的描写到叙事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借鉴了文学的经验、方法和技巧,因而具有文学的因素。但文学进入电影’,由于受电影的制约,经过消化、融合,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而非电影加文学。电影中的文学因素和作为语言的艺术的文学有质的区别。因为尽管电影广泛借鉴文学塑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方法和技巧,但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学这一唯一的媒介塑造文学形象,而电影则是通过画面和音响以及电影所独具的特殊表现手段——蒙太奇来塑造银幕形象。作家用语言来写故事、写人、写人的灵魂。文学形象是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给读者以联想,银幕形象则是通过可见的画面和可闻的声音具体地直接地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可见电影中的文学因素决不是电影加文学。

电影从绘画中吸取营养,包括构图、光影、色彩、线条的运用和处理,具有绘画的因素,但绘画进入电影并非电影加绘画,电影中的绘画因素受电影制约,与绘画艺术有质的区别。绘画再现生活的手段是线条和色彩,电影的手段是画面,并且有声音与之相配合。绘画中的造型形象只能是化动为静,静中4见动,不能表现对象的连续运动,银幕中的造型形象则始终是不断变化着的连续运动的造型形象。

电影从戏剧吸取营养包容了戏剧艺术的因素,但戏剧进入电影,因受电影的制约被消化融汇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并非电影加戏剧。电影的时空观念和处理同戏剧的时空观念和处理有着质的区别。舞台空间是固定的,银幕空间是不断变化的。舞台时间是现实的物理时间,银幕时间则可以自由延长、压缩、停滞的非物理时间。因此戏剧的时空表现受到限制,而银幕的时空表现则有很大自由。不仅如此,戏剧表演和电影表演也存在着质的区别。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赏者的欣赏共时共地,同时完成,这是戏剧表演的特点;而电影表演则是另外一种情形:表演者在场表演,欣赏者缺席;欣赏者在场欣赏,表演者缺席,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赏者的欣赏不可能共时共地,也不是同时完成。因此,这就决定了戏剧表演和电影表演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律而非一致。

其他各门艺术进入电影,同样要产生质的变化,凡此种种,说明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并不是各门艺术简单地相加拼凑在一起,而是经过了化合的有机的综合整体。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而形成综合性的审美特性,就其实质来说,乃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有机综合。正因为如此,作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电影,它克服了传统的纯时间艺术难以充分表现空间和传统的纯空间艺术难以表现时间的局限与不足,既可以充分表现时间又可以充分表现空间,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现潜力和艺术可能性。由此也不难看出,包容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电影的综合性实质,还在于它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它克服了纯视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听觉形5象的审美需求和纯听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视觉形象的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视听两者之长的优势,成为一门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

电影的诞生

电影的诞生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它涉及到物理学中的光学、电学、化学、生理和心理学以及机械制造和摄影技术,当这些技术发展到相当水平后才促使电影的出现,并随着这些学科及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首先是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和确立为电影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什么是视觉暂留原理呢?少年朋友幼小时候可能见过并玩过一种叫做幻盘的玩具。在一张圆形的硬纸板上,一面画着一只小鸟,另一面画着一个鸟笼。当你拉紧系在纸板两端的绳子,让纸板快速旋转时,好像小鸟关在笼子里了。如在黑暗中点燃一支香,用手持香作圆圈快速挥动,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人圈。这些就是视觉暂留现象。这时因为反映在我们视网膜上的视象不会立即消失,人所看到的视象有视网膜上具有滞留性的特点。科学家试验并确证,视像在眼前消失之后,仍然能够在视网膜上保留0.l秒左右的时间。今天的电影,胶片上每画格中的影像都是静止不动的呆照。但是,通过给我们以连续运动的幻觉,这就是运用视觉暂留原理而产生的效应。

其次,电影的发明是在摄影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实际上意味着快速摄影,而普通摄影的拍摄对象,一般只能是静物或人物呆照,不能拍摄和表现出连续运动中的人和物。据说19世纪50年代,有位摄影师想6表现一个人放下手臂的动作,他采用的办法是:首先拍摄这个人举起手的姿势,然后把未曝光的胶片重新装进照相机,再来拍摄这个人的手稍微放下一点的姿势,如此这般逐次地拍摄,一直拍摄到这个人把手完全放下为止。拍摄一个简单的动作竟如此困难和烦琐,如要拍摄快速复杂的连续运动,自然更加无能为力了。如:1872年美国有位富商和人打赌,他认为马在奔跑时,它的4只蹄会同时离地腾空。为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不惜以重金聘请一位摄影师来拍摄马在奔跑时的实况。摄影师在跑道上安置了40多架照相机进行连续拍摄的试验,花了几年的工夫,直到1880年才完成这项实验,虽获得成功,但他所拍下的片子只能放映一两秒钟。可见一般的摄影技术是不可能适应电影摄影的需要的。1888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经过多年探索,终于制成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才首次为电影摄影奠定了初步基础。

还有,适应电影摄影需要的胶片,必须依靠化学工业及其技术才能生产,而胶片必须通过放映机平稳、均衡的速度把光影投射到银幕上也并非易事,它有赖于机械工业为制作放映机提供先进的技术条件。1894的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每次可放映半分钟,但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观看,卢米埃尔从缝纫机的运作工艺得到启发,在前人探索试验制造放映机的基础上获得较大突破,发明了胶片以每秒16画格的均衡速度通过放映机片门的放映技术,遂使影象清晰稳定地投射到银幕上供大家观赏,终于迎来了电影的诞生。

1895年12月28日——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不平凡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法国里昂的企业家、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7内,向社会正式公映了自己制作的几部“活动照相”,如《火车到站》、《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世界最早的影片。世界影坛和电影史学家们公认,它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结束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伟大的电影先驱者卢米埃尔,为世界电影史谱写了光辉的第一页。

电影的发展及流派

1.电影的发展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说,电影成为艺术,是从导演们想到挪动摄影机那一天开始的。卢米埃尔作为伟大的电影先驱者,揭开了电影史的第1页。但卢米埃尔的电影,都是固定视点拍摄,摄影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角度等关系不变,自始至终是一个全景,一分钟一部电影,一部电影只有一个镜头。法国的电影先驱者梅里爱,把戏剧引入电影,并创造了停机再拍、叠印、多次曝光等拍摄手段,使电影获得生机和振兴。但梅里爱的全景内容是舞台上的科幻、神话、魔术等不同表演,形式仍然是复制的戏剧节目被人称为“前排观众眼里的戏剧”。因此它们还不是真正的电影艺术。

被誉为美国电影之父的电影艺术家大卫·格里菲斯,对电影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的伟大功绩在于改变了卢米埃尔复制现实和梅里爱复制舞台、以场景为构成影片的基本单位的作法,而采用不同距离、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来拍摄所要表现的拍摄对象,以镜头构成影片的基本单位。他摄制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不仅标志着当时美国电影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世界电影史上8的经典名作。

摄影机挪动的标志是电影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它终于突破了活动照相和复制戏剧的局限,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电影发展史上发生的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使电影艺术跨入了成熟的阶段。

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发生的由无声电影发展到有声电影的技术革命,是电影发展史上第1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电影自诞生以来的数十年里,一直是只有供人观看的画面而无声音的默片——无声电影,因而被人们称之为“伟大的哑巴”。直到20年代末,由于电子工业的发展,声频真空管和光电管的发明以及录音还音设备和技术的逐步完善,这一系列技术成果的取得,才为电影的首次重大技术革命——由无声电影发展到有声电影奠定了技术基础,为使“伟大的哑巴”开口获得了良方。1926~1927年间,美国的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率先推出了能说话会唱歌的有声影片《爵士歌王》、《唐璜》等。1930年以后,制片商竞相仿效,有声电影开始风靡于世。有声电影的问世,使电影获得了声音,电影已不再是纯视觉艺术,而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它更好地满足了电影观众的审美需求。

电影史上第2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是30年代中期彩色电影的问世。

电影自诞生以来的数十年间,还存在着另一严重缺陷,这就是它没有色彩,一直是黑白片。电影家们为消除电影患有“色盲”症的缺陷,开始了不断的探索、试验以寻求良方。如有的电影家曾试用人工着色的办法,在胶片的画格上逐一涂色,以克服银幕上只有黑白世界而无真实的色彩世界的缺陷。9但是,面对多彩的客观世界,这种人工着色的办法,是难以在银幕上获得满意的效果的。正因为如此,1935年由于生产具有特殊感光性能的彩色胶片的工艺得到满意的解决,美国导演马摩里安摄制的世界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浮华世界》(根据英国作家萨克雷的著名长篇小说《名利场》改编)在美国诞生了,40年代初以后,彩色电影开始遍及全球。

由此可见,依靠现代科技的装备,电影才从视点解放、从无声发展到有声、从黑白发展到彩色。随着当代高新科技的发展,当代电影又从普通银幕电影发展到宽银幕电影、立体声电影、环形电影、全息电影等等。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侏罗纪公园》、《空中大惯篮》等一些充分利用电脑来拍摄的新的电影,为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

2.电影的理论流派

在涉及到与电影有关的问题时,总听到蒙太奇这个名词,那么蒙太奇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

蒙太奇,是法语的音译,原来是指建筑学中的构成、装配。借用到影视艺术中有组接、构成的意思,也就成了影视片中分切、组合的代名词。一堆建筑材料,没有生命、没有任何美感,到了建筑师手里,却可以把它们组合成风格不同、式样不同的各种建筑。它是电影语言中最基本的语言,如果对关系电影美学基础的蒙大奇问题不甚了了,那么,作为电影导演,是不可能拍出好影片来的;作为电影编剧,也写不出好剧本;作为影评人,难以评到点子上;同样作为电影观众,也难以看出个名堂。

前苏联著名导演库里肖夫曾做了一个实验来说明蒙太奇的效果。他从一部由当时苏联最有名望的演员莫兹尤辛主演的旧10片中,选出一张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另外,又从别的影片中选出表现一只饭桌上的汤碗、一口棺材和一个孩子在玩耍的镜头,分别把莫兹尤辛的特写镜头与这3个镜头随意结起来放映,果然出现了奇迹。莫兹尤辛的脸不再是无表情了,而是呈现出饥饿、悲伤和慈爱的表情。

一般来说,电影蒙太奇的基本内涵就是镜头的分切与组合。

一部影片通常一般由数百个或千余个镜头组成。而一个镜头,是指自摄影机起动始,至摄影机停止运作止,一次连续摄录在胶片上的画面。电影艺术家根据既定的思想艺术意图,对人物、事件、动作、环境等被摄物分别拍下许多不同景别,不同角度和方位的画面镜头即分切;然后再按原定的构思方案,把这些不同镜头有机地艺术地剪辑组合在一起,使这些镜头相互间产生连贯、对比、隐喻、象征、烘托、悬念、节奏等有机联系并构成整体,组成一部表达一定思想艺术内涵并为观众所理解的影片。所以,说到底,蒙太奇就是电影艺术家用以叙述故事的一种方法,是电影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语法。

随着电影的发展,其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和拓展。在无声电影中,蒙太奇的分切与组合,仅限于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外部关系。一旦电影获得了声音和色彩,蒙太奇也参予了声音和色彩的分切与组合。蒙太奇参予声音,形成了声音蒙太奇,它涉及声音与声音、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关系。后者又包括声音与画面同步即声源来自画面中、声音与画面分立和声音与画面对位即声音与画面不同步,声源不在画面中等不同关系。蒙太奇参予色彩,形成色彩蒙太奇。此外,蒙太奇的分切与组合还可以11通过人物和摄影机的不同调度在一个长镜头内成,对此人们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变化,电影无论从技术方面还是从艺术方面来说,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从艺术方面来说,许多电影艺术家已经不满足于固定传统,他们追求现代意识,刻意创新,许多新的理论、流派都纷纷出现,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以法国为中心的先锋派,在意大利兴起的新现实主义,在日本兴起的独立制片运动,在法国兴起的长镜头理论、新浪潮主义等。

长镜头理论源自于安德烈·巴赞。安德烈·巴赞是法国的一位电影评论家,他认为,电影的最大优点是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传统的蒙太奇手段却是人为地把影片按照编导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剪接,实际上是强迫观众接受编导者的思想,因此,电影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他主张,不要把时空随意割裂,从而限制观众的知觉过程。因此,他强调要把事件的全部真实过程拍下来,让观众自己欣赏、品评,这样就造成了长镜头的出现。因此,巴赞的理论也就常常被人们称为长镜头理论。其实,它还有个名称,叫做场面调度理论。巴赞的理论有它的积极意义,因为他强调让观众自己去理解、品评,“看他们自己想看的东西”。

对于蒙太奇理论和长镜头理论,虽然有些电影理论家各有偏爱,但实际上,两者都有它们的积极作用,也都有它们的不足。有人用长镜头理论否定蒙太奇,认为蒙太奇已经过时了,这样把长镜头理论反映到了绝对的地位,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应该说,这两种理论都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因而,也12就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60年代中期,在西方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电影符号学在法、英、意大利等国兴起,这是世界电影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它以1964年法国的电影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发表的题为《电影:语言还是言语?》的论文为开端,标志着这一新的电影理论的脱颖而出。和前两种电影理论不同,电影符号学不是电影理论的一个流派,和电影的创作实践的关系也不是很密切,它是读解影片本文对影片的分析和研究和对电影进行纯理论性研究的一种倾向和方法论。

70年代以前的电影符号学,总的来说,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框架,注重结构和表述结果的静态研究。70年代以后,引入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注重了表述过程的动态研究,标志着电影符号学第2阶段的开始。

中国电影发展历史

1896年8月11日电影传入中国。当时外国人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村茶楼中放映了一部表现外国人生活的影片,引起了轰动,被称为西洋影戏。从此,法国、英国、俄国、意大利人也纷纷把自己国家的影片输入中国,在酒楼茶肆中放映。

中国自己拍映的第1部影片当数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的《定军山》。这是一部短戏剧片,主演是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定军山》是谭派的保留剧目。京剧是当时中国人最喜爱、最熟悉的剧种,谭鑫培又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京剧艺术家。任景丰当时的选择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是颇有精品意识的,因此,影片大获成功。报载,放映时有13“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当然,由于那时还是默片时代,所以任景丰等人只拍了其中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或舞蹈比较多的场面。

本世纪20年代前后是中国的电影事业的萌芽时期。1917

年,中国有了第1所自己的电影企业——商务印书馆影片部。一些影片的样式,如故事片、武打片、纪录片、风光片,动画片都出现了,但基本上还是在探索阶段中。那时拍出的一些影片,如《严瑞生》、《红粉骷髅》等,无论在影片的内容上、艺术性上,都很低劣。不过那时也确有一些影片具有积极意义。如我国的第1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办婚姻的不合理。1913年,由美国人出资、中国人拍摄的

《庄子试妻》成为第1部送到外国去的影片。1931年,还诞生了我国的第1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30年代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左翼

文艺运动的兴起,同时也标志着左翼电影的兴起。“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拍出了许多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又有相当艺术水准的影片,如《春

蚕》、《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神女》、《新女性》、《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狼山蝶血记》等。孙瑜执导的《野草闲花》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其中的

《寻兄词》开了我国电影插曲的先河。蔡楚生的《渔光曲》,在中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电影艺术家对于电影语言的运用更加纯熟了,推、拉、摇、跟、升、降的摄法,各种蒙太奇手段的运用,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1937年以后,我国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拍摄了《塞上风云》、《八14百壮士》、《长空万里》等影片,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影片,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派的腐败和反革命的本质。而物质条件技术设备极差的解放区也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电影企业,1946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在现在的黑龙江省鹤岗成立,为人民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我国的电影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不仅成立了许多新的电影制片厂,一些著名的优秀电影艺术家创作。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而且涌现了许多新秀。一批影片,如《白毛女》、《钢铁战士》、《梁山伯与祝英台》、《聂耳》、《我这一辈子》等还在国际上获奖或者获得好评。十年浩劫,曾给中国的电影事业带来了极大损害。打倒“四人帮”以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许多新的题材、新的办法、新的电影艺术家大量涌现,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谢晋、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导演们拍摄了一批《天云山传奇》、《黄土地》、《红高粱》等有国际声望的电影,中国的电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已稳步走向世界。

『贰』 请大家介绍一点有人文主义关怀的欧美影片,体现人性善恶的或者是煽情一点的,反正就是看了会让人感动的

〈红白蓝〉
一直很喜欢这三部电影,尤其是《蓝》。今天在网上读到这个,觉得不错,贴在这里。

爱的碎片的惊鸿一瞥

·作者不详

《蓝、白、红》三部曲是基斯洛夫斯基的天鹅之歌。制作三部曲时,基
斯洛夫斯基回忆了自己的生活和创作经历。这部读来不时让人感动的生活经
历和创作经历的回忆,谈到好多生活伦理问题。

七十年代,波兰电影艺术大师K.Zanussi开创了“道德焦虑电影”,基
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把“道德焦虑”推进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基斯洛夫斯基认
为,在自由主义社会中,人的道德处境更为孤绝。因为,自由主义社会没有
国家道德、民族性道德、阶级道德一类的或虚构、或强制的全民道德。个人
的道德承负及其软弱无力在自由主义社会中更充分地显露出来,所谓自由主
义伦理,首先是对个人的道德承负力的脆弱的体认。在自由主义社会,个人
的道德壮况是怎样的呢?基斯洛夫斯基仍然通过个体性的道德困境来探讨自
由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负担。自由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自由、平等、
博爱,《蓝、白、红》三部曲要探讨这些价值理念的私人含义。任何价值理
念都不是抽象的,社会制度中的大理念也体现为具体的个体私生活事件。要
想知道生活制度的伦理大理念的味道,最恰当的办法是体味在这个生活制度
中生活的个人眼里噙着的泪水。

《红》提出的是一个康德式的问题:爱怎么可能?

时装模特儿瓦伦婷生得光彩照人,无论她穿什么时装,都令人沉浸在温
暖的红晖中,像这个令人心寒而又诱人的世界上一切受害者的庇护人。一天
傍晚,她开车回住处意外撞伤一只狗,怜惜感驱使她带着狗寻找主人。

狗的主人是位独居的退休法官,性情古怪,整天在家监听邻居的婚外情
电话。瓦伦婷劝说退休法官不要干这种不法行为,不要对别人的隐私那么好
奇,退休法官却问她体味过爱的晕眩和恶心没有。

四十年前,老法官还是一个法律系学生,有一位漂亮的女朋友。一天,
他偶然看到自己的女朋友“双腿张开,其间夹着一个男人”。他离开了她,
一直把爱锁在心底,让它噬嚼自己的身体。

瓦伦婷住处对街,碰巧也住着一位法律系学生,名叫奥古斯特。瓦伦婷
不认识他,只是经常从窗户看见他匆匆忙忙进出大门。奥古斯特像在重复老
法官的命运,一天,他看到自己的未婚妻“双腿张开,其间夹着一个男人”


瓦伦婷如茵的气质显得天使般的纯粹,把喧嚣、阴森的周遭世界照得有
如神话中的绿色深渊。“这份美是纯的吗?抑或永远都有些缺陷?”基斯洛
夫斯基问。老法官和奥古斯特的未婚妻是纯美破损的象征,纯美破损不意味
着邪恶和不道德,而只意味着生命的过程:由想像的、可能的爱转变为现实
的爱。在老法官的引示下,瓦伦婷困惑不解地看到,爱情的开端和终结就在
未婚妻向并非未婚夫的男人张开的双腿和丈夫躺在另一个女人的双腿之间。
人世间有纯粹的爱吗?或者,生活中有能够保全精神的情爱吗?

基斯洛夫斯基的问题是,生活中是否有圆满的两情相悦?“纯粹的情爱
想像的破损,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们固执地要寻求两个完全相契的个体在爱欲
中相合。完全相契的个体在爱欲中相合几乎是没有可能的,这只是一种情爱
的美好想像。纯粹的爱情只能是同一个苹果的两半重新再合,可是,一苹果
被切成两半后,分别被生命的无常抛到无何他乡,一半遇到另一半的机会已
近于零。

基斯洛夫斯基有意让瓦伦婷与退休法官的相遇显得像被切成两半的同一
个苹果,又让他们相逢在错过的时间夹缝中。四十年的时间距离没有消磨掉
精神,身体却已远去。基斯洛夫斯基说,《红》的真正主题是:“人们有时
候会不会生错时代?”“我们可能修正老天爷犯下的错误吗?”被切成两半
的苹果的命运是老天爷犯下的错误吗?会不会是人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想像
犯下的错误?老天爷从来没有许诺被切成两半的苹果应该重合,甚至根本就
没有一个苹果被切成两半这回事,它只是个人的精神性欲望的想像而已。情
爱这个词容易激发人的美丽想像,其含义要么是残破的,要么是错误的。

尽管如此,虽然一再强调命运的无常,基斯洛夫斯基没有变成一个佛教
徒或道教徒,他固执地要祝福瓦伦婷。瓦伦婷和奥古斯特相互住在对街,也
许,他们就是一个苹果的两半。他们每天都迎面而过,而每天的相逢就是错
过。基斯洛夫斯基最后安排了一场偶然的海难:船上大多数人都死了,瓦伦
婷和被爱灼伤后逃离的奥古斯特是极少数幸存者。缘分是在灾难中出现的。
老法官喘息的目光从电视新闻中看到海难现场,把弥留的祈愿留在了瓦伦婷
和奥古斯特偶然间相依的脸上。

白色在法国三色旗中象征平等。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平等大概是最具诱
惑力的乌托邦观念,像一把在人类的头颅上和躯体间挥舞着的深锯齿的镰刀
。《白》要问的不是平等的政治含意或经济含意,而是伦理上的性情含意。
两性的婚姻瓜葛这一最私人的层面显然是体察平等的性情含意恰当的场所。

卡洛和他的妻子好不容易从波兰移民到法国,突然变得性无能。到了法
国后,语言不通使卡洛丧失了一切生存能力,而他的妻子不仅有姿色,还会
说上几句刚够情场沟通的法语。这已经足以说明卡洛突然变得性无能的原因
了。

卡洛的妻子以法兰西风格提出,自己渴饮爱河而不得,痛苦不堪以致患
上忧郁症,以丈夫性无能为理由上法院诉讼离婚。卡洛一再声言很爱她,她
只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请出示性能。情爱是建立在性能力的平等之上的,
一旦这种能力的平等不在了,两情之爱就成了撒在水泥地上的碎石子,卡洛
就跪在这散乱尖硬的碎石上:卡洛给妻子打电话,妻子在电话里用与另一个
男人的沉欢呻吟来回答。

性能力是随机而生的个体生理个心理基质造化的偶然结果。至今还没有
一种平等理论主张个体身体论的平等。然而,政治和经济平等的意识形态影
响到个人的性情,改变了个体的身体交往的伦理感觉。卡洛要重新得到妻子
的爱,必须证明自己的性能力。情爱成了争取平等的私人性斗争,被还原为
个体之间偶然的相对平等。

卡洛在法国死皮赖脸地缠着已经诉讼离婚成功的妻子,受尽种种羞辱,
只有返回波兰。回到本土,卡洛不仅发了一笔横财,性能力也意外地恢复了
。他还爱着妻子,装死请人发告,唤妻子回来接收财产。她回来发现卡洛不
仅没有死,还恢复了性能力,而且这能力的表达不带责备。基斯洛夫斯基提
醒人们一个司空见惯的事实:情爱中的平等是由财富和生理条件构成的,而
且这两项条件相互勾连。爱情是个体差异(这可能变成不平等)因素偶然达
成的平衡。基斯洛夫斯基在问爱恋中的人们,难道真有纯爱?没有利害权衡
?生理的资质、智力和情趣,乃至心理素质和脾性,都是个体的人身资本,
更不用说如今的国籍身份、财富能力和职业位置。然而,个体之间真的会有
平等?基斯洛夫斯基置疑质疑的不是经济平等或政治平等,而是个体性情上
的平等。纯粹的情爱不是与人身资本不相干,而是两情(性)相悦,无论相
悦是由人身资本的什么要素构成的,与平等与否不相干。寻求平等的情爱,
不是纯粹的情爱。

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大多由自己编剧,编构故事是他思考生活的方式。
通过叙述某个偶然事件,基斯洛夫斯基或构造或置疑某个伦理观念的含意。
基斯洛夫斯基编构的这个探究平等的故事带有喜剧成分:通过性能力的不平
等挑明平等诉求的虚幻性,嘲笑现代意识形态中过于夸张的平等伦理。人类
最好不要去充当平等的代数师,为了算出永远算不精确的平等数,用相互伤
害在相互的肉体上画计算公式。

个人自由不仅是政治理想,也是伦理理想——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欲望自
由,然而,由于个体生命的在体性欠缺,这种理想是难以实现的。自由主义
伦理碰到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困难:既然承认人身的在体性欠缺与对美好的欲
望之间的不平衡是恒在的,个人生命理想的自由欲望是易碎的,又如何可能
把维护个人生命理想的自由欲望作为政治制度最低限度的正当性条件。

《蓝》探讨的正是自由伦理的欠缺。《蓝》是三部曲的第一部。基斯洛
夫斯基说过,《蓝、白、红》的顺序倒过来看也可以。我觉得,倒过来看,
基斯洛夫斯基的叙事思想的逻辑更清晰。

《蓝》的故事开头是一个幸福家庭驱车远足。朱丽叶,一个富有艺术气
质的女人,丈夫是作曲家,他们有一个女儿。一个偶然的车祸在宁静的大自
然陪衬下打碎了幸福。

朱丽叶在医院里醒来才知道丈夫和女儿都在车祸中丧生。活着还有意思
吗?朱丽叶吞了一大把什么药但没有死成,医院制度不允许死的自由欲望,
只认可不自由的死。

朱丽叶落入生命的漂浮境地,不知道自己该置身何处。朱丽叶才三十出
头,正是女人成熟到懂得何谓生命时刻的年龄,按哈耶克的消极自由来讲,
朱丽叶的美好生活想像是可以实现的:她丈夫的助手安东一直暗恋着她,唯
一偶然目睹车祸的小伙子也在追求她。

可是,朱丽叶感到自己身上的消极自由是不堪承负之轻。丈夫和女儿的
死对她突然面临的个人自由投下了无法摆脱的阴影。最低限度的自由只是想
像中的尤物,在真空式的自由中,个体会失去生存的自重。

自己的过去使朱丽叶无法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她必须逃离自己的过去,
这是获得欲望自由的第一步。朱丽叶主动打电话叫来安东,可是,仅仅一次
肉体之欢就让朱丽叶感到过去的影子使自己无法享有性爱的感觉。朱丽叶逃
离安东,搬到另一城市,让自己淹没在陌生的生活世界中。她拒绝协助完成
丈夫未完成的交响曲。她丈夫太有名,是欧共体的作曲家。已逝的丈夫就像
自己隐没不去的身影,成了她的在世负担,吞噬了她亘古无双的魅力。基斯
洛夫斯基要表达的是:即使在个人情感这一最为属己的领域,人的愿望自由
也是有限的。

有两件事对朱丽叶改变自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朱丽叶住的公寓里有一
为喜欢跳脱衣舞的女邻居(生性喜欢欣赏自己的身体激起的情欲是一种消极
自由),一天深夜,这脱衣舞女郎突然从舞厅打电话给朱丽叶,请她马上去
一趟。原来,这位脱衣舞女郎在台上脱衣时,发现自己的父亲坐在下面。纷
乱的悲戚令她不能自已,她需要一个人的体谅。

谁能、谁愿意体谅一个在社会目光看来不道德的脱衣舞女的如此悲戚?

朱丽叶答应去看她。朱丽叶问她为什么要干这一行,脱衣舞女的回答是
:“我喜欢。”朱丽叶看到,脱衣舞女其实同她一样,嵌陷在自身的过去和
自己的生命愿望和矛盾之中。脱衣舞女的“我喜欢”必得面对父亲的眼睛,
正如朱丽叶的“我想要”必得面对自己虽然已经死去的丈夫和女儿。

朱丽叶的丈夫是著名作曲家,他死后传媒把他的私生活变成了公共话题
。朱丽叶一直试图避开传媒的议论,但她还是从电视节目上得知自己的丈夫
曾有情人,而且正怀着一个他们的孩子。朱丽叶要想摆脱过去的束缚,在私
人情感领域中获得自由,看来不可能了。

基斯洛夫斯基说过,《蓝》要探讨自由的欠缺。什么样的自由的欠缺?
私人性的情爱自由的欠缺。个人的喜好和情爱可能是个人生命的自由想像最
切身的空间。

在私人情感中人是否能充分享有自由理想?私人性的生命愿望和喜好自
由吗?脱衣舞女郎面对自己的父亲、朱丽叶面对自己丈夫的情人时,发现了
自己私人自由的在体性——而不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限制,她们都无法
改变自己生命的过去。

朱丽叶找到自己丈夫的情人,没有责备,或要求感情赔偿,把丈夫所有
的遗产——存款和一栋楼房——转交给她。朱丽叶不再逃避,而是面对自己
的过去。她领悟到,获得情感的自由需要另一种爱的能力。朱丽叶停下寻求
自然权利的自由的脚步,转身走向安东,同他用长笛和钢琴的对答谱写丈夫
未完成的交响曲。在这部名为“欧洲”的交响乐中,基斯洛夫斯基注入了自
己对这另一种爱的能力的信心。他虚构了一为名叫Van den Budenmayer的中
古作曲家,《欧洲交响乐》是依Budenmayer的音乐思想来谱写的。朱丽叶对
安东说,交响乐的结尾必须让人们记起Budenmayer的音乐,这是她丈夫的心
愿。

另一种爱的能力指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呢?

《蓝、白、红》三部曲中,只有《蓝》的结局没有意外事件,基斯洛夫
斯基用保罗的爱颂之歌祝福朱丽叶:

我即使会讲人间各种话,甚至于天使的话,如果没有爱,我的话就像吵
闹的锣和响亮的钹一样。我即使有讲道的才能,有各种知识能够洞悉各种奥
秘,甚至有坚强的信心能够移山倒海,如果没有爱,就算不了什么。爱是坚
韧的、仁慈的;有爱就不嫉妒、不自夸、不骄傲。爱能包容一切,对一切有
信心,对一切有盼望,能忍受一切。爱是永恒的。讲道的才能是暂时的;讲
灵语的恩赐总有一天会终止;知识也会成为过去;信心、盼望,和爱,这三
样是永存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爱。(保罗:《科林多前书》13:1-2,4,7-8
,13)

这就是基斯洛夫斯基心中的另一种爱的能力。

保罗的爱颂在《蓝》的结局以合唱和独唱的形式出现,用古希腊文演唱
,旋律有如一曲悲戚颂歌,颂唱生存惊恐中的宁静、破碎中的无损。在这恍
如隔世之音的悲戚颂歌中,基斯洛夫斯基寄托了自己对欧洲和世界的信、望
、爱:

The rhythm is slower and from the music of the joyous hymn about
love which could be the salvation of Europe and of the world,
it becomes serious, an nounces something dark, dangerous.
与此同时,基斯洛夫斯基让人们在画面上看到:
By the window, we find Julie, her face in her hands. One by one,
tears appear on these hands. Julie is crying helplessly

今天刚看了一部《21克》觉得很不错,据说一个人死的那一刻她的体重会减少21克,而21克就是人灵魂的重量,剧中的三个主角却因为这21克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97版的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这部小说很有名,整部电影是到最后一句话被打动的

地铁》(Subway)
关键词:吕克·贝松
楼主点评:每次下到地铁里,都会想起它。不过,那是巴黎的地铁,光怪陆离的边缘人社
会和美丽的音乐。

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关键词:奥里弗·斯通
楼主点评:看完了你就明白什么叫震撼。建议看斯通的电影时,带上个协助呼吸的玩艺。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关键词:大卫·芬奇、布拉德·彼特
楼主点评:你也会被导演骗一把的,但这不是

《七宗罪》(Seven) #
关键词:大卫·芬奇
楼主点评:“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看一看七宗罪是怎么让我
们恐惧绝望。

《云上的日子》(Par-dela les nuages)
关键词:安东尼奥尼
楼主点评:不管你是想看大师的作品还是想知道苏菲·玛索不穿衣服的样子,这部电影都
不会让你失望。

《爱情是狗娘》(Amores perros)
关键词:伊纳里多
楼主评价:又是一个拼装式的电影,几个小故事被拼装到一起

『叁』 那首《爱的罗曼史》是大调转小调吗

《爱的罗曼史》可以说是一首家喻户晓得世界名曲,也是几乎所有学过吉他的人必弹的“吉他国歌”。即使不弹吉他,在这个地球 上不知道这首乐曲的人,恐怕也是少之又少吧;多年来这首旋律优美纯朴的小品,不仅拨动过无数人情感的心弦,也唤起过许多人失去的热情与浪漫。在吉他音乐史 上或许还没有任何一首乐曲能够像《爱的罗曼史》这样,既能让吉他延续旧有的传统,又能吸引无数新一代的听众和学习者。

关于《爱的罗曼史》的作曲 者,目前在坊间的乐谱或是唱片上大都以“作者不详”或“西班牙民谣”一笔带过,完全缺乏考究和科学的依据,现在唯一受到大家公认的(其实是误植)就是,自 从西班牙吉他演奏家耶佩斯(Narciso Yepes)在1952年为法国电影《禁忌的游戏》(Jeuxinterdits)担任配乐时,以《爱的罗曼史》做为主题曲之后,随着电影的卖座,此曲就 顺理成章的成为耶佩斯的“改编”。然而事实上,当初耶佩斯为《禁忌的游戏》选曲配乐时,除了《爱的罗曼史》之外,他还将柯斯特(N.Coste)、拉缪 (J.Ph.Rameau)、维西(R.de Visee)等法国作曲家的小品一并搜入,甚至后来出版的电影配乐乐谱上,耶佩斯 山只在谱上注明着“编集”、而非“编曲”(这里面的乐曲基本上无一是由他 改编的).于是在这种“以讹传讹”的渲染下,耶佩斯竟也成了《爱的罗曼史》的同义词。

其实早在耶佩斯之前,同样出身于西班牙的吉他演奏家文森特•哥梅斯(Vicente Gomez)就曾经在1939年,为西班牙导演鲁本•马莫里安(Rouben Mamoulian)的电影《血与砂》以《爱的罗曼史》做为配乐,只可惜当时西班牙的电影尚未进入国际市场,所以留给人们的印象并不深刻。不过尽管如此,这部电影在西班牙还是曾经轰动一时,虽然当 时的影片中并未对配乐多做介绍,但是做为仅有旋律的演奏音乐,《爱的罗曼史》被填上歌词演唱却是流传于电影《血与砂》之后,或许这就是此曲日后被称做“西 班牙民谣”的开端吧!不过直到这里,真正的作曲者仍是知之不详。

真正的答案也许就在这里,依照现有的资料逐一追索,《爱的罗曼史》的乐谱最早是出现在阿根廷RICORDI出版社,为西班牙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安东尼奥 •鲁比拉(Antonio Rubira)所出版的(练习曲)(Estudio,编号BAl2375)。根据普拉特(Domingo Prat)1934年所著的《吉他演奏家辞典》记载:“安东尼奥•鲁比拉出身名门,是19世纪后半最顶尖的吉他演奏家之一,1881—1884年渡海至阿 根廷展开演奏与教学活动……”由此可知,《爱的罗曼史》的作曲者极有可能就是安东尼奥•鲁比拉,只不过当时他仅仅是将这首乐曲当做《练习曲》,而且据说在 这份谱上,右手分解和弦的指法是a i m,而不是今天我们所惯用的a m i。(编注:就练习而言,a im的指法确实比a m i更具练习价值!)

然而,这首《练习曲》又是怎么变成《爱的罗曼史》的呢?在西班牙Union Musica出版社所出版的刘贝特(Miguel Llobet)作品中,鲁比拉的这首《练习曲》已经被换了一个标题,叫做《作者不详的罗曼史》(Romance Anonlmo,编号UM21262),而且当时刘贝特在谱上也注明了乐谱是由他“编集”、而非“编曲”。之后,或许是出版商为了强化宣传的效果,再度将 《作者不详的罗曼史》换了一个更浪漫的标题--《爱的罗曼史》,至此这首小品的身世总算是真相大白了! 

不过在这里有一点令人感到困惑的是,耶佩斯、哥梅斯、刘贝特这三位吉他大师,难道当时他们都不知道这首乐曲的由来和鲁比拉的存在吗?或者是在他们的心里多 少有些睥睨、炉忌和不屑(因为他们都是很好的作曲家--尤其是刘贝特,所以对于这么一首和声贫乏、旋律单调的作品不免有些不以为然),可是偏偏这首乐曲竟 是如此的能够触动人心而且广受喜爱,于是在这三位大师的“无心插柳”之下,“鲁比拉”这个名字全然湮灭在历史中,但是他的《练习曲》却幻化成《爱的罗曼 史》,回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编注:刘贝特曾于1910~1920年在拉丁美洲各国演出,所以这首《练习曲》很可能就是刘贝特在阿根廷发现之后传回西班牙。)

前年,约翰威廉斯在其2000年的新专辑中再度以《爱的罗曼史》(吉他与管弦乐合奏版)为他的演奏生涯另辟新局,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爱的罗曼史》的钟情与偏爱,再说什么好象都是多余的了……

『肆』 电影的由来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


(4)法国电影爱的开端扩展阅读

电影理论的发展和各次重要的电影创作运动紧密相关。苏联学派的探索、法国和德国的先锋派实践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分别启发了蒙太奇理论、先锋派理论和真实美学的建立。法国新浪潮运动与法国电影手册派交相辉映,享誉世界。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深化了我们对电影的认识;电影作者论则强调了导演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对电影实践的指导。而好莱坞的制片厂体制、类型片模式及后来的新好莱坞独立制片是电影产业化的典范。

『伍』 世界电影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作

1、开端,1888年10月14日,路易斯·普林斯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是IMDb认证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该片记录了一群人在花园里做着一些滑稽的动作。

2、电影初期成长为艺术,1896-1912年,代表作——《火车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大火》、《拯救遭难者》等影片,卢米埃尔创造了最早的新闻片、旅游片、纪录片、喜剧片等影片样式。

3、电影艺术初期,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艺术家的勇气拍摄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无声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1916年又拍摄了《党同伐异》。这两部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典基之作,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4、电影艺术重要发展期,1946-1959,苏联的一些电影工作者拍摄出了一批有感情冲击力的战争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传记片。如《青年近卫军》、《攻克柏林》、《易北河会师》等。

5、电影多样化,1960年,以非理性为基本特征,是对戏剧化电影更大的一次冲击。这次电影运动以夏布罗导演的《漂亮的塞尔杰》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吕弗《四百下》,阿仑雷乃《广岛之恋》在戛纳电影节引起轰动为开端。

『陆』 电影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它有哪些由来

形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极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所有蹄子都腾空。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柒』 世界电影史概况

世界电影历史备忘录
1895年以前

11世纪
科学家们意识到了将一束光透过小孔可以使一个外部的形象在内部显现出来。

16世纪
雷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概略地描绘出"黑箱"的概念。"黑箱"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前的意大利。它是一个类似镜头式的暗箱,里面射出的光线可以在其对面的墙上形成颠倒的影像。

16世纪中叶一17世纪
1、钱巴蒂斯塔·德拉·波尔塔(意大利)通过"黑箱"放映了一组不长的风光图画。
2、阿塔内休斯·基歇尔(德国)发明了他的"魔灯"。这是一种通过蜡烛和透镜放映画面的方法。

1824年
彼得·马克·罗热(英国)向伦敦的皇家协会提交了名为"关于活动物体的视觉留影原理"的报告。

1826年
约翰·艾尔顿·帕里斯博士发明了"幻影转盘",即在一圆盘上一面画有鸟笼,一面画一只鸟,旋转时产生"鸟在笼中"的感觉。

19世纪30年代
1、 约瑟夫·涅普斯和路易斯·达盖尔(均为法国)发展了照相制版工艺,使被拍下来的影像可以保留在金属板上。
2、威廉姆·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英国)在纸板上制出了正片。

1832年
1、约瑟夫·普拉图(比利时)制造出了"诡盘"。这是一只画有一系列动作分解图形的圆盘,圆盘的边缘有许多齿孔。操作者面对镜子,把眼睛对准任何一个齿孔,转动圆盘,可在镜中看到活动的影像。
2、西蒙·里特·冯·施坦普夫(德国)发明了"圆筒动画镜",这是一种与"诡盘"相类似的玩具。

1834年
威廉姆·乔治·霍纳(英国)发明了"活动连环画转筒"。它在一只圆筒状的内环中贴上画有一系列分解动作的纸片,通过圆筒的旋转使人看到连续活动的影像。

1839年
达盖尔(法国)在巴黎展示了银板照像。

1849年
朗根海姆兄弟在费城试验成功了玻璃板照像。

1877年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美国)发明了留声机录音机。 埃德沃德·穆布里奇(英国)成功地用一组镜头拍下了一匹奔马的分解动作。

1882年
艾蒂安·朱尔斯·马利(法国)发明了"摄影枪"。

1884年
乔治·伊斯曼(美国)把柯达胶卷投放市场。

1888年
伊斯曼为其在一种赛潞瑶片基上使用的胶片乳剂申请了专利。

1889年
爱迪生实验室发明了活动电影摄影机。

1891年
爱迪生发明了活动电影放映机,它放映出的影像只能通过一个小孔来窥视。

1893年
世界上第一个电影制片厂,爱迪生的"黑玛丽"制片厂在新奥尔良的新泽西建成。

juncc 2007-3-10 07:15
电影的开始(1895--1913)

1895年
1、奥古斯特和路易斯·卢米埃尔(法国)发明了手提式电影放映机。
2、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他们的第一部影片《工人离开卢米埃尔工厂大门》。
3、伍德维尔·莱瑟姆(美国)发明了电影放映机上的胶片控制装置,解决了影片胶片在运行时发生画面跳动的现象。
4、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开放映了电影。

1896年
1 罗伯特·威廉姆,保罗(英国)在英国为电影放映机(Biosoope)取得专利。
2 “叙事电影之父”乔治·梅里爱(法国)开始摄制“幻术”(特技)电影。在其后来的电影生涯中,他不断对这一想象的王国进行探索。
3、 4月23日,爱迪生(美国)的放映机(Vitascope)在纽约城中的科斯特和比亚尔音乐厅进行了第一次放映活动。

1900--1905年
布莱顿学校在英国建立。它由一群摄影师组成,他们的试验显示了镜头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传达出不确定的信息。

1900--1910年
出现了数以百计的根据著名舞台剧改编的短故事片。

1902年
1、梅里爱的《登月旅行记》(法国)问世。该片使他获得了国际性名声。
2、埃德温· S·鲍特的《邮递员的罗曼史》(美国)表明对于电影叙述方式的基本因素逐渐增长的意识。
3、查尔斯·百代(法国)建立起自己的制片厂--百代电影公司。

1903年
1、鲍特的《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美国)显示了通过电影的剪辑创造出戏剧性和象征意义的可能性。
2、鲍特的《火车大劫案》(美国)展示出平行剪辑的效果和西部的魅力。

1905年
1、镍币影院在匹兹堡开张。这是美国第一家装备齐全的电影院。
2、第一本行业刊物《观看与影片目录》在美国出版。此时,标准的影片长度为一本。
3、塞西尔·赫普沃斯的《被流浪汉所拯救》(英国)使用了一种连续的银幕运动的方式作为保持故事连续的方法。
4、中国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该片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记录了京剧《定军山》的几个演出片断。

1906年
在美国,已经发展到近1000家镍币影院。

1907年
1、"艺术电影公司"在法国建立。该公司旨在生产具有文化价值的影片。
2、芝加哥建立了第一个城市电影审查委员会。

1908年
1、埃米尔·科尔在法国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动画片,与此同时,小斯图尔特·布莱克顿在美国开创了动画事业。
2、百代电影公司(法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帝国,它每年出口到美国的影片是美国本土生产影片的两倍。

1909年
1、35毫米胶片成为国际影片的标准。
2、美国电影工业建立了全国电影审查委员会以对抗州和市政当局干涉电影的企图。
3、“电影技巧之父” D.W.格里菲斯拍出了《囤积小麦》(美国)。该片代表了早期拍摄"辩证电影"的努力。
4、温莎·麦凯拍了《恐龙格蒂耶》,这是美国第一部重要的动画片。
5、全美已有了1万家镍币影院。
6、以第一位女演员弗洛伦斯·劳伦斯(《传记女郎》)在银幕上使用真实姓名为标志,明星制开始在美国出现。

1911年
1、森图尔影片公司在好莱坞建立了第一家制片厂。
2、宾西法尼亚建立了第一个州立评判委员会,以检查电影的道德质量。
3、第一个影迷杂志《电影故事杂志》在美国创刊。
4、格里菲斯的影片《战争》(美国)问世。这部纪录片式的故事影片显示了导演对电影这一媒介日渐成熟的把握。

1912年
1、卡尔·拉莫尔建立了环球影片公司(美国)。
2、阿道夫·朱克尔建立了名演员制片公司(美国)。
3、思里科·瓜佐尼拍摄了《你往何处去?》(意大利)。这部精心摄制的大场面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井奠定了意大利 电影在史诗性影片上的重要地位。
4、路易斯·梅尔坎顿拍摄了《伊丽莎白女王》(法国)。萨拉·贝纳尔出演了这部根据舞台剧拍摄的长50分钟的影片。

1913年
1、斯特兰·拉伊拍摄了《布拉哥的学生》(德国)。这部表现主义的幻想片成为神秘恐怖电影的雏形。
2、中国生产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导演张石川、郑正秋。电影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包办婚姻中所经历的 一系列繁文褥节。

juncc 2007-3-10 07:17
成长时期之一(1914--1920)

成长时期之一(1914--1920)

1914
1、故事片开始成为电影工业的标准产品。
2、第一座大型影院“滨河剧院”在美国纽约开业。
3、W·W·霍金森建立了派拉蒙影片公司(美国)。
4、查尔斯·卓别林在启斯东的影片中出现。他在一年中拍摄了35部喜剧片,并创造了"小流浪汉"的形象。
5、著名系列片《保琳历险记》(法国)问世。蹈尔·怀特在片中担任女主角。
6、乔瓦尼,帕斯德隆纳拍摄了《卡比利亚》(意大利)。这部巨片中华美的服装引起了全世界的喝彩。
7、弗兰克·鲍威尔的《那儿有一个傻瓜》(美国)问世。西达·巴拉第一次扮演了“荡妇”的角色,从此,“妖妇”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语言中。
8、麦克·塞纳特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长度的喜剧片《蒂利耶被揭穿了的罗曼史》(美国)。

1915年
1、美国最高法院在互助影片公司与俄亥俄州的法律诉讼中判定:电影媒介不享受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关于保护言论自由的条款。
2、美国“全国电影审查委员会”改名为“全国电影审议委员会”。
3、威廉姆·福克斯建立了福克斯影片公司(美国)。
4、托马斯·英斯在美国开创了“制片厂制度”。
5、西席· B·第密尔拍摄了《欺骗》(美国)。这是一部精致的关于犯罪、性和牺牲的影片,并用高调摄影表现了心理 的潜流。
6、格里菲斯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美国),这部纪念碑式的、同时引起激烈争论的影片长达近3个小时,它使用了许多以前影片所没有使用过的方法。

1916年
1、塞缪尔·戈德菲斯和艾德茄·塞尔温共同建立了戈德温影片公司(美国)。
2、格里菲斯拍摄了《党同伐异》(美国)。这部片长超过3小时的影片把四条故事的线索交织在一起,通过复杂的叙事呼 吁着世界的和平与友爱。
3、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拍摄了《死之吻》(瑞典)。他在戏剧性的素材中使用了现代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闪回来叙 述事情的经过。

1917年
1、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国建立了乌发(UFA)制片厂。
2、卓别林的《安逸街》和《移民》(均为美国)问世。在这两部影片中,小流浪汉已从最初的漫画式的形象发展为一个有着悲喜剧效果的富于人性和社会批判色彩的角色。

1918年
1、格里菲斯拍摄了《世界之心》(英国)。影片在对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位主人公的表现中,对德国待一种否定态度,获得了成功的宣传效果,欧内斯特· 刘别谦拍摄了《卡门》(德国)。这部由"欧洲豪华电影的大师"摄制的影片以异国绚丽奢华的服装和对性关系的暗示引起了国际影坛的关注。
2、美国的第一部动画故事片,由麦凯执导的《路西塔尼亚的沉没》问世。
3、上海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戏部"(后更名为"影片部"),中国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民族电影事业。

1919年
1、苏联电影工业国有化。
2、由玛莉·壁克馥、查尔斯·卓别林、道格拉斯·范朋克和D.W.格里菲斯联合创办的联美公司成立。
3、成套供片法逐渐推广。
4、阿贝尔·冈斯于-“欧洲的格里菲斯”拍摄了长达3小时的大型巨片《战争与和平》。他在影片中把特技、隐喻性的并形象和纪录片片断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5、格里菲斯的《被摧残的花》(美国)成功地利用制片厂的环境创造出一种动人的气氛。
6、莫里兹·斯蒂勒拍摄了《阿尔纳先生的宝藏》(瑞典)。这部史诗般的影片真实地再现了16世纪瑞典的历史风貌。
7、埃里希·冯·施特罗海姆拍摄了《愚昧的丈夫》(美国)。影片精妙而又坦率地表现了富人之间的三角爱情关系,它 也标志着他导演生涯的开始。
8、罗伯特·维纳的《卡里加里博士》问世(德国)。这部恐怖的幻想片以一个疯医生的故事探索了表现主义的技巧。

1920年
1、乔·布罗姆特和亨利与杰克·科恩共同建立了 CBC影片销售公司(哥伦比亚公司的前身)(美国)。
2、列夫·库里肖夫(苏联)在莫斯科建立了他的工作室,并开始探索剪辑技巧。
3、卡尔·鲍泽斯和保尔·威格纳拍摄了《泥人哥连》(德国)。影片描写一个被注入了生命的泥人反对他的创造者的故事,是有重要影响的表现主义影片。
4、西席·第密尔拍摄《为什么改变了你的妻子》(美国),一部精致的关于两性冲突的影片。

juncc 2007-3-10 07:18
成长时期之二(1921--1925)

1921年
1、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美国)问世。这是他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该片成为他在商业上最成功的影片。
2、雷克斯·英格拉姆拍摄了《启示录四骑士》(美国)。在这部反对战争的寓言中,鲁道夫·瓦伦蒂诺塑造了一个新型的浪漫偶像,这在当时为他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3、斯特罗海姆拍摄了《愚蠢的窃贼》(美国)。影片以一种现实主义风格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名美国妇女卷入欧洲上流社会的腐败和堕落的故事。
4、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阎瑞生》、《红粉骷髅》和《海誓》问世。

1922年
1、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州已经或正在制定有关法规,以对电影进行管理。
2、美国电影工业组成了“美国电影制片和发行人组织”,并聘请威尔· H·海斯为主席,以改善好莱坞的形象。
3、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美国)问世。这部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非故事片捕捉了一个爱斯基摩人家庭的生活。
4、弗立茨·朗拍摄了《赌博者马布斯博士》(德国)。影片描绘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的图景。
5、弗利德里希·茂瑙拍摄了《诺斯费拉杜》(德国)。影片在实景中拍摄。这部改编自布莱姆·斯托克的《德拉库拉》的故事的影片虽然并不忠实于原著,但却第一次把吸血鬼的形象带给了电影观众。
6、中国第一家较有规模的影业公司“明星影业公司”在上海成立。它标志着中国民族电影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7、吉加·维尔托夫拍摄了纪录片《电影真理报》(苏联)。影片通过剪辑把新拍摄的画面和影片资料结合在一起,分为23个标题,描绘出苏联人民生活的真实景象。

1923年
1、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美国)正式注册。
2、卓别林完成了《巴黎一妇人》(美国)。影片通过一年轻妇女在被人供养的奢侈生活和真正的爱情之间的选择,显示出对于爱情题材出色的处理技巧。
3、雷内·克莱尔拍摄了《疯狂的雷伊》(法国)。这部短片充分利用了电影这一媒介特技的可能性。
4、詹姆斯·克鲁兹的《大篷车》(美国)问世。这部描绘美国西部边境开拓者生活的史诗性影片引起了众多的模仿者。
5、西席·第密尔拍摄了《十戒》(美国)。这部卖弄视觉技巧和特技的历史巨片为导演赢得了好莱坞“第一流人物”的名声。
6、弗立茨·朗拍摄了《尼伯龙根》(德国)。这部分成两集的风格铺张的影片强调了这个德国传奇中的宿命的色彩。

1924年
1、米特一高德温一梅耶三家电影公司联合组成了米高梅电影公司(美国)。
2、CBC影片销售公司变成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美国)。
3、雷内·克莱尔拍摄了《幕间休息》(法国)。影片运用特技和荒诞的动作对现实进行了嘲讽。
4、约翰·福特拍摄了《铁骑》(美国)。影片以激动人心的动作场面积令人怀恋的环境描绘在西部史诗片中独树一帜。 5、费尔南德·莱热的《机械的芭蕾》(法国)问世。这部先锋派短片把机械运动的物体与现实生活的片断并列在一起。 6、保罗·莱尼拍摄了《蜡像馆》(德国)。这部表现主义的幻想片把历史上三个罪恶人物的故事和一位诗人的梦魇联在一起。
7、弗利德里希·茂瑙拍摄了《最卑贱的人》(德国)。这是一部富于创造性并产生重要影响的影片。它利用想象性画面的技巧展示了人物的主观心态。
8、斯特尔海姆拍摄了《贪婪》(美国)。影片通过对物欲横流世界直率的描绘为美国银幕带来一种新的现实主义之风。

1925年
1、卓别林的《淘金者》(美国)问世。当片中的小流浪汉最终找到了爱情、幸福和财富而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时,导演所创造的那个悲喜剧的世界获得了实现。
2、E· A·杜邦拍摄了《杂耍场》(德国)。影片讲述了一个嫉妒和谋杀的故事。它以出色的镜头运动使主人公痛苦的内心世界得到戏剧化的表现。
3、谢尔盖·爱森斯坦拍摄了《战舰波将金号》(苏联)。导演所创造的“冲突蒙太奇”理论在这部表现1905年俄国革命的影片中得到了运用。该片对全世界的电影制作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罗伯特·朱利安拍摄了《歌剧院里的幻影》(美国)。朗·钱尼通过这部近10年来最成功的恐怖片爬上了明星宝座。 5、乔治。威廉·帕布斯特拍摄了《没有欢乐的街》(德国)。这部最没有浪漫色彩的"街道片"展现了战后经济混乱的环境里物质的匮乏和社会的绝望。
6、金·维多拍摄了《大阅兵》(美国)。这部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影片,描绘了一名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年轻人的成熟。

juncc 2007-3-10 07:18
有声时代之一 (1926-1929)

1926年
1、约翰·格里尔逊在对弗拉哈迪的《莫阿纳--一部黄金时代的罗曼史》(美国)的评论中创造了“纪录片”一词。
2、艾伦·克罗斯兰拍摄了《唐磺》(美国)。影片率先使用了维它风音响系统为影片配制了背景音乐。
3、巴斯特·基顿拍摄了《将军》(美国)。这位“伟大的冷面人”在影片中把插科打浑与对社会的讽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4、阿尔伯特·帕克拍摄了《黑海盗》(美国)。该片是第一部全部使用两色彩色染印法工艺的故事片。
5、弗谢沃洛德·普多夫金的《母亲》(苏联)问世。影片把个人命运与群众运动结合起来,并突出表现了在政治背景中人物性格的发展。

1927年
1、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第一次推出了"学院奖"(奥斯卡奖)。
2、由影片发声的"有声电影"第一次在故事片长度的影片序幕中出现。
3、艾伦·克罗斯兰的《爵士歌王》(美国)问世。第一部带有音乐和部分对话场面的故事片和观众见面。它促使整个电影工业向有声电影冲击。
4、阿贝尔·冈斯拍摄了《拿破仑》(法国)。这部长度超过4小时的史诗片由于其技艺的精良而受到高度的赞誉--其中包括使用三块连接在一起的银幕同时展示四个场面。
5、弗立茨·朗拍摄了《大都会》(德国)。这部在对建筑的描绘上充满生气的表现主义影片考察了未来的技术社会。在那里,科学、工业和劳动者互相冲突的目标导致人类走向毁灭的边缘。
6、茂瑙拍摄了《日出》(德国)。导演运用运动的镜头给予这个三角爱情故事以一种抒情的表现。
7、普多夫金拍摄了《圣彼得堡的末日》(苏联)。影片表现了主人公在历史中的成长和加入革命的经历。
8、沃尔特·鲁特曼拍摄了《柏林--一个大城市的交响曲》(德国)。它通过对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的剪辑捕捉住了柏林的“本质”。
9、约瑟夫·冯·斯登堡拍摄了《底层世界》(美国)。它标志着强盗电影的开始。
10、威廉姆·威尔曼拍出了《翼》(美国)。这部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壮观的空战场面的影片获得了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并为其增添了光彩。

1928年
1、雷电华公司成立(美国)。
2、萨尔瓦多·达利和路易斯·布努艾尔拍摄了《一条叫安达鲁的狗》(法国)。这是法国超现实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影片。
3、瓦尔特·迪斯尼拍摄了《汽船威利号》(美国)。这是第一部配有同步音响的动画片。
4、卡尔·德莱叶完成了《圣女贞德的受难》(法国)。这部影片主要是用特写拍摄的。它的碎片式的形象的并列拼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5、布赖恩·富瓦拍摄了《纽约之光》(美国)。这是第一部全部有对白的故事片。
6、普多夫金拍摄了《亚洲风暴》(苏联)。影片描绘了在一场革命风暴中,一位蒙古牧民领导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统治的斗争。
7、斯约斯特洛姆拍摄了《风》(美国)。影片描写了一位拓荒的妇女在新的环境中为生存而奋力挣扎,几乎被风拖人了疯狂之中。

1929年
1、电影放映的速度标准被规定为每秒24格。
2、随着向有声电影转变的完成,全美共生产了300多部有声片。
3、在格里尔逊的领导下,英国的电影工作者开始了一个拍摄与社会密切相关的纪录片运动的10年。这一运动获得了国际的名声,并激发了世界各地的导演们。
4、哈里·博蒙特拍摄了《百老汇歌舞》(美国)。这部“百分之百的全歌、全舞、全对白”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并在好莱坞掀起了歌舞片热潮。
5、亚历山大·杜甫仁科拍摄了《兵工厂》(苏联)。影片以充满诗意的情调对乌克兰人民不可摧毁的革命精神进行了歌颂。
6、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拍摄了《讹诈》(英国)。这部英国的第一部有声片在创造银幕的悬念中,展示出对音响与画面的关系敏锐的认识。
7、约瑟夫·桑特利和罗伯特。弗洛里拍摄了《椰子》(美国)。这第一部马克斯兄弟的影片为银幕喜剧增添了一种新的荒诞色彩。
8、维尔托夫拍摄了《带着摄影机的人》(苏联)。这是一部生动的关于俄国城市生活的影片,它以对镜头和剪辑富于活力的运用表现出具有哲理的主题。
9、金·维多拍摄了《哈利路亚!》(美国)。第一部全部由黑人演出的有声片。

juncc 2007-3-10 07:19
有声时代之二 (1930-1933)

1930年
1、布努艾尔拍摄了《黄金时代》(法国)。这部超现实主义的影片在引起骚乱后在巴黎被禁映。
2、让·谷克多拍摄了《诗人之血》(法国)。这部导演的处女作把超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经验结合起来,揭示了一个诗人的精神世界。
3、杜甫仁科拍摄了《土地》(苏联)。影片对走上集体化的乌克兰农民为联合起来而斗争进行了富于诗意的表现。
4、默文·莱洛埃拍摄了《小恺撒》(美国)。爱德华· G·罗宾逊因在这部对野蛮的暴力进行了非道德的描写的影片中扮演了一名残忍的强盗而步人明星的行列。
5、帕布斯特拍摄了《1918年的西部前线》(德国)。这部高度现实主义的反战影片追踪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几名在前线的德国士兵的生活。
6、斯登堡拍摄了《蓝天使》(德国)。玛琳·黛德丽在片中扮演了一个把一位老教授引向堕落与死亡的酒吧歌女,并从此进入了明星行列。

1931年
1、一次上演两部影片的节目安排法开始出现。
2、托德·布朗宁拍摄了《德拉库拉》(美国)。贝拉·吕格西在这部经典影片中扮演了他最著名的角色,并引来了众多的模仿者。
3、克莱尔拍摄了《自由属于我们》(法国)。影片对剥夺了个人自由和把人变成机器的现代社会进行了嘲讽。
4、弗立兹·朗拍摄了《M》(德国)。他在这部表现精神变态的儿童杀人犯的影片中出色地运用了声音和画面的交互作用5、威尔曼拍摄了《公敌》(美国)。这部纪录片风格的影片描写了一个出身于下层社会的男孩变成为一个邪恶的杀手的经历,并使詹姆斯·卡格尼成为明星。
6、詹姆斯·惠尔拍摄了《弗兰肯斯坦》(美国)。这部改编自玛丽·谢莉小说的影片借助于鲍里斯·卡洛夫的表演和杰克·皮尔西的化妆技巧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1932年
1、后期配音技术开始应用。
2、威尼斯电影节开始举办。这是这一类型的国际电影节中的第一个。
3、布朗宁拍摄了《畸形人》(美国)。这部引起争议的离奇的影片讲述的是马戏团里的一群畸形人由于受到那些“正常”人的欺骗,而对他们进行复仇的故事。
4、迪斯尼拍摄了《花与树》(美国)。它在动画片中第一次运用了三色染印法工艺。
5、霍华德·霍克斯拍摄了《疤脸大盗》(美国)。这部充满暴力的强盗片引起了对其残暴场景的抗议。
6、莱洛埃拍摄了《我是一个越狱犯》(美国)。这部以佐治亚州为背景拍摄的影片揭露了美国司法制度的不公正,并导致了佐治亚州在此方面的改革。
7、刘别谦拍摄了《天堂里的烦恼》(美国)。该片以著名的“刘别谦方式”在优美和文雅的风格中结束了一个爱情和游戏式的喜剧。

1933年
1、英国电影学院建立。
2、德国电影业被置于纳粹的控制之下。
3、劳埃德,培根拍摄了《第42街》(美国)。影片描写了为一出新歌剧的上演,演、职员们在舞台后做出的巨大努力。由此,巴斯比·伯克利和他整齐划一、高度风格化的音乐小组把一种新的生活注入了这一类型片之中。
4、梅里安· G·库伯和厄内斯特· B·舍德塞克拍摄了《金钢》(美国)。威利斯· O·布莱恩惊人的特技使这部“美人与野兽”的故事片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5、桑顿·弗里兰拍摄了《飞向格兰德》(美国)。弗莱德·阿斯泰尔和金格·罗杰斯开始作为搭档出现,并由此把舞蹈片推向了一个新钠、优美的境界。
6、亚力山大·柯尔达拍摄了《亨利八世的私人生活》(《英富艳史》,英国)。这部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浪漫历史片为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塑造树立了一个典范。
7、古斯塔夫·马切蒂拍摄了《 EXTASE》(捷克)。这部早期的色情片经典之作描写的是一个私通的故事。片中-个裸体游泳的场景引起了观众的轰动。
8、让·维果拍摄了《零分的操行》(法国)。影片通过对声音自由的运用,把现实的和一种象征化的意象结合起来,对法国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
9、弗兰克·卡普拉的《一夜风流》(美国)问世。这部"怪僻喜剧"囊括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以及最佳男女演员奖,并成为类似影片的开端。
10、弗拉哈迪拍摄了《来自阿兰岛的人》(英国)。该片对于远离爱尔兰的一个岛屿上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为生存进行的斗争所做的评价引起了争论。
11、范·戴克拍摄了《瘦人》(美国)。这部深受大众欢迎的喜剧-神秘片描绘了一对随缘自适、幽默恢谐、倾心相爱的夫妇,它为电影中的情侣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层面。
12、维里拍摄了《驳船亚特兰特号》(法国)。在这部描写感受和爱情在一艘驳船上觉醒的影片中,现实主义被融化在一种诗意的影像之中。

juncc 2007-3-10 07:19
有声时代之三 (1935-1939)
1935年
1、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影片图书馆开馆。
2、福克斯影片公司与20世纪影片公司合并建立了29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美国)。
3、福特拍摄了《告密者》(美国)。这部"反英雄"的影片是最早把声音的运用与场面的调度精确d地结合在一起的影片之一。
4、罗伯特·马摩里安拍摄了《浮华世家》(美国)。这是第一部采用了三色染色工艺的长故事片。
5、1935一1951年,新闻片《时代日志》开始按月摄制上映。该片对新闻电影的摄制和观众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6、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展上获得荣誉奖。这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

1936年
1、世界上最大的电影资料馆——法国电影资料馆建立。
2、卡普拉拍摄了《第兹先生进城》(美国)。这部最受欢迎的梦幻式影片,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对于腐败和犬儒主义的胜利。
3、卓别林拍摄了《摩登时代》(美国)。影片对于技术对人类生存条件的影响进行了讽刺。
4、沟口健二拍摄了《青楼姐妹》(日本)。这部经典影片通过对生活在一个变化的社会中的妇女的描绘,对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探讨。
5、莱尼·尼佐古奇拍摄了《意志的胜利》(德国)。这部由纳粹资助的巨型宣传片表现了1934年在纽伦堡为纳粹分子打气而举行的集会。它以有意排演的画面渲染希特勒的号召力和声望,并把自己伪装成一部真实的纪录报道片。

这是一部分

可看
http://forum.etgo.cn/archiver/?tid-94396.html

『捌』 电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世界电影发展史:按时期,比如形成期、发展期
http://wenku..com/view/e136e8fafab069dc5022015d.html
~~~~~~~~~~~~~~~~~~~~~~~~~~~~~~~~~~
摘要:

电影是有丰厚的历史的,一个多世纪的历程,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各国流派纷呈,电影无论从语言还是从技术都在不断新陈代谢。任何时代的哲学思想都影响到电影的创作,以反映时代的印记。电影从诞生开始,走过了发明期,形成期,成熟期,发展期,突破期。电影的诞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

关键词:电影 发展史 世界电影 电影艺术 电影文化 诞生

(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二)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

早期的电影,还没有脱离刚刚诞生的痕迹,它以杂耍和魔幻术的姿态,使人们感到新奇。从《火车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大火》、《拯救遭难者》等影片,卢米埃尔创造了最早的新闻片、旅游片、纪录片、喜剧片等影片样式。卢米埃尔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纪实性,它直接拍摄真实的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成为写实自然主义电影风格的开路先锋,形成了电影的纪实性传统。卢米埃尔的生活纪实短片在持续放映了一年半时间以后,人们的兴趣就在明显的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局限和自然主义的局限造成的。但刚起步的困境,并没有影响电影的大势所趋,另一位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应时而出,他使电影从一种纪实性的“活动照相”(亦称运动画面)导向了艺术电影,为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作为机械师,梅里爱制造了一整套机关、机器和舞台道具;作为画家,他制造了无数个布景和服装;作为魔术师,梅里爱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新的特技;作为作家,他不断创造出新的剧本;作为演员,他是他节目中的重要角色;作为导演,他懂得怎样设计和调动一个小剧团。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说:“梅里爱天才的特征,在于有系统地将绝大多数戏剧上的方法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机关装置以场景的化分等等,应用电影上来。”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直到今天还以各种形式保留在电影中。

梅里爱以照相的特技代替了舞台上的机械装置,同样,由于无声电影的需要,梅里爱也特为演员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演技。这种演技虽和哑剧的演技有所不同,但着重夸张,突出手势,因为它非常注意动作,而对面部表情极不重视。影片《灰姑娘》是梅里爱戏剧电影的代表作,这部取材于欧洲著名童话故事的影片,巧妙地运用了诸种特技手法,把南瓜变成车子;把老鼠变成了马车夫,对于特技摄影的开创性运用,是梅里爱对于电影的又一个贡献。

1902年,梅里爱根据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的两部有名科幻小说编导了著名的科学幻片《月球旅行记》。这是他的高峰作,在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影片描述了一群身着星相家服装的天文学家到月球上去旅行的奇幻故事。他们来到一座奇怪的机器制造厂,一些漂亮的女海员搬来一个大炮弹状的飞行器,当天文学家坐进去后,他们被反射到了月球。天文学家们从飞行器里出来,欣赏了月球火山口附近平原的奇妙风光;他们还受到了由美女扮演的星神们的欢迎。天黑以后,他们从梦中被冻醒,就钻进了一个大洞窟里,在里面看到了月亮神、巨型蘑菇和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几经危险周折,他们又乘炮弹飞行器飞回地球,经过海底奇异的旅行,在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礼中结束。梅里爱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使电影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影像视听艺术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这一时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的鲍特。鲍特在《火车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个场景来构成一部电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爱的影片都是从头到尾一个镜头。《火车大劫案》第一次使用多场景来构成电影(严格说来它还不算真正的电影,因为那时候没有镜头变化)。鲍特的影片里有了特写,电影史上很有名的镜头就是让手枪对着观众,在影片里已经初步尝试,但是,对这种镜头的美学功能,它的作用还根本没有任何有意识的认识,所以这只是一种自发的开始走向电影艺术的一个阶段。

在无声电影阶段,对电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是美国的格里菲斯、卓别林和苏联的爱森斯坦。

1908年,大卫格里菲斯加入了爱迪生公司,一开始时当演员,后来当导演。从1908年到1912年间,他共导演了大约四百部影片。在《孤独的别墅》中,他创造了“平行蒙太奇”,标志着电影已完全摆脱了舞台剧的束缚,电影的时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这时期美国出现的布赖顿学派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布赖顿学派的代表威廉保罗在《彼卡德里马戏团的摩托车表演》中成功运用了移动摄影。威廉逊还在《中国教会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逐和救援的戏剧式场面,以划分两头的交切手法造成剧情的渐次紧张,给其后的惊险片特别是美国的 “西部片”开了先河。布赖顿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GA史密士在《祖母的放大镜》和《望远镜中的景象》中,同一场景交替使用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形式,特写和远景相结合手法的交替使用对电影语言的开拓与应用作出了贡献。此外,布赖顿学派的柯林斯和哈桥梁尔分别拍摄了《矿工的生活》与《煤矿爆炸惨案》、《囚犯的越狱》等真正描写现实生活的影片。这一时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电影城的法国万森市,被誉为“世界电影首都”,拥有“百代”“高蒙”两大电影制片公司。1903至 1909年也因而被称为世界电影史的“百代时期”。

1908年,世界上第二座影城——好莱坞也在拍摄《基度山伯爵》时初具雏形。其时,只不过是摄影师汤马斯伯森斯和导演弗兰西斯鲍格斯共同搭建的一个小小的摄影棚,直到1913年才形成规模。

(三)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

梅里爱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后,于1913年退出影坛,最后惨死在街头。一代巨匠在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之后,就这样靠别了世界。梅里爱的衰落和好莱坞的兴起,标志着电影已告别了它的幼年时期,而进入了成熟期阶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艺术家的勇气拍摄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无声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1916年又拍摄了《党同伐异》。这两部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典基之作,标志着电影成为艺术的起始,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是当时电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绩是突破了梅里爱时期戏剧电影若干陈旧的陋习。作为第一人,在拍片时,他让摄影机移动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开创性地使用了“特写”、“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接手段。在梅里爱的特技摄影和英国布赖顿学派对蒙太奇的早期发现的基础上,格里菲斯创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个国家的诞生》里,他充分运用了他发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语言,影片集中体现了当时欧美电影艺术探索的成果。这部影片在广阔宏伟的历史场景中,较好地发挥了电影艺术时空的跳跃自如的特性,同时体现了蒙太奇多线对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个镜头组接而成,不同景别的转换使用,灵活多变的摄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的大胆创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组合运用,和谐、变换,各得其所。如大远景,他用来表现两军对峙交火的战争场面;特写,他用来表现人物的细部动作。在拍摄三K党信马飞驰的场面时,格里菲斯将摄影机安装在卡车上,追逐奔马进行跟拍,取得了紧张、逼真、生动别致的画面效果。一年后的《党同伐异》也是标志格里菲斯毕生成就的影片,冲破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律”限制,创造了开拓银幕时间、空间的“多元律”。影片将不同时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又丰富并发展了平行蒙太奇语言。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间的节奏,溢彩流光的画面,移动摄影的美感,宏伟开阔的大胆构思,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电影成为艺术已有公论;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电影到此时才有了真正的艺术作品。美国喜剧电影大师查尔斯卓别林,也是无声电影时期杰出的电影艺术家。1914年,编导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钟的爱情》。接着,《阵雨之间》又问世,在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流浪的夏尔洛的形象。1917年的《安乐街》里,夏尔洛形象显示了逼人的光辉。《夏尔洛从军记》一片标志着卓别林表演艺术的成熟。1919年,他自己集资建厂,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20年代,他拍摄了一批以《淘金记》为代表的著名影片。卓别林一生有80部喜剧电影作品,其中《王子寻仙记》、《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摩登时代》和《淘金记》等代表作具有永久魅力。卓别林电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尖锐的讽刺性及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特色。萨杜尔先生对其作品作了如下评论:“卓别林的影片是唯一能为贫苦阶级和最幼稚的群众所欣赏。同时又能为水准最高的观众和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影片”。

苏联的著名电影大师谢盖爱森斯坦是无声电影时期为蒙太奇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举世瞩目的重要贡献的杰出代表。 1924年,他导演了第一部影片《罢工》,创造性地使用了杂耍蒙太奇,把沙俄军警屠杀工人镜头和屠杀牲畜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现,造成了怵目惊心的隐喻。1905年,他导演了世界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史诗式的无声片《战舰波将金号》,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现了俄国1905年革命。该片曾多次在国际电影评选中获奖。影片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的场面、段落,已成为影响几代电影艺术家的经典性范例。1927年,他还导演了《十月》。 爱森斯坦的贡献在于对蒙太奇理论地阐述和艺术实践,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爱森斯坦的艺术特点在于将格里菲斯创造的平行蒙太奇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善于运用特写表现事物的内涵;利用镜头的交切形成蒙太奇节奏,揭示人物的内在情绪;充分发挥了蒙太奇的隐喻功能,形成“诗电影”的传统。

(四)1927-1945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走向成熟

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有声电影从问世到推广,大约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原因有认识上的、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特别是一批有名的电影艺术家,留恋无声电影时期的美学原则,过多挑剔了刚问世的有声电影的一些弱点。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家对声音控制运用能力的增强,以及录音设备、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声电影才得以正常的发展。

声音进入电影之后,蒙太奇不仅是画面组合,同时也扩展至声画的对位或对立,因而丰富了蒙太奇的内涵手段。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是符合电影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因为有声电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走向艺术真正发达的时期。1933年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影制作中同期录音得以改为后期录音,电影摄影又变得灵活而富有生气了。同时,蒙太奇理论和手法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在拍摄《逃兵》一片时,就曾用声画对位和对立的配音方法来加强影片效果,使观众耳目一新。

1935年,马摩里安摄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彩色胶片的发明,使得电影艺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声音和色彩促使电影更趋近于自然。有的电影创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彩色电影的问世,标志着电影从诞生发展达到了完善成熟的发展时期,从此电影艺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五)1946-1959年,电影艺术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呈现多头并进的曲折发展时期。美国电影在战后一段时间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战后的苏联及其东欧国家形成四足一方,大体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轨道缓慢发展。艺术创作受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少有突破和进展。这一时期,苏联的一些电影工作者拍摄出了一批有感情冲击力的战争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传记片。如《青年近卫军》、《攻克柏林》、《易北河会师》、《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电影在"解冻文学"的思潮影响下,开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继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飞》以后,苏联电影便出现了再度大发展的局面。西欧的电影大国,如英、法、德、意,构成当时四足并立的另一极。战争留下的阴影和经济困难的制约,西方电影进入特殊的时期,在困难和对手挑战下,不仅没有委缩,反而刺激了西欧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发展。在东方,主要是日本、中国、印度的电影出现了长足的新发展,并先后进入了世界大国之列。日本电影在东方起步较早,二战期间日本电影步入歧途,而战后不久便获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泽明的《罗生门》以后,日本电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印度电影在三十年代开始也有了较好的狭窄的发展。进入本时期后,印度电影因受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电影的影响,逐渐从追求豪华的音乐歌舞片而转向现实。1953年,拉基卡普尔导演的《流浪者》和比麦尔洛埃的《两亩地》等影片标志着印度电影的新面貌。在1955年,印度影片产量达285部,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现在,印度电影每年产量多达700部左右,成为世界电影产量第一大国。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是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心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电影》杂志反法西斯影评家巴巴罗桑蒂斯和柴蒂尼等。出身于新闻记者和作家的年青导演是他们的响应者,主要包括:德西卡、罗西里尼、维斯康蒂、利萨尼、莫切里尼等。他们要求建立一种现实主义的、大众的和民族的意大利电影。他们的口号是:“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他们十分重视作品的真实,尽可能使场景和细节具有照相性的逼真诚,基本上利用外景和实景拍摄;不大注重讲究文法,不强调蒙太奇剪辑;主张启用非职业演员,演员在表演中可以即兴对话。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罗马11时》、《偷自行车的人》、《游击队》、《警察与小偷》、《大地在波动》、《橄榄树下无和平》、《米兰的奇迹》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是取材大都是意大利的真实生活的纪实性写照。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五十年代中期衰落,但对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是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的。

(六)1960年至今,世界电影从突破创新中走向多样化发展

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世界电影史上又出现了规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运动。这次电影运动始于法国,自1959年新浪潮兴起,法国电影出现了一条全新的、有效的打破商业电影垄断制片的道路。新浪潮的口号就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价钱拍豪华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这股浪潮蔓延到了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新浪潮。“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一个留下较多实绩,在世界电影发展过程中产生深远影响的电影运动。这次电影运动以反传统为旗帜,以非理性为基本特征,是对戏剧化电影更大的一次冲击。这次电影运动以夏布罗导演的《漂亮的塞尔杰》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吕弗《四百下》,阿仑雷乃《广岛之恋》在戛纳电影节引起轰动为开端。其电影艺术特征是:影片呈现全新风格、意识流和闪回镜头为一些创作人员常运用的表现手段,情节松散,众多生活事件无逻辑地以无技巧手法编辑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潜意识活动,缺乏结构上的完整性。

新浪潮后期影片,现实主义完全被抛弃,影片陷入到狂乱、神秘和颓废的泥坑。其非理性、非情节化的倾向愈演愈烈,导致不久就衰落了,但由于声势浩大,且敢于突破创新,所以,在电影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既确立和强化了导演的中心地位,又进一步发掘了电影的特性,丰富了电影的语汇,推动了这一时期电影的全球性的大发展,真正形成了电影题材的多样化、电影样式的丰富化和电影思潮与流派的多样个性化。

这一时期全世界的电影事业出现较大的发展。就连拉丁美洲、远东、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电影都有了可观的发展,而过去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世界电影史已占有一席之地,在这段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智利、古巴、玻利维亚等国电影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发展到充斥着整个中南亚电影市场,并影响着整个大陆的局面。所以,本时期世界电影已由过去的四足分立并进变成了全球性大发展。

『玖』 请介绍一下电影导演特吕弗和他的电影《四百下

弗朗西斯•特吕弗FrancoisTruffaut(法国,1932-1984)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电影,在整个少年时代里,他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是电影导演之中文学素养比较好的。他曾经相当崇拜巴尔扎克,在他的屋子里,悬挂的文化名人照片中,就有巴尔扎克的--这个自称用笔"完成了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法国作家,很长时间都在从精神上激励少年特吕弗,去投身文化事业。

15岁的时候,特吕弗就在巴黎发起了大众电影俱乐部。这个俱乐部主要是聚合了很多喜欢电影的青年人,一起对电影进行研讨。这可以说是电影天才特吕弗,走向他后来辉煌的电影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个俱乐部里,他和伙伴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电影的氛围,纠结了一批热爱电影的死党。

16岁时,特吕弗有幸结识了巴赞,从此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与未来的杰出电影导演特吕弗之间,结成了一种感情亲如父子的关系,巴赞不止一次的把特吕弗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还一次次的帮他找工作。1953年已经入伍的特吕弗被部队开除,巴赞再一次收留了他,到自己创办的《电影手册》编辑部工作,也就是在《电影手册》的编辑部,特吕弗的电影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成了一个几乎与巴赞齐名的、优秀的电影批评家。他们组成"电影手册集团",推动了世界电影史上最著名的运动:法国新浪潮运动。

这期间,他撰写了理论文章《论法国电影的倾向》,成为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被让.吕克.戈达尔、阿仑.雷乃等所推崇。但是,这个时候,特吕弗显然不愿意只是做一个电影评论家了,1957年,他发表了电影评论《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之后就去了意大利,跟着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罗西里尼,开始学习电影导演技术,于1959年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四百下》,一下子就获得了成功。这部影片讲述了少年安东尼的成长故事,他在学校和父母之间游走,进行很多生活尝试和各种冒险。1979年,他在影片《爱情长跑》之中,又插进来了影片《四百下》中的一些镜头,暗示同一个电影主人公历时性的成长过程。

从此,特吕弗几乎完全放弃了电影评论,专门进行电影导演的创作。此后一直到他1984年去世,他几乎每一年都要导演一部影片,一生一共导演了23部影片。期间,他还做了一项文字工作:因为崇拜希区柯克,他后来到美国专访了希区柯克,出版了访谈集《论希区柯克的电影意艺术》一书。

1960年,他导演了影片《枪击钢琴师》,这部影片通过一个钢琴师的人生遭遇,讲述了他在爱情和一桩谋杀中左奔右突的故事。影片是典型的特吕弗式的电影,黑白片的色调描绘了幽雅感伤的巴黎生活和记忆。

1963年,他导演了影片《柔肤》,讲述了一个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后来因为男人的外遇而遭到毁灭的故事。特吕弗显示了他对人类感情、尤其是爱情关系的准确以及十分微妙的把握,对人类常常越过藩篱去寻找新鲜感情的冲动,以及这种冲动所带来的后果和痛苦,都进行了十分精微的展示和探讨。

1967年,他导演了影片《黑衣新娘》,这部影片塑造了一个为了爱情而疯狂报复的女人:女主人公在结婚的时候,新郎却死在了她的怀里--他被枪杀了。于是她就在随后展开了对五个凶手的报复,影片相当惊险和激烈。但是因为这是向希区柯克致敬的影片,完全是在模仿希区柯克的影片风格了。加上作品本身也是改编自一个美国作家的原著,影片的对白都是英语,并不是特吕弗的一部成功之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而且,扮演女主角的演员珍妮.莫里身材也不好而且显老,整个影片没有什么看点。

1975年,他执导的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讲述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被爱的疯狂所毁灭的故事,探讨了爱情与人生的复杂关系。

1981年,弗郎索瓦·特吕弗再一次踏上红地毯,登上领奖台。 此时,49岁的特吕弗,伴随着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美誉,早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界的天之骄子。 他记不清,再自己30多年的电影生涯以及2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自己已经多少次象这样,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但人们知道,这一次,由特吕弗参与编剧并导演的影片《最后一班地铁》,已经创下了法国电影的空前记录--它获得了1981年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编剧和最佳剪接等十项大奖。也就是说: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几乎囊括了当年法国电影恺撒奖的全部奖项。

同年年他又导演了影片《隔墙花》,它讲述了一个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的男人,再次遇到过去的恋人,这个恋人刚好和丈夫住到了他的隔壁。之后,两个人发生了无可阻挡的旧情复发,这样一个激情故事很难有什么好结果--最后女人开枪杀了男友后自杀身亡。芬妮。阿尔丹扮演了这样一个表面热情温存,而实际上却为了爱的占有而疯狂的女主角。

在特吕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个极端的处境,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对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有着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生动的把握。而特吕弗也特别的擅长发掘法国女演员的长处,像是法国最著名的女演员德芙诺、伊莎贝拉.阿佳妮、娜塔丽.贝依、让娜.莫罗、弗朗索瓦.多莱亚、芬妮.阿尔丹等等,都和他有着愉快的合作,他在银幕上呈现了她们--这些可以说是法国乃至欧洲最迷人,也漂亮的女人们的风采。

特吕弗可以说是真正的获奖大户和常胜将军,他的影片先后获得了法国嘎纳电影节大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等50多项奖项,他的影片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获得了成功。1984年,他因病在妻子、电影演员芬妮.阿尔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死在了她的怀里。

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战胜法西斯之后,全球人民都陷入反思之中,由此却产生了偏左的思潮。在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运动是由政府发起的,为了让人民可以坐在同一张桌前吃上同一样的饭,大概允许的饭量也是相同的。而西方,以西欧为代表掀起了所谓的狂飙运动,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这场运动是由一群年轻人所引发的,其目的是要走出家门,寻找自己的饭碗。
世界电影向来有两大派系的对峙,即美国的顺从电影与欧洲的反抗电影。在上述的那个年代,这个局面是极为突出的。由于西欧青年学生的反叛精神,使那个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影片。这些影片打破常规,反映的主题也极具个性,我们认为是新浪潮艺术中的代表。其中,具有开山意义的影片就是法国1959年出品的《四百下》。
《四百下》又名《胡作非为》,他的编导是科索瓦.特吕弗。接触过电影史的人都会知道,特吕弗是个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度过了很糟糕的少年时代,年轻的特吕弗追随着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并于1959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这部带有明显自传性质的影片也是他献给自己导师巴赞的礼物。
《四百下》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他并没有一件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将要做什么为线索来调动观众的兴趣。该片讲述了一个少年人在学校、家庭、流浪、监狱时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乐的日子莫过于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则是从监狱逃出的瞬间,看见一片蓝天和望不到尽头的海洋,虽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拥有自由的感觉毕竟很美,回首想想那压抑的学堂,无能的老师和破败的家庭,仿佛是一场噩梦,当然也可能是地狱,一个摧残人性,灭绝创造力的狭隘的世界。相反,主人公的空间则是广阔的,影片结尾处的碧海蓝天自然不必再说,即便在他那由于各种原因而被迫(被迫只是籍口)流浪的生活中,欢乐,猎奇,自信等充满创造力的情绪始终在体显着,走过街道与跑过楼群都是令人欣慰的,这时的心胸也自然开阔。
《四百下》最突出的特点是镜头的运用。该片运用了相当多的长镜头,当然,这与主人公的天才表演是分不开的。影片开始,镜头就把巴黎的街道就扫拍了一遍,这里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说离家出走的地点,指出本片的主要情节在于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在影片结束时,有一个著名的跟拍的长镜头,主人公足足跑了几分钟之多。我们在观影时会体会到,人物运动的镜头采用切换的手法比较多,但是若碰到这么一个长镜头的跟拍,观众会从心底提出质疑,我们虽然知道主人公在逃跑,但为什么要拍这么长的时间?此时,观众才会意识到跑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叙述情节的发展,也是表达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特吕弗打破了观众的习惯,强迫地调动了观众的思考能力,所以这个镜头是可以载入史册的经典镜头。另外一个长镜头比较有意思,观众们往往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这个镜头是老师带学生们跑在巴黎的街头,孩子们悄悄地三两成伴地溜走了。这个镜头与主人公的情节走向没有太大的关系,可以被称为单一镜头,但它声明了一种生活状态,具有对环境客观再现的作用。该片的镜头运用似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例如,表现父子关系时,永远用一个画面将人物全包括进去,而表现母子关系时则永远采用对切的镜头,母与子从未出现在一个画面中。这样,人物间情感的远近关系就展现无遗了。一部影片中许多镜头都有关于剧情的深层寓意,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只求叙事,这才是电影艺术的真谛。
总之,《四百下》这部影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拍摄手法上都堪称经典之作,即便已经过去了四十年,这部影片依然是属于非常前卫的先锋派作品,足以伴随着特吕弗的名字一起被载入史册。

阅读全文

与法国电影爱的开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