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没有奇异就没有美,李宇春是怎样致敬时尚界的凯撒大帝
李宇春穿着知名品牌女装上闭幕式当颁奖嘉宾,成功地,再一次夺取了法国戛纳电影节的红毯上诸多媒体的眼球。知名杂志主编赞叹,这位独特的东方女孩子,正以她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方式,改变着西方媒体和西方观众对于美丽与闪耀巨星的定义。
西方时尚界某位指标性人物给予了李宇春数十多页的专访,详细地介绍她在戛纳的首秀。一年后,李宇春在戛纳展示出八套风格迥异的品牌高定,她以自身的魅力和自信向西方观众展示着这张来自东方的全新面孔,用属于她的独家歌声,让世人迅速记住了自己。
她不算是奇装异服的美丽,她全身充满着正能量,她的微笑和仪态也在随时自己的年龄增加而更加发自内心。
㈡ 找篇文章..
于秀珍念书的时候是当之无愧的班花,毕业后不久她就和一家大公司的主管兰涛结婚了。兰涛升到公司的高层后,便不再让于秀珍去挣那少的可怜的工资,要她安心做家庭主妇。开始的时候,于秀珍觉得这样的日子倒也悠闲,可不久就有些厌倦了,兰涛整天忙着公司的事情,早出晚归,常常留下于秀珍一个人呆在冷清的大房子里。
这天,于秀珍正在家里百无聊赖的看电视,突然门铃响了,她穿着拖鞋,懒洋洋的走到门口,开门,不禁楞了一下。原本以为是丈夫忘了什么东西回来取,不想门外却站着个陌生的俺男人,二十四五岁的样子。男子人一见了于秀珍就笑了:太太您好,我是成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员,我姓林,叫林真,这是我的名片,可以耽误您几分钟时间吗?”
于秀珍素来讨厌这些推销员,因为自己性格太软弱,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最后往往买了那些价格昂贵但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产品。不过,眼前这个林真倒不比寻常,他不像其他推销员一样赖皮,只是站在门口朝于秀珍坦荡荡的笑着,所以当他提出要介绍产品时,于秀珍也不好拒绝,默默同意了。
林真脱鞋的时候,于秀珍注意到他的白袜子很干净,并且没穿拖鞋直接进了客厅,这使她心里平添了一分好感。林真坐在沙发上,从随身带着的一只挎包里取出一些材料,介绍道:“我们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但是研发的都是一些高科技产品。您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但他们有意想不到的作用。”说着,林真从挎包里掏出了一堆小物件,有手表、领带夹、项链等,都是写平常的饰物,林真笑着说:“您看,这就是我们的产品。”
于秀珍拿起一枚胸针,反反复复的看着,这只是一枚很普通的胸针,甚至谈不上精致漂亮,于秀珍暗想,这些搞推销的还真能故弄玄虚。
“没看出他们有什么特别吧?看外表,他们只是普通的饰品,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一种信息采集器。这么说吧,他们就像是侦探电影里的那种微型摄像头,只要在家里安装一个终端接收器,您就可以通过无线信号的传播,看到这个产品佩戴者的所有行为,怎么样?很先进吧?”林真的脸上带着骄傲的神情。
于秀珍不相信地看着手中的胸针,这真是电影中才有的设备吗?但于秀珍只惊讶了一会,便抬起头,歉意地笑笑:“这产品的确很先进,可我又不是特工,用不着这种东西吧?”
林真并不死心:“太太,我想说一些您听了可能会不高兴的话。从您家的装潢来看,您的生活肯定不错,您在这个时间呆在家里,我猜是您爱人心疼您,不让您出去工作,那么这个家就是您爱人一个人在外打拼。男人在外面创事业,苦多累多,但诱惑也多,难道您就不想知道您爱人在外面都干些什么?”
林真说的不错,于秀珍在这个城市里没有亲人,也没有什么朋友,整天呆在家里,要多寂寞有多寂寞,她也明白,要理解丈夫的应酬,理解他的晚归,但要说他从来没有猜疑过丈夫,那是骗人的。有时候他一个人胡思乱想的就想到那方面去了。此刻,被一个外人猜中了心思,他有些气恼,便站起来,说:“我很相信我的丈夫。”说着,摆出了送客的架势。
林真还想说什么,但看着于秀珍坚决的样子,又把话咽了回去。他收拾好东西,礼貌地告辞了。
林真走后,于秀珍突然有点焦虑,做什么都心不在焉,她疲惫的坐进沙发里,伸手去摸茶几上的电视遥控器。于秀珍没有摸到遥控器,她摸到了一副眼镜。
那是一副黑框玳瑁眼镜,和丈夫平时戴的那副很像。于秀珍拿在手里仔细看了看,不记得丈夫什么时候还有这样一副眼镜。她想了想,突然意识到,这副眼镜是林真留下来的,但是他就是和那些古怪的饰品放在一起。一定是林真走的时候忘了拿。于秀珍仔细的观察这幅眼镜,没看到针孔,没看到电路,他表面上只是一副眼镜,看起来一点也不高科技,但于秀珍觉的那薄薄的镜片后面仿佛有一双眼镜在冷冷的注视着自己,她的心头一紧,随手把眼镜扔到茶几下面去了。
这天,兰涛是后半夜才回来的,于秀珍躺在床上,听到厚重的防盗门开了又关上。兰涛在于秀珍的身边躺下,很快便睡着了。于秀珍双手撑起了身体,一只手轻轻绕过丈夫的头,摸到了他睡前放在床头的眼镜。那副眼镜在于秀珍手里翻了几个身,又被轻轻送回了它原来的位置。
早晨,兰涛起晚了,他匆匆洗漱完毕,飞奔到门口,一边穿鞋一边高声喊:“老婆,看见我的眼镜了吗?”于秀珍里里外外的照了一大圈,跑到门口说:“没有,昨天晚上你放哪了?”兰涛急急的说:“放床头了,怎么又不见了….”
于秀珍想了想,说:“你别着急,昨天我收拾东西收拾出来一副旧眼镜,要不你先凑合着?”兰涛抬手看看表,点了点头。于秀珍跑到客厅里,从茶几下面摸出那副眼镜,交到兰涛手上:“戴戴看合适嘛?”兰涛把眼镜架在鼻梁上,夸张的眨了眨眼睛:“行啊,有总比没有强,老婆我走了!”说完一阵风是的出了门。
兰涛一走,家里一下又安静了下来。于秀珍走进卫生间,突然发现洗漱台上,静静地躺着兰涛的眼镜。于秀珍笑了:“粗心鬼!”可马上她的笑容便凝结在了脸上:丈夫阴差阳错的带上了那副有摄像功能的高科技眼镜,这也许真是上天赐予的机会!她静默片刻,终于从皮夹里翻出一张名片,那是昨天林真留下的。
一个小时后,林真已经站在了门口,他脸上还是带着那样热情的笑容。于秀珍把他让进客厅,倒了杯水。她本来怕自己出尔反尔,人家多少会给点奚落的脸色,没想到林真善解人意的抢着说:“太太,昨天都怪我走的太匆忙,忘了把终端接收器给您留下了,我给您装上吧!”
林真的诚恳让于秀珍既惭愧又感动,只见他从背包里拿出了一个不大的金属盒子,两根导线,在她家的电视机后面捣鼓了一会儿,电视屏幕上出现了图像,正是兰涛公司所在的大楼,电视上的图像不断的向前推进,经过旋转门,经过前台小姐,经过电梯,经过电梯里陌生的脸孔,经过隔间里忙碌的员工,来到兰涛自己的办公室….眼镜像一个忠实的记录着,时刻吧拍到的信传递给坐在电视机前的于秀珍。
于秀珍没想到,自己平凡无趣的生活种竟然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她惊喜的盯着屏幕,觉得有趣极了。林真一边调着电视图像的清晰度,一边轻声问着:“您满意吗?”
于秀珍满意极了,她爽快的问:“多少钱?”林真笑着说“您满意就好,其实这套设备本来是不收费的,它原用于军事领域,在日常生活中,它还是个新鲜事物,技术还不成熟,您看,它现在只能传递视频信号,还不能收集声音信息。公司为了调查人们的接受程度,特意让我们先找一些客户试用,收集反馈信息。您是我们公司的第一批试用者。我之前去过的几家,都不相信这种免费的好事,以为我是骗子,所以我现在象征性的收取一些成本费用。”
于秀珍听他报出了一个数字,的却不贵,便掏出了钱包,。林真接过钱,便要告辞:“谢谢您,我的第一个任务完成了。以后,我还得收集您使用产品的反馈意见,同事给您介绍一些相关的其他产品,您看如何?”
于秀珍连声说着欢迎,林真笑着告辞了。
这天,于秀珍在电视机前坐了一上午,电视里显示,兰涛在办公室里呆了一上午。通过眼镜接收器,于秀珍看到办公桌前的合同,合一只翻着合同的手。于秀珍不懂生意上的事,看着看着觉得无聊了。她睡了一觉,吃了碗泡面,又做回到电视机前。兰涛已经不在办公室了,屏幕显示是在会议室里,对面坐着几个中年人,一个个面红耳赤的,嘴巴一开一合。由于听不到声音,他们的样子就有些可笑。他们一定在吵架,于秀珍听兰涛说过,他最近在谈一个项目,几个供应商明理暗里都在争,并承诺给兰涛好处,但兰涛偏偏不吃这套,对公司老总忠心的很。
过了一会,屏幕里出现了一个年轻人,白白净净,唯唯诺诺的,他低着头,不发一言,好像遭到了兰涛的训斥。听说公司最近给兰涛安排了一个副手,会不会是这个可怜的家伙?
在后来,于秀珍又跟着兰涛得目光回到了办公室,兰涛坐回了办公桌前,不一会,屏幕上出现了一只手的特写,于秀珍知道,兰涛是把眼镜摘了。兰涛有这样的习惯,累了的时候会把眼镜摘了,闭着眼睛使劲捏鼻梁骨。因为眼镜被放在了办公桌上,屏幕上出现了一部电话,一个笔筒,还有一个相框。相框里,是于秀珍和兰涛的合影,两个人脸贴着脸,一副幸福的天荒地老的模样。
那天晚上,于秀珍做了兰涛最爱吃的菜,开了瓶红酒,还在餐桌上点上了蜡烛。兰涛回到家,被于秀珍的浪漫吓了一跳。于秀珍穿着带蕾丝花边的水袍,斜坐在沙发上含情默默的看着他:“老公,累了吧?”兰涛当然不能累,他把于秀珍抱到床上。于秀珍闭着眼睛,陶醉在兰涛的亲吻里。这时候兰涛突然说了有点扫兴的话:“对了,老婆,我的眼镜你找到了没?”于秀珍睁开眼睛说:“怎么了?这眼镜不合适?”兰涛笑着说:“你也知道我眼睛那点读书,带它纯粹是为了修饰脸型,不过这幅新眼镜戴起来总觉得怪怪的。”
于秀珍想了想说:“可能是刚戴没习惯吧。我觉得这幅比原来的那副好看,我就喜欢看你戴着副眼镜。老公,以后你就带这幅呗!”说着,于秀珍还摸起旁边兰涛刚脱下的眼镜,硬要给他架在鼻梁上。兰涛只好笑着答应:“好,老婆说带哪副我就带哪副。”
那天以后,于秀珍开始不看杂志,不听音乐,不出门逛街,不上网聊天,看电视成了她唯一的爱好。她每天估摸着兰涛到公司了,就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视接收器,接上电视,看兰涛批阅文件,看兰涛和同事吵架时对下属发脾气,看兰涛在酒桌上吧一个个前来刁难的人喝趴下。
准确的说,从屏幕上,于秀珍是看不到兰涛本人的,她是用兰涛的视角看到了他的生活。原本,结婚几年来,于秀珍以为自己和兰涛之间的关系渐渐变淡了,可现在每日看着兰涛为这个家辛苦忙碌,于秀珍竟又找回了当初热恋时的感觉。
这天,兰涛大概是签完了一个合同,提早下班,他打发了那个副手小白脸,一个人开着车,最后,车停在了一家珠宝店的门前,店里漂亮的迎宾小姐拉开了门,电视机前的于秀珍一阵狂喜,自从带上结婚接之后,兰涛还从来没送过她这些东西呢。她随着兰涛的视角,看着柜台里琳琅满目的珠宝,太多太漂亮了,戒指不错,手链也可以,天啊,看那对钻石耳环,美得炫目,自己就想要那个….正胡乱想着,兰涛竟然真的把手伸向了那对耳环,于秀珍从沙发上跳起来,像中了大奖一样又叫又笑,她关掉电视机,从客厅跳到卧室,又从卧室跳回客厅。
这天接下来的时间,于秀珍就静静地等着,等着兰涛敲门,等着看他神秘的掏出那个绒布盒子…..可她一直等了两个小时,兰涛还没有回来,于秀珍等不下去了,拿出了藏在床底下的接收器,手忙脚乱的接在电视上,打开了电视。
屏幕上是一个干净的房间,一张年轻女孩含笑的脸和一堆晶莹闪烁的耳环。于秀珍所有的期待一下子被轰的无影无踪。
那女孩拿出了一张纸,那不是一张普通的纸,那是医院检测是否怀孕的化验单,结果是阳性!
兰涛看了那张纸后,抱着女孩转了好几个圈。屏幕上,女孩欢笑的脸和后面飞旋的墙壁晃得于秀珍头晕脑胀。
于秀珍默默地关掉电视,藏好了接收器,那晚,兰涛回来后于秀珍什么也没说,等兰涛睡着后,她一个人走到客厅,静静地呆坐在黑暗里,直到天色发白。
接下来的日子兰涛回家越来越晚,而屏幕里却越来越多的出现哪张年轻漂亮的脸,兰涛给她买了好多东西,婴儿床,奶粉,纸尿裤,玩具……
他们经常抱在一起,接着,眼镜就被摘下来,搁在床边,镜头也随之一直对这雪白的天花板不动了。每到这时,于秀珍就猛地关掉电视,放声痛哭。
可过了不一会,于秀珍又会坐回到电视机前,渐渐的,她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会跑进厨房里摔掉一大堆盘子,然后又去商场买回一摸一样的摆回原处。可兰涛一回到家,她还是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她怕失去兰涛,她怕自己一揭发兰涛得外遇他就会顺水推舟的承认一切,跑到那个女人身边去。那个女人年轻漂亮,肚子里还有个孩子,她于秀珍呢?三十多岁,没有工作,没有积蓄,没有社交圈,除了兰涛,她什么也没有。她明白,不能任由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只要那个孩子一出生,自己便没有什么理由能留得住兰涛了。
于秀珍知道,要想解决问题,一却都得从那个女人下手。可如何下手,下什么手,她一点头绪也没有。
这天,于秀珍正我在沙发里打盹,有人敲门,开门一看,门外站着的竟然是林真。于秀珍把他让进了屋子,林真笑容可掬的问:“我们的产品怎么样?有没有出什么故障?”
于秀珍淡淡地说:“没什么,只是有时候画面不清楚。”
“这是正常现象。”林真解释道:“您想,手机有时候还会信号不好呢,没有别的问题就好,您的脸色不太好,是不是昨天没睡好?”面对林真的关切,于秀珍心里一阵酸楚,连一个陌生人都能看得出自己的疲惫,朝夕相处的丈夫却毫无表示。她说:“我最近有些失眠”
林真低下头去在包里翻找了一会,从包里掏出了一个长方形的绒布盒:“那太巧了,您看,这项链是我们公司推出的一款新产品,对治疗失眠很有效。”
㈢ 全球十大最昂贵的耳环都有哪些最贵的耳钉耳饰是什么
没有什么比美丽的耳环给您的外观增添些许优雅气息了。您要做的就是选择可以照亮您衣服的饰品。这是全球十大最昂贵的耳环,以及它们的价格。大家可以欣赏。
世界上最昂贵的耳环是什么?
#10 Cartier耳环-$ 79,000
蓝色和粉红色的耳环在拍卖会上以574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刷新了有史以来最昂贵的耳环的世界纪录。
蓝色和粉红色的梨形钻石,分别以希腊神的名字命名为阿波罗(Apollo)和阿耳emi弥斯(Artemis),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卖。尽管是单独出售,但同一位买家还是购买了这两件作品–蓝色的价格超过4200万美元,粉红色的价格超过1500万美元。
㈣ 我想找个电影,名字叫<<麻雀变凤凰>>
麻雀变王妃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麻雀变王妃(有的DVD就翻译麻雀变凤凰)
英文片名
The Prince & Me
更多中文片名
王子与我
更多外文片名
The Prince & the Freshman
The Prince and Me .....(USA)
影片类型
爱情/喜剧/青春/浪漫
片长
111 分钟
国家/地区
美国 捷克
对白语言
丹麦语 英语 德语
色彩
彩色
评级
Rated PG for some sex-related material and language.
级别
Australia:PG Singapore:PG UK:PG USA:PG Germany:o.Al. Brazil:Livre Netherlands:AL Philippines:G Switzerland:12
版权所有
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and Sobini Films, Inc.
演职员表
导演
马莎·库利奇 Martha Coolidge
编剧
Mark Amin .....(story) and
Jack Amiel .....(screenplay) &
Michael Begler .....(screenplay) and
Katherine Fugate .....(story)
Katherine Fugate .....(screenplay)
演员
朱丽娅·斯蒂尔斯 Julia Stiles .....Paige Morgan
卢克·梅伯利 Luke Mably .....Eddie/Prince Edvard
米兰达·理查森 Miranda Richardson .....Queen Rosalind
詹姆斯·福克斯 James Fox .....King Haraald
扎迦利·奈顿 Zachary Knighton .....John Morgan
乔安妮·巴伦 Joanne Baron .....Marguerite
卡拉拉·伊莎娃 Klára Issová .....English Teacher's Assistant (as Klara Issova
制作人
麦克·艾略特 Mike Elliott .....associate procer
Mark Amin .....procer
Jeffrey Lampert .....associate procer
制作发行
制作处理方法
Spherical
洗印格式
35 mm
胶片长度
3041 m (Switzerland)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制作公司
狮门影业公司 Lions Gate Films [美国]
Sobini Films [美国]
Epsilon Motion Pictures [瑞士]
派拉蒙影业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美国]
Stillking Films [捷克]
发行公司
Eagle Pictures S.p.a. [意大利] ..... (2004) (Italy)
Filmax S.A. [西班牙] ..... (Spain)
Gelvars [俄罗斯] ..... (2004) (Belarus) (theatrical)
Paramount Pictures do Brasil [巴西] ..... (Brazil) (theatrical)
PlazaVista Entertainment [瑞士] ..... (2004) (Switzerland) (DVD) (as Medaria Home Entertainment)
Prooptiki [希腊] ..... (2004) (Greece) (theatrical)
RCV Film Distribution [荷兰] ..... (Netherlands)
Rialto Film AG [瑞士] ..... (2004) (Switzerland) (theatrical)
Universum Film GmbH & Co. KG [德国] ..... (2004) (Germany) (DVD)
特技制作公司
Black Box Digital [美国] ..... (visual effects)
Howard Anderson Company [美国] ..... (opticals)
The Effects Group Inc. [加拿大] ..... (opticals)
其它公司
Air Studios [英国] ..... music recorded at
Dakota Music Services ..... music preparation
DeLuxe Laboratories [美国] ..... color timing
Deborah Ross Film Design ..... title design: main titles
Hollywood Records [美国] ..... soundtrack album published by
Mary Nelson-Fraser & Associates [美国] ..... negative cutting
Molotov [丹麦] ..... proction services: Denmark
PS Proction Services [加拿大] ..... camera equipment provided by (as P.S. Proction Services Ltd.)
Paramount Studios [美国] ..... digital sound editing
上映日期
加拿大
Canada
2004年4月2日
美国
USA
2004年4月2日
西班牙
Spain
2004年5月7日
德国
Germany
2004年5月20日
奥地利
Austria
2004年5月21日
墨西哥
Mexico
2004年5月21日
瑞典
Sweden
2004年5月21日
荷兰
Netherlands
2004年6月17日
韩国
South Korea
2004年6月18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4年6月24日
俄罗斯
Russia
2004年7月1日
英国
UK
2004年7月16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4年8月5日
意大利
Italy
2004年8月27日
剧情介绍
“丹麦的王室继承人”——有这么一顶大帽子往脑袋上一扣,再加上俊秀挺拨的外表,爱德华王子(卢克·梅伯利饰)就有如刷了金粉的希腊雕像一样尊贵得让人难以正视。可惜,“众星拱月”的生活似乎宠坏了这么一位本应该很优秀的领导者,爱德华王子就像一个惯于穿梭在花丛中的花花公子,开着名贵的跑车、享受着速食爱情,身边的女伴永远都是哥本哈根最可爱的姑娘。想当然,爱德华那异常出轨的不羁生活也成为了地方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话题,这些都颇为有损于王室的尊严,对此,就连罗莎琳德女王(米兰达·理查森饰)也无计可施。
地球的另一边,佩吉·摩根(朱莉娅·斯黛尔斯饰)是一位立志要成为医生有抱负的美国女孩,她利用上学的空档做兼职,同时还要抽出时间帮助家里料理位于威斯康星州的乳牛场,佩吉那排得满满的作息时间表永远都不会为了“浪漫”、“爱情”、“约会”这种无谓的字眼做浪费。
在一个电视广告的错误诱导下,当然,也是为了避开恼人的小报记者,爱德华王子化名为“埃迪”,和忠实的家臣索尔(本·米勒饰)以普通的身份来到美国佩吉就读的学校。跨越了半个地球,两个本来毫不相干的青春男女有了交集,虽然他们初次会面的情形并不十分愉快,但这只不过是爱情红娘开的小玩笑而已……爱情的不期而遇,打乱了佩吉有方向的生活步调。然而,爱德华王子注定要回到丹麦成为一国之王,佩吉能够放弃自己毕生的理想,去过“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吗?
相关评论
This fairy tale is about to get real.
Every girl's dream is about to come true...
虽然影片中暖人心房的爱情故事很有市场,但却不能让人信服。
——《芝加哥太阳时报》
朱丽娅·斯蒂尔斯在本片中的表演不及《谍影重重》。
——《票房杂志》
比童话更可爱的童话。
——《旧金山纪事》
虽然有些魅力闪现的片段,但其余部分都令人厌倦。
——《纽约每日新闻》
幕后制作
【关于角色】
“对我来说,影片讲述的是要寻求真爱就必须冒险的故事,至少在一开始,佩吉和埃迪都不愿做一些事,这两个人都在寻找爱情,而对彼此却毫无所知,”本片导演马莎·库利奇说,“同我们对爱情都有渴望一样,我们对爱情还心存恐惧,影片正是以真实的手法展现出这两者的抗争。”
制片人马克·亚敏(Mark Amin)说:“我们希望拍摄一部梦想成真的电影,而且这个故事要让观众信服,我相信魅力四射的朱丽娅同卢克(Luke Mably)一定会将这种梦幻般的爱情演绎得真实可信。”
凭2001年《留住最后一支舞》赢得青少年选票奖(Teen Choice Award)的朱丽娅·斯蒂尔斯在出演本片之前刚因《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出色表演而获得了如潮好评,当她看到剧本,立即意外的发现了佩吉与自己的相似之处,她说:“我想编剧研究过我,我和这个角色竟然惊人的相似,所以我很容易就能理解佩吉的心理,也知道她做出种种选择的原因。”
与斯蒂尔斯相比,扮演埃迪的卢克·梅伯利(Luke Mably)是个刚刚崭露头角的新人。“让我去扮演丹麦王子,骑着骏马,泡着美女,开着跑车,还能与朱丽娅·斯蒂尔斯这样的女演员演对手戏,对我来说简直像个神话,”梅伯利如是说。
出演本片的演员多达50多人,而故事背景又跨越两个国家,于是制片方先后前往纽约、洛衫矶、多伦多、伦敦、丹麦和布拉格物色演员。
“从一开始,我们就都同意朱丽娅·斯蒂尔斯扮演独立而摩登的佩吉,”制片人马克·亚敏回忆说。最初提出拍摄本片想法的就是亚敏,因为一位朋友的大学同学竟然是来自荷兰的王子。亚敏继续说:“对于卢克来说,除了他的出众演技,还有他那不得不让人佩服的吸引力,只要有他在,每次总有很多年轻女孩出于不同的理由来到我的办公室,我们都知道我们选对人了。”
执行制片凯米·维尼考夫(Cami Winikoff)现在还记得当初的情形:“马莎·库利奇很善于发现天才,她从伦敦挂来电话,说找到了我们的魅力王子,真是让人难以置信,他会成为明星!她说的完全正确。”
库利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我一直想象我们的王子要有某种坏男孩的特质,还有在优雅的同时,还要比真正的王子更贴近生活。当卢克走进房间,我看到他身上有我想要的一切,甚至还有更多。”
对于执行制片罗宾·召尔(Robin Schorr)来说,库利奇具有着演绎爱情的非凡天赋,他说:“马莎有着传递初恋的兴奋、美好和甜蜜的难得天赋,我们想让观众体验到两人一见倾心的情迷意乱,没有比马莎更合适的了。”
【关于拍摄】
为了在影片中真实的体现出佩吉一家的乡村生活,制片方物色到了一座真正的农场来进行拍摄,而且农场的拥有者米勒一家人的乡村生活竟然与编剧在剧本中虚构的佩吉一家人的生活非常相似。为了让朱丽娅·斯蒂尔斯和卢克·梅伯利汲取农场生活的真切含义,导演库利奇要求两位主演跟随米勒一家体验生活。
据米勒农场的女主人说,斯蒂尔斯的挤牛奶技术非常不错,尽管她开始有些紧张,但很快就能应付自如,还有就是斯蒂尔斯的好奇天性,她走遍了农场的每个角落,恨不得能知道一切。斯蒂尔斯满怀热情的说:“对于一位女演员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体验前所未有的经历,我是在纽约长大的,所以对农场一无所知。现在,我知道了如何手工和用机器挤奶,不过我想我再也不会喝牛奶了。”
虽然是在恬静的乡间拍摄,但剧组的进度也并非闲庭信步,一切的拍摄计划要与农场的工组日程保持一致。确实,不管是否有影片拍摄,农场的生活都要继续,在影片拍摄期间,有一只小牛犊在农场降生,女主人为了纪念本片,给小家伙起名“王子”。
伍德布里吉农业协会(Woodbridge Agricultural Society)为影片制作设计师詹姆斯·斯宾塞(James Spencer)提供了建造割草机大赛赛道的场地,在片中,埃迪将在这里展现他的驾车威力。割草机大赛是在中西部和南方颇受欢迎的业余赛事,经过改装的割草机甚至时速可以达到60英里以上。
为了让比赛场景真实可信,剧组向美国割草机比赛协会求助,并邀请来10名会员加入比赛的拍摄,这些专业人士甚至带来了各自的参赛机器。
完成田园生活的拍摄之后,剧组转道布拉格和哥本哈根,准备拍摄王子的皇家生活。导演库利奇说:“这部电影的有趣之处在于,主人公不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而且各自的世界也大相径庭。”在拍摄之前,扮演皇家成员的演员都接受了严格的礼仪培训,从餐桌礼仪、握手到上下车的姿态全都有板有眼。卢克·梅伯利和扮演王室侍从的本·米勒(Ben Miller)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两人来到一家餐馆,米勒找到餐馆老板说道:“对不起,我希望你不会介意我提及的内容,丹麦王储和我在一起,他非常愿意在这里喝茶。”人们的反应让两人出乎意料,因为一时间人们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该鞠躬还是行屈膝礼。
影片中很多重要的场景发生在皇宫,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走访,导演库利奇和制作设计师詹姆斯·斯宾塞决定根据丹麦的弗雷德里克斯堡城堡仿制出一个皇宫。这座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城堡落成于12世纪,建筑的外表在几百年间经历了巨大演变。最终,在捷克境内的900座城堡中,斯宾塞决定选用多处巴洛克式城堡进行拍摄。
影片拍摄期间正值百年一遇的热浪席卷欧洲,全体演职人员从布拉格赶往莱德尼采·瓦尔迪采(Lednice-Valtice)地区拍摄皇宫场景。莱德尼采·瓦尔迪采距布拉格有将近3小时车程,接近捷克与奥地利边境,剧组在当地的瓦尔迪采城堡拍摄了皇宫房间的内景,如国王的书房和会客室、女王的书房、王子的卧室及国宴厅等等。另外在Ploskovice和Libochovice城堡,剧组拍摄了女王的保险库、佩吉的卧室、大宴会厅以及皇宫的外景,而王子向佩吉求婚的场景是在莱德尼采城堡的暖房中完成的。
回到布拉格之后,剧组在Strahov修道院的两个藏书厅中完成了皇宫藏书室和丹麦议会会议厅的场景。
导演库利奇选中了法籍服装设计师麦格丽·盖德慈(Magali Guidasci)为片中的人物设计服饰,在体现出美国中西部大学生佩吉清新一面的同时,还要让皇室成员的着装与各自的身份地位相辅相成。盖德慈说:“《麻雀变王妃》是服装的超级秀场,而且为电影中的皇家成员设计服装的机会很难得。”为了让设计作品尽可能的真实,盖德慈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她决定从英国久负盛名的布匹制造商Abimelech Hainsworth进口布料,以制作国王和王子的正式着装,虽然这无形之中会将预算增加数倍,但盖德慈仍然坚持这是自己唯一可以选择的地方。
片中必不可少的还有王室珠宝,不管是充满了现代气息还是散发着超凡的古典韵味,都不能用赝品来替代,世界顶级珠宝公司Harry Winston出借给剧组数件令人眩晕的珠宝,其中包括由切工完美的6克拉钻石和三颗宝石搭配而成的白金婚戒,市价应该在10万美元以上。一些世界闻名的珠宝商也竞相效力,提供了佩吉在舞会上那身让人惊艳的粉色晚礼服和一对7克拉的钻石耳环,连同粉红色宝石吊坠价值将近10万美元;以及由24克拉的碎钻和粉色宝石构成的项链,估价为20万美元。
和优雅高贵的珠宝一样,丹麦女王的私人保险库也让人赞叹不已。这个由制作设计师詹姆斯·斯宾塞制作的保险库9英尺见方,用蓝色钢板搭建后又铺以蓝色天鹅绒。保险库共制作了两次,起初,斯宾塞直接在有着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宫殿地面上安置,以捕捉到佩吉目睹女王走进时的视角,后来为了拍摄那些珠宝的特写画面,保险库被移出宫殿,在摄影棚中重建。整个制作和拍摄的过程是很复杂的,斯宾塞安装了特别照明设备以及复杂的镜面系统,以用巧妙的光线烘托出珠宝的璀璨动人。保险库中的藏品也都货真价实,除了捷克最著名的古董装饰珠宝制造商Jablonex提供的古董珠宝和来自巴黎的当代珠宝之外,还有Harry Winston公司提供的超过400万美元的钻石和宝石。Harry Winston公司的保安部主管弗兰克·巴罗恩也来到片场,负责监督公司珠宝的安全,纵观全片,Harry Winston公司提供的全部珠宝价格总值将近500万美元。
精彩花絮
·本片最大的看点在于镜头下面流波溢彩的华服鸾驾,璀璨夺目的珠宝首饰。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更为坚实的艺术,作为道具、作为元素建构在电影中间。大可以当自己坐在电影院里看了一场欧洲王室风情展,珠宝商足够聪明,为剧组提供了好几套稀世珍宝,如此曼妙的爱情故事、铺张的场景……
·不知是命运巧合还是上天的有意安排,在影片拍摄前后,现实世界中确实出现了这种传奇式的联姻。本片于2003年7月开拍,3个月后,真正的丹麦王储与澳大利亚平民女孩玛丽·唐纳森宣布订婚,两人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结识,将在翌年5月14日举行婚礼。2003年11月,西班牙钻王级人物菲利普王子与电视台女记者兼主持人莱蒂齐亚·奥尔蒂斯·罗卡索拉诺也宣告订婚。另外,同年6月,荷兰二王子约安·弗里索与梅布尔·维斯·施密特订婚;同年9月,摩纳哥公主斯蒂芬妮嫁给了葡萄牙马戏团演员。
·爱波·塔布林和乔纳森·杰克逊(Jonathan Jackson)都曾参加试镜。
·在影片开头同埃迪赛车的是F1职业车手埃迪·埃尔文(Eddie Irvine)。
·片中出现了格蕾斯·凯丽主演的《捉贼记》中的画面,和本片中的女主人公一样,美国演员格蕾斯·凯丽后来成为了摩纳哥王妃。
·在影片拍摄期间,卢克·梅伯利的手被切片机割伤,在佩吉与埃迪的舞蹈画面中,你会发现埃迪的左手中指被包了起来。
㈤ 如何评价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穿着打扮
《了不起的盖茨比》如果没有多看几遍,总觉得是对流淌的奢华的一种莫大浪费,影片中不管是头饰、珠宝配饰,还是礼服、皮草,奢华之风弥漫在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里,成为当时时尚圈最为欣赏的华贵与优雅,女主演凯瑞·穆里根以其独特的气质带领我们回到上世纪20年代……
全球知名奢侈品牌Tiffany&Co.(蒂芙尼)是该电影的官方珠宝商,为演员们专属设计多款珠宝及配饰臻品,特别是女主角Daisy的头饰,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电影围绕着财富与权力展开故事,而这些首饰就是把电影的主题元素符号化、具象化,这款集合了绸带、“印第安冠羽”、流苏等独特元素的头饰价值约19万5千美元。
水晶礼裙是Daisy的重要戏服,这条裙子的灵感来源于Prada之前的作品,一片式设计改成开襟的形式,用施华洛世奇水晶镶嵌的裙子道出女主角的生活状态。相比1974版主要通过珍珠打造的珠宝造型,蒂凡尼的赞助显然令新版Daisy更为珠光宝气,整个人始终氤氲在一层亮光里,难怪令盖茨比心动不已。对他而言,Daisy永远是最难拥有的奢侈品。
电影的深度内涵暂且不谈,仅仅看它将“爵士年代”的衣着首饰再现得如此生动精彩,已经让时尚迷们大呼过瘾了。虽然当下“零配饰”的简约风正流行,但在那个年代,珠光宝气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搭配得体的基础上,“量”更是惊人,单看Daisy的两只手腕就如此“沉重”,多层缠绕的珍珠以及钻石的装点,散发无比华美的高贵气场。
层叠的珍珠项链,让人回想起与电影同个年代的时尚先锋香奈儿女士,这也是她曾经非常经典的挚爱配饰,在精巧的钻石耳环点缀之下,个人形象设计显得高雅大方。流行稍纵即逝,唯有风格永存。
20年代独特的带点小男孩感觉的齐耳Bob头,和在刘海、发尾烫卷的顺滑服帖波浪短发与发夹配合堪称完美,不同的发夹彰显不同的性情和喜好。露指蕾丝手套又让人想起后来80年代麦当娜引领的潮流。
除了各式精美的头饰外,还有例如这样的印花头巾也被装饰于头顶,这一种扮相,虽然已经不是当下的主流,但仍有许多复古的造型在服装搭配上喜欢运用它。
㈥ 寻找一部关于王子和公主的电影
The Prince And Me
麻雀变王妃
主演: 朱莉娅.斯黛尔斯 卢克.梅伯利 本.米勒 詹姆斯.福克斯
导演: 玛莎.库利奇
区域: 美国
出品年份: 2004-3-28
本片剧情简介
“丹麦的王室继承人”——有这么一顶大帽子往脑袋上一扣,再加上俊秀挺拨的外表,爱德华王子(卢克·梅伯利饰)就有如刷了金粉的希腊雕像一样尊贵得让人难以正视。可惜,“众星拱月”的生活似乎宠坏了这么一位本应该很优秀的领导者,爱德华王子就像一个惯于穿梭在花丛中的花花公子,开着名贵的跑车、享受着速食爱情,身边的女伴永远都是哥本哈根最可爱的姑娘。想当然,爱德华那异常出轨的不羁生活也成为了地方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话题,这些都颇为有损于王室的尊严,对此,就连罗莎琳德女王(米兰达·理查森饰)也无计可施。
地球的另一边,佩吉·摩根(朱莉娅·斯黛尔斯饰)是一位立志要成为医生有抱负的美国女孩,她利用上学的空档做兼职,同时还要抽出时间帮助家里料理位于威斯康星州的乳牛场,佩吉那排得满满的作息时间表永远都不会为了“浪漫”、“爱情”、“约会”这种无谓的字眼做浪费。
在一个电视广告的错误诱导下,当然,也是为了避开恼人的小报记者,爱德华王子化名为“埃迪”,和忠实的家臣索尔(本·米勒饰)以普通的身份来到美国佩吉就读的学校。跨越了半个地球,两个本来毫不相干的青春男女有了交集,虽然他们初次会面的情形并不十分愉快,但这只不过是爱情红娘开的小玩笑而已……爱情的不期而遇,打乱了佩吉有方向的生活步调。然而,爱德华王子注定要回到丹麦成为一国之王,佩吉能够放弃自己毕生的理想,去过“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吗?
时尚手册
不求最好,只求最贵
玛莎·库利奇有着女性导演独具的慧眼,她选中了法籍服装设计师麦格丽·盖德慈(Magali Guidasci)为片中的人物安排整体造型,在体现出佩吉作为美国中西部一名普通在校学生的清新的同时,还要让另一个国度的王室成员有着匹配自己身份地位的服饰,这是一个从田园的质朴过度到王族的尊贵的有机跨度。盖德慈充分发挥了自己细腻浪漫的想像,在细节上拿捏到位,将“麻雀变王妃”这一过程视为一个服装设计师梦想成真的历练。
对于盖德慈来说,《麻雀变王妃》就是一场铺张华丽的时装表演秀,这种要同时为“盛装晚宴”、“国王加冕”、“官方的正式舞会”设计服装的影片并不多见。盖德慈为了增加作品的可信度,即使只是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部分,她也要力求完美。对比了无数种布料的质地后,盖德慈决定选用名贵的英国布匹制造商Abimelech Hainsworth生产的布料来剪裁国王和王子的正式制服,虽然这无形之中会将预算增加数倍,但盖德慈仍然坚持这是自己唯一可以选择的地方。
钻石也疯狂
至于必不可少的王室珠宝——无论是充满了现代气息还是散发着超凡的古典韵味,就不可能去依靠那种全凭想像而设计出来的赝品了。当然,这里如果没有“Harry Winston”珠宝商恰到好处的帮助,那可真够玛莎·库利奇挠头一阵子了。他们为剧组提供了几套足以让人晕倒的珠宝首饰,其中包括佩吉的订婚戒指——6克拉、切割完美、边缘镶嵌了三颗宝石的白金戒指,市面上的价格超过10万美元。同时,其它一些世界闻名的珠宝商也争相做奉献,佩吉在舞会上那身让人惊艳的粉色晚礼服即出自他们的慷慨之手,与之配套的还有一对7克拉的钻石耳环——在一个粉红色宝石吊坠的衬托下显得异常地完美,价值约为10万美元;以及外形完美打眼的流线型项链,由总重量为24克拉的碎钻组成,项链坠是一个同色系的宝石,估价为20万美元。
将奢靡进行到底
丹麦女王本身就拥有着美钻般的气派和优雅,你肯定没有办法想像她的保险库还可能带给你怎样的震惊——负责这部分的设计师是詹姆斯·斯宾塞,他心中构思出来的保险库9英尺见方,用钢板搭建后罩上华丽的蓝色天鹅绒,正好与女王高贵的神秘气质相映成辉。同一个保险库,斯宾塞总共搭建了两次,不过这倒不是因为不符合导演的要求而重新返工。第一次,斯宾塞直接在有着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用来取景的宫殿的地板上安置保险库,正是在那里,佩吉开始以一个女王的视点去审视自己未来的生活……后期,因为要给保险库中那些价值连城的珠宝首饰进行特写式的拍摄,所以斯宾塞才会将保险库拆开之后重新安置于摄影棚中。
搭建保险库再加上这部分场景的拍摄实际上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斯宾塞在保险库中加入了特殊的灯照系统以及复杂的反射镜效果,只为了可以衬托出珠宝真实的璀璨。斯宾塞在这种颇微小的细节方面如此花费心思也是可以理解的:保险库是一个专属于女王的特别房间,里面都是女王颇为隐私的个人收藏。
另外,陈列于保险库中的物品也得到了相等的关注,那些看起来古典味道特别浓重的首饰都是由捷克斯洛伐克最好的古董装饰珠宝制造商“Jablonex”为了影片特别设计的,至于其它现代且时尚的珠宝都是真品,合计总价值超过400万美元,仍然源自于“Harry Winston”的大手笔。
简评
看到如此让人瞠目结舌的服饰介绍,想必你那隐藏很深的虚荣之心已经开始躁动不安了吧?说白了,这就是一部以女性视点拍给女性去看的浪漫爱情小片。而且,仔细想想,似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机会去见识一下丹麦王室的华丽、优雅、高贵、庄严,或者去体会体会丹麦女性最为至高无上的荣耀……如果你对以上这些都嗤之以鼻的话,那还不如干脆点儿,就当是在翻看一本有着眩目的包装、精挑细选的模特且会动的外国时尚手册。只是,拜托!在欣赏的时候千万不要用脑子思考——那简直就是浪费!
㈦ 求 伯爵夫人的耳环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伯爵夫人的耳环》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a4BBgHOQ5p_SUB6MfddnfA
作品相关简介:《伯爵夫人的耳环》是由马克斯·奥菲尔斯执导,查尔斯·博耶、达尼尔·达黎欧主演的黑色喜剧电影,于1953年9月16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根据韦尔摩兰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伯爵夫人路易丝的一对钻石耳环在珠宝商人、将军、外交官等人之间几经转卖,最终得以物归原主的故事。
㈧ 我想问一下美国《the bachelor》真人秀在哪里有中文翻译的视频看啊不是电影版的,是真人秀的啊~~很急急
案例之三 :百万富翁乔(JEO MILLIANIARE)
首次播出:2003年1月6日
播出历史:
2003年1月—2003年2月,FOX电视网星期一9:00—10:00(首播)
2003年1月—2003年2月,FOX电视网星期四8:00—9:00(重播)
主持人:阿列克谢·麦克里奥德(ALEX MCLEOD)
节目长度:1小时
剧务:保罗·霍根
游戏规则
这个7集的无脚本的系列节目将20名年轻女性送到法国,去和一位时髦的“百万富翁”经历一场旋风式的浪漫故事。而实际上“百万富翁”乔只是一名建筑工。他出生卑微,几乎身无分文。他追求每一位女选手,并且要努力表现得像个百万富翁。
这个节目将约会秀的浪漫和真人秀的私密纠缠在一起。节目的悬念是:当她们最后发现所谓的“百万富翁乔”只是一名普通人,他的财富根本不存在时,将会发生什么?他的真情会得到回报吗?或者他是否应该拒绝这个游戏去寻找自己新的人生?当这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在寻找自己的那一半时,他会发现哪些女孩子是为寻找真正的爱情而来的,哪些则是盯着他的所谓的百万富翁级的银行存折来的。
在第一个系列节目中,20名年轻的女性来到法国去争取一个和她们认为继承了5000万美元遗产的富翁共度一段浪漫的机会。这位“富翁”正好要找一个老婆。事实上,这位“富翁”(伊万·马里奥特EVAN MARRIOTT)只是一个年收入1万9千美元的建筑工。节目的目的是将那些为金钱而来的人从真正追求爱情的人群中分离出来,看看真相大白时她们有什么样的方应。到底是真爱获胜呢,还是势利获胜呢,结果值得期待。在节目的整个过程中,参与者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她们对伊万的感觉以及她们对其他参与女性的看法。
在第一集中,节目向观众介绍了伊万这个人物,并且告诉观众节目剧务人员(保罗·霍根)是如何训练伊万以使他做得像个富翁。然后20位女性来到法国的城堡,她们的个人信息业对观众作了介绍。当晚见过伊万后她们一起参加了舞会。伊万和每个人都跳舞,并且给他想进一步交往的对象留下珍珠。这样,有8个人在第一集就被淘汰了。在第二集中,伊万和参与者们进行集体约会。他们一起采摘葡萄、骑马、乘火车。经过这一轮,又有7位被淘汰了。留下来的每人都获得一根蓝宝石的项链。接下来的一周,伊万要和这五位女性在巴黎单独约会,然后淘汰一位。剩下的4人每人获得一条绿宝石的项链。在第四集的结尾,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在城堡附近举行,剩下的三人每人获得一根红宝石项链。接下来的一周里,决赛的两名选手每人获得一个钻石耳环。
在伊万作出决定之前,制作者剪辑了大量的资料镜头记录了伊万这一段日子的主要活动,为下一个系列节目做好铺垫。然后,在宣布决定的那一天,香槟酒、欢呼的人群等等将现场气氛营造得非常热烈。激动人心的那一刻,伊万对左拉说,他已经选择了她,因为她关心别人并且对生活充满热情。然后他说出了真相:自己根本没有5000万美元,是否可以接受真实情况的他,并且当晚在舞池相见?左拉说尽管她感到有点被背叛的感觉,因为毕竟所有成功的关系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但是她仍然愿意和他相处。这时候保罗·霍根出场了,对他们说他们的浪漫经历就像神话故事般感人,并且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让他们吃惊的是,他俩一起得到了一张百万美元的支票。节目的最好,伊万邀请左拉跳舞,舞池里只剩下他们俩。
有意思的是,在随后的事后的特别追踪节目中,伊万和左拉在节目播出后的数月里第一次又聚在一起。他们暗示说他们想要知道离开摄像机镜头的真实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在事后的一次采访中,左拉说她和伊万只是普通朋友而且也不想再约会。
市场表现
Fox 的“百万富翁·乔”一登上电视就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应。在2002年9月—2003年5月 这个收视季度的调查中,这个节目年平均收视率达到13.3%,在电视网所有节目收视率排名中位列第三,排在第一的是CBS的“犯罪现场调查”节目(16.3%), 排在第二的则是NBC著名的情景剧“老友记”(13.9%)。应该说,这个成绩相当不错。
路透社报道说,根据尼尔森调查的数据。FOX电视台播出的长度2个小时的“百万富翁乔”节目的大结局那一集平均收看人群达到3460万。当天相同时段,没有一家电视网半小时的节目的收看人群达到过1800万。
Fox也承认,这个节目是2000年8月CBS的“幸存者”节目第一版之后所有电视网娱乐节目中(包括“超级碗”决赛在内)收视率最高的一个。晚上9点开始的这期节目吸引了18到49岁年龄层观众的40%。这些人群是最具有广告价值的。在34到49岁的女性观众中,有50%收看了那期节目。FOX当晚节目30秒广告的价格是55万美元,这也是常规系列节目广告价格的最高峰。
节目点评
这个节目给我的一个最大的启示是,电视节目如何不断创新。我们经常听到从事节目制作的朋友抱怨说节目创新如何难、新的节目样式几乎已经被别人都挖掘过了云云。更有甚者,认为我们国内的电视节目样式已经超过了国外等等。这其实是一种不严谨、不严肃的观点。我选择这个节目作为案例就是想要告诉大家,节目形态的创新是无止境的,我们千万不要自我满足,更不要畏难。真人秀节目火暴的时候,美国同时期有几十个“真人秀”类的节目,如果你是一个制作人,你能不能弄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节目出来?“百万富翁·乔”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对于游戏竞赛类节目而言,核心的因素基本上总是围绕如何制造悬念展开的。前面几期文章我们介绍了一些不同样式的游戏竞赛节目,他们制造悬念的手法都不一样。这个节目更有新的创造。节目在“假富翁”——“真情感”、“真富翁”——“假情感”、“真富翁”——“真情感”、“假富翁”——“假情感”的冲突模型中不断增加悬念,吊观众的胃口。制作者是怎么创造出这个节目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能够将“约会秀”的核心元素和“真人秀”的形态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恐怕是这个节目取得成功的关键。
国内的许多游戏竞赛类电视节目脱胎于国外的这些节目形态。但是我觉得有一个问题非常突出,那就是我们过分偏重于纯粹形式方面的模仿,缺乏对某一个或者某一类节目之所以成功的本质原因的研究。我们容易满足于“形似”,殊不知真正应该追求的是“神似”。只有了解了某一个或一类节目成功的真正原因,我们在模仿时才能抓住关键。
㈨ 20200616听书笔记:《茶花女》
关于作者
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24岁凭借《茶花女》在高手林立的法国文坛站稳脚跟。他还获得过一项极高的殊荣——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得过这项殊荣的人还有《悲惨世界》的作者雨果和思想家伏尔泰。
经典文学名著《茶花女》,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
小仲马曾经说自己是父亲“伟大的儿子和卑微的同行”,他的父亲就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代表作有《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文学成就非常耀眼。然而,跟父亲相比,小仲马的文学成就一点儿都不逊色。
1848年,年仅24岁的小仲马就创造了一个文学神话,他凭借《茶花女》这部小说在高手林立的法国文坛站稳脚跟。到了19世纪下半叶,小仲马在戏剧界的名声远超父亲。他还得到了父亲梦寐以求的荣誉,当选了法兰西学院院士,这在法国是一项极高的殊荣,《悲惨世界》的作者雨果和思想家伏尔泰都当选过。
《茶花女》是小仲马最著名的代表作,讲述了男青年阿尔芒·迪瓦尔和巴黎上流社会交际花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
1847年,小仲马听到老情人玛丽·杜普莱西病逝的消息,他回想起这位绝代佳人的风姿以及两人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光,一时百感交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完了《茶花女》。玛丽就是这部小说中的交际花玛格丽特的原型,小仲马也从不避讳男主人公阿尔芒里有他的影子。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小仲马(Alexandre Dumas Fils)法语名字的首字母缩写是A.D.,阿尔芒(Armand Duval)的首字母缩写也是A.D.。可以说,《茶花女》这部小说里承载了小仲马的真情实感。
人们提到交际花就会先想到《茶花女》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拥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一本小说有没有生命力,除了看现代读者还会不会阅读它,还有一个重要指标是看它的内容衍生能力和改编频率。《茶花女》给包括电影、话剧、芭蕾舞在内的艺术形式,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拿电影来说,《茶花女》的电影版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都有过非常经典的版本。比如,20世纪30年代,瑞典国宝级女演员葛丽泰·嘉宝演过好莱坞版《茶花女》,女演员于佩尔在1981年演过法国版,女演员妮可·基德曼在2001年演的歌舞电影《红磨坊》也是《茶花女》的变体。在内容衍生和改编方面,小仲马的《茶花女》要胜过父亲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一筹。
1844年,20岁的小仲马在一场戏剧演出中遇到了交际花玛丽,一见钟情。在玛丽家做客拜访时,小仲马发现玛丽咳血,就劝说她要保重身体,玛丽被感动,不久之后成了小仲马的情人,两人度过了一段短暂却美好的日子。有一天,小仲马和玛丽因为一场争吵而分手,吵架的导火索很俗气——钱。玛丽是个混迹巴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需要大笔的钱维持日常开销,这是二十岁出头的小仲马无力供养的,他供养不了,自然有其他慷慨的恩客愿意为玛丽献上千金。小仲马妒火中烧,就写了分手信给玛丽。4年后,小仲马写《茶花女》时也用到了这封信。
《茶花女》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先驱。大仲马的畅销秘籍是跌宕起伏、构思巧妙的故事情节;小仲马的剧本能在巴黎剧场独领风骚几十年,靠的是敏锐的洞察力,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法国社会的热点,引发民众的共鸣和追捧,比如,在股市上投机发财、男女两性关系、私生子和未婚母亲,都是那时的热门话题,当然,还有交际花的神秘世界。
小说一开头,“我”在街上闲逛,看到一个拍卖广告,说一位物主已经过世,这次拍卖的是她的家具以及珍贵的玩赏物。“我”是玩赏物的爱好者,决定上门去看看。到了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交际花的住所,更让人惊讶的是,屋里聚集了很多上流社会的贵妇。这些女人为什么会来一个高级妓女家呢?纯粹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罢了。这些贵妇看着交际花的遗物,要么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要么露出艳羡的眼神,想必这位交际花的精致生活让她们都觉得自叹不如了。
“我”在拍卖会上花了100法郎,买到了一本属于交际花的小说,书名叫《玛侬·莱斯科》,“我”翻开书,发现有这样一段题词:“玛侬对玛格丽特,惭愧。”落款是阿尔芒·迪瓦尔。玛格丽特就是死去的交际花,那阿尔芒·迪瓦尔是谁?这本书是他送给玛格丽特的吗?他俩是什么关系?
虽然“我”有种种疑问,但这只是生活中一个小插曲,“我”很快就把这本书抛在脑后,直到年轻男子阿尔芒登门拜访。他失魂落魄地出现在“我”家中,愿意出高价买回那本《玛侬·莱斯科》。他曾经和玛格丽特相爱,但没来得及赶回来见她最后一面,也没能赶上拍卖会。现在,他想买回书,也算是留个念想。“我”被年轻人的痴情打动,愿意把书送给他。阿尔芒看出来“我”对他的情史充满兴趣,就承诺下次来访会和盘托出。可这次之后,阿尔芒没了音信。
故事先讲到这里。我们来聊一聊那本《玛侬·莱斯科》,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小仲马为什么会选它作为《茶花女》的引子?这本书比《茶花女》早了100多年,一出版就因为内容伤风败俗被封杀。现在,这本书的知名度已经非常有限了,但在小仲马的时代,这本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那时候的读者在《茶花女》里看到《玛侬·莱斯科》,就会立刻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也会猜出《茶花女》的故事走向。
《玛侬·莱斯科》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小说女主角玛侬原本应该进修道院,男主角德·格里厄原本应该成为骑士,但两个年轻人在客栈相遇一见钟情,于是各自抛弃前程,私奔去了巴黎。生活贫困,玛侬找了个有钱的金主,德·格里厄在牌桌上出老千赚钱,俩人就这么过起了男盗女娼的日子。后来,玛侬被指控是妓女,流放到美洲大陆,德·格里厄追随她同去,但玛侬得了重病客死他乡。
《玛侬·莱斯科》的结局暗示了《茶花女》女主角玛格丽特的宿命。《茶花女》在一开头就揭示了玛格丽特会和玛侬一样红颜早逝,小仲马采取这种手法,体现出了他的自信。他并不避讳早早抛出故事的结局,因为他确信,自己的写作技巧会让读者欲罢不能。一个老到的作家,不会一直用故事高潮来紧紧攥住读者,他懂得张弛有度,懂得卖关子。就像小说中,阿尔芒露了一面之后就没了踪影,让讲述者“我”和读者都被吊起了胃口。
于是,“我”就想可以去玛格丽特的墓地打探消息。这个小小的坟地上铺满了白色茶花。公墓的园丁告诉“我”:有个年轻人特意关照他要定时更换鲜花,因为他最近不能来,要去办迁坟的事儿。这时,“我”终于知道了阿尔芒的去向,而且感受到了他的用情之深。阿尔芒要给玛格丽特迁坟,有两个目的:一是想把她安葬在更体面的墓地;二是想再见她一面。
“我”接受阿尔芒的邀请参加了迁坟仪式,在场的只有5个人:两个掘墓人,“我”和阿尔芒,以及办事的警长。交际花玛格丽特生前被人前拥后簇,死后却无人问津。美丽的皮相死后也化为一堆腐肉。小说里,小仲马费了不少笔墨描写裹尸布揭开那刻的场景,玛格丽特“一对眼睛只剩下了两个窟窿,嘴唇烂掉了,雪白的牙齿咬得紧紧的,干枯而黑黑的长发贴在太阳穴上,稀稀拉拉地掩盖着深深凹陷下去的青灰色的面颊。”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美人到头还是一把白骨,就像这对情侣的爱情最后落得仓皇收场。
小仲马接着笔锋一转,借阿尔芒之口,回忆起他第一次见到玛格丽特的场景。那是在玛格丽特去世的两年前,玛格丽特每次去剧院看戏都会随身带上一束茶花,这就是“茶花女”这个名字的由来。第一眼,阿尔芒就被玛格丽特迷住了,他在剧院演出的间歇来到玛格丽特的包厢里,想认识她,没想到被美人奚落。阿尔芒感觉受到侮辱,落荒而逃。
读到这里,读者会以为玛格丽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把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其实只是表面上的风光,说到底,玛格丽特这样的交际花还是依附在男权之上,一旦美人迟暮,就会断了财源,生活没有着落。而且,交际花的社会地位也不高,会被正经人家唾弃。比如,在小说中,墓地其他死者的亲人提出抗议,认为和交际花葬在同一个墓园是奇耻大辱。
说到交际花,这个社会现象是不是只有法国才有?交际花和妓女有什么区别?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其实,交际花很早就出现了,而且,在各个国家的文化里都有体现。
交际花在日本就是艺妓,在朝鲜半岛叫作妓生,艺妓的妓,生活的生。交际花在中国,有鱼玄机、柳如是、赛金花等。法国的交际花文化是在《茶花女》出版前后盛行的,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式微。法国著名的交际花有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帕杜夫人、时尚教母香奈儿。
不少交际花都拥有惊人的美貌,但这不是关键,智慧和才华才是她们的立足之本。玛格丽特的原型玛丽是个爱读书、勤思考的姑娘,和小仲马分手后,她还交往过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李斯特。这些交际花游走于权贵、富豪和文人之间,过着风雅、奢华的生活。简单说,交际花代表了妓女浪漫化、理想化的一面,然而从本质上说,她们只是高级妓女。在讲究门第、血统的社会中,交际花都摆脱不了被主流不齿的命运。
这其实也是玛格丽特怠慢阿尔芒的原因,她用傲慢的举止来对抗追求者的逢迎,她明白,自己在男人心中只是个玩物,那她就报复性地玩弄他们。两人初次相遇的两年后,阿尔芒又遇到了玛格丽特,这次,他终于受邀去了玛格丽特家中。众人饮酒狂欢的时候,玛格丽特突然感觉身体不适,一个人躲去了梳妆间,只有阿尔芒担心地跟了过去。阿尔芒再次表达爱意,可玛格丽特早已听惯了甜言蜜语。情急之下,阿尔芒说,两年前玛格丽特得病时,他天天到她家门口关心病情。这番话打动了玛格丽特,她明白阿尔芒是真的关心她,怜惜她,而不是一时兴起贪恋她的美色。
阿尔芒终于得到了玛格丽特,兴奋劲儿过了之后,他陷入患得患失中。阿尔芒微薄的年金根本养不起心爱的姑娘,玛格丽特还在接待其他金主。阿尔芒有时妒忌,有时自卑,有时忧心忡忡,有时沾沾自喜。有时他又头脑一热,写信和玛格丽特分手。这就是刚才提到过的,小仲马写给玛丽的分手信。我们来感受下,年轻人在热恋中的精神状态。分手信里说:“我希望自己能像一个百万富翁似的爱您,但是我力不从心;您希望我能像一个穷光蛋似的爱您,我却又不是那么一无所有。那么让我们大家都忘记了吧,对您来说是忘却一个几乎是无关紧要的名字,对我来说是忘却一个无法实现的美梦。”
跟小仲马现实生活中的结局不同,这封分手信没有终结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关系。玛格丽特主动上门求和,还提出去乡村度假,远离巴黎的纷扰。这是两个人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可童话故事终究要让位给柴米油盐。阿尔芒发现,玛格丽特值钱的衣物和首饰越来越少,玛格丽特说她变卖了这些东西维持日常开销,还打算卖掉自己在巴黎的一切,从此和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小日子。这一刻,阿尔芒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爱人愿意为了他抛下荣华富贵。
玛格丽特确实做出了极大牺牲,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用一组数据来说明一下。小说中提到玛格丽特一副钻石耳环价值8000法郎。根据文献资料,1852年,法国五口人的工人家庭靠300法郎就能过一年。也就是说,玛格丽特从云端跌落到中产生活,因为阿尔芒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是8000法郎。玛格丽特的举动让阿尔芒很感动,阿尔芒找到公证人,打算把部分财产转到爱人名下。没想到,公证人立马把这件事汇报给了阿尔芒的父亲。老人家即刻赶到巴黎,劝儿子离开交际花。热恋中的阿尔芒根本听不进劝,他打定主意要和玛格丽特长厢厮守,但没想到玛格丽特离开了,还留下一封分手信。
阿尔芒遭遇情变,以为玛格丽特还是贪恋纸醉金迷的生活。回到巴黎以后,他找了一个情妇,还借机在公开场合羞辱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本来就患有肺病,阿尔芒的无情无义加重了病情。其实,阿尔芒也无法从这种幼稚的报复行为中获得快感,他就去外国旅游散心。
玛格丽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又思念远方的爱人,只能在日记里倾诉心事,但求有朝一日阿尔芒能读到这些文字。原来,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重返巴黎社交界,并不是嫌贫爱富,而是因为她深深地爱着阿尔芒,愿意为他默默牺牲。阿尔芒的父亲也找到到玛格丽特,用阿尔芒的前程等理由逼迫玛格丽特离开儿子。玛格丽特重病在床,形容枯槁,逢场作戏的朋友,以及钱色交易的恩客早就把她抛到九宵云外,只有债权人在家里进进出出,等着她断气,拍卖掉值钱的物件来抵充玛格丽特欠下的债务。最后,玛格丽特在贫病交加中孤独地死去。
第三部分
了解了《茶花女》的故事脉络,我们再来看看,与《茶花女》有关的文艺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小仲马如何看待女性。
我们开头说过,《茶花女》为电影、话剧等艺术形式提供了创作灵感,其中最有名的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歌剧版《茶花女》,这是世界歌剧史上最卖座的经典作品之一。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可能也听过里面那首脍炙人口的《饮酒歌》。威尔第在巴黎看了话剧版的《茶花女》,深受触动,回到意大利之后,迅速把它改编成歌剧。
原著小说中那对痴男怨女的故事,可能也让威尔第想到了自身经历。威尔第的第一任岳父是个成功商人和艺术爱好者,他帮助威尔第在歌剧界出人头地,可惜他的女儿英年早逝,威尔第后来想再婚,遭到了前岳父的阻拦。这段经历不禁让人联想起《茶花女》中阿尔芒的父亲棒打鸳鸯的情节。
从《玛侬·莱斯科》到小仲马的《茶花女》再到威尔第的歌剧版,它们讲述的都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剖开爱情故事的外壳,里面的核心都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比如,《玛侬·莱斯科》的女主角玛侬不愿接受当修女的命运,勇敢选择爱情,然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小仲马写《茶花女》时,法国是一个被父权和宗教统治的社会,那时候,女性一生都是男性的附庸,她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要依赖不同的男性:父亲、丈夫、儿子。有些女性想要突破有限的生存空间,想要登上更大的社会舞台,于是,她们不再依附一个男人,而是一群男人,她们通过交易来获得财富、名声,甚至是贵族头衔,而这就是交际花的生存逻辑。交际花一方面受到压迫和欺辱,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部分自我解放。
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小仲马,算得上是女性之友,他懂得欣赏女性的才智,还和一个女作家乔治·桑保持密切关系,甚至称呼她为“亲爱的妈妈”。1880年,小仲马在一篇序言里倡议说,“应该赋予女性和男性同等的自由和权利”。要知道,还要再过60多年,也就是1945年,法国女性才第一次行使了投票权。
小仲马怜惜女性、同情女性,但他并不会赞扬所有女性,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交际花就是他批评的对象,当然,《茶花女》里堕入风尘但灵魂高洁的玛格丽特是个例外。小仲马大力赞扬的一种女性是母亲,包括未婚先孕的女性,因为她们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了家庭和子女。小仲马看待女性的立场有他的历史局限,但他在19世纪就认识到,女性是独立的个体,女性不是“宗教和法律下的次等人群”,她们也没有“虚弱、无能到无法自主行事,需要男性的引导和保护”。
小仲马是法国戏剧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期间的重要作家。他被人称为“现实主义作家”,主要是因为他能精准地描摹出人世百态,剖析出社会问题,时隔一个多世纪仍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在他看来,用金钱物质来物化女性、用美貌为标准对女性品头论足的风气,应该抨击。但同时,小仲马也是个近乎冷酷的作家,他让玛格丽特从一个乡下姑娘飞上枝头变成凤凰,看似成功地对抗了宿命,但最后她还是不被主流社会接纳。小仲马在小说里指出,再美的皮囊死后也会是恶臭的白骨,他还指出,两情相悦的爱情敌不过世俗的阻挠。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写道:“除了理想生活,还有物质生活,最纯洁的决心都会有一些庸俗可笑、但又是铁铸成的链索把它拴在这个地上,这些链索是不容易挣断的。”
总结
第一,《茶花女》的故事来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一段情史,女主人公的原型是小仲马的情人玛丽·杜普莱西。小仲马得知玛丽的死讯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茶花女》。
第二,小仲马的父亲是创作了《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的大仲马。大小仲马的父子关系十分和谐,小仲马当选为法兰西院士之后,他在演讲中表示,他之所以能成功当选,完全是仰赖父亲的荣耀。
第三,法国的交际花文化在1848年前后盛行,一战之后式微。交际花的生存逻辑是通过美貌和才智,跟男权进行交易获得财富、名声、贵族头衔。交际花代表了妓女浪漫化、理想化的一面,但本质上,她们只是高级妓女,摆脱不了被主流不齿的命运。
第四,小仲马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是因为他能精准地描摹出人世百态,剖析出社会问题。他的剧本能够紧跟时事热点,非常受欢迎。小仲马推崇母亲这个角色,看不起不劳而获的交际花。早在19世纪,小仲马就已经认识到,女性是独立的个体,倡导“应该赋予女性和男性同等的自由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