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艺术生文化成绩提高,还有那么多学生去学习艺术
为什么文化成绩提高了还有那么多美术生学美术?
因为第一个字母: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对儿子的爱之深。对于已经成年的儿子,我希望他能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心让孩子远离他。其实父母都是这样的。从8月怀孕到10月分娩,父母辛辛苦苦一步步养育孩子,就是为了希望孩子将来有用,不要露宿街头。
但是,孩子成才的时候,也是离开屋檐独自飞翔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为他们高兴,也为他们难过。毕竟是血肉之躯。作为我们应该欣赏和理解父母的辛苦,让他们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我们的幸福生活可以算是对他们辛苦养育的回报。
2.第二封信:
包括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详细的分析,客观的欣赏。后来我提到了我对儿子的希望。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
要表现出对孩子的肯定,让孩子有努力的决心,有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为孩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方向。作为孩子,我们应该借鉴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开拓自己的新路。
3.第三封信:
作为父母,我的儿子对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百感交集。用自己的经历,提醒儿子少走委屈,多走捷径。这是全世界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的弯路不希望孩子犯同样的错误,希望孩子比自己“更上一层楼”。
青春期要放下逆反心理,多听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能够更加轻松愉快。
4.第四封信:
母亲的细心,父亲对儿子未来的用心良苦,母亲在最细微处的关怀——儿子的感情问题,都给了儿子明确的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感情和事业,让儿子明白重点。
我们也要接受傅雷老婆的教训。要明白自己的重点,自己的任务,自己的路和方向,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把握好方向的分寸。这将有助于我们成功。
5.第五封信:
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管教过严,手段残忍。结果是你自己的错误。哎,其实是对儿子的爱!“年轻时不努力,老人会伤心”!在儿子年幼时,傅雷先生对儿子要求严格,无微不至,并“残酷虐待”儿子傅聪。
听听笑话,父亲哪里会虐待自己的亲骨肉?俗话说棍子下出孝子,傅雷老师用严父下出人才。
平时父母对我们“暴力”的时候,我们要有理解的态度,要体谅父母的焦虑。因为他们这么做是为了我们好,而且他们也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都有让孩子成功,让女人凤凰的愿望!
内容介绍:
傅雷的信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了,当时傅家的财产全部被抄,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在一个小房间里发现了傅雷的一些遗物,包括一本用黑纸包着的练习本,题目是《康格家书节选》,里面放着扫帚等杂物。
1986年,傅聪得知此事后,坚决拒绝发表这些信件,因为他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思想和言语都太不成熟,无法和父亲相比。
所以之前版本的傅雷书信,往往只是傅雷的独白。我们只能想象或猜测傅聪如何回应他的父亲,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在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对孩子要求极其严格的傅雷,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深深地爱着孩子:“你走后的第二天,我想写一封信,怕你烦,就这样。
但是我没有一天不想你。”(1954)“你回来了,又走了;很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不会感到孤独。但是,我们正在静下心来,慢慢恢复我们单调的生活。比起过去的热闹和喧嚣,我们不禁空虚起来。"
(1956)“儿子交了朋友,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种幸福!虽然以后我们会在一起,但我至少在精神上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在信中,傅家探讨了音乐艺术和文学创作的深刻性和高度,傅雷帮助傅e 79 fa 5 e 98193 e 59 b 9 ee 7 ad 943133431363037丛缓解了艺术道路上的心境问题:“你说矛盾和快乐总是有的,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是不会进步、进化、深化的。”(1955)还兴奋地交流着自己刚刚看的话剧电影。“常翔宇的天籁之音太美了,波动范围很广,而且会演戏,剧本也编得很好。”(1956)
这些家书因为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转变,有一种悲凉的感染力。傅雷在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沉重地说:“人生充满了困难。我们必须不断改造自己,与一切传统的、资本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和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一切人生观和旧的社会规范。”
本文摘自现代傅雷、朱美福《傅雷家书》。
扩展数据
写作背景:
《福贾磊书》是译林出版社2018年再版的一本书。作者是傅雷和朱美福,编辑是傅敏。傅雷的《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畅销30多年。这是傅雷夫妇1954年至1966年5月写给傅聪及其儿媳米拉的一封信,由次子傅敏编辑。
傅雷的信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反映,甚至是傅雷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因为傅雷家书是他和儿子之间的一封信,体现了他作为父亲对儿子的苦心。
《傅雷家书》这本书充满了父爱。可能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然而,傅雷爱他的孩子,同时,他不忘对他们进行音乐、艺术、哲学、历史、文学甚至健康教育。
该书自出版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素养等方面起到了深刻而深远的启迪作用。《傅雷家书》获得首届全国优秀青少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百年百本中国文学优秀图书”大型丛书之一。据统计,20多年来其发行量已达110万份,足以证明其影响力之大。
《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父爱的专注而又呕心沥血的教学书”,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养成读物”。也是普通而典型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是一本能更好提高我们修养的好书,值得家长和孩子去读。
(本书由李重阳博士、理工学院刘忠博士、广州中山大学文学教授陈子萱推荐)本书为书信体。《傅雷家书》——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深的爱。信中首先强调了一个年轻人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来表达自己,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教导儿子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当。不要在困境中气馁,不要因为中了大奖而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艺术和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才兼备、个性突出的艺术家。
同时,傅雷也对儿子的生活进行了有益的指导,像良师益友一样,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我用拳头爱我的儿子,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关于作者: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本名暖,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浦东新区航头)人,中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艺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进步党)重要创始人之一。
傅雷早年就读于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国作品,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著。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突出贡献,被吸收为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会员。傅雷在“文革”开始时受到极大迫害。1966年9月3日凌晨,他愤然离世,妻子朱美福自缢身亡。
1966年9月3日上午,女佣周菊娣发现傅雷夫妇已双双在江苏路284号5号“疾风快雨楼”自杀。傅雷吞下巨量毒药,在沙发上自杀,享年58岁。他的妻子朱美福在窗框上吊自杀了。
傅雷夫妇去世后,骨灰原葬在永安公墓,后并入万能公墓,后因文革中红卫兵破坏而丢失。幸运的是,一名工人是傅雷作品的爱好者,于是他私自将骨灰盒藏了起来,躲过了破坏。
1979年4月,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了傅梅福追悼会。凌克致悼词,宣布1958年被划为右派是错误的,应该纠正。文革期间的诬陷迫害全部平反,政治声誉彻底恢复。骨灰安葬在上海革命烈士陵园。
❷ 国内考古界有哪些重大事故,导致怎样的损失
我觉得因为长久以来非考古因素的干扰,考古事故并非全乎因为考古人员造成的。
对于考古这件事我们不仅要对国人负责,还要对世界人民负责,更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在1956年的时候,当时的北京市长吴晗和郭沫若等人联合要求发掘明长陵,当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找到吴晗,希望他收回提议,局长的意思是目前我国的考古工作技术水平还不能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就连当时世界上的技术都很难进行挖掘,但是吴晗心意已决,下定决心要挖长陵。后来周总理批示同意。1955年12月初,在吴晗主持下成立了由6位发起人和夏鼐、郑振铎、王昆仑组成的“长陵发掘委员会”。之后大家对长陵进行了调查勘探,但是毫无线索。
在那次发掘明长陵时被破坏的古物还不止这些,所以我们在确定自己是否有这个技术的时候再决定是否挖掘,不然就是对古物的亵渎。
❸ 傅雷是怎么去世的
傅雷是服毒自杀的。
1966年9月3日上午,女佣周菊娣发现傅雷夫妇已在江苏路284路5号住所疾风迅雨楼双双自杀身亡,傅雷系吞服巨量毒药,在躺椅上自杀,享年58岁,夫人朱梅馥系在窗框上自缢而亡。
傅雷夫妇死后,骨灰原被安葬于永安公墓,后归并到万国公墓,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的破坏后遗失。幸有一工人原为傅雷作品的爱好者,故私藏其骨灰盒,幸免遭毁。
(3)法国电影红卫兵扩展阅读
傅雷幼时因为批判宗教被开除过,后来参加五卅运动。自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傅雷的为人坦荡,刚正不阿自幼时就开始突现。因为参加五卅运动,被迫回家,在上海学习一年随后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很大一部分都是名家的著作。傅雷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开始受到罗曼罗兰的影响,开始喜欢艺术,喜欢音乐,热爱他所热爱的生活。
傅雷因为自身的刚正同样给他带来了不少的灾难性的打击。1958年,在上海的反右补课中,傅雷被扣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当时恰逢周恩来到上海出差,由于上海中共领导给傅雷划分为可右可不右的范围,本该写完检讨就可以完事的傅雷还是被定性为右派。1966年傅雷遭到红卫兵炒家批判,并以各种欺凌人格的方式进行批判。同年9月3日,傅雷夫妇双双服毒自杀。1979年4月,文革错误纠正后傅雷平冤昭雪。
傅雷一生是风雨飘摇的,因为他的刚正,也是因为他的正直,风雨中的傅雷一样的刚毅。有些人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文骨铮铮,始终坚持着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期待,这就是傅雷,到最后也不会屈服。
❹ 求末代皇帝电影剧情简介,要按电影中年份分段的剧情简介
1、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继任皇帝,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第二日她便在仪鸾殿去世。
2、1912年,三岁登基当了宣统皇帝。辛亥革命后被废除。几经辗转后他变成了日本军国主义扶持上台的“傀儡”。
3、1945年,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被日本关东军挟持准备去日本。在沈阳东塔机场候机时,被空降的苏联红军逮捕。
4、1919年,英国教师庄士敦作为溥仪的外籍老师受聘入宫,14岁的溥仪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土敦任教的4年里,他备受溥仪的敬重,师生情谊深厚。后来跟随溥仪逃亡天津并一直照顾到1931年。
5、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6、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话,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明确提出溥仪等人是“大蒋介石”,对他们处理方式,只能是逐步地改造,而不能简单地处决。从这以后,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三年时光。
其间,他认真进行改造,或者在东北各地参观游览,或者专心写前半生的自传,或者在高墙内的医务室以及房前屋后参加轻微劳动。
7、1959年12月4日上午,抚顺战犯管理所首批特赦战犯大会召开。由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代表宣读给特赦人员的通知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1959年度赦字001号。溥仪特赦后,在妹妹家住了半个月以后,溥仪搬到了政府安排的一间旅馆里。
8、1960年2月16日,溥仪拿着北京市民政局的介绍信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报到。2月18日,溥仪正式上班。第一个月,溥仪只负责浇水和搞卫生;第二个月转到扦插繁殖温室。三个月以后,溥仪先后分配到观察温室和繁殖温室。
9、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来总理闻讯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去世。
❺ 有个老电影讲的是一个人趁另一个人睡着了把他手放在胸前,让他做噩梦
你好,是大陆恐怖老片《雾宅》剧情介绍: 一天傍晚,蜜月归来的女子和丈夫回到了历经沧桑的百年古宅。古宅内古树参天,怪石林立,一年四季弥漫着浓重的雾气。新婚女子是这座古宅的唯一继承人,她在一家剧院担任舞美设计,其父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折磨致死;母亲因患精神恐惧症而自杀。古宅内还有一位耳聋的看门老头。妻子刚进卧室,就闻到有股“摩尔牌”香烟的异味。走进卫生间,又见水龙头在流水,正当妻子觉得奇怪时,又听到一个怪声从房梁穿过。入夜,妻子又被一阵由弱变强的声音惊醒:是当年红卫兵审讯父亲的声音和父亲的惨叫声。第二天,妻子向丈夫讲诉着自己经历的一切,丈夫对她好言相慰,用温情平抚妻子惊恐未定的心。可每当入夜,妻子就能听到这时隐时现的脚步声、女人呻吟声,拷打声、嘶喊声……妻子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也得了母亲的那种恐惧症。于是,丈夫请来中学同学、精神病专家陆大夫为妻子看病,尽管妻子百般解释,但最终在丈夫和陆大夫的劝说下,去医院接受治疗。丈夫偷看到陆大夫为妻子做电休克治疗,心痛难忍。在医院,妻子回忆起在古宅发生的一切怪事,为保住腹中的胎儿,她偷偷地跑回家。丈夫听到妻子怀孕的消息后兴奋不已,这时凄惨的叫声又在耳边响起,这回,丈夫确实听到了。自从妻子从医院回来后,丈夫也开始对古宅的夜晚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夫妻俩决定,在举行完妻子父母金婚纪念宴会后,搬出古宅。可在宴会上,陆大夫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人群当中。音乐响起,妻子邀丈夫跳舞,并请陆大夫帮忙拍照。一曲终了,陆大夫凶狠地举起刀子向丈夫刺去,然后跑向地下室。地下室内,残存着红卫兵时代的各种照片。一台老式录音机里传出女人凄惨的叫声。真相终于大白了,害人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❻ 跪求有关抗美援朝的电视剧或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百度网盘资源
资源链接:https://pan..com/s/1CY7bro4EgPS6zEBHZ6L8qA?pwd=rhmu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帝利用空中优势,企图切断我后方运输线。为粉碎敌人偷袭一号江桥的S计划,志愿军某部派雷波带领一支雷达部队,在敌阵地前沿架起雷达。敌人派飞机侦察,雷波等设假天线,造成敌人判断错误。接着,雷波冒险排除了定时炸弹,并消灭了妄图炸毁雷达和进行干扰的敌特。当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敌机炸断了雷达的输送线,雷波接线时手臂中弹,他忍着巨痛,接通了输送线,保证及时报出空情,使我军粉碎了敌人的S计划。文化大革命,革了电影的命。文革前出产的故事片几乎全都成了毒草被停映,电影院里放的国产影片几乎全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之类的新闻纪录片。要看故事片,也只有那么几部外国电影了。那时老百姓风趣地说:“朝鲜的电影有哭有笑,越南的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又搂又抱,中国的电影《新闻简报》。
❼ 电影往事:阴影下的秦文(下)
1960年,在“大跃进”风潮的余热下,北影厂又开拍了一 部迎合潮流的应景之作《春暖花开》。影片描写的是北京市街 道妇女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街道工业生产的故事,秦文扮 演了女二号佩珍。北影厂踌躇满志地想让这个摄制组在“大跃 进”运动中放一颗“卫星”,为此,为创拍摄进度最快的高产 纪录,摄制组日夜苦战在街道和居委会里,连续几天几夜赶 拍。有一天终于一口气拍了100多个镜头,第二天厂工会就 敲锣打鼓送喜报。大家听了都非常兴奋,心想一定会轰动整个 电影界。谁料想,第三天样片冲洗出来之后,却有80多个镜 头由于各种原因拍坏了不能用,大家全傻了眼,叫苦不迭,无 奈只得返工重拍。1961年,影片好不容易来回瞎折腾终于赶制 完成“大跃进”的风潮和由此带来的诸多弊端已经明显暴露出来,影片又不合时宜的匆忙收场,一闪而过了。
1962年,秦文参加拍摄了她一生从影中比较有光彩的代 表作品《停战以后》。影片讲述的是1946年国共达成停战协定 以后,中共代表顾青将军来到北平,在参加国、共、美三方面 组成的军调处执行部工作中,与美蒋代表针锋相对斗争的故 事,秦文扮演的是我方翻译、女大学生谢梅初。影片拍摄十分 顺利,拍摄周期仅为半年就封镜完成。这部带有纪实性特点的 表现国共谈判的黑白故事片,一经上映即刻受到外交部和北京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在一次中南海组织的晚会上,国家主席刘少奇和蔼可亲的站在秦文的面前,仔细 端祥 。注视良久之后,问她是不是《停战以后》演那个女翻译的,秦文连忙肯定回答。刘少奇还问:“演电影是不是规定一律都要说北京话?”秦文答道:“有的片子中为表现某个角色的特点,可以说地方话,但一般为了让全国观众听得懂,都要求说普通话。”刘少奇开玩笑的用地道而浓重的湖南方言对秦文说:“那我是不行的喽!”说罢,他和在场同志都笑了起来。刘少奇主席热情称赞道:“《停战以后》拍得相当不错。”
1963年下半年到1964年4月,秦文在河南渑池县进行“四清”运动之后,又回到北影厂参加了由谢铁骊导演的故事片《千万不要忘记》的拍摄。当时正是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时候,秦文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扮演的这个带有落后成分、最后幡然醒悟的女主角,不但与她以往所扮演的角色截然不同,而且竟是她年轻时代最后一个银幕形象!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正像秦文满怀悲愤所回忆的那样:“十年动乱的武斗枪炮声,代替了开山劈岭的放炮声,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 历史 悲剧。”
1966年8月2日,秦文的产假刚满,就接到北影剧团发来的加急电报,叫她赶快回原单位。秦文回家的第二天早晨,就被造反派给“揪”了出来,他们凶神恶煞地指着秦文,像对待仇敌一样厉声问道:“你在上海究竟搞了什么勾当?”一时间,秦文真是摸不清头脑,但她仍是如实回答:“我哪里也没去,只是在家带孩子。”领头的造反派转过头来,问身后一群“闹革命”的人”她不老实怎么办?”那些人一齐起哄说:“揪出来!”随后,秦文就和赵子岳、张平、陈强、谢添、谢芳、于洋、王人美、于蓝、陈立中、张莹、李百万、杨静等16人组成的“黑帮队”,天天接受红卫兵、造反派们的揪斗。
在运动刚开始时造反派和红卫兵们都像是事先约好了似的,几乎全是让秦文自己说出所犯的罪行。秦文有口难辩,答不上来就要受皮肉之苦。后来,听说厂里有一个职工,被当作“ 历史 反革命”揪出来。红卫兵们找他问话的时候,不许他讲“阶级斗争是你死我活”,只许他说“阶级斗争是我死你活”。这样的绕口令,让秦文颇受启发,她明白了红卫兵听话的一种角度。以后为了免遭皮带抽打,秦文非常留意当时的宣传口号,明白按照报纸上的文字统一口径,不会答错。只要红卫兵提问秦文就赶紧用“为文艺黑线出力卖命”、“替资产阶级鸣锣开道”等等来对付。这一招果然还真管用,而且时间一长,老是这一套,红卫兵们自讨没趣,不再发问相同的问题了。当然,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秦文还是坚守做人的原则的。《停战以后》的编剧辛毅,在“文革”初期因不堪人身侮辱而愤然自杀,随后,一共有4次自称是“无产阶级司令部”派来的专案组,直接向秦文进行秘密调查,要秦文主动揭发当初北影厂的领导与导演,是怎么唆使和授意她来扮演“王光美”的。秦文一听,真是觉得事出蹊跷,因为她在《停战以后》中扮演的女翻译是谢梅初,并不是“王光美”。专案组的人员软硬兼施,他们首先态度尖锐地说这部影片是“替王光美树碑立传”,接着又语气缓和地对秦文说:“演员么,没关系,问题不在你,只要揭发就成了。”秦文回想起当时在摄制组拍戏的前后,她所扮演的这个角色确实没有任何领导和其他人暗示这个角色就是“王光美”的原型,总不能昧着良心说话,所以秦文每一次都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人叫我演王光美。谢梅初是剧本中的人物,我是根据剧本演角色。”
相比起红卫兵来,造反派们更是变着法儿整人,并以此为乐。有一次,造反派们突发奇想,他们给每一个“黑帮”都发了一个用黑布做成的上面绣有“孝”字的袖圈,让大家统统套在胳膊上,而陈强则披麻戴孝,手里拿着一根“哭丧棒”,站在“黑帮”队伍的最前头。造反派们大声吆喝着,命令大家在小西天北影剧团剧场大门口一字排开,站在标有“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实验剧场”的霓虹灯下,听候游街示众前的训话。当时,剧场门前的造反派、红卫兵,还有剧团的“革命群众”黑压压地站了一大片,他们显得群情激愤,一些人还七嘴八舌的叫嚷着:“今天就是要砸烂这个黑招牌。”这时,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工人迅速冲上前去,麻利地爬上房顶,只听“哐”的一声,一块砖头对准霓虹灯砸了过去,玻璃碎片呼啦啦全部掉在“黑帮”们的脖子上。这16个“黑帮”一个个面面相觑,谁都没敢挪动一步,好像这霓虹灯也成了他们的一大罪证。就在造反派头目一声令下要出发的时候,厂里派人召集造反派开重要会议,他们精心准备的游街闹剧才不得不临时收场。
随后,秦文和“黑帮”们一道,按造反派们的要求,每天进行劳动改造,任务就是在北影大院子里把早已经挖好的两个防空洞里的土填进去,再挖出来,干着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十几天之后,这16名“黑帮”又被关进了剧场的一个地下室,让他们去写交代材料,规定每人每天要交一次思想汇报。地下室常年不使用,黑暗、阴湿,密不透风,脏乱不堪,气味难闻。大家各自坐着一条小板凳,手里握着一本毛主席著作,反来复去地苦读。写思想汇报,对这些有文化的演员来说,当然要比干重活容易得多。殊不知地下室里整日不见阳光,每天还得要伛偻着身子没完没了的写,滋味并不好受。
可是,这样的日子也并非一成不变,如果厂外的红卫兵来进行串联,开批斗会的时候,这16名“黑帮”要随点随到。一般是上午10点点钟一场,下午4点钟一场,就像每天演出一样的准时。当时,秦文的两个眼睛都患上了”麦粒肿”,疼痛难忍,彻夜难眠;这虽然有打扫舞台死角里的积尘感染的原因,更多的是心中郁闷,急火攻心所致。当北大附中的红卫兵小将要来开批斗会的时候,16个“黑帮”通通被提上台去,跪在地上,紧跟着,皮带像一阵旋风似的往他们头上身上一阵猛抽,一把把锃亮的剪刀又在他们的头顶上飞舞,瞬间,有的人被剪成了“阴阳头”,有的人被墨汁涂黑了脸。 一个红卫兵小将猛地在秦文的背上踩上一只脚,并顺手打了她一个巴掌,厉声叫骂道:“他妈的,一身贼肉!”秦文吓得不敢抬头,她真切地听到这叫骂的声音是多么稚嫩,分明是从一个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孩子的口中发出的啊!
运动是残酷的,“黑帮”们的日子是悲惨的,但有时在挨批挨斗中,又会夹杂着一些令人感到哑然失笑的调料。一次,“黑帮”们连续参加好几轮批斗会后,累得腰酸背痛准备回到地下室里去好好休息一会儿,突闻厂外又来了一大批红卫兵,撤退下来的李百万赶紧带着一群“黑帮”躲避开来,结果东躲西绕,还是和已经从外面冲进来的红卫兵们碰个正着。只听得那个领头的女红卫兵一声喝道:“站住!”走在最前面的李百万只得自认倒霉地停下脚步。想不到事情逢回路转,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那个领头的红卫兵定睛一看,一下子认出这是电影《白毛女》中演王大春的演员,禁不住脱口而出:“嘿!是大春哥。”此时,李百万机灵的用身体挡住后面的“黑帮”,打着手势暗示赶紧后退,大家慌忙跑进了一间黑屋子里去,为免遭一场批斗忍不住笑出声来。笑过之后,有些人联想到自身的遭遇又禁不住的悲从喜来,想到以后像这样生不如死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不由得放声痛哭。就这样,16个“黑帮”度过了他们难熬的40个白昼与黑夜。可是,当第二批被“解放”出来的秦文好不容易与李百万、张莹、杨静等人一起被宣布为“革命群众”的那天,张莹却大口大口吐血住进了医院,连“解放”他的“喜讯”都没有来得及听到,就被可怕的肺癌夺去了生命。
秦文虽然重新回到“革命队伍”中来,但是,厂里的造反派并不相信她。在军宣队、工宣队进厂以后,北影厂绝大部分职工都下到“五七干校”农场,去接受“再教育”。
北影厂的“五七干校”,设在北京市大兴县黄村天宫院曾经关押过劳改犯的地方。大家在北国寒冷干燥的冬天,每天天一亮都要抓紧时间起床,到田间去参加劳动。大家顶风冒雪,高唱着一首又一首的革命歌曲来振作精神。当时最紧张的是农忙季节的插秧,早展5点钟天不亮就得起床,插秧插到8点钟,才能吃上一口早已冰凉的早饭,接着又继续干,中午吃饭和休息只有一个小时,大家累得从田里一上来,不管是草垛旁、牲口圈边,还是田埂上、工具房里,随处一倒,横七竖八的躺在那里。下午接着插秧直到伸手不见五指才能收工,即便是下雨的时候也照样干活,还要不时地高声喊着:“天下雨,人大干,五七战士真勇敢。”每天晚上,到了9点多钟的时候,才能睡觉。一间既漏风又漏雨的小破屋里,要躺上十几个人。大家躺在湿漉漉的土炕上,累得连冲洗的力气都没有,就带着一身臭汗和泥土,甚至穿着外衣就酣然入睡了。
劳动的惩罚,在每个人的心头像压了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头;精神上和肉体上的虐待,更使人们倍感压抑和痛苦。特别整日劳动之后,大家累得要死不活,多么渴望好好睡上一觉,可是监管他们的军宣队却偏偏不容许,到了晚上11点多钟,他们还要搞“清队”,搞“大批判“,要求所有的“改造对象”全部集合到位,朗读当天报纸中的时事内容,要大家认真领会学习,还要每个人表态,如果谁不发言,就硬说是对“最高指示”不满……
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之后,政治空气稍见缓和, 但是人们的心情却还是非常的苦闷。秦文一家四口人天隔一 方,秦文在北京大兴县农场,邓蜀生在湖北文化部干校,女儿 在上海的崇明农场,儿子在上海二姐家。当演员的前途已是十分渺茫,秦文只是渴望能够重新和家人团聚。
1974年初,秦文在结束了4年的“农场”生活之后,又随 着厂里的一大批被“改造对象”,重新回到了城里。4年来,她 从来没有和丈夫、儿女见过一次面,也没有一次返城。如今, 当秦文不由自主地来到自己曾经洒过汗水、泪水的地方,只见 剧团的院子里遍地荒草,一片凄凉。她不由地想到了自己,想 到了以往在银幕上塑造的角色……那似乎已经是很久很久的事 了,那是一个梦,一个令人不敢回想的梦。自己已经人到中年, 大好的时光就在这场运动中被摧毁贻尽,韶华已经逝去,满头 的银丝霜白,眼角边的鱼尾纹,额头上的道道皱纹,都已经注 定自己的青春银幕永去不复返了!
1975年,秦文在《青春似火》中首次出演“老”青年杜文华,一个大龙套角色。“四人帮”垮台后,相继出演了《黑三角》《欢欢笑笑》《孔雀公主》《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等影片, 均未能再次辉煌。值得安慰的是,晚年的生活,在丈夫细心照 料下恬静而平和。虽然疾病在身,但有全家人的亲情关爱,渡 尽劫波.心情上又是一片新的境界。
❽ 《小英雄雨来》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1940年,管桦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但浓浓的乡情,给他留下了无限的眷恋。他从小亲身经历目睹了年长他几岁的本村儿童团团长,带领一群天真无邪的儿童,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从军后,童年时代的情景,总是像演电影似地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就这样,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雨来没有死》。这成了管桦创作生涯的开端。
初稿写成后,管桦首先请当时任鲁迅文学院研究室主任的周立波审阅。周立波被小说中主人公雨来的精神所吸引、感动,连连称赞这篇小说写得有骨头有肉,非常值得一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周立波鼓励并指点管桦继续写下去,要写成一部真实反映冀东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或长篇小说。
《雨来没有死》这篇处女作,194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建国之初,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全国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管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革”中,小英雄雨来竟会成为他的“保护者”。那是“文革”初期,一次,冲击北京市文联的“红卫兵”要揪斗管桦。当一群脸上还带着稚气、对管桦一无所知的中学生,拿着皮带朝管桦步步逼近时,其中有人问了一句:“管桦是谁?”旁边有人回答:“就是写《小英雄雨来》的那个作家。”那些学生都是学着《小英雄雨来》长大的,听了这句话,满脸杀气的孩子们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他们怎么好意思对塑造出自己童年崇拜过的偶像的人动手呢?管桦因此躲过了一劫。
风云过后,年逾古稀的管桦深知革命传统教育对下一代的重要,他愈加魂牵梦萦“雨来”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英雄精神了。管桦说:“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还谈何爱国?”为了使“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得到发扬,管桦打算在家乡的还乡河公园里建一座小英雄雨来纪念园,让新一代更多地走近英雄,学习英雄,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熏陶。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唐山市委、市政府和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98年“小英雄雨来纪念园”终于在还乡河公园落成了。
管桦在小英雄雨来纪念碑上亲笔写道:“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
如今,小英雄雨来纪念园已经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成了大人和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去处。在那里,会使人勾起一段历史的回忆,仰望雨来塑像,曾经学着雨来的故事长大的人们和正在学着雨来的故事成长的孩子们,都常常会重温《小英雄雨来》中那句不止激励过一代人的名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作品简介:
提起《小英雄雨来》,作家管桦说,雨来的形象绝不是作家凭空想象的。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里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管桦本人在内。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五十多年前那场波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燕赵大地的真实写照。管桦在小英雄雨来纪念碑上亲笔写道:“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被选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
❾ 郑念的人物生平
郑念,父亲是日本留学生,湖北省人,曾任北洋政府高官。因嫁给同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郑康琪,故随夫姓易名为郑念。
郑念夫妇完成学业归国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夫妇两人投奔重庆,郑康琪加入了外交部,驻澳长达7年。
1949年之后,两人没有入台,而是留在上海。
1957年,郑念在丈夫去世之后继其夫在上海任职壳牌石油公司,担任英国总经理的助理,直到“文革”爆发。“文革”期间,由于郑念是英国留学生,长期供职外商公司,被控为英国的间谍,被关在监狱6年半。
1966年,中国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同年8月,在红卫兵抄了郑念的家并没收其财产后,她被当作英国间谍软禁在家中, 9月被关进上海第一看守所。在6年半的监禁中,郑念受到审讯、拷打和单独监禁,但她拒绝承认那些被指控的罪行。
1973年,她从监狱中释放,被告知女儿郑梅萍——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已在1967年自杀(她后来发现是被红卫兵杀害的)。
1978年10月,政府官员就郑念被错误逮捕和监禁表示道歉。1980年,她离开中国去加拿大,然后定居在美国。她的回忆录《上海生死劫》(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于1987年出版,并成为畅销书。
1957年到1966年在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任职。
1966年到1973年被关押在上海看守所。
1973年出狱后她得知自己的独生女儿郑梅萍早已在自己入狱后不久受迫害而死,继而努力查找女儿死因的过程。
1980年9月27日取道香港后至加拿大,定居美国。郑念出国以后写下了英文自传性作品“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上海生死劫》,该书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在书中郑念记述了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初出国这段时间的个人经历。从1966年上海红卫兵以革命的名义对她进行抄家和逮捕,她在看守所单人牢房长达六年半的拘禁过程和她由于始终不承认各种指控,坚持自己无罪,而受到的监狱当局的种种迫害和她对此进行的抗争直到出狱。
1987年,《上海生与死》在英美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小说以郑念个人经历创作。
2009年7月郑念在家中洗澡不慎被热水烫伤住院,最后导致细菌感染,终致不治于11月2日在美国华盛顿去世,享年94岁。
❿ 三毛从军记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三毛从军记主要讲了三毛在抗战期间由流浪儿变成一个兵,最后仍然无家可归的遭遇。
故事发生在1937年,日寇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无家可归的三毛一心想着为国立功,加入了军队。不料,新兵训练的时候就笑话百出。
稀里糊涂的三毛随后参加了一支敢死队,笑话百出的他和队友们竟一股全歼了敌军。因抗敌有功,三毛高升到后勤部,不用再上战场了,却成了师长姨太太的跟班。整天被使唤也闹了不少笑话。不料兵败师长自杀,三毛又重投兵营。
在一次执行空降任务时,三毛和以前的知心战友遭到伏击,大难不死却落入深山。一等就等到了抗战结束,三毛和战友早已成了野人。
突然有一天,一架飞机从丛林上空飞过,并撒下无数传单。原来战争已经结束了。三毛成为第一批复员的士兵,他摘下军帽露出了久违的三根白毛,心头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故事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