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法国新浪潮电影票房票房好吗

法国新浪潮电影票房票房好吗

发布时间:2022-09-28 04:01:01

㈠ 1977年星球大战第一部票房就7.754亿美元,在那个时代这是什么水平!怎会有这么高,后期物价上涨

主要原因是那个时候的看电影的方式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好电影一般后劲非常足。
观赏《星球大战》是我少年时期最令人兴奋的回忆之一。那不只是一部电影,它是一个里程碑。
一个传奇的开端,一个不灭的神话,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作为一个走进新时代的标签,永远彪炳史册。

那时候星战的出现是开天辟地式的,太新鲜,太震憾。
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在这种大部头作品暴炸以后,同类科幻剧就多了,时代推进以后星战的吸引力就下降不少。
星战是时代的标志,美国人集体的记忆。
现在拿出来炒情怀,天时地利人合全符合了。

1.它标志着除《2001太空漫游》这唯一特例之外,自五十年代以来总体而言已处于垂死状态的科幻片就此获得票房上的重生。

2.它是第一部运用新兴电脑技术来制作动画效果的重要电影作品。

3.它在特效方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4.它宣告了“电影一代”的终结,宣告了对诸如戈达尔、安东尼奥尼、斯科塞斯、奥特曼和伯格曼之类电影作者的个人化作品的迷恋的终结;同时它也标志着所谓“叙事一代”的开始,这一代观众只想好好听你讲个故事。

5.它建立在《大白鲨》的成功基础之上,再次证明了“个人突破性的作品”能赢得数亿票房,能改写电影公司的命运,能衍生出包括书籍、玩具、海报等在内的捆绑产品的一整个新行业。

6.它是第一部能准确证明“重看者”可以改写电影票房历史的电影,《星球大战》最初的那批影迷里,所有人都看了不止一遍,有些甚至看了几十遍。

7.它证明明星模式——使用片酬不菲的著名演员——也可以被一个能凭空创造出属于它自己的明星的故事所取代。几乎没什么人知道R2D2或C3PO的配音者是谁(肯尼·贝克[KennyBaker]和安东尼·丹尼尔斯[AnthonyDaniels]);即使有人知道黑武士的配音者是詹姆斯·厄尔·琼斯(JamesEarlJones),那他又是否知道,在那身衣服里扮演这人物的是戴夫·普劳斯(DaveProwse)呢?在这里,戏服成了明星,而非戏服里头的表演者。

8.《星球大战》及其续集的成功——显然是受到了三四十年代那种星期六下午放映的扣人心弦的系列电影的启发——令人们对这种大众娱乐片做出重新评估,也引出了之后诸如《印第安纳琼斯》、《寻找宝石》(RomancingtheStone)等系列卖座大片。

9.1977年之前的十年里,美国青年导演们都梦想着拍出伟大的美国电影。1976年,《星球大战》出现前一年,马丁·斯科塞斯是美国优秀青年导演之中的翘楚,他拍出了《出租车司机》。但在《星球大战》出现后,斯科塞斯的后来者们基本都改换了事业目标,改用票房数字来衡量自己成功与否。

10.这并不是一个趋势,而是某种标志:和很多经典影片一样,《星球大战》也为我们带来了一句流行语:“愿原力与你同在。”

面对《星球大战》引发的这场革命,你可能会觉得我表现得似乎并不怎么激动,但事实并非如此。我爱《星球大战》。第一次看完后,我就将它比作那种小报上写的“灵魂出窍式的体验”——你被转移去了另一空间,经过了几小时或是几天后再被送了回来。《星球大战》是一部凭着技术、技巧、智慧和幽默感来制作完成的作品。

《星球大战》也代表了流行文化的一种突破:它让人意识到,高成本的电影,其题材并不一定要局限于史诗片和华而不实的畅销书翻拍片,也可以拍一下那种令人兴奋的“儿童”故事,把它们拍成极具娱乐性的大片。

关于《星球大战》,我听到过的最精彩的一件轶事发生在二十世纪福克斯的董事会上。卢卡斯当时才拍到一半,但却已经超了预算。董事会成员一起看了卢克·天行者和韩·索罗的工作样片;看完后他们的建议是,公司或许应该承认自己犯了个错误并就此接受事实,停拍此片。那些特效什么的,或许以后还能回收再利用,放到某些周六早晨播出的儿童电视节目中去。

这时候,公司主席小阿兰·莱德(AlanLadd,Jr)站了起来。大家都知道莱德很不喜欢长篇大论的公开讲话,他总是更喜欢倾听,自己说的却很少。所以他一站起来,立刻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现场一片寂静。

“继续拍的话……能成经典。”说完这句他又坐了下来。董事会投票通过了追加投资的决议。

这里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董事会成员当初之所以反对继续拍下去,其实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因为类似《星球大战》这样的电影,类似它这种想把扣人心弦的“儿童”故事和突破性的电影科技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在历史上并无成功先例。当初卢卡斯把剧本交到了福克斯公司,谁又会有这样的想象力,能看透他脑海中的构思?他之前拍过《五百年后》(THX1138)(1970年),一部以《1984》为模板的未来幻想片;还有《美国风情画》(AmericanGraffiti)(1973年),一部关于青春期的成功喜剧。但这两部电影又怎么能和原力扯上关系呢?

请回想一下那些令人兴奋的光剑大战,侦察机在死星的钢铁峡谷中低空飞行的紧张时刻,星际餐厅那场戏里转瞬即逝的种种细节的巧妙运用。卢卡斯脑海中的这些构思,光凭文字又如何能让人明白?又如何能让人理解他将用到的那些天才特效?

《星球大战》是美国电影史上的宏伟里程碑,整个三部曲(本片外加《帝国反击战》和《绝地归来》)构造出一个经典系列,足以令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反复观看,享受欢乐,就像是当年的《绿野仙踪》(事实上《星球大战》和《绿野仙踪》也很相似,特别是C3PO、R2D2和丘巴卡这三位,他们与稻草人、铁皮人、狮子的相似处不容置疑)。

不过,新东西也并不一定就全都是好的。从来就不是如此。《星球大战》出现前的那十年里,美国电影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新一代导演寻找着各种新方向。在法国新浪潮的启发下——六十年代早期,诸如特吕弗、戈达尔、雷奈、夏布洛尔等人的个人化作品风起云涌——他们也想拍摄能反映自己世界观的电影。看看那段时间的一些片子:《雌雄大盗》、《逍遥骑士》、《穷街陋巷》、《天堂之日》、《陆军野战医院》、《安妮·霍尔》、《浪荡子》、《纳什维尔》、《窃听大阴谋》,甚至是第一集《洛奇》——史泰龙的个人化作品,那时他还没有为票房而出卖洛奇的灵魂。

《星球大战》出现后的那十年,电影不再那么强调个人理想。事实上,好莱坞高层对于彰显个性的电影人向来怀有敌意,诸如《母女情深》(TermsofEndearment)甚至是《野战排》这样的电影都曾被多位高层拒之门外。

㈡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要特征

“新浪潮”作者电影的风格,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㈢ 《七月与安生》是如何做到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会被超越吗

或许有关这一部电影,一般观众们听见的见到的大量全是总监制陈可辛的名称,很有可能一些围观群众的网络喷子还会继续认为是陈可辛导演的,但在这儿迫不得已再度注重,这部影片的电影导演是曾国祥!曾国祥,一名来源于中国香港的青年人电影导演,他的名字很有可能有一些生疏,但他的父亲洪金宝,同母异父的亲姐姐曾宝仪,应当无人不晓。很显著,曾国祥也是一枚“二代”,他是“星二代”没有错,但由于他从业的岗位,因此更想叫法他为“影二代”

近些年一部分片子狗血淋头调侃一片,果然只输在剧本上?藤井树表明,最主要是青春年少这主题被过多耗费,一次次回忆青春,一次次泪如雨下,因此观众们疲倦发麻;再再加上有一些片子粗制滥造,透现观众们的信任感,“找表演不合格的小鲜肉趁着IP就想火,观众们也不是二愣子,粉丝能扛起是多少电影票房?这类也没有熟客,片子还要靠品质讲话。”

㈣ 法国大导演戈达尔为什么会选择安乐死离世,如何评价他的选择

30岁的戈达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片电影《精疲力尽》,随后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 奖。几乎在同一时期,里维特拍了《巴黎属于我们》,夏布洛尔拿出了《表兄弟》,特吕弗也推出 了《四百击》。 以戈达尔为代表的这批年轻导演强调“作者性”,认为拍电影就是“写作”。电影内容的主题也更 加偏向现实主义,强调生活流,注重展现人的体验和精神过程。这被当时的新闻记者们称之为“新 浪潮”。 

《当代电影》杂志曾写道:“新浪潮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 多国家,如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德国新电影、美国新电影、巴西新电影等等,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 期中国的第五代电影也是踏着法国新浪潮的余波走向了国际影坛。” 在《戈达尔访谈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观众认为戈达尔在其作品中融入过多其他元素。

五、他在18岁时回到巴黎,通过参加在巴黎市内拉
丁区的电影放映会开始接触电影。
在电影会,戈达尔认识了一大批后来同他一道成为法国电影新浪
潮的代表人物,包括安德烈·巴赞、克劳德·夏布洛尔、弗朗索瓦·特吕弗等人。安德烈·巴赞创办了如今在电影评论界最负盛名的刊物《电影手册》,戈达尔和埃里克·侯
麦、雅克·里维特转而为其撰稿。但在随后的时光里,这一批影评人都先后转向了电影导演。 

电影世界的成功范式由好莱坞缔造。派拉蒙、福克斯、米高梅等大公司掌控了“什
么是电影”的话语权。能吸引观众的故事、跌宕起伏的叙事、有影响力的明星演员,以及普世价值
观是一部主流好电影的标配。
但戈达尔等人认为电影的本质是写实。他提出“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实”的口号,认为经典好莱
坞式电影是一种将艺术和生活区隔开的虚假银幕世界。

㈤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959)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㈥ 《最后一班地铁》艺术是否是逃避现实的借口

法国以浪漫著称,无论是美食或是时装,都会因法国制造,而被烙上浪漫的印记,这种印记也毫无意外地落在了法国电影上,从节奏轻快的小清新作品《芳芳》、《天使爱美丽》,到基调压抑的高冷影片《钢琴教师》、《漫长的婚约》,浪漫一直都是法国人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艺术境界,这种执着在经典影片《最后一班地铁》中得到了进一步强调。
《最后一班地铁》的故事发生在二战中被德军占领的巴黎,纳粹的高压政策以及从各个层面大力搜捕犹太人的行动,使得法国人尤其是法国犹太裔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从占领区到自由区只有地铁可以通行,因此赶上最后一班地铁成了法国人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显然这是一个笼罩在浓重战争阴影之中的故事,我们很自然会想到战争的血腥与残酷,生活的压抑与恐慌,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如期出现在影片中,取而代之的是从群体众生相到个体特征上,骨子里依旧汩汩流淌的浪漫血液,这种浪漫精神使得战争在影片中浓缩成一个符号,就像仅仅在片头出现的地铁一样,夺下片名后却又迅速消失,剩下的是无尽的浪漫艺术情怀、浪漫爱情故事、亦或是革命浪漫主义。群体的浪漫:在一个人人自危的大环境里,也许宅在家里是最谨慎不过的策略了,然而占领区的法国人却选择涌向剧院,看上一场新出炉的话剧,因此战时的剧院,生意依旧火爆。
影片中有多处群体画面,来反映法国人对话剧的热衷,有时是剧场内坐的满满当当的席位,有时是空袭警报响过后,剧院门口没有散去的大批观众淡定地举目张望,除此,我们还看到在路旁小花坛摆弄园艺的男孩,街上临摹作画的画家,可见战争在法国人的心中投下一片阴影,却未能消灭他们身体里与生俱来的浪漫基因。
有人说,这是法国人在用艺术来逃避现实的残酷,也许吧!但既然只是逃避,为什么单单选择艺术,而不是酒精、不是肉欲呢?因为前者是浪漫的,后者是堕落的,归根结底,法国人还是没有放弃追逐浪漫的情怀,亦或说法国人的精神并没有因暂时的失败而沉沦,浪漫就是法国人追求自由灵魂的最后一班地铁,它代表着有所追求,它代表着绝不自我放弃。

㈦ 香港新浪潮电影知识介绍

香港新浪潮电影知识介绍

香港电影新浪潮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一般认为是1979年—1983年期间)香港电影的一个潮流,参与者多是在外国留学、有电视制作经验的年轻导演,如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方育平等等。香港新浪潮的导演主要在美国或英国攻读电影课程。他们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后都加入了电视台发展。他们在电视台接受一番磨炼后,离开电视台发展电影事业,在此期间拍摄的一批风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电影杂志《大特写》(《香港电影双周刊》的前身)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向传统挑战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词来期待香港的新电影。

出现背景

七十年代末期,国际形势动荡不安,香港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腾飞、独立电影制片机构的风起云涌,具有正义感的影视工作者鄙弃“四头”(噱头、拳头、枕头、鬼头)影片而开拓新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回港并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年轻导演,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的独特创意和社会触觉,拍摄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香港电影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新潮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这批影片的卖座虽然不是特别高,却为港片在编导手法和摄制技术上呈现出异於传统香港片的新风貌。

1976年,梁普智、萧芳芳导演的《跳灰》一般被认为是新浪潮的先声,1978年,严浩导演了《咖喱啡》,打响了新浪潮的第一枪。之后是1979年,三位青年导演分别推出了他们的电影处女作:徐克把科幻和武侠合二而一,推出了“未来主义武侠片”《蝶变》,许鞍华的《疯劫》根据一起真实案件改编,把悬念和推理结合起来处理凶杀案件,章国明的《点指兵兵》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展示警探和罪犯的搏杀。这三部影片标志着新浪潮的正式诞生。随后,严浩、刘成汉、方育平、蔡继光、谭家明、黄志强、单慧珠、唐基明、张坚庭、黎大炜、于仁泰等相继掘起,拍摄了《父子情》、《夜车》、《投奔怒海》、《似水流年》、《喝彩》、《欲火焚琴》、《师爸》、《山狗》、《冤家》、《表错七日情》及《墙内墙外》等新观念与新形式相结合的影片,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在短短的时间内,竟有几十位锐气十足的年轻导演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不仅票房价值颇高,还获得了电影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制片人的青睐。

此后,不少电视界的人才加入香港电影界工作,两者的互动日益频繁,甚至有电视节目改编拍成电影(如萧芳芳主演的《林亚珍》)。电视界举办的选美比赛和歌唱比赛等,也陆续发掘了一批新掘起的一代,促成了往后10多年香港影坛“明星制度”的勃兴。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特征

“新浪潮”的“新”,带有与多传统及及传统分别的意味。同时亦意味着一种创新和实验取向,力求突破传统而别具一裁。如意大利五十年代的“新现实主义”是对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后的电影事业的一次重新评述及振兴,而法国的六十年代“新浪潮”是源自对法国五十年代的商业电影工业机制的不满,通过崭新的电影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是对当时主流的“优质电影”的反叛。香港“新浪潮”,电影则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在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新浪潮”导演虽然都被冠以“新浪潮”之名,其实每位的电影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察和匪徒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大体上“新浪潮”导演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由于“新浪潮”主要导演大都有留学海外专业培训的背景,因而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自觉的电影影象意识。他们重视电影语言创新,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在影片的叙事、结构、节奏等方面,尤其是在电影取景、色彩、自然光使用,剪接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风格化特征。

不过,新浪潮导演在强调突出个性的同时,并未走向实验电影的极端,而是巧妙地将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起来,兼顾电影的商业因素和观众的娱乐要求。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以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他们是对香港主流电影的突破,但并非彻底抛弃。比如,香港“新浪潮”电影大都从类型电影入手,然后进行创新和改造。徐克将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合为一体,刷新了香港电影对于武侠电影的观念,熟练有力的`导演手法也令观众耳目一新;在《疯劫》中,许鞍华将一件真实的凶杀案编写成一个极富悬疑和推理性的故事,创造出逼人的惊竦气氛;在《点指兵兵》中,章国明则描绘警察与凶手的摩擦,刻意表现警察焦灼的心理状态,拍摄十分讲究光源,主张推回自然。这些影片强调并突出个性,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而又偏重于“满足观众”,以便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这些影片重视电影语言的创新,善于用较新的技巧创造“外在真实的表象”,以造成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视觉效果。这说明新浪潮导演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观众。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是低成本,不用大明星,这同后来港片标榜明星阵容,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截然不同。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年轻导演们对电影的热爱与艺术抱负,在香港高度竞争的商业生产制度下,没有个机构和资金支持,迅即被商业浪潮裹卷而去。香港“新浪潮”电影,从1979年掘起至1982年已成了强弩之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新浪潮即宣告结束。大部分新锐导演都融入主流电影,成为商业电影的生力军。“新浪潮”后劲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香港是一个极商业化的投机城市,电影剧作始终以纯大众娱乐为纲领。其次,香港亦因为其中西文化枢纽的位置,迅速收各类型文化资金,但亦因为急功近利,迫切于商业效益的应验,故每当欲把题材和形式推进至较深层面时,便往往显得情理不足,根基薄弱,而陷于一片混乱。许鞍华、徐克、章国明、谭家明、方育平、严浩、吴宇森等创意的电影创作者,都在剧作上出现这种情况。尽管如此,“新的浪潮”对整体影业仍然带来新血和冲劲,有助于主流电影的革新和转型。

“新浪潮”在八十年代中期分成两种取向,一是继承社会和政治题材取向,如《男与女》(1983)、《家在香港》(1983)以及方育平的电影《父与子》(1981)、《美国心》(1986)等。另一个“新浪潮”是侧重艺术形式与主题追求的影片,具有代表性的是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最后胜利》(1987)等。谭家明影片着重庞大复杂的剧作结构,利用如“青春片”及“黑帮片”等类型电影模式,而衍生出类型电影叙事模式外的情感描述。

意义

香港新浪潮运动只持续了两三年,其中严浩、许鞍华和徐克等导演,更成熟的影片反而出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所以,新浪潮对香港电影的最大贡献,并不在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在于:一方面它为香港电影培养了大批人才,给了一些有新想法的年轻人进入电影工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它开拓了香港电影的思路和视野。香港新浪潮的电影语言观念与方法上的前卫性让人眼界大开,从而改造了主流电影的现状,使之制作方式和包装手法得以更新;另外,其操作的中和性又使得一般的电影人与电影观众容易接受,从而使不同的电影类、样式都得到改造,由此形成新的多元化的电影创作格局。这些新浪潮导演其后叱咤香港影坛达20年。“虽然发展不一,但上世纪70年代末确实是他们独领风骚的年代,也在精神上启发了台湾和大陆的新浪潮”(焦雄屏)。

评价

三十年悠悠过去,如果以法国新浪潮的标准来比较,香港新浪潮的作品数量和成就明显远远不及。不少论者认为没有共同的信念和宣言,是香港新浪潮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影评人澄雨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新浪潮「姿势多於实际,包装多於内容」。在这当中不可忽略社会和时代的因素,好像欧洲新浪潮是伴随着反战、学运出现;日本方面,《美日安保条约》引起国内的不满,也激发了大岛渚、寺山修司等影人的创作。而台湾新电影出现时,更是正值解严的关键时期。香港呢,新浪潮却与本地的社会运动失诸交臂,七十年代末社会走向稳定,新浪潮的爆发难免显得格格不入。

港产片八十年代以后的兴盛,固然有新浪潮的一份贡献,但最后获胜的其实还是主流电影,新浪潮大部分导演拍了几部片后便退下火线。一路走来,到今天仍活跃电影圈的就只有徐克、许鞍华二人,然而际遇已大不如前。近年《深海寻人》和《女人不坏》虽然仍可见到徐克的无限创意,观众却似乎不太领情,未能引起话题。至於许鞍华难得仍然坚持着人文关怀,但是《天水围的日与夜》要到获得金像奖后才受到注目,最近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也是票房惨淡。

回看新浪潮电影,虽然当中不无粗糙、单薄的瑕疵,但所流露出的真诚、冲劲、热情、勇气,隔了三十年后,仍然看得人热血沸腾,而这一份精神不正是今天港产片所缺乏的吗?

代表作品

徐克

《蝶变》(1979)

《第一类型危险》(1980)

《地狱无门》(1980)

许鞍华

《疯劫》(1979)

《投奔怒海》(1981)

严浩

《茄喱菲》(1978)

《夜车》 (1980)

《公子娇》(1981)

方育平

《半边人》(1981)

《父子情》(1983)

余允抗

《山狗》(1980)

《师爸》(1980)

;

㈧ 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

一切缘起一则社会新闻:一部“流氓”的跑车撞死了一位摩托车手。特吕弗和小兄弟夏布罗尔以此为蓝本写了个剧本,这时他们共同的朋友戈达尔正在为剧本发愁,发信求助。然后,就有了电影《精疲力尽》:导演戈达尔,编剧特吕弗,艺术指导夏布罗尔。

这群电影顽童合力拉开了法国电影狂飙年代的大幕——日后我们所知的法国新浪潮,始自1956年冬。尽管《四百下》的拍摄和上映是在1958年,《精疲力尽》的公映更要迟一年。

《精疲力尽》的三人组,还有陪特吕弗看了许多电影的里维特,那时他们年轻得不可一世,在电影资料馆里挥霍着寂寞又骚动的青春。

对于这群“电影馆的孩子”来说,电影是避难所和朝圣地,是他们对于生活所有认知的来源。他们供职于《电影手册》,个个野心勃勃,试图用文字搭建起一座万神殿,梦想有朝一日他们也可以带着自己拍摄的胶片进驻这神殿。

在某次回忆时,夏布罗尔说:这里没有浪潮,只有大海。作为过来人的他或许比旁人更明白,昨日的舞台曾何其热闹,纵然他们曾荣为主角,却从来不是全部。

(8)法国新浪潮电影票房票房好吗扩展阅读:

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意义: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

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稍后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确的表达出另一种电影,更轻灵生动,用新摄影机在大街小巷拍摄,不再在设影棚中拍摄。新浪潮现象很快对全世界产生了影响。从巴西到波兰,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国,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电影。

㈨ 推荐几部法国电影

1.这个杀手不太冷,我看片无数,这是最经典的,我看过很多很多很多遍,非常的棒!!!!是说一个中年杀手和一个十二岁小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非常朦胧感人的爱,一点都不变态,你会被感动的!由娜塔莉波特曼、加里奥德曼、让雷诺演。我第一眼看这部片子就爱上它了。特别是最后的音乐响起,剧中虽然没有一点情爱镜头,甚至男女主角连亲吻都没有过。女主角对男主角说我爱你的时候,那是来自心里的感动

2.还有一部就是<Helen of troy>(不是Troy),它比布拉德彼特的特洛伊好看很多,但在国内没有名气,但是非常非常地好看,什么叫史诗片,就是它这种,画质很美的爱琴海,非常棒的片子
3.97版的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这部小说很有名,整部电影是到最后一句话被打动的

4.昨天看的《梦想家》(戏梦巴黎),很有哲理的,很有不一样的情调,在威尼斯电影节大放异彩,断臂山今年也是在威尼斯出尽风头,非常浪漫的片子
5.肖申克的救赎
6,今天刚看了一部《21克》觉得很不错,据说一个人死的那一刻她的体重会减少21克,而21克就是人灵魂的重量,剧中的三个主角却因为这21克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7,美国丽人很不错,讲述了现代美国家庭中年人,年轻人的关系对毒品性等看法,很有哲理又不失趣味
另外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片子千万不能错过,盗火线、女人香、出租车司机、美国往事都是影史经典,都是在探讨人性!!还有猎鹿人和好家伙,有探讨越战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的,虽然战争场面不多可是你可以真正用心去感悟电影的精髓,感悟战争的痛苦,猎鹿人,千万不要错过!!!

㈩ 阿德里安·莱恩的人物经历

一手创造20世纪末期多部话题电影的亚卓安林恩,知名作品包括『致命的吸引力』、『爱你9周半』、『闪舞』、『桃色交易』和『时空拦截』等。
英国导演亚卓安林恩成长于伦敦,在父亲任教的学校完成高中教育。20岁出头时,亚卓安林恩待好一阵子爵士乐团玩喇叭。亚卓安林恩自学生时期就是个死忠的影疑,受当时法国新浪潮电影影响很深,尤其是高达、楚浮和夏布洛等新浪潮健将的启发。早期曾以2部短片,在伦敦影展做过公开放映。
亚卓安林恩在1980年有了第一部执导处女作,是由茱蒂福斯特主演的『小狐狸』,讲发生在洛杉矶4个年轻人身上的一段故事。他的下一部电影『闪舞』,开创性地结合了摇滚乐、新式舞蹈和迷人影像,在1983年造成大轰动。亚卓安林恩在影像上的大胆尝试,与乔吉欧莫洛德动人的歌声完美搭配,讲一个白天在工厂工作,晚上练舞的芭蕾舞者的故事;『闪舞』获得3项金像奖提名,并拿下最佳电影主题曲。
1986年,亚卓安林恩充满争议性的『爱你9周半』引起一阵哗然,这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谈一种耽溺的情爱关系,由米基洛克和金贝辛格主演。该片被美国发行商觉得太露骨,甚至做了修剪,他在海外的完整版却大大成功。
亚卓安林恩的第4部片是票房极佳的『致命的吸引力』,全球票房收益至少在1亿5千万美金之上。故事说一位婚姻幸福的律师(麦克道格拉斯饰演)想中止和一名蛇蝎美女的婚外情(葛伦克萝斯主演),没想到她却不愿放手,并一步步要伤害他的家庭。该片是当年最受瞩目的电影之一。甚至被时代杂志标榜为『反映出近十年的时代精神』,获得6项奥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和最佳剪辑。
亚卓安林恩1990年的作品『时空拦截』,是一部将心理惊惧推到极限的惊悚片,由『第六感生死恋』金奖编剧布鲁斯裘罗宾编写,提姆罗宾斯等主演,该片带领观众陪著从越战退役的提姆罗宾斯,走一遭交错著真实与幻觉的摸索旅程,直到不可思议的结局来临....。该片是当时各地影展的大热门。
亚卓安林恩的『桃色交易』,则深刻地反省了性如何支配亲密关系和金钱,由劳勃瑞福、伍迪哈李逊和黛咪摩儿主演,在全球大卖。
亚卓安林恩最近一部『禁忌情迷』,是由纳伯可夫知名小说『洛莉塔』改编,书中描写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对一位12岁少女的渴望,引起广泛的争议;但最后因为题材过于禁忌遭到发行商撤回,但在国外上映时的反应却是一片好评。
没拍片时,亚卓安林恩和家人定居在法国南部。

阅读全文

与法国新浪潮电影票房票房好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