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民凯恩影评
《公民凯恩》是一部在美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影片描述了凯恩跌宕起伏一生,这是特定年代中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也是一个不普通的一生。凯恩的童年相当贫穷,却充满了真诚的爱,而一笔意外的财富却带他走向了不同的人生。他在大都市中长大,发迹致富,又涉足政界,成为风云人物。他因与总统的侄女结婚而青云直上,又因与歌女的桃色事件而导致政治生涯的一败涂地。他晚年隐居于豪华的庄园中,但因第二任妻子的离开而过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寂生活,他一生辉煌,却在孤独寂寞中结束了传奇而又曲折的一生。
影片以“玫瑰花蕾”这一悬念开头,通过不同的人物回忆,从不同的角度详细描述了凯恩性格的各个侧面,从而塑造出了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多面的、完整的人物形象。在凯恩经纪人塞切尔的回忆手稿中展示的是凯恩致富的过程,并认为“他是一个没有原则,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的人”;凯恩的同事伯恩斯坦讲述了他生气勃勃的奋斗精神,认为他是正直的;凯恩的好友李兰特叙述了他的个人生活,认为他才智卓越,却没有信念,心中只有自己;凯恩的第二任妻子苏珊回忆了他俩之间的情感生活,揭示了他对爱的追求以及极度的自私和强烈的占有欲;凯恩的管家雷蒙讲述了他最后几年的孤独和痛苦。影片用五个人的眼光来表现凯恩,他们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凯恩的一个侧面,是真实的,又是片面的,但正是这些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侧面,才使银幕上的凯恩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立体形象。
通过这五个与凯恩关系紧密的人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凯恩性格中的矛盾的各个侧面,如,他反对自己作为股东的“大都会”公司对人民的剥削,被金融家塞切尔认为“其实是一个共产党员”,但他独行专断,又被认为是一个法西斯;他特意为苏珊建造了芝加哥歌剧院让其演出,却又在所有的报纸上用最犀利的言词批评她的表演;他辞退了李兰特,却又送去了两万五千元的支票;他渴望爱,却又亲手摧毁了爱……凯恩的这种矛盾性格造就于所处的那个时代,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美国是凯恩心中的信念,他被人称为民主主义、和平主义、爱国主义、共产党、法西斯,他则坚称自己是一个美国人,凝聚在凯恩身上贪婪、专横、冷酷、自私等特性实际上就是当时美国被扭曲的普遍人性特征。以剥削牺牲人性为代价的资本累积造成了物质方面的富有和感情上的极度匮乏,这是凯恩身上存在的最大矛盾,他拥有无比的权势和财富,精神却无比孤寂,经济和政治上的追求毁灭了他感情上的追求,他渴望爱,也付出爱,但资本扭曲了他的灵魂,把爱看成了一种占有,因而他无法获得真正的爱,而他最大的悲剧还在于他无法忘却这种情感,因此他只能永远地处在追求——毁灭的痛苦的漩涡之中,“玫瑰花蕾”也只能成为他人生的一生叹息了……
对于凯恩,很难来下一个确切的评价,就如同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一样,我们看到的凯恩只是我们眼中的一个凯恩的侧面而已,也许较他们来说,我们多看到了凯恩的几个性格面,但谁又敢断言他认识的是一个完整的凯恩呢,就如同没有人敢说他眼中的哈姆雷特是真正的哈姆雷特一样。但是有这么一句评价正符合了我心中的凯恩形象,“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英雄,在极度膨胀的欲望中走向了毁灭……”
http://www.18270.com/html/dianyingyingping/977.html
这里更多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2288/
B. 哪一部电影被法国导演特吕弗称为"诗化"的电影
罗生门,年份比教接近。另外黑泽明的悬疑风格同特吕弗欣赏的希区柯克类似。
C. 公民凯恩的影片评价
正面评论
《公民凯恩》的拍摄距今已有60多年,但依然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它在英国权威性杂志《视与听》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参与的“世界电影十大佳作”评选中连续3届荣登榜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 《公民凯恩》也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 “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资深旅美影评家 周黎明
好莱坞的财政家们(或许还包括世界各地的电影观众)能接受优美的散文,也能接受富于诗意的散文……但在接受纯粹的诗、传说、寓言和神话时,在这里我指的是电影《公民凯恩》时,或许他们会颇感困难。
——法国著名导演 弗印索瓦·特吕弗
奥逊·威尔斯和他的处女作《公民凯恩》是现代电影的奠基石。 无论是谁,只要拥有一部像《公民凯恩》这样的电影,就只能给人一个感觉:高山仰止。这种成就足以让人睥睨天下,傲视群雄。
因而奥逊·威尔斯应同他的《公民凯恩》一起永垂不朽,他应在任何一座褒奖电影历史功臣的凯旋门额上占有显著的位置。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 安德烈·巴赞
专家们的投票结果犹如一块试金石,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对全球电影的看法。在过去的40年里, 《公民凯恩》一直独树一帜,稳居榜首。奥逊·威尔斯简直就是现代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视与听》主编 尼克·詹姆斯
《公民凯恩》不仅是部伟大的电影,它是有声电影出现初期的集大成者——犹如《一个国家的诞生》是默片时代的颠峰,《2001漫游太空》建立了一种指向未来的叙述——这些高峰屹立于其他所有的影片之上。
——芝加哥太阳时报
负面评论
虽然是一个大人物的成败史,然而即是一个缩图,涵盖的是整个物质世界里追求欲望满足的人们,也是影史上被讨论最多次的一部片。就影片而言,《公民凯恩》并非毫无瑕疵,在结构的精致方面只能给70分。(腾讯网评 )
D. 下面哪一部电影被法国导演特吕弗称为"诗化"的电影
下面是指哪里
E. 哪一部电影被法国导演特吕弗称为"诗化"的电影
《罗生门》
根据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而成,导演黑泽明的惊世之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本片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获第2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入选日本名片200部
F. 法国电影大师特吕佛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班地铁
又名: The Last Metro
(特吕弗经典作品,法国80年代最佳影片,恺撒十项大奖)
1980年由特吕弗参与编剧并导演的影片《最后一班地铁》,创下了法国电影的空前记录--它囊括了1981年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编剧和最佳剪接十项大奖。特吕弗辞世后,1990年法国影评界将《最后一班地铁》评为法国80年代最佳影片。
导演: 弗朗科依斯·特吕弗
演员: 凯瑟琳·德诺芙 杰拉尔·德帕迪约 Jean Poiret Andréa Ferréol Paulette Dubost Jean-Louis Richard Maurice Risch Sabine Haudepin Heinz Bennent Christian Baltauss Pierre Belot René Dupré Aude Loring Alain Tasma Rose Thiéry
编剧: 弗朗科依斯·特吕弗 Jean-Claude Grumberg Suzanne
所属地域: 法国
出品时间: 1980年
1942年9月,德军占领了法国北部大部分地区,犹太人纷纷逃离法国。蒙玛特剧院经理卡斯由于来不及逃跑,只得让妻子玛瑞恩谎称他已去美洲工作,实际上他躲在家里的地下室里。贝尔纳是爱国的青年演员,他进入蒙玛特剧院后,多次与玛瑞恩合作,萌生了爱情。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玛瑞恩的丈夫并未出走。贝尔纳毅然离开剧院,参加了抵抗运动组织。1944年6月,德军大败,路卡斯才走出地窑,重见光明。此时,贝尔纳也再次回到剧院。
G. 哭泣与耳语的幕后制作
这部名作的名称源于莫扎特创作的四重奏乐评:听来仿佛哭泣与低语。很多场景让人觉得十分压抑。影片有一种强烈的悲观论调和死亡情结,同时又绞缠着欲望的神秘色彩。摄影非常出色,背景几乎全是深红色,制造了一种梦境的迷惑,让人既着迷又排斥,情不自禁地陷入剧中人的情景而欲罢不能。摄影曾获奥斯卡奖。
关于影片
《呼喊与细语》被认为是伯格曼最伟大的电影(其他一些人则认为是《第七封印》、《假面》或《芳妮与亚历山大》),这部电影史上最令人深省的作品之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性深处的痛苦、自私和无奈。《呼喊与细语》拍摄于1971年,此时的伯格曼已否定了上帝的存在,由对上帝的质疑转向了对人的本质的质疑。伯格曼发挥了一贯的将电影人物推向极端的风格,诸如影片中出现的女子自残举动以及歇斯底里的呼喊,通过这种极端将情节推向高潮。作品借助背景音乐的魅力调动情感,为人物的复杂关系和心灵独白的阐释做了注脚。片中,玛丽雅与卡琳貌似和解的一幕,伯格曼在这里巧妙地避开了她们的“细语”(这段场景并没有用对白表现),而是代之以黑暗中幽然响起、如泣如诉的巴赫大提琴组曲“萨拉班德”。
《呼喊与细语》来自瑞典音乐批评家内夫·弗里契(Yngve Flycht)对莫扎特第21首钢琴协奏曲的评论,伯格曼说这篇评论“听来仿佛耳语和呼喊”。《呼喊与细语》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困在一张复杂的情感之网里,“呼喊”同诸如痛苦、愤怒、无力、孤独、内疚与窒息的情感状态相关,而与之相对照的“细语”则与温柔、宽容、爱与怜悯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三个伯格曼的御用女演员表演都精彩非凡,摄影极为优美,颜色运用异常考究。《呼喊与细语》所刻画的四个女人中的每一个人物及其个性都经过了独特的勾勒,四个女人中的每一个都有梦幻性质的主观闪回,以便让观众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情感与动机。影片的每一段落均以一个女人面无表情的脸部特写开始,主人公脸部的特写镜头以其独特方式冷峻地传达出人与人之间肉体与灵魂的隔膜。
《法兰西晚报》称赞这部伯格曼的第31部影片是“杰作中的杰作”,法国著名导演特吕弗也称这部影片是“战后电影史上少见的杰作”。此片获得包括197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技术大奖、1973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在内的多项大奖。
红色的运用
伯格曼曾说:“我的所有电影都可以以黑白两色加以考虑,唯独《呼喊与细语》是例外。在剧本中,我曾说我一直认为红色是心灵的颜色。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将灵魂想像成一条神秘的巨龙,像轻烟一样的青色,像一只巨大的带翅膀的怪兽在天空中翱翔,一半像鸟,一半像鱼。但是巨龙的内部,一切都是红色的。”
从伯格曼的黑白片时代以来,他就严格地控制着色彩,而在此片中,他更是将色彩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至--影片中的红色倒处都是:地毯、窗帘、床罩、天花板、杯中酒,从而使影片沫浴在一片血红的阴影里。红色对伯格曼来说具有确定的隐喻内涵,并贯穿全部影片来支持其叙事。在这部电影里,色彩与影像似乎要比对话重要得多。红色几乎主宰了这幢大宅里发生的每一个场景,正如伯格曼自己所说,它再现了灵魂的内部世界,而且很有可能也被用来作为子宫的内部世界的寓言。
虽然主题严酷,由于与杰出的摄影师斯万·尼克维斯特的合作,伯格曼的电影捕捉到了戏剧性的、吸引眼球的美的影像。《呼喊与细语》是一部视觉上令人震惊的影片,深切地关注着主人公的情感与生理的痛苦。它还是一部受到高度赞美与敬仰的影片,是伯格曼多面手的电影生涯中最伟大的电影作品之一。
关于演员
《呼喊与细语》在放映的时候就有人大叫:“英格玛·伯格曼是怎么用这些演员表达出如此强烈的感情的?”这部严酷但令人难忘的影片的主要演之一即是挪威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六七十年代艺术电影女神的象征丽芙·厄尔曼(Liv Ullmann)。
丽芙·厄尔曼在东京出生,童年分别在日本、加拿大及纽约度过,回到挪威在完成高中学业后加入一地方性剧团,数年后在挪威电影及舞台上有杰出表现。自1966年的《假面》开始,她跟英格玛·伯格曼展开长期合作,并成为恋人。她的电影声誉在70年代达到顶峰,曾以《大移民》及《面对面》两度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又赴好莱坞主演《失去的地平线》、《女人四十一枝花》等片。1980年,她获得第37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1993年编导的影片《Sofie》曾在蒙特利尔电影节获奖。2000年执导的《不贞》获戛纳
H. 《华氏451》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华氏451》([美国] 雷·布拉德伯里)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cWtY1MsWA9DwO94lEWTC9g
书名:华氏451
作者:[美国] 雷·布拉德伯里
译者:于而彦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7
页数:195
内容简介:
“比烧书更可怕的罪行是不阅读它们。”
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反乌托邦代表作精装纪念版
法国著名导演特吕弗电影《华氏451》原著
在焚烧书籍的年代留下人类文明的备忘录
如果一个人就是一部书,你希望自己是哪一本?
华氏451度是纸的燃点,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压制思想自由的世界里,这里所有的书都被禁止,消防员的工作不是灭火,而是焚书。故事的主人公已经当了十年的消防队员,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奇特的女孩,他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疑虑。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向这个世界发起挑战。就这样一批“书之人”暗暗聚集,他们都有惊人的记忆力,看完就把书烧掉,然后把内容记在心里。那些书储存在他们平静的眼眸之后,完好无缺地等待着将来某一天,那些手指干净或肮脏的读者再来翻动……
该作品在五十多年前首次出版时曾造成巨大的轰动,被认为是反乌托邦小说的重要代表作。1966年被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特吕弗改编为电影。还曾被改编成同名游戏、独角戏、漫画等。
特以此精装典藏版,纪念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逝世五周年。他是科幻界的爱伦•坡,狡黠而忧伤的怪老头。天空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火星上有向他作品致敬的火山口。他是斯皮尔伯格、史蒂芬金的缪斯。他去世时总统亲自致悼词。如今,他离开我们五年了。来看看他笔下的世界,和我们身处的世界,有着怎样可悲又可叹的相似?
随书附赠布拉德伯里语录书签,收获属于你的科幻箴言。
作者简介:
Ray Bradbury
雷•布拉德伯里(1920-2012)
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沃基根。自一九四三年起开始专业写作,他七十多年的写作生涯,激励了数代读者去幻想、思考和创新。他创作了数百篇短篇小说,出版近五十本书,此外还写了大量的诗歌、随笔、歌剧、戏剧、电视和电影剧本。
《华氏451》和《火星编年史》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奠定了其科幻小说大师的地位。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将现代科幻领入主流文学领域最重要的人物”。曾获2000年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卓越成就奖,2004年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和2007年普利策特别褒扬奖。
2012年6月6日,九十一岁高龄的布拉德伯里病逝于洛杉矶。时任美国总统的巴拉克•奥巴马亲致悼词:“他的叙事才华重塑了我们的文化,拓宽了我们的世界。”
I. 我如何看电影《四百下》
辽阔的大海在他眼前铺展开来,安托万继续跑过沙滩,又踏进了海水。远处的海浪慢慢地压了过来,这时的他突然转身向岸边走来,茫然地望着前方……
对于法国著名导演特吕弗,我们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恐怕还是他在晚年拍摄的《最后一班地铁》。这部影片当年在中国曾广为放映,我们对它所表现的在严酷现实中的浪漫爱情和人性的尊严,巧妙的“戏中戏”结构,以及对男女主人公的出色表演,恐怕还记忆犹新。
特吕弗主张拍摄“作者电影”。他于1954年在《电影手册》上发表的著名文章《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被称为“新浪潮”的宣言书。他把矛头直接指向“优质电影传统”,并极力提倡“作者电影”。他指出:“在我看来,‘明天的电影’较之小说更具有个性,如同一种信仰或一本日记那样,是属于个人和自传性质的。”而《四百下》正是特吕弗理论主张的最佳体现。
影片《四百下》带有特吕弗自传的性质。特吕弗少年时的家庭及经历与影片主人公安托万极为相似。他因为经常逃学和离家出走,被父亲送到警察局。正是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把他从少儿管教所里解救出来,并引导他走上了电影之路。也正因如此,特吕弗差不多与巴赞建立了情同父子的关系。作为处女作的《四百下》的片头就打上了“献给巴赞”的字幕。影片以特吕弗自己少年时期的坎坷经历为原型,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和非戏剧化的、倾向于写实性的叙事手法,步步深入地展现了小主人公孤独、敏感、苦闷、叛逆的内心世界。
影片主人公有明显的现代主义意味,显然是一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画廊中极为典型的“孤独者”、“多余人”或“局外人”的形象。他的孤独、叛逆、冷漠,都是现代主义毫无疑问的标记。影片虽然是以生活流和纪实性的手法把镜头对准一个尚不是十分成熟的少年,但因为由点到面地探讨了一些具有社会普遍性和人性的普遍性的问题,如两代人的隔阂问题、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专横冷漠、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以教育体制为代表的成年社会对青少年的压抑和专横,因而使表现主题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普遍性,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片名所谓的“四百下”是法国的一句俚语,意即胡作非为、无事生非、到处乱跑等,据说也是法国人用来在愤怒时表示抗议的口头语。特吕弗用这样的片名无疑表达了对社会的抗议和批判。
在艺术手法上,影片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照明,纪实感很强。非职业演员的出演也增强了纪实效果。为了进一步增强影片的真实性,影片还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拍摄。尤其是安托万出逃后在海边奔跑的一段,摄影机从球场开始,一直在侧面跟拍。孤独的小安托万冲出足球场,穿过田野,跑过丛林,来到无疑象征着自由的大海边。他向大海跑去,但走投无路,海水又迫使他不得不回头。转过身来走向岸边时,紧跟着安托万、但原来一直是远景镜头拍摄的摄影机突然一直向他推去并成为定格——影片到此结束。而小安托万瞪着大眼睛、似乎在乞求着理解和宽容的面部大特写,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仿佛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影片的对白非常精练,很多戏几乎没有对白而完全通过视觉画面来叙事、抒情和表意,以至于有些评论家说《四百下》近乎“半默片”。这无疑更接近电影以影像为本体的本质。同时,导演也并没有完全地纯粹客观,他毫不掩蔽摄影机的存在,活动摄影与静止镜头的交替也形成了影片独特的叙事张力。
(陈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