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亚历山大的胜利 点评
.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公元前336年夏,亚历山大之父、古代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突然遇刺身亡,刚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被腓力二世所征服的希腊各城邦国和色雷斯、伊利里亚等地的一些部落纷纷乘机叛乱或宣布独立。年轻统帅亚历山大首先率军进至巴尔干半岛北部,征服了背叛自己的伊利里亚诸部落,把色雷斯人击退至多瑙河滨。此时,过去曾与马其顿作对的底比斯人谣传亚历山大阵亡,乘机掀起了反马其顿的轩然大波。亚历山大知道,底比斯是希腊诸城邦中有名的大城邦,如不把这次暴乱平息下去,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每他决定杀一儆百,当机立断,火速挥师南下,以闪电般的速度出敌意外的出现在底比斯城下。底比斯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无不惊慌失措。底比斯城被攻陷,变成了一堆瓦砾,全部居民都被变卖为奴,只有过去和腓力二世或亚历山大友好或赞助过马其顿的少数人除外。
亚历山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底比斯的毁灭,确实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希腊诸城邦望风归顺,纷纷表示臣服。随后雅典也表示臣服,并恳求宽恕。没过多久,各邦国又统一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之下,承认亚历山大为最高统帅。于是,亚历山大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大展宏图,组织对东方的远征了。
亚历山大远征东方波斯的借口,是波斯人曾蹂躏过希腊圣地,又参与过对腓力二世的谋杀。据说,临出征前,亚历山大把自己所有的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全部分赠他人。当时有位将领迷惑不解的问道:“陛下,您把所有的东西分光,把什么留给自己呢?”“希望!”亚历山大干脆利落的答道,“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带来无穷的财富!”就这样,亚历山大怀者对无穷财富的渴望,离开故土,踏上了潜里迢迢的征程。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即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东征之战。他用以开始远征波斯帝国的军队,由步兵3万名、骑兵5千名和战舰160艘组成。波斯帝国却拥有数十万大军,战舰400艘。而且,波斯帝国面积比马其顿王国约大50倍,更何况远东古老而富足的埃及、巴比伦、腓尼基等诸多国家均已被波斯征服,并入波斯版图。尽管力量悬殊,但亚历山大善于从本质上看问题。他深知,波斯帝国虽国土辽阔,军队庞大,威名犹在,但其势以衰,内部四分五裂,皇帝大流士是个意志薄弱、缺智乏谋的平庸昏君。而马其顿王国气势正盛,锐不可挡。亚历山大借助一举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之余威,利用己方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突破敌防线,首战告捷,彻底摧毁了波斯人的士气和抵抗的决心,开辟了向亚洲扩张的道路。不少城邦不战而降, 甚至把亚历山大视为将他们从波斯人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救星。
公元前333年夏,亚历山大又在伊萨斯城附近以其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击败了不甘心初战失败的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和骑兵7千向美索不达米亚进军,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展开了与波斯的最后一场大规模的决定性战斗。大流士三世经过精心准备,拥有骑兵4万、步兵100万、刀轮战车200辆和来自印度的战象15头,与亚历山大军队相比,具有绝对优势。但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斗智用谋,再次奇迹般的战胜了这位波斯皇帝。特别有趣的是,当仅有不到5万军队的亚历山大命令他的士兵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安卧休息、养精蓄锐之时,手握百万大军的大流士三世却因害怕夜袭令士兵彻夜不眠。波斯士兵全副武装,胆战心惊的整整站了一夜,个个无精打采,毫无斗志。次日,即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清晨,亚历山大率精神饱满、士气高昂之军进入战场,熟练的运用其机动灵活的“马其顿方阵”,最终战胜了强劲的对手。亚历山大乘胜东进,占领了东方最大的城市、古代东方的文化中心巴比伦,并为自己加了一个称号——“巴比伦及世界四方之王”。此后,亚历山大又率兵从巴比伦出发,势如破竹地占领了波斯帝国的苏撤、波斯波利斯和矣克巴塔那等三座都城。大流士三世逃至北方,被手下一名总督杀死,弃尸于路旁。最终还是亚历山大在追赶途中发现了他的尸体,并将其送回波斯利斯,葬于波斯皇陵墓。
2.亚历山大·亚盖隆契克(波兰语:Aleksander Jagiellonczyk;立陶宛语:Aleksandras Jogailaitis)(1461年8月5日—1506年8月19日),亚盖隆王朝的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
亚历山大·亚盖隆契克为波兰国王卡西米尔四世的第四子,1492年在其父死后被选为立陶宛大公。在兄长扬一世·阿尔伯特国王于1501年6月17日去世后,亚历山大在当年12月12日继位为波兰国王。
亚历山大·亚盖隆契克未能有效阻止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对立陶宛的侵略。
3.亚历山大五世(希腊语:Αλέξανδρος Ε',?~前294年)安提帕特王朝的马其顿国王(前298年或前297年~前294年在位)。
家庭背景
亚历山大五世是马其顿摄政卡山得的儿子,安提帕特的孙子。卡山得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杀害了他的遗孀罗克珊娜和年幼的继承者亚历山大四世,篡夺了马其顿的王位。亚历山大部下诸将领随即开始了争夺其遗产的继业者战争。在“继业者”中,卡山得控制着马其顿本土,并与其他将军们联合打败了安纳托利亚的统治者安提柯一世。卡山得与亚历山大大帝的一个妹妹结婚,生下的孩子就是亚历山大五世。这样,亚历山大五世就拥有了对马其顿王位“较为合法”的继承权。
主要事迹
前298年(或前297年)卡山得去世后,王位由其长子腓力四世继承,但是后者很快就死了。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五世与他的另一个兄弟安提帕特二世被宣布为马其顿的共同统治者。王国实际上被分成了两部分:亚历山大统治西部,安提帕特统治东部。亚历山大五世并与埃及国王托勒密一世(救星)的一个女儿结婚。
两王共治的和平局面很快就结束了。安提帕特二世谋杀了他与亚历山大的母亲,可能是因为她在立场上支持亚历山大。继而他把亚历山大五世赶出了马其顿。亚历山大五世向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和占据雅典的安提柯一世之子德米特里(征服城市的人)求援。皮洛士迅速进行了干预,把亚历山大五世重新扶上王位。亚历山大五世因此向皮洛士割让了边区的几个省。不久德米特里也来了。根据某些不确定的记载,已经没有什么报偿能付出的亚历山大五世企图谋杀德米特里,结果反为德米特里所杀。德米特里打败并杀死了仍在王位上的安提帕特二世,宣布自己为马其顿的国王。
4.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1220年?—1263年11月14日),真名为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Ярославич,俄罗斯统帅和政治家,诺夫哥罗德公爵(1236年-1252年,1257年-1259年),1246年起为基辅大公,1252年起为弗拉基米尔大公。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弗拉基米尔大公雅罗斯拉夫二世·弗谢沃洛多维奇的儿子。1236年,他被选为诺夫哥罗德公爵。他与瑞典侵略者和德意志条顿骑士团的斗争,使俄罗斯的西北部地区免于被西方天主教国家征服。
1240年瑞典人在伊若拉河流入涅瓦河的河口地带登陆入侵俄罗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领的诺夫哥罗德人与当地的拉多加人,于1240年7月15日在涅瓦河畔、现在的圣彼得堡附近击溃了瑞典军队。他因而得到称号:“涅夫斯基”(意即“涅瓦河的”)。在这次胜利后不久,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贵族赶出诺夫哥罗德。1241年,由于条顿骑士团的入侵,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诺夫哥罗德人请回。他率领诺夫哥罗德军队抵抗骑士团。1242年4月5日,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距爱沙尼亚边境附近的楚德湖冰面上决定性地击败了条顿骑士团。这一战常被称作“冰上之战”。后来的历史学家们评论说,这一战挽救了俄罗斯民族。
当蒙古人势不可挡的骑兵蹂躏并征服了俄罗斯之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巧妙地与他们周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没有接受罗马教皇的自杀性的、与蒙古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建议,因为他知道在那个时代与蒙古人作正面对抗不可能获胜。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开始扮演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与俄罗斯各公国之间的调解人的角色。1246年,金帐汗封他为基辅大公。1252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金帐汗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取代了他的兄弟安德烈·雅罗斯拉维奇。
作为基辅、弗拉基米尔和诺夫哥罗德的王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致力于统一罗斯北部的各个公国。1259年,他镇压了诺夫哥罗德人的起义。1263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从金帐汗国返回诺夫哥罗德途中于戈罗杰茨去世。他的遗骨后来被彼得大帝下令移至圣彼得堡。俄罗斯东正教会封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为一位圣徒,纪念他的节日为9月12日。
1942年7月29日,当纳粹德国的军队深入苏联腹地时,斯大林宣布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为民族英雄。苏联军队设立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
5.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1777年—1825年,1801年—1825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保罗一世之子。亚历山大一世由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抚养,父亲被杀后即位。
为维护君主专制、反对革命,亚历山大采取自由主义的政策,设立所谓“非正式委员会”解决各类问题。1802年设各部大臣制。1803年颁布自由耕作法,宣告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有可能得到解放。开办哈尔科夫大学和喀山大学。
对外政策方面,参加第三、第四次反法同盟,在奥斯特里茨、弗里德兰的会战中失败。1807年与拿破仑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之后得到法国支持,赢得了和瑞典、土耳其的战争,夺得芬兰和高加索的领地。1812年击退拿破仑对俄罗斯的远征。1814年率领俄罗斯军队进击到巴黎。不久活跃在维也纳会议上,作为有力的领导人之一,结成神圣同盟。1820年左右受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影响,排斥欧洲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公然推行反动政策,加强对国内和国外自由主义力量的压制。
性格优柔寡断、多疑、伤感,又极其自尊自傲,被称为“狮身人面像”。晚年沉溺于严重的神秘主义。
娶巴登的路易莎·玛丽亚·奥古斯塔(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有两个女儿。
6.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1818年4月17日—1881年3月13日,1855年—1881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尼古拉一世长子。
亚历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着手国内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主要实行解放农奴政策,设立地方自治议会,修订司法制度,充实初等教育,改革军制,以谋求俄国的近代化革命。俄国历史上有三次沙皇进行的改革,除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外,分别是伊凡四世改革和彼得一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对俄国的革命运动仍无情镇压,致使革命团体活动不断增多。1874年之后,革命者中的恐怖主义势力抬头,屡次试图刺杀沙皇。对外方面,努力试图废除1856年巴黎条约。1877年—1878年发生俄土战争。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获得有利的媾和条件,但是由于列强干涉,被迫接受1878年6月柏林会议的调停,俄国对巴尔干的野心被阻止。1881年3月13日在圣彼得堡被民意党成员炸死。
亚历山大二世先娶德国黑森-达姆施塔特的玛克西米利安娜·威廉明娜·奥古斯塔·玛丽公主(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有8个子女,均未成年时夭折。后娶俄国的叶卡特琳娜·米哈伊洛芙娜·多尔戈鲁卡娅女大公,有3个子女:亚历山德拉女大公;尼古拉大公;亚历山大三世.
7.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1845年-1894年,1881年-1894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次子。
亚历山大三世由于害怕暗杀而经常住在首都郊外的行宫加特契纳,被称为“加特契纳的隐士”或“革命的俘虏”。即位初期采取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模棱两可的态度。实施地方长官制,破坏地方自治。限制大学自治权。对待异族强制推行俄罗斯化的政策。迫害犹太人。占领中亚,与英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在来自丹麦的妻子的影响下(其时丹麦在普丹战争中失败,被迫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对俾斯麦及威廉一世的德国产生反感。尽管此前的六位俄罗斯君主都为德意志血统,但是从亚历山大三世时代起,宫廷和贵族社会开始了俄罗斯化的进程。80年代末之后,因俄德关系恶化而亲近法国。亚历山大在位期间,是俄罗斯工业化的时代,表面上欣欣向荣,但是农业发展缓慢,农民贫困,繁荣的基础是薄弱的。1894年因病去世。
亚历山大娶丹麦的玛丽亚·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德格玛公主(玛丽亚·费奥多萝芙娜)。有6个子女: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大大公;格奥尔吉大公;谢尼亚女大公;米哈伊尔大公。
8.(猛烈的)亚历山大一世(苏格兰盖尔语:Alaxandair mac Maíl Coluim,意为马尔科姆之子亚历山大;约1078年—1124年4月23日)苏格兰国王(1107年—1124年在位)。马尔科姆三世的第四子,在兄长埃德加国王去世后继承王位。他由于对苏格兰北部的一次起义的无情镇压,而得到外号“猛烈的”。
亚历山大一世致力于苏格兰教会的独立和本地化。他建立了一些新的主教辖区,并在珀思郡(苏格兰原郡名)和英奇科姆修建了修道院。
9.亚历山大二世 Alexander II(1198年-1249年)苏格兰国王(1214年-1249年在位)。
亚历山大二世为苏格兰国王狮子威廉之子。他支持英格兰贵族反对无地王约翰的叛乱,帮助他们在1215年迫使约翰签署了大宪章。但是在1217年,他承认约翰之子和继承人亨利三世为他的领主。1221年,他与亨利三世的妹妹乔安·金雀花结婚。
当乔安于1238年去世后,亚历山大二世再次结婚,妻子为柯西的玛丽。玛丽于1241年生下了亚历山大二世的继承人亚历山大三世。
1237年,亚历山大二世与亨利三世签订约克和约,在这份文件中确定了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永久边界。
亚历山大二世在苏格兰国内加强王权,并把自己的统治扩张到苏格兰的边远地区。
10.亚历山大三世 Alexander III(1241年9月4日—1286年3月19日)苏格兰国王(1249年—1286年在位)。他是亚历山大二世国王之子,母为科西的玛丽(亚历山大二世的第二个妻子)。
亚历山大三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苏格兰的王位。1251年,还是孩子的亚历山大三世与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女儿玛格丽特结婚,这使得英格兰人企图在其未亲政时再度干涉苏格兰的内政。
1263年,亚历山大三世在Largs战役中打败了挪威国王哈康四世的入侵。他于1266年迫使哈康四世的继承者马格努斯六世向苏格兰割让马恩岛和赫布里底群岛。亚历山大三世的孙女玛格丽特在他去世后继承了王位。
11.亚历山大一世·卡拉格奥尔基耶维奇(Краљ Александар I Карађорђевић,1888年12月17日—1934年10月9日)卡拉格奥尔基王朝的南斯拉夫国王(1921年—1934年在位)。塞尔维亚国王彼得一世的次子。1904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贵族军官学校毕业。1909年,在他的兄弟格奥尔基·卡拉格奥尔基耶维奇的继承权被剥夺后,亚历山大一世成为塞尔维亚大公(王储)。
亚历山大一世在塞尔维亚军中服役,以第一军军长身份参加了1912年—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塞尔维亚军队总司令。1918年12月,亚历山大成为刚刚建立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的摄政王。1921年8月17日,亚历山大一世加冕为国王。
由于国内各民族的不满情绪和骚动,尤其是克罗地亚人的独立要求,亚历山大一世转向独裁。1929年1月,他解散议会、废除宪法,开始独裁统治。为了强调他统治的是一个统一的王国,亚历山大一世把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王国。
1934年亚历山大一世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时,于10月9日在马赛遭到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刺杀。他与同车的法国外交部长路易·巴尔杜都在刺杀中身亡。
『贰』 金帐汗国:别瞅啦,我没走远,留下来的分身叫“俄罗斯”吗
蒙古王公在罗斯收取贡赋
按照母公司的传统,大汗是国家最高首领,集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拥有近乎无限的权力。在金帐汗国的早期,汗国对俄罗斯实行“八思哈”(即为蒙语的“达鲁花赤”,意为“镇守者”)制度,向各地派出大权独揽的八思哈,进行直接统治;到14 世纪初,“八思哈”制度被废除,采取“以俄治俄”的代理人间接统治。最高代理人,称“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代表可汗号令全国,向诸王公征收赋税、征派徭役、征兵助战。说白了,算是个大一点的保长吧。
但从此之后,王公的权力便不再是由人民(谓彻)赋予、也不拜教皇所赐,而是来源于金帐汗。只有拿到金帐汗的敕令,“保长”才能坐上统治者的宝座,而一旦落座,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杀予夺、大权在握。这种现象在层层封建、王权虚悬的欧洲,是很罕见的,也造就了俄罗斯与西欧国家迥异的政治传统,对俄罗斯国家的形成,影响深远。
『叁』 俄罗斯古代英雄(越多越好,无论传奇性为主还是真实性为主的)
一、伊格尔
出自《伊格尔远征记》(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 )。成书于1185~1187年,著者不详。全诗由序诗、中心部分和结尾组成,以12世纪罗斯王公伊戈尔一次失败的远征为史实依据。史诗成书的时代,正是俄罗斯大地上公国林立,相互攻击、残杀的时代。主人公伊戈尔为消除公国的外患——盘据在黑海沿岸的波洛夫人,率远征军进行征伐。在伊戈尔身上,兼有着为自己民族抗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和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性格特征。伊戈尔的远征失败了,他先是成了敌人的阶下囚,后来终于逃回了祖国。史诗最后借基辅大公之口道出了这部作品的要旨:团结起来,为祖国和民族,为伊戈尔的失败复仇。
二、丹柯
丹柯是俄罗斯的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雄。
他的故事是这样的: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住在原始森林中的部落,一直过着安宁平稳的日子。一天,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伙强盗,把他们洗劫一空后,将他们赶进了原始森林。这群可怜的人们在森林中漫无目的的走着,茂密的森林中透不进一点阳光,到处散发着恶臭和沼气,四周被荆棘和盘横交错的树枝和树根包围着。在黑暗中,人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恐惧:老人们的嘴里发出了哀鸣、妇女的眼睛里闪烁着绝望和恐惧,病人们痛苦的呻吟着。男人们也神色沮丧地坐在那里,他们都以为自己的末日就要来临了。
这时,一位勇敢的年轻勇士站了出来,他声音响亮地告诉大家:大家在这里一起等死,不如我们用我们大家的力气来开辟一条路来,这样我们才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如果大家愿意的话,我们就一起干吧!我在前边来带领大家走出这个死亡的原始森林。”
听了他的话,大家的眼睛里都亮起了希望的光芒,纷纷站起来表示愿意跟着他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于是,在丹柯的带领和组织下,人们开始与绝望和死神展开了搏斗.在丹柯有条不紊的指挥下,男人们负责开路,女人们负责寻找食物和做饭,老人们负责看守着孩子们。
他们砍掉荆棘和树枝,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前进着,虽然很缓慢,但是路在一点一点地向前延伸着。然而,人们却因为饥饿和疲劳,身上的力气越来越少。渐渐地,有人开始发生怀疑,更有人开始停了下来。丹柯看到这些,发怒了,他跑到他们几个人的前面说:“你们这些蠢猪懒虫!怎么这样没有意志和勇气?一遇到一点困难就不干了!我们既然决定了,就要一直做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看见光明的可能和希望!”
那几个自私狭隘的小人只好又跟着干了起来,但在心中却埋下了对丹柯仇恨的种子。
又过了不知道多少天,人们干活干的更加劳累、更加疲惫不堪了,然而,前面还是望不到头的泥泞和树枝,还是一片黑暗,人们几乎都失去信心和勇气。在那几个小人暗地里盅惑人心的挑动下,人们把心中的怨气和愤恨都发泄到了丹柯的身上。
他们把丹柯包围了起来,开始大声地责怪和咒骂他:“都怪你想了这个馊主意!把我们大家都累成这样,到现在还是看不到任何希望。如果没有你?我们可能已经用别的方法走出去了!你这个混蛋!把我们骗到这里来!不知道你是怀有什么目的?是想逞英雄吗?你用尽了我们的血汗!我们现在就要死了!你,现在必须先死!”
心底善良、思想高尚的丹柯万万没有料到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被气坏了!他的胸脯在剧烈地起伏着,他明白了,是那几个小人搞的鬼。丹柯是个大力士,打垮他们几个人几乎是易如反掌。当时,他真想和他们拼了。但是,当他看到他们身后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们之后,他的心软了,他明白多数的人们只是受了少数人的骗。于是,他采取了一个谁也没有料到的行动:
他突然一把撕开自己的胸膛,从里面掏出了自己的心并把它高高地举了起来。他的心一下子燃烧了起来,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周围的一切。他大声向大家喊道:“来吧!你们跟着我走吧!以后的事实会证明一切的!”
说着,他便高举着自己那颗燃烧的心坚定地向前走去。人们先是惊呆了,接着,便也心怀愧乍地半信半疑地跟着他往前走去。又过了不知多少天?前面的树林中突然出现了光亮。啊!我们终于走出森林了!人们欢笑着呼喊着朝着森林外面跑去,一个比一个跑的还快!这个部落的人们终于有救了。
然而,这些自私狭隘而又可怜的人们却把丹柯给忘了。丹柯在看到光明的那一刹那,耗尽了他最后的一点精力,他缓缓地躺倒在了地上,没有一个人去理会他了,英雄丹柯的身体和心被人们践踏和蹂躏着。没有良心的人们啊!就这样遗弃和忘记了给他们开辟了前进道路的英雄。
『肆』 19世纪俄国的歌剧创作的背景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19世纪俄国的歌剧创作在欧洲独树一帜。其时正值俄国贵族革命和平民革命时期,反对沙皇专制,反对农奴制度的呼声此起彼伏。俄国民族乐派的开山鼻祖格林卡(1804~1857)在这时期,曾与十二月革命党人过从甚密,普希金等人的艺术思想也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他的作品中,集中概括地反映了俄国人民的灵魂与精神。30岁那年起,他致力于创作一部从题材到音乐都是属于俄罗斯民族的歌剧作品。它就是歌剧《伊凡·苏萨宁》(原名《为沙皇献身》,1839年更名)。1842年他又创作了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前者取材于历史题材,充满了爱国主义深情,歌颂了为祖国献身的农民苏萨宁,是俄罗斯“民族魂”的真实写照;后者则取材于普希金(1799~1837)的同名叙事诗,描写中世纪的骑士与基辅大公之女的故事。这两部歌剧是格林卡创作中最富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的作品。他一方面注重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提炼其精华,一方面他又吸收西欧音乐的写作技法等,从而创作出新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音乐语言,并为后人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被人誉为“俄罗斯歌剧的曙光”。
19世纪60年代,在俄罗斯民主主义运动不断高涨的背景下,音乐领域有一群年轻人,为了摆脱一味崇尚西欧音乐的风气,致力于繁荣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歌剧领域中“五人团”和柴科夫斯基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五人团”大部分成员都参与了歌剧创作,其中鲍罗廷的歌剧《伊戈尔王》和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都诺夫》为其代表作。鲍罗廷(1833~1887)的四幕五场歌剧《伊戈尔王》始作于1869年,未果而逝,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续成,1890年首演于彼得堡(非全部)。该剧由曲作者自撰脚本,根据中世纪基辅公国叙事诗《伊戈尔远征记》编剧。是一部史诗般壮丽的历史剧。歌剧拥有壮丽的历史场面,雄伟的民族气概,又有充满想像力的抒情气息。如雅洛斯拉芙娜的咏叹调《漫长的日月就要过去了》、伊戈尔王的咏叹调《心儿已筋疲力尽,令人难以入眠》以及女声合唱《波罗维茨之歌》等。穆索尔斯基(1839~1881)的四幕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带序幕)作于1868~1869年,修订于1871~1872年,由曲作者根据普希金的同名剧作编剧。1873年首演于彼得堡。是公认为最伟大的俄罗斯歌剧。讲述了17世纪初,俄国摄政王鲍里斯·戈都诺夫谋害幼皇,篡夺皇位的故事。歌剧充分表现了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以相当大的篇幅表现了人民这一“巨人”(曲作者语),故又有人称之为“人民的音乐剧”。穆索尔斯基在歌剧中用合唱塑造了人民的形象,如在序幕中当卫兵威吓民众时,人们面向修道院跪下祈祷所唱的《亲人啊,把我们丢给谁》等。
『伍』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的经典作品
作品简介: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作于1842年。选自叙事诗体的神话故事,剧情描述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武士鲁斯兰和基辅大公罗斯的公主柳德米拉的婚宴上,游吟诗人预言新婚夫妇将有劫难,但忠实的爱情会使他们逢凶化吉,苦尽甘来。果然,婚宴结束后,在闪电雷鸣声中新娘柳德米拉被魔法师契尔诺莫尔劫走。基辅大公要求武士们把公主找回来,并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找到的人为妻。鲁斯兰在出发寻访公主的旅程中,得到一个睿智老者 的帮助,打听到柳德米拉的下落并得到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剑,他逃过女巫的算计,从死里复活一次,最后用宝剑破了魔法师的妖法,把公主救了出来并与公主美满完婚。《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采用歌剧中的对比性主题发展而成,全曲充满明朗的色彩、欢乐、喜庆的情绪和英勇、果敢的精神。普莱文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以其清晰而流畅的线条、精彩的诠释,让听众在格林卡这首欢跃、惶恐、斗争、喜气洋溢的音乐声中领悟到作曲家的真正涵义。 这部歌剧的序曲写得尤其出色,因此直至今日仍然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而且还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轻音乐。序曲成功地展示出歌剧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这部序曲的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罗斯管弦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序曲为D大调,2/2拍,奏鸣曲式。序曲的引子是对鲁斯兰坚不可摧的力量的描写,它欢快而且充满了活力。接着立即进入呈示部,乐曲迅速推向由弦乐部分演奏的轻快而明朗的急速旋律,它以豪放、奔腾的气势,成功地勾画出武士鲁斯兰跃马挥戈、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副部主题转为F大调,音乐来源于歌剧中鲁斯兰的咏叹调,富有很强的俄罗斯性格。序曲的发展部经过全乐队的强奏、弦乐拨奏和激动的弦乐拉奏,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又回到D大调,把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再现出来,但比原来的气势更为宏大,甚至还出现了下行全音阶。最后乐曲由强有力的和弦引出热烈而壮大的场面,全曲在欢庆胜利的气氛中结束。
『陆』 俄罗斯史诗大片《大蒙古国》好看吗
俄罗斯2012年巨作《大蒙古国》,导演安德烈·普罗什金,耗资1200万美元。影片开始的场景在金帐汗国首都萨莱的宫殿,金帐汗缔尼别克(Tinibek Khan)接待两位罗马教皇的特使,声称要派军队把罗马夷为平地。但缔尼别克汗很快被他的弟弟贾尼别克(Dzhanibek)所杀,贾尼别克继而成为新一任的大汗。莫斯科大主教亚历克修斯治愈了泰杜拉(Taila,贾尼别克的母亲)失明的双目。影片最后贾尼别克被他的儿子别尔缔别克(Berdibek)所杀。很快2年后别尔缔别克也被杀死了。如此疯狂的内斗很快使金帐汗国衰败,最后分裂成众多小汗国。该影片在俄罗斯引起争议,有人说汗国和俄罗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也有人认为蒙古游牧民族和俄罗斯之间是共生关系,两者密不可分。在俄罗斯欧亚主义者的史评中最重要的是:俄罗斯人不是从蒙古人的统治下解脱出来,而是蒙古人创建这个强大的欧亚帝国后,把领导权转交给了俄罗斯人。
蒙古人与苏俄之间的直接联系,说明了俄罗斯人为什么对蒙古人感兴趣,俄罗斯并没有放弃在全球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梦想,通过建立一个伟大的多民族历史体系,可以恢复这种梦想。不过这种借助蒙古人帮助俄罗斯完成帝国大业的想法却遭到俄罗斯众多少数民族的强烈反对,他们对蒙古人有自己的看法。西伯利亚北部的雅库特人就正在拍摄一部成吉思汗的影片。该电影制片人明确表示,成吉思汗及其遗产与俄罗斯族人没有相同之处,而雅库特人及其它突厥人,倒跟蒙古人有很多共同点,突厥/蒙古自古也是一体的。
但俄罗斯的精英,却强烈抗议对成吉思汗的这种解读。《消息报》(Izvestia)一名评论员讥讽雅库特对成吉思汗的解读,嘲笑雅库特自命不凡、妄自尊大。
『柒』 基辅大公的介绍
基辅大公是古罗斯国家基辅公国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