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名字应该叫《上尉的女儿》,这部电影我没有看过,但根据你说的情节,我敢肯定这部电影是根据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改编的,因为我看过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的情节大致如此:贵族青年军官格里尼奥夫到边防炮台就职,中途为暴风雪所阻,偶然和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结识,并送给他一件兔皮袄。后来,格里尼奥夫爱上了驻地上尉司令米隆诺夫的女儿玛丽亚。普加乔夫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炮台,杀死了司令夫妇,格里尼奥夫也被义军俘获。普加乔夫很重旧情,把他释放,并成全他的婚事.普加乔夫起义失败后,格里尼奥夫因此事受到怀疑,被政府逮捕。上尉的女儿玛丽亚谒见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澄清了怀疑,格里尼奥夫被释放。
你可以看看是不是这部电影。
根本不是有些人说的是什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或《列宁格勒保卫战》,这些人估计也就知道这几部苏联电影。这两部电影我都看过,完全不是一回事,时间更差了一百多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什么时候的人,二战又是什么时候??这些人完全没一点历史常识,就是在骗经验值。
『贰』 求一部俄罗斯电影
这个电影名字叫《回归》,
“我没有将它看作是每天常见的故事,或者一个社会性的题材。它不是简单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从一个神话化的角度去看人生。电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义。”
——导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这是一部关于男孩成长的影片。一个失踪十二年的父亲,一个只存在一张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现,回家后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去荒岛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但父亲都只是袖手旁观,似乎要借着军训时的锻炼加速孩子们的成长。终于,父亲与儿子的冲突加剧,转化成一个无可挽回的结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俯视的海面,然后是一个模拟主观视角的镜头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来这叶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划向孤岛的那叶小舟,也是带走了父亲死尸的那叶小舟。这样的镜头对于对影片未知的观众是充满神秘的,但对于作为叙述者的导演更像是记忆的始点——一个已经成为男人的人对“成为男人”的全过程的追溯(就想当年划向孤岛)。影片的开始是故事的结局,但是那里只有小舟没有死去父亲的身影——事物是记忆的触煤,真正的父亲已经融入自己的体内与灵魂共生。
第一场戏“星期天”,是男孩关于“是真正的男人”的证明游戏,这是开始有独立意识对社会有了认知后作为男孩子通常乐此不疲的事情。对于勇气的证明就是对自己社会性别的强调也是一种对渴望“成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现。大海与高台,这两件“道具”在外观尺寸上把男孩们心中的证明欲望推到了极限,也让他们对“成为男人”拥有着如此强烈的欲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为处理充满了对故事结局的映射:当其他男孩们跳高台的拍摄视角是习惯性的由下至上仰视视角时,安德烈的跳跃导演突然处理成倒正俯。仰视视角的背景是天空——立体祥和,而正俯视角与海面平行,使画面呈现平面,但当安德烈纵身一跃时,体积快速的由大变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观存在的纵深被奇异般的无限拉长,跳高台在观众心中顿时变得震撼。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镜头最后的落幅与影片最后父亲坠死的镜头除了构图上下颠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举动与心理状态与影片结尾处同场景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来自于自己对“证明”、“成为”的渴望和同龄人(他世界里的社会)对于自己的被迫。影片中虽然以“伊凡有空高症”来为他不跳高台作逻辑届时,但从更深层次我们看到,伊凡还是婴儿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他,对于他而言父亲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对于父亲的意识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样极度的渴望去“成为”——现实的缺席就从具体形象上失去了挑战的对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战”的欲望。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影片之后旅途中伊凡始终敢于抵抗父亲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对父亲充满了崇拜。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亲,母亲称伊凡为“我的儿子”而伊凡抱在母亲的怀里述说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担心自己世界里的社会的嘲笑也为自己不能“证明”而懊丧自责,他依偎着母亲怀抱走下了高台。父亲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终把自己和母亲连为一体,就像母亲对其称呼“我的儿子”一样,比起理论上存在现实中缺席的父亲,伊凡在心理上显然仍处于母亲统御阶段。至此我们看到,影片从一开始的人物设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结”不仅是心理的内在表露还是更为彻底的还原到了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中。
“星期一”。父亲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来。当安德烈和伊凡为了“证明”之事发生争执时,两人飞奔争着到母亲面前告状,可见至此在两个男孩的世界中母亲是最后的审判者最后的权威,就在此时,父亲以一种最沉默的但却是最震慑的状态出现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与此同时母亲在两人心中的权威性被忘却——母子连体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动摇。父亲出场的第一个镜头模拟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视角:身上盖着海水蓝的丝质的床毯,右侧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镜头以一双脚为前景取得纵深——在他们的眼中,这个父亲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稣。这个出场镜头从一开始就预示着父亲最后的死亡结局,但同时因为父亲的形象与耶稣重合在了一起使父亲一下子拥有的精神上的权威形象。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父亲的台词就是沉默,他也许在一个远离生活甚至遥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着就象征一种力量。伊凡立马去寻找证明这个男人就是父亲的证据,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亲后为他轻轻的关上了房门。两个人对于父亲实体出现的接受与认同从这里开始分道扬镳。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时候见过父亲,他对父亲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没有见过父亲,父亲的位置在他的心里是第一次被迫出现。两人在阁楼的旧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带插图的破旧的圣经,在亚伯拉罕祭献独生子依萨克这段旧约故事的插图间,拿出他们和父亲唯一一张的合影,他们认同照片上的母亲和自己也因此同时接受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这个认同开启了两个男孩的俄狄浦斯阶段,父亲在现实中的回归在心理上使男孩与母亲开始分离联体状态,“父亲的法律”首次介入。这在晚餐时得到了实体上的体现,餐桌上父亲坐在母亲的对立面处在整个餐桌人物关系画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两侧,父亲规定着谁喝酒喝多少,父亲分配着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镜头对父亲的调度也始终采用仰视视角——既是模拟两个儿子的视角也是象征的提示,他就是整个家庭的审判者裁定者、权威的象征,而母亲从原来的地位退去来到了父亲的另一边成为次要和听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满了崇敬甚至是向往,他主动开口叫了“爸爸”,并主动要求能再多喝点红酒能证明自己是个像父亲一样的男人;但伊凡始终都带着客观的审视,并且不会附和父亲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着这个突然出现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权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现和对于母亲的取代,因为这个被称为父亲的男人的到来他必须接受和母亲分离的事实。
从“星期四”出发,安德烈和伊凡也开始了他们同母亲的分离,并且被迫接受父亲。不管是与父亲平排坐在副驾驶位置,还是称呼,眼神,表情,行为,安德烈始终表现出对父亲的崇拜;而同样这些伊凡却一直显示出抵触情绪,这也为之后伊凡一次又一次违抗父命并最终导致父亲的死亡。整个旅途中,父亲以一种看似军训式的教育方式试图教会自己的儿子怎么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虽然过程痛苦,但对于渴望“证明”的安德烈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凡会在最痛苦的时候想起母亲,他总是念念不忘出门时对母亲“两天旅行”的时间承诺,他仍然承认着母亲在心理上的权威性,也仍然留恋着母亲充满保护关爱温暖依靠的怀抱,与此同时他对于父亲的抵触挑战反叛直到出现杀父的念头。俄狄浦斯情结随着剧情的发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断升级直至最后弑父的到来。父子三人的旅行地点是远离城市的孤岛,它割离了安德烈伊凡对于母亲的依靠,带着他们放下了现实社会经历一路风雨走进意识深处的心灵孤岛,在那里完成心理的蜕变。
发生弑父的导火线仍然是对于时间的承诺。当父亲继续着自己关于男人的教授,伊凡对于居高临下的父亲角色充满了仇恨,他带着反叛的勇气突破了自己的恐惧主动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强势完成了心理上的弑父。弑父的那一刻突然到来,父亲从高处坠下一其出场的第一个镜头躺在地上。两个儿子对于结局是充满痛苦自责无法接受的,但是父亲的死亡把关于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顿时走向了父亲的角色,他沉着冷静的考虑后事并指挥伊凡一同进行,他为父亲合上了双眼,像父亲曾经做过的那样拉着小船……最后承载着父亲尸体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岛的方向,两个儿子不带附和不带被迫的发自内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亲漂走了,因为男孩成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后,当已成为男人的儿子在车上无意间发现了那张全家福时,父亲影像却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场景,比如:母亲始终没有告诉伊凡父亲从哪里来,父亲神秘的电话,那些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东西的麻袋,还有哪个不知里面是什么也不知为什么要埋在这样一个孤岛上的木匣子。也许真正的父亲根本就不存在,也许这个故事只是一场心理成长旅程的现实再现。旅程的时间一共显示出七天,像是约赫华的创世纪,但却是从星期六到星期天。还有父亲形象出场时酷似耶稣的形象,关于父亲唯一一张照片被夹在破旧的圣经中……“父亲”以启示的方式带领男孩实现心灵上男人的诞生和成长的回归。戴锦华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这样解释道:“寻父”的主题,不仅是一个获得个人身份、回答“我是谁”、最终认同于主流/父权文化并获得社会命名的过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关于"大写"的父亲/上帝的表述,赋予了获得信仰、实践生命的超越性价值的意义。
《回归》虽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处女作,但在影响风格上对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来的母亲穿着长裙静静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满晨光屋子里,尤其是进行到60分钟之后,我们似乎在回顾41年前也拿走金狮奖的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父子三人划着小船驶在幽暗、平静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万的童年》中最后伊万和科豪林上尉三个人驾着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泽的画面。
《回归》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对父子关系的个体情感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作者用了一个罕见的寓言结构给这个话题赋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荣登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宝座。而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一部关于爱、失去和成年的难以描述但无法拒绝的电影”。
《疯狂俄语》电影网站
『叁』 一个俄罗斯电影,叫失落的天堂,我只看了开头一点想了解一下大概剧情
超级巧,刚刚看完。
看完之后还觉得有点迷糊,我这个智商啊(捂脸
基本上这是个主旋律的心怀俄罗斯的实心眼男主的故事,或者官方一点,是正直的男主以勇气和俄罗斯闻名于世的腐败作斗争的故事
开头你已经看过了吧,就是男主被卷入莫名的几百万美金诈骗案里面,准备偷偷跑,跟女朋友描绘了他们可以一起去巴厘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然女友对他所描绘的生活并不感兴趣。两个人分道扬镳,男主去了巴厘岛还是别的岛的,每天也就浑浑噩噩的过日子,特别邋遢,常常去海边冲浪。但是后来加入了朋友的罗斯创新公司,成为一名董事还是投资人之类的,朋友看起来也是个心怀俄罗斯的人,动不动演讲就是“我们要带给这个国家新的希望”男主觉得他和自己志同道合,就跟卖力地为这个公司发光发热。在这期间他也去找过前女友,但是前女友已经嫁给高帅富,创建基金会,走上人生巅峰,虽然两个人也曾经在酒会的女厕所里发生了一些激烈的不可描述的事情,但是两人关系并没有实质进展。不巧的是,这个时候男主被政府的人盯上,以之前那件诈骗案为威胁,要他背叛自己的朋友,找出朋友的问题,把他整垮。
男主很纠结,一方面他觉得朋友搞科技创新提拔人才是在做一些好事,并且朋友诚实勇敢两个人交情很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应付来自政府的骚扰,男主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朋友,并跟他保证自己永远不会背叛他,朋友就哈哈哈的对他进行了高度赞扬,并且重申我们是一个正经公司。
结果一来二去,男主反而从政府那里得知了一些关于朋友公司真相,包括他偷取别人专利还洋洋自得的标榜自己,以不正当的形式搞跨别人公司,来皮包公司捞钱,搞乱市场等等等,但是朋友从来在他面前都是一副正人君子热心帮助创新年轻人的形象,男主觉得异常愤怒受到了欺骗,刚好就利用了公司里的一伙被朋友拿去专利的年轻人的一个发明,追踪了朋友的资金流向,并且把有问题的部分交给了政府。但是政府也不准备放过他,把朋友的公司搞垮之后,政府没有给男主他想要的护照,反而连带着追杀了朋友的女朋友,最奇怪的是,主管这件事的将军好像特别在意他的朋友,一直要求把他抓回来。
男主因为曾经代表这个公司签过好多字也自身难保,之前代表政府跟他交涉的那个官员偷偷的把他的护照搞出来,让他赶紧走。不然他也得死,在去机场的路上,他看到了朋友的女朋友给他的u盘,上面是朋友跟政府的那位将军交涉的画面,他这才知道将军一直抓着朋友不放的原因是因为朋友没跟他贿赂。
然后男主福至心灵一样的突然觉悟,去找了自己前女友,让她帮助自己开了发布会,曝光了这个贪污犯。
最后男主受到了普京的接见(…那个场景哦简直了),并且成为了一名官员还是别的什么的,
他自己在电影结尾面向人群说说“我希望我们的国家不仅仅是最强大的国家,还是最幸福的国家”
我开始看的时候没太认真,好像之前的那起诈骗案也跟朋友有关,
虽然主旋律了一点,但是不得不佩服俄罗斯人都能把主旋律影片拍的还挺好看,处处洋溢着诚挚的文艺气息,将军被抓之前,他的情人还在床上给他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
啊啊啊看在我手打了一个小时的份上采纳我吧ಥ_ಥ
『肆』 有一部电影是俄罗斯,主角是个女的,好像叫什么代码什么的,10年的电影求片名
密码疑云 Код апокалипсиса (2007)
导演: 瓦季姆·舒梅列夫
编剧: 丹尼斯·卡里谢夫 / 瓦季姆·舒梅列夫
主演: 文森特·佩雷斯 / 安娜斯塔西娅·扎沃洛纽克 / 弗拉基米尔·缅绍夫 / Oskar Kuchera / Oleg Shtefanko
类型: 动作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语言: 俄语
上映日期: 2007-10-04(俄罗斯) / 2008-04-17(中国大陆)
又名: 反恐启示录 / Kod apokalipsisa / The Ap
俄罗斯国家安全局女特工达莎(安娜斯塔西娅·扎沃洛纽克 Anastasiya Zavorotnyuk 饰),受命在恐怖组织首领扎法德的武装基地担当卧底,逐渐获得信任,得知扎法德即将实施一起全球性恐怖计划——犯罪组织已在四个人口密集的国际大都市内秘密安放了四枚遥控核弹,几乎可以破坏整个亚欧大陆。然而扎法德却突然被同伙巴特杀死,并被盗取了引爆密码。达莎又受命联络一位法国银行家路易斯(文森特·佩雷斯 Vincent Perez 饰)一同阻止阴谋。两人在追查的途中,达莎的恐怖分子身份不料引起了美国中情局的注意,跨国追查遇到重重阻碍。然而就在达莎击毙恐怖分子巴特之后,核弹危机竟然仍未解除,事态远比想象中复杂
『伍』 一部优秀的战争影片必需具备哪些因素
战争电影,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世界各国战争电影在创作上显现出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因民族特点、历史内容、文化传统、电影技巧、意识形态的不同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本文在战争电影内部提出全景式战争电影、人物性战争电影、事件性战争电影等不同层次,以利于比较研究。
一、 苏联战争电影
卫国战争之后,苏联拍摄了一批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全景式战争电影,代表作品有《解放》(包括《攻克柏林》等多部分)、《莫斯科保卫战》、《围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苏联还创作了一批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具体战役的战争电影,如《冬季战争》、《第三次打击》、《易北河会师》等。苏联的此类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中首屈一指,它们详尽地交代了战争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原因,描绘了整个战争的来龙去脉、战斗进程,刻画出敌我双方以及第三方各个层面的众多人物形象,突出表现战争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战斗,详细展现战斗武器及战术手段,如教科书般准确、细致。全景式战争电影全都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大多忠于史实,再现当年情景,并不过于凭空编造。这一类电影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投资钜万,不少甚至是倾国力拍摄,以求纪念历史,昭示后人。
苏联全景式战争电影,在表现层面上一般分为敌我双方大本营、敌我双方各级指挥部、基层战士和普通百姓、敌后战线几个部分。在敌我大本营中,领导者的形象得到着重刻画,主要体现者为斯大林和希特勒,以及朱可夫等军事主官。敌我大本营因所处空间所限,具体场景往往是“开会”。而各级指挥部则不相同,方面军、集团军一级的指挥部相对固定,因特殊情况也体现为行军途中和临时指挥所。敌我双方的的将军们大多冷静、善战,有时也塑造少数懦弱、蠢笨甚至叛变的将军形象。能够跳出这个套路的人物往往更显有声有色,例如单人乘车前往崩溃前线的朱可夫大将和徒步带领从中亚赶到的步兵师走上前线的潘菲洛夫少将。前线战士的战斗十分激烈,由于卫国战争是海陆空同时进行,苏联全景式战争电影中的战斗场面显出很强的观赏性,有空战、海战、阵地战、坦克战、登陆战等等。基层战士不同的性格形象在影片中大量涌现。普通百姓活跃在支前的战线上。而敌后战线一为游击队,一为情报员,然则此二者在全景式战争电影中出现得较少,而多出现在其他战争电影中。作为战胜国的苏联在影片中并不特别丑化对手德国,电影中的德军官兵大多骁勇善战,而不是一触即溃的纸老虎。对德国人的负面描写,主要集中在傲慢自大和虐杀战俘等反道德因素上。
苏联全景式战争电影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由于苏联战时纪录片资料的丰富及本国军事电影的传统,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动员国力、军力的便利条件,苏联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规模极其宏大的场面,为世界其他国家所不能及。动员数万兵员数千装甲车辆的大会战,努力按照战役进行的历史进程演进,使用复杂的电影设备(常用航拍),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历史场景,其观影效果令人叹为观止。此类影片的不足之处是面面俱到,主次欠明,缺少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多少影响了作品的质量。值得重视的是,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全景式战争电影在一段时间以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和真正的纪录片一起成为历史文献,经常在不同的电影电视节目中混用,不免也有电影被误视为纪录片的情况出现。
表现历史人物的人物性战争电影有《斯捷潘•拉辛》、《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海军上将乌沙科夫》、《普通一兵》等。斯捷潘•拉辛是沙俄时代农民起义领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一代开国沙皇、乌沙科夫是俄土战争中的海军统帅、普通一兵马特洛索夫是黄继光式的英雄人物。可以看出,苏联电影注重表现战争中不同阶层的英雄形象,这也是世界各国人物性战争电影的共同特征。
在规模超级宏大的全景式战争电影之外,苏联还拍摄了一大批以战争为背景的事件性战争电影。其中一部分表现战争中发生的局部事件,一部分则是具有人性思想或者反思意味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马克辛三部曲》、《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带枪的人》、《她在保卫祖国》、《士兵之歌》、《燕南飞》、《一个人的遭遇》、《第四十一个》、《伊万的童年》、《自己去看》(白俄罗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狙击手》、《我是一个俄罗斯士兵》、《一个穆斯林》、《土耳其式开局》、《布谷鸟》等都属于事件性战争电影。
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片,但却是一部对于苏联电影乃至世界电影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作品。影片中的战斗场面并不多,却深刻地揭示了沙俄时代阶级斗争的严酷和一场新的革命战争必将到来的原因。《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表现了后方高炮部队女战士们在和德国空降兵的作战中英勇牺牲,美丽的生命被战火无情吞噬,具有人道主义的意味。《士兵之歌》表现了苏联红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回故乡探亲路上的所见所闻,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战争中的善良和丑恶。《自己去看》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表现了沦陷区德军的暴行,激发人们对法西斯主义的警惕。
苏联影片中有一大批反思历史、审视自我的作品。这些影片有的对战争的残酷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有的对由于战争中的特殊环境对“自己人”产生的怀疑和伤害进行了反思。《燕南飞》、《一个人的遭遇》、《伊万的童年》、《第四十一个》都是此类电影的代表作。他们的产生,源自于苏联所具有的东欧哲学传统和苏联电影工艺,在完成主题讲述的同时,在视听语言上也为世界电影作出了贡献。《燕南飞》中的长镜头、《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主观镜头、《伊万的童年》中梦境的处理,都是视听语言运用的经典范例。由于特殊政治时期的影响,这些影片大多曾被打入冷宫,但一经解禁,立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近期俄罗斯拍摄的战争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战争片的影响,无论主题立意、人物定位还是表现形式、视听技巧,都显示出西方商业电影的某些特征。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有用自己的方式思考自己的历史、生活的权力,某些看似国际标准的电影规则,事实上对于其他民族、国家的电影是不适合的,何况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足以使用自己的话语进行电影讲述的国家。暂时的经济、政治困难并不应该导致俄罗斯电影抛却自己光荣的历史,转而使用他者的话语换取所谓的与国际接轨。苏联一代代的电影前辈为他们的电影带来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必将会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再次显示。
『陆』 暂时困难的观后感
暂时困难的观后感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生命中有晴天,就会有阴天,还有雪夜……生命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和挫折,都不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阻挠,我们只有努力战胜困难,勇敢面对,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坚强、灿烂。
今天,我读了《勇敢面对困难》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讲述了许多名人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壁画》。
张海迪曾说过:“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达·芬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达·芬奇的前半生里,他一直穷困和寂寞。三十多岁时,达·芬奇无奈投身到一位公爵的门下,公爵对达·芬奇的作品并不看重,认为达·芬奇不过是一个庸俗的画匠。那年的秋天,公爵想在空白墙壁上画一幅画,其他画匠只用三天两天就匆匆完工了,而达·芬奇和他们不一样,用了三个多月。几百年后,这幅壁画成了人尽皆知的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虽身处逆境,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经过和努力和坚持,把一幅普通的壁画做成了世界的经典之作。他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坚持努力,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灿烂天空。
『柒』 谁能推荐几部俄罗斯电影
很多啊 而且有很多的经典
提到俄罗斯电影 就不得不提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代表人物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普多夫金《母亲》这是早期的默片经典 估计你很难看下去 但是你要写关于俄罗斯电影的论文 蒙太奇学派就应该是讨论重点!
不过我最喜欢的俄罗斯是塔可夫斯基 他的作品都很棒!
他的作品有 《乡愁》 《伊凡的童年》 《镜子》 《压路机与小提琴》 《牺牲》 《Solaris》 《雕刻时光》
只能说 这些都是经典了!
还有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雁南飞》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都不错
俄罗斯电影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 维尔托夫 是“电影眼睛”派的倡导者。代表作是《持摄像机的人》 记录电影。
总的来说 俄罗斯(确切说应该是苏联)的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也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当时的政治体制等因素,有很多电影就带有严重的政治色彩,流于说教,没太大意义,比如一些反映革命题材的电影(著名的除外)。
『捌』 求一部俄罗斯电影名
是这一部:苏联影片《44年8月》
『玖』 俄罗斯将首次在太空拍摄电影,设备已运抵空间站,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他们对于各方各面的要求就会变得更高,而这些并不只只表现在我们对对日常生活的要求,同时也有观影要求。那么就有俄罗斯将会首次在太空拍摄电影,并且该具体要用的设备已经运到了空间站。但是我们都知道太空并不像地球太空是没有重力的,那么当他们在太空拍摄电影时,究竟会遇到哪些困难?
对人体的伤害并且如果在太空中拍摄电影的时间过长的话还会造成自己身体的萎缩,因为太空的环境它是非常恶劣的,如果长时间在太空工作以及拍摄的话,将会对人的身体造成的影响会非常大。而且太空中还有一定的辐射,这样的伤害是更大,因此在太空中拍摄它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希望俄罗斯能够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做好更多的要求以及更高的部署,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台数太空中的拍摄更加的完善,以及更加的顺利。
『拾』 大国崛起俄国观后感
看《大国崛起》苏联部分的观后感
这个节目没有脱离最近主流的一贯的评介,负面的评价
斯大林。
要评价斯大林,是不是应该这样考虑,在斯大林接手苏
联之前,人均寿命是多少?农奴的人均口粮是多少?农
奴占苏联总人口的多少比例?农业人口是多少?普通人
的医疗程度如何?教育程度如何?苏联的工业化程度是
如何?
而在斯大林逝世后,这些有了多少的变化?在这个基础
上在谈斯大林的失误,是不是更理性和客观一些?
在这个节目中引用了罗曼罗兰的日记,作为对苏联斯大
林社会主义的质疑,当然没有把斯大林之后,不论对错,
大概30年左右的时间作一个合适的评价,当然我们在揣
测作者的态度,实际上也比较明显,就是还是因为苏联
的解体而负面的评述苏联时期。
引用了几个观点,官僚主义,个人崇拜,重工业比例过
高,文化封锁,对农民过于伤害,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
等等。
先说官僚主义,在苏联之前,俄罗斯有没有官僚主义呢?
好象很多吧,不知道多少的小说揭露了这一事实,而在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效率提高了吗?好象并没有,实
际上人人都知道俄罗斯的效率是很低的,尽管有了石油
和天然气财富,但是俄罗斯在整治黑社会,贪污腐败等
等效率很低,这能叫不官僚主义吗?
而我们中国呢?在解放前,三座大上就有一个官僚资本
主义,在现在我们国内的官僚主义也很厉害吧?什么叫
官僚主义,就是国内的政治出现问题了却怎么也解决不
了,比如黄赌毒,犯罪,自杀,贪污腐败浪费,生产和
交通安全等等社会问题怎么也数量下不去,多么有效的
政府,如果不能解决这些危害社会生活的问题,就是官
僚主义,严重的官僚主义,说一千道一万,政治再清明,
经济再发展,有这么严重的社会问题,怎么也不能说这
个政府不官僚主义吧?
所以从这点对苏联和斯大林主义的指责难以成立。
第二是个人崇拜,我觉得这点最好笑,在网络上在《华
盛顿传》或者其他的一些作品,个人的崇拜之情都太明
显了,可是右边的先生们呢却认为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
事情,什么叫个人崇拜呢?像?那么这些美国的总统或
者很有能力的人们是不是也被挂了呢?为什么苏联挂了
就是个人崇拜?那些崇拜歌星的人不是个人崇拜很理性
吗?好象得不出这个结论吧。我从来没有看到右边的先
生们对华盛顿,美国的比较优秀的总统有过任何的指责,
比如肯尼迪有上百情妇,却被认为风流倜傥,约翰逊接
手肯尼迪的情妇却被认为理所当然,这不是崇拜是什么
呢?斯大林确实用城市名字命名,但是美国的首都不是
华盛顿吗?林肯,杰弗逊,汉密尔顿等等哪个不是城市
的名字呢?这叫什么了呢?不叫个人崇拜?
就算最怎么样,我喜欢斯大林,可以不可以,难道普通
百姓连这个自由也没有吗?美国的航空母舰是用总统的
名字命名的,是个人都知道是为了纪念这些对美国有贡
献的总统,难道纪念斯大林就成了个人崇拜了?天下可
有这样的道理?
回到开始,斯大林的个人成就够不够格享受这样的崇拜?
毛主席的个人成就够不够格享受中国人民,大部分中国
人民的崇拜呢?
为了维持国家的安全,重工业比例确实过高,但是和当
时国际的形势不是息息相关的吗?如果没有乌拉尔,伊
热夫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等中部的重工业,苏联能不能
在丢失了乌克兰重工业区之后反击德国?而且这些重工
业比例过高不是只是在苏联初建和卫国战争时期对苏联
的生活水平产生过影响吗?那是个什么时代?周围都是
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还有德国日本这样的国家虎视耽
耽,不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发展什么?电视机?洗衣机?
在苏联最困难的1941年,就是从那些重工业地区的拖拉
机厂等等,生产出了坦克直接开往前线,这不是斯大林
有水平是什么?当然还有成千上万的飞机,如果不那样
做,在乌克兰被德国突袭之后,苏联怎么打?美国的武
器供应得上吗?苏联进攻德国用的是美国的武器多还是
苏联自己的武器多呢?
如果不是这样,苏联能在欧洲战场攻击占德军总数73%
的军队吗?我在这里就特别想问一下右边的先生,如何
理解苏联抗衡了73%的德军?这能说明1944年,6月6日
才登陆欧洲的美国军队的成就吗?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
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值得不值得崇拜呢?
这样的重工业比例过高不是很合适的吗?
文化封锁,这个就很正常了,这是人们一贯的看法,只
要看不到美国的文化就是某个国家闭关锁国,我想右边
的先生是不是真觉得自己是美国人了呢?但是总得讲点
起码的道理吧?在美国美国人对其他国家,包括资本主
义国家了解多少?比如菲律宾,印度,莫桑比克,等等
等等,美国在攻打南斯拉夫的时候,大部分美国人甚至
不知道南斯拉夫在世界的哪里,这叫不叫文化封锁?我
在想请问各位,你周围的其他美国人对你们曾经或者现
在的祖国中国有了解的人有多少?这是不是美国对美国
人进行文化封锁呢?苏联人不了解西方就是文化封锁了?
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而当时的西方国家或者美国人对
苏联又有多少了解呢?这是谁的文化封锁?
当然美国在文化封锁,这是毫无疑问的,从侵略伊拉克,
撒达母审判,这不是文化封锁是什么呢,如何美国陷入
伊拉克泥潭?这时候这些右边的先生怎么还有那么大的
脸说美国自由呢?难道右边的诸位都不是自己妈生的吗?
不是人吗?否则为什么不讲人的道理呢?
第五是对农民过于伤害,这个问题是很有趣的,应该结
合着苏联的工业化过程来看,就清楚了,在旧俄时期有
多少农奴或者说下层农民?数量是很庞大的,否则社会
主义革命如何成功?如何那些人心向背会民主投票选举
苏联共产党?而在建设初期,因为建国的需要,确实农
民比较辛苦,但是,国家给予的回馈也是很大的,国家
安全,地方安全,社会安全,在高尔察克,邓尼金和外
国武装干涉之后,农民的生活是不是暂时进入了一个相
对安全的时期,想想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一片混乱,
当然某些右边的先生仍然不由自主的歌颂美好的蒋时代,
他心目中美好的。同时苏联也供给了农民配给,虽然不
多,但是比起旧俄时期要好多了吧,旧俄时期的人均口
粮似乎很高,但是下层人就没那么高了吧?很想知道高
尔基描述的人间中那些穷苦农民的口粮是多少?其实在
这个大国崛起的片子中,回避了斯大林时期农业产量和
粮食产量提该的根本事实,就象人们回避毛时代的粮食
产量一样,只是在解决配给和应用之后,大量的粮食都
用于产战争储备了,否则怎么能够支持苏联的卫国战争
呢?
在那个时期,苏联已经施行了部分的农业机械化,接近
着美国,这样的程度粮食产量不提高是不可能的。我不
知道这个系列片这样悍然的回避是什么意思。单凭人均
口粮就象人们说毛时代人均口粮33斤代表缺粮一样,是
明显的事实,即便是29斤的粗粮,全年的,只有土豆白
菜萝卜的粮食供给,是不是比解放前好很多了?是不是
这个人仍然可以保持旺盛的体力?我想回答是非常容易
肯定的。
第六是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我只想说当时的主要大国
家,美国在实行计划经济新政,日本和德国在施行国家
资本主义,如果凭借这点定苏联的罪过是不是有些欠妥
呢?苏联建国到1941年是什么状态,周边是什么环境呢?
不计划经济可以不可以呢?这个答案好象没那么难以回
答,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沾了意识形态的光,我其实不太
明白这个影片作者的意思,难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就那
么不可饶恕吗?
比较苏联的前三个五年计划和我们的前两个五年计划是
非常的相似,因为都出自苏联人之手,只是苏联成功了,
而我们因为和苏联的决裂,部分失败了,尽管如此还是
留下了真正的初级工业化的底子,而不是解放前国民党
的烂摊子,一个国家有丰富的资源并不意味着富裕,这
在很多的国家得以验证了的,所以中国的资源并不是中
国发展的自然因素,在解放前,国民党也同样拥有这些
资源,如何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共产党的和平是自己
打出来的,国民党在这点就做的很差。
在1945年,国民党的影响和技术装备都达到了顶峰,为
什么却在短短四年在军队人数装备都占优势的情况下被
共产党击败,难道还不能说明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吗?
为什么一谈社会主义,右边的先生就深恶痛绝,自己却
在大谈资本主义那一套却不觉得自己是深处于意识形态
的藩篱呢?
说到底,斯大林和毛泽东在右边的先生看来之所以可恶
不就是因为他们搞社会主义吗?
回复右边先生白字秀才的提问,红心蛋和美国总统有没
有关系,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帝国,
美国在推行他们的帝国主义理念,美国总统是美国政府
的代言人,而中国的红心蛋明显是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成分的影响,在文革时期,中国人吃的虽然少和不丰
富,但是大部分都是绿色食品,少部分化肥,而在美国
或者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没有红心蛋或者假货,你可
以到网络上查一下美国进口中国的棉花,查假货棉花等
等,就知道美国有没有解决假货问题了,所以,你说有
没有关系呢?
在你们这些右边的先生一谈到女知青,什么被领导侮辱
的舞蹈团,被侮辱的黑五类子女等,好象就是这些了吧?
给我感觉你们是十分贞洁的人,好象特别看不惯这些事
情,好象特别为妇女鸣不平,好象身想同受,好象侮辱
了她们就等于侮辱了你们的娘一样。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数字,为领导服务的舞蹈团在中国
从红军到76年有多少人?有几万吗?再看知青,据说是
3000万,那么女知青是多少,尤其是那些被侮辱的来自
城市或者黑五类家庭的女知青有多少?有没有10万或者
100 万?这些人群加起来能达到一百万吗?我想恐怕不
能,在建国前30年时间吧。
人人都知道,为了侮辱女知青有被判死刑的,白字秀才
先生问我,能不能从妓女数量来判断社会的进步,我想
好象可以,至少我判断你白字秀才先生不会进步到让你
的家人去做妓女和鸭子,你自己也同样没有进步到坦然
面对和妓女的交易,并且大谈和谐。人们可以追求自己
的性享受,但是通过这个交易是不是太卑鄙无耻了一些?
这能说明社会的进步吗?我想很难,无论你这个社会物
质多么丰富,但是从76年后,中国有多少妓女,随便想
想都看得清楚,说上千万恐怕是挡不住的吧?在这个时
候,我就对这些右边的先生的个人品格产生了疑问,一
个赞同或者默许妓女制度的先生是什么?我们能不能认
为这些先生有双重标准?能不能认为在这个时候,这些
先生的起码人性已经严重缺失?和禽兽可有区别?在这
个时候这些先生的人性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到哪里去了呢?
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这些先生同样具有了强烈的意识心态?
就象对美国总统的崇拜,无论哪一个上来,无论哪一个
拥有什么毛病都丝毫不能撼动这些右边的先生对美国领
导人的崇拜,再追问一句,这么多年,美国总统的缺点
和优点有没有多大的变化?既然没有改变就象美国根深
蒂固的妓女和黑社会一样,你们是基于什么这么热爱你
们的领袖呢?不是意识形态那是什么呢?你们怎么看待
美国肯尼迪总统的被刺杀和那么多相关知情者的死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