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罗斯油船被海盗劫持是什么电影
电影《生死二十二分钟》
㈡ 电影里有一个全身钢索的怪物袭击军舰,里有一个海军上将叫齐默,还有一个人叫里瓦斯
电影的名字叫做《超级战舰》。
㈢ 求一部俄罗斯电影
这个电影名字叫《回归》,
“我没有将它看作是每天常见的故事,或者一个社会性的题材。它不是简单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从一个神话化的角度去看人生。电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义。”
——导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这是一部关于男孩成长的影片。一个失踪十二年的父亲,一个只存在一张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现,回家后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去荒岛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但父亲都只是袖手旁观,似乎要借着军训时的锻炼加速孩子们的成长。终于,父亲与儿子的冲突加剧,转化成一个无可挽回的结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俯视的海面,然后是一个模拟主观视角的镜头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来这叶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划向孤岛的那叶小舟,也是带走了父亲死尸的那叶小舟。这样的镜头对于对影片未知的观众是充满神秘的,但对于作为叙述者的导演更像是记忆的始点——一个已经成为男人的人对“成为男人”的全过程的追溯(就想当年划向孤岛)。影片的开始是故事的结局,但是那里只有小舟没有死去父亲的身影——事物是记忆的触煤,真正的父亲已经融入自己的体内与灵魂共生。
第一场戏“星期天”,是男孩关于“是真正的男人”的证明游戏,这是开始有独立意识对社会有了认知后作为男孩子通常乐此不疲的事情。对于勇气的证明就是对自己社会性别的强调也是一种对渴望“成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现。大海与高台,这两件“道具”在外观尺寸上把男孩们心中的证明欲望推到了极限,也让他们对“成为男人”拥有着如此强烈的欲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为处理充满了对故事结局的映射:当其他男孩们跳高台的拍摄视角是习惯性的由下至上仰视视角时,安德烈的跳跃导演突然处理成倒正俯。仰视视角的背景是天空——立体祥和,而正俯视角与海面平行,使画面呈现平面,但当安德烈纵身一跃时,体积快速的由大变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观存在的纵深被奇异般的无限拉长,跳高台在观众心中顿时变得震撼。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镜头最后的落幅与影片最后父亲坠死的镜头除了构图上下颠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举动与心理状态与影片结尾处同场景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来自于自己对“证明”、“成为”的渴望和同龄人(他世界里的社会)对于自己的被迫。影片中虽然以“伊凡有空高症”来为他不跳高台作逻辑届时,但从更深层次我们看到,伊凡还是婴儿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他,对于他而言父亲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对于父亲的意识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样极度的渴望去“成为”——现实的缺席就从具体形象上失去了挑战的对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战”的欲望。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影片之后旅途中伊凡始终敢于抵抗父亲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对父亲充满了崇拜。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亲,母亲称伊凡为“我的儿子”而伊凡抱在母亲的怀里述说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担心自己世界里的社会的嘲笑也为自己不能“证明”而懊丧自责,他依偎着母亲怀抱走下了高台。父亲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终把自己和母亲连为一体,就像母亲对其称呼“我的儿子”一样,比起理论上存在现实中缺席的父亲,伊凡在心理上显然仍处于母亲统御阶段。至此我们看到,影片从一开始的人物设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结”不仅是心理的内在表露还是更为彻底的还原到了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中。
“星期一”。父亲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来。当安德烈和伊凡为了“证明”之事发生争执时,两人飞奔争着到母亲面前告状,可见至此在两个男孩的世界中母亲是最后的审判者最后的权威,就在此时,父亲以一种最沉默的但却是最震慑的状态出现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与此同时母亲在两人心中的权威性被忘却——母子连体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动摇。父亲出场的第一个镜头模拟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视角:身上盖着海水蓝的丝质的床毯,右侧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镜头以一双脚为前景取得纵深——在他们的眼中,这个父亲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稣。这个出场镜头从一开始就预示着父亲最后的死亡结局,但同时因为父亲的形象与耶稣重合在了一起使父亲一下子拥有的精神上的权威形象。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父亲的台词就是沉默,他也许在一个远离生活甚至遥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着就象征一种力量。伊凡立马去寻找证明这个男人就是父亲的证据,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亲后为他轻轻的关上了房门。两个人对于父亲实体出现的接受与认同从这里开始分道扬镳。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时候见过父亲,他对父亲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没有见过父亲,父亲的位置在他的心里是第一次被迫出现。两人在阁楼的旧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带插图的破旧的圣经,在亚伯拉罕祭献独生子依萨克这段旧约故事的插图间,拿出他们和父亲唯一一张的合影,他们认同照片上的母亲和自己也因此同时接受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这个认同开启了两个男孩的俄狄浦斯阶段,父亲在现实中的回归在心理上使男孩与母亲开始分离联体状态,“父亲的法律”首次介入。这在晚餐时得到了实体上的体现,餐桌上父亲坐在母亲的对立面处在整个餐桌人物关系画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两侧,父亲规定着谁喝酒喝多少,父亲分配着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镜头对父亲的调度也始终采用仰视视角——既是模拟两个儿子的视角也是象征的提示,他就是整个家庭的审判者裁定者、权威的象征,而母亲从原来的地位退去来到了父亲的另一边成为次要和听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满了崇敬甚至是向往,他主动开口叫了“爸爸”,并主动要求能再多喝点红酒能证明自己是个像父亲一样的男人;但伊凡始终都带着客观的审视,并且不会附和父亲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着这个突然出现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权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现和对于母亲的取代,因为这个被称为父亲的男人的到来他必须接受和母亲分离的事实。
从“星期四”出发,安德烈和伊凡也开始了他们同母亲的分离,并且被迫接受父亲。不管是与父亲平排坐在副驾驶位置,还是称呼,眼神,表情,行为,安德烈始终表现出对父亲的崇拜;而同样这些伊凡却一直显示出抵触情绪,这也为之后伊凡一次又一次违抗父命并最终导致父亲的死亡。整个旅途中,父亲以一种看似军训式的教育方式试图教会自己的儿子怎么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虽然过程痛苦,但对于渴望“证明”的安德烈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凡会在最痛苦的时候想起母亲,他总是念念不忘出门时对母亲“两天旅行”的时间承诺,他仍然承认着母亲在心理上的权威性,也仍然留恋着母亲充满保护关爱温暖依靠的怀抱,与此同时他对于父亲的抵触挑战反叛直到出现杀父的念头。俄狄浦斯情结随着剧情的发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断升级直至最后弑父的到来。父子三人的旅行地点是远离城市的孤岛,它割离了安德烈伊凡对于母亲的依靠,带着他们放下了现实社会经历一路风雨走进意识深处的心灵孤岛,在那里完成心理的蜕变。
发生弑父的导火线仍然是对于时间的承诺。当父亲继续着自己关于男人的教授,伊凡对于居高临下的父亲角色充满了仇恨,他带着反叛的勇气突破了自己的恐惧主动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强势完成了心理上的弑父。弑父的那一刻突然到来,父亲从高处坠下一其出场的第一个镜头躺在地上。两个儿子对于结局是充满痛苦自责无法接受的,但是父亲的死亡把关于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顿时走向了父亲的角色,他沉着冷静的考虑后事并指挥伊凡一同进行,他为父亲合上了双眼,像父亲曾经做过的那样拉着小船……最后承载着父亲尸体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岛的方向,两个儿子不带附和不带被迫的发自内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亲漂走了,因为男孩成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后,当已成为男人的儿子在车上无意间发现了那张全家福时,父亲影像却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场景,比如:母亲始终没有告诉伊凡父亲从哪里来,父亲神秘的电话,那些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东西的麻袋,还有哪个不知里面是什么也不知为什么要埋在这样一个孤岛上的木匣子。也许真正的父亲根本就不存在,也许这个故事只是一场心理成长旅程的现实再现。旅程的时间一共显示出七天,像是约赫华的创世纪,但却是从星期六到星期天。还有父亲形象出场时酷似耶稣的形象,关于父亲唯一一张照片被夹在破旧的圣经中……“父亲”以启示的方式带领男孩实现心灵上男人的诞生和成长的回归。戴锦华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这样解释道:“寻父”的主题,不仅是一个获得个人身份、回答“我是谁”、最终认同于主流/父权文化并获得社会命名的过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关于"大写"的父亲/上帝的表述,赋予了获得信仰、实践生命的超越性价值的意义。
《回归》虽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处女作,但在影响风格上对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来的母亲穿着长裙静静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满晨光屋子里,尤其是进行到60分钟之后,我们似乎在回顾41年前也拿走金狮奖的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父子三人划着小船驶在幽暗、平静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万的童年》中最后伊万和科豪林上尉三个人驾着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泽的画面。
《回归》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对父子关系的个体情感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作者用了一个罕见的寓言结构给这个话题赋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荣登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宝座。而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一部关于爱、失去和成年的难以描述但无法拒绝的电影”。
《疯狂俄语》电影网站
㈣ 求有一部关于苏联\俄罗斯核潜艇事故的电影名字
猎杀红色十月号故事发生在1984年年底的北大西洋,苏联正处于戈尔巴乔夫上台前夕,也是美苏冷战、进行军备竞赛的高潮时期。 当年11月,苏联红海军最新型的台风级核潜艇“红色十月”号,由资深潜艇教官马尔科·瑞米尔斯(Marko Ramius)出任艇长,出发前往北大西洋参加潜艇作战演习。该型潜艇排水量高达三万两千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潜水艇,并装备了大量核弹头弹道导弹。 经过美国情报部门通过卫星发现了“红色十月”的踪迹,并指派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达拉斯”号跟随监视。不料“红色十月”上安装了最新式的喷水推进系统,轻易地甩掉了“达拉斯”号。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瑞米尔斯舰长杀死了自己的政委,并伪造红海军最高司令部命令,让“红色十月”向着美国海岸挺进。他向全体官兵声称,此举是要利用该艇先进的无声喷水推进系统打破美国海军的监视网,并纵情游览美国的海岸线。 “达拉斯”无法追踪“红十月”,这使美国十分惊恐,以为这是一场偷袭。在秘密会议上,中情局情报员瑞恩博士(Dr. Ryan)大胆地认为瑞米尔斯有意变节投奔美国。这一判断得到了上司的肯定,并给他三天时间,设法与“红色十月”取得联系。 红海军最高司令部收到了瑞米尔斯舰长的变节通告信,大为震怒。红海军在北大西洋的各个舰队倾巢出动,布下天罗地网追杀“红色十月”。而美国方面收到了苏联关于“红色十月”企图擅自向美国发射导弹、挑起世界大战的警告,也对瑞米尔斯舰长的行为感到担忧,为保证安全,开始寻找并准备击沉这条巨大的潜艇。而此刻,“红色十月”又遭到了克格勃潜伏特工的破坏,陷入重重危机。三方在冰冷的北大西洋展开了一场全方面的混乱角逐。 瑞恩冒着被冰冷海水冻死的危险,登上美国潜艇“达拉斯”号,识破了借刀杀人的计划,并与“红色十月”取得了联系。瑞恩和瑞米尔斯彼此没有见面,却心有灵犀,不久,瑞恩和“达拉斯”的舰长、水手终于登上了“红色十月”,协助瑞米尔斯舰长,在幽深的海底上演了一场精巧而致命的潜艇战,击沉了追踪而来的苏联潜艇Kanavalov号,并击毙了潜伏在“红色十月”上的特工。 结果最终,“红色十月”号在一个平静的月夜驶入了美国的河湾……
㈤ 求一部外国电影。是讲一艘消失了很久的船的。
《幽冥鬼船》。
《幽冥鬼船》是由艾尔文·拉考夫执导,乔治·肯尼迪等人主演的一部恐怖片。影片讲述了几个幸免于难的幸存者被折磨致死的故事。
剧情简介:
一艘满载着度假游客的豪华客轮,遭遇了一场碰撞事故,客轮瞬间沉入海底。挣扎逃出的几个生还者,在海上漂浮,突然遇到一艘从浓雾中驶出的神秘轮船。他们兴奋的登上轮船后却发现驾驶船只的原来是一群杀人狂魔,后者专门在海上寻觅落水者,并将其一个个折磨致死。
㈥ 一艘船上,人被机器人抓到,改装成半人半机器的,这个电影叫什么名字
病毒 Virus (1999) 海洋拖船「海洋之星」在南太平洋意外遭遇了剧烈的台风袭击,面临着沉船的危险。一个七人小组驾驶小船进入台风眼中,他们在台风眼里发现了一艘640尺长,却空无一人高科技俄罗斯研究舰艇。事实上,早在他们登舰之前,这艘高九尺,有多重飞翼名为「葛利亚」的超级战舰,已被一群来自外太空的异形所占据,它们经由电脑学到人类的一切后,即全力执行其终极任务:消灭所有的病毒——也就是「人类」。于是它们占领所有先进科技设备...
㈦ 一部外国科幻片 一艘客轮船上的被外星人改成半人半机器 后来有人来到那船上也被改造成半人半机器
在中国,多数影迷都管这部电影叫(1999)《异形总动员》,很少有人叫正名《病毒》
电影海报:
剧情简介:
隶属美国的拖船海洋之星号在南太平洋海域遭遇罕见的强力台风,眼看就要船毁人亡,船员们奋力驶进台风眼,求得暂时的安宁。在这片平静的海域,他们发现了一艘俄罗斯船——名为伏诃夫号科研用船。船上空无一人,气氛诡异,船员们隐隐感到有某种生物在暗中窥视着他们。不久,船员们找到一个俄罗斯女人,从他的口中得知,与伏诃夫号进行协同研究工作的米亚空间站遭到神秘地外生命体的袭击,它通过电力入侵伏诃夫号的系统,将船劫持,并疯狂学习人类的知识。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人类杀光殆尽。
海洋之星的船员们对此将信将疑,但他们此前已无意中启动了伏诃夫号的电力系统,一度沉寂的外星恶魔慢慢苏醒……
总结:
一部值得收藏的经典科幻片~
另推荐:韩国《人类灭亡报告书》
㈧ 有部国外的电影,很大的船,有鱼雷袭来被打中避免沉没
《鱼雷 》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L1VbGxCm8hEPWabHGlJrZw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墨菲和他的战友被一艘纳粹德军潜艇击沉,除了他以外,战友们无一生还,墨菲被路易士救起并同路易士成为好友,墨菲心中却一直有个结.
㈨ 寻一部俄罗斯的电影名字
国内翻译过来的名字叫做:再生 (A SECOND BIRTH )
二次大战期间,在白令海峡上,一艘苏军运送伤员的船遭到德军的空袭,除战士安德烈外,全部殉难。
安德烈为了活着,与德军的飞行员展开了智斗,他一次一次巧妙地躲过了德军飞行员的追击,坚持了七天七夜,终于奇迹般地走出了冰封海面,并活捉了德军飞行员,回到祖国的怀报。
国内网站上曾有这部影片译制版的VCD卖,现在没有了。
希望大家努力,找到这部电影的原名和更详细的资料。
㈩ 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的俄罗斯黑海舰队,陈旧不堪、雄风不在
塞瓦斯托波尔,这个名字可能人们还不太熟悉,但是说起克里米亚可能无人不知,因为目前的俄乌争端其中就有关于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 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至尊的城市”,但这与该城的 历史 并无关联,有可能是在叶卡捷琳娜时代产生的名字。不过,这里依然保存着古希腊的城市遗址。
自2014年之后, 克里米亚成为俄罗斯的一个自治共和国。 2013年,我在乌克兰旅行期间曾经到访过克里米亚;那时,它还属于乌克兰。
塞瓦斯托波尔是克里米亚的一个港口城市,它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西南端,面积约770平方公里,人口近38万,其中70%居民为俄罗斯族。作为著名的军港和要塞,塞瓦斯托波尔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它于1783年被并入俄罗斯版图之后,发生的最著名的两次战争分别为1854-1855年俄与土、英、法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和1941-1942年苏军与纳粹德军之间的围城和保城的战争。很不幸的是,这两次战争俄方均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克里米亚重新成为苏联的领土。1946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命令,将原“克里米亚苏维埃 社会 主义自治共和国”撤销建制,降格为克里米亚州。1954年,苏联将克里米亚州划归当时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也因此埋下了此后俄乌间领土纠纷的祸根。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以及克里米亚地方政府之间就半岛归属问题不断产生纠纷,克里米亚要求独立或重返俄罗斯的呼声不断,最终导致2014年俄罗斯出兵将克里米亚收回。
塞瓦斯托波尔的最大看点就是俄罗斯的黑海舰队。我们乘坐游艇在海港转了一圈,也算是“检阅”了一把这个世界闻名的“黑海舰队”。
俄罗斯共有四大舰队: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其中北方舰队最强大,波罗的海舰队最弱,黑海舰队排名第三位。我们看到的这些军舰老实说都是一些陈糠烂谷子的老掉牙东西,曾经无比强大的苏联海军让人看着有些失望。
看到了自由自在的海鸟,说明这里的生态还算不错。
海港里也时不时有游船自由自在地漂荡,让我感慨其实战争与和平是可以转换和把控的。
岸边的堤坝上涂画着俄乌两国国旗及各自的海军军旗,曾经情同手足的同族兄弟如今已经变为不共戴天的敌人,真是世事难料。
上岸后,我们又顺便参观了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的海军博物馆,馆内的很多展览内容及展品都与黑海舰队有关。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1672-1725年),俄罗斯 历史 上最伟大的君王,世称彼得大帝,是俄国海军的缔造者。
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乌沙科夫(1745-1817年),沙俄海军上将,曾任早期的黑海舰队司令,是俄罗斯帝国第一位世界意义上的名将。有一部著名的苏联电影《海军上将乌沙科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皮罗戈夫(1810-1881年),世界上第一个将乙醚麻醉用于外科手术的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门诊设到战场上的人,并第一个在战地医学史上引入了“女护士”这个名词,他于1854年参加了在塞瓦斯托波尔发生的克里米亚战争。巧合的是,世界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小姐(1820-1910)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只不过她是在战争的另一方(英法联军一方)。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1953年),政治家、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苏联时期执政最长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是一位颇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抹杀他在二战时期的重要 历史 作用。
表现参战双方的油画(主要指苏军和德军)有多幅,画面中并没有过分贬低敌对方的成分,说明了主办者的客观态度。
展室中的实物展品不多,但是少而精,起到了很好的辅展作用。
海军博物馆门前广场上竖立着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全身塑像,是她于1783年下令建立了黑海舰队。可以说,彼得大帝缔造了俄国海军,而叶卡捷琳娜大帝缔造了俄国海军的黑海舰队。
还是那句话:衷心希望俄乌两国能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解决争端,让和平的曙光早日降临。
阅读推荐:乌克兰基辅:罗斯众城之母,东正教之心,第聂伯河畔的璀璨明珠
阅读推荐: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访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