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胜利日俄罗斯电影院

胜利日俄罗斯电影院

发布时间:2022-11-20 09:57:36

⑴ 苏联的一部二战题材电影,时长大约七小时。

莫斯科保卫战
上映年份:1985年
剧情:
本片是苏联为纪念二战中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伟大胜利所拍摄的一部史诗性多集宽银幕巨片。全片分为《侵略》、《台风战役》两部,每部上下集共四集。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集中了一百九十个师的兵力,以闪电战术入侵苏联,苏联因准备不足,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德军直趋莫斯科城下,双方在莫斯科展开了殊死决战。该片拍摄历时两年,耗资约六百万卢布,拍摄场面宏大壮观,约有五千士兵、近一万名群众、二百五十名演员、二百零二名摄影师参加。这部场面宏伟的战争和导演其他几部类似的战争片一样,都在前苏联政府的支持下,拍摄的具有很强政治性目的的电影。影片宣扬的正义战胜侵略今天看来也是正当的,可是一些宣传国家领袖的场景明显是一种政治需要。如果排除掉这些政治因素,但就影片对宏观战争场面的描写,依然是出色的。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真实、恢宏的战争场面在现代战争片中无出其右者。曾获得美国电影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莫斯科保卫战》长达300余分钟,分《侵略》、《台风战役》两部,拍摄过程历时两年,约有五千名士兵、近一万名群众、二百五十余名演员、二百零二名摄影师参与其中。本片从德、苏双方的高层决策至基层部署、从后方帷幄至正面战场,全方地展示了莫斯科保卫战。该片最经典的台词:“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⑵ 俄罗斯胜利日是哪一天

俄罗斯胜利日是5月9日。

俄罗斯胜利节(День победы)既“胜利日”,是前苏联为纪念战胜德国法西斯而设立的纪念性节日。每年的5月9日是原苏联时期卫国战争胜利,德国投降书生效的日子。俄罗斯独立之后保留了这个节日,并改称为胜利节。

1995年4月19日,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通过了永久纪念胜利日的法令,规定5月9日为全民性节日,全国放假一天。2015年3月11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办公室称,默克尔将不会出席2015年5月9日在莫斯科举行的“胜利日”阅兵,但计划于2015年5月10日访问莫斯科。

俄罗斯是苏联的面积最大一个加盟共和国:

1917年十月革命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922年末,苏俄与 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其它苏维埃国家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取代苏联在联合国位置,继承了苏联的政治遗产。即现在的俄罗斯全称为“俄罗斯联邦”,在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最大加盟国俄罗斯正式独立,是苏联及其最大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继承国,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俄罗斯

⑶ 乌里扬诺夫的个人经历

1950年毕业于史楚金戏剧学院,曾从事话剧演出 。2007年29日在莫斯科新处女墓落葬,他在经过长期的重病折磨后于3月26日病逝,享年79周岁。他以在大型战争片、史诗片中成功地塑造苏联元帅朱可夫的形象而享誉影坛。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出生在鄂木斯克州的别尔加马克村,1950年毕业于史楚金戏剧学院。乌里扬诺夫的演员生涯始于1950年,后来他又成为导演。乌里扬诺夫自1987年起担任叶夫根尼·瓦赫坦戈夫国立模范剧院的艺术指导,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由于剧院未能找到合适的艺术指导人选,乌里扬诺夫晚年虽重病缠身但却一直没有退休。
乌里扬诺夫在多年从影生涯中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角色,在苏联和许多其它国家享有盛誉。他参演的许多影片被奉为苏联影片经典。
反映莫斯科地铁第一代建设者风貌的影片《志愿者》(1958年)使乌里扬诺夫成为家喻户晓的演员。
乌里扬诺夫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许多深刻重要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有:《主席》(1964年)中的主人公、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卡拉马佐夫兄弟》(1968年)一片中的德米特里、根据布尔加科夫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逃亡》(1970年)一片中的白军将军恰尔诺塔。但是乌里扬诺夫在银幕上塑造的苏联传奇军事统帅格奥尔吉·朱可夫元帅的形象使他赢得了苏联人民的特别喜爱。乌里扬诺夫本人介绍说,朱可夫元帅亲自同意他出演这个角色,乌里扬诺夫也因此享有了“苏联电影元帅”的美誉。
乌里扬诺夫在当代俄罗斯电影中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的晚期作品中包括深受观众喜爱的《伏罗希洛夫射手》(1999年)和《胜利日的故事》(1999年)。
乌里扬诺夫在影片《伏罗希洛夫射手》中饰演了一位老人,他因无助而感到绝望,于是拿起武器,为自己遭受凌辱的唯一的孙女报仇。
在影片《胜利日的故事》中乌里扬诺夫饰演一位老兵,他在阔别近半个世纪之后与当年曾并肩作战的战友于5月9日胜利节前夕相聚在莫斯科。
其父亲——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乌里扬诺夫,伟大卫国战争参加者,担任过农业劳动组合主席(注:农业公社、农业劳动组合最早产生于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它是集体农庄的前身)、塔尔市(Тар)苏维埃执委会主席。母亲——叶丽莎维塔.米哈伊罗夫娜,家庭主妇。妻子——阿拉.彼得罗芙娜.帕尔法尼亚克Алла Петровна Парфаньяк,俄罗斯功勋演员,在瓦赫坦戈夫剧院工作。女儿叶莲娜是一名画家。外孙女儿名叫丽莎。

⑷ 看看俄罗斯世界的电影五百字

俄国1908年始有电影,第一批艺术片出现于1916年,1919年列宁签署电影国有化法令,这是苏联电影事业的开端。
国内战争年代占据苏联银幕中心的是新闻纪录片,主要反映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工农群众的业绩。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电影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拍摄反映革命历史和苏联现实的新影片。1925年,谢.米.爱森斯坦(1898~1948)导演了无声影片《战舰波将金》,歌颂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电影历史上首次采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被称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优秀影片有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母亲》、《土地》等。 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的转折点,苏联的一批作家开始创作电影剧本,作曲家开始为电影谱曲,戏剧演员转而从影。20年代电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辑、节奏和群众场面上,30年代则转向剧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运用语言、音乐、歌唱、音响等表现手法。苏联第一批有声影片中较好的有《迎展计划》和首次搬上银幕的古典戏剧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的根据富尔曼诺夫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影片《夏伯阳》,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继该影片后出现了一系列较好的革命历史影片,有《马克辛三部曲》、《波罗的海代表》、《肖尔斯》、《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维尔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宁的形象连续出现在银幕上,这是苏联电影艺术的一项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和《带枪的人》等。
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苏联电影在主题、体裁和风格方面趋于多样化。有描写历史活动家的大型史诗影片《彼得大帝》、《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当代生活的《政治委员》、《灿烂的生活》等。此外,还拍摄了一些动画片、喜剧片、纪录片和科普片。 卫国战争年代用以鼓舞战斗士气的电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间共拍摄了489部新闻纪录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艺术片有《区委书记》、《她在保卫祖国》、《虹》、《卓娅》等。战争年代还创造了文献纪录电影形式,纪录下了从德国法西斯入侵到他们彻底失败的许多重大事件。这类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战后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卫军》、《易北河会师》、《乡村女教师》、《西伯利亚交响曲》等,反映卫国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回顾重要的历史事件,表达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向往。传记片在战后的苏联电影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尔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战前苏联已有彩色片,战后进一步提高了色彩技术,并在完善立体声、环幕电影和全景电影技术方面取得进展,1955年苏联拍摄了第一批宽银幕影片,立体影片。
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拍摄了不少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影片,这些影片的思想艺术倾向几经变化。50年代着重表现下级官兵的战壕生活;战争中人们的悲剧性命运和表现战时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导演的《士兵之歌》,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同名小说自导自演的《一个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导演的《雁南飞》等。60年代以后逐渐转向表现苏联官兵的英雄行为,并把激烈的战斗和前线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影片着力表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关键时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这也是70年代战争题材的影片的鲜明特性之一。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热血》等。70年代战争片的另一特征是展现战争全景,对反法西斯的历史进程进行客观的概述。奥泽罗夫导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诗片,它从苏、德两军统帅写到普通战士、从苏军开始反攻写到德军全军覆灭,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战的文献性故事片。类似的影片还有《围困》(原着恰科夫斯基、导演叶尔绍夫)。80年代初问世的战争片,如《胜利》、《岸》(原着邦达列夫,导演阿洛夫、纳乌莫夫)具有更加强烈的政治色彩。他们把过去的战争同当代苏联的对外政策联系起来,涉及到诸如战争与和平、东西方缓和等重大国际政治问题。另外,根据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他们为祖国而战》(导演邦达尔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现当代生活的影片题材广阔、形式多样,道德题材影片有《湖畔》、《热爱人》、《红莓》、《稻草人》、《怀恋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红莓》展现了一个刑满释放人员重新做人却遭黑社会杀害的经历,在苏联评论界引起了长时间的讨论。根据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受到观众的欢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编自导的影片《有这样一个青年》获全苏电影节嘉奖和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克金狮奖”。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曾获奥斯卡金像奖。生产题材的影片有《最热的一个月》、《奖金》等。
苏联的电影工作者注重将国内外的文学名著搬上银幕。苏联银幕上的文学名著优秀影片有科静采夫导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凯维奇导演的《奥赛罗》、罗沙里导演的《苦难的历程》、谢.阿.格拉西莫夫导演的《静静的顿河》、扎希尔导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亚.培利耶夫导演的《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库利让诺夫导演的《罪与罚》等。
戈尔巴乔夫时期放宽了文化限制,电影界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⑴出现反对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摄制、坚吉兹.阿布拉泽导演的影片《忏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电视纪录片《再揭露》。⑵重新审查过去发行的影片。苏联影协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调查近20年来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导演的《垂死挣扎》等影片。在赫鲁晓夫时期曾轰动一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于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映。1971年摄制的影片《途中考验》(根据尤.格尔曼的小说《“祝贺新年”行动》改编,阿.格尔曼导演),1986年开禁。同时,苏联政府以个别情节“严重失实”为由,把《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其他9部电影列为禁片,不得在影院、电视台播映。⑶放宽进口电影的标准,过去被严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苏联导演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的作品《乡愁》和《牺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开禁了许多影片外,随着国家对电影监控的取消,出产影片数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绘社会的阴暗面并充斥着暴力与色情。这类影片有《克莱采奏鸣曲》(1987,施维策尔导演),《小维拉》(1988, B.B.皮丘尔导演),《仆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导演),《衰弱综合症》(1989,穆拉托娃导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维约夫导演)以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产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维奇内导演),《太阳灼人》(1994,米哈尔科夫导演),《高加索的俘虏》(1996,C.博德罗夫导演)。
苏联有电影从业人员30万人,电影制片厂39个,其中拍摄故事片的制片厂19个。苏联设有国家电影委员会,负责领导电影事业。1965年成立的苏联电影工作者协会是电影艺术工作者的专业联合组织。苏联从1958年起以举办全苏电影节的形式展映所有制片厂的影片。 苏联电影从《战舰波将金》开始登上国际影坛,30年代以后经常参加戛纳、卡洛维伐利、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屡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苏联电影在134个国家上映,在世界影坛上享有盛誉。从1959年开始隔年举行一次莫斯科电影节,放映来自五六十个国家的几百部影片。80年代,苏联每年摄制故事片约150部,电视片约100多部,科普片约1000多部,动画片约130部。
俄罗斯的电影产业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电影制片厂”、“高尔基儿童与青年中心电影制片厂”、“联盟木偶电影制片厂”、“中央科学电影制片厂”。在圣彼得堡的有“列宁电影制片厂”、“文献和科普电影制片厂”、在叶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电影制片厂。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电影业陷入了困境。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的10多年间,俄罗斯电影业发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摄430部电影,而1996年产量仅为26部。近年来影片产量有所回升。进口影片,尤其是美国影片占据着俄罗斯的市场。以1995年为例,俄罗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国电影就占了111部。
近几年来,俄罗斯大力加强对国产电影的扶植,通过了《电影法》,为发展“民族电影”铺平了道路。从政府组织机构上也进行了调整:撤销了主管电影的电影委员会,电影归文化部管理;政府设专项电影基金;制片厂设备得到更新;电影院逐步改建,采用最新的放映设备;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改为一年一次,并且由政府拨款资助。俄罗斯电影正在逐渐走出困境。
近两年最新拍摄的《战争》、《小狗与流浪儿》、《他妻子的日记》、《布谷鸟》、《情人》、《致艾丽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发展水准,反映俄罗斯现代社会和民俗风情。
《西伯利亚理发师》以1885~1905年沙皇俄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凄婉美丽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罗斯各界观众的喜爱。该片导演尼.米哈尔科夫拍摄的《太阳灼人》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谢尔盖.索洛维约夫(1944~)1968年毕业于莫斯科电影学院导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过后一百天》(1973年,获第2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救生员》(1979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温柔年华》(2001年)以苏联解体前后15年的生活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种种际遇。
近年来,俄罗斯私营电影公司发展迅速,私人资本投资于电影业,完全进行商业化运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罗曼诺夫王朝》(1997年,潘菲罗夫导演)、《小偷》(1997年,巴维尔.朱赫莱导演)、《聋者之国》(1998年,瓦.塔达洛夫斯基导演)、《伏罗希洛夫的枪手》(1999年,斯.加沃罗辛导演)、《宝马》(2003年,彼.布斯洛夫导演)等。
动作片的数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达尼拉从部队复员后来到圣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职业杀手,故事在俄美两国展开,以当代为背景。这是俄罗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动作片模式拍摄的电影。
阿.罗果什金从1995年到2000年这五年中,连续拍了三部以俄罗斯民俗为背景的喜剧片──《民族狩猎的特点》(1995年)、《民族捕鱼的特点》(1998年)、《冬日民族狩猎的特征》(2000年)。
2003年,俄罗斯年轻导演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的导演处女作《回归》夺得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回归》描写的是一对兄弟如何面对1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突然归来的故事。这部影片的获奖对俄罗斯电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是40年来俄罗斯电影首次获此殊荣。此前,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伊万的童年》和尼.米哈尔科夫的《库伦》分别于1962年和1991年赢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
近年来,战争题材的影片不仅把镜头对准50年前的那场大战,譬如阿.罗果什金的《布谷鸟》(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语言不通,最后却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罗果什金导演)、《战争》(2002年,阿.巴兰巴诺夫导演)以最近的车臣战争为背景,直接反映了内战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幸。
历史题材的《小牛犊》(2001年,亚.索库洛夫导演)描述列宁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对列宁的形象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故事片《寡头》(2002年,巴.鲁金导演)反映俄罗斯近20年暴富起来的人及其为此付出的高昂代价。
总体而言,近年来随着经济情况的改善,俄罗斯电影的数量与质量在不断提高,电影业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⑸ 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商品描述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曾是国家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电影,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同样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在经历了分解组合、重新结构之后,今天的俄罗斯电影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并朝着电影、电视、录像一体化的新的市场模式平稳发展。
然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俄罗斯电影经历了重重危机,创作思想混乱,生产水平下降,原有的发行放映体系遭到破坏。在国外电影的猛烈冲击下,国产电影失去了竞争能力,观众流失、市场被占,俄罗斯电影处在发展维艰的地步。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上至国家电影领导,下至电影界人士都在关心讨论的主要话题,也是电影工作者面对的最为迫切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前苏联电影曾是世界电影艺术中独树一帜、自成学派的电影流派。它曾以鲜明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受观众欢迎的观赏性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否定过去的传统,全面倒向西方。在学习西方、模仿西方的电影创作过程中,由于技术及经济财力的不足,不但不见成效,反而降低了影片质量。为提高电影的艺术水平和观赏力,电影工作者开始向传统回归,讲究叙事语言和影像造型。这些特点已经体现在青年导演的影片之中。
为了方便读者,书后附有“1991年至2003年俄罗斯的主要电影片目”。 书评
本书是一本研究俄罗斯电影转轨过程中得失成败的专著,其所谈论的诸多内容与我国当前影视界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颇值得注意。
该书对俄罗斯电影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电影作为一个产业,在近十多年中经历的危机;二是电影创作经历的题材、样式、风格等的变化。作者通过对影视作品创作倾向、题材风格、影像造型的研究,探索转型期俄罗斯电影的创作规律。
前苏联电影是世界电影艺术中独树一帜的电影流派,它曾经以鲜明的思想性、较强的观赏性赢得观众的喜爱,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否定传统,走上学习西方、模仿西方的创作道路。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俄罗斯电影经历了重重危机,影片失去了竞争力,观众流失,市场被国外影片占领,俄罗斯电影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本书对如何提高本国电影竞争力,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做出探讨,以期尽快“使更多的观众回到影院”。 李芝芳,女,1950年生,艺术学博士。陕西省蓝田县人。197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1986年由国家公派到前苏联格拉西莫夫国立电影学院读研究生。1991年获艺术学博士学位回国。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工作,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欧美同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前苏联、当代俄罗斯电影研究。著有《俄罗斯电影透视》一书,并参加了《电影大网络》、《世界电影鉴赏辞典》、《苏联影人录》的编写工作,合作编译的书有《战争题材苏联电影评论汇编》。翻译发表的俄罗斯电影剧本有《胜利日的故事》及《柔情年华》,并就当代俄罗斯电影发表了若干论文及翻译了大量理论文章。 前言
第一章俄罗斯电影经历的危机
第一节前苏联电影改革的失败
第二节电影生产、发行、放映的转型
第三节俄罗斯电影的困惑
第二章电影走出危机的模式
第一节国家对电影的支持
第二节俄罗斯的独立、民营电影
第三节电影走向复兴的尝试
第三章文化思潮与电影创作趋向
第一节“反思电影”:对前苏联社会的否定
第二节社会电影:对现实社会的揭示
第三节战争电影:对战争的不同阐释
第四章意识表达与电影语言风格
第一节作者电影——个人意识的表达
第二节情节剧电影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改编电影的风格探索
第四节喜剧电影的语言迷失
第五章动作建构与银幕人性展示
第一节黑手党电影中的主人公形象
第二节俄罗斯新贵的银幕形象
第三节动作电影中匪徒形象的变化
第六章艺术探索与电影多元化结构
第一节导演结构与创作多元化的体现
第二节米哈尔科夫:帝国风格的电影语言
第三节索库洛夫: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第四节罗戈日金:刺激到幽默的语言变化
附录一:俄罗斯重要影片目录
附录二:参考书目

⑹ 俄国标记在挂历上的节日有哪些

俄罗斯的节日实在是多,尤其是年头岁尾那段时间,好像过几天就有一个节日。一位俄罗斯人开玩笑说:“俄罗斯的节日多得让政府部门的官员光顾着休息,都没有时间正常工作了。”

有人统计过,俄罗斯人在一年之内要过80多个“五花八门”的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节过,其中有10多个节日是“正式”的,像1月1日的新年、7日东正教的圣诞节和13日俄历的新年;2月23日的祖国保卫者日(原苏联建军节);3月8日的国际劳动妇女节;5月1日劳动者团结日(原国际劳动节)、4日东正教复活节和9日卫国战争胜利日;6月6日的诗歌节、12日的国庆节以及6月最后一个星期日的青年节;8月第二个星期六的体育节;9月1日的知识节;11月4日的和睦和解日;12月12日的宪法日。
1月1日:新年

1月7日:圣诞节(东正教)

1月25日圣*达吉娅娜节(大学生节)

2月23日卫国者节(军人节),或男人节

2月底-三月初:谢肉节(送冬节)

3月8日:国际妇女节

3月底-4月初:复活节

4月的第三个星期天:科学节

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复活节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5日:报刊节

5月9日:胜利节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6月12日:独立节

6月26日:俄罗斯青年节

7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渔夫节

8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体育爱好者节

8月27日:俄罗斯电影节

9月1日:知识节

10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教师节

11月4日:人民团结日

11月7日:十月革命节

11月10日:警察节

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

12月12日:俄罗斯宪法节

12月25日:圣诞节
除此之外,俄罗斯还有许多行业性的节日,几乎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的节日。比如宇航节、印刷节、无线电节、边防战士节……

⑺ 请问俄罗斯五一和胜利日分别放几天假

俄罗斯——

5月1-3日全国放假,届时各政党都会齐聚红场进行演讲等,普通市民会举行游行。

莫斯科迎接胜利日 政府决定7日至10日放假4天

东方网 (2005-05-06)

东方网5月6日消息:对俄罗斯人来说,5月9日是个重要的节日———胜利日。今年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这一节日具有了一层特殊的意义。为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莫斯科将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应普京总统邀请,中国、美国、独联体和欧盟成员国、印度、联合国等50多个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代表将出席此次庆典。

为了迎接胜利日,莫斯科早早便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许多市民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自发组织义务劳动,清扫街道,美化市容。市区不少重要建筑物粉刷一新,道路两侧的草坪也装点着鲜花。市中心许多商业广告牌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庆祝胜利日宣传画和缅怀光荣历史的老照片,印有“统一的俄罗斯,强大的俄罗斯”字样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这一切充分表达了俄罗斯人民振兴国家的美好愿望和雄心壮志。

克里姆林宫旁的红场上,由红、蓝、白三色椅子搭成的观礼台构成了一面巨大的俄罗斯国旗。历史博物馆前,朱可夫元帅雕像后面将挂起一排苏联元帅画像,上面的横幅是“光荣属于伟大卫国战争的统帅们”。

胜利日前夕,莫斯科许多商场为老战士提供优惠商品,一些服务机构免费上门帮助老战士打扫卫生,电视里播放的影片大都是战争题材的苏联老电影,“may9.ru”也成了点击率最高的网站之一。这些天,市民们纷纷到博物馆和烈士墓参观、献花,缅怀在卫国战争中死难的同胞。在无名烈士墓前,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手捧鲜花,凝神伫立。记者上前询问得知,他是在悼念在战争中牺牲的亲人。这位老人眼含热泪说:“胜利日是苏联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人在战争中伤亡。”

在市政府、学生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的共同策划下,莫斯科发起了一场鼓励市民佩戴“乔治丝带”的活动。据组织者介绍,这种黄黑条纹相间的丝带象征着人们对先烈的追思和对胜利的自豪。如今,莫斯科街头到处可见佩戴着“乔治丝带”的市民,不少人还将丝带系在汽车天线上。

9日的阅兵式上,除各军兵种队伍外,2500多名老战士将乘坐特制的仿二战时期军用卡车通过红场。受阅人员已经多次利用深夜时间在红场上进行演练,目前他们正在莫斯科近郊的一个机场进行最后的彩排。

迎接胜利日的热潮正从莫斯科传向俄罗斯各地乃至国外。70名老战士已经乘专列从莫斯科前往柏林,重温当年打败法西斯的战斗历程;“明斯克”号登陆舰准备从俄罗斯西部的加里宁格勒出发,进行为期3天的波罗的海“缅怀之旅”。届时,舰上30名卫国战争老战士将把花圈抛向大海,寄托对阵亡战友的哀思。

为了保证全国人民共同欢度胜利日以及有关庆祝活动的顺利进行,俄罗斯政府决定7日至10日放假4天。莫斯科增加了公交车班次,地铁也延长了运营时间。据初步统计,参加莫斯科胜利日庆典的人数将达到700万,仅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就有近3000人。莫斯科市政府正全力做好安全保障的准备工作。胜利日到来前,将有两万多名警察走上街头昼夜巡逻,另外还有9000名警察随时待命。莫斯科市政府一位官员接受记者采访时充满信心地表示,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是一次和平的盛会,各项活动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来源:人民日报)

⑻ 俄罗斯军乐胜利日歌词及中文译文

这首进行曲原是一首军乐曲,创作于1912年,是为“送郎上战场”的所有巴尔干妇女而作。当时巴尔干发生政治危机,巴尔干各国掀起了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争取自由的斗争。作者瓦西里·伊凡诺维奇·阿伽普庚当时是沙皇军队的一名司号手。

到了国内战争年代,这首进行曲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因为它流传极广,白军和红军都用它的曲调来各自填上新词——白军号召为永世基督的俄罗斯而战,红军则号召在托洛茨基的指挥下与旧世界决一死战。但是,在国内战争结束之后,这首曾被敌对双方都利用过的乐曲从此被打入冷宫。

20年代初,阿伽普庚受聘为唐波夫省全俄肃反委员会乐队长,1922年,他和乐队被调至莫斯科,从此他一生和部门的军乐队联系在一起。

卫国战争开始后,在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检阅中,由阿伽普庚指挥莫斯科卫戍部队的混成乐队。《斯拉夫妇女送行曲》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是在《雁南飞》,这部影片获得了许多国际电影节奖。

1964年,这位没受过专业训练的、自学成材的音乐家去世。

199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世界上许多国家元首聚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军乐队就轮番地演奏《斯拉夫妇女送行曲》和《胜利节》。

它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苏军战士,告别亲人奔赴前线.在北起巴仑支海,南至里海宽达2000多公里的漫长的战线上,苏联红军为了祖国进行着拼死的抵抗.

这部作品原是一首没有歌词只有题目的军乐曲。但很快就有人争相为它填词,于是就出现了不同的填词版本。相对于以明快、乐观的大调作为基调的一般进行曲而言,阿氏的这首作品无异特色鲜明:它以降E小调贯穿全曲,一开始就给人以某种悲怆的感觉,但旋律激动人心,声声催人奋进;既表述了凄婉的离别之情,又预示了这场正义战争必将战胜邪恶。乐曲在阿氏所在的第7骑兵团首演后,立即得到俄国和巴尔干、东欧各国的军队和民众的热烈欢迎,纷纷演奏演唱。特别在俄罗斯,它几乎是家喻户晓、巷陌皆闻。老百姓大都亲切地称它为《斯拉维扬卡》,也就是“斯拉夫女人”的意思。由于它主要是在沙俄军队中演奏和演唱的,爱国主义往往和维护皇权搀和在一起。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不少填词就直接歌颂起沙皇俄国来。特别是当国内战争一开始,有的填词把矛头直指被称作“叛逆者”的红军。所以,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整个苏维埃年代,直到赫鲁晓夫“解冻”,这首曾为白军所传唱的乐曲在公开场合是被禁演、禁唱的。
阿伽普庚本人在国内战争年代参加了红军,1918年在红军第1骑兵团组建了铜管乐队,参加过明斯克等城市的保卫战。国内战争结束后,阿氏于1920年回到唐波夫,担任当地安全部门军乐队的领导工作。1922年夏末,阿氏和他的乐队奉命调到莫斯科,阿氏出任国家政治保安局的一个军乐团的艺术指导和指挥。
1924年,阿伽普庚率他的乐队参加了列宁的葬礼。卫国战争甫始,阿氏出任捷尔任斯基独立摩托化步兵师军乐总团团长。
1941年冬,在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严峻形势下,斯大林毅然决定在11月7日按惯例在红场举行传统的阅兵式。奉命担任阅兵式混合乐队总指挥的就是阿伽普庚。受阅士兵聆听完斯大林的讲话之后,在军乐声中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
翻译大师薛范堪称完美地配译成了中文并于1997年结集出版。从此,《斯拉夫送行曲》就在中国大地落户了。
苏联解体后,尽管各种政见南辕北辙,但《斯拉维扬卡》作为一首优秀的俄罗斯爱国主义的乐曲却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和追捧。在盛大的日子里,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会奏响《斯拉维扬卡》,但一般都不带歌词———这似乎是在说明:乐曲的感人之处,它的生命力,确实更是在歌词之外。在1995年和2005年世界各国政要云集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和60周年的两次庆典上,都几次奏响了《斯拉维扬卡》。2000年曾有人建议把它作为俄国国歌。与此同时,世界五大洲的许多国家都演奏了它,并给予了好评: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知名的进行曲之一。

中文歌词
瓦.阿伽普庚 曲
维.费奥多罗夫 填词
薛范 译配

这一首进行曲振奋人心,
忆当年侵略军压边境,
战士们别家园,登上列车,
这首歌伴他们去出征。
四一年唱着它保卫莫斯科,
四五年唱着它进柏林,
俄罗斯站起来,万众一心,
多少年经风雪、历艰辛。
假如 有一天
敌人来进犯,
我们 为祖国
奋起投入神圣战争——战争!

田野麦浪滚滚,
祖国大步向前进。
战胜那灾难,
赞美那劳动,
保卫住幸福和安宁;
战胜那灾难,
赞美那劳动,
保卫住幸福和安宁——安宁!

⑼ 5.12俄罗斯什么节日

5.12俄罗斯没有什么重要节日。
俄罗斯重要节日如下:

俄罗斯的节日2月22日是俄军的建军节。2月23日,原为前苏联的红军节。1991年,苏联解体,这一节日改为俄军建军节,并将日期改在2月22日。
过去,每逢这一节日,国家都要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俄罗斯不再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但是,国家和政府主要领导人在节日时,都要到红场向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举行仪式,晚上燃放焰火。一些政党、社会团体仍然自发地组织,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庆祝活动。这一天,国家定为公休日。
3、妇女节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这是一个全世界各国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民主、解放而斗争的庆祝日。这一天,女职工通常能享受一天的假期。在家里,丈夫通常要把作饭等家务劳动全包下来,让妻子休息。
4、劳动节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按规定,这一天放假。同时组织各种庆祝和游艺活动,或者举行群众性游行。以往,这类活动有政府组织,游行队伍中包括各企业、机关的代表。除政府组织的庆祝活动外,各种不同政见的组织者、劳工团体往往在这一天也自发地组织各种庆祝活动,阐述各自的政见,扩大本组织的影响。各种俱乐部都要举行内容丰富、色彩缤纷的娱乐活动,节日情绪很高。
胜利节
胜利节定在5月9日。这是原苏联时期,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是战胜德国法西斯的纪念节日。俄罗斯独立之后保留了这个节日,并改称为胜利节。每年这一天,莫斯科都要举行隆重的集会和阅兵式庆祝胜利。国家领导人前往红场的无名烈士墓前敬献花圈,进行哀悼。夜晚,莫斯科和各英雄城市鸣放礼炮,纪念死难者。同时,燃放焰火,庆祝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的胜利。
诗歌节
6月6日是俄罗斯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的诞生日。这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这里,参加诗歌节纪念仪式和赛诗会。全国各地也都举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国庆节
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并发表了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脱离苏联,主权独立。这一天便被俄罗斯定为国庆节。俄罗斯人在这一天并没有举行什么特别的庆祝活动。政府也没有组织什么正式的庆祝仪式。但是,6月12 日被定为公休日。
三圣节
三圣节在复活节后第50天,又称圣降灵节,是东正教中的一个重大节日,和斯拉夫人的悼亡节结合在一起,民族色彩浓重,流传很广,是俄罗斯民间最重要的夏季节日,最受青年人喜欢。节前,屋内外、院内外和街道上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家家房前都摆着桦树,室内也用桦树枝装饰起来。姑娘们成群结队到森林里去采集各种药草。节日这天,青年们从教堂出来后,吃点儿饭,稍事休息,就聚集在一起到林中去编织花环、游戏、跳圆圈舞并把编好的花环挂到桦树上,放声高歌,然后各自回家。这是庆祝活动的第一部分,称为编花环。此外,要烧篝火,准备一定的菜肴,如鸡蛋、火腿、奶酪、酸奶以招待客人。第二部分是解花环。一个星期后,人们重新聚到同一空地上,唱歌、游艺、跳圆圈舞,然后开怀大吃。吃饱喝足之后,从桦树上取下节日那天编织的花环,戴在头上,而后做个木偶,并将其穿戴起来,称为伊凡·古巴拉。大伙儿载歌载舞,欢乐地走到附近的江、河、湖、塘边,把伊凡·古巴拉扔入水中,接着把花环也扔入水中。在扔花环入水时,还伴有"猜猜看"游戏。谁的花环沉入水底,谁心中的愿望就能实现。
青年节
每年6月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日是青年节。节日这天,男女青年们兴高采烈地参加各种庆祝活动。有些地区的青年在这一天开展各项义务劳动,大搞清洁卫生或者植树造林。有些地区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会、联欢会。有的年轻人利用节日的喜庆气氛举行婚礼,使得节日更加热闹。
体育节
每年8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体育节。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举行带有地方色彩的群众性体育比赛。
折叠编辑本段知识节
9月1日是知识节。这一天是全国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成千上万的儿童和青少年被迎入通往知识宝库的学校大门。因此,人们习惯称这一天为知识节。
12、十月革命节
11月7日是前苏联的国庆节,作为传统节日依然保留了下来。过去,这一节日要举行隆重的大节日,甚至平民百姓也要在家中大办节日宴席。政府有组织的庆典和各种娱乐活动已经取消,但是许多政治组织、群众团体依然自发地组织起来,举行各种庆典活动,甚至游行。莫斯科红场依然万头攒动,群情激昂,胜过平时。
宪法节
12月12日是宪法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相当一段时间内依然沿用70年代制定的宪法,尽管其间这部宪法经过多次修改,但是已经不适应于发生根本变化的新形势。这是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1994年9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颁布命令,将该12月12日定为宪法日,每年12月12日放假一天。不过,没有任何庆祝仪式。
14、 国际文化艺术节
国际文化艺术节是近代陆续兴起来的,主要为国际文化交流性质的盛会,可以使俄罗斯人民更好地了解世界,也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俄罗斯文化的精华。如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节、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莫斯科之星艺术节、俄罗斯之冬艺术节等等。这些节日大多每隔几年定期举行,有的和俄罗斯传统节日结合在一起,每年举行。
行业节日
行业性节日在俄罗斯很多。几乎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自己的节日。比如,宇航节--4月12日,印刷节--5月5日,无线电节--5月6日,边防战士节--5月28日,教师节--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日。
另外,还有矿工节、厨师节、建筑工人节等等。这类节日中,一部分具有全国性质,有固定日期,一般是在与其邻近的休息日举行庆祝活动。一部分只具有地方性质,在某种行业最为发达和有历史传统的地方才有重要意义。一部分则没有固定日期。这类节日的庆祝活动包括两部分,即庆典和群众性娱乐。
16、送冬节(谢肉节)
新年后第二个最热闹的节日是送冬节。送冬节是四季节日之一,节期约在2月末、3月初,为时一周。送冬节的前身是古斯拉夫人的春耕节。人们认为冬去春来是春神雅利洛战胜严寒和黑夜的结果,因此每年2月底3月初都要举行隆重的送冬迎春仪式。人们用烤成金黄色圆形小薄饼祭祀太阳,晚上则燃起篝火,烧掉用稻草扎成的寒冬女王像。人们以此欢庆经过漫长的严冬,明亮的太阳又开始为大地送来温暖。节日期间吃黑麦烤制的犁形、耙形大面包。第一天播种时,人们带着面包、盐和鸡蛋下地,当牛马犁出三条垄沟时,人们吃掉一部分面包和盐,其余的喂牛马。又把鸡蛋埋入土中,表示祭祀大地,祈求保佑。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后,无力取消这一异教的民间节日,只好把春耕节改称谢肉节,节期安排在春季大斋前一周。教会把这一周称为无肉周或干酪周,因为在这一周里人们仍然可以吃荤食或乳制品,这一周过后,进入大斋期,人们将不得吃肉食和乳制品,故称谢肉节,意为大斋之前向肉食告别。谢肉节持续7天,每天各有其名,庆祝方式不尽相同。星期一为迎春节。家家户户煎制圆薄饼,作为节日的必备食品,吃时佐以鱼子、酸牛奶等。星期二为始欢节。人们邀请亲朋好友家的未婚姑娘和小伙子们一起娱乐,为他们牵线搭桥,提供挑选意中人的机会。星期三为宴请日。岳母宴请女婿。星期四为狂欢日。庆祝活动达到高潮。人们在大街上举行各种狂欢活动,开怀吃喝,尽情欢乐。星期五为新姑爷上门日。新女婿宴请岳母及其家人吃薄饼。星期六为欢送日。人们载歌载舞把象征寒冬女神的草人用雪橇送往村外烧毁,在这一天新媳妇要拜访丈夫的姐妹。星期日为宽恕日。人们走亲访友,拜访邻里,请求他人原谅自己的过错。60年代末,苏联政府将这个节日改为送冬节,又叫俄罗斯之冬狂欢节。节日的古老习俗和宗教意义都淡化了。但这个节日仍然是俄罗斯人的重要节日,象征太阳的圆薄饼依然是节日的必备食品,节日期间跳的圆圈舞依然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形式。节日里,各地还举行化装游行,彩车上载着人们装扮的寒冬女神、俄罗斯三勇士等神话中的人物,人们载歌载舞送别寒冷的冬天,迎接温暖的春天。
桦树节
四季节日的第二个节日是桦树节,节期在俄历每年6月24日。桦树节源自古代的夏至节。夏至节本在6月22日,这一天太阳在空中达到最高点,此节日带有太阳崇拜的色彩。在农村,此时夏季来临不久,农民辛劳一春,稍得清闲,因此要欢庆一番。民间的庆祝活动体现了水火崇拜。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头戴花环,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有人从篝火上跳过,或烧掉旧衣服,以消灾辟邪,强身祛病。人们还把桦树枝与祭品一起投入湖中,祈求神灵保佑丰收。少女们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花冠上,放进河水中,谁的蜡烛燃得最久,谁就被认为是将来最幸福的人,她们还按照花环漂动的方向占卜自己的婚事。古代,俄罗斯过夏至节时还要到森林中寻找两株距离很近的小白桦树作祭祀用。有的地方则用花环、彩带装饰一株小白桦的风俗。后来东正教把夏至节与圣三主日结合在一起,将时间改在6月24日,因为东正教在这一天纪念施礼约翰诞辰。节日期间教堂用桦树枝装饰起来,教徒们也手持桦树枝来做礼拜。民间还把这一天看作是悼亡节,都要去上坟。夏至期间正是草木繁盛、气候宜人的季节,人们都在户外举行欢庆活动,特别是青年人,因此到了苏维埃时期夏至节变成了苏联青年节。这一天欢庆又离不开桦树,于是从1964年起又被称作桦树节,或者"俄罗斯小白桦节"。白桦树成为俄罗斯民族的象征是有其历史渊源的。11-15世纪许多古罗斯文献就是刻写在桦树皮上的。不少俄罗斯作家都怀着深厚的感情描写过白桦树,在俄罗斯人看来,桦树是那么秀美,挺拔。桦树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用桦树枝、矢车菊、铃铛装饰房间。节日里还要举行联欢会,女主持人被称作"小白桦",还有化装游行,游行队伍簇拥着桦树,真是处处有白桦树。

阅读全文

与胜利日俄罗斯电影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