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的影响

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1-26 20:20:43

A. 电影理论的先锋理论

20年代欧洲最重要的电影理论是法国和德国的先锋派鼓吹的纯电影理论。在此之前,虽然也出现过象R.卡努多的《第七艺术的美学》之类的文章,鼓吹电影艺术家是“光的画家”,但也只是模糊地意识到应该把电影视为某种独立的艺术,而未能明确地阐明电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法国和德国的一批电影先锋派人士,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如L.德吕克、 G.杜拉克、 J.爱浦斯坦、H.里希特等,都已不再停留在某种口号上,而是对电影的独立美学价值和艺术可能性作了明确、具体的论述。德吕克的《上镜头性》(1919)、爱浦斯坦的《从埃特纳山上看电影》(1927)等书,均在电影理论史上有一席地位。
先锋派的电影理论主要是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电影问题上的反映,具有如下特点:
(1)反对叙事在反对舞台化反对文学性的口号下,把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艺术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像和离奇的比喻,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
(2)要求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纯电影”的境界,认为电影不需要任何真实,不需要任何理性的含义,需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
(3)主张把现实变成梦幻,把一个迷离恍惚的梦幻世界──“生活的梦和梦的生活”、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超现实的世界,规定为电影的理想的、甚至是唯一的表现对象。认为只有在这个和“平淡庸俗的现实世界”适成对比的非理性世界里,才蕴藏着“电影诗”的源泉。
(4)主张把物放在比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至少也是平等的地位上,鼓吹“人不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要表现物”,因为“物和人是一样有趣的”。认为这种对物的表现应当是排斥含义,排斥逻辑的。

B. 欧洲先锋派电影的影响

影响遍及整个欧洲。

时间自1917年至1928年,大约延续了十余年之久。由于与当时风靡欧洲的各种现代艺术思潮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加之一位艺术家可能同时接纳多种思潮的影响,所以先锋派电影流派纷呈,成员交错,主要包括: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另外还有纯电影、街道电影、室内电影等电影主张和实践。

先锋派运动的主旨是企图从电影的形像性和运动性出发,去扩大、挖掘电影的可能性,使电影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艺术。

但是“先锋派”运动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从形式出发,以自我为目的,因此也未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

作为一次艺术运动,许多实验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镜头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派系:

1、德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各种政治思想、文艺思潮空前活跃,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美学原则提出了怀疑。其中也包括对年轻的电影艺术的认识。

他们认为,电影必须摆脱其他古老艺术的束缚和影响,成为独立的艺术,这种独立只有以它自身的特性为基础。他们看到电影最大的直观特性就在于能使静态的画面产生运动。

因此,有几位画家首先进行了有益的实验。如抽象派画家H.里希特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变化和跳跃为内容拍摄了《节奏21》(1921)、《节奏23》(1923)和《节奏25》(1925);

瑞典达达主义画家V埃格林1921年在德国拍摄了《对角线交响乐》,在1924年又拍摄了《平行线》与《横线》。

这些一般不超过15分钟的短片,排斥人物形像与故事情节,都是以线条规律性变化、转换的视觉形像为内容的。

1925年起,德国先锋派电影转入一个新的阶段,例如曾受埃格林影响的W鲁特曼将实录的镜头与抽象的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的纪录电影。

这两个阶段的不同在于,第一阶段强调电影的“纯”运动感,第二阶段则更多地强调剪辑的作用。

2、法系:

法国20年代(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前期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

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开始于L.德吕克的艺术创作原则,他要求与当时的商业影片彻底决裂,要求以电影手段发掘人与物的特征美。

C. 先锋派电影的艺术讨论

先锋派运动的主旨是企图从电影的形像性和运动性出发,去扩大、挖掘电影的可能性,使电影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艺术。但是“先锋派运动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从形式出发,以自我为目的,因此也未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作为一次艺术运动,许多实验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镜头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欧美电影界,尤其是评论界有时也用“先锋派一词去形容具有独创性意图的影片或创作手法,自然它们已与上述电影创新运动无直接关系。
20年代末无声电影时期结束之前,好莱坞电影已经发展出相当复杂的叙事规范,制片厂制度的工业化生产模式也初步形成。此时,欧洲的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出现了有别于好莱坞电影的所谓先锋电影运动。
先锋派电影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创作流派,它包括了“纯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相互关联有相互区别的创作流派。
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以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学术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先锋派电影的突出特点是反对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戏剧式电影的表现形式、制作方法、艺术态度和美学方法论,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是反形象再现和反情节叙事性。
这个主要由诗人、音乐家和画家构成的群体,创作是主要探求如何让电影的画面产生情绪的象征行的或者节奏感等效果。由于先锋派的理论和时间,电影的造型一是开始逐步为电影艺术所接受,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电影观念。

D. 什么事先锋派电影

所谓先锋派电影运动是在现代派这个总的文艺思潮影响下,从1925年到20世纪30年代初,即由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的这个时期出现的一种影片拍摄思路,其中心在法国和德国。

史学家们认定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大的革新运动。

先锋派的理论主张是:①反对叙事,把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等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的图像、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影片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追求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③描写梦幻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上,而对物的表现——万物有灵论——则应当是排斥含义,排斥逻辑的。其代表作有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的《休息节日》。

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男子在节日作通宵夜游以后在昏睡中所做的一个梦,前半部分是舞蹈表现,后来因主要的舞蹈演员被打死而转接出一个送殡场面。影片进行了一系列的造型、节奏和蒙太奇试验,并极力追求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

比如芭蕾舞演员已在翩翩起舞,裙子一开一合,动作优美,可她猛一转脸,却成了一个戴眼镜、长胡子的绅士,表现出一种幽默讽刺的意味。

E. 欧洲先锋派电影美学特征

法国印象派主张电影根据人们最初印象去反映真实的生活,反对形式主义,注重从民族文学吸取养料,对三十年代法国电影派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印象派忽视思想概括和典型化的重要作用,把理性分析与感性印象对立起来。德吕克是电影理论家,又是有成就的剧作家和导演,他的电影理论成为印象派的美学基础。他提出“上镜论”强调生活中有一类事物较适于用电影来表现,并非形式主义。他很重视演员表演,提出“面具论”,要求演员刻画出人物的独特性格和内心活动。德吕克的影片还具有 ‘平民主义”风格,反映的正是“平民社会”。他的这种风格还表现在非常注意电影的普及工作。

印象派重要人物除了德吕克,还有杜拉克和甘斯。前者在德吕克死后转向先锋派。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流派特点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把艺术看作“自我表现”的工具,用艺术抒发个人情感或表现自己的观点。非常重视探求“表现”形式和手法,挖掘电影特性,在摄影、照明、布景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在艺术表现方面,重视写意,强调艺术假定性,这一派受绘画影响很深,其中一些电影艺术家如朗格等,都在绘画方面有较深造诣。表现主义艺术家多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和宿命论观点,表现人生的不行与残酷。

先锋派基本属于诗电影,爱普斯坦说:"电影是最有力,诗的手段”。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基础出发,把电影诗作为抒发主观的随意幻想的手,与现实主义诗学一切原则对立起来。反对塑造统一的人物,热衷表现物,表现内心的变态活动,表现那些作为内心活动“物化”的奇异怪诞的景色和人物。

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都是先锋派的超现实主义的影片。

F. 先锋派的意义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先锋派,先锋派的定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先锋派”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和动态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中国,它的比喻性意义要大于它的实际意义。先锋派在广泛的意义上指那些文学艺术的前卫,为文学共同体的难解题活动充当前卫的实验者。 抽象表现主义
眼镜蛇(Cobra)
建构主义 立体主义
达达主义
道格玛95
表现主义
未来主义
Fluxus
印象主义
Incoherents
Lettrisme
Mail art
现代主义
Neoism
No Wave
原始主义
Free Jazz
普普艺术
Situationist
社会现实主义
Spart
超现实主义 The Residents(美国音乐家和制片家)
Stan Brakhage(美国制片家)
Arksun(英国作曲家和电子音乐制作人)
Pavel Filonov(俄国艺术家)
Wassily Kandinsky(俄国艺术家)
Arcturus(乐团)(挪威金属乐团)
Ved Buens Ende(挪威金属乐团)
Buckethead(美国音乐家)
John Cage(美国作曲家)
William Carlos Williams(美国诗人)
El Lissitzky(俄国艺术家)
Kazimir Malevich(俄国艺术家)
Marcel Duchamp(法国艺术家)
Edgard Varèse(法国作曲家,后成为美国公民)
Iannis Xenakis(希腊作曲家和建筑师)
Charles Ives(美国作曲家)
Henry Cow(英国乐团)
Andy Warhol(美国艺术家)
Del the Funkee Homosapien(美国填词家)
SreU+010D.ko Kosovel(斯洛文尼亚诗人)
Marc Chagall(俄国艺术家)
Alexander Rodchenko(俄国艺术家)
Olga Rozanova(俄国艺术家)
David Lynch(美国导演)
Jean-Luc Godard(法国 导演)
Roger Avary(美国导演)
Kayo Dot(美国先锋派乐团)
maudlin of the Well(美国先锋派金属乐团)
Mike Patton(美国音乐家)
Vladimir Tatlin(俄国艺术家)
Sergei Tretyakov(俄国艺术家)
Frank Zappa(美国作曲家)和他的好友Captain Beefheart
Nicolás Rosselló(智利艺术家)
John Zorn(美国音乐家和作曲家)
Daniel Libeskind(美国建筑师)
法兰克·盖瑞(加拿大建筑师)
Plural Dolt(美国乐团)
Xihilisk(英国艺术家)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reative Guitar和String Music(先锋派艺术和music collective)
Man Ray(美国/法国摄影师和制片家)
小野洋子(日本音乐家)
Karlheinz Stockhausen(德国电子音乐家)
Terry Riley(美国简约音乐家)
Autechre(英国智慧舞曲制作人)
Mouse on Mars(德国智慧舞曲制作人)
Mille Plateaux(德国先锋派音乐厂牌)
Pink Floyd(英国乐团)
The Beatles(英国乐团)
The Velvet Underground(美国乐团)
Einstürzende Neubauten(德国工业乐团)
Architecture in Helsinki(澳大利亚乐团)
Laurie Anderson(美国作曲家)
Antonin Artaud(法国剧作家)
Les Claypool(金属乐团Primus创始会员)
Pier Paolo Pasolini(意大利导演)
Sonic Youth(美国摇滚乐团)
草间弥生(日本画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
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
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
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小说“怎么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创新必然要求和包含着内容的革新。先锋作家们从初登文坛那天起就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一单向维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群体,改变了很多人固定的观念。但进入9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这批作家中的大部分没有再拿出有分量的新作,许多人甚至彻底放弃了写作。
先锋文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创性、反叛性与不可重复性,因此,真正的先锋是精神的先锋,是体现在作家审美理想中的自由、反抗、探索和创新的艺术表现,是作家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个人操守,是对人类命运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前景的不断发现。 先锋派戏剧(vanguard theatre),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在戏剧艺术领域,20世纪初年以来很多戏剧团体和流派,在形成和流行的时候均被称为先锋派,如以J.科克托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戏剧、An.阿尔托的残酷戏剧、S.贝克特等人的荒诞派戏剧等等。
先锋派戏剧特指20世纪20年代法国以贝梯、杜林、日瓦特和彼艾夫等为代表的戏剧运动。他们组成的四方同盟在当时巴黎戏剧界占主导地位。他们有各自的剧团,但都决心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剧坛的状况。
他们反对19世纪末A.安托万的以自然主义为特征的戏剧传统,又不苟同曾风靡一时的野兽派、立体派、神秘派、未来派、辐射派、达达派等消极悲观的戏剧流派。他们强调发挥剧作家和导演的想象力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他们非常重视演员的台词功夫,而对形体的要求超过以往任何戏剧团体。同时,他们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新型的、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与剧院血肉相连的观众。在电影艺术开始向戏剧争夺观众的时期,先锋派戏剧给戏剧艺术以新的活力。
1936年,他们一起加入了法兰西喜剧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止了他们多数人的演剧生涯,然而先锋派戏剧的许多艺术主张对战后 J.-L.巴罗和维拉等人特别强调导表演作用的戏剧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
先锋戏剧是关涉形式探索和艺术精神的,一种小众的艺术,而这些与所谓的商业利润无关。在中国从《恋爱的犀牛》开始,先锋戏剧开始广为人知,广为人看。很多年轻人把走进小剧场看先锋戏当作一种时尚,话剧演出消费开始列入工薪族的开支。由此戏剧演出开始改变了以前北京人艺一枝独秀的市场格局,在传统“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之外寻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表演样式。主要作品有《绝对信号》、《狗儿爷涅盘》、《三姊妹·等待戈多》、《哈姆雷特》、《鸟人》、《故事新编》、《理查三世》等。 先锋派音乐(Avantgarde music )是指采用极端不同于传统的表现手法、目的和技巧的音乐家及其作品。
尽管R.瓦格纳和C.德彪西在他们的同时代人眼中就是“先锋派”,但这个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用来特指施托克豪森、布莱兹等人的音乐,因为只是这时才形成了所谓的“先锋派技巧”,包括整体序列、电子、偶然音乐等等。
布莱兹在一些著作中明确地陈述了先锋派的美学观念,认为先锋派必须“忘掉过去的一切而锤炼毫无先例可援的知觉力,抛弃过去留给人们的遗产去发现尚未有人梦见过的新天地。”也有人在先锋派内部又划分为已获公开承认的和更具实验性而尚未获得承认的两类。总的看来这个词更像一个口号而不是一个定义。?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兴起的一种电影运动,它的重要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之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
德国先锋派电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各种政治思想、文艺思潮空前活跃,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美学原则提出了怀疑。其中也包括对年轻的电影艺术的认识。他们认为,电影必须摆脱其他古老艺术的束缚和影响,成为独立的艺术,这种独立只有以它自身的特性为基础。他们看到电影最大的直观特性就在于能使静态的画面产生运动。因此,有几位画家首先进行了有益的实验。如抽象派画家H.里希特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变化和跳跃为内容拍摄了《节奏21》(1921年)、《节奏23》(1923年)和《节奏25》(1925年);瑞典达达主义画家V.埃格林1921年在德国拍摄了《对角线交响乐》,在1924年又拍摄了《平行线》与《横线》。
这些一般不超过15分钟的短片,排斥人物形像与故事情节,都是以线条规律性变化、转换的视觉形像为内容的。1925年起,德国先锋派电影转入一个新的阶段,例如曾受埃格林影响的W.鲁特曼将实录的镜头与抽象的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的纪录电影。这两个阶段的不同在于,第一阶段强调电影的“纯”运动感,第二阶段则更多地强调剪辑的作用。
先锋派电影主要体现在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两种风格当中。达达主义电影又称之为“纯电影”或者“抽象电影”,重视画面的纯艺术形式而轻视内容和主题,例如《回到理性》(1923)的照片抽象化,《机器舞蹈》(1924)沉浸在齿轮运动当中,芭蕾舞演出过程中插映的《幕间节目》(1924)等等,都很难看出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感情的正常律动。1925年开始取代达达主义的超现实电影,注重潜意识 的表现,试图从梦幻世界中寻找诗意的归宿。第一部超现实电影是《贝壳与僧侣》(1927),以心理分析为特点;《一条安达鲁狗》(1928)处处充满着象征,“手术台象征着床,缝纫机象征着女人,而雨伞则象征着男人”,在技术的炫耀中充满着暗示与象征的欲望。尽管如此,超现实主义还是全力关切着人本身。如果说达达主义是人类世界的物化的话,那么超现实主义则代表着物质世界的人本化。晚期超现实主义电影向着纪录片的转型,更表明了这种人本化努力的回归真实。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开始于L.德吕克的艺术创作原则,他要求与当时的商业影片彻底决裂,要求以电影手段发掘人与物的特征美。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和R.克莱尔等人的电影实验作品为代表,他们当时也把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先锋派”影片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把手绘的图形的变化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影象结合起来表现。如莱谢尔于1924年拍摄的短片《机械舞蹈》和克莱尔的《幕间节目》(1924年)等,这些影片同样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主题。这些影片又称作“达达主义电影”、“抽象电影”或“纯电影”。
第二阶段是以年轻的女电影工作者G.杜拉克、原籍西班牙的L.布努艾尔、舞台剧编剧和青年诗人A.阿尔托等人的实验性影片为代表。
他们的影片受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表现人的潜意识,包括梦境、幻觉等。G.杜拉克于1928年拍摄的短片《贝壳与僧侣》(编剧A.阿尔托)主要是分析一个僧侣混乱的心理活动。借助一系列并无内在联系的镜头的组接进行一种精神分析;L.布努艾尔于1928年摄制的《一条安达鲁狗》也是以类似方法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或者是对一种荒诞不经的新比喻的追求。这种电影又被称作超现实主义电影。
1929年后,法国电影的“先锋派”运动也转入纪录电影。这种纪录电影很快就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嘲讽社会现象为主,如法国导演J.维果的《尼斯景像》(1929~1930年)主要是以怪诞的画面和奇特的剪辑,借实录的尼斯景像,嘲讽市内上流社会的生活丑态;另一种则是具有抒情色彩或唯美主义倾向的纪录片,如J.伊文思当时就是在W.鲁特曼和法国“先锋派”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拍摄《桥》(1928年)和《雨》(1929年)的。 概述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格非、北村、孙甘露、余华等。
概念
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
“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里的探索,即“白洋淀诗派”的诗歌和赵振开(北岛)的小说《波动》等。在这之后,具有先锋精神的创作还有以北岛、舒婷为代表朦胧诗,以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和以宗璞、刘索拉为代表的荒诞小说,以及以高行健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戏剧等。 实验电影
实验音乐
实验剧场
时代精神
Molecular gastronomy Demoscene 先锋派运动的主旨是企图从电影的形像性和运动性出发,去扩大、挖掘电影的可能性,使电影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艺术。但是“先锋派”运动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从形式出发,以自我为目的,因此也未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作为一次艺术运动,许多实验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镜头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欧美电影界,尤其是评论界有时也用“先锋派”一词去形容具有独创性意图的影片或创作手法,自然它们已与上述电影创新运动无直接关系。

G. 为什么说,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的电影对现当代电影的影响巨大,分别表现在哪些

当时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在法国3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其基本特征有:
1、题材大多取自现实生活,即使从小说改编的,也往往把时代背景移到现代,以缩短影片与观众间的距离。
2、影片主人公也一改以往被贵族、富豪垄断的局面,出现了一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影片编导对这类小人物的不幸命运都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3、在艺术手法上,追求诗情画意的场面。
4、同时,它还存在两方面影响,积极影响是更新了现实观念、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发挥电影中的文学力量;消极影响是忽视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以及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

H. 先锋派电影的介绍

先锋派电影(英语:Avant-garde movies)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兴起的一种电影运动,它的重要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之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先锋派电影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的纯视觉影片。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都为短片。它的重要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之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1先锋派电影以法国和德国为策源地 。影响遍及整个欧洲,时间自1917年至1928年,大约延续了十余年之久。由于他与当时风靡欧洲的各种现代艺术思潮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加之一位艺术家可能同时接纳多种思潮的影响,所以先锋派电影流派纷呈,成员交错,主要包括: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另外还有纯电影、街道电影、室内电影等电影主张和实践。1先锋派运动的主旨是企图从电影的形像性和运动性出发,去扩大、挖掘电影的可能性,使电影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艺术。但是“先锋派”运动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从形式出发,以自我为目的,因此也未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作为一次艺术运动,许多实验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镜头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I. 如何评价20世纪20年代欧洲先锋主义电影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先锋派:第一,以法国印象主义电影为主要代表,其从1917年到1929年贯穿了整个先锋派运动的始终,因为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最早体现出了先锋主义的创作意图,所以被称之为“第一先锋派”;第二,分别是以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为代表的、有着超现实倾向的各种电影流派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称之为“第二先锋派”;第三,是阿贝尔托·卡瓦尔康蒂在法国创立的一个纪录电影流派,他于1926年制作完成的影片《只有几小时》标志着这个流派的正式诞生[1],后被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之为“第三先锋派”。虽然三个先锋派产生的影片特点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作为组成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一部分,有一个明显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些影片本身不是以商业盈利和影片讲述故事为目的,并且由于当时有声电影的技术还没有发明,因而主要集中在对无声影片纯视觉表现力和美学特征的探索方面。

阅读全文

与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