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国卢尔德地区的泉水为什么能治病
法国卢尔德地区有一个水泉,许多病人在饮用和浸过该泉的泉水后就会神奇般的治愈。一组医学人员希望能按科学原理揭开这个“圣泉”治病之谜,但经多年研究,他们都无法解释泉水为什么能治病的原因。
卢尔德水泉能治医的奇事,最初发现于1858年,当地一名乡村女子饮泉水后恢复健康,后来又有64名严重垂危的病人在浸过泉水后离奇地康复了,这些康复例子均是无法得到科学解释的。现在仍有一组医学人员在研究水泉之谜。65岁的医师曼贾帕,是研究卢尔德水泉治病的医学团中一名老成员,他和30至60名医生(包括有各种宗教信仰的)所组成的医学团体,对浸过卢尔德水泉治病的病人进行了详细的化验和研究。
曼贾帕医生说:“痊愈的病人大多数都在非常突然、无法估计的情况下就好转过来,完全没有经过该病康复时所需要的康复期,而且他们康复得十分彻底,最少在三四年内不会复发。
在这些病人康复前,曼贾帕的医学团为他们进行了X光及生化检验,证实病人的病情没有可疑的地方。”
有一些病例,更令曼贾帕及其他医生无法解释。在1970年,一名法国男子塞奇?佩林脑部受血凝块严重影响,到卢尔德水泉求治。曼贾帕清楚地记得:他当时全身瘫痪,不能行走,甚至差不多完全失明。一名教士为他进行擦身仪式,塞奇就感到一阵暖流通过身体。突然间,塞奇不但再次看到东西,而且还能走动。医学团对塞奇的例子研究了整整8年时间,依旧无法解释为何他会突然痊愈。
另外,一名女子泰奎蒂尔被诊断终生不能行走,她的祖母带她到卢尔德水泉浸泉水,第二天,她感到全身一阵冷,到晚上腿部渐渐温暖起来,就这样,她的两脚突然可以行走了。
曼贾帕对12岁女童奇罗莉的病愈亦感到困惑。这名女童因身患癌症而不能走动,当她到卢尔德水泉的时候,医生们都认为她命不会长久,但就在她抵达的当天,奇罗莉居然突然站起身来走动。她身上的癌症也离奇地消失了。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研究这个能医病的泉的秘密。
2. 这是哪部电影
卢尔德 Lourdes(2009)
导演:杰茜卡·豪丝娜
编剧:杰茜卡·豪丝娜
主演:西尔薇·泰斯图德/蕾雅·赛杜/布鲁诺·托德契尼/Elina Löwensohn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奥地利 / 法国 / 德国
语言:法语 / 英语 / 德语 /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2009-09-01
片长:96 分钟
又名:奇迹度假村(台) / 神迹疑云 / 鲁德丝 / 卢德
3. 关于贝多芬,福楼拜,都德,左拉,屠格涅夫的生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简介
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
贝多芬生平介绍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 贝多芬(1792年手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佣,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
全名:Gustave Flaubert 古斯塔夫·福楼拜
出生年代:1821-1880
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1821年12月17日出生在卢昂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间法国的时代风貌,揭露了丑恶鄙俗的资产阶级社会。他的“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和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生平创作
他青年时在巴黎攻读法律,因病辍学。父亲去世后,他陪寡母住在鲁昂远郊克鲁瓦塞,靠丰裕的遗产生活,专心埋头于文学创作。他常在各地旅行,有意识地考察社会,了解农村生活。他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时期,但对资本主义的繁荣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1852年起,福楼拜花了4年多时间写成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小说以简洁、细腻的笔触,再现了19世纪中叶法国的外省生活。女主人公爱玛在修道院度过青年时代,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成年后,嫁给平庸的市镇医生包法利。失望之余,为纨绔子弟罗道耳弗所惑,成了他的情妇。但罗道耳弗只是逢场作戏,不久便对她心生厌倦,远离而去。爱玛遂又成了赖昂的情妇。为了满足私欲,爱玛借高利贷,导致破产,最后服毒自尽。小说一问世便轰动文坛,福楼拜获得盛誉,但遭到当局控告,认为他诽谤宗教,有伤风化。此事对他压力很大,因此,创作转向古代题材。5年后,福楼拜发表了第二部长篇小说《萨朗宝》,描述公元前在迦太基发生的雇佣兵和民众的起义。作者以现实主义笔触再现了当时激烈的社会斗争的广阔场面。
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对福楼拜的创作并未产生很大影响,他潜心修改旧稿《圣安东的诱惑》。小说叙述了中世纪埃及的一个圣者克服魔鬼种种诱惑的故事,表达作者对社会贪欲的极端厌恶。1875~1876年,福楼拜与乔治·桑发生文学论争。乔治·桑责备他过于客观,缺乏感情,促使福楼拜写出了《三故事》。所写3篇故事各具独特的格调和题材。《圣·玉连外传》根据宗教传说改写而成;《希罗底》描写中世纪近东基督教内部的纷争;《一颗简单的心》是其中最为杰出的短篇。它写一名女仆平凡而感人的一生。作者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塑造了一个朴实动人的劳动妇女形象,展现了她美好善良的心灵和勇敢机智的品质。高尔基盛赞这个短篇“隐藏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术”。
福楼拜的最后一部小说《布法与白居谢》差一章没有完成,它可以说是《情感教育》的姐妹篇。主要描写1848年革命在法国外省引起的反响。布法和白居谢是两个抄写员,白居谢得到巨额遗产后,便同他的莫逆之交布法到乡下定居,两人对农业、化学、地质学、史学、文学等加以研究,然后又逐一摒弃。1848年2月革命消息传到乡间,他们又转向哲学、神学、教育学、法学的研究,但最后一事无成,又回到他们的老本行。
艺术成就
福楼拜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现实生活,要敢于揭露丑恶现象。在精确地再现社会现实方面,他是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但是,他主张文学应严格、细致、忠实地描绘事物,文学可以将丑恶的生活现象照实描绘,这又为19世纪后期的自然主义开辟了道路。
他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塑造典型上。他善于在篇幅不很大的长篇小说中塑造一系列个性突出的典型人物,为此,他十分注意观察事物,搜集材料,注意细节的真实。他在塑造典型人物同时又注意环境的描写。他经常进行广泛调查和实地考察。在描写上,他通常用白描手法,运用简洁的语言抓住特征,烘托气氛。他特别强调语言的重要作用。为了锤炼语言和句子,常常反复推敲。他认为,“没有美好的形式就没有美好的思想,反之亦然”。因此,他用词精粹、明晰而准确。他曾是莫泊桑文学上和精神上的导师,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同行们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
福楼拜的代表作
福楼拜的代表作是《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艺术贡献
米兰·昆德拉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大意是,直到福楼拜的出现,小说才终于赶上了诗歌。众所周知,欧洲的小说最早是从叙事长诗中分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叙事诗中描述事件进程的部分被剥离出来,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说故事的体裁。小说的诞生使诗歌失去了“叙事”的天然权利,而较多地从事抒情。然而,与诗歌这种古老的艺术相比,小说的幼稚是毋庸置疑的。它长期以来遭受冷落与歧视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我看来,小说的不成熟,除了它作为一门专门的艺术尚未得到充分的发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与诗歌的关系十分暧昧,没有摆脱对于诗歌母体的依赖。它自身特殊而严格的文体上的规定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未能形成。早期小说的故事性到是大大增强了,然而诗歌也可以讲故事,而且一度讲得很好,那么小说与叙事诗的差别究竟在哪儿?甚至就连小说艺术的评价尺度,也是从诗歌那里借用过来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直到今天,我们在评价一部伟大小说时最常用的语汇仍然是“这种一部伟大的史诗”。“史诗”的风范依旧是小说的最高评判标准。这就好比说,在小说的园地里获得成就,却要到诗歌的国度去领受奖赏。
关于《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而《包法利夫人》更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波德莱尔、圣伯父、左拉等人纷纷给予这部作品极高的评价。由于这部作品的问世,福楼拜在一夜之间成为足可与巴尔扎克、司汤达尔比肩的小说大师,举世公认的杰出的文体家。福楼拜的巨大声誉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包法利夫人》无懈可击的文体成就。到了本世纪初,福楼拜的影响与日俱增,现代主义的小说家也把他奉为始祖与楷模,尤其是50年代后的法国“新小说”,对福楼拜更是推崇备至,他们认为正是福楼拜使小说获得了与诗歌并驾齐驱的地位。新小说的重要代表阿兰·罗布-格里耶为了进行所谓的文学变革,将福楼拜看成叙事艺术上真正的导师和启蒙者,甚至把福楼拜视为巴尔扎克的对立面,对巴尔扎克似的“过时的”写作方式展开彻底地批判和清算。那么,《包法利夫人》在文体和叙事上究竟取得怎样不同凡响的成就,对于小说的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包法利夫人》上卷的第一小结是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故事的。从第二小结开始直至作品结束用的是第三人称。这部作品的第一行出现了这样一个句子:“我们正上自习,校长进来了,后面跟着一个没有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端着一张大书桌的校工。”
在这里,“我们”这个词可不是随便写写的,它的意义非同一般。诸位不妨回忆一下巴尔扎克的小说通常是如何开头的。比如说:“路易·朗贝尔于1797年生于旺代省的一个小镇蒙特瓦尔,他的父亲在那里经营着一所不起眼的制革厂”(巴尔扎克《路易·朗贝尔于》)。有人曾针对这个开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在讲述这个故事呢?是作者吗?作者的语调为什么那么不容置疑?他为什么会无所不知?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小说读者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这种坚定、明确、无所不知的语调显示出作者凌驾于故事、读者之上,当属没有疑问。而且这种口吻尚未完全摆脱口头故事的讲述形式。如果有人针对《包法利夫人》提出同样的问题:谁在讲述《包法利夫人》的故事?答案是“我们”;讲述者是如何知道的?答案是 “我们看到了”;而且叙事者在“看到”的同时,读者也看到了。故事展开的时间与读者阅读的时间是同步的(在巴尔扎克那里,故事早就发生过了),这样一来,作者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事件的现场,相对于巴尔扎克,这里的故事显然更具有逼真的效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类似的第一人称叙事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玩艺儿,可在当时,福楼拜所跨出的这一小步,其意义却不同寻常。而且我认为福楼拜在文体上的贡献当然不只是人称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背后,一种完全不同于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的叙事方式真正确立了起来,在福楼拜的笔下,以往全知的叙事视角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作者不再站在无所不知的立场,模仿上帝的口吻说话;不会随时从叙事中“现身”,对作品的人物、主题展开评述,提供意义;不再拥有将自己的思想和倾向强加给读者的特权。
福楼拜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要求作者退出小说,并开始在实践中成功实现这一信条的作家之一。他要求叙事排除一切的主观抒情,排除作者的声音,让事实展现它自己。他认为作者的意图和倾向,如果让读者模模糊糊地感觉和猜测到,都是不允许的;文学作品的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字句都不应有一点点作者观念的痕迹。正如他的学生莫泊桑所说的那样,福楼拜总是在作品中“深深地隐藏自己,像木偶戏演员那样小心翼翼地遮掩着自己手中的提线,尽可能不让观众觉察出他的声音”。福楼拜在给乔治·桑的信中也曾这样写到:“说到我对于艺术的理想,我认为就不该暴露自己,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大自然里露面。”法国学者布吕纳曾敏锐地指出,“在法国小说史里,《包法利夫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说明某些东西的结束和某些东西的开始。”我们从后来的罗兰·巴特、德里达等人的叙事理论中都可以清晰地听到福楼拜的声音。如果说欧洲小说文体变革的历史,可以像布思所描述的那样,被看成是作者的声音不断从作品中消退的历史,那么福楼拜无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性人物。
也许会有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既然小说都是虚构的,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早就达成了一种默契,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前早就预先接受了小说的虚构性这样一个事实,那么作者如何讲述这个故事(是客观化还是主观化的叙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打动读者,更何况,作者故意在作品中隐藏自己,并未完全放弃对读者的“引导”,只不过这种“引导”更为隐蔽、更为机巧。对一种修辞的放弃就必然意味着另一种修辞的确立,说到底,“客观化”也只能是一种修辞手段而已。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思的,也很合理。坦率地说,我也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理解福楼拜文体变革的意义的。实际上,福楼拜将自己从叙事中隐藏起来,其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显露”;对叙事视角进行限制,其目的正是为了让叙事获取更大的自由。
在全知视角的叙事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是公开进行的(在古老的说书的场合,听众甚至还可以直接向讲述者提问,或者进行讨论):作者讲述,读者阅读。但福楼拜不满足于这种公开的交流,因为交流的效果受到限制。他更喜欢一种暗中交流,也就是说,作者并不告诉读者自己的见解和倾向,而让读者通过阅读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一来,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的疆域一下子就扩大了。
福楼拜的客观化叙事并没有完全放弃了自己“引导”读者的权利。因为从《包法利夫人》这个作品来看,作者本人的倾向、立场和意图仍然可以在阅读中被我们感觉到。另外我也不同意“纯客观”这样的说法。因为这个概念把一些本来很清楚的事实弄得一团糟。况且,《包法利夫人》并不是一个“纯客观”的作品,它与后来“新小说”的罗布-格里耶等人所谓的“物化小说”、“纯客观叙事”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也不是说罗布-格里耶的作品就一无是处,至少他的《嫉妒》相当不错),但罗布-格里耶把福楼拜在修辞上的一些趣向极端化之后,紧接着就出现了一个他本人也始料不及的问题:“非人格化叙事”也好,纯客观、物化叙事也好,作者又如何能做到这种“纯客观”呢?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作家写作当然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语言文字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它既不“纯”,也非“物”,“纯客观”如何实现呢?它不是神话又是什么?后来罗布-格里耶干脆不写小说(据说最近他又从重操旧业),去搞电影了,因为他觉得摄影机更接近他的“物化”要求。在我看来,这仍然不能自圆其说。摄影机固然是物,但操纵摄影机的人当然也是“文化”的产物,他(她)有着自己的特殊的价值观和感情上的喜、憎、哀、乐,如何能够“纯客观”呢?
就《包法利夫人》而言,福楼拜的变革并未抛弃传统的叙事资源,也没有损害作品文体的和谐与完美,以及最为重要的,叙事分寸感。我们在以前曾说过像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是不太可能轻易模仿的,他巨大的才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茨威格说他比伟人还伟大),而福楼拜的身上更具有匠人的特点。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卓越的巧匠。《包法利夫人》是一部精心制作出来的杰作,自从问世以来,即成为“完美”的象征。福楼拜对语言和文体十分敏感,创作态度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中,作者并未随意处理任何一个细节和线索,力图做到尽善尽美。叙事的节奏,语言的分寸,速度和强度的安排都恰到好处,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出场次序,在故事中占的比重,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都符合特定的比例。比如说,爱玛首先与莱昂相遇,但在爱玛与莱昂的关系急剧升温的时候,作者却让他去了巴黎,莱昂离开后留下的巨大情感空缺使她飞蛾扑火地投入鲁道尔弗的怀抱,而当爱玛与鲁道尔弗的情感冷却之后,莱昂又从巴黎回来了。这样的安排不仅使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而且叙事亦出现跌宕和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的通病。再比如,子爵与瞎子在作品中都是象征性的人物,虽然着笔不多,但他们每次出现都会有特定的意味,似乎都预示着故事进程的某种微妙变化。爱玛的“失足”(她与鲁道尔弗坠入欲望的河流)在小说的故事中十分重要,但作者所挑选的地点既非鲁道尔弗的木屋,也非他们散步的树林和花园,而是别出心裁地安排在一次农业展览会的会议厅里。其间,鲁道尔弗对爱玛发动的语言攻势常常被大会主席的讲话所打断。虚伪的爱情誓言和表白与公牛、种子、奖章、粪池一类的话语完全并列在一起,作者未加任何说明。整个调情过程看上去既滑稽,又荒谬,而字里行间却到处弥漫着被压抑的、急不可待的欲火。不同类型话语的陈列所形成的张力使这个场景令人十分难忘。事实上,这也是我所读过的有关“调情”的最美妙的篇章。
Daudet,Alphonse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龚(gong)古尔学院院士。
他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1857年他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1858)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的出版给他带来小说家的声誉。
《磨坊书简》发表两年后,28岁的都德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1868),获得了广泛声誉。
《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它们后来均编入作者的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描写的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非常生动。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但是《最后一课》其实是都德不顾历史事实颠倒黑白的编造之作。阿尔萨斯省在当时绝大部分居民都是说德语方言的,阿尔萨斯地区在过去长期属于德意志地区。直到1648年,才成为法国的“非正式保护国”。直到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占领斯特拉斯堡,这才确立了对此地的正式统治,但阿尔萨斯依旧获得自治的独特地位。1871年,法国战败后,阿尔萨斯被划归为德国。1918年一战德国战败,该地区又划归法国。一直到今天,该地区绝大部分人依然说德语,很少说法语。据英国《不列颠网络全书》第一卷245页记载——“一战后,法国政府企图同化该地,特别是企图用国立学校取代当地传统的教会学校,并禁止德文报纸出版(德语是当地75%居民使用的书面语)”。后果是:“阿尔萨斯自治运动蓬勃发展,寻求在法兰西共和国内自治。”后来法国政府放弃了这些文化同化的措施,自治运动才停歇。
1871年,阿尔萨斯有人口150万。其中也的确夹杂着说法语的5万人口。法国战败后,那5万人后来多数迁移到了法国。
都德的描写即使是真实的,也只反映了极小部分法国人的遭遇。过去由于信息流通不发达,别国难以了解这件事的内情,所以许多国家误把这篇文章收入教材。但在今天,都德的做法已经被人揭露,作为读者一定要明辨是非。
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1878年、1896年又先后发表了《故事选》与《冬天故事》。
普法战争以后是都德长篇小说的多产时期,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罗蒙与长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划巧于钻营的资产阶级政客形象的《努马•卢梅斯当》(1881)、《萨福》(1884)、《不朽者》(1888)等。
都德在《塔拉斯孔城的达达兰》中塑造了一个自吹自擂的庸人的典型形象,小说以漫画的手法讽刺资产阶级中某些人虚张声势的英雄主义。
《雅克》叙述一个贫苦男孩的生活经历和奋斗过程,与《小东西》类似。
在《富豪》中,作者写一个暴发户到巴黎后遭到破产以至身亡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勾画了第二帝国时期丑恶的的社会风尚。
《努马·卢梅斯当》写的是一个善于钻营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长的高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政客的典型形象。
《不朽者》主要是讽刺最高科学机构法兰西学院,书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究,他毕生努力奋斗,终于混进了法兰西学院,成了被称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论著却被发现是假科学。
《萨福》写一个浪漫女子萨福的庸俗的爱情故事,曾受到法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拉法法格的批判。都德是位多产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外,1888年还发表了《一个作家的回忆》和《巴黎的三十年》两部回忆录。他的剧本《阿莱城的姑娘》(1872)曾由法国音乐家谱成歌剧。
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个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长篇中较著名的除《小东西》外,还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和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小弟弗罗蒙与长见黎斯雷》(1874)。都德赞同左拉的自然主义创作论,但并不是无动于衷地描写现实。
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
都德在文学理论上,对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点表示赞同。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纯客观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正像他在《小东西》里所说的那样,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经历加进去罢了。都德的作品都加进了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欢乐、忧郁、愤怒和眼泪。他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态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他的创作倾向,总的说来,是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批判的。不过他的社会视野不够宽广,批判不够深刻,揭露的锋芒往往限于社会世态和人情习俗,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则又近乎悲天悯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以亲切的略带幽默的眼光观察他们。他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独特意味的东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风格加以表现,并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间。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柔和的诗意和动人的魅力!
[编辑本段]都德轶事
都德(1840~1897)
Daudet,Alphonse
法国作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1857年到巴黎,在其兄历史学家艾尔莱斯特·都德的帮助下开始文学创作。1860年进莫尔尼公爵办公室工作,有机会回到南方及阿尔及利亚等地游历。短篇小说颇有成就,最有名的是《磨坊文札》与《月曜故事集》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写过 12 部长篇小说 ,以《 小东西》、《达拉斯贡的达达兰》和《萨福》等最为出色。都德是左拉自然主义的信徒,也写过《富豪》、《努马·卢梅斯当》和《不朽者》等揭露第二帝国时期社会现实的小说,不过他的作品以讽刺和怜悯的笔调为主,不像左拉的小说那样大刀阔斧、气势磅礴。42岁起患神经官能症,在后15年中带病坚持创作。
4. 麦姐--麦当娜全部获奖情况
麦当娜-西科尼(Madonna Ciccone)
1958年8月16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附近的海湾城-贝城。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麦当娜是家中8个孩子中最大的女孩,6岁时她的母亲患乳癌去世。童年时的麦当娜胆子很大,又很有商业头脑。她参加了学校的表演,当过啦啦队长,上过钢琴课,也学习过芭蕾舞。麦当娜的舞技使她赢得了密歇根大学的奖学金。
1978年,在大学二年级时,麦当娜中断学业,前往纽约发展。富有传奇色彩的她只身带着仅有的35美元和一腔热血跑到纽约的"时代广场"安了家。经过了一个又一个低工资的工作,包括在时代广场的Dunkin' Donuts做一个省吃俭用的店员之后,麦当娜参加了著名的阿尔文-艾利(Alvin Ailey)和马萨-格雷厄姆(Martha Graham)舞蹈团,在团里跳了一段时间的爵士舞。她不安份的本性使她不甘心长久地混迹于一群舞蹈演员中,始终默默无闻。另外,她也想从舞蹈转向音乐。这个从舞蹈演员转行的歌手参加了一连串的小规模的乐队。
80年代初,她开始尝试着写歌词,慢慢地又学会了弹吉它和钢琴。麦当娜开始在当地的舞蹈俱乐部中作爵士乐歌手,她的撩人的嗓音、热情和调皮的舞台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
1982年,无线电唱片音乐节目主持马克-卡明斯(Mark Kamins)给她提供了一个机会:以她的一首单曲“Everybody”制作了一部成功的俱乐部舞台剧,并把初露头角的麦当娜介绍给了华纳唱片公司(Warner Bros.)的行政官员。这位官员对她的歌非常满意,立即给了麦当娜一个录音合同。
1983年,麦当娜出版了首张以她名字命名的专辑《MADONNA》,但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这张唱片的几首歌曲成了纽约夜总会的必放歌曲。其中的第一首单曲“Holiday”又经过市内广播电台在空中传播,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进入了全美最佳20首歌曲的排行榜。不久,专辑中的“Lucky Star”和“Borderline”也走上了她的第一首单曲同样的成功之路。经过录影带的广泛传播,世界知道了麦当娜,她那令人好奇的外貌:蜂刺状头发、裸露的腹部、超短裙和带着宗教色彩的装饰品,尤其是那些故意染上的色彩。
1984年,华纳唱片公司发行了她的唱片集《像个淑女》(Like a Virgin),其主题曲成了麦当娜第一首荣登排行榜榜首的单曲,这张专辑也登上排行榜第一的位置。
1985年,麦当娜单曲和专辑的销售量超过了任何一位艺术家。功成名就的麦当娜开始了巡回演出,她还出现在故事片《Vision Quest》(1985)和《寻找苏珊》(“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1985)中。并参加了《David Rabe's Goose》和《Tom-Tom》的舞台剧的演出。她的这些表演反映平平,但正是通过这些演出使她有机会结识了演出的合作伙伴辛-潘(Sean Penn),他们俩立刻成了人们谈论的焦点。
1985年8月16日,麦当娜的生日的那一天,他们俩在加利福尼亚州的Malibu结合了。1986年,他们俩联袂主演了惊悚片《上海惊情》(“Shanghai Surprise”)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是他们的婚姻维持了不到四年就结束了。“争论”--有时是回避不了的,后来麦当娜就一直伴随着它。
1989年麦当娜的专辑《像个祈祷者》(“Like a Prayer”)中的主打歌曲,正是由于她那毁誉参半的录影带而引起了轰动。录影带上麦当娜在燃烧着的十字架前翩翩起舞,亲吻一个非洲裔的美国教徒,展示出了她本能的对神的蔑视。宗教团体对此大为愤慨,百事公司也因此而取消了对麦当娜巡回演出的资助并中断了在电视商业片中她的形象的播出。麦当娜从这一事件中又学到了什么教训呢?丑闻有卖点。麦当娜继续沿用情绪化的技巧来推销她的1990年"金发野心"全球性巡回演出,以及提高纪录片《Truth or Dare》的票房、取名《性》(X级)的自传性写真著作及主打唱片《Erotica》的销售。
《性》写真事件平息下来以后,麦当娜也意识到她确实是“脱得过头了”,于是淡出艺坛。
1995年开始拍摄了几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包括《Blue in the Face》和《四个房间》(“Four Rooms”)。当她重新出山的时候,她体现出了二种全新的变化:一个准母亲和一个严肃的女演员。
1996年10月14日,她和她当时的男友卡洛斯-利昂(Carlos Leon)迎来了他们的女儿卢尔德思-玛丽亚-西科尼-利昂(ourdes Maria Ciccone Leon),而麦当娜则叫她萝拉(Lola)。这位风流人物相继出演了《那女孩是谁》(“Who's That Girl?”1987),《肉体证据》(“Body of Evidence”1993),1996年又在影片《贝隆夫人》(“Evita”)出演女主角。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一个为她度身量制的,至少好莱坞对外新闻协会是这样认为的,该协会授予麦当娜金球奖音乐和喜剧最佳女主角奖。
1998年麦当娜推出了新的单曲《Ray of Light》,她原本以为反映不会太大,但出人意料的是这张唱片迅速登上了排行榜的首位,并自此共4次荣获白金奖。这张唱片的制作是威廉姆-奥比特(William Orbit),这是她自1994年的专辑《Bedtime Stories》以来第一次以全新的衣着、形象亮相,表明“物质妈妈”(麦当娜的别称,由其名曲“Material Girl”而来)已经与新的舞蹈音乐的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了,将传统流行音乐的风格推向一个新的领域。很明显,就象她的《Austin Powers》中的2首单曲一样,奥比特的努力使“Beautiful Stranger”迅速走红,并为麦当娜赢得了最佳电影MTV音乐电视奖,麦当娜又重新获得了新生。
第二版本介绍
麦当娜出生于密歇根州的贝城,她是一个意大利大家庭8个孩子中的一个。她很早就表现出对音乐--尤其是在汽车城时--及舞蹈的热爱之情,这两方面的特长还使她获得过密歇根大学的奖学金。
她到达纽约后不久,就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并加入了马萨-格雷厄姆(Martha Graham)及阿尔文-艾利(Alvin Ailey)舞蹈团。
凭着对音乐的一腔热情,麦当娜加入了几个乐队,其中包括Breakfast Club歌舞俱乐部。自1982年她与Sire唱片公司签约以来,就开始了她长达20多年之久的唱片灌制生涯,并被认为是当代最为成功、最为有影响力的歌手之一。
在过去的25年中,麦当娜在全世界卖掉了2.4亿张专集,经吉尼斯认证,成为世界上唱片销量最高的女性艺人,接连有25首歌曲荣登十佳单曲排行榜榜首,包括"物质女孩Material Girl" "像个祈祷者Like A Prayer" "Express Yourself" "时尚Vogue" "Ray of Light" 及 "Music"等,她曾获得过三次格莱美奖,还是MTV历史上得奖提名最多的艺人。
她的反战专集《American Life(美国生活)》于2003年4月开始发行。
麦当娜的影视生涯包括出演轰动一时的《寻找苏珊(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Dick Tracy》,《A League of Their Own》和备受赞誉的纪录片《Truth or Dare》。她在音乐片《Evita(贝隆夫人)》中出演女主角使她获得了金球奖。
麦当娜出演的百老汇影片《David Mamet's Speed-the-Plow》受到了高度评价,这使她在2002年春季首次在西伦敦舞台上亮相演出《Up For Grabs》一剧就极为卖座,票房接连卖空。
麦当娜还在2002年参演了007系列的<Die Another Day>,在剧中饰演一位西洋剑教师并为这部影片创作了主题曲。.
她已经为儿童倾心创作了5本童书,第一本《英国玫瑰》将于2003年9月15日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以30种语言同步出版发行。
她与她的丈夫电影导演盖伊·里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罗拉和洛可一起住在美国和英国。
■个人专辑
ALBUM 专辑
1983 Madonna
1984 Like A Virgin
1986 True Blue
1989 Like A Prayer
1992 Erotica
1994 Bedtime Stories
1998 Ray Of Light
2000 Music
2003 American Life
2005 Confessions On A Dance Floor
2006 I'm Going to Tell You a Secret
2008 Hard Candy
LIVE CONCERT 现场录象
1985 The Virgin Tour
1987 Who's That Girl Tour
1990 Blond Ambition World Tour
1993 Girlie Show
2001 Drowned World Tour
2004 Re-invention Tour
2006 The Confessions Tour
Music Video 作品
1991 The Immaculate Collection
1991 In Bed With Madonna
1999 The Video Collection 93:99
2001 What It Feels Like for a Girl
2004 I'm Going To Tell You A Secret
5. 麦当那的简介
中文名:麦当娜外文名:MadonnaLouiseVeronicaCiccone别名:玛丹娜国籍:美国出生地:密歇根州特律海湾市出生日期:1958年8月16日职业:歌手经纪公司:华纳兄弟唱片公司代表作品:LikeaVirgin,RayofLight,《贝隆夫人》主要成就:1996、1997奥斯卡最佳电影插曲目录
个人经历6. 法国十大旅游景点是什么
在欧洲众多的旅游国家中,法国是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法国以它的地标性建筑、葡萄酒、法国大餐、历史、文化和美丽的城市和乡村而闻名。
多年来,法国一直是新手冒险家和经验丰富的旅行大师们的首选。
以下是10个有关法国的旅行城市,它们会激发你的旅行灵感。
1:巴黎
巴黎是世界著名的灯光之城。它在每一个旅行的人心中都占有浪漫的地位。在地球上,很少有地方能像巴黎一样赏心悦目且充满着浪漫氛围。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等都带有浓厚的美丽色彩。走在巴黎,就犹如走在成千上万的画家、作家和哲学家的足迹上,人们都会被这种独特的美丽所感动。
2:勃艮第(bó gèn dì)
如果你想要去美丽的法国乡村旅行,那么勃艮第是你的首选。那里有着未被破坏的绿色山丘,古雅的中世纪村庄和阳光普照的芥菜田。
勃艮第的首府第戎,以及许多美丽的城镇有着一系列美妙的建筑。勃艮第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葡萄园,这些葡萄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因为它们在全球葡萄栽培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勃艮第是葡萄酒爱好者们的天堂村庄。
第戎
3:里昂
阿维尼翁有许多14世纪宫殿建筑,它们构成了一道美丽的天际线。
14 世纪古建筑
漫步在这座城市绿树成荫的街道和鹅卵石铺成的广场上,你会发现这里有特别多的古董商店。
10:卢尔德(法国西南部城市)
卢尔德一直是世界上值得旅游的城市之一,这里有著名的卢尔德圣母院。每年都有超过600万的游客到这座城市游玩。
7. 陨落星辰中卢尔德是谁演的
赛切尔·加布里埃尔
1991.3.25
(21岁)
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柏本克(Burbank)
她是墨西哥和巴西血统
平日无事包括跳舞唱歌等都是她的主要休闲(Youtube上有她们全家的表演影片)
以下经历来自Wiki
部分本人亲自翻译整理
[电影]
2008
闪灵侠
(The
Spirit)
饰演年轻Sand
Saref.
2010
最后的气宗
(The
Last
Airbender)
饰演Princess
Yue.
2011
甜心辣舞2
(Honey2)
饰演Tina.(演女二
戏份多又有跳舞
必看!~)
[电视剧]
2007
在校生日记
(Zoey101)
Season3xE06
客串
2009
单身毒妇
(Weeds)
饰演Adelita
Reyes于Season5x11~13(特殊形象~慎看!!)
2010
迈城急救
(Miami
Medical)
Season1xE08
客串
2011至今
陨落星辰
(Falling
Skies)
你我都知道的小护士~
有兴趣大家可以去看看妹子出演的作品
8. 华沙国际电影节的历届获奖名单
Year Film Director Country 2011年 《火玫瑰》ROSE 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 波兰 2010年 《焦土之城》Incendies 丹尼斯·维伦纽瓦 加拿大、 法国 2009年 《卢尔德》Lourdes 杰西卡·豪丝娜 奥地利、 德国、 法国 2008年 《尤里的一天》Yuri's Day 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俄罗斯、 德国 2007年 《乐队造访》The Band's Visit 艾伦·科勒林 Year Film Director 2011年 《另一则沉默》Another Silence 圣地亚哥·阿米格瑞纳 Year Film Director Country 2011年 《火玫瑰》ROSE 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 波兰 2010年 《噪反城市》Sound of Noise 乌拉·西蒙森、乔安·史特贾恩·尼尔森 瑞典、 法国 2009年 《黑暗之家》The Dark House 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 波兰 《非法入境》Welcome 菲利普·里奥雷 法国 2008年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Waltz with Bashir 阿里·福尔曼 以色列、 德国、 法国、 美国 2007年 《乐队造访》The Band's Visit 艾伦·科勒林 以色列、 法国、 美国 2006年 《兴奋》Euphoria 伊万·维雷帕耶夫 俄罗斯 2005年 《亚当的苹果》Adam's Apples 安德斯·托马斯·詹森 丹麦 2004年 《飞跃迷宫》Kontroll 尼莫洛德·安塔尔 匈牙利 2003年 《兄弟》Buddyl 莫腾·泰杜姆 挪威 2002年 《他傻瓜谁聪明》Elling 彼特·纳斯 挪威 2001年 《初级意大利课程》Italian for Beginners 罗勒·莎菲 丹麦、 瑞典 2000年 《寂寞者日记》Loners 大卫·昂德利克 捷克、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1999年 《小鞋子》Children of Heaven 马吉德·马吉迪 伊朗 1998年 《美丽人生》Life Is Beautiful' 罗伯托·贝尼尼
9. 贝隆夫人是谁啊
一九五二年七月二十六日,阿根廷第一夫人艾薇塔·贝隆走完了她年仅三十三岁的人生历程。整个阿根廷笼罩在浓重的悲痛之中,阿根廷人停止了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四面八方涌向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政府宣布全国服丧,同时将普拉塔市更名为艾薇塔·贝隆市。七十万人向艾薇塔的灵柩致哀,有人当场哭晕过去,十六人因挤撞而丧生。从此,阿根廷的七月二十六日只属于这位传奇的贝隆夫人,尤其在政治动荡和经济萧条时,她更成为广大百姓的寄托、希望与怀念。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她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领袖,是一个国家的不朽灵魂! 这是艾薇塔的结局,一个比起她的出生不知光彩多少倍的结局。她三十三岁的历程点燃起一个国家的狂热,并在其后几十年的时光里延续着人民对她的怀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让人不得一个毫无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卑微的私生子,想成为首都的大人物,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自己的青春和美貌.她出卖自己的身体,仅仅为了从一个歌手那里换取走进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机会;为了结识权贵,她成日在酒吧、舞厅、剧场、宾馆中游荡;她一次次利用身体和所谓的爱情,将老板、军官、摄影师、电影导演迷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了扩大自己对上流社会影响,她当主持,做封面,并在电影中扮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法国皇后约瑟芬等权力女性。这个肆意挥霍青春的女人,像一个赌徒,努力寻找着她的赌注,她的未来! 不想继续探索:阿根廷,你究竟为何为她哭泣?终日游荡在声色犬马中寻找机遇的艾薇塔终于迎来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一九四三年,伴随着国内不可激化的矛盾,阿根廷发生军事政变,贝隆上校和他那套"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观点脱颖而出.贝隆对穷人悲苦的同情和对富人奢侈的批判深深吸引了艾薇塔,她认为只有这个男人,才能结束她奢靡堕落的生活,实现她的理想!而艾薇塔所代表的底层势力和她做演员所培养的良好的口才和气质也是贝隆所需要的!艾薇塔与贝隆相恋了! 艾薇塔与贝隆上校这对政治情侣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在阿根廷掀起一股强劲的政治风暴,极大刺激了国内的反动派,贝隆上校被送进了监狱.在贝隆最沮丧,最失落甚至萌生退意时,艾薇塔用她不灭的政治热情为贝隆上校重新点燃希望.她慷慨激昂的走向街头,提醒民众贝隆对下层群众的关注,成亲上万的民众高呼着贝隆的名字,要求当局释放贝隆.贝隆被释放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艾薇塔!感谢人民”! 一九四五年,贝隆上校向艾薇塔求婚.这对政治夫妻给了民众太多太美好的承诺.次年,贝隆上校正式当选为阿根廷总统.电影《贝隆夫人》中,在丈夫的就职典礼上,艾薇塔唱起了那首深情的《阿根廷,请别为我哭泣》,她是那样的光彩夺目,神采飞扬。至此,那个瘦小,卑微的艾薇塔变成了贝隆夫人,一个可以指点江山的女人! 童年的经历像一场梦魇,会强烈的影响贝隆夫人的政治倾向。她马不停蹄的奔走于工厂、学校、医院、孤儿院之间,为提高阿根廷的社会保障、救济、劳工待遇、教育水平等问题忙得焦头烂额。她发誓要改善阿根廷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准,而且永远站在穷人那一边,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与旗手。同时,她积极维护女性权益,为女性争取选举投票权! 经过贝隆一系列的努力,其声望开始超过了她的那位总统丈夫,不少阿根廷的少男少女们将她视为偶像,穷人将她视为救星。在很多人家中,艾薇塔画像与耶稣像并排贴在墙上。在穷人们的眼里,她是一位女神和一位仁慈的救世主! 这样的狂热我从祖辈、父辈口中也曾了解过。物极必反,太好的承诺难以兑现,太美好的想象容易幻灭。也许艾薇塔童年的经历并没有真正化为一种悲天悯人的信念,她所做的一切更像一种发泄,为穷人呐喊,也并非出自痛彻肺腑的怜悯,却更像是对富人的报复和蔑视,以及为真正成为大人物所寻找的平衡点。如同彩虹之旅,她似乎在燃烧自己的生命,来表演着她的奢华和夺目! 在失去副总统提名的机会后,贝隆夫人策划了一个长达数月的欧洲之行。她神采飞扬的访问欧洲各国,她美貌得体,风采迷人。欧洲媒体将艾薇塔此次的出访称作“彩虹之旅”。同时,她也获得“贝隆手中的王牌”、“阿根廷玫瑰”、“苦难中的钻石”等称号。艾薇塔·贝隆此次的访问,打开了阿根廷的外交新气象,并成为阿根廷外交史上自豪的一页。 这也许是贝隆夫人最后的光环,彩虹之旅刚进行到一半时,她便病倒了!但即使躺在病床上,她也坚持的工作,她通过电话向全国发号施令,通过广播发表演讲,还接待国内外友人的来访。通过她的艰苦努力,为所有阿根廷女人争取到了投票权。而当她的病情稍微有些好转,她又重新开始轰轰烈烈的社会活动。她创办并建立了阿根廷“第一夫人”基金会与穷人救助中心,为此,她专门在国家银行设立了一个特别的账号。她帮助贝隆整顿国家秩序,与那些腐败的阿根廷政府官员做斗争。她还建立不少医院和学校,并亲自在一所大学任教,讲授“贝隆主义”.她在阿根廷各大城市进行巡回演讲,有一次,在不到48个小时内,她竟发表了七次演说.医生们劝她要注意休息,她则自豪地回答:"我要为穷人燃烧自己的生命!"一九四九年初,贝隆上校再次被推选为总统候选人,在贝隆看来,与其说是他的胜利,倒不如说是艾薇塔的胜利! 一九四九年一月九日,艾薇塔在一个剪彩现场晕倒,被确诊为子宫癌.阿根廷国内引起了一场巨大的恐慌。人们纷纷走进教堂,为她祈求平安.成千上万的女孩取了她的名字:艾薇塔——阿根廷女人的象征。一九五一年十一月,艾薇塔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百感交集地投下了阿根廷第一张属于女人的选票。这是她与阿根廷妇女们共同的胜利。一九五二年六月四日,已经重病缠身的她坚持要出席丈夫第二次的就职典礼。七月二十六日晚,她轻轻地对贝隆说:“小瘦子走了。”这一年,她刚好是33岁。当晚,阿根廷国家电台的广播员声音哽咽地向全国宣布:“艾薇塔·贝隆——国家灵魂,民族的精神领袖,逝世。” 艾薇塔走了,随着她的离去,贝隆上校迅速倒台,她给与丈夫和民众的梦都开始破碎。民众似乎习惯于在苦难的现实面前怀念艾薇塔时代,却忘了其实艾薇塔只是给了他们一个难以实现的美梦。于是,阿根廷,总是为她哭泣! 艾薇塔一生经历复杂,难以评价。但当我再次听到《阿根廷,请别为我哭泣》时,我相信她对祖国那份深沉隽永的爱.Don’t cry for me , Argentina, the truth is I never left you,是的,五十多年过去了,阿根廷依然在为她哭泣,她确实从未离开! 伊娃·裴隆(全名María Eva Duarte de Perón,也译作贝隆夫人,1919年5月7日出生于阿根廷Los Toldos村,1952年7月26日逝世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第一夫人,阿根廷总统胡安·裴隆(Juan Perón)的第二位妻子。 伊娃·裴隆的母亲是一个未婚厨师,她与当地的一个农夫有五个私生子女,伊娃是其中之一。15岁那年,她来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并在这里开始她的演艺生涯。并且在这里最终遇到了她的丈夫胡安·裴隆。两人相处不久后就于1945年结婚。 在1946年阿根廷的总统竞选中伊娃·裴隆极力支持她的丈夫,在她每周播出的广播节目中她号召穷人选举胡安。虽然她的演员生涯为她带来了不少财富,但她一直强调她出身穷苦来显示她与下层阶级的团结。由于她的出身和她对他们的同情,伊娃认为她是理所当然的“无衫者”(descamisados,这是一个支持胡安的团体的名字)的领袖。 在1946年裴隆当选为阿根廷总统后,她也很快的提高了在政界的地位,出任劳工部部长,并成立了伊娃·裴隆基金会,用以救助贫困。到1949年,她已经成为当时阿根廷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她成为一个崇拜的中心,她的照片和名字到处都出现。虽然她非常出名,也非常有权,她很注意不让自己掩盖她丈夫的名声。虽然她在许多地方是政府中的决定性人物,她一直说她的决定是从胡安·裴隆的智慧中获得的。但两人的私生活却相当紧张。他们没有孩子,这导致了一些关于他们是否有性生活的议论。 阿根廷的工人阶级崇拜她,但富有的、亲英国的高层阶级对她恨之入骨。他们鄙视她的出身,批评她早年的浪荡生涯。许多人认为作为一个妇女她在政坛上的角色太高了。同时伊娃也很仇恨这些高层阶级的人物。有时这种仇恨也表现为对政敌的迫害和对报纸的封禁。 1950年她周游欧洲并与许多国家首脑(包括西班牙的富兰克西斯科·佛朗哥)会晤。其目的是在战後为阿根廷做广告。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後裴隆的阿根廷越来越被其它国家看做是法西斯主义国家了。 1951年她试图竞选阿根廷的副总统。这一行为令阿根廷的军事首脑十分不满,最终胡安·裴隆迫于压力撤销了伊娃·裴隆的提名。 伊娃·裴隆在33岁时便因子宫癌去世。她的遗体被保存并陈列在一个纪念馆中。1955年胡安·裴隆被一次军事政变推翻后,她的尸体首先被飞往意大利米兰,16年後被移到西班牙。1973年胡安·裴隆重返阿根廷再任总统,1974年他逝世,伊娃的遗尸被运回阿根廷并被短时间陈列在她丈夫的遗体旁。此后她被安葬在她父亲家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墓中。
10. 法国圣泉收费吗
免费。法国圣泉不收费,它就是法国一种神奇的泉水,比利牛斯山神秘“圣泉”,也叫卢尔德圣泉。比利牛斯山神秘“圣泉”位于法国比利牛斯山脉中,它的泉水有着神奇的治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