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调音师》结局剧情大解析是什么
首先,《调音师》这部电影有两部,个人倾向你说的是印度导演的版本。
至于结局是什么?其实本片是个开放性的结局,但通过观察也可以得到很多线索。
说剧情之前必须知道两个事实。
一、阿卡什最后到底瞎了没有?
答案是没有,因为通过片尾两个细节,细节一是别人问他这是否是你的拐杖,阿卡什没有犹豫甚至没有触摸就说是自己的,细节二是在路上用拐杖打走了易拉罐。
二、阿卡什最后告诉女朋友的结局是否是真的?
答案是他在撒谎,细节一是黑心医生在和阿卡什开车明显经过了一颗状如肝脏的大树,而在阿卡什的谎言里故事却在这棵树之前发生了,细节二是无法解释阿卡什如何回复视力的,明显是他移植了别人的视网膜。
个人也翻阅了一定的资料查了真正的结局是什么?可以说众说纷纭,但结合自己的看法和导演对本片表达的意义和目的对剧情认为如下:
首先,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导演的用意在于反映印度社会当下的人性罪恶,也就是印度人太坏了,社会风气很差,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个人倾向导演刻意用一个瞎子的视角,一步一步接触社会,明白很多人即使犯罪还能逍遥法外。
基于以上这个猜测我认为的剧情是这样的:
主角阿卡什职业是一名调音师,因为想创造更好的音乐作品,自己选择装瞎,也就是丧失听力,获得专注力,梦想是攒够十万元去伦敦。
因为被女主撞了,认识了女主,被推荐到女主老爸的门店当起了钢琴手,进而认识了演员普拉默,普拉默很富裕,有个年轻的老婆叫西米,于是普拉默邀请阿卡什到他家去演奏,时间定在结婚纪念日。
深爱老婆的普拉默决定给妻子惊喜,于是在结婚纪念日的前一晚,对妻子说明天要出差,妻子就在结婚纪恋日的当天把情妇警察叫来打扑克,结果遇到回家的普拉默,生气的普拉默拿起警察的枪支,由于枪支走火,普拉默死在家中。
阿卡什如约到了普拉默家中,见证人就是邻居老太太,发现普拉默死亡,并猜到是妻子和警察做的,由于是装瞎,并且是完全看不见,阿卡什离开了凶案现场,犹豫要不要报警,却到了警局才知道情妇就是警察。
通过各种方法,警察和妻子西米先后测试了阿卡什是否是盲人,最终了解阿卡什是装瞎,决定杀死阿卡什,结果是西米搞瞎了阿卡什的眼睛,警察将阿卡什无路可退。
无路可退的阿卡什被黑心医生、彩票婆和他老公遇到,并安置他在黑心医生的医院,目的是取走阿卡什的肾脏卖给酋长,从而获得利润,但最终被阿卡什知晓,并利用他们想发财的梦想,也就是利用自己知道普拉默死亡真相,敲诈西米和警察。
但坏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所以,西米、警察、彩票婆和他老公4人在敲诈和被敲诈的过程中彩票婆老公死了、警察被困在电梯里。
西米和阿卡什被黑心医生带上了车,原因是黑心医生表面是说西米的血型和酋长女儿的血型一样,可以做个大买卖,事成后和阿卡什分掉这笔钱,但事实上阿卡什并不相信黑心医生,因为他在车上直接给出了疑问,没准自己也会被杀死,因为阿卡什的器官至少也可以卖钱。
结局剧情解释:在去酋长的路上其实很顺利,西米并没有苏醒,医生和阿卡什杀死了西米,并且拿到酋长的钱财,这样也能解释为什么阿卡什有钱移植眼角膜和去伦敦,至于很多人说医生也死了,个人认为没有,因为导演需要让医生活下来,因为医生其实才是最坏的人,其他人杀人顶多是意外或者偶然,但医生是长期做器官买卖的,无论是电影的开头还是台词、还有那颗状如肝脏的树木,都在表达器官对人来说就是生命,所以,可以认为导演故意让医生活着,也就是最坏的家伙活着,表达印度的社会风气很差、买卖器官的人很多都在逍遥法外。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另外补充一点就是剧中的兔子其实就是指阿卡什自己,也就是常说的幸运兔,不是每个人都能想阿卡什这么幸运,所以阿卡什也明白这一点,拐杖的把手就是一个兔子。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很不错,值得一看。
B. 法国微电影《调音师》结局是什么
开放式的结局,可以认为主角死了,也可以认为他没有死。对主人公的个人偏见已不复存在。如果女主人认为他是盲人,想放他走,她怎么能拿着枪站在他后面呢?电影开头的砰砰声应该是扣动扳机的声音。
所以结局应该是女主人检查主要人物的衣服,找到笔记本,知道自己是伪装的瞎子,为了不被报道,所以杀了人。
(2)法国电影调音师台词扩展阅读
《调音师》是由奥利维耶·特雷内执导,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格莱高利·嘉德波瓦主演的法语惊悚片。于2011年上映。
阿德里安(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饰)是一个学习钢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钢琴家,可是在梦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他功败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经过一段时间调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为了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
事实上他只是带上了隐形眼镜,这会让别人认为他听觉方面更加敏锐,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费,甚至还会窥视到别人的生活与隐私,他兀自沉浸在这种虽处闹市又仿佛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来到一户人家工作,殊不知这里刚刚发生一起凶案……
C. 除了自己,不要相信任何人:《调音师》
目前评分最高的是这部印度电影,很难相信,印度人拍出了这部烧脑大片。电影的灵感来自于2010年的同名法国短片。
虽然有资深影评人说过,这电影的节奏还可以再紧凑些,有些拖沓,强加进去的印度景点歌舞也可以在删减一点,不过总体说来,已经是非常棒了,强烈推荐去看看。
该片讲述了满怀抱负的钢琴调音师阿卡什,为了获取音乐灵感一直假装盲人,在被邀请参加一场私人音乐会时却意外“目睹”一起凶杀案,成为现场唯一“目击证人”。
片中反转不断,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在令人捧腹的笑点中,有一点惊悚,一点悬疑。它将爱情、出轨、谋杀、器官贩卖等因素统统杂糅在一起,组合成了一部脑洞大开的故事,让你看完,一脸懵圈。
影片前半部分,柔和,阳光,美好。阿卡什戴着墨镜,坚持练钢琴,义正言辞地和琴行老板要求,不再接待会占他便宜的女客户。他手持导盲棍,还能惩治要害他、勒索他的小男孩。他的生活平静,安逸,一心想去伦敦参加比赛,目前只是缺少经费,还有,美好的爱情。
看他回家下了伪装的美瞳,才忽然明白原来是个正常的帅小伙,偏偏装瞎子。
之后被美女无意一撞,撞来了工作——去美女家里开的饭店弹琴;撞来了收入——底薪不高,但是小费超多,多的超出店主的意料;撞来了爱情——和美女最后也终于滚床单了(真佩服他,到这个地步,还能继续伪装盲人,真是可以拿奥斯卡了)。
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发展,当然没有波折就没有什么好看的了,之前出现的如果叫做,福兮祸所系,那么接着演绎什的就是:祸兮福所伏。
另一条线索终于接轨了:老牌明星普拉默和一个小自己很多岁的,想当明星的美艳妇人西米结婚三年,想要在结婚纪念日给对方一个惊喜(所有年龄不对等的,或是异地恋的夫妻,都不建议准备惊喜,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往往是有惊无喜),悄悄给了阿卡什预付金,让他第二天去家里演奏钢琴曲。
到此,画风大变,小心要拎起来看,人性的种种丑恶暴露无遗。
阿卡什敲门差点被拒,身后邻居老妇人开门查看,才被放进去。弹奏时发现了墙角的血迹和部分尸体,到了飙演技的时候,被扶着去厕所,明明看到了边上站着,赤着上身的奸夫握着手枪,还能放松的脱裤子撒尿。
在行云流水的钢琴声中,这对男女搬运尸体,擦拭血迹,拖走行李箱前还不忘从死者手上拽下手表和戒指。
这部电影中的好人几乎都没有好下场,死者普拉默是这样,邻居老妇人是个校长,她找警察说那天上门的还有一个男人,是最先进去的,自己可以去指认,结果也被杀害了。而片中其他人几乎都有问题,包括那个楼下的男孩子,欺负残疾人,骗人钱。
阿卡什开始还是想报案的,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他发现警长就是那个奸夫。好吧,违心的做了供词,签字。即使这样,厄运也才刚刚开始而已。
西米上门去试探阿卡什,并给他下药,让阿卡什真的失明了。这一段看得人一会笑,一会起鸡皮疙瘩。明明才进门就已经给了下过药的贡果,还要在阿卡什倒咖啡的时候,忽然戴上万圣节魔鬼面具,阿卡什是装的没事,我差点要活活给吓死。其间,阿卡什的女友过来,被西米布局,以为他俩有染,气愤之下跑走了。
夜晚,躲过了警长的追杀,阿卡什被突突车司机夫妻两人,带到黑贩卖器官的黑医生那里,等待他的是手术被割掉两个肾。
手术前发现不对,挣扎未果,最后一句话救了阿卡什。他们奇怪,盲人怎么会知道司机老婆胳膊上纹了阿湿婆的图案。几个人一合计,决定向西米下手,找警长勒索钱财,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出发前,他们将阿卡什也绑在轮椅上。同在一屋的西米和阿卡什,一样进退为难,他们都没有可靠的盟友,不论谁赢了进来,都可能对自己不利。阿卡什被西米接了绳索,可是他帮西米下了眼罩,却被耍的团团转,还差点被自己解开绳索的西米活活打死。
医生赶来同样被发疯的西米狂打,在阿卡什的帮助下,制服了西米,把她丢后备箱,开车出发。
突突车司机夫妻没占什么便宜,把警长关进了悬在半空的电梯,司机中弹,抢救无效,用生命换来的一包钱,里面大半是纸头。
汽车在路上一直开着,医生不理会喃喃自语,为邪恶女人西米求情的的阿卡什,准备去割了西米的肝脏,高价卖给非洲酋长的女儿,也答应阿卡什会把角膜给他,让他重见光明。
医生会有这个好心吗?我们不得而知,因为画面跳到了几年后的欧洲——阿卡什前女友好像有了新欢,发现一处海报写了“阿卡什演奏会”,进去看到了这位盲人钢琴演奏家,在乐队的配合下,唱着一首为她写的歌,深情款款。
最后打了招呼,在喝咖啡时,说起过往,阿卡什说,后来医生打开后备箱,被西米袭击,西米良心发现让阿卡什下车,却又折返打算撞死他,一只被猎人射击受惊的兔子跳起来,猛地击中汽车前玻璃,车子侧翻爆炸。
影片开头就是一段猎人拿着猎枪,一直在农田里追兔子,这与后来情节完全连不上的片段,在这里首尾呼应了。
结束谈话,阿卡什手持导盲杆独自走开,在你以为这就是结局的时候,他一杆狠狠地,准确无误的将地上的可乐罐子击飞,同时,把你脑子中的设想也全部打乱了。
是的,这个开放式的结尾戛然而止,但是它预示着,阿卡什依然在假装盲人,他,真的恢复视力了,可是为什么假装?怎么恢复的?他怎么来到欧洲的?这都是谜。
那么显然,刚才他陈述的故事结局不是真的。没有所谓的兔子,没有反转医生被西米杀掉,不过一切都无所谓了,在搞笑、吵闹的背后,这部电影表达的是阴冷的声音:不要相信任何人。在利益面前,感情不重要。当我们被利益蒙蔽双眼,心灵就已经瞎了。
D. 《调音师》: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尼采
这是看完《调音师》后,给予内心最大的感悟。其实一共有两部《调音师》,一部是2010年来自法国的短片,后一部是在2018年,由印度悬疑大师斯里兰姆·拉格万改编拍摄,改编后的电影不仅没有失去原有短片的味道,在此基础上更是将电影的立意、层次提高了一个台阶。整部电影处处都透着对人性的讽刺,对罪恶的批判,但其中更不乏对美好的向往,对梦想的追求,家庭,婚姻,社会,人性,爱情,罪恶一切都很好的被斯里兰姆很好的杂糅在一起,百般的滋味,需慢慢细品。
在电影的片头就跳出一段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一句话:WHAT IS LIFE? IT DEPENDS ON THE LIVER.(生命是什么?生命离不开肝脏。)如果你带着这句话去看,在临近结尾之前,可能都无法理解这句话有什么意义。你搞不清,这跟肝脏有什么关系,难不成是一部讲述贩卖器官的电影?而电影开头的场景设置更是在一开始就为整场电影铺下极高的悬疑基调:一个菜农在自己的菜田里猎杀一只误闯进来的瞎眼的,又极为敏捷的兔子。随着一声枪响,和汽车翻倒的碎裂声,电影进入一段黑幕里,让人的思维还继续停留在其中,思索着这只兔子到底有没有被打死,还是说猎枪打偏了,击中了车子,导致车祸,这个暗示接下来什么样的剧情。随着,在一阵敲击心脏的钢琴声中,电影正式开始了。
男主人公阿卡什是个即将去纽约参加钢琴比赛的钢琴师,为了捕获创作灵感,他选择体验盲人的生活,就像他说的:对于艺术家而言,专注更重要。在这期间,阿卡什邂逅了酒吧老板的女儿苏珊,爱情的火花碰撞,燃烧。阿卡什在苏珊家的酒吧里的演奏得到前明星普拉默的欣赏和为其独奏的邀请,阿卡什接受了普拉默的邀请,表示愿意在普拉默的结婚纪念日为他们的爱情独奏一曲,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决定让阿卡什卷进了一场意外的谋杀中,随其的命运也即将面临转折。西米是个漂亮性感的女人,为了金钱地位,她选择嫁给年长自己很多的普拉默。在与情夫偷情时,被普拉默发现,三人争执下,普拉默意外中枪身亡,而这一切都被装做盲人的阿卡什发现,此后阿卡什便陷入无尽的风波中,难以自拔。
【电影的人物刻画细致,层层深入,所带有的情感复杂而又荒诞。】
在电影中男主人公阿卡什的一步步堕落与西米的恶毒是及其让人回味无穷的。刚开始的阿卡什是个沉着(从普拉默被杀现场从容脱身,足以看出他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睿智(在西米一次又一次的逼迫下脱身,看出阿卡什有着不俗的应变能力。),执着(为了钢琴,为了梦想,身处险境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去参加钢琴比赛的事。),并且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在从普拉默被杀现场脱身后,并没有置身事外,而是紧急去警局报案,再被迫签下证词时,阿卡什的内心的愤怒的,恐惧的,他在咆哮,咆哮着事情的真相,但他还是选择沉默了,因为他害怕。内心的正义,愤怒以及小人物的无能为力与妥协,这一矛盾让阿卡什这个角色更加的鲜明,更具有立体感,将一个小人物的正义与软弱的对立体现的淋漓尽致,也为最后阿卡什的黑化埋下伏笔。其实整部电影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推动阿卡什这个小人物一步步走向深渊,在被警察情夫盘查过后,阿卡什也想从中脱离出来,但命运好似与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又再次撞破西米将邻居老太太推下楼的场景。这时候,阿卡什才意识到他逃不开了,接着被西米毒瞎,被女友苏珊误解,被警察情夫追杀,被人绑架割器官,这一切的一切,将阿卡什逼疯了。他选择主动出击,哄骗绑匪帮忙,绑架西米敲诈钱财,借刀杀了警察情夫和绑匪,成功笑道了最后。
电影里最出彩的女性莫过于毒妇西米,其实西米是个复杂而又矛盾的女人,人前的虚伪与人后的歹毒,对丈夫普拉默的爱,依赖,厌弃;对情夫的渴望,不屑和鄙夷。很难想象,塔布(西米的扮演者)可以将这一切完美体现在一个人物身上。电影中西米为了金钱与地位嫁给了比她年长很多的普拉默,在生活与事业上依赖着这个曾今的大明星,但西米这般风情万种,性感迷人的美妇自不甘心与一个老头一直这样平淡地过下去,所以她出轨了身强体壮,有权有势的警察局局长。电影有一幕,是值得咀嚼的:在与情夫清理现场,抛尸后,西米如是大赦,在阿卡什的幽幽的钢琴声中缓缓坐下,然后潸然泪下。这里的流泪既是对于普拉默多年的关爱,对于普拉默细心准备结婚惊喜的愧疚,与内心的自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试探阿卡什盲人身份的真假。对于情夫,西米其实是谈不上爱的,也许只是去图一时的刺激和弥补婚姻中的不足,她从没想过离开丈夫去投入情人的怀抱。电影中,西米与情夫合计掩盖事实基本都是亲力亲为,对于情夫的办事能力以及“妻管严”的生活状态是持以不屑与鄙夷。在与阿卡什一起被囚禁中,阿卡什以情夫会抛弃她,去掩盖事实真相的话语恐吓,打击她。西米只是表示不屑一顾,她从没想过情夫会为了救她而冒险,杀了她只会成为情理之中的事。虽然整部电影处处在表现西米的恶毒,虚伪,但同时又不无时无刻提醒着我们,她也是个可怜的女人。
【电影中的配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在电影中,配乐往往起到烘托气氛,映衬人物内心的作用,毫不夸张的说,有时候,电影的高潮大多由配乐烘托,没有配乐的高潮是不完美的,这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而在这部《调音师》中,配乐的运用更是达到巅峰造极的地步。
电影里,序章结束后,就是男主人公阿卡什在房间的独奏,悠缓的曲调中夹着几分急促的节奏,沉重的大调抨击人心,暗示着这即将开始的故事是多么的曲折,奇秒,充满荒诞。
一部电影中,爱情的浪漫往往都是在舒缓和较强的旋律中,慢慢萌发。电影里,阿卡什与苏珊从相识,到相爱在欢快的节奏中发展的是那样让人感觉一切都是冥冥中的注定。在整部电影悬疑,沉重的氛围里,这显得是那样的突兀而又合情合理,让人即使预感接下来可能并不是那么美好,也愿意沉浸这一时的轻松,浪漫的气氛中。并且阿卡什在酒吧大厅里演奏得到昔日大明星普拉默的认可以及得到他诚挚的邀请时,电影的音乐忽地欢快起来,充满着阳光与喜悦。这两段配乐虽然占据篇幅很少,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整部电影压抑,沉重,荒诞的氛围感,让人感官不会在长时间的压抑下感到不适。这也是这部电影配乐值得称赞的地方。
其实电影众多配乐中有一个小高潮,那就是,在阿卡什再次撞破西米谋杀邻居老妇人时,那直击心脏的《命运》。《命运》沉重的音符响起的时候让人瞬间汗毛竖起,好似一阵阴森的风从后背掠过。其实正如配乐的名字——《命运》,在音乐响起的那一刻,阿卡什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他已经无法再与这起意外的谋杀脱离干系,也揭开了后面阿卡什逐渐黑化的序幕,为整部电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反转,反转,又见反转】
评价一部悬疑荒诞电影最好的标准就是出其不意,而电影的结尾堪称悬疑的经典,二十分钟不到的时间里,被杀与反杀几经转折。在阿卡什与西米一起被绑架的时候,西米哄骗阿卡什,借住剪刀顺利脱困,然后锤击阿卡什欲制其于死地,而后无良医生的出现,吸引了西米的注意,然后被西米用针攻击,危机时刻,阿卡什反反应过来,阻止了西米,与医生合力迷晕西米。在医生带着阿卡什与西米逃往孟买的途中,医生又一次被西米反杀。西米开车想要撞死阿卡什,最后又因为一只瞎眼的兔子的闯入和突兀的枪声,惊恐之下翻车,结束了着罪恶的一声。
而这一切都只是阿卡什在两年之后,与苏珊讲述的故事。当时发生了什么,无人得知。
在与苏珊道别后,阿卡什一个人走在街道,拄着兔头拐杖,一脚踢开眼前的易拉罐。电影在易拉罐的声响中落下帷幕。
很奇妙,一个微小的动作,将故事的结局再次反转。留下无尽的悬念,让人遐想。
一部好的电影就是这样,那一百二多分钟的故事结束了,而看故事的人还在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让人回味无穷。
E. 调音师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调音师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昨天在舞房跳舞,中间休息的时候一直在前台看队员在看的微电影。其中一部就是调音师。
平静而又略有悲伤的音乐,朴素却带有感染力的画面,一点一点将我们带进男角的生活里。钢琴大赛失败的经历让他曾对生活失信心,后来他又通过装成盲人做调音师这种方式“复活”了。然后跟随他新的经历我们看到了觉得他不靠谱,担心他这样做影响了自己却又为了更多的生意而默许他的老板,不情不愿的内心肮脏的服务生,还有在对自己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就卸下自己的伪装和提防的人们……
个人觉得导演的剪切手法风格鲜明而又独特,大部分都是静止不动的镜头画面,和短促却不突兀的剪切,给人微微震撼而又意犹未尽的感觉,妙不可言。在叙述一个女顾客练舞的时候分了几个镜头,运用了拉远景深位置的手法,凸显了男角“盲人”的眼神和和其明明享受其中却又不表现出来的面部神情。
电影开始不久后,优美的钢琴声随着镜头的切换戛然而止,并且每到重要的镜头切换是音乐也随之停下或响起,自然不做作,像是在控制电影的节奏,带着我们一点一点深入。一开始我以为开始那声响是关门声,看到结尾我深知我错了,那是导演宣告结束的声响,他用倒叙让我们入戏,真是一个大玩笑。
故事就从那个撒谎的妇人开始。男角为了多赚一份生意,执意要进行工作,他的执意也改变了他的命运。发生了意外的状况,于是暴露了身份。
有人问我觉得男角死了么,我说我希望没有可是又不可能。调音师算是一个聪明的偷窥狂,但是也许罪不及此。他为什么不反抗呢,我想也许是怕没了未来或是绝望了。那妇人的心里素质不是一般的强,个人认为搞不好还会把邻居也搞了。
有必要提的是,电影里的很多细节。比如泰姬陵故事的穿插,走在街上时的男角的开心和满足,还有邻居开门的眼神质疑,最重要的是他的日程本。另外,作为配乐和主题钢琴曲选得很到位。
调音师是一部十三分钟的微电影,可以说是一部很棒的片子,情节叙述得干脆利落没有冗余,人物心理刻画深刻而又动人。总之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片子,好片总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反省。
调音师的上司说了一句话:这社会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女主人的对门邻居就在门眼后面偷窥了调音师,直接识破了调音师假扮盲人,所以她才会满脸疑惑的开门。而调音师并没看到邻居的满脸疑惑,女主人却看到了,女主人以为是自己说丈夫不在家的谎言引起了邻居的疑惑,所以她才迫不得已让调音师进去。也正是邻居这个举动,间接的将调音师推向了地狱。
影片刚开始调音师就是因为紧张过度在伯恩斯坦钢琴大赛失败,说明调音师的心理素质并不好,这也为后面买下伏笔:调音师看到尸体以后非常紧张,演技也大打折扣,失误不断。
女主人的丈夫(死在沙发上的老头)的死状过于平静,他在临死前也没发觉有人用钉枪指着他的太阳穴?这是因为他是个真正的盲人。这也同时说明女主人对盲人非常了解,识破调音师假扮盲人更加容易。
为什么邻居识破了调音师却没有揭穿他,这是因为她发现女主人也在扯谎。女主人的丈夫是盲人,还一把年纪,照理说不会单独出门的,但是女主人之前说他丈夫不在家,这也引起了邻居的怀疑,所以邻居开门时的困惑表情是来自于两个人的,邻居发现两个人都在扯谎,所以她不知道说什么。
很多人对老头死在地上还是沙发上有争论,为什么我觉得老头是死在沙发上的而不是死在地上的,因为我想不到一个理由凶手把老头杀死在地上还扶到沙发上坐好,血迹会弄脏沙发和枕头,会加大处理尸体和血迹的工作量,个人意见。
寓意什么的就不揭示了,观众也应该是各有各的理解和体会。
反转发生在演员普拉默德的出现,普拉默德是这家餐馆的常客,他看到阿卡什弹琴这么好听,正好他和妻子3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于是邀请阿卡什去他们家演奏。却没想到是悲剧的开始。
有几幕我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惊魂未定,就是假扮盲人的男主阿卡什受著演员普拉德邀请,去他家为他的妻子弹奏钢琴。
男主阿卡什如约而至,敲门之后,开门的确是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他进入房间之后,弹琴没多久,就瞥见有尸体出现在客厅拐角处,伴随着一摊血。这时他借口上厕所舒缓情绪,进入厕所后,男主阿卡什开始小便,此时镜头拉长,角落里出现一个男人,手上紧握一把枪,屏住呼吸盯着男主,看到这里,我和身边的观众不禁吸了口冷气。
还有一幕也很惊悚,事后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事后怀疑男主阿卡什不是盲人,他看到了自己的丈夫普拉默德的尸体,也看到了自己的情人将丈夫的尸体塞进行李箱,然后运出房间,因此来到了他家试探,阿卡什给她倒咖啡(仍然假装是盲人),等阿卡什回过头来,一个骷髅赫然出现在眼前,在座的不少人都吓出声来,缓和过来才发现是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带着骷髅面积吓唬阿卡什。
除了这些惊悚的画面让人影响深刻,开放式的结局也塑造得很成功。结局时功成名就的阿卡什和苏菲在欧洲相遇,苏菲嘲讽阿卡什装盲人骗人都骗到欧洲了,阿卡什却回答说来话长,找了家咖啡店,向苏菲娓娓道来他的遭遇。
说自己后来确实被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被弄瞎了。但是在苏菲离开之后,阿卡什拄着拐杖,走在街头,面前有一个易拉罐,砰地一声,易拉罐被阿卡什用拐杖踢飞出去,电影就此结束,留下一个意味伸长的结局。
(一)
昨晚看完后,做了一个晚上的噩梦,不是因为有多恐怖,而是带着紧张、复杂、不安、思索进入睡眠,一夜未眠。所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给你一个平稳的梦,才重要。
(二)
我一直在思索着主人公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说不上是好人,也谈不上是坏人。也许可以归类于灰色人。在我们的评判意识里,存在二元对立:好与坏、对与错、黑与白、是与非然而确确实实存在二元对立中的灰色地段。所以,好人未必尽好,坏人未必尽恶。你是好人中的坏人,还是坏人中的好人?自知。
(三)
影片没有一个结果,而是留下一个悬而不得,由观众去臆想。这是我们凡事喜欢追求结果的一个大逆转。这也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有结果,又涉及到二元对立:始对末,始并非一定有末。
(四)
以前最爱看西方片,描写浪漫爱情、英雄情结、科幻未来但是现在独爱印度片。因为感受到印度电影都有一种表达,它表达人所思考的,社会所存在的
小乘佛教本来还带有浓浓的印度教基础,到了大乘佛教,已经彻底否定印度教联系了,是无本无根(靠篡改道教)的篡改邪教了。
片里结尾如果是阿卡什幻想的,坏人不杀,坏医生该死,蛇蝎女人不应该虐杀,而是瞬间死亡,那种轮回,在现实中是被天意否定的。
以坏灭恶,是天道轮回的本意,也符合人民的心意。蛇蝎女人被卖掉各种器官,然后惨死,阿卡什也拿到钱换了眼角膜,这才是真正的轮回。
片中演了有钱人的公寓和穷人也能用得起电热水壶和天然气做饭,这一点很好。
看了很多对影片字斟句酌的评论后,我突然有了这种想法,也许导演拍的时候编剧写的时候都没有我们解读的时候想得多。
换个角度来想,如果我是导演,我为什么会安排这么拍?
感觉有点像构思一部小说,最初决定提笔写或许只是因为突发奇想觉得这个构架很新颖,而并非意在表达什么深层次的含义。
回到这部短片,老人为什么死相如此平静?因为片子采用倒序,前半段的基调也很平淡,这么做的目的就在于为后面的变故作反衬,让人觉得意想不到,这便是这部短篇最具创意的地方。所以老人平静的死相放置在片头,才不会让人察觉他已是一具尸体。
为什么要安排邻居的出场?其实用意也很简单,就是为了促成男主进入老女人的家中。至于说邻居是因为在门眼后面窥探到了男主的乔装才露面,又说邻居知道对门老女人撒谎的,我个人觉得有点过度解读。试想,如果邻居从对话中听出老女人在撒谎,她为何要开门露面,知道就知道了,她开门能怎样,反而不利于她把两人后面的对话听完,正是因为她的开门,才使得男主和老女人两人不得不进屋交谈。如果邻居单纯只是喜欢偷窥,那就更没可能开门走出来了。
邻居不过是在听到外面门铃声不断对话不止的情况下才开门一探究竟,而邻居出场的时间也是为了促成男主被老女人领进家门而刻意为之的,如果邻居在老女人未开门前就出现,那么老女人便不会有开门这一出了。
我认为导演全部的安排都是为了促成最后男主进入老人家中目睹老人被杀的这一情景,并没有那么深度的诠释。
至于男主为何不逃跑,我看到的一篇影评讲得很好,就是因为性格所致,从男主比赛失败却依然选择扮盲人从事与钢琴相关的工作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习惯趋于安稳趋于自己熟悉且相对有把握的事情的人,他性格中缺乏冒险的意识,所以即使在面对目睹了老人尸体的情况时,他还是在心情稍微平静后选择了更熟悉更能把握的继续伪装,谁知道一边自我安慰说修完琴就走一边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记事簿,但已经为时已晚。
最后男主反复念叨琴不弹完自己不会被杀也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一种侥幸心理,那时他已经没得选择,只剩下继续演下这一条路可走,所以他必须弹下,与此同时又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害怕,哪怕他已经意识到老女人可能是拿枪对着自己了,他还是心存侥幸如果自己演得好,也许能逃过一劫,所以他需要自我安慰以镇定自我,所以才会反复默念那句话。
导演安排这样一句台词,也只是为了制造最后的开放式结局,我个人就是这么看的。
丘比特射箭必须蒙上眼睛,正义女神必须瞎。用眼睛是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的,他们的眼睛必须看不见,他们得用心看!正如《调音师》这部电影。
电影里面说,什么是生命,取决于肝脏?我想不仅如此吧,应该更是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世界是美好的,让人温暖,让人快乐,让人看到希望;但世界的本质是残酷的,让人迷茫,让人痛苦,让人走向深渊。然后,我们在深渊中歌唱希望的美好,用痛苦的心去表演生活的快乐。
为了筹钱而假装眼瞎的阿卡什,在撞见西米和情夫杀人清理尸体的时候,保持了冷静,没有当场揭穿假象,而是事后前往报警,这时候的他,内心的良知尚在,道德犹在。但是杀人的人就是警长,你能怎么办,而且你报警的举动,明显引起了对方的怀疑,你已经被对方盯上了,阿卡什做了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做的选择,面对强权,明哲保身。
于是,即便是在死者痛苦的女儿面前,他依旧做了假证词,事情的真相,他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大义凛然,然后立刻被警长抓起来,后面的事,他想都不敢想了。看似懦弱,却很现实,这是身为动物的天性使然,但是即便如此,他内心的善念还在,是非对错还看得清楚,只是少了勇气。
但最后,他和医生合力干掉西米,换钱治眼睛,被西米毒瞎了的眼睛是治疗好了,但是他的心却瞎了,甚至是连勇气都回来了,只是勇气,没有用在道德的一面。第一感觉和许多评论一样,觉得他好腹黑,不是个好人,但是设身处地的想想,其实他一系列的选择之中,对于他个人而言,或许,又是最好的选择。
那些把疑点说出的证人,哪个不是被西米和警长对付,即便是自己不敢站出来,西米都要毒瞎自己的眼睛,若是自己真的想找警长的`上级去报案,只怕自己连这城都出不去。而最后,有报复的机会,有完成自己装瞎赚钱目标的机会,有让自己眼睛恢复视力的机会,而且牺牲的不过是自己仇敌罢了,虽然仇敌不是被法律所制裁,但她也确实罪有应得。若是你异地处之,你怎么选?我想大多人都会和阿卡什相同吧,人性使然,无所谓腹黑之说,我们是人,不是神,这个世界,我们是用眼睛看的,不是心。
当然,也正因为如此,在电影中,也对睁着眼睛却什么都看不到的冷漠之人进行的艺术的讽刺,靠窃取他人器官谋利的出租车司机,死后家人被劝说捐献器官,很多人都看到这个讽刺,而我却以为这不仅仅是讽刺,更是对男主未来命运的暗示。选择了闭上心眼,只看表面不看内在的人啊,终究会在人生的黑暗中自食恶果,就如同在黑暗中开枪打死自己的警长。
而整部影片让我整个人都感觉不好的细节,是电影的最后,阿卡什和单纯的苏菲重逢,当年初遇的时候,苏菲看不出他是装瞎吗,我以为若是有心留意,观察细节,一定可以看出端倪,但是苏菲没有发现,因为善良的苏菲自己选择了愿意相信他,电影中人性的温暖,似乎就在苏菲这个人物身上。但是苏菲却在最后对男主说,你应该挖掉西米的眼角膜来治疗自己,这份狠劲,还是当年那个傻白甜吗?
单纯的苏菲甚至想要体验阿卡什的生活只怕这些年,苏菲也经历了许多,也不再是那个站在窗下的单纯女孩了。而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人无奈的生存之道,看似光鲜的外在背后,都有个人的阴暗。
一部《调音师》,展现了人性的懦弱,贪婪,自私,让人很压抑,却又那么的真实。想要从这个真实的牢笼中冲出去,想要呐喊,我们不仅仅要用眼睛看世界,我们更要用心看,我们要把我们的勇敢放在正确的位置。但是我自己都觉得这样的呐喊,有些空洞,无力,没有感召力。因为我自己,只怕和大多数人一样,以一个睁眼瞎的身份,游荡人间。
从前有人倒了,大家会扶起来,但现在,能打电话呼救求援的人,我都会给他点赞。不是心盲,而是这个世界,真的只有一个规则:适者生存。
电影显然值得一看,但个人觉得没有达到排山倒海的好评那个水准,大致是一个足够消遣的商业佳片,要说是黑马神作、年度奇片啥的,就有点言过其实了。
好感和遗憾都很明确。
好的部分是满足了多年心愿。作为在中文网人气超高的国外短片(豆瓣有超过15万评分,吊打许多爆米花大片),2010年的《调音师》被公认满是长片潜质。
虽然长片由印度电影人来完成,气质上总是跟原版有出入,但作为一个全民心愿的光荣达成,非常值得捧场,而且整体来说执行并不弱,没有给原短片丢脸。
不好的部分,主要来自将近140分钟的片长。
调音师这个点子,比较适合加一些前因后果、感情冲突和人性讽喻,扩展成一个90来分钟的短小精干的惊悚片。但是就像之前写过的,由于印度观众的特殊需求,他们的编剧早就习惯了把故事写到2小时以上。
这让影片出现了一种基调分裂的状态。前半个小时,悬念极淡,惊悚寥寥,你几乎会觉得这是一部盲人音乐家的励志爱情片。其实很多印度片都有把前戏狠狠扩充的做法,但好歹情绪是统一的,而这个开头却像是男女主角演的平行宇宙外传。
进入盲人弹琴目击谋杀的主线,惊悚指数急剧上升,构成全片最精彩的部分。这一段充分扩展了短片的概念,不动声色中如履薄冰的脱险,千钧一发的试探和反试探,都十足扣人心弦,虽有小瑕疵,但在导演娴熟的节奏掌控下,维持了足够的紧张感。
再往后画风再次突变,摇身变成盖里奇式的荒诞犯罪片,已经完全脱离原短片再创作。一群局外人加入游戏,几路人马围绕一笔巨款你来我往互相杀,大爆人性丑陋不堪。
平心而论这一段拍得很是刺激,各种算计利用背叛出卖,动作戏也有亮点,但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严肃斗智氛围,步步为营的惊心动魄,都一扫而空。只有一群自带黑色笑点的亡命徒,你追我我杀他玩得热闹。
等杀戮终于告一段落,电影的最后部分回归了一开头的温情文艺范儿,仿佛《爱乐之城》的宝莱坞翻拍,最后猛然冒出一个十分《非常嫌疑犯》的惊天大逆转,剧情戛然而止。
有人吐槽电影的缺点是反转过多影响了逻辑,其实这倒不算大问题,尤其是结局看似下了定论,细琢磨还是个开放式,那么前面的许多细节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逻辑问题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导演还非常聪明地悬置了一些角色的下场,把出bug的几率进一步降低,无疑也是值得同行借鉴的策略。
但这一切还是无法解决对我而言最大的那个问题,整部电影完全就像是几部不同电影缝在一起的产物,虽然高潮的某个片段被提到了开头,竭力制造这是一个完整故事的错觉,还是无法掩饰拼凑的意味。
所以看的时候不断在想,这个故事的地域特征并不强,咱们国家啥时候也翻拍一次,弥补遗憾,超越它?
不过呢,多半是想多了。
影片开头主人公自己交代自己是个天才,但是不擅长在众人面前演出,他的不安使得他最初演出失败,于是只好作为调音师。
但是他却伪装成盲人,主人自己说过:人们对于盲人会有更多的同情和可怜,他不仅会有小费。更重要的事,由于他是盲人,认为失会令人更敏感,他的耳朵一定无与伦比,所以其实人们对于他的调音技巧的好坏就不会很在意(同情心理会让人无意识产生这样的心理:盲人能当调音师都已经很不错了,就不要在苛求了),他不必在意得失,他就能放松心态没有压力的调音,于是能调得能使自我满意,发挥自己正常水平。而如果是正常的人,人们就会在于他调音的技巧,主人公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于是扮成了盲人,他非常巧妙得逃避了在人面前弹琴的压力,但这毕竟是逃避,但是问题一直存在,前几次他很顺利,包括过马路,面对性感的跳舞女人,但是当最后一次生命受到威胁时,加上了日程本拉了,他在意了要伪装的像,虽然他不断告诉自己就是盲人调音师,但是潜在内心的久违的不安情绪再次浮现,因为他一直在逃避这种感觉,并没有真正的面对和试图克服,当这次不得不面对的时候,虽然他作的很好,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这里还有一个可能的现象,男主人公其实完全可以和女主人大打出手,女主人只不过是个老太婆,男主人公其实不必非要装盲人,只不过男主人公由于被意外的凶杀案给震到了,此时他的“逃避”性格再次显露,他宁愿放弃和女主人搏斗但有更大概率不死的选择,也要选择伪装成盲人调音师,“逃避”的性格,让上天决定,他没有细想过在这种压力下他的演技是否真能过关,其实我觉得他能够想明白自己这种情况下他多半会失败,明智的选择是应该和女主搏斗,但是他没敢这么细想,没敢承认自己多半会失败,把命运交给上天,实属掩耳盗铃,“逃避”的性格再次显露,即便是到了最后一刻,他依然还在逃避。
等到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才面对,那时可能就已经来不及了吧,克服长时间养成的心理情绪的条件反射的惯性是需要时间的。
另外,主人公应该是挂了,电影开篇一个场景“屏幕一黑,一声响”,可以感觉男主人公挂了。
这部印度电影调音师是由法国微电影《调音师》改编而来,法国的这部微电影豆瓣评分9分以上,只有短短10多分钟,让人印象深刻,但是结局的戛然而止,让人很不过瘾。
而这部印度电影结束的那一刻,我庆幸:这2个小时没有白花。
感谢这部电影的导演,把一个微电影改编得如此成功,不仅做到很好地还原,还让剧情变得更加跌宕起伏、悬疑和幽默。
男主阿卡什是一个优秀的钢琴家,为了获得艺术灵感,尝试假扮盲人,对比于正常人,盲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有一天他在路边被一个叫苏菲的女孩骑车撞到,两人因此结缘。苏菲得知阿卡什是个钢琴家,而苏菲的爸爸刚好开着一家餐馆,为了表示歉意,苏菲邀请阿卡什去餐馆弹钢琴,而阿卡什一弹成名,在餐馆很受欢迎,同时他和苏菲也产生了微妙的感情。电影演到这里,也就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
F. 调音师结局解析(从影片的视听语言解析结局之谜)
文 六衡 字数:3726 建议用时:6分钟
看过印度版《调音师》的朋友们,一定要记着看看原法语版的13分钟的微电影《调音师》,和改编后的印度版相比,法语版无论是从电影的主题还是视听语言,以及设置的悬念和印度版相比都更高一筹!
毕竟,这是一部仅仅凭着13分钟的电影叙事和视听呈现,就被二十多万网友打出了92分的高分短片!同时,这部短片还获得了2011年卢纹(Leuven)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并在豆瓣最高短片中排名第三。
那么这部短片究竟是因为什么获得如此成功呢?很多人看完短片都在疑问,男主最后被杀了吗?
下面六衡将结合电影的视听语言来说说自己对电影的结局、电影悬念的设置和电影的主题三个方面的理解。
六衡的理解 : 必死无疑!尽管导演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但导演已经通过至少3个方面细节暗示了调音师的结局。
细节1:调音师的自我独白
“ 在我演奏期间她不会杀我 !”此时的调音师仍在战战兢兢得弹着钢琴,而房主太太拿着钉枪站在他的身后。
此前的调音师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满客户联系方式的笔记本可能已经暴露,而这个是房主太太识别他“装瞎”的关键所在。之所以会有这样不合情理的内心独白,是因为此时的他已经很慌乱,大脑已经失去了判别的能力!
调音师不可能永远得弹奏下去,而一旦他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这句独白,只是他的自我欺骗,他仍沉溺在自我的幻想之中! 所以,按常理,音乐肯定会停止,他也肯定会被杀 !
细节2:电影背景音乐的转换
调音师入场时的主旋律音乐在整部影片中,是一条主线,同时承担着很重要的叙事成份。 电影开场,弹琴的音乐即出现,然后以主角独白的方式进行闪回叙事,最后又通过这首音乐回到弹奏现场。
从始至终,主旋律没有更换过。然而,在最后一幅电影画面结束时,黑色字幕出现后,音乐却被悄悄换成一首类似装潢声音的音乐。
这个音乐和上面六衡说的细节1中的独白台词相呼应,意在告知观众, 调音师弹的那首曲子停止了,他被房租太太处理了,房屋太太正在用装潢工具和材料处理现场!
细节3:电影的最后一幅画面
画面定格在一面镜子里的三人画面间。镜子中,房主太太拿着钉枪在调音师背后对着他占据了大幅画面,而右上角处则是房主太太死去的丈夫诡异得坐在沙发上。
最后的画面
有网友从房主太太丈夫安详的死状推测她的 丈夫应该是一名真正的盲人, 这点我是赞成的。否则他不可能如此安详得接受太太的钉枪从自己的左边太阳穴附近穿过。
而此时,房主太太的钉枪则对准调音师的后脑勺。调音师并非真瞎,他是装瞎,但他后脑勺没有眼睛。他此时听到了房主太太高跟鞋扣在地板的声音,但并不知道身后的人在谋划着什么。 同时,他因胆怯和慌乱,以及“迷信”自己的演技,认为只要自己不动,房主太太就会依旧像之前一样“安静”。
所以,调音师很可能和房主太太丈夫一样,被她用钉枪毫无声息的从后脑勺解决掉,最后诡异地坐在钢琴前,就像沙发上的房主太太的丈夫一样!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短片里主角的内心独白,还是背景音乐,或者最后的画面,都能推测出调音师被杀的结局。这是从视听语言中的声音元素和画面信息推测而出,也是导演所作的暗示。
尽管这部短片没有印度长篇版本悬念多,但这里的悬念则更加紧凑,设置得也更巧妙严谨。 尤其是开场的前两分钟的镜头表达。下面结合电影里闪回前两分钟的镜头语言举例说一说。
举例:多处特写镜头的铺垫和暗示
特写1 :钢琴弹奏时的音箱共振,钢琴是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道具,从主角的身份职业,到故事的发展和结局,都和钢琴有关。
特写2 :调音师身体部位的特写,包括裸露的腿部和腰部、局部特写,裸露的肩膀和面部特写。这里面的弹琴时 不合常理的“裸露”都在观众心理设下一层悬念 。
多处特写镜头
举例2:出场的三个人物构图
整部短片以声音入场,有音乐声和主角的独白声,而第一个出现在画面里的人物则是一个侧身坐在沙发上的老年人。
房屋太太丈夫
这是一个中近景镜头,老人处于画面中右侧,视线看向左侧,这里采用了常规的九宫图构图,将人物放置在画面的右侧,同时利用眼神引导观众视线,将我们的视线引导至左侧,也就是接下来调音师弹琴的位置。
镜头随着视线的引导来到主角钢琴师的位置,画面呈现的是肩膀以上的特写镜头,呈中心对称。同时身后有一个只看得见黑色衣服的人物背景。 大多人物特写镜头头顶一般都会进行少量的留白处理,而此处却没有,这一方面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人物紧张的表情上,另一方面则让调音师背后的“黑色背景墙”显得更突出和神秘。
头顶无留白
短片的前两分钟,对整个故事中的悬念设置处理所做的远不止这些,譬如主角的独白台词也是悬念一层扣一层,台词和镜头语言以及画面的配合,让故事的悬念越发引人深入探究,引人深思。这些都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在观众的心有设下层层悬念和谜题。
看到有一个关于这部短片主题的高赞评论:
生活不是失去信仰就寄望于伪装,而自作聪明是另一种自寻短见。
影片中,主角在一次钢琴考试比赛失败之后,他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走向了一条“自我欺骗”之路。他伪装成失明的调音师,以弱者的姿态示人。利用人们对弱者的同情和补偿心理,获取利益。他从身体的“假瞎”,走向了心理的“真瞎”!
他在自欺欺人之中,幻想着自己是奥斯卡影帝。但他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最后遇到了一个比他更了解盲人的房屋太太。
在这个房屋太太的面前,他暴露了自己,并且为此付出了残酷的代价。 这是对他放弃了真实的生活,在自我麻痹中过着心安理得的虚假生活的惩罚。
他是一个懦弱、胆怯的可怜虫,他为了利益,迷失了自我,放弃了自我,这是他悲剧的原因。
那么在短片中是如何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用以表达影片的主题呢? 下面从两点来具说一说 。
1.第一人称叙事,以主角钢琴师内心独白的形式塑造出一个狂妄且胆小自私的人物。
首先他是一个非常狂妄自大的人。 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主要在于能让角色更加真实的走入观众内心,观众的注意力会紧紧跟随着主角的叙事,会因为他的紧张而紧张,因他的窃喜而窃喜。
但同时,因为第一人称,他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他的独白和对自我的评价并不一定就客观,他可能在自我修饰或者夸大自己的弹琴技术。 试想,如果真像他所说的,自己是个“天才”般的人物,那么应该也有足够应付考试的心理素质。然而他并没有,而是被自己的内心的紧张和胆怯打败。同时,这也暴露了他学艺不精和夸夸其谈的性格特征。
主角的紧张
当然,体现他狂妄的细节远不止这些,如为难服务员和等候红绿灯过马路时对身旁老奶奶说的话,都显示出了他的狂妄和自私的一面。
2.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的交叉使用,非常规的构图法。
在主角进入礼堂考试的一幕中,首先以远景作为这个场景的定场镜头,在广角镜头下,钢琴师显得渺小而卑微。下一个镜头是俯拍坐在钢琴前准备演奏的主角,紧接着中近景背影一闪而过,再接着对手部扶凳、擦拭琴键、发白的面部、颤抖的双手进行特写,刻画出了一个紧张而胆怯的人物。
下一场景直接出现的是主角躺在家中的床上的中近景镜头,同样是俯拍的视角,而主角从位于画面中央中心对称的位置,转向右侧的侧身方位。这个场景的布景构图也别出心裁。
主角仰面而躺的枕头是两个黑白钢琴键拼凑在一起的,此时因为主角位于两个枕头中心位置,所以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完整的钢琴键盘。键盘枕头呈倾斜线条,而当主角侧身之时,枕头钢琴琴键分裂两半。此处的“倾斜”和“分裂”都展示了此刻主角内心的状态,表现出钢琴比赛失败对他的重创。
钢琴键盘枕头的倾斜
而下一个摄影机的角度已经从俯拍的垂直角度转向了正面的水平角度。这个画面中,通过演员双手交叉的拒绝式姿态、透过鱼缸拍摄的扭曲变形的眼睛、行单影只困在玻璃鱼缸游来游去的金鱼布景。多方位展现主角的内心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中,扭曲变形的眼睛这点设置非常巧妙。 这样创造性的视觉表现了主角“非正常的状态”,“扭曲变形”暗指主角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和扭曲,他开始处于一种虚幻、自我幻想之中。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的变形和遮掩,也就意味着心灵的扭曲和封闭。 从此处起,暗示主角开始将自己放置一个虚假的世界。为了满足自己的偷窥欲、虚荣心,以弱者的姿态骗取别人的同情获得利益,最后玩火自焚。
扭曲的左眼
在没有遇到这个房主太太前,他洋洋自得,而遇到房主太太这个“高手”后,他因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本身的性格弱点,葬送了性命。 他将自己骗死在自己制造的幻想世界中,沉溺在自我虚构的世界里,失去了识别真实的能力,抵抗的能力。就像那只困在鱼缸里的金鱼,只能在自己的一方玻璃缸里游来游去。
装瞎是他走向自我毁灭的开始,他的不诚信、欺骗、隐藏自我、沉溺于虚无,也在警醒着世人。这样的一个失败的小人物生存经历在情感上也引起了我们的情感共鸣。这就是这部短片的现实意义。
人不能活在虚无之中,要想改变命运 ,请真实的生活,勇敢地面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获得劳动成果,而不是自欺欺人,凭借小聪明获得一时的小恩小利!
13分钟的微电影《调音师》无论是从剧本结构,还是电影的台词设计,声音元素的运用、镜头的设计剪辑、场景的布置和细节的铺垫等方面,都经过导演和主创人员的巧妙安排和创作,最后呈现出一部精彩的悬疑又富有深刻主题的短片,带给人视听的享受和情感共鸣,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微电影!
G. 求微电影《调音师》的英文版介绍、影评
又叫 piano turner 是法国的微电影。
Adrien is a blind piano tuner that is hired by Simon and who enters lots of houses in the easiest way. He was originally a relatively good piano player one year ago who had in mind to win the Bernstein award, but he failed and he felt sorry for himself and made the decision to tune pianos going to his clients’ places… with an extra advantage: being a silent witness of what people do around him, and sometimes he perceives fantastic things that could be unimaginable in other circumstances. But everything has its price...
The first scene shows Adrien playing the piano in underwear and someone behind him. But there is a secret in him that is revealed when he is with Simon in a café… and it is a lie that can be a huge risk for the one telling it and one never thinks of the consequences that it can bring. The story of the way the Taj Mahal was built is a verbal introction to the story that we will see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film. And the first scene becomes the last: the circle is closed.
A well-structured film with an element of surprise and a with a marvelous turn-of-the-screw in the end, it has only a spot that I would criticize that unfortunately spoils that surprise element so nicely achieved along the film: the quite obvious zoom-in to the last client’s door.
But as a whole, the film is magnificent and we se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ay Adrien manipulates people in the case of the rude waiter who serves him and Simon in such a despotic manner in the café, and its end is SPLENDID because it is narrated in off. Pretending has its advantages and it moves to sympathy and compassion, but sometimes it becomes an unbearable risk.
H. 调音师这部剧中核心场面和重要镜头及关键台词是什么
关键台词:Whatis&life。it&depends&on&the&liver。生命是什么,这取决于肝脏。
调音师中的重要镜头,第一个时间点是影片1:59:37,医生告诉主角后备箱里的女人的肝脏可以卖6000万卢比,如果她的眼角膜可以移植给你,那你就能回复光明,主角低下头并没有任何反驳,然后车子开过公路旁那颗树并且一直往前开并有停顿。
第二个时间点是02:04:30,主角在和苏菲的叙述中,他和医生产生了争论,然后后备箱出现动静,车子恰恰就停在公路上那颗树边,然后离奇的发生了之后的一系列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