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伯纳德·罗斯执导,苏菲·玛索、肖恩·宾等主演的爱情片。该片于1997年5月1日在德国上映。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对于托尔斯泰的印象一直只停留在《战争与和平》中,因为总觉得他的小说太过无趣,昨天偶然间看到《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只是出于无聊才看了一下,但是似乎一下子就被这部电影吸引住了,也是女主角太过漂亮,男主角过于帅气。但是看完后我觉得这部电影真的是不容错过。
这部电影主要是讲,年轻的军官伏伦斯基在一次舞会上与有夫之妇安娜相识,两人一见钟情,起初安娜极力想要斩断两人之间的爱情,可是伏伦斯却坚持不懈的去追求安娜。安娜决定离婚与伏伦斯在一起,可是当两人在一起时,却因为种种矛盾不停地吵架,最后伏伦斯决定离开安娜去母亲那里,安娜独自走在街上看到人们的种种神态,想到自己的生活心情很是悲痛,一念之下我轨自杀。伏伦斯在安娜走后,才有意识到他是如此的爱安娜,如此的后悔。恰好此时俄国战争,伏伦斯决定参军打仗,以了解自己残缺的一生。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我的感慨有很多,首先是,任何人任何时候一定要懂得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余留半生的后悔。伏伦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安娜的爱,而是安娜走向了死的深渊,事后他是意识到了,但是又有何用呢?如果他能早点懂得,早点去珍惜,去站在安娜的角度的去想,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惨剧发生呢?不仅仅是爱情上,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应当是如此,认清你所真正需要的,真正珍惜的,并且付诸于行动,好好去做去爱,以免以后去后悔。
其次,这部电影还让我增加了一些对爱情的认识。爱情和责任有时候并不是一致的,安娜和伏伦斯是有爱情,可她还有儿子有丈夫,有她属于家庭的责任,可是她没有清楚地考虑到自己的处境,为了爱情而抛弃了责任,同样也造成了她最终的悲剧。
我觉得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不仅仅只有这些,此外每个人的感慨也不尽相同,如果大家有兴趣也不妨去看一看,我觉得这部电影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一百年以来,被搬上银幕演绎已经超过十次了。在此,我想说的是1935年葛丽泰?嘉宝主演的好莱坞版,1948年费雯丽主演的英国版,1968年塔吉娅娜·萨莫伊洛娃主演的苏联版和1997年苏菲?玛索主演的美国版。
我关注的是服饰。托尔斯泰原着中的安娜是一个深具审美品味的女人,“她的衣服在她身上绝不会惹人注目”。安娜很会打扮,擅长让自己盖过服装,而不是让服装的美胜过人本身。书中描写安娜的衣服看起来总是很朴素,然而这却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朴素。这种风格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风靡全球,俗称“低调”。1935年的好莱坞显然还不具备低调这种贵族气质。因此,它的古装片只会一味追求华美——而这种华美,也只是好莱坞自己所以为的华美。在电影里,嘉宝版安娜穿得很啰嗦——领口、袖口、裙摆,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的荷叶边。裙子和帽子点缀着一堆一堆纱做的花朵。当时的好莱坞对古装片的历史逼真性,还没有什么认识,因此仿古仿得粗枝大叶。在这个版本里,设计师设计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历史服装,甚至没有想到应该翻一翻俄罗斯19世纪的肖像油画。
费雯丽版安娜的每一套服装都与首饰配套。影片中的项链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安娜的项链令人过目不忘,其他女配角的项链也设计得很别致。设计师特别注重纱的运用,令费雯丽的造型非常华美——好莱坞同行在10多年前未遂的追求,终于在此得到了实现。不管怎样,制片商肯在服装上花钱,并且是花大价钱——这对电影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苏联塔吉娅娜版安娜,在造型上深得原着精髓。影片中安娜的服装样式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却非常优美动人,令人有模仿的欲望。片中,除了舞会上那件着名的黑色晚礼服裙摆拖地以外,安娜的其它裙子不再有长长的裙摆。并且片中的大部分裙子都使用了浅色系,看起来很轻盈。安娜与渥伦斯基在欧洲旅行那一段,她穿的几件连衣裙线条简洁优美,衣领和袖子的设计都很特别。
苏菲·玛索版的服装,裙摆后有一个翘起的裙撑。这个裙撑在设计上跟整体服装结合得很好,显得相当优雅,尤其是在舞会中跳舞,需要把裙摆提起的时候——女人在这个时候显得婀娜多姿。片中安娜的裙摆设计明显模仿了费雯丽版。但费雯丽版在跳舞时没有体现出那种婀娜的感觉。当然,这也跟舞蹈动作的设计有关。我一向不反对电影造型在尊重历史真实的情况下,稍微脱离现实。我只要求这种脱离现实能带来一个美的结果。在视觉盛宴里,美丽是永远的王道。
安娜是一位十分动人美丽的少妇,她优雅靓丽的气质很会使男人一见倾心。渥伦斯基是一位青年伯爵,英俊倜傥,感情冲动,敢于表达。两人碰在一起,檫出爱情的火花是必然的事。
安娜早年嫁给长她20余岁的卡列宁,少女渴望得到应有的爱情,但卡列宁是一架官僚机器,想升官,冷漠无情。安娜同他过了8年苦闷虚伪的生活,还生了个儿子谢廖沙。两人思想性格的尖锐对立,正是家庭破裂的根本原因。
安娜本来是去调解哥嫂感情纠纷的。哥哥斯蒂瓦同家庭女教师偷情,嫂嫂多莉便同哥哥大闹一场,家庭危机愈演愈烈。不想在火车上邂逅渥伦斯基,他风度翩翩,热情活泼又年轻,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这就同年老古板、官气十足的卡列宁构成尖锐的反差。同渥伦斯基的相遇是安娜性格的转折点,使她第一次领略到了她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爱情,认识到过去全部生活的虚伪。安娜以感情为第一生命,她极其珍视自己的爱情,不愿意像其他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当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当看到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时,她立刻泪流如雨,不顾一切地大声叫喊起来,因而大受上流社会小姐太太们的指责。在回家的途中,她对卡列宁说“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可卡列宁要求她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不要把渥伦斯基带到家里来。卡列宁的冷酷是安娜无法接受的,而她同渥伦斯基的公开结合却又把自己置于同上流社会对立的地位。于是,这个弱女子同上流社会之间,便展开了力量悬殊的殊死斗争。
渥伦斯基对爱情的冷淡则成为加速安娜死亡的催化剂,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绝望和孤立无援的窘境。渥伦斯基原本是个不错的青年,对下层人民也表现出一定的同情,在火车上看到一名铁路工人被压死了,立刻拿出200卢布,赠给孤苦无依的寡妇。对安娜的爱情也不乏真诚,当与安娜一见倾心后,他不顾周边人的议论,疯狂地追求安娜。从安娜与渥伦斯基热恋到相爱来看,安娜是尽情享受了渥伦斯基的爱,两人缠缠绵绵纵情,渥伦斯基竭尽全力把握节奏,使双方都感受到了爱的魅力。可以设想,如果安娜与卡列宁离婚手续能够办下来,渥伦斯基绝不会放弃安娜,一定会与安娜生活在一起的。在19世纪的沙皇俄国,贵族阶级把持着国家政权,专制思想和特权思想根深蒂固。一个20多岁的青年难以承受社会和家庭压力,最后必然选择抛弃原本喜爱的女人。
作为贵族出身又嫁给社会上层官僚的安娜,自己也有许多不被世人认可之处。寻找爱情固然是人间最崇高的权利,但维持爱情靠一个人是办不到的。安娜是一个有夫之妇,并且有一个孩子,家庭地位珍贵;渥伦斯基是一个尚未婚配的青年,小安娜4岁,爱情观尚未定型,思想活跃,且家庭出生同样高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要说在19世纪的沙皇俄国,就是在当今中国,安娜的行为也很难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如果安娜和渥伦斯基真的结为夫妻,那么不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的社会,他们都不可能过着像原来那样的优越生活,更谈不上幸福,不能想象他俩会白头偕老。安娜应该面对现实,没有必要去毁掉自己,当一切都无可奈何时,应该追寻自己应有的生活,活着才是最美好的。
影片描写人物细致,情节生动曲折,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优雅、动人、情感和敢作敢为的安娜。
很久很久以前,我读过《约翰的克里斯多夫》。那是读过的`最艰难的大部头之一,读了之后没读懂。我还试着去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一页之后就放弃了。可见托尔斯泰多么让人高山仰止——高山嘛,仰头看看就好了,爬就不用了,止步。
因此,虽然出于花痴大菠萝Sean Bean买了1997年电影版《安娜卡列尼娜》(中文译名《爱比恋更冷》狗屁不通之至),由于对托尔斯泰的敬畏,碟片在架上放了很久才终于塞进放映机。
原来,不过是个很不聪明的红杏姐姐出墙以后的遭遇。大凡伟大的文学作品,通常都有一个很通俗很八卦的核。
听说这一版改编得不好,没有把原著的长处表现出来。听说原著的长处是用文字和灵性把读者一层层缠进去,最后让人忘记在读的其实是个八卦版故事。
无论如何,没看过原著,最好不要乱放阙词。单说这版电影,还是挺好看的。服饰华美,外景令人屏息。演员表演也不错。原著的精髓没有也不要紧,反正我也没比较。
冲着Sean Bean买的碟,却发现苏菲·玛索更亮眼。难怪本片的海报都没有Sean Bean的正面。苏菲细致典雅,眼中却是难掩的执着。她演绎的安娜很执着,是一条道儿走到黑的性子,所以才走上绝路。间中的挣扎也蛮惨烈的。
只不过——不要说我冷血——这个安娜到了后来并不令人同情。她做出了选择,然后付出代价,并怨不得旁人。从片中的情节,我也看不出她丈夫哪里不好,除了年纪老之外(说实在的,老演员本人还是挺有魅力的)。如果说他冷酷,安娜抛家弃子就不冷酷了?没有激情的生活固然可憎,然而家庭和孩子也是女人真正需要的。鱼与熊掌若要得兼,做女人就要聪明。还有,如果要爱人一直喜欢自己,就不要糟蹋自己,也不要朝夕跟他守在一起。安娜的故事是个悲剧,可为什么她跳下铁轨的时候我并不难过?说到底,要出墙,就要有担当。
列文的那条故事线,是拿来跟安娜那一对做对比的。显然作者的道德评价也不完全在安娜那边。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危险关系》,也是一个貌似端庄贤淑的贵妇受激情驱使毁了自己。说到微妙,还是《危险关系》胜了几筹。起码男主角很强势。《安娜》里的渥伦斯基不够坏,不够精,空有一副好皮囊而已。当然这是一副绝好的皮囊,我倒不是抱怨。
看到几多熟人。列文叔叔(Alfred Molina)后来演了《蜘蛛侠》里的章鱼博士。里面还有个不太厚道的贵妇(Fiona Shaw),后来演了哈利的佩妮姨妈。演Kitty的女孩很漂亮,后来演过《黑色大丽花》。
最后声明一下,青少年时期,大部头还是要读一两本的,这样呢,以后老了,就可以慵懒地说:某某书我读过,没读懂。颇拽的。
⑵ 烈火英雄观后感800字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烈火英雄观后感800字(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昨天晚上吃过饭去看了《烈火英雄》这部电影,看的过程中我一直想离开,因为实在是太揪心了,我觉得这部电影拍的过于真实过于震撼,简直就是灾难片的既视感。
当然这不是在贬低这部电影,而是如此真实的让我不敢想像接下来消防人员们会遇到更严重的事故以及更大的牺牲,我不愿意看到这些,并希望不看就不会发生,然而事实上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我只能相信他们能面对并成功解救,也希望主角光环的力量能够保佑他们。
我还记得影片中,总指挥问谁在列的是党员的,家里有兄弟的站出来,说你们是党员,理应为人民服务,家里有兄弟,父母还有人照顾,他们就组成了一只敢死队。还有总指挥揪着屡次撒谎的石油厂老板的衣领说,你太不了解我们消防人员了!我突然对他们心生敬畏,肃然起敬,这种责任感让他们不惧生死,永远是一个敬礼便冲上前去。
记得春天的俄罗斯山火蔓延到境内好多消防人员去灭火,现在台风袭来摧毁了很多村庄,多处被淹,出动了许多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灾。他们为了什么何以不顾生死,不顾家人不顾孩子,总是那么果敢,坚强呢?不为什么,就因为他们是军人,这就是他们的责任,这个责任赋予他们光荣的行动,也成就他们伟大。
突然想起来一句话来,你觉得你过得理所当然的美好生活,其实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我突然理解了,这个人就是军人,他们值得我们给予尊重、敬畏和感恩!
感谢他们为了我们所做的牺牲,也感谢所有为我们提供过服务或帮助的人,哪怕是他们职责内的事也值得我们说一句谢谢!
说起感恩我不由得想起来有一位教授的话“感恩教育不是故作煽情的感化,而是不求回报的关心关爱,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换孩子心甘情愿的回报。”我十分认可,并且也认同他另一句话“爱,是非功利性的。”教师对学生,父母对孩子都应该是非功利性的,能爱他们已是足够快乐!
从电影院出来去卫生间,一位大姐微笑着对我礼让,而我也微笑与她交流,好像是被这部电影洗礼了一般,我看到了十分纯净的善意,就来自一个陌生人的微笑,也让我心头一暖。
这种感觉真好,虽然出来后并没月亮,但是听夜风在耳边呼啸,想到此刻在一个充满爱和保护的国家,能够安全的在10点半的夜里在马路上行走,有消防军,人民子弟兵,警察,医生他们这些勇士为我们提供保护和救助,我真的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动骄傲!
暑假里,妈妈带我看了一场叫《烈火英雄》的电影,我看了深有感触,影片实在是太感人太震撼人心了!
油气工厂因检查不专心,发生重大火灾,最大油气罐A01长80米,宽20米,但,最可怕的不是A01啊!而是A01旁边装满化学物品的罐子,这些一旦爆炸,足以相当于20颗原子弹,整座城市将化为一片荒芜!工人来不及关闭6个阀门,只关了两个,油气罐厂的老板因为以前都是使用电关闭阀门,所以,他也不知道人工要关几分钟,他只知道每转80次为一扣,一个阀门一共100扣,也就是说,四个阀门一共要32000下,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啊!
江立伟不顾那些时刻会烧伤他的熊熊烈火,和队长穿着防火衣关闭阀门,转了好几个小时,终于关闭了三个阀门,但还有一个阀门没有关闭,江立伟让队长先走,队长犹犹豫豫,还是跳了下去,因为江立伟说他会跟在他后面,谁知,他并没有,江立伟大喊:“来吧!我们现在一对一!”他的这句话多么震惊人心啊!
最终,火似乎乖乖认输了,“火,你输了!”江立伟又一次说出了让千万人都震惊的话,但是他却永远葬身于火海之中,他没能活着出去见他的孩子和老婆。就像他们说的:“当消防人员的那一天,迟早都会有做好牺牲的准备。”
最终熊熊火焰终于向所有消防人员低头,同时,也让许多消防人员的牺牲作出代价,换来了所有人民的幸福平安生活,比如:消防人员郑志为了救出他的兄弟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其他兄弟们的生存,我到现在还记得他被大火吞噬的那一刻,还紧紧抱着手中的喷水管子;班长保证了运输水机器的安全,英勇的牺牲在水里。没有和他刚结婚的妻子生活在一起。
另外,加入到战场上的白衣天使们,也没有退缩,没有畏惧,为受伤的消防战士们疗伤,没有导致更多消防人员的牺牲。我们所谓的美好生活都是由他们为我们不畏前行而来的!
他们都是最棒的!我们日常生活生活中也要预防,吸取这次的教训,不能让这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白演,不能让消防人员白白牺牲!希望以后的生活中没有警铃的声音。
昨天,去看了《烈火英雄》这部电影。首先,说一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拍的很好,演员和导演都很专业。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害怕死亡,死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能世界上谁都忘记了你,你不知道这世界以后的会发生什么。但是,有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并不惧怕死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防人员”,他们在“生存”和“职责”面前选择了后责。有一句话讲的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挡在前线。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守护。每当我听到有哪里的消防人员,遭遇不幸时。感到特别的无能为力,为什么在和平年代也会发生这种事情?
每一个消防人员背后,必定有一个强大的家庭在支持着他们。看到过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位母亲。说最害怕的就是部队的领导给家属打电话,他们接到的电话可能百分之九十是不幸的没有特别严重的事情部队一般是不会打电话给家属。火灾无情,是的。人都害怕火,消防人员也怕火,一样都是普通人。但是从他们当消防人员的那一刻起,就比普通人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守护人民就是他们的“职责”,面对任何的灾情。他们都是向前冲,而不是撤退。他们没有办法选择,头上顶着国徽,身上穿着消防服,肩上扛着人民。他们是百姓的利刃!
看到过一个采访消防人员的视频:说白天出警是45秒,晚上出警是一分钟。还是有很多人嫌弃他们怎么那么慢,不理解他们。尽管面对这些,但他们永远都坚持着。同时呼吁大家,不要乱丢乱放烟火,避免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他们实在是太伟大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永远在抢险第一线,消防人员本就不是天生的英雄。也是个普通人,也是个妈妈怀里的宝贝。但为了人民的安全他们必须勇往直前,背后有国家,人民,家庭都需要他来一一守候。你整齐的红装,是对祖国的负责。你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对人民的坚守。你出色的成就,就是家人的骄傲!
感谢你们的守候与付出,奋不顾身救人的场景很美。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去好好了解消防人员这个职业。愿每次出警,都平安归来。致敬,最美的逆行者——消防人员。
昨天晚上,我和我的哥哥还有妈妈一起去看电影,这个电影的名字叫《烈火英雄》。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开始,外国人觉得应该给船换一个油仓,而没上报中方。因为手下大意,从而使火在油管内迅速燃烧起来。因为那里是个油罐区,所以使火迅速蔓延,产生了爆炸,让在那里的工作人员无一生还。巨大的气流迅速冲击,给附近的居民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消防员们全部出动,但消防指挥官十分担心高20米的A01号罐爆炸。江立伟和另一位消防员勇闯A01号罐,因为A01号罐已经爆炸,若再不关阀门火便会烧到化学罐区,到时候整个城市都会很危险。
马队长死守化学罐区,因为断水了,他们用石头堵住铁网,在火块烧到化学罐时,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化学罐。在火将要吞掉他们时,水管有水了,但是负责清洁的消防员死了,他是被渔网缠住了,最后溺水身亡。就在有水之时,江立伟正在关最后两个阀门。另一个消防员已经被江立伟支开,撤到安全地带。最后阀门关上了,江立伟也微笑着掉入火海了。最终他们保住了化学罐区,救出了人们。
看到这一刻,我落泪了。在遇到危险时,人们都往外跑。而只有他们,为了人民安全,不关心自己,拼命往里跑,为了是给人们逃跑争取时间。在火海当中,队长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专心的与火做斗争,且还要保护每个人。让我看到A01号罐快要爆炸之时,江立伟劝大家撤,而队员们坚决不撤时,我认为队员们是对的,而妈妈认为生命第一。因为我觉得队员们知道生命第一,但如果他们逃走,整个城市,包括自己的亲人都会丧生。所以他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灭火,也不愿危及到亲人的生命。啊,这才是英雄!
我知道了,我们要好好地珍惜身边的事物与环境,因为,这一切,都是无数无名英雄,用生命来守护的!
今天,我去电影院看了《烈火英雄》这部电影,《烈火英雄》剧情根据报告文学作品《最深的水是泪水》改编,故事源于“大连7·16大火”真实事件,讲述了沿海油罐区发生火灾,消防队伍上下级团结一致,誓死抵抗,以生命维护国家及人民财产安全的故事,场景1:1还原。
电影一开始,描述了一个饭馆着火的场景,消防队去灭火。消防队长江立伟带领队员灭火,大火被扑灭,江立伟让新兵去熟悉火场,结果新兵被煤气罐炸死,江立伟被贬到了郊区做队长。
沿海地区,石油罐意外着火,如果相邻的化学罐爆炸的话,整个城市,甚至相邻的韩国都会炸到,这部影片围绕第二次火情展开,非常的危险,全省的消防部队全部赶来支援。
赶到了火场,那熊熊烈火不禁让人望而却步。但消防队员们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消防队员们开始灭火。
于大火交战了好一阵子,仍然没有什么效果。原来石油罐和其它石油罐是通着的,必须要关闭阀门,于是江立伟毛遂自荐去关阀门,但由于火势太大市区停电了,所以只好手动关闭。
与此同时,现消防队长马卫国带领消防队员死守化学罐区,他们以视死如归的心态去灭火。但远程供水出了问题,供水器被海洋垃圾堵住了,负责人徐小斌在清理海洋垃圾的过程中溺水身亡。在奋战的过程中,消防队伍被困在了火海中,只有消防队员郑志在外面,队员们让郑志去搬救兵,但郑志却往反方向跑,大家都说郑志逃跑了,其实他拿来了水管,赶来救火,救出了队伍,自己却葬身火海。
火势越来越大,消防英雄死伤人数越来越多。就在化学罐即将爆炸时,江立伟关上了所有阀门,但江立伟却葬身火海。大家齐心协力,火势慢慢变小,最终,火灭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不仅仅是消防员的故事,更是一个个为人民安全、国家安全而奋斗的一个个背影,他们就是我们最需要敬佩的人。
向消防员致敬!
一星给消防员,一星给导演的这份心。
电影中展现了爱情、父子情,电影想表达英雄主义、消防员,电影想展现火灾的大场面,最终,这些想表达的都表达了,却都没表达出来。
导演想做一锅烩菜满足所有人的胃口,最终却炖糊了。
先说爱情,表达方式和火灾的悲壮、紧张脱节,没有看到王璐和徐小斌之间的感情,只是为爱而爱,为死而悲。让我想起贵州救灾的一则新闻,消防员瞒着妻子去救灾,反而因牵着狗在现场搜救的照片被妻子知道,没有死和生,却更见爱情。
影片中刻画了两对父子,江立伟和他儿子、马卫国和他父亲,冲突不明,和解强煽情。其中唯一的闪光点是江立伟面对儿子反复的逼问,诺诺无言,大拇指颤抖。影片是想表达消防员出生入死却不被家人理解吗?还是父子之间既有冲突又有爱?我没有看到这些情感的土壤。
电影想塑造江立伟的英雄形象,但缺乏刻画,就差片头直接来一句“各位观众,江立伟是英雄,你们带着这样的感情看就可以了”。江立伟的感情没有进入影片,安排了一系列的事件,他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做完了该做的事情。
“烈火英雄”中的英雄,应该是消防员,电影的着眼点却太小了,一架直升飞机、2名远程供水保障员、8个人的中队,是因为成本不足吗?还有多处刻意的慢镜头,就想导演在说“这个地方应该很感动,你们应该哭了”。感动是要靠情节推动的,不是靠暗示。
火灾场面很震撼,王璐模拟油罐全爆炸的画面更震撼,对危险的细节刻画更让人紧张,一起看电影的友人在开头感慨说“好像在看恐怖片”,我不由想起《死神来了》。太追求画面,震撼多了人也麻木了,而且连廊、哨岗楼爆炸也有点儿假,一看就是炸药炸的。
影片的立意很高,却请来了诸多娱乐明星,它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更多的只是在商言商而已。
自人类文明进入城市化阶段,随着人口与建筑的逐渐稠密,防火便成了头等大事,消防员这一职业,也随之诞生。厚厚的消防服,冲天的高压水柱,还有尖锐响亮的警笛声,消防员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却很少。近期上映的《烈火英雄》,是少见的以火灾为主题的国产电影,讲述了滨海城市因管道爆炸而引发的火灾,随时威胁着数以百万计民众的生命安全,而消防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前往第一线奋力抢险,最终将大火扑灭的故事。
以烈火为开端,又以灭火为结束,在那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是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温情片段。他们是消防员,但他们也都是平凡的家庭中的一份子,为了他人的美满而踏上视死如归的火场。在观影之前,我对消防员了解很少,只知道人民常说火灾无情,当我在银幕中见识到那天灾般的烈焰袭来时,身体却不自由主的打了个寒颤,感受到令人窒息的压迫。
他们是现实中的“逆行英雄”,人民常说我们有现在的生活,靠的是军人们镇守祖国的边疆,而我认为,消防员与他们相比毫不逊色,他们也是军人,身着消防服的军人。与荷枪实弹的军人相比,消防员手中的水枪就是他们的武器,水就是他们的子弹,火场就是他们的战场,火灾就是他们的敌人,以血肉之躯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不收侵害,他们也是保家卫国的真英雄。
有时我会想,如果穿上这身消防服的人是我,我能否承担得起这份责任,这份远远高过生死的责任,他们承载着的是民众的期待,是战友的生命,是国家的信任。虽然身体已被烟熏得黝黑,但那一往无前的背影,却是格外的耀眼。他们爱惜生命,却时刻将自己置于危险中;他们无处不在,我们还不曾不知晓他们的姓名;他们从人群中逆行而过,甚至连面庞都未来得及看清。这是一个非常壮大,但又很渺小的故事,火焰渐熄,红光逐渐消失在视野中,而那一丝灰烬,却又让人觉得有些温暖。
今天,我认真地完成了所有的打卡任务和作业,晚上老妈如约带我去大润发的大地影院看《烈火英雄》。我们买好票,找到对应的位置坐下,电影正好开始。
《烈火英雄》的.主演是黄晓明、杜江和谭卓。影片讲述的是滨海城市石油码头的管道发生了大爆炸引起火灾,一群消防队员冒死救火的故事。
一座高达10万立方米的储油罐发生爆炸并且泄漏,泄漏的原油随时可能引爆邻近的油罐。火灾不断升级,爆炸接连不断地发生。然而,这都不是最恐怖的,离油罐厂不远处伫立的危险化学物像跃跃欲试的魔鬼等待着被点燃。如果这些化学物被点燃,刹那间就会带走几百万人的生命。在这危难时刻,一批消防员告别家人,赶赴火场。
救火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郑志的消防员。在救火时,他的班长和好几个兄弟被困在火里。那时,他没有被困,但是,他为了救班长和他的兄弟们,拿起水泵就冲进了火海……最终,班长和兄弟们得救了,他却被空中坠物压住,熊熊烈火很快在他身上燃烧起来,年轻的生命牺牲在火海之中。
还有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黄晓明主演的江立伟在火海中关储油罐阀门的镜头。储油罐一共有五个阀门,每个阀门都要转8万圈才能关上。因为阀门都是铁的,只要手碰到阀门就会被烫得吱吱响。每当他摸到那个阀门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的手也在被铁烫似的。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也没有逃跑,而是毫不犹豫地继续关阀门。当他把最后一个阀门关好的时候,却被火中的坠物打倒在火海里。他已经累得筋疲力尽、无力挣扎,脑海中出现了他和妻子、儿子在一起的画面……这时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我偷偷地瞄了一眼坐在旁边的妈妈和观众们,大家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看完电影出来,妈妈感慨地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啊,只不过是有这些英雄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
我想对消防员叔叔说:“消防员叔叔,你们辛苦了!我一定好好学习,遇到困难时也会像你们救火时一样勇敢。我永远爱你们!”
这个寒假,我在家看了一部爱国类影片——《烈火英雄》现在回想一下,影片里的一场特大爆炸事故可真让人震撼。
海港码头发生管道爆炸,大量原油外泄,引发特大火灾和连续爆炸,即将引爆化学罐区,这是一起关乎全城人民生死的灾难,而有一群“逆行者”在千钧一发之际挺身而出,阻止这场浩劫的发生。
火势迅速蔓延,新婚消防官兵夫妻接到上级指令,迅速从婚纱照拍摄现场离开,各自奔赴岗位,谁知这一别成了永别;敢死队员深入火海深处,手动关闭流向燃烧油罐的每一个阀门,哪怕被热浪烤得手脸模糊、壮烈牺牲;哪怕是胆小的郑志也为了给队员们开辟出一条生路,最终葬身火海……
无需夸大,哪怕是硬汉看了《烈火英雄》也会流泪,除了展示让人震撼的火灾场面外,更彰出显灾难中的消防队员的职业使命和人性光辉。
“烈火无情,英雄无畏。”在危难时刻,一批批消防官兵告别亲人、赶赴火场,成了国家和人民的最后一道防线。一句台词戳人泪点,“自从我们当了消防员那天开始,我们就已经做好了要牺牲的准备”。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即便是被讲了千万遍的一句话,如今想来依然令人动容。
作为国内少有的消防题材影片,《烈火英雄》将消防员群体的“伟大”与“平凡”统统带入大众视野。每个角色都从自身出发,除了呈现火场英雄的形象之外,更为观众展现消防员作为普通人有血有肉的情感。
再强悍的英雄也会有不堪一击的软肋,灾难面前人人都会恐惧,消防战士也是人,他们也一样;消防员身份之外,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同样是父亲、丈夫与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活着出去见自己的爱人、孩子、父母,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尾曲《逆行者》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每一次惊心动魄,每一次被浓烟吞没,其实我知道,你也平凡如我”。最可爱的人,也是千千万万人中平凡的一个。
今天我们全家到电影院看了一场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叫《烈火英雄》。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滨港新区一处油罐区因外国油轮的操作不当致使油罐着火并引发爆炸,全市消防官兵冒死扑救,英勇献身的感人情节。火情发生后,滨港消防员们全部出动,从各个地方集结起来奔赴火场。可是由于火势太大,消防指挥官十分担心高20米、直径80米的A01号油罐爆炸,更担心引发旁边的装有苯和氰化物的化学罐区爆炸,一旦发生爆炸,威力将超越三颗原子弹,危及全市800万人的性命。即将退役的消防员江立伟和另一位消防员勇闯A01号罐,因为A01号罐已经大火并多次爆炸,若再不关油罐区阀门,其他油罐的油会源源不断流向A01号罐,大火将持续不断,并引发连环爆炸,最终引爆附近的化学罐区。最终,消防员江立伟、郑志英勇献身火海,消防员徐晓斌也壮烈牺牲,但他们用生命切断了输油阀门,保障了战友的平安,保证了远程供水的畅通。全体指战员用他们毫不退缩,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终保住了化学罐区,保住了整座城市,保护了800万市民。
看到这感人的一幕幕,我泪流满面。这些消防员不拍死,敢于担当,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他们在接到火警通知时,有的在学校陪孩子,有的在休假拍婚纱照,有的即将退伍回家。但火情就是命令,他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在生死关头组成敢死队,步伐坚定地走向火海。那一刻,他们是我心中最伟大的人!
影片不仅展现了消防员冒死救火的场景,还体现了消防员们超越生命的战友情、医护人员坚守一线救死扶伤的高尚品格和人民群众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的人间大爱!
生活在和平年代,虽然战争离我们很遥远,但正是有了可爱可敬的军人默默付出和坚守,才有了祖国的平安;正是有了这些伟大的消防战士才有了我们生活的安宁。所以我要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长大后也要成为他们这样的人,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⑶ 给孩子自由和放纵孩子有何区别爱与溺爱的界限在哪
夏天的时候,带着女儿和小a母女去海边度假。
有一天,我们临时约了个旅拍,于是两个妈妈回到酒店房间就兴奋而慌乱地开始挑选自己的衣服,两个三岁的娃孩子自顾自玩着,耽搁了一中午,也没有空带她们午睡。
终于配好了大人的衣服,时间已经很紧了,我们开始匆匆给孩子换衣服。
小a说要穿粉色那件短袖,小a妈妈说和裤子不配,还是穿黄色的吧!边说就边给孩子套上了。
衣服穿好,小a就开始闹:“ 我不要穿这件!我要穿粉色的! ”
小a妈妈说: “穿都穿上了!时间来不及了,就穿这件吧!”
小a开始哭了: “不要不要!脱掉脱掉!”
母女俩 僵持了一阵,小a妈妈妥协 了,给孩子换回了粉色的短袖。
然而,孩子的哭声并没有停止,她不停地埋怨妈妈: “妈妈,你为什么不给我穿这件?妈妈,我就是想穿粉色的。妈妈,我好难过……”
小a妈妈着急又无奈地说:“小a, 现在妈妈不是已经给你换上了吗?不要闹了好不好,我们要去拍照了!”
小a的情绪却根本停不下来,越哭越伤心,还说我不出去,我要妈妈抱。
妈妈把小a抱起来,说: “你不要哭了,你是不是想睡觉,你快睡吧!”
小a妈妈眼神、动作都透露出一种焦虑和不耐烦。所以小a并没有停止哭泣,还时不时嘶吼道:
“我不要睡觉!我也不出去!”
“妈妈我好难过!!”
小a妈妈最终放弃,把小a放下来:
“不过就是件穿衣服的小事!我现在也给你换上了!你还要怎么样!”
“你现在马上给我停下来,我不喜欢哭兮兮的孩子!”
小a想要停下哭声,却怎么也止不住。但还是不停拽着妈妈的腿要抱。
我试图抱起小a哄她,我女儿也试图去安慰小a,邀请她一起出去玩,可是小a的眼里只有妈妈,只要妈妈。
预约拍照的时间已经过了,小a这么一闹,啥也做不了。她妈妈只好让我们先出去玩,因为小a需要安安静静才能睡着。
一个小时后,我和女儿回到酒店,小a没闹了,但也没睡。一问才知道,我们走后,妈妈和她的拉锯战依然继续,且愈演愈烈。
妈妈说: “你停下来不哭,我就抱你睡觉。”
小a说: “妈妈你先抱我。你抱我我就不哭了。”
来回几次后,妈妈退让,抱起她来,她仍然停不下哭声,妈妈说:
“你哭成这样,嗓子都哭哑了。喝点水吧 !”
“妈妈你给我拿水。”
妈妈的火又上来了, “你自己有手有脚,自己去拿。 ”
“妈妈给我拿。”
“你不哭我就拿。”
“妈妈你先给我拿,我就不哭了。”
“你先停下来。你不哭我才给你拿。”
还好这时小a的爸爸来了电话,小a得到安慰,情绪平复了一些,妈妈也找了个台阶,给她拿水喝了。
然而这件事,却成了小a妈妈心里一个结,她说:
“我真的想不明白,她为什么脾气那么犟,就是要跟我对抗!”
我开玩笑打趣:
“你不也一样吗?”
小a妈妈说:“换你你不气吗?”
我说:“换我的话,也许在换衣服那一步,我就会让她自己选,而不是强迫她。”
“这样的话家长还有什么威严呢?如果妈妈总是退让,不是很没有原则吗?”
小a妈妈的这句话,可谓是说出了大部分家长的心声与疑虑:
那么多教育专家都说,要给孩子爱与自由。
可当我们去爱,总感觉是在惯坏孩子。
而当我们给孩子自由时,会发现孩子就像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
这不是在溺爱孩子吗?不是在放纵他吗?所谓的爱与自由,究竟有没有底线?
诚然,正如小a妈妈所想、所做的那样,如果她给了小a选择穿衣服的自由,会觉得自己这个妈妈很软弱,失去了权威,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而如果她在小a哭闹要抱时,给出无条件的爱,抱起小a,又会感到自己是在溺爱孩子,毫无原则地妥协和退让,觉得这样会害了孩子。
抱着这样想法的父母,最终会在犹豫中挣扎,和孩子陷入一种“权利争斗”的死循环:
妈妈说:你要“如何”,我才“怎样”。
孩子就会说: 你先“怎样”,我才“如何”。
往往最后,妈妈是犟不过孩子的。毕竟,孩子哭成那样,再硬的心都会疼。
即使妈妈坚持不心软,孩子在哭声中绝望,也许会妥协,也许会变乖。
妈妈也许也会以此为豪。但最终,夜深人静,妈妈们也许仍然会禁不住问自己:
我真的了解孩子吗?孩子,又究竟是因为懂事,才听话,还是仅仅因为怕我,所以不得不屈服?
摆脱“权利斗争”的困境,给孩子爱与自由,才是解药。
就拿小a和妈妈的冲突来说吧!
一开始,母女俩的冲突是:
妈妈要给小a穿黄色衣服,理由是搭配。
小a想穿粉色衣服,理由?没有理由,就是想穿!(一个孩子,能给出什么逻辑严密的理由?)
为什么小a妈妈要坚持给她穿黄色衣服?理由很充分啊!而且要是顺着孩子,她会感觉自己失去了权威,一种“妈妈说了算”的权威。
然而,如果我们真正明白“爱与自由”的意义,就会知道:
给孩子自由,就是给她选择的自由。
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孩子才拥有自我负责的能力。
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说到底,是孩子的事。至于搭不搭配,好不好看,不过是看起来有逻辑实际上很主观的事。
爱孩子,就是把孩子也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
想象一下,如果是你的朋友,想要穿粉色的衣服,而你觉得粉色并不搭,黄色不错,你会强行给她套上吗?
这点“界限感”,你的朋友需要,你的孩子也需要。
我想,你最多会说:“我觉得,黄色似乎搭起来更漂亮。不过,选择权在你。”
因为衣服是穿在孩子身上。所以选择权在孩子。
所以, 给出爱与自由的前提,是你必须懂得,这究竟是谁的事?
假如是你自己穿衣服,你喜欢黄色,而孩子喜欢粉色。OK,选择权在你自己,你完全可以不顾孩子的喜好,套上自己钟意的黄色。
你自己的事,树立边界与权威,没有任何问题。
而如果是孩子的事,给出爱与自由,孩子能体会到尊重,形成自我负责的能力。
不用担心这会宠坏孩子,会让自己失去权威。相反,这会让你赢得孩子更多的尊重与爱。
也许你会接着问:有时问题并不专属于谁,双方都有责任和权利呢?
正如小a和妈妈,因为衣服的事情耽搁了。妈妈要照相——这是妈妈的事情。小a很困,闹瞌睡——这是小a的事情。
于是双方再次陷入冲突:
“你别哭,跟我出去。我可是已经退让过了——给你换上了你想穿的衣服。”
“我什么也不想做!因为你刚刚惹毛我了!我可是被你欺负过了,你现在要付出代价……”
最后呢?妈妈的旅拍计划泡汤,小a哭了一下午,觉也没睡,嗓子也哑了。
我只想说,不明白爱与自由的意义,两败俱伤是必然的。
爱与自由的意义就在于,不存在谁压迫谁,谁说服谁,而只存在共情、理解、合作。
我们常说,家是讲爱的地方,而非讲理的地方。
小a妈妈之所以无法理解小a为什么那么犟,甚至觉得自己明明已经一再退让了,孩子为什么还要和自己对着干,挑战自己的权威,就是因为,她一直都在和孩子讲理。
却忘了, 先解决情绪,才能解决事情。
小a因为穿衣服的事,很伤心妈妈不能尊重她,给她选择的权利。
最终妈妈妥协退让,不是因为“看见”了她的想法,而是因为时间来不及了,耗不过她而已。
(插一句:
看见没有? 真正的爱,是看见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孩子被尊重和理解,就能体会到你是真的爱她,而不是“顺从讨好”或“无奈退让”。
而所谓的溺爱、退让、放纵、妥协,会让你感觉“犟”不过孩子,孩子与你都失去力量,“怀疑人生”……)
这是小a的情绪与心结。
可是妈妈只看见了事实与逻辑:
你怎么还在胡闹?
我都退让了你还不知趣?
好吧!我抱你,你赶快给我停下来!我们现在要去拍照!
好好好!你要睡觉是吧!那你别哭啊!
我都退无可退了,拍照也泡汤了!你怎么都不懂得理解我?
哼!睡觉是你的事!喝不喝水也是你的事!反正渴的不是我!你休想威胁我!
………
用大人的逻辑来看,小a妈妈的想法,简直句句在理啊!
毫无漏洞、天衣无缝!最终却败给了孩子止不住的情绪,停不了的哭声………
如果我们给出爱与自由,先共情,再解决问题。就不会落得这两败俱伤的局面。
“妈妈看见你哭那么伤心,因为妈妈刚才没有给你穿自己想穿的衣服,所以你感到很委屈,觉得妈妈不理解你,妈妈很霸道,对吧?”
这是共情。
什么我已经退让啦!拍照来不及啦!重要吗?
只不过对你来说重要而已!
在一个伤心的孩子眼里,什么都比不上妈妈爱我、妈妈理解我重要!
“妈妈现在跟你道歉,对不起,小a。以后小a自己的事情,小a自己做决定,妈妈不会越界了。”
这是理解。
也许你会说:
哇!让老娘放下架子和一个小屁孩道歉,搞错没有?
如果你觉得道歉就是屈服于孩子,就是妥协退让,就是溺爱。那么恭喜你,多年后,你也会收获一个你的2.0版:
我已经长大了!翅膀硬了!我做错又怎么样?你管得着吗?让我认错,没门!
当你理解孩子,真诚地给出爱,你才能换回孩子的尊重与理解,让孩子把这份爱传递开来。
好了,如果你真的做到了以上两步。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情绪基本能平息了。
不需要要挟与压迫 ——你不哭我才怎样,你快给我停下!
也不需要被迫妥协,滑到溺爱那一端 ——我已经退让了你还要怎样?
也没有过多的逻辑和生硬地讲理 ——我们拍照要迟到了!你要是想睡觉就快睡!别放纵自己情绪,适可而止啊!
只需共情和理解,孩子就能改变。这,就是爱与自由的魅力。
情绪解决了,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现在小a是不是有点困了?怎么办呢?妈妈约好了要去拍照的,现在妈妈衣服也换好了,晓晓妈妈和晓晓也在等着我们,但是你又想睡觉,没心情去。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解决吧!”
相信孩子,寻求合作,比你自己单打独斗抓耳挠腮想办法强太多!
也许孩子会说:
“妈妈抱着我去照相吧!我困了就睡,要是想照,我就和你们一起照。”
“妈妈我还是想睡觉,你们改期吧!我保证下次不闹了,配合你们!还有,下次我会提前睡觉,避免出现今天的情况。”
(什么?你觉得你家孩子不会想那么周密?相信我,当你给出爱与自由,孩子一定会想到这些预防措施,也学会尊重你,理解你,给出爱的。)
“妈妈我还是有点难受,你今天真的伤到我了。你想一个方法,让我好受一些吧!”
(也许妈妈只用扮个小猪小狗,或者让孩子骑你背上撒欢一会,一切又都烟消云散了。)
再不济,孩子想不出办法,让你说,你也可以把自己想法说出来,当然别忘了最后加一句:
“你觉得呢?”“你同意吗?”
因为,这是你俩的事,是你俩的冲突。
互相尊重,理解,共同解决,才是爱与自由的核心。
说到这,你应该不会再排斥爱与自由,不再认为爱与自由就是退让,就是妥协了吧!
那么,爱与自由的边界、底线到底在哪?如何把握,才不至于滑向溺爱和放纵呢?
给出我自己育儿过程中探寻到的几个点:
1.出发点:你如何对待孩子——宠溺还是尊重?
“妈妈我想要买那个玩具!”
“家里已经有那么多了!不要浪费钱!”——也许这样的控制有用,但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你会发现越来越难以控制。
“我就要我就要!”孩子哭闹,地上打滚。
“好吧!这是最后一次!”——这真的是妥协。而且相信我,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你开始尝试爱与自由,但感觉你不过是在滑向宠溺:
孩子想要,给她爱与自由——“买吧!”妈妈又不是买不起!要啥买啥!
然而,真正的爱与自由,并不是顺应孩子的所有需求,而是看见,并尊重。
“这个玩具确实看起来不错,你很想马上就拥有它!”
—— 看见孩子的想法,肯定她的需求。
“可是妈妈不太想花钱买它。”
—— 这是妈妈的问题,不是你需求的错。
“这个月的玩具开支已经超预算了,但你又很想要,怎么办呢?”
—— 把客观事实抛出来,引导孩子解决。
孩子不管给出什么方案,你都可以做到尊重而非顺从溺爱:
“你还是想要?买了这个,下个月不再买了?好的,我尊重你的选择,并相信你可以调整好预算。”
—— 尊重孩子,把责任感、主动权交给孩子。
“再考虑考虑吗?妈妈也很希望你现在可以拥有它!我们想想,有了这个大恐龙,你要做些什么?”
………
——尊 重孩子的愿望,通过想象满足孩子,让他明白虽然事事不能如己所愿,但留存希望,并无对错。
爱与自由,不是一句口号,也是单纯的“随孩子”。
爱与自由,是真正的看见,理性的尊重。
2.亲子关系:花费时间、金钱,还是花费心力?
孩子要吃零食?买!
游乐园?玩!
早教课?上!
加班?能推就推!回家多陪孩子!(即使只是在孩子旁边看手机……)
—— 这是付出时间、金钱,名义上的“爱”孩子。
认真倾听孩子脑中奇怪的想法、苦恼或情绪,
和孩子一起探索他好奇的事物,
或只是安静地和孩子看十分钟绘本、做做手工或游戏……
—— 这是付出心力,真正意义上的爱。
爱与自由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并非金钱能买,时间能换。
爱与自由之所以简单,是因为它只需父母用心去看、去做、去感知。
3.面对不当行为:无奈忍受还是客观表达?
你说要给孩子爱与自由,孩子袜子乱丢、拖鞋乱放、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你告诉自己:
忍,忍,忍。
给他包容一切的爱。
给他放飞自我的自由。
最后,你收获了一个肆无忌惮的“巨婴”。
接纳,不等于忍受一切。
而是, 用简明的方式,阐述事实:
“我看见袜子被丢在床角。”
用具体的词汇,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你大吼大叫,让我感到很害怕/恐怖。”
包容、不强制的同时,表明自己的期望:
“我希望你能及时整理自己的物品。”
对事不对人——不攻击孩子的人格。反对行为,但接纳孩子:
“错的只是这件事,解决了就好。但请你记得, 不论怎样,妈妈都爱你。”
就事论事,适当引导,但把主权交给孩子:
“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如何弥补你的过失,以及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吧!”
无条件的爱,是对孩子。
有界限的爱,是对行为。
把孩子和行为分开,就是放纵和自由的区别。
不对立、不迁就、客观表达、就事论事,就是爱与溺爱的边界。
4.面对冲突:平息还是平等?
孩子一哭闹,父母就认怂。
这不是爱,这是无可奈何的退让。
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吼大叫,胡乱奔跑。你温柔提醒、无用,然后告诉自己,顺应他的天性吧!
这不是给孩子自由,这是无原则的放纵。
你正电话会议,孩子吵吵闹闹严重影响你的工作。你“礼貌”地说:“能小声些吗?”未果。你跑别的房间,结果你走哪孩子跟哪……
你感觉掉入“温柔教养”的陷阱,孩子却爱上了“牵制”你的感觉……
你给自己贴上的“好妈妈”、“温柔”、“耐心”等标签,最终却成了困扰你的牢笼。
究其原因, 你用“爱与自由”标榜的教育,不过是以孩子为中心,以平息为目的,忘了“平等”是相互的。
事前预防、约定:
“今天我们要出门买日用品,没有去游乐场的时间,一会宝贝能配合我快速买完东西,然后自己走回家吗?”
“今天我们要去看电影,电影院里会有很多人,在看电影的时候说话要小声,如果你不想看了,坐不住了,我们约定一个暗号,妈妈带你出来。”
“一会妈妈有一个很重要的电话会议,不能吵闹影响我的工作,最好是你到书房去玩,半个小时后,妈妈会议结束了再陪你玩。”
把孩子平等对待,就是让孩子有“知情权”。
提供一些选择:
“妈妈一会要出门买东西,你是和妈妈一起出去,自己走路,还是待在家,玩一会玩具?”
“我们现在在餐厅,这是吃饭的地方,不是打闹的地方。你是想坐上来吃一会儿,还是安安静静看本书,等十分钟后妈妈吃完带你出去玩?”
“妈妈现在在工作,没空陪你,你是选择帮妈妈倒杯水,安静看妈妈工作,还是自己先玩一会,等妈妈忙完来陪你?”
给孩子选择权,是既不强制也不迁就的真平等。
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之前我们约定好的出门自己走路,可是现在你走不动了,但妈妈也很累,没有力气,那么我们就地休息一会,你什么时候有力气我们再接着走吧!”
“你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影响到了别人,我觉得你应该向身边的人道歉,或者,你自己想一个办法,弥补你的过失。”
“因为你在旁边吵闹,妈妈没办法正常工作了。妈妈现在很烦躁,事情有一大堆,你能帮忙做些什么?”
某些时候,平等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压制孩子不可取,但抹去自己、眼里只有孩子,也不过是用所谓的爱与自由,绑架了自己和孩子。
爱,是我和你同等重要。
自由,既是让孩子保持自我的权利,又是让孩子拥有责任感的义务。
5.问题解决:包办还是鼓励?
很多父母错以为爱就是给孩子足够的保护,尽量不让他受挫,还会觉得自由就是把所有问题都往自己肩上扛,让孩子无忧无虑地长大:
“你还小,我来帮你吧!”
“学不会没关系,这舞确实很难,我们换一个擅长的吧!”
“你有没有摔疼了?都怪妈妈没注意,把椅子放在这里了。。。”
“你专心学习就行,其他事情不用你操心。”
……
然而,真正的爱与自由,并不是包办,而是学会放手,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去体验。
爱他,就给出足够的耐心:
孩子第一次学扣纽扣、尝试系携带、摔倒了想要抱,我们要做的不是说“我来”,而是说“我懂”,“你慢慢来”,付出耐心,给出引导和鼓励。
给他自由,就是给他自主思考的空间,而非着急给出答案:
“你是怎么想的呢?”
“我们一起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爱他,就是尊重他的每一次努力,学会表达感谢与赞赏:
“你现在收拾玩具真是越来越快了!”
“幸好有你!谢谢你对妈妈的帮助!”
“一辆能在水里游的汽车?哇!这种汽车真的好酷!”
给他自由,有时也是给他犯错的体验,让他在错中成长:
“这确实是个很糟糕的情况。但我们可以想一想,以后如何避免?”
“我们可以请教一下舞蹈老师,然后多练几次,妈妈相信你会学会这只舞的。”
爱与自由,不应是孩子逃避的借口、易碎的海市蜃楼。
爱与自由,应是孩子成长的养分,前进的动力。
写在最后:
如果你真正体验过爱与自由,你不会觉得被孩子“控制”、“裹挟”,更不会身心疲惫,感觉自己被所谓的“温和教养”困扰、捆绑。
如果孩子体验到的是爱与自由,他不会变得骄纵、蛮不讲理,也不会让你害怕他会失控,担心他永远长不大。
真正的爱与自由,是父母、孩子放在同一个位置,不存在谁控制谁,也不存在谁输谁赢。
真正的爱与自由,也许有技巧,但多的是初心。当你与孩子彼此懂得又界限分明,相互尊重又彼此独立,互相包容又有所担当,就不会滑向放纵与溺爱。
这,就是所谓的底线与边界。
共勉。
⑷ 女孩竟是吃指甲刀长成的人魔,这是什么电影
是短片《指甲刀人魔》。
《指甲刀人魔》讲述了在一段时间的交往过后,美丽俏皮的女孩李凯仪(周迅 饰)终于向老实木讷的男友郑继文(周俊伟 饰)坦白了一个小秘密,即她是一个指甲刀人魔。所谓指甲刀人魔,是指对正常食物完全没有兴趣,只能依靠吞食指甲刀来维持生命的特殊人种。虽然匪夷所思,不过郑继文最终还是相信了女友的话,并决定接受这个事实,两人的情感由此愈加亲密。在此之后,李凯仪打算开一家指甲刀专卖店,为所有的指甲刀人魔提供帮助。
另外2017,又改编了一部长电影《指甲刀人魔》,由太阳娱乐文化有限公司出品,关智耀执导,周冬雨、张孝全等领衔主演的爱情喜剧片。讲述了以指甲刀为食的特殊人类和不相信爱情的陈皓诚之间的另类爱情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