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inside out是什么电影
电影《inside out》的中文名《头脑特工队》,是由华特迪士尼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的3D动画电影。该片讲述了小女孩莱莉因为爸爸的工作变动而搬到旧金山,她的生活被这五种情绪所掌控。 尽展脑内情绪的缤纷世界。
莱莉因为父亲工作的因素举家搬迁至旧金山,要准备适应新环境,但就在此时,莱莉脑中控制欢乐与忧伤的两位脑内大臣乐乐与忧忧迷失在茫茫脑海中,大脑总部只剩下掌管愤怒、害怕与厌恶的三位干部负责,导致本来乐观的莱莉变成愤世忌俗少女。乐乐与忧忧必须要尽快在复杂的脑中世界回到大脑总部,让莱莉重拾原本快乐正常的情绪。
影片《头脑特工队》是导演彼特·道格特从自己女儿的成长经历中找到了创作这部影片的灵感。导演强调影片创作难度大,因为必须完成两条故事线的讲述,封面是主人公小女孩的现实世界与脑中世界。
编剧组一共考虑了27种不同的情绪,最终只挑选出五种情绪,快乐 、恐惧 、厌恶 、悲伤 、愤怒出现在影片中。2016年2月,该片在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动画长片奖。
『贰』 成长的烦恼——Inside out观后感
最近看了 Inside Out(头脑特工队) ,确实让我有些眼前一亮。总算不再是什么王子公主,这个那个总动员还有超级英雄了。
整部电影的故事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小女孩Riley的现实生活,一条是头脑中的情绪、记忆、思维的变化。动画把大脑中的活动拟人、拟物化的展现出来,把那些高深的心理和神经科学方面的知识形象的表达出来。作为医务工作者,看到这样的动画的确是有一种欣喜的感觉。当看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快动眼睡眠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还真是有点担心普通观众会有理解上的困难,不过如此生动的表达又让我觉得担心是多余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为这部电影会开始对于脑活动开始感兴趣。
现实生活很平凡,不过是Riley在人生中经历了第一次搬家后的不适应。但与此同时在她的头脑中却是经历了一场地动山摇的变化,进行了一场不是那么顺利的升级改造。
经历过青春期的人,可能不少都会对Riley的变化感同身受。在十几岁的某一天,从无忧无虑就突然开始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因为某一件现在看起来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觉得从前所相信的都开始崩塌。朋友变得陌生,父母变得疏远,开始懂得不那么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开始不喜欢像个傻子一样搞怪。看着Riley难过、偷钱、离家出走、再到回家,脑海里就像是昨日重现一般。这些事情全都在我身上发生过,不过没有仔细想过在这背后头脑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父母们会突然有一天发现,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长大了。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头脑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Inside out告诉我们,这是一次接纳自我的过程,是一次正确面对生活的过程,是一次头脑升级改造的过程。我们不可能永远像孩子一样,只需要Joy(开心)来控制大脑,我们那简陋的操作台也无法应对现实的复杂,我们不能那么容易就让生活所击倒。
让人想起Beatles那首广为传唱的Yesterday。
最后,真心推荐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去看看这部电影,貌似很多城市这两天就已经开始下架了。和前段时间部部国产电影都能大卖的情况相比,Inside out真是冷清了不少,可能导演和制片方脑子里的小人也只能摆摆手,这就是生活!
『叁』 如何评价电影《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
大家静静地坐到片尾,屏幕上打出一行字“献给我们的孩子,愿永不长大”,我看在眼里,却觉得这话像是说给我心里的那个孩子听的。我带着花掉的妆走出影院,看见那令人毫无兴致的海报,没想到自己会被这九十年代像素游戏风格的人设以及孩子脑海中的那点事儿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故事里,五个情绪小人主宰着大脑司令部,他们产出的五色记忆球构成了庞大的记忆仓库和脑海之城。这个设定充满久违的童趣,因为成长的过程,几乎是一个剥离情绪的过程。我们像药剂师一样将各种情绪加加减减,好让它们呈现一种暧昧的石灰色,并且管那种在工作或交际时心如止水的能力叫做成熟。而在影片中,五种情绪坐在孩子和大人的脑海中,操纵着每一个时刻,尽管大人脑中常常是力不从心的愤怒、理性克制的悲伤、不形于色的快乐。皮克斯大声地宣称:是情绪和记忆决定了我们之所以为我们,而非理性或知识。在对感性的全然拥抱中,我们从而复现那些迎面走来的陌生人们内心的五彩风暴。
是的,虽然这部影片说的只是一个小女孩从十岁到十二岁——从童年进入青春期——的那些不得不经历的动荡和改变,我却觉得它提及了人生中每个阶段的风暴。那些“悲伤”不由自主溜出来,将温柔的记忆染蓝的时刻;那些“欢乐”不在场、岛屿纷纷崩塌的时刻;那些在长夜辗转直到“欢乐”历尽千辛万苦归位,对生活的缠斗之心随之复苏的时刻;那些渴望重温记忆,却眼看它们消散在遗忘深渊的时刻。作为一个“悲伤”长期占据脑海首席的人,我常常对它们不知所措。而皮克斯给出了这样温柔的解释:每一个忽然变坏的瞬间,不过是你脑海中五个小人短暂的一次失败合作,坍塌的岛屿有天会以更辉煌的姿态重建。
作为一部讲述心理世界的动画,它将人类迈过创伤与遗忘的过程具现得如此浪漫。遗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永远有不留情面的清洁工将褪色的记忆球收进垃圾袋,而那些被潜抑的要么被锁在潜意识地牢,要么在记忆仓库中漫无目的地游荡,等待一个终结——当它们被记起,往往也就意味着遗弃。Bingbong这个有着粉红色棉花糖身体、会哭出糖果的可爱形象,代表了莱莉的童年时光。当它和“欢乐”骑着小车高唱童谣,小车喷出彩虹冲向云霄的时候,我看得泪流满面。童年乃至于所有注定被抛下的时光,在我们转身离去时,也许都曾经这样听不见地高歌,而我们前进,因为它们暗中馈赠的余力。
美好与悲伤并存是这部动画的基调,这使它完全超出了童话的范畴,而成为一个关于人生的寓言。在观影时,我曾以为这会是个“欢乐”努力在人生中取得控制权的故事,所以当悲伤缓缓走上来,将核心记忆球染蓝的时候,我才轰然明白了这故事的内核,无关在人生浮沉中始终占领高地,而是坦然接受所有潮起潮落。金色的记忆慢慢变蓝,仿佛这才是最适合它们的颜色,时光流逝总是令人惆怅,而对当下欢乐的感受总与长久的虚无齐头并进。最丰富的生命,是悲欣交集的蓝金色风暴。
『肆』 inside out的幕后花絮·揭秘
《Inside Out》用拟人化、卡通化的笔触形象而生动地演绎了人脑的运作机理,皮克斯的总经理和执行副总裁吉姆·莫里斯(Jim Morris)对该片信心十足,他在试映会上说:“这部影片将改变你对思考的思考方式。
导演指出片中每钟情绪都有特定形状,“喜悦”是星形的,“悲伤”像颗眼泪,“愤怒”如同火砖,“恐怖”像赤裸神经元,“厌恶”像西兰花——这不是在黑西兰花,导演声称是自己是西兰花爱好者。
影片与福克斯电视台喜剧电视剧《赫曼的大脑》(1991-1994)创意类似,电视剧中,四名演员分别代表主人公赫曼的“智慧”、“感性”、“欲望”以及“焦虑”。
《Inside Out》是皮克斯动画出品的第15部长片;也是彼特·道格特继《机器人总动员》和《飞屋环游记》之后执导的第三部作品。
在《头脑特工队》之前,皮克斯只有3部电影被评为PG家长指引观看等级(其它为全年龄等级)。
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从自己女儿的成长经历中找到了创作这部电影的灵感。
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强调影片创作难度大,因为必须完成两条故事线的讲述,封面是主人公小女孩的现实世界与脑中世界。
编剧组一共考虑了27种不同的情绪,最终只挑选出五种,使得情节更简化。另外一些非常重要的情绪包括“惊异”、“骄傲”、“信任”等没能出现。
影片三位配音主演曾出演过NBC喜剧《办公室》,其中敏迪·卡灵、菲利斯·史密斯是常驻演员,比尔·哈德尔曾客串。
迈克·吉亚奇诺(Michael Giacchino)第五次为皮克斯电影配乐,之前与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合作的《飞屋环游记》曾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奖。
美工设计师拉夫·埃格尔斯顿为这部影片花费五年半时间,这是他参与的工作时间最长、难度最大的电影。
《头脑特工队》的动画师团队只有45人,这是皮克斯之前长片动画师团队规模的一半。
影片背景设置在洛杉矶,Riley的家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在电影中,房子的地址被改为皇家街21号(21 Royal St),在迪士尼乐园中,这个地址是位于Club 33附近的一个私人餐厅。
情绪小人的指挥总部内充满了记忆球,而记忆球中的场景其实都来自于《飞屋环游记》最感人的“婚姻生活”桥段。
在Riley和父母搬家去旧金山的路上,他们遇见了一群停在电话线上的小鸟,它们可是来自本片艺术指导拉夫·埃格尔斯顿2000年创作的短片《鸟!鸟!鸟!》哦。
Riley教室中的地球仪在三部《玩具总动员》中都曾出现过。
Riley的一个同学穿着一件印有《玩具总动员》角色的衣服。
影片背景中,一些驰骋在旧金山街道上的车辆都贴着来自《赛车总动员》的贴纸。
Riley爸爸的新公司叫“布朗”(Brang),这在英语中是个无意义的单词,有意起这个听起来像创业公司的名字就是为了使它能与湾区的创业氛围搭调。
旧金山一个停车咪表上写着:“请投入25美分或1美元硬币,或者用‘火人节’期间物品交换。”
为了向华特·迪士尼家族博物馆致敬,片中Riley在旧金山的冰球场地址,就是现实生活中,华特·迪士尼家族博物馆的位置。
『伍』 inside out的角色介绍
《Inside Out》是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继《飞屋环游记》(Up)、《怪兽电力公司》(Monsters Inc.)后的又一部力作,影片将带领观众深入莱利头脑,将这个小女孩的五种情感幻化为一个个的角色,演绎他们是如何影响这个小姑娘的。 名称:Riley、莱莉(台译、大陆)、韦莉(港译)
概述:11岁少女(片尾为12岁),十分热爱冰上曲棍球,因搬家及Joy和Sadness的走失而情绪失控。
配音:Kaitlyn Dias 名称:Bing Bong、小彬彬(台译)、乒乓(港译)
概述:Riley儿时的幻想朋友,因随着Riley变大而被遗忘,生活在脑中世界。
本片关键配角人物
配音:Richard Kind 名称:Riley's dad、莱莉爸爸(台译、大陆)、韦莉爸爸(港译)
概述:Riley的爸爸,当Riley情绪失落时,会扮演成一只猴子耍滑稽的模样逗莱妈、Riley开怀大笑。脑内大部分由怒爸主导。 名称:Riley's mom、莱莉妈妈(台译、大陆)、韦莉妈妈(港译)
概述: Riley的妈妈,大脑内大部分由忧妈主导。 名称:Janglesthe Clown、大丑怪(台译)、小丑(港译、大陆)
概述:存在于Riley潜意识区内的巨人,亦是Riley的梦魇,一旦听到生日派对就会发狂。 (片尾的彩蛋里有他的身影)
配音:Josh Cooley
『陆』 inside out的介绍
《Inside Out》(译名:头脑特工队),是一部2015年美国3D动画片。由皮克斯与迪士尼影业制作发行,为皮克斯继《勇敢传说》后第二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片头短片《熔岩》除中国大陆受限影片配额外,也一并播放。《怪兽电力公司》、《飞屋环游记》等片的导演皮特·多克特执导,导演与制片指出创作灵感部分来自《Herman's Head》。2015年6月19日在美国上映,中国大陆上映于2015年10月6日。12这部动画电影由《怪兽电力公司》、《飞屋环游记》导演皮特·道格特(Pete Docter)执导,《玩具总动员3》编剧迈克尔·阿姆特(Michael Arndt)撰写剧本。故事发生在一位年轻女孩的大脑中,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大脑旅行,而是关注于意识是如何形成。皮克斯公司五年磨一剑的动画片,故事的核心出发点来源于导演对自己孩子的疑问,同时也是无数人对孩子,对彼此间的疑问,有的时候:“真不知道你脑子里想的是什么!”,而《飞屋环游记》的导演:彼得.道格特,就花了五年半的时间,试图用一部动画片来回答这个悬在世人脑袋里的问题。
『柒』 inside out是什么电影
头脑特工队 Inside Out (2015)
『捌』 如何评价电影《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
只能说比较精彩,想象力比较丰富。
对于我而言,《头脑特工队》无疑是那种不仅仅好看,而且能在自己观影史里留下闪光点的那一类电影。因为,它帮我重拾了我久违的最佳童年里几乎被遗忘记忆里的呐喊。即使电影看到老,随着观影数量不断叠加,我的大脑依然能够及时回忆起它的奇妙。
简介
《头脑特工队》是由华特迪士尼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的3D动画电影,由彼特·道格特执导,艾米·波勒、比尔·哈德尔、敏迪·卡灵等联袂献声配音。
该片讲述了小女孩莱莉因为爸爸的工作变动而搬到旧金山,她的生活被这五种情绪所掌控。尽展脑内情绪的缤纷世界。
影片于2015年6月19日在美国上映,2015年10月6日以2D、3D、IMAX 3D、中国巨幕全格式在中国内地上映。2016年2月,该片在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动画长片奖。
『玖』 《Inside Out》——你的悲观情绪也是拯救你的力量
《Inside Out》是一部兼具幻想力和心理学思考的动画电影,辞典直译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里面翻到外面”,而也许大部分人对它的中文译名更加熟知——《头脑特工队》。英文原名虽然听起来怪怪的,但了解了这个故事后,你会渐渐发现:比起“头脑特工队”这个牵强的名字,“inside out”才是点睛之题。
这个故事由内外双线进行。外线讲述了从小在明尼苏达州快乐长大的小女孩莱莉,由于父亲工作变动,一家人搬到了旧金山生活。然而新的环境并不美好,莱莉对新生活的不适和对过往的怀念,让她逐渐陷入沮丧、忧伤、愤怒的情绪变化中。
内线则是进入了莱莉的脑内世界,缤纷的大脑天地中,住着掌管莱莉主要情绪的五个小人——乐乐、忧忧、怕怕、厌厌和怒怒。根据外界环境变化,五个情绪小人各自对莱莉施加不同的反应。乐乐一心想排除会带来悲伤的忧忧,但意外却让她和忧忧都脱离了大脑控制台,掉入了大脑迷宫中。在只有怕怕、厌厌和怒怒的情况下,莱莉变成了一个忧郁愤怒的孩子。乐乐和忧忧为了重新回去,开始了在莱莉脑内世界的冒险。
整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对大脑世界的描绘了。庞大曲折的记忆迷宫,为人格提供能量的核心记忆,组成人之特性的人格岛,幻想的朋友冰棒,思维列车,造梦工厂,潜意识地牢,恐惧小丑,薯条森林,云雾镇,抽象思维分解车间,废弃记忆处理工人……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却又那么合情合理。对于大脑怎么运作的疑惑,这部电影以一种生动具体的形象解答了出来。让人不得不感叹,一个人的大脑真是最迷人也最神奇的世界!
《Inside out》内外两线的表现形式也深深启发了我对自我认知的思考。
故事中的莱莉在来到旧金山后,她不得不和过去告别,离开曾经的朋友,离开习惯的生活。她的记忆不再只有快乐,还加入了悲伤。乐乐以为莱莉的悲伤是忧忧造成的,所以她一心排挤忧忧,想方设法不让忧忧有机会去控制莱莉。但是乐乐不知道的是,随着莱莉的长大,她不可能不遭遇挫折,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快乐。
我们终会遇到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事,悲伤的时候就坦诚地发泄出来,不要压抑自己,更不要试图逼自己去强颜欢笑。
因此,在故事的结尾,当其它情绪都束手无策时,只有悲伤的忧忧阻止了失控的莱莉。悲伤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件坏事,大多数时候,它是人在应对生存环境中所需要的一种情感。
更何况,正因为有悲伤的情绪,一个人会对他人的遭遇产生共情心理,对苦难和不幸抱以同情。就像故事中,忧忧对失去“火箭”的冰棒所做的那样,这是乐乐根本无法做到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
故事中,莱莉的脑内世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格”岛,而“人格”岛的驱动能量来源于她的核心记忆——这正是应和了“一个人的人格是他过去所有体验的总和”的含义。过去莱莉的记忆都是快乐而丰富多彩的,那些构成了她的人格,所以她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孩子。然而,随着悲伤体验的到来,莱莉的记忆不再只有单纯的快乐,还有着悲伤。这丰富了她的人格,也成为了她性格成长不可缺少的部分。
武志红在其文章《越懂接受,越自由》里面这么写道:
莱莉对于旧金山的新生活那么抗拒,对于过去在明尼苏达的生活那么怀念,甚至为此情绪奔溃,正是因为尚在年幼的她无法接受失去。她越是逃避现在,越是想否定自己无法再回到过去的事实,她越是痛苦惊慌。
幸而最后,莱莉放弃了离家出走,接受了过去不可再来的事实,在她发泄着痛哭之时,她完成了第一次心灵意义上的成长。而在脑内世界中,乐乐也成长了,她接受并肯定了忧忧的价值。自此,她不必是莱莉的头号司令官,更不必强迫自己让莱莉一直快乐——让情绪适应外界环境自然的改变,这才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我想像自己的大脑中也有那样一个司令部,里面有控制着我所有喜乐哀怒的情绪小人们!感谢我的乐乐,她努力让我体会到人生的快乐;感谢我的忧忧,因为她的悲哀,让我学会同情和慈悲;感谢我的厌厌,让我不至于变成一个自以为是的“圣母”;感谢我的怕怕,他虽然胆小,却使我躲过了无数危险;还要感谢我的怒怒,他的怒火让我没有对不公逆来顺受,也没有把变成麻木当作理所当然。
不管是乐观的情绪还是悲观的情绪,其实都是在帮助我们全力活下去。
365极限挑战营第009天
『拾』 迪斯尼用一部动画片介绍了分析心理学的基本架构:《inside out》
一、框架介绍
电影名字叫做《inside out》,中文名翻译为《头脑特工队》——其实没有翻出原文的韵味。
影片的主要角色有5个,他们分别叫做:
惧,哀,乐,厌,怒。
他们代表了与“ 意识自我 ”——莱利
联系比较紧密的5个内在“ 情结 ”(其实远远不止5种,只是他们比较常见),其实,就是“自我”内部的5个“ 人格碎片 ”。
换句话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不成熟的“意识自我”,内部存在着许多分裂的人格碎片(未被整合的情结)——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是 处 于内部分裂状态。
在这一点上,全片一直在暗示:
成年人的内在整合度相对比较高(就现实而言,其实未必),
所以,当镜头切换到莱利的妈妈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她的惧,哀,乐,厌,怒——5个人格碎片(情结)是共同坐在一个操控台上,是彼此整合、相互合作的状态。
——在莱利的爸爸的内心世界也一样,
但是小朋友就不行。
影片非常富有技巧地展示了莱利小妹的日常生活,来表现了小朋友的内在分裂。
也就是说, 对于内部分裂的不成熟个体而言,这5个情结总是在相互干扰 。
除此之外,影片给出了另一个暗示:
在莱利进行内在整合之前,她内在的控制面板很小很窄,不足以让5个人格碎片共同协作。所以, 一旦其中某个情结进入对意识自我(莱利)的操控以后,就必须排挤其他4个情结。
鉴于现代社会的文化所给出的人生常识是如此肤浅的“快乐至上”,所以,影片便做了这样的文艺化表达:“ 快乐”将“哀伤”完全排斥在心灵的角落里,不准她出来。
通过不同的情结,制造不同的行为,
通过不同的行为,制造不同的记忆,
当其中的记忆群彼此汇合以后,就形成了“性格”
(用佛教的话说,这就是因缘与业力)
在影片的文艺化表达中,经由不同情结所制造的不同记忆,会按照类别从 白色的中央控制中枢(意识) 输送到 深渊(潜意识) 的边缘,形成“性格岛”。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理论隐喻。
所谓“性格”,就是一个意识主体(我)所固定化的行为模式。
比如俱备“乐观”性格的人,遇见挫折习惯于往积极的方面思考;
而这个行为本身所形成的记忆,就是对“乐观”性格的强化。
但是,这是不是说,“乐观”就是一个意识主体(我)的绝对理想性格呢?
整个影片主要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盲目追求快乐的现代人,其实正是造成自身内部分裂的根本原因 。
于是,
影片笔锋一转,快乐的童年生活就此突然中断:由于父亲工作调动,莱利被迫搬家,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就此中断。
——正片开始:
二、剧情展开
从乡村搬往都市以后,
先是由于搬家公司的疏忽,所有家具阴差阳错送到了别的地方;
然后老爹要去处理工作调动,不能陪伴母女;
再有就是小女孩莱利对新环境无法适应。
然后,
在转学第一天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哀伤”悄悄启动,让莱利开始回忆和思恋过往的幸福生活——这便把“快乐”从 中央控制中枢(意识) 给搞丢了:
快乐和哀伤两人被传送到潜意识的 边缘地带(前意识), 这里是可用记忆的储存库:
在这其中,常年闲置的记忆,会被工作人员登记并输送到深渊(潜意识)进行溶解(比如,常年不练的琴,常年不看的书,常年不用的外语单词,都会被抛到深渊进行溶解)。
所有不被使用的记忆都会褪色,然后便会被抛入深渊。
在这一段里,影片对现代人进行了十分犀利的嘲讽:
记忆工作人员在把绝大部分有用的知识都输入深渊以后,决定把一首市面上流行的广告歌给留下——因为这首流行曲已经在莱利的脑袋里回荡了成千上万遍。
在经过了这段小插曲以后,
借着快乐与哀伤要试图回到 中央控制中枢(意识) 的这一主线,通过她俩的视角,影片对人的心灵内部世界作了进一步的展开。
在记忆库里迷路以后,她俩找到了一个大象向导,一个莱利童年时期幻想出来的朋友(除了大象脸之外,其实由多种动物组合而成):
这个大象是隐藏的关键角色,
因为是被幻想所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代表莱利内心的“ 创造力 ”。
然后,影片又开始嘲讽了,
大象说,随着莱利的年龄增长,她运用想象力召唤大象出来一起玩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也就是说,
在现代社会, 随着个人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创造力却越来越弱 。
因此,
快乐尝试着去鼓励创造力,结果弄巧成拙。
反而是哀伤不经意的出手,在彼此大哭了一场之后, 创造力 反而得到了安慰。
影片放到这里50分钟,
在此之前,快乐把哀伤怼了50分钟,而这一段戏想表达的是:
只有在遇见了代表“ 创造力” 的大象以后,快乐与哀伤才得到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和解。
然后大象便带她俩去搭乘能够通往 中央控制中枢(意识) 的“火车”:
火车代表的是“ 思想 ”,因为车上装满成堆的因素(facts)和意见(opinions):
接下来便是全片当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
当 思想 的列车正要带着三人返回 中央控制中枢(意识) 时,由于中央控制中枢里面其他3个人格碎片的捣乱,莱利的行为使得她自己失去了“ 诚实 ”的性格岛,导致 思想 的铁轨突然断裂:三人被抛入深渊。
这一段的隐喻是:
思想的根基是诚实
影片在这个部分的表达真是太棒了!
缺乏诚实的思想,便是没有铁轨的列车,根本开不走,乃至自我毁灭。
欺骗他人只是结果,根本原因在于欺骗自我。
放弃诚实,受损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在思想。
其实,不是。
我们只是在逃避思想。
换句话说——逃避自我/自我欺骗。
寻找各种理由来伪装自我,是很容易的;
毫无理由地面对自我,却是非常痛苦的。
然而,
唯有诚实地面对毫无遮掩的自我,思想方能扎下根基。
除非赤裸裸地面对自我,一个人不会得到任何成长,
即便只是1厘米的成长,也要对昨天的旧我进行唾弃;
即便只是1厘米的成长,也不得不面对羞愧和耻辱(这都是有益的!)
正因为如此,在佛教唯识学当中,将“ 惭 ”和“ 愧 ”列为善心所。
——它们都是成长的必备资粮。
正因为如此,所以《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
——诚实,是自我成长的唯一途径。
三、最后总结
在最后的高潮部分,快乐和哀伤借助 创造力 从深渊爬回了中枢。
并且,
在其他4个情结的帮助下,莱利的内心终于得到了人格碎片的整合。
影片这样暗示:
正是在经过了这番 苦难 以后
中央控制中枢(意识) 的控制台得到了“ 升级 ”:
惧,哀,乐,厌,怒,
他们之间不必再相互干扰,而是进入了一个相互合作的状态:
从此可以一起操作中央控制台了。
而在现实生活中,
莱利也终于克服了所有的困难,适应了新的环境,开始了新的生活。
——THE END。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部分之外,
影片还以轻松幽默的动画形式表达了“梦境”、“阴影”、“抽象思维”等其他元素。
整个作品非常优秀,学术与文艺有机结合,并且充满了游戏感与幽默感。
制作小组的创造力简直爆棚!!!
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