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二战影片观后感
日本二战电影《吾为君亡》观后感
1,首先我是名中国人,我承诺一生忠诚于我的祖国,也愿意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为国家献出生命。
我不是军人,也不是鼓吹历史充满仇恨的愤青,更不是崇尚战争敬拜战争的右翼倾向分子。
下面我将要打出的文字只是我看了这部电影后,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想法。
2,毫不夸张的说,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曾数次流泪。我强制着试图不让我的泪水滑落,但是这些抑制不住的泪水却在顽强地为那些青春年少,刚毅勇猛的战士,为那些温柔善良,和美坚韧的女人毫不吝啬的涌流。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精神与民族灵魂。日本民族的精神与民族灵魂通过这部电影完整的展现出来,看了之后让我肃然起敬,同时也心生惶恐。
我深深地理解为什么日本在战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能够从战败国的阴影中脱影而出,并由一片废墟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一跃发展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
也懂得为什么大多数日本人的工作态度与人格素质及其他们的产品会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尊重与好评。
这些辉煌的成绩体现了一个成功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正是他们这种坚韧,忘我,百折不饶,视死如归,凝聚团结的民族精神与魂魄才托起了当今世界上一个繁荣强大的大和民族。
3,我们中国人在称呼日本的时候总是“小日本,小日本”的叫着。日本的确小,国土面积小,个头相对也小。但是他们的民族精神与国民信仰却齐天之大。
人的生命最宝贵!但影片中,近乎每个士兵却无畏自己年轻的生命,无惧自己胸膛里的热血,为了国家的荣誉与兴亡毫不犹豫的去战场赴死。
这种精神信仰比天还要大,这种民族气节比天还要高。伟大的信仰与气节是无边无尽的。那些神风战队的成员,那些赴死的人,那些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生命,在他们每一颗鲜活跳动的心脏里谁又没有亲情,爱情,友情?
面对所有珍贵的情感,却没有人选择逃避。每个人都在义无返顾的接受死亡。即使知道了必将失败的结果,却仍然赴死,这不是愚昧,更不是无知。这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国家精神在激励他们要这样做,必须去做。
生命之大,亲情之大,爱情之大,友情之大,这些看起来最大的意识形态却在国家,民族面前显现的如此渺小,甚至无法比拟。
4,影片逐一为我们展现出亲情,爱情,友情的珍贵,但更多的是通过这些珍贵的情感来揭示战争的残酷与反思。
人类永不停息的竞争社会里,国家和平的前提与保障是民族的强大与繁荣。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兴盛,靠安逸封闭与努力创造是远远不够的。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和平的保证靠的是强大坚实的武力基础,甚至靠的是强悍的侵略与扩张。
这种和平保障的侵略与扩张体现在一个国家民族的信仰上与这个国家的精神本质原动力基础上。
美国是当今世界霸主。我们简单回顾下美国的历史就会不难发现,美国几乎所有发达成果都是建立在侵略与扩张的前提下繁荣起来的。
美国建国2百多年,却有1百多年在战争。现在的美国人都在说要和平要和平,实质上却在骨子里考虑着战争,考虑着如何在战争中繁荣。
5,1776年的美国,从那一年开始注定要与战争结盟。从墨西哥湾到菲律宾海沿线,从一战二战的肆虐到越战伊战的屠杀,从欧洲到亚洲,从美洲到非洲,从地中海到太平洋到南大西洋,美国式的侵略扩张几乎横跨了整个世界,就是这样无数次的“正义自由”的战争,使美利坚人确立并坚信了他们的民族信仰与民族精神,继而造就出一个在军事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有着丰厚硕果的战略美国与霸主美国。
一位美丽善良的未婚妻跪俯在即将开着残旧飞机去舍身赴死的飞行兵脚下,嘶声的求着:“请带我一起去吧,一起去吧。
㈡ 二战男孩逃生记观后感300
寓言是一颗魔豆,虽然小,却能长成参天大树。寓言是一根魔杖,虽然短,但能变出许多有趣的东西。
在《伊索寓言》这本书中,全是一个个短小故事。但是,每个故事里都讲着不同的深刻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龟兔赛跑》。
㈢ 二战题材电影《冒牌上尉》观后感
《冒牌上尉》——一部关于二战德国末期一个纳粹小兵冒充上尉开展的故事。
影片中看出赫罗德上尉是冒充的有多少人?看穿的人为什么不拆穿呢?
应该有很多人,民众很难近距离接触上尉,是很难看出的,看见有人穿上尉制服,一般都会相信他是军官,而不是假军官,即便是怀疑也是脑子里怀疑,不会说出来,说出来可能是要付出代价的。最先跟随上尉的士兵有点狐疑,不断在车子驾驶座位上打量着上尉,而上尉有点心虚,趁士兵不注意,把原先自己的列兵衣服扔下车,然后才稍微放心了一些。
赫罗德和司机去一家餐馆,但是在战争形势要失败的阴影下,军服在民众中吃不开了,他提出,所有人都来登记一下被逃兵抢走的损失,战后会进行补偿的。老板拿出好肉好面包招待赫罗德和司机,可是司机有点狼吞虎咽,不注意形象,老板有点怀疑上尉的真实身份。
然后在一个农舍中碰到了同样是逃兵的几个人,其中有个人看出了主人公赫罗德制服的裤子有点不合身,眼前一笑,并没有拆穿他,并敬礼,请求加入他,组队一起行动。
后来在和宪兵队相遇时,上尉又表演了一番,“你我作为同级军官,你要查看我的证书,我也要看你的证书,然后我会在元首面前说这件事的”,宪兵队领头人不敢赌这件事,就算了,然后还邀请一起去宪兵队。
在宪兵队,在监狱,曾经追捕赫罗德的真上尉看见了,有点眼熟,并说自己见过的人是不会忘记的,再后来,跟赫罗德诉苦说囚犯管理很困难,还要管吃管喝,暗示要要肃清秩序,然后赫罗德瞬间明白了是什么样的形势,于是授权,并进行临时军事法庭,处置囚犯,杀了100多人。
其实,在宪兵队、监狱的上上下下都是共犯了,但是有效的把皮球踢来踢去,都不想担责,赫罗德能够担责,说自己是元首直接授权的特别行动队,来调查战后形势的,好向元首汇报。
一些人是看出来了,看出来赫罗德是冒充的上尉的人中,估计也有一些是吃不准的,即便吃得准也还是选择性相信他是真实的上尉身份,能够从将计就计中获取一些需求和利益,谁不喜欢呢?谁愿意拆穿呢?在那纷乱时局之下,很多事情不会按照正常情况下那样看待和行动。
后来在一次宪兵队的突袭中,宪兵队抓了赫罗德及其随从,在法庭上,并没有判处赫罗德死刑,认为他的行为并没有给国防军带来什么损失,反而赞扬他的勇敢行为和有组织领导的能力,于是有条件释放了,派去前线。后来赫罗德被英军抓了,经过审讯,然后押上断头台。
“桀骜哥”为什么被赫罗德弄死了?
应该是死于不服赫罗德的原因,在赫罗德面前,在一个大厅,故意在赫罗德面前“抢”走了舞伴,赫罗德可能是吃醋了,也可能是这一行为让上尉认为桀骜哥有“叛变”的风险,然后偷袭了桀骜哥,并判处他死刑,但是桀骜哥临死之时也没有拆穿赫罗德的真实身份,可能说穿也没用,咒骂他,然后被枪击而死。桀骜哥还算是有功劳的人,在赫罗德手下充当打手,是一把好手,其实大家都是选择性相信。
在赫罗德和真实上尉对话时,赫罗德说自己曾在1940年当伞兵,真实上尉说成在1940年对波兰战役时,感叹了一声,1940年,那个年代正是纳粹的旺盛时期啊,想不到5年之后纳粹第三帝国却成了这副模样。当初希特勒不攻打苏联的话,估计再怎么样也不会让帝国落得如此下场的,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大多数都消耗在了苏联战场上,在苏联土地上被消耗掉的军事力量足以征服欧罗巴大地,而且在攻打苏联之前,其实已经算是征服了欧罗巴大地了,什么波兰、法国、比利时、挪威、瑞典、芬兰以及一大堆附属国,都在纳粹的领土范围和势力范围之内,这些军事力量不消耗在苏联战场上,基本上可以和后来的美国的力量相媲美了,成为地球的主宰国家,什么非洲、中东,那时候有个啥。英国也是与纳粹德国打仗才输了世界强国的地位,若丘吉尔识时务,也不会有千千万万的英国人民死在战场上,死了千千万万的人民不过是成就了丘吉尔的英明而已,但实际上英国国家的利益失去了很多很多,肯定不如当初和德国议和的利益,议和之后的英国,绝对不是今天的英国的样子,现在英国看起来仅仅是美国的小弟而已,失去了印度国,失去了很多殖民地。也正是纳粹德国和苏联打,和英国打,和美国打,打起来之后的世界,世界上才有那么多国家成功独立,为什么?因为曾经的英法等世界强国失去了太多力量,没有办法阻止那些殖民地国家独立了,若是英国和德国议和,强国不因为二战消耗过多力量的话,这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到今天还是殖民地,还是那些帝国的殖民地。
那么多的第三世界的国家能够独立的外在环境是,英法德等强国相互打仗,都消耗了大量力量,二战最大的受益国是美国以及第三世界后来独立的那些国家。当然了,打赢了就是受益国,要是打输了,就会成为受害国了。
㈣ 二战珍珠港观后感范文5篇
珍珠港电影的 观后感
昨天晚上中央六台放《珍珠港》,三个小时的大片23:00才开始,中间还插了30分钟的 广告 ,害我一看看到凌晨两点。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珍珠港》。几年前刚刚播映时,我就借过D版看,还一看就是好几遍。
但是那时候还小,看这部电影就是冲着里面的大场面去看的,可以说无论影片叙述的感情 故事 还是战争背景,都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我的时间都花在期待和欣赏那些爆炸场面上了。
昨天晚上再看,我却第一次发现了这部片子的一大特点美国与中国一样,都曾经与日本为敌、与日本交战,但是在这部片子中反映出来的日本军人,并非如同中国的抗日战争影片中那般狰狞可怕、丑陋不堪,相反地,看片的人会不由地赞赏他们精妙的战略部署,以及面对战争时忘我的牺牲精神。
反观中国的抗日战争影片,我们都是从小看到大的了。片中的反角日本人的典型形象,就是留着两撇八字小胡须,嘴里叫着“八格牙鲁”,动作粗鲁、形象猥琐,最后被我们神勇的八路军战士打得屁滚尿流,仓皇逃窜。
小时候的我愚昧无知,还真以为日本人都这副德行。现在想想,先不说抗战八年有几场像摸象样的仗是八路军新四军打出来的(他们不就是在那儿游击么?),就说日本军人要真是那么一副猥琐像,真是那么没有纪律随意散漫,这么大一片东亚、东南亚,凭他一小小日本岛,能打得下来吗?
二站期间的欧洲战场,德国是最强,要不是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外加令人难以置信的瞎指挥,最后鹿死谁手还指不定呢。
同样的道理在亚洲,要不是最后美国丢的那两颗原子弹,还有苏联出兵东北,这东亚、东南亚地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战胜日本吗?难道还真以为那小米加步枪能打得过大炮铁骑了?这又不是魔幻故事!
可是直到今天啊,中国人还是不愿正视这个问题。一拍电影就把日本军队塑造成一副窝囊像,把我军塑造成不怕枪林弹雨的“仙人”!
一个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弱点与缺点的人,永远也不可能进步,因为他没有办法认识真正的自己!
同理,一个不愿意正视自己的过去事实的民族,也不可能进步,因为他们只会自我吹嘘自以为是!
在《珍珠港》片尾,罗斯福总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自负和骄傲带给我们多么惨痛的代价。”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认识到真的不足;而勇于正视对手的强大,并且给予对方客观正确的评价与表现,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取世界尊重的基础!
珍珠港电影的观后感
这些天一个人的日子有些无聊,又拿出《珍珠港》来打发三个小时被 雨水 淹没的时间。
谁都知道我爱《珍珠港》,谁都知道我对《珍珠港》百看不厌。
我不管在那些所谓的影评人对它是贬是褒,我不是专业人士,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看电影的人。只要是触动观众心灵的、能引发观众深思的就是好片。《珍珠港》它确实是部商业片,但又有几部商业片能让人这么震撼,能让那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复感受。
作为电影,三角恋确实是个恶俗的话题,但放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又显得是十足的无奈。为了有一个算的上圆满的结局,看到一半处大概都会猜到结局Rafe与Danny必须有一个面对死亡。
头几次看电影对两个男性人物,我是没有偏爱的。Rafe作为主角中的主角,自然要尽可能的包含优点。他英俊帅气,他的飞行技术一流,他是空军军官,他有饱满的自信,他向往飞向真正的战场,他对爱情忠贞不二,他对朋友处处保护与包容,他有时候会有小男孩儿的可爱与冲动,他在临行的前夜为了责任自愿放弃了幸福的一夜。他几乎是完美的,所以吸引了美丽的Evelyn。
再看Danny,也许就觉得不是那么完美。起初我也是不太喜欢他的,胆小,懦弱,不太敢去追求。他总是活在Rafe的光芒之下,飞行技术没有Rafe高,处处要受Rafe的保护,甚至连爱情都掩盖在Rafe之下。面对飞机Danny总是很自信,可以镇定地指挥,但转身遇到Evelyn,立刻就会语无伦次、面带红晕。渐渐就有些喜欢这个带点悲情色彩的人物,这样的有着缺点的人物才显得真实,腼腆的Danny或许更招人怜爱。有一句话,男一号是女一号来爱的,而男二号是大家来爱的。Danny虽然处处需要Rafe的支持与保护,但最后他却用生命保护了Rafe。
还有很多人在批判Danny和Evelyn不该在Rafe离开之后就展开新的爱情,但毕竟那时候都因为情报的不准确以为Rafe已经牺牲了,大家都需要新的生活、如果Rafe真的离开了人世,他也一定会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用一生去替代自己照顾爱人。难道Evelyn非要像梁祝那样殉情、或者在思念中孤独终老大家才满意?凄美的爱情只是 传说 ,而我们需要的是生活,谁能说他们俩在一起了就对Rafe没感情了,就忘掉Rafe了。只能说错误、不及时的信息造成了后来的尴尬局面。为了电影的结局,也许只有Danny离开,小Danny来延续他的生命是最完美的。别在说什么Danny抢了Rafe的女友,Rafe还得替他养儿子之类的无耻话题。Danny用生命拯救了Rafe,小Danny是Danny生命的延续,Rafe和Evelyn会倾尽所有感情去爱小Danny,小Danny可以说他们三个人共同的孩子,他代表了战争结束后美国的未来。他会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会继承父辈们的影响继续为祖国而战。
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一切感情都是放在爱情热情之后,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抛在国家利益之后。电影之初,Rafe为了自己飞上云霄的梦想,离开了深爱的Evelyn远去英国参战。电影之后,Danny也同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尊严,与Rafe一起参加危险的“奇袭东京”计划,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了最好的兄弟,没能活着回国见自己的爱人,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出世。
Rafe与Danny一起生长在战争的年代,有同样的冲上云霄作战的梦想,甚至还会爱上同样的女人。他们早就不单单只是朋友,更是兄弟,是亲人。不管有什么矛盾,什么误会,最后还是会解开,还是会共同飞向东京的上空为祖国为尊严而战。
除了这三个主角,罗斯福总统不让你震撼?杜立特将军不让你钦佩?那个黑人水手多利米勒不让你感动?当杜立特将军清清楚楚地告诉被挑选出的空军士兵,“奇袭东京”计划是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一排士兵毫不犹豫地迈出的坚定地一步,那个特写,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没震到你的心上?那十六架轰炸机成功地从航母起飞,那电影中的气氛没让你感同身受?就是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了解了罗斯福总统,并且从此成为我的偶像。
再说日军方面。这部电影只是为了弘扬美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没有必要重新勾起日美两国的矛盾,对日军方面的描述也并不是单纯的丑化。当然,作为商业片,为了打入日本市场也要求必须这么做。但是这样的处理并没有引起观看者的不舒服,总比那些中国的很多作品里把日军当傻子写强很多,那样描述反而会被认为你当年被一个傻子国家打的爬不起来不觉得自己很丢脸么?片中那个日本士兵给写家信的那个片段很真实。日军也是人,也有感情,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接受上级的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们又有浓重的武士道精神,更是要求自身必须为国家奉献生命。当然,想南京大屠杀、细菌战那类惨无人道的行为不在之列。还有一个很感人的地方就是,一个日本士兵在轰炸珍珠港时看到小孩子在玩耍,打手势告诉他们要蹲下,防止伤害到无辜的 儿童 。
我们必须要面对历史,中国你现在为什么不愿意太多的宣传8.15日本投降日,难道就因为日本向中国投降书上写着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特级上将蒋中正。当时中国的正式政府就是中华民国,最高领袖就是蒋介石,签字的代表就是何应钦。蒋介石确实做了很多不利人民的事情,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曾经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帅。成者王败者寇,难道六十多年前的中国跟两千多年前刘无赖与楚霸王楚汉之争的历史是不同的?怪只怪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总是相同的,但当代人总是看不到当代真实的历史。
这部电影还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细节与镜头。电影是没有国界的,从电影中得到的震撼更是没有国界的。Evelyn说American suffered,but American grew stronger。同样的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作为经历了这么多大灾大难中国人,同样可以从苦难与伤害中走出来,变得更坚强。
珍珠港电影的观后感
如果所有的商业片都有这样的水准,那商业片就不会老被骂得体无完肤了。商业没有错误,特技也没有错误,砸钱甚至也不算错误,只要故事好看,电影好看,创作者投入真诚在里面,观众就会买账,自然也会买单。
十年前就可以看出迈克尔贝对技术的热衷,战火纷飞的场面着实令人震撼,即便多年后的今天只是在电视屏幕前看,依然可以想见大荧幕前会有多么令人叹服的效果,特别是这种低空飞行的镜头,在影院里是最有感觉的。
把刻骨的爱情放到宏大的背景中,屡试不爽。一方面,爱情显得尤其珍贵尤其美好,可以抚慰每一个在历史中迷失的人的灵魂,成为人的精神支柱,支撑人们度过一切困难;另一方面,在战争面前,爱情又显得尤其渺小尤其脆弱,在数万人的生命面临威胁时,情爱自然而然退居次席,在家国面前,个人情感只能放在一边。
电影故事流畅,场面壮观。在描写爱情时,无论是前一段情还是后一段情都让人非常动容,特别是danny带着心爱的女孩飞上天在落日中旋转的镜头极度唯美。这本就是个纠结的故事,两个生死相照的朋友爱上了一个女人,因为一个人的死亡使另外两个人走到一起,当rafe又出现时,三个人都陷入了痛苦。而战争,使这问题从主要矛盾变为次要矛盾,任何事情必须给战争让路。战斗过程惊心动魄,导演客观地记录着两军交战的事实,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偏颇的感情倾向,日军和美军同样在为自己的国家而战。但在美国的人物故事中,更深刻地弘扬了为了保卫祖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有了战无不胜的基础,沉睡的巨人被唤醒。在大战背景下,danny死去了,没有畏惧地死去了,死在rafe的面前,知道了自己成为父亲,并把这个职责托付给了rafe。这一结局也最好地解释和化解了之前danny爱上Ivy的事实。
本阿弗莱克和乔什哈奈特风格完全不同。一个女人一生能被其中的一个爱上是很幸运和幸福的事,而被两个同时上真不知是幸或不幸,不过贝金赛尔得到电影中的这个机会绝对是幸运盒幸福的。詹妮弗加纳竟然在里面出演一个戏份很少的配角,而且打扮也绝不美艳,难道这是促成她和阿弗莱克结缘的片子?
音乐非常好听,以至于看完电影还老老实实讲片尾看完,而写下这些文字,也是在原声音乐的陪伴下完成的。
珍珠港电影观后感
很久没有这么感动和激动过了。一部壮丽的战争史诗大片<珍珠港>,激起了我埋藏心里很久,几乎被忘却了的震撼和感动。美国人把他们曾经失败的历史展现的如此真实、震撼和感人,使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影片的开始,可能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严阵以待、摩拳擦掌的紧张。但轻松、幽默、甚至有些玩世不恭场景展示的却是人性真实的独白。影片随着男女主人公感情的深化和变化,刻画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光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动着我、一个个惨烈的战争场面震感着我。美国人敢于正视历史、 反思 曾经的失误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珍珠港>没有回避当时美国国防部自身的失误和错误的判断,在敌人真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果断出手、奋起抗击。士兵们立刻抛弃了之前和平环境下结成的恩怨情仇,将国家、民族的利益至于首位;在生死关头,争相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彰显了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大国的风范。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都应该在生活中学会反思和成长。没有失误的政府是不可能的,自己不说、不反思,不代表事实的不存在。只有正视失误、反思过错、记住伤痛,才会使自己不再陷入屡错屡犯的泥潭;才会在惨痛的教训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才会将失误、过错、伤痛化作完善自己,奋起直追的动力。如果这样,失败的成本就是我们勇于担当的力量。
在XX年 春节 即将到来之际我祈祷,我的祖国,在发展中得到锻炼;在失误中勇于担当;在担当后能得到进步。我祝愿,我的同胞,会在生活中得到历练;在历练中勇于奋进;在奋进中得到成长。
珍珠港电影观后感
一直以来,美国好莱坞出产的电影称得上汗牛充栋,他不管在电影的立意、创作上,还是在电影拍摄的恢弘场面和震撼气势,他全方位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受。一个世纪以来他不仅影响着全球的电影业,还让全球的电影观众至今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得以生存的,并不是因为他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也不是美国要在国外树立他所需要的形象,他主要是表现在不同时期满足不同人的欲望,以此来征服全球电影观众的眼球。经常变着法子来迎合影迷,及时捕捉某一时期大众关注的社会信息,来迎合观众的潜在欲望。
电影《珍珠港》以“二战”期间法西斯日本为了侵占太平洋而偷袭珍珠港为背景,讲述了从小一起长大的一对死党雷夫、丹尼和护士伊弗琳三人之间的一段浪漫的 爱情故事 。雷夫和丹尼既是好朋友又是情敌,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两人只能将儿女私情暂时抛在一旁,一起并肩作战,共同为自由、正义而战......
从商业角度来看,无疑是成功的。从影片中俯瞰珍珠港,那蔚蓝的海面上摇曳着各类的战舰,一个长镜头捕捉到战舰上休闲的人们,海风轻轻的吹起年轻护士的秀发,草地上游戏的的孩子们,一切是那么的温馨、自然、安逸。还有那动人的音乐,这显然得益于《泰坦尼克号》的启发,一首《THERE YOU'LL BE》将影片的浪漫与温馨表现得淋漓尽致......
风云突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那40分钟的精彩爆炸场面,慢镜头和晃动的摄像机向电影观众展现出可怕、血腥的画面,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是海战、空战的场面,都是惊心动魄。飞机、大炮、战舰和爆炸交织组成的火焰,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战舰被炸成直立起来,飞机瞬间的炸毁,成群的美国士兵被炮弹炸飞在天空中,尤其是炮弹在人堆里爆炸,以及天空中如捅了马蜂窝气势汹汹的日军轰炸机,视觉上绝对令人震撼,气氛上令人压抑、恐怖......
所有这一切,都符合好莱坞的一贯作风,他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进行消费的欲望,会使出浑身解术,善于将各种各样的题材娱乐化。文的、武的、哭的、笑的、惊悚恐怖、惊险刺激......各种各样一应俱全,这也是好莱坞影片经久不衰的缘故吧。
从制作内容上讲,他只能停留在一般的层次上。不能作为经典,也不能作为史诗。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制作出一部又一部,在经过“叫好”和“批评”后,一部分电影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遗忘了。因为没有什么记忆犹新的感觉,也没有多少感染力和感人的线索。
电影《珍珠港》中把爱情和战争结合起来作为故事的线索,本来是个很好的立意,编导们也是绞尽了脑汁。但珍珠港只是“二战”中的一个点,一个布景。显然结合得有些牵强,爱情故事和战争事件也显得格格不入,好象两个孤立体,怎么也联系不到一块,而且这个爱情故事的力量也比较薄弱,虽然很煽情。
一段三角恋爱,在女主角不明的情况下发生,是寂寞难当是日久生情还是对战争的发泄。女主角伊弗琳的爱情世界也是一片空白,缺少热情,没有生死离别的感觉;缺少真诚,左右摇摆不定;缺少耐心,没有情感的堆积。让电影观众觉得她有点水性扬花的味道,所以就成不了传世之作。
从电影的硬伤上,影片存在着几处明显的漏洞。
影片开始长岛有一处写“Witchell Field”,而实际上正确的拼写是“Witchel Field”。 丹尼带伊芙琳乘飞机看日出时,你会发现太阳的位置变化了好几次,一会儿太阳落下一半,一会儿太阳又刚刚升出地平线等等。
总之,《珍珠港》应该突出的是战争,描述的应该是美军战士英勇不屈的精神。而实际上《珍珠港》既不是战争片,也不是历史片,既不是动作片,也不是爱情片,很让人失望和遗憾。
相关文章:
1. 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1500字5篇
2. 百团大战观后感600字
3. 黑鹰坠落观后感1500字作文
4. 七七事变观后感500字
5. 变形金刚3观后感锦集
㈤ 德国电影《我们的父辈》观后感
疫情开始宅在家里不出门,难得可以静下心来看电影。讲述二战德国的电影《我们的父辈》一共三部,用了五六个小时看完了,感触良多。
看过许多描述二战的电影,有中国的、苏俄的、美国的、英国的,基本上都是从战胜国的角度来诠释这场战争。战败国日本的二战电影只看过《山本五十六》,感觉电影情节很苍白,人物脸谱化,并未留下深刻的印象。德国人讲述战争的电影基本没有看过。
这部电影脉络不复杂,故事从1941年到1945年,德国从一路凯歌到陷入困境讲起,主角是五个生活在柏林的普通青年,他们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却因为战争不得不奔赴战场,各奔东西。
故事开头的背景是1941年,德国即将发动入侵苏联的战争,威廉和弗里德汉姆应征奔赴前线,夏莉也通过战地护士的培训,将要跟随战地医院出征。五位好朋友在分手前,欢聚在一起,饮酒跳舞,为即将出征的好友送行。他们坚信德国必胜,德军刚刚征服了大半个欧洲,战胜了欧洲最强大的法国陆军,消灭虚弱的苏联军队易如反掌。他们相约圣诞节时五个好友再次相聚在柏林,庆祝德国的胜利,并且共同拍了一张照片,立此存照。
影片场面壮观、气势恢宏,直接的大背景围绕德国苏联战场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展开,影片第一部描述德军实施闪电战,从突破边境地区,到夺取斯摩棱斯克,直接向莫斯科方向攻击,中途抽调大量装甲部队增援南方战线,配合围歼基辅的重兵集团,尔后再向莫斯科进军,这时遇到雨季,德军的机械化装备在缺少硬质铺面公路的俄罗斯草原上举步维艰,泥泞难行。雨季过后是极寒冷的冬天,没有做好充足冬季作战准备的德军,面对擅长寒冷作战的苏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电影第二部重点讲述了1942年1943年双方在广袤的俄罗斯原野展开的厮杀,特别描述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库尔斯克战役,通过这一役,损失惨重的中央集团军群最终走向失败。
影片第三部则描述了德军从白俄罗斯、波兰一路败退到柏林,见证了第三帝国的覆灭,以及给德国军队、每一个德国家庭带来的深重灾难。
一
威廉和弗莱德海姆是亲兄弟,他们生长在一个传统的德国家庭,父亲是一位狂热的希特勒拥趸,在影片中出现不多,不顾妈妈的哭泣,他将仅有的两个儿子都送上前线,并且要求他们要为德国的光荣而战。
哥哥威廉是德国国防军少尉,灰狼狗连队的分队长,经历过战争考验,参加过法国战役。他训练有素,勇敢、坚定、沉着、机敏,受到士兵们的爱戴。弟弟弗里德汉姆却有点玩世不恭,对战争有不同的看法,他一出征就遇上极其惨烈的战斗,在战斗中需要报名参加突击队,绝大多数战士都举手报名,唯有他不举手。当苏军夜间空袭时,上级命令熄灭一切灯光,唯有他却抽着烟不卡灭,烟头发出的光亮在黑暗中特别明显,引起苏联飞机的一顿炸弹,造成战友伤亡。
事后,愤怒的战友们狠狠的将弗莱德海姆揍了一顿,身为分队长威廉也没有阻挡。他严厉的批评弟弟,要求他要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
威廉是一位具有优秀军事素养的军官,从影片中几场战斗的片段中可以看到,他指挥战斗沉着冷静,同时又身先士卒,勇敢无畏,深受长官器重。他也很冷酷,当上级要求他抢杀被俘的红军政委时,毫不犹豫的亲自执行。但是他对党卫军滥杀无辜女孩的行为极其厌恶,受到上司的警告。随着战事的发展,他对希特勒的信任渐渐变为失望,对战争的胜利信心完全丧失了。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因为上级盲目的决定,派他的分队攻击一个无关紧要的电报房,使得他的大多数战友丧生,让他彻底厌恶战争,最后他从一位英雄变成逃兵。后来被宪兵逮捕,但最终他还是逃离了战场。
身为德国国防军士兵,弟弟弗莱德汉姆心存良知,对希特勒发动的战争并不拥护。当乌克兰伪军抓捕犹太人时,他用枪口对准伪军救下小女孩,盖世太保枪杀了小女孩后,他极其愤慨。在战斗中,他的心肠逐渐变得冷酷,后来枪杀无辜的妇女也不觉得不对。战斗中受重伤回到柏林,痊愈后又主动返回前线作战,当柏林被攻克,战争即将结束,他竟选择战死为纳粹殉葬,令人嗟叹不已。
战地护士夏莉是位美丽、单纯的姑娘,她自愿走上前线,以作为德国女性为自豪。一开始害怕医院里血腥的场面,后来逐渐适应,成为一名有经验的护士,参与抢救了许多伤员。随着战事的推移,她对战争的看法从狂热到怀疑,渐渐的失望。
虽然是一个拥护希特勒的德国女孩,夏莉心里也存留着人性的一面。她为举报乌克兰护士莉莉娅是犹太人而深深内疚,后来与另一位乌克兰护士索尼娅成为好友。当苏军部队进攻到离医院只有500米时,医院仓皇撤退,她却四处寻找索尼娅,没有赶上撤退的车队,落入苏军士兵之手,惨遭污辱、强奸。后来是成为红军政委的莉莉娅以德报怨,救了她。
与前面三位德国军人不同,格雷塔是一位非典型的德国女性,她仪容万方,能歌善舞,但是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她对希特勒的战争并不关心,为了成为歌星,甘当党卫军军官马汀的情妇。
格雷塔后来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歌星,在前线劳军时,却因为库尔斯克战役突然打响,被丢弃在了战地医院,她亲眼目睹好友夏莉每天面对的血淋淋场面,见到战争与柏林的宣传中不一样,极其残酷又没有希望。回到柏林后,她将前线见到的情况告诉朋友。最终被她的情夫,党卫军军官马汀陷害,送进大牢,并在纳粹灭亡的前夕被杀害。
维克特是一位犹太人,这就注定了他的命运与四位伙伴的不同。他的父亲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裁缝,祖祖辈辈生活在德国,安分守己,热爱这个国家。虽然纳粹已经在大规模迫害犹太人,他还是相信自己为德国服务多年,应该会受到善待。这个角色其实在代表着犹太人在德国是安分守己的,并无二心,并没有对国家造成危害。这样的人受到迫害,完全是纳粹的罪恶。维克特的母亲对他言听计从,只有维克特看清了犹太人的处境。
维克特通过恋人格雷塔从党卫军马汀处获得了一张到法国马赛的通行证,企图逃到法国,再偷渡到美国,但是被人举报,一出门就被抓捕。几经辗转,在运送犹太人往奥茨维辛集中营的途中,他和一位波兰女孩一起撬开闷罐车车厢板逃离了火车,加入了波兰游击队。
维克特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但最终游击队还是无法接纳一个德国人,尽管是德国犹太人,将他赶了出去。无论如何,他还是活着回到了柏林,但是他忠实于德国的父母已经失踪,家园被外人占住,虽然没有交代他的父母去了哪里,从当时德国犹太人的处境可以想象的到,肯定已经被罪恶的纳粹政权最后解决了。
影片的最后,劫后余生的三个人威廉、维克特、夏莉不约而同的回到废墟中仅存的小酒店,四年的时间,经历过血腥的战争磨难,生离死别,九死一生,被关押、拷打甚至强奸,曾经的朋友又在战场上殊死相搏,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激情,甚至友情也已蒙尘,威廉从厚厚的灰尘中找出一瓶酒,三个昔日的好友面无表情、默默无语的干了一杯,后事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二
影片深刻的刻画了五个人的人物性格及变化,这也是战争中人性变化的缩影。弟弟弗莱德海姆无疑是影片角色中,刻画最成功的一位,他的命运也是许许多多德国青年的缩影。他一开始是排斥这场战争的,看不到这场战争的意义。五个朋友在酒馆里嬉闹,告别时他说出了一句“战争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这句话是整部电影的主题。
在血腥的战争中,弟弟开始变了。用他后来的话来说:在战场上试着别把自己当人。向前开进途中遇到雷场,威廉请求工兵的支援,他马上提出让苏联平民走在前面趟地雷的办法,连他哥哥都吃了一惊,要知道,这是违背日内瓦公约的行为。
后来上司让他补枪杀死苏联妇女时,他毫不犹豫举枪便射,没有一丝怜悯。他作战勇敢得如同一部机器,尤其在战场上哥哥失踪,认为哥哥已死之后,他彻底变成冷血杀手。上司让他把逃跑的犹太小男孩当兔子打,让他拉倒绞刑架下的木凳时,他都毫不犹豫地干了,眼神是那么的冷漠。
只是最后上司让杀他的朋友犹太人维克特时,他直接把这个万恶的突击队上司给杀了,放走了儿时的玩伴。但对于维克特和上司,他都是投以冷漠的眼光和语气,生命在他的眼中已经失去了意义。
冷血不是人的天性,但战争会扭曲人的天性。特别在身边的战友纷纷倒下,死亡已经无所畏惧,胸中的怒火不停地燃烧,最终将自己也焚毁。
弟弟的内心依然是善良的。所以即使看到他变得这样冷酷,我却对他没有反感,反而却有深深的同情。觉得这是整部电影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因为战争而变得邪恶,让自己的良心产生难以承受之痛。希特勒发动的战争,将千百万象弗莱德海姆这样的年轻人卷入战争,成为战争的炮灰,这是德意志民族永远的伤痛。
影片中讲述了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威廉和夏莉,维克特和格雷塔。但是战争却让爱情难以开花结果。
维克特是犹太人,这场爱情必然没有结果,格雷塔很快就投入了党卫队军官马汀的怀抱,成为情妇,但最终也被马汀陷害而死。
威廉和夏莉一个是英俊潇洒的军官,一个是美丽单纯的少女,青梅竹马,郎才女貌、天作地合的一对。这一段只差一层窗户纸的爱情,当马上要奔赴前线时,格雷塔想要说破,威廉马上打断说:“等到圣诞节,我们胜利返回柏林再说。”
威廉是五个青年中唯一参加过战争的,了解战争的残酷。之前的波兰战役、法国战役虽然得益于闪电战,很快取得胜利,但也付出许多牺牲。他对苏联的战争,有一种不祥的预兆,他不希望心爱的姑娘为情郎的牺牲而悲伤,想让儿女情长暂时让一下步。
他们上了战场,威廉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前线部队,夏莉在紧随其后的战地医院,相距并不远,电影中描述了他们的几次邂逅,第一次是1941年,在莫斯科战役时,威廉的部队路过战地医院,两人意外相见。
第二次是在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前夕,成为歌星的格雷塔前来劳军,除了维克特,他们四个好友又相聚了,大战在即,简单的欢娱片刻又分开了。
库尔斯克战役,虽然苏军也付出极其惨烈的代价,但无论是兵力,还是飞机、坦克、大炮,德军都无法与得到盟国大力支持的苏联相匹敌,战争不仅是兵力和谋略的对抗,更是钢铁的对抗,兵力和资源已经枯竭的德国已经无法战胜拥有无穷无尽支援的苏联了。德军终于失败,威廉的部队损失极其惨重。
弟弟弗莱德海姆胸部中弹被送到战地医院,扬军医看了认为伤重不治,夏莉认出了他,恳求杨军医抢救他。杨军医望着夏莉泪汪汪的神情,同意抢救。经过手术,终于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弟弟的生命。弟弟神志清醒后,告诉夏莉,威廉已经战死。
夏莉得到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三年来的战争,不仅让她经历无尽的磨难,还夺走她的爱情,夺走她幸福的希望……,一时间她垮了。后来她主动向杨军医送上了吻,也送上了青春的肉体。也许心灵空虚的她,需要一个男人的慰藉?
当战地医院撤退到波兰,她意外地遇到已是逃兵被押在500缓刑大队的威廉,夏莉彻底崩溃了,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已经战死的威廉,竟然是逃兵?
三
希特勒发动的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是德国人民也承受了最深重的苦难。
战争让德国人死亡八百多万,据统计,德国1920到1925年出生的男孩,只有大约1/3活到战后,还有近二百多万妇女遭到奸淫或杀害。战争结束后,整个德国化为一片废墟,东普鲁士的百姓全部被迫离开繁衍生息了一千多年的家园,一路上不仅遭到苏军的驱赶,还遭到复仇的波兰人屠杀、奸淫和抢掠,德波边界被迫西移了数百公里,丧失了40%以上的国土。
战后,德国人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希特勒的上台和法西斯主义的泛滥,固然有其客观原因,但是德国人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德国人民选择了希特勒。
希特勒得以上台的外部因素是凡尔赛条约,这对德国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但是当时并没有外国一兵一卒踏上德国,数百万德军的铁蹄还踏在协约国土地上,因此德国大众并不能接受战败。
放下武器的德国被迫接受极其苛刻的条约,割地、赔款,限制军备和工业发展。战争结束后,由于承担巨额赔款,德国经济一蹶不振,民众生活十分困苦,希特勒上台后,改变了这一切。影片中弗莱德海姆的战友闲聊中也谈到,他父亲一直处于失业状态,希特勒上台后就有了工作。
纳粹统治下,德国经济强劲发展,民众充分就业,凡尔赛条约的约束一次次被打破,重振军队,丧失的领土一块块夺回,合并奥地利、吞并苏台德,境外的德意志民族用鲜花和掌声欢迎德军的开进。希特勒的威望如日中天。因此,当德国与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已经得到绝大多数德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了。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没有制度约束的民主,与专制制度同样,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纳粹德国的悲惨遭遇就是明证。实际上,特朗普宣称的“美国优先”,他煽动美国民众的排外情绪,施行的一系列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与希特勒的手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美国先贤制订的一套制度,可以约束他的权力,不能胡作非为,不会让美国和世界陷入黑暗之中。
纳粹之恶,在于让作恶的人能够逞,善良的人却无法抗拒。影片中两个党卫队军官的形象,是恶魔的代表。
党卫队军官马汀,疯狂抓捕虐杀犹太人,勾引奸污妇女,恶行累累。这样一个万恶的人没有受到追究,战后依然体面地生活着,被美国占领军录用。阿登纳说过:“没有清洁的水时,是不会把污水倒掉的”,别相信“恶有恶报”这种报应论,“恶人活得长”也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另一个党卫军突击队长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他请犹太小女孩吃糖,当着国防军的面,转过身扭头就拔枪把女孩杀了,鲜血沾满了他的左脸。他后来指挥着弟弟杀百姓、杀游击队。最后当要求弟弟杀死犹太人维克多的时候,弟弟毫不犹豫地的杀了这个纳粹。弟弟在他杀犹太女孩的时候就已经对他深恶痛绝了。
对德国国防军留情,对于党卫军彻底的否定,是本片的鲜明立场,这也与战后纽伦堡判决相一致,纽伦堡判决中通过大量的调查,没有指控德国国防军有罪,党卫军则被判定为犯罪组织。
希特勒建立党卫军,就是用于在国内和国外推行他的罪恶政策,而具有普鲁士军人传统的德国国防军常常反对和抵制这种政策。这在我们常看到苏联拍摄的二战影片中是看不到的。影片中用一些篇幅描述了苏军的暴行,屠杀伤兵战俘,强奸、污辱德国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历史的真实。
二战结束后,再也没有发生过世界规模的大战,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民的幸福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战争并不能带来繁荣和富强。欧洲人民已经吸取了教训,在欧洲这块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上,除了前南地区,已经保持了超过四分之三世纪的和平,因此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今天乌克兰发生战争,但是世界大战也打不起来,俄罗斯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国家共同参战,普京企图踹倒乌克兰,却踢到一块铁板。
祝福世界能够和平,战争只会毁灭一切。这是我观看了本片后最深的感触。
㈥ 地雷战观后感
地雷战观后感(精选15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地雷战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顺口溜”:“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躲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个人影看不见”。这就是民兵们对付鬼子的最好办法。民兵们就是按照这种打法,和日本鬼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在战斗中,村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制造了许多地雷,有踏雷、拌雷、飞雷、子母雷、蝎子雷等等。其中最厉害的地雷,要数“天女散花”了。这可是村民石大爷苦思冥想发明和制造出来的。
鬼子虽然一次次的挨炸,但他们并不甘心。他们先用“探雷器”去探雷,然后把雷起出来。但民兵们也有办法对付他们。他们发明了“蝎子雷”。
看了电影《地雷战》以后,让我感受到了以前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多么伟大!他们都过着不安宁的日子,因为日本鬼子经常来扫荡,还有一些贪生怕死的中国汉奸都向日本鬼子投降了,剩下的八路军、民兵智慧超群,用许多地雷炸的鬼子屁滚尿流、满地找牙,让他们闻风丧胆,比如:用天雷封锁树林;用土水雷封锁河道;用钉子雷、蝎子雷、真假雷、子母雷和头发丝儿雷封锁大、小路,让鬼子有去无回!不管是工兵、探雷器,还是什么先进武器,都被八路军、民兵一一用地雷!
通过《地雷战》,我不仅知道了课外知识,还明白了:干什么事不能只用蛮力,还要用脑子、智慧!
一九四二年,是抗日最艰难的时期。民兵连长赵虎刚在总部学玩地雷使用的方法,在路上就与鬼子打起了地雷战。
赵虎在路上放了一个拉雷,把鬼子炸得吓了回去。眼看铁地雷一个一个炸光了,民兵们自力更生,用石头造地雷,先后发明了踏雷、母子雷、飞雷、连环雷、碎石雷等,一开始,鬼子们被地雷炸得魂飞魄散,可是,长景不好,鬼子们请来了工兵队,工兵用探雷器查出地雷,然后把地雷挖出。民兵们不灰心,发明了头发丝雷和夹子雷,炸得鬼子措手不及。
一九四四年秋天,麦子丰收的时候,鬼子又进村扫荡,这次,鬼子让捕获的村民走在前面,民兵们知道鬼子的阴谋后,发明了绊雷,救出村民后,民兵们埋了许多地雷:钉子雷、土水雷、箱子雷、门雷、椅子雷、摸雷、罐子雷、篮子雷、墓雷、天雷,最终消灭了鬼子。
民兵们很团结,大家知道,打败敌人必须勇敢,民兵们不仅勇敢,而且运用智慧,战胜了敌人。
地雷战教会我许多有用的东西。
前天,我看了影片《地雷战》。
这是一部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故事。
故事描写的是胶东根据地经常遭受日军的突袭,为了减少损失,抗日军民造出土制地雷,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看了《地雷战》,使我认识到,在那些战争年代,中国人民饱受战火迫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和平与安定的生活,广大军民团结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中国人民发挥了前所未有的聪明才智与勇敢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我们作为和平时代的少年儿童,生长在衣食无忧、欢声笑语的祖国大家庭中,更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从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为社会作贡献,以实际行动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读书!
今天上午在电脑上观看了《地雷战》电影。
电影中我们民兵制作的地雷,狠狠地打击了日本鬼子。我们民兵自己制作的地雷有许多种,如连环雷————踩响一个就会连响一片;碎石雷————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天女散花雷;头发丝雷————又叫神经过敏雷,稍一碰就会爆炸;子母雷————在地雷上面再放上一排手榴弹,爆炸威力更大;还有土化雷————可以定期爆炸,专门对付偷雷者等等。这真是铁西瓜,威力大,炸得鬼子哇哇叫,炸得汉奸满地爬。
通过看这部电影,感到日本鬼子真可恶、真可恨,中国人民真聪明、真勇敢。
地雷是一种价格低廉的防御武器。埋入地表下或布设于地面的爆炸性火器,它于一九四二年的《地雷战》中大显神威,消灭了不少侵略中国的日本鬼子。
赵虎是一个先学会使用地雷的民兵,赵家庄是一个经常有敌人来扫荡的地方,于是他们发明了“绊雷”、“踏雷”,鬼子连连被炸,只好找来工兵打头阵,于是村民们发明了“子母雷”、“连环雷”、“天女散花雷”,使敌人防不胜防,屡遭雷轰,敌人让抓来的村民走在前面,帮他们踩雷。村民们又发明了“拉雷”,等村民走出雷区再把雷拉响,最后发动了大反击,把死灰复燃的鬼子们彻底消灭了,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对造地雷的村民深感佩服,他们以机智、对祖国的爱,把侵略者赶出了中国,我会记得他们,长大以后向他们一样为国出力。
《地雷战》这部电影,讲了一群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明地雷与日本鬼子对抗的故事。
他们实验了很多次终于做出了地雷。最好玩的地方是,好人躲在树丛里,日本鬼子排雷的时候挖出一个,地雷却不响。一个小孩说,“那是我的雷,响了响了,轰!”别人都说,你的雷不响啊,结果小孩说,“那是臭粑粑雷!”果然,那里面装的都是便便。
我姥爷告诉我说,拍这个电影的时候,用的外景就是他们当年部队的营房。电影里那个日本鬼子挖了一颗地雷回去研究,地雷爆了震碎玻璃的镜头就是在他们部队拍的。还有电影里那个给人理发的群众演员还是他的战友呢。
我要学习他们能够研究发明的本领和保家卫国的精神。
今天,爸爸和我一起看了爱国电影《地雷战》。看完以后,我觉得中国人实在是太聪明了,造出了这么多种地雷,打得鬼子屁滚尿流。
在《地雷战》里,我知道的了地雷有石雷、铁雷、土水雷、子母雷、碎石雷、头发丝雷等。
每一战,游击队员们埋了几个地地雷,就把日本鬼子打退了。
第二战,日本不甘失败,用工兵冲破了铁雷阵。但是游击队员们又用碎石雷把日本鬼子炸的满天飞。翻译官捡起个破铁环儿说:”真扫兴,探雷器都炸成这样了。“
第三战,游击队员们到处埋地雷,又一次把日本鬼子打败了,地雷战大获全胜!我想:“中国人真伟大啊!”
星期六下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地雷战》非常好看。
其中,我最喜欢;那些地雷的名字:有天女散花、臭雷、蝎子雷、连环雷、飞雷、真假雷、吐水雷、……在这些地雷当中,飞雷最实用了,只要往地上一插,就好了,等日本来了,飞雷一炸日本就死了。
还有一次,八路军没有地雷了,他们就自己做地雷使用,做好后,埋在土里,日本来了,就三下两下的被炸死了。
看完影片后,我觉得八路军真伟大。如果不是先辈的流血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让这条巨龙飞得更高。
在圣诞节这一天,妈妈给我买了一盘电影《地雷战》的VCD光盘。回到家里,我就迫不及待的在电视上放了起来。整整一个下午,我在反复的看着这部电影。电影里那紧张动人的情节,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
夜已经很深了,可是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我的思绪,仍沉浸在下午观看影片的一幕幕场景中······在我的眼前,浮现出了村民们顶烈日,冒严寒,辛辛苦苦造地雷的场景。我仿佛听见了村民们在高喊:“响了一个,又响了一个!”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群鬼子被地雷炸得鬼哭狼嚎,血肉横飞······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顺口溜”: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躲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个人影看不见。在战斗中,村民用自己的智慧,制造了许多地雷,有踏雷,飞雷,子母雷,蝎子雷。那些人民英雄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质,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星期六下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地雷战》非常好看。
其中,我最喜欢;那些地雷的名字:有天女散花[注: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臭雷、蝎子雷、连环雷、飞雷、真假雷、吐水雷、……在这些地雷当中,飞雷最实用了,只要往地上一插,就好了,等小日本来了,飞雷一炸小日本就死了。
还有一次,八路军没有地雷了,他们就自己做地雷使用,做好后,埋在土里,小日本来了,就三下两下的`被炸死了。
看完影片后,我觉得八路军真伟大。如果不是先辈的流血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让这条巨龙飞得更高。
地雷战是一部乐观的爱国主义电影。这部电影把我们中国人聪明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我们的军队没有足够的武器,就发明了许许多多各种类型的地雷,但是日本鬼子用探铁器发现了我们的地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于是,我们中国人又冥思苦想了几天几夜,发明出了头发丝雷。这样,日本鬼子就发现不了我们的新式地雷了,结果被各种地雷炸得晕头转向。电影中有一个小朋友,他也发明了一种“地雷”,他先挖了一个洞。在里面放上牛粪,再放上一根铁丝,日本鬼子用探铁器发现了,以为真的是一棵地雷,就小心翼翼地用手去挖,结果弄得满手都是牛粪,真正臭死了。
你们看,我们中国人多么聪明能干,我们小朋友一定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
今天我看了地雷战,地雷战讲的是一个性雷的八路军被调到距离鬼子驻扎的黄村很近的赵家村,在村上当干部。但是到了村子里,几乎都没有人。他终于找到了村长,他问村长:“为什么村上没有人?”村长说:“因为鬼子经常来扫荡村民都逃到山上了。”之后他到了山上说明了他的来历,大家决定组成土八路一起打鬼子。他们发明了很多种地雷来打鬼子,第一场仗就胜利了。可是,地雷不够用了,但村民们不气馁,突发奇想用石头做地雷,可是没有炸药,炸药也可以自己做。雷做好了之后村民们把它叫做石头雷,和日本鬼展开了地雷战。他们克服了重重难题,终于把皇军歼灭。
通过看了这个电影让我知道了日本鬼子在我们国家犯下的滔天罪行。还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用性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努力的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侵略者要敢来就把他们彻底消灭,让他们有来无回。
今天中午,我观看了一部电影《新地雷战--神勇小子》,我觉得非常感人。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小男孩麦包和中国人一起反抗日本侵略军的故事。村民用地雷炸鬼子,把鬼子炸的鬼哭狼嚎、血肉横飞。最终,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了解了抗日战争,那些勇敢的战士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来保卫我们的家园。他们不仅勇敢,而且很聪明,我也要多动脑筋,大胆发挥想象,才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
作为小学生,一定要发奋图强,勤奋学习,把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
这个暑假,老师要求我们观看一篇有关抗日战争的电影。名为:《新地雷战神勇小子》。
新地雷战神勇小子这部电影很好笑。主人公名叫麦包,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小孩。电影的主要内容是:日本鬼子想攻打麦包所住的小村——麦家村。可没想到,麦家村居然有地雷!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抓走了麦家村的村民。其中,还包括了麦包的爷爷麦爷爷,还有麦米和麦包。
到了日本人的基地,麦包成功地以汉奸的生命蒙骗了日本鬼子,并多次传信号给麦家村破了日本人的诡计。最后,麦包还把人质救出来了,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自己从日本人身边脱身,重回麦家村。
日本人又卷土重来了!这一次他们开来许多的坦克。可是,这原本必败无疑的场面被麦包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扳回来了。他带领着大家,巧妙地使用地雷和石雷阵将日本人击败了。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认为,要做一个充满爱国之心的小孩。想一想,如果大敌当前,你会不会畏惧呢?以后,我要做像麦包一样的人。
;㈦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他叫布鲁诺。他住在德国最繁华的城市——柏林。那里有来往的人群,林立的咖啡店、水果店、服装店和他最喜欢的玩具店。他的家算上地下室和天台一共有五层楼。家里有父亲、母亲、姐姐和很多仆人。
在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有一个叫作元首的人来到他家作客。于是,他们要搬家了。这是一个多么坏的消息啊!他要离开那个繁华的柏林,离开那喧闹的街道和他最喜爱的朋友。他哭过,闹过,可是毫无用处。所有人都告诉他,他的爸爸受到元首的重用,必将前途无量。他不知道什么叫作前途无量,他只知道他喜欢这里,不想离开这里。可是,没有用。他们还是搬家了。
新家在一个很荒凉的地方。没有街道,没有朋友,甚至没有邻居。从他的窗户向外面看出去,是数公里的荒地。上面稀稀拉拉地种着几棵树。然后,是一个巨大的钢丝网。钢丝网里面密密麻麻都是人。他们都穿着同样的衣服——条纹衣服。后面有一排建筑物。应该是房子。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矮小的房子。他想,那应该是房子。
家里没有人可以陪他玩。只有一个“无药可救”的姐姐。父亲总是穿着笔直的军装,接待家里来来往往的军人。这些军人都称父亲作“司令官”。他虽然不知道什么是司令官,但是那些军人都对父亲毕恭毕敬,这让他知道,父亲是个很值得尊敬的人。母亲整天躲在房间里面,郁郁寡欢。姐姐只会在房间里摆弄那些不会说话的洋娃娃。
偏偏,他是一个喜欢探险的孩子。虽然家人多次警告,不能靠近那个钢丝网。但是有一天,他还是准备了一些面包,趁着家里人不注意的时候偷溜出去了。他认为,这是一个探险家的气质。
他渐渐靠近钢丝网了。钢丝网的那边是一大片沙地。在那里,他看见了一个穿条纹衣服的男孩。男孩很瘦,没有穿鞋。坐在钢丝网的旁边,呆呆地望着天空。他很高兴看见了一个和能够他一起玩的孩子。但是,钢丝网把他们隔开了。他们只能够聊天,和透过钢丝网,用小小的手,把他带来的食物送给男孩。他不敢和男孩握手,他会以为自己握到的不是一双手,而是一根枯树枝。
男孩的名字是希姆尔,来自波兰,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面。可是,有一天,他们被迫穿上有星星标志的衣服,然后被赶往这里。这个地方的名字叫作“奥斯维辛”。男孩不知道为什么要搬家。母亲被一群士兵带到另一个地方,他只能够和父亲在一起,和成百上千个孩子和大人在一起。男孩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苦工。当他想问父亲的时候。父亲却不见了。或许男孩是知道原因的,因为那些士兵生气的时候,总会骂他们:“你们这些肮脏的犹太人!”
渐渐地,布鲁诺开始习惯这里的生活。他甚至忘记了他在柏林的朋友叫什么名字。他每天下午都会来到这里,带上一些从家里偷来的巧克力或者面包。于是,一年过去了。
父亲和母亲的争吵声不断从门外传来。布鲁诺捂上耳朵,想念着那个穿条纹衣服的朋友。有一天,父亲告诉他,他们要回柏林了。可是,回去的人,只有母亲,姐姐和他。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希姆尔。离别的悲伤笼罩在他们心中。虽然他们总是在一起聊天。可是,他们从来没有一起玩过。在布鲁诺看来,这始终是一个遗憾。
现在,他终于鼓起勇气,要在回家之前,穿个那个铁丝网,帮希姆尔找到他的父亲,也要跟自己最好的朋友玩耍。第二天,他像往常一样,来到了钢丝网的这边。他穿上希姆尔准备好的条纹衫,从钢丝网下部的小洞那里,艰难的穿了过去。钢丝网甚至刮伤了他的皮肤。他给我希姆尔一个大大的拥抱。他穿着发臭的衣服,在奥斯维辛里面进行着他惊心胆战的冒险。他不怕,带着探险家的气质。他看到了几十个人住在一个臭气熏天的小房子里面,脸色苍白的人在士兵的鞭打下干着苦力,几十个人抢着一块面包……没有找到任何关于男孩父亲的线索。但是,布鲁诺迫不及待地想离开这里,因为已经很晚了,家里人会等他吃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想再呆在这里。虽然还没有找到希姆尔的父亲,他感到很抱歉。但是,他感觉这里的一切,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范围。希姆尔点了点头,准备跟自己唯一的朋友告别。
就在是个时候,士兵们抽打着一群人,要求他们列队。当然,布鲁诺和希姆尔也在这里面。他们被赶进了一间十分小的房子里面。就像他自己的房间挤了上百个人一样。突然,房间的门被关上了。眼前一片黑暗。房间外面的人不知道大声在说着什么。房间里面的人都默不作声,仿佛在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希姆尔给布鲁诺传递了一个绝望的眼神。布鲁诺好像突然间明白了什么,轻轻地说:“很高兴能够认识你,我的朋友。”他们手握着手,闭上眼睛。于是,属于这些人的世界末日到了……
布鲁诺不见了。处于盛怒状态的父亲,找遍了钢丝网的这边。最后,他在钢丝网的这边,找到了布鲁诺的衣服和靴子。一年之后,他又来到这里,发现了破损的钢丝网。
我只是复述了这本书的故事。不能尽善尽美,但是,我还是很想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全书以一个九岁孩子的视角,看透了生与死。用最纯真的眼神,看尽这个肮脏的世界。全书没有对奥斯维辛的任何评论,没有发泄任何不满的情绪。同样搬家的两个小孩,一个在钢丝网这这边,一个在钢丝网的那边。一个是拥有日尔曼民族的“高贵”血统,一个是犹太人。机缘巧合,他们走到了一起。布鲁诺的纯真,与希姆尔的悲痛。这一切的一切,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人看了心酸,看了心寒。
我不是想抨击过去的德国。我是在为今天依旧存在的种族歧视感到叹息。
我们同样都是人,何必要自相残杀呢?人是最残酷的动物。我们声称要维护生态平衡。有时不惜残害其他生物来保护自己。殊不知,人类之间的互相伤害才是最大的。人类同住一个地球,享用共同的资源。总有一天,我们共存亡。我始终弄不明白,种族歧视是为了什么?是从哪里产生的。我只知道,我们都是人,是平等的个体。即使你再怎么不喜欢一个人,你都必须要具有作为人的品质,保持一个向善的心。你可以讨厌一个人,你可以不跟他打交道,但是,请你善良地对待他,不要伤害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高贵的血统,没有低贱的民族,我们同住一起,共同享受世界赐予我们生活的权利。种族歧视带给全人类的伤害是巨大的。铲除种族歧视和仇外心理,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读完它,然后就是就一股冲动要马上写读后感,非这样不可。
小说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合而成的,故事之间并没有按照某种叙述顺序排列,看似没有逻辑关系,却在内部紧密相连。这大概是作者约翰。伯恩的匠心独运,试图模仿一个九岁男孩思维模式,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回忆。但这样的手法并不影响读者的理解,相反我们比主人公自己更知道他处在怎样的世界,怎样的时代。
主人公布鲁诺一个说不清自己父亲职业的孩子,他只能说父亲很有前途,元首派给他重要的任务,当然他父亲总床这非常炫目的军装。父亲总是要他和姐姐向他一样敬礼高呼“嗨!希特勒”,没错,他出生在纳粹家庭。由于“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他们必须搬到一个叫“out·with”的地方,一个孩子不懂什么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只是按照近音理解他是“一起出去”。从此布鲁诺开始不同往日的生活,他要告别柏林美丽的街道,商店,告别柏林家众可以不断发现的新角落和神秘的小洞。以及他的三个挚友。
布鲁诺梦想当个探险家,过去他常常能载自己家里探出点东西,可是“out·ith用武之地”在这里他也找不到朋友。他总是透过房间的窗子看见网墙那边穿条纹一股的人们,他是个天生的探险家,甚至开始探寻很多秘密,比如那片空地是什么地方,它不是农场,比如他的父亲经常到那边去,他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来家里的人都传军装,而没有穿条纹衣服的等等。于是他会不顾禁令玩“那个”地方跑去,会趴在父亲的办公室门上偷听他们的谈话。断断续续的谈话,一个小男孩当然听不懂。他越是觉得要探索清楚。就是这样的“探险”让他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友谊同时卷入无边的黑暗。
布鲁诺度过的数告诉他,探险家载大多数情况下,发现早已存在却不为人知的事物像美洲大陆,其他时候发现的东西还不如不发现就像橱柜里的死老鼠。网墙那边的朋友希姆尔属于前者,至于“后者”好心的作者没有让他发现,当读者心知肚明。
希姆尔是个穿条纹衣服的男孩于自己隔着一道网墙的朋友,除此之外他比自己更瘦弱。布鲁诺眼中的朋友就是这样。但在成人的眼中这一堵墙是划分的是两个世界,这两个孩子一个是纳粹小孩,一个是犹太小孩。但是它阻挡不了纯真的友谊,依稀看到两个孩子隔着网墙互相欣赏对方的徽章。可笑的大人们赋予这些标志少“含义”啊,孩子完全看不见。直到看完通篇才觉得又更大的讽刺——纳粹拼命强调的优等民族没有让布鲁诺摆脱和希姆尔一样厄运。他们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在某个同年同月同日接受同样的命运安排。众生平等,世上本根本没有优劣民族之分。
终于布鲁诺要回柏林了,他要在离开前来个终极探险,他要爬过网墙下的空隙和希姆尔真正玩一次,以前他每提出一次都被希姆尔拒绝,而这次希姆尔也因需要布鲁诺帮自己找父亲而答应了,要到网墙的这边就要打扮成这边的人。是的,他要穿上条纹的衣服扮演“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这不禁让他想起每年圣诞和祖母排话剧时,祖母总能找到合适的演出服装和道具。
看到这里,我突然停下,意识到这可不是圣诞演出,穿戴的不是道具服装,那有可能是死神的枷锁——条纹衣服。无努力祈祷希望故事不是按照我的猜想继续,但是情节不可遏制的发生了,布鲁诺爬过网墙,最后的最后布鲁诺失去了消息。
故事戛然而止,是的不能继续。读者不想看见布鲁诺卷入屠杀,我也不想看见布鲁诺回到柏林,如果他的生命继续,当他了解一些黑暗后,他和希姆尔的友谊嗨回纯真继续?事实上,他只要在大一点,长到比他大三岁的姐姐的年龄,他就会了解这些,12岁的格雷特尔告诉弟弟那边的人叫犹太人,那网墙是防止他们过来的。尽管她未必了解什么是犹太人。
让最纯洁的东西保留就是停止时间,让他们一直定格在最美好的9岁。
除了主人公,小说涉及的很多人物如父亲,科特勒中尉,姐姐他们曾经都是善良,充满童趣的'人,被纳粹弄得残暴起来。这是心灵上的腐蚀。帕威尔,希姆尔曾经又良好的职业和家庭却被弄得像囚犯。这写都是些小细节体现。这是肉体上的折磨。
《穿条纹一衣服的男孩》是给成年看的童话。它不是个复杂的故事,光看了书名就可判断它的悲剧性,就算老早就猜出结局,即使,心理准备了这么久,读完后,心理还是堵得慌,像挨了一记闷棍!
其实没有消息,大概是他们没死,逃到了没人找到他们的地方,像希姆尔的父亲。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讲述在二战期间,德国柏林一个名叫布鲁诺的9岁男孩,他的父亲是一名司令官,因他父亲的工作调动,全家搬到了波兰,住进一幢靠近铁丝网的房子。布鲁诺从自己房间的窗户里看到了一群穿条纹衣服的人。后来因为父母隐瞒自己对他们的了解,姐姐又不理解他,他自己在“探险”时认识了波兰男孩希姆尔,希姆尔是犹太人,是在铁丝网背后的男孩。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布鲁诺为了帮希姆尔找失踪的父亲,在铁丝网背后消失了。
布鲁诺和希姆尔后来去了哪儿?他们走进了铁丝网背后的世界,和其他穿条纹衣服的人一同被处决了。这本书让我看见了铁丝网背后的血腥世界:德国士兵看管着犹太人,他们嘻嘻哈哈,还拿着枪吓唬人;犹太人有的坐在地上,有的跪在地上,还有的冲着士兵大喊大叫。大多数人都神情木然,两眼发直,就像睁着眼睛睡着了一样。因为他们失去了家园、家人和他们最美好的东西。到了傍晚,士兵们会驱赶着部分犹太人列队前进,把他们赶进一间大房子里等待处决。
铁丝网的彼端有着男孩儿的向往,可他用自己善良、纯真的双眼,看尽那残酷的世界;用最美好的想法与友谊对待最残酷的战争。战争毁掉了无数人,让他们失去所有的东西。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犹太人就能拥有更多同胞,德国人也能拥有更多的同胞;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欧洲大陆就能保持和平;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世界也能和平!
铁丝网的彼端有着男孩儿的向往,也有着他无法了解的血腥黑暗。透过孩子天真的双眼,我们可以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审视人性本身。当两个孩子手拉手走向那个未知的空间,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叙述符号,而是停留在那个历史瞬间的两个鲜活生命……
如果不是看了眼结局从而又激起了我的好奇,我想我会开始怀疑我会不会将这本书看完。毕竟童年似乎离我太遥远了,我无法理解布鲁诺为什么那么天真,那么无知,尽管我知道他只是个孩子。
他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富足家庭,从来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和他的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在他眼中,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离开了柏林的美丽世界而来到这个鸟不拉屎的“一起出去”。
但他只是一个孩子,还无法理解这个怪异扭曲的世界。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有些任性,有些固执的善良的孩子。他和她的姐姐不同,他对每个人都充满了真诚。就像尽管他不能理解玛丽娅的除了侍从身份外还会有其他的身份,但却坚定不移的认为她是家庭的一员,不是奴隶,她只是为他们工作而已。
看到他和希姆尔的对话,我心痛了。因为布鲁诺的天真无意间伤害了希姆尔。那不是他的错,因为他对一切都一无所知。但是当看着眼前的这位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却命运却完全不同的孩子,小小的希姆尔心里会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呢?
比起生活在蜜罐中的布鲁诺,希姆尔的生活充满了曲折。原本家庭的生活虽不富裕,但很平静,一家人很幸福的生活。战争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苦难降临到他们的身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
看着他,不由觉得心疼。小小的年纪已经变得像是历经沧桑的老人。枯瘦,虚弱,呆滞。不知道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他的心灵有着如何无法弥补的创伤。天呀,一想到这世上有着无数个“希姆尔”就觉得难过,这个世界上是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的疯狂。
如果我是希姆尔,很可能我会对布鲁诺咆哮。我会告诉他他亲爱的父亲对铁丝网那边的人究竟做了些什么,我会告诉他他的国家对他们做了些什么,我会告诉他他们是魔鬼,是恶魔。尽管我知道那不是布鲁诺的错,尽管我知道布鲁诺是个善良的孩子。但我希望能够找出谁来为我所遭遇的一切负责,不管是谁,我只想发泄。
但看着希姆尔,我为自己有这样的想法而羞耻。他从不向布鲁诺提起他所经历的苦难,也会尽力掩饰身上时常出现的青肿伤痕。即使在布鲁诺背叛他后他也可以一笑了之宽容谅解。
也许苦难使这个孩子变得平静,淡定,有着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沧桑。也或许是在残酷的环境下变得麻木呆滞,不想去说也不愿去想。
这个结局实在是太出乎意料,我一直都在想,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个意外,一个巧合,布鲁诺的父亲间接的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真是讽刺,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报应吧。
但布鲁诺不曾做错什么,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善良的孩子。
这是二战期间发生在德国人与犹太人之间与奥斯维辛集中营有关的故事,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世界陷入黑暗与邪恶。年仅9岁的孩子,纯真善良,不谙时世,最终被无情和黑暗所吞没,多么残酷的现实。
成年人的世界充满争斗掳掠,充满野心贪欲。孩子是无辜的,却受到那个时期,那段历史,那个环境的迫害与浸渍。
我们这个世界究竟该将人引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我们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丛林法则,生存第一呢?还是教会孩子向往美好事物,以便从容构筑自己的人生?这是一个很大难题。
我想后者更为重要。一个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决定他的人生!有意义的高尚的人生是我们的追求,它才会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叫《穿条纹衣服的男孩》的书。这本书讲的是:1943年夏天,9岁的男孩布鲁诺从生活舒适的柏林来到波兰。他的父亲接受了一项重要的新工作,从此成为了一位纳粹军官,环境的巨大改变使布鲁诺感到异常烦躁,他的家人还警告他不要访问一些被称作“篱笆”另一边的地方,那里其实是德国人的集中营。然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经历了一次“探险”,并结识了“篱笆”那边的犹太男孩希姆尔。两个孩子的友情日益渐深。一次,希姆尔带给布鲁诺一件带条纹的衣服,而天真的布鲁诺竟然以为这是睡衣,就这样,爱好冒险的布鲁诺终于混进了“篱笆”那边想一探究竟,然而就在那天晚上他和希姆尔被关进一间密封的屋子,在喷洒的毒气中结束了他的生命。
看了它,我的感触很深,我深深体会到了纳粹的残暴与这两个小孩纯真的心灵。善良的布鲁诺进入“篱笆”,只是为了帮助希姆尔找到他的爸爸,去为此失去了生命。不论战争是激烈,现实是多么的残酷,孩子们的心都是善良纯洁的。因为战争让布鲁诺的姐姐变得孤僻,让母亲变得失去理智,让父亲过于繁忙而遗忘了孩子,最重要的是让那些无辜的犹太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记得有篇文章,讲的是德国士兵在和美国士兵打仗时,又一个德国士兵受伤了。美国的一个士兵上前救治,双方马上停止了轰打,等美国士兵回到自己的战壕后,激烈的炮声,枪声才响起。这说明什么?这些人们内心并不想去杀害其他人,这都是战争所逼的!
相信任何人都希望世界是和平的,没有战争,家家幸福平安。
㈧ 人生很难,还好有电影相伴-意大利影片《天堂电影院》观后感
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使得它在1988年上映之初就已经引起轰动,不仅横扫世界各大电影节,还在1990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为什么很多影迷,都用“大师级导演”、“殿堂级配乐”、“传世经典”、“电影颂歌”、“影迷必看”,这些华丽的词语来形容这部跨越时空、为观众带来“永不散场”的观影体验的电影?
又是什么原因,时隔33年后当这部影片再次上映时,依旧以豆瓣9.2分占据Top250第48名,并成功到吸引大批的“后浪”们,成为他们的“心头好”?
......
中考结束后的6月30日下午1点45分,被该片成功种草的影迷女儿,力邀我与她一起观影。
我想观看一部33年前上映的影片,应该是对往日情怀最好的一种回忆吧。
《天堂电影院》讲述了二战时期,在西西里岛的吉加利小镇,有一个叫做“天堂”的电影院,电影荧幕上流动的一场场盛宴,深深吸引着古灵精怪的小男孩托托,托托非常喜欢看电影。常常拿出妈妈让他买牛奶的钱去影院,为此挨了妈妈不少揍。
除了喜欢看电影,托托更喜欢看放映师阿尔弗雷多如何放映电影,他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和阿尔弗雷多套近乎交朋友只为学习放映技术。起初,阿尔弗雷多并不同意教托托如何放电影,因为在20世纪初,电影胶片属于易燃品。
渐渐地阿尔弗雷多发现托托每次都从废弃的胶片中拿走一小张,竟然积攒了满满的一个铁桶时,他知道托托并不是一时冲动想当放映员,他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电影。
一次放映时引发的意外火灾,让托托和阿尔弗雷多成为忘年之交,并决心将放映技术倾囊相授。
长大后,原本只想留在小镇当一名放映师的托托,在阿尔弗雷多的鼓励下,离开家乡的小镇,去罗马追寻心中的梦想,最终成为一名颇有成就的大导演。
和大部分电影不同的是,《天堂电影院》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有影迷说它不仅是一首给电影和影迷的颂歌,更是-部写给电影的情书。
生于1956年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国宝级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拍摄的影片数量不多,但都是经得起锤炼的精品。他的电影大多以家乡西西里岛为背景,题材也偏好孩童的憧憬希望和老人的回忆而构筑起浪漫的氛围。
他拍摄的《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被称之为“时空三部曲”,也被称之为“回家三部曲”。这三部电影都运用相同的叙事结构“回到”,让观众不断穿梭于“现在”与“过去”之间,获得异样的体验。
影片采用倒叙,从成名后名导演托托接到阿尔弗雷多去世的消息开始,到托托少年和膏年时期的小镇回忆,再到老年托托回乡参加阿尔弗雷多的葬礼,影片以小镇为背景,人物自然互动,线索相互交织,成长段落交替呈现,让整部影片的时间线显得更加灵活和简洁。
虽然影片的时间跨度很长,但导演在时空塑造上却充满巧思,通过镜头语言设计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时间流转和社会变迁。比如,放映师阿尔弗雷多一个捂脸的手势,托托便从孩置变成了青年,在影院工作的几年便不用赘述;再比如,青年托托离开小镇时,看了一眼路边的标识牌,而下一个镜头标识再次出现,归来的却已是满头白发的著名导演托托。
电影中涉及的人物众多,但没有一个人物是多余的,影片用托托和母亲、妹妹之间的感情、
托托和艾琳达的恋情、托托和阿尔弗雷多的忘年友谊这3组人物关系,把一个跨越多年时
空的故事讲述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这些足以显示出这部影片的导演及所有制片人专业匠心的品味、精心编排的细节和缜密扎实的艺术功力。
1 可遇不可求的忘年之年
心地善良的放映师阿尔弗雷多,是改变托托人生命运的重要人物。为了让排队3小时的观众能看上电影,阿尔弗雷多将电影屏幕反射到城市广场上,谁曾想却因此导致了一场火灾的发生。大火发生时,所有的观众为了逃生都拼命的往外跑,只有托托想到要去放映间救阿尔弗雷多,少年托托凭一已之力将在火灾中窒息的阿尔弗雷多救出了火场。
逃出火灾的阿尔弗雷多,双目失明了,天堂电影院也烧毁了。
作为小镇居民情感寄托的电影院在烧毁不久之后,“新天堂电影院”落成了,托托成了接替阿尔弗雷多的小镇电影放映员。一个小小的放映间从此成为托托大大的精神乐园,作为小镇上唯一会操作放映机的人,在小男孩托托心里,放电影是世界上最神奇和最棒的职业。而不识字,工作是只能反反复复观看同一部电影的放映师阿尔弗雷多,认为放电影只是自己对小镇居民的一种责任,但如果托托的一生都被这小小的放映室困住显然是没有前途的。他坚定地认为,随着托托逐渐长大,放映室这一方空间会成为禁锢青年托托的梦想囚笼,托托必须要走出放映室,离开小镇,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成就更美好的未来。
于是在海边,戴着厚厚眼镜的阿尔弗雷多,面对退伍回家又失恋的托托,他如父亲般对托托进行教诲说了一番话,成为整部电影中最令影迷唏嘘的段落。
阿尔弗雷多说:“你还年轻,世界是你的。而我老了,我不想再听你说了,我想听别人说关于你的事,“不管你最后要干什么,热爱它,就像小时候你热爱放映机一样。”
这不是阿尔弗雷多放映过的任何一部影片中的台词,而是阿尔弗雷多自己一生的感悟和对世
界的观察与体悟,这些出自忘年之交的话语成了托托终生受用的鼓励。
可以说正是阿尔弗雷多成就了托托和电影的不解之缘,看到这一幕,我满眼泪花,心情久久
不能平静,真应了那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2 人生与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
影片中阿尔弗雷多在沟边对托托说过一句金句:“人生与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人生别底有多辛苦?
影片中还有一条很有分量的线索是讲述托托与他的初恋女友艾琳达的故事,也许会引发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他们的初恋始于托托对艾琳达的一次拍摄,青年托托对身材材高挑栗色头发,绿色眼睛的艾琳达一见钟情,为了追求到心上人,托托每天在放映完电影后,都去艾琳达的窗户下等待,他的痴情与坚持终于打开了艾琳达的心房,两个年经人深陷情网,不可自拔。
无奈甜蜜纯洁的初恋,遭到了艾琳达父亲的阻挠,在银行家父亲的棒打下,艾琳达去外地读
大学,查无音讯,这段无疾而终的感情留给托托无尽的伤感和刻骨的思念。
面对服完兵役,受失恋打击日渐消沉的托托,阿尔弗雷多说:“一直呆在这里,你会觉得这
就是世界的中心,你会相信世界一成不变。你必须要离开这个被诅咒的地方......"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凭借着对电影的热爱,托托成为一名颇有名气的导演。他的虽然身边一直有美女围绕,但真爱难觅。
时隔30年,托托再次踏上返乡的故土,回来参加阿尔弗雷多的葬礼,托托的妈妈对儿子说:“每次给你打电话,都是不同的女人来接听,可是从这些女人的声音中,就知道这些人并是真正的爱你。”
影片结尾处,在阿尔弗雷多的葬礼上,托托收到了阿尔弗雷多留给他的一份特殊的礼物-几盘老胶卷,放映机放映出托托青春年少时记录的一段艾琳达的影像。再次看到美丽的艾琳达时,托托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比纯真的时代,只是,那个曾经让托托伤心流泪心痛的姑娘,早已不知身在何处。
我们都能从这部电影里的桥段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年少的影子,细细想来,看似漫长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部被审查员一段段剪掉的电影呢?年少时踏上南下的列车,远离故土,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当两鬓花白再次回到故乡,走过再熟悉不过的街道,看着再熟悉不过的街景,闻着再熟悉不过的气味,当年那个让你心碎过,失眠过,逃过课的TA早已不知去向。
难怪有人说:”电影是具有生命力的,不止存在于电影上映的那段时间,一部好的电影是可以随时随地陪伴我们。”
3 为什么人们喜欢看电影
有人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3倍。“
更有人说:“电影是被认为继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之后的“第七艺术”,自从1895年发明后,电影给人们带来无数美好的回忆。
二战结束后,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其贫瘠,看电影成为人们释放内心苦闷、焦虑与不安最好方式。犹如童年的托托,他得不到战死在沙场上父亲的爱,母亲对他也缺少关爱,他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看电影和放映室里,电影是托托疗愈孤独的一剂良药。
30年后,听说天堂电影院要被拆除改建成一座停车场时,返乡的托托和小镇的居民们都自发聚集在天堂电影院门口。他们说:“天堂电影院被拆除了,小镇的居民们从此没有了娱乐。
恰在此时,响起了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创作的片尾曲《Love Theme》,低沉悠扬的旋律为影片镀上了一层怀旧的余晖。
纵使电影落幕,斯人已逝,影院也无迹可寻,但那份哀而不伤的力量却可以带领人们继续前行。这种对电影的情感和眷恋,是现在整天手机不离身的年轻人很难理解和感同身受的。
坦率地说,电影开头缓慢的剧情节奏,略带抑郁的画风会让人有一点点沉闷的感觉,但不知从哪一段起,就觉得影片越来越有趣了。特别是看到在一个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小镇,观看电影成为当地人们当时唯一的娱乐消遣时,自己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童年时期。
记得儿时,看露天电影属于一种享受,一听说有露天电影放,早早的就跑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全家每个人,重点不是传递信息,而是要提醒妈妈晚饭最好早点吃,吃完饭去广场占位置。占好位置后,孩子们沉浸在电影放映前的欢乐之中,呼朋唤友地在广场上跑着、闹着、叫着。电影开始后,孩子们都坐着大人旁边聚精会神地看着,眨巴着的小眼睛像极了天上明亮的星星。
喜欢看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每次妈妈都会从旁边卖零食的老太太那里给全家买一份炒瓜子,那时的炒瓜子是用旧的报纸或是废弃的作业本子,把瓜子包成粽子式的三角模型,全家就坐在露天广场,一边看电影一边嗑瓜子。瓜子嗑完了,看到我和姐姐的嘴巴有一点干,宠爱我们的爸爸妈妈会额外再给我们姐妹俩买一根5分钱的冰棍,那份挥之不去的甜蜜味道和永远刻在心底的童年印象,是电影带给我的。
人生很难,还好有电影陪伴,这句话道出了托托以及每一位电影爱好者的心声,生活中诸多的鸡零狗碎都可以在电影院的短短两小时内被暂时抛在脑后,感谢电影带给我们炽热的快乐,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电影恰如其分地扮演了天堂的角色。
人生几多苦难,唯愿你我都充满勇气,努力熬过艰难的等待,迎接来之不易的小圆满。
人生和电影不一样,人生辛苦多了。
离开这里,去罗马,你还年轻,世界是你的。
我老了,我不想再听你说了,我想听别人说关于你的事。
不管你最后要干什么,热爱它,就像小时候你热爱放映机一样。
日复一日地待在这里,你会以为这是世界的中心,但如果你离开一两年后再回来,每件事情都会有所改变,你会发现属于你的都会消失。越是煎熬,越刻骨铭心,爱了就要受苦没有结果。
不准想我们,不准回头,不准写信,想家时要熬住,忘了我们。
㈨ 如何评价美国电影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个美国沿海小镇,八岁小男孩Pepper天生矮小瘦弱,为此没少受同龄人欺负,还被取绰号为小男孩”。最好的朋友兼搭档,就是自己高大魁梧的父亲詹姆斯。在父亲的教导陪伴下,Pepper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直到父亲应召入伍,投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中去。
就在Pepper期待父亲回家时,噩耗传来,他的父亲在菲律宾被日军虏为战俘,生死未卜。而此同时,Pepper和他哥哥London将战争仇恨发泄在镇上的一个日本人桥本身上,为此兄弟俩都接受了相应的惩罚。神父为了教育Pepper,将一个古老的清单”交给他,只要他把清单上的任务都完成,从而就能把他的父亲从二战战场中带回来。
㈩ 二战六岁士兵,8.3评分战争电影,《小战士》究竟讲了些什么
根据数据地记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近1300万儿童因此而失去生命,被战争而破的家庭更是不计其数,今天推荐的是部高评分的战争电影,6岁的小小人早熟的知道生命的可贵,成为了最小年纪的士兵,这部电影便是《小战士》,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热土一杯魂,每一位军人,都值得被敬重,我们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因为有这些勇士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着。
一顶钢盔,一支钢Q,一床军被,一个行囊,一腔热血,一身戎装,一片忠诚,一路辉煌,一声再见,一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