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法国电影两生花为了表达什么

法国电影两生花为了表达什么

发布时间:2023-01-01 18:20:58

『壹』 如果有一天,我明白了爱情

两个世界:生存与感受,残酷与审美

人类所有的精神劳动,都是在回答两个问题: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

世界是什么,人以此构建外部世界的图景。在浩瀚的外部世界汪洋里,人抓着一块叫做外部命运的木板,和整个世界一起,浮浮沉沉,无有终时。在这股洪流的席卷下,人走向历史,走向颠沛,走向喧嚣,走向残酷。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我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人暂别外部世界和外部命运,毅然地,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那里,构建情感图景。在这个汹涌的内心汪洋里,人和自己的情感一起,走向审美,走向爱欲,走向孤独。一切都是为了感受。

外部世界,是生存叙事。内心世界,是审美叙事。美,与世界无关;残酷,与我无关。人的生存,在外部世界里,是那么的被动,那么的无奈,那么的虚弱和渺小。而人的感受,在他自己第一人称的内心世界里,他的精神,又是那么的光明,或者那么的黑暗,或者那么的辽阔,或者那么的迷茫。

在内心世界里,人不再渺小,不再卑微,他高高的矗立着,俯瞰并审视着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外部命运,以及整个人类的外部命运。人类的外部命运,就是文明和历史,就是社会和生活本身。

人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的和睦相处,为什么不能好好的相爱。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是不幸福的,为什么大多数的婚姻,从爱欲与感受来看,都变成了一场互相关押的无期徒刑。

这一切,都是因为,两个世界的分裂。人们天然的喜欢,抱着在内心世界里形成的感受和蓝图,去在外部世界里寻找答案和目的。以美的名义,在一个残酷的外部世界里,寻找另一个自己。大多数的寻觅,注定是脆弱而失落的,和令人忧伤的。

一切幸福或者不幸,爱欲与憎恶,首先它们都是一种感受。幸福,是审美感受碾碎了残酷,是安宁碾碎了喧嚣。不幸,是残酷感受碾碎了审美,生存压垮了精神。

世界上的一切审美感受,最极致的,最高的,便是对生命本身的感受。当关于对生命的审美,战胜生存的那刻,爱情便诞生了。而当生存战胜审美时,则产生了婚姻。

生存是那么艰难,以至于很多人终生都在忙着与生活周旋,永远也没有多余的心力去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的荒芜,使得他们害怕不够忙碌,害怕停下来,害怕独处,害怕安静。他们总是用在外部世界的强大,来掩饰他们在内心世界里的虚弱。所以,在面对自己的内心时,他们怕黑,怕冷,一步也不敢向前走。

有怕黑的人,就有不怕黑的人。有怕冷的人,就有不怕冷的人。有害怕孤独的人,就有热爱孤独的人。有在外部世界里强大,而在内心世界里虚弱的人;就有在内心世界里强大,而在外部世界里虚弱的人。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三个不怕黑的人,独自走向精神世界的最深处的纯粹的人。他们是黑塞,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嵇康。

黑塞,《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作家黑塞,这个装着一颗东方人大脑的西方人,曾乐观的认为,人类的生存与感受,审美与残酷,是可以讲和的,两个世界,是可以水乳交融的。这种观念,使得他前期的作品,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气息。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审美被残酷击碎,黑塞的价值观,全部崩塌了。人说到底只是外部世界的奴隶,外部命运,说到底就是残酷,这让黑塞全然无法接受。与此同时,黑塞的婚姻也破裂了。这种双重的幻灭,让黑塞开始彻底质疑和审视外部世界,并走向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深渊里。

反映黑塞精神幻灭后,告别外部世界,走向探索审美世界与自我生命感受的作品,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一书里。这本书里,处处都充满了两个世界的分裂和对话。

纳尔齐斯,代表着外部世界和外部命运,代表着生存和残酷,他是一战前的那个黑塞。歌尔德蒙,代表着内在世界和人的本真命运,代表着感受和审美,他是一战后的那个黑塞。

纳尔齐斯对歌尔德蒙说,一个世界向另一个世界说:

“你们的故乡是大地,我们的故乡是思维。你们的危险是沉溺在感官世界中,我们的危险是窒息在没有空气的太空里。你是艺术家,我是思想家。你酣眠在母亲的怀抱中,我清醒在沙漠里。照耀着我的是太阳,照耀着你的是月亮和星斗;你的梦中人是少女,我的梦中人是少年男子。”

在临终前,歌尔德蒙对纳尔齐斯说,两个世界再次对话:

“纳尔齐斯,我生命的一半意义,就在于争取你对我的爱。我知道你也是喜欢我的,但却从未指望你这个骄傲的人什么时候会对我讲出来。现在你对我讲了,而且是在这个我已一无所有的时刻,流浪和自由、世界和女人全已抛弃了我的时刻。我接受你的盛情,并且感激你。”

黑塞这么描述审美世界在残酷世界面前的无力感:

“也许,他想,所有艺术的根源,或者甚至所有精神劳动的根源,都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吧。我们害怕死亡,我们对生命之易逝怀着忧惧,我们悲哀地看着花儿一次一次地凋谢,叶子一次一次地飘落,在内心深处便确凿无疑地感到我们自己也会消失,我们自己也即将枯萎。”

同时,黑塞又认为,审美可以获得救世。在这时候,纳尔齐斯化身为尼采思想里的日神,歌尔德蒙化身为酒神。借纳尔齐斯之口,黑塞再次奏响尼采审美救世的幻想:

“确是这样,”纳尔齐斯继续说,“像你这一类的人,天生有强烈而敏锐的感官,天生该成为灵感充沛的人,成为幻想家、诗人和爱慕者,比起我们另外的人来,比起我们崇尚灵性的人来,几乎总要优越一些。你们的出身是母系的。你们生活在充实之中,富于爱和感受的能力。我们这些崇尚灵性的人,看来尽管常常在指导和支配你们其他的人,但生活却不充实,而是很贫乏的。充实的生活,甜蜜的果实,爱情的乐园,艺术的美丽国土,统统都属于你们。”

在另一个世界里,黑塞找到了什么答案呢,他看到了孤独。在黑塞看来,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孤独。尽管生存世界把一切生命都连接在了一起,但是在感受世界,每一个生命的感受,每一个人的感受,都指向他自己。这种体会,黑塞把他写在了一首诗里。

《在雾中》

在雾中散步真是奇妙

一木一石都很孤独

没有一棵树看到别棵树

棵棵都很孤独

当我生活在开朗之时

我在世上有许多友人

如今由于大雾弥漫

再也看不到任何人

诚然,没有见过黑暗的人

决不能称做明智之士

无边的黑暗悄悄的

把他和一切人隔离

在雾中散步真是奇妙

一木一石都很孤独

没有一个人了解别人

每个人都很孤独

既然每一个人都只能看到他自己,黑塞认为,只有告别外部世界的残酷,走向内心世界的黑暗。并再一次,走出这黑暗,抵达了纯粹的审美。这种纯粹的审美即战胜了外部的残酷,又战胜了内心世界的黑暗,那样才能抵达真正的美与爱情。

于是,黑塞对歌尔德蒙所象征的那个审美世界说:如果有一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情, 那一定是因为你。

审美真能救世吗,黑塞心里是不置可否的。因为,歌尔德蒙的那个感受世界和审美世界,需要获得纳尔齐斯的赞美,它才具有救赎价值。而在现实中,纳尔齐斯所代表的生存世界和残酷世界,不仅不会赞美歌尔德蒙所代表的世界,相反还会选择碾碎它。可见,一切,都只能是希望。

黑塞又说:

“今天少有人懂得什么是人。很多人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死得更从容,当我写完这个故事之后,我也会同样从容地死去。”

到底是什么是世界,对黑塞来说,他爱过它,又因为幻灭而批判了它。到底什么是人,什么是纯粹的美和爱情,黑塞感受过它,但是却不知道它。这便是黑塞的答案。

基耶斯洛夫斯基,《两生花》

和黑塞一样,基耶斯洛夫斯基也经历过价值观的幻灭。让黑塞幻灭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基耶斯洛夫斯基幻灭的,是柏林墙被推倒,苏联的解体。波兰从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

电影《两生花》,讲的是两个一模一样的女孩,一个生活在波兰,一个生活在法国。她们都叫薇若妮卡,可以在冥冥之中,互相感知到对方。波兰的薇若妮卡,代表的是波兰时期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法国的薇若妮卡,代表的是法国时期的基耶斯洛夫斯基。

外部世界的坍塌,驱使着黑塞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走向审美的世界。对于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是一样。外部世界的坍塌,让他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审美的世界,纯粹的内心世界。

《两生花》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呢,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话来说,它讲的是一种纯粹的感情。在黑塞的人生里,他在幻灭后,用两个美少年之间的分裂与对话,去抵达那个纯粹的世界。

黑塞用美少年,来象征自己,说明他是想寻找审美的救赎和意义,一个少年去热爱另一个少年,而另一个少年,却去热爱少女。基耶斯洛夫斯基用美少女来象征自己,说明他已经厌倦了审美的救赎诉求,少女就是美的本身,不用再去寻找,只需要去感受它就行了。

在《十诫》中,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到了他的道德焦虑。他质疑一切,却又渴望一个绝对的价值体系。他说,他能接受《旧约》里的上娣,完全不能接受新约里的上娣。因为旧约里的上娣,总是绝对的,威严的。而新约里的上娣,却总是宽恕和原谅。基耶斯洛夫斯基是这么认为的,一个参照点就必须是这个样子,对我这类虚弱无力,在寻觅却又不知寻觅什么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他厌恶波兰的老大哥,却认为人类不能离不开一个老大哥,否则就会带来混乱和低劣,而旧约的上娣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大哥。是不是听起来很荒谬?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也认为,这样想很荒谬,因为整个世界都荒谬。所以他也只能这样想了。

他说,导演是个荒谬的职业。别人问,既然这个职业如此荒谬,为什么还要去做导演呢,他回答说,因为自己不知道还能干些什么其他的事。

关于电影,基耶斯洛夫斯基认为,它只是一种手工艺品。他喜欢戏剧,认为电影可能并不是完全荒谬的事,起码对人们有点意义。这个意义,无关那个外部世界,残酷的生存叙事。而是指向了另一个世界,感受和审美叙事。

基耶斯洛夫斯基说:

“我总是想激起人类对一些事情的兴趣,我是把他们融入故事中,还是启发了他们去分析这个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强迫他们走入某些事情,或者以某种方式感动了他们。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

“如果电影真有什么成就的话,那就是人们能够在电影中发现自己,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发现自己,便是通向审美世界的入口。一瞬间的感动,尽管只是一瞬,把人们从那个残酷的外部世界里拉出来,让他们感受自己的生命本身,那一刻的纯洁足以胜过终生的谎言。这便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试图用电影告诉观众的。

《两生花》,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发现自己走向自己的,美与爱的宣言。一个和外部世界无关的内心世界,只有从一个自己,走向另一个自己。以波兰薇若妮卡之死作为仪式,告别残酷,告别生存叙事。剩下的人生里,只有纯粹的美,纯粹的感情。

我重新觉得自己是孤独的,是一瞬间发生的。法国薇若妮卡对父亲说道。父亲回答说,那是因为有人从你的生命中消失了。

在电影的最后,法国薇若妮卡,终于见到了照片里,波兰的那个薇若妮卡。她因为激动而哭泣,因为那个从他生命里消失的生命,又回来了,她发现了她自己。她一边哭泣,一边毫无表情的望着那个曾让她欣喜的木偶艺人。她曾以为她遇到了真正的爱,但那个木偶艺人,操纵利用了她的生活,只是为了得到她的爱。来自外部世界的爱,总是那么的荒谬。

对被操纵和被利用的审视和质疑,荒谬感再次降临。这引发了对新世界,新价值体系的质疑。对自由,平等和博爱,这个新约上娣当代版本的质疑和否定。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红白蓝,象征着自由平等和博爱。它是新约上娣当代版所象征的价值观。

这种质疑,驱动着基耶斯洛夫斯基,走向生命焦虑和道德焦虑的更深处。《两生花》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接着拍了《红》,《白》,《蓝》三部曲。关于红白蓝三部曲,他是这样说的:

蓝:自由。自由的诱惑往往是个陷阱。科技带来选择的自由,但为了配合对这些物质的利用,你又要配置更多对应的东西,最终他们又囚禁了你。感情上也是这样,爱情是为了逃脱感情的不自由,却最终又会依赖于所爱的人,被感情禁锢。

白:平等。我们每个人想要的不是平等,而是更平等。这就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然而男主人公最终又掉进了妻子的陷阱:他还爱着她。

红:博爱。电影一方面讨论着真正诚实的博爱有否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这部电影真正关注的,是人们是否有时候碰巧生不逢时。两个完全一样的苹果被切成两半,其中不同苹果的两半永远都拼不成一个苹果。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人。问题是:真的是在哪里出了差错吗?如果是的话,有人能够纠正它吗?

黑塞说,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孤独,以至于很难相爱。基耶斯洛夫斯基,关于对博爱的思考,也发现了这个事实。借电影之口,基耶斯洛夫斯基,表达了他所理解的人类之爱:

“你一直都不懂, 我若说我爱你,你不会懂; 我恨你,你也不明白; 你甚至不知道我需要你。”

更悲哀的是,你甚至不知道,我不需要你。如果博爱不复存在,那么无论是旧约的上娣,还是新约的上娣,又有什么意义呢,它们的存在本身,岂不是比生活的这个荒谬的世界,更加的荒谬吗?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人类本身已经足够荒谬了,但是上娣比人类还要荒谬。

他为这个荒谬的世界找到答案了吗?没有。黑塞说,没有人懂得人,我写完这些故事,就会从容的死去。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是如此,他说自己只是一个一直在寻觅,却不知道在寻觅什么的人。他没有答案,他可能也不在乎能不能找到答案。

他象黑塞那样,用电影说完他要说的故事,然后从容的死去。三部曲完成两年后,便去世了。

嵇康,造物者的爱人

尼采和黑塞的审美救世想法,对于嵇康来说,他可能会嗤之以鼻。因为在嵇康看来,天下万物,自然而然的,才是纯粹的美。至于审美,只是人主观所理解的美或者不美,而不是事物本身美不美。

同理,嵇康也不能接受戏剧,尤其是各种悲剧和喜剧。嵇康认为,音乐和其他文艺作品里的悲喜,都是人自己的悲喜。音乐自身是没有悲喜的,文艺自身也没有悲喜。

既然没有悲喜,那文艺工作者还要怎么工作呢。嵇康认为,真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做大自然忠实的搬运工,要去理解万物之和,万物之乐,万物之美。而不应该倾倒一己的私人性喜悲,去玷污这个本来纯洁的世界。

像酒神狄奥尼索斯那样疯疯癫癫的人,嵇康会认为他是个精神病人。至于莎士比亚那种著名悲剧作家,嵇康大概会拿他经常打铁的大铁锤捶死他,因为在嵇康看来,莎士比亚太脏了,跟一头野猪在嚎叫一样。

嵇康也不会像黑塞和基耶斯洛夫斯基那样,以描写美少年和美少女的故事,以对美的幻想,来对抗那个残酷的生存世界和外部命运,并向审美世界逃遁。因为现实中的嵇康,自己就美的比一切幻想中的美,还要美。他站在那里,就已经是美的化身。

嵇康有多美呢。传说有一次嵇康上街,整条街上的女人,都在咽口水。有一次嵇康进山采药,被一个打柴的樵夫看见了,樵夫看的呆呆的,以为嵇康就是神仙本人。

嵇康有个儿子叫嵇绍,长的也非常美。有人见了嵇绍,被惊艳到了。另一个人见了说,瞧你这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你是没见过他爹。

嵇康为什么会生的这么美呢,唯一的解释是,他是造物者的爱人。

庄子说,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嵇康就是身体力行去达成这个境地的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天壤之别。那些老鼠般的民族的老鼠文化,把人类理解成羊一样腥臊不堪的畜生,并把造物主想象成,是具有人格的牧羊人,来强暴窥淫和猥亵这些畜生,这样的观念令人作呕。

在中国文化里,人和造物者一样大,一样美。天地这么美,万物这么美,一定是有一个更美的造物者,创造了这一切。既然有一个如此美的造物者,为什么不和他搞对象呢。庄子,嵇康,就是和造物者搞对象的人。

在嵇康看来,我是造物者的爱人,世界原本就是美的,人原本就是美的。所以中国的文人,不会想西方的文人那样,如果残酷摧毁了美,像审美世界里逃遁并提出审美救世。而是把污浊挡在外面,自己抱道藏身以自存,独美于世。

曹魏篡汉,司马家篡曹魏,连番的儒家礼教价值体系崩塌后,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表面上看,嵇康是在阐述一种返璞归真的道家思想。实际上,他是在否定和唾弃当世的社会价值观。

为什么要越名教,因为天下无正,名教已崩。曹魏篡汉,是贼立而汉亡。这次价值观崩塌的后果,是孔融荀彧们,以死守节。贼篡天下没多久,更等而下之的司马家又篡了贼。在嵇康这些士人看来,这司马家,简直就是一群死老鼠。文人怎么可以为一窝老鼠卖命呢。

作为当时士人的精神领袖,嵇康认为,既然名教礼法都已经披在了老鼠们的身上,那么还要这种名教干什么呢,不如抛弃了它们吧。抛弃它们,自己找个干净的地方躲起来,和这窝肮脏的臭烘烘的老鼠们,划清界限。于是他就带着一群文人,躲进了竹林里,这叫任自然。

既然老鼠当了天子,天下无正,那么建立在正名分之上的一套君臣纲常贵贱秩序,就没有意义了。以司马昭那样的老鼠为尊,那不是恶心自己吗。故此,要以自然为依准,重新确立社会的贵贱秩序。他的友人山涛,为朝廷效力,嵇康恶心的马上和他绝交。

司马昭自然无法忍受,如此被人藐视和唾弃。遂通过一系列的套路,杀死了嵇康。嵇康的死,是那个残酷的世界,再一次碾碎了审美的世界。它是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嵇康,死于气节,死于精神洁癖,死于以审美去对抗残酷。

王夫之评价这段历史时说: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

感受通向审美,审美通向爱欲。生存通向残酷,残酷通向历史。黑塞说,现在的人少有人懂得人。其实更少有人,懂得残酷和历史。人,便在这两个他们不了解的世界里,颠沛流离。

嵇康在诗里写到:虽曰幽深,岂无颠沛。他深刻感受到了两个世界的撕裂。嵇康又写:生若浮寄,暂见忽终。他也许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人生结局。那个残酷的世界已经在碾压过来,但是他毫不在乎。

他依然沉浸在,自己在诗里所描绘的另一个世界里: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

如果生存不再残酷,人本来就会相爱的吧。反过来说,如果人们能够相爱,那么生存,也不会那么残酷吧。

对于生活在残酷世界里的人来说,美算什么呢,简直一无是处。所以他们永远不理解爱情。对于生活在审美世界的人来说,世俗的世界,又算什么呢。残酷的世界对审美的世界说,你唾弃我,我可以碾碎你。

审美世界说,死又算什么呢,为了审美和爱欲,我可以从容的死去,只是可惜广陵散要失传了。那些沉湎在审美世界里的人,黑塞写完了他的故事,从容的死去。基耶斯洛夫斯基,用电影说完了他的故事,随即从容的死去。嵇康,奏罢一曲广陵散,欣然从容的死去。

“如果有一天,我明白了爱情,那一定是因为你。”造物者对嵇康说,“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有多么的纯粹,多么的美,我是那么的爱你。”

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

『贰』 两生花是什么

传说,每当阴历七月,在黄泉路上,忘川之畔,就开满了大片大片的两生花。在梵语中它叫作曼珠沙华,意思是开放在天国的红花,花的形状像一只只在向上天祈祷的手掌。它在祈祷什么,是祈祷上天让它看一眼黄泉路以外的世界吗?还是祈祷到红尘中经历这烦烦琐琐

相传此花只开于黄泉,是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当它开放的时候,大片大片,鲜红如血,倾满大地,看上去就像用血铺成的地毯。
可有魔力又能怎样,能唤起记忆又能怎样,经过奈何桥,喝过孟婆汤,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只是历史里的尘埃,随风逝。

好像就这些了

『叁』 两生花是什么意思

是一部电影名。。。又名: 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
内容: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她们也有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都那样喜欢音乐,嗓音甜美。波兰的薇罗尼卡非常喜欢唱歌,唱高音特别出众。她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个样子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孩,可是她自己却在一次表演中心脏病发暴毙在舞台上。此时身在法国的薇罗尼卡正沉醉在与男友的欢愉中,突然她觉得特别的空虚难过。此后她的生活中便常常响起一段极其哀怨的曲子,她爱上了一个儿童读物作家。一次与男友聊天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在波兰拍的照片中,出现了一个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女子,此时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存在。

『肆』 真的有 “ 两生花”。。

我知道,对于这样一种在网上知名度颇高的花,单纯说“有”或“无”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在解释“ 两生花”之前,我先引用这样几段文字:
【资料一】“……两生花原本是一种树木,然而每年却会在两个不同的时节开出两朵神奇的花朵,一朵是在深秋十月晚上月光最明亮的时候盛开,也叫十月花;而另一朵则在初夏太阳最柔和的时候绽放,俗称六月花。……很多年以后,我会很清楚地记得那朵十月花,我把她唤作“小逸”,而那朵六月花我叫她作“萱草”。”
(出自http://www.cdd.cn/homepage/article_show.asp?id=116432)
【结论】由此我们得知,两生花是树木,每年两次开花,而且一次在深秋的夜晚,一次在盛夏的正午,这是很不寻常的。我们知道植物开花的时间要有利于它的繁衍,夜晚开的花要吸引蛾子那样的夜行性昆虫,白天开花则要有利于白天动物的传粉,如果它可以在白天开放,那么晚上的那次开花则没有生物学方面的意义。后面还提到“小逸”和“萱草”,我不知道前者是什么,但萱草肯定是一种草本植物,这跟前面关于它是一种树木的描述相矛盾,而且,既然已经有“ 两生花”之名,就没有必要再起“萱草”之类的别名了。
【资料二】“他不是人,是生长于中国东部的‘两生花’,最神奇的植物之一。”(出自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10795&messageid=4292&titlepage=0)
【结论】如果说它是非洲或者南美东部的植物,或许我们只能望洋兴叹了,但是资料称这居然是产自我国东部,很凑巧,我正好是中国东部的人,而且对植物感兴趣,如果这种树木如此与众不同,我没有理由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有特色的植物。
【资料三】“是的,两生花!作为一个美丽的女人,她应该是一株脱俗的两生花,前身如茉莉,后生像清莲。做茉莉时,不张扬,不娇贵,安心于小小的院落,为喜欢自己呵护自己的人开出一片清新怡人的风景。做清莲时,不为红尘所困,不因烦恼而迷,时时想到用一颗雅致恬静的心来回报自己的所爱……”
(出自http://www.gog.com.cn/gzrb/g0405/ca730551.htm)
【结论】同样令人困惑,两生花变成了茉莉和清莲,而且这两种花都是白天开放的,并且都没有“两生花”这样的别名。
【资料四】两生花,法国导演Krzysztof Kieslowski (好复杂的名字...)有一部电影叫做<两生花>,讲的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二个女子,竟然有同样的面容,嗓音,名字......
又或者两生花是几见桑田成沧海,又逢枯木两生花的重生之花.
更或者两生花又是彼岸花,曼珠沙华.原意为天上之花,大红花,天降吉兆四华之一.一般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花开开彼岸,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
(出自http://prettycolleen.spaces.live.com/blog/cns!906f83b7006a4158!176.entry)
【结论】这段描述算是有点眉目了,隐讳地提到了这种花带有女同性恋的意味,而且提到了两生花又是彼岸花。彼岸花的学名是红花石蒜,是一种有花无叶,有叶无花的植物,这样看来,到可以解释“两生不相见”的特点,但是它不是树木,更没有夜间开花的特性。

所以我从上述彼此矛盾的描述中可以基本断定,没有人真的见过“ 两生花”,否则按照网络的传播效率,一张真正的“ 两生花”照片很快会被大家看到,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含糊和相互矛盾的文字描写了。它也可能是不懂植物的人对于植物的不科学描述而产生的概念混淆,最有可能的原种植物就是“彼岸花”或称“曼珠沙华”,图片如下: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1%CB%B0%B6%BB%A8&in=29&cl=2&cm=1&sc=0&lm=-1&pn=28&rn=1

『伍』 电影《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开启了现代主义电影经典的叙事模型,即()。

自我分裂。

自我分裂主要呈现为两种形态 :当人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物发生矛盾冲突时 ,便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 ,产生一种存在性不安 ,表现为精神分裂性 ;精神分裂性状态发展到一定程度 ,便进入精神分裂症状态。

前者是一种正常的精神现象 ,后者则是一种非正常的病态现象。作家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描述人物的自我分裂 ,由此而创造出性格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

(5)法国电影两生花为了表达什么扩展阅读:

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一般指两生花(法国1991年伊莲娜·雅各布主演电影)

剧情简介:

火车缓慢的前行,阳光透过玻璃窗温和的弥漫进来,金黄色优雅的色调,她靠在窗边,孤独而又柔美的微笑。指尖轻轻转动光滑圆润的玻璃球,那一片窗外景物同样缓慢的掠过,树木,天空,有种眩晕的错感,似巫婆的水晶球,让一切规则的事情变幻、变幻,挤压在狭小的空间里。

继而突然感觉到内心深处隐隐的一点感应,时空像已转换了数年。 一个波兰少女,一个法国少女,一般年纪,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有着一样天籁般的嗓音,音乐天赋,和心脏病。波兰的薇罗尼卡喜欢唱歌,她的声音很美,在清澈的雨水中飞扬,唱到泪流满面。

法国的薇罗尼卡也喜欢唱歌。木偶艺人在那里演出。小小的舞台上,美丽的舞娘跳着脚尖上的舞蹈。漂亮的白颜色纱裙,细腻而纤弱的舞步,像在轻柔的云朵里飞翔。她高高的跃起,轻盈的落地。突然舞娘弄伤了自己的脚,被关在了黑漆漆的盒子里。

『陆』 《两生花》的主要内容

波兰的维洛尼卡是名高音歌手,她会在雨里唱歌,唱到泪流满面。有一天,她唱歌,为了发一个高音,死在了舞台上。她是那么地美,那场唱歌的情节,看着就有种死亡感。她死去的瞬间,法国的维洛尼

卡正在和男友做爱,她顿时心痛如割。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然而,她感觉到孤独了。从此,她无论走到哪里,那场音乐都会响起,她思念着那死去的女孩,爱情也抚慰不了这种思念。就象是一个苹果的两半,波兰的,是梦境中的维洛尼卡,而法国的,她属于现实,所以一个死了,另一个活着。她们只相遇过一次,在车站,波兰的维洛尼卡无意中看见了法国的另一半在公共汽车上,车子正在开走,她有些没看清楚;而法国的维罗尼卡无意中将她拍入照片。镜头一晃而过,她们再没能相遇……

『柒』 关于“ 两生花”.......

◎片 名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La
◎中文 名 双面薇若妮卡/两生花
◎年 代 1991
◎国 家 法国 / 波兰 / 挪威
◎类 别 剧情 / 幻想 / 爱情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7.5/10 (4,199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101765/
◎片 长 93min
◎导 演 克日什托夫·基希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主 演 艾琳·雅各布 Irène Jacob .... Weronika/Véronique
Aleksander Bardini .... Le chef d'orchestre/Conctor
Philippe Campos ....
Thierry de Carbonnières .... Le prof/Professor
Guillaume De Tonquedec .... Serge
Louis Ducreux .... Le professeur/Professor
Sandrine Dumas .... Catherine
Claude Duneton .... Le père de Véronique/Father of Véronique
Lorraine Evanoff .... Claude
Alain Frérot .... Le facteur/Postman
Gilles Gaston-Dreyfus .... Jean-Pierre
Anna Gornostaj .... Weronika (Polish voice) (voice)
Halina Gryglaszewska .... La Tante
Jerzy Gudejko .... Antek
Youssef Hamid .... Le cheminot/Railwayman

◎简 介

“你说冥冥之中会不会有另一个人和你一模一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单的?”
火车缓慢的前行,阳光透过玻璃窗温和的弥漫进来,金黄色优雅的色调,她靠在窗边,孤独而又柔美的微笑。指尖轻轻转动光滑圆润的玻璃球,那一片窗外景物同样缓慢的掠过,树木,天空,有种眩晕的错感,是巫婆的水晶球吗?让一切规则的事情变幻、变幻,挤压在狭小的空间里。继而突然感觉到内心深处隐隐的一点感应,时空像已转换了数年。
一个波兰少女,一个法国少女,一般年纪,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有着一样天籁般的嗓音,音乐天赋,和心脏病。波兰的薇罗尼卡喜欢唱歌,她的声音很美,在清澈的雨水中飞扬,唱到泪流满面。 法国的薇罗尼卡也喜欢唱歌。她对父亲说:“我有个怪异的感觉,我觉得我并不孤独,这世界上不止我一个。”父亲说:“当然不。”
木偶艺人在那里演出。小小的舞台上,美丽的舞娘跳着脚尖上的舞蹈。漂亮的白颜色纱裙,细腻而纤弱的舞步,像在轻柔的云朵里飞翔。她高高的跃起,轻盈的落地。突然舞娘弄伤了自己的脚,被关在了黑漆漆的盒子里。待到重新出来的时候,变成了绚烂的蝴蝶。法国的薇罗尼卡深深的沉醉在表演里。而神秘的线偶人却似乎掌控着她们两人的命运……

一种内在化的尝试
——论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与Kieslowski
□ foxmachia

困难的开始
无始无终
万物有灵
不可触及
飘忽不定
令人惊喜
我命谁定?

我曾看见我孩子时种下的树
我曾拥有一张张稚嫩的脸
我曾感觉一掠阳光穿越我的眼
我曾发现树叶的茎
我曾燃烧过老鼠的血
我曾张狂或懦弱
我曾哭泣或喜悦
我曾听见悠远的歌声
而如今这一切
却不知如何去寻

波兰导演Krzysztof Kieslowski在1991年拍摄的奇妙电影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为一个业已开始一体化的世界的人们创造了一幅全景式的生存图景,他没有常规地如其他导演将如此哲学题材的内容拍得僵硬不堪甚至只有叙述,也没有像那些仅为了追求影片精致化的导演般把一部电影加工成一幅古典油画。Kieslowski设定了详细的时间与地点,但由此地点、时间和人物将影片塑造成为了一部可能具有超越时空意义的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的艺术影片。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 Weronika生活在波兰的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主义的波兰开始崩溃了,当波兰的Weronika和法国的Veronique在波兰的广场上偶然相遇的时候,这个混乱的时代在镜头中成为了许多人永远看不清的脸和叫喊,飞奔却不知方向的人,疯狂的坦克,高昂的歌声和不带任何滤镜的一片暂时的惨白。这是一个看来不知道方向的波兰。人们只有热情却没有理想,人们只有动力却没有方向。他们在追寻他们要的资本主义和自由与民主,在这片嘈杂的背景中,历史最后不容置疑的告诉了我们波兰走向了集体的精神溃败式的国家。 在这个狂乱的时代,唯独Weronika,置身度外。也许只有在夕阳下那被卡车运走的列宁像,才是她对这个有象征意义的时间的唯一感受,她躲开了那个像滑稽木偶一般的列宁像也就是象征性地逃离了这个时代。当别人都躲雨唯恐不及的时候,她继续歌唱着享受这雨,以此脱离了俗事的规律。同时那种温暖的橙黄色滤镜制造的在她周围的安详的光晕也是她不同于其他人的悲惨的结局的映照。只有Weronika一个人还在用个人的心性感受世界,这种温暖的橙黄色代表了一种细致的心灵,对周遭的敏锐的体会,在这纷乱的时空中的安详和平静,但是那时的波兰何需如此的色彩?要么是积极热情的红色,要么是冷漠抗拒的白色,还是道德溃败的黑色。
在歌唱的时候,在睡梦的时候,在与父亲和姨妈交谈着自己奇妙的感觉和爱情的时候,Weronika的双眼充满着期待,而除此之外的一切有悖于心性的事物——游行、示威、法律都让Weronika充满了迷茫,那是Weronika些许惊恐的双眼。Weronika是一个生活在自己心灵中的女性,以至于在她心脏病第一次突发,她都拼命奔跑将枯叶扫过,美得让人心痛。暴露狂这个看似在片中随意走过的人,代表了这个畸形变幻的世界,Weronika没有惊奇,没有愤怒,没有求助于权力机关的制裁,她只有思考和怀疑,这个畸形变幻的世界在Weronika面前表现了丑陋的一面,安静地走开了,Weronika不能明白却也无心恋遐,而这个时代和世界也按照自己的方向远离了Weronika,Weronika一丝微笑,意味毁灭。
如果绿色的光代表了死亡的来临,如果驼背老太太代表了命运的改变,那么Weronika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的古代天使,她看到了垂暮的时代和死亡的来临,看到了冷漠的对抗,她看到了时代从她身边走过,可是她却不明白,她一心用心的歌唱,她一心想帮助垂暮的老太太,但就如片中所述只有当她死后,成为真正的天使,她才在云端上看着惊慌失措的人们。
这是Weronika的美好结局。她属于自己的心性,于是在这个时代,她属于天国,她只能做天使。

同时间的巴黎,一切都安静、美丽、传统、经典,生活的水准非常高。但法国Veronique在片中不断地以汽车而不是步行的方式出现,隐喻地说出了法国Veronique生活环境的状态——在一成不变的(驾车)方式中度过,在暗含遵守某种规范中度过,在飞速的人群面前掠过。
如果以此比较波兰的Weronika的生活,我们发觉汽车在这里成为了一种后工业社会(我们可以说是法国也可以说是任何后工业社会)的象征,人们对优良生活质量的追求(比如国家的发达标准,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有汽车拥有量一项)是以放弃自由的行走这种个人化的举动为代价的。同时这种接受带来的暗含对规范的遵守,却使真正在路上行走的人变成了一排排整齐飞过的掠影,导演在这里的安排非常明显,从Veronique车窗看出去,路上的人整齐的走着,但只是在走着,不停的走,看不清方向。而Weronika却在街道上漫无目的的满步。

然而在这个看来个人都各自行事互不相干的时空中,Veronique的生活并不完全由她自己创造,她的生活不像Weronika是自我发现的,她的生活是被引导的。
对于Weronika来说,歌唱在片中始终是她生活的中心,而在生活中出现的其他因素没有给她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她的死是她自己选择的结局,她的宿命。她热烈地谈论和男性的性爱而这种快乐的另外一方其实被Kieslowski在一次出场之后便掠过了。她感受到了生命中的并非孤独但即便她已经看到了另外一个Veronique她依然只是诉说。一切生活的改变来自于她自己而并非其他的引导。
Weronika的生活如同碎片一般不可捉摸。这种碎片般四散飘落的生活美丽而残酷,因为她以死亡为结局不可接近。

然而,相对于Weronika短暂的生命,Kieslowski安排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讲述了Veronique依然在继续的生活。Veronique的生活也很美丽,但是这种美丽不是那种碎片式的,而是一种连贯的,一种戏剧化的,一种被精心安排下的(也许是最能被观众接受的——这是后话)美丽。

对于Veronique,那个她在开始和结束时遇到的男友也许容易被忘却,但是他在开始时和Veronique简单过场式的性爱暗藏了Kieslowski的苦心。Veronique和这个男友的上一次碰面是在中学毕业,然后没有开始一般的他们俩出现在了床上,除了性爱,没有了其他细心的关照,这个男友迅速离开,而Veronique也不想更多地表露她对Weronika的怪异感觉。这让我隐约感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性爱被赋予了符号式的意义,Veronique在日益被规训和设置的时代中试图寻找符号式的偶然相遇。偶然相遇,这种宿命的主题只有在Weronika那里被真正理解,而在Veronique那里却被错误理解并成为了她生活的“枷锁”。
原本不期而遇式的、令人惊喜或者悲伤的宿命在Veronique的生活中变成了两样东西,不断轻浮的表面化——符号化和戏剧般效果的期待、偶然和“猜中”。
也许我能相信,在最后Veronique找到了宿命的真实含义,但那个男友的忧郁,是否表示了他对世人的犹豫?
当我排除了这个男友,一位真正的旁观者,我会发觉Veronique的一切生活都是被生活中的其他人所引导的,她可以徘徊在她的原告女友和完全不认识的被告男人之间并且愿意做假证,她将生存的策略代替了生活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刻意或者潜在的在按照现代社会的规律将自己的生活投入到真实的非我的状况中,并以此为宿命。

Veronique感受到了生命中的不孤独,在这里也许她感受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宿命,于是她做了一个全面放弃歌唱训练的决定,但是面对老头“No one has the right to do that”“You are deserved to be hauled straight towards the court”的回答,她重新开始犹豫地溃败。

木偶艺人是一个人世间上帝,他步步设置了圈套诱导了Veronique,并让她误解着就是一种不可知的宿命,他送了鞋带给她——如果观众仔细看这就是波兰Weronika的鞋带,如果我们产生了这就是两个人之间的联想,那么我们就错了;他用玻璃的反光照她——如果观众认为这是对她浪漫的表达,那么我们就错了;他给她录下了磁带,以此为线索让她去寻找——如果观众认为这是一种智慧和精巧的表达,那么我们就错了。人世间不能有上帝,而只能有我们自己。
在法国大街的茫茫人海中,Veronique逃脱不掉,她毫无办法惊慌失措。然而在仅仅与木偶艺人相隔几米的彩色玻璃的民居中,她却寻找到了暂时安全和心灵恬静的避难所。她感觉大街和旅馆是她可以逃脱的归所,她抉择了也失败了。心灵的恬静在旅馆中永远寻不到,而安全的彼岸也不是世俗的天堂。
Veronique在感受到了上天有灵,她不孤独的时候,开始对这种规训化的世界发生了怀疑,她开始寻找自身的意义,但是却被误入歧途。木偶艺人——我更加愿意称他魔王,在人间创造了意义,让Veronique去寻找,所以说,当Veronique找到了他设置的意义,终于来到了木偶艺人的身边,但木偶艺人给她看了Weronika的照片,当木偶艺人做出了两个惨白的Veronique掐住她们的后颈在手中表演,当木偶艺人写出了一个the double life of xxx的故事的时候,Veronique感受到了,那个手法轻盈美丽的木偶艺人只是在一个被掩盖了的人间魔王,因为木偶艺人在表演的时候掐住了木偶的后颈,而她自己的生活不过是一个重新被设置过的意义寻求的过程。自我的丧失和宿命的误解被Kieslowski用另外一种故事表达了出来。

Kieslowski设置了一个套中套的故事,片中的Veronique是一个被设置的人,她如同Weronika一样美丽,但却不同。而所有看这个故事的观众也是被设置的人,当我们喜心于木偶艺人和Veronique的浪漫故事的时候,我们也陷入了歧途,这也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Kieslowski的圈套,木偶艺人的圈套,只不过木偶艺人并非给Veronique解套,而Kieslowski给我们了一个生活在延续的结尾。

Kieslowski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妙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是成功的,那么Kieslowski的企图就是失败的,而他所焦虑的人类对自我的丧失也就永远不会有尽头,他所想表达的宿命则永远是Weronika的一种不可企及的魅力。如果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到了失败,那么Kieslowski的企图也就成功了,他所焦虑的人类对自我的丧失也许并非没有尽头,他所表达的宿命也将成为他一种希望观众内在化观察的企图,面向自己重新审视时代价值与自我价值的企图。但问题在于Kieslowski给我们的命题,在哲学上存在着内在的紧张性,而在艺术上的完美更加增加了我们对现世的悲观。Kieslowski的命题是,在我们不断进行内在化的尝试并且发掘自我理念的时候,我们要么选择自我,要么选择世界,因为这个世界越来越表面化,而这种紧张又不可通约。

老基离去了,他在拍完《红》之后对拍摄电影的评论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哲学思考的发出人自身的自相矛盾。老基完成了他一次次内在化的尝试,但是就如Weronika的结局,逝去是一种最好而且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因为这个世界的宿命与个人的宿命永远无法通约。
愿老基长眠,而世人依然在忍受痛苦。

后记:老基也许只是一个在风中抓住叶子的孩子,他不能也不想告诉我们任何关于意义的内容,因为意义与宿命也不可通约,他抓住了那片叶子,展示给我们看。我们之所以解读,只因我们匆匆走过。

黄小邪:当时老基说这部影片时说他不关注政治

只关注人,细腻的感情,宿命,神秘……
但是我们看来,他生活在那个时代那种环境
他无法逃避,潜意识里不能挣脱

想起别尔嘉耶夫讲俄罗斯和波兰的关系说:亲缘的和相近的民族,要比遥远的和陌生的民族 更难相互理解,更易相互冲突。同源的语言发出不愉快的声响,仿佛自己的语言中了邪……
……显得如此不擅长于国家机构的建设和具有个人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特征的波兰民族,在精神上表现得非常强大,坚不可摧,世界上再没有其他民族拥有如此强烈的民族情感。

『捌』 如何评价电影《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两生花)

电影《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是由著名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的一部剧情片,1991年上映,获得当年第4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是一部故事性不强、主题有些生涩难懂的艺术片,这大概是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风格,包括后来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等奖项的影片「蓝白红三部曲」。

其实,生活并不是都是如此极端的结果和感受,电影艺术的创作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引发人们的深思,不要让生活的平淡淹没了趣味。重要的不是做怎样的选择,而是在选择后如何让自己的内心和态度重新获得对生活的兴趣,找到更多的生活价值,而不是让自己局限在一个选择上,非此即彼,否则就无法获得快乐和灵魂的安宁。

生活是多样性,放开心态,才能在能够把握的环境里让生活更加有趣,也让心灵得到更多的满足和欢愉。

『玖』 什么叫两生花,,,什么叫三生石

《两生花》是部法国电影。两种人生像一朵花开过之后, 回想当初绽放过的温柔已过去好久 你的双手曾经就在我的身后, 无声无息拥抱我的时候从没想过有没有尽头 如果会有二种不同人生我会选择站在你的目光中, 在那些纷扰的流言之中我只看见两个人的天空 在这里等待让时光回来眼睛沾满了尘埃, 回忆中的爱穿过了人海两个生命别再分开 那一种等待会让你明白我彷佛看见你出现在人海, 转过身流下想念你的泪花岁月中曾经有过的挣扎 那些曾经留在心中的话让两个生命微笑着回答 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有今生前世的纠缠!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而相爱之后我们一定会期待“缘定三生”。

『拾』 两生花到底什么意思谁看得懂

两生花(西方传说中植物):卡娜米雅岛上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关于两生花的美丽传说。一个连年战争不断,即将走向衰败的王国的公主与敌国的王子相爱了,公主的父亲老国王盛怒之下将女儿锁入密室,让她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两生花(顾海天所著图书):平日里我无数次经历这种现象,但是我第一次像今天这样注意到它。透过叠影树木已经隐埋在黑暗之中,我所能看到的只是像苏联电影一样的画面。我孰视着这部电影,它似乎有着魔法将我深深的吸引住了。电影中出场的人物是坐在我旁边三个座位的姑娘,通过叠影我看到了她那迁细的“S”型的小蛮腰,相信如果白居易在的话也一定会把“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评介交给这为姑娘。看了许久,我从虚幻走到了现实。果然很美,她那水灵的眼睛充满了春天般的朝气、少女的清醇,两道细眉宛然是两轮新月。————《两生花》

阅读全文

与法国电影两生花为了表达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