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战中华西列夫斯基是如何让“巴格拉季昂”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就在1944年5月30日“巴格拉季昂”战役计划被批准的当天,朱可夫去白俄罗斯第1和第2方面军,而华西列夫斯基则到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去。
5月30日夜间,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和安东诺夫4人再次聚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的办公室。
这是白俄罗斯战役前苏军正副最高统帅和正副总参谋长的最后一次聚会。研究并起草了给白俄罗斯各方面军的各个训令,关于立即投入准备白俄罗斯战役的指示和战役实施第一阶段的具体任务。
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俩人以大本营代表身份分别签署的给巴格拉米扬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和扎哈罗夫的训令也发了下去。他们要求这4位方面军司令员在他们到达部队之前,先行确定好完成战役准备和开始进攻的日期。
6月4日,华西列夫斯基由莫斯科出发,到了设在斯摩棱斯克州红城附近的森林中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部。在这里,他听取了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关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战役计划及其实施准备工作方面的汇报。
6月8日,华西列夫斯基离开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带着随员到了巴格拉米扬大将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部。在这里,华西列夫斯基先后听取了方面军司令、参谋长、各兵种首长和军事委员会委员关于战役准备过程以及战役的物资保障等方面的报告和说明。
在此后的几天中,华西列夫斯基一直在为铁路工作的缓慢而发愁。因为,一旦承担进攻任务的部队及其所需要的物资和技术器材不能如期到达指定位置,任何周密的计划也等于白费。
而且,由于铁路运输的拖延,必将会使战役发起时间推迟,而这给高度集中起来的部队和大量技术兵器的隐蔽和伪装又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他曾多次向斯大林打电话并递报告,要求最高统帅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由于华西列夫斯基的一再催促,终于引起了最高统帅部的重视。后经斯大林亲自过问,交通人民委员会才改变了原运输计划,但是,这种修正已经太晚,以致最后不得不把进攻时间推迟到6月23日。
每当大战之前,都是华西列夫斯基最为繁忙的时候。作为苏军总参谋长,他要对所有的方面军和各集团军负责领导工作。总参谋部和大本营还要为考虑其他方向的作战或下一步的战役规划征求他的意见,或干脆要求他主持这些工作。而作为派赴某一指定位置的大本营代表,他也丝毫不能因上述问题而推卸自己的责任。因此,他常常有一种恨不能分身几处的想法。
6月19日,华西列夫斯基奉斯大林的命令,处理列宁格勒方面的问题。直至6月20日,他才回到前线线。
到了1944年夏季,随着苏军在整个西部战线的迅猛推进,特别是白俄罗斯战役的巨大胜利及其战役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最终消灭敌“北部”集团军群有生力量、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广大地区的条件成熟了。
这时,根据最高统帅大本营的命令,华西列夫斯基的工作又增加了协调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行动的内容。这样,在整个北部地区作战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方面军就全部由他来负责了。
在7月12日以前,华西列夫斯基不断地在波罗的海沿岸第1和第2方面军之间飞来飞去。作为大本营代表,他更关心的是这两支部队在具体部署和未来作战中的相互协调问题。待巴格拉米扬和叶廖缅科基本完成战役准备后,华前列夫斯基于12日晚回到了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
这里正在进行合围德坦克第3集团军的激烈战斗。早些时候,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已派出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近卫第11集团军从北南两侧绕到了维尔纽斯的后面。
随着合围圈内敌军被消灭,第31集团军攻克了利达。很快,维尔纽斯也被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解放。更重要的是,由此,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与“北部”集团军群的陆上联系终于被切断,德军坦克第3集团军被彻底地挡在立陶宛南部地区。
此后,华西列夫斯基与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决定,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主力部队立即向西挺进,占领整个从考纳斯到波罗的海沿岸的直线走廊,最终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德国与立陶宛之间的边境线,以待下一步从这里直接进军东普鲁士的德军“狼穴”所在地。
⑵ 波罗金诺战役
历史的丰碑
波罗金诺战役是1812年俄法战争的一次具有重要转折性的战役,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国军队就是在这里与拿破仑统领的法国大军进行了一场恶战,后来,俄罗斯军民同仇敌忾,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赢得了1812年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俄法两军在波罗金诺战役中虽然未分胜负,但俄罗斯将士在这次战役中表现出军人的勇敢精神载入史册。因此,库图佐夫曾说,这场战役将成为俄罗斯战士勇气和勇敢的永恒丰碑!
如今,这片古战场上已经没有当年战争的硝烟弥漫,在平缓、时而高低起伏的开阔原野上,只有个别保留下来的防御工事成为那场惨烈战役的见证。
据了解,在波罗金诺共有100多座纪念碑,其中最雄伟的就是矗立在库尔岗高地的波罗金诺战争纪念碑。在纪念碑的碑身上镌刻着当年所有参战兵团的番号、将帅姓名和参战人数等信息,在碑身后面则刻着拿破仑大军的信息。就在纪念碑不远处,有一个被黑色铁栏杆围起来的墓,俄罗斯英雄巴格拉季昂将军安息在这里。巴格拉季昂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官,他的技术、胆识还是指挥能力都受到苏沃洛夫的赞赏,可惜这位军官在牺牲时只有47岁,是俄军在波罗金诺战役中牺牲的最高级将领。
另外,波罗金诺国家军事历史博物馆也是重要纪念地之一。博物馆内展出了参战两国军队的军旗、战旗、奖章、参战士兵的制服、个人物品、文件和地图以及保存下来的炮弹、手榴弹碎片和子弹等。
惨烈的战役
19世纪初,拿破仑在欧洲大陆取得空前的军事胜利后,他的铁蹄最终踏上了俄罗斯国土。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帅领60万大军跨过涅曼河,进入俄罗斯境内,企图以闪电战征服俄罗斯。当时,俄军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只有22万人。战争开始后,由于双方兵力悬殊,俄军被迫连连撤退。在斯摩棱斯克失守后,库图佐夫代替巴克莱·德·托利伯爵成为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上任后,一方面请求增加兵力,另一方面,为避免与法军直接交战,他开始寻找有利地形,最终选定了波罗金诺村附近的一块易于防守的地段作为双方交战的地点。9月7日,俄法军队在波罗金诺进行了一场恶战,在这场12小时的战斗中,双方损失惨重。其中,法军损失了约2.8万人,俄军损失了3.5万人。在波罗金诺战役后,为保存俄军实力,库图佐夫在莫斯科城西北的菲利村召开军事会议并做出暂时放弃莫斯科的决定,俄军顺着梁赞大道向西南方向撤退,在塔鲁季诺村重整兵力,等待时机准备战略反攻。法军进入莫斯科后,城内燃起熊熊大火,拿破仑军队在城里大肆抢劫,为非作歹,恶贯满盈。
此时,俄罗斯的寒冬已经来临,严寒的天气再加上法国军队的补给线太长,因此拿破仑被迫撤离莫斯科。库图佐夫认为这是反攻的有利时机,于是俄军与游击队和哥萨克骑兵联合作战,在沿途削弱法军。后来,俄军在塔鲁季诺和小雅罗斯拉维茨对法军发起反攻,拿破仑的主力部队被击溃,剩下残余部队也被逐步歼灭。最终,法军在俄罗斯遭到惨败,12月6日,拿破仑逃回巴黎。
波罗金诺战役被军事学家评价为19世纪的一场最惨烈的战役。尽管欧洲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拿破仑军队在这次实际的战斗中并没有失败,但他们承认,这次战役的确重创了法军的兵力。而库图佐夫在波罗金诺战役中保存了俄军的实力,为争取最后的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在波罗金诺的战争历史博物馆东面是圣-波罗金诺修道院,修道院旁边有一座红色房子,它可是有来历的。当年,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在这里小住两日。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是以1812年战争为背景创作而成的。为了更真实地描写战争高潮——波罗金诺战役,托尔斯泰曾于1867年9月26日、27日亲自来到波罗金诺古战场,他在这里做了详细的笔记并描绘了当年两军交战的草图。回到莫斯科后,托尔斯泰告诉妻子,“我要写的波罗金诺战役,是从没有人写过的”。
如今这座红房子已经成为一座博物馆,博物馆的一个展厅展出了托尔斯泰的照片、图纸、部分手稿以及战场遗物,为观众讲述着作者为撰写这部长篇巨著所做的准备工作。另一个展厅则介绍了波罗金诺战役中真实历史人物的资料,同时穿插介绍了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描写的20名英雄人物形象,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交织在一起,生动地描述着这场惨烈的战役。
波罗金诺战役已经过去200年了,再也见不到当年战场弥漫的硝烟,也听不到隆隆的炮声,如今,和平降临在这片广袤的大地,到处是一派祥和的世界,惟有旷野上留存的星星遗迹在提醒着后人不能忘却这段历史。
⑶ 《战争与和平》中的卑微·续
皮埃尔(Pierre Bezukhov)是懦弱而笨拙的,但是作为伯爵基里尔·弗拉基米罗维奇·别祖霍夫(Count Kirill Vladimirovich Bezukhov)几个私生子之一,他是最受欢迎的,当然也是老伯爵最钟爱的。如果没有老伯爵的遗嘱,私生子是不能继承家族任何财产的。也因此,当他意外获得老伯爵的全部遗产,并且从一个私生子一跃成为伯爵后,内心充满了不安,甚至愧疚。
善良的皮埃尔希望用他继承的财产来为社会做点变革。他首先在自己的农庄进行改革,而且特别为农奴建立了学校。
伟岸的安德烈在追随库图佐夫,经历了奥斯特罗兹战役后,总算保住性命回到家中。恰赶上妻子难产而死。安德烈面对妻子的尸体懊悔不已,之后他迁居到博古恰罗沃田庄养伤。而皮埃尔前来看望安德烈,并给他讲了自己的农庄变革。此时,安德烈面对皮埃尔的美好理想,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安德烈的话充满了生活中最痛苦的真理。也是我们很难认同却无法反驳的现实。
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底层人民甘于忍受现实,赞美强主。一旦你打开一扇窗,你通常得到的不是感谢,而是愤怒。
首先对改革者的攻击往往不是高高在上的暴君,而是能够呼吸了新鲜空气,终于可以看到辽远天空而感到不安的,获益的底层民众。
人是观念的动物,人无法获取认知之外的财富。 底层民众的认知,往往就是精英利益的来源。而打破民众的认知,首先奋起反对改革者的,往往就是底层奉献的民众。
皮埃尔的善良和天真让他愿意用自己意外获得的财富帮助农庄的农民。而光明正确的安德烈,确看透人性。安德烈崇拜拿破仑和皮埃尔是不一样的。安德烈崇拜伟大,他的志向也是用伟大来报效国家。高傲、冷漠、理想主义和愤世嫉俗他,看透卑微者的人生,却无法看透自己的伟大。而他的塑造者托尔斯泰,早已洞悉英雄从来不会决定历史的命运,甚至连自己的命运也决定不了。在上帝之下, 人的丰功伟绩不值一提 ,更遑论个人的悲欢和生死。
皮埃尔的拿破仑是打破枷锁,带来平等的伟大。而平等的梦想往往不过是野蛮的借口。俄军在罗金诺战役奋力一博,并不是库图佐夫下的一盘 大棋 ,不过是为了“体面”地让出莫斯科而进行的面子之战。(博罗金诺战役是所有拿破仑战争中最大和最血腥的单日战斗,超过二十五万士兵投入战场,至少七万人死伤。)。 当我们以为看不懂精英们的谋略时,其实不过是精英们故作深沉的愚蠢。
俄罗斯战争失败后,不顾家人反对一心报效祖国的保尔康斯基(Bolkonskys)公爵死于中风,而试图保护家人的玛丽亚(Marya Lvovna Karagina)遇到了农庄农民的暴动。 农民们认为拿破仑的到来是“解放”,因此拒绝为“地主老爷们”效力。 如果不是遇到前来的尼古拉(Nikolai Rostov),孤女寡母的玛丽亚一家的结果不堪设想。
用托翁的话来说:“尼古拉的善良和天真无边无际”。相比于安德烈、皮埃尔和娜塔莎,尼古拉和玛丽亚这一对更加平凡、普通,而且命中注定就是他人的陪衬。几乎所有的读者都更多关注安德烈和娜塔莎。善良的皮埃尔倾向于革命,而善良的尼古拉传统保守,两人经常为此发生争执。皮埃尔更多是站在安德烈身边。
伟大的强人之所以在这个世界屡屡得手,大概就在于地层的民众缺乏对自己利益的真实认知。他们为革命欢呼,为英雄膜拜,甘心奉献, 而把无知作为自己幸福的来源 。
在亚洲的南部,不丹是如此贫穷,也许只有不远处的尼泊尔可以比拟。就是这样一个人均不到人民币十元的国家,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在1972搞出一套有别于经济参数GDP的不丹GNH(gross national happniess)幸福国家指数。该指数用来衡量全国人民的生活。它自称更在乎的是人们的幸福感,而不是数字上的增长。为了这个贫穷的谎言,不丹直到1999年才引入了第一台电视。通过尽可能的封闭和宣教,维持人民“唯一可能的幸福就是禽兽的幸福”。然后每年通过自己 特色 调查,保持不丹为亚洲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通常全球排名放几个欧洲国家,以示公正。例如2006年,英国莱斯特大学公布其研究的“世界快乐地图”(World Map of Happiness),不丹在亚洲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八,《商业周刊》把不丹评为亚洲最幸福的国家。当然,这可不是联合国的排行榜。在联合国《2021全球幸福指数国家排行榜》中,尼泊尔是87位,不丹缺失。)
最后来点花絮
《战争与和平》中,尼古拉的原型应该是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父亲,名字叫尼古拉·伊里奇·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的母亲叫玛利亚·沃尔康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的祖父叫伊利亚·安德烈耶维奇·托尔斯泰,跟原著中娜塔莎的父亲仅仅是姓氏的差别。 列夫·托尔斯泰的外祖父叫尼古拉·沃尔康斯基,原著中安德烈老爹叫尼古拉·保尔康斯基。多洛霍夫的原型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浪荡的叔叔,他在博罗季诺战役中受过伤得过勋章,他好远游打斗赌博娶吉普赛女子,去过美洲。
安德烈的原型是战死于1812战争的巴格拉季昂亲王。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亲王(格鲁吉亚语: პეტრე ბაგრატიონი 俄语:Пётр Ива́нович Багратио́н;1765年-1812年9月24日),是俄罗斯帝国陆军上将、亲王、格鲁吉亚巴格拉季昂王朝的后裔。拿破仑战争时期俄罗斯军中最著名的少壮派将领,也是俄军将领之中为人广泛看好的一人。1812年9月12日,巴格拉季昂因为伤势过重,在弗拉基米尔-古勃尼亚(Vladimir Gubernia)的西弥村(Simy)死去。
列夫·托尔斯泰本人和皮埃尔一样都是私生子。而且列夫·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庄园也进行了和皮埃尔一样的改革。结果也是失败的,为此他写了一部《一个地主的早晨》记录了自己庄园改革失败的过程。
参看: 在疫情中读书 系列
《战争与和平》中的卑微
《战争与和平》中的卑微·续
《宋史·邓绾传》中的工作与生活
《比特战的新挑战》讲和吧,你这个笨蛋
《滑铁卢的一分钟》伟大正确的拿破仑同志
⑷ 安德烈公爵和聂赫留朵夫
1、老毛子的名字和老毛子的电影
有同学说,看外国小说,嫌老外的名字太长,就找来电子版,摁ctrl+F把所有长人名都替换成赵四。
俄国人的名字也实在太长了,安德烈·博尔孔斯基。最可怕的是还有一个带着“维奇”的中间名字。嗯,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博尔孔斯基。嗯,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
托尔斯泰的文笔……实在是太啰嗦了。至今记得,翻开《战争与和平》,一口气看了足足五十页,还没看完第一场宴会。贵族夫人和小姐们的聊天,聊得口干舌燥,也看得我一团浆糊。
我同学说,看《百年孤独》一开始,也是被各种人名所困扰。然而,在花了大力气理清楚人物关系之后,小说还是很好看的。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时期,苏联达到了鼎盛。趁着国力的巅峰,苏联人拍摄了《战争与和平》电影。在四个小时的电影里,俄国人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来描写博罗季诺战役。在苏联人看来,沙俄击败了拿破仑,就像是苏联击败了希特勒,是俄罗斯民族最辉煌和伟大的胜利。
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苏联真的出动了十几万军队,换上19世纪的服装,借助直升机来完成拍摄。还专程从博物馆里把拿破仑时代的大炮拉出来。
毫无疑问,这是有史以来最贵的一部电影了。
前些年,俄国人又拍了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拿破仑侵俄战争》,以及《拿破仑侵俄战争》的第二季。这些都可以在blibli上面找到。
小说中,男神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公爵在博罗季诺阵亡。历史上,在博罗季诺战役中,法军阵亡了3.5到5万的官兵,其中包括49名将领。俄军则有3.8到4.5万人阵亡,其中包括23名将军。
这其中,包括巴格拉季昂。熟悉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1944年夏季,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全歼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并且一路杀到里加湾的战役被命名为“巴格拉季昂行动”。那场战役之后,有二十万德国战俘在莫斯科游街示众。
可见那段历史在老毛子心中的地位。
美国也拍了《战争与和平》。娜塔莎确实是小仙女,由奥黛丽·赫本出演,也足以证明美国人的诚意。但是美国人太爱他们的明星了,生生的把轰轰烈烈的历史画卷拍成了爱情片。
后来意大利又出了六国合拍的电视剧版本。怎么说呢,演员选得挺好的:安德烈公爵确实有安德烈公爵的气场;娜塔莎一脸稚气,怎么看怎么是个高中女生的模样;叶连娜确实有风尘气。
美版电影里的那个皮埃尔,真的一点都不像皮埃尔。
然而,托尔斯泰写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可真的不仅仅是想讲述俄国人的勇敢。
2、安德烈公爵
托尔斯泰在年轻时也怀着和父辈一样“效忠祖国,效忠沙皇”的理想,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然而俄国却因为方方面面的落后而在战争中惨败,《战争与和平》中对于博罗季诺战场恢弘的描写,正是托尔斯泰这一理想的反映,也是他对于父辈的热血经历的向往。
安德烈公爵的原型,有人说是巴格拉季昂。因为两人都是俄国人勇敢和智慧的象征,又都是在博罗季诺战役中阵亡。
另一种说法,安德烈的姐姐,小说中打酱油的人物,就是托尔斯泰的母亲,不过从年龄上算,好像不太对……
总之,出身贵族的托尔斯泰,在家庭熏陶之下,也带着一种贵族的精神气质和理想。
安德烈公爵一直都是我心目中的男神。永远高冷,总是冷静,偶尔愤怒,责任心强。对好朋友皮埃尔关心有加。
安德烈公爵的名言:
“朋友,如果你一定要结婚,就等到你老成一个废物的时候吧。琐事会消磨掉你的所有梦想”
“我们不是对主人的事情无所谓的听差!我们是军官!我们有我们的荣誉!我们对沙皇和祖国负责!现在我们的盟友战败了,我们应该为他们难过!”
“无所事事让人生病。我很忙,所以我很健康。”(这一句来自他父亲)
安德烈公爵在博罗季诺阵亡的时候,我居然丝毫没有感到悲伤。在我看来,对男神来说,阵亡不是终结,而是升华。
就像秋瑾、赵一曼,始终使我们心中的丰碑。
然而,安德烈公爵在奥斯特里茨九死一生,回去后却目睹妻子难产而死。娜塔莎为了劈腿而请求安德烈公爵的原谅,此时安德烈却在博罗季诺一战之后伤重不治……珍惜身边的情感,它是那么宝贵,那么脆弱。
其实也总有人问我:你身边有那么多男基友、女闺蜜,都对你那么好,为什么你还总是在追寻远在天边的人和事呢?
3、皮埃尔·别祖霍夫
皮埃尔能给我更强的代入感。
从一开始,那个夜夜笙歌,总是喝得烂醉的青年,到后来留在莫斯科想要刺杀拿破仑的志士,皮埃尔一直都在寻找他自己。寻找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寻找他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皮埃尔·别祖霍夫,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没有财产继承权,也没有前途的私生子,所以总是混在安纳托利和多洛霍夫的酒会之间,总是夜夜笙歌。安德烈公爵却一遍一遍地在喊他
“你觉得这是你这样的人该有的生活方式?”
“我对你说这些,是因为,你是他们中唯一的好人。”
“你不应该和那些人混在一起”
继承了庄园的皮埃尔,立刻显示出他的理想的一面,给农奴办学校,办医院,给他们改善生活。
他加入了共济会。
他留在沦陷的莫斯科,想要刺杀拿破仑。在皮埃尔看来,正是拿破仑导致了所有的苦难。
在战俘时光中,一系列折磨之后,真正和底层人民相处之后,才有了皮埃尔真正的成长。
男孩子不经历磨难是长不大的。
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早年有过一点荒唐事,带着理想从未放弃,在现实中却迷茫和沉沦。我总觉得,皮埃尔和聂赫留朵夫这两个任务,或多或少带着托尔斯泰自己的影子,也或多或少带着我的影子。
在小说一开始的宴会上,皮埃尔这个低情商的书呆子,不合时宜地在一群贵族老爷中,说拿破仑很伟大,说革命是合理的。
皮埃尔后来成了十二月党人。
4、聂赫留朵夫
晚年的托尔斯泰,对于沙皇的统治,乃至对于人类社会的很多“从来如此”做出了强烈地反思,在这一过程中也有着对自己内心的剖析,以至于最后离家出走。
看过《复活》之后,也容易把自己,把托尔斯泰摆在聂赫留朵夫的位置上。当年喜欢《社会静力学》的青年(受托尔斯泰影响,我也买了这本书,可惜没看过),却成了一个闷在酱缸中的碌碌无为的公务员;对喀秋莎的爱,变成了对马斯洛娃的肉欲;曾经对生活那么多的设想,岁月蹉跎之中,为了多少财产要去迎娶不喜欢的人……
成长最可怕的一面,就是,也许我们会变成当年我们鄙视的人。
借着聂赫留朵夫之口,托尔斯泰质疑了我们所有的行为方式,质疑了监狱,质疑了法律,质疑了沙皇,乃至质疑了“文明”的秩序本身。
聂赫留朵夫心想,一个本来并不坏的人,却要把他送进监狱,和一群人渣相处。多年之后,他真的也成了一个人渣。
法庭上那一句“你信东正教吗?”真是讽刺,信教的人还犯法,难道不是知法犯法,理应从重处罚吗?
农奴的血汗,成了老爷身上的华服。
那么多,那么多的“从来如此,就对吗?”
是马斯洛娃复活了聂赫留朵夫。而不是聂赫留朵夫的所谓“帮助”复活了马斯洛娃。聂赫留朵夫的对自己的拷问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却是马斯洛娃帮他找回了那个少年。
托尔斯泰在他的庄园里,也会问自己类似这样的问题吧?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所以才皮埃尔成了十十二月党人,所以聂赫留朵夫需要救赎。也许托尔斯泰受不了这样的拷问,所以会离家出走。
5、对话:关于成长
我的基友,学霸,才子。高三的时候我们一起在光棍节买醉,醉醺醺地抱怨自己被谁辜负。他现在都有老婆了。在我失恋的时候,他安慰我说“寂寞让女人更寂寞,让男人更强大。”
那时,我们都是一样,像皮埃尔一样迷茫。此时此刻,他却像是我的安德烈公爵。
我的回答是:我要建设一座城市,罗马城,比所有其他的,都要更美丽,更强大,也更富饶。如果有盟友愿意加入,那是最好。如果没有,我们的建设还是要轰隆隆地继续。
我想,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跟男女无关吧。只在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男生之间的谈话,很容易大男子主义。
女神给我看了另一句名言: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波伏娃
艰难困苦什么的,是每个人必修课吧?踩过无数的陷阱之后,我知道吃苦守恒定律:之前所有偷的懒,都会在以后的某个时间,找上门来。
就像是画素描吧。几个小时定下来的画稿,画错了,擦掉了重画,固然于心不忍。但是如果不肯再多浪费几个小时的话,之后的几年里,几个月里,看着这个有瑕疵的作品,会一直难堪。
我问女神:“在你看来,什么样的男孩子才算是优秀的?才算是强大的?”答:“目标,上进心,自制力,独处的能力,谦虚,以及内心足够的承受力。我觉得这些对我自己很重要。”
看来我距离强大还有很远的距离。以为自己很厉害,以为自己深谋远虑,却总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错误。不过,这些品质,都需要岁月和阅历的积淀才能达到吧。
对男孩子来说,多踩几个陷阱,并不是坏事。
我总是发觉自己还太年轻,缺少智慧,仍然不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却已然觉得,去日苦多。
我很怕。就这么过下去,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我成为一个大腹便便,碌碌无为的老男人,超级怕。
女神答:
“不会的!你有这种想法就已经不会让自己平庸了!话说回来,我只想做个普普通通的人,自己的生活过得开心就好。”
“总之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很普通的人,唯一的不同,大概在于有一点上进心,总是期望成为更好的自己。”
“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在碌碌无为,偶尔会想奋发图强。但是有这点自知之明就已经足够让你有那么一点特别……因为越长大越发现,身边好多人都是没有这种追求的。”
所以,我想在18岁的时候拥有的人设,18岁没达到,不妨碍我在28岁的时候努力做到。毕竟,生活,就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
也许在追寻所有的梦想中的美好,这样一条路上,美好的,就是我们自己。
Y=���rhѪ��G�P�$���P��
⑸ 巴格拉季昂是谁有何作为
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1765年出生于俄基兹利亚尔城的格鲁吉亚皇室家族,其父是巴格拉季昂尼亲王,军衔上校。1782年,巴格拉季昂17岁的时候以士官身份进入高加索燧发枪兵团服役,1788年的俄土战争中,年轻的巴格拉季昂引起苏沃洛夫的注意。1794年的波兰战争中巴格拉季昂证明自己是勇敢的骑兵指挥官,苏沃洛夫不管是对他的技术,胆识还是他的管理领导能力都十分赞赏,很快看出这个年轻人身上的军事才能。长期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下作战的经历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巴格拉季昂的指挥艺术。
1799年巴格拉季昂以少将身份参加了苏沃洛夫指挥的意大利战役,此战中他指挥俄军的前锋部队,一路扫荡并顺利占领Breshia和Lecco两个地方,完成了特雷比亚和诺维两次会战中最重要的任务。
在著名的瑞士战役中,巴格拉季昂再次指挥前锋,在俄军越过圣戈塔尔的时候都在最前面。然后在俄军撤退阶段,他又担当后卫,打退一次又一次人数占优的敌军的追击,可以说在瑞士战役中,巴格拉季昂是苏沃洛夫最得力的助手。
1805年的战事,完全是巴格拉季昂个人后卫战指挥能力展示的舞台。1805年11月4日,巴格拉季昂在申格拉本以6000掷弹兵对抗法军30000人,掩护俄军主力得以在法军20万人的追击之下安全撤退,任务完成后才率领部下重出包围圈赶去向主力汇合。库图佐夫因此在11月7日的报告中对巴格拉季昂大加赞扬,并授予他中将军衔和2级圣乔治勋章。库图佐夫老辣的策略和巴格拉季昂出色的殿后使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之前一直没能将俄军一举击溃。奥斯特利兹战役中,巴格拉季昂指挥联军右翼对抗缪拉和拉纳,在联军兵败时尚能保持较好的秩序。
1808-1809年对瑞典的战争中,巴格拉季昂指挥一个步兵师,将瑞典军队赶出了芬兰南部。1809年3月他参加了跨越冰冻芬兰湾的行动,随后占领阿兰群岛。
1809年8月,已经是步兵上将的巴格拉季昂被任命为摩尔达维亚军的指挥官(直至1810年3月),指挥在多瑙河地区的军事行动,并赢得几场对土耳其人的胜利,一举歼灭土耳其精锐部队1万2千人,有力支援了巴尔干反对土耳其人的民族解放斗争。1811年起他指挥波多尔斯克军,这个军1812年改称为第2西部军。
1812年,巴格拉季昂就担任这个第2西部军的司令,其下48000人。虽然该军7月23日被法军击败,但仍顺利的撤退到斯莫棱斯克与巴尔克莱的第1西部军汇合,这样拿破仑试图将俄军各个消灭的打算随之落空。
1812年9月7日的博罗蒂诺战役中,巴格拉季昂指挥俄军左翼,他本人坐镇西蒙诺夫斯基的防御工事,俄军阵地的心脏地带。此战中拿破仑也没有侧翼包抄的打算,于是最惨烈的争夺就在这里开始。
最先投入战斗的是达武第一军的第5师,意在拔掉俄军防御工事的南端。他们沿更南边的树林边缘前进,以便减轻炮火的杀伤,轻步兵肃清俄国的散兵线,主力以纵队挺进。俄军调集24门火炮和步兵应对,师长受伤,达武的坐骑也被击中倒地,虽然第57步兵团突入目标西面一角,但战果既无法扩大又无法守住,随后被击退,第5师陷入了混乱。之后达武换上德赛的第4师,火炮增加到250门,俄军方面也增至200门作为应对,同时巴格拉季昂调上第3,第27两个师,以及第二线上拉耶夫斯基的全部兵力,以支援守卫工事的第2混合掷弹兵师。
上午9点,内伊的莱德第10师(11个营)从北面加入战斗。法军的两面进攻取得了成效,莱德鲁占领了3个棱堡中的两个。此时,巴格拉季昂决定发动反击,于是俄军第3,27师,第2掷弹兵师和拉耶夫斯基的半数兵力投入战场,另有第4骑兵军和第2胸甲骑兵师支援,法军再次被击退。
第3次进攻大约在10点左右,莱德鲁的步兵再次占领一个棱堡,随后遭俄军第3师和2个龙骑兵团、2个骠骑兵团反击,后退。缪拉率领符腾堡步兵营的冲锋也被打退。11点,费里昂的第2师赶到,冲击棱堡并突破,巴格拉季昂随即以第2掷弹兵师和第27步兵师加以反击,将他们赶了回去。费里昂撤下火线重整,然后再次进攻,法军的第6次进攻(有大约350门火炮的支援)终于取得胜利,棱堡终于被拔除。在这最后一次进攻中,巴格拉季昂不幸受致命伤:一块弹片击中他的左臀部。即使如此他还是在阵地上坚持指挥直到流血过多休克过去。俄军第3师后撤,此时距法军的进攻开始已经有4个小时,精锐的第2掷弹兵师只剩一个团的规模,而第2混合掷弹兵师和第27步兵师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
1812年9月12日,巴格拉季昂因为伤势过重,在弗拉基米尔-古勃尼亚的西弥村死去。1839年6月5日,他的遗体被重新葬在博罗蒂诺战场上,离1812年战争英雄纪念碑不远。
二战中,巴格拉季昂的墓遭到破坏,当地博物馆只抢救回了部分遗骸和衣服的残片,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在今天的博罗蒂诺战场上,仍然散落着二战时候修筑的战壕等防御工事的遗迹。这在拿破仑几个最著名的战场里面,也算是不一般的经历。1944年6月23日,苏联4个方面军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攻势即以“巴格拉季昂”命名,此战中德军一泻千里,在白俄罗斯的防御完全被掏空,标志德国离彻底战败已经不远。1941年开始的卫国战争,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与1812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支神话般的军队都在此走到尽头,这也许也是巴格拉季昂这个名字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⑹ 面对二战苏军的进攻,德军为何只能发动“添油”式反击
1944年 6月 22日,在波罗的海第1 方面军、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 方面军的战线上,巴格拉季昂战役中白俄罗斯进攻战的武装侦察阶段的战斗打响了。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在战斗打响后的第1 日至第2 日夜间的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甚至让方面军司令员巴格拉米扬大将决定取消原定于第2 天(6月23日)的进攻行动,转而将部队用于发展这次武装侦察行动的胜利。此后巴格拉米扬的突击力量(大约15个营)已经突入德军防线5 公里。2月 23日,巴格拉米扬的步兵师派出了各自的先遣分队,这些先遣分队肩负的任务是尽可能地向德维纳河进攻。有部分先遣分队已于23日日终前进抵德维纳河。此时苏军的突破口已经扩大至50公里宽,16公里深。虽然巴格拉米扬已经发出命令让坦1 军投入战斗,但是因为糟糕的道路状况,23日当天坦1军未能参加战斗。
苏联名将巴格拉季昂
白俄罗斯第2、第3 方面军于1944年 6月 23日也发动了进攻。在白俄罗斯第3 方面军方向上,第39集团军和第5 集团军23日当天的进攻行动进行的十分顺利。这两支部队在德军防线上撕开了一条50公里宽,10-12公里深的口子。尤其是在39集方向上,各突击师在坦克旅的支援下,不仅突破了德军的防御,而且已经开始了向德维纳河方向和右邻43集团军方向的进攻。在5 集的方向上,战场形势也十分有利于奥斯利科夫斯基骑兵机械化集群在第2 天投入战斗。
不过,苏军并非所有参战部队都一帆风顺,在奥尔莎方向上苏军的进攻部队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虽然近卫第11集团军在数量上拥有显著优势,但在预定方向上的突击进行的很不顺利,仅仅突入敌人阵地几公里。不过近11集右翼的几个军都打得很漂亮,于是近11集司令员高里斯基将军决定变更预定部署:集团军快速兵团——近卫坦克第2 军转向集团军右翼的突破口发动纵深突击。与近坦2 军一起调往集团军右翼的还有原来也部署在预定突破方向上的4 个步兵师。德中央集团军群面对苏军开始的攻势做出的反应是,增派2 个师——第95和第14步兵师——去阻止苏军在维捷布斯克和奥尔莎方向上的突破。可是这2 个师不是成建制地一次性投入战斗,而是采取“添油战术”,一点一点地投入战斗。
巴格拉季昂行动期间的战事图
6月 25日,在维捷布斯克,苏军完成了整个战役计划中的第一次合围。这个包围圈完成的纵深大约在50公里左右。被苏军包围的德军共有5 个师,此时德军第3 装甲集团军原有的11个师只剩下了2 个,3个军的建制也只余下了1 个军。为了消灭包围圈中的敌人,苏军39集和43集这两个集团军一共花去了将近3 个昼夜的时间。包围圈内以及附近的德军部队预计为30,000人,这其中有15,000人被俘。德军的第一批增援部队在26日抵达,第5 装甲师增援鲍里索夫市的德军,第12装甲师增援博布鲁伊斯克。两支增援部队经铁路抵达目的地以后,却又被一点一点地分散使用,结果让这两个师的增援根本没有对苏军的猛烈攻势产生影响。
向德军阵地发起反扑的苏军士兵
6月 27日,情况按照苏军的进攻计划发展着,近坦1 军与坦9 军在博布鲁伊斯克西北部胜利会师,包围中的德军共计7 万人,这其中只有8,000-15,000人设法逃出了苏军的包围圈。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的普利耶夫骑机集群,继续向西南的斯卢茨克进攻。这一天,在整个战线的北部,在德国第3 装甲集团军与第4 集团军之间出现了一条巨大的裂缝。白俄罗斯第3 方面军的奥斯利科夫斯基骑机集群与近坦5集一起冲进了这条裂缝。战线南部的近坦2 军,也完成了对防守奥尔莎市德军的包围圈。莫吉廖夫也已经被苏军包围,白俄罗斯第2 方面军在这一天发动了对市区的第一次进攻,不过这次进攻被击退了。
被苏军缴获的两辆四号坦克,隶属国防军第20装甲师
6月 28日前的战场形势发展好得出乎了苏军最高统帅部的预计,于是莫斯科修正了给各方面军的计划。这次修改令“巴格拉季昂战役”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原计划中从南北两个方向,在明斯克以东完成合围作战的计划,被替换成了更宏达的需要在明斯克以西完成的合围作战计划。6月 28日,当天北部的苏军已经前出至别列津纳河。至6 月29日,苏军消灭博布鲁伊斯克包围圈内的德军,此时德国共计阵亡、被俘约20万人。6月17日-31日。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利用左翼的进攻攻克了卢布林和布列斯特,尔后强渡了华沙附近的维斯瓦河。7月 28日-8月 28日波罗的海第1 方面军发动考纳斯战役进入立陶宛境内。虽然苏军于8 月29日结束了白俄罗斯战役,但是整个战役行动中的大纵深作战阶段结束的时间却要早些。苏军强渡维斯瓦河,攻入东普鲁士和波罗的海国家标志着白俄罗斯战役的结束。
一辆满载士兵的SU-76自行火炮正行进在明斯克的一处废墟之中
巴格拉季昂战役结束之后,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把战场推进到了侵略者的老巢--德国的东普鲁士,还解放了“维斯瓦河-华沙”一线以东的波兰领土。这场战役的胜利也为解放立陶宛全境和部分拉脱维亚领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战役中,苏军在维斯瓦河对岸建立了坚固的桥头堡,并成功地强渡了涅曼河和纳雷夫河。白俄罗斯战役中,苏军共歼灭了德国30个师,吸引了共计28个师的德军到自己的方向上;德军3 个集团军被歼灭,北方集团军群的第16集团军也被打残。苏军在战役开始时的进攻正面宽度为700公里,到了战役结束时进攻正面宽度扩大到了1,000公里。前后估计共有97个师外加13个旅的德军卷入了这场战役,而参战苏军部队的总兵力为:2,500,000人,45,0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约7,000架作战飞机。
一个白俄罗斯小镇的居民们夹道欢迎解放者的油画
苏军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地域内完成了这场战役,这次战役也是苏军在伟大卫国战争所有进攻性战役中最成功的一个。
本文为筑垒地域原创作品,主编原廓,原著鸢尾花。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⑺ 列举二战时苏德战争四大战役名称
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柏林战役
⑻ 二战中解放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季昂”是怎样制定的
1944年5月10日在塞瓦斯托波尔被攻克的当天,华西列夫斯基决计到那里去看一看。在麦昔齐耶维山地区,他不幸被一枚残存的地雷炸伤。护送人员将他送往方面军司令部,再往后,被飞机送往莫斯科。
在住院医疗期间,华西列夫斯基一刻也未停止对白俄罗斯战役计划的思考和运筹。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样一来,我就有‘机会’再次考察总参谋部正在起草的白俄罗斯战役计划的细节。”
其实,当华西列夫斯基还在克里米亚前线紧张地部署攻打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进攻时,斯大林与朱可夫元帅,安东诺夫副总参谋长等就在莫斯科开始了1944年夏季作战计划的运筹帷幄。这次战役的代号叫“巴格拉季昂”。
5月20日,伤愈出院的华西列夫斯基第一次应召到斯大林的办公室,同时参加的还有朱可夫、安东诺夫和什捷缅科。他们这次是在最高范围内审定“巴格拉季昂”战役计划的细节问题。
以后两天,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几乎全是在斯大林那里度过的。
其中第3天,还召集来了所有担任主要进攻方向的那4个方面军司令员,以及苏军各兵种领导人和总参谋部的部分人,以便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经过这次充分的讨论,总参谋部又负责对战役计划做了进一步的修正和明确,“其目的就是合围并消灭明斯克地域内敌中央集团军群的有生力量”。
5月30日,最高统帅和大本营最后批准了“巴格拉季昂”战役计划,并规定从6月19~20日开始执行。
关于这个计划的特点,华西列夫斯基曾有8个字的精彩概括:“简单明了,大胆宏伟。”
⑼ 苏联卫国战争巴格昂行动
是巴格拉季昂战役,是二战中苏联的十次打击中的第四次
和诺曼底登陆基本同步,又恰好发生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的2周年,被德国人称为斯大林的报复,只不过和巴巴罗萨行动相比,双方正好易位
巴格拉季昂行动(俄语:Oперация Багратион,取自于俄罗斯将军巴格拉季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于1944年对白俄罗斯发动大规模攻势的代号,于6月22日开始实行(与3年前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同一天),苏军自四个方向进攻、击溃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与收复了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并到8月渡过维斯瓦河、一直推进到东普鲁士边界的里加暂做重整。苏军这次的攻势使得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及其属下3个集团军包括第4集团军、第3装甲集团军及第9集团军的崩溃,损失了28个陆军师,被认为可能是德国在二战中最大的单一败战。德军在这次行动中的损失无法弥补,军事历史学家赫尔曼·卡根霍姿(Hermann Gackenholz)说道:“自从1944年夏季中央集团的崩溃后,德国将要在东方进行一场极为痛苦的战争。”这场行动结束后,苏联收复了大部分西部领土,也在罗马尼亚与波兰边境取得立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