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爱的艺术法国电影

爱的艺术法国电影

发布时间:2023-01-08 21:27:57

❶ 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当有了爱,我们便不再孤独

前几天在高铁站候车时,无意中看到墙上的广告语:遇见对的人。然后我就突然想到,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走进婚姻的殿(fen)堂(mu),是因为没有遇到对的人吗?如果他们遇到了他们的Mr. Right,确定对方就是自己的真爱,那是不是就会欢欢喜喜手牵手领证,最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呢?但是转念一想,这个逻辑好像不通,因为我们无法忽视离婚率越来越高的事实。即是真爱,为何还要分开?

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我们前一刻还在婚礼上面对真爱信誓旦旦,不论贫穷还是疾病都要和对方在一起,直至死亡将我们分开;后一刻却恨不得离这个人越远越好,最好后会无期呢?换句话说, 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作者弗洛姆从生存的角度告诉我们,爱是人类克服分离焦虑,解决孤独问题的唯一答案。也就是说,我们通过爱与他人结合,从而避免孤独感。

当然,这里说的爱不单单是指男女之间的情爱,也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甚至是对自己的自爱。为了理解爱是什么,我们先换个角度,从反面来谈谈爱不是什么。

有三种常见的对爱的误解。  

第一种,认为爱是如何被爱而不是如何去爱的问题。 当我们把爱看成是如何被爱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让自己惹人爱上。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男性就会通过提高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来增加自己的值得被爱的砝码,女性就会通过保持苗条的身材、穿着漂亮的衣服来让自己吸引异性的目光。而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屏障的能力,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第二种,认为没有爱是由于缺乏爱的对象而非缺乏爱的能力。 我们经常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爱的对象。我们经常说要“找对象”,就是要找一个合适的人。“合适”意味着,基于社会价值,这个人应该是值得要的,而就自己公开和隐秘的财产和潜能而言,对象也应该想要我。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易,而爱是作为一种交换的商品,当在这种交易中双方都达到自己交换的价值限度,找到可以得到的最好对象时,这两个人就坠入了情网。而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可以将自己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第三种,将坠入情网时的热恋等同于永恒的爱。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写道,坠入情网是自我界限的暂时性崩溃,这时候一个人将会体会到与对方融为一体的亲密和融洽的感觉,这种突然产生的亲近感使得相爱变得非常容易。但是因为这种融合是暂时性的,所以这类型的爱不能持久。

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思考: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人具有天赋的理性。它是了解自身的生命体,他了解他自己、他的同伴、他的过去和未来的趋向。这种对他自己作为一个孤独的实体的认识,对他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的认识,对不由他的愿望出生又违背他的意愿而死去这一事实的认识,对他将在他热爱的那些人之前或之后死去的认识,对他的孤独和寂寞的认识,对他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无能为力的认识,所有这些都令他感到 孤独和 隔绝的生存状态是不堪忍受的监狱。

简而言之,与动物相比,人拥有自我意识,使得人们能够感受到分离的痛苦和无法忍受的孤独。孤独会带来焦虑,如何克服分离达到和谐,答案就是,爱。

爱有四要素,分别是关心、责任、尊重、了解。

关心是对所爱的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注。 例如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在婴儿时期,母亲关心婴儿的健康成长,每天定时哺乳,换尿布,陪伴婴儿,时刻准备安抚婴儿。即使是在熟睡中,婴儿的啼哭也能瞬间唤醒母亲,即使这位母亲平日里睡眠很沉。关心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我们主动将一部分注意力持续地放在被关心人的身上,对他的需求保持敏感,就像有些相处时间很长的伴侣之间,即使不说话,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所想。

关心是责任感的表现。从真正意义上讲,责任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是对另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 我们现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更多的是外部强加给自己的责任,而爱中的责任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对对方的关注并对其需求的积极响应。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责任感就是父母对年幼的子女在物质生活上的照顾,反过来等到父母年迈时,我们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生病住院时照顾老人的身体。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其实更多的是满足对方在物质上的需求,更进一步,父母们是否能够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安慰,孩子是否能在父母老去,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清的时候,像父母教还是小孩子的自己走路一样,对父母更多一点耐心,这主要是满足对方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是更高级的责任感的表现。

没有尊重,责任就有可能变成支配和占有。尊重(Respect)不是害怕和畏惧,respect由两个词根组成,re的意思是再一次,spect的意思是审视,即再一次审视一下你所关注的人或事,它意指按照其本来面目发现一个人,认识其独特性。 尊重一个人意味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应顺应其规律和意愿。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帝国理工学院的院长无视亲生儿子的意愿,非要逼迫儿子当工程师,最终导致儿子自杀;他对他的学生也是没有丝毫尊重,而是利用自己院长的身份和权利,对不服从管教的学生以退学为威胁,宣扬自己“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他对学生的教育变成了支配,而学生对他也只有畏惧。

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尊重他,爱的责任若没有了了解作为向导便是盲目的。 我听过一则故事,讲的是有一只小兔子想要和河里生活的小鲤鱼交朋友,于是小兔子就每天都跑到河边,把胡萝卜绑在鱼竿上想要吸引小鲤鱼出来。但是过了很长时间,小兔子也没有见到小鲤鱼。小兔子很疑惑,为什么它将自己心爱的胡萝卜都拿出来了小鲤鱼也不来见它呢?直到有一天,小鲤鱼忍无可忍地跳出水面向小兔子喊道:“你用胡萝卜钓什么鱼!”如果我们爱一个人却不了解他,那么无异于用胡萝卜钓鱼,你认为自己已经贡献出了自己最好的东西,对方却不领情,自己还觉得委屈无比,暗自觉得费力不讨好。所以下次,先问问自己对方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自己想要给对方的是什么。

《爱的艺术》的作者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艺术,需要知识和努力。 那是不是有一套方法可以保证我们学会爱的艺术呢?如果你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读到这里,那么你可能会失望了,因为作者告诉我们: 爱是一种每个人都只能通过自身并作为自身获得的个人体验 。也就是说,爱是一种具有独特性的体验,无法复制。但是大家也不要气馁,作者在书中告诉了我们通往爱的途径和作为爱的艺术的实践所需的品质,能够帮助我们学会爱的艺术。

通往爱的途径包含了规范、专心、耐心、最大的关注。  

首先,这里的规范并非指外界强加于我们身上的准则,而是像责任感一样,应该是一种自身意愿的表达。 艺术的实践要求有规范,如果只是“心血来潮”而为之,也只能作为一种消遣,永远不可能作为艺术的主人。作者将爱视作一种“个人体验”,也就是承认爱的独特性,因此我们无法用同一种规则去适用于每个人,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规则,这个规则应该基于爱的四要素以及个人的体验。  

其次,学习爱的艺术需要专心致志。 现在生活工作节奏很快,做事情讲求效率,我们总是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好几个,同时做好几件事,但是你需要明白,人的而精力是有限的,同一时间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情,同时做两件以上事情,效率反而会降低很多。

除了专心,还需要耐心。 学习爱的艺术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必须假设自己会在此花上相当长的时间,却并未取得大的进展的可能性,但爱的实践却是一件值得我们花上许多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当你体验到爱意流动的那一刻,你会明白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后,我们还需要将爱视为一件及其重要的事情,予以最大的关注。 任何艺术的学习都需要对其付出极大的关注,否则最终的学习成果只能浮于表面。

以我个人经历来讲,我的父母算是“爱的行动派”,他们擅长以实际行动来表达爱,但相反的,他们很少在语言上进行爱的沟通和表达,因此有一次我就趁着氛围比较好的时候,提出进行“每日一夸”:即在每天睡觉前用一句话夸奖对方。当然开始的时候,他们双方都非常不好意思,我就把家里的小橘猫“多巴胺”抱过来,让他们先对着“多巴胺”练习。为了便于表述,我借鉴《即兴演讲》的思路,为他们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一句话夸奖脚本:前半句是谁做了什么,后半句是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比如,妈妈会对爸爸说:“今天中午在我睡觉的时候,你(谁)主动承担了做饭的活儿(做了什么),我觉得非常贴心(我的感受)。”结果证明效果非常好,可以感觉到爱在两个人之间流动的温馨。

爱的艺术的实践需要哪些品质呢?  

首先,爱的艺术的实践,我们还需要克服自恋,学会以客观的角度看待事物。 自恋是一种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现象混淆的倾向。要想学会爱的艺术,必须学会按其本来的面目认识人或事物。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自恋倾向,客观的看待人和事物呢?作者告诉我们: 客观的背后是理智,理智背后的情感是谦卑 。  

其次,需要建立理性的信仰。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什么是非理性的信仰。非理性的信仰是指对一个人或一种观念的信仰,以对非理性权威的屈从为基础,比如二战时期,德国军队对希特勒的信仰,他们未必不知道希特勒的做法是错的,但是大多数军人仍然选择遵从,也由此导致了对犹太人的大量屠杀的惨剧,由此可以看出非理性信仰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相对的, 理性的信仰指的是根植于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体验之中,并非是对某人某事的信奉,而是我们的信念具有的必胜和坚定的特质。 理性信仰的基础是创造性,靠我们的信仰活着意味着创造性的生活,同时,理性的信仰要求我们要有勇气和冒险能力,甚至准备迎接挫折和厄运。理性的信仰来源于建立在自身富有成果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的独立信念,而不管大多数人的意见如何。就如同我们相信,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类一定可以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公正、博爱的社会一样,这并非我们的幻想,而是基于人类在历史上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活动性是爱的实践的基础。 活动并不意味着“做某事”,它是一种内心活动,如果我在爱,我就常处于一种密切关心被爱的人的状态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自己和被爱的人联系在一起。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首先提出了三种常见的对爱的误解:认为爱是如何被爱而不是如何去爱的问题;认为没有爱是由于缺乏爱的对象而非缺乏爱的能力;将坠入情网时的热恋等同于永恒的爱。

其次,在爱的理论部分,作者提出了爱的四要素分别是:关心、责任、尊重、了解。

最后,在爱的实践方面,作者提出通往爱的途径包含了规范、专心、耐心、最大的关注;而需要的品质包括克服自恋、建立理性的信仰、爱的活动性。

弗洛姆认为,爱不是一种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以此形成一种创造性倾向,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正如克里斯多福 · 孟在《亲密关系》中说道,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在亲密关系中,你将发掘并治愈自己内心的伤痛,最终成为完整的自己。我相信,在追寻爱的道路上,我们最终也将收获一个真正的自我。    

❷ 爱的艺术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公认的复杂难懂,“爱”恐怕要位列其中,“爱”是什么?恐怕很难有人能精准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复旦大学的梁永安教授开设了一门恋爱课,在里面,他提出了现代社会年轻人恋爱的种种困境,最后归结为一点,就是:相爱变得越来越难。

在爱情面前,我们似乎总是思虑重重,内心杂草丛生,我们能够轻易说出分手,但却无法长久相爱,是我们不会“爱”吗?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早在65年前,就有过一次大讨论,而这次讨论,是由一本书引发的,这本书就是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在这本书里,弗洛姆系统地解读了什么是爱,为什么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去学习,以及如何去实践爱的能力等等。

这些解读,在当时引发了心理学界的空前震动,导致人们开始关注爱,对爱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讨论,规模之大,是今天无法估量的。

弗洛姆又是谁呢?

1900年,弗洛姆生于法国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5段爱情,毕生都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的是契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他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56岁时,他写出了《爱的艺术》,彼时已历经战乱,久经沧桑,在接近花甲的年纪,他终于将爱的理论与爱的实践,合二为一。

你可能觉得,“爱”这件事情也能分析出那么多吗?

是的,爱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更是永不过时和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中间,有人正在爱,有人即将爱,有人在谈论爱和等待爱。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之中的很多人,也许并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爱。

关于爱的深层意蕴和底层逻辑,我们一无所知,好像爱不过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学习,但其实,爱是一种需要我们努力习得的能力。

就像弗洛姆说的那样: 爱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

下面,我们就带着对爱的期许、渴望、怀疑、困惑走进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学会如何去爱,让我们每一个人受益终身,收获幸福的能力。

01弗洛姆在这本书的开头,就抛出了这个问题:爱是一门艺术吗?

在我们原有的理解里,爱情似乎带着某种玄妙,它像是身体的一种本能,更像是一种令人心荡神怡的感觉,我们说不清它从哪来,也搞不清它如何消失。

所以,很多人在寻找伴侣的时候,常说三个字:“看感觉”。

“看感觉”靠谱吗?弗洛姆认为不靠谱。

他笃信,爱情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那就有规律可寻,有方法可依,凭感觉,肯定既学不会,也行不通。

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所以才在爱情里三番五次地跌跟头,规律性地遭遇失败,换了无数恋人,仍然在情海里挣扎。

但有的人却能够在爱情中成长,遇到一人终老,获得一世的幸福,这种差异,与运气相关,但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爱的能力。

认识爱的能力,是我们学会爱的前提。我们先从爱的起源说起。

也许你会说,爱情的产生不过是为了传宗接代、繁衍生息,爱情不过是被巧克力和玫瑰花包裹下的生殖冲动。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弗洛姆认为,人存在的根本要点是人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从自然界分离,又导致了人类的孤独感和隔离感。

所以,人类的永恒课题就是要摆脱这种孤独感,在爱中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类内心最强烈的渴望,也是摆脱孤独感的最佳方式。

所谓爱情,就可以理解为:

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实现统一,摆脱孤独。

而现实情况是,有很多人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才是爱,也没有认识爱的能力,也因此产生了很多困惑。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说:我这人运气不好,总是遇人不淑,简直就是渣男收割机。

这样的女孩一般会想当然地认为,爱情很简单,最关键的是遇到一个好的恋爱对象,如果恋爱失败,一定是恋爱对象选错了。她们没有意识到,爱的问题本质上是能力问题,而不是对象问题。

没有爱的能力,即使遇到再多对象,恋爱也大多会以失败告终。

再比如,有一些男人抱怨:我人帅又多金,学历高,工作好,姑娘们应该都喜欢我,可是为啥我却遇不到真爱?

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容易条件反射地认为,爱代表的是被人爱。

为了达到被爱的目的,男人拼尽全力去拥有权力、地位、财富;女人拼命瘦身、美容,让自己保持性感妩媚。

我们渴望爱情,又总是把成就、名利、地位凌驾于爱情之上。

然而事实是,想要获得一份成熟的爱情,不是外在条件可以决定的,如果陷入这种误区,人们就很可能对爱的能力视而不见。

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很多爱情的开始,都可以用坠入情网形容,那感觉排山倒海、如痴如醉,让人欲罢不能。

这种爱一般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欲需求和性吸引,但在弗洛姆看来,这样的爱,不能持久。

因为当激情散去以后,往往只会留下一片狼藉。电光火石般的爱情看似刺激美好,但是没有爱的能力,这样的爱情注定短命。

也许你会问,爱的能力这么重要,那么怎么才是拥有了爱的能力呢?弗洛姆在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解读,下面我们就来说说。

爱的第一个能力,是给予 。

积极的爱情,自然而然地生长于内心,是自由且自愿的产物,弗洛姆说,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这种给不是放弃和牺牲,也不是为了得而给的交换,如果你在爱情中付出之后,感觉自己做出了极大的牺牲,这不是给;如果你的付出是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也不是给。

真正的给,让你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生命的美好,体验到难以名状的幸福感,通过给,你发现了自己的勃勃生机。

简单说就是,你发现自己变得更好了,也让别人变得更好了。

积极的爱情是,通过给,让你发现了自己的生命力,同时不可避免地唤起了对方的生命力,双方都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所以,爱的本质就是给予,给予源于内心一种强烈渴望,既没有目的,也不求回报。

双向奔赴的爱情里,给予会让彼此内心充满生命力,因为给予对方所需,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幸福和充盈。

除了“给予”以外,爱的能力还包括: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当你爱一个人,你会自然而然地关心他是否天冷有衣、下雨有伞,是否饭能饱腹、心有欢喜,是否好梦能圆、未来可期,你会对他牵肠挂肚,无尽惦念,这就是关心。

林语堂和廖翠凤,一个是名满天下的才子,一个是粗茶布衣的主妇,但是相濡以沫,恩爱一生,要说这秘密,或者就是关心两个字。

就像林语堂说的那样:我好比一个气球,她是沉重的坠头,若不是她拉着,我还不知道要飞到哪去。

关心,就像是那个气球的坠头,让爱的人始终知道有个人牵挂自己,自己也牵挂着这个人。

当然,关心还包括爱情的另一面,那就是责任心。

弗洛姆在书中提到,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爱情能够长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责任心,真正的责任,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

正因为这种出于爱情的责任心,我们才会在神圣的婚礼仪式上许下一生的承诺,才会在漫长的婚姻岁月里为了共同的未来而努力,才会抵御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忠于爱人,才会关心爱人的精神需求,满足对方的期待。

当然,责任心需要以尊重作为前提,说到尊重,咱们来说说杨绛和钱锺书这对神仙眷侣。

他们携手60多年,把柴米油盐过成了诗和远方。但美好的爱情并不意味着,生活中没有烦恼和琐碎,也不意味着爱人没有不足和缺点。

钱锺书在生活方面几乎不能自理,鞋子的左右脚都会搞混,会失手打翻墨水瓶,不小心砸了台灯,连学会划火柴也要跟妻子炫耀一番。

但是杨绛每次都会用一句“不要紧”保全他的淘气和痴气,对他的缺点给予最大的包容和尊重。

钱锺书也尊重杨绛。杨绛曾被振华女校邀约去当校长,钱父不同意,但是钱锺书却选择尊重杨绛的决定。

他还会夸赞妻子:她的散文比我好,称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正是彼此的尊重和包容,让这份爱深厚绵长,彼此成长,经受住岁月的考验,成就了令人羡慕的爱情佳话。

弗洛姆说,尊重就是正视对方和他独有的个性,努力使对方成长和发展自己。

我们去爱一个人,不是要他改变,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也不是控制和利用对方为我们服务,而是让对方用自己的方式去成长、去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爱的能力还包括了解。

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对方,才能尊重对方,没有了解,一切都会盲目,了解是一种深层次的认识。

我们看到一个人生气,这不是了解,但如果我们懂得了他生气背后的原因,读懂他的不安和惶恐,那才是了解,了解才会产生理解,深刻地了解,才能产生理解和尊重,才能去给予和关心。

好了, 说到这,我们知道了爱情的本质就是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实现统一,摆脱孤独。要获得爱情,我们需要学会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

这就是如何去爱别人,但是,弗洛姆在这基础上,提出了爱他人更为重要的一个前提,那就是:爱自己。

02何为爱自己?

我们先来分享一首诗:

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你若不爱你自己/你便无法来爱我

这是爱的法则/因为/你不可能给出/你没有的东西

你的爱/只能经由你而流向我/若你是干涸的/我便不能被你滋养

这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的一首诗《如果你爱我》。

正如弗洛姆所说: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

你可能会疑惑,爱自己和自私是一回事吗?弗洛姆认为,不仅不是一回事,还互相矛盾。

其中最核心的差别在于, 利己者眼里只有自己,但是自爱的人,还会去爱别人。

利己者其实不懂自爱,他的内心缺乏生命力,感到空虚、失望,因此他们要去外界索取,来弥补自己缺失的幸福。

他们关心自己的表现,也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爱自己就要遵从自己的内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不为了他人委屈自己;爱自己就是热爱生活,带着对世界的善意和生命的热情,努力提升自己,自信地面对人生。

爱自己就是自己关心自己,保持健康的身体,追求美好的事物;

爱自己甚至小到一顿犒劳自己的晚餐,一次淋漓尽致的健身,一回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悦纳自我,活出快乐。

爱是一个丰盈灵魂的溢出与分享。自我的快乐与幸福,是我们爱别人,爱整个世界的前提。

只有内心有爱的人,才有爱的能力。

正如,一个过度忧虑和自我牺牲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再好,也无法带给孩子真正健康快乐的生活。

不懂如何爱自己,从而爱别人,很大程度上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

弗洛姆从人生命的最初来分析。

我们出生以后,母亲会无条件满足我们的一切需求,因为母亲,我们会形成最初的体验:我被人爱。

由于母爱是无条件的,是我们自然而然拥有的一种爱,这种无条件,造就了我们最初的安全感,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入最深的渴求。

父亲则不同,在弗洛姆的理论中,父爱是有条件的,我们要通过努力,来获得父亲的爱。父亲带领我们通往世界,学会遵守这世界的秩序。

成熟的母爱,不会阻止孩子的成长,而是希望孩子最终脱离自己,实现独立。

成熟的父爱,是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

当一个人足够成熟,他会成为自己的母亲和父亲,一方面内心饱含着爱,热爱这个世界;一方面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拥有驾驭生活的能力。

这二者缺一不可。

原生家庭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如何建立与世界的联系,也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学会爱自己,继而拥有爱别人的能力。

但是,我们要相信原生家庭的负面不能决定一切,当我们意识到原生家庭的负面时,依然可以去努力弥补和突破,试着去疗愈自己的童年。

弗洛姆本身也是在疗愈童年中收获了爱的能力。

弗洛姆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对儿子的成长充满焦虑;母亲经常对儿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紧抓住儿子不放。

童年的弗洛姆心中有着强烈的不安感和孤独感。他认为是不完善的父爱和母爱限制了他爱的能力。

于是,他故意违反了犹太人的饮食规定,放弃了父亲的宗教,也放弃了父爱。同父爱的分离,让他可以自由地进行社会心理的分析,摆脱焦虑感。

之后,他经历了漫长的痛苦的过程去摆脱母爱,此前在某种程度上,他长期活在母亲的期待里,导致他无法接受自己爱情上失败。

直到第4任爱人患病去世,他在巨大的悲伤中,接受了自己的局限性和失败。

也是从那时开始,他获得了一种新的爱的勇气。他更加热爱生命,也更加热爱世界。

他与最后一任妻子相爱相守27年,保持一种创造性的积极的关系,并将他爱的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

正如弗洛姆所说, 要解决爱的问题,需要忍受失望的勇气,遭到打击仍要有耐心。

没错, 爱需要学习,需要一个复杂、痛苦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必经之路。

爱的理论最终指向实践。关于如何进行爱的实践,弗洛姆也给出了答案。

03弗洛姆指出, 爱是一种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

那么,有秘诀吗?有捷径吗?没有。

但是,既然爱作为一门艺术,一定是有步骤、有方法的。

弗洛姆为我们提供了基础的步骤,并告诉我们,要想得到最终步骤,还得靠每一个人自己去实践。

弗洛姆提出爱的实践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是纪律;第二个是集中;第三个是耐心。

纪律,听上去是一个严肃的词汇,但是对于爱情来说,却很重要。

前面我们提到了,拥有爱的能力的前提是爱自己,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和这个世界。

要想爱自己,没有纪律是不行的。就像弗洛姆说的那样,没有纪律的人,生活就会七零八落、混乱、无序。

陷入这样的境地,人是很难做到爱自己的,自己尚且生活地浑浑噩噩,更不要谈爱别人了。

如何训练纪律呢?

那就是让纪律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感到这是一种愉快,并且逐渐习惯于这种生活态度,一旦放弃,就会难受。

比如村上春树,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晚上10点之前睡觉,每天固定写个小时,跑步10公里,40年雷打不动。

但是谈到持之以恒,他并没有强调所谓的意志坚强,而是将跑步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习惯,一种不做就心里痒痒的事情。

让自己有纪律的关键,就是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热爱生活的一种直观体现。

第二个很重要的步骤是集中。

集中,也意味着专注。在现代社会,专注比纪律更加难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分散、非集中的,人们常常同时做很多事:看书、谈话、看电视、抽烟、玩手机。

最难做到的,就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待着。

弗洛姆指出,想要获得专注感,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一个人待着,这是学会爱的一个重要条件。

你可以闭上眼睛,让自己眼前出现一片白色,观察自己的呼吸,强化自我的感受,排除一切干扰自己的画面和念头。每天早晚练习20分钟。

这种练习,可以让我们专注于当下,能够面对自我,发现自我。也只有当我们静下来,才能够保持清醒。

我们也可以专注地反思,如果内心有杂念,我们要试着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害怕?为什么会消沉?

只要当我们集中精力倾听自我心声的时候,才能做出清醒正确的决定。

学会专心做一件事,专心与人交谈,对学会爱具有积极作用。如果一个人无法集中精力做事,很可能也无法在爱情上做到专注和清醒。

第三个步骤是耐心。

现代人追求效率,认为什么都是越快越好。爱情也成了快消品,讲究速战速决。

我们好像处在一个漂流的大世界中,人与人偶遇,却没有耐心去看清真实的人,就错过了。

还有的时候,我们以为是相爱了,匆匆地在一起,吃饭、看电影、送花,但是很难耐心深入对方内心,得到一种很深的理解和价值确认,精神上无法产生链接。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耐心不够,急于求成,在爱情面前反而屡战屡败。

失败又带来一种焦躁,对爱情信念感产生动摇,更加没有耐心去主动寻找和经历。

练习耐心,就要试着放慢爱的节奏,增加爱的密度,静下心来去了解彼此。

即使遭遇失败,也不要逃避,找到原因,继续提高自己爱的能力。要知道,爱的大师弗洛姆也经历 很多次失败的爱情。

好了,以上就是《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全部精华内容。

咱们来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明确了爱情是人类为了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实现人与人的结合的一种需要。

爱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终生学习,获得爱的能力,要学会在爱中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

然后,我们讲了爱别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爱自己。当我们学会爱自己,也必然爱生活,爱这个世界。

不爱自己的人,大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恰当的母爱或父爱会影响我们爱的能力。

但是,我们可以试着疗愈自己的童年,突破童年带来的缺失。

最后,我们回归到爱的实践。要想在人海中收获一份美好成熟的爱情,我们必须付诸实践。弗洛姆提出了三个最基础的步骤,纪律、集中、耐心。你学会了吗?

回到开头的困惑,为什么相爱变得越来越难。

其实,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的内心有爱的需求吗?还是其他的需求,早已超越和遮蔽了这种需求?

你不需要急着回答,闭上眼睛,想一想。

愿这本书,可以唤醒每个人对爱的强烈渴望与坚定的信仰。

❸ 《爱的艺术》经典语录

《爱的艺术》经典语录大全

《爱的艺术》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爱的艺术的经典语录,欢迎大家的阅读。

1、如果不能真正的了解对方,也就不可能尊重对方。

2、成熟的爱是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人的个性条件下的融合。

3、爱还包含着关心、责任、尊重、认识。

4、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

5、残暴有一个较深的动机:那就是希望认识事物和生命的秘密。

6、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

7、就像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心理学的最终结论是爱。

8、爱情是一种个人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

9、责任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个人的需要的反应。

10、除了给,爱的要素还有: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11、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

12、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13、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就没有爱。

14、在性爱中,本是分离的两个人成为一体;在母爱中,本是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为二。

15、给予暗示着使另一个人也成为给予者,这就意味着:爱是一种产生爱的能力。

16、如果我真的爱上一个人,那么我也一定爱所有的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

17、最后,一个成熟的人逐步达到这一点,他是他自己的母亲,也是他自己的父亲。

18、爱首先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心,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

19、爱一个人就是要先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报,相信自己的爱一定能唤起对方的爱。

20、爱和被爱,都需要勇气,需要有勇气去选择那些可以作为最高关注对象的价值,需要有勇气做出决断,把全部赌注押在这些价值上。

21、对上帝的爱与敬畏,不过是人类需求永恒的爱的心理反应,同时也是人们在现实中无力实现这种爱的一种精神幻影。

22、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爱着的母亲,检验的标准是看她是否愿意承受分离,并且在分离后继续爱着。

23、上帝成了象征,象征着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就已表达了的并正在为之奋斗的尽善尽美,象征着精神世界——永恒的爱、真理和正义的领域。

24、人类越是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而寻找摆脱孤独途径的需要也就越是强烈。

25、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26、孤独的焦虑,征服或被征服的愿望、虚荣、伤害甚至破坏的愿望都能刺激性欲,就像爱情也能刺激性欲一样。

27、父爱的积极方面则是,由于父爱是有条件的,因此我就能够通过做点什么事情获得它,我可以为得到父爱而努力。

28、在每一种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和对象合二为一,人再创造的过程中同世界一致。

29、爱的存在只有一种证明:这种关系的深度、双方各自的生命和力量,我们藉此才可以辨别出是否爱着。

30、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它是一种“自足”。一般来说,可以用首先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来描述爱的特征。

31、人们认为爱情关系一旦出现差错就应分道扬镳、各奔东西的观点,就如同无论如何即使感情完全破裂都不必解除这种关系的观点,都一样是错误的。

32、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33、母爱是天堂,它无需去获取,也无需被报答,但母爱的消极方面则是不能被获取,被产生,被控制,我们无法创造母爱。

34、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双方都会因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35、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从一种非理性权威的信仰,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

36、幼儿的爱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爱。”成人的爱则遵循着这个原则:“我被爱因为我爱。”

37、父爱是有条件的爱,其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期望,因为你尽你的义务,因为你像我。”

38、只有爱那些对实现某种目的帮不上什么忙的人,爱才会开始显示出来。《旧约全书》里,爱的中心对象是穷人、陌生人、寡妇和孤儿,甚至是民族的敌人。

39、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对你的爱,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

40、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强烈程度当作是强烈爱情的证据,而实际上这只不过表明了这些男女先前是多么地孤单、寂寞、无聊而已。

41、爱,本质上应是一门意志的艺术,一门决定以我全部的生命去承诺另一个人生命的艺术。

42、了解的层次有很多种;作为爱的一个要素的了解是要洞察到事物的核心,而不是皮毛。要想达到这种了解程度,我只能超越自己的关注点,而完全从对方的立场出发。

43、同共生有机体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证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44、母爱是我们来到人世的源地,她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父亲则代表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旅行和冒险的世界。

45、给予自己的生命力,给予自己的爱的能力,亦即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发对方的生命力,以自己的全身心的爱的能力去引发另一个人的爱的能力。

46、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主要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于是,爱的问题就是如何能被爱,如何变得可爱。

47、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48、母爱不仅要保护孩子的生命和成长,还要给孩子逐渐灌输对生命的热爱: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美好的,做个小男孩或小女孩是美好的,而不仅仅希望活着就是了。

49、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有尊重;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将是盲目的;没有关心的推动,认识也是空虚的。

50、尊重意味着能按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

《爱的艺术》经典语录1

1、了解得越深,爱得越深。

2、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

3、只有在自由地变得不顺从时,才会产生善恶。

4、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

5、所有的男人都是亚当的一部分,所有的女人都是夏娃的一部分。

6、越来越多的人失去独立性,依附于庞大的经济帝国的官僚阶层。

7、我们必须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不是拥有安全感,而是能够忍受不安全感。

8、人类越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就越要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

9、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10、从根本上来看爱情是意志的`行为,是人作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

11、超越自己: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

12、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就没有爱。

13、一切本能的愿望都得到满足不仅不是幸福的基础,而且不能保证人的精神的起码的健康。

14、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15、人类越是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而寻找摆脱孤独途径的需要也就越是强烈。

16、害怕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也只是个贫穷和可怜的人。

17、利己和自爱绝不是一会事,实际上是互为矛盾的。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

18、在爱情中,在献身中,在深入对方中,我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我们双方,发现了人。

19、对神的爱即不是从思想上了解神,也不是指自己爱神的思想,而是在爱的体验中体验自己同神的一致。

20、从本质上来看,爱应该是一门关于生命意志的艺术,是一门以一个完整的生命去承诺另一个生命的艺术。

21、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从一种非理性权威的信仰,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

22、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认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23、爱神——如果我们想在这儿再使用一下这个词的话——就意味着努力达到爱的全部能力,努力在我们内心实现神。

24、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25、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通过爱情去达到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

26、在“爱情”中人们终于找到了避风港。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私看作是爱情和信赖。

27、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双方都会因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28、至于爱情,当然也完全符合现代人的社会性格。自动机器是不会爱的,它们只能交换“一揽子特性”,想做一笔好买卖。

29、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30、如果男女双方确实相爱,他们的性爱就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我从我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且去体验对方的本质。

31、爱情毫无疑问会引起性结合的要求,在有爱情的情况下,这种生理关系就不会带有占有或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了温柔。

32、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作者简介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爱的艺术》经典语录2

你了解爱这件事吗?我们身边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人不曾为它所累,尘世间没有什么比对爱情的渴望更强烈的了。爱随时随地无时不刻都在发生,我们中间有人正在爱,有人即将要爱,剩下的则在花大量时间谈论爱和等待爱。毋庸置疑,人与人间的情愫是一个永无休止的争论,是一个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

瑞蒙卡佛认为爱是一种不那么长久的多愁善感,两个相爱的人认识彼此前可能爱过别人,而一旦俩人中的一个不幸发生什么事,活下来的那一个会悲伤一阵子,但他最后还是会继续恋爱,这样的故事信手拈来。

有人说,如果将爱等同于永恒,则两者的概念都会变得空泛起来,因此聪明的恋人们把爱视作海誓山盟的证言抑或甜言蜜语的网罟,语言这样一个虚无浮动的表意系统变成了对抗沧海桑田的慰藉。于是“我爱你”变成了那样轻易就可脱口而出的字眼、那么通俗而简单的词汇。我们有勇气一见钟情,却没有毅力坚持天长地久。爱被我们弄得遍地都是——直到我们已经分不清让我们忧伤和焦虑的究竟是爱还是以爱为中心的虚无和空洞,抑或是落入陈腐现实的悲恸。

弗洛姆不认为爱是如此普通常见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告诉世人,爱绝非那么简单易得,相反是一门不易上手的艺术,一份独立成熟而自足的爱需要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洗炼。占有爱情的身体不难,而占有爱情的思想绝不容易!水到渠成的感情就和不劳而获而从容一生一样几乎近乎于神话。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不可能有廉价的爱情。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两个人在一起必须通过积累”爱“的经验和磨练,容忍升华彼此的差异,其实爱情本身就是彼此习惯和包容差异的过程,爱情的关系和政治中的关系一样,都是企图在歧异的现实上建立一致的理想。人需要有对爱的认知和实践的执着,一种像小孩学走路般的不断尝试错误的体验,才能慢慢地经由"学习"在人生旅程中获得弥足珍贵的爱情。你的爱只能通过创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训练,经由不断实践学习与成长。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几乎已找不到任何活动、任何企业像爱一样,以如此巨大的期待与盼望来开始,却又如此一成不变的失败。”——《爱的艺术》一书实际上是弗氏从三个方面针对为何现今社会的爱情一再遭遇失败做出的阐释。

首先他批判了社会中爱的瓦解:由于在后现代的今天,社会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我们崇尚肉体之爱和被爱的爱情观,那是一种吸引你接近某人的平凡的冲动,任何人都可以频繁地爱上另外一个人,不论是男是女。现代文明的大机械化时代抹杀了人的独特性与工作本身带来的尊严,人们像一个零件一样不停的运转,在无法停歇的空间,像个陀螺般不停旋转,由生到死。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第二,我们的爱之所以满地都是,是因为我们把爱的问题看作是对象的问题,不是能力的问题。我们通过参照别人来确定自己,认为爱不再有年纪的差别,觉得投入一段疯狂要趁早,三少四壮五轻亦不嫌晚;人们还认为爱是个完美的塑身主义者,一旦提及爱,就条件反射一般地把它与被爱的标准联系在一起,是为了要找一个爱自己的人,并以此提升自己的被爱指数:男人把自己塑造得更加帅气、拥有更多权势和财富,女人按照社会价值观的审美把自己塑造得和模特一样纤细、性感、妩媚。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当今世界满地都是的爱情架构在这种物化的价值之上,一旦外在价值抽离了,爱情的灵魂也开始渐渐出窍。爱不但繁荣地盛开在生活之中,同样充斥在人们的幻想里。大家期盼着爱,期盼着流行歌曲、偶像剧、浪漫的爱情小说里、电影中说的那种爱,剧情结构要强、对白要引人入胜,故事要感人肺腑、赚人热泪,同情共鸣,真心实在,有卖点有看头有情有意,灰姑娘要嫁给英俊的白马王子,灰小伙要娶得到布兰妮斯皮尔斯。每天的生活都在精采的地方待续,旁人不得不满眼羡慕地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看下去。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大家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大家百听不烦。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本可以学会拥有爱的能力。

“人们往往把那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难道只有获取名利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而爱情只是一种不值得人们付出的奢望?”在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中,所有想爱,正在爱,曾经爱过的人们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心中的恐慌,无力自拔的沉溺以及本能的自卫,从而恍然大悟原来“我”的想法被那么多同样的人理解和演绎,原来“我们”的爱情如此寻常,不就是这样的么———其实人人都拿着一本勉强称的上文学的爱情著作来要求对方,而自己永远等着带花的王子或者带着财富的公主,来给自己幸福。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告诉我们,爱越来越变得难以理解的第三点原因,是人们对于“爱”的知识的匮乏,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之爱”的区别。爱这种高尚的艺术本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弄得满地都是,它在本质上必须是出于意志的行为,是一种决心,要把我的生命全然委身于另一人的生命,爱这门艺术的基础就在于不能勉强他人迎合自己。假如要改变一个人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人,何不乾脆直接找一个心目中的完美?既然这样的人很难求,爱就更加没有理由如此轻易地表露和存在。改变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是一件让对方不快乐的事情,既然你爱他又为何要他受尽痛苦呢?

是的,爱不该被我们弄得满地都是,我们没有资格如此轻易地把爱挂在嘴边。爱是付出、爱是牺性、爱是祝福。所以对方开心,就应放手、宽心去祝福。这并不意味着你要用“此时无声胜有声”代替爱的表白,而是在说出真心诚意的“我爱你”三个字之前,要让自己明确:爱的答案很长,如果说出就要用一生来等待回答。恰恰因为如此,面对爱的幻灭我们亦无须惧怕。终究,倘若是因爱之名,时间的脚步和空间的变迁就无法把我们的坚持修饰成患得患失的冷漠。那些过于短暂的激情并不纯粹,那些类似镜花水月的浪漫之中混杂着更多来自于想要弥补自己人生不足的愿望而非爱的欲念,它们或多或少构建在物质的需求和身份的焦虑之上,并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爱。作为一门艺术的爱,要求人们有爱的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才越深。如德国哲学家巴拉塞尔士所说,“假如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从《爱的艺术》中可得出的结论是: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绝非遍地都是的廉价情绪,人们不能把虎头蛇尾式的坠入情网视同永久性的爱情状态。你必须花时间确定对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为爱与信仰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不止包括感性元素,同样也需要理性元素。除了与生具来的部分,还要体会,学习领悟,练习,揣摩,先评估自己是否有爱人的能力才有资格谈爱。

弗洛姆告戒追求爱的人们,想要有一份丰盛满足的感情,必然要以具有爱的能力作为前提,爱的能力并不来自外在物质世界,不来自车子房子名牌的交换,而是经由自我内在意志的坚持以及长时间与人互动修练得来。“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而不是感情。”弗氏相信这种创造力中包含四种元素,那即是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不该被我们弄得满地都是。爱意味着,当对方希望独处、有暂时的个人生活空间时,自己也能自得其乐,照顾好自己,生活过得愉快充实;当对方需要自己陪在身旁,一起分享心情与感觉时,则能排除所有杂念,全心全意将心灵交给对方;当对方沮丧无助能适时给予精神上最大的慰藉与支持;当对方欢喜快乐,陪着一起高兴、一起开怀大笑。说出爱这个字,意味着彼此祸福与共,患难相扶持,做对方永远的心灵伙伴、精神支柱。

“我爱你”这三个字如此泛滥地流俗于世,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过于胆怯和懒惰,没有勇气去承担学习和提升爱的能力的责任。弗洛姆曾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逃避自由》中写到:“人之所以无法自我决定,也许不是听不见内心渴望的声音,而是他对于选择之后的自由状态感到害怕。因为,一旦他选择了而获得自由之后,他就必须负起获得自由以后的责任和伦理,必须对他自己的选择有所交代。”爱和自由一样,也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所以大部分的人不但逃避自由,也逃避真正的爱情。

不要害怕在是否说“爱”的问题上作出选择,尤其是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选择。弗洛姆告诉我们,正是这种不敢选择的态度使得政治上的极权主义可以持续存在,社会控制可以彻底被执行,情感生活可以随随便便蒙混过去,就这样凑活过一生。但是爱情何其珍贵和独特,人总该有一场能对别人细说的,你难忘的恋爱。或许获得这样一份真爱的前提,是说出比“爱”更多的“不爱”,当每个人都意识到爱原来是如此稀缺的资源而并非满地都是,才会舍得为它付出更多,学习更多,珍惜更多。

;

❹ 瓦莱利安·博罗夫奇克的人物生平

瓦莱利安·博罗夫奇克(walerian borowczyk)在1985年第五十期《电影报》(cinematic papers)刊登的采访中说到:“类型电影让我恶心,令人作呕的重复着老一套,对我而言,那是些下流春宫。”作为一个在愚蠢自私的70年代坚持个人风格的超现实主义者,博罗夫奇克的电影生涯被那部应当看作耻辱的《新艾曼妞/艾曼妞第五集》所掩盖了,从而模糊了他那些充满潜力的作品中的卓越性,也让许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看轻了这位名声不佳的情色导演。
博罗夫奇克1923年9月2日出生于波兰西部城市科瓦利兹(Kwilcz)的乡村。当他少年时为自己从一个商店橱窗里看到的16毫米摄影机的内部结构造所着迷后,他第一次尝试拍摄了自己的短片。他早年在克拉科夫的美术学院学习印刷术和绘画,他的印刷作品获得了1953年的国家奖。之后博罗夫奇克转而设计社会主义现实风格的电影海报,并且一度和波兰著名平面艺术家兼动画大师杨·兰尼卡(Jan Lenica)合作得非常愉快,二人共同完成的几部动画短片如《迷宫》直到今天都被看作是战后波兰动画最好的杰作之一,并对后世如瑞比克金斯基、特里·吉列姆和史云梅耶等实验影像大师产生了巨大影响。
揣着在布鲁塞尔试验电影节上获得的一万美元奖金,博罗夫奇克和兰尼卡搬到了巴黎。尽管不会说法语,他们二人还是加入了成就无数大师名作的老牌艺术电影制片人阿纳托尔·达奥曼(Anatole Dauman)的阿尔戈斯影片公司(Argos Films)。之后博罗夫奇克被雅克·弗格沃特(jacques forgeot)聘用,帮助协助制片公司(les cineastesassocies)——一家位于米高梅在巴黎的一家废弃片场内的动画公司——制作商业短片。尽管日子过得艰难,他还是继续筹划着属于自己的短片计划,甚至还曾为拍摄受凡尔纳小说启发而提出的企划《宇航员/les astronautes,1959》向法国电影人克里斯·马克借用宠物猫头鹰。在完成获奖的动画长片《卡巴先生与卡巴太太的大剧场/mr. and mrs.kabal's theater》之后,博罗夫奇克终于等到了自己的真人电影的第一次公映,《爱欲之岛/island of love,1968》,一部胶片上带手绘边框的黑白电影,关于对推翻严厉的极权主义的绝望渴盼。全片充斥着波兰派的艺术设计气息,这也许是严格意义上他唯一一部不被看作情色片的作品。
博罗夫奇克的下一部作品《布兰奇》(1971)的背景放在了中世纪,以尤利斯·斯洛伐支奇(Juliusz Slowacki)的诗作为蓝本。片中博罗夫奇克的妻子莉吉娅·布兰尼斯(ligia branice)饰演住在老城主米歇尔·西蒙城堡中的一个荡妇。本片以强硬的姿态将一本古里古怪的故事书细腻而真实改造成了一个极端暴烈的悲剧,虽然片中的裸露和情欲都让人十分不舒服,但《布兰奇》无疑还是引导着导演向通往更具挑逗性的性欲主题的大道一路狂奔。在1972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本片获得了国际联盟大奖。
在1974年的短片集锦片《不道德的故事/immoral tales》中,博罗夫奇克对色情主题的深入思考发酵出了一罐五味杂陈的半熟红酒。电影中的四个故事横跨了全不相关的历史年代,其共同的主线就是被压抑的性欲那破坏性的巨大力量。片中令人咋舌之处不胜枚举,其中最具争议的地方包括名留史册的毒杀者鲁克蕾齐亚·波吉亚(LucreziaBorgia)在一个被活活烧死的异端者面前同时与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也就是当时的教皇和红衣大主教)乱交的场面,以及以匈牙利历史上最恐怖的杀人狂魔,通过浸浴处女鲜血来保持青春的伊丽莎白·贝思瑞(Erzebet Bathory)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帕洛玛·毕加索(画家毕加索的小女儿,后来的彩色珠宝设计大师,年轻时非常先锋叛逆,1974年她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尽管票房大卖,但《不道德的故事》还是将那些早期曾对博罗夫奇克大加称赞的评论人的尊重消耗殆尽 了。在他唯一一部在波兰完成的电影《原罪故事/story of a sin》(1975)中,博罗夫奇克通过讲述一个苦恋一位有妇之夫的穷苦女孩的故事将西方通俗剧模式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了改造,最后这个女孩流落到巴黎的妓院当了妓女。虽然在波兰获得成功甚至得到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提名,但评论界的集体冷遇使得本片直到今天也还是博罗夫奇克最被低估和忽视的一部作品。
《野兽/the beast》(1976)原来是作为《不道德的故事》中的一段而提出的短片企划,当这部还是半成品的电影在第17届伦敦电影节上进行试映的时候,一个性欲旺盛的女人和一个精力无穷的人形怪物的死亡狂欢的故事引来了评论界一片哗然声浪。作为一部前所未见的电影的创造者,博罗夫奇克设计的野兽服装吓坏了制片人阿纳托尔·达奥曼,他极力阻止将这邪恶之物用在电影中,最终这套服装还是出现在了《 野兽》发行的完全版中。博罗夫奇克参考了法国民间传说中简瓦丹 (Gevaudan)怪物的可怖形象,以最淫秽而隐讳的方式讽刺了法国贵族那看似光鲜的历史背后充斥着阴谋背叛、近亲相奸和野蛮兽行的黑暗深渊。《野兽》在第20届伦敦电影节的正式上映成了轰动一时的事件,片中包含大量儿童色情场面等不实流言满天飞舞,即使那些高调谴责这部伤风败俗的电影的君子们也忍不住屈尊降贵暗中前往一观。所以直到今天,《野兽》依旧是博罗夫奇克所有作品中最臭名远扬的一部。片中无耻的性欲被证明对大多数电影市场而言都过于刺激了,评论人纳撒尼尔·汤玛斯(nathaniel thompson)在2006年时写到,那些诸如怪物的假体阴茎和成加仑的假精液等刻意夸大的画面最后通常都难逃各国电检处的剪刀,从那些预期中的(可以接受这部电影的)观众们眼前消失了。
博罗夫奇克作为色情电影狂人的名声使得1975年他在巴塞罗那拍摄同为狂人的安德烈·皮耶尔·德·曼迪亚古斯(André Pieyre deMandiargues)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小说《娼街/the streetwalker》的计划一度受到了阻碍。以情色大片《艾曼纽》而成名的女星西尔维娅 ·克里斯特尔(sylvia kristel)饰演的妓女在片中扮被美国地下导演的宠儿,男模乔·达里桑德罗(joe dellesandro)饰演的商人玩弄于鼓掌之中。这是一部残酷、颓废而暧昧的电影。1977年的《修道院里的故事/BEHIND CONVENT WALLS》通常被归入之后造成狂热流行的修女亵渎电影/Nunsploitation之列,但主题却比这一类型的寻常作品更加丰富。
残酷、恶心和恐惧向来都是博罗夫奇克手上最好的原始素材,他喜欢他们烹调成不断重复的主题旋律,产生了让人惊骇的效果。由于极具误导性的名字,博罗夫奇克1979年的三段式集锦电影《三个不道德的女人/immoral women》被当作艺术情色片进入市场。相比少女闺房技巧笨拙的柔和焦点画面,导演显然对那些邪恶女子的血腥复仇更感兴趣,《三个不道德的女人》是一曲歌颂人们为了实现自己愿望所付出的无穷力量的赞美诗。为了完成背景设在古代罗马的某个得意段落,博罗夫奇克和他的演员们甚至伪装成游客进入了罗马废墟遗址,用一台藏在人群后面的隐蔽式摄影机完成了拍摄。1979年的《露露/lulu》改编自弗兰兹·维德金(franz wederking)的戏剧,德国导演W·帕布斯特(G.W pabst)在1929年按照同一原作改编完成的《潘多拉之盒》号称是表现主义默片的终结之作。瑞士女星anne bennent出演露露,一个欲望难填的放荡食男兽。其受害者之一的生居然是由女主角的亲生父亲扮演。《露露》遭受了评论界的血腥大屠杀,被认为是对巴布斯特前作的一种侮辱,但兴致勃勃的博罗夫奇克还是把自我毁灭对中产阶级而言才是圆满解脱这一核心主题搬到了下一部作品里。在他改编自史蒂文森经典巨作《化身博士》的电影《杰基尔医生与海德先生的怪异事件/the strange case of Dr.jekyll and Mr.hyde》里,虽然博罗夫奇克放弃了与原作太不协调的脚本初稿并声称自己已将性别变化的新鲜点子与史蒂文森经典的故事框架完美融合,但最后他端出的还是一锅将性欲解放的狂想推至极限的乱粥。1980年的《杰基尔医生的大屠杀/bloodbath of DR.jekyll》,由尤杜奇尔(udo kier)出演杰基尔医生,从《修道院里的故事》开始就是博罗夫奇克固定班底成员的尤物玛丽娜·皮耶罗(marina pierro)出演医生的未婚妻奥斯本。当杰基尔医生不断增长的犯罪冲动导致他那作为道貌岸然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缩影的餐厅终于崩溃时,他们二人就像是古代英国的席德与南茜(电影《崩之恋》的两位主角),摧毁了自己表面上一直追求的社会准则。尽管1981年在欧洲最大的奇幻影展希切斯(sitges)电影展上获奖,《杰基尔医生的大屠杀》还是给多个国家的电影审查局以沉重打击并令博罗夫奇克的电影生涯变得更为艰难。他来到意大利拍摄了《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1983》,取材自古罗马伟大诗人奥维德的作品,而来自德国的发行商擅自在片中加入的硬色情描写却污损了本片。之后博罗夫奇克在1985年的《新艾曼妞》中当了个挂名导演,但实际上进度迟缓的拍摄任务完全交给了某位助理打点,他自己只出手完成了电影开始不久时的一场简短戏中戏。
博罗夫奇克的最后一部影院电影《狂爱仪式/love rites,1987》会很自然但让人想起那部同样改编自皮耶尔·曼迪亚古斯作品的《娼街》,影片在法国时尚圣地,存在主义的发源地圣杰曼德佩区拍摄,马修· 加里耶(matthieu carriere)扮演的女服装设计师不断寻找在巴黎地铁中偶遇的神秘妓女(玛丽娜·皮耶罗饰演)。本片的法国发行商认为它比黄色杂志还要下流所以拒绝在上映前对其进行宣传,而导演在影片后半段发癫般呈现的血腥超现实场景又让那些慕名而去的色鬼们倒尽了胃口。结果博罗夫奇克最后的杰作就这样票房惨淡黯然收场。在拍摄大部头电影的空隙时间,博罗夫奇克还坚持完成了一些有趣的短片,包括与另两位地下怪杰,长寿色情系列《艾曼纽》之父贾斯特·杰克金和日本实验电影之王寺山修司共同完成的集锦片《性、爱、欲 /private collections1979》。而他在40年的职业生涯里为法国的各个电视台拍摄了如此之多情色主题的电视片,以致于有评论人戏称博罗夫奇克也许是少数几个有资格在每年的电影年鉴里单独列出一页条目的电影人之一。尽管评论界普遍认为这些电视片大多都是只为赚钱的滥竽充数之作。
博罗夫奇克和妻子莉吉娅90年代离开了巴黎,过着悠闲的退休生活。2006年2月3日博罗夫奇克因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于巴黎医院,享年82岁。

❺ 求《爱的艺术》1989年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比奥迪·玛查里卡主演的

《爱的艺术 Sztuka kochania》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EKGA5RG9JU3a3UvzJ4HEJA

?pwd=v4gq 提取码: v4gq

《爱的艺术 Sztuka kochania》

导演: 亚采克·勃朗姆斯基

编剧: 亚采克·勃朗姆斯基

主演: 比奥迪·玛查里卡、乔安娜·特兹佩西丝卡、安娜·罗曼拖拉斯卡、维克多·兹波罗夫斯基、埃娃·津泰克、泽比纽·扎马洲斯基、波泽纳·里基尔、雅德维加·扬科夫斯卡-切斯拉克、博古斯瓦夫·林达、奥尔基尔德·鲁卡斯瑟维克茨、索菲亚·萨雷托克、维斯瓦娃·马祖尔凯维奇、特蕾莎·布齐什-克日扎诺夫斯卡、亨利克·阿皮斯基、鲍雷斯·马雷诺维斯基、泽斯兰·雷切特

类型: 剧情、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

语言: 波兰语

上映日期: 1989-05-22(波兰)

片长: 97分钟

Olgierd Pasikonik known sexologist, author of rows in the widely read advice to heart in writing - is preparing a response to a letter one of readers, Anne, having doubts as to whether a well-chosen candidate for her husband.

"Tell me - no" - to advise Pasikonik. "No!" - Anne screams and flees from the altar. Anka deaf to pleading and would-be mother's husband, Piotr, decided t……

❻ 弗洛姆《爱的艺术》简介理由

弗洛姆《爱的艺术》简介推荐理由

《爱的艺术》是200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下文是我整理的弗洛姆《爱的艺术》简介,希望能帮助到你。

弗洛姆《爱的艺术》推荐理由

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问题,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当代心理分析学家艾·弗洛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对爱的诠释。爱的艺术并非是一本教人学会如何爱的情爱圣典,而是关于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类书籍。 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的艺术》是一本以精神分析法研究、阐述爱的艺术的杰出理论专著。心理学大师艾·弗洛姆在真诚地说服每位读者:爱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就可获得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勇敢地、真诚地、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不信,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弗洛姆《爱的艺术》内容简介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 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 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 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爱的艺术》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 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 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 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 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 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 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 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 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 ,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 进。

弗洛姆《爱的艺术》作者简介

艾罩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住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井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人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人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

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爱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赖的爱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真正的爱里,应该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大量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不过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情况来概括。如果爱——博爱、母爱、性爱,可以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弃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意义上的共生来替代吧。——人面对鱼和熊掌的第一反应,不会是,两者我该放弃哪一个,而首先会是,我能不能同时占用两者。另外,如果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起意在于学会爱,获得幸福感,那么笼统而轻巧地把责任推于社会形态是一种既不负责任又无济于事的行为——我们大可以把时间花在一部电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严肃的思考上。

但是,我们确实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或者说工业化的进程,确实改变了人的很多习惯、特征;这样特征和习惯的改变可能最终改变了社会里爱的现状。

确实,现代社会里更多幸福感来源于消费——或者说,人的幸福感向来部分来自于消费,而在工业化之前,消费部分占有份额受到了消费品总量的限制,无法大幅扩张;而工业化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转向这部分更加容易增长的幸福来源,从而形成了大众逐利的场面;而这样的情况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对于精神层面替代性的忽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也许国际贸易里“福利恶化型”增长的情况会出现。

同时,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习性。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discipline, concentration, patience, passion)。但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集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我们可以说,人性的的进化是缓慢的,远远慢于意识形态的演化,更加慢于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产力经历了指数甚至更快的增长之后。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识形态迅速地可以适应生产力的提升,而同时保持了当初的种种坚韧不摧(或者至少在没有外界冲击情况下,表面的坚韧不摧)。因此,爱成为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能力——培养这样能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

最近朋友推荐了一本弗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我不敢以读懂爱的艺术自居,在这里仅是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梳理一下爱的艺术。

一、爱的知识

在作者弗洛姆的眼中,对爱情的定义是客观而全面的。客观是因为他对于爱的理解是符合人性的,而全面则是他将爱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考量。在书中无论是对爱的定义,还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爱的阐释都更侧重于社会这个维度。在他的眼中爱情可以解释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给与得的认知。我认为基于社会的角度去分析爱情是必要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活。爱是维持各种社会关系的纽带。从弗洛姆对个人到族群到国家到社会的进化这一过程的客观描述中,表述了人为什么需要爱。掌握爱的知识,人将更容易摆脱孤独、恐惧和自身的局限,达到完整和统一。

二、爱的给与得

弗洛姆说:“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给与得充满弗洛姆关于爱的每一个观点。对给与得的关系的阐述,让我们区分天真的爱同成熟的爱的不同原则。正如弗洛姆所说:天真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得先于给)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给先于得)。天真的爱源于需求,成熟的爱是基于贡献。对于爱的给于对象的不同,弗洛姆带我们领略了不同种类的爱:之于众生的博爱,之于孩子的母爱,之于爱人的性爱,之于自己的自爱,以之于神明的神爱。

三、爱的实践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是的,不知道什么是爱的人是苍白的,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是盲目的。从社会的维度去解读爱的动力,是人们为了摆分离、脱孤独和恐惧,达到同社会或者说自然的一种统一性。这种动力是我们爱的勇气,但同时也是对自我认知的局限。弗洛姆说,爱是实践就是对客观的认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体验的确认。他来源于你的的情感体验,投射于你的思想,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这个东西变成了我们所认知的爱。体验需要客观的认识,投射需要理智的确认。

四、以爱之名

爱是一门艺术。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撒下种子,爱是人的本能。但让我们感到悲哀的是,这种本能正在随着社会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渐渐的退化,与我们生命的本质渐行渐远。如果我们对自己及自己所生存的社会进行反思,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道德和良性的社会关系正在以爱之名渐渐消融。爱变成了一个标签,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爱是我们生命过程的体现,更是体验生命过程的通途。学习爱的知识,修炼爱的艺术,在爱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摆脱人性和社会的局限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我们爱,不是仅因为我们值得,更是因为以爱之名让一切完整。

弗洛姆《爱的艺术》经典语录

1、爱,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轻易享受到的一种生活情趣,也不是与一个人达到的自我成熟度毫不相干的身外之物。

2、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主要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于是,爱的问题就是如何能被爱,如何变得可爱。

3、人们常常把“堕入”爱网时的最初体验和“置身”于爱之中的持久状态混淆起来。他们并不懂得,他们所产生的迷恋,那种证明他们相爱之深的彼此“发痴”的状态,实际上可能只是证明了他们先前的孤独程度。

4、成熟的.爱是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人的个性条件下的融合。

5、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

6、给予自己的生命力,给予自己的爱的能力,亦即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发对方的生命力,以自己的全身心的爱的能力去引发另一个人的爱的能力。

7、只有被剥夺了全部最低限度的生存必需品的人才无法享受给予物质帮助的快乐。因此贫穷也是堕落,这并不仅仅因为贫穷所直接导致的苦难,而是因为它剥夺了贫穷者给予的能力和快乐。

8、给予暗示着使另一个人也成为给予者,这就意味着:爱是一种产生爱的能力。

9、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对你的爱,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

10、爱还包含着关心、责任、尊重、认识。

11、爱就是对我们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主动关心。你爱你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也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

12、责任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个人的需要的反应。

13、尊重意味着能按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

14、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有尊重;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将是盲目的;没有关心的推动,认识也是空虚的。

15、如果我真的爱上一个人,那么我也一定爱所有的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

16、只有爱那些对实现某种目的帮不上什么忙的人,爱才会开始显示出来。《旧约全书》里,爱的中心对象是穷人、陌生人、寡妇和孤儿,甚至是民族的敌人。

17、幼儿的爱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爱。”成人的爱则遵循着这个原则:“我被爱因为我爱。”

18、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19、母爱依其真正的本性是无条件的。母亲爱这新生的婴儿只是因为这是她的孩子,而并非因为孩子实现了任何特定的条件,或是达到了任何特定的期望。

20、母爱是天堂,它无需去获取,也无需被报答,但母爱的消极方面则是不能被获取,被产生,被控制,我们无法创造母爱。

21、父爱是有条件的爱,其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期望,因为你尽你的义务,因为你像我。”

22、父爱的积极方面则是,由于父爱是有条件的,因此我就能够通过做点什么事情获得它,我可以为得到父爱而努力。

23、母爱是我们来到人世的源地,她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父亲则代表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旅行和冒险的世界。

24、最后,一个成熟的人逐步达到这一点,他是他自己的母亲,也是他自己的父亲。

25、母亲的良知说:“不端行为,甚至犯罪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失去我对你生活和幸福的希望。”父亲的良知说:“你做错了,免不了要自食其果,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要我喜欢你的话,你必须改变你的方式。”

26、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立在自己的爱的能力之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立在自己的理性和判断力之上。

27、母爱不仅要保护孩子的生命和成长,还要给孩子逐渐灌输对生命的热爱: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美好的,做个小男孩或小女孩是美好的,而不仅仅希望活着就是了。

28、母爱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与自己分离,母亲必须容忍分离,而且必须希望和支持孩子的独立与分离。

29、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爱着的母亲,检验的标准是看她是否愿意承受分离,并且在分离后继续爱着。

30、在性爱中,本是分离的两个人成为一体;在母爱中,本是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为二。

31、孤独的焦虑,征服或被征服的愿望、虚荣、伤害甚至破坏的愿望都能刺激性欲,就像爱情也能刺激性欲一样。

32、如果肉体结合的欲望不是由爱情所激起,如果性爱不同时也是种博爱,那么其结果只不过是短暂而放荡的结合而已。这种结合只能使两个陌生人还像以前那般疏远,有时还会使他们彼此感到羞耻,乃至互相仇视,因为当结合的幻想消失后,他们感到比过去更加显著的陌生。

33、性爱是排他的,但是它在另一个人身上爱着整个人类,爱着有生命的一切。性爱只是在性结合的意义上,在强烈地将自己只和另一个特殊的个人的融合的意义上——而不是在深深的博爱的意义上——才排除对其他人的爱。

34、爱的存在只有一种证明:这种关系的深度、双方各自的生命和力量,我们藉此才可以辨别出是否爱着。

35、爱某个人并不只是一种情感,同时它也是一种决定,一种判断,一种承诺。一种情感出现了,但也可以消失。当我的行为并不包含判断和决定时,我怎么能断定这种感情将永远持续下去呢?

36、爱,本质上应是一门意志的艺术,一门决定以我全部的生命去承诺另一个人生命的艺术。

37、爱和被爱,都需要勇气,需要有勇气去选择那些可以作为最高关注对象的价值,需要有勇气做出决断,把全部赌注押在这些价值上。

38、人们认为爱情关系一旦出现差错就应分道扬镳、各奔东西的观点,就如同无论如何即使感情完全破裂都不必解除这种关系的观点,都一样是错误的。

39、对孩子来说,一个不幸家庭的紧张和不愉快的气氛,比公开的决裂更有害,因为后者至少可以教育孩子,人能够靠勇敢的决断结束一种不可容忍的生活状况。

40.《圣经》中“爱你的邻居就像爱你自己一样”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暗含着人对自身完整性和唯一性的尊重、对自己的热爱和理解,与对另一个人的尊重、热爱和理解是不可分割的。

41、自私的人,爱自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他看起来是太关心自己了,但实际上他不过是枉费心机试图掩盖和补偿真正的自我关心的失败。自私的人没有能力爱其他的人,但是,他们也没有能力爱他们自己。

42、“无私的”母亲的作用和自私的母亲的作用并没有什么区别,确切地说,前者往往更糟糕,因为母亲的无私使孩子们不愿去批评她。他们觉得不该让她失望;他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在德行伪装下对生活的厌恶。

43、对上帝的爱与敬畏,不过是人类需求永恒的爱的心理反应,同时也是人们在现实中无力实现这种爱的一种精神幻影。

44、上帝成了象征,象征着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就已表达了的并正在为之奋斗的尽善尽美,象征着精神世界——永恒的爱、真理和正义的领域。

45、在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宗教体系中,对上帝之爱,实质上与相信上帝及其存在和公正,相信上帝的爱是一回事。对上帝的爱,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经验。在东方宗教及神秘主义中,对上帝之爱是对同一的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与在生活的每一行为中的这种爱的表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创作背景

20世纪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直是一个危机不断的地方。弗罗姆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在二次大战时,由于是犹太人而横遭迫害,流亡美国,因此他对于西方社会的现状几乎持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

弗洛姆在青年时期就开始了对马克思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并从中汲取了许许多多的精华的东西。在他看来,他所处的时代(亦即资本主义时代)中有太多的不合理的现象值得批判,要批判就得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入手,《爱的艺术》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迎合了西方普遍的社会心理所写。

作品思想

《爱的艺术》一书的贡献无疑是纠正了弗洛伊德关于爱情与性有着莫大关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后者决定前者的错误判断,同时提出了一个人积极的、引人向上的爱情观。爱情不再是被巧克力和玫瑰包裹下的生殖冲动,也不再过于褊狭地指向男女之间的性别之爱。

作者认为爱情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的不二之途,也是人类摆脱人际孤独感的必然之路。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的前提就是拥有爱的能力,这能力是能将爱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的因素,比如奉献、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茫茫人海中寻求另一个独立的个人来实现统一,摆脱孤独,这就是爱情。归根结底,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而非欲望的事,也非人类本能的事,这里的人不是被本能与欲望所驱使的野兽,而是能将本能与欲望控制于掌中并以人类高尚的精神性作为应答人类生存问题答案的理性人。

弗罗姆还谈了许多爱情的错误形式并在书的最后一章详细阐释了爱的实践,纪律、集中、耐心、兴趣和相信他人、克服自恋、积极活动分别是必要条件和特殊条件。其实,这些东西与其说是获取爱情能力的条件,还不如说是一个人理性生活的条件,不论一个人是不是打算去爱别人,只有一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并有着拥有美好生活的愿望,作为一个个体,一个人需要去获得这些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在与他人的联系中收获快乐和对生命的感悟,而非如一个庸人匹夫般庸庸碌碌地过一生。

该书指出“爱”是可以通过耐心学习而得来的一门艺术,类似于对艺术的感受力,爱情、母子之爱、朋友之爱,都是走向完善价格、丰富灵魂的人生实践。从人道主义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人类对自我生存的一种思考与回答。爱不是程序,没有使用说明。全书旨在告诉人类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任何关于爱的企图和想法都会失败。而爱首先是给予,是爱他人,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自己永远不会得到爱的满足。

作品影响

《爱的艺术》于1956年在美国首次出版即引起轰动,人们争相抢购,第一版在几天之内就销售一空。第二版又由英国乔治·艾伦和昂温公司出了英国版;1962年又出了新版并连续重印十次。随后1975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2年分别重版重印。

截至2015年,《爱的艺术》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

作者简介

埃里希·弗罗姆(1900年—1980年),20世纪西方哲学家、心理学家、思想家,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曾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并获博士学位。二战期间,为逃避纳粹迫害迁居美国,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墨西哥国立大学教授心理学课程和从事精神分析研究。1971年,迁往瑞士,继续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写作工作直到去世。主要著作包括:《逃避自由》《爱的艺术》《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占有还是生存》《自为的人》等。

;
阅读全文

与爱的艺术法国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