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问法国四大传奇歌剧是哪几部
法国四大传奇音乐剧
1.巴黎圣母院(也是一部改编自法国文学巨匠雨果的作品。)
当代罕见的旷世巨作,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一出改编自法文学巨擘雨果的不朽名著,由欧美乐界顶尖才子Luc Plamondon谱词,Richard Cocciante作曲。
本剧取材于这部世界名著,强烈而具有震撼力的现代音乐,极具视觉效果的舞台布景,尽情投入的表演,生动的表达出了原著中对教会和封建制度的揭露和鞭挞、对教会人士邪恶行径和贵族卑劣的精神道德的抨击、对人道主义仁爱精神的颂扬。
巴黎圣母院剧中角色与场面充满对立及冲突:倾慕与狂恋,誓言与背叛,权利与占有,宿命与抗争,原罪与救赎,沉沦与升华,跌宕起伏的戏剧张力,建构成一部波澜壮阔血泪交织的悲剧史诗,跨越时代潮流与文化藩篱,开创当代音乐剧的新纪元。
2.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自莎士比亚同名著作)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3.十诫(取材于圣经中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
公元前十三世纪,由于移居到埃及的希伯来人劳动勤奋,并且以擅长贸易著称,所以积攒了许多财富。这引起了埃及执政者的不满。
4.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是《天方夜谭》中非常著名的故事,讲的是打柴为生的贫穷兄弟哥哥戈西母和弟弟阿里巴巴的遇到强盗的事。阿里巴巴的勇敢和马尔基娜的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法国电影爱之谷什么内容扩展阅读
罗密欧与朱丽叶该剧讲述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诚挚相爱,誓言相依,但因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是一出悲剧,但两个青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本身却不可悲。他们不仅彼此相爱,而且大胆追求他们的爱情.不惜以命拼争。
他们的爱情力量使他们敢于面对家族的仇恨,敢于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战。他们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怕做赎罪的羔羊,因而他们的死亡虽是生命的终结,却在道德上取得了胜利。终于使两个敌对的家族言归于好。
许多学者和评论家从这个意义上称这出戏是乐观主义的悲剧,也就是人们惯说的悲喜剧。
Ⅱ 1999年的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各唱段的中文名字是啥
不同版本的翻译可能会不一样哦
1.序曲
2.大教堂时代
3 非法移民
4 弗侯洛的介入
5 波西米亚女郎
6 艾丝梅拉达你明白
7 爱的对白(钻石般的眼眸)
8 愚人庆典
9 愚人教皇
10 女巫
11 孤儿
12 巴黎的城门
13 诱拐
14 奇迹之殿
15 斐比斯的含义(“菲比斯”的写法按照音译可能会有很多种)
16 君似骄阳
17 撕裂(也译成心痛欲裂;撕裂我等等)
18 宿命
19 渴求甘霖
20 美人
21 以我居处为家
22 异教徒的圣母颂
23 生命摆荡
24 致命狂恋
25 阴影
26 爱之谷
27 享乐(欢乐)
28 命运
以上是第一幕
第二幕:
1 弗罗伦斯
2 钟
3 伊人何在
4 囚笼之鸟
5 判决
6 讼审
7 刑求
8 斐比斯(同样,菲比斯的译法各异)
9 身为神父恋红颜
10 骑士(坐骑 个人觉得翻译成坐骑比较合适)
11 迷途知返
12 探狱
13 清晨舞蹈
14 解放
15 月亮
16 哨赠予你
17 人世何其不公
18 求存
19 袭击圣母院
20 遣送出境
21 我的救主
22 把她交给我
舞吧! 艾丝梅拉达吾爱(艾丝美拉达的译法各异)
差不多就是这样了。我收集到的中文译名大概就这些。
还有什么有关NDP的问题尽管问我吧!这部剧是我的大爱啊!!!
Ⅲ 她曾横扫三大电影节,演过的70部电影,35部裸露,35部疯癫
话说在法国,有家游戏公司的女高管,年过40却韵味十足,身材紧致——
用努力换取了优渥的物质生活,进出高级餐厅,开奥迪,穿黑丝——
勾引隔壁老王如探囊取物——
办公室调情也玩儿的一愣一愣——
离婚多年,过着独居生活,社交往来,人情淡薄,独立的甚至有些高冷。
不仅与儿子关系冷若冰霜,气死母亲后把骨灰随意丢掉——
直到有一天,这位女主遭遇QJ——
性情乖戾却绝对独立的她并没有报警,在对朋友略微诉苦之后,备足武器,准备迎接罪犯的“造访”。
在盘根错节的职场中逢场作戏,在风云突变的人际里备战思敌,在罪犯第二次偷袭中,她成功保护了自己并狠狠地刺穿了敌人爬满精虫的大脑——
ok,以上就是今年戛纳最热的惊悚电影《她》的简要剧情,导演是78岁高龄的保罗范霍文。
保罗范霍文,被称为最懂女人的电影大师——
他的电影,如果只看剧情你就输了,但我们今天聊的并非范霍文的艺术成就,而是电影中的她——
法国国宝级演员—— 伊莎贝尔·于佩尔
拿奖拿到手软
两届戛纳影后、两届威尼斯影后
两届法国法国凯撒影后
先来看于佩尔出道以来,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表现——
1978 第31届 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维奥莱特·诺齐埃尔
1988 第45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女人韵事
1995 第52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仪式
2001 第54届 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钢琴教师
2002 第52届 柏林国际电影节集体演出奖 八美图
2005 第62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金狮奖 加布里埃尔
2009 第22届 欧洲电影奖终身成就奖
2009 第62届 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不仅如此,今年初,于佩尔在第41届法国电影学院凯撒奖,凭借《爱之谷》获得了第15次提名,打破了凯撒奖表演提名纪录。
拿奖拿到手软,每年都有电影进入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人送外号:电影节毒瘤。今年于佩尔携手保罗范霍文打造的《她》,败给了一位菲律宾女演员贾克林·乔斯,而众影迷推测:本届评委会推出这样一位爆冷影后,能想到唯一理由就是“不能让伊莎贝尔·于佩尔第三次获奖”。
至于为什么爆冷,用脚趾也能想到戛纳这是在秀存在感。
法国都选送它来代表本国角逐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于阿姨也终于要冲奥了。
影后不是瞎掰的,于佩尔在电影中究竟有怎样的戏路,毒药君这就一一揭开。
《钢琴教师》是毒药君看过的首部于佩尔的作品。最初,是冲着戛纳的名号来看的,但在那个哥特流行伤痕至上的年纪,这部电影给了毒药君前所未有的观感。简单的说,两个字:病态;复杂的说,一句话:西方人的痛苦果然很高级!
中年妇女,生活衣食无忧,事业小有所成,本该风生水起的日子被乱七八糟的脑回路撕扯的七零八落,用刀片切割私处——
跟自己的学生调情,却只喜欢“被凌辱”——
被打成猪头后享受疼痛——
她在全片中总是这样,温柔背后隐藏着机警,柔弱之间藏匿着强势——
自此,毒药君脑海中的欧洲贵族妇女们,便是于佩尔这般:消瘦、清冽、病态。
但于佩尔在片中的表现,并非程式化地表情堆砌,一个表情将我们从梦中拉回现实,这确实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位寂寞妇人——
在于佩尔之前,灵气派演员毒药君只愿承认周迅,但看完《钢琴教师》之后,毒药君认为于佩尔更胜一筹。
因为“变”是于佩尔的拿手好戏,将表演技巧化于无形,幽默、冷幽默、冷酷、强势随时转换。于佩尔在其中的表演堪称角色附体,其角色的压抑、痛苦、渴望、失望,让人不寒而栗。
《钢琴教师》让于佩尔获得戛纳历史上第一次全票通过的影后。
而她的首部戛纳影后作品《维奥莱特·诺齐埃尔》,则加深的毒药君对她的第一印象——
1978年出演电影《维奥莱特·诺奇埃尔》时,于佩尔还年纪轻轻,她饰演一个杀父弑母的放荡少女。
来自网友凉水点评:
有人做过统计, 在她早前出演的70个角色里,有35个是裸露的,另外35个是精神不正常的。 表演对她而言,就是“发泄内心的疯狂”。
这种说法或许有水分,但荧幕上的于佩尔,看来看去总是一副大家欠她钱的样子——
因为什么呢?她塑造的这些经典角色大部分都充满了性格缺失。
她是《编织女孩》中安静害羞的花边女工,《勃朗特姐妹》中娴静文雅的安妮·勃朗特,《情人奴奴》中的放浪妻子,《茶花女》中纯真美丽的玛格丽特,《钢琴教师》中的变态钢琴家,《八美图》中的刻板神经质老处女,《我的母亲》中爱上儿子难以自拔的母亲……
所以,她在戏中看起来总是半昂着头,一副扯高气昂的面孔,也可以算作欧洲的“冰美女”了吧。
她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戏路:
“如果我们都住在精神病医院,我在分裂症病房,阿佳妮在狂想症病房。”
尽管她的角色大都冷漠、疯狂、歇斯底里,但有些时候当角色和于佩尔性格毫无重合点的时候,她选择了放弃、忘却自己的个性。她没有坚持已然被观众接受的个人风格,她深知一点:“电影是一门很积极的艺术,甚至于角色能在一定程度上造就演员,并且改变了他这也是可能的。”所以在2002年的作品《泪海》中,我们又看到了全新的于佩尔。
她在影片中把头发染成了金色,置身于色彩浓烈的风景中,玫红色的夕阳,深蓝色的夜晚,金黄色的清晨,她也在采访中提到,这个角色帮她自己找到了自从十五岁就遗忘的一些东西。
从演员到评委
一直很强势
壹 我是评委听我的
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于佩尔以史上第四位女评委主席的身份,亲自将金棕榈大奖授予迈克尔·哈内克饱受争议的新片《白丝带》。
图.2009年担任评审团主席开闭幕式
于佩尔的强悍作风甚至曾导致评委会内部表达了对其行事风格的不满。媒体瞬间炸开了锅,无论是坊间还是官方,都支支吾吾地敢怒不敢言——
对此,毒药君找到了当年新京报对于佩尔的专访,个中滋味,诸君自品——
尽管饱受外界非议,于佩尔用毋庸置疑的口气表示:我是主席听我的。从此事不难看出,于佩尔的行事风格与其电影中呈现出的形象特别吻合。
其实出演过百部有余电影的于佩尔,早已形成自己的电影观:
贰 文艺创意都在“东边”
当于佩尔被问到选片标准时,她给出了令人惊诧的回答——
我没有特别严格的选择标准,只不过没多少美国导演来找我拍有意思的片子。
你们应该知道,对于欧洲的女演员来说,去美国拍片没什么吸引力。我没有看不起美国电影的意思,而是近15年来出现在各大影展的最有创意的新电影,全都“发生”在东边。我现在最感兴趣的是想到亚洲来拍电影。
实际上,于佩尔话中的“东方”是贾樟柯、是娄烨、也是阿巴斯——
贾樟柯、娄烨我都喜欢。《春风沉醉的夜晚》中,在描述城市化的现实,相当真实,我没有想到中国导演的电影语汇会那么直接,很有意思。我觉得,一部电影中,个人成分越浓,越有原创性和艺术感觉,越是有可能为国外观众所关注。至少现在的法国就是这样,大家最关注的都是有个性的电影。反而越是商业的电影,越难“出口”。
气度不凡的于佩尔,将王小帅夸奖一番。
“虽然我看过的中国电影并不多,但我知道在中国有优秀的文艺电影,”于佩尔淡淡地说道,“当年,《十七岁的单车》曾在巴黎上映过,我非常喜欢。我的两个儿子也特别喜欢。”
今年春天,于佩尔在与阿巴斯的一次对谈中,再次夸赞了东方美的神秘。
相比在美国拍电影,到了亚洲,到了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家,一个我过去从没到过的地方,反而陌生感要少很多。今年夏天我在美国演了部所谓的“独立电影”,即便如此,仍感觉处处受限,束手束脚。我的英语说得很好,也去过美国许多次,但每次在美国拍电影,总有强烈的异乡感。或许是因为拍美国电影时,各环节都会给人一种凡事力求清晰明了的感觉,本该微妙的地方变得不再细腻,本该暧昧不清的东西也无法给人模棱两可的感觉,总想把什么都解释清楚。与美国演员合作时,我也无法完全融入,虽然我得承认,有些演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比之下,韩国演员的社会地位与美国演员截然不同,洪尚秀那部电影里的演员其实都很有名,但相比美国演员,他们的生活要过得更加简单,十分平静。
叁 好的导演基本不会给演员导戏
众所周知,迈克尔·哈内克、迈克尔·西米诺、克劳德·夏布洛尔和克莱尔·德尼这几位导演在帮助她成为女演员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当被问到好导演有哪些技巧时,于佩尔回答很简单——
“跟导演合作就像是建立紧密的友谊。这过程中有欲望,也有爱,对我来讲,还有现实和信任,我们非常信任彼此,但我们很少语言的交流。有时候整场戏他只给我一句话的指导。”
在于佩尔眼中,摄影机的位置不难找,因为只有一个位置,只需要一个准确的位置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在电影中一个特定的时刻。导演只需告诉她要拍一部怎样怎样的电影,寄给她剧本,然后就开始拍。要知道,在于夏布洛尔合作的6部影片中,导演跟演员从没说过关于指导角色的一言一语。
对于老戏骨于佩尔来说,这些大师导演所谓的方法论也都相似起来——
片场工作之前你可能有一连串问题,这些问题被场面调度回答,被演出和与导演进化的对话回答。从来不是语言表达的东西——或者说不需言语表达。这是你和摄像机之间静默的对话,你和导演通过镜头运动的对话。执导和调度就是有关节奏和运动,因为运动明确告诉你距离,是特写还是远景,亦或是侧拍等等。这是你的角色被阐释的方式。你摆布自己的角色,如果调度明白如何接受,你就完全清除怎样表达最细微的感受。你就知道谁才是好导演。
把热情留给私生活
从不自定义明星,简单平凡到不可思议
于佩尔的私人生活似乎从不曾向外人打开,从零星的报道里只能知道她1982年嫁给罗纳德·夏马,一个法国导演,然后生了三个孩子,大女儿为了纪念纳博科夫取名“洛丽塔”。
尽管丈夫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远不及她,却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恩爱,1988年两人还曾合作过电影《黑色米兰》。
于佩尔与女儿合演了几部电影,默默地保驾护航背后是她坚持许多年的信条: “孩子,是我身为女人最大的成功。”
几十年如一日的婚姻,在演员这行里实在是比获得金棕榈、金狮、金熊大满贯还要罕有的成绩。或许就是这样平稳的日常生活,才能让于佩尔全心全意地“表演就是放弃理性,在疯癫中生活”的原因?
于佩尔笑了:“谁说我的日常生活平稳了?这是你说的,我可没这么说。谁都不可能这样每天平平稳稳地过日子,生活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是相比起来,我的比较稳定,如此说来,我的演员角色对我的生活确实有弥补,能让我表达一些更狂热的感情。”
除了工作方面,她这样评价自己: “我是世界上最真诚和朴实的女人。”
电影中的于佩尔一贯高冷,因为她把所有的热情都给了私生活——
热情这个词根本不在我的词典里!我有热情,但我既不想贩卖它,也不想把它摆在首位。“温柔”、“热情”都是会令我怀疑的词,因为它们被人利用了。我一向宁愿摆出一副冷脸孔,把热情留给我的私生活。
最后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正直”。不仅仅是作为一位演员的良知,也是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优良品行。她的私生活丝毫不像一些演员那样混乱,更没有一些女演员那样凄凉的命运。面对这个工作所要经受的很多诱惑,她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甚至过于小心谨慎,怀有诸多疑虑。她说把女演员置于死地的并非电影,而是生活本身。
伊莎贝尔·于佩尔,从不将自己定义成为明星、传奇。她说有时候作为演员,是因为不具备做其它事情的能力,当然这是一种谦虚地说法。作为演员,她不断在寻找“自我”,肯定“自我”,挖掘自己的本质,塑造角色,同时也被角色塑造。
让我们一起祝福这位女神!
Ⅳ 巴黎圣母院 剧本8000字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又称《钟楼怪人》,前几年迪斯尼就拍摄了《钟楼怪人》的动画电影,产生了不小影响,至今还让许多人(尤其是小孩子)回味。而法国和英国拍摄的电影《巴黎圣母院》也早已引进中国并配音,记得十几年前常在电视上看到。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走红要比小说和电影晚得多了。1993年,法裔加拿大剧作家吕克.普拉蒙东(Luc.Plamondon)开始着手创作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普拉蒙东属于大器晚成的词作家,他从50年代就开始从事歌词和剧本的创作,但直到70年代末才真正出名。现在他已经被认为是最优秀的法语词作家。
在93年,法国词曲作者阿兰.鲍伯利(Alain Boublil)和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已经创作了《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 这两部剧目均获得了辉煌的成功,让世人看到了法国人创作音乐剧的实力。这一状况多少对普拉蒙东有相当的促动。他看中了雨果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并被小说的魅力深深折服, 将这样一部已经铭刻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巨作搬上音乐剧舞台,一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普拉蒙东找到了当时已经闻名欧美的法裔音乐才子理查德.科奇安特(Richard Cocciante), 两人一拍即合,在1994至1996这三年里,普拉蒙东为《巴黎圣母院》写下了600页的笔记和30多首歌曲的歌词。在96年底,他们俩合作完成了拥有50段音乐,40余首歌曲,时间长3个小时的大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同《悲惨世界》一样,《巴黎圣母院》也改编自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小说,事实证明,雨果的小说也确实具有改编为音乐剧的质素,至今已经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克伦威尔》三部雨果的小说被改编成了音乐剧,而且都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1997年普拉蒙东聘请了加拿大导演吉列尔斯.米舒(Gilles.Msheu)担任导演,由法国著名的“Charles Talar” 演艺公司投资制作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Charles Talar”演艺公司是法国最著名的演出制作公司,曾造就了一大批世界级的演艺明星。同年,《巴黎圣母院》剧团有限公司成立了,开始了正规化的制作。
《巴黎圣母院》的剧团成员共有24位群体演员、7位主角演员、30位舞美、15位技术人员及若干行政人员。剧团经过一年的筹备,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隆重上演,引起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在98年剩下的三个月时间里,《巴黎圣母院》连演了126场,50万张门票全部售完。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售出两百万张门票,成为法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音乐剧,打破了过去由《悲惨世界》保持的记录。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巴黎圣母院》开始了世界巡回公演,创下了直接剧场观众400多万人的佳绩,巡演的国家有: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瑞士的日内瓦、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黎巴嫩的里本等。巡演十分成功,好评如潮,CD更是卖的脱销。至今,《巴黎圣母院》共售出唱片近700万张、录象带100余万张、DVD近20万张,剧中的单曲“美人(Belle)”更是获得许多著名世界音乐奖项,被众多歌手翻唱。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还获得了法国“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在加拿大魁北克获得了“最佳唱片奖”、“最佳年度演出奖”、“最佳圣堂歌曲奖”、“最佳导演年度奖”。在摩纳哥获得了“世界音乐法语唱片最佳销售奖”。
在2000年元月,英文版的《巴黎圣母院》诞生了,这意味着《巴黎圣母院》真正登上了世界的音乐剧舞台,2000年5月,剧团正式从法国巴黎移到了伦敦西区,以期获得更大的成功。
小说与剧情: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小说讲述了15世纪法国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同时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和无奈,是表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力作。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剧情和小说剧情基本一致,在人物上也没有很大的更改。相对而言比较大的人物调整是剧中角色葛林果,他除了扮演小说中的游吟诗人和吉普赛女郎艾米斯拉达有名无实的丈夫之外,还担任了故事情节的叙述者,起到了讲述剧情和过渡段落的作用。
剧中人物:
卡西莫多:
独眼驼背,相貌丑陋,他是藏身在巴黎圣母院内的敲钟人,也就是钟楼怪人,对吉普赛美女爱斯米拉达一见倾心。
弗罗洛:
巴黎圣母院的主教,也是卡西莫多的监护人。外表道貌岸然,实则阴险狡诈,他有强烈占有爱斯米拉达的欲望。
菲比斯:
皇家侍卫队队长,已有未婚妻百合,仍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爱斯米拉达。
爱斯米拉达:
美丽奔放而又善良的吉普赛女郎,卡西莫多,弗罗洛和菲比斯都对她着迷。
葛林果:
游吟诗人,爱斯米拉达有名无实的丈夫,在剧中他也是故事的叙述者
百合:
菲比斯队长的未婚妻,家境优越,背景深厚,对爱斯米拉达充满妒忌与恨意。
克洛潘:
遭人歧视的外来移民,与爱斯米拉达同为吉普赛人,后来成为吉普赛人的领袖。
《巴黎圣母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丑陋驼背却又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爱上了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米拉达,但他知道自己相貌丑陋,只敢把爱藏在心里。与此同时,巴黎圣母院的主教弗罗洛与皇家侍卫队队长菲比斯也倾心于爱斯米拉达。弗罗洛一生侍奉天主,他明知男女之爱是神职人员的禁忌,却依然难以自拔。而菲比斯已经有娇美的未婚妻,却依然想要染指爱斯米拉达。在剧目开场不久,卡西莫多,弗罗洛和菲比斯三人共同唱出了“美人(Belle)”,表达自己对爱斯米拉达的爱慕之情,这首歌曲在法国单曲市场上创下了300万张的佳绩。爱斯米拉达后来爱上了菲比斯,这让弗罗洛感到无比嫉恨,他趁着爱斯米拉达与菲比斯幽会的时候,暗中刺伤了菲比斯,然后嫁祸给爱斯米拉达,并威胁她以身相许,否则就要将她处死。爱斯米拉达誓死不从,被弗罗洛送上了绞刑台。卡西莫多得知爱斯米拉达即将被判处死刑之后,奋不顾身到法场救回了爱斯米拉达,把她藏在巴黎圣母院中。不久,吉普赛人的领袖克洛潘带领了一大批人攻打圣母院,想要解救出爱斯米拉达。但是他的乌和之众被菲比斯率领的皇家卫队击溃,克洛潘在战斗中身亡。
卡西莫多以为菲比斯是为了解救爱斯米拉达,他也知道爱斯米拉达喜欢的人是菲比斯, 于是哀求主教弗罗洛把爱斯米拉达交给了菲比斯。然而菲比斯早已变心,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不敢得罪和触怒未婚妻百合,竟然与主教弗罗洛合谋,宣判了爱斯米拉达死刑。
加西莫多后来才看穿了弗罗洛和菲比斯两人的险恶用心,悲愤之中,加西莫多把弗罗洛从钟楼顶端推下,然后赶去解救爱斯米拉达,可惜为时已晚。在巴黎公墓的地窖里,卡西莫多抱着爱斯米拉达的尸体失声痛哭,然后以死殉情,倒在了爱斯米拉达的身旁。
音乐剧同小说一样都是悲剧结尾的,在最后卡西莫多抱着爱斯米拉达的尸体,失声痛哭地唱着《舞吧,爱斯米拉达》的时候,看了忍不住要掉眼泪。这与好莱坞动画影片《钟楼怪人》的大团圆结局相比,小说和音乐剧的悲剧性结尾不知要感人多少倍。
与众不同的音乐剧:
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诞生于法国巴黎,远离纽约和伦敦,先天就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的影响。而作品诞生后,从包装到制作推销的整个过程,也全部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的,而不像《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那样在法国诞生,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来包装和运作。因而,《巴黎圣母院》中几乎没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印记,观看过该剧的人也往往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
舞蹈角色与歌唱角色分离:
《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离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员不跳舞。这与当今大多数音乐剧处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在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会有侧重,但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歌唱演员也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更多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而《巴黎圣母院》则是将两者完全的分离,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个个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灯下的超级明星。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在<非法移民(The refugees)>, <愚人庆典(The Feast of Fools)>, <奇迹之殿(The court of the Miracles)>,<爱之谷(valley of love)>等几个大场面的段落中,舞蹈几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将舞蹈与歌唱完全分离,可以让两者更加投入于自己的演出,将各自的表演发挥到极致。而不需要因为歌唱演员的缘故而降低舞蹈的难度,也不需要因为舞蹈演员的缘故而影响声音的质量。当歌唱演员用声音表达情感时,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体表达复杂的感情纠葛。以爱斯米拉达一出场为例,当她演唱起<吉普赛女郎(Bohemia girl)>的时候,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热欢快的舞蹈,这样的舞蹈比演唱更能表现她内心奔放的思想。而当菲比斯演唱<心痛欲裂(Heartbreak)>一曲时,在他身旁的四位男性舞者只露着背影跳舞,让人感受到他黑暗的内心和痛苦的抉择。
在《巴黎圣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词来表达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台上同时表达了内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
在舞蹈动作上,编舞还给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显带有自由发挥的成份。同时舞者在舞蹈时还运用了栏杆、棍棒等道具,体现出了写实和写意的双重效果。
纯流行化的演绎:
在演唱方法上,《巴黎圣母院》完全运用了流行唱法,没有融入一点美声唱法。而在演奏乐器上,《巴黎圣母院》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一件管弦乐器。这两者都表明了《巴黎圣母院》追求纯粹流行风格的姿态。而在其他大多数音乐剧中,多多少少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见到纯流行乐器伴奏的情况。
独特的演唱安排:
在《巴黎圣母院》中特别偏重独唱,整场50段音乐中,绝大部分都是独唱,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接一首,而较少有重唱。合唱只有结尾等少数几个地方才出现过,而且采用的是事先录制好的背景式合唱。由于没有现场演员的参与,因此即便听到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实感。在大多数音乐剧中,为了更好地表现起伏的剧情和丰富的声音层次,一般会将独唱,重唱和合唱进行合理的安排,不会过份偏重于独唱,也不可能过份偏重于重唱或合唱。《巴黎圣母院》对独唱的偏好,会让人感到声音层次不够丰富,在形式上略显得单调了。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舞蹈角色和演唱角色的完全分离。 由于舞蹈角色不参与演唱,因此全剧的歌唱段落就全部落在了7位主要角色身上,这7个人在剧中全部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很少了,要一起重唱和合唱就更难了。好在剧中的每一首歌曲都非常好听,这也多少弥补了歌唱形式上的简单。
与众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
《巴黎圣母院》中的音乐共有50段。作曲者对于每一首歌曲都是独立成篇的,很少追求歌曲与歌曲之间共同的音乐材料。除了几首是完全反复之外,几乎首首都是全新的创作。因而你在音乐上很难找到歌曲与歌曲之间的联系,在欣赏时会有现场音乐会的感觉。如果在观赏时没有歌词提示,你闭上眼睛很容易感觉这是一张法国流行音乐的精选辑,而不是一部音乐剧。说的专业一点就是,《巴黎圣母院》没有采用大多数音乐剧采用的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手法。
《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与大多数音乐剧的创作手法不同。如今,绝大多数的音乐剧还是采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作曲者将几个主题音乐素材,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中进行变化,使其贯穿在整个剧目中,让人感觉到有些音乐片段会时时萦绕在耳边。这一手法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就非常明显,在《悲》剧中真正全新的音乐只占到了全剧音乐的三分之一,而全剧音乐就是根据这三分之一的音乐素材,将其进行变化和延伸而形成的。当耳边不时地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主题,既感到亲切又加深了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印象。
在音乐剧的创作中,对立统一的原则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既要有音乐的不断变化,又要有音乐的统一呼应。如果变化太多,会给人捉摸不定的感觉,如果统一太多,不免会让人有厌烦情绪。 《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创作手法,给人的感觉是变化有余,而相对缺乏统一。 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作曲者对自己的旋律写作非常有信心,可以保证每一首歌曲都优美动听,但如果让他运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反而影响了他对歌曲的自由创作,写得不自由也不优美了。
不用伴奏用录音:
《巴黎圣母院》中没有使用现场伴奏,这也是很少见的。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中,基本上都是乐队现场伴奏。 《巴黎圣母院》则是播放预先录制好的配乐。这一做法一开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因为人们感到录音会显得死板而没有生气,类似于现在明星假唱的感觉。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影响实际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全部是电声乐器演奏的,对于电声乐器而言,录音与现场演奏的差别并不大。而且在剧中也没有哪个地方需要音乐节奏上的松动,因此完全可以事先录制好,用一样的节奏数以万次的演奏。当然,最重要恐怕还是省钱,本来需要许多人的现场演奏,现在只要一盘录音带就解决了,作为一个长期演出的剧目,这样的方式可以省下一大笔费用。
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采用了耳挂式麦克风,演员把麦克风挂在嘴边,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耳挂式麦克风常常用在劲歌狂舞的歌星身上。在绝大多数的音乐剧中,往往把麦克风藏在头发胡子等看不见的地方,俗称隐藏式麦克风,因为这样可以感觉更象演员,而不是歌星。《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确实让许多人很吃惊。当演唱者每人一个耳挂式麦克风站在舞台上高声歌唱,配合着舞者的舞蹈和灯光,让人感觉就像是一场歌舞巨星的演唱会,很有视觉上的现场感,但相对而言,就缺少了一些戏剧的感觉。
高空特技尽显魅力:
剧中的高空特技也非常令人惊异。比如卡西莫多对着自己心爱的大钟倾吐内心爱慕之情的时候,三个大钟顿时从天而降,在每一个钟里面都有一个特技演员,他们扮演钟摆奋力地摇摆,撞击着大钟,发出震人心魄的声音。看着特技演员挂在大钟里面,作着各种各样的动作,配合着巨大的钟声,再加上卡西莫多热烈而近乎嘶吼的声音,绝对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场面。还有爱斯米拉达被吊死的一幕,以及卡西莫多在临终前的四位舞者吊在钢丝上的演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多少归功于高空特技带来的震撼。这些动作的表演者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他们中有许多是从运动员或杂技演员转行过来的,其中就有以舞蹈特技表演而名声大噪的<高动能(YAMAKASI)>七人团,著名电影导演鲁贝松曾经根据他们7人的高超特技表演拍成了电影《企业战士》,在欧洲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抽象的布景:
《巴黎圣母院》的布景是简单而有冲击力的。剧目一开场,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堵由几十块泡沫拼板拼成的大墙,再加上几根大柱,就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出神秘幽暗的气氛。这样的设计显然只露出了巴黎圣母院一个很小的部分,让人不能马上看明白,却能给人更多的想象。像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大多数音乐剧,在道具上则更多强调仿真,让人一看就明白,与他们相比,《巴黎圣母院》在布景的设计上要显得抽象得多。
在长达3小时的演出里,这堵高大威武的大墙始终屹立在舞台上,由于舞台的高度和宽度完全被大墙占满,已经不便于在纵向的平面上布置太多的布景和道具,因而在整个剧目中,大墙的前面始终保留了一大片空地,以便演唱者和舞蹈者有充足的舞台来表演。这样的设计使得舞台上大多数的时候只有演员,而没有其他的布景和道具,给人以现场音乐会的效果。
与众不同的好剧目:
像这样一部与众不同的剧目,自然比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同绝大多数著名的音乐剧一样,《巴黎圣母院》在诞生后遭受的指责也不少。比如《伦敦快报》评论说:几根丑陋的水泥柱子和一堵墙来代表美丽的巴黎圣母院,实在有失水准。《电讯日报》评论说音乐声音过于喧闹,而演员只注重嗓音而不注重表演,《泰姆士报》评论说歌曲的安排显得杂乱而没有层次等等。当然,赞扬和褒奖的评论要远远比批评的多得多。
《巴黎圣母院》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它追新求异的姿态,似乎也在向世人表明,这不是一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而是一部完全由法国人自己制造的音乐剧。
许多剧评家认为, 《巴黎圣母院》将引领当代音乐剧跨越80年代韦伯式音乐剧的影响,进而迈向表演艺术的新纪元。这个口气似乎太大了,不过,《巴黎圣母院》确实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好剧目,这话绝对不假,口气也一点不大。
Ⅳ 中央六台电影今晚七点放的是什么名字
CCTV-6电影
01:44
非完美交易
03:17
爱之谷
04:47
甩尾王2
06: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06:13
一切都好
07:56
光影星播客
08:03
摇摆De婚约
09:35
光影星播客
09:45
中国电影报道:电影快讯
09:50
镖行天下之七星端砚
11:37
光影星播客
11:44
音乐电影欣赏
11:51
镖行天下之神武大炮
13:40
光影星播客
13:49
圣诞奇妙公司
15:33
光影星播客
15:42
中国电影报道:电影快讯
15:47
现场直播
17:26
光影星播客
17:33
电影全解码(38)
17:50
中国电影报道(263)
18:11
光影星播客
18:19
龙形侠影黄澄可
20:06
光影星播客
20:10
中国电影报道:电影快讯
动物出击
22:01
光影星播客
22:04
今日影评(189)
22:12
奇幻森林
23:51
今日影评(189)
23:59
音乐电影欣赏
Ⅵ 法国巴黎圣母院里放的歌都是什么名字啊
1.序曲
2.大教堂时代
3 非法移民
4 弗侯洛的介入
5 波西米亚女郎
6 艾丝梅拉达你明白
7 爱的对白(钻石般的眼眸)
8 愚人庆典
9 愚人教皇
10 女巫
11 孤儿
12 巴黎的城门
13 诱拐
14 奇迹之殿
15 斐比斯的含义(“菲比斯”的写法按照音译可能会有很多种)
16 君似骄阳
17 撕裂(也译成心痛欲裂;撕裂我等等)
18 宿命
19 渴求甘霖
20 美人
21 以我居处为家
22 异教徒的圣母颂
23 生命摆荡
24 致命狂恋
25 阴影
26 爱之谷
27 享乐(欢乐)
28 命运
以上是第一幕
第二幕:
1 弗罗伦斯
2 钟
3 伊人何在
4 囚笼之鸟
5 判决
6 讼审
7 刑求
8 斐比斯(同样,菲比斯的译法各异)
9 身为神父恋红颜
10 骑士(坐骑 个人觉得翻译成坐骑比较合适)
11 迷途知返
12 探狱
13 清晨舞蹈
14 解放
15 月亮
16 哨赠予你
17 人世何其不公
18 求存
19 袭击圣母院
20 遣送出境
21 我的救主
22 把她交给我
Ⅶ 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基本简介
侯孝贤失金棕榈不遗憾:创作者想着竞赛就完了
侯孝贤过去尽管多次入围戛纳,但仅凭1993年的《戏梦人生》拿到评委会奖(同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拿到华语片至今唯一一个金棕榈大奖),此次他也成为了继王家卫、杨德昌之后,第三个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华语导演。回想15年前杨德昌凭《一一》拿到此奖,来自台湾的“侯杨”双星闪耀世界,而如今斯人已逝,侯孝贤在戛纳却依然止步此奖。
今年竞赛单元最大的惊喜便是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在SCREEN杂志的场刊评分上,该片拿到了3.5分的本届竞赛片最高分,在一份根据美国、法国、德国、阿根廷等七家场刊和媒体的竞赛片综合得分排名中,《刺客聂隐娘》也高居榜首,可谓是本届竞赛单元口碑最高的影片。侯孝贤为《刺客聂隐娘》筹备十多年,这部电影也是他在2007年《红气球》之后时隔八年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也是华语电影界今年最为期待的一部艺术电影。该片以9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刷新了侯孝贤的电影成本纪录。侯孝贤领奖时表示,拍电影不容易,尤其找到那么多钱来拍《聂隐娘》就更难了。
谈到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否会影响影片理解,侯孝贤表示,文化到深层之后,都是关于人的存在和生活,时间长的累积而变成文化,每个国家和地方都应该了解。任何文化的不同,是因为时间越久,人们产生生活特性,而造型出来,可以看到或者描述,这是大家共通的,在世界任何角落拍的电影,只要是关于人的,全世界都能看懂。
对于没能获得金棕榈奖,侯孝贤表示,最重要的是,你到底做了什么,你拍了什么,明白这些,就不会在乎得奖的问题,“自己有没有做到我最清楚,我来这里这么久,我的电影在很多地方都参加过竞赛,一个真正的创作者如果想着竞赛就完了。”他提到法国《解放报》上的评论,说“如果这部电影没得奖,就要拿火把丢死评审团”,他认为得到这些评价已经足够。
对于《聂隐娘》为何多年之后才出炉,侯孝贤表示,自己有七八年都在忙金马奖和金马影展,担任主席,占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华语媒体为侯孝贤抱屈:唐风古韵不敌移民黑帮
颁奖结束后,华语记者为侯孝贤未拿到大奖而抱屈。尽管雅克·欧迪亚是一位法国一流导演,善于拍摄风格化的类型电影,曾凭借《预言者》获得戛纳评审团大奖,但《流浪的迪潘》并非他导演生涯中最强的一部,在今年场刊评分方面也落后《刺客聂隐娘》整整一分(2.5分)。该片讲述的是一名泰米尔猛虎组织成员偷渡到法国,想过正常人的生活,却依旧卷入当地黑帮斗争的故事,移民与黑帮两种元素,既是现实批判呈现,又有类型片的离奇情节,整体完成度在本届竞赛片中较为领先,但不敌欧迪亚最强的作品《我心遗忘的节奏》和《预言者》。尤其该片本来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节奏,讲述一个黑暗的故事,但当男主角大开杀戒,将一众黑帮分子消灭后,最终的结局竟然就是他与妻子孩子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令人感到突兀,也不符合整体的艺术风格。雅克·欧迪亚对此的解释是,希望影片最后能带来希望,这种说法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说服力。
可以说,以欧美系为主的评委们在对《流浪的迪潘》的理解方面肯定比较充分,而面对《刺客聂隐娘》这样兼具风格化和文化特性的杰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有“不明觉厉”的感觉,已属不易。
外媒更推崇《索尔之子》 布兰切特未得影后引质疑
外国记者主要为获得评审团大奖的《索尔之子》抱屈,认为该片在风格化呈现上更有金棕榈像,而或许还是顾及处女作获奖,以及科恩自己犹太人身份的偏袒争议,《索尔之子》也未在评委这里创造奇迹。
另一大争议点来自并列的影后部分,原本媒体预测的获奖者应该是《卡罗尔》中的凯特·布兰切特,亦有可能是她与鲁妮·玛拉并列获得,因为两人在片中饰演的一对同性恋人非常细腻到位。然而获奖的只有鲁妮·玛拉,还并列了另一部法国影片《我的国王》的女主角艾玛纽尔·贝克特。贝克特同时是今年开幕片《昂首挺胸》的导演,本就被质疑是近年阵容最弱的开幕片,而如今由于鲁妮玛拉未到场,只有导演托德·海因斯代领,贝克特独自登台领奖,给她的掌声明显不如最佳男演员文森特·林顿。
法国影片入围五部得奖三部 引发“关系户”争议
今年戛纳竞赛单元的选片从片单出炉开始就被质疑不断,一方面,名声足以进入主竞赛单元的阿彼察邦、河濑直美、黑泽清、曼多萨等人均被“降级”到“一种关注”单元,而影片亮相后,明显可以看出质量并不比竞赛单元的大部分影片差。几位竞赛单元新秀的表现并没有真正爆冷的资格,甚至部分入围竞赛单元的名导演也拿出了平庸之作。
而法国影片在今年主竞赛单元中入围了五部,整体评价非常一般,除了《流浪的迪潘》质量不错,史蒂芬·布塞的《市场法律》中规中矩之外,麦温的《我的国王》、纪洛姆·尼克乐的《爱之谷》、薇拉莉·邓泽里的《玛格丽特和朱利安》均被媒体吐槽是“关系户”入围,大多都是由戛纳官方合作公司“CANAL+”出品的。最终法国人拿到了金棕榈、男女演员大奖。由于去年法国影片在戛纳竞赛单元颗粒无收,今年的成绩也被认为是一种补偿。
Ⅷ 求《巴黎圣母院》的感想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美丽而又善良的女神艾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演绎着一段传奇,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艾丝美拉达在广场上欢快的舞着,她有着美妙的歌声,使得所有人都被她吸引。与此同时,平时被人唾弃的卡西莫多成为了丑人王被大家簇拥着。卡西莫多被副教主支使去做坏事,伤害了艾丝美拉达。但在卡西莫多遭鞭打时,艾丝美拉达不计前嫌,用她善良美好的心灵包容了他,让卡西莫多心中深深的刻下了她的美丽。在那个不公平的时代中谁也不能得到丝毫的同情。人们恐惧黑魔法,厌恶吉普赛人。艾丝美拉达也难逃被诬陷而处决绞刑的命运。她心中那位能保护她的白马王子卫士长,更是眼睁睁的看着她即将被判处死刑。卡西莫多为了救她不顾一切,但是并没有出现什么奇迹。在艾丝美拉达死后,他便紧紧地追随着她。
在看完《巴黎圣母院》后,最多的就是对卡西莫多的同情,他的正直与单纯却深深地打动着我。他自小因为畸形而被抛弃,由副教主收养,长大后也不曾离开教堂。他从没有得到过别人的一点关爱,但是他的心灵却和他的外表大相径庭。他向往着美和爱情,然而,艾丝美拉达太优秀了,对他来说,艾丝美拉达是一位女神,是高高在上的,也绝对不容一个污点。他开始自卑,痛苦,他的爱情给他带来了痛苦。但是他们的爱超越了生与死,上帝终究给了他们一个爱的世界。最后的结局正是文章出彩的一笔,也是我最喜欢的。
前几天去内蒙古博物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只头对头倒下的恐龙骨骸。那段时间我们也恰好听到了实习导游的讲解,他们倒下的形态是十分奇妙的,好似是互相搂抱着。导游开玩笑说这是恐龙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我却以为这是巴黎圣母院的翻版。也许,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就是爱情的化身,代表着至死不渝的爱情。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在周日看了一场电影名叫巴黎圣母院,里面讲的是18世纪法国一场伟大的悲剧性爱情。它的女主角名叫爱丝梅拉达,在这个可怜的以卖艺为生的她竟被黑心的教堂副教主弗罗洛给盯上了,而最后却被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相救。最后的结果却是那么的悲惨。还好,弗罗洛最终遭到了报应,被卡莫西亲手推下高楼而死!我真为她感到可怜。看电影时我不禁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这部伟大的中世纪爱情悲剧,是由吉卜赛姑娘爱丝梅拉达引起的,当她在街边卖艺了来维持生活时,正好被有一颗恶毒心肠的教堂副教主弗罗洛给发现了。于是接下来便发生了一系列蜿蜒曲折的故事。爱丝梅拉达错误的爱上了弓手队队长弗比斯。弗罗洛却千方百计地想把爱丝梅拉达占为己有。为了正义,卡西莫毅然被背叛了他一直信奉入神的副教主。这是一种反抗,一种对当时残暴统治的反抗!
爱丝梅拉达斯死后,卡莫西抱着她的尸体死去,也算是得偿夙愿了。
电影中总是有太多让我们感动的东西,少女的热情和纯美,残疾的身体和善良的心灵。看完这部电影,我反复回想着那美丽壮观的场面,我要把卡西莫德美永远印在脑海中,以填补我那时对美肤浅的认识。
在那美丽而神圣的教堂中,竟影藏着如此丑恶的故事,更体现了当时社会歪斜扭曲的一面。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经典之作,它所蕴含的道理是无穷的,它的价值更是无穷的…………
巴黎,尤其是那时的巴黎,在夏日黎明时分得清新霞光得映照下,从圣母院的钟楼顶上眺望,景色真是灿烂多彩,绚丽迷人。让我们闭上双眼,默默为卡莫西与爱丝梅拉达祈祷吧!爱情是美好的,即使最后留下的仅仅是一缕尘土。人的欲望如果永无休止的发展,只会制造悲剧,毁掉美,毁掉一切!
一说起巴黎圣母院,人们自然会想到大文豪雨果的著名小说和电影《巴黎圣母院》。其实小说中所描写的曲折情节,不过是作家雨果的艺术构思而已。然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座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坐落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斯德岛上,建造历时182年。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开欧洲建筑史先河,因而具有划时代意义。巴黎圣母院也因这两方面名扬天下。
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正面塔楼高68米,屋顶正中直插蓝天的尖塔高达90余米。底层有3座并排的桃形大门,中间门上是《最后的审判》浮雕。南北两门上为圣母子浮雕。教堂内大厅可容纳9000人。
如果说艾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那么巴黎圣母院无疑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在巴黎,参观巴黎圣母院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旅游项目。而欣赏该剧更是不可替代的享受了。
雨果这位被誉为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文豪,他的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动荡的历史时期,当法国文坛正处于古典与浪漫主义冲突之际,他力主浪漫风格,以磅礴的气魄、丰富的想象力、华丽的词藻傲视文坛更以曲折离奇的情节震撼读者心弦。
在创作上,雨果一直是当时法国文坛的指标;他的诗丰富多彩雄浑有力,而自中年后,由于思想转变的影响,他的作品风格走向较灰暗写实的自然主义风格。 雨果终其一生,革命始终是其生活及写作内容之一大变因,革命而起的新政权带给他放逐的命运,但正印证“痛苦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放逐生涯虽不如意,却成为雨果创作最丰富的一段时光;大革命的局势和社会的颠沛也一直是她小说中的题材,纪实的内容及戏剧化的铺陈,不断地吸引不同时代的媒体和剧作家的注意,他的著作也依然感动着一代代的读者,不管是迪斯尼的卡通也好,百老汇的歌剧也好,雨果对时代的感触化为今日你我的感动,他的弊端在晦暗世界中画出一线光明,如同其一生不变的奋斗,象征着人性中最坚定的情操。
当亚伦波布里尔和克劳德米榭勋伯格以《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与《西贡小姐》(Miss Saigon)造成轰动,来自法国的作品逐渐获得世人的喜爱。近年一部来自法国的,改编自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的音乐剧新作,又在国际上引领瞩目的风潮。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基本剧情吧!群流离失所四处为家的吉普赛人来到巴黎市中心,见到了圣母院希望能从中得到庇护。可惜的是掌管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弗侯洛对于这群难民丝毫没有同情之心,反而叫侍卫队长将难民全数驱散。但难民中的艾丝梅拉达却也与侍卫队长腓比斯彼此一见钟情,互定终生。
在闹市里面的一场“愚人庆典”里面,常年多在圣母院的驼背怪人卡西莫多理所当然的荣登了“愚人教皇”的宝座,在嬉闹的颁奖过程中卡西莫多见到了艾丝梅拉达,一见倾心。
在圣母院里的副主教弗侯洛也见识到了艾丝梅拉达的美丽而凡心大动,这三个男人同时爱上了这个吉普赛女郎而痛苦不已;弗侯洛在内心里与自己所信仰侍奉的宗教展开角力、腓比斯则在旧爱(未婚妻百合)与新欢之间难以抉择、卡西莫多则因为自己的容貌丑陋与内心滋长的爱苗彼此拉扯纠缠着。
基本上年轻美貌的艾丝梅拉达喜欢的是长相俊俏又年轻的侍卫队长腓比斯,这让弗侯洛心里颇不是滋味,决定一定要设计拆散他们,他谋害了侍卫队长腓比斯比嫁祸给艾丝梅拉达,籍着教堂律法的权力一心想要得到她,在艾丝梅拉达抵死不从之下只好把她吊死。一心爱着艾丝梅拉达的卡西莫多在伤心之余将弗侯洛退下钟楼,抱着艾丝梅拉达的尸体伤心欲绝。
要想真正欣赏体会一部改编世界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巨著的音乐剧,那了解剧作者就很有必要。此剧由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词曲家Luc Plamondon及法裔创作歌手Richard Cocciante合作,一九九八年九月在巴黎国会大厅隆重首演。这出戏没有华丽的场景,但是灯光和活动道具的设计颇富巧思,音乐更是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因此在上演之后佳评如潮。短短不到一年内就售出了两百万张门票和七百万张音乐原声带,成为法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音乐剧,打破了过去由《悲惨世界》所缔造的纪录。
吕克•卜拉蒙东出生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农庄其父的养马场。在耶稣教会学校的古典课里他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而每到夜晚他便一头扎到Presley(猫王)Farre(弗雷)的音乐世界里,而萨特、海明威的小说又使他进入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从那时起,命运就注定了他的写作生涯。
吕克•卜拉蒙东创作于1979年的摇滚音乐剧“Starmania”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上演。 吕克•卜拉蒙东是加拿大魁北克地区骑士奖和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奖的获得者。
导演:杰勒。马丁
吉乐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组建了他自己的剧院“L'usine G”。吉乐集演员、剧作家、导演、制作、编舞、舞台设计于一身,20多年来以不同的艺术家身份在不同的国家里留下了成功的足迹。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他首次尝试执导在私营剧院上演的剧目。一直以来音乐歌唱与舞蹈的完美结合一直是他艺术生涯中的追求目标,而在这一领域里他一直是几个佼佼者之一,不仅如此,他的职业生涯还引导他成为歌剧导演。
法国版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对我来说,是一个奇迹,奇迹在于整个52首歌曲(包括序曲和终曲),全都如此优美,值得反复去听——并不是所有的著名音乐剧都能给人这种感觉。而另一个传奇在于,其它音乐剧中,我从来没有见过穿插如此多的现代舞,简直可以说,舞蹈和音乐的比重近乎各占一半。这些都让《巴黎圣母院》看起来新鲜和吸引人。
《巴黎圣母院》比较流行化,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音乐剧本身算不算一种流行音乐?很多人对音乐剧不感冒反而是由于它的“曲高和寡”——尽管音乐剧和歌剧或是芭蕾舞剧比起来应该属于大众文化。在我看来,对比传统音乐剧,也就是百老汇或者目前可以说就是韦伯的音乐剧,更加“通俗”的《巴黎圣母院》,能够成功的原因,就是摒弃了那些音乐剧华丽、庞大、歌剧一样的表演氛围,而好像摇滚乐队一样大多数歌曲用吉它和鼓作主要乐器,这样就没有传统音乐剧中热闹和够分量感的音乐,更侧重于音乐本身的旋律和感情,也就自然更容易入耳,它听上去与其说像音乐剧,更像一张法国情歌歌手的个人叙事性专辑,尽管不太可能成为音乐剧的主流,但是作为另类的新鲜的音乐,已经足够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巴黎圣母院》完全抛弃了交响乐团和深厚的演唱技巧,只是这些都限制在表现主题的比较狭小的范围,而这些为数不多的点缀又正是使整个剧能够表现出一种史诗的沧桑和沉重的部分。
《巴黎圣母院》与传统音乐剧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传统音乐剧的故事往往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歌曲穿插在其中,把故事情节缓慢地表演出来。而《巴黎圣母院》因为原著的关系,整个故事比较复杂,无法详细表达出来,所以,整部剧中,一首歌就要概括一段时期内发生的事情,显得非常匆忙,每段故事的前因后果几乎完全是一带而过,如果不了解原著,就根本看不懂每一场发生的故事,甚至连时间地点都搞不清楚。这样的匆忙一直到第二幕才开始变缓,故事已经进行了大半,爱斯梅拉达在狱中就成了后半段主要的故事部分。
在《巴黎圣母院》中,演唱者和舞者是分开的,演唱者没有过多肢体语言,几乎很少表演。而舞者帮助歌手表达想表达的思想,并烘托气氛。比如表演军官腓比斯同时爱上了两个女人的内心挣扎时唱着《心痛欲裂》,身后有四位男舞者疯狂舞蹈,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他进退两难的心情。还有加西莫多喜爱的三只大钟,他把它们拟人化,这时舞者在每只钟上舞蹈,把钟赋予人性。
《巴黎圣母院》对原著做了相当的改编,省略了原著一些细节,比如爱斯梅拉达的身世,国王对暴动的干涉等内容。不过仍然尊重原著,人物主要性格都没有改变,并进行了一定现代感的深化。但最主要的是,尽管《巴黎圣母院》的布景和服装没有用富丽堂皇的装饰,甚至不是中世纪的哥特风格——相反它非常现代,却很好的把握了原著的感觉。原著中用了相当多的分量去描述巴黎圣母院本身,音乐剧抓住了这一点,因此它并不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还包括了关于大时代变迁和人性压抑禁锢的内容,而这三者又是在剧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人性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吉普塞人首领的几段讲述流浪人民企求圣母仁慈却被残酷镇压的歌曲,以及孚罗洛与欲望苦苦挣扎的段落。孚罗洛在痛苦煎熬中唱着:你会毁了我,你会毁了我。身边的巨石向他移动,挤压他,他推开,巨石再次挤压,他再次奋力推开。那歌词就在这种挣扎里绝望地一遍遍重复:你会毁了我,你会毁了我。
关于爱情的歌曲自然更是以优美抒情见长。不论是军官腓比斯和未婚妻百合对唱的《钻石的眼眸》,还是腓比斯、孚罗洛与伽西莫多合唱的《美丽佳人》,或是爱斯梅拉达与百合合唱的《君似骄阳》,都相当动听。而录影带版本的伽西莫多由加拿大歌手卡鲁扮演,那种嘶哑浑厚的嗓音唱出对爱斯梅拉达感情的《愚人教皇》、《以我居所为家》和《舞吧,爱斯梅拉达》,特别是最后一首《舞吧,爱斯梅拉达》。
同样还有他唱的《钟》,他唱出三只钟敲响不同的含义,充满了爱怜,最后却孤独而悲哀地说:这些永远是在为别人而敲。
完全没有玩弄嗓音技巧的平实,每一句歌词都仿佛自内心发出,更是格外打动。
整部音乐剧道具设计也很独特,比如爱斯梅拉达处以绞刑的时候真的被吊在半空,舞台上最重要的象征巴黎圣母院的几块怪兽巨石由人在内部操纵移动(注意看会发现石头的四面都有一个伪装成裂痕的了望口)。还有最后孚罗洛的死,他应该是被伽西莫多从顶楼推下去摔死,但是舞台剧无法表现,所以设计成他从顶楼楼梯翻滚而下,作为背景的墙上每一个窗口在他滚下的时候灯光闪亮,最后扑倒在圣母院墙外。
总之,每一个细节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表现。
其实,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它好看,它好听。根本上,这才是《巴黎圣母院》值得一看再看的原因。
关于群舞部分,尤其是(钟)那一曲中,在三个玛利上的舞者是着暗红色的服装,在guasimodo和三口钟之间其了完美过度,且仿佛是guasimodo的化身附在钟上,为他吟唱.
个人理解不是很完美,望大家多多指责批评,如有补充更好,谢谢.
腓比斯,说起来自然是放荡无忌,薄情寡幸,冷酷无情。但是这几天看过几遍 DVD 后,我感觉他并不是这样一个百分之百让人唾弃的人。
腓比斯最可指摘的地方便是他与百合,埃斯梅拉达之间的关系,以及后来对埃斯梅拉达的始乱终弃,落井下石。但我认为,这并不只是他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问题。他并不是一个绝对没有道德约束,没有责任感的人,他之所以违背对百合的誓言,是因为艾斯梅拉达的倾国倾城,而他最后的“始乱终弃”,却也是符合他所在的那个阶层的道德观,对百合来说也的确是浪子回头了。
腓比斯第一次出场,是在 Intervention de Frollo 这首歌里,一出场便给人留下了冷酷凶狠的印象。但首先大家不要忘了,“皇家卫队长腓比斯先生”,正像百合所骄傲的那样,“臣属于国王”,他高贵的出身,优裕的生活并不会使他对流浪者有什么理解或同情,在他看来,这只是一群随时有可能在巴黎制造混乱的乱民而已,而身处他的职务,“将这批无赖赶尽杀绝”也是分内之事。
在下一首歌 Bohenne 里,腓比斯初次与他“生命中的黑天使”相逢,一霎那的惊艳,转为他脸上久久“不知身在何处”的迷茫。我一直觉得,这个情结给后面的剧情作了绝好的铺垫,因为在“钻石眼眸”里,他信誓旦旦又柔情脉脉地向百合许诺“我们的结合必定幸福甜蜜”,我觉得这并不是敷衍,而是他已经将身为未婚妻的百合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换句话说,他已经决定要与百合厮守终生,将她视为生命中唯一的女人(至于爱之谷里的 mademoiselles ,那纯粹是腓比斯风流成性使然,何况也只有肉体不涉及心灵的)。而艾斯梅拉达的突然出现一下子打破了腓比斯的人生大计,前提自然是腓比斯这个人意志不够坚定,但最主要的,却是因为艾斯梅拉达惊人的魅力,足以诱惑一个已慎重地选定终身伴侣的男人。他对百合的感情越真挚,越说明艾斯梅拉达的美丽与纯真的倾国倾城。
第三次出场是在“诱拐”(其实我觉得卡西莫多那样一点也不像诱拐,简直就是百分之百的绑架,不过如果指的是腓比斯的话,倒是绝对称得上“诱拐”了),此次,腓比斯趁着将埃斯梅拉达解救于水火之机,果断出手,顺口就定下了爱之谷的约会。(真的是好顺口,爱之谷一下子就从嘴里说出来了,这是不是说明了什么……)这一次,继续了“波西米亚”的轻浮,但此次,却也如那一次一样,机会对他来说来得猝不及防,在埃斯梅拉达的绝色面前他根本来不及思考,更别提想起来百合小姐了。美色当道,面对这巨大的诱惑,他的一切道德防线陷于崩溃,全部屈从于自己的本性(腓比斯的本性,还用我在强调么……好色…… -_-||| )。在埃斯梅拉达挣脱他的怀抱,眼看就要消失于漆黑的小巷时,他本能的脱口而出:“明天黄昏,夜幕降临时分,我和你约好在爱之谷!”
而随即他便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两难境地,他已经爱上了埃斯梅拉达的美丽,但也并没有将楚楚可怜的百合抛在脑后,虽然他清清楚楚地知道,一个一生一世, 直到时间尽头;一个只在此时,图片刻享受,但仍旧做不到心安理得地占有美色或恪守誓言。两个女人他都想得到,但是,对这两个女人的企图却是截然相反的。在他心里,百合仍然是“正室夫人”,地位毫无动摇,而他也准备一生一世呵护照料她的躯体;埃斯梅拉达,这个半路杀出的佳人,让他无论如何舍不得放弃一亲芳泽的机会,但以他的身份以及观念,他是绝不会想到要生生世世于这样一个卑贱的女子厮守的,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给自己真正爱艾斯梅拉达的机会,他安于让自己只恋她的美貌,而他的心灵,已经交给了百合保管(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心痛欲裂,是腓比斯出场之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真正亮出了他内心道德的挣扎,感叹自己选择的两难。但不管如何,爱之谷的约会已经订好,在这种事上,这个浪荡子的身体是决不会有他的心灵严格控制的。
第三次出场,就是与弗侯罗和卡西莫多一起在广场上各自感慨“美人”的时候了。大家一定还记得这个细节:腓比斯唱完了他那一段后,在三人的重唱之前,百合遭到流氓们的调戏,腓比斯很气愤地跳过去保护百合,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反正我是很感动的,因为,这不是别的什么时刻,而是唱美人的时候啊,美人,是这三个男人深剖心曲,对埃斯梅拉达爱意表达的一个高峰,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腓比斯并没有失魂落魄的紧跟艾斯梅拉达,而是依旧惦记着百合,哪怕是向我的一个同学说得那样,保护百合就是“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但仍然说明,百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虽然不是唯一的,但却是重要得无可比拟的。同时,自然也说明艾斯梅拉的美丽是如何动人心魄了。我认为,百合与埃斯梅拉达两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他越是爱百合,就越说明艾斯梅拉达有多大的吸引力,而他为埃斯梅拉达有多不顾一切,就说明百合的地位有多么重要,因为百合的地位始终是高于艾斯梅拉达的。
在音乐史上,任何的成功都成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在歌剧走到今天,社会也呼唤新的欣赏品位,但社会文化的进步又要求这样的有历史文学背景底蕴的作品。看看近现代的一些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大多是一夜成名却又被一瞬间遗忘;而历史名剧又缺乏创新,人们在欣赏的同时又缺少现代的气息。作为一名普通的从事基础音乐教学的教师,我想,在平时教学方面一定要既不忘记历史,又有现代的眼光,象这些难能可贵的作品,一定要介绍给学生,使孩子们能从小培养正确的欣赏价值观。我的这篇论文也许只能算作剽窃,因为我阅读了大量这方面的资料,有很多观点都是在经过学习别人的观点后,觉得有很价值后直接引用的,很是汗颜!希望老师和同学不要发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