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0最值得上电影院看的电影《1917》,真的那么好看吗
文 | 猫小姐
内地影院经过长达半年的休停期,终于,它重新与我们见面了。
翻看正在上映的电影片单,发现《1917》赫然在列。这部刚刚囊获奥斯卡三项奖项,以 “一镜到底” 的拍摄技术而闻名的好莱坞大片,几乎是这批上映影片中最让人期待,也是最值得在IMAX影厅上观看体验的电影。
李安这两年不断尝试新的电影技术,就是为了用高 科技 让观众在特定的影院里观看电影时能够有沉浸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1917》没有用3D,4K等技术,就能让观众直接享受到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整部电影用许多个长短不一的长镜头拼接成一个120分钟一气呵成的伪长镜头,外加上世界顶级大导演诺兰的御用剪辑师李·史密斯(Lee Smith)的剪刀手,将镜头剪接得肉眼看不出拼接的痕迹。
由于是一镜到底,观众会随着第一视角的镜头化身为在场的第三人,跟着主人公经历2个小时跌宕起伏的惊险经历,与电影角色同悲同喜。
关于这部电影的“一镜到底”不想赘述太多,外面已经有很多详尽的解说。今天我想从另一角度来解读这部备受争议的电影,虽然他在剧情方面受到部分网友的批评,但我仍觉得这是门德斯导演结合长镜头叙事拍出的最好电影。
不少人觉得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特别好,这不仅是“一镜到底”的拍摄缘故,还有导演为电影画面所注入的美学文化。
故事背景发生在1917年4月比利时和法国交界的伊普尔地区,是一战战区。导演对战场做了搭建还原,蜿蜒的战壕,无人区的铁丝网,一个个沼泽泥泞的坑洞,从土里破出来的一只残肢,被老鼠啃咬残缺的尸首,伏倒在地的死马,以及萦绕在上面密麻可见的苍蝇,战争的满目苍夷随即一表无疑。
然而在还原的过程中,导演还是做了最大限度的画面美化。实际上在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中的真实战场要比电影里的凄惨太多了,各种血腥的断裂尸体堆积一起,发臭黏稠的坑洞随时都能吞噬掉一个活生生的人。
电影重建了一个战区现场,却故意处理掉血腥恶心的细节,让观众观看时不会产生不适。哪怕主角Schofield被铁丝网钩破的手,都没有给出正面伤口。
导演无疑是灯光爱好者,为了重构战争的悲惨又不失画面的好看,他大量运用了光影、色彩作辅助,最后呈现出一系列唯美又悲惨的画面。
例如Schofield和Blake接到上级命令,带着 “取消行动” 的信件跨越无人区时的灰蓝昏暗,天空灰蒙蒙一片。空旷苍夷的环境加上随处可见的尸体,一股压抑的紧张感扑面而来。
当他们来到樱花树边,天蓝地绿花奶白,外加不远处屹立着断顶残破不堪的房子,一头瘦小的牛还在吃草。岁月静好和生灵涂炭被揉进了同一个画面,给我们带来强烈的 情感 对比。
接着是飞机坠地后的熊熊烈火,天蓝的空气弥漫着灰白的烟火,原本静谧的环境随着Blake的离世变得落坏不堪。
然而整部电影最能体现导演艺术造诣的当属这一幕,Schofield来到被战争摧毁的伊尔普城。 整个城堡在夜幕降临时犹如地狱一般 ,断裂的墙壁,迷宫般的小径,燃烧的火焰,摇曳的影子,时亮时暗的光影,不知何时出现的德国士兵。
Schofield就像是随时会被死神召唤的外来者,大胆地闯入了死亡之地。 那些断壁残垣像是一座座长短不一的墓碑,而他在墓碑围城的困地里全力奔跑。绝望、害怕、死寂......所有悲怆的 情感 通过Schofield不停歇的奔跑传递出来。
那一刻已经分不清是现实还是荒诞的幻想世界。 Schofield像被神眷顾般的全面开挂,躲过了德兵的追捕,最后纵身一跃,跳进了瀑布里。
通过场景的神化构建,加上光影渲染,音乐烘托,导演在高难度的 写实拍摄下 最终实现了 如梦如幻的艺术效果 。
当然,这一切和导演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的艺术审美分不开。
门德斯在江湖上早有 “天才导演” 的美誉,极具天赋的他凭借着初涉银幕的处女作《美国丽人》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那年年仅34岁。之后由他执导的《007:大破天幕杀机》更是被捧为“最佳007电影”。
而拍《1917》之前,他担任过戏剧导演,并且凭着戏剧《摆渡人》拿下托尼奖最佳导演奖。
众所周知,戏剧导演对艺术的要求要一名电影导演高许多,他不仅要兼顾整部话剧的视觉美感,还要调度演员的表演情绪,肢体语言。
这也就能解释他为什么能在一部讲战争的片子里展现那么多美丽的画面,而且细节处理得游刃有余,恰到好处。
以往的战争片往往会为了突然民族 情感 ,刻画出一个不怕死亡、勇敢冲锋陷阵的光辉士兵的形象。这些士兵不像是真实的人,更像是为了鼓励人民为国牺牲而创造出来的英雄领袖。
《1917》则不同,他用Schofield的视角展开来讲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士兵在一场战争中的真实感受,以此来表达电影的中心主旨—— 战争对全人类来说都是残忍且无意义的。 士兵们前仆后继地牺牲换来空洞的名号,可没有一个士兵是真正无惧牺牲的。
主人公Schofield选的是一个长相普通的英国演员来演,这样更符合剧本里的平凡人的设定。这个主角的反战情绪一直贯穿整部电影。他从一开始就不情愿接受这个“送信”的任务,长官吩咐命令时,他脸上明显的不愿,显然是对危险任务的极度害怕。
和Blake经历了差点被埋、死后重生之后,他不满的情绪达到顶点,抱怨Blake让他出来送死。
在德军的战壕里他看到贴在床头的一张全家福,是某个德国士兵的。原来那人也和他一样,来自某个地区的某个普通家庭,家里有着他的爱人、孩子。可是莫名其妙的,他们就来到了这个战场,相互不认识却要置对方于死地,甚至要为了上尉莫名其妙的要求就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们已不再变老》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多年后讲述起这场战役,他说: “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参加了这场战争。”
为什么?其实很多参加一战的士兵根本说不清,Schofield也说不清。像是当初被某种振奋的口号蛊惑,一时热血参了战,可真正到了战场才发现一切都是那么荒谬。
Schofield在上一场战役中立了功,所以获得了一个功勋章。他拿着这个章和别人换了一瓶酒,只因当时他太渴了。别人拼死换来的勋章,他却说:
在伊尔普城里,Schofield遇到了一个活着的普通法国女性,她的家园全被毁了,躲在黑暗的地牢里,和一个没有亲人的婴儿相依为命。这是整部影片最柔软的时刻,温柔的女性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站在昏黄的灯下宛若中世纪的画像。
她们代表着幸福的生活,Schofield转身离去, 亦代表着走进战争是从天堂走向地狱 。
在这场战役中,他经历得越多,看到得越多,就越为战争感到悲哀。这场战争不仅让两方的士兵相继牺牲,也让生活在战区地带的无辜法国百姓活在人间炼狱中。许多家庭流离失所,多少孩子失去家园。
即使后来,导演让他多少带着一点主角光环,在沿途的艰难险阻中不被打死,终于把停止进攻的信件安全传达到前线,救下1600名士兵的性命。可是Schofield的精神世界依旧没有变得更加高尚。相反,他更加笃定了战争的残酷,同时也为自己陷入这场时代的浩劫而感到悲凉。
故事结尾他悲伤地坐在树下,看着家人的照片,照片的背面写着 “Come back to us” 。
他还能回去吗?下一幕是生是死?谁也不知道。
然而,这部电影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一镜到底的摄影方式,镜头只能聚焦在主角身上,而 整部电影的配角完美沦为工具人 ,无法体现出他们的思维想法,从而无法对电影主题做升华补充。
导演请来了许多英国大牌演员来客串上尉,有卷福、斯特朗、费尔斯等等。可电影里他们只是闪现一下,十分政治正确地表达出了对下属的关怀,却没能表达出战争爆发的深层因素——士兵和军官的对立与矛盾。
而其中只有斯特朗饰演的Captain Smith中途提醒了Schofield一句,传达指令的时候一定要有其他人在场,因为 “有些人就想打仗” 。
本以为导演铺的这条线会在卷福饰演的Colonel MacKenzie那里爆发出来,最后突显一个军官的冷血好战,不惜用士兵的血肉身躯为自己升官加爵铺路,以此对军僚主义的专制暗黑加以批判。
可导演最后编排的是卷福一下就被Schofield说服了,以轻描淡写的一句 “让结束战争的唯一办法,是战斗到只剩最后一口气” 做结尾。虽是增添了卷福的人物弧光,却让整个结尾有种狗尾续貂的感觉,整部电影的故事立意一下变得单薄了。
当然,这样的剧情安排大概也是导演有意而为之。因为长镜头拍摄会导致无法另起镜头聚焦士兵背后的上尉们的行为及内心,所以无法全面展现这些重要军官在战争中起的作用,也就无法在电影里展现士兵和军官的内在敌对状态。
既然导演选择了这样难的拍摄手法和展现形式,势必要放弃掉一些东西。好在这部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异常的好,包括观影体验,沉浸式的感官,绝美的画面,这些都能抵消掉电影的那些不足。
总之,这依旧是2020年最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之一。
-END-
B. 电影《1917》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具体如下:
1、马克侵犯棠真时说“每个老板娘都是这样教我的”,这点让人感到恐怖,似乎明白为什么林妈妈反对翩翩跟马克在一起了,难道马克与林翩翩妈妈有什么关系。
2、警队队长收到的一张与棠宁上床的照片,网友表示应该是棠夫人拍下的,为了威胁警长不再追查案件。
3、结局其实并不难理解,文淇饰演的棠真,可以理解为棠家最后的“胜利者”,她对棠夫人是没有爱的,只有憎恨。
4、棠真最后说“不要丢下我一个人”,实际上也是一种威胁,她仅仅的攥住棠夫人的手,的确是不舍,但这种不舍不是出自爱,而是憎恨,“我不会让你这么轻易死的了。”
5、整部电影都在棠夫人的计划下进行,但没有想到最终棠夫人还是不能体面的死去,细想一下,棠夫人、棠宁、棠真看起来更像是每个时期的同一个人,这可能一种无限循环。
故事具有神秘感,引起观看欲
整个影片风格是非常有趣的,故事也很具吸引力。剧情有一种神秘感,不会说一看到开头就猜到结尾。
不同年纪和阅历的三位女明星不仅把这部有人性最黑暗的一面的影片直击观众内心。也演绎出了那个年代世风日下的人为了生存的不折手段,将女性的无奈和悲哀演绎的淋漓尽致。
三个女人的“撕逼”大戏也是非常能引来观众看热闹的心理。这年头从电视剧到电影,“不撕逼、不悬疑”基本是没有市场率可言,在观众心理就是烂片。
C. 电影《1917》怎么样
正如那位接下终止命令的指挥官麦肯锡上尉所言,战争一日不结束,所有被终止命令救下的人都会在另一处地方迎接新的死亡。可以坐在影院内,从镜头移动间接触战场带来的阵阵苦寒,不失为一种跨越时空的幸运。
D. 一战高分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战争场面,令人窒息
1917年4月6号,布雷克和斯科费尔德在战斗的间歇躺在一棵大树下。一名军官走来,要带他们见将军,两个小伙子跟在军官后面走入战壕。
在一战期间的英军,战壕修得非常精致,有两米多高,士兵在战壕里不用弯曲身体行走。战壕的走向是左右弯曲,就算炮弹落入战壕,左右墙体可以遮挡大量弹片,两边有整齐的挡土板,上面有沙包堆高。他们来到将军的指挥室,将军告诉他们送一封信到前方部队,命令部队四月七日停止对德军进攻。因为德军故意后退九公里,埋伏在那里,要歼灭英军,如果德军计划得逞,英军将有1600名士兵丧命。这个部队还有布雷克的兄弟。
他们拿到信马上出发,他们要穿过无人区,德军的占领区,穿过一条大河才能到达那支部队,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一天。
他们爬出战壕,来到无人区,看到战马的死尸,到处都是苍蝇,还有没有清理战友尸体,铁丝网,以及巨大的弹坑。斯科费尔德的手被铁丝网刺破,没有时间包扎,他们到了德军的战壕他才包扎好。德军的战壕都是混凝土浇筑,沙袋堆得非常高。他们搜寻德军的营地,铁床,还看到非常大的老鼠在偷吃食物。他们还找到了狗肉罐头,狗肉罐头的另一端是绊雷,一声巨响,斯特费尔德埋在了破碎的混凝土里。
布雷格把他的伙伴拖了出来,还好斯特费尔德没有大碍,就是眼睛里有很多尘土。他们走出战壕,看到一大片的樱桃树砍了,这都是德军临走时干的。他们来到一个小村庄,一个在前门进入,一个在后门进入,布雷克发现一桶牛奶,他尝了两口,还灌了一壶。
外面的天空有两架飞机对战一架德军飞机,德军飞机被击中,飞机朝他们的方向坠毁。飞行员着火,他们救出飞行员,斯特费尔德去打水给飞行员降温,没想到德军飞行员刺杀了布雷克,斯特费尔德两枪打死飞行员。布雷克失血过多死亡,斯特费尔德摘下了好兄弟的戒指和军牌。
这个时候有一队友军经过,友军的军官问了斯特费尔德一些情况后,他允许斯特费尔德搭乘他们的军车。
在一座炸毁的铁桥前斯特费尔德下了车,他从铁桥上攀登过去。他受到对面狙击枪的射击,斯特费尔德调整位置,向对面射击,压制对面火力,向那个掩体冲过去,在关键时刻射杀了敌军。
夜晚降临,他在这个小镇上前行,忽明忽暗的探照灯,德军也发现了他,不停地向他射击。他躲进了一处教堂,教堂正在燃烧,只剩下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远处的一个人影朝他射击,斯特费尔德赶快逃离,他躲进了一个地下室。他看到了一个女人,那个女人抱着一个婴儿,经他们交谈,这个婴儿是弃婴,他需要牛奶,他把牛奶倒给了那个女人,婴儿抓住斯特费尔德的手,女人告诉他,这个孩子喜欢你。
斯特费尔德要尽快完成任务,他冲出教堂。大批的德军发现了他,他左冲右突,子弹就在身边飞过。他纵身一跃跳去冰冷的河里,他随着河水向下游飘去,一个巨大的瀑布把他冲下去,他抓到了一个大木头。他慢慢有了意识,他爬过发涨腐烂的尸体来到岸边。
岸边有人在唱歌,他循着歌声走到树林,树林里很多军人,他们马上就要上前线。他打听这些军人,这就是他要找的部队,然后一路打听终于找到这里的最高军官,还有一分钟他们就要发起总攻,最后时刻,军官终止了总攻,也保住了这1600名军人的性命。
完成使命,斯特费尔德去找寻布雷克的兄弟,在战地医院找到了他的兄弟,斯特费尔德告诉哥哥布雷克的死讯,哥哥情绪一下子就奔溃了。斯特费尔德把布雷克的戒指归还给他的哥哥,一个人走到一棵大树下,四月的阳光照在斯特费尔德的身上,灿烂辉煌。
这是一部一战电影,一镜到底,观众跟随主角的视角前行,非常有带入感,有时候会有窒息感。影片的细节非常到位,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17年英军德军的战壕非常完善完美,感觉非常现代感。战场上的泥泞,深深的弹坑,铁丝网,乌鸦,巨大的老鼠,每个细节都非常有还原感。值得观看的一部好电影。
E. 《法国女人(1995)》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法国女人》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Sjl6tvyM18x-tgJVip6tmg
F. 玛塔.哈瑞是什么的
玛塔哈瑞
本世纪初首位色情女间谍---玛塔.哈瑞
玛塔.哈瑞:本名玛格丽萨.吉特鲁达.泽勒,是一名荷兰脱衣舞娘,一战期间被指控为德国和法国军队的双面间谍,1917年被法国处死。
她异域的舞娘打份,在寺庙中偶尔学会的神祀舞蹈,给颓废的巴黎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从1916到1917年之间,她勾引男人而获得机密,然后将机密买给外国政府,(将法国的机密情报卖给德国人).在此期间她频频更换她的高官情人,这一点很快得到法国政府的怀疑.而对她指控也将牵连不少法国男人.最重要的案件是她曾在好色的摩尔根将军家窃取了13部坦克的图纸卖给了德国人.很快她被宣判处以枪刑.她是一个高傲的姑娘,既然肉体的付出已经可以让她为所欲为,为什么还要走上这条不归路呢? 但后来的一些解密文件却证明她是无辜的.她在对自己的辩护中说道:"我是个妓女,但不是个叛徒."最终她穿上自己心爱的红舞鞋,走过吊桥,结束了自己年仅22岁的生命.
她的头颅在法国卢浮宫中保存了近半个世纪后不翼而飞.而躯体现在仍是法国医学院的教学模具.
至今在墨尔顿的间谍博物馆的一个展厨里面还陈列着一个铜制乳罩,在这个物品的旁边摆着一张名叫玛塔·哈瑞的体态丰腴的女人照片,她是一战时期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女间谍,因叛国罪,于1917年被法国当局处死。
1929年美国人将 玛塔.哈瑞的故事搬上荧幕,由嘉宝扮演的间谍哈瑞可以装扮成各种模样,跟随她心爱的波兰上尉.
G. 《1917》观后感
同事介绍看的。一句话影评:垃圾(看不懂)。
故事讲一个将军给一线士兵下令,要他穿越火线去传达停止进攻的命令。影片展示的是主角一路遇到的事情。在千辛万苦之后,主角成功的完成了任务。不能确信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主题。
对一些细节略为记录。
同事推荐我看这个电影是因为这个电影是“一镜到底”。我看之前查了一下,知道不是一镜到底,因此对这个贯穿整个影片的细节,没有多少感受。
电影一半的时候,我以为的“主角”死了。在他断气之前的一瞬间,我还在想,下半部电影怎么演啊?难道死成这个样子了还能起死回生?当然,马上就反应过来,另一个人才是主角。这个世界上,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谁说得清呢?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在别人看来,再大的主角也不过是他生命中的过客。
“主角”惨死是因为救了一个德国人。飞机空战,德国人被击落,飞机着火。主角和“主角”两人急急忙忙将德国飞行员救了出来。主角看着着火,受伤,惨叫中的德国人说,要不要把他结果了,给他一个痛快的。“主角”说,他需要水,你快去弄点水来。结果,”主角“就被德国人刺伤,主角回头只有将德国人击毙。”主角“失血过多,就死了。战争情况下,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犯罪?或者两人只是因为语言不通?一切都是未知的。
主角后来又阴差阳错碰到一个法国女人。同样是语言不通,但是两人还是能和谐相处。语言不通又不是问题了。
路上,有个帮助了主角的军官说,你把信送到的时候,一定要在有人的情况下,把命令告诉指挥官,因为有人想打仗。让人感觉,这个电影后面还有戏剧冲突,还有高潮。结果,信送到的时候,指挥官马上就停止了进攻。戛然而止。当然,指挥官还是说了几句,像是发牢骚的意味深长的极具哲理的话:这会儿让停,过会儿又让打,反正都是你们说得对。
PS:过于一句话影评“垃圾”二字,详述如下。早上听书,说到通过调查去了解用户的想法不靠谱。一个原因是用户会把陌生感和不熟悉当成是反感。我对于这个电影的感觉就是这样,这个电影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它超出了我对电影的认识,不是我熟悉的电影,因此它就是“垃圾”。
H. 我看过一个电影,讲的是二战时,一个英国人帮助法国参加空战,并且不顾个人危险返回占领区救了一个女子...
一战电影《空战英豪》
1914年,一战在欧洲打响。到了1917年,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许多国家都站在了
《空战英豪》剧照
统一战线联合对抗德国,尽管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海外死去,但处于别人的自由与己无关的歪理,美国首先还是选择了隔山观虎斗。
然而,不少热血沸腾的美国年轻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被逼放弃家族牧场的布雷恩(詹姆斯·弗兰科)看见了新闻里播放的飞行员,威廉为了家族荣耀发誓让父亲骄傲,富家子弟布里格斯决定开始自己的穿越大西洋旅行,因为种族问题被逐出美国的黑人拳击手尤金发誓报效收留他的法国...。虽然动机各不相同,但这38位年轻人却为了共同的飞行梦想加入了海外作战空军部队。
可战争远远超出这些单纯青年的想象,死亡无处不在,危险不可预料,面对战地空军平均只有三到六星期的寿命,他们无所适从。然而,在法国将军赛诺特(让·雷诺)和美国老兵瑞德·卡西迪(马丁·亨德森)的领导下,这些年轻人真正学会了为荣誉和和平而战。面对强大得令人生畏的德国侵略者,亲身试验机械技术尚不完整的新飞机,他们最终成为青史留名的“拉斐特飞行小队”!
看点:四十年来首上银幕的一战空斗 但枪弹横飞、原子弹出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了大多数战争片聚焦的宝贝,曾经让整个世界第一次簌簌发抖的那场大战早已悄悄被遗忘。也许是因为昔时的装备不够眩目,也许是因为它早已遥远,可第一总是应该有些特别的意义,特别是才刚发明不是太长时间的首批战斗机空战。
看中了40年无相应影片的真空段,《爱国者》、《独立日》的制片人迪恩·德弗林说动世界第九大富翁投资6000余万美元,邀来凭《骗中骗》获得奥斯卡的编剧,联合了从14岁起就是飞行员的导演托尼 ·比尔(据说也是二战物品最大的收藏家之一),且有《蜘蛛侠》系列里的二代绿魔詹姆斯·弗兰科加法国硬汉让·雷诺坐镇,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壮烈激昂的冒险故事本就是好莱坞挚爱,而从未涉足过的一战空战,则全靠飞行员的技术近身缠斗,所谓炮弹齐飞鲜血四绽,英雄气概比现今强了不止一倍。虽然为了尊重史实必须用老式双翼战斗机缠斗,但丝毫不露痕迹的特技却让视觉效果格外不俗。
古典帅哥突破之作?
尤记得80年代,尚是青涩小子的靓汤徒有英俊脸孔,却无发挥之地,一次飞入高空的《凌云壮志》成为了开启他尔后成为好莱坞权势一族的金钥匙。如今,相似的年纪,相似的职业位置,相似的关于飞行的题材,更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支持,长得和英年早逝的才子詹姆斯·迪恩异常相似的帅哥詹姆斯·弗兰科此次会不会也得到自己的突破角色?相貌古典深邃的弗兰科不缺实力,也不缺人气,捅破接近巨星的窗户纸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
飞行、空战、爱情、战友、英雄主义、勇气和忍耐,踏入异域气息浓烈的法国,虽然不可避免增添点白鸽飞翔绿树青葱的场景,却不至于像若干年前野心爆棚却误成战争恋爱三角的《珍珠港》一样俗套。可以说,之前从没有一部电影如此真实而准确的描述空战惊险,得到不少飞行员首肯的本片,成功的关键在于它到底是典型的动作为主、煽情为辅的商业战争大片,还是迈入了更有潜力成为经典的栩栩如生的刻画。
影片亮点影片之所以能从头至尾紧紧抓住观众,主要在于有以下三个亮点:
第一,没有神化拉法叶飞行中队成员,而是既写出了他们在战斗里成长的个性化历程,又揭示了他们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事实上,闻名世界的拉法叶飞行中队,起初有38人,最后扩展为265人。这表明一战时期的美国青年,不乏人道主义和救人危难的豪情义胆。“飞行中队”发展成了“空军部队”。
先说银行家、大富翁的儿子布里吉斯劳瑞,他毕业于哈佛大学,是奉公命参战。一开始乔治泰诺分配他与黑人拳手尤金基斯约同住一屋,他对上尉说不行,在家乡,这等于是主仆住一起。种族歧视和富家傲慢是如此显著。后来在空战中,尤金救了他的命,他才真心悔过,把带来的珍藏百年以上的名酒与尤金起喝,并当面认错。尤金是个十分直爽、勇敢的人。他之所以在巴黎拳击比赛已进八前4名后,突然来到拉法叶中队,他道出了其中原委:“这个国家比我祖国对我还好,我不能不为保卫它而战。”在对德空战中,他沉着、机敏,越战越勇。再说主人公布朗尼罗林斯,他比其余五个人到的晚,买了飞行服还不会穿。但因为他是牛仔,在空战过程中提高很快,最后成了顶尖高手。傲慢的飞机上画有鹰头的德军王牌驾驶员在空战中第次没有击落罗林斯,放了他一马。飞行小队长,也就是把豪华城堡让给美国飞行员们住的里德卡萨迪,养了一头狮子作为吉祥物。当罗林斯和伙伴们八住城堡之初,狮子还把他扑倒在地,让他吃了一惊。小队长的战友全都牺牲了,他心要为战友们报仇。他对罗林斯讲了德国王牌飞行员的情况,在影片快结束时,已经打下七架德机的罗林斯,终于击落了德军王牌贺驶员的三翼战机。
初次空战,拉法叶飞行队就牺牲了两个成员。这足以说明空战的残酷性。但是,从这天起,他们也成了空中杀手,被酒吧的英法飞行员们接受。他们饮酒、唱歌,尽管每次空战都有人牺牲,他们用这豪迈方式悼念战友,增强斗志。
《空战英豪》剧照片中还有个戴眼镜的笃信宗教的飞行员,初战前夕,读《圣经》,十分镇静。空战中,高声唱歌,十分勇敢。还有一个在美国用玩具枪抢银行又被疑为间谍的飞行员,他久久未击落敌机。一次空战中,他的飞机中弹了,迫降在德法陆军大战的战场,飞机压住了他的胳膊……是罗林斯冒着生命危险,砍断了他那拔不出的胳膊,使其保全了性命。后来,他用假肢继续驾机战斗,终于击落了德机。
第二,写出了空战的“瞬息万变”、激烈撼人。当年,飞机诞生不久,机速慢,要近战,敌我飞机你追我躲、我升你降,双方飞行员都能清楚地看见对方的面容。即使中了弹,飞机尾巴冒烟了,机翼损伤了,还能飞行一阵。《空战英豪》充分展示了一战时双翼或三翼飞机之间近战场面,使得观众如临其境,动魄惊心。再加上本片又运用了几可乱真的动画效果,更使得观众大呼过瘾。片中也有不少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像翻滚、翻转飞行等等,这无疑更强化了这部早期空战影片的观赏性。本片导演托尼·比尔也是飞行员出身,14岁时就取得了飞行执照,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特技飞行员。正因为影片是由有飞行经验的导演来拍摄,所以才拍得精彩动人、引人八胜。
笫三,空战是主线,爱情是副线,双线交织,相得益彰。美国几年前拍的《珍珠港》,爱情偏多,跌入了爱情片的困境。而《空战英豪》则是以空战为主,爱情为辅,主次分明。男主人公罗林斯与法国姑娘吕西卡的爱情,写得清纯、真挚,虽不乏浪漫主义色彩,但始终不落俗套,也没有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战争结束了,
电影剧照(21张)
罗林斯应约去了巴黎,但没有见到吕西卡。最后罗还是回到美国,办农场。罗与吕的相识,是在一次飞行训练中,忘了加足油,迫降时腿受了伤,而吕帮他包扎伤口。罗曾误认为她是妓女,当他弄清楚吕不是妓女之后,打听了她家地址,骑着黑马去找吕。罗通过交谈,了解了吕的哥哥嫂嫂被德军炸死了,留下三个孩子,由吕照顾。罗施展了牛仔的本领,为她们四人表演骑术,赢得了她们好感。后来,罗曾驾机去看他们,还带吕坐飞机上了天。当德军正进八吕的家乡时,罗未经长官批准,两次驾机去吕的家乡,第一次救回了三个孩子,第二次救回了吕,吕还受了伤,而罗又彻夜守候。影片至此,有个充满人情味的喜剧场景:当上尉按军法,要对罗林斯进行处置时,他宣读了上校的处理意见,充分理解了罗勇敢救助吕西卡家的义行,非但没惩罚,还奖给罗一枚奖章。上尉又提醒罗,此等违纪行为,不能再犯。当德国飞艇“齐柏林”号被罗林斯他们击毁后,罗林斯向上尉请了假,骑了摩托去兰斯医院找吕。几经周折,罗看到了吕和孩子们,他们正被吕的叔叔转移到伦敦去。
影片把空战和爱情穿插起来描写,突出了美法空战英雄的豪情与柔情(还包括友情、亲情)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队长里德·卡萨迪,每次空战中部尽全力保护这些美国飞行员,又能及时帮助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当他的飞机着火后,他驾机;中向了德国飞艇。他的壮烈献身,给了罗林斯、尤金等尚存的四名美国飞行员以极大激励。罗接替了队长职务,在最后轰炸德军仓库的空战中,罗像里德样,降落之后,又驾机去攻击德军机场,最后击毁了德军的三届王牌驾驶员,为战友们复了仇。
好久没有看到像《空战英豪》这样格调高昂、人物鲜活、场面精彩、故事动人的外国战争片了。赞赏之余,我们似乎还可潜心思索,寻找一些有益于我们战争片创新的东西。我少年时代就景仰的志愿军空军英雄张积慧,我大学时代就闻名全国的空军英雄王海,他们和我军空军英豪们的大量战绩,不正是我们今后摄制自己的空战片的极好素材吗?在迎接我军建军80周年时,大家多厶希望能看到我们自己的精彩的空战片啊。
I. 《法国中尉的女人》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法国中尉的女人》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ueOQwTiutOpx_7aKjRrN_A
J. 电影界传奇女性,曾主演《罗马假日》等影片,她是谁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知名舞台剧与电影女演员,晚年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特使【基本信息】
姓名: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
全名:奥黛丽·凯瑟琳·赫本·罗斯顿(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
原名:埃拉·凯瑟琳·凡·希姆斯拉·赫本·罗斯顿(Edl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
香港译名:柯德莉·夏萍
国籍:比利时
血统:有比利时、荷兰、英国和爱尔兰四国血统
语言:精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佛兰德语(原比利时官语之一,1980年并入荷兰语)等多国语言
出生:1929年5月4日,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Brussels)
逝世:1993年1月20日,因阑尾癌(Appendiceal Cancer)逝于瑞士沃州的托洛彻纳茨(Tolochenaz)
【样貌特征】
发色:棕色
瞳孔:棕色
身高:五英尺七英寸(170cm)
体重:103磅(47kg)(来源:传记《奥黛丽·赫本的私密肖像》)
三围:34A-20-34(来源:1953年《名人侦探》杂志)
服装尺码:6
鞋码:10
血型:A型
【家庭成员】
远祖:英王爱德华三世(King Edward III of England)
苏格兰玻斯威尔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James Hepburn, 4th Earl of Bothwell)
父亲:约瑟夫·维克特·安瑟尼·赫本-鲁斯顿(Joseph Victor Anthony Hepburn-Ruston)英国银行家
母亲:艾拉·凡·赫姆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荷兰贵族后裔,爵位为男爵
长兄:阿尔勒·罗伯特·亚历山大·寇勒斯·凡·尤弗德(Arnoud Robert Alexander Quarles van Ufford)荷兰贵族后裔,爵位为乡绅
次兄:伊恩·埃德加·布鲁斯·寇勒斯·凡·尤弗德(Ian Edgar Bruce Quarles van Ufford)荷兰贵族后裔,爵位为乡绅
配偶:梅尔·费勒(Mel Ferrer)(1917.8.25~2008.6.2)
安德烈·多蒂(Andrea Dotti)(1969.1.18~1982)
伴侣:罗伯特·沃德斯(Robert Wolders)(1983~1993)
长子:西恩·赫本·费勒(Sean Hepburn Ferrer)(1960)
次子:卢卡·多蒂(Luca Dotti)(1970)
宠物:约克夏犬 出名(Famous)、山姆(Sam)
小鹿 依比(Ip)
杰克罗素犬 Missy、Tuppy、Penny、Piceri、Jackie
【其他信息】
爱好:芭蕾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意外的事:获得奥斯卡奖
2生平简介
童年
奥黛丽·赫本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约瑟夫·维克特·安瑟尼·赫本-鲁斯顿是一位英国银行家,母亲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荷兰贵族后裔,袭有男爵的封号,家族谱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爱德华三世。赫本的全名原本为“奥黛丽·凯瑟琳·鲁斯顿”,但在二战后,由于她的父亲约瑟夫偶尔发现自己的母系先祖中有“赫本”这个姓氏,于是把自己的姓氏改为了“赫本-鲁斯顿”。因此,为了合乎法律规定,奥黛丽的名字也相应修改为“奥黛丽·凯瑟琳·赫本-鲁斯顿”,一般简称为“奥黛丽·赫本”。
【注】奥黛丽·赫本是英王爱德华三世和苏格兰玻斯威尔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苏格兰玛丽女王的第三任丈夫)的后裔。詹姆士·赫本的后裔中,与奥黛丽同一时代的好莱坞名人还有凯瑟琳·赫本和摩纳哥王子雷尼尔三世(娶格蕾丝·凯丽为王妃轰动好莱坞),而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中也有亨弗莱·鲍嘉这样的好莱坞明星。实际上他们和奥黛丽是远房亲戚。
赫本六岁开始就读于英国伦敦的贵族寄宿学校(1935年~1938年),但旋即遇到父母离异,父亲离开了家庭,之后赫本离开英国跟随母亲一起回到荷兰的娘家。1939年时她进入安恒音乐学院(Arnhem Conservatory)学习芭蕾舞,之后二战爆发,宣称中立的荷兰被纳粹占领。当时的身份文件大多为手写,为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国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烦,她母亲篡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制造了一个荷兰假名艾达·凡·赫姆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与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笔之差,便于伪造),但是这个名字从未合法登记过。
当纳粹侵占安恒后,由于谣传母亲的家族带有犹太血统,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视为帝国敌人,不但财产被占领军没收,赫本的舅舅也被抓入集中营,母女俩被迫过着贫困的生活。在战争的饥荒期间,赫本经常靠郁金香球茎以及由烘草做成的“绿色面包”来充饥,并喝大量的水填饱肚子。长期的营养不良促成她日后瘦削的身材。虽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断锻炼她最爱的芭蕾舞,即使穷到要穿上最难捱的木制舞鞋也没关系。在此期间,赫本曾为荷兰地下游击队秘密工作(包括表演芭蕾舞募集捐款、传递情报等),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1944年安恒战役,此时16岁的奥黛丽成为一名志愿护士,战役期间很多盟军伤兵被送到了赫本所在的医院,其中一名受伤的英国伞兵在赫本和其他护士的帮助和照护下康复,这名伞兵就是后来的导演特伦斯·杨,他在1967年执导了赫本主演的《盲女惊魂记》。
踏入影坛
二战后,1948年,赫本与母亲(赫本父母于1938年离异)带着省吃俭用存下来的100英镑迁至英国伦敦。她在这边打工边寻找深造的机会。1948年,赫本进入著名的玛莉·蓝伯特芭蕾舞学校(Marie Rambert`s)学校学习芭蕾舞,期间曾因没钱缴学费返回荷兰,并在一部荷兰影片《荷兰七课》中饰演一位空姐——一个跑龙套的角色。经过数月训练后,赫本被告知她不适合当芭蕾舞者。为了面对家庭的经济压力,她转而成为兼职模特儿,并参与歌舞团演出;这年赫本击败多数应征者,成为音乐剧《高跟纽扣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团员。由于表现突出,她正式参与了另一部音乐剧《鞑靼酱》(Sauce 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国电影《天堂笑语》露脸,正式成为电影演员,并在一些电影中扮演较次要的人物。她在《神秘客》中首次扮演配角。之后她在电影《双姝艳》里施展舞技,同时接演另一部电影《蒙特卡罗宝贝》(Monte Carlo Baby)。为了拍摄后者的法国翻拍版《前进蒙特卡罗》(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奥黛丽到法国出外景,期间演出意外被坐在台下的法国著名女作家高莱特夫人一眼便认定她是自己作品《金粉世界》(Gigi)中“姬姬”一角的化身,便邀请她到纽约好莱坞出演音乐剧《金粉世界》的女主角,进而开启赫本到美国发展的机缘;同时,她还被《双姝艳》导演推荐给威廉·惠勒,参加了其新影片《罗马假日》试镜,获得非常好的赞誉,从而得到这部电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奥黛丽·赫本到美国正式参与舞台剧《金粉世界》的演出。她在其间十分出色,广受人们的欢迎,并因此获得世界戏剧大奖(Theatre World Award)最佳女主角。但为赶拍《罗马假日》,她在《金粉世界》里的演出被迫在巡回八个月演出后结束。这年因无法兼顾事业与婚姻,她取消与未婚夫詹姆士·汉森(James Hanson)的婚约,但两人日后仍保持良好的友谊。
1953年,并与好莱坞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正式上映,由于成功刻画剧情,该片放映后迅速风靡世界。赫本在片中扮演楚楚动人的安妮公主,表现出公主高贵、优雅的气息,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一头黑色短发,在金发性感女郎风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尤其剪成赫本头表现出的天真无邪,使她成功赢得多数人的赞赏,“赫本头”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美她。大量的报纸欣喜若狂地赞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员。许多报纸评论称赞赫本说:“一位新嘉宝诞生了!”。据说英格丽·褒曼在意大利观看《罗马假日》时,竟发出一声惊叫,她丈夫罗西里尼问她:“你为什么叫喊?”褒曼说:“我被奥黛丽·赫本深深感动了。” 赫本不仅俘虏全世界亿万青少年的心,同时连评论家们也都不知不觉被她吸引。1954年3月25日,赫本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三天后,因《美人鱼》(Ondine)中的精彩表演再荣获心峤保═ony Award)殊荣。
1954年她与亨佛莱·鲍嘉、威廉·荷顿一同演出比利·怀德拍摄的爱情片《龙凤配》。由于《美人鱼》的演出加上抽烟过量,赫本在医生的建议下到瑞士修养,不久接受一同参与《美人鱼》演出的演员梅尔·费勒(Mel Ferrer) 的求婚,两人于9月24日步上红毯。
1955年奥黛丽·赫本再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可惜未获奖,同年因意外首度流产。之后几年,她主演的《战争与和平》、《甜姐儿》、《黄昏之恋》等片都获得不错的评价,声势扶摇直上。但丈夫梅尔的演艺却遭遇挫折,逐渐转到幕后。1959年赫本三度怀孕,为防止半年前的流产再度发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约,直到生下第一个儿子西恩·赫本·费勒(Sean Hepburn Ferrer)后才同意主演《蒂凡尼的早餐》。
转型
虽然《蒂梵尼的早餐》的作者原属意玛丽莲·梦露饰演女主角霍莉·戈莱特丽(Holly Golightly),拍摄过程赫本也一度为了主题曲是否采用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与约翰尼·莫瑟(Johnny Mercer)的《月亮河》(Moon River)而与电影公司起冲突,是事后证明她的演出与坚持是对的:1961年奥斯卡金像奖获得两项音乐性奖项,奥黛丽·赫本第四度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这部片她的演艺生涯再创高峰,但她开始挑战更有演技难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双姝怨》的演出,但评价平平;之后的《谜中迷》试图挑战悬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还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这部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的歌舞片获得8项奥斯卡的奖项,但主演的赫本却因由别人幕后代唱的关系无法获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见了罗伯特·沃德斯,这个后来被她称为“灵魂伴侣”的男人影响了赫本原已经出现危机的婚姻。在赫本与安德烈·多蒂离婚后,两人最后成为永久的人生伴侣。
赫本的第二次婚姻,与多蒂的结合使她息影七年,广大观众十分怀念她,电影公司和圈中的人物都希望她能再次出山。1976年,不安于“贤妻良母”生活的赫本终于重返影坛,与因演007谍报员詹姆斯·邦德而名噪一时的辛·康纳利一起主演《罗宾汉和玛莉安》,影片描写中古传说中随十字军东征归来的农民英雄罗宾汉与离别十八载的爱侣之间的一段深情。该片的首映式在纽约举行。当赫本前往出席之前,她非常不安,阔别影坛七年,电影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会怎样对待她?
在首映式之前,赫本还不得不尽快飞往好莱坞,在美国电影学院表彰威廉·惠勒接受终生荣誉奖的仪式上发言。她朗读了一首自己写的诗,结果博得满堂喝彩,这使她又惊又喜。接着她又飞往纽约参加首映式。首映式在广播城市市音乐厅举行,赫本一到,约有6000人向她欢呼,用唱歌的声调齐唱到: “我们爱你,奥黛丽!”
赫本对此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她被人们的热情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看到人们并未对我感到腻味,我很感动。”
然后她再飞往好莱坞,出席该片在西部的首映式,并在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发仪式上担任授奖人。这对电影明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她这回是为当年即第48届最佳影片《飞越疯人院》授奖。赫本息影七年,感触颇深,但她最难忘的是,好莱坞没有忘记她,电影没有忘记她,广大观众没有忘记她。
她虽然息影多年,但演技并未逊色。继《罗宾汉和玛莉安》后,她又主演了《血统》(1979)、《哄堂大笑》(1981)、《直到永远》(1989)。然而,进入70年代以来,欧美的妇女解放运动日趋高涨。妇女不再满足于做男人的玩物和附庸。她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和男人一样工作奋斗。近年来不少女演员成功地塑造了这种新女性的形象,很受欢迎。相比之下,赫本复出后仍然跳不出天真无邪、活泼善良的少女形象,这就不能不给人一种落伍、怀旧的感觉,令人感到哀叹、惋惜,这也是她重返影坛后所拍四部影片均不很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奥黛丽·赫本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她在黄金时代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正如她自身一样,留给人们美好的印象太强烈了。她在电影史上所占的独特的一页,是不会被岁月所抹掉的。1991年4月22日,美国林肯中心电影协会向赫本授予Gala荣誉奖,该项奖自1972年起每年向全世界最资深望重的艺术大师颁发,获奖者先后有卓别林、劳伦斯·奥立弗、伊丽莎白·泰勒、詹姆斯·史都华等影界巨星,这是对赫本影坛生涯以及非凡演技的崇高褒奖。
赫本晚年,仍然老骥伏枥,为公益事业发着光和热。1988年,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在这个职位上,她不时举办一些音乐会和募捐慰问活动,并不时造访一些贫穷地区的儿童,足迹遍及埃塞俄比亚、苏丹、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孟加拉等亚非拉许多国家,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爱戴和欢迎。1992年底,她还以重病之躯赴索马里看望因饥饿而面临死亡的儿童。她的爱心与人格犹如她的影片一样灿烂人间。199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雷莎修女获悉奥黛丽·赫本病危的消息时,命令所有的修女彻夜为奥黛丽·赫本祷告祈使其能奇迹般地康复,祷告传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彻纳茨(Tolochenaz)的住所,因乳腺癌病逝。为表彰她为全世界不幸儿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将该1993年度奥斯卡人道主义奖授予了她,此时赫本已离世,由其子西恩·赫本·费勒代领该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