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是谁
弗朗索瓦·特吕弗,戈达尔,阿伦·雷乃
B. 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安乐死去世,生前曾有过哪些代表作品
戈达尔的代表作品有:《我们的音乐》《狂人皮埃罗》《一切安好》《芳名卡门》等等。
《狂人皮埃罗》是让·保罗·贝尔蒙多和安娜·卡里娜共同出演的一部电影,根据莱昂内尔·怀特的长篇小说《沉迷》改编。影片了讲述费迪南德为了从沉闷枯燥的中产生活中解脱出来,将前女友玛丽安娜带到南方,两人却爆发出感情危机并最终导致血案。费迪南德婚姻不幸,同时又被单位解雇。在一场派对中,他邂逅了前女友玛丽安娜,重燃昔日情缘。玛丽安娜跟随着费迪南德来到南方。但不久后,费迪南德发现玛丽安娜正遭到黑帮的追捕。相处中,玛丽安娜给费迪南德起了绰号“皮埃罗”。故事的最后,皮埃罗杀了玛丽安娜,自己也自杀了,他在死亡的前一秒后悔了自杀的举动,但已经来不及了。
C.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艺术主张、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有克罗德•夏布洛尔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尔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紧接着有特吕弗的《四百下》 ,阿兰•雷乃的《广岛之恋》 ,后来,1960年及以后,又出了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竭》 ,艾里克•罗梅尔的《狮子座》 ,最后有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 。
“新浪潮”作者电影的风格,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 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 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D. 和瓦尔达告别,和新浪潮告别,和一个时代告别
阿涅斯 ‧ 瓦尔达(Agnes Varda,以下简称瓦尔达)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开拓者,3 月 28 日上午于巴黎家中去世,享年 90 年。 她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思考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为传统法国电影注入新活力,其作品深深影响了戈达尔、特吕弗等新浪潮电影的代表性人物。
近年来,瓦尔达把她的精力放在纪实性影片的创作上,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观众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职业生涯中的所悟所感作。在 2000 年出品的纪录片《拾荒者和我》中,她以收集、收获和回收为主题,回顾了自己的所有作品,一些评论家将这部视为她的杰作。
瓦尔达早期的一些电影充满了戏剧性,不仅带有浓厚的女权主义色彩,而且极具煽动性,正是些作品决定了其影视作品的艺术特点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讲述了一个流行歌手在等待癌症检查结果的 2 个小时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幸福》(Le Bonheur,1965)则讲述了一个年轻丈夫背叛妻子的故事。
早在 1959 年特吕弗的《400 击》和 1960 年戈达尔的《气喘吁吁》等新浪潮电影代表作出现之前, 瓦尔达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拍摄风格 。她在 1955 年出品的《短角情事》中率先使用两条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一条线索是一对夫妇试图挽回婚姻,另一条线索是法国小渔村村民们治理水污染的经过。这种叙事方式成为了新浪潮影片的一大特色,并深深影响了戈达尔、特吕弗以及阿仑 · 雷乃(担任《短角情事》的剪辑工作)等导演的创作风格。而在雷乃的引见下,瓦尔达认识了许多巴黎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女主角 Corinne Marchand 和男主角 Antoine Bourseiller 的合照。这部影片具有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内容极具煽动性,这是瓦尔达电影的一大特色。via Criterion Collection
法国电影有两大流派,一派是以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以及侯麦等《电影手册》(Cahiers Cinema,André Bazin 任主编)影评人为首的右岸派。另一个派别,是政治化和自由化程度更高的左岸派,其代表人物是雷乃、Chris Marker 和瓦尔达等人。
「刚开始接触电影制作时,我总是有很多疯狂的想法,并希望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她继续说。「现在我看过各种类型的影片,其中一些感人至深、画风优美。我非常注重影片的质量。所以我既不拍商业电影,也不依靠明星来赚取眼球。 我从不拍摄别人写的剧本,因为我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
瓦尔达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捕捉日常生活中充满哲理性的瞬间。via Photofest
她的影片既含有虚构的成分又反映了 社会 现实,她还在很多作品中表达了性别平等的主题。 「瓦尔达强烈地感觉到,新浪潮存在非常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女导演很难获得制片公司的支持,即使是 1962 年新浪潮代表性作品《五至七时的克莱奥》问世后,她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波士顿大学法籍教授 T. Jefferson Kline 在接受这篇讣告的采访中说,他是「对话阿涅斯 · 瓦尔达」一文的编辑(Agnès Varda: Interviews,2013)。「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她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遭到不公平的对待,这另她感到非常气闷。她只是和丈夫去了一趟洛杉矶,她说当她回到法国的时候,她就像不存在一样。」
1962 年,瓦尔达与导演雅克 · 德米(曾执导《萝拉》、《瑟堡的雨伞》)结婚,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德米去世。1968 年至 1970 年间,他们夫妻二人居住于好莱坞。在这里,德米为哥伦比亚电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指导了《模特商店》,瓦尔达则创作了电影《狮子、爱、谎言》。瓦尔达的这部影片将 1960 年代末洛杉矶的沉思美学与纽约的反主流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影片制作阵容包括 Warhol 所钟爱的 Viva;音乐剧《长发》原著的作者 Gerome Ragni 和 James Rado;以及地下电影制片人 Shirley Clarke)。在同一时期,瓦尔达还拍摄了纪录片《黑豹党》,黑豹党的领导人 Huey Newton 当时已被监禁,影片中包括了一段对其的采访。这部影片受法国电视台委托而拍摄,但在当时依然受到了打压。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瓦尔达结交了大门乐队的领头人 Jim Morrison。瓦尔达和德米在法国时,Morrison 曾拜访过他们。根据 Stephen Davis 的传记作品《Jim Morrison:生、死、传奇》,1971 年,Morrison 的葬礼在巴黎的 Père Lachaise 公墓举行,瓦尔达是葬礼上仅有的 5 人之一。同年,瓦尔达在法国签署了《343 名荡妇宣言》(Manifesto of the 343)。在这份请愿书中,343 名女性表示自己曾经堕胎,并抗议因堕胎而可能遭受到的起诉。
拍摄于 2009 年的一张瓦尔达肖像照。她是唯一一位在新浪潮电影运动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女性导演。摄影:Owen Franken
1972 年,瓦尔达的儿子 Mathieu Demy 出生,迫使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Mathieu Demy 现在是一名演员。瓦尔达在上一段婚姻中育有一女,德米接纳了这个女孩并将其改名为 Rosalie Varda Demy。Rosalie 现在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她和 Mathieu 都是瓦尔达仍在世的亲人。1975 年的一次采访中,瓦尔达对女演员 Mireille Amiel 表示:「尽管我很开心,但我仍对这次工作和人生的刹车(因生育而暂停事业)感到悔恨。」于是,瓦尔达在家中接起一条约合 91 米的电线,用来连接摄影机和麦克风。有了这条「脐带」一样的电线,瓦尔达成功地采访了达格雷街上的店主和她的邻居,并最终创作了影片《达格雷街风情》(Daguerréotypes,1976)。
瓦尔达的电影《功夫大师》(Kung-Fu Master!,1988)因其演员阵容而颇受争议。这部虚构的故事片讲述了一个成年女性(由瓦尔达的朋友、女演员简 · 铂金饰演)爱上了一名十几岁的男孩(由瓦尔达的儿子饰演)。影片的名字正是片中男孩最喜欢的街机 游戏 。这部影片的法语名后改为《Le Petit Amour》(小恋情)。这部电影与瓦尔达的另一部作品《千面珍宝金》大约在同时拍摄。 这两部影片都因跨越了事实与虚构的边界,而被瓦尔达称为「幻想传记片」。
德米去世后,瓦尔达制作了 3 部电影作为纪念:剧情传记片《南特的雅克 · 德米》;为纪念《柳媚花娇》上映 25 周年的纪录片《洛城少女二十五岁》以及《雅克 · 德米的世界》。
1991 年上映的《南特的雅克 · 德米》剧照,右侧是主演 Philippe Maron。瓦尔达拍摄这部影片纪念 1990 年去世的丈夫雅克 · 德米。via Sony Pictures Classics
之后的几年里,瓦尔达相对沉寂。直到 1999 年,瓦尔达第一次使用数码相机拍摄了电影《拾穗者》。这部电影重启了瓦尔达的艺术事业。在之后的日子里,瓦尔达的事业已经习惯了这种沉寂和复苏的轮回。『好吧,她只不过是跟着克莱奥游览巴黎』。但其实,瓦尔达在拍摄前已经仔细构思了整部电影。」
在 1985 年的影片《天涯沦落女》中,影片以一具女尸开头,随后以纪录片的形式揭开了这具女尸(Sandrine Bonnaire 饰演)生前的故事。Kline 说:「电影中每一个移动镜头的结束,和下一个镜头的开始,都有着相同的视觉提示。这使得观众能够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电影。」
Alison Smith 是《阿涅斯 · 瓦尔达》(Agnès Varda,1998)这篇批判性研究的作者。她认为 瓦尔达「是一个诗人,她以生活中的物体,和人们使用这些物体的方式为题」 。这篇讣告在撰写过程中曾采访 Alison Smith,她在采访中补充道:「瓦尔达是一名艺术家,她持久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一直吸引着我。她带着这两种特质,探究了日常生活,以及人们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她对生活细节的运用尤其令我着迷。」
2008 年上映的影片《阿涅斯的海滩》中的一个场景。穿黑衣服的演员是瓦尔达。摄影:Cinema Guild,via Photofest
纽约电影节导演 Richard Peña 曾将《拾穗者》介绍给美国观众,并称赞这部影片和瓦尔达的《阿涅斯的海滩》为「新一代非虚构电影制片人的试金石」。
曼哈顿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了瓦尔达的影片、视频和一个名为《努瓦穆捷的三联画》的装置作品,这个装置作品由 3 块屏幕组成。Smith 说:「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瓦尔达)80 多岁时转行研究装置艺术这一决定都非常了不起。 她的活力令人敬畏。 」
撰文:John Anderson
翻译:熊猫译社 驰逸 & 王奕琳
编排:Antoine Yang
Copyright © 2019 T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E.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精神之父是谁
安德烈·巴赞,1918—1958,《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影评人,被誉为新浪潮电影之父。
F. 法国导演戈达尔在家中安乐死,他对电影行业有过哪些贡献
他对电影行业的贡献有革新了电影的语言和拓展了电影的主题。
据报道,世界著名导演戈达尔在家中实行安乐死,享年91岁,众所周知,导演戈达尔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执导的电影超过100部并且获奖无数,著名的代表作有《精疲力尽》、《随心所欲》、《人人为己》等,曾经获得第1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第3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可以说戈达尔的一生与电影形影不离,电影影响了他而他也极大地促进了电影的发展。
戈达尔的离世,宣告了法国新浪潮运动的最终落幕。众所周知,法国新浪潮电影有五虎将的说法,他们分别是特吕弗、夏布洛尔、侯麦、里维特、戈达尔,其他4位导演早已经离世,此次戈达尔的离世,使得轰轰烈烈的法国新浪潮电影最终拉下了帷幕。
G. 最近迷上了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有哪些值得推荐呢
许多人都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但是大多数人喜欢看悬疑剧或者爱情剧。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看这些电影的,或者说看多了这类电影之后有时我们也会想换换口味。有人问,迷上了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有哪些值得推荐呢?第一部是《表兄弟》,第二部是《四百击》,第三部是《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三、《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是瓦尔达第二部作品,这部电影虽然说是电影,但是大部分内容是实时记录的。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名歌手,故事主要发生在咖啡馆、巴黎街道以及公园里,讲述的是这位出名的歌手等待身体检查结果的故事。
大家还有什么电影可以推荐一下的吗?
H. 著名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去世,他生前都有哪些优秀作品
戈达尔在世的时候,曾拍过《狂人皮埃罗》和《阿尔伐城》,还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
戈达尔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电影,他从19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极高的导演天赋,并且拍了很多炙手可热的电影,一直到91岁逝世,他这一生无怨无悔,完全奉献给艺术。他在全世界都有非常高的位置,而戈达尔影响了很多艺术家,他的成就空前绝后,被称为法国第一导演。
第三,戈达尔《筋疲力尽》,是一部烧脑之作,是新浪潮的开山之作。
哥达尔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采用的是纪实的手法,描述了青年人的渺茫与无助,一群人陷入孤独的精神世界,处处透露着一股无尽的虚无。这部电影记录了战争之后的残忍与无奈,绝对是经典之作,到现在依然被奉为经典。
I.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的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 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电影,在整个少年时代里,他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是电影导演之中文学素养比较好的。他曾经相当崇拜巴尔扎克,在他的屋子里,悬挂的文化名人照片中,就有巴尔扎克的--这个自称用笔完成了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法国作家,很长时间都在从精神上激励少年特吕弗,去投身文化事业。
15岁的时候,特吕弗就在巴黎发起了大众电影俱乐部。这个俱乐部主要是聚合了很多喜欢电影的青年人,一起对电影进行研讨。这可以说是电影天才特吕弗,走向他后来辉煌的电影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个俱乐部里,他和伙伴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电影的氛围,纠结了一批热爱电影的死党。
那段时间,对他影响最大、促使他走向电影事业的引路人,当属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他找到了他,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教诲。巴赞对他的电影观和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巴赞的具体指导下,特吕弗一步步走向了电影的迷人领域。
1953年,21岁的特吕弗进入了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工作,这个职位主要是拍摄一些关于法国农业的科教纪录片,显然使他无法满意,很快他就辞掉工作,在《电影手册》杂志和《艺术》担任了编辑,这期间,写了大量的电影评论,成为了当时法国著名的电影评论家。特吕弗是少数从电影评论家转向电影导演,并且取得了成功的人。要知道,一个美食家有时候并不见得是一个好厨师的。
这期间,他撰写了理论文章《论法国电影的倾向》,成为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被让.吕克.戈达尔、阿仑.雷乃等所推崇。但是,这个时候,特吕弗显然不愿意只是做一个电影评论家了,1957年,他发表了电影评论《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之后就去了意大利,跟着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罗西里尼,开始学习电影导演技术,于1959年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四百下》,一下子就获得了成功。这部影片讲述了少年安东尼的成长故事,他在学校和父母之间游走,进行很多生活尝试和各种冒险。1979年,他在影片《爱情长跑》之中,又插进来了影片《四百下》中的一些镜头,暗示同一个电影主人公历时性的成长过程。
从此,特吕弗几乎完全放弃了电影评论,专门进行电影导演的创作。此后一直到他1984年去世,他几乎每一年都要导演一部影片,一生一共导演了23部影片。期间,他还做了一项文字工作:因为崇拜希区柯克,他后来到美国专访了希区柯克,出版了访谈集《论希区柯克的电影意艺术》一书。
1960年,他导演了影片《枪击钢琴师》,这部影片通过一个钢琴师的人生遭遇,讲述了他在爱情和一桩谋杀中左奔右突的故事。影片是典型的特吕弗式的电影,黑白片的色调描绘了幽雅感伤的巴黎生活和记忆。
1963年,他导演了影片《柔肤》,讲述了一个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后来因为男人的外遇而遭到毁灭的故事。特吕弗显示了他对人类感情、尤其是爱情关系的准确以及十分微妙的把握,对人类常常越过藩篱去寻找新鲜感情的冲动,以及这种冲动所带来的后果和痛苦,都进行了十分精微的展示和探讨。
1967年,他导演了影片《黑衣新娘》,这部影片塑造了一个为了爱情而疯狂报复的女人:女主人公在结婚的时候,新郎却死在了她的怀里--他被枪杀了。于是她就在随后展开了对五个凶手的报复,影片相当惊险和激烈。但是因为这是向希区柯克致敬的影片,完全是在模仿希区柯克的影片风格了。加上作品本身也是改编自一个美国作家的原著,影片的对白都是英语,并不是特吕弗的一部成功之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而且,扮演女主角的演员珍妮.莫里身材也不好而且显老,整个影片没有什么看点。
1975年,他执导的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讲述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被爱的疯狂所毁灭的故事,探讨了爱情与人生的复杂关系。
1980年,他又执导了影片《最后的一班地铁》,展现了巴黎在二次世界大战沦陷期间的一个爱情故事。影片的主演都是法国首屈一指的演员,女主角是被称为欧洲第一夫人的德芙诺,她的精湛演技可以说是出神入化,扮演了一个在两个男人之间游移的女艺术家,结尾是她牵着两个男人的手,向戏中的观众以及戏外的二战结束而谢幕,有着双重的意味。
1981年他导演了影片《隔墙花》,它讲述了一个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的男人,再次遇到过去的恋人,这个恋人刚好和丈夫住到了他的隔壁。之后,两个人发生了无可阻挡的旧情复发,这样一个激情故事很难有什么好结果--最后女人开枪杀了男友后自杀身亡。芬妮。阿尔丹扮演了这样一个表面热情温存,而实际上却为了爱的占有而疯狂的女主角。
在特吕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个极端的处境,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对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有着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生动的把握。而特吕弗也特别的擅长发掘法国女演员的长处,像是法国最著名的女演员德芙诺、伊莎贝拉.阿佳妮、娜塔丽.贝依、让娜.莫罗、弗朗索瓦.多莱亚、芬妮.阿尔丹等等,都和他有着愉快的合作,他在银幕上呈现了她们--这些可以说是法国乃至欧洲最迷人,也漂亮的女人们的风采。
特吕弗可以说是真正的获奖大户和常胜将军,他的影片先后获得了法国嘎纳电影节大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等50多项奖项,他的影片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获得了成功。1984年,他因病在妻子、电影演员芬妮.阿尔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死在了她的怀里。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作品集
演员作品集
绿屋 Chambre verte, La (1978-4-5)
第三类接触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1977-11-16)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5-24)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2-26)
导演作品集
情杀案中案 Vivement dimanche! (1983-8-10)
隔墙花 Femme d'à côté, La (1981-9-30)
最后一班地铁 Dernier métro, Le (1980-9-17)
爱情狂奔 Amour en fuite, L' (1979-1-24)
绿屋 Chambre verte, La (1978-4-5)
痴男怨女 The Man Who Loved Women (1977-4-27)
零用钱 Argent de poche, L' (1976-3-17)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5-24)
美女如我 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 (1972-9-13)
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 (1971-11-18)
床地风云 Domicile conjugal (1970-9-9)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2-26)
骗婚记 Sirène Mississipi, La (1969-6-18)
偷吻 Baisers volés (1968-9-4)
黑衣新娘 Mariée était en noir, La (1968-3-22)
华氏451度 Fahrenheit 451 (1966-9-15)
柔肤 Peau douce, La (1964-4-20)
二十岁之恋 Hatachi no koi (1962-6-22)
朱尔与吉姆 Jules et Jim (1962-1-23)
射杀钢琴师 Tirez sur le pianiste (1960-11-25)
四百击 The Four Hundred Blows (1959-5-4)
捣蛋鬼与恋人 Les Mistons (1958-11-6)
J. 《四百击》--无处安放的童年。
《四百击》是法国新浪潮代表作之一,导演特吕弗。新浪潮的电影有个特色,就是走上街头拍,想到哪儿是哪儿,情节自然写实。这样的节奏放在《四百击》里,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主人公安托万无处安放的心,在随意的镜头里四处漂泊,悄无声息得日渐羸弱:
四百击是法国俚语,意思是一个捣蛋的小孩要挨四百下打才能变得听话。而安托万就是一个所谓的“无药可救”的孩子,他并没有挨四百下打,不过家庭、社会、学校让他所承受的“教育”反而比四百下棍棒伤害更大,冷漠的母亲、对他绝望的继父、只会体罚叫家长的老师、不良商贩……使得他的是非观非常扭曲。
他是母亲年轻时放纵的产物,所以母亲一直将他视为污点,对他没有任何关爱;而继父又不是亲生父亲,一开始对他虽然关爱有加,可惜对他的耐心有限,几次的顽劣行径使得继父与他决裂。在这样一种没有爱的环境下,他对外物的判断只包括对自己是否有利,比如逃课时撞到母亲在外偷情,他反而庆幸母亲不会将他逃课的事说出去;为了不上学他可以编造出“母亲过世”的谎言。整部电影就是他不停地用各种天真的想法搞砸所有事,他总是渴望变好,可惜他就像在迷雾中迷失了的孤儿,跌跌撞撞无数回也不会有人给他指明前进的方向。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组正反打镜头:安托万进监狱后母亲探监时他的情绪变化,从最初等候访客到来时的无比期待,到看到来者是母亲时无比失望,再到两人同框时他的沉默不语。家对于他来说永远不是避风港,即便电影中期母亲出于某种原因开始善待他,母亲对他而言也只是一种折磨。
尼采说:“真的,人是一条污水河。你必须是大海,才能接受一条污水河而不致自污。”而十二岁的安托万无法拥抱母亲,他只好选择拥抱大海。
不幸地是,这部电影还是导演特吕弗的真实写照,他通过电影把自己解剖,把血淋淋的童年横陈在观众面前。他告诉大家电影叫四百击,告诉大家他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不过我以为,他更想告诉大家的是没有一个孩子不需要关爱,对一个孩子的管教打四百下没有用,四千下更不会有用。我一定不要成为这样的母亲呀!看完电影的我如是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