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真爱》观后感
电影《真爱》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电影《真爱》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观看了电影真爱,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泪水几次无声的流淌,我深深的感动、感慨?
影片是真人真事,讲述的是新疆维吾尔族大娘阿尼帕和她的丈夫阿力马洪,在那个极度艰难的岁月里,收养了来自六个民族,十九个孩子的感人事迹。
影片从三个空间展开情节,第一个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粮食是那样的短缺,人们无法吃饱肚子。而善良的阿尼帕大娘,只要看见流浪的孩子,就一定把他们领回家来,用她的话说:“就是每人少吃点,也比让他们在外挨饿受冻强。”多么感人的话语,多么质朴的情怀,多么伟大的母爱!
为了给孩子们多吃一口饭,她在刺骨的冰水中洗羊下水,丈夫不分黑夜白天的打铁,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一大家人的生活,但远远不够,画面几次出现,阿尼帕和丈夫把食物分给孩子们后,而他们两个所剩无几。为了给孩子们穿衣服,夫妻两个不断地把自己的衣服去改成小孩的衣服?
八十年代,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一大家人终于不住毡房,搬进大一点的房子,但孩子们大了,需要的口粮也更多了。阿尼帕大娘和丈夫还是不停地去洗羊下水,干各种各样的活,常年的劳累,让他们苍老了,脚步蹒跚,白发耀眼,皱纹纵横,阿尼帕终于病倒了。但他们没有放弃一个孩子,一直坚持下来。
到了二十一世纪,孩子们都远走高飞,到各处去谋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阿尼帕夫妇依然守护着他们的那个家,守护着那口大锅,就像丈夫阿力马洪所说:“锅在,家就在”。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阿尼帕的亲生孩子阿尔曼为了保护那口大锅,永远的离开了人间?看到这儿,我的泪水再次涌了下来,这种超越亲情,跨越民族的大爱是人间真爱,是最无私的母爱!
对于这位最善良、最伟大的母亲,我的所有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还是用给她的颁奖词来赞美她吧!“不是她的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苦累,一肩挡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最后,向这位母亲致以深深的敬意!
;㈡ 电影《爱》观后感800字
一次翻作文书,无意间看见了这篇文章,于是我又认真的看了一遍。
文中主要讲述了一只鹿刚刚当上爸爸,他满怀欢喜的出去进一个爸爸的义务——觅食。可是,当他来到一个小湖边的时候被一个猎人看见了,于是猎人举起了手中的枪,“呠”的一声打中了他的腹部,顿时血流如柱,这只鹿爸爸倒下了,他到死都没有尽到做爸爸的职责,充满了对人类的憎恨永远的闭上了双眼。
作者借着这片文章来呼吁保护生命,呼吁爱。文章从鹿的世界着笔。当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鹿类被残忍的杀害,我感受到人类的凶残,还觉得他们没有人性。鹿类完整的家庭就这样被人类拆散了,每个人都会觉得痛心,但是对那些凶残的猎人来说,这是平常事。我也要呼吁人类不要滥杀无辜。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爱的范围还广阔的,人类应当爱同类,也应该爱大自然中的生物。让我们共同保护环境,珍惜即将灭绝的动物吧。
㈢ 电影Elle 观后感
米歇尔是一家游戏公司的老板,在同事和朋友们眼中,她为人冷淡疏离,行事雷厉风行,是一个无坚不摧的女人。可是,就在某一天晚上,米歇尔被闯入家中的蒙面暴徒强暴了。
米歇尔没有报警,因为她的父亲曾是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而作为他的女儿,米歇尔再也不想和警方和媒体打交道了,她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查出事件的真相。米歇尔要解决的麻烦还有很多,她的儿子娶了一个咄咄逼人的女人,她的母亲即将嫁给一个比她年纪还要小的男人,她的前夫有了新的约会对象,而她正在和她最好的朋友的丈夫偷情。某一日,暴徒再度潜入了米歇尔家中,这一次,米歇尔看清了他的面貌。
上面是豆瓣对这部电影的介绍,一贯的法国电影风格,低成本,小制作,没有心理学的背景,挺让人看不懂的,即便是我这个在法国学习生活工作过几年的人,也似乎从电影中看到了很多彬彬有礼之外的真实人生故事,更贴近生活,更符合人性。
米歇尔在被强暴后显得很平静,而不报警,是因为在那个看似痛苦万分的过程中,她获得了巨大的性满足,而这种看似变态的满足感,直接唤起了童年时与父亲的情感连接,父亲因为虐待和杀害被处以终身监禁,这其中想必也掺杂着对于她的侵害,那些记忆中的闪回,多年来面对这段历史的耻感,让她无法面对无法原谅父亲,表面上对虐待多抗拒,潜意识里就对被虐待有多渴望,只有被强暴这样一个无法复制的机会,才能发现潜意识里蕴藏着的渴望,内心强烈的冲突与恐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现实中铁板一块的防御。
米歇尔因为前夫的一次家暴决定远离,意识中的抗拒被虐待,现实中对前夫新欢的嫉妒,儿子听从女友摆布的软弱,父亲在童年时留给自己无法去面对的记忆,都在刻画着她对曾经挚爱的前夫以及父亲和儿子作为男人一个整体存在的恨。
年迈的母亲仍然沉溺于性满足,撞见母亲年轻的性伙伴的不堪,以及对母亲不能在童年时保护自己的愤怒,米歇尔在母亲弥留之际大声说出了所有的不满,却无法拒绝母亲最后的期待:去监狱看一眼父亲,并试着原谅他的过去。羞愧难当的父亲得知米歇尔即将来探望的消息自杀了,他的离去并未给她带来安宁。
亲密关系的相爱相杀,延续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养育过程中的强势与控制,扼杀了儿子的自信,如此造就的阉割焦虑,让他在自己的关系里软弱无能,听任强势女友的摆布,米歇尔试图介入的时候,却收到儿子最无情的反击,好在那是个充分尊重个人主义的社会,不论是已经成人的儿子还是年迈的母亲,都能够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女人敏锐的第六感让她认出了强暴者-自己的邻居,圣诞趴体上主动挑逗,甚至借着来家里帮忙的机会有意以身相许,却意外的发现对方只能在强暴他人的时候获取欲望,两人几乎发现了自己的完美性伴侣,在虐待与被虐中体验着强烈快感,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奇异的情感连接。
与最好的朋友丈夫的偷情看起来像是满足自己的性欲,真相却是米歇尔对男人这个整体存在的恨早已让她改变了性取向,而最好的朋友,才是她真正的爱人。
影片的最后颇具戏剧性,米歇尔决意砍断男人对于自己的影响,在又一次邻居的强暴中让儿子适时出手将强暴者杀死,帮助儿子在工作中自立让他成长,向好友坦诚了自己与其丈夫偷情的事实,借此让他们的婚姻走向末路,这一切彻底切断了米歇尔与男人的亲密关系,也让她与父亲留给自己的心理遗产彻底告别,最后一幕,是牵着女友的手慢慢的向前走......
异性只是满足期待,只有同性才是真爱。
㈣ 观后感300字以上
观后感300字以上
观后感作文300以上。也是写观后感也是一个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最佳体现,勤加练习才能写出好文章,好的观后感读起来就像在品一杯香茗,写观后感的同时也是在完善自我。那现在就一起来看看观后感作文300字以上的范文吧。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第一篇
看完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我感慨颇多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个情节:当马修老师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飞出来的卡片,上边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我想这一幕不仅感动了我,还会感动所有观看过影片的观众们。这就是用爱心培育出的情感的种子,用爱心灌溉出的教育的结晶。“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有得到尊重的权力。”无论这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如何。会犯错也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在我们眼中的“问题学生”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我们应该用爱心试着换回迷途羔羊,而不是逼他走向极端。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马修老师是有心人,能敏感的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变化。马老师善意的谎言激起了一个顽劣学生最真实的自信,同时马老师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唤起了孩子最宝贵的感恩之情,他无疑是成功的。正是爱创造了奇迹,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字眼最美好的感情。
教育是需要真诚和爱的事业,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传输,而是用自己的爱心、尊重、信任甚至是欣赏这些构建起来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池塘底”教养院的少年都是我们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的父母有的是在战争中死亡,有的母亲是未婚妈妈,有的是弃儿,他们是社会中最孤苦无助的弱势人群。“池塘底”教养院用皮鞭和一道道铁门禁锢着孩子们的心灵。许多老师采取了默认,忍耐或同流的方式,但马修老师,用他的爱心和耐心,温暖了那些少年,而且还组成合唱团呢!其中最有天份的莫翰奇,长大后去读音乐学院,成了一名音乐家。
“池塘底”教养院用皮鞭和一道道铁门禁锢着孩子们的心灵。扼杀了孩子的灵性,院长肆无忌惮的惩罚击碎了孩子们尚未丢尽的尊严,语言伤害比体罚更杀伤力。看罢,我激愤,他不是老师而是魔鬼。作为老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尊重那些犯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呵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和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老师的魅力在于睿智,伟大在于宽容,力量在于关爱。我们老师对学生多一点真情付出,多一些关心爱护,让犯错的孩子有机会改错,用微笑、宽容、理解、欣赏每一个孩子……最终就会看到窗口飞出的写满祝福的飞机,那是孩子们放飞的理想,放飞的心灵!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第二篇
去年暑假师德培训,秦校长给我们介绍了几部电影,最近我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法国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老师在来到少管所后,用自己充满阳光的心灵和至爱的音乐打动着曾经受过伤害,曾经在懵懂中犯过错误,曾经将自己的心灵紧紧封存的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并且带领他们打开心扉,迎接阳光照射心灵的故事。
这位老师,就是主人公马修。四十八年前,他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当年合唱团中的领唱莫杭治后来成了指挥家(当然,他的成就是因为当年马修发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因为母亲病逝回家的时候,当年合唱团的伙伴佩尔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马修的日记。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感人的一切。佩尔诺当时是个孤儿,总在周六的时候等在大门口,希望父亲会来接他。后来马修被学校解雇了,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佩尔诺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修先是拒绝,后来又不忍心,回来把佩尔诺带走了。佩尔诺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杭莫治的成材,佩尔诺的成长,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因此这部影片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我们品位(味)。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第三篇
学校组织大家观看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了以后感觉有很多的借鉴意义。电影中的学生都是一些问题学生,而我们学校的各个班级中也会有个别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就更多了,电影中马修老师的成功和校长的失败给我很多启发。
这部电影非常感人。影片中的马修老师用音乐启发孩子,他不顾院长反对,硬是要将学生组一个合唱团,它发觉这群叛逆的小孩有音乐天份,它要让这群小天使高声欢唱生命之歌。另一位是不屑参加合唱团的男高音同学,但他老是在扫地时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马修老师听见,觉得悦耳动听,于是在一位夫人来参观时安排了一场独唱,获得全场观众的赞赏。这群孩子从一开始不服从马修老师,花招百出的捉弄他,经常气得马修老师七窍生烟,到最后孩子非常喜欢马修老师,感谢马修老师没有放弃他们,让他们唱出自己的天空。马修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取得了自己教育的成功。我相信这些学生通过参加合唱团不仅学会了遵守纪律,增强了自信心,也陶冶了情操,他们的人生可能因此而改变。由此可见,一位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老师也深感责任重大。
影片中的校长则是一个失败的典型,他凭借自己的判断确定是那个坏学生(不知道名字)偷了学校的钱,在不经过调查的情况下对那个学生又打又骂,并最终把那个学生赶出了学校,后来事实证明是冤枉了那个学生,但却酿成了恶果。那个学生为了报复校长放火烧了学校的宿舍,幸亏同学们都不在里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一个学生他的道德品质可能是不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坏事都是他干的,我们不能凭自己的经验去看待他的一切。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常有这样的思维定势,不问青红皂白地责骂学生,不仅不能教育学生,反而会让自己的工作陷于被动。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早有耳闻的经典电影,传说中的德育优秀作品,果然名不虚传。
《美美人生》 观后感
《美美人生》,一如片名,那和煦温暖的阳光、那充满智慧的幽默、那深深的爱恋与舐犊之情……这些能够得上美美人生的因素却是产生在战争阴霾之下。残暴的战争为背景使得这一切都那末难能宝贵。战争是黑暗的,可主人公的心中有阳光,生活便是美好的,态度便是积极的,心理便是乐观的,画面便是明艳的,情节便是喜剧的。
偶然的邂逅了他的公主;冒充视学官对种族的一番调侃;在叔叔的饭店里左右逢源;和“公主”在雨中漫步,又骑着一匹涂有“犹太马”字样的白马带着公主逃离订婚现场;儿子大了,他对儿子说“犹太人和狗不得入内”与“蟑螂与生番不得入内”其实一样;被纳粹抓走了,妻子决然毅然的说自己也是犹太人,随着他们到了集中营,而他更是对儿子架构了一场精彩刺激的积分游戏,他从德国军官那儿“翻译”了游戏规则,他偷偷跟儿子通过广播问候他的公主,他给儿子找了一群德国小火伴,他用餐厅的留声机为远在女营的妻子播放他们曾听过的歌剧;纳粹要撤出集中营了,他对儿子说这是游戏的最后一关,将之藏了起来,他冒着危险寻觅妻子而不得,却还对那些素不相识的女犯们嘱咐关心;他被纳粹军官捉住,可在儿子的视野范围内像在表演一样做着夸大的动作,为的是让这个谎美满下,让儿子生存下……几声枪响,我们知道,基度被杀了,没有血腥,没有失望,乃至是从容的,像这部片子一直贯穿的那样。
记得一部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爱是我们临死时唯一能带走的东西,它使死亡变得如此从容。”这样的爱,对妻子,对儿子,对全部世界,在死难眼前,在战争浩劫眼前,是那样伟大,那样震动心灵。
刚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喜剧片,充斥一些搞笑噱头,让人感觉生活是美好快乐的而已。我乃至一开始还有些讨厌基度,长相平平,乃至可以说有些丑陋,油嘴滑舌,胡说八道。也疏忽了战争这个背景。可到后来,竟是笑中带泪,像卓别林的喜剧片一样。
我已习惯把电影当做文娱消遣了,加上本身向来开朗,因此为看一部电影而哭的时候很少。但当《美美人生》到最后响起了一段平静而深情的画外音:“这是我的经历,这是我父亲所做的牺牲,这是我父亲赐予我的恩典。”,我便再也忍不住,在电脑前哭了很久。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那末,《美美人生》的这样的悲喜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再拼起来给人看。美好的东西碎了,你固然伤感,但如果碎了还能拼起来,虽然不完全,但又是另外一番残缺的美;或说还有拼起来的希望,便在伤感中给人以希望的感动。(人生感悟 )犹如地震中,你对从废墟中顽强求生的人而产生的感动远远大于对早已埋死了的人的。真正感动人心的不是悲剧本身,而是从平凡中升华的伟大。基度是一个平凡的男人,他与多拉的爱情也平平淡淡,没有家族、地位、第三者等等的阻隔,连种族的隔阂在片中都刻画的很淡,自但是然的便结婚生子了,而那场编构的游戏,跟世界大战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但基度时时都保持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充满智慧的幽默,多拉情愿说自己是犹太人也要跟随着家人受难,基度为了让儿子不受战争的身心摧残而编织的完善谎言,还有一同保持谎言的陌生人……平凡中升华出了人类的永久主题,生命与爱……
片中几度描述到叔本华的意志控制的哲学。但我想,导演加这些偶合的桥段其实不是为了增加噱头,而是这个哲学本身就是全部片子的哲学思考,其意义其实不是要说明意志对客观事物的作用,而是意志控制意志的气力。
前阵子才看过一本小说叫《天堂里的小提琴》,讲的是二战末期的德国,年轻的小提琴家凯勒尔被突然传唤到了犹太人集中营,集中营的主座命令他在接下的四天里,给几十个当作实验品的犹太人表演四场小提琴独奏,来测试古典音乐是不是能够重新唤起这些麻痹僵死灵魂里的求生意识。这本小说的英文名称叫thesavior,是说小提琴家是这些麻痹的犹太人的救赎者么。也许这样的救赎真的有用(在小说中也确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书中麻痹的灵魂与《美美人生》的灵魂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们已心死,外界的解救也杯水车薪,而《美美人生》告知我们真正能救赎自己的只有自己。因此不论环境怎样只要有个美丽的心灵、美丽的意志,那末人生就是美丽的!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思想,那何不让它更美丽一点呢。
㈤ 法国短片爱的症状影评
当我看着你的时候,心里有一万只蝴蝶飞舞。情不知何起,竟一往而深,如果有意去定义爱,那就只能标志着爱的终结。
呆呆的诗人会错了意,却让原本羞涩不安的男女成为了恋人,总是让人似懂非懂的法国调调,这次好像是在用几个年轻的书呆子的故事歌颂“爱的存在”。小伙儿说,我对一位姑娘有了,像书中描写的感觉一样;于是诗人在海边举着书,认真地从字里行间为他们诊断。
戴眼镜的姑娘说,我把勺子从发髻中抽出,我的腹部在颤抖,我的胸中有蝴蝶;诗人瞪着豆豆一样的眼睛说,你们这是爱的症候。大家以为,相爱是禁忌,书中有春秋。
法国爱情短片《les symptmes de l'amour 》,,2014获奖法国微电影,用法国人的智慧演绎不可抗拒得两个人的相爱。
总结如下:
我觉得这部片子中诗人存在的世界才是迷失的,诗人在最开始写诗的时候,写到sp就停止了,到了结局,恋人们在分开以后才明白爱的意义,而诗人作为旁观者,仍不明白,而且强凑了一个勺子spoon做结尾。表示爱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
㈥ 《爱》电影观后感
《爱》电影观后感
我首先最想说的是,原来一部电影竟可以同时讲述3个故事!3个故事之间也并没有多少关联,或许是导演想要通过3个故事来讲一个追求真爱的主题,不过有必要相同用力吗??以至于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在最后时都感觉3个故事结构都过于简单,不由得感叹一句------就这么完了吗?还是就像是这个如此笼统题目一样呢,不过说实话,敢用爱这个题目本身就是种勇气,爱的范围太大太宽了,一不小心就会容易对题目诠释的不完整,就像【80‘后】这个题目一样,就悲剧了,从这个角度讲好像怎么演都要悲剧,爱是怎么也不会说清的人类永恒的话题。
关于阿凯,小霓和宜珈之间的三角恋,再扯上小宽和小霓爸爸陆平,这里就包涵了阿凯和小霓之间,阿凯和宜珈之间,小霓与宜珈之间,宜珈与小宽之间,小霓与爸爸陆平之间的各种爱情,友情,兄妹情,父女情还有十分纠结的一夜情,总之一句话,皆与爱有关。不过关于阿凯和宜珈,总让我想到【听说】里的天阔和秧秧,难道他其实一直他瞒着她早有女朋友了,然后跟他玩玩而已?
关于伊柔,陆平和小宽之间,我只想说陆平大叔你确实是太惨了!伊柔确实是一直靠着被包养过着极富的生活,可哪个被包养的愿意一直这么毫无人生意义和价值可言的生活呢,即使曾经就是心甘情愿被包养的女人,这样的日子过的久了都会有想回头的那天,但不是所有被包养的都有回头的勇气,可惜伊柔偏偏是那个有勇气的倔女人,哎,所以陆平就只好自认倒霉了。这是又一个关于追求真爱的故事,电影里,金钱和真爱之间选择通常都是后者,虽然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选择常常是需要经过认真考虑后忍痛又流泪的选择前者。爱在钱面前,总是显得稍稍廉价一点。
还有马克和小叶他们俩,则是讲述了两种人之间的爱,整部作品除了阿凯跳粪坑时全场爆笑之外,其他大部分笑点都集中在了他们俩之间,毕竟是完全两个阶层的人,方方面面的不同很容易引起笑话。而且这两种人之间的.不同很容易成为吸引对方的理由,可若是他们真的步入婚姻殿堂呢,两口子过日子则更多的是需要更多的相同点才能做到互相体谅,互相支持。真替小叶担心,社会下层的她想要习惯上层生活真的要让自己做出很多改变才行。
我是情人节那天和3个女生看的,我想若是作为情侣之间想浪漫一下看场的电影,倒是一部不错的好电影。爱,永恒不变的主题,永远讨论不完的话题,在探索爱的长路上,看完这部电影我有稍稍前进了一点。还要再次谢谢颂啦!和你做了一次假装情侣~嘻嘻,其实挺想被误会的~
㈦ 爱是永恒法国影评
电影《爱是永恒》改编自法国作家艾莉丝费尼的小说,描述三代法国女人的生命历程,谱出一部跨越百年的绝美史诗。
电影主要讲述了十九世纪末,正当青春年华的女主范伦婷爱上了朱勒斯,两人决定组建美好的家庭生活,却遇上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女主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从年轻少女、少妇到年迈的寡妇三个角色,最后去世。
到二十世纪末,一位法国女子不顾一切奔向爱人的怀抱,她是范伦婷的孙女,他们留下了爱情的结晶与传承,百年岁月流转,男人与女人相遇、相恋、相守相离并生儿育女,组建了一个大家族,虽然战火无情,但爱却是永恒不变的。三代法国女人的生命历程,谱出一部跨越百年的绝美史诗。
整个影片就像坐在房间里静静读了一本小说,没有太多对话和音乐起伏,电影的整体色彩、布景、人物服饰都非常美。
㈧ 巴黎圣母院电影观后感
在个人在观看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内容时应该如何写好观后感呢?那么观后感的内容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巴黎圣母院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我在周日看了一场电影名叫巴黎圣母院,里面讲的是18世纪法国一场伟大的悲剧性爱情。它的女主角名叫爱丝梅拉达,在这个可怜的以卖艺为生的她竟被黑心的教堂副教主弗罗洛给盯上了,而最后却被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相救。最后的结果却是那么的悲惨。还好,弗罗洛最终遭到了报应,被卡莫西亲手推下高楼而死!我真为她感到可怜。看电影时我不禁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这部伟大的中世纪爱情悲剧,是由吉卜赛姑娘爱丝梅拉达引起的,当她在街边卖艺了来维持生活时,正好被有一颗恶毒心肠的教堂副教主弗罗洛给发现了。于是接下来便发生了一系列蜿蜒曲折的故事。爱丝梅拉达错误的爱上了弓手队队长弗比斯。弗罗洛却千方百计地想把爱丝梅拉达占为己有。为了正义,卡西莫毅然被背叛了他一直信奉入神的副教主。这是一种反抗,一种对当时残暴统治的反抗!
爱丝梅拉达斯死后,卡莫西抱着她的尸体死去,也算是得偿夙愿了。
电影中总是有太多让我们感动的东西,少女的热情和纯美,残疾的身体和善良的心灵。看完这部电影,我反复回想着那美丽壮观的场面,我要把卡西莫德美永远印在脑海中,以填补我那时对美肤浅的认识。
在那美丽而神圣的教堂中,竟影藏着如此丑恶的故事,更体现了当时社会歪斜扭曲的一面。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经典之作,它所蕴含的道理是无穷的,它的价值更是无穷的…………
巴黎,尤其是那时的巴黎,在夏日黎明时分得清新霞光得映照下,从圣母院的钟楼顶上眺望,景色真是灿烂多彩,绚丽迷人。让我们闭上双眼,默默为卡莫西与爱丝梅拉达祈祷吧!爱情是美好的,即使最后留下的仅仅是一缕尘土。人的欲望如果永无休止的发展,只会制造悲剧,毁掉美,毁掉一切!
一个丑大王爱上一个没有底子的灵慧的女子,这注定是场卑微的爱!
那个白衣裙子带着可爱的小山羊的快乐渲染了他,她的一颦一笑让他痴迷,她的杯水之恩让他铭记,她撇嘴的小动作让他心动。啊!多美好的女子,而他呢?丑得让她无法正视,他甚至还没有正常人的体格。他卑微呀!无论在她落难时他怎样尽心尽力地照顾她,她的心里一直想的是那英俊的队长,那个抛弃她的负心汉!他太卑微了,但他又勇敢地爱了。为了心上人的安全。他逆了既便自己是丑大王时也俯首称臣的恩人教士的意,他不再与心爱的大钟玛丽亲昵,他甘愿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不可怜起他来,快放弃吧,她不是属于你的,我在心里喊道。
而丑大王却让我震惊万分,美丽的姑娘被残忍地绞死,尸体被扔到了地穴里,而卡西魔多竟随她而去,他抱得那么紧,他爱得那么深,那么执着,他想和她化作尘埃,不再分离了!作者说卡西魔多成亲了,是啊!我心里突让很难受,这是爱吗?是的是的,比起那假教士的自私占有欲,比起那负心汉队长的花心,我想这更是真正的爱情,那么卑微,那么高尚。
容我在此感怀那为爱的勇气。
电影讲述了在1428年“愚人节”,巴黎圣母院门前广场上“奇迹王朝”的穷人们正簇拥者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载歌载舞,气氛欢快。姑娘出众的外貌与优美的舞姿使躲在教堂窗户后窥视的神甫弗罗洛欲念横生。入夜,姑娘美妙的歌声让神父魂不守舍,他叫敲钟人卡西莫多把姑娘抢来。宫廷卫士菲比斯巡视至此,救下了埃斯梅拉达,两人因此相爱。这使神甫更加嫉妒,趁两人去约会时刺伤了卫队长,并嫁祸于埃斯梅拉达,以至于埃斯梅拉达被判绞刑。
卡西莫多因劫持埃斯梅拉达被处于鞭示众,埃斯梅拉达挺身而出,送水给他解渴,埃斯梅拉达临刑时,卡西莫多出于对姑娘感激和爱慕把她抢回圣母院里保护起来,并用他心中最美好的声音-圣母院的钟声来表达自己的爱意。弗罗洛得知埃斯梅拉达来到圣母院以后就一直企图迫害埃斯梅拉达。但被卡西莫多赶走,他因此怀恨在心,煽动国王不顾教堂的“避难权”派兵把埃斯梅拉达抓走。最后被杀害。
卡西莫多四处找不到埃斯梅拉达发现神父躲藏在教堂一个角落,愤怒的他将这个罪魁祸首摔下钟楼。然后他赶赴埃斯梅拉达的墓地,静静地躺在她的身边守护她到永远。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成功地将“美与丑”这两件人类始终关注的事情放在一个充满戏剧化的故事里进行强烈对比,让观众从新的角度审视究竟何为“美与丑”,在震撼人的同时使审美观得到一次提升。巴黎圣母院神甫弗罗洛道貌岸然、心狠手辣、因爱生恨,迫害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电影描绘出了巴黎圣母院的凝重和古老,只有几只鸽子反映出了生命的活力。
电影从视听语言上来说,色调灰暗无光、声音微弱,营造出一种由死亡带来的恐惧与悲凉,震人心魄,久久难忘。从中揭露了中世纪以来宗教的虚伪,宣告笼罩人类已久的“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电影的音乐对观众具有最佳的心里穿透力,令人难以忘怀。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由法国19世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雨果雨果所写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来的浪漫电影。主要的情节是丑聋人卡利摩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罗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利摩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非必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爱斯梅拉达因而爱上了非必斯。但非必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罗德刺杀。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利摩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利摩多大战,爱斯梅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冲入圣母院所杀,最后卡利摩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利摩多抚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这部影片的主题词主要有:巴黎圣母院、钟、乞丐。
剧中人物的对白以卡西莫多最为少而且简单,当然这个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悲剧的角色本来就是一个不善于言辞的人。剧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对白当然莫过于他所说的“人家要杀了你,我也死”,语言之简单,根本没有任何的修饰,但直白的一句话让观众都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卡西莫多的善良也真情,他由一个生活毫无追求的敲钟人变成了一个发现爱的人,可惜正由于这份爱,他受到了太多太多的辛苦与痛苦。最令人心酸的对白我想就是卡西莫多的一句自卑的话:“我总之臭的,总是让人害怕。被人家丢石头不算什么,不过让你觉得害怕,叫我好难过”,这是在大钟旁边的一句对白,我也从这里看到了卡西莫多似乎可悲的一生将会在这大钟旁结束,而留给世人的,他只是一个相貌吓人的敲钟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卡西莫多这番话既突出了自己对于自己相貌丑陋的无奈,也再次透漏出自己对艾丝美拉达的爱慕。这里我觉得完全突出了《巴黎圣母院》里一大主题,就是爱。
菲比斯算是这部电影里面的美男子吧,他是皇家卫队队长,长得又一表人才,英俊潇洒,整天周旋在上流社会之间,是富家小姐理想的白马王子。聪明的弗比斯非常善于利用他的有效资源,他选择了拥有丰富嫁妆的表妹百合花做未婚妻,同时又去追逐爱斯美拉达的美色。从他的身上,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当今社会的那些聪明的男人的身影。“我要是有妹妹,我爱你而不爱她;我要有全世界的黄金,我全部都给你;如果我妻妾成群,你是我最宠爱的。”这句经典的对白完全就是菲比斯形象的一个很好的概括。一个玩弄爱情的花花公子,为爱这个主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刚果瓦在剧中的对白应该是这么多男角色的最多的一个,虽然他的对白很多都对剧情的发展影响不大,但却在刻画他这个潦倒诗人的形象上非常有力。“六岁成了孤儿,长大了什么都没干过。我还当过兵,可我不够勇敢,我还当过修士,可又不够虔诚,我和上了酒,我就下了决心当诗人。”这段话是刚果瓦自己说的,是他人生目前为止最好的概括,同时也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有想法,但缺始终缺少做好一件事的那种坚毅的决心,在爱情方面更是空白,虽然与艾丝美拉达成为了夫妻,但却是一段不会有结果的婚姻。这算是爱的一种衬托吧。
神父可以说是戏里面性格最极端的一个人,是罪与恶的化身,是魔鬼的使者。刻薄的他,简直就是一个爱情上的伪君子,爱情上的恶魔!“在人间我只有痛苦,这是别人的节日,不是我的”这句话可以体现出神父的一种冷漠与孤立,这不说明他没感情,相反,他对艾丝美拉达的感情是强烈的,难以抑制的爱慕。“活该她倒霉,我倒霉她跳舞跳得这么动人难道是她的错?她声音发狂难道是我的错?”神父身为一个神职人员,明知道自己对艾丝美拉达的爱是不可能的,但似乎是出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态,神父对于情敌们固然心狠手辣,在艾丝美拉达面对死刑时,神父没有出手相救,相反还落井下石,陷这个弱女子于不义。黑色的长袍里面藏着的也是狼一般的恶毒心灵。这般邪恶完全是《巴黎圣母院》一剧中罪恶的代表,是善良的对比。在爱的表达方面,神父与卡西莫多也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剧》一剧中用了许多的蒙太奇手法,都起到了很多重要的作用,其中当艾丝美拉达死后,仍不知情的卡西莫多跑会圣母院楼顶寻找自己一直在保护的艾丝美拉达。这时的镜头一直都是跟着卡西莫多移动,可以看出卡西莫多此时心急寻找着卡西莫多,直到卡西莫多看到已经死了的艾丝美拉达被拖过广场的时候显示出那悲痛欲绝的神情的时候,镜头换成了圣母院门前,广场上的场景,此时艾丝美拉达的尸体正被拖过刑场,白色的囚衣衬托出一片纯洁,与旁边灰蒙蒙的建筑与人群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而镜头马上又回到圣母院楼上的卡西莫多这里,卡西莫多正被爱人离去的痛苦折磨得声嘶力竭。一生一死,一个在楼上无奈地看着死去的爱人,一个在楼下已与世长辞,感受不到别人对自己的爱,也再无力去给予别人更多的爱。
电影到了尾声,女主人公艾丝美拉达受了箭伤,倒在巴黎圣母院的门口中,只差那么一步,她就可以回到那可以暂时供她“避难”的建筑物里。善良单薄的艾丝美拉达,就这样命丧于箭下,当一位乞丐扶起她时,她看了看天空,看了看这所曾经未她生命撑起保护伞的圣母院,说出了一句“生活多美”。
面对死亡,绝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感觉到生活的美,更别说能发出生活多美的感慨。但对于美丽善良的艾丝美拉达,也许死亡并不影响她对这个世界美的看法。生活在神权的世界里,受奸人受别人的嫉妒所害,艾丝美拉达的双眼所看到,脑里面所想到却是所有的美好,她热爱生活,热爱舞蹈,在有生之年她遇到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一个曾经救过她的英俊男子菲比斯,她为他而着迷,关心他的生死胜于关心身陷险境的自己。同时她想到的是卡西莫多,一个奇丑无比却和自己一样心地善良的男人,一个冒死保护自己的好人。自己落难,叛的是死刑,本来是走投无路,只能眼睁睁看着刑具把自己绞死,但却被卡西莫多救了一命,让自己多了几天留在世上感受美的时间,多了一个再次看到爱人的机会。最后,艾丝美拉达想到的.就是队伍壮大的“乞丐军团”,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都纷纷来到了圣母院营救自己,为了正义,为了善良,大家不怕神权和皇权的残暴,勇敢乐观地过着自己的人生。生活之美,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在于助人,死前的艾丝美拉达也许也想起了自己可以用自己的舞蹈赚钱帮助那么多人,甚至还在乞丐王国里拯救了快被绞死的刚果瓦,助人为乐使善良的艾丝美拉达觉得无悔与满足。
电影《巴黎圣母院》很清晰地描绘了三个阶层的人群:
一、权力阶层:一个人物是代表神权的主教克洛德,他是一个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但其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内外充满矛盾的人。另外一个是代表着统治阶级的皇家卫队长弗比斯,他一表人才、英俊潇洒,但却是一个趋炎附势、没有责任感、整天周旋于富家小姐之间的花-花-公-子。这个阶层的人时刻以正义、法律为化身,他们制定法律,同时又作为审判者,而自己却在肆意地践踏着法律。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运用他们制定的法律,颠倒黑白、编造事实,残酷地残害着处于弱势群体的贫民百姓。当他们因违法而造成无法掩盖的后果时,往往会拿弱势的贫民百姓做替罪羊。
二、贫民阶层:代表人之一是美丽、富于同情心的吉普赛女郎艾斯梅拉达,为了拯救素不相识的落魄诗人甘果瓦的性命,她愿意与他结为名义上的夫妻;当看到曾经劫持自己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惨遭鞭刑,被绑在酷日下暴晒而口渴难忍时,善良的艾斯梅拉达不计前嫌,不顾众人的反对与讥笑,把甘甜的清水送到了卡西莫多干裂的嘴里……,这样一个善良的姑娘最后的结局是无辜地被送上了绞刑架。另一位代表人是丑陋、智障、失聪、正直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因为愚昧而做过恶势力的打手,因为正直而又能在最后明辨是非,在他认清了恶势力的本来面目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举起恶势力的代表人物主教克洛德,把他扔下了高高的圣母院城墙……。这个阶层朴实善良,但时时被蒙蔽,处处被欺压,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着一切的不公,但到他们忍无可忍的时候,随时就可以爆发出毁灭性的反抗。
三、无赖阶层:代表人物是出镜率不高的那一对侏儒,他们为了一己私利而编造谎言,在他们眼里没有正义,只要对自己有利,他们随时可以充当恶势力的帮凶。
个体贫民没有任何势力,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他们却往往在很多重大事件中被当作主要责任人——残害了无数婴幼儿的“三聚氰胺事件”,个体奶农是责任人;毒害了成百上千万人的“瘦肉精事件”,个体养猪户是责任人;烧死了几十人的上海静安区大火,无照电焊工是责任人;损失几十亿的央视大楼火灾,运输花炮的司机被追究刑事责任。最后套一句电影《建国大业》中的台词吧——“只打苍蝇不打老虎”,这就是现实。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著作,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广大人民对波旁王朝复辟及其精神帮凶天主教会的憎恨情绪和革命形势,同时为我们描述了一段伟大的爱情。雨果的得意之笔,就是以鲜明的反衬和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揭露社会风气。影片中,堂吉洛德和卡西莫多,这一主一仆,各从一个极端,向我们呈现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善良的人偏偏形态面貌可憎,邪恶的人却道貌岸然,雨果这别具匠心地刻画,不仅仅使人深感扣人心弦,同时其主题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升华。还是梗概下故事吧。纯洁、美丽的吉普赛姑娘爱斯美拉达,和“乞丐王国”的人一起,到处卖艺行乞。一次,为救流浪诗人甘果瓦,她被迫嫁给了他。
国王的卫队长菲比斯是个花花公子,他骗取了爱斯美拉达的爱情,就在他们幽会时,一个黑衣人将菲比斯刺伤,爱斯美拉达被作为嫌疑犯送上法庭,并被判处绞刑,而真正的凶手堂吉洛德神父不但逍遥法外而且成了审判者。就在爱斯美拉达将被绞死时,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将她救下,并带入教堂避难。卡西莫虽然丑陋,但忠厚善良,他真心实意的爱着爱斯美拉达。国王的卫队要冲进圣母院抓住爱斯美拉达,卡西莫多虽尽力阻止,但寡不敌众。乞求群众为救出爱斯美拉达,反与一心保护爱斯美拉达的加西莫多大战。爱斯美拉达为“乞丐王国”的朋友们开圣母院大门时,被国王卫队的乱箭射死。卡西莫多看见爱斯美拉达的尸体,悲痛欲绝,他转身将真正的杀人凶手堂吉洛德神父从圣母院的顶楼扔了下去,随后找到爱斯美拉达的尸体,并与其紧紧拥抱在一起,多年之后一起化为尘土。
影片看完后,我有点伤感,不过不像看了《泰坦尼克号》后那么强烈。在现代社会中,更能骗得人们同情的,是那些凄美的爱情,而不是这些包含了太多悲苦的爱情。一个人,去爱另一个人,这是绝对没有错的,也是他的自由,但不是任何爱情,都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就像在影片中,在通常的状况下,爱斯美拉达绝对不会选卡西莫多当她的情人,卡西莫多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恋,只能是一份藏在心中的苦恋,永远不会开花结果,就算有朝一日,卡西莫多将爱斯美拉达抱在了怀里,得到的也只是爱斯美拉达对他的同情和感激。也许我们不愿意承认,但现实就是如此,世界上并不是任何两个人都可以产生爱情的。我们可能无法得到所爱的人的心,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追求爱情,因为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甚至是你生命的寄托。卡西莫多有什么呢?他有的只是一颗追求爱的心,和一颗肯为此付出一切的灵魂。不一定要拥有,只要去追求了,就无怨无悔。
爱斯美拉达是幸运的,上帝赐予了她美貌和智慧,又有许多像卡西莫多这样的人默默地爱护她,维护她,她快乐得像个天使;爱斯美拉达又是不幸的,生在那样一个社会,有那么多人暗中觊觎她,甚至毁灭她,就像一只美丽的枫叶,在风中飘摇,自己都不知道将飘向何方。善良的人们啊,有爱就去追逐,不管结局如何,重要的是过程,同时也应该回头看看,是不是有痴心不改的人跟着,如果差不多,就答应下来吧,被追毕竟比追人容易,接受也远比被拒绝甜蜜。
㈨ 法国电影《两小无猜》观后感
两小无猜》是一部令人着迷的法国爱情电影。小男孩朱利安和小女孩苏菲的相遇即开始于这样一场孩童的闹剧,一个精美的铁盒子就是他们游戏的见证。说脏话,扰乱课堂,在校长室小便,内衣外穿„„一个游戏两人一玩十多年,他们什么都敢,除了承认彼此相爱。
索菲是波兰移民(相当于进城农民工),住贫民窟,常年受到种族歧视,自家门上被法国人涂了脏话;朱利安则是大城市中产阶级。小学时在校车上,全班只有朱利安没欺负索菲;高中时索菲追去朱利安家里,他的父亲在甩给了她几张钞票后把她轰了出去;成年后二人重遇,当女招待索菲表示男友叫“谢尔盖·尼莫夫·尼莫夫维奇”时,工程师朱利安不假思索地接道:“你怎么找了个名字这么长的?”
你可以对政治、地缘、宗教一无所知,却不可能不在潜移默化间受到它们的影响,因为“成长”是支残暴的笔,能将你这一张白纸涂得面目狰狞。朱利安站在成人世界的大门前久久徘徊,激烈挣扎了一番后还是将索菲放弃,这是因为他错误地以为社会偏见迟早也会吸收了自己。随后他每年休五周假每季度做八次爱,循规蹈矩地丧气,按部就班地窒息;由于父亲曾在他的婚礼上向前来搅局的索菲大发雷霆,他在十年不见索菲的同时亦十年不见父亲,借助迁怒将与过去有关的一切埋葬了个彻底。
但真正的过去怎么可能过去呢?青梅竹马的相伴起始于无所谓性的年龄,以“伊甸园”段落标志了性别意识的觉醒,而后她面对他掀起裙子,为了拥吻爬上车顶。这是一个普遍的困境:少年和少女为了彼此流血流泪、濒临上吊,最后她成为了一直想拨通却始终没勇气的号码,他沦为了征婚启事上冷冰冰的条件。可是朱利安与索菲的羁绊太过强烈,它胜过麻醉剂、可卡因、LSD、性、口交与淫乱party,甚至胜过自由、胜过生命,这就促成了他们的幸与不幸。
这是两颗孤独的魂灵。索菲的家长对她不管不问,任由她在朱利安家一睡十年;朱利安幼年丧母,与父亲间则始终无法交流。小学时索菲在他母亲的葬礼上放声高唱,这象征着她就此接替了他的母亲。战争小说里反复写士兵死前不停喊“妈妈”,因为母亲是他与世界之间的纽带,无论他们之间曾因琐事发生过再多摩擦,也无法割舍这层强劲的联系。没有纽带意味着眼前是空白心中是黑洞,再贪婪的攫取也无法将这巨大的孤独填补;而索菲与朱利安竭力争取才获得了彼此,这段感情的纯度之高、烈度之猛,令朱利安的父亲也无法插足。
这个思路似可用于解读父亲的种种诡异行径:他允许少女索菲在家中一睡十年(从中可以窥见他对儿子真诚的关心),却不允许二人在成年后继续见面——我的猜测是,既然家庭的维系本需刚柔并济,那么丧母之痛大概令这对父子笼罩于“幸存者负疚”,调和缺失之下他们刚对刚、硬碰硬,本不存在的矛盾渐渐成型。所以父亲之所以会对朱利安高喊“你要索菲还是要我”,乃是嫉妒在压抑多年后的一朝爆发:他没能在儿子的世界里占据哪怕一寸之地。
伤害源于在乎,爱与恨本系双生。《两小无猜》妙就妙在,它以“敢不敢”编织了一张纠结的巨网,将一切人类情感收入囊中,以两个人的相爱相杀,表现了法国人对移民的复杂心态、现在与过去的紧密交织以及因无法面对自我而铸就的进退两难——倘若将之视作一种比拟而不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批判,这个游戏也就无所谓“变态”。影片的浪漫之处,恰恰在于它将“对抗”演绎到了极致:“敢不敢”是索菲与朱利安爱的形式,相杀是心理上的激烈交合,平淡的生活杀人于无形,毁灭性的激情绵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