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国有什么电影关于在大峡谷撒骨灰
乱世佳人
《乱世佳人》是根据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改编的一部美国电影。由维克多·弗莱明、乔治·库克、山姆·伍德导演。克拉克·盖博、费雯·丽、托马斯·米切尔、海蒂·麦克丹尼尔斯、奥利维娅·德哈维兰等人主演。
影片讲述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郝思嘉与白瑞德的爱情故事。郝思嘉一直爱着艾希礼却得不到他,在战争爆发那一天,她遇到了白瑞德。两个人历经磨难,白瑞德一直对她不离不弃,但直到他最终离开,郝思嘉才发现自己其实爱的是白瑞德。[1]
本片于 1940年1月17日(美国)上映,在世界各地文化与商业上都获得极大的成功和轰动,成为了电影史上的不朽名作。1940年的奥斯卡奖中,本片独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等十项,并在1998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100部电影排名第四。
采纳我吧!
㈡ 战狼2观后感500字左右
看完《战狼2》走出电影院,脸上的泪痕清晰可见,心情更是久久不能平静。第一次看军旅题材电影泪洒影院。
㈢ 与二战有关的电影的影评。
悲剧的诞生
——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那里有湛蓝的天空,白色的云,那院子有大树环绕,后来还有了摇曳的秋千架。那里是盛夏的乡村,是理想中的乐园,但又的确是凶宅。那里,有无数的生命在小心翼翼地活着,卑躬屈膝,只为苟延残喘,更有无数的生命不明不白地死去。你看到那漫天的浓烟么?那不是炊烟袅袅,是六月雪,那是死者的骨灰在天空聚集,又迟迟不肯落下。曾几何时,在《辛德勒名单》不也有这样的浓烟么,只是在这里,我们还闻道了那股呛人的臭味。
活着,又如何?
《辛德勒名单》中,你有没有听到儿童那欢快的叫声“GOODBYE JEWS!”在《钢琴师》,你有没有看到,只要是犹太人,活着,就无处可逃。本片中,编剧似乎给出了答案:“犹太之流诟吾族,诱吾族之敌”“笑吾族文学音律”“凡其所到之处,灾害不断”“吾国必因其而亡,不远矣。”这大概就是希特勒灭犹的缘由吧?我想起了我年少时看《北洋水师》,那里也有日本天皇的担忧,作为岛国的担忧。难道这就是侵略的缘由?
我无法想象,德意志,那个哲学大师辈出,崇尚理性的国家,竟会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甚至还施行过种族灭绝的政策。是德国人思考得太深,以致走火入魔了?还是担忧太多,以致无法自拔?大概都不是。那些儿童显然是未经思考,受了大人们的教唆的。儿童又真的那么无辜吗?不是。儿童本身固有的轻浮与好事,大概也是一个原因。我一直在想,倘若是你,你会不会也在其中,兴奋地高叫:“GOODBYE JEWS!”呢?等到你已经经历了沧桑,然后,你说:“那是我年少轻狂!”是不是已经太晚了。
不仅在德国。文革其间,诬蔑师长的,毁灭文物的,为了各式派别而争斗的,不是大有人在么?年少又轻狂,无知又冲动,大不了是受了某某某人的蛊惑,托词不外乎如此。那么,行动背后的真正动机又是什么?要么基于从众心理,你这样,我也这样;要么,是自我的彰显。这样的心理,一直存在,而且会永远存在下去。
但这不是真相。
真相在于为什么会有人盲从。
真相在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策。
真相在于人类创造了“我”与“我们”,而“我”与“你”便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我们隶属与这样集体,我是安全的,而你,也许就是敌人,或者,就是那个不幸人中的一员。真相在于人类有了国家这一组织。库切在《凶年纪事》中这样说:“我们生而就有归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臣民。”“法律保护安分守己的公民。”所以,对于国家的意志,从来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够更改的,那么,做个良民就意味着屈服与顺从。
这不是真相。真相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国家意志。倘若国家意志是每个公民的意志,也许,就没有悲剧的诞生了。但经济学家已经给出了证明:这个美好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所谓国家意志只能是有大多数人的意识提炼出来的少数人的意志。少数人的意志就是这个国家的所有人的意志。所以,你说犹太人不好,那么,人人都得说,犹太人不好,否则,便是以个人的力量来对抗整个国家。
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于这样的意志为什么会成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即便它那么荒唐可笑(中国的大地不也曾上演过?罢黜马寅初,消灭麻雀)。倘若,有多种声音,倘若,你可以表示你的不满,倘若,你是对的,国家又真的够虚心接受,那么,悲剧也就不会发生。关键在于个人的意志成为国家意识,而对于这种意志唯有俯首贴面,老老实实去执行。这便是极权主义。极权主义的罪恶在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为他人的意志,皇权时代,军阀时代,斯大林时代,莫不如此。希特勒就是一个独裁者。极权主义的时代,你要么躲避,要么执行,要么就是牺牲品。
但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于这样的意志为什么会诞生?真相在于,是谁选择了这样的独裁者。意志可以归结为个人的丑陋,但选择,却是民众的结果,受蛊惑只是一时,但图新鲜,为自己谋利不是大众选择的一个因素吗?所谓人生,不过是在各种限制条件下,给自己选择一个最优解——基于精神或物质。人生来就有欲望,有些人终生郁郁而不得志,有些人实现了愿望,却坑害了他人。就是这样。
你可以不选择吗?当一个国家没有了领导者,你会心安理得,稳如泰山吗?你需要一个领导者,我也需要。我们都被奴役化了。几百年前,一位法国作家这样写道: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些曾经是臣民的平民突然会彻底忘掉他们早先渴望独立的要求,以至于要唤起他们并重新获得这种信念已经不可能了;事实上,他们无需敦促就在尽心尽力地做了,做得相当自在,乃至有人会说,从表面上看,他们没有失去自由,只是坐稳了奴隶。实情也许是,一开始,这种服役是不得已的,因为受到了外力的强迫;但后来那些无怨无悔尽心效劳的人,却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在从事他们的前辈被强迫做的事。”
悲剧的诞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是一个坏人,辛德勒但并不像电影中所刻画的那样是一个近乎神圣的救世主形象。透过一本书《辛德勒名单》解读辛德勒这个人,还原了英雄也是人这个常识,辛德勒早就是纳粹党成员;辛德勒竟然是间谍,辛德勒本质就是资本家,辛德勒或许是疯子,诸如此类种种头衔。 富贾之子的辛德勒沉湎酒色,在战前作为间谍出入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从事侦察活动,他大发战争财,是当地有名的纳粹信徒。他也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哪怕20岁时的那场婚姻也是出于对方的丰厚聘礼,并以此来挽救濒临破产的家族企业。“二战”后,他又抛弃了发妻。从流亡地阿根廷返回法兰克福的辛德勒,处境却极为悲惨。身无分文,蜗居在法兰克福火车总站附近的一个单间居室,且频繁酗酒,最终因烟酒过度而死。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辛德勒。 英国作家威尔逊说:“辛德勒是个骗子,一个酒鬼,一个登徒子,可是,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人的话,他也就没办法从纳粹集中营里拯救出上千个犹太劳工了。”,辛德勒只有是骗子、酒鬼和登徒子,才有本事拯救犹太人,但仅仅是骗子酒鬼和登徒子却也救不了人。作者基尼利曾经解读:“我对这个故事中的道德力量深信不疑……堕落之人跟他们身上向善的力量之间的斗争总是让人着迷。(辛德勒的时代)正是历史上曾不止出现过一次的特殊时代:在那些时代,圣人已经完全无能为力,对你已经没有任何好处,唯有那些讲求实际的无赖汉才能担当起拯救灵魂的重任。”
基尼利要写出人类精神的伟大力量,同时又竭尽全力要为辛德勒“去魅”,驱散笼罩在这个伟大的拯救者、上帝的替身、犹太民族的“大义人”身上的光环和“迷思”,还他这个“如此含混复杂又如此崇高伟大的人物”的“真身”。所以他决定以小说的形式去展现这个人物,但同时又“力避一切向壁虚构”,所有的事件,哪怕最琐碎的细节全部都有历史文件以及当事人的回忆作为支撑,而且就算是当事人的回忆,作家也还要进行排比择选,只选用经过判断后认定为最符合历史事实的记述。事实证明,基尼利的这种创作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真实的力量胜过一切虚构,真实的面容也比一切设计都更精妙复杂,《辛德勒名单》不但将那段久已湮没不闻的伟大的拯救故事,如目见耳闻般生动清晰地展现在当代读者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奥斯卡·辛德勒这个真实人物无比复杂甚至矛盾的各个侧面,如刀砍斧斫般深入细致地突显在你我的心中。
至今没人能够否定辛德勒从纳粹魔掌中拯救上千名犹太人的事实。他善与恶之间伦理取向的骤然转变,让学者无法自圆其说,或许永远是个不解之谜。可我们又何必劳师动众地去揭开这个谜底呢?甚至那份辛德勒名单的真假亦无需考证、辨伪,只要他在险境中确确实实拯救过一千余条生命,此举足矣。并且,这是他在当初境遇下唯一力所能及的行动。
我以为,只有国人才会对“高、大、全”式的人物钟情万分,才会为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而锱铢必较甚或无原则地打造、粉饰、涂金。从国外对《辛德勒名单》以及辛德勒本人的争议中,不难看出,“高、大、全”其实是一种普适的心理需求,造神运动并无时空的界限。这种普适性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诉求,更是人类对自身道德瑕疵和意志缺陷的心理过度补偿。
一个一生清白的人或许对身边的世态炎凉从来漠不关心,而一个堕落放纵之徒或许曾经对身陷绝境者搀扶过一把。英雄没有必要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更没必要以神的标准来奢望他人。人类道德的恒古原则,一是无需极致,二是必须践行。"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在基尼利的笔下,真实的辛德勒的本来面目纤毫毕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就是这样一个坏人,经过了种种磨难,做了一件好事,拯救了一千三百多个犹太人的生命。“救人一命,如普度众生”……我想,也正因此,历史才不至于仅仅成为一部征服和压榨史,不论在多么黑暗的时刻,不论邪恶的力量何等强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也总有人类的灵魂在成长。
电影开始,普通一犹太家庭围立桌旁圣咏进行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
黑暗的昨夜已经过去,让我们拥抱来之不易的幸福。
Schindler's List
旧闻新读:东方早报2009年4月16日“辛德勒名单”副本澳大利亚被发现,新南威尔士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整理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的6盒旧手稿时,在一堆研究纪要和德国剪报中发现了这份“辛德勒名单”的副本。
《拯救大兵瑞恩》——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惊的程度。当子弹射入脑颅,鲜血尚未溅到地上;当利刃插进胸腔,心脏仍在舒张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迹,也只如流水滑过指缝后,手上残留的水渍般轻易蒸发。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钟时间,强迫我接受这个震撼——
身处战争中的人,就如我们指尖下的虫蚁。
为什么?为什么造物创造了人类,却又让我们如斯羸弱,不堪一击?而究竟生的价值又在哪里?
当我经历了那血肉横飞、支离破碎的二十五后,我以为我明白了。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坚持正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铲除奸恶。当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冲上那名叫诺曼底的法国海滩与德国人作战时。我脑中想到的是中国古贤们所谓之“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抛头颅,撒热血”英勇就义的伟大精神。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流血牺牲,为的是全人类的安宁与和平。依然活着的战士和倒在海水与沙滩上的尸体一样值得我们尊敬。
然而,我错了。当我看到那位在两天中被战争接连夺去三个儿子的老母亲瑟瑟发抖地倚靠着门边时;当我看到原本挂在战士脖颈上,代表着他们生命的金属牌洒落满地时,我意识到:我错了!任何一个人都没那么伟大,任何一个人都恐惧死亡。生命的脆弱不仅仅体现于它能那么轻易的被打碎,更在于我们对于这种脆弱的强烈恐惧。为什么要派遣一组战士去寻找那一个名叫瑞恩的大兵?因为他是那位老迈母亲仅存的一子。答案简单但却真实。生命的维系,需要以生命的价值来换取。或许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此:我们恐惧死亡,但我们更恐惧自己所关怀、热爱的人被夺去生命!
可是,我又错了。错在以偏概全,错在有失偏颇。直到影片后半程才终于出现的大兵瑞恩,在上级命令他离开战场的前提下,坚持留下完成任务,与战友们在一起;带领着自己的小队历经了生死考验的米勒上尉,在即将完成使命时,却决定战斗,用自己受伤的躯体与一支手枪,阻击敌人的坦克。还有其他那些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战士们。他们大义凛然,勇不畏死。是什么支持着他们的神经与肉体?是什么使他们即使为之抛却生命,也无怨无悔?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与思想。而在“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又都成为了英雄,成为了同辈中最杰出者。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许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或许只是一个落水的儿童……但我们每个人的生之价值,决不会体现在那日日重复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会在我们一生中所仅有的几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闪现,而平时我们只是普通人。
当我最终看完这部影片时,留于脑中记忆最深刻的,再不是开场的那二十五分钟。而是已经受伤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残垣断壁上,无力但却坚定的举起手枪向德军坦克射击的镜头。
还记得他战前的职业吗?而“那一刻”他已成为英雄!
《美丽人生》——幸福的存在
就算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了无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爱着并用生命与智慧保护着他的妻子与儿子。他的勇气与智慧,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他用尽全力,在集中营的悲惨世界里,为儿子,营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诉儿子,所有的残酷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游戏的奖励是一辆崭新的坦克。于是,他的儿子便有了足够的勇气,熬过那段水火的岁月,最后,当他坐上盟军的坦克时,他的幸福无可言语,而那种幸福,正是他的父亲用生命为他交换的。他不放弃任何机会为他风雨中的家庭制造哪怕是点滴的欢欣,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他趁着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飘过沉沉迷雾的阻挡,在黑夜里,给他的妻子带去安慰,也让他们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气,共同经历灰暗的时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晚,他将儿子安顿在一个铁箱子里,然后,去寻找他的妻子。当他被捕之后,路过那个铁箱子时,他知道他的儿子正注视着他,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模样,惹得儿子笑出声,他仍然坚持着,坚持着使儿子相信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千万不要害怕,永远要微笑而乐观地去面对。然后,枪声响起,他去了,而他的儿子与妻子终于获得解放,当他们在阳光下搂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儿子说道,我们赢了!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丽人生》是一部相当浪漫的电影,犹太青年基度到一个意大利小镇上准备以开书店为生,在那里,他遇见了美丽的姑娘多拉,然后,是一系列充满了智慧、滑稽、阴错阳差、浪漫的轻松片段,终于,基度与多拉终成眷属,镜头一转,他们从房间里追着他们的儿子来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基度用自行车载着美丽的妻子,车框里坐着机灵的儿子,他们飞驰而过,而街道上,却已经出现了纳粹的铁丝网。
没有什么比快乐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当基度的幸福生活刚刚开始之时,他的犹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营,而他的妻子,本来并不用去集中营,却毅然的随他们跳上了火车。最真挚的爱情,有时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连执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纵身一跃,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当中,演多拉的演员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种很克制的平静,当她在集中营里听到孩子将要被杀掉的消息时,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站在楼梯上,由着后面的人群在她身上冲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远。后来,她被派去挑拣死难者的衣服,那种小心翼翼,不敢也不愿发现儿子衣服的感觉很到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最深沉的爱,其实,是很平静的,能够撕心裂肺哭出来的,往往也是释然的开始。
最后,基度的儿子和多拉在阳光下抱在一起,他大声喊叫着,我们赢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死去。电影响起旁白,以基度儿子的语气,听声音,他也已经步入老年,那么,这部电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忆。在他的回忆里,他的父亲,依旧是那样鲜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着。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最后的胜利者,却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于是,我们总会赢。
额额额,这是四篇、加上楼上的1篇刚好5篇
㈣ 恒河的恒河之祭
昆巴美拉大会是印度一项传统的宗教节日,距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传说中,众神为保护一个能让人长生不老的大壶,与群魔展开争斗。后来,大神因陀罗之子设法偷回了大壶,却在返回路上,不小心将四滴甘露洒落,就此形成了恒河之滨的四大圣地。所以,恒河祭又被称为“大壶节”。
每隔 12 年,印度教教徒们便轮流在四大圣地举行大典。
在旁人看来,这一切犹如神迹般不可思议。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信众来到这条万古恒新的大河边,感悟它给人内心带来的神圣与震撼呢?
前来朝圣的人们纷纷在恒河边安营扎寨。清晨,人们在脸上点上丹红,抹上香灰,双手合十作祈祷状,扶老携幼抵达河岸边。此时的恒河水寒冰彻骨,教众们却认为寒冷可以冲刷罪孽,加速轮回。
男信徒不顾寒冷,几乎全裸下水;女人也就穿着贴身衣物。年纪小的孩子哭闹着不愿意下去,母亲则用铜壶盛起河水往孩子头上冲一冲,然后拎着孩子往河里按。对一些孩子来说,这可能是他们人生的第一次圣浴,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印度教徒。
太阳已经从东方完全升了起来,河面上金光灿灿,岸边则已人山人海。实际上,只要在恒河边的公路大桥上瞭望一番,就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帐篷向远方延伸。小小的阿拉哈巴德市,人口不过 70 万,却要在 6 周内接待 7000 万朝圣者,对谁来说都是个艰巨的任务。
为保证大会顺利举办,地方政府搭设了 27 座浮桥、50 多万顶帐篷、2 万多间临时厕所,安排了 8000 余清洁人员满负荷工作。即便如此,按照每人占据 1㎡ 河滩面积计算,每次也只能安排 2.5 万人下水沐浴 1 分钟,然后赶紧就要换班。
大会期间,还有许多苦行僧、萨图贤哲(即圣人)和在喜马拉雅山中修行的瑜珈士来此。他们除了在恒河中沐浴,还要举办哲学辩论会、祈福大会与各种庆典,热闹非常。
每天傍晚,信众们伴着神铃声响,走向河边祭台。人们手捧青烟香火,唱着挽歌,等待一个千年来风雨不改的大祭祀。而身穿金红服饰的婆罗门祭司,高举圣火,在众人祈望的目光下,迈着高雅的步伐走上祭台……当太阳最后的一抹光辉在西天消失,岸边逐渐变得灯火辉煌。主码头祭祀的神铃已经响起,人流再次持续不断地向这里涌来。祭祀的铃声越响越急,信众也越围越多。伴着祭鼓,诵经的主唱和乐手都已就位。慢慢地,悠扬的歌声从扩音器中传出,14 位年轻俊美的婆罗门祭师走上祭台。
在首席祭司的引领下,众祭司面对恒河站成一排,伴着音乐一边高唱颂歌,一边拍掌。乐声中,祭台周围烟雾四起,高贵的祭司渐渐举起 6000年 前流传下的圣火。信徒们则和着起唱,最终全部沉浸在无边无尽的神圣与庄严的氛围中。 从孟加拉湾到加尔各答,整个恒河之旅还算圆满。不论是仰望恒河之源冈仁波齐圣山,还是偶遇转山朝圣的行者,你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巨大差异。
在许多人看来,恒河几乎是“污染”、“肮脏”的代名词。平日里,你总能看到印度“贱民”双手搅拌着一筐筐的牛粪倒入恒河里。即便如此,印度人依然用恒河水刷牙洗脸、沐浴净身,却对河面漂浮的垃圾、腐尸熟视无睹……在这里,最肮脏的环境与最圣洁的心灵融为一体,令人费解而感慨。
恒河祭则更是一个精神上的奇迹。一位信徒告诉我:“河祭发自内心,只要虔诚,即便简单,万能的恒河都能感受到。”冗长的祭礼从初夜一直持续到中夜,随着河祭的圣火渐渐熄灭,熏香散,铃声消,歌声止,人们在幸福中退场。伟大的恒河在平静中,安详地等待黎明的又一次祭典。 恒河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恒河之水可以涤罪攘祸,因而去恒河之中来个大洗浴是印度教徒最向往和痛快不过的事情。最盛大的洗浴应当说是印度教的甘露庙会,每回参加洗浴的人数以千万计,每十二年轮流在各个圣地举行一次,所以遇到一回也是不易。不过,整个恒河,不管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总是有印度教徒在洗浴。但平素里最壮观的还要数瓦腊纳昔的恒河晨浴,前往此地朝圣、观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奔此而来。
瓦拉纳西是恒河之岸最大的圣城,河岸之景蔚为壮观。瓦腊纳昔恒河之岸长达 6.7km,共有 64 个码头,当地人称其为“卡德”。这些卡德据说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徒捐建的,捐建越多,积善也就越多。最让人神往的是几十个卢比租上一叶扁舟,向恒河中央飘去。卖货的小贩更会明白这是赚钱的大好良机,他们也划着小船尾随大大小小的游船,向游人兜售各种货物,有树叶做成的河灯,有念珠、香木以及各种种样的工艺品。游人们在小贩的吆喝声中,把一盏盏河灯放入河中,恒河变成了暗蓝的银河,闪现出数不清的点点繁星。更为美妙的景色就要出现了。东方欲白,淡淡的雾雾慢慢地散去,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岸边陡立的建筑披上了金色的衣裳,河面泛起一片金光。再看岸边的河水中,洗浴的男女老少进入了忘我之境。有的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双手忙碌,尽情搓洗;有的双手合十,面各太阳默祷,安详的脸上金色溢彩,灵魂的净化表露无遗;有的则有停地屏息潜入水中,惟恐这圣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洗涤一清;身披绛黄色的印度教祭司以及光着上身的虔诚信徙在岸边的石上闭目打座;打着哆嗦的孩子们在父母的水罐之下接受泼头的冲洗;穿着纱丽的妇女们洗浴完毕,竟然在这人海如潮中能够换上干衣,而不让自己的身体暴露丝毫。
也许她太过妖饶美丽,印度教徒才情愿相信这条河是由他们最崇拜的湿婆神头发上的水滴滴落脚边后,汇流而成。恒河在信徒心目中是一条清净的圣河,虽然事实上河水相当混浊。但信徒们依然相信在恒河中沐浴净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浊和罪孽。也许河水再脏,也不及人世腌臜吧。他们还相信,管理死者“时限”的湿婆大神常在恒河岸边巡视,凡是死后在这里火化的人,都可以免受轮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于是,印度教的信徒们把这里当做天堂的入口,在他们一生之中,至少要到恒河沐浴净身一次,因此每年都有超过百万以上的印度教徒来此聚集沐浴净身,举行大型宗教集会。
每天清晨,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乡人,来到恒河边,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恒河,痛痛快快洗个澡,以求用圣水冲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浊或罪孽,达到人生超脱凡尘、死后到天国永生的愿望。印度教徒便是这样虔诚地把用恒河水“冲洗身上的过失”看成是莫大安慰和荣幸。在瓦拉纳西城的新月形河湾两岸,历代王朝先后修筑了大小 64 个台阶码头,供人们做冰浴礼拜之用。
一个不需要防盗门的民族,是一个深藏着尊严的民族。也许,印度教的和平传统,还有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最可能在这个民族的清洁和温和里生长。一部名为《甘地传》的电影,甘地谜一般的人物。这个干瘦的老头,总是光头和赤脚,自己纺纱,自己种粮,为了抗议不合理的盐税,他有一次还曾经带着男女老少拒食英国盐,一直步行到海边,自己动手晒盐和滤盐。他推翻英帝国殖民统治是历史性壮举,不需要军队也不需要巨资,一旦拿定主意,剩下的事就是默默走出家门进行和平大进军。他从一个村子走到另一个村子,从一片平原走向另一片平原,他身后的队伍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壮大,直至覆盖在整个地平线上,几乎是整整一个民族。碰到军队的封锁线,碰到刺刀和大棒,他们宁愿牺牲也绝不反抗,只是默默地迎上前去,让自己在刺刀和大棒下鲜血淋淋地倒下。第一排倒下了,第二排再上;第二排倒下了,第三排再上……直至所有在场的新闻记者都闭上了眼睛,直至所有镇压者的目光和双手都在发抖,直至他们惊恐万状地逃离这些手无寸铁的人并且最终交出政权。
作为印度之魂,甘地不似俄国的列宁、中国的毛泽东、南斯拉夫的铁托以及古巴的格瓦拉,他一言不发地完成了印度的独立,堪称 20 世纪的政治奇迹和政治神话之一。
这里的节日也同中国的不一样:街上并无车水马龙,倒有点出奇的灯火阑珊和人迹寥落;也没有杯筹交错,倒是所有的餐馆和各家各户的厨房一律关闭-以禁食一天的传统习俗来迎接新的岁月。他们不是以感官的放纵而是以欲望的止息来表示欢庆。他们的饥饿是神圣,是幸福,也是缅怀。这种来自漫长历史的饥饿,来自漫长历史中父亲为女儿的饥饿、兄长为妹妹的饥饿、儿子为母亲的饥饿、妻子为丈夫的饥饿、主人为客人的饥饿、朋友为朋友的饥饿、人们为树木和土地的饥饿,成为他们世世代代的神秘仪礼,成为了他们隆重节日的组成部分。
也许是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来世,所以对于现世的苦难便可以这般消极和坦然。恒河岸边,横七竖八栖宿着许多等死的老人,他们饥寒交迫、肮脏不堪,却默然承受,不争取、不哭诉、不埋怨,只是等待可以死在恒河岸边。因为按照惯例,这样可以免费火化,实现他们把骨灰倾入恒河的愿望。不过,这是穷人没有办法的办法。更多人还是愿意去河边的烧尸坑。这个地方常称之为“Manikarnika Ghat”。有钱人家会选用白檀木,将柴薪堆叠好后,把遗体放在上头,如果是女性,一般是彩色纱丽裹身,并饰以白花。纱丽还需经过恒河水浸泡,以此净身。然后浇上有香料的油脂,开始近三个小时的焚烧,死者终化成灰烬。焚烧过程中,死者的亲人们不断念诵“Ram Nam SatyaA Hai”,意即“神明的法号”的意思。为了拥有更好的来世,骨灰多由家人用手撒向“圣河”。这个过程一般在黑夜,伴有气氛浓郁的祭祀表演,岸上的人们和河里的小船纷纷靠了过去。炫目的烛火和缭绕的烟雾配合着老祭司沙哑的歌声和串串铜铃的节奏,古老的恒河显得更加苍凉和神秘。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采取火葬的方式,像五岁以下的孩童,没钱的人,自杀身亡者的尸体,均是直接在恒河上放流,或是用石头绑住尸体直接沉入恒河。 印度教徒认为,恒河水源于神山圣湖,因此恒河是“圣河”,每12年举行一次印度恒河圣水沐浴节(又称大壶节)。
传说中,圣水沐浴节首次举办的时间是在雅利安人时期(公元前 1500 年定居于印度)。当时众神和群魔达成临时协议,双方合力取得银河系中的长生不老仙露后平分。争夺盛仙露的大壶之战进行了整整 12 天 12 夜(相当于人间 12 年)。壶中仙露洒落到了四个地方:阿拉哈巴德、哈里瓦、乌疆和纳锡。因此,圣水沐浴节也就在这四地举行。
由于圣水沐浴节与恒河这两个词与印度宗教传统的紧密联系,许多人已认为它们是同意词。因为圣水沐浴节是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恒河也就被看做是最伟大的宗教河。多少年来,恒河在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印度教徒的眼里,恒河是净化女神恒迦的化身,而恒河里的水就是地球上最为圣洁的水,只要经过它的洗浴,人的灵魂就能重生,身染重病的人也可以重获健康生命。每年都有众多的朝圣者虔诚而来,在恒河水里举行自己的重大宗教仪式。更有甚者在恒河水里自尽,以期洗去此世的罪孽和冤狱。于是,恒河上有时会漂浮着尸体。人们将尸体打捞起来火化后,会遵死者遗嘱将骨灰洒在恒河里。就这样年复一年,恒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成了印度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可印度教徒依然我行我素,他们沐浴在此,饮用在此,却很少中毒或者得病。难道恒河水真的因为其神圣而具有了某种自我净化的能力吗?
更有趣的是,这种“圣洁”的说法似乎并不是教徒的神话传说。常年在恒河沐浴的教徒,大多都寿命在100岁以上,并且很少患病。这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之一。
科学家研究发现,恒河水中的含氧量非常高,这是湍急的水流与空气充分接触造成的。而较高的含氧量,使疟原虫等厌氧的致病微生物难以生存。
可是科学家们也发现,恒河中下游的水中大肠杆菌含量相当高,离岸 5 米处的含量就高于饮用水标准的 20~30 倍。这就由于向恒河随意排放排泄物所致。
㈤ 二战电影在上游放水淹死下游的德国鬼子原来看过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
《前南斯拉夫电影《桥》(1969)导演 哈·克尔瓦瓦茨导演演员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斯·派罗维奇出品 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地区 南斯拉夫类型 经典二战影片剧情简介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 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德军当然也明白这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的重要性,他们部署了一个团的军力守卫,还安排了对付游击队的专家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坐镇在军营中,大桥四周可谓戒备森严。 游击队在步步逼近目标的秘密潜入过程中,不幸被德军守备队发现,一名战士为了掩护全体战友脱险,孤身留守阻挡顽敌,不幸负伤后又大声呼叫退走的战友将手榴弹投向自己,杀身成仁,不当俘虏。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后,多名游击队员前仆后继的牺牲,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他自己也与他最爱的杰作一同玉碎。
㈥ 二战经典电影
最震撼
《兵临城下》法国
导演:让·雅克·阿诺
主演:约瑟夫·费因斯 裘德·洛 瑞切尔·薇兹
瓦西里·泽索夫是乌拉尔山区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练就了瓦西里的好枪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响后,瓦西里应征入伍。他一枪毙敌的绝招在不到10天的战斗里就狙杀了40多名德国兵,一时间“瓦氏神枪,例无虚发”的神话传遍整个战场。然而在之后的几天,苏军的狙击兵也连连被人枪杀,对方同样只使用一发子弹。真正的对手来了!
《兵临城下》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现实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战中共毙敌400余名,是前苏联著名的狙击英雄。和好莱坞的战争大片相比,这部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影片不遑多让,影片中,瓦西里和德军狙击手斗法的镜头让观众不由窒息,新兵们乘船渡河的场面扣人心弦,而苏联全线反攻的震撼场景,又使人欣赏到一道视觉盛宴。
《兵临城下》也是欧洲影坛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作品,达到了9000万美元,这其中德国资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拥有了反省德国历史的特别含义。
最难忘
《桥》南斯拉夫
主演:瓦·济沃耶诺维奇 斯·派罗维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死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
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影片是南斯拉夫经典二战影片,真实再现一场激烈的大桥争夺战、一次勇气与信仰的考验。炮弹从头上掠过,大桥在脚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见》更是让人久久难忘。
最伤感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意大利
导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贝鲁奇
1941年,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二战的硝烟之中,但西西里岛仍是一片宁和,这里正是男孩雷纳托的家乡。他和所有13岁的孩子一样,天真、快乐、不安分,对生活充满幻想。终于有一天遇到了改变他生活的女人——玛莲娜。这位漂亮的寡妇令所有的男人着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战争在继续。传来了玛莲娜丈夫的噩耗。玛莲娜为了生存,开始了出卖肉体的生涯。
影片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但是战争留给女人的伤痕,永远无法愈合。
最悲情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前苏联
导演:斯·罗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马尔蒂诺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表现了一场局部战斗,几位女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与德军的战斗。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流下热泪。
这部出品于1972年的战争影片,曾经获得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以及1975年列宁奖金等多项大奖。在中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这不仅是因为片中有一幕在当时算是惊世骇俗的“裸戏”,更因为它将女性在战争面前的抉择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战争,往往应该让女人走开,而在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女人却大胆地走入了战争。影片中,女兵们曾拥有的梦幻般爱情生活和战争的惨烈残酷相交织。当这群充满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女孩子最终相继战死沙场时,影片控诉法西斯暴行的主题得到了完全的展现。
最经典
《辛德勒的名单》美国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利亚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尔夫·费因斯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是个国社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善于利用关系攫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
然而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恐怖。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将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
《辛德勒的名单》让全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最真实
《最长的一天》美国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罗·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尔称作“历史上最长的一天”的诺曼底登陆战。这也是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庞大的一部战争片,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底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仿如在观众眼前重现整个事件。并且粗中有细,无论决策的将军或登陆的士兵都显得栩栩如生,成绩相当难得。
影片的演员阵容也属空前,歌手保罗·安卡也演出了一个动人的角色,并为本片写了一首雄壮的主题曲。《最长的一天》被影迷奉为二战电影盖棺之作。
最幽默
《虎口脱险》法国、英国
导演:杰拉尔·奥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二战期间,英国轰炸中队第一支遣队在执行一次名为“鸳鸯茶”的轰炸任务中,一架飞机被德军防空武器击中,几个机上人员被迫跳伞逃生,并约好在土耳其浴室见面。但他们分别降落在德军占领的法国首都巴黎市内不同地点。
德军展开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飞行员分别被油漆匠、动物管理员和乐队指挥所救。迫于形势,油漆匠和指挥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飞行员,去和中队长大胡子在浴室碰头。在几次误会后,他们终于接上了头。
在热情的法国人的掩护下,飞行员们与德军展开了一场场惊险紧张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戏。最终,油漆匠、乐队指挥和飞行员们一起飞向了中立国瑞士。这部影片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当年曾创下法国历史最高票房纪录,成为法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法国喜剧大师路易·德·菲奈斯与演技派明星布尔维尔配合杰拉尔·奥利天才的编导手法,使影片成为世界公认的喜剧经典之作。
或
《布谷鸟》\(俄罗斯\、《安妮日记》\(美国\、《狙击手》\(苏联\、《老枪》\(法国\、《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桥》\(南斯拉夫\、《虎口脱险》\(法国\、《六月六日登陆日》\(美国\共8部精彩的二战电影在每晚10时播出。 这其中《老枪》、《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虎口脱险》
好莱坞在过去50年拍过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经典之作起码有好几十部,本文主要将重点锁定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正统战争片,稍为边缘化的二战电影,像《辛德勒名单》、《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爱。
或
1。《西线平魔》1949年出品,描写二战末期德军与美军在比利时的巴斯托涅镇发生遭遇战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员,全片外景在欧洲西部高原拍摄,白雪覆盖的天然美景和严寒气候,通过杰出的摄影加强了电影的张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讲述德军将领“沙漠之狐”隆美尔,本片敢于将德军主帅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国老兵争议。
3。《桂河大桥》1957年出品,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等7项大奖。
4。《最长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战争片,手法平实,场面逼真。演员阵容空前,有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肖恩·康纳利等。
5。《坦克大决战》1965年出品,叙事手法流畅,加上亨利方达等演员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6。《大布列颠之战》1969年出品,由英国精英群起出动拍摄而成,片中战机遮天蔽日的空袭场面拍得壮观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顿将军》1970年出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
8。《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国与日本合拍,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来龙去脉,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特别效果奖。
9。《中途岛》1976年出品,二战影片多以西线为背景,这部是极少以东线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阵容强大,海战场面真实,使本片维持了相当的趣味性。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情有独钟,此前曾拍过《1941》、《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等。本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许多二战老兵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为“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长达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
㈦ 找一部表现德国二战时期的电影,好像叫《自由小子》
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采纳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二战时期,德国在对外扩大侵略的同时,对国内也加强战争宣传,煽动青年人参与战争。
而许多德国青年们却本能地厌恶和逃避战争,沉醉于爵士乐和爵士舞中。
故事主角是一群爱音乐和跳舞的青年人,关于后来他们之间的友谊、抗争、变节、坚持、受难、背叛的故事。
可能是部好莱坞电影,当中有极华丽的爵士舞步,主角们都是一边倒的潇洒发型。
总找不到关于这片子的资料,可能是片名翻译不同。
主角中有一个跛腿的男孩是最坚强的;主角帅哥最后强行抓捕;有一个人背叛初衷成为纳粹分子。
还有个情节印象很深:当中的一个青年参军后,得到的任务是给一些集中营中的犹太人家属送邮件,当他离开第一家时,背后门里传来惨叫和哭声。他逃开后,在公园里颤抖着手打开其它邮件,里面是骨灰... ...
有知道这片子的,给点儿寻找线索,预谢!
㈧ 你怎么评价《缅甸的竖琴》这部电影
信中也有两句,比如“我们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痛苦,世界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抚平战争的创伤。。。” 这句话,到了这儿,与其说是反省,不如说是装饰。如同影片中的寺庙,佛像,僧人,都成了影片的装饰,他们的作用是为日本军人哀悼,他们的慈眼看到的是散落在缅甸土地上的日本军人的遗骸。
M不愿意回去,是因为他要把所有日军的尸体掩埋。他把那颗从河边挖出的宝石放在骨灰盒里,是代替所有日军的亡灵放进盒里,而且埋在睡佛里;而并不是埋葬那个曾经的军人,那个所谓的我认为已经死去的他,那个为日本战斗的战士。他仍然是个军人,日本军人,只是他的军礼变成了双手合十。他不配作僧人。
从头至尾,我都在自作多情,以为他在反思,影片在反思。而自作多情来自于我的立场,因而竟然忽视或者误读了电影的语言和意象。如果影片真的在我认为最应该结束的时候,就以M告别战友的沉沉暮色画上句号,自作多情就成功了。幸好,不是。
于是,最后那一笔给影片重重地盖上了封印:一部关于二战的日本的自我怜惜的影片,虽然反对战争,却看不到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对于战争的一点点反思和自省,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的创伤的愧疚。在影片中受到了怜悯的只是失去了生命的,或者残缺身体的日本军人。而反对战争的几个片断,竟然最终沦为了装饰。影片里,日军和英军在丛林的月色中唱着“我的甜蜜的家”走到一起的美好,因之黯然失色。
影片伊始,银幕上的字幕是“缅甸的土地是红的,岩石也是红的。”影片结束的时候,镜头里仍旧回到缅甸的土地,出现相同的字幕“缅甸的土地是红的,岩石也是红的。”
好想说一声:老大,那土地和岩石不仅仅有你们日本军人的鲜血好吧?何况,难道有谁请你们来染红?
㈨ 萤火虫之墓的介绍
“九月二十一日晚上,我死了。” 少年的灵魂冷冷地宣布着自己的死亡,语调平常而简单,仿佛那只是睡觉着了而已。
节子,你在哪里呢?
少年的身躯坐靠在车站前的柱子上,空洞的眼神茫然地望着眼前的地面,之后,慢慢倒下……
清洁工人拿走少年手里的空糖罐,抛向远处的杂草丛。被抛出的空糖罐在空中旋转,翻腾,掉落在黑暗的草丛中。萤火虫飞起来了。一点、两点,渐渐的,许多的荧火上升,飘浮,游动。微弱的冷光渐亮,光线柔和起来,在橘红色的光芒里,一个小女孩的身影逐渐清晰,天真无邪的脸庞惊喜地看着生锈的糖罐。
少年冷漠的表情在看到小女孩的那一刻冰消雪融。轻轻手拍了拍她的肩膀,节子,我最喜欢的妹妹啊,我来看你了。我们终于…………又团聚了。
少年牵起妹妹的手,两个灵魂静静地坐在车厢一隅。车窗外远处的光芒印照在兄妹俩的脸上,火红的,让人想起炉火的温暖。
节子,累了吗?那睡一下吧。放心,这里很安静呢,没有战争,没有飞机,没有燃烧的汽油弹,没有成为废墟的家园,没有饥饿和寒冷,也没有人会赶我们走…………只有那些美丽的萤火虫啊,像星星呢,一闪一闪的…………睡吧,节子,睡吧……………… 哥哥和你,永远不会再分开!
时间回到那天,空袭来临的前夕,少年的眼前,往事如浮光般再现……
二战结束前的最后的日子里,在东京附近的一个平和的小镇,一切就是从那一天开始的吧?
“妈妈,记得带药哦!”
那是诚田和妈妈说的最后一句话吧!然后就是嘶鸣的空袭警报声,铺天盖地呼啸而过的轰炸机,宛如倾盆大雨般泻落的汽油弹,燃烧倒塌的房屋,惊慌失措四处奔逃的人流…………
到处是燃烧的火焰,到处是逃难的人群。节子,害怕吗?没关系的。这也就是一次平常的轰炸。在这战争的年代,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没关系的,节子,再一会就好了。看,大家不是都在防空洞里吗?妈妈也在别的防空洞里的。再一会就可以回家,就可以见到妈妈了!
可是…………
飞机不停地轰炸……到处都是燃烧的火焰……倾盆的大雨……黑色的废墟……满地的尸体……
这个就是我们曾经居住的镇子吗?…………都炸平了啊…………房子、家,都没有了。那,妈妈,妈妈呢?
这个人是妈妈吗?全身缠满了绷带,已经无法辨别面目,只有微弱的呼吸表露着生命的迹象。可是那戒指的确是妈妈的啊。明天就会转到医院去吧?妈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不,为什么会这样。只是一个晚上,妈妈竟然……我不能哭,不能,我是男人,我还有妹妹,我要代替妈妈照顾好节子!
母亲的尸体和其他死难者一起被扔进一个大坑火化了,诚田强忍着,没掉一滴眼泪。
把骨灰藏在妹妹看不见的地方吧——节子还小,现在还不能让她知道。
节子,我们去姑姑家吧!那里有很美丽的萤火虫呢!
爸爸,请快点给我们回信吧!
战争的日子里,口粮限量供给,人们开始变得自私,即便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也是如此。姑姑的笑容在知道妈妈死后不见了,脸色也日渐难看。妈妈的衣服被姑姑拿去换米了,可还是整日里阴沉着脸冷嘲热讽。那就分开吃吧。就如了姑姑的愿吧。总之,不能让节子受委屈!
自从分开吃以来。米已经不多了呢,妈妈留下来的钱也快没了。盒子里的糖也快吃完了吧,节子?这样的日子还可以过多久呢?这里,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家啊。如果妈妈还在的话,那该有多好……………………
节子,我们搬出去吧!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家!
爸爸,你为什么不给我们回信呢?
受不了过分的唠叨和排挤,受不了姑姑的冷嘲热讽和白眼,一心想摆脱这种寄人篱下的屈辱,想照顾节子,不让妹妹受委屈。最终,兄妹俩带着仅有的几件家当住进了乡间湖畔一处废弃的防空洞,独自过起艰苦的生活。然而,幼稚的诚田却忘记了,十四岁的自己还没有能力去养活妹妹。冒然的决定,暗示着悲惨结局的必然,那是少年所承担不起的代价…………
清澈的湖水,如画的风景。多美啊。你看节子,这里也有好多好多的萤火虫呢!好漂亮呢!
当暂时的美好出现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误以为一切都将变好。如果一切真的能按照人们的想象发展下去,未来也许是光明的。可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平静的前奏并不意味着后面没有暴风雨。生活并非像眼前所见的景色一样美丽。战争仍未结束,人们依旧过着无法饱餐的日子,没有经济来源的兄妹,这贫苦而简陋的自由生活,又能够持续多久呢?最终,诚田不得不依靠偷来添饱兄妹二人的肚子。
种种严酷的现实,注定了兄妹二人走的出姑姑的家门,却永远走不出悲剧的宿命。
寒冷而潮湿的居住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疾病慢慢侵蚀着年幼的妹妹。吃着偷来的食物,睡在湿冷的山洞,喝着浑浊的河水。节子黑顺的头发漫漫变得杂乱,润泽的脸颊开始凹陷、干黄;娇嫩的皮肤上长满了点点红疹;圆圆的小肚上显出了纤细的肋骨…………
节子,你怎么了?你说话啊?你哪里不舒服?节子,你吃点东西啊!吃了东西就会好起来的!节子,你睁开眼睛啊,我们去看医生。医生,药呢,药呢……
去银行取钱的时候,知道了战争的结束。战败了吗?军舰都沉了?也就是说,爸爸也已经永远不会回来了。…………可恶!跪坐在街头的少年,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最后的希望破灭了。为什么?为什么要有这场可恶的战争?
可是,节子,战争已经结束了。节子!哥哥还有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啊!你要等着哥哥哦!
用母亲最后的存款买来了西瓜,轻柔地掰下一块喂给已经奄奄一息的妹妹。
吃吧,节子,刚买来的,我去煮鸡蛋,吃了你会好的,你想说什么,不,休息吧,节子,不要说话了,休息吧,你等一下,哥哥马上就回来,马上…………
节子拿着石头含糊地说:“哥哥……这个……蛋糕……给你……请吃……难道你嫌它太硬?西瓜,真好吃……”说完这句话,节子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妈妈,对不起,我没有遵守约定,没有好好照顾节子……对不起……
那天夜里,下起了倾盆大雨。阴冷潮湿的防空洞里,诚田紧紧搂着妹妹那已经冰冷的瘦小身躯,眼泪滚滚而下。没有呼吸的节子,死了……
战争刚刚结束,一切刚刚可以重新开始,而一个原本无邪的生命在原该快乐无忧的年纪里就这样残酷的结束了。节子她还是个小孩子啊!可恶的战争!为什么?为什么?要有这场无聊的战争!
年纪尚轻的少年,在这场战争里却已经看了太多的死亡。麻木了吧。没有什么感觉了呢!只是想念,想念妹妹,想念妈妈,想念爸爸,想念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的日子,………………
小小的藤棺里,节子静静地躺着。睡吧节子,你不会在痛苦了。这是你喜欢的洋娃娃,让它陪着你吧。……哥哥会保护你的,哥哥会永远保护你的……
战争结束了。湖畔又有新人搬来了。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画外音是略带忧郁的女声独唱。没有人知道这湖畔,曾有两个天真的孩子居于此地。
车站前的石柱下,少年静静的靠着。迷离中仿佛听到夜晚河堤轻吟的虫鸣和轻潺的流水叮咚……看到了,看到了啊,包着头巾的节子抱着她的糖果盒跳进了这片宁静的黑暗中。萤火虫飘在夜空中,萤绿色的光芒,亮,闪,亮,闪。节子你是不是变成了萤火虫呢?在黑夜里闪亮?
九月二十一日,我死了。
但从现在开始,我将永远活着。
节子,我们永远不分开!
兄妹两人终于又可以团聚了。这次,是永远的团聚呢!
又见到了那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忽明忽灭的萤光,好美啊。节子,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无忧无虑地追逐那漫天飞舞的萤火虫了。没有人可以再来打搅我们呢!
再见萤火虫,再见那漫天飞舞的美丽,少年和他的妹妹在这温馨的萤光中安睡在这萤火虫的墓地中,永远的,幸福的,安睡着。没有母亲面目全非的尸体,没有杳无音讯的父亲的死讯,没有被夷为平地的家园,也没有指桑骂槐的亲戚的白眼……再没有人可以打扰他们,再没有人可以打扰他们的安宁,这用生命才换来的安宁!
以死亡开始,以死亡结束。自始至终贯穿全剧的悲哀,如丝如缕缠绕着我,拨动着我泪腺的神经,心境犹如沉入厚重的泥潭,整个人消融在弥漫的情感中。而在结尾的那一刻,在明知道的死亡来临的那一刻,黑沉沉的一片悲哀终于爆发,将我死死地压住令我几欲窒息。
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个悲剧。虽然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当悲剧终于落下帷幕的时候,泪水还是不能抑制地满溢眼框直到泪流满面!
飞舞萦绕的萤火虫,企盼永远不会吃光的糖罐,最后一起甜蜜分享的西瓜,放在衣服口袋里的揉皱了的爸爸的照片,生活能给予他们的也只有这些了。注视着灯火通明的城市,兄妹俩安详地睡去,那个糖罐此刻再也不会空了,伴随着永远的糖果的声响。
一个普通少年,他只想养活自己的妹妹、和妹妹一起追逐那点美丽的萤火而已!!但结果是,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里,实现他的愿望的唯一方式是——死亡!
色调灰暗,充满了悲凉无奈的气氛。漫天萤火的美丽更加反衬出战争的残酷以及带给人类身体以及心灵的伤害。真的是悲哀的透不过气来呢!发动这场战争的人类啊,你们有多么的愚蠢,你们又多么的冷酷和残忍!!!无论以什么名义所进行的战争,它所带给人民的,永远是不尽的悲哀和刻骨铭心的伤痛呢!而活着的我们,是否应该不断地进行反思和祈祷呢?反思战争,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祈祷和平,祈祷和平永远不要再跑掉!!
愿我们的世界永远和平!
㈩ 跪求!!!《萤火虫之墓》影评。
◎简 介
在神户大空袭中,母亲身亡,参军的父亲杳无音信。清太和小妹妹节子不得不去远房亲戚家寄居。阿姨待他们很不好,忍无可忍的清
太带着节子离家出走,两人在郊区的防空洞里栖身。战况不断恶化,兄妹俩失去了生活来源。因为营养失调,节子越来越瘦,清太竭
尽全力守护妹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了,成为孤儿的清太和节子的生命之火也犹如萤火虫的微光即将熄灭……
[编辑本段]影片简析
“九月二十一日晚上,我死了。” 少年的灵魂冷冷地宣布着自己的死亡,语调平常而简单,仿佛那只是睡着了而已。
节子,你在哪里呢?
少年的身躯坐靠在车站前的柱子上,空洞的眼神茫然地望着眼前的地面,之后,慢慢倒下……
清洁工人拿走少年手里的空糖罐,抛向远处的杂草丛。被抛出的空糖罐在空中旋转,翻腾,掉落在黑暗的草丛中。萤火虫飞起来了。一点、两点,渐渐的,许多的荧火上升,飘浮,游动。微弱的冷光渐亮,光线柔和起来,在橘红色的光芒里,一个小女孩的身影逐渐清晰,天真无邪的脸庞惊喜地看着生锈的糖罐。
少年冷漠的表情在看到小女孩的那一刻冰消雪融。轻轻手拍了拍她的肩膀,节子,我最喜欢的妹妹啊,我来看你了。我们终于…………又团聚了。
少年牵起妹妹的手,两个灵魂静静地坐在车厢一隅。车窗外远处的光芒印照在兄妹俩的脸上,火红的,让人想起炉火的温暖。
节子,累了吗?那睡一下吧。放心,这里很安静呢,没有战争,没有飞机,没有燃烧的汽油弹,没有成为废墟的家园,没有饥饿和寒冷,也没有人会赶我们走…………只有那些美丽的萤火虫啊,像星星呢,一闪一闪的…………睡吧,节子,睡吧……………… 哥哥和你,永远不会再分开!
时间回到那天,空袭来临的前夕,少年的眼前,往事如浮光般再现……
二战结束前的最后的日子里,在东京附近的一个平和的小镇,一切就是从那一天开始的吧?
“妈妈,记得带药哦!”
那是诚田和妈妈说的最后一句话吧!然后就是嘶鸣的空袭警报声,铺天盖地呼啸而过的轰炸机,宛如倾盆大雨般泻落的汽油弹,燃烧倒塌的房屋,惊慌失措四处奔逃的人流…………
到处是燃烧的火焰,到处是逃难的人群。节子,害怕吗?没关系的。这也就是一次平常的轰炸。在这战争的年代,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没关系的,节子,再一会就好了。看,大家不是都在防空洞里吗?妈妈也在别的防空洞里的。再一会就可以回家,就可以见到妈妈了!
可是…………
飞机不停地轰炸……到处都是燃烧的火焰……倾盆的大雨……黑色的废墟……满地的尸体……
这个就是我们曾经居住的镇子吗?…………都炸平了啊…………房子、家,都没有了。那,妈妈,妈妈呢?
这个人是妈妈吗?全身缠满了绷带,已经无法辨别面目,只有微弱的呼吸表露着生命的迹象。可是那戒指的确是妈妈的啊。明天就会转到医院去吧?妈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不,为什么会这样。只是一个晚上,妈妈竟然……我不能哭,不能,我是男人,我还有妹妹,我要代替妈妈照顾好节子!
母亲的尸体和其他死难者一起被扔进一个大坑火化了,诚田强忍着,没掉一滴眼泪。
把骨灰藏在妹妹看不见的地方吧——节子还小,现在还不能让她知道。
节子,我们去姑姑家吧!那里有很美丽的萤火虫呢!
爸爸,请快点给我们回信吧!
战争的日子里,口粮限量供给,人们开始变得自私,即便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也是如此。姑姑的笑容在知道妈妈死后不见了,脸色也日渐难看。妈妈的衣服被姑姑拿去换米了,可还是整日里阴沉着脸冷嘲热讽。那就分开吃吧。就如了姑姑的愿吧。总之,不能让节子受委屈!
自从分开吃以来。米已经不多了呢,妈妈留下来的钱也快没了。盒子里的糖也快吃完了吧,节子?这样的日子还可以过多久呢?这里,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家啊。如果妈妈还在的话,那该有多好……………………
节子,我们搬出去吧!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家!
爸爸,你为什么不给我们回信呢?
受不了过分的唠叨和排挤,受不了姑姑的冷嘲热讽和白眼,一心想摆脱这种寄人篱下的屈辱,想照顾节子,不让妹妹受委屈。最终,兄妹俩带着仅有的几件家当住进了乡间湖畔一处废弃的防空洞,独自过起艰苦的生活。然而,幼稚的诚田却忘记了,十四岁的自己还没有能力去养活妹妹。冒然的决定,暗示着悲惨结局的必然,那是少年所承担不起的代价…………
清澈的湖水,如画的风景。多美啊。你看节子,这里也有好多好多的萤火虫呢!好漂亮呢!
当暂时的美好出现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误以为一切都将变好。如果一切真的能按照人们的想象发展下去,未来也许是光明的。可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平静的前奏并不意味着后面没有暴风雨。生活并非像眼前所见的景色一样美丽。战争仍未结束,人们依旧过着无法饱餐的日子,没有经济来源的兄妹,这贫苦而简陋的自由生活,又能够持续多久呢?最终,诚田不得不依靠偷来添饱兄妹二人的肚子。
种种严酷的现实,注定了兄妹二人走的出姑姑的家门,却永远走不出悲剧的宿命。
寒冷而潮湿的居住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疾病慢慢侵蚀着年幼的妹妹。吃着偷来的食物,睡在湿冷的山洞,喝着浑浊的河水。节子黑顺的头发漫漫变得杂乱,润泽的脸颊开始凹陷、干黄;娇嫩的皮肤上长满了点点红疹;圆圆的小肚上显出了纤细的肋骨…………
节子,你怎么了?你说话啊?你哪里不舒服?节子,你吃点东西啊!吃了东西就会好起来的!节子,你睁开眼睛啊,我们去看医生。医生,药呢,药呢……
去银行取钱的时候,知道了战争的结束。战败了吗?军舰都沉了?也就是说,爸爸也已经永远不会回来了。…………可恶!跪坐在街头的少年,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最后的希望破灭了。为什么?为什么要有这场可恶的战争?
可是,节子,战争已经结束了。节子!哥哥还有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啊!你要等着哥哥哦!
用母亲最后的存款买来了西瓜,轻柔地掰下一块喂给已经奄奄一息的妹妹。
吃吧,节子,刚买来的,我去煮鸡蛋,吃了你会好的,你想说什么,不,休息吧,节子,不要说话了,休息吧,你等一下,哥哥马上就回来,马上…………
节子拿着石头含糊地说:“哥哥……这个……蛋糕……给你……请吃……难道你嫌它太硬?西瓜,真好吃……”说完这句话,节子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妈妈,对不起,我没有遵守约定,没有好好照顾节子……对不起……
那天夜里,下起了倾盆大雨。阴冷潮湿的防空洞里,诚田紧紧搂着妹妹那已经冰冷的瘦小身躯,眼泪滚滚而下。没有呼吸的节子,死了……
战争刚刚结束,一切刚刚可以重新开始,而一个原本无邪的生命在原该快乐无忧的年纪里就这样残酷的结束了。节子她还是个小孩子啊!可恶的战争!为什么?为什么?要有这场无聊的战争!
年纪尚轻的少年,在这场战争里却已经看了太多的死亡。麻木了吧。没有什么感觉了呢!只是想念,想念妹妹,想念妈妈,想念爸爸,想念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的日子,………………
小小的藤棺里,节子静静地躺着。睡吧节子,你不会在痛苦了。这是你喜欢的洋娃娃,让它陪着你吧。……哥哥会保护你的,哥哥会永远保护你的……
战争结束了。湖畔又有新人搬来了。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画外音是略带忧郁的女声独唱。没有人知道这湖畔,曾有两个天真的孩子居于此地。
车站前的石柱下,少年静静的靠着。迷离中仿佛听到夜晚河堤轻吟的虫鸣和轻潺的流水叮咚……看到了,看到了啊,包着头巾的节子抱着她的糖果盒跳进了这片宁静的黑暗中。萤火虫飘在夜空中,萤绿色的光芒,亮,闪,亮,闪。节子你是不是变成了萤火虫呢?在黑夜里闪亮?
九月二十一日,我死了。
但从现在开始,我将永远活着。
节子,我们永远不分开!
兄妹两人终于又可以团聚了。这次,是永远的团聚呢!
又见到了那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忽明忽灭的萤光,好美啊。节子,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无忧无虑地追逐那漫天飞舞的萤火虫了。没有人可以再来打搅我们呢!
再见萤火虫,再见那漫天飞舞的美丽,少年和他的妹妹在这温馨的萤光中安睡在这萤火虫的墓地中,永远的,幸福的,安睡着。没有母亲面目全非的尸体,没有杳无音讯的父亲的死讯,没有被夷为平地的家园,也没有指桑骂槐的亲戚的白眼……再没有人可以打扰他们,再没有人可以打扰他们的安宁,这用生命才换来的安宁!
以死亡开始,以死亡结束。自始至终贯穿全剧的悲哀,如丝如缕缠绕着我,拨动着我泪腺的神经,心境犹如沉入厚重的泥潭,整个人消融在弥漫的情感中。而在结尾的那一刻,在明知道的死亡来临的那一刻,黑沉沉的一片悲哀终于爆发,将我死死地压住令我几欲窒息。
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个悲剧。虽然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当悲剧终于落下帷幕的时候,泪水还是不能抑制地满溢眼框直到泪流满面!
飞舞萦绕的萤火虫,企盼永远不会吃光的糖罐,最后一起甜蜜分享的西瓜,放在衣服口袋里的揉皱了的爸爸的照片,生活能给予他们的也只有这些了。注视着灯火通明的城市,兄妹俩安详地睡去,那个糖罐此刻再也不会空了,伴随着永远的糖果的声响。
一个普通少年,他只想养活自己的妹妹、和妹妹一起追逐那点美丽的萤火而已!!但结果是,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里,实现他的愿望的唯一方式是——死亡!
色调灰暗,充满了悲凉无奈的气氛。漫天萤火的美丽更加反衬出战争的残酷以及带给人类身体以及心灵的伤害。真的是悲哀的透不过气来呢!发动这场战争的人类啊,你们有多么的愚蠢,你们又多么的冷酷和残忍!!!无论以什么名义所进行的战争,它所带给人民的,永远是不尽的悲哀和刻骨铭心的伤痛呢!而活着的我们,是否应该不断地进行反思和祈祷呢?反思战争,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祈祷和平,祈祷和平永远不要再跑掉!!
愿我们的世界永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