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了918事件南京大屠杀之后的感想,200字左右
看完《南京大屠杀》这部电影后,我的内心汹涌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当我听到那一个个悲惨的故事,看到那一张张惨不忍睹的画面时,我全身都被怒火点燃了,而心在哽咽。一想到我的同胞所受的非人的苦难与丑恶的日本鬼子,就恨不得上前去抽敌人的筋,饮敌人的血。二战期间,日本给中华名族带来的创伤是永远都不能愈合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更是永远都不会原谅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
对于南京大屠杀,我已经非常熟悉了。从小时候听人讲述,到中学历史课本中学习,再到现在的看电影,每一次我的感受都很深,心中的愤恨是油然而生。而事实大致是这样的: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后,在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师长谷寿夫指挥下,在全城进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杀,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余万。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它的“三光政策”几乎深入到了所有大大小小的村庄。死亡,恐惧几乎成了那个时期的代名词。对日本的仇恨也随着日本人的罪行深深的烙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南京大屠杀》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日本人在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在电影中许多情节也是那么的血腥与残暴。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抵抗不了日军,不但丢了城,有的不是死就是被日军俘辱。于是,日本鬼子开始大举地搜查南京城市。人们幸运的躲进地洞才免一死,不幸运的则被残忍的鬼子用机枪或尖刀杀死。在这些例子中,有一个最为悲惨:当夜深人静之时,日寇冲进一户人家,把那一家子杀光后,又发现了一个小孩子,那小孩只有1、2岁,才刚刚学会走路。一个长得怪里怪气的日本鬼子将一个手榴弹放进小孩的衣服里,自己刚逃出屋外,手榴弹就爆炸了。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就那么不明不白地死了。那个鬼子还笑得特别的得意呢。日本鬼子不仅到处杀人,还经常抢那些年轻而又漂亮的女子。在一间大的房子里,住着逃难的人们,当夜悄悄来临时,可恶的日本鬼子伸着他们的魔爪冲进那间房子,专挑漂亮的女人抓。在这些人中,有一个是教师,也被日本鬼子看中,但她宁死不从,后来被日本鬼子扒光衣服,被强歼至死。一个知识分子就这样死去了。
㈡ 看完电影《南京》有何观后感
电影《南京》观后感
——一个遗忘历史的民族终究也会被历史所唾弃
今天去为笔记本的事儿去了趟电脑城,原因我实在不想说,但又确实觉得很冤:联想的笔记本竟然烂到出现机械故障的程度,而且服务差的令人寒心!决定以后不再用联想的品牌。作为受害的消费者,我也建议国人不要再为浅显的国民意识(我买联想基于此)去支持所谓的这些没有任何国民意识的联想之类的品牌。要知道,联想在国内(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比在国外(大多为发达国家)的售价还要高!说来说去,联想只顾着坑自己的同胞了!
之后顺便去临近某高校买了几本书,天色渐晚,偶遇一电影场馆。也就给自己放个假吧。说句实话,在成都那么多年,从未在电影城看过一场电影。呵呵:)即便在家里也有一年多没有正儿八经看过什么电影了吧。选来选去,似乎未有提起什么兴趣的电影。突见血腥的图片(尽管以前大多见过)令我震惊——《南京》!决定就看这部纪录片吧。
进入电影院!偌大一个影院竟然区区十余人!而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9:1!不要误会,是男一女九哦!具体说来,仅有的十个观众中,只有一个男同胞,那个就是我!这其中的现象我们可以以后再做解释,也值得我们男同胞去深思哦:)这样倒很安静,没有不顾任何他人的情侣的过分表现,影院内倒显得异常安静。
电影开始了!
日本兵踏着中国人的尸体前进,刺刀随意刺进中国人的身体,街头不堪凌辱的少女,幸存者难以连贯的哭述……一部由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南京》已经在国内大部分地区放映,70年前南京大屠杀惨痛的一幕以光影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是第一部以外国人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南京》是由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特德·莱昂西斯个人投资200万美元拍摄,他是看过了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二战遗忘的浩劫》以及《拉贝日记》而了解了那段骇人听闻的历史。
去年,该片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时,观众无不为电影真实的画面而震撼,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试映时,更是令所有记者为之动容,并且加映了一场。发行方当时表示,该片中国上映日期为7月7日,且一定会第一时间在南京放映。
而江苏盛世亚细亚院线的谢经理向记者表示,目前同时上映的电影有12部之多,其中不乏《加勒比海盗3》、《老港正传》、《夜。上海》、《宝葫芦的秘密》等热门影片。“现在电影院是吃‘市场饭’的,《南京》这样的片子很难和大片抗衡。所以想了很久我们还是没在南京安排首轮放映。”
南京市电影公司参股的东方院线业务经理陈卫表示,《南京》“挤”不进南京电影暑期档,确实很可惜,后来经过商量,院线决定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南京首映式予以“补救”。
“《南京》是一部非商业片,应该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如果放映后上座率很低,其教育意义和功能无法显现。我们现在决定下个月上映该片,策划在中华门城堡举行南京首映式,放在傍晚举行,将用免费露天电影院的方式先放映,然后在各大影城公映。”陈卫表示,前两年同样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东京审判》的策划活动相当完满,很多观众自发到电影院观看,希望《南京》也能取得类似效果。
《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国人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主要情节围绕以华群女士为首十几位驻华西方人士,包括几名美国传教士和一个德国商人展开。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运用他们在南京的影响力,于1937年12月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中国人的安全。
不过,导演很遗憾地表示,他们在日本采访的250名老兵中,只有7名表示了悔意。有的老兵在回忆这段历史时,竟然只记得,第一天进南京城天气很热,只想能喝到水。此外,让导演深感遗憾的还有,目前这段历史的幸存者在减少,不到500个,如果5年前就开始收集资料的话,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对于这次在日本的拍摄,导演比尔·古登塔格说,他拍摄该片完全是站在中立的角度来透视历史,但是整个拍摄中,他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剧组共有3位日本工作人员,影片拍摄到中途,3人纷纷要求退出,“可能是迫于某方面压力”。而扮演日本军官的日本演员,其博客上也被人发了死亡威胁书。
不过,导演说,这些退出的员工都是年纪大的,后来重组的工作组当中,来自日本的都是年轻人,大家合作得很好。
《南京》因为出现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文献以及当年西方人士留下的对日军屠城暴行的亲笔记录等珍贵史料而受人注目。这些资料,是摄制组用了两年时间,辗转中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等地寻找到的。其中有一段长达40分钟的真实记录了南京大屠杀惨状的史实片段更是首次出现在银幕上。除此以外,影片摄制工作人员还辗转多国,采访了近8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当年的日军老兵,真实地还原了那段最黑暗的岁月。
虽然看之前已经被网上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血淋淋的教育过无数遍,我也做好了难过的心里准备,可是当电影里幸存者声泪俱下的述说以及当年侵略南京的日本兵得意的讲述,我还是被刺伤了。
我不想对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对人性,道义的扭曲作出过多的谈论,我只想说即便是一个军人被战争扭曲而疯狂了,也不会象日本军人在南京犯下的罪行,那种对生命的极度漠视,对人性的极度违背,以至于我怀疑日本军人以及其代表的日本民族是否集体患病,一种心灵的病,应该考虑是否对这个民族实施管制,就像把精神病人送进精神病院一样。不要说我愤青,也不要把我的文章和拒绝日货挂钩,因为看了这部片子,我如果连骂两句的权利都没有,我难以发泄这郁闷到极点的心情。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人会思考。文明之所以远离野蛮,就是对生命意义的尊重。人类文明在野蛮与无知中挣扎了很久,但是在最近几千年迅速得以走向民主和人性。然而日本人在上个世纪犯下的这场罪行,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若干年后,当后世的人们审视这段历史时,一定会说,你看,野蛮人,还没有进化。就像我们现在看以前的猿人为了食物互相拼杀一样,野蛮。
更可悲的是,这个号称大国的国家的人们,早已忘却他们犯下的罪行,错,应该不是忘记,而是记得但却不承认,并且试图抹杀或篡改这段历史,并把那些犯下罪行的士兵们当神一样供着,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民族,一个遗忘历史的民族终究也会被历史所唾弃。
其实,我很希望曾经的受害国,应该联合起来提起一项新的诉讼,要求国际法律机构或者相应的机构,能够迫使日本拆掉靖国神社中的战犯灵位,或许这样做不能改变日本民族的一种骨子里的对历史的态度,但是我们要给他们压力,让他们知道不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坏孩子,那种不承认错误也罢,还到处嚷嚷装无辜,那就是无赖。
又是一个难以入睡的夜晚........
早上起来写下这些,希望国人永记国人曾经的耻辱,为国家的强盛贡献力量!
就到这儿吧。还是要做好本职工作的。
《南京》由美国在线投资制作,中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提供外景地并协助招募群众演员。这部91分钟的美国纪录片选用从中国、日本、美国等6个国家搜集到的影像和文字资料,讲述了日本侵略军在南京自1937年12月开始进行的长达6周的血腥屠戮。1937年12月,日军攻陷我国首都南京,并在此进行扫荡。片中就反映了日军禽兽不如的行为,如:把南京青年当做刀靶练习刺杀;活埋南京和平居民;集体屠杀,尚能呻吟挣扎者,都被刺刀杀戮,最后将全部尸体焚化;杀百人比赛;日军将砍下的中国人头在南京城外的铁丝网上,还在水里塞一根烟头取乐……其中,那惨无人道的日军,对放下武器的土兵和人民,用机枪扫射,死亡人数达三十万人以上。
看罢电影,不禁掩息长叹,真是弱国无外交,国家不强大,在这个世界上势必任人宰割,根本谈不上发言权,国人的利益就更加不能保障。从唐宋元明之时,日本就不断对我国侵边略民,虽败其无数,但“狗改不了吃屎”。倘清朝不积弱、民国多奋发,何来我中华民族百年耻辱?试想,就算日本不饮水思源、不感激文化始祖,两国邦交有何仇恨,竟至于占领南京之后,大肆屠杀34万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位卑未敢忘忧国”,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把那些发动战争的侵略分子永远钉在耻辱柱上,让历史的车轮踏着反人类的侵略者的尸身滚滚向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有故事,这些故事构成历史。”这是犹太大屠杀幸存者、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力•维塞尔的名言。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4万同胞,同样曾是34万条鲜活的生命,他们都有名字,都有感情,都有尊严,都有亲人,都有故事,一个重新崛起的民族有责任和义务记住他们的名字,还原他们的灾难。电影《南京》眼下已经获得了二00七年太阳舞电影节大奖、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人道历史片奖,它的播映,将让现代人牢牢记住,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中国人民曾经遭受过怎样的人间浩劫和刻骨磨难,这种浩劫磨难将使无数华夏儿女即使漂泊在世界各地,也能在一呼一吸之间感觉到彼此的血脉相连!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人会思考。文明之所以远离野蛮,就是对生命意义的尊重。日本人在上个世纪犯下的这场罪行,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由其可耻的是日本人到现在还不能正视这段历史,还在粉饰他们当初的侵略。这从日本政府每年都要参拜靖国神社,并且一再修改教科书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他们对当初的行为根本没有任何悔改的意思,没有一丝的悔过之心。抗日战争给中国人留下了一条深刻的教训,这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努力建设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电影《南京》观后感 1937年的冬天,日本侵略军的大炮从上海轰到了南京。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大轰炸之后,日本士兵攻打南京城,并且开始大肆屠杀南京城的老百姓。在南京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为了追捕驻城军人,对只要是手上有老茧的壮年男人进行屠杀;为了打发时间,强奸妇女,最令人发指的是,当时的日本军人强奸的有10多岁的小女孩,有已婚的妇女,更有60多岁的老妪!幸存者在讲述当时的情景是,不禁泪如雨下。就在南京城的人民们都绝望的时候,由15位外国友人为难民们提供庇护的安全区成立了。他们为了南京人民的安危与日本士兵进行对抗,不顾个人安危。而正是他们15人组成的这个安全区,却拯救了25万南京人民。 日本士兵为了追捕南京驻城士兵将大量男性进行集体屠杀。100个绑成一路,到了扬子江边的时候就10个帮成一堆,一个士兵负责一堆。最开始是用刺刀捅,有的一刀就捅死了,有的捅歪了,就叫喊。整个扬子江边惨叫连天。30分钟过去后,日本士兵开始对那些没捅死的人进行机枪扫射,扫射之后将尸体集中,淋上汽油,然后焚烧。短短的时间内,就残忍的杀害了40万南京人民。 在漫长的70年里,幸存下来的人们,所背负的心理压力和将这屈辱的历史告诉后人的责任是非常巨大的。我扪心自问,在经历了如此的炼狱,在亲眼看见亲人死在自己面前的历史后,是否还有勇气继续生存下来,是否还有勇气将自己屈辱、惨痛的经历告诉后人,为历史留下证据?又是否能够在日本人的暴行前像那15位外国友人一样,勇敢的为南京人民建立安全区,当日本人的刀架到脖子上的那一刻都不曾后悔为中国人民所做的这一切的援助? 不,我不能。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我不知道这是谁说的,但这句话我却一直难以忘记。看完这部电影,也要我产生的巨大的内疚感,我何德何能,竟可不费吹灰之力过上安逸的生活。每天想的是如何听好听的音乐、吃好吃的食物、玩好玩的游戏、买漂亮的衣服,没钱的时候伸手向父母要就可以,饿了的时候在房间里叫父母做饭就可以。可是我却在安逸的生活中沉沦了,险些忘记了历史。而作为一个生活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是盲目的抵制日货?是在互联网上对当年日本士兵的所作所为进行漫骂?还是对曾经的历史一笑而过?都不是,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做的便是做好当下应该做的事,搞好学习。虽然像南京大屠杀一样的残局在当代社会是不可能再一次重演,可是在文化、经济、思想等方面,我们现在已经不多不少的受到了外来的侵略。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将来用国内的力量将中国发展壮大,来减少外来的文化侵略对中国的影响。这就是我们没有忘记历史最好的证据,也是我们能为我们的祖国所能做的最有力的事了。 因为,不愿背叛,所以,选择铭记这段历史。
㈢ 求<<南京南京>>的观后感460~570字左右
看完电影是自己写的,见笑
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一部演绎二战时期日本所犯罪行的纪录片,一起新颖独特的黑白色彩,将那段历史杂展现现在世人眼前。
陆川导演作之为何?纪录片不同于商业电影,其内容注定了他不可能为其带来巨额的票房收入,也不可能如同偶像剧般捧红一批批的花旦小生。它的价值在于纪念,在于教育,他就是一句警言。
二战已经过去很久了,就到如今的青少年已经不记得那段屈辱的历史,已经忘记日本当年所犯下的种种罪行。国家控制舆论,不允许有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言论出现,国家要发展,要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因此,国家不允许人们有过激的言行出现,所以人们忘了。。。。。。
可是,我们不该忘记的!
《南京南京》,是惋惜,是悲叹。
当我们在和谐的社会制度下欢声笑语时,我们是否忘记那些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的将士;当我们玩着电脑游戏、看着网络小说自我堕落时,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在隆隆炮火声中,为中华而崛起的呐喊;当我们为用着日本电器、日本汽车而洋洋得意时,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在日本惨无人道的虐杀下而惨死的无辜同胞。。。。。。
我们忘记了?
我们没有忘!
《南京南京》
是惨烈,是悲壮!
赤裸裸的鲜血赤裸裸的教训。
㈣ 《南京 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这部电影成为网络焦点已经很久了,强大的实力派演员阵容和庞大的场面效果在中国已然算是大片了。整部电影一直采用黑白效果,因此很多人说陆川是盗版《辛格勒的名单》。不同的是,《辛格勒的名单》主要集中于一个人的视角,而《南京南京》却从不同身份,性格的角色出发,各自叙述着那一段沉重的历史。从陆剑雄翻身飞跃的残垣断壁,姜老师疾步走过的安全区,小江那勇敢的手后的灰暗教堂,我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那种被死亡包围,身处废墟之中挣扎在两个世界之间的感觉。我们用“把什么什么拍活了”或者“把什么什么演活了”来形容一个作品的真实度,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觉得陆川把南京给拍“死”了,一个确确实实的死城,一个尸横巷井的瓦砾堆。
“大屠杀”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讲并不陌生,与这个字眼同时出现在脑海的一定还会有“南京”和“日本”这两个词。这是一段世世代代中国人心中都永远无法抹去的耻辱,和悲愤。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记忆是灰色的,如同这部电影一般,失去了生命的色彩。镜头遍及之处,尽是残垣断壁,横死在街头巷尾的中国人的尸体。似乎连鲜血的血红色对这段历史都过为奢侈,三十万中国人只能这样灰色的,黑白的,毫无血色和尊严可言地死在南京,当时的国都,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一个历史的名城,一个民族的骄傲!
影片开始不久,就出现了国民党军队逃兵出逃的场面,好不壮观!这些手持各式武器,身穿戎装,脑袋顶上顶着国徽,失去了抵抗勇气的青年,壮年,不顾自己的使命,荣誉,和责任兵锋一转突破了自己人的防线,向城外做鸟兽状散去。可是,他们身后的百姓呢?那些手无寸铁的贫民呢?老弱妇孺呢?如果连这群全副武装的军人都无法保护自己,那么谁又来保护他们呢?每一个逃兵活命的代价却是南京几倍百姓的伤亡,几倍妇女被玷污,国都被占领,中国的历史被永永远远地记录上了这耻辱的一刻。如果他们坚持到最后一人,最后一发子弹,面对这三十万军民的血债,我们至少还能对别人说,我们的士兵抵抗过,他们抵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抵抗直至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被日军的枪弹打得只剩下一个旗杆!可是事实呢?他们为了活命,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一幕,最为惨烈和血腥的一幕。当他们冲出城门的那一霎那,是否想过军人的职责何在?男人的血性何在? 有人质疑陆川为什么将慰安妇这一敏感题材插进电影,这几乎是网络上最大的争议。难道这不是历史么?难道我们中国男人只能虚伪地说,我们在二战中最终战胜了日本,却不能勇敢地面对我们中国的妇女被日军作为发泄兽欲工具的事实吗?当看到一具具裸尸在街头,在装满尸体的小车上,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愤,一种什么样的伤感,喉咙里顿时失去了感觉,心被拽到谷底。当那些幸存的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妻女被日本人强行拉走,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怎样的自责?怎样的无能为力?面对着黑洞洞的枪口,我们只能默默地举起双手,将武器高高举过自己的头顶。投降,只有投降,即便我们知道下一刻等待我们的是集体的屠杀,是黑压压的弹雨,是充满汽油味的滚滚烈火。我们像古代奴隶一般被日本人绑住双手由他们来清点数目,我们像羔羊一般困在铁丝网中,任由他们一批一批地宰杀。这些投降的中国军人如果想到是这样的结果,他们是否会咬咬牙,有尊严地握着枪死去呢?这样至少当敌人将我们通通杀害后,他们至少不会轻蔑地说,“看,这就是奴隶!”当那些军人临刑前大声喊出“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的话语时,他们是怎样期盼。一颗颗弹壳弹出,那是一条条人命灰飞烟灭,那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栽倒在血泊之中。当活埋我们的土壤,那曾经养育我们的土壤一铲一铲地盖在我们身上,我们除了无奈,就真的连痛快地冲向敌人的刺刀的勇气都没有吗?
影片后期,安全区必须要牺牲一百名女性来换来整个安全区一冬的生活必需品,那又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就好像是犯了烟瘾的瘾君子,明知不对,却不能不做。当小江自愿地举起手时,那是奉献,那是牺牲,那是比那些可耻逃兵高贵万倍不止的曙光。一个地位低下的烟花女子在关键时刻却担负起了那些自称为“男人”们的士兵的责任,牺牲的责任,这难道不是莫大的讽刺吗?可她苍白的牺牲又能换来几斤米,几根柴呢?但是这或许就能让安全区中的孩子度过哪怕寒冷的一周。可是她却如同蜡烛一般燃烧在璀璨的光环之中。你们看到她眼中的空洞里么?自从她走出教堂的那一刻她就已然死了,但是,从义工们将她赤裸裸的尸体抬出的那一霎那,当她凝固的眼神映入荧幕的一霎那,她却活了过来。如果这种感动还不能让任何自称为“男人”的中国人感到惭愧的话,敢问那个人还有没有起码的,哪怕动物都会有的保护雌性不受伤害的责任心。他也十有八九会临阵脱逃,将三十万百姓甩在身后吧!有的时候,死真的是一种升华。无论你的尸体是在昂贵的棺材之中,还是在泥土里同自然化为一气。对于那些应该死,却没有勇气死的人来说,这样的死,成了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
陆川将中国历史的遮羞布摘了下来,将中国男人那些因为虚伪和贪婪已经稀释的勇气展露了出来。所以有人对他不满,有人说他拍的是垃圾。无论从专业角度来讲此片如何,对于我而言,它起码够真实,起码够感动,起码能让我体会到这部影片的英文名——City of Life and Death!他将人间的烈狱尽可能地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屈辱也好,悲愤也好,那段历史是真实的,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也不能够再有的!我欣赏陆川能够有勇气将中国人的这段屈辱展示出来教育人们,让人们居安思危,最起码了解那段历史,而不是仅仅沾着血的一个30000000数字!我们知道了那些军人是怎样捐躯的,那些妇女是怎样被凌辱致死的,那些逃兵们又是怎样能够苟延地活过他们的余生的!南京!南京!如果要找一个位置来存放这段历史,那么就让我们把它永远地留在心中吧,只有当我们能有勇气面对这段历史时,我们才会有勇气当下一次屠杀发生的时候来抵抗,来让敌人也不敢像对待羔羊一般对待我们!我们死后,人们可以骄傲地说“他们,抵抗过!”
㈤ 南京大屠城电影观后感
南京是一座伤城。
我记得很久以前有人对我说,南京这座城市不吉祥。它承受了太多苦难。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坟场。
前几天在旅顺的时候,我听别人在说,真正的旅顺人?只有36个。当年被留下来抬尸体的。
我也忘记我有多久没有在电影院里哭了。从中间开始几乎都是用手压着嘴唇的。眼泪先于我的意识涌出来滚了满脸。上一次这样的哭是在白居寺。看见那些古老的壁画残破冷清的样子。
结束散场的时候我们没有站起来。后来电影字幕上打出来“献给张纯如女士”。
有人在灯光亮起来的时候喊“打倒日本”,但是我不想讨论这个。
我也不想谈政治。不想谈这部美国记录片是不是打着真相的旗号进行文化输出贩卖美国的人道主义。也不想谈对日本的仇恨。我知道一个词语叫“勿忘国耻”,我也知道另外一个词语叫“愤青误国”。
网上的大多数自以为是的评论让我苦笑中国真是一个盛产愤青的国度。愤青丧失的仅仅是两个字。客观。
客观。不管这部美国的记录片多么的“居心叵测”,最起码它与张纯如的书一样告诉了全世界,南京大屠杀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而我们也只有保持客观的态度,历史才有它的价值。而不是在影片结束之后大喊一声打倒日本,不是在每次小泉又参拜靖国神社之后砸掉城市里的味千拉面的落地玻璃。
我对日本是有仇恨。但是仇恨的载体是二战的战犯与抹杀历史者。而不是日本无辜的人民与日本的文化。让这种仇恨肆意而盲目的蔓延的结果就是让我们在仇恨施暴者的同时也变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施暴者。迁怒本身就是一种不客观。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避免不了血腥,避免不了屠城这种残酷。远的项羽火烧阿房宫又或者是走不出童年阴影的慕容冲血洗长安城,近的就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农民起义的觉悟也就局限在攻城之后许诺手下恣意抢劫财富女人。曾经有个英国人看见中国无知青年穿着纳粹符号的TEE招摇过市的时候把这种愤怒比喻成“成吉思汗当年杀了你们那么多汉人”,可是我告诉他成吉思汗在中国的历史书里是一个正面人物。因为蒙古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
自己人之间的杀戮可以被原谅被姑息,民族自尊告诉我们对于异族的侵略是耻辱是仇恨。在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同时,我只是想说,对于那些战争中的无辜百姓对于那些缺乏反抗能力的平民,面对的蹂躏与暴力是一样。都是杀戮都是鲜血与生命。
我只是想说我恨的是战争。
对于被剥落生存权力的无辜百姓来说都是一样的,不管施暴者是异族还是同类。正如有人说的广岛那些百姓也不是死有余辜的。
在此之上我们可以谈民族的尊严,谈家国仇恨,谈我们必须把侵略从我们的国土上赶出去。可是这不是这本电影的高度。它的立场是第三方没有带着属于我们的民族的仇恨,它的受众也不是中国人民而是全世界,它的性质也不是主旋律的爱国主义教育片而是记录片,它只是客观地告诉世界,南京大屠杀是存在的。
电影的最后一位外国讲述者说他并不恨日本人,他恨的只是当时日本的政策,假如哪天日本人也遭遇了这样的悲剧,他们也会采取相同的措施去救助受苦的日本人。
我讨厌愤青着眼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生命的尊严才是高于一切的。电影站在的是人道主义与人性的立场。百姓是无辜的,生命是平等的。
列侬唱,你们说着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我只是想说,请给和平一个机会。
导演说。怎么能够把‘大屠杀’和‘遗忘’放在同一个句子里?
电影里的华女士说,我忘记不了血腥的味道,即使我回家洗手消毒喷香水,我也消除不了那种味道。即使过去很多年,那种味道依然没有散去。
后来她精神崩溃,1940年回国之后自杀。
张纯如公开誓言以“挑战社会的不正义”为职志而奋斗,但最终却选择了自杀告别世界。
这样沉重的历史与苦难是一种不胜负荷之痛终身难醒的噩梦。因为它挑战的是人性的底线——电影里的救助者之一说沦陷之前他曾经安慰百姓要对日本军人的人性有信心,被中国人笑成幼稚。后来,在他叙述的沉痛的语气里他也狠狠嘲笑自己的愚蠢了。
这个世界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侵略。而所有的不义之战都打着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幌子。在信息不对称又或者站在各种不同利益所驱使的立场里,能够做到震撼人心是因为面向无辜百姓的残忍杀戮蔑视了起码的人性,践踏了人道主义。
我承认我流眼泪是因为那些难民恐惧的表情,因为孩子无辜而清澈的眼神,因为那个白发老人回忆的时候泣不成声的样子:他在说他母亲身中数刀依然抱着他的小弟弟喂奶,小弟弟不懂事不知道这是母亲最后一次给他乳汁,喂着喂着母亲头一歪就这样死去了。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哗啦一声彻底冲下来止都止不住。我想我哭是因为伟大的母爱。对的,母爱也是人性里最光辉最美好的一种。
撇开爱国主义,如果置换成一个波兰人民与德国纳粹,同样的苦难与邪恶,我想我也会哭的。
黄药师可以蔑视繁文缛节可以无视礼法,可是他说他最尊敬的是忠义仁孝。因为这是人性的底线。
就像一个人可以贫穷可以无知但是只要是一个人品没有缺陷他就值得尊敬。因为这也是底线。
电影里的外国的救助者没有把自身上升任何国际主义的崇高里去。他们只是知道做为一个内心有良知的人在面对苦难众生面前决不能坐视不理。如果我说我的理想是拯救全人类又或者是保卫地球一定没有人相信,可是如果让我亲历这样的历史坐标,我也一定会那么做。这不是因为我这样的顽劣小孩有多么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而仅仅是因为人性。
我负不了太多的责任,但是我仅仅知道我要对我的人性对道德的底线负责。
电影里展示马吉奋不顾身换来的那些史料照片。那个时候我很想再次向那个在枪林弹雨里说过“如果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离的不够近”的英雄致敬——永远的罗伯特卡帕。
很喜欢影片开始与结尾那一段在城墙上的长镜头。黄昏并且逆光。慢慢移下来的时候是与记录片黑暗影调对比鲜明的光线明媚的现在的南京。恍如隔世。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来南京的时候,就因为这一段城墙而爱上这座城市。曾经中国的首都。
那是某年是12月12号。他们说第2天全城会拉警报,以示勿忘国耻铭记那个苦难的日子。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很期待陆川导演关于大屠杀的《南京南京》。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见到这个中国我最喜欢的新生代导演是他在中国美院的礼堂里,他正用好听的让我着迷的口音说“我在南京读了四年的大学——”
据说南京差点因为担心票房想取消电影的公映。让我检起冷落在一边的爱国主义四个字,深呼吸一口说——果然瞎起哄抗日游行抵制日货砸日本汽车的人比去电影看《NANKING》的要多的多啊。
㈥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论文5000字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1200字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又以20万兵力分南北两路会攻南京,中国军队以10多万之众浴血苦战,英勇地反击侵略者。然而终因实力悬殊,13日南京城沦陷。1937年9月19日,日军开始对南京等实行'无差别级'轰炸。
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历史原因又哪些?
首先,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该民族崇尚武力,具有忠君忠国的武士道精神。二战爆发,日本成为法西斯同盟国,充分暴露出其军国主义的野心。战争,给日本军国主义提供了一个展示其武力的舞台。
其次,从日本的地形来看。日本,区区一小岛国,资源有限,而且火山活动频繁。这些地理因素时刻威胁着日本国民的生活。要寻找一个安定、资源丰富的环境生存下去,与之比邻的中国已成为它眼中所要侵略的对象。另外,这种威胁也滋长了侵略的野心。最后,近代中国的衰败,给虎视眈眈的日本一个犯下滔天大罪的机会。近代中国的历史不堪回首,屈辱的历史让人义愤填膺!从清朝的闭关锁国开始,衰落的迹象已蔓延在中华大地,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和掠夺使得中华大地满目疮痍!观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一定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一定的历史事实,而从南京大屠杀中我们又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综观当今国际形势,歪曲历史事实的骚动仍然活跃在当今的和平舞台。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战争之后不去反思自己的滔天罪行,反而更加猖獗地参拜供奉战犯神位的靖国神社,企图抹煞这段毫无血性的罪行!其可耻行为与当初的几乎无liuxue86。com多大差别。有感于此,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必须清楚地认识这一现象,防微杜渐,并做好相应措施,不能任其篡改历史,愚昧中日人民乃至全世界的同胞!
第二,在处理周边问题上(不管关系主权与否),只要是有损国家、民族利益的事,都应该出头予以制止,政策最错的是浪费时间在对周遭发生的事视若无睹。而放到我们现在之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几个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东海以及钓鱼台、琉球群岛问题,而大部分的国人,都是支持政府在这些问题上以强硬姿态解决,可以说,这以上任何一个问题拖得愈久,对执政党的统治是不利的。
第三,在南京大屠杀之后,也有不少的日本军官对自己的罪行表示沉重的忏悔和内疚。对此,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所有日本人。对待日本,我们国人要有理智的行为,既要抵制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人类道义的行为,又要赞同一些知错能改、反省深思的行为。对有伤中华民族尊严的可耻行为,我们在充满愤慨之时,要保持头脑的清醒,不做出国际的行为。
第四,当今世界倡导和平。和平一定是属于善良和正义的范畴。在当今世界,你到任何一个国家,恐怕没有哪个政府和人民会说不要和平。是的,一切罪恶和苦难源祈求正义,只能对向往正义的人祈求;企盼和平,只有向爱好和平的人企盼。向恶人只能祈来罪恶,向满脑袋霸权和霸主思维的人祈祷和平,其实无异于与虎谋皮。是善良加幼稚的想法。祈祷和平是正义善良的人们正义善良的愿望和感情。但真正的和平只能靠和平的实力来实现。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要取得永久的和平只有实现永久的强盛。强国之路是和平的惟一出路。
总之,南京大屠杀之残暴堪称有史以来之最。作为任何一个有良心、有正义的人都不会忘记那段历史,任何手段也无法掩盖这一事实!
㈦ 南京南京的影评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我想这种感觉跟现在犹太人回望二战集中营毒气室的感觉还不一样,除了悲愤,更多的是屈辱,毕竟这是一国之都,没有经过像样的抵抗就轻言放弃,任自己的子民变成魔鬼刀俎下的鱼肉,对于一个政府来说,是不可原谅的。
《南京!南京!》从一开篇就真实地让我体会到了那个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里弥漫着的恐惧和绝望,被炮弹蹂躏的千年古城墙,弃守的军队踩踏着同胞的尸体溃败,这种恐惧和绝望自始至终地攫取着我,从放弃抵抗到寻求庇护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面对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轰然倒地的中山像与后来日军占领南京仪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锋利的对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权信仰恩泽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躯体上只有一群野兽在蛇行,这个场面带给人强烈的视听震撼,前面剧情中有几次日军练习跳舞的情节,到这里才知道那并非闲笔,所有的摧毁都是预谋和准备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们一直在准备。
(如果抛开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绪,跳舞这场戏真的很精彩,观赏性极高,那两个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胆的一点是,陆川没有按惯例用一条贯穿的个人命运情节线来组织全片,而且用的是一个参战的日本兵角川的视角来审视和判断所发生的一切。我徒劳地等待着男女主角命运的交集,但刘烨扮演的演员表上的男一号,中国军官陆剑雄在影片三分之一处就死了,而这时高圆圆和范伟所扮演人物的故事还没有真正展开,所以这部影片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主角,这里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座沦陷的城市。这样做的结果是影片的纪实色彩大大增强,但却部分剥夺了观众的观影快感,因为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节高潮,节奏缺乏变化,两个小时郁结在观众心中的压抑和绝望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以至于到后来因感官疲惫而产生了一丝麻木,从而削弱了影片本应具有的感染力。不过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据说现在的故事格局是经过几番修改最后形成的,如果能接受这种叙事模式,虽然看下来有点累,但也很过瘾。
而影片中有几处人为设置的败笔不得不说,一个是在中国被俘军队在接受屠杀时爆发出的口号,这一点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没看到过有这样的记载,这应该是导演借人物之口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情绪了,但在这里让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让我觉得很别扭。还有就是影片的结尾,出现了剧中出现人物的生卒年,我们都知道这些剧中人是虚构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这样的罗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许只为了最后出现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现在还活着。”这个小豆子是最后被角川释放的两名幸存者之一,也许导演是想借这样的设计来表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这样的设计实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传达这样的意义也应该用更电影化的手法来表现,很多人都还记得《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那一缕烛光和那个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红色吧?
其实这样沉重叙事力求真实还原历史的电影很忌讳的一点就是导演替观众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导演意图强加在观众身上,还有一点就是人为地拔高人物。范伟扮演的唐先生是这部影片中塑造最丰满的一个角色,千方百计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为保护家人性命,甚至不惜与魔鬼交易,但我实在是看不出他有什么理由和动机最后主动放弃生存的机会,至少影片中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于此,他与妻子生离死别的一场戏尽管范伟和秦岚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旧感染不了我。还有就是角川这个轴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导演在这个人物身上赋予一些人性的光辉,其实这个人物前面的举动都符合逻辑,包括他与日本慰安妇百合子的交往,对高圆圆扮演的姜淑云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两名战俘,都可以视为是给为了救这两人而死的姜淑云一个交代,但让他以自杀来为自己亲历的这场屠杀谢罪有点过了,据我所知这样的事情并非没有,但电影本身并没有给我充分的说服力,我觉得这都是创作者在揠苗助长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觉得由于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难被称为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说它是一部优秀的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商业电影,则一点不为过,尤其是在技术层面上,陆川已经在尽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装道具上,基本上无懈可击。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复炒作的剧组在天津和长春复原的南京城,残垣断壁,遍地瓦砾,极具质感,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已经成为真正的人间地狱。陆川曾反复强调这是一部战争电影,但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战争场面也就那么十几分钟,但就是这十几分钟的巷战也已经全面超越中国以前战争电影的拍摄水准了,凌厉的剪辑、逼真的声效、一丝不苟的场面调度、灵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将人物的反应、动机、战术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终呈现效果异常的惨烈。
为了追求忠实记录的真实效果,片中大量运用长镜头,其中最典型的一场应该是唐先生被处决一场,从点烟、交谈、枪杀、补枪一气呵成,到最后两名日本人在前景说话,后景一直是半吊着的已经死亡的唐先生,绝佳的构图,而且我们知道后景中一直低垂着的是范伟而不是替身,因为镜头没有换过。后面姜淑云之死也是同样效果。在那个命贱如蝼蚁的时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现得都很干脆,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一条生命被剥夺,就是这么轻易,轻易得让人心惊。
群众演员的表现是考量一部大场面电影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即使是《投名状》、《赤壁》这样的超级制作,群众演员穿帮的场面也比比皆是,有的还很严重(尤其是《投名状》)。在《南京!南京!》中,人海场面有多处,我只发现了一个群众演员笑场的穿帮镜头。小股日军误入小教堂一场戏,是将观众彻底拉入影片设置的绝望深渊的开始。数千中国人面对几个惊慌失措的日本军人举起双手,其实这几千人一拥而上这几个日本兵都能给活活踩死,但他们没有,他们选择屈服,这是一个丧失的反抗意识等待宰割的城市,这里的群众演员表现出来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心里的恐惧和茫然(典型的库里肖夫实验效应),可以说陆川对大场面的掌控能力还是很令人赞叹的。
应该说看这样的电影人人都应该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的,但看过之后依旧会有难以释怀的压抑。我觉得这部电影可贵的地方不是在于一味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和兽性,它在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探讨我们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一场劫难。
影片真正让我动容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拉贝离开南京时面对难民们的下跪,尽管影片已经弱化了拉贝在这场屠杀中对中国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万人幸免于难毕竟是事实,对于一个已经完全丧失自保能力,仅靠求生本能苟延着寻找救命稻草的群体来说,值得反思的东西更多。所以最后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会给我那么大的冲击力,那种阳刚、那种秩序、那种虔诚,都是当时的中国人所不具备的。这里就说到另一个让我感动的场面,这名为了换取过冬物资带头去充当慰安妇、并最后被日本人蹂躏至死的妓女,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保护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许会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后会谴责这电影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现在单纯地用民族主义情绪去解读那一场屠杀应该是远远不够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干过,真正的国耻不仅仅是别人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伤害,还有这个民族无法保护自己、面对屠刀只能丧失血性地正面全裸的羸弱。
㈧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我们所要关注的是为何日本士兵可以如此的丧心病狂,如果我们仅仅说他们是变态的话,那么这将掩盖事实的真相。也许在那些日本兵在接受审判时会说这是上级的命令抑或是别人都这么做。正如纳粹的最终解决方案的负责人艾希曼所说的“没有外在的力量唤起我的良知。”也正是在日本国中被激发出来的那种病态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谁灌输给他们的?是他们所支持的军部。日本兵也是一个人,一个正常人。从他们在战后的忏悔中可以看到。也正是日本国中所出现的疯狂的,扭曲的爱国,出现了沉默的大众,以及利用战争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人。也正是沉默的大众不仅无外在的力量唤起士兵的良知反而支持士兵暴行。同时你会发现日本是一个欺软怕硬的民族,为何在亚洲的国家中只有日本只向韩国道歉,因为韩国有很浓厚的民族情结,可以为防止国家外汇的丧失而抵制《泰坦尼克号》,反观中国,不得不使我们反思啊。
㈨ 南京南京 给我们的做人的道理 和看待评价历史的方法和思维
《南京!南京!》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巨著,影片用独特的历史视角及极具张力的黑白叙事影像,讲述了一段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抗争。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对中国军民展开长达6周的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本片以此为背景,用真实的记录将那段黑暗的历史重现,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在那段幽暗的黑色岁月里,我们中国人是有过不屈不挠的抗争的!在暴行面前,它的抵抗,它的自我救赎,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他们挣扎过,可能软弱过,但在死亡的这座城市中间,他们最终都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尊严,也许很多人在半道上就死了,但是有些人是幸存下来的,至少那希望要幸存下来。
相关争议争议一:拉贝给中国人民下跪过吗?答案是没有,这个情节是虚构的,毫无事实根据。拉贝没有给中国人下跪过,倒是许多中国难民处于感激表示衷心的感谢。张纯如的南京暴行书中写到南京人对拉贝的报恩行为:“1948年,拉贝的遭遇传到了南京。当南京政府告知南京人民拉贝需要帮助的时候,反响极大,让人联想起弗兰克·尤普拉的经典电影《这是一个伟大的一生》的结尾。几天之内,大屠杀的幸存者就为拉贝募集了1亿元中国币,大约相当于当时的2000美元--这在1948年可不是个小数字。当年3月,南京市长来到瑞士,购买了大量的奶粉、香肠、茶叶、咖啡、牛肉、黄油和果酱,用4个大包裹将这些食品寄给了拉贝。自1948年6月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南京人民每月都给拉贝寄一包食品,以表达他们对拉贝在南京国际安全区所做的一切的衷心感谢之情。国民党政府还指出,如果拉贝愿意返回中国,将为他提供住房和终身养老金。”争议二:拉贝是抛下难民逃离中国的吗?这个情节同样为子虚乌有,拉贝不是怀着内疚之情走的。南京事件发生在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入南京郊区和城里,经过“血腥六周”后,至1938年2月逐渐减少,各国使馆人员相继回到南京,拉贝这才奉西门子公司之命回德国,回去的同时把拉贝日记及在南京事件拍摄的照片保存,并在德国国内发表演讲和揭露真相,但迫于盖世太保的威胁而中止并受到审查。争议三:拉贝的作用到底有多大?陆川观点:对这个德国老人我很尊敬,但我反感把他说成中国人民的救世主,这是对中国公众记忆的一种侵占。汤道銮回应:南京沦陷的时候,连南京市长马赵俊也离开了南京,拉贝倡议使馆区的国际人士不要轻易离开,要承担起拯救的责任来。他建议效仿上海安全区的模式建立南京的难民区,通过和平手段确保难民们不被屠杀,他还联合20多位外籍人士组成了国际安全区委员会。当时非常艰难,安全区里的450名警察都被日本人杀了,有越来越多的难民涌进安全区,可拉贝的财力已无法继续支撑难民的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下,拉贝拿出自己的存款向军方套购高价粮食与物资,以确保难民能免遭饥寒。当时国民政府给拉贝留下了大约十几万块钱以及有限的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然后就把整个城市和几十万人交给了拉贝,在国际安全区里,他和他的同事有很好的分工协作,有人负责粮食,有人负责药品,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可以说,拉贝实际上是起到了代理市长的作用。想想当时的情况,国民党的政府大员都跑了,可是拉贝留下了,这是什么精神?虽然他个人的力量最终是有限的,但是他挽救了二十多万中国平民是事实。拉贝的作用是不可取代、不容抹杀的。争议四:南京国际安全区是谁建立的?陆川观点:南京国际安全区不是拉贝建立的,而只是被委任为主席,发起人是个中国教授。而之后,安全区建立起来了,拉贝也就抽身回到德国去了,剩下的就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汤道銮回应:当前的“拉贝无用论”,以及安全区是源自于中国教授的提议,都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说法。而说到拉贝回国,那是他不得不走。此前,德国人已经好多次要他回去,他都拒绝,甚至把召回书给撕掉。但他因为对日军不断施压,激怒了日本军界的要员们,强行要把他驱逐出南京,德国政府在接到日本方面的通报后,决定对拉贝发出最后召回。当时,拉贝看到在南京大屠杀六周后局势趋于平稳,各国的大使也都开始相继回来,他才将难民营安排妥当回国。争议五:拉贝的秘书是汉奸吗?《南京!南京!》中的唐先生是以拉贝的秘书韩湘琳为人物原型的,历史上韩湘琳不仅没有为了保护家人做汉奸,相反还协助拉贝救了不少人。所以像《南京!南京! 》中这么描述拉贝是不应该的,会引导观众产生误区,否定拉贝的贡献,就会导致我们变成不知感恩的人,这对拉贝和历史都是不公正的。争议六:拉贝是“辛德勒”吗?陆川观点:如果出现了一个日本人救助当时的中国人,那就和辛德勒比较相似,和辛德勒的意义也比较接近,但拉贝是个德国人,是个第三方。网友回应:辛德勒的精神,就像电影《辛德勒名单》中所宣传的,是“救一人命,即救整个世界”,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塔”,无论哪一种说法,其根本在于“救”,而不在救人者的身份。中国人救中国人,是“辛德勒”,日本人救中国人,是“辛德勒”,第三方救中国人,也是“辛德勒”。争议七:南京大屠杀期间有存在过良心未泯的日军吗?看过此片的幸存者纷纷表示,像角川这样有良心的日本军人,也许存在,但他们都没有遇到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负责人也说,翻阅了这么多年的资料,未发现南京事件中有过角川类的日军。而东史郎等在二战后认真反思历史的侵华老兵则说到,他们是在战后才想到了反思,二战时期他们几乎丧失了理性。除了以上这些,影片中还有一点不符史实,当时拉贝的住所收留了600个中国难民,并没有空闲余地来打麻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对该影片的观后感当这部风格冷峻、直面血腥的电影放完后,受邀前来先睹影片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却潸然泪下地表示:"这部电影有它的真实性,但事实远比这个更残酷。”幸存者言:真实情况远较影片残酷在观影的人群中,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成为一群特殊的人,亲历过那段黑暗日子的他们,也许是最有发言权的观众。今年81岁的赵振华与87岁的姐姐赵振刚当天结伴而来,这对姐妹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还是10岁左右的孩子,昨天,当她们再次在银幕上遇见那段曾活生生存在于她们生命中的景象时,87岁的赵振刚数度潸然泪下,“说真话,我不想来看(哭)!我不想看到那段历史重演,即使是部电影!那段往事永远记在脑子里,永远忘不了!(哭)” 谈到对电影的观感,赵振刚说:“电影有它的真实性,但我觉得在揭露战争的残酷,还有战争使人妻离子散、伤心欲绝这一点上没有表现得那么深刻。”说到这里,赵振刚再度陷入回忆中,“从中日友好角度看,影片我还能接受,但作为历史见证人,我觉得世界上任何人没有日本法西斯残忍!”[1]84岁的徐翠英老人在日军屠杀南京城时,年仅12岁,看完这部影片,她没有落泪,她说:“电影很震撼,但是我觉得《南京!南京!》反映的屠杀,没有当时惨。我亲眼见到日本鬼子见人就杀,下关那个屠杀场面有点像,其余的还不够激烈!仇恨还没有被激发出来!”[1]81岁的赵振华并非简单的观众,她还是片中的演员,她出演了一个在安全区里得知拉贝先生离开,而乞求他留下的老人。作为一个曾经经历过真实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赵振华的出演带有着某种“壮烈”的色彩。因为她在片中触及到的每一步都是她少年时的惨痛记忆。“日本军人当时的残暴,让我们一想到他们就发抖。他们可以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就让他们脱光衣服,当动物一样耍着玩!所以拍这个戏的时候,我感觉到……”说到这里,她哽咽起来,良久,再也说不下去了。一位1980年生的观众表示,“我们这一代对这段历史相对比较陌生,但是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才发现,其实有些东西一直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从未被忘却。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的中国人特别有凝聚力的原因吧。”2011年8月21日,《南京!南京!》在日本东京中野区公民会馆首映,当天有近千名日本民众观看了这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中国电影,这其中包括日本右翼社团一水会领导铃木邦男,看完电影,他对导演陆川说自己被触动了,他会尽力不让右翼人士过来示威,并希望更多的日本人看到这部片子。㈩ 《南京!南京!》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在此我想引用王炎先生《奥斯维辛之后——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一书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讨论(见该书111页《对话:纳粹屠犹与南京大屠杀之比较》。王炎的主要观点是,屠犹在西方语境中是一个非常具有生产性和复杂性的讨论空间,而中日对南京大屠杀的讨论常常纠缠于细节和真实性的争执。当然全书对这个问题作了十分深入且有见解的讨论,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读一读。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就《南京》一片而言,陆川的策略也是相同的——绕开细节的争执,比如人数,方式,真实性;而将这一事件处理为一场战役:日军攻克时为中国首都的南京。而这一战役并不比其他任何一场抗日战争(似乎我应该用的词是中日/日中战争)中的战役更具备可言说性,换言之,南京“大屠杀”并没有比其他任何一处城市的沦陷更为悲惨。那么结合前面的视听分析,或许陆川通过这种军事片的视听风格,他想要做的事情是把南京大屠杀在二战和中日战争之中重新定位。
这就是我把《南京》指为历史景片的最终原因。陆川的诉求显然不是血泪控诉式的言说,而是他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相对如《浩劫》中将屠犹神圣化的诉求,陆川却在对“南京大屠杀”去神圣化(当然我必须声明这不是我指责本片的原因)。如果陆川想要完成这一目的,那么他显然是失败了。《南京》之中,南京成了一个悬浮的舞台,这里只有一座军营和一个难民营,于是陆川的诉求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说陆川是要从细节展示全景,那么不幸地,他又失败了。空间模糊,视点混乱,剧情支离破碎——他想说什么?我很难找出一个明确的表达。去看看网上的影评,我很惊讶地发现,大家都看到这部影片的视听呈现里不存在的东西——既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去看这部片子?
很遗憾。陆川这部《南京》真是令人失望透顶。它充其量是历史景片而已,景片之前,连情节剧都没有发生。我必须指出的是,互联网作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反日情绪最集中的地方,而同时网民和影院观众的高度重合,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南京》会是一个合适的文本。但是同时,我并不相信这个文本能够满足,或者迎合这一观众主体的诉求。虽然陆川在片中刘烨光荣牺牲的时候让等待屠杀的中国军队喊起了“中国万岁”的口号,但是我相信这一口号不及《色戒》里头那句“中国不能亡”。关键问题在于,当观众希望去找一些感动和煽情的时候,他们显然很难找到,或许那些说被感动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感动了。只是最后那几张相片小小地煽到了我一下,然后不幸被我发现,不是相片的问题,而是音轨里煽情的小提琴。
言而总之,这部片子砸在剧作上。陆川大人,下次您拍片还是请个编剧吧。于是与《可可西里》的评价一样:精神可嘉,水平着实有限。也许对南京大屠杀而言,我们需要的还是《约翰·拉贝》那样的情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