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珍珠港的内容
链接:https://pan..com/s/1w7G6UL4mqoPUaCgMs_RX7g
影片《珍珠港》是试金石公司2001年出品的一部剧情电影。由迈克尔·贝执导,本·阿弗莱克、凯特·贝金赛尔和乔什·哈奈特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1年5月25日在北美地区上映。电影讲述了雷夫和丹尼这对好兄弟在参军时结识女护士伊夫林。雷夫主动请缨参加英国空军的作战,被击落掉进海里。而伊夫林得知噩耗悲痛万分。丹尼和伊夫林慢慢接近,互生爱慕,最后发生一夜情。
2. 一部二战题材电影的名字。
二战电影中的爱情元素
——二战电影中的爱情元素
正如爱的火焰在战争的无边黑暗中带来人类的力量与希望一样,爱情元素也带给了二战电影更有力的叙事力量和更深刻的主题,带着爱情的战争影片也带给了观众更大的震动,同时引发了我们对人性更多更深的思索。
[b]战争毁灭世界,爱支撑世界[/b]
1943年的一天,盟军的一架飞机在北非沙漠地带被击落,飞行员严重烧伤,被沙漠中的阿拉伯游牧民救活,两年以后,他住进了驻扎在意大利的一所加拿大军队医院。在医院转移途中,一个名叫哈娜的女护士不忍看到虚弱不堪的病人随军奔波,不顾一切阻挡和危险决定与他一起留在一座被轰炸过的教堂里,照顾他,直到他死去,或战争结束。在危险艰苦的环境、濒临死亡的痛苦中,这位英国病人奥尔马希靠对爱的回忆支撑着自己的世界,而他的故事也支撑了哈娜的世界,使她更加坚定地守护着这个病人等待着战争的结束。
战前的奥尔马希是一名沙漠探险家,他与同事克林夫顿的新婚妻子凯瑟琳在北非相识并坠入情网。战争爆发后,克林夫顿带凯瑟琳来到探险营地,他试图将飞机坠毁在奥尔马希身边以将他除掉,结果却使自己丧命于沙漠中,也让凯瑟琳身受重伤。奥尔马希将她藏在一座山洞里,只身冒险回到沙漠中去求救。然而这时附近的村子都被英军占领了,他们对奥尔马希那听上去一点英国味道都没有名字产生了怀疑,把他抓了起来。后来奥尔马希逃离了英军的押运火车,为了心爱的人,不惜用探险地图换取德军的帮助。当他终于历尽险阻找到凯瑟琳时,却发现她早已伤重死去。奥尔马希悲痛地将凯瑟琳的尸体带上了飞机,想带她远离战火,却不幸被德军击落,奥尔马希被烧得面目全非、危在旦夕……
哈娜与奥尔马希共同沉浸在他的爱情回忆里,相互支撑着。不久后一位担负排除炸弹任务的锡克族军官基普来到这里,并成为了哈娜的情人。一天晚上,战争结束的消息终于传来,然而就在他们兴奋地庆祝时,基普的战友哈迪却被一颗地雷炸死了。
奥尔马希从回忆中醒来,请求哈娜给他注射大剂量的玛啡,哈娜充满爱意地满足了他的要求。
这就是《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这部在第69届奥斯卡奖评选中赢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等九项大奖的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不是以战争中英勇悲壮的前线战士为主角,却讲述了毫不逊色的战争与爱情。
战争毁灭了他们的一切,爱人、朋友、爱园,但是爱支撑着他们等到了最后的光明。
而日本东宝映画公司耗资12亿打造的二战影片《赤月》则讲述了一个随夫来到中国东北的日本女人波子,因为日本战败后军国主义对日本平民的背叛和遗弃,无法返回日本在中国辗转求生的经历。家业、财产都没了,丈夫死了,情人大杉也死了,一个日本女人领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在那样的年代,在中国,她面临着巨大的生存考验。因杀人如麻而饱受良心谴责,吸食鸦片成瘾的冰室曾是波子喜欢的人,他的再次出现使波子重新燃起了爱和生命的渴望。她对孩子们说:“最重要的是,延续生命所必须的爱。”波子的爱使冰室终于戒掉了毒瘾,更使他最后坚定了向中国人民自首赎罪的信心。
这是一部日本对战争罪恶进行反思的影片,同时它也通过波子与冰室的这一爱情元素展示了爱在绝境中支撑信念、生命、真理和正义的巨大力量。
同样,二战经典《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也用高超的电影技巧、丰富的电影语言揭示了关于战争与人性的多重主题,逃难时相携相伴的犹太夫妇和情侣,集中营里简单而神圣的婚礼,镜头看似随意而松散,却向我们传递了强大的信息——战争毁灭了我们的现实世界,而爱情支撑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们从不会被消亡。
[b]战争让世界变成了血红色,淹没了玫瑰花红[/b]
获得奥斯卡及金球等多项大奖,由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巨片《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被誉为“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其对战争场面毫不留情的真实刻画,直白地表达了战争就是血淋淋的这一事实。成群倒下的人,刚刚打开舱门就被子弹打穿脑袋的战士,重受重伤血流如注的身体,影片开始就向观众讲述了诺曼底登陆的悲壮。变成了血红色的海水不断涌上海滩,冲刷着无数具尸体。在这样一部以战争残酷场面著称的影片里,我们还是能找到有关爱情的温柔角落。约翰·米勒上尉决定带领小分队留下来与瑞恩他们一起保卫桥梁。以十几人、几挺机枪的火力阻截德军的装甲部队,每个人都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在最后的闲暇时间里,留声机里放起了有关爱情的音乐,米勒上尉想起他的妻子和妻子种植的玫瑰花,他没有讲出来,他说:“那是留给我自己的。”瑞恩讲起了战死的大哥曾经的荒唐有趣的恋爱故事,边讲边笑,流着泪的笑。小伙子们还都没经历过爱情,他们说着对爱情的向往,“等战争结束了,会有美丽的姑娘。”
那是最后的时刻,米勒心中的玫瑰花被他的鲜血淹没,小伙子们还没到来的爱情不会到来了……
被誉为史诗巨制的《钢琴师》(THE PIANIST),取材于波兰钢琴家斯皮曼的真实经历,它还带着犹太籍著名导演波兰斯基自己的惨痛印记。这部真实再现纳粹铁蹄下犹太人的凄惨命运及求生本能的影片,提醒着我们牢记法西斯的罪恶。
影片从1939年二战刚刚爆发时的波兰华沙市开始,遭到轰炸后,钢琴师斯皮曼不得不放弃演奏,在混乱中他遇到了拉大提琴的美丽女孩杜罗塔并喜欢上了她。如果没有战争,如果没有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疯狂镇压,这将是一段美丽爱情的序曲。然而因为是犹太人,虽然是波兰国内顶级的钢琴师,斯皮曼仍然无法逃脱这场空前的劫难。父母及所有的兄弟姐妹都被送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斯皮曼被人救出,开始了非人的避难生活。再见到曾经心爱的姑娘时,她已为人妻子并怀了身孕,在残酷战争的危难年代,在纳粹统治下种族灭绝的阴影下,在无处不在的死亡笼罩中,斯皮曼只能偷偷看着杜罗塔的背影,把心头的一切爱意埋葬。纳粹的镇压掠夺了犹太人的财产、权利、作为人的尊严直至生命,当然也包括爱情。
前苏联著名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虽然只是表现了一场小战斗,但同样渗透着无穷的力量。五个正值妙龄的美丽女兵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她们战前美好的爱情不时闪回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然而美丽生命终于被战争夺走,那些爱情也随风而逝。
震撼着我们的还有《广岛之恋》,这部小说一样的影片从原子弹袭击后的广岛开始,同样如广岛一样被无情摧残、不堪回首的还有一个法国女孩儿的初恋。她永远无法忘却那种痛苦,忘却她那等待与她约会时倒在血泊中的德国爱人,忘却她因为这“叛国”的爱所遭受的打击。先不说正义与邪恶的划分,所有国家的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的一切,都被战争无情地践踏了。爱情的玫瑰花儿在被鲜血染红的世界中已看不出颜色。
[b]战争可以结束生命,爱情却将得到永生[/b]
描述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战役的战争爱情巨片《珍珠港》(PEARL HARBOR),将战争的残酷、胜利的辉煌、军人的精神和爱情的伟大结合得天衣无缝。影片的时代背景是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在夏威夷珍珠港的基地,美国因此全面投入战争,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爆发。
雷夫和丹尼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他们热爱飞行并都梦想成真当上了美国陆军飞行大队的飞行员。雷夫爱上了在海军服役的年轻美丽的女护士伊夫琳,但是不久战争爆发了,雷夫志愿加入英国皇家空军,离开伊夫琳和丹尼奔赴欧洲战场。丹尼和伊夫琳的苦苦等待换来的却是在一次战役中,雷夫的战机被击落,雷夫牺牲的消息,他们悲痛万分,两人渐渐相爱,互相安慰和支持。
可就在此时,雷夫却从欧洲战场回来了,三人之间的感情面临痛苦抉择,伊夫琳忘不了雷夫,但是她却已经怀了丹尼的孩子。而国家的命运也面临危机时刻,日本从海空偷袭了珍珠港的美国基地,珍珠港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美国宣布加入战争。为了成全好友与自己所爱的女人,雷夫毅然参加了敢死队,与杜莱特上尉一起奔赴前线执行“奇袭东京”计划;在珍珠港,丹尼同样为了爱情和信念在坚强地战斗着。战争还是夺走了丹尼的生命,他对伊夫琳的爱却在他和伊夫琳的孩子与雷夫身上延续着。
战争中的爱情总会有不一般的浪漫与力量。男女主角坐上战斗机看落日的情景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所有飞行员的机舱中,都会有自己爱人的照片或是礼物。英勇的战士们心底藏着温柔的爱恋,他们相信即使失去生命,那份爱也会在终有一天硝烟散尽的蓝天中永生。
国产大片《黄河绝恋》同样讲述了一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爱情悲剧。渤海上,一艘日本军舰被一架盟军飞行击中沉没,而盟军飞机也受伤迫降在长城脚下,飞行员欧文被一个中国孩子救出。八路军战士黑子和女军医安洁奉命护送欧文前往根据地。在途中,他们与日本鬼子进行了机智的周旋和勇敢对抗,而爱也在安洁和欧文之间萌生。安洁的父亲和黑子的亲人为了保护欧文被日本人杀害,黑子也牺牲了。横渡黄河时他们再次遭到日军的袭击,受伤的安洁为了爱情和使命,毅然割断了连在欧文身上的绳子,消失在滚滚的波滔中。半个世纪后,已经步入老年的欧文再次来到黄河边,将安洁的照片放在黄河中,祭奠自己永生在黄河中的恋人。
[b]战争是黑暗的使者,爱情闪耀希望的光芒[/b]
谁也无法忘记《卡萨布兰卡》。这部好莱坞在二战期间拍摄的影片上映之初,正逢盟军登陆和美英首脑会谈,这为《卡萨布兰卡》成为经典提供了不朽的历史条件。该片获得1943年度第1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三项大奖,而汉佛莱鲍嘉和英格莉褒曼也因本片成为永留影史的银幕情侣。转眼之间60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卡萨布兰卡》却日久弥新,那段战争中凄美而伟大的故事成为了永远的爱情经典。
1941年,二战中的卡萨布兰卡还没有落入德军手中,不少反法西斯战士以这里作为中转站获得自由,捷克反纳粹领袖维克多和妻子伊尔莎也来到了卡萨布兰卡,希望获得通行证离开这里。为摆脱德军的阻挠,维克多和伊尔莎不得不逗留在卡萨布兰卡的里克夜总会,老板里克也是一名反法西斯战士,而且竟是伊尔莎的昔日恋人。重逢令这对生离死别的恋人感慨万千,里克因爱生恨,拒绝帮助伊尔莎夫妇。伊尔莎为了丈夫再次求助里克,并以死相胁。对战争的憎恨、正义感和对伊尔莎依然强烈的爱使里克战胜了自己,谅解了伊尔莎,两人再次相拥在一起。最后在里克的帮助下,伊尔莎夫妇来到了机场。为了爱情,也为了更大的博爱,里克再一次面临与爱人的生离死别,他长久地注视着伊尔莎,那充满着坚毅、热烈、包容和爱的眼神,令《卡萨布兰卡》超越了战争的伤痛,成为一个爱的传奇,它穿通战争的黑暗,像明灯一样照亮了我们心底的希望。
《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里的爱情浪漫色彩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影片取材于著名作家威廉姆·克雷格同名纪实小说,讲述了苏联传奇狙击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的战争经历与爱情,再现了二战期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上苏德狙击手之间的生死决斗。
苏军狙击英雄瓦西里射杀了大批德国军官,在德军中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德国王牌狙击手、狙击教官柯尼格少校来到了斯大林格勒的战场,奉命射杀瓦西里。瓦西里与美丽的犹太姑娘、勇敢的女战士塔妮娅相爱。决战前的夜,塔妮娅钻到了瓦西里的毛毯下面,把自己给了心爱的人。
瓦西里隐蔽在掩体里与敌人对峙着,而就在这决战前最危急的时刻,塔妮娅在掩护平民撤退时被敌机炸弹击中,弹片深深嵌入她的腹部,鲜血像泉一样止不住地涌出。瓦西里得知消息,强忍伤痛,终于在对决中找到敌人的破绽,射出了一颗制胜的子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了,在后方医院里,塔妮娅在洒进窗子的温暖阳光中慢慢睁开了眼睛。瓦西里拿着塔妮娅写给他的信来到了这里,在上百个人的病房里一眼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火热的爱情,紧握的双手。战火中的分离,阳光下的重逢。这段铁血战士的至爱柔情使影片的战争主题有了更深的含义,带给人希望的力量。
[b]战火终会燃尽,爱火却永不会熄灭[/b]
根据路易·德·伯尔尼埃小说改编的电影《战地情人》(又译《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将二战烽烟中被意大利和德军入侵的希腊小岛涂上了一抹玫瑰红。安东尼奥·柯莱利是意大利上尉军官,虽然身为军人,但他和他的战友们仍保有着浪漫善良的天性,在战争的压力和背井离乡的孤独中,他常常弹起随身带着的曼陀铃琴,琴声优扬而忧伤,它打动了村里医生的女儿佩拉吉娅的心。然而因为两国敌对的现实,爱情却在给他们带来甜蜜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伤痛,佩拉吉娅只有默默祈祷战争的结束。墨索里尼宣布投降和德军将继续接管小岛两个相继而来的消息让人们又从喜悦到恐惧。科莱利因为参加了希腊人民对德军的战斗而被德军枪决,战友用身体掩护他保住了性命,佩拉吉娅的未婚夫曼卓斯将科莱利救起。在佩拉吉娅父亲的精心治疗下科莱利的伤得到了控制,然而德军在岛中全面搜捕,情况危急,科莱利必须离开。战争将两个心爱的人硬生生地分开,科莱利在曼卓斯的帮助下返回了意大利,而佩拉吉娅退掉了与曼卓斯的婚约,开始了漫长的等待。1947,小岛人民以为不会结束的战争结束了,人们以为将会失去的小岛又回来了。几年后科莱利终于回到了小岛,两个相爱的人紧紧相拥在一起。
再肆虐的战火总有燃尽的一天,而,爱的火焰却永远不会熄灭。
战争与爱情, 很好的电影主题.
大大这篇文章比较大气, 说了个广义的"爱".
这个主题偶一想就想到下面这部片子:
爱在战火蔓延时 (1992)
年 代: 1992
地 区: 美国 (更多...)
片 长: 132 min / USA:127 min (DVD release) / USA:127 mi
导 演: 戴维 塞尔策 (David Seltzer (I))
编 剧: 戴维 塞尔策 (David Seltzer (I)) / Susan Isaacs (II)
类 型: 爱情 / 剧情 / 惊栗 / 战争
别 名: 爱在战火蔓延时(中)/爱在战火蔓延时(台)/英烈情缘(港)
出品公司: 二十世纪福克斯
主要演员
迈克尔 道格拉斯 (Michael Douglas) Ed Leland
梅拉尼 格里菲思 (Melanie Griffith) Linda Voss
剧情简介
以古典手法诠释的战争爱情片,由迈克尔.道格拉斯与梅拉尼.格里菲思主演。剧情从战前纽约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展开,担任秘书的琳达爱上精明干练的老板爱德华,极力争取表现。与此同时,她也渴望能解救身陷纳粹德国的亲人。珍珠港事变发生,美国卷入二次世界大战,爱德华穿上军装,才揭露了他原来是美国战略情报处上校的真正身份,琳达因此加入了情报单位,协助爱德华侦查德国发展原子弹的高度机密,两人因而身陷柏林,展开了九死一生的间谍生涯。大卫.谢泽的导演技巧中规中矩,但男女主角的明星魅力加上畅销小说式的剧情,还是维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3. 二战珍珠港观后感范文5篇
珍珠港电影的 观后感
昨天晚上中央六台放《珍珠港》,三个小时的大片23:00才开始,中间还插了30分钟的 广告 ,害我一看看到凌晨两点。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珍珠港》。几年前刚刚播映时,我就借过D版看,还一看就是好几遍。
但是那时候还小,看这部电影就是冲着里面的大场面去看的,可以说无论影片叙述的感情 故事 还是战争背景,都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我的时间都花在期待和欣赏那些爆炸场面上了。
昨天晚上再看,我却第一次发现了这部片子的一大特点美国与中国一样,都曾经与日本为敌、与日本交战,但是在这部片子中反映出来的日本军人,并非如同中国的抗日战争影片中那般狰狞可怕、丑陋不堪,相反地,看片的人会不由地赞赏他们精妙的战略部署,以及面对战争时忘我的牺牲精神。
反观中国的抗日战争影片,我们都是从小看到大的了。片中的反角日本人的典型形象,就是留着两撇八字小胡须,嘴里叫着“八格牙鲁”,动作粗鲁、形象猥琐,最后被我们神勇的八路军战士打得屁滚尿流,仓皇逃窜。
小时候的我愚昧无知,还真以为日本人都这副德行。现在想想,先不说抗战八年有几场像摸象样的仗是八路军新四军打出来的(他们不就是在那儿游击么?),就说日本军人要真是那么一副猥琐像,真是那么没有纪律随意散漫,这么大一片东亚、东南亚,凭他一小小日本岛,能打得下来吗?
二站期间的欧洲战场,德国是最强,要不是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外加令人难以置信的瞎指挥,最后鹿死谁手还指不定呢。
同样的道理在亚洲,要不是最后美国丢的那两颗原子弹,还有苏联出兵东北,这东亚、东南亚地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战胜日本吗?难道还真以为那小米加步枪能打得过大炮铁骑了?这又不是魔幻故事!
可是直到今天啊,中国人还是不愿正视这个问题。一拍电影就把日本军队塑造成一副窝囊像,把我军塑造成不怕枪林弹雨的“仙人”!
一个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弱点与缺点的人,永远也不可能进步,因为他没有办法认识真正的自己!
同理,一个不愿意正视自己的过去事实的民族,也不可能进步,因为他们只会自我吹嘘自以为是!
在《珍珠港》片尾,罗斯福总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自负和骄傲带给我们多么惨痛的代价。”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认识到真的不足;而勇于正视对手的强大,并且给予对方客观正确的评价与表现,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取世界尊重的基础!
珍珠港电影的观后感
这些天一个人的日子有些无聊,又拿出《珍珠港》来打发三个小时被 雨水 淹没的时间。
谁都知道我爱《珍珠港》,谁都知道我对《珍珠港》百看不厌。
我不管在那些所谓的影评人对它是贬是褒,我不是专业人士,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看电影的人。只要是触动观众心灵的、能引发观众深思的就是好片。《珍珠港》它确实是部商业片,但又有几部商业片能让人这么震撼,能让那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复感受。
作为电影,三角恋确实是个恶俗的话题,但放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又显得是十足的无奈。为了有一个算的上圆满的结局,看到一半处大概都会猜到结局Rafe与Danny必须有一个面对死亡。
头几次看电影对两个男性人物,我是没有偏爱的。Rafe作为主角中的主角,自然要尽可能的包含优点。他英俊帅气,他的飞行技术一流,他是空军军官,他有饱满的自信,他向往飞向真正的战场,他对爱情忠贞不二,他对朋友处处保护与包容,他有时候会有小男孩儿的可爱与冲动,他在临行的前夜为了责任自愿放弃了幸福的一夜。他几乎是完美的,所以吸引了美丽的Evelyn。
再看Danny,也许就觉得不是那么完美。起初我也是不太喜欢他的,胆小,懦弱,不太敢去追求。他总是活在Rafe的光芒之下,飞行技术没有Rafe高,处处要受Rafe的保护,甚至连爱情都掩盖在Rafe之下。面对飞机Danny总是很自信,可以镇定地指挥,但转身遇到Evelyn,立刻就会语无伦次、面带红晕。渐渐就有些喜欢这个带点悲情色彩的人物,这样的有着缺点的人物才显得真实,腼腆的Danny或许更招人怜爱。有一句话,男一号是女一号来爱的,而男二号是大家来爱的。Danny虽然处处需要Rafe的支持与保护,但最后他却用生命保护了Rafe。
还有很多人在批判Danny和Evelyn不该在Rafe离开之后就展开新的爱情,但毕竟那时候都因为情报的不准确以为Rafe已经牺牲了,大家都需要新的生活、如果Rafe真的离开了人世,他也一定会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用一生去替代自己照顾爱人。难道Evelyn非要像梁祝那样殉情、或者在思念中孤独终老大家才满意?凄美的爱情只是 传说 ,而我们需要的是生活,谁能说他们俩在一起了就对Rafe没感情了,就忘掉Rafe了。只能说错误、不及时的信息造成了后来的尴尬局面。为了电影的结局,也许只有Danny离开,小Danny来延续他的生命是最完美的。别在说什么Danny抢了Rafe的女友,Rafe还得替他养儿子之类的无耻话题。Danny用生命拯救了Rafe,小Danny是Danny生命的延续,Rafe和Evelyn会倾尽所有感情去爱小Danny,小Danny可以说他们三个人共同的孩子,他代表了战争结束后美国的未来。他会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会继承父辈们的影响继续为祖国而战。
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一切感情都是放在爱情热情之后,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抛在国家利益之后。电影之初,Rafe为了自己飞上云霄的梦想,离开了深爱的Evelyn远去英国参战。电影之后,Danny也同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尊严,与Rafe一起参加危险的“奇袭东京”计划,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了最好的兄弟,没能活着回国见自己的爱人,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出世。
Rafe与Danny一起生长在战争的年代,有同样的冲上云霄作战的梦想,甚至还会爱上同样的女人。他们早就不单单只是朋友,更是兄弟,是亲人。不管有什么矛盾,什么误会,最后还是会解开,还是会共同飞向东京的上空为祖国为尊严而战。
除了这三个主角,罗斯福总统不让你震撼?杜立特将军不让你钦佩?那个黑人水手多利米勒不让你感动?当杜立特将军清清楚楚地告诉被挑选出的空军士兵,“奇袭东京”计划是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一排士兵毫不犹豫地迈出的坚定地一步,那个特写,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没震到你的心上?那十六架轰炸机成功地从航母起飞,那电影中的气氛没让你感同身受?就是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了解了罗斯福总统,并且从此成为我的偶像。
再说日军方面。这部电影只是为了弘扬美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没有必要重新勾起日美两国的矛盾,对日军方面的描述也并不是单纯的丑化。当然,作为商业片,为了打入日本市场也要求必须这么做。但是这样的处理并没有引起观看者的不舒服,总比那些中国的很多作品里把日军当傻子写强很多,那样描述反而会被认为你当年被一个傻子国家打的爬不起来不觉得自己很丢脸么?片中那个日本士兵给写家信的那个片段很真实。日军也是人,也有感情,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接受上级的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们又有浓重的武士道精神,更是要求自身必须为国家奉献生命。当然,想南京大屠杀、细菌战那类惨无人道的行为不在之列。还有一个很感人的地方就是,一个日本士兵在轰炸珍珠港时看到小孩子在玩耍,打手势告诉他们要蹲下,防止伤害到无辜的 儿童 。
我们必须要面对历史,中国你现在为什么不愿意太多的宣传8.15日本投降日,难道就因为日本向中国投降书上写着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特级上将蒋中正。当时中国的正式政府就是中华民国,最高领袖就是蒋介石,签字的代表就是何应钦。蒋介石确实做了很多不利人民的事情,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曾经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帅。成者王败者寇,难道六十多年前的中国跟两千多年前刘无赖与楚霸王楚汉之争的历史是不同的?怪只怪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总是相同的,但当代人总是看不到当代真实的历史。
这部电影还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细节与镜头。电影是没有国界的,从电影中得到的震撼更是没有国界的。Evelyn说American suffered,but American grew stronger。同样的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作为经历了这么多大灾大难中国人,同样可以从苦难与伤害中走出来,变得更坚强。
珍珠港电影的观后感
如果所有的商业片都有这样的水准,那商业片就不会老被骂得体无完肤了。商业没有错误,特技也没有错误,砸钱甚至也不算错误,只要故事好看,电影好看,创作者投入真诚在里面,观众就会买账,自然也会买单。
十年前就可以看出迈克尔贝对技术的热衷,战火纷飞的场面着实令人震撼,即便多年后的今天只是在电视屏幕前看,依然可以想见大荧幕前会有多么令人叹服的效果,特别是这种低空飞行的镜头,在影院里是最有感觉的。
把刻骨的爱情放到宏大的背景中,屡试不爽。一方面,爱情显得尤其珍贵尤其美好,可以抚慰每一个在历史中迷失的人的灵魂,成为人的精神支柱,支撑人们度过一切困难;另一方面,在战争面前,爱情又显得尤其渺小尤其脆弱,在数万人的生命面临威胁时,情爱自然而然退居次席,在家国面前,个人情感只能放在一边。
电影故事流畅,场面壮观。在描写爱情时,无论是前一段情还是后一段情都让人非常动容,特别是danny带着心爱的女孩飞上天在落日中旋转的镜头极度唯美。这本就是个纠结的故事,两个生死相照的朋友爱上了一个女人,因为一个人的死亡使另外两个人走到一起,当rafe又出现时,三个人都陷入了痛苦。而战争,使这问题从主要矛盾变为次要矛盾,任何事情必须给战争让路。战斗过程惊心动魄,导演客观地记录着两军交战的事实,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偏颇的感情倾向,日军和美军同样在为自己的国家而战。但在美国的人物故事中,更深刻地弘扬了为了保卫祖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有了战无不胜的基础,沉睡的巨人被唤醒。在大战背景下,danny死去了,没有畏惧地死去了,死在rafe的面前,知道了自己成为父亲,并把这个职责托付给了rafe。这一结局也最好地解释和化解了之前danny爱上Ivy的事实。
本阿弗莱克和乔什哈奈特风格完全不同。一个女人一生能被其中的一个爱上是很幸运和幸福的事,而被两个同时上真不知是幸或不幸,不过贝金赛尔得到电影中的这个机会绝对是幸运盒幸福的。詹妮弗加纳竟然在里面出演一个戏份很少的配角,而且打扮也绝不美艳,难道这是促成她和阿弗莱克结缘的片子?
音乐非常好听,以至于看完电影还老老实实讲片尾看完,而写下这些文字,也是在原声音乐的陪伴下完成的。
珍珠港电影观后感
很久没有这么感动和激动过了。一部壮丽的战争史诗大片<珍珠港>,激起了我埋藏心里很久,几乎被忘却了的震撼和感动。美国人把他们曾经失败的历史展现的如此真实、震撼和感人,使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影片的开始,可能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严阵以待、摩拳擦掌的紧张。但轻松、幽默、甚至有些玩世不恭场景展示的却是人性真实的独白。影片随着男女主人公感情的深化和变化,刻画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光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动着我、一个个惨烈的战争场面震感着我。美国人敢于正视历史、 反思 曾经的失误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珍珠港>没有回避当时美国国防部自身的失误和错误的判断,在敌人真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果断出手、奋起抗击。士兵们立刻抛弃了之前和平环境下结成的恩怨情仇,将国家、民族的利益至于首位;在生死关头,争相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彰显了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大国的风范。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都应该在生活中学会反思和成长。没有失误的政府是不可能的,自己不说、不反思,不代表事实的不存在。只有正视失误、反思过错、记住伤痛,才会使自己不再陷入屡错屡犯的泥潭;才会在惨痛的教训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才会将失误、过错、伤痛化作完善自己,奋起直追的动力。如果这样,失败的成本就是我们勇于担当的力量。
在XX年 春节 即将到来之际我祈祷,我的祖国,在发展中得到锻炼;在失误中勇于担当;在担当后能得到进步。我祝愿,我的同胞,会在生活中得到历练;在历练中勇于奋进;在奋进中得到成长。
珍珠港电影观后感
一直以来,美国好莱坞出产的电影称得上汗牛充栋,他不管在电影的立意、创作上,还是在电影拍摄的恢弘场面和震撼气势,他全方位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受。一个世纪以来他不仅影响着全球的电影业,还让全球的电影观众至今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得以生存的,并不是因为他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也不是美国要在国外树立他所需要的形象,他主要是表现在不同时期满足不同人的欲望,以此来征服全球电影观众的眼球。经常变着法子来迎合影迷,及时捕捉某一时期大众关注的社会信息,来迎合观众的潜在欲望。
电影《珍珠港》以“二战”期间法西斯日本为了侵占太平洋而偷袭珍珠港为背景,讲述了从小一起长大的一对死党雷夫、丹尼和护士伊弗琳三人之间的一段浪漫的 爱情故事 。雷夫和丹尼既是好朋友又是情敌,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两人只能将儿女私情暂时抛在一旁,一起并肩作战,共同为自由、正义而战......
从商业角度来看,无疑是成功的。从影片中俯瞰珍珠港,那蔚蓝的海面上摇曳着各类的战舰,一个长镜头捕捉到战舰上休闲的人们,海风轻轻的吹起年轻护士的秀发,草地上游戏的的孩子们,一切是那么的温馨、自然、安逸。还有那动人的音乐,这显然得益于《泰坦尼克号》的启发,一首《THERE YOU'LL BE》将影片的浪漫与温馨表现得淋漓尽致......
风云突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那40分钟的精彩爆炸场面,慢镜头和晃动的摄像机向电影观众展现出可怕、血腥的画面,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是海战、空战的场面,都是惊心动魄。飞机、大炮、战舰和爆炸交织组成的火焰,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战舰被炸成直立起来,飞机瞬间的炸毁,成群的美国士兵被炮弹炸飞在天空中,尤其是炮弹在人堆里爆炸,以及天空中如捅了马蜂窝气势汹汹的日军轰炸机,视觉上绝对令人震撼,气氛上令人压抑、恐怖......
所有这一切,都符合好莱坞的一贯作风,他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进行消费的欲望,会使出浑身解术,善于将各种各样的题材娱乐化。文的、武的、哭的、笑的、惊悚恐怖、惊险刺激......各种各样一应俱全,这也是好莱坞影片经久不衰的缘故吧。
从制作内容上讲,他只能停留在一般的层次上。不能作为经典,也不能作为史诗。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制作出一部又一部,在经过“叫好”和“批评”后,一部分电影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遗忘了。因为没有什么记忆犹新的感觉,也没有多少感染力和感人的线索。
电影《珍珠港》中把爱情和战争结合起来作为故事的线索,本来是个很好的立意,编导们也是绞尽了脑汁。但珍珠港只是“二战”中的一个点,一个布景。显然结合得有些牵强,爱情故事和战争事件也显得格格不入,好象两个孤立体,怎么也联系不到一块,而且这个爱情故事的力量也比较薄弱,虽然很煽情。
一段三角恋爱,在女主角不明的情况下发生,是寂寞难当是日久生情还是对战争的发泄。女主角伊弗琳的爱情世界也是一片空白,缺少热情,没有生死离别的感觉;缺少真诚,左右摇摆不定;缺少耐心,没有情感的堆积。让电影观众觉得她有点水性扬花的味道,所以就成不了传世之作。
从电影的硬伤上,影片存在着几处明显的漏洞。
影片开始长岛有一处写“Witchell Field”,而实际上正确的拼写是“Witchel Field”。 丹尼带伊芙琳乘飞机看日出时,你会发现太阳的位置变化了好几次,一会儿太阳落下一半,一会儿太阳又刚刚升出地平线等等。
总之,《珍珠港》应该突出的是战争,描述的应该是美军战士英勇不屈的精神。而实际上《珍珠港》既不是战争片,也不是历史片,既不是动作片,也不是爱情片,很让人失望和遗憾。
相关文章:
1. 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1500字5篇
2. 百团大战观后感600字
3. 黑鹰坠落观后感1500字作文
4. 七七事变观后感500字
5. 变形金刚3观后感锦集
4. 二战史上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报复:杜立特奇袭东京
日本袭击珍珠港以后,美国总汪如行统罗斯福呼吁美国民众必须记住这个奇耻大辱,为了报这一箭之仇,罗斯福亲自向美国的陆军海军下令,就是一定要想个办法轰炸日本本土。使用陆基飞机从中国起飞,飞机只能飞单程。直至1942年1月中旬,金海军上将的参谋部想出一个方案:从一艘航母上出动陆基轰炸机进行轰炸。航空母舰可以将飞机载到靠近日本海,但中型轰炸机无法在航母上降落,完成轰炸任务的飞机要飞往中国大陆。
这个计划选中了中型轰炸机B-25B和最新服役的航母大黄蜂号,并由当年的飞行速度世界纪录保持者詹姆斯·杜立特中校领导完成。为此B-25B进行改装,拆掉了一切不必要的设备,增加了油箱和伪装用的木制机炮。1942年2月3日,两架B-25B在大黄蜂号上起飞成功,证明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此后,由第17轰炸机大队的志愿者组成了二十四套机组,这些机组成员只知道将完成一项非常危险的秘密任务。机组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跑道上标出的模拟飞行甲板上演练短距起飞滑跑,大黄蜂号甲板上也划上了与陆地跑道一样的中心线标志。
1942年4月2日,大黄蜂号在6艘舰只的护航下载着杜立特的机组人员和16架B-25B,告别了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劈波崭浪,向西急驶。4月14日,大黄蜂号穿过北太平洋风暴区,在阿留申群岛和中途岛之间的一个指定地点同哈尔西的企业号会合,“迈克特遣舰队”-这是任务的代号,在阴沉的海面上向着九州海岸以西400英里的目标海域进发。通告了这次任务的目标后,全体人员欢声雷动。途中,特遣舰队收到东京电台的这样一则广播:“英国路透社报道,美军三架轰炸机轰炸了东京。这种消息可笑之极。日本国民对这种宣传毫不在意,正沐浴在和煦的阳光和樱花困哗的芬芳中享受春光。”日本的毫无防备增强了机组人员完成任务的信心。
4月17日下午,“迈克特遣舰队”离起飞点只有二十四小时的水程,仍未被敌人发现、大黄蜂号上的甲板人员对B-25B作了最后检查。每架飞机携带4枚500磅的炸弹,米切尔上校的勋章都系在了炸弹上。炸弹还上写着:“我们不想燃烧世界,只想燃烧东京”。傍晚,雷达发现了日本海上警戒线最外层的哨艇,舰队改变了航向。4月18日上午七时半之后不久,一艘敌船发现了特遣舰队,它发出的无线电警报被舰队接收到了,几分钟之后,前卫巡洋舰用炮火击沉了这艘小型勤务艇。杜立特和哈尔西决定立即起飞,即使多飞一百英里,也不能让舰队冒险,这绝对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虽然日本防线即将处于警戒状态,但日本人不会料到当天就有袭击。
“让杜立特和他勇敢的中队起飞吧。一路平安,上帝保佑!”哈尔西向大黄蜂号发出信号。上午8时,大黄蜂号调头迎风,杜立特紧紧握了一下舰长米切尔上校的手,然后对他的同伙喊道:“好伙计们,就这么着,一起出发吧!”硕大的大黄蜂号橡逗在她所依附的海水中与一片落叶也无甚区别,甲板前后摇晃几乎贴近了海面。B-25的左翼已经伸出大黄蜂的左弦外,杜立特将油门加到了最大,飞机摇摇摆摆地朝强风中冲去,沉重的机身在甲板尽头缓缓抬起,随后每一架飞机离舰,甲板上都发出一阵欢呼。8时24分,16架飞机全部安全起飞。海军摄影师约翰·福特中校和他的摄影组对整个起飞过程进行了拍摄。
“那天上午,风在怒吼,海在咆哮,蔚蓝的海水在航空母舰两侧迸裂出一簇簇浪花,”,哈尔西在其回忆中写到,“吉米率领他的中队起飞了,随后我的值班参谋在旗舰航海日志上写道:改变航向,转弯九十度,立即以每小时二十五海里的速度退出该海区… ”杜立特率领他的中队向西飞去,每一位飞行员都知道了各自所要轰炸的军事目标、钢厂、飞机厂和电站。机组开玩笑时曾说要通过抛硬币决定谁来将炸弹扔到日本皇宫中,实际上皇宫、医院、学校等均不在轰炸目标之列。即使在后来350架B-29轰炸东京时,皇宫也是绝对的保护区,这也算是对敌方最后的一点尊重。两个小时以后,东京时间12时20分,当杜立特的轰炸机低空掠过东京湾的时候,东京城里的人正在吃午饭,一队巡逻机也没有发出警报,阻御低空飞行飞机的防空袭阻塞气球,刚刚在上午的防空警报演习结束后取下来了,甚至在高空中飞行的九架战斗机也没有发现杜立特。当天中午,东条英机碰巧视察水户航空学校乘飞机回东京。东条的秘书发现从右方飞来一架双引擎飞机,涂着一个不熟悉的标志,而后猛然醒悟,“美国飞机!”。如果B-25不拆掉机炮的话,还可能为这次任务增加额外的战果。
“继续在郊区上空向正南方向和东京东区中心方向低空飞行。升到一千二百英尺的空中,转向西南方向飞去,向极易起火的地区投下炸弹,”杜立特一面丢下第一颗高爆炸弹,一面如实地记着航空日志。“高射炮火非常猛烈,但只有一架飞机差点被击中。一下降到房顶高度,然后钻进西郊低空的烟雾之中,随后调头向南飞到海上”。警报器再次拉响了。在午餐时间拥挤的街头和公园里,当第一批轰炸机掠过上空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地向头顶望去。人们挥着手,以为是日本空军在作逼真的表演。只有当爆炸震撼着首都,滚滚浓烟升起的时候,他们才知道这是真的轰炸。在撤退的航空母舰上监听东京广播电台的船员,从播音员声音后面颤悠悠的警报声中,知道了杜立特的飞机已经到达城市上空。在后来的二十分钟里,另外十架美国轰炸机掠过头顶,城市里发生了一连串的爆炸,这十架飞机遇上了大风,和头两架飞机拉开了距离,但是飞机从四面八方飞来,继续制造了混乱。另外三架B-25轰炸机同时到达名古屋、大阪和神户的上空,日本战斗机驾驶员不知所措,好半天弄不清楚袭击是从哪个方向来的,美国轰炸机趁机向东逃往中国海,日本战斗机想追也来不及了。
袭击日本的16架飞机全部脱离目标上空。其中1架受伤飞往海参崴,而后被苏联扣留。其余15架飞机均飞往中国,目标是中国湖南株州机场,但由于黑暗、大雾和缺油,飞机均没有到达目的地。15架飞机散落在中国浙江和江苏,75名机组中,3人在飞机迫降时遇难,8人跳伞在日本占领区而被日本俘虏,其中只由4人在战后幸存。杜立特的降落伞徐徐落在农田里,而后杜立特被中国农民救起,杜立特用生硬的中国话说,“我是在天上打日本的!”,这就足够了。杜立特与其余63名机组人员随后均被中国军民的护送到后方,而后辗转回国。1990年,健在的机组还组织了聚会,并邀请当时保护他们的5名中国老人参加。
除了破坏九十座建筑物和造成几十名平民的死亡以外,这次袭击没有造成多少实际的损失。但是,正如总统所预料的那样,它直接地激发了美国的士气,“杜立特干得漂亮”洛杉矶时报赞扬说。罗斯福为这件事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他说,这次进攻是从“香格里拉”发动的。“香格里拉”是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的神秘天堂,以此掩盖使用了航空母舰这一事实空袭使日本参谋本部颜面尽失,因为没有情报表明美军航母上有双发飞机,所以空袭过后数日内仍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将一系列的情报联系起来,包括发现美舰队、遭到空袭、在中国发现飞机残骸以及用严刑拷打从俘虏那里得到口供,才明白袭击的发动过程。随后联合舰队立即组织截击迈克特遣舰队。但哈尔西的特遣舰队轻易地躲开了追击的飞机,舰队穿过阴霆雾障飞速航行,几天以后,日本帝国海军放弃了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