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看过那么多拯救世界的好莱坞特工大片,这是头一部让核弹给爆炸的
前几天介绍了一部以核弹为中心的战争片《红潮风暴》
虽然全程紧张到让人的神经紧绷,但是最后还是 没能将核弹发射出去
恐怖分子一次比一次嚣张,场面一次比一次大,也没见最后有哪个恐怖分子真正把核弹给弄炸了
这就是所谓美式个人英雄主旋律, 核弹危机终将被解除 ,坏人绝对不能笑到最后
但是,这样千篇一律的设定难免让人有些乏味,所以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部好莱坞反恐大片
而在这部电影中,还真的引爆了一颗核弹
这就是 本阿弗莱克 和 摩根弗里曼 主演的影片 《惊天核网》
如果直译过来的话,也叫做 《恐惧的总和》
1973年,埃及和叙利亚突袭以色列,以色列一架载有核弹的战机被击落,这颗核弹也被埋在了黄沙之中
29年之后,这颗核弹被两个阿拉伯人发现,并且低价卖给了一个军火商
这个军火商又将这颗核弹转卖给了一个 极右翼分子联盟
这是影片的第一条线索
就在这个时段中,俄罗斯总统突然病逝,新总统上任立足未稳,美国方面也对于这位陌生的新总统知之甚少
阿弗莱克扮演的男主角杰克是一名CIA年轻的 分析师
他曾经对于这个新总统做过研究并且预测他将会成为新总统
于是,名不见经传的他便被摩根弗里曼扮演的CIA局长调来身边做政策顾问
他们去俄罗斯见过了新总统,并且去监督俄方正在削减中的核设施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三个能制造出核弹的 科学家失踪了
CIA派出特工查到了这几个科学家的线索,知道了这几个科学家正在制造炸弹
但是他们却来晚了一步,这颗核弹已经被伪装后送到了美国
没错,这一次, 英雄没能在最后一刻阻止核弹爆炸
蘑菇云上天,冲击波扩散,核弹荡平了整个体育场
由于杰克的消息,总统幸免于难,但是中情局局长却不幸牺牲了
这核弹一爆炸,接下来的事情就精彩了
美国人以为核弹是俄罗斯人搞的,俄罗斯方面则表示 一脸懵逼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局势再次被向前推了一步
俄军战斗机炸掉了美军的一艘航母,美国人也不示弱,回头就先炸掉了俄军的那个空军基地
这让两国一下子到了 开战的边缘
所以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又得说回第一条线索,这是极右翼分子联盟一手策划的行动
第一步引爆核弹、第二步控制俄军几架战斗机炸毁美军航母
目的就是 挑拨离间 ,让两个超级大国打起来,等着两败俱伤之后坐收渔翁之利
说实话,在看过了那么多电影中的恐怖分子
发现这伙右翼势力才算的上是 高质量的反派
从时机的选择、行动的策划实施、以及大的战略部署来看,每一步都做到了完美
成功的将两国逼到了核战争的边缘
不论是俄罗斯总统还是美国总统都面临着 极为艰难的选择
因为核战争的机会只有一次,如果不能先发制人,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可防御的手段了
这就是所谓的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打个比喻,就像两个握枪相对的人
两个人都不想死,都对对方说: 你先放下枪,我就放下枪
谁也不想成了先放下枪等死的那一个,这真是个 尴尬的死锁
眼看核大战一触即发,男主角这个英雄人物必须挺身而出了
而这一次,英雄拯救世界的戏码也不是贴身肉搏,血肉横飞,虽然本阿弗莱克有本来就着一副好身板
追踪核弹来源,澄清双方的误会 ,这是唯一有可能阻止这场世界大战的办法
在杰克澄清了事情真相和核弹原材料来源之后,还是俄罗斯先放下了枪
俄罗斯总统先解除了高度警戒和已经准备就绪的核武器,美国才跟着收手
没办法, 顽固的美国佬就是不愿意先收手
本以为这是一部像《碟中谍》一样的特工动作大片,没想到却被巧妙的剧情设计所惊喜
本片是改编自著名美国军事作家 汤姆·克兰西 的同名小说
为了在各方面做到尽可能的真实,影片还得到了 国防部的鼎力支持 ,不仅获准剧组进入五角大楼国家指挥中心进行参观绘图
而且还提供了多架军用直升机协助拍摄
据导演菲尔奥尔登罗宾森透露,本片也是 获准进入克里姆林宫拍摄的第一部美国电影
看来,美俄合作打击恐怖分子,通过这种方式在荧幕上为两国树立正面形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还真的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主旋律大片呢
B. 电影《红色十月的追猎》在俄罗斯上映时,人们的感受如何
即使30年过去了,《寻找红色十月》仍然让人坐立不安,让你紧张不安。剪辑、导演和演员都很棒。但正如我在之前的回答中被问到的那样,我想指出一些描述俄罗斯人的不准确之处。
俄罗斯语言这部电影于1990年上映。这意味着它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制作的,当时美国到处都是苏联移民,其中一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然而,这部电影的制片人没有向任何人请教俄语问题。
首先,介绍:他们第一个单词对了——КРАСНЫЙ(红色),但由于某种原因失败完全在第二个。它应该是ОКТЯБРЬ,不是translit BS他们写道。
我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但是感谢Anton Shishkin,我记得。它的主题是:一开始我觉得这很荒谬。就像红色警报游行一样。但后来我花了些时间去欣赏巴兹尔·波勒多里斯的真正才华以及写歌词的人。这首用最浓重的美国口音唱的歌无疑是一首伟大的乐曲。歌词也不像俄罗斯人想象的那么愚蠢。
C. 俄罗斯经典电影
俄罗斯经典电影如下:
1.《伊凡的童年》(1962)
《太阳灼人》中的事件发生在1936年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整个国家都在庆祝飞艇建造计划的周年纪念日,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打破了一位功勋军官平静的生活。
这是唯一一部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俄语电影。电影制作者断言,这部电影不是谴责性的,而是沉浸在苏联人民生活方式的高级戏剧中。历史、爱情、悲剧、激情、怀旧、阶级仇恨——在《被太阳灼伤》中有大量的高戏剧。
D. 俄罗斯会上映美国的电影吗
当然是会上映的,就像我们会看外国电影一样。
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融碰撞很明显,可以很容易的碰到外国文化。激美国电影激情,而且热血,悬疑的看得引人入胜,况且美国的制作水平高,视觉冲击上也是一种享受,画面感强,剧情不错,很多美国电影都好看,如《美国队长》、《蜘蛛侠》等。《美国队长》改编自同名漫画作品,以二战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叫做史蒂夫·罗杰斯的年轻人参加美军秘密试验,在被注射了超级士兵的血清后成为“美国队长”。
E. 俄罗斯电影主要特点是什么 急需哦 要长点点的 作业啊
简述俄罗斯类型电影的探索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然而,在没有做好预测的情况下,盖达尔和丘拜斯等人的“休克疗法”及私有化,不仅没有创造出市场经济,恰恰相反,私有化打消了提高效率的任何希望。人们期待的潘朵拉盒盖打开了,然而释放出来的却是恶性的通货膨胀。从1991年到1998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了49.4%,可以说是丧失了半壁江山。而1998年8月再度爆发的金融危机则使俄经济几乎跌到崩溃的边缘。
在全国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中,俄罗斯生产滑坡,物价飞涨,国民生活水平下降,整个社会混乱无序,这给经济市场化的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到目前为止,真正自然的、正常的市场经济在俄罗斯依然只是一个诱人的“期待”。而在这种期待中,俄罗斯的电影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创作生产到发行放映几乎全线崩溃。不过,热爱艺术的俄罗斯人并没有放弃他们的电影,在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在好莱坞高科技和纯娱乐性紧紧吸引着人们眼球的压力中,俄罗斯电影的探索之路一直在缓慢地铺延着
1、“类好莱坞”电影:舶来品,找不到落脚点
俄罗斯取消对进口影片的限额规定后,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外国影片,尤其是美国影片蜂拥而至。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快餐”,美国电影及时有效地占领了俄罗斯的电影市场。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俄本土电影的创作者们带着不同的目的,纷纷对好莱坞电影进行借鉴或仿造。这其中,许多影片粗制滥造,少有艺术价值。但也有一部分影片凝聚着创作者的思想和个性,既能吸引观众,也不失艺术水准。
爱情是电影永恒的表现主题。俄罗斯电影创作者在“移植”好莱坞爱情片的模式时,虽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能吸引观众眼球点击率的纯娱乐性场面描述,但有些影片仍不失艺术品位,印带着俄罗斯人特有的高雅。《雨痕》(维·纳哈勃采夫-姆拉德希依导演1991)是一个现代版的希腊神话。影片让年轻的女音乐工作者和归国的中年音乐家在未解的谜团中相识、相爱,直到谜团解开。影片继承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流露出一种人受不可知命运摆布的痛苦。1998年,老导演彼·托多罗夫斯基的《爱情三重唱》放弃了对时代的思考,把表现的触角伸向了当时时髦的三角恋爱上。作者虽然调用了俄罗斯式的悬念、讽刺、幽默、抒情等各种手法,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却远远不及作者以前的《战地浪漫曲》,以致“不知为什么,观众对影片没有反应”。[1]影片《12月的音乐》(德霍维奇内依导演1996)同样出于商业考虑,描写了一个出国侨居的男子回国后同一对母女陷入三角感情的纠缠之中的故事。影片最后的悲剧结局似乎从一个侧面透露出了俄罗斯人当前的阴郁情绪,但陈俗的爱情模式却把本来就心情不好的观众给赶走了。
黑社会势力是好莱坞电影常用的表现素材。在俄罗斯,影片审查制度解构后,一大批表现俄社会动荡的黑社会片开始兴起。1992年,导演甫·普洛特金拍摄的影片《为了活下来》,讲述了一个退伍军人在担任登山营主任期间同黑社会势力斗争的故事。影片既借鉴了好莱坞影片惊险紧张的打斗场面,也继承了俄罗斯电影细致地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优良传统。虽然情节简单,但影片表达手法多样化,既有纪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运用,也有儿童电影的特征,发行情况比较好。1997年,阿列克赛·巴利班诺夫的《兄弟》同样以复员军人同黑社会的斗争为背景。影片主人公达尼拉为了救哥哥同黑社会势力展开生死之战,最后达尼拉干掉了黑社会分子,拿了他们的钱,分给他认为需要的人,然后便坐车离开了彼得堡。影片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达尼拉由一个朴实无华的小伙子变为冷酷的杀手却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
帮匪题材同表现黑社会势力的影片紧紧结合在一起,但在俄罗斯,这一类效仿好莱坞模式的电影更多地把批判的触角伸向了现实社会。1991年,瓦·契柯夫的《俄罗斯轮盘赌》把美国电影《邦尼和克莱德》的情节模式借鉴过来,真实准确地表现了俄现实社会动荡、混乱的情状。影片中许多格斗、枪战的场面惊心动魄,极近好莱坞商业电影的风格。难怪有些俄罗斯影评人称它为“当代俄罗斯的邦尼和克莱德”。1998年,瓦·托多罗夫斯基的《聋人之国》通过两个女孩的前途命运再次触及到了俄罗斯当时的社会现实。影片故事情节简单,但情节设置上运用了现代电影的诸多元素:爱情、友谊、金钱等等。叙事方式上,黑社会、毒品、脱衣舞等调料的加入,则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尽管影片存在一定程度逃避现实的嫌疑,但却典型地代表了俄罗斯“第二浪潮”电影创作者的风格和趋向。2000年,新成立不久的“炼金术电影公司”推出豪华电影《黑幕》。该片在普通的侦探、帮匪情节中加入了陨石坠落、日蚀等宇宙的天灾的自然现象,以适应美国大片培养起来的新的消费群体,不过影片在艺术上没有突破。
1998年,阿斯特拉罕导演了影片《死亡合同》,该片可以划归到恐怖片的范畴中去。创作者想以一个移植人体器官的秘密场所的杀人行径来制造恐怖气氛,但影片因为过于暴露的商业目的和迎合倾向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1999年,瓦西里·皮楚拉导演的最新影片《缀满钻石的天空》比较受欢迎,但整体上处理的略显粗陋平庸。2000年,亚历山大·泽利多维奇对昆延·塔伦蒂诺的效仿之作《莫斯科》做得比较好,但同真正的美国商业片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总体看来,俄罗斯的“类好莱坞”电影在样式上“面面俱到”,而且有一部分在揭示社会问题方面也有一定的深度,但在吸引观众方面,却不尽人意。除了还没有掌握样式电影的特点和规律之外,或许根本问题在于,好莱坞模式化的电影在俄罗斯的传统中根本找不到落脚点。所以,好莱坞模式要确立自己在俄罗斯的牢固地位,还需要真正的时间。
2、喜剧片:本土品,让人笑不起来
据调查,目前在俄罗斯影院放映的影片中,最受欢迎的是喜剧片,这或许契合了俄罗斯人生性善良和狂放的特点,也或许是因为沉重的现实生活使人们对喜剧样式有所钟爱。但是,现今的俄罗斯喜剧电影中却少有纯粹的喜剧片,导演们每当涉足喜剧时,总会流露出一种阴暗的底色或是含泪的笑。
1991年,艾利达尔·梁赞诺夫自编自导的《天堂》以隐喻的手法表现了一群被时代遗忘的艺术家和不幸的老人们的艰难生活。影片最后,在外星人的帮助下,这群人乘坐一辆奇特的火车飞上了天。影片获得1992年最佳故事片“尼卡”奖。但导演失去了他一贯的幽默感,影片中丑陋荒诞的环境和精神似不正常的人让观众产生厌恶感。1996年,梁赞诺夫的《你好,傻瓜》登上了当年排行榜的首位,但是影片中加入的大量笑料却给人一种没有生活根基的感觉。看来,有才华的梁赞诺夫面对凋敝的生活,也全然没有了笑的欲望。
1995年,亚历山大·罗果日金的《民族狩猎的特别之处》很是吸引观众,电影票房以及录相带发行的收入都达到了与西方大片不相上下的水平。影片把俄罗斯的传统爱好:喝酒与狩猎融为一体,通过狩猎过程中的各种奇遇制造出大量笑料。然而,洋溢着轻松欢笑声的《特别之处》同样不是纯粹的喜剧,影片透着尖锐的讽刺意味对民族生活中的“酒文化”进行戏谑。1998年,罗果日金的《民族垂钓的特别之处》则把意犹未尽的伊沃尔金将军一干人带上了更加热闹的垂钓之旅。影片大胆杜撰了一些离奇的情节,让伏特加酒的味道蔓延到了军事演习中的军舰上和非法侵入邻国水域的潜艇中,搞笑目的十分明显,影片向纯喜剧的方向进了一大步。
1994年,俄罗斯第二浪潮的中坚人物谢尔盖·里夫涅夫推出影片《镰刀与锤子》。该片讲述了通过改变性别将一个普通人变成时代需要的典型人的荒诞故事。影片是对斯大林时期文化与政治的滑稽调侃,充满了尖刻与机智,但却极端阴郁。1993年,富有幽默感和喜剧才华的尤里·马明用《通向巴黎的窗口》表现了俄罗斯人在出国大潮中的心态。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探索了一种能够表现俄罗斯人对国外生活复杂心态的艺术结构:通过在墙上开个窗户,让梦想去巴黎的人开开眼界,再回到现实中的俄罗斯来。该片获得当年“震荡”电影节导演奖。不过,牵强附会的情境和并不可笑的打闹却使影片质量大大受损。1995年至1996年奥塔尔·约谢利阿尼推出系列片《匪徒列传》。其中《匪徒列传,第七章》是一部结构很好、充满愤怒和嘲讽的电影。影片叙述自中世纪以来到苏维埃政权时代直到今日这个枪械泛滥、黑帮横行的污浊社会中人类的愚蠢和暴力。影片中有不少令人发笑的东西,但这种笑是板着面孔咬牙切齿的笑。
此外,一些本来很好的喜剧或情节剧由于过分沉溺于闹剧手法而遭到损害。比如巴德尔·隆金叙述一个矿工小镇里好人与坏人“斗争”的《婚礼》(2000),弗拉基米尔·缅绍夫描写1983年莫斯科的《众神的妒忌》(2000)以及弗拉基米尔·福金讲述一座房子里住过几代人的《富人之家》等等。
在当前的俄罗斯,喜剧电影的创作还没有真正步入到纯喜剧样式的轨道上来,许多影片无论是揭露过去苏联时期的风习或是讥讽当前的社会现实,创作者不是要我们发笑,而是使我们感到一种刺痛。而且当前俄国人对荒诞美学的热衷太过痴迷,以致使本土的喜剧越来越趋向概念化。可能是现实太沉重了,电影工作者高兴不起来,广大的人民也同样不能纯粹地“喜剧”一回。目前,俄罗斯喜剧样式的电影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远远没有形成规模。
3、“新俄罗斯人”电影:新生儿,长大还需时间
“新俄罗斯人”电影是在俄罗斯新贵现象产生之后应运而生的。所谓“新贵”,就是那些在苏联解体后利用种种渠道迅速发家、过上优裕奢华生活的商人,他们多居住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新俄罗斯人”影片以他们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他们生活的场景及其经历折射出当今俄罗斯社会的现实状况。
1995年,阿勃德拉什托夫和明达泽导演的《一个乘客的剧本》,比较类似于“新贵电影”。该片虚构了两个社会形象:法官和被审判者。年轻人在苏解体前被牵连入狱,苏解体后,他出狱并跻身于新贵之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火车上看到了曾经审判过他的法官(现在成为列车员)。于是他便开始了有计划的报复行动 然而最后,死去的却是年轻人。影片主要表现了一种报复心理。虽然该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获银熊奖,但在国内却反映平平,可能是作者的虚构太过于一厢情愿,人们根本不愿意相信。
1996年,阿斯特拉罕的《一切都会好的》给人们编织了一个似乎更不大可能的童话:一个发了财的俄罗斯新贵回到故乡要建设一座娱乐中心;他的儿子获诺贝尔奖并回国,还爱上了一个将要结婚的姑娘;而其他的几对年老、年轻的恋人也最终走到了一起。影片是应时之作,因为过分地迎合“新贵”老板的心思,过分地美化他们的形象,而使影片的艺术质量大打折扣。虽然影片比较好看,但却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
1998年,影片《莫斯科》没有迎合“新贵”心理,而是毫不留情地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他们。在影片中,“可爱的”新贵们无聊空虚的形象被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2002年,影片《有一次在俄罗斯》可以划归到“新贵”影片中去。该片意在描写俄罗斯经济寡头别列佐夫斯基。
美国神话找到了西部片这一类型来表现自己200年的历史,银幕上出现了诚实的行政长官与狂暴的匪徒斗法。而俄罗斯的电影创作者们在探索中也试图打造自己的类型品牌——俄罗斯新贵电影。美国的西部神话通过善与恶的冲突,迸发出了民族文明和社会规范的火花,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成为美国电影的标识。而俄罗斯新贵影片却全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走的路。他们在打造本土品牌的时候,不自觉地走了两个极端:要么把“新贵”们美化得一塌糊涂;要么把他们丑化得面目全非。这些影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今俄罗斯社会的现实情状,但却由于缺乏客观的描写、冷静的思索以及足够的耐心,整体质量不高,“生长”还需呵护。
4、等待“后苏联”类型电影神话
在俄罗斯,除了30年代的喜剧电影以及60年代盖达尔的影片之外,基本上没有类型电影的传统。因此,“以那种魅力四射的坏蛋为主人公的类型电影及恐怖电影在我们的电影中没有根基。近年来有人企图尝试这些类型,但多以失败告终。”[2]俄罗斯老导演彼·托多罗夫斯基似乎不太赞成民族电影走类型化的路子。然而年轻一代的导演们却有不同的看法。Н·列别捷夫(1991年推出处女作《蛇泉》)说,“在今天的情势下,类型电影的制作应该从零开始”。[3]对此,教师А·米塔似乎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说,“最近几年俄罗斯观众变化很大。十年前只有专家才能看到的影片现在每天都在电视上放映。 从接受信息的水平看,我们的观众已接近欧洲观众。 年轻人喜欢美国电影,他们偏爱不具俄罗斯特色的枪战片、恐怖片。兴趣爱好的改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因此,“俄罗斯电影必须先达到世界电影的质量和水平,掌握严格区分电影的类型原则,然后才能考虑其特殊道路。”[4]
目前,俄罗斯电影“国家定货”的时代已经消亡,“苏联电影”以及它的“贡献”也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新的局面是一份四分五裂的遗产和复杂无序的生存环境。在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态状中,俄罗斯电影能否走上类型电影的发展道路,能否重新演绎前苏联电影的神话,我们不做预测,只有等待。
F. 俄国人看漫威电影是什么感想
漫威本质是宅男热血漫画,核心就是超能力人类构建的地球江湖。既然背景是全球,那肯定就会日常黑红方阵营的郭嘉,就像我们天天吃鬼子手抓饼一样。虽然2010年后漫威在漫画里黑我们少了,因为他们不止电影,也想把漫画往我们这卖,自然不能得罪,但黑毛子还是一如既往的有力道……
G. 俄罗斯电影坦克大战影评
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了解苏联与俄国差别的人评价,也有点儿想写东西了……首先要了解苏联时代的战争片电影与文学,有战壕派,主张描写战争的残酷性,对血肉横飞的场景页游描写,其次,还有一派是类似中国的委婉派,所以苏联战争电影里时常会描写一些很温馨的场景,例如电影敖德萨里经常有士兵与朋友聊天的温馨场景(然后突然一枚炸弹把士兵的位置爆炸了,没有血肉横飞,但整个叙事却比单单描写哨兵被炸死更能触动人心)、还有时不时在废墟里弹起来手风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应该算是这一派的文学电影。苏联二战题材的电影与当时的战争文学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苏联电影里比较常见的。这是苏联战争电影不同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文艺性很强,所以这部White Tiger 2012在叙事方面也继承了这种艺术气质。俄国人拍的《动乱时代》,描写古代俄罗斯与波兰的血海深仇的那部电影,也是这种拍法,很文艺,很神秘,就是线性叙事看上去都不是线性叙事的样子。
但是到了现在俄国人拍的二战电影里,看不到这种明显区别了,前些年的《斯大林格勒》的导演就是苏联时代培养的,还看得到很多苏联电影的风格,只是他的电影里多了一些新思维,还有一个描写一个女记者跟一名苏联女军官一起坚守在列宁格勒忍受饥饿的电影《列宁格勒》,也有一些新思维。这些新思维不能简单看做是俄罗斯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对苏联文化的排斥。但是随着西方近些年对俄国的压迫,俄国人好像放开了对苏联文化的刻意压制,在电影里比较明显的就是前些年俄国拍的《布列斯特要塞》在结尾明确提到了那些他们的先辈不是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所以导演安排的旁白是,他们的理想与他们所作出的贡献。这个他们就是苏联人,而非俄国人,这是很多不了解俄国与苏联差别的影迷所看不懂的一个点。
所以这部《White Tiger》2012,其实原文翻译有错,不是坦克大战,对决,而是白虎,整个对抗狩猎白虎的过程有点儿像西洋文学史上的名作《白鲸》。而这部电影实际上也很少提到俄罗斯民族主义,不算是严格的宣传片,应该是一种后叶利钦时代苏联意识的一种微弱浮起,整个片子倒是可以看成是新思维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认为战争结束了,但是苏联反法西斯者还看到了法西斯的种子还在,所以那个被很多人当成神经病的坦克车长到了电影最后,还在念叨着白色虎式百年后还会出现。
H. 好看的俄罗斯电影
俄罗斯当代伦理片《寻找幸福的起点》。俄语对白,中文字幕。
影片通过一对意大利夫妇到俄罗斯一所孤儿院收养孤儿的故事,以一个六岁儿童的视角展现出当今俄罗斯社会最底层大众的生活场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俄罗斯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755383.html
《黑色宝马车》是反映当代俄罗斯黑社会内部恩怨情仇的好片。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171672.html
另外还有以普京总统夫妻为原型的政治片《接吻,不为媒体》也值得一看。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970290.html
最后的装甲列车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14519.html
突破边防线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wNTMyOA==.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wNzkzNg==.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wNjI3Ng==.html
星星敢死队、美女匪帮、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968576.html
歼灭任务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14485.html
特兰济集中营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2165890o1p0.html
热血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363692.html
《村姑小姐》当代罗蜜欧与朱丽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bbh9oYR90k
I. 俄罗斯电影和美国电影的区别
俄罗斯电影注重人性,这跟东正教的价值观有关,不管是“第九连:还是”圣人岛“
还是现在热播的电视剧,俄罗斯的编剧导演都十分关注人性这一主题,俄罗斯人喜欢看的电影是”令人回味“的电影,所以经常在影视频道播放前苏联的电影,比如”静静的顿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而不是好莱坞的商业片。俄罗斯人认为好莱坞的商业片太肤浅,太注重娱乐功能.
当然美国电影也不是没有反应人性主题的电影,但是美国人的价值观是建立在清教徒的理念之下的,和东正教徒有细微的差别。好莱坞的电影,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一个词”奢华“。
J. 谁知道有片电影讲一艘船沉只有一个幸存着漂到了一个小岛开始一个人自食其力
汤姆汉克斯的《荒岛液春余生》(Cast Away)
荒岛余生目录
基本信息
演职员表
制作发行
上映日期
剧情介闹汪耐绍
相关评论
幕后花絮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荒岛余生
英文片名
Cast Away
更多中文片名
浩劫重生
劫后重生
影片类型
剧情陵拦 / 冒险
片长
143 分钟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俄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DTS SDDS
评级
Rated PG-13 for intense action sequences and some disturbing images
级别
Singapore:PG Portugal:M/12 Argentina:13 Australia:M Chile:TE Netherlands:12 Peru:PT USA:PG-13 Brazil:14 Finland:K-12 Sweden:11 France:U Iceland:L Canada:PG Spain:T UK:12 Norway:11 Germany:12 Hong Kong:IIA New Zealand:M Denmark:11 Switzerland:12 Malaysia:U
制作成本
90,000,000$ (estimated)
拍摄日期
1999年1月 - 2000年5月7日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演
罗伯特·泽米吉斯 Robert Zemeckis
编剧
William Broyles Jr. .....(written by)
演员
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Chuck Noland
海伦·亨特 Helen Hunt .....Kelly Frears
尼克·西塞 Nick Searcy .....Stan
Paul Sanchez .....Ramon
Lari White .....Bettina Peterson
Leonid Citer .....Fyodor
制作人
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procer
罗伯特·泽米吉斯 Robert Zemeckis .....procer
Steven J. Boyd .....associate procer (as Steven Boyd)
Joan Bradshaw .....executive procer
Cherylanne Martin .....associate procer
Jack Rapke .....procer
Steve Starkey .....procer
原创音乐
亚伦·史维斯查 Alan Silvestri
摄影
Don Burgess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辑
Arthur Schmidt
选角导演
Victoria Burrows
艺术指导
瑞克·卡特 Rick Carter
美术设计
Stefan Dechant
Elizabeth Lapp
William James Teegarden .....(as Jim Teegarden)
布景师
Rosemary Brandenburg
Karen O'Hara
服装设计
Joanna Johnston
视觉特效
Robert Duncan .....digital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CFC
Ken Ralston
Carey Villegas .....co-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as Carey Grant Villegas)
Sheena Duggal .....pre-proction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SPI (uncredited)
副导演/助理导演
David M. Bernstei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David Bernstein)
Carla Corwin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as Carla R. Corwin)
Alan B. Curtiss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Anna E. Hayward .....additiona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Anna Hayward)
Josh McLagle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Douglas S. Ornstein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as Doug Ornstein)
[编辑本段]制作发行
摄影机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洗印厂
Consolidated Film Instries (CFI), Hollywood (CA), USA
DeLuxe, USA (prints)
摄制格式
35 mm
制作处理方法
Spherical
洗印格式
35 mm
胶片长度
3917 m (Switzerland)
4027 m (Spain)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制作公司
20世纪福克斯公司 20th Century Fox [美国]
梦工厂 DreamWorks SKG [美国]
ImageMovers [美国]
Playtone [美国]
发行公司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国] ..... (2000) (USA) (theatrical)
梦工厂电影发行公司 DreamWorks Distribution LLC [美国] ..... (2000) (non-USA) (theatrical)
环球影业(UIP)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 (2001) (non-USA) (theatrical)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DVD)
韩国希杰娱乐株式会社 CJ Entertainment [韩国] ..... (Argentina) (VHS)
Filmes Lusomundo [葡萄牙] ..... (Argentina) (VHS)
Karantanija Film ..... (2001) (Slovenia) (theatrical)
Prem'er Video Fil'm [俄罗斯] ..... (Russia) (VHS)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GmbH [德国] ..... (2006) (Germany)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阿根廷] ..... (2006) (Argentin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瑞士] ..... (2006) (Switzerland)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日本] ..... (Far East)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y Cía. S.R.C. [西班牙] ..... (2001) (Spain) (theatrical)
Universal Home Video [巴西] ..... (Brazil) (DVD)
特技制作公司
MetroLight Studios [美国]
索尼图形图像运作公司 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美国]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The Computer Film Company [英国]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Travelling Pictures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Vanishing Point Entertainment [美国]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photography)
其它公司
For Stars Catering [美国] ..... catering
Jo Anne Kane Music Services [美国] ..... ist
L.A. Mad Dogs [美国] ..... loop group
Lifeguard & Safety Ltd. [新西兰] ..... marine safety: Fiji
Pacific Title [美国] ..... opticals
Skywalker Sound [美国] ..... post-proction sound services
[编辑本段]上映日期
美国
USA
2000年12月22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1年1月11日
德国
Germany
2001年1月11日
意大利
Italy
2001年1月12日
瑞典
Sweden
2001年1月12日
英国
UK
2001年1月12日
法国
France
2001年1月17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1年1月18日
荷兰
Netherlands
2001年1月18日
丹麦
Denmark
2001年1月19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1年1月19日
西班牙
Spain
2001年1月19日
香港
Hong Kong
2001年1月24日
新加坡
Singapore
2001年1月24日
台湾
Taiwan
2001年1月24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1年1月25日
巴西
Brazil
2001年1月26日
希腊
Greece
2001年2月2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1年2月8日
日本
Japan
2001年2月24日
俄罗斯
Russia
2001年9月25日 ..... (video premiere)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查克身为联邦快递的系统工程师,不论是他的私生活或是工作都讲求精准效率,他的个性急躁,因此对一切都讲求速度,加上他有绝对的控制欲,所以他的起居生活和工作行程随时随地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虽然他的事业成功,但是情感却是另一回事。
由于他是个超级工作狂,所以很少有时间陪女友凯莉,因此他们的关系出现危机。在一次出差的旅程中,查克搭的小飞机失事,他被困在一座资源贫瘠的无人荒岛,当他失去现代生活的便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生活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他的人生观反而逐渐有所转变,当他发现生活的压力顿时消失,便开始反思人生的目的,最后对于工作、感情,甚至生命本身都有全新的体会和领悟。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his journey begins.
一颗具有艺术片灵魂的票房炸弹。——《纽约邮报》
在影片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都是汤姆·汉克斯一个人在表演,他的演技太棒了。——《芝加哥太阳时报》
[编辑本段]幕后花絮
创作背景
尽管影片《1941》当年的票房成绩平平,但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于该片编剧罗伯特·泽尼吉斯却十分赏识,在之后的一部《回到未来》中斯皮尔伯格更是当起了幕后英雄,将罗伯特推向前台,而后者亦不负众望,创造了一个至今仍为科幻影迷津津乐道的《回到未来三部曲》神话,视觉特效也顺理成章地成了罗氏作品的一大卖点。
在94年的一部《阿甘正传》中,罗氏特效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一根随风飘舞的羽毛到阿甘“会见”总统的“历史镜头”,让阿甘这个美国梦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另一部大牌荟萃的黑色喜剧《飞跃长生》同样是特效挂帅,梅丽尔?斯特丽普,布鲁斯?威利斯等一班明星“变脸”、“切腹”好不热闹。在完成了97年的一部寓意深刻的科幻作品《接触未来》后,罗伯特接下了梦工厂的《荒岛余生》(同时还有一部《谎言背后》)。
“金点子”打造“铁三角”
早在6年前,汉克斯与《阿波罗13》的编剧威廉·布罗里斯就产生了要讲述一个男人因意外而在荒岛上经受精神与心理磨难故事的想法。在这个“金点子 ”的鼓动下,汤姆·汉克斯、罗伯特·泽米基斯、威廉·布罗里斯组成了本片的 “铁三角”。
梦工厂的老板斯皮尔伯格对于罗伯特这位得意门生一向是大力提携,继上一部《危机四伏》中派出两位巨星————哈里森·福特、米歇尔·菲佛的演员阵容后,这次又将一部由两位奥斯卡巨星(汤姆·汉克斯、海伦·亨特)领衔的《荒岛余生》关照给了罗伯特,看来是想成全罗伯特在明年的奥斯卡有所收获了。
影帝受苦了
影帝汤姆·汉克斯这两年春风得意,自然心宽体胖,不过这和一个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4年的人物可有了差距,于是罗伯特特意将影片故事倒着拍———— 先拍摄查克获救后的戏。之后罗伯特就给汤姆放长假去健身,而自己去赶《危机四伏》的场子。待《危机四伏》封镜后,汉克斯也减了40多磅,剧组再次开工,于今年6月正式制作完毕。
汉克斯先是在一个偏远的墨西哥海滩进行生存训练,学会用鱼叉捕鱼和就地取材烤食物。在斐济一个岛上完成了前期拍摄后,汉克斯投入了减肥行动。对胖乎乎的汉克斯来说,减肥很让他头痛:每天只能以清淡的寿司度日。于是开头还有双下巴、壮得跟牛一样的汉克斯最后变成了一个风干的“椰子果”。更倒霉的是,汉克斯还在拍摄期间感染上了葡萄球菌。当剧组第二次聚在一起时,汉克斯已经成了“人猿泰山”,难怪他事后说:“早知这么辛苦,再多给几百万美元也不干”。
丑化俄国人
由于查克的职业特殊,所以影片中有不少异域风光,其中有一段查克在俄国分公司训斥下属办事拖沓的情节是在俄国拍摄的,不料这引起了俄罗斯国家杜马的注意,一位杜马成员抗议说,好莱坞影片总是在丑化俄国人的形象,这次更是把俄国人说成了懒虫,表示要抵制这部影片,而梦工厂方面则马上在接受《莫斯科时报》采访时澄清,说这段情节实际上是在讽刺那些工作狂美国人,丝毫没有贬低俄国人的意思。
艰苦的拍摄过程
本片的拍摄过程同片中蛮荒之地的艰难求生经历一样,演员和剧组人员都经受着苛刻的挑战,而且整部影片的拍摄被看作是当年最非同小可的拍摄计划之一。影片拍摄耗时16个月,中途停拍长达1年,不过停拍原因并非是节外生枝,而是为了让汤姆·汉克斯能减掉55磅体重和将头发留长。在停拍期间,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带领《荒岛余生》的制作班底拍摄了哈里森·福特和米歇尔·菲佛主演的《危机四伏》。
其实早在本片的早期筹备阶段,泽米吉斯和汉克斯就曾反复思量,要想以现实的手法描绘片中时间的流逝和查克所经受的痛苦折磨就必须将影片拍摄叫停,在这段时间,汉克斯不仅完成了外形上的蜕变,而且在情感上也发生了微妙改变。“当我们重新归队时,”泽米吉斯回忆道,“我们看见汤姆的眼中跳跃着一种生命的火花,他找到了查克的感觉。”
在美工设计师里克·卡特(Rick Carter)、摄影指导唐·伯吉斯(Don Burgess)、执行制片琼·布拉德肖(Joan Bradshaw)、制片人史蒂夫·斯塔基(Steve Starkey)和杰克·瑞普克(Jack Rapke)等老搭档的协助下,泽米吉斯于1999年元月拉开了拍摄《荒岛余生》的序幕。与大多数影片不同的是,本片是按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拍摄的。
剧组的第一站是莫斯科,这是座本就戏剧性十足的城市,在这里要介绍查克的工作和生活,摄影师用移动的镜头表现出查克生活的节奏。在红场拍摄期间,剧组甚至封闭了整个广场。
在莫斯科完成一周的拍摄之后,剧组回到洛杉矶的摄影棚拍摄。2月,全班人马奔赴斐济,艰辛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早在1998年6月,主创人员就开始寻找一处合适的荒岛,最后终于在斐济群岛的西北部找到了荒无人烟的Monu-riki小岛。Monu-riki是一个火山岛,只有99英亩大小,步行2个半小时就可以游遍全岛。与众不同的地势特点、质朴的海滩和椰林是小岛的魅力所在。
获准在小岛上拍摄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耐心,还要研究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博得小岛主人的好感。在同斐济人拟订的拍摄合同中,还包括环境管理守则,在小岛上的整个拍摄期间,有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负责全程监督。
在完成小岛上的第一阶段拍摄后,2000年4月,剧组重返Monu-riki岛拍摄了一周,然后转道Namotu和Tavarua岛,因为这两个小岛的港口可以容纳下剧组的小型船队,是拍摄查克在凶险的海浪和礁石中逃离荒岛的最佳地点。剧组提前1天半完成了在斐济的拍摄,随后返回洛杉矶,在摄影棚中拍摄特效场景。
查克重新回到文明社会的欢迎仪式在孟菲斯的联邦快递超级中心拍摄,有1200名联邦快递公司雇员成为临时演员,甚至联邦快递的创办人佛瑞德·史密斯也出现在画面中。本片编剧小威廉·伯洛莱斯(William Broyles Jr.)就是得到史密斯的允许才开始创作剧本,而且影片拍摄期间,联邦快递公司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影片明显分为三个部分。飞机事故前的“第一幕”多以手持摄影机拍摄,动感的镜头反映了主人公快节奏的世界,套用一句老话就是“跟时间赛跑”;荒岛上的“第二幕”整整有一个多钟头,是全片的精华——没有音乐、没有对白或画外音,镜头大部分时间停留在固定机位,连人物走出镜头都没有移动追踪,仿佛时间已经凝固。离开荒岛后的“第三幕”,镜头开始升降推拉等浪漫手法,如同起伏跌宕的音乐。影片真正的“配角”是一个叫做“威尔逊”的排球。“威尔逊”是一个体育用品牌子,该排球出现在漂流到岛上的一个包裹中。汉克斯选择这个牌子,真正的原因是他的爱妻姓威尔逊。影片揭示了生命的耐力,尤其是当你孤立无援时,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在克服无数天然屏障的同时,战胜自己内心无奈无助、渴望放弃的意识。影片引人深思:家庭、工作、亲人、生命,究竟什么是永恒的。
精彩花絮
全片中大约有1个半小时的声音都是在后期制作中重新加入的。
大部分在荒岛上的夜景是在白天拍摄的,夜空和黑暗的背景是在后期制作中加入的。
如果将查克的名字缩写为“C”,姓名连在一起就是“C.Noland”,念出来就是“see no land”。
与公众的想法相反,联邦快递公司没支付给制片方一分钱。
片中的一只排球后来被拍卖,最后以18400美元成交。
穿帮镜头
虽然影片的故事是发生在1995年,但查克驾驶的切诺基吉普车却是1999年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