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哪位知道大概10多年前一部描写德国纳粹党一群水下作战的片子!!!名字急求!!!
《从海底出击》 (德语《潜艇》)
大导演沃夫冈·彼得森一举成名之作,影史上少见广受好评的战争片,在出品本片的德国创下极高卖座纪录。 完整版片长293分钟。 剧情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发明了一艘出没无踪的深海潜水艇,在海战中无往不利,后来跟英国海军发生了遭遇战,双方都有重大牺牲。影片制作认真,戏剧张力逼人。导演在潜艇内狭窄的空间内运用行云流水般的镜头将船上的军队生活作出生动逼真的呈现,海战镜头的气氛亦掌握得相当不错。
电影相当忠实地纪录了一艘德国U型潜艇在二战中的一段航程,从奉命出航搜索并击沉大洋上的英国商船
《从海底出击》电影剧照(21张)队,历经惊涛骇浪出生入死,直到最后返回基地(电影的结局实在太有意味,从海底出击
为顾及未看过此片的读者,这里还是不煞风景不说为妙)。摄影机仿佛观众的眼睛,身临其中,但又自始至终旁观着一幕幕险景的发生。从娱乐的角度来看,电影的戏剧性与紧张度无时无刻不在(虽然它的放映时间是那么漫长,一如全体船员的航程)。看完该片没几天,我碰巧看到一部讲二战片的电视片,其中就有该片导演及主要演员的专访。据导演说,他拍此片时为照顾狭窄的内景空间,特意改制了一部小型摄影机,以追求写实与纪录的风格。而且,整部电影打破了拍摄常规(众所周知,一部电影并非按照放映的物理时间先后来拍摄),尽量依照故事的顺序来拍,所以观众甚至可以留意到演员的胡须生长程度。 为了拍摄的真实,演员们有差不多1年的时间没晒太阳,个个脸色苍白。 曾有评论说,与沃夫冈的《从海底出击》相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简直是在讲童话故事。
二次大战期间,德军一艘U型潜艇奉命出击,完成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从海底出击》片长超过三个小时,而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分钟里,时间几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国潜艇的封闭空间里面,满脸油污、胡子拉茬的德国海军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长篇幅之中并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节起伏,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以德国人的观点去审视、反思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并不多见,但几乎一出现都成为了精品,从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的《铁皮鼓》(The Tin Drum,1979)到萨博(Szabo)的《摩菲斯特》(Mephisto,1981),虽然取材和角度各不相同,但对战争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同样深刻。《从海底出击》并没有以上两部电影那样尖锐而明显的批判性,也没有在影片中为敌对双方作出道义上的判断,它仅仅以二战中一群普通的德国士兵的角度出发,写实、客观地描写这群非常时期的军人。他们无条件地执行上级的命令,兢兢业业地坚守自己的岗位,甚至灾难来临也毫不退缩,深入研究对“敌人”的作战方案,拯救即将崩溃的舰艇和日渐失去的胜利果实。然而面对无休止的战争,他们渐渐麻木了,朋友或敌人的界限越发模糊,被他们重创后掉下水中生灵的绝望求救都不能触动他们的神经。而长时间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折磨和压迫,面对敌人、面对同袍、面对无助的困境,他们逐渐丧失了理性的判断力,他们苦闷、忧郁难以自拔,行为日渐失控并趋向疯狂和歇斯底里。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更象是一堆行尸走肉,原来性格鲜明、思想单纯的年轻人已经彻底死去,取而代之的一部一部的冷血战争机器。他们失去了热情、失去了思想,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在一个冷漠而朝不保夕的环境中惶恐度日,何时会死去,何时才能结束,没有人可以给他们答案。时间已经无人关心,空间已经不再重要,一切将会如何了断…… 沃尔夫冈·彼得森通过《从海底出击》,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为全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它通过详实的资料充分地说明,战争不单只为被侵略的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作为德国、这个战争的发动者,它的人民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是广大受苦受难民众中的一员,而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更成为疯狂野心的陪葬品,他们牺牲的不只是宝贵的生命,还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在天之灵将永不瞑目!
幕后信息
德国人沃尔夫冈·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被人们褒扬并不是因为从海底出击
他被好莱坞同化之后的商业作品《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1997)和《完美风暴》(The Perfect Storm,2000),而是一部令他完全有资格受到广泛尊敬的德国电影《从海底出击》(Das Boot,1981),这部反映二战时期潜艇战的惊险片获得了82年奥斯卡金奖六项提名,沃尔夫冈·彼得森更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凭着德语电影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人。该片彻底征服了全球观众,也为战争类型电影建立了一次几乎不可逾越的典范。 沃尔夫冈·彼得森通过《从海底出击》,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为全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它通过详实的资料充分地说明,战争不单只为被侵略的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作为德国、这个战争的发动者,它的人民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是广大受苦受难民众中的一员,而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更成为疯狂野心的陪葬品,他们牺牲的不只是宝贵的生命,还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在天之灵将永不瞑目!
影片分析
一向对表现热兵器战争的影片都不是十分的热衷,人脆弱的身体在这些现代武从海底出击
器的攻击下总会令我产生厌恶的感觉。几乎每一部令人称道的战争电影,其编导都会去专心的标明每一个参与战争的是人类,而非冰冷的机器。除了本能的排斥外,战争对现在的我们而言,确实有着疏离感。看着自己的同类在眼前血肉横飞,看着构建的一切在影像里灰飞烟灭,而来寻得感官上的快感,战争这种残酷人性最佳表现的方式,一再重复的在电影里出现时,需要观众在这影像里去怜悯谁人? 《从海底出击》已把战争脱离了本质上的意义,更是人类本身的一个历程。在U潜艇的内部空间里活动着的舰员,宛如人身的神经那般,各司其位,每每在绝境处做出相应的反应,一路保护着潜艇这个‘身体’冲破道道屏障。若把这部电影称为‘全金属外壳’更为合适,穿行在海底自保多于攻击的过程中,金属外壳和现实里人身体的无异,一次次在深水炸弹的攻击下,在舱里所有人凝成一线的恐惧心理,每一次突破底线的下潜深度,潜艇里的所有军士都是在一样的情绪下操作着各自的工作,把军人与这艘潜艇看作一个完全不可以分割的整体,绷紧着神经不敢出任何错误的处理每一个突发难关,在海底里无奈的潜行者,在炮火中,远方则是故乡,停泊的港口。 这艘名为U96的潜艇在下水时已是二战末期,出航的任务则是封锁航道上的英国货船。电影以这帮潜艇舰员在俱乐部里的狂欢开场,导演对室内戏的调度是当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高手,先不说在潜艇里制造的巅峰效果,仅是在俱乐部里群军士的欢狂场景,在视听上所造成的效果已是现在顶尖大片的效果。在上潜艇执行任务的前一夜,所有的舰员都忘我的投入了狂欢之中,这是战争给予他们的权利,但没人知晓下一秒是否还有生存可能。 在俱乐部这一幕经典:疯狂饮酒调戏舞女满屋乱窜的猪猡兵哥哥与一脸淡然坐在吧台前的舰长。狂乱中拉开航程的序幕。上潜艇前舰长向将士介绍着前来随军报道的记者,于记者前面挤眉弄眼的娃娃兵们仍把心情留给了俱乐部舞女的身上。如果再下一城,或者他们也会像宛如《现代启示录》马龙·白兰度喃喃说着的‘恐怖’,再也找不到任何形容以表达自我。 潜艇对外敌方信息的接受方式只能靠肉眼、潜望镜及听螺旋桨这几个简单途径来获取。无尽黑暗的舱里听着驱逐舰在水里传来的螺旋桨打水声时,将恐惧无限放大。当驱逐舰停在头顶上时,声声钻心入肺的隆隆声宛如恶鬼催命那般。绝境。在水底除了这一层‘金属外壳’的保护之外,几乎是无处可逃。每次因躲避深水炸弹而再三地潜过各个舰员可承受的心理底线之外的潜艇。外壳因水压而发出的吱吱声,像利刀那般击在各个将士随时崩溃的神经线。潜艇竭斯底里的大吼或喃喃说着上帝救我,在黑暗里等待着每一次死亡的来临。但他们知道,上帝是绝不会在这艘潜艇里的,每次躲过死亡的泪水与欢呼,在呼喊着下一个死亡危机的到来。在水底,除了这个金属外壳,他们便一无所有了。而这个外壳,则是所有人的生命。生则同生,亡则同亡。而唯一能接受外面信息的感觉只能是那对牵连全身神经的耳朵。头顶穿梭着敌军的驱逐舰时,只能是双手握于胸前,紧闭双眼,在黑暗里听着潜艇外那由远至近的螺旋桨打水声与深水炸弹爆炸声。 父母生我一对耳朵,于此时,我用它来感受死神的面貌。 航行初,第一次潜水演习设定了潜艇成员的第一个心理底线。舰长把潜艇潜到水下170公尺时,流着冷汗都欲出声制止舰长这个令人心生恐惧的演习。这个深度是舰长所能接受的心理底线,看着在低头祷告着的手下将士,微笑着把潜艇升回水面。但是他也没料到在之后居然要一次次的突破对潜艇可以潜深度的底线,以至在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完全突破底线。电影不只是用一次次心理底线的突破来释放及加深舰员及观众的恐惧、来描述这一过程。在航行了差不多一个月之后,除了躲避驱逐舰的追击之外,几乎毫无建树的U96潜艇全体成员的士气在慢慢的低落,在大海里毫无目的漂流。在某一天在前方居然看到了已方近在眼前的潜艇,站在瞭望台上的对方舰长正是出航前一天一起在俱乐部狂欢的老汤姆森,这名须发皆白本来是处于退休状态的老舰长正站在暴风雨对面的潜艇上向这边狂挥着手。‘嘿,汤姆森,汤姆森!’茫茫大海居然相遇,互挥手擦边而过。那刻百感交集,宛如在一个偏远的地方,看到自己亲近的人,与他互望而过。 此片如此完美,可以说是导演对‘室内戏’超乎常人的理解。特别在潜艇‘可视’的狭小空间里用‘听’来表现无限的空间。在狭小空间里所做到的不凡效果,把‘视听’范围做到了极致。导演在访谈中谈及,不过是把摄影机改小一些来适合这个拍摄空间罢了。而把电影表现得妙到颠峰的不是影像里可视的空间,而是听到的关于潜艇外传来的各种声音。驱逐舰探测潜艇方位的声纳,驱逐舰的螺旋桨打水声,在头顶上爆炸的深水炸弹,艇壳受到水压而发出的声音。每一样声音都让人真切的宛如置身于这个黑暗潮湿的潜艇之内,而外面则是无限空旷的大海底。于狭小空间表现另一空间无限性且让人身临其境的处理手法,确实是在视听表现上的一个里程碑。导演在进军好莱坞之后的《空军一号》如法炮制,却未达到如此真实引人入境的感觉。《从海底出击》足已让导演不朽。 当U96驶入码头全体将士接受着凯旋归来的礼仪时,被盟军的飞机击沉时,这样的归宿对于U96而言不是最好的结局么?我更愿意把这艘潜艇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物体,一个包着金属外壳的智慧体。影片则是表现它从生到死的过程。
影片信息
这部影片有三个版本,136分钟的剧场版,216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及293分钟的未剪辑版。泰盛文化最新发行216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对这部影片有着由衷的喜爱,不但是导演技惊四座的表现手法,还因U96潜艇一次次的劫后余生,将心理底线拉到退无可退的崩溃点。生活并不是像影片里所表现的潜艇航行过程那般惊险,而所谓的窘境也不是潜艇次次所面对的生死一线那样决绝。对生活现状有所不满并叽叽歪歪的一般都是我般吃饱撑的家伙才说的事,真正有资格出来吼几声的,大多给累得说不出话了。而这部电影在绝望的氛围里一直都透着一线生机,一个多月的航程,上艇时一脸稚气的娃娃兵在下潜艇时已一脸沧桑,磨难是最好的成长方式。而那副在海底里所有人赖以生存的金属躯壳,不正是现在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么?当看到它在回到港口既被击沉时,若不觉得悲伤,那就不妨欢呼吧。
幕后花絮
德国导演彼德森扬威国际影坛的作品,改编自战地记者布克海姆的畅销自传。影片用狭窄场景,取得了宏大场面所特有的巨片气氛,被誉为潜艇片的经典。原为六小时的电视片,现在以不同长度的版本流传。
② 潜艇炮击商船的电影
《拉科尼亚号的沉没》 The Sinking of the Laconia (2010)
BBC电视电影,共2集
类型: 剧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德国
语言: 英语 / 德语
剧情简介 · · · · · ·
《拉克尼亚号的沉没》是BBC 2台推出的电视电影,由Uwe Janson执导,Alan Bleasdale编剧。该剧标志着《Boys From The Blackstuff》、《GBH》、《Jake’s Progress》、《雾都孤儿》编剧Bleasdale十年后重归电视荧屏。该剧受二战真实故事启发,是一部探讨人性的影片。
1942年9月12日的晚上,经军事改装后的拉科尼亚号在从埃及驶回英国的途中被德国海军潜艇U-156发射的鱼雷击中并沉没。拉科尼亚号此时距非洲海岸600英里,船上有英国平民、盟军和意大利战俘。这些人命悬一线,直到潜艇指挥官Werner Hartenstein违背了纳粹最高指挥官的命令,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德国潜艇升上水面,Hartenstein长官指挥下属尽可能的营救幸存者。
在接下来的数天里,U-156潜艇救下400人,200名幸存者挤在潜艇里而另200名幸存者则上了救生艇。Hartenstein还发电报给敌军,希望组织大家一起营救受困者。然而迎接他们的不是敌军的感激,而是美军B-24轰炸机的炮火。
《拉科尼亚号的沉没》展示了人类在面临重大事件时人性化的一面:萌发的友谊、英雄主义行为、艰难环境下人性的胜利。拉科尼亚号一共载有2725名乘客:其中463名船务人员、286名英军士兵、103名波兰看守、80名平民 – 主要为妇女和孩子,还有1793名意大利战俘。最终1621人不幸遇难,1104人幸存。
③ 问一部二战海战电影名字
墨菲的战争——Murphy's War (1971)
公映名:特殊的战争
这是一部反战的影片,也是一部反映人性的电影。
一个人的战争——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夕。在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河三角湾,一艘武装的英国商船“凯尔”号,被一艘德军潜艇击沉。德国法西斯分子十分残恶地对跳海或爬上小船的英国船员疯狂扫射,除航空机械师摩菲幸免外,其他船员全部罹难。身体健壮的摩菲游出了危险区,被一个叫路易的法国人和当地村民所救。在女医生海登的精心治疗下,摩菲很快恢复了健康。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那艘潜艇并消灭它,为死难的同胞报仇。没过多久,村民又救了一位身负重伤的英国飞行员埃利斯。摩菲和他认识,他要求摩菲找到他那架烧坏了的飞机并修好它。
海登医生那里有一架电台。由于她发出的为摩菲与外界联系的电报被德潜艇截获,德军上尉艇长劳克施便率领士兵上岸到村中进行搜查。结果,英国飞行员被他们发现并枪杀,电台也被他们炸毁了。摩菲找到了埃利斯的那架飞机,与路易一起修好了它,飞机终于飞上了天空,沿着河道飞行,去寻找那艘潜艇。当摩菲发现了伪装隐蔽下的潜艇时,潜艇也发现了这架来历不明的飞机。
这次侦察试飞很成功。摩菲与路易找来了玻璃瓶、火药、汽油等物品,制造了土炸弹。他不顾海登医生的劝阻,驾驶载着土炸弹的飞机第二次起飞了,准备去炸毁那艘潜艇。他还是沿着河道飞行,估计离目标不太远时,燃着了用来点燃炸弹导火线的香烟。潜艇很快发现了摩菲的飞机,立即进入战斗准备,机枪枪口一直在追逐着飞机。当飞机飞临潜艇上空时,上尉一声令下,密集的火力向飞机射去。摩菲全然不顾,一个盘旋向潜艇俯冲飞来,他抓住时机投下了挂在机翼下的土炸弹。炸弹爆炸了,潜艇附近冒起了浓烟,燃起了大火。
虽然飞机中了弹,摩菲的一条肋骨也受了伤,但很高兴,他满以为潜艇被他炸沉了。然而。潜艇依旧停泊在河中。这次的突然袭击,遭来了德潜艇的公开报复。潜艇上的机枪面对岸边的那架飞机、岸上的村民及建筑物扫射。飞机中弹爆炸烧毁了,一些村民受伤……接着,一批敌军在上尉率领下窜上岸来进行搜捕。摩菲与路易各自巧妙地躲藏起来。德军新的暴行,激起了摩菲复仇的决心,他要与潜艇决一死战。他与路易驾起驳船向潜艇的方向冲去。这时,收音机里传出了德国宣布投降的消息。摩菲没有听完,便砸毁了收音机,继续驾船前进。海登医生听到广播以后,乘小船来追赶摩菲,告诉他战争结束了,要他停止行动,但摩菲全不理会继续快速前进。
这时,潜艇上的德军正在艇上照像,他们也收听到了广播。由远而近的驳船马达声使他们注视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摩菲的驳船驶来了,德军上尉用话筒对驳船高喊:“战争结束了!德国投降了!”摩菲嘴里说道:“你们的战争,不是我的!”驳船全速前进。劳克施上尉见势不妙下令射击,机枪子弹向驳船飞泻而来,但摩菲驾驶着船继续向潜艇驶近。上尉急忙命令发射鱼雷,一颗长长的鱼雷直奔驳船而来,摩菲立即一个急转舵,鱼雷紧挨驳船边缘向河岸方向奔去。摩菲象疯了一样,驾船向潜艇撞去,德军上尉命令潜艇紧急下潜。当驳船扑过来时,潜艇刚刚潜入水底,摩菲惋惜地说:“错过了!差三尺!”
摩菲监视着水下的潜艇。突然,他俩发现水里向上翻滚着水花,摩菲兴奋地告诉路易潜艇搁浅了。他把船向岸边方向开去,他跳下船走向岸边,让路易放松船上吊车的缆绳,把缆绳拴在搁浅在河岸的鱼雷的尾部。此时,路易看出此行凶多吉少,竟不顾摩菲的劝告,毅然离去。摩菲并不灰心,更加强了复仇的决心,他只好自己一人,回到船上,把鱼雷高高吊挂在船头。当他把驳船开回潜艇潜入的地方时,水面一片平静,不知潜艇在哪个地方。摩菲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水面,突然几个气泡冒了出来,知道了潜艇的位置。摩菲迅速调动驳船的位置,让鱼雷对准潜艇,猛地松开缆绳,鱼雷霍地钻入水中。一声巨响,鱼雷爆炸了,德军潜艇被炸毁,潜艇里的德军官兵全部葬身水底。摩菲被倒塌的吊车铁架压住动弹不了,也在这场特殊的战争中献出了生命。
出品:英国海姆戴尔公司
导演:彼得·耶茨
主演:彼得·奥图尔、希安·菲利浦斯、菲利普·诺瓦雷、豪斯特·詹森
译制:长春电影制片厂
翻译:潘耀华 译制导演:肖南
录音:邢国昌 剪辑:丁淑贤
配音:陈光庭、孙敖、向隽殊、陈汝斌、徐雁、郑万玉、高风新、刘柏弘
品牌:麒麟
编号:Q-1946
格式:DVD-9
片基:柯式印刷无码金色片基
数量:单碟
容量:5.17 GB
配置:澳4+长春国语
视频:PAL 16:9
时间:1小时41分39秒
分段:9
音轨:英语DD2.0-224Kbps/长春国语DD2.0-192Kbps
字幕:中文繁体/中文简体
花絮:无
④ 求一部讲二战时德国一艘军舰伪装成商船在大西洋袭击盟军运输线的电影名字
血拼大西洋
⑤ 平时看到的二战电影都是好莱坞拍的,哪些电影是以德军视角拍的
1.《铁十字勋章》:
该片从德军的角度回顾了在1943年东部战场的一段血腥经历,围绕着一个厌战老兵和一个以谋取铁十字勋章作为人生目标的贵族军官展开。两人的几番较量,代表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终极走向。
2.《从海底出发》:
该片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德国U型潜艇奉命出航搜索并击沉大洋上的英国商船队,历经惊涛骇浪出生入死,直到最后返回基地。
3.《帝国的毁灭》:
影片讲述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其中包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的情景。
4.《决战斯大林格勒》:
该片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二战中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在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同时,探讨了两个受害人因战争而改变了命运的故事。
5.《最后的桥》:
1945年,欧洲战争末期的德国小镇,七位来自不同阶层、对战争存有幻想、为“保家卫国”而应征入伍的少年的悲惨遭遇。入伍后的第一天就要被派往前线,无心恋战的长官不希望孩子们上战场,好意让他们留守家乡小镇一座不重要的桥,而且这座桥准备在撤离时炸毁。
⑥ 有一部很经典的黑白片二战潜艇战电影好像叫《海狼》大家有知道的么
重温经典——《血战大西洋》
记得在很久以前,偶看过一部影片,是黑白的,叫《血战大西洋》。是描写盟军援苏商船运输队的,美国“自由轮”船队在往苏联运送军事物资时,遭到德国狼群潜艇围攻,多数被击沉,队形被打散。船队总指挥下令解散队形,各船自由行动。其中的一艘自由轮经历过沿途德国潜艇和飞机的轮番打击后。胜利抵达苏联目的港的故事。 装载十万桶汽油的美国自由号不幸被德军潜艇击中,船员们互相帮助集体弃船逃生,重建自由号后,为了不让德军发现共同运送战争物资的其它七十三艘商船,自由号成员全体集中奋战,引开敌人,击落敌机, 撞沉敌潜艇,将战争物资成功送往苏联。
以前也看过专门描写盟军运输队与德军狼群之间战斗的书籍,叫《Black May》(《黑色五月》)。是用一种日记的形式记录的一次运输船队的作战行动。作者通过记录护航运输编队与德军潜艇的较量以及沿途发生的惊险刺激的故事来作为该书的卖点。然而通过比较偶发现,两者还是有些相似的地方,都是以盟军的护航运输编队与德军的狼群周旋作战为题材,只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罢了。然而描写的对象只有两个,一个是运输编队,另一个是德军的狼群。
看这部影片还是很早的时候,作为黑白影片的《血战大西洋》本来是引不起偶的兴趣的,但是他描写的题材却引起了偶的兴趣,于是饶有兴致的观看了这部影片。发觉作为一部黑白影片,还是有可看的东西的。
由于拍摄年代久远,所以影片的质量不是很好,另外由于影片描写的战斗故事大多发生在夜晚,加上是黑白电影,所以画面的质量还不是很令人满意。稍有军事知识的人都知道,盟军援苏运输队的航线要经过德军控制的挪威瑞典等国家,加上北极航线本身恶劣的气候环境,所以当时的条件还是十分艰苦的,海里有德军潜艇的追踪,天上还有沿岸机场起飞的德军飞机的拦截,所以作战环境比大西洋航线恶劣很多。而且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当时在德军海空军的封锁下,战争初期到达苏联的运输船寥寥无几,那些物资也不过是一种道义上的援助和精神的象征,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影片中的自由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他的征途。初期运输编队遭到沉重的打击,多数运输船被击沉,剩下的也分散突围,各自寻找航线往港口前进。
与其他影片的题材不同,本片取材于最平凡的一艘运输船,在战争中,即使是几万吨的战列舰也随时有被击沉的危险,更何况是基本没有防御能力的运输船。当德军发起海空联合攻击或者夜间偷袭的时候,往往让大家促不及防,除了和敌人搏斗以外,还要应付随时出现的危险情况,记得影片中有这么一个细节,一艘波兰的运炸药的船就是在躲避中,差点与另一艘船相撞,而这类的情况还是常常发生的,可见危险是无处不在的。而且一到晚上就必须加倍小心,因为狼群常常趁着黑夜的掩护,尾随运输队发动可怕的攻击,而且是群起攻之。但是运输队的成员们毫不畏惧,奋勇作战,利用运输船上的防卫武器,与敌人奋勇搏斗。在敌机的扫射下监守炮位,击落许多敌机。面对浮出水面,炮击运输船的德军潜艇,运输船冒着自己沉没的危险,奋勇的撞了上去,将一艘德军潜艇拦腰撞沉。
此类等等的故事不过是整条漫长航线上的众多潜伏的危机之一,面对凶狠的德军潜艇,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飞机,船员们不但没有掉头逃跑,反而是更加坚定的朝着目的地港口艰难的前进着。一次次的挫败敌人的进攻,一次次的化解航行过程中的险情。虽然有几艘运输船被击沉了,但是余下的运输船依旧义无返顾的前进着,就像一个相敌人阵地冲锋的战士一样,一海里一海里的前进着,直到目的地港口。
其实整部影片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也就是一般的战争片,再加上是黑白的,自然关注的人就少,但是偶觉得他的政治意义大于故事的意义。偶已经记不清他是哪国导演拍的了,估计是英美吧。在历史上这条航线具有很特殊的意义,他联系了整个东西部的盟军战线,历史上的北极航线条件之艰苦是出了名的。但是作为盟军阵线里的美英等国,出于道义和义务还是给予了苏联很大的援助,才有了本文中发生的故事,作为同盟国的一条重要的航线,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给处于困境中的苏联带去了大批的装备和生产装备的机器,或许战后的苏联人不这么看,但是对于当时战争条件下的盟军阵线而言,该航线的意义绝对是重大的,他为反法西斯,反纳粹的正义战争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那些船员为了反法西斯阵线的胜利,为了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而放弃优越的条件,义无返顾的投入了当时这条公认的死亡航线,从一开始的极高的战损率就可以看出这条航线的艰苦之处了,而且是在当时强大的德国海空军的眼皮底下,冲破封锁,抵达胜利的港口,其精神上的意义远大于物质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紧密的团结了盟军阵线,为反法西斯战胜的最后胜利,付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⑦ 求一部电影名称,其中一个情节是德军潜艇在大西洋横行,袭击商船,在浮出海面后遭到盟军战机的扫射.....是...
第一部是:《海狼U571》
第二部是:《日德兰大海战》
第三部是:《SINK THE BISMARCK》(俾斯麦舰歼灭战)
⑧ 二战德国伪装战舰,伪装成商船的战舰
德国“鸬鹚”号辅助巡洋舰(袭击舰),经常伪装败梁成商船,大战悉尼号一役较著名。
“鸬鹚”号辅悄枯凯助巡洋舰启唤在352天的出海作战行动中总共击沉了12艘各国船只,合计75375吨。
⑨ 二战电影《灰猎犬号》背后的故事,真实残酷的大西洋潜艇战
2020年7月10日,由美国著名影星汤姆.汉克斯自导自演的战争电影《灰猎犬号》在流媒体平台上映,这是一部讲述二战期间发生在西北大西洋上德国潜艇和盟军水面舰艇之间攻防战的电影,是以真实 历史 背景为基础展开的一部战争题材大作。笔者印象中,这也是第一部以水面舰艇反潜战视角为主线的潜艇战电影。
这部电影在上映前并没有收到影评人的好评,原因是"过多的海军专业术语"。不过笔者看完以后觉得,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这个"缺点"正反映了制作方的专业和认真。这部电影对于海军水面舰艇反潜作战的描写是相当精准和到位的,真实反映了早期海军舰艇作战的特点,相当良心!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42年,主角是一艘虚构的美国驱逐舰:DD-548"灰猎犬"Uss Greyhound号的舰长。这艘"弗莱彻"级驱逐舰是一支由4艘舰艇组成的护航编队的指挥舰,负责护送一支由37艘商船组成的船队,横跨大西洋将物资从美国运往英国。期间遭受以 "灰狼"号为首的德国潜艇群攻击,"灰猎犬"号带领护航编队和德国潜艇斗智斗勇,反复搏杀,终于完成了护送任务。91分钟的电影只有片头一段不到7分钟的铺垫,立刻就进入了故事的主线,紧张的海上反潜搏杀一刻不停贯穿全片直至结束,看得紧张刺激,悬念重重!
相信还有很多人还没看过这部电影,所以笔者今天就不做过多剧透了。不过对于普通不懂军事的观众来说,这本电影里很多情节的设定确实不太容易理解,今天笔者就从军事的角度结合电影来聊聊当年的那场波澜壮阔而残酷的大西洋潜艇战,也方便大家观影时能有更好的理解。
1. 大西洋潜艇战和"狼群"战术
二战时期有两大战场,太平洋战场是大规模的海空登陆战,主要作战目标是太平洋上各岛屿的争夺,地面战规模较小,主要为海军大型水面舰艇之间的对决。欧洲战场主要为大规模地面战,相比强大的德国陆军和空军,德国海军实力较弱,所以发生在大西洋上的海战主要为盟军反潜作战兵力和德国潜艇之间的反潜战。
二战初期,德国陆军摧枯拉朽般攻占了大部分欧洲地面,只剩下了孤悬海外的英国。而后德国开始向东攻击苏联,形成了东攻西守的局面。英国作为西线盟军最后的据点,是返攻欧洲大陆的桥头堡,所以大量物资、装备从大西洋彼岸的美加两国出发运往英国,这条大西洋运输线是维系英国生存的生命线,德军为了稳固西线防御,一直努力将其切断。在1941年德军损失了最后的大型水面舰艇之后,面对强大的英国海军水面舰艇力量,德国海军将潜艇这种非对称型的作战方式作为主要作战模式,从而拉开了大西洋潜艇战最激烈,也是最残酷的一幕。
德国潜艇采取的以多艘潜艇在航线附近预设阵地埋伏,一旦发现船队立即召唤附近潜艇集中攻击,从而实现局部兵力优势的战术,被称为"狼群"战术。由于盟军的运兵船多采用高速客轮,且有大量水面舰艇保护,攻击不易,所以德军潜艇的目标主要是航速只有10-11节,只拥有少量护航力量的货船编队。一时间,大西洋上狼烟四起,一整船一整船的战略物资,包括美国生产的坦克、飞机、火炮、弹药,在德国鱼雷的爆炸声中沉入冰冷的北大西洋海底。德军的潜艇战使得盟军往英国的战略运输受到很大威胁,也一定程度上推迟了盟军返攻欧洲大陆战役的启动时间。
电影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一支由37艘货轮组成,代号"HX-25"的货船编队横跨大西洋过程中。这样的一支编队自然是德国狼群的绝佳猎物,由于飞机的航程有限,在大西洋中部有一段约50小时的航程没有空中掩护,只能依靠护航舰艇提供护卫。而影片中的狼群数量达到7艘,护航舰只有4艘,兵力处于劣势,要想成功守住编队确实困难重重!
2. 二战时期的潜艇战攻防战术
潜艇是一种可以水下航行的作战舰艇,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隐蔽性好,可以神出鬼没的进行攻击。其主要武器为鱼雷,一般一艘二战时期的德国U型艇可以携带24枚鱼雷,通过潜艇头部的四个鱼雷发射管和尾部的两个发射管发射,再装填鱼雷的时间约为10-20分钟一枚,所以德国潜艇每次攻击可以发射的鱼雷数量为6枚。由于鱼雷是在水下击中舰船的,所以一条鱼雷的威力就足以可以击沉一艘没有防护的商船。
二战时期的潜艇都还是常规动力潜艇,以柴油机为主动力,水面航行时用于提供动力和给电池充电,水下潜航时使用电池驱动电动机。一般潜艇水面最大航速为17-18节,水下最大航速为8-10节,连续潜航时间在最大航速下约为2小时,2-4节的航速下可以坚持10个小时,然后必须浮出水面进行充电。所以,当时潜艇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水面航行状态的,只有在进行攻击的时候才会下潜进行隐蔽潜航。
二战时水面舰艇和潜艇之间的攻防战,可以说是一种互相看不见对方的"盲打"模式。水面舰艇首先依靠雷达探测周边海域处于水面航行状态的潜艇,在发现潜艇后快速向潜艇逼近,逼迫潜艇紧急下潜。如果潜艇下潜躲避,反潜舰就开始使用被动声呐探测潜艇发出的机械噪音,在确定大概位置后,反潜舰打开主动声呐向目标区域发射声波(就是很多电影中的"咚……咚……"声),并通过计算声波撞击潜艇后反弹回的时间,来精确测得距离、深度等信息。然后反潜舰要做的就是通过快速机动抵达潜艇正上方,投下深水炸弹对潜艇所在区域进行覆盖,以期其中的一两枚可以成功击中潜艇。整个过程中,双方都无法目视对方,只能依靠声呐数据进行判断,所以并不能确保每次反潜攻击都能成功,甚至无法完全确定攻击是否有效。二战时经常有潜艇被几艘反潜舰连续攻击,上百枚深水炸弹投下却最终无碍的战例发生,又或是水面舰没有看见潜艇被击毁的证据,而潜艇也未能返回基地,无故失踪的情况发生。可以说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反潜战很多时候就是一场斗智斗勇的"猫抓老鼠" 游戏 。
潜艇一旦在交火中被逼出水面,那基本就是无路可逃了!仅仅依靠一门甲板炮和几门小口径高炮,潜艇分分钟会被反潜舰的各种火炮送入海底。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潜艇在交火中是不会浮出水面的。
潜艇的生存靠的是隐蔽,所以不会主动招惹水面作战舰艇,在攻击商船队的行动中,潜艇首先需要躲开护航舰的拦截,将鱼雷射向商船,然后借机偷袭护航舰也不是不可以,但主要还是躲为上策。护航舰有时也会采用对可疑潜艇海域进行反复搜索的方式让潜艇一直停留在水下,等船队开远并转向后再高速追赶编队。而潜艇确认安全后再浮出水面时,编队早已无影无踪,这也是一种摆脱潜艇攻击的办法。但是这一方法在对付多艘潜艇的协同攻击时就无效了,多个不同方向的威胁会让护航舰顾此失彼,这就是狼群战术的优势。
3. 二战水面舰艇反潜作战主力:驱逐舰
二战时期的反潜战,除了航空反潜,最有效的反潜兵器就是驱逐舰。但早期的驱逐舰出现的目的并不是反潜,而是作为"雷击舰"诞生的,一般排水量2000-3000吨,最早的驱逐舰是用于在战列舰对战过程中,高速冲向对方战列舰队形,向其密集发射鱼雷,以小博大攻击战列舰,最起码能打乱对方阵型,为己方战列舰轰击提供帮助。所以驱逐舰一直有一个特点就是航速非常高,一般都有30节以上。
驱逐舰在反潜作战中具有绝佳的优势,除了速度快,它的体型适中,可以安装雷达和反潜声呐等全套设备。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机动性,转弯回旋半径小,便于在和潜艇的对战中,快速占领攻击位置发起攻击。对于当时的潜艇来说,驱逐舰就是潜艇的克星,是潜艇最怕遇见的对手!
在电影中,护航编队的4艘舰有3艘是驱逐舰。除了主角美国海军"弗莱彻"级"灰猎犬"号,还有两艘英国海军驱逐舰"鹰"号和"哈里"号,这两艘驱逐舰的特写不多,从其单烟囱和双联封闭式舰炮判断"鹰"号应该是1900吨级的英国K级驱逐舰,而"哈里"号有两个烟囱,应该是一艘"部族"级驱逐舰,还有一艘加拿大护卫舰"迪基"号,从其外形怪异的舰桥判断是一艘英国转让的江河级护卫舰,排水量1200吨,专门用于进行护航任务。这样的护航力量对付一两艘潜艇的威胁是足够的,但遇到电影中这样的狼群就捉襟见肘了。这4艘舰中"灰猎犬"号吨位最大(3000吨),速度最快(37节),是护航编队的机动力量和指挥舰。整部电影中该舰不停在编队前后来回穿梭,左扑右挡,独自或协同瓦解了不少威胁。也难怪德国领头的潜艇"灰狼"号要联合其它潜艇在最后时刻主动对其发动攻击,左右夹攻力图解决这个护航编队最强的保护者!因为一旦解决了"灰猎犬"号,整个编队的商船就都只能任其宰割了!
大西洋潜艇战从1939年开始,到1943达到高峰,于1945年落下帷幕。德国一共击沉了超过3500艘各型商船和175艘盟军舰艇,总吨位超过2100万吨,付出了800余艘潜艇被击沉的代价。这场残酷的海上战争造成了交战双方近10万人死亡,上千架飞机和数千辆坦克沉入海底,各种弹药和物资更是不计其数!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战争的结局,纳粹德国的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
最后,回到电影上来。这部电影对于反潜作战的描述非常专业,是部不可多得的海军题材佳作,非常值得一看!也希望大家在看了作者的文章后,对理解这部电影中的作战环节会有所帮助。至于这部电影其它一些涉及情节的地方,过些日子等大家都看过电影后笔者再来解读吧!
⑩ 二战德国伪装战舰,伪装成商船的战舰
战舰伪装成商船比较困难,大部分德国战舰(德意志级)都伪装成美国的条约巡洋舰,比较有名的就是普拉塔河口之战中沉没的“海军上将斯液败山佩”号枯御,伪装成美国闹中的条约舰在大西洋上骗英国的商船。商船改造的军舰称为“辅助巡洋舰”,这个不光德国有,英国也有。大部分辅助巡洋舰执行破交任务的时候都会伪装成中立国商船,待敌国商船靠近,亮出自己的火炮,逼迫对方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