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波兰保卫战》为何被称作正真残酷的战争片
战争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讲,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国家裤判里。
但我们的国家也曾经被战争蹂躏过,那些凄惨的景象很多也都被记录了下来,让人每看一次就难过一次。
现在有很多关于战争的影视剧,但很多都有些不尊重史实。
在这么多的战争片里面,一部不怎么起眼的《波兰保卫战》反而是评价很高的,说那才是一部真正的战争片 。
这部片子一看名字就知道,和波兰有关,除了这个国家之外,还和德国、前苏联有关。
波兰作为一个小国家,原本它是非常安全的,因为它夹在德国和前苏联两个比较厉害的国家之间,但 到了战争时期,尤其是两个军事强国想要打仗的时候,波兰就成了一个跳板,然后波兰人民的日子就惨了 。
这个战役发生在二战时期,主要讲述了波兰陆军第一师的建成和参战历程 。
这个师的所有组成人员都是生活在苏联的波兰人,里面有军人,也有平民,在短暂的培训之后,他们上了战场。
那时候的苏联刚刚经历过战争,而 波兰人成立的这个部队,虽然没有太多的经验,但他们还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一边保卫苏联,一边漏纯并想办法去解放波兰 。
在真正的枪炮声中,他们的成员不断的倒下,但 他们从未放弃过,他们的口号是,哪怕流干最后一滴血。
这部电影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年代的摄影技术,包括后期制作等,肯定是不如现代的,但正因为没有那么多花哨的修饰,所以它呈现出来的东西才显得更加真实起来。
其实战争一直都是残酷返迹的,所以请珍惜和平吧!
⑵ 苏联波兰边境屠杀的影片
二战经典《苏德战争》真实纪录片,德国从波兰一路杀到苏联,苏联后来又一路杀到德国,和波兰牵涉。
卡廷惨案,又称“卡廷事件”、“卡廷森林大屠杀”(波兰语:zbrodnia katyńska;俄语:Катынский расстрел),是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
⑶ 一部俄国人反抗波兰人的电影,结尾是反抗首领的儿子被波兰人在台上残酷的处死的情节
战国群雄
编剧: 弗拉基米尔·博托克 / 果戈理
主演: Vladimir Vdovichenkov
类型: 剧情 / 动作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上映日期: 2009-02-19
片长: 129 分钟
⑷ 一部二战波兰抵抗苏联的电影
是不是华沙之战
华沙之战1920的剧情简介 · · · · · ·
波兰首部3D片《华沙保卫战》将于9月23日上映。该片反映了1920年波兰人民抵抗苏联红军入侵的著名战役,造价约830万美元,是波兰史上投入最高的影片之一。夹在世界上两个最好战的大国德国与俄罗斯中间的波兰俗称欧洲“垫脚布”——谁出门都要踩上一脚。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对历史有种特殊的偏好,广从电影票房上来看,波兰史上最为卖座的四部影片《剑与火》、《塔杜斯先生》、《你往何处去》以及《卡廷惨案》全都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片。波兰人民的大国理想也只有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才能得到伸张和舒展。而这部《华沙保卫战》虽然没什么出奇之处,但从气势恢宏的预告片看到波兰的诗人、歌女、神父统统揭竿而起,对苏联两位领导人描绘也是“举重若轻”,倒流露一丝浑不吝的气魄。
⑸ 俄罗斯电影坦克大战影评
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了解苏联与俄国差别的人评价,也有点儿想写东西了……首先要了解苏联时代的战争片电影与文学,有战壕派,主张描写战争的残酷性,对血肉横飞的场景页游描写,其次,还有一派是类似中国的委婉派,所以苏联战争电影里时常会描写一些很温馨的场景,例如电影敖德萨里经常有士兵与朋友聊天的温馨场景(然后突然一枚炸弹把士兵的位置爆炸了,没有血肉横飞,但整个叙事却比单单描写哨兵被炸死更能触动人心)、还有时不时在废墟里弹起来手风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应该算是这一派的文学电影。苏联二战题材的电影与当时的战争文学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苏联电影里比较常见的。这是苏联战争电影不同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文艺性很强,所以这部White Tiger 2012在叙事方面也继承了这种艺术气质。俄国人拍的《动乱时代》,描写古代俄罗斯与波兰的血海深仇的那部电影,也是这种拍法,很文艺,很神秘,就是线性叙事看上去都不是线性叙事的样子。
但是到了现在俄国人拍的二战电影里,看不到这种明显区别了,前些年的《斯大林格勒》的导演就是苏联时代培养的,还看得到很多苏联电影的风格,只是他的电影里多了一些新思维,还有一个描写一个女记者跟一名苏联女军官一起坚守在列宁格勒忍受饥饿的电影《列宁格勒》,也有一些新思维。这些新思维不能简单看做是俄罗斯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对苏联文化的排斥。但是随着西方近些年对俄国的压迫,俄国人好像放开了对苏联文化的刻意压制,在电影里比较明显的就是前些年俄国拍的《布列斯特要塞》在结尾明确提到了那些他们的先辈不是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所以导演安排的旁白是,他们的理想与他们所作出的贡献。这个他们就是苏联人,而非俄国人,这是很多不了解俄国与苏联差别的影迷所看不懂的一个点。
所以这部《White Tiger》2012,其实原文翻译有错,不是坦克大战,对决,而是白虎,整个对抗狩猎白虎的过程有点儿像西洋文学史上的名作《白鲸》。而这部电影实际上也很少提到俄罗斯民族主义,不算是严格的宣传片,应该是一种后叶利钦时代苏联意识的一种微弱浮起,整个片子倒是可以看成是新思维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认为战争结束了,但是苏联反法西斯者还看到了法西斯的种子还在,所以那个被很多人当成神经病的坦克车长到了电影最后,还在念叨着白色虎式百年后还会出现。
⑹ 一部关于二战的电影,讲的是关于一台收音机、一群波兰人和一个谎言的感人故事,有谁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吗
这部电影叫《说谎者雅各布》,是德国尤雷克.贝克尔的原著改编的。
不好意思没有链接,译林出版社出版过
⑺ 1612动乱年代片头波兰人是谁
16世纪下半叶,围绕莫斯科开始形成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其成员包括当时罗斯所有的大城市,后来伏尔加沿岸、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民族也加入进来。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三世宣称自己是拜占庭皇帝的继承人,莫斯科是整个东正教世界的首都,即“第三罗马”。伊凡三世的孙子——伊凡四世,即伊凡雷帝(1547-1584)是第一个获得沙皇称号的大公,他在国内发动严酷的恐怖政策(削藩制),奠定了俄罗斯专制政权的基础,同时他也在国家管理、司法制度、军队和教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伊凡雷帝死后,开始了王位争夺战。争夺政权的尔虞我诈以及波兰、瑞典的武装干涉使国家陷入危机,即所谓的“混乱时代”。(动乱时代”特指1598年俄罗斯统治家族绝嗣之後的一段长期动荡。由于正统王室後继无人,俄罗斯农民落入外国势力之下,瑞典、立陶宛、德国和波兰的占领者纷至沓来。1612年,这时正值所谓的“动乱时代”的末期,勇敢的俄罗斯人把占据克里姆林宫几个月的波兰人赶了出去。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标志着这一时代的结束。)
1591年,俄罗斯沙皇费多尔·伊万诺维奇的同父异母兄弟、有王位继承权的季米特里被鲍里斯·戈东诺夫秘密杀害。1604年,一个自称是季米特里的人出现,并且得到了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的支持。1605年,戈东诺夫的儿子费多尔二世被杀,季米特里即位,史称“伪沙皇季米特里”或“伪季米特里”。由于采取亲波兰的政策,伪季米特里触怒了俄罗斯大贵族。在大贵族瓦西里·舒伊斯基的率领下,季米特里被杀,舒伊斯基即位,号称瓦西里四世(1606—1610)。1607年,另一个伪季米特里出现了,再次得到波兰的支持。1610年,波兰军队攻占莫斯科,舒伊斯基被杀。这一次,西吉斯蒙德想让自己的儿子弗瓦迪斯拉夫继承俄罗斯皇位,后来又改变主意想自己兼任俄罗斯沙皇。但是波兰入侵者在1612年被俄罗斯贵族们召集的军队驱逐。1613年,全俄罗斯缙绅会议(zemsky sobor)宣布立17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开始。库兹马·米宁(俄语全名为:Кузьма Минич Захарьев Сухорукий,汉译为库兹马·米尼奇·扎哈里耶夫·苏霍鲁基)俄罗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俄罗斯人民反抗波兰军队解放战争的组织者。库兹马·米宁原是下诺夫哥罗德的肉商。1611年,在俄罗斯被波兰和瑞典的干涉军蹂躏之际,他和波让尔一起组织了反抗波兰侵略者的人民武装,并力主邀请在莫斯科市民起义中负伤的前沙皇大臣波扎尔斯基公爵任民军指挥官,武装资金来源于全俄范围的人民捐款。1612年,由波扎尔斯基领导的民军解放了被波兰人占领的莫斯科。此后,米宁在雅罗斯拉夫尔的“全国委员会”供职;1613年全俄缙绅会议之后,他成为杜马成员。在沙皇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时代,米宁成为贵族,但不久即去世。
米宁的遗体被安葬于下诺夫哥罗德大天使教堂。1818年,为纪念米宁与波扎尔斯基解放莫斯科的事件,在红场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前竖立了他们的雕像。俄罗斯著名的画家列宾.И.Е于1894年画了一幅以《库茨马-米宁》为题的画而闻名世界,画中米宁站在古老的下诺夫格罗德城集合广场向人民发出捐款的号召。这幅作品与其所有的大型历史作品一样,创作重点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也就是主题思想的携带者。广场上聚集的人群中,米宁向人民发出号召的身影凸现出来,背景是下诺夫格罗德的白石教堂。这幅作品内容丰富,笔法自由,整个色调建立在银蓝色和赭石色柔和细微的差别上。
随着1612年,下哥罗德人米宁和大公波扎尔斯基领导的民兵驱逐了侵略者。1613年,全俄缙绅会议推选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为沙皇,从此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该王朝统治俄罗斯整整三百年。电影《1612动乱年代》是2007年俄罗斯战争巨作。故事围绕一群衣衫褴褛的俄罗斯农民展开,他们装备上所能得到的加农大炮,雇用放纵的骑士,以杀死波兰占领者。这是一部动作片,其中不乏宏大战争场面、古装击剑格斗、精彩骑术以及围攻城堡的情节。它还包含神话元素:将说话的鱼和独角兽用在故事里。
⑻ 寻找波兰骑兵和土耳其与俄罗斯战争电影....
火与剑,原著是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小说和电影都很好看
⑼ 战争与和平的电影剧情
这部由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6国斥资2600万欧元拍摄的新版《战争与和平》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色彩。导演罗伯特·多恩海姆是罗马尼亚裔美国人,主要演员则分别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角娜塔莎·罗斯托娃的扮演者、24岁的法国女演员克莱芒丝·波西,此前她因出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芙蓉·德拉库尔一角已在世界各地拥有不少“粉丝”。
俄罗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再次被搬上屏幕。这部由俄罗斯、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六国倾力打造的四集同名电视电影在俄罗斯电视台黄金时间与观众见面。尽管兄弟台“第一频道”为此专门推迟了由另一位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改编的电视剧,新版《战争与和平》仍未能逃脱兵败滑铁卢的厄运:不但4%的收视率差强人意,更是遭遇国内民众一片恶评。
国际化创作阵容
拍摄新版《战争与和平》是意大利电视台的主意,后来得到了俄罗斯、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同行的支持。制作方雄心勃勃,为此心甘情愿投下2600万欧元的巨资,耗时两年,转战波兰、立陶宛、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四国进行拍摄。
尽管新版《战争与和平》不如由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等好莱坞明星主演的1956年版那样星光熠熠,却也招募了不少欧洲一线明星。女主角由出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法国女演员克莱芒丝?波西扮演,而两位男主角分别由意大利性感男星阿列西奥·波尼和出演过《再见,列宁》的德国演员亚历山大?拜尔饰演。
本片导演是罗马尼亚裔美国人罗伯特·多恩海姆,他曾与斯皮尔伯格有过合作,而编剧之一正是《美国往事》的编剧意大利人恩里科·迈蒂奥里则。
众口难调做妥协
国际化的创作阵容虽可让新版《战争与和平》博采众长,但也易令其陷入众口难调的尴尬境地。影片制片人之一谢尔盖·丘马科夫抱怨道:“我们想让剧本尽量地忠于原著,但后来明白,和所有人达成协议是不可能的事情。”
俄罗斯人原本做了妥协,只要求拿掉那些“非常愚蠢”的情节,但就是如此卑微的愿望也未获满足。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为纪念1812年战争牺牲者而修建的,但在新版《战争与和平》里,这座还没兴建的教堂已赫然矗立在熊熊燃烧的莫斯科城中。
对此,欧洲同行的解释是,在他们国家,没有人知道这一史实,为忠于原著就把如此凄美壮丽的画面去掉实在可惜。俄罗斯方面希望剧本愈接近原著愈好,但意、法和德等出资大国却希望将新版《战争与和平》拍成通俗易懂的现代华美大片。
一边骂,一边捧
新版《战争与和平》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后,遭致俄媒体一片骂声。俄新社认为,失实于原著的情节、提纲挈领式的叙事和颇富争议的选角是影片的三大败笔。《生意人报》建议,如果要看这部电影,最好先完全忘记原著。该报十分惊讶于影片“令人气愤的大胆妄为”,竟然将深色头发的娜塔莎变成了金发女郎。而《共青团真理报》则对有着像007一样性感面容的安德烈和长着让施瓦辛格万分嫉妒的发达胸肌的皮埃尔大表不解。
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也对新版《战争与和平》大为不满:“托尔斯泰的主人公都不像他们自己。娜塔莎本来是乐观的,情感丰富的,但在这里,她却面色苍白,冷漠,而且理性。”
与俄罗斯人“平淡乏味、简直无法看下去”的反应形成鲜明反差,新版《战争与和平》在法、意等国大获成功。在法国播放时收视率逼近24%。观看此剧的华人留学生董铭告诉记者:“拿破仑在剧中不是正面人物,骄横无理,本来很浪漫的爱情就被战争毁灭了,法国人看得都很揪心。”而在意大利的收视率高达26%,每集有600万观众收看。
俄新社报道对此不无戏谑地说,从前西方人把俄罗斯当作“野蛮的地方”,如今他们亲眼见识了俄罗斯人自古就精神高尚、心灵丰富,这也算是安慰了。
⑽ 求一个奴隶冒充西班牙贵族抗击波兰人当上俄罗斯沙皇的俄罗斯电影。好像叫16XX什么的
《1612动.乱时代》
剧情简介 · · · · · ·
“动.乱时代”特指1598年俄罗斯统治家族绝嗣之後的一段长期动荡。由于正统王室後继无人,俄罗斯农民落入外国势力之下,瑞典、立陶宛、德国和波兰的占领者纷至沓来。1612年, 这时正值所谓的“动乱时代”的末期,勇敢的俄罗斯人把占据克里姆林宫几个月的波兰人赶了出去。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标志着这一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