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战期间,以日军视角的琉璜岛战役的电影叫什么
《父辈的旗帜》,本片的灵感来自一本书信集。伊斯特伍德在筹备《父辈的旗帜》时,对硫磺岛之战的日方指挥官栗林忠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栗林下令在岛上挖掘了大量洞窟和地道,把军备力量埋伏其中。这种战术简直是“异端”。在当时,防御战中的日军往往会在登陆点摆开防线,集中炮火猛击海上的敌人。然而就是凭借着栗林的奇特策略,美军原以为5天就能结束的战斗整整拖了36天。另外,这位日本陆军中将曾经前往美国和加拿大留学,有不少美国朋友,并一直反对与美国开战,但在硫磺岛之役中他却表现出了相当坚决的抗击态度。伊斯特伍德不断挖掘栗林的资料,一直找到了《“玉碎总指挥官”的信》这本书。书中收录了栗林驻美期间寄给家人的信件,信中随处可见有趣的图画,这位武官对妻子儿女的深情跃然纸上,令深伊斯特伍德大受触动,于是“信”就成了本片的关键词。
本片中另一位历史传奇人物是人称“西男爵”的西竹一。此人曾经勇夺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马术金牌,并由此获得了洛杉矶荣誉市民的头衔,在欧美的社交界颇有人缘。伊斯特伍德将硫磺岛之战中的西男爵设定为一位立于美国与日本之间的军人——他一方面率领部下全力作战,同时又毅然下令救助美军伤病,最后断然拒绝了美军的劝降,这个人物身上矛盾的各个侧面体现出战争所造成的无奈境地。
㈡ 日本的二战电影
有到是有,很感人的说了战争的残酷
比如《我想成为贝壳》是仲间由纪惠和SMAP的中居正广一起演的 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编辑本段]剧情简介
清水丰松(中居正广饰)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日本公民,在高之的海边小城开了一家理发店,和妻子房江(仲间由纪惠饰)、儿子健一过着幸福的生活。清水丰松一直非常喜欢大海,他们一家无忧无虑生活着。
后来随着日本战争局势的加剧,清水丰松也收到了征兵通知。清水丰松和妻子看着这张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死亡的纸,心里充满了伤感。这次离家是生离,也有可能是死别,清水丰松看着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非常不愿离开他们。但是在日本,命令就是一切,清水丰松不得不离家进入军队。
清水丰松参军后被编入负责本土防卫的中部军,战争的残酷丰松很快就领略到了。但是让他为难的是他不得不去执行许多残酷的命令,这是日本军队的规则。
战争结束后,清水丰松回到了家人的身边。他看着依然温暖的家庭,决心要好好的过日子。不久后,妻子房江怀孕了,将要诞生的小生命给这个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清水丰松沉浸在这种宁静的生活中,感到非常满足。
但平静的日子没有持续很久,美国宪兵队逮捕了清水丰松,并以战犯的名义将其送上了法庭。清水丰松极力为自己辩解,说他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但是美国占领军无法理解旧日本军队中军令如山的法则,对清水丰松判了重刑。
得知这一消息的房江带着孩子们跋山涉水来到了丰松身边。看着悲伤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女,清水丰松决定要再做一番努力,争取回到家人的身边,他热泪盈眶的对妻子说到:“我要回家,和你们一起回土佐。”
清水丰松组织起同屋的犯人们,向美国总统发出了减刑请愿信。他们一同抱守着希望在高知四处奔走,努力为请愿书募集签名……清水丰松能否回到家人身边?残酷的命运能否放过这群可怜的军人?
还有《最后的早庆战》片名:最后的早庆战 Saigo no Soukeisen
导演: 神山征二郎
编剧: 古田求
主演:
渡边大 Dai Watanabe ....户田顺治
柄本佑 Tasuku Emoto ....黑川哲巳
和田光司 Kôji Wada ....相泽阳一
影片类型: 运动 / 剧情 / 战争
片长:96分钟
国家/地区: 日本
对白语言: 日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上映日期:2008年8月23日 日本
发行公司:Cine Qua Non Films[日本](2008) (Japan) (theatrical)
剧情
1943年4月,早稻田大学棒球队队员户田顺治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哥哥荣一已经成了见习士官。荣一对顺治说:“打仗的任务就交给我,你好好练球吧。”然而,父亲荣达却完全不理解,他对在战争时期还热衷于“外国球戏”的顺治很不满。
战局日趋紧张,对棒球的非议也越来越多。东京六所大学的棒球联盟被迫解散,原定的比赛也一一取消。在这种严峻的氛围中,有一个为了保护大学棒球传统而孤军奋战不息的人——那就是早稻田大学棒球队的顾问飞田穗洲。
到了9月,政府颁布新令,文科生们也必须离开校园应征入伍。面对即将踏上战场、不知能否生还的棒球队员们,飞田渴望能获得一个机会让他们在参战之前留下美好的回忆。机会很快降临了。一天,庆应义塾塾长小泉信三找到了飞田,提议举行一场校际棒球赛。这绝对是赠给队员们的最佳的临别礼物,欣喜的飞田很快着手准备,不料却碰了钉子。
校长田中穗积生怕惹恼军方,坚决反对举行“早庆战”,飞田磨破了嘴皮也无法说动他。与此同时,户田家传来荣一战死的噩耗,顺治和父亲之间的鸿沟更深了,荣达对只想着棒球赛的小儿子大加斥责。
应征期限日日迫近,飞田决心不顾上层的阻挠,强行举办最后的早庆之战……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重现65年前的传说之战
这是一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影片。
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已露败迹。9月21日,东条英机内阁决定停止文科学生暂缓征兵的政策,全面扩充兵力。大学、专业学校、高中各类教育机构中所有达到征兵年龄的男青年都必须中止学业应征入伍。10月25日开始征兵检查,陆军12月1日、海军12月10日报到。
一群热爱棒球的象牙塔中的学生也即将踏上战场。棒球原是风靡大学的运动,东京六校联赛以及在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之间举行的“早庆战”都是相当人气的比赛。然而在文部省的干涉下,这项“敌国运动”的赛事从43年4月开始遭到了禁止。为了实现球员们的愿望,庆应义塾塾长和早稻田棒球队顾问顶着压力联合举行了“最后的早庆战”。1943年10月16日,早稻田大学的户冢球场座无虚席(坚决反对比赛的早稻田校长并不在其中),在座的学生和师长们在心中刻下了棒球英豪们全力以赴的身姿。
参赛队员中,有四名早稻田队员最终战死,没能再次踏上心爱的棒球场。
战争很残酷,给中国和日本都带来了很痛苦的回忆
㈢ 日本关于二战的电影有哪一些
1:《做人的条件》(《人间的条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长,包括第1部《纯爱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第3部《战云篇》(105分钟)、第4部《望乡篇》(75分钟)、第5部《死的脱出篇》(85分钟)、第6部《旷野的彷徨篇》(104分钟)。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在日本电影史上,称此作品为反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义深刻,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与他们的“良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讲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和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的集为一身,尽可能的像个人样活下去的复杂心理。这些被迫作为军国主义的走狗,时而反抗,时而伸张人道主义,因此立场异常痛苦。与时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59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乡》(日本):《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3:《虎!虎!虎!》(《偷袭珍珠港》;美国、日本):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4:《再见萤火虫》(《萤火虫之墓》;动画片;日本):虽然这是一部“喊冤片”,但还是称得上经典,故事剧情骗走了不少中国人的眼泪,以致于当初我写文章批判本片时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个女网友还斥责我说:“难道感动也要分国界吗?批判日本人,你还不够格!”,对此,我只能无语。高畑勋导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因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传达的内容我实在无法苟同,相比之下宫崎骏倒是曾画过短篇漫画《中国的天空》歌颂抗战时的中国空军。像本片这类强调“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够了,否则总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众会远远大于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注:本片的导演是高畑勋,不是宫崎骏)
5:《人证》(《人性的证明》、《人间的证明》;日本):《望乡》是二战的前奏曲,《人证》则是二战的后遗证。战后不少日本女性为了过上优越的生活,主动与美军士兵发生了关系。本片的不少演员都有过和故事相似的经历,尤其是乔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为日本女性与黑人生下的孩子,他处处受到歧视。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盖不光彩过去的人,乔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寻找妈妈,但妈妈却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竟把他杀害了。本片没有描绘到日军的侵略史,但其实作者森村诚一是个正直的作家,他曾写过《魔窟》、《新人性的证明》等作品抨击731部队,日本右翼对他痛恨之极。相比之下导演佐藤纯弥则令人不敢恭维,别忘了他后来跑去执导“招魂片”《大和号》!(PS:主题曲《草帽歌》轰动全球,歌词是一首关于“妈妈”的诗;故事批判了美国警察腐败的一面,但美国人——包括纽约市长依然大力地协助拍摄,警方表示批判得对,他们需要改进自己)
㈣ 从日本角度描述的二战影片
战后,日本一直在拍摄军事题材的影片,明里暗里为侵略亚洲的罪恶战争翻案,比如《山本五十六》、《啊,海军》、《啊,航空兵》、《日本海大海战》和《军阀》等。这些译制过来的影片大多属于“内部放映”的内部观摩片,只有少数人能够观看,以至于相当多的中国观众认为,这些为战犯“招魂”的日本军国主义电影的出笼是近些年的事。
其中《山本五十六》、《啊,海军》、《军阀》国内有译制与放映过
㈤ 求推荐一些二战时期和日本相关的影视作品,不要那种烂大街的无脑黑日本的,要客观一点的
啊!这个我知道一些日本人拍的日本视角电影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日本人被感化成为红军的故事
《太平洋的奇迹》里面唱的步兵的本领以及万岁冲锋我觉得还行
《男人们的大和》,《啊,海军》《吾为君亡》《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联合舰队》《虎虎虎》(日美合拍,日本视角都是日本人拍的)都不错
再然后就是《日本最长的一天》以及《战争与人》(正视历史的一部片子)
《硫磺岛的家书》也不错,但是是美国的导演
㈥ 求类似2011版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的日本二战电影
1946-我对青春无悔
1956-二十四只眼睛
1960-太平洋之岚
1968-战后残酷物语
1968-山本五十六
1970-虎!虎!虎
1970-战争与人
1971-血战冲绳岛
1974-望乡
1976-逝风残梦
1977-人证
1981-联合舰队
1983-日本海大海战
1984-燃烧的零式战斗机
1992-落阳
2003-间谍佐尔格
2003-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
2004-暴风女神
2004-赤月
2005-男人们的大和号
2006-硫磺岛家书
2006-没有出口的海
2007-吾为君亡
2008-我想成为贝壳
2008-雾之火
2008-最后的早庆战
日本视角的二战影片14部
№1:《做人的条件》(《人间的条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长,包括第1部《纯爱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第3部《战云篇》(105分钟)、第4部《望乡篇》(75分钟)、第5部《死的脱出篇》(85分钟)、第6部《旷野的彷徨篇》(104分钟)。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在日本电影史上,称此作品为反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义深刻,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与他们的“良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讲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和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的集为一身,尽可能的像个人样活下去的复杂心理。这些被迫作为军国主义的走狗,时而反抗,时而伸张人道主义,因此立场异常痛苦。与时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59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乡》(日本):《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3:《虎!虎!虎!》(《偷袭珍珠港》;美国、日本):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4:《再见萤火虫》(《萤火虫之墓》;动画片;日本):虽然这是一部“喊冤片”,但还是称得上经典,故事剧情骗走了不少中国人的眼泪,以致于当初我写文章批判本片时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个女网友还斥责我说:“难道感动也要分国界吗?批判日本人,你还不够格!”,对此,我只能无语。高畑勋导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因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传达的内容我实在无法苟同,相比之下宫崎骏倒是曾画过短篇漫画《中国的天空》歌颂抗战时的中国空军。像本片这类强调“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够了,否则总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众会远远大于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注:本片的导演是高畑勋,不是宫崎骏)
№5:《人证》(《人性的证明》、《人间的证明》;日本):《望乡》是二战的前奏曲,《人证》则是二战的后遗证。战后不少日本女性为了过上优越的生活,主动与美军士兵发生了关系。本片的不少演员都有过和故事相似的经历,尤其是乔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为日本女性与黑人生下的孩子,他处处受到歧视。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盖不光彩过去的人,乔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寻找妈妈,但妈妈却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竟把他杀害了。本片没有描绘到日军的侵略史,但其实作者森村诚一是个正直的作家,他曾写过《魔窟》、《新人性的证明》等作品抨击731部队,日本右翼对他痛恨之极。相比之下导演佐藤纯弥则令人不敢恭维,别忘了他后来跑去执导“招魂片”《大和号》!(PS:主题曲《草帽歌》轰动全球,歌词是一首关于“妈妈”的诗;故事批判了美国警察腐败的一面,但美国人——包括纽约市长依然大力地协助拍摄,警方表示批判得对,他们需要改进自己)
№6:《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日本):4集电视电影,改编自溥杰夫妇的自传。影片投资10亿日元,制作期历时三年,拍摄过程中获得中国政府和溥杰之女的协助。影片在反映日军对中国人的伤害上,远比所谓的“谢罪大作”《赤月》来得直接。满怀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远嫁到中国后,却发现中国人对待日本人竟是满腔愤恨,到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滚出去”,而日军则形同强盗,抢掠中国百姓的财物,还屠杀抗日民众。本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批判了日军,对国共两党则是述而不评,没有偏袒谁,但有赞扬周总理。本片属于想谢罪但对历史研究不深入的类型,有些观念很肤浅,这大概与日本人并不熟知二战史有很大关系。尽管有种种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视了日军的侵略史,在日本“招魂片”频出的今天已属难得。而剧组提倡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很有意义的。
№7:《广岛之恋》(黑白片;法国、日本):观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相关历史,不然很难理解当中的一些剧情。在日本从来不缺乏关于原子弹题材的作品,但大多会沦为论证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过这部与法国合作拍摄于1959年的影片却是例外,当年就能够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在二战时期的欧洲,曾与德国军人发生过性关系的女性会被剪掉头发,所以女主角的前任丈夫正是一个德国人。影片剧情的不少台词是以诗歌的方式呈现的,这种类型恐怕很容易引来两面极端的评价。
№8:《逝风残梦》(《风雪黄昏》;日本):山口百惠的代表作之一。其实影片只是以二战为时代背景讲述一个爱情悲剧而已,对战争本身没有直接的描绘或批判,当然片子对战争还是持否定态度的,多少也有些反思,故事开头就有一段对话说道:“我们和敌人无怨无仇,但却要杀死他们,可他们不也有父母和孩子吗?……这场战争是错误的”。PS:影片的音乐很不错~
№9:《二十四只眼睛(1954版)》(黑白片;日本):注意,这里提到的是1954年的黑白影片,而不是2005年翻拍的彩色版(2005版的简直拍成了偶像剧,而且在反思上也不痛不痒)。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娇小玲珑的女教师大石拥有「大石」这样大气甚至宏伟的姓。大石老师认真教学,关爱她的十二位学生。大石老师面对班上看着她的二十四只眼睛,发誓要让它们「永远闪亮」,但这一誓言被日本侵略亚洲的罪恶战争彻底断送。渔村小学男生被征召入伍,大部分死于战争,活着的也成了瞎眼残疾者。大石老师的丈夫也命丧战场。该片改编自日本左翼女作家荣井壶同名长篇小说,人道主义倾向非常鲜明。”
№10:《我对青春无悔》(《无愧于我的青春》;黑白片;日本):黑泽明的作品,拍摄于二战结束后不久,改编自左翼作家久板荣二郎的同名小说。故事以京都大学教授龙川事件和德国红色间谍佐尔格事件为原型,讲述女主角幸枝嫁给反战作家野毛后的种种遭遇,野毛因发表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言论被检察官逮捕结果屈死狱中,幸枝和野毛的家人从此被视为“卖国贼”,不但成天遭受众人的白眼,几经辛苦种植的田地也被“爱国人士”糟蹋得面目全非……终于熬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面对曾经受到的种种不白之冤,幸枝并不感到后悔,因为附近的坟墓里躺着野毛……
№11:《动荡的昭和史·军阀》(日本):东京英机的漂亮话与战场的惨烈形成强烈的对比,新井记者决意告诉国民战争的真相,正当人们为新井的义举所感动时,却有人跑出来这样斥责他:“新闻记者,战争初期你们讲过些什么?!什么‘皇军无敌’啊,什么‘圣战’啊、‘万岁’啊,什么消灭美英鬼子……说这些话的是哪些家伙?促使日本好战正是你们这帮家伙!打了胜仗,你们就歌颂东条,又吹又捧;打了败仗,就把罪责都往东条身上推,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吗?!你们在报上写:‘打不胜的仗就应该停下来’,看你们说得多好听哪!那么,打得胜的仗,就应该打吗?你们号召‘圣战,圣战……’把日本搞得支离破碎……所有认为战争该打的人,全都该处以死刑!死刑!!”(中文版由上译配音)
№12:《没有出口的海》(日本):影片本身不带明显的政治倾向,属于“述而不评”的类型,导演只不过用平静的镜头说明了那个时代发生了那些事,而没去论辩论其中的是非,对日军的行为既不鼓吹,也不辩护,正如主人公父亲所问的:“国家是什么?”。士兵们出征前常唱为国效力的歌曲,出征后却常唱想念故乡的歌曲,而热爱打棒球的主人公在最后所说的那段话富有反思色彩:“你见到过敌人的样子吗?我们老说‘敌人、敌人’,可是,就算是美国的水兵也是喜欢打棒球的,有家庭和恋人的人,也大有人在。撞沉敌舰,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啊……”主人公临终前想到的,不再是所谓的“为国尽忠”,而是大自然的美丽……
№13:《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国、日本):中国对日本总是要比对国民党来得宽容,80年代初,正当中国许多影视作品对国民党的塑造还停留在戴歪帽的小丑形象上时,对日本人则已经开始日趋客观化。这部由中日合拍的作品称得上是一部两国人民的“历史教科书”,双方都可以用它来自我反思。本片导演佐藤纯弥还执导过宣传中国文化的《敦煌》、高仓健主演的《追捕》、以及日本反战作家森村诚一的作品《人证》等,但左藤也曾跑去执导过“招魂片”《大和号》,日本有不少导演和演员既参与过反思片,同时也参与过招魂片,而反思片和招魂片在日本都有叫好又叫座的机会,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
№14:《硫磺岛家书》(《硫磺岛来信》;美国、日本):很多人认为《父辈的旗帜》不如本片来得“好看”,对此我不以为然,论反思性,《家书》不如《旗帜》。正如导演所说,他拍《家书》并非为了讨好日本人,而是尝试着从日军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导演始终不是日本人,看待问题多少有些片面、甚至是一厢情愿。我很反感影片为了突出日军的“人性化”,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事实,栗林忠道曾在中国进行扫荡,坏事干尽,但影片只是展现了栗林作为军人“英勇”的一面。《家书》终究只是一部视野狭隘的商业片而已,要说没有一点反思倒也冤枉,但远远不如同一类型的《决战斯大林格勒》和《血战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辈的旗帜》,更不如《细细的红线》。
㈦ 求日军视角的二战战争电影
从日军角度描写二战的电影: 《男人们的大和号》。
㈧ 有个外国电影,有好几部,印象里每部最后高潮都是玩刀救人,手腕翻动玩刀特别帅,名字好像是4个字
部由爱沙尼亚拍摄的关于外籍志愿兵团的战争电影,1944年二战末期,爱沙尼亚夹在苏德之间,论为双方的交战战场,故事的前半部分是党卫军的主观视角,他们是为了保卫家园而加入德军的爱沙尼亚人,后半部分切换成苏联红军的主观视角,飞机坦克大炮蹂躏着这个东欧小国,战争场面极其惨烈,这些加入苏德双方的爱沙尼亚士兵,一直且只是为保卫祖国而战。
第3部:《至暗时刻》
推荐10部口碑炸裂的二战题材电影,每一部都是经典,不容错过
至暗时刻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传记影片,但绝对比战争片还要精彩,豆瓣给出了8.6的高评分。二战初期,欧洲大陆全部沦陷于法西斯铁蹄之下,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英国首相,他面临世界难题,要么向纳粹妥协作俘虏,要么誓死抵抗,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历史,最终丘吉尔那载入史册的演讲,《我们将战斗到底》在全片达到高潮。
第4部:《敦刻尔克》
推荐10部口碑炸裂的二战题材电影,每一部都是经典,不容错过
敦刻尔克
这部电影胜在清晰逼真的视觉效果,建议和《至暗时刻》连起来看,导演诺兰说《敦刻尔克》的目标是让观众有实地体验战争的感觉,电影从陆、海、空三个视角讲述,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德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国政府发动大批船员和民众赶往敦刻尔克救援被困士兵,面对德军的空袭,每个人为了活着回家不得不背水一战,诺兰风格的战争电影,你不心动吗?
第5部:《捍卫者》
推荐10部口碑炸裂的二战题材电影,每一部都是经典,不容错过
捍卫者
这是一部关于抗战题材的诚意之作,由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影片故事背景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日军在上海宝山登陆,抗日英烈姚子清率领全营600名战士与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日军浴血奋战,7天7天,但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何其悲壮,《捍卫者》告诉我们什么是战争。
第6部:《硫磺岛的来信》
推荐10部口碑炸裂的二战题材电影,每一部都是经典,不容错过
硫磺岛的来信
这是一部由美国人拍摄的,以日本人的视角讲述的二战电影,故事背景是二战末期被称为太平洋绞肉机的硫磺岛战役,影片以日本一名普通士兵的经历为线索,贯穿始终,从行为上讲,岛上的2万日军困兽犹斗,但从心理上,他们异常思念家人,已经为这场没有归路的战争写好了最后的家书,只有这时的人性才出现了短暂的光辉,导演通过影片表达的反战意味明显,战争对于交战双方都是残酷的,没有赢家。刀救人
㈨ 有日本拍摄的关于二战的电影吗题目是什么
《太平洋的奇迹》、《血战冲绳岛》。纯日本视角,还挺靠谱。
《硫磺岛家书》这个算是合拍,日本视角,还算不叫认同日本的一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