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一句话评价法国电影艺术家

一句话评价法国电影艺术家

发布时间:2023-05-13 06:31:14

⑴ 电影赏析《艺术家》

      好莱坞的怀旧默片 《艺术家》为什么如此成功?

    原因有几点:扰判兆一、以技术“倒退”的逆向思维展现纯粹的不加矫饰的电影艺术之美。

二、影片巧妙的利用了观众对古缓租典好莱坞时代的怀旧心理。

三、现代的拍摄手法

四、演员精湛的表演

《艺术家》力图以惟妙惟肖的真实表演和返璞归真的默片艺术还原电影的本质,向观众朴素的表达了冲档电影的精髓。

影片告诉人们:电影不仅仅是某种特技音效动画的结合,它还是精湛的表演技能和朴实无华的动人情节。

⑵ 戈达尔所说的“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句话应该如何看待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亚洲影坛为数不多的可以称之为大师级的导演,也是伊朗新浪潮电影的领导者,他在艰苦的拍摄环境下对生命进行无限的礼赞,用新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来记录生活流的情节,开放式的剧情,舒缓的镜头,即兴式的表演和非职业演员的选用,他一手把伊朗电影推向世界舞台。
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和《橄榄树下的情人》所组成的“村庄三部曲”中,阿巴斯将镜头对准了偏僻的乡村,讲述具有伊朗本土特色的故事,引导观众进行思考,赋予了影片诗一般的意境。



影片场景基本都是在车上度过,窗外风景不断变换,电影并没有交代巴迪想自杀的原因,也没有说明最终巴迪的选择,就仿佛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进行展现,巴迪在开车途中,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只能在别人生命中走过一段然后下车,导演将摄影机放在汽车上,镜头随着汽车而晃动、记录,使得影片真实的质朴,非职业演员的选用让影片有一种生活流的戏剧性,一方面极力靠近真实,另一方面又让观众意识到镜头的存在,融合了戏剧与虚构,就好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一样,通过对生活中某个情节的加工再创造,让影片既有真实的能触动人心的地方,又并不艰涩枯燥,在这样的影片中,每个人都能抛下浮躁,认真思索,并在最终被触动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纵观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精致的编排,但是影片所传达的感情却能让每一个观影人深深感受到,他用自己对于祖国、对于生命、对于电影的热爱赋予影片深切的人文关怀,而这正是拨开一切技巧影片最本质应该传达的内容,大道至简,最简单的往往是最美的,这种美,能够跨越一切,不是吗?

⑶ 戈达尔去世,享年91岁,他对电影业有哪些贡献

戈达尔是一位著名导演,他91岁逝世,但他所留下的经典之作却弥足珍贵。他对于电影业有着重大贡献,曾获得终身成就奖项,他是电影界的里程碑,一生拍了60多部电影,一位非常伟大的艺术家。

戈达尔的逝世绝对是法国电影业的一大损失,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个人成就推动了法国电业的发展,他的作品每一部都令人深思,能够打动人心。比如《悲哀于我》和《爱情与愤怒》,他的导演风格细腻中带有温柔,仿佛在诉说一个故事,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第三,戈达尔的去世不仅是法国的损失,对于全国各地来说也是很大的遗憾。

戈达尔把一生都献给了电影行业,他拍了太多经典之作,他的电影充满了哲学性,能够让人深入思考,值得反复一看。即便现在已经去世,但他的思想在电影界却排行第一,他的作品贯穿了很多国家,能够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戈达尔是一位空前绝后的艺术家。

⑷ 雅克德米的电影风格怎么样,如何评价他的风格

雅克·德米(Jacques Demy),1931年6月5日生于法国南特,法国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

雅克·德米始终保持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他的电影世界充满富于诗意的想象力,通过饱满绚丽的色彩,优美的摄影、华美的服饰和引人入胜的配乐,精确而不失浪漫地将想象世界呈现于世人,由此他被誉为法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完美主义者之一 。雅克·德米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电影作品描绘了一个港口城市的世界--南特、尼斯、瑟堡、罗什福尔、洛杉矶、马赛 。

雅克·德米的电影很讲求故事性。电影中的音乐、画面也是极具视听上的冲击力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影视传媒系王方教授评)雅克·德米是法国著名电影导演,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先后执导了《萝拉》、《瑟堡的雨伞》、《天使湾》、《三张26日的戏票》等优秀作品。雅克·德米的大多数电影作品都充满了街头艺人,仙女,工人,奇怪的双胞胎,充满幻想的艺术家或卖电视机的商贩。他是那些拥有完整童年,之后一生都保持创造力的神奇电影人之一。

⑸ 《艺术家》是一部什么影片

《艺术家》是一部:

充满诗意而动人的纯音乐剧,尽管没有台词,但它却在无声中讲述了一个永恒的浪漫故事。默片就是无声电影。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影片。这一天通常被认为是现代电影的诞生日,此时的电影还是无声的。

其实,录音技术在当时已经被发明出来了,不过电影依然哑了很久。早年的电影观众们最多在无声电影现场,听听乐队演奏的、供烘托气氛用的背景音乐。

相关如下

有声电影迟迟不能出现,是因为做不到“音画同步”。同时用留声机、电影机播放声音和画面,只是折中的做法,效率低且无法适应工业量产。人们需要这样一件电影设备,它可以同时记录下声音、画面,并存储在同一载体上。

一位牛人在关键时刻出手了,1910年8月27日爱迪生宣布发明了有声电影。此后,经过大约10多年的改进,有声电影逐渐进入了电影工业。尽管无声电影大师们对此很抵触,但终究挡不住市场的需求。20世纪30年代后期,默片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电影《艺术家》以(几乎)全程无声的形式讲述了在默片衰败之际,一位默片明星经历的种种风波。不 管怎样,作为电影观众来说,这些创造电影艺术的前辈都值得致敬。《艺术家》就是这样带给我们历史的重温,导游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用最大胆的手法,重现 了黑白默片时代的辉煌。

⑹ 急求电影(艺术家)的影评

《艺术家》影评
《艺术家》的成功在于它独到的细节处理和故事情节中对人间纯情的赞美。另外加上它的创新,以无声和黑白电影的形式进行,在现在一开始看起来别扭,但是影片确实是一种极大的创新,加上它的背景音乐和恰到好处的字幕,还有对画面的处理。看完之后,满是敬佩之情。
电影讲述了一个习惯演无声电影的好莱坞巨星因为有声电影的出现对他的演艺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他的演艺生涯中他认为,电影演员就只需要用自己的表情来表演而不需要语言,并且他认为有声电影很不严肃,并一直妄称自己是一个艺术家,不需要去顺着这样一个他看起来不正确的发展方向。他的老板告诉他有声电影才是电影的未来,他骄傲的回答他:你去拥抱未来吧。然而,他的未来自然是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但幸运的是电影并没有把他的处境从以前的星光熠熠一下变得一塌糊涂,而是给了他一个喘气的机会,这样看起来很容易让人接受,而在中国的电影更喜欢使用天上地下的猛然间的变化来打动人。男主人公是那个过渡时代那些接受不了有声电影的巨星的代表。相信在当时有很多像他这样的艺术家。后来的他,电影中的情节很自然的去讲述,故事情节顺着正常人的思维去发展,而在中国喜欢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没落,他的自杀,影片中每一个情节的发展都是那么自然,却时时都在牵着观众的感情。有很多的电影我看完之后再去想电影的情节就想不出来了,但这部电影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再让我去想的时候我还会想起很多有关这部电影的细节。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他的细节。
细节一:芭比——这个一直狂恋瓦伦登的粉丝,一次偶然成为了瓦伦登生命中的神秘女郎。芭比去当群众演员,瓦伦登在后台告诉她要想当演员,就一定得有自己的特点,并在她的右嘴角上点了一个痣。细节设计的很好,自然的大家就会想到在以后的时间里,芭比都会带着这颗痣,相信很多的观众都会有去注意一下芭比是不是还带着那颗痣,影片自然也会这么安排,这让观众有了在观影时有了一点点小小的满足感。因为电影是按照观众的想法发展的,很容易让观众去接受。
细节二:在有声电影出现以后,瓦伦登的电影自然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受不到观众的青睐。当他抱着那只一直陪伴着自己的那只狗去观看有声电影的时候,有个女士把他拦下来跟他聊天,并夸他的狗很可爱,瓦伦登说了一句话:要是会说话就好了。这个细节有双重的意思,好像听起来瓦伦登有了一点点的觉悟,潜台词好像是如果当时他能开口说话的话,生活或许不是这样的。
细节三:影片一直在用着一种很独到的方法来展现一个人的内心。专业方面的术语我说不出来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第一次,在芭比和瓦伦登演完第一场戏的时候,芭比用自己的手伸进瓦伦登挂在衣架的衣服上的袖子里,把自己的手当做是瓦伦登的手来拥抱自己,看到这一点我感到这个画面处理的真的非常巧妙。第二次,瓦伦登在火里逃生身体恢复之后,来到了一家服装店的橱窗前在镜子里比量着那件衣服,一是说明他的落寞,没钱进入那一家服装店,更多的是他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吧。
细节四:瓦伦登发现他拍卖会上所卖的东西都是被芭比买下来的时候,他一个个的去揭开盖在那些物品上的布的时候,我在想第一个揭开的会是一件什么有代表性的东西呢,是他的画像?还是什么?最有可能的是他的画像,但画像却是最后一个被揭开的,而在这时瓦伦登的感情也一下到达了高潮。
细节五:字幕的处理
多一句则多,少一句则少。
每句重要的话都用古老的无声电影的字幕的形式来展现。在最后他们小区保安的话却没有用字幕的形式来展现出来,如果展现出来的话我想可能会很苍白吧。处理的非常高妙,言辞的激烈都让观众去想象吧。
细节六:影片在瓦伦登拿起手枪准备自杀的时候的字幕中出现一个”BANG“看到这里,我想每个观众的心都会揪一下,觉得事情的进程怎么没有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发展呢,随后出现的画面是不会开车的芭比将车撞在树上迫使车停下来,发出了一声”BANG“又是一个巧妙的处理,画面结束之后一样的敬佩之情。
细节七:瓦伦登要烧掉自己以前所有的影片,可见情感与一个人的行为结合的是多么的好,一个人要烧掉自己以前所有的骄傲,这是多么的令人可惜,同时烧掉的还有他一直放不下的骄傲。在火烧起来的时候,他又竭力去保护一盘胶片,我一直在想他保护的那盘胶片是哪部电影呢,是他没落的时候自编自导自演的被人称为瓦伦登演而优则导的那部影片吗?仔细一想自然又不是,电影没有急着去告诉我们,而是在芭比去医院看望他的时候由芭比打开的,瓦伦登从来没有用语言去表现他对芭比的爱,而是用生命去保护他们的回忆。
在感情表达方面:
如果在中国有这样一个明星没落的事情发生,应该会有一种世态炎凉的现象的出现,中国电影中的芭比可能会只顾自己的事业发展,也许早就会遗忘这样一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明星,看当今的影视圈和社会,每一个明星出了绯闻,或是有个人没落,人人”敬“而远之,免得惹一身骚,脱不了干系。
瓦伦登失败之后,还有一个芭比能无时无刻关注他,关注他的最后一部电影,关注他的生活,关注他的内心。还有一条狗能在危难时刻救他的命,还有一个忠实的仆人科顿也在一直关注他的发展,而且赶都赶不走。瓦伦登相比一些中国的明星他是幸福的。
在最后完美的二人踢踏舞表演中,震撼了所有的在场人。他们的默契是深厚的感情积淀下来的。在芭比说出"相信我,我觉得至少有一件事你应该去试一下"的时候,相信所有的观众在一瞬间肯定又在揣测他们会去做怎样的一个尝试呢?最终的踢踏舞观众看完又会不禁想起以前的情节吧。第一次合作,二人隔着幕布跳踢踏,那一次是瓦伦登在以一种玩笑的方式在努力的去带起芭比的热情,而最后,是在瓦伦登潦倒的时候,芭比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赢回他的自信。
看这部电影,我们要忘记这部电影的成功与五项奥斯卡奖去感受一下内在的感情与电影高超的手法。
影片还有一个成功在于大多场景是无声的,观众不用去找翻译的版本就能看个大概,适合每个国家的观众去看。感情和叙事也是符合各国观众的口味。

⑺ 影片赏析之《艺术家》

       众所周知,电影起源于法国巴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一分钟的会动的镜头在法国一家地下咖啡馆上映,就此开启了无声电影时代。在2011年,一部致敬好莱坞的怀旧默片《艺术家》上映了,这是一部美式爱情作品,但这爱,讲述的是对电影的爱,确切地说,是对无声电影时代的爱。

       故事背景设置在1927年,这是有声电影冲击无声电影的重要年份。影片用极为细腻的手法展现了对未来毫无知觉的默片时代的艺术家的种种焦虑和不适。故事中乔治·瓦伦丁是原来默片时代风光无限的明星,在镁光灯和粉丝追逐中,他自我陶醉并形成了骄傲自负的性格。性格极好,又肯努力的派茜·米勒当时因为和乔治的合作而有了一点名气,得到了一些机会,一步步努力着,且派茜心中十分钦慕乔治。在有声电影时代来临时,派茜投入有声电影的大潮中,一炮而红,事业如日中天。而乔治却不愿意接受这一新事物,坚守着自己对于无声电影的那份喜欢,拒绝了一切有声电影的邀约。但是渐渐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无声电影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乔治接受不了,决心自己投资拍摄一部无声电影,想借此重新将无声电影带回大众的视野中。但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冒险。电影不卖座,与此同时,股市崩盘,乔治破产了,孑然一身的他不得不变卖家产,接受默片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现实,这时候,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他。绝望的乔治烧掉了自己之前拍摄的所有的无声电影的录影带,却把和派茜合拍的电影死死抱住。

       在有声电影时代事业如日中天的派茜一直关注,爱慕着乔治。在火灾之后,乔治被派茜接到自己家中休养,却在无意中发现自己被拍卖走的物品,强烈的自尊心和受挫感使乔治企图吞枪自杀,关键时刻派茜赶到,在一番劝说之下,乔治答应和派茜一起拍有声电影。最后,在派茜的积极劝说和情感慰藉之下,乔治顺利过渡到了有声时代,再度展现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和艺术才华。

       在柴焰老师的讲解中,有提到为什么《艺术家》会在国际影坛上风靡这么久,并在2012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斩获五项大奖:

1,以“技术”倒退的逆向思维展现纯粹的不加矫饰的电影艺术之美。

2,影片巧妙地利用了观众对好莱坞时代的怀旧心理。

3,现代的拍摄手法(包括影片中男主人公酒吧买醉的那一段,镜头从男主人公转向桌面上的倒影,在慢慢转向男主人公,还有斜镜头等)。

       那现在来谈一谈《艺术家》带给我的一些感受。随着技术在不断革新,科技不断发展,许多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运用工具都在发展。有了计算机,再复杂的计算也不过几秒,通晓较为原始的计算工具——算盘的人就寥寥无几了,现在孩子几乎不知道算盘是什么。有了自动化工具,铁雕的部分工艺已不再需要锅炉,直接用轻便的点焊方式去代替。有了互联网,很多时候大家也不必为了看一场演出而露天站立了。互联网时代,技术化时代,我们在享受时代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如此大的便利的同时,那些传统的工具,方式,包括,茶艺,书法这等千古流传的传统技艺,或者说是文化,我们对它们的标签已经脱离日常依赖,将之作为艺术了。现代的技艺与工具,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好的各种体验,但追溯到源头的那些东西,似乎,我们都习惯了用“韵味”一词去概括。而所谓的艺术或者是韵味,在我看来,就是不落实处,不能完完全全表达清楚。因为落实地清楚了,就俗了。

        回到《艺术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守成是不是死板,我觉得,如果是技术上,是;如果是原则上,方法上,不一定。因为,还有种东西,叫传承。

⑻ 对吕克贝松的评价

姓名:吕克·贝松
英文名:Luc Besson
出生地:法国巴黎
生日:1959年3月18日
职业:法国导演,兼任制片、编剧、演员、剪辑等
吕克·贝松 1959年3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法国导演,兼任制片、编剧、演员、剪辑等,因为屡创票房佳绩,被誉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作品节奏快捷、风格奢华,极具商业价值。有人称他的电影实际上是美国片,只不过是在法国拍摄而已。父母亲都是水上运动的高手,母亲还是潜水教练。青少年时,他梦想成为海洋、海豚专家,但是因为一次潜水意外,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愿望,转向电影,17岁高中未毕业便进入高蒙电影公司任助理,19岁那年来到美国洛杉矶,学习了3个月的电影制作课程。并开始拍摄一些试验短片后,回国后担任副导演。1983年,贝松的电影处女作《最后的战斗》问世,这部多次获奖的黑白、宽银幕的无声科幻片,据说是23岁的他用3法郎六苏拍成的。吕克·贝松似乎向世人证明了,在法国即使没有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找不到投资,依旧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电影。也正因如此,贝松曾经一度被奉为法国年轻导演的开路先锋,不管他乐意不乐意这一称呼。 《地铁》和《碧海蓝天》为吕克·贝松在国内和国际赢得了声誉。虽然当年的法国凯撒奖有点吝啬地仅仅将“最佳录音”和“最佳音乐”奖授予《碧海蓝天》.但是贝松却公开表示这部影片是其导演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作品。毕竟,这部作品倾注了贝松少年时的激情和梦想,贝松终于可以用他的摄影机捕捉他童年时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潜水员杰克最后葬身大海,更确切的说,那是他真正的生存,杰克莫不就是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国有所谓BBC年轻导演之说,即专指Beinex、 Besson、 Carax(贝内克斯、贝松、卡拉克斯)。这三位新锐导演尽管有很多相同与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点却是对蓝色莫名其妙的偏爱。从贝内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开始,蓝色就充满了银慕,卡拉卡斯则拍了《卑贱的血统》;而贝松的《碧海蓝天》更是从片名到内容都蓝色的调子。贝松苦心孤诣营造的对大海的向往和浪漫情怀自然是无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摄影恐怕令《钢琴课》和《泰坦尼克号》的导演也受益匪浅。
《尼基塔》与《杀手莱昂》是吕克·贝松由艺术影片向商业影片的成功过渡。《尼基塔》讲述了一个暴力团女成员是如何被改造为国家职业特工杀手的过程,其特工杀手的身份和她内心深处爱情和人性的萌动构成了这部影片的独到之处,而《杀手莱昂》讲述了一个渴望从善的杀手和一个渴望复仇从恶的女孩之间的故事。这部带有艺术气质的法国商业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国的电影学子们津津乐道的范例,其中的许多细节诸如莱昂身边的那株绿色植物和“记住永远不要杀妇女和孩子”等精彩对白令人难忘。单凭那株绿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莱坞的编剧所能想到的。《杀手莱昂》夺得了当年凯撒奖最佳影片奖,贝松则荣获最佳导演奖。自90年代以来,法国艺术电影的繁荣将法国商业电影推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在法国以外的地方,拍艺术电影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你要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在法国则不同,如果一个电影艺术家要去拍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则似乎要更大的勇气。吕克·贝松就是这样一位“不合时宜”的导演。
80年代中期,贝松拍摄了《地铁》,《碧海蓝天》等艺术电影之后,被法国评论界称为前途无限的年轻导演;90年代贝松在拍摄了《杀手莱昂》、《第五元素》之后,却受到了法国电影理论界的轻视。《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创下了2亿7千万美元的收益,名列当年世界电影的第三名,不管评论界如何评论这部电影,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法国导演眼中的未来世界,在电脑高科技与时空交错的叙事中,带给我们一丝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吕克·贝松是当代法国电影影坛最受瞩目且争议最大的导演。尽管《第五元素》在商业上的成功使得法国最大的电影公司高蒙公司的营业额翻了一翻,但是贝松在国内却常常被说成是向好莱坞电影投降的反面典型。为此,苦闷的贝松常常要飘浮过海去好莱坞寻觅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惊险和打斗于一身,是欧洲有史以来第一部成本高达近一亿美元的英语对白影片,显示了法国电影人复兴本国和欧洲电影业的决心和勇气,影片荣获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故事内容本是吕克·贝松在16岁时就开始构思,当时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刚刚问世,显然贝松的想象和构思与之相比还很不成熟。
事隔20年之后,贝松依旧念念不忘少年时代的构想,经过20年的筹划.该剧本具备了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虽然有评论认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国未来主义的滑稽笑剧,认为不过是视觉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届夏纳电影节开幕式上作为开幕影片放映的时候,这部表现人类未来23世纪的科幻片还是引起了轰动。影片中,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驾驶着他的那辆抗地球引力的黄色出租汽车飞越纽约城市上空的镜头,与卢卡斯的星际字宙飞船相比毫不逊色。当年那个看着《星球大战》长大的贝松,20年后终于和卢卡斯站到了一起。
早在《碧海蓝天》中,吕克·贝松就显示出他对大制作和宏大场面的迷恋与追求。从《第五元素》和《圣女贞德》开始,贝松日渐游离他过去所从属的那种电影形态,将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不仅在类型方式上玩尽花招,还在制作成本上不断升级,这也许就是贝松在本国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而此时的好莱坞也开始在世界各国招兵买马,其首选就是吴宇森和吕克·贝松。贝松法国式的浪漫风情以及吴宇森东方味的英雄情结倍受好莱坞的青睬与模仿。贝松最终用《第五元素》和《圣女贞德》证明了娱乐大片不是好莱坞的专利,法国人不仅能制造低成本、小制作的艺术电影,还能生产在全球盈利的商业巨片,一个法国人可以在美国的地盘上“与他们相抗衡”。今天的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样,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他看作和斯皮尔伯格同一类型的商业片大导演,但殊不知贝松能够走到今天,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作为第一部高成本的欧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时候,开始票房并不令人乐观,看惯了艺术影片的法国观众和受到好莱坞商业大片熏陶的美国观众并不抱有太多的兴趣。影评人的反映也是贬大于褒,影片最为致命之处还在于它高达1亿美元的巨额成本。但是奇迹出现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预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几个主要西方国家广泛放映,影片是大赚了一笔,但是评论界对贝松和这部影片依旧低调处理。
吕克·贝松并不因为这些评价动摇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国人和美国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圣女贞德》选取了历史和现实,民族和国际的恰当交融,拍完之后好评如潮。圣女贞德是法国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传说。有关圣女贞德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他们分别是:德莱叶导演的为电影默片时代划上精彩句号的《圣女贞德受难记》;布莱松导演的极度忠实于宗教情节和原审判材料的《圣女贞德受难》;吕克·贝松耗时三年拍摄的史诗性巨片《圣女贞德》。
布莱松的《圣女贞德受骓》仅仅截取了贞德受审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历史的真实瞬间。而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则展示了波澜壮阔的英法百年战争和贞德作为一个少女和法兰西战士的浪漫情怀。和布莱松一样,吕克·贝松也是法国影坛一位孤独的探索者,也许这是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法国导演的唯一相同之处。也许正是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们同样偏爱贞德这个历史人物,只不过他们诠释历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吕克·贝松的导演手记里我们看到贝松对贞德的评价:贞德是我们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纯真之间捕捉到的东西,又在她的时代失去,正像我们在自己的时代所失去的一样。贝松在这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独到思考:“难道人类的思想必得沿着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发现隐藏在邪恶背后的善良吗?”
吕克·贝松这位影坛孤独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业巨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历史和生命的终极认识,触摸到他作为一名法兰西战士的心路历程。无论是《碧海蓝天》中的杰克,是《杀手莱昂》中的杀手,还是《圣女贞德》中贞德,我们都会感到:这就是吕克·贝松。

⑼ 戈达尔所说的“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句话应该如何看待

在我个人看来,阿巴斯的作品大多数都很闷,而且是从头到尾都闷,没有太多戏剧化的冲突,没有大场面、激烈的动作戏、香艳的情景,摒弃了很多外在的让人兴州没烂奋的电影元素。但他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普遍的情感,是一个在平静和沉默中释放力量的电影哲人。如果你没有一颗平静安宁的心,可能会难以忍受他作品的风格。但是如果你真的进入了他的作品,你会被他的魅力深深折服,你会发现,阿巴斯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师,而中国内地,甚至无一可以比肩。

怎么样?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给我留言点赞哦~

⑽ 雅克德米的电影风格怎么样,如何评价他的风格

在我看来,雅克·德米的电影风格独树一帜。

雅克·德米(Jacques Demy),1931年6月5日生于法国南特,法国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有《卢瓦河谷的木鞋匠》《萝拉》《瑟堡的雨伞》《柳媚花娇》《模型商店》 《怀孕的男人》 《二十六日的三个预定位》 等。

雅克·德米的电影故事性很强。电影中的音乐、画面极具视觉上的冲击力 。雅克·德米的大多数电影作品都充满了街头艺人,仙女,工人,奇怪的双胞胎,充满幻想的艺术家或卖电视机的商贩。

文章结束了,大家都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大家留言点赞转发啊!

阅读全文

与一句话评价法国电影艺术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