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大瘟疫电影分别是哪几部
01、《鼠疫》
作者:(法) 加缪著 刘方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推荐理由:
阿尔贝·加缪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鼠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
该书作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除此之外其他三本荣获诺贝尔文学也值得收藏,分别是:1958年,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1970年,索尔仁尼琴,《癌病楼》;1982年,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三本书也是荣获诺奖的。
02、《大流感》
作者:(美)约翰·M·巴里 钟扬等译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推荐理由: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最新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二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
《大流感》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本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03、《丁庄梦》
作者:阎连科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推荐理由:
《丁庄梦》是由作家阎连科于2006年推出的中国第一部抒写艾滋病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中原地区曾经发生的艾滋病蔓延为背景,着力描写当一群农民突然被抛入艾滋病蔓延、死者无数的窘境时的所作所为,充分揭示绝境中形形色色的人性。
小说在写作风格上既有现实主义的纪实描写,又有奇谲惊人的梦幻想象,亦真亦幻,既触目惊心,又警世感人。
艾滋病是当今威胁人类最大的传染疾病,关注艾滋病问题,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命运、乃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也是我们今天不容逃避的严峻现实。
04、《上帝的跳蚤》
作者:王哲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推荐理由:
全书分为四章,分别围绕鼠疫杆菌、天花病毒、流感病毒和艾滋病毒这四种烈性微生物对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几个不同的侧面阐述微生物这个肉眼看不见的翻云覆雨手是如何改变、推动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人类历史的。
本书作者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毕业后从事艾滋病基础和流行病学研究,后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继续从事艾滋病研究。
05、《国士无双伍连德》
作者:王哲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推荐理由:
伍连德是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现人科学家中第一位为世界所推崇者。自1907年从南洋归国服务,30年间始终为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其一生丰富多彩、曲折坎坷,是从晚清到民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尤其是在1911年东三省大鼠疫流行时,伍连德临危受命,领导了一场由中国人主导的国际防疫行动,成功地扑灭了数百年不遇的大瘟疫。本书试图从大历史的角度,通过伍连德这个人物来展现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奇进程。
② 加缪全集 全四册怎么样
多么感谢上帝同时给了我书籍和黑夜,当然,还有眼泪。我一点也不想隐瞒我的真实感受:读《第一个人》的时候,我哭了很多次,有时是眼泪自己就悄无声息地流下来,有时是发自胸腔的悲恸,那是一种窒息的痛——也许这仅仅是因为头脑一时发热造成的软弱行为吧,不过还是加缪的女儿善解人意:“那些没有这类体验的人将很难理解这一点。”你可以说,这种爱好只是出于一种任性,缺乏辨证,缺乏说服力,但这正合我心意,因我并不想推荐你一定要去看这本书,尤其是当你迷恋于各种各样的表现技巧以及天花乱坠的自我时。 我想,我是一个影子,是天上那个人的影子。在宁静蓝色的梦幻当中,我们额头相碰,双手相牵。一种主观的、悲天悯人的、浪漫主义情感在我头脑里产生,而且前所未有的强烈。我感觉,我曾经就生活在那里(阿尔及利亚),我了解书里的一切:山坡上的风,以及生活本来的样子。 《第一个人》是加缪未完成的作品,连1/3都不到,从雅克(或者直接说加缪)的出生到他上中学,并成为学校足球队正式的守门员(不到15岁)。在戏剧卷里有一张加缪十四岁时的照片,一个词:美艳不可方物。衣着体面,丝毫看不出潦倒的窘态,正如他的小学老师热尔曼先生说的那样:“这是对你妈妈最好的赞誉”——我的小加缪!我亲爱的小家伙!相貌多年保持不变,尤其是那双眼。 ……看完雅克与热尔曼老师的两封通信后,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因为爱,因为《第一个人》没有下文,因为加缪,也因为自己——看不到了,圣奥迪尔修道院的寄宿女生们,雅克和皮埃尔经历的最深刻激情。看不到了,一如拼命离我远去的骄傲的青春……Never More,Never More,Never More,想起那只叫“Never More”的乌鸦,以及一个重复着问乌鸦叫什么的人。 PS:在小说卷总序部分,提到加缪在戏剧创创作与戏剧编导方面也野心勃勃,甚至对演电影也兴致颇高。杜拉斯的著名小说《琴声如声》(《琴声如诉》)由布鲁克执导搬上银幕之前,杜拉斯、让娜·莫罗都同意由加缪出演男主角,加缪也欣然同意,只是因为《第一个人》的写作进度与电影拍摄的档期有矛盾,男主角才由保罗·贝尔蒙多代替出演——禁不住地浮想联翩……唉,当时的法国!!
③ 谈谈加缪《局外人》中“我”的生活态度
没有吧。我觉得第一加缪的态度不代表法国人的态度啊。第二法国虽然有很多弊病,也不能说完全是颓废和狭隘吧。
好多年前看的这本书,都快忘了。不过,在残存的记忆里,加缪的局外人的我,其实并不是很另类的。世界上有不少人就是这样活着的。由于他对生活的根本价值或者说人的内在自我价值存疑,并且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所以,对客观的外在的世界也有点漠不关心,逆来顺受的感觉。加缪只不过用了有点冷漠的夸张地笔调去写他罢了。他对他妈还有几个朋友并不是没有感情,而只是认为表达感情没有什么必要,反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人的生命也总是这样或那样的被过掉,最后是没法避免的死亡。他杀阿拉伯人的时候也没考虑什么后果,完全是凭着感觉,到了这种情况,就作出了这种行为。没有特别多特别复杂的思考。所以其实他跟萨特的存在主义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虽然在世界的“荒谬''上有类似之处,不过自由选择权好像并没有被特别的强调。小说里只是讲了他对世界发生的事情和他人,尤其是法官为代表的那些人,没办法真正的理解,导致他跟现实社会好像是格格不入。写这本书的加缪,我觉得还是有些悲观的,但又有几个作家不是这样的呢?
现实当中,又有几个人对生活的意义真的大彻大悟了呢。听哲学课的时候,看小说的时候,跟别人交谈的时候,仿佛偶尔能闪现一两个突然降临的火花,然后感觉好像理解了一些东西。不过,这种现象一是短暂,二是多变。也正是因为不能持久所以才产生变化。所以怎么对待生活真的不是现在讲了以后就一定能贯彻的,说了也只是一时之言。而且生活态度是受生活本身影响的,只有一切全部都十分顺利的时候,大多数人才愿意真的投入到生活里去,努力打拚啊,对一切都很起劲。不过,时间久了,事情平淡了,或者有些事情发生让人手足无措了,这个时候就没办法找到你做一切事情的基础,找不到真正的价值所在,就没办法起劲,只能所谓的随波逐流了。好一点的情况,就是找一些替代品。一些自己的兴趣啊,或者是自己认为值得为之奋斗或者投入的事情。并且说服自己这些事情是有价值的,因此自己的存在也有价值。
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自己不要变成局外人的主人公,试图活得更积极,更自主。但同样这些人在心里的深处还是有怀疑,有痛苦,怕“反正到头全是空”。不过这个问题除了宗教(在某种层面解决了),仿佛一直也没有彻底的解决之道。
④ 加缪的小说《鼠疫》拍成电影了吗
拍成同名电影了,1992年上映。
⑤ 加缪名言人生的意义
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看他在关键时刻的行动。
二、幻想的天性富有永远年轻的秘密。
三、通过同情去理解并且经受别人的痛苦,自己也会内心丰富。
四、同情是两面有刃的利刀,不会使用的人最好别动手。
五、一个人的同情要善加控制,否则比冷淡无情更有害得多。
杜拉斯
法国作家、电影编导
一、当我越写,我就越不存在。我不能走出来,我迷失在文里。
二、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会是个妓女。
三、写作时走向死亡、身处死亡之中。
四、杜拉斯,我烦透你了。
五、她爱的不是你身上的某一种品格,她爱的只是你。
加缪
法国作家、哲学家
一、多少人犯下罪行仅仅是因为不能忍受邪恶。
二、奴隶开始要求正义,但最终要求王国。
三、什么是著名的人呢?就是已经不需要名字的人。其他人的姓名对其个人有着固定的意义。
四、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五、人生越没有意义越值得过。
六、人有时候应该在与困难的较量中显出自己的本色。
七、人心有一种恼人的倾向,即把压倒它的东西称作命运。
八、最大的罪孽是肤浅。
九、真正的艺术家什么也不蔑视,他们迫使自己去理解,而不是去评判
福克纳
美国作家
一、我是一个业余作家,不是文人。
二、当想象的魔鬼附体时,唯一能做的事是把它写出来。
三、一个作家在开始写作之前,他必须有另一种职业维持他的生活;如果他全然不在乎怎样生活,他就得成为一个流浪汉。
四、商业上的成功并不一定损害一个真正作家的作品。
五、艺术家并不重要,只有他创造的艺术品才是重要的。
六、他必须对自己写的东西永不感到满足,已经写出的东西永远不如可能写得好。要富于幻想,要想得比你做得更高。不要总想比你的同代人或前人写得好,而要时刻想着要比你自己已写的东西更好。
七、作家只对他的艺术负责。好的作家是无情的。作家心中有一个梦。这梦使他痛苦,必须把它排除。
八、没有任何东西能毁掉一个好的作家。能够改变好的作家的只有死亡。
九、一个作家需
⑥ 阿尔贝.加缪 "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
多余人?抑或理性的人?--谈谈加缪的《局外人》
郭宏安
翻开加缪的《局外人》,劈头就看见这么一句:“今天,妈妈死了。”紧接着就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一折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已像石子投入水中,生出第一圈涟漪……
《局外人》的第一句话实在是很不平常的。“妈妈……”,这样亲昵的口吻分明只会出自孩子的口中,成年人多半要说“母亲……”的。然而说话人恰恰不是孩子,而是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他在临刑前,以一种极冷静极枯涩、却又不乏幽默、有时还带点激情的口吻讲述他那极单调极平淡、却又不乏欢乐、有时还带点偶然的生活,直讲到被不明不白地判了死刑。默而索不说“母亲”而说“妈妈”,这首先就让我们感动,凄凄然有动于中。我们会想:他在内心深处该是对母亲蕴藏着多么温柔多么纯真的感情啊!
然而他竟没有哭!不惟接到通知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就是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哭,而且他还在母亲的棺材(他居然没有要求打开棺材再看看母亲!)面前抽烟、喝咖啡……我们不禁要愤然了:一个人在母亲下葬时不哭,他还算得是人吗?更有甚者,他竟在此后的第二天,就去海滨游泳,和女友一起去看滑稽影片,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这时,我们几乎不能不怀疑他对母亲的感情了。也许我们先前的感动会悄悄地溜走,然而竟没有。默而索不单是令我们凄然、愤然,他尤其让我们感到愕然:名声不好的邻居要惩罚自己的情妇,求他帮助写一封信,他竟答应了,觉得“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老板建议他去巴黎开设一个办事处,他竟没有表示什么热情,虽然他“并不愿意使他不快”。对按理说人人向往的巴黎,他竟有这样的评价:“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玛丽要跟他结婚,他说“怎么样都行”,要一定让他说是否爱她,他竟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他迷迷糊糊地杀了人,对法庭上的辩论漠然置之,却有兴趣断定自己的辩护律师的“才华大大不如检察官的”。就在临刑的前夜,他觉醒了:“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他“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他居然感到他“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他似乎还嫌人们惊讶得不够,接着又说:“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这是《局外人》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一句很不平常的话。
以很不平常的话开头,以很不平常的话结尾,使《局外人》成为一本于平淡中见深度、从枯涩中出哲理的很不平常的书。我们的凄然,我们的愤然,我们的愕然,使我们不能不想一想:这位默而索究竟是何等样人。奇人?怪人?抑或是常人?多余人?畸形人?抑或是明白人?
有人说他是白痴。从他生活态度的萎靡消极,从他对人对事的反应的机械迟钝,从他对周围人们遵奉的价值观念的无动于衷,从他对本能的、即刻的肉体满足的强烈要求,从这些方面看,他确乎有些是。然而,他知道别人都为他失去母亲难过。他惟恐养老院院长因他将母亲送进养老院而责怪他,对于能否在母亲的棺材前抽烟也曾有过犹豫。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并且不乏判断力,例如他从那些看过电影回来的“年轻人的举动比平时更坚决”,推断出“他们刚才看的是一部冒险片子”。他尤其对太阳、大海、鲜花的香味等十分敏感。当神甫劝导他皈依上帝的时候,他可以揪住神甫的领子,把他内心深处的话、喜怒交进的强烈冲动,“劈头盖脸地朝他发泄出来”。这样一个敏感、清醒、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的人怎么可能是白痴呢?
有人说他是个野蛮人。怕也不尽然,或竟可以说似是而非。在法国作家的笔下曾经多次出现过野蛮人或远离人类文明的化外之人的形象。他们纯朴善良,弃圣绝智,无知无识,不知有欺诈,亦不知有善恶,若一旦有机会进入文明社会,其结果不是逃离便是堕落。他们无例外地成为作家们歌颂的对象,如蒙田、卢梭、夏多布里昂等。默而索只有一点和他们相像,即对文明社会格格不入,而对阳光、大海、清凉的夏夜却如鱼得水,或者说“肉体上的需要常常使我的感情混乱”。然而默而索并非生活在北美印第安人的部落里,他是法国人,是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首府阿尔及尔的一家船运公司的职员。他还读过大学!只此一端就使他不但成不了野蛮人,怕连个平头百姓也做不得,他有文化,可以给同伴解释电影的内容,可以帮助邻居写相当微妙的信。他还读报!而读报,按加缪(或他的人物克拉芒斯)的说法,是现代人的两大特点之一,另一个特点是通奸(见《堕落》)。因此,默而索之自绝于乃至见弃于人类社会,显然不是由于野蛮人的原因所致。他曾经有过符合人类社会的价值标准的“雄心大志”,他对违反传统行为模式的举措经常有一种过失感,但他终于认识到这一切都“无所谓”,并不能改变生活。这样一个有意识地拒绝文明社会的人怎么可能是野蛮人呢?
有人说他是“一个比一般人缺乏理性的人”。那么,一般人的理性是什么呢?无非是认可并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念,如感情,爱情,事业上的抱负,对地位和金钱的追求,对于过失的悔恨,以及信仰上帝等等;无非是遵循习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如母亲下葬时要痛哭流涕,娶一个女人时要说“爱她”,在法庭上要寻求有利于自己的辩护,在神甫面前要虔诚谦卑等等。然而默而索恰恰是拒绝传统的价值观念,对由习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不以为然。他不想说谎,而不说谎不单是不说假话,也包括了不夸大其辞。他“不说废话”,而加缪认为:“男人的丈夫气概并不体现于言辞,而是体现于沉默。”他被判死刑后,曾经进行过那么复杂微妙的思索,甚至在想象中“改革了刑罚制度”。他对神甫的信仰作出过最严厉的判断:‘他的任何确信无疑,都抵不上一根女人的头发。”他对人类的处境作出了“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悲观概括,这样的人,难道可以说是“一个比一般人缺乏理性的人’鸣?
默而索既非白痴,又非野蛮人,更不是一个比一般人缺乏理性的人。他是一个有着正常的理智的清醒的人。然而他却不见容于这个世界。为什么?因为他杀了人。检察官指控:“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诚然,默而索埋葬母亲时没有哭,难道说他这就犯下了死罪吗?从习俗的角度看,表示悲痛只有哭泣,别无他途。死了人总是要哭的,连器具也有叫哭丧棒的,不独死者亲属哭,甚至可以雇人来哭,中国有,甚至科西嘉也有,如高龙巴。这种由习俗规定的行为模式,是生活在社会中、并与社会合拍的人所必须遵守的。从这个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的要求来看,默而索之不哭便被看成了禽兽的行为,为人类社会所不容。
当然,法律不会这样愚蠢,径直将“不哭”判为弑母,它总要寻出“正当”的理由来要一个人的脑袋。这理由在默而索身上恰好有一个:他杀了人。我们从旁观者的立场看,默而索杀人实在是出于正当防卫的动机,只不过是他“因为太阳”(而他是那样地喜欢太阳)而判断失误,使正当防卫的可辩护性大大地打了折扣。尤其是辩护律师的“才华大大不如检察官”,从“以习俗的观点探索灵魂”这一共同立场出发,他的所谓“正经人,一个正派的职员,不知疲倦,忠于雇主,受到大家的爱戴,同情他人的痛苦”之类的辩护,自然抵挡不住检察官的“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的指控。从法律的观点看,检察官的指控无懈可击,律师的辩护软弱无力,默而索必死无疑。但从解除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和传统行为模式的制约的人性的观点看,默而索实在并没有多少可以指责的地方。他没有哭死去的母亲,但心里是爱她的,并曾努力去理解她。他“大概不爱”而愿娶玛丽,是因为他觉得人人挂在嘴上的“爱”并不说明什么。他对职务的升迁不感兴趣,是因为他觉得那并不能改变生活,而且他是曾经有过但后来抛弃了所谓“雄』心大志”。他拒绝接见神甫,是因为他觉得“未来的生活”并不比他以往的生活“更真实”。然而社会为了自身的安定恰恰要求它的成员信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否则,一个人的灵魂就会变成一片荒漠,令检察官先生们“仔细探索”而“一无所获”;就会“变成连整个社会也可能陷进去的深渊”,令检察官先生们“意识到某种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此,站在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的立场,量刑的标准其实并不在罪行的轻重,而在它对社会秩序的威胁程度,而所谓威胁程度,则全在于检察官一类人的眼力。法律的这种荒唐实在并非没有来由的。
加缪曾经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近乎可笑的说法隐藏着一个十分严酷的逻辑:任何违反社会的基本法则的人必将受到社会的惩罚。这个社会需要和它一致的人,背弃它或反抗它的人都在惩处之列,都有可能让检察官先生说:“我向你们要这个人的脑袋……”默而索的脑袋诚然是被他要了去:社会抛弃了他,然而,默而索宣布:“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这时,不是可以说是他抛弃了社会吗?谁也不会想到默而索会有这样的宣告,然而这正是他的觉醒,他认识到了人与世界的分裂,他完成了荒诞的旅程的第一阶段。
我们终于说到了“荒诞”。谈《局外人》而不谈荒诞,就如同谈萨特的《恶心》而不谈存在主义。加缪写过以论荒诞为主旨的长篇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神话》。事实上,人们的确是常常用《西绪福斯神话》来解释《局外人》,而开此先例的正是萨特。他最早把这两本书联系在一起,认定《局外人》是“荒诞的证明”,是一本“关于荒诞和反对荒诞的书”。我们读一读《西绪福斯神话》,就会知道,萨特的评论的确是切中肯失的。加缪在这本书中列举了荒诞的种种表现,例如: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怀有希望的精神和使之失望的世界之间的分裂;肉体的需要对于使之趋于死亡的时间的反抗;世界本身所具有的、使人的理解成为不可能的那种厚度和陌生性;人对人本身所散发出的非人性感到的不适及其堕落,等等。由于发现了“荒诞”,默而索的消极、冷漠、无动于衷、执着于瞬间的人生等等顿时具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小说于是从哲学上得到了阐明。当加缪指出,“荒诞的人”就是“那个不否认永恒、但也不为永恒做任何事情的人”的时候,我们是不难想到默而索的。尤其是当加缪指出“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的时候,我们更会一下子想到默而索的。“荒诞的人”就是“局外人”,“局外人”就是具有“清醒的理性的人”,因为“荒诞,就是确认自己的界限的清醒的理性。”于是,人们把默而索视为西绪福斯的兄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当然,萨特评论的权威性,也由于得到了加缪的主观意图的印证,而更加深入人心。加缪在1941年2月ZI日的一则手记中写道:“完成《神话》。三个‘荒诞’到此结束。”我们知道这三个“荒诞”指的是: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神话》,小说《局外人》和剧本《卡利古拉》。三者之间的关系于此可见。这种三扇屏式的组合似乎是加缪偏爱的一种形式,例如哲学随笔《反抗者》、小说《鼠疫》和剧本《正义者》。这是后话,不及细论。
阅读《西绪福斯神话》,固然有助于我们理解《局外人》,但是,如果《西绪福斯神话》对于《局外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理解的帮助,而且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想这并不是作为小说的《局外人》的一种荣幸,而只能是它的一大缺欠,因为这说明,《局外人》作为小说来说不是一个生气灌注的自足的整体,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哲学观念的图解罢了。幸好事实并非如此。《局外人》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它以自身的独立的存在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所以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是因为它迫使我们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世界是晦涩的,还是清晰的?是合乎理性的,还是不可理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和谐一致的,还是分裂矛盾的?默而索不仅是一个有着健全的理智的人,而且还是个明白人,他用自己的遭遇回答了这些问题,而他最后拒绝进入神甫的世界更是标志着一种觉醒:他认识到,“未来的生活并不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实”。默而索是固执的,不妥协的。他追求一种真理,虽死而不悔。这真理就是真实地生活。加缪在为美国版《局外人》写的序言中说:“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我想这话是不错的。我们甚至可以说默而索是一位智者,因为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写道:“如果智者一词可以用于那种靠己之所有而不把希望寄托在己之所无来生活的人的话,那么这些人就是智者。”默而索显然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他要“义无反顾地生活”,“尽其可能地生活”,相信“地上的火焰抵得上天上的芬芳”,因此,他声称自己过去和现在都是幸福的,这虽然让人感到惊讶,却并不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加缪认为:“幸福和荒诞是同一块土地上的两个儿子”,幸福可以“产生于荒诞的发现”。当然,默而索是在监狱里获得荒诞感的,在此之前,他是生活在荒诞之中而浑然不觉,是一声枪响惊醒了他,是临近的死亡使他感觉到对于生的依恋。于是,默而索成了荒诞的人。局外人就是荒诞的人,像那无休止地滚动巨石的西绪福斯一样,敢于用轻蔑战胜悲惨的命运。而加缪说:“应该设想,西绪福斯是幸福的。”
《局外人》的读者可以不知道默而索什么模样,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但他们不可能不记住他,不可能不在许多场合想到他。默而索将像幽灵一样,在许多国家里游荡,在许多读者的脑海里游荡。如果说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人际关系变了,那他们可以记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或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在法国或类似的国家里,有那么一个默而索……
⑦ 局外人所讲述的故事
局外人3已经出了~~(书)我看过了~~结局很惨的!~~雪儿自杀,伊湛生不如死的活着,天空失忆了,和洪世珍在一起```````````````一切都是那个蛇蝎贵人(伊湛的妈妈)搞的~~自从包括云影和江竹原出事以来都是她搞的鬼,为的只是钱!!!!!反正结局是很惨的~~~看的我不忍心看下去了~~~~~~~55555555555555555555
但是下面这些全不是真的,请大家别相信!!
--------------------------------------------------------------------------------
2月18号
淘迷热线:010-63370062
据可靠情报:局外人3内容:第2部看过的朋友知道云影死了是吧?其实云影在并没有死!是他大哥骗他们的!她和云影是孪生姐妹,但是当年雪的妈妈因为家族利益的关系被对方偷偷的抱走了一个孩子那个人就是云影,云影得了白血病不得不离开天空,因为她宁愿天空恨她也不愿意让她接受他得病死去的原因,于是他跟竹原编造了这个谎言(竹原是真的爱云影的)天空了解事情真相后左右为难,这个结局在我看来很悲,尹湛最后死了~雪捐了骨髓给云影把他的病治好了云影出国上学了,天空跟雪在一起了
尹湛的死是因为尹湛的妈妈为了阻止天空继承家业!所以要害天空,他妈妈利用雪理逼天空放弃家业!天空根本不想继承家业只想跟雪理在一起,可是一个喜欢尹湛的女孩子(美惠)为了得到尹湛的爱绑架了韩雪,尹湛为了救韩雪受伤了,住了医院当时需要给尹湛输血可是血库没有了那个型号的了天空去了要求献血给尹湛,可是他们的血型竟然是不一样的!!尹湛不是爷爷的亲生儿子~~~~~~
⑧ 电影《远离人迹》改编自什么小说作者是谁
该片改编自1957年加缪的小说集《流放与王国》中的短篇小说《来客》,讲述了1954年,一股叛乱的力量在山谷里滋长,两个男人不顾一切地在阿尔及利亚山脉间逃亡,同时也为赢回自由而战斗的故事。导演大卫·奥霍芬将原著短篇进行了时空向度上的双向延展,大肆删减了宪兵角色,改编成为一个颇具西部片气质的逃亡双雄故事。
⑨ 《The Outsiders》 作者S.E.Hinton
1、the outsiders 中文名称:小教父 别名:局外人/被摒弃的人
2、电影——剧情简介:《局外人》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执导的剧情 犯罪类美国电影。由Matt Dillon,Ralph Macchio主。影片讲述了60年代的塔尔萨城,城里的学生分属于南北两个帮派(Socs and Greasers)。南帮(Socs)的成员主要是住在城南的中产阶级学生,而住在贫民区的出身贫寒的学生则属于北帮(Greasers)。南北两帮的人都瞧对方不顺眼,双方积怨颇深,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波尼博伊(Ponyboy Curtis)是个孤儿,14岁,他和16岁的约翰尼(Johnnycade),还有比他们年龄稍大的达拉斯(Dallas,简称Dally)属于北帮Greasers。
文学——《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局外人》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开始,以“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结束。小说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莫尔索。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整本书的结尾也是书的开头,"When I stepped out into the bright sunlight from the darkness of the movie house, I had only two things on my mind: Paul Newman and a ride home..." (翻译:”当我从电影院的黑暗走到明亮的阳光下,我的脑里只有两件事:保罗·纽曼和回家。。。“)
3、作者介绍: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局外人》与同年发表的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曾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加缪的文笔简洁、明快、朴实,他的文学作品总是同时蕴含着哲学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艺术家的强烈激情。其哲学和文学作品对后期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影响很大。评论家认为加缪的作品体现了适应工业时代要求的新人道主义精神。萨特说他在一个把现实主义当作金牛膜拜的时代里,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