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法国的电影诗人

法国的电影诗人

发布时间:2023-06-11 08:54:39

Ⅰ 阿贝尔·冈斯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物生平

法国电影导演、演员、诗人、作家和哲学家。早年研读了大量哲学著作。1911年前后,选择电影作为谋生之道,成为编剧和演员。写过《祖父的犯罪》、《蒙娜丽莎哀史》等剧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以拍摄宣传片开始其导演生涯。成名作是1919年摄制的《我控诉》,影片表现战死的士兵从坟墓里站起来,同时使用叠印手法,表现古罗马时期高卢名将在战壕里出现、引导士兵走向胜利。这种天真的描写显示出一种真诚的魅力。1922年完成的《车轮》,证明了他是当时法国惟一的一个具有强烈表现力,并能将鲜花和泥沙一起带到一种富于抒情味的气氛中去的电影家。影片对人物的环境采取了一种直觉多于设计的描写方法。社会性背景的真实表现和形式探索的成功,使他取得了从影以来的最高成就。创作《拿破仑传》(1927)时,集中了最优秀的摄影师、美工师、演员和其他技术人员,足足进行了4年,还变革了技术,制造了一些从未见过的摄影机和镜头。为了将该片的某些部分扩大到像壁画一样的效果来放映,他使用了一种三面银幕来打破白色长方形银幕的单调,此时,是在宽银幕电影出现之前的30年。影片虽然没有获得成功,却为电影表现开辟了新的道路。30年代以后,他回到拍摄中小型文艺片的老路上来。直到1960年,才拍摄了一部与他的盛名相符的战争巨片《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在完成喜剧片《西哈诺迎战达塔尼昂》(1962)后,他默默地离开了电影界,至多偶尔为电视台拍片。冈斯曾写过一些探讨电影艺术和技术的理论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有《画面的时代到来了》和《棱镜》。鉴于他在电影技术方面有过不少发明创造和对法国电影发展所做出的贡献,1954年他荣获"国际发明奖"和"法国电影恺撒荣誉奖"(1980) 。

1915年开始摄制故事片:《阿克尔堡的悲剧》,《司特拉斯公司》,《杜普博士的疯狂》,《十点钟之谜》,《美的源泉》,《清好峭壁上的狂人》,《潜望镜》,《波涛的故事》。

1916年:《帕迪的英雄气概》,《司特拉斯公司》,《废墟之花》,《红胡子》(分集影片),《毒瓦斯》,《生活的权利》,《死亡地带》。

1917年:《哀痛的母亲》。

1918年:《第十交响乐》。

1919年:《我控诉》。

1922年:《车轮》。

1927年:《拿破仑传》。

1931年:《世界末日》。

1932年:《哀痛的母亲》。

1934年:《茶花女》。

1935年:《吕克莱斯·波尔齐亚》,《杰罗姆·贝罗》。

1936年:《贝多芬的不朽情史》。

1937年:《我控诉》,《拐骗妇女的人》,《铁工厂老板》。

1939年:《路易丝》。

1940年:《失乐园》。

1941年:《盲目的维纳斯》。

1943年:《弗拉卡斯上尉》。

1953年:《七月十四日》("多面景"短片)。

1955年:《内斯尔炮塔》。

1957年:放映"大银幕"电影,将《拿破仑传》与《我控诉》以及几部"多面景"短片改成三面银幕的立体电影。

1960年:《奥斯特里茨战役》。扰亩

1963年:《西拉诺迎战达塔·尼昂缓正森》。

1966年:《玛丽·杜多尔》(电视片)。

作品年表

作为导演

Bonaparte et la révolution (1971)

Valmy (1967)

Marie Tudor (1966)

Cyrano et d'Artagnan (1964)

决战奥斯特里兹 (1960)

奈斯尔之塔 (1955)

Le Capitaine Fracasse (1943)

Vénus aveugle (1941)

失去的天堂 (1940)

露薏斯 (1939)

我控诉 (1938)

贝多芬传 (1936)

Lucrèce Bia (1935)

Napoléon Bonaparte (1935)

Le roman d'un jeune homme pauvre (1935)

End of the World (1934)

Poliche (1934)

La dame aux camélias (1934)

La Fin monde (1931)

拿破仑 (1927)

救命! (1924)

铁路的白蔷薇 (1923)

我控诉 (1919)

第十交响乐 (1918)

红胡子 (1917)

哀痛的母亲 (1917)

Les Gaz Mortels (1916)

杜普博士的疯狂 (1915)

Strass et Compagnie (1915)

作为编剧

Bonaparte et la révolution (1971)

Marie Tudor (1966)

Cyrano et d'Artagnan (1964)

决战奥斯特里兹 (1960)

奈斯尔之塔 (1955)

玛戈王后 (1954)

Le Capitaine Fracasse (1943)

Vénus aveugle (1941)

失去的天堂 (1940)

露薏斯 (1939)

我控诉 (1938)

贝多芬传 (1936)

Lucrèce Bia (1935)

Napoléon Bonaparte (1935)

Le roman d'un jeune homme pauvre (1935)

Poliche (1934)

La dame aux camélias (1934)

La Fin monde (1931)

拿破仑在圣赫伦那岛 (1929)

拿破仑 (1927)

救命! (1924)

铁路的白蔷薇 (1923)

我控诉 (1919)

第十交响乐 (1918)

红胡子 (1917)

哀痛的母亲 (1917)

杜普博士的疯狂 (1915)

Strass et Compagnie (1915)

The End of Paganini (1910)

作为演员

Napoléon Bonaparte (1935)

End of the World (1934)

La Fin monde (1931)

厄舍古厦的倒塌 (1928)

拿破仑 (1927)

作为剪辑

Bonaparte et la révolution (1971)

Napoléon Bonaparte (1935)

拿破仑 (1927)

铁路的白蔷薇 (1923)

我控诉 (1919)

作为制片

Valmy (1967)

La dame aux camélias (1934)

救命! (1924)

铁路的白蔷薇 (1923)

Ⅱ 法国电影《幻灭》是讲述了一个什么背景下的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严冬,法国空军马雷夏尔中尉和博瓦尔迪上尉在空战中成了德军的俘虏。在被押送进俘虏营前,他俩在德国空军的一个前线指挥部里认识了一个名叫冯?劳芬斯坦的德国空军军官。冯?劳芬斯坦出身贵族家庭,衣着整洁,态度傲慢。他发现博瓦尔迪也是贵族后裔,在战前的巴黎社交场合有不少共同的熟人,立即另眼相看。他对原为机械工人的马雷夏尔则不屑一顾。

在德军指挥部里,法国俘虏受到了友好招待,因为这里的德国军官都厌恶战争,但好景不长,当地警察局很快就来拘捕了他俩,送往俘虏营。

在第21号俘虏军官营里关着法、英、俄、比等国的一群被俘军官。马雷夏尔和博瓦尔迪在这里结识了几个同房的伙伴:犹太资本家罗森塔尔、一个工程师、一个演员和一个教员。罗森塔尔家里有钱,经常有食物包裹寄来,他总是慷慨地与大家分享。工程师的专业是土地测量,他的专业知识使他成为挖地道潜逃的秘密计划的组织者。在马雷夏尔和博瓦尔迪来到之前,地道已接近完工。但就在他们准备出逃的前夕,全体战俘奉命转移。

在新的战俘营里,马雷夏尔和博瓦尔迪意外地与劳芬斯坦重逢。劳芬斯坦因在空战中受重伤,打坏了脊椎,不得不穿上钢丝马甲,退出了空军,调任战俘营的主管。劳芬斯坦欢迎他们的到来,但警告他们不要再策划潜逃。

在新的通铺房间里,他们又和罗森塔尔住在一起,罗森塔尔还像过去一样慷慨地与大家分享食物。新伙伴中有一个书呆子教授和一个好色的锁匠。安顿下来才几天,马雷夏尔、博瓦尔迪和罗森塔尔便又开始策划潜逃。他们仔细观察了地形,准备用被单编成绳子,从窗口吊下几十米高的陡壁,然后步行300多千米逃进瑞士。

绳子准备就绪后,博瓦尔迪提出他的具体出逃方案。他说,他将去买一些笛子分发给全营的人,组织大家于下午五点钟开一个音乐会。五分钟后,看守会来干涉,并把笛子全部没收。五点一刻,大家尽量利用一切能发声的东西,大吵大闹,大敲大打,结果必然是全体集合,这时由他负责断后,让他俩出逃。马雷夏尔和罗森塔尔为博瓦尔迪的自我牺牲精神大为感动。

一切按预定的步骤进行。当战俘们被集合在院子里时,突然又响起了笛子的声音。人们发现博瓦尔迪高高地站在围墙顶部的巡逻道上,吹着笛子。劳芬斯坦警告他必须立即下来,否则便要开枪。博瓦尔迪尽量拖延时间,劳芬斯坦开枪打死了他。当看守发现马雷夏尔和罗森塔尔失踪时,他俩已经逃出了战俘营。

罗森塔尔在中途扭了脚,无法赶路。马雷夏尔本来不喜欢他,气愤之下抛下了他,但很快又回来扶着他躲进一家农舍。农舍的女主人是个年轻寡妇,带着一个女儿独自生活。她冒着危险保护这两个外国人,使罗森塔尔有机会养好了伤。埃尔萨说她的丈夫和兄弟们全都死于战争,她憎恨战争。在他们患难与共的日子里,马雷夏尔和埃尔萨相爱了,然而,在圣诞过后的第二天,他们要出发了。马雷夏尔和埃尔萨虽然语言不通,但相信终有一天他们会在和平中重新团聚。

在漫天大雪中,马雷夏尔和罗森塔尔成功地越过边界,重获了自由。

Ⅲ 关于诗歌的电影

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死亡诗社

对于喜欢诗歌的朋友们来说,看著名诗人的诗集是很平常的事,而且他们的诗都能吟上首,这种方式也是对他们诗性的致敬。

免费直播鉴定平台,珠宝翡翠源头直销
广告
免费直播鉴定平台,珠宝翡翠源头直销
由于他们的影响力之大,不少著名诗人的经历都被拍摄成了电影,也包括其它一些题材的诗歌电影,比如下面介绍的第一部电影《死亡诗社》,几乎大部分人都看过。

下面读睡诗社(微信ID:dsszsjb)将20部经典电影整理分享给大家。

第一部:《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外文名Dead Poets Society,又译为春风化雨;暴雨骄阳,是由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以及罗伯特·肖恩·莱纳德主演的一部励志电影,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该片获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看过本片的人,对这场景应该记忆很深刻。

基丁老师讲课的风格相当帅气性感吧!

自我思考很重要,诗歌也一样。

真谛,有木有!

这部电影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反复回味。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模式化的教育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影片所讲述的不仅仅是这样的现实,更多的是反映出学生们对自主学习的向往,影片的结尾,导演将镜头从基丁的裤下穿过,看见了学生们骄傲地站在课桌上,这才是精神的胜利。

第二部:《明亮的星》

海报洋溢着爱情的温馨。

《明亮的星》是由简·坎皮恩执导,本·威士肖、艾比·考尼什主演的爱情片,于2009年11月6日在英国上映。该片以19世纪的英国为背景,讲述了天才诗人济慈和邻居芬妮·勃劳恩之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2009年,该片获得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明亮的星》是一部制作精良、镜头华丽、洋溢着英国田园风情的浪漫爱情片。

该片的特点是诗歌迷人、服装精致、画面唯美。

影片有冷暖色调的段落交替。

这些台词很美,很贴心,忽然想起了作家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情书。

《情书》

文/沈从文

一个白日带走了一点青春,

日子虽不能毁坏我印象里你所给我的光明,

却慢慢的使我不同了。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

永远不会老去,

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我想到这些,

我十分犹豫了。

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

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

用对自然倾心的眼,

反观人生。

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

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

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

我也安慰自己过,

我说: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第三部:《全蚀狂爱》

全蚀狂爱,又名心之全蚀

《全蚀狂爱》是由Capitol Films等公司出品,阿格涅丝卡·霍兰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大卫·休里斯等主演的传记电影。影片于1995年11月3日在美国上映。该片以19世纪的法国诗人兰波和魏尔兰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二人之间的同性恋故事。

小李子那时候相当年轻,也是小鲜肉一枚。

《全蚀狂爱》是以魏尔伦的视角来诠释他与兰波的爱情虐恋。

该片应该说对于整个历史、整个时代尤其人类精神的把握都非常大气。

让·尼古拉·阿蒂尔·兰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或译阿尔图尔·兰波、韩波、林包德,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第四部:《诗人与他的情人》

诗人与他的情人

《诗人与他的情人》是1994年上映的英国影片,由布赖恩 吉尔伯特执导,Miranda Richardson、 Willem Dafoe主演。 影片讲述了汤姆与薇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相遇,从而相识、相知、相爱,在他们相爱的日子里,薇芙对汤姆十分的好,让所有人羡慕,正因为这样激发了汤姆的工作热情。

由于该片,主演米兰达·理查森获1994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女演员。

豆瓣评分:7.9。评分也是比较高了。

第五部:《最后一站》

《最后一站》

《最后一站》是由迈克尔·霍夫曼导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海伦·米伦、詹姆斯·麦卡沃伊主演的影片。影片改编自杰伊·帕里尼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晚年托尔斯泰的精神饱受来自妻子索菲亚和他的大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的折磨。对自己艺术理想的追求、对简单纯朴生活的信仰,以及他自身的享乐主义人生态度时时刻刻让托尔斯泰陷于无所适从的境地。

最后一站——爱情与自我的拉巨战

影片取材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晚年生活,虽然有史实作为依据和资料,但是《最后一站》讲述的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虚构出来的爱情——实际上是两个爱情故事:一是托尔斯泰和妻子索菲亚的故事,二是两个托尔斯泰的信徒瓦伦汀(Valentin)和玛莎(Masha)的故事。在迈克尔·霍夫曼的指导下,整个影片呈现出了诗歌一般有韵律的节奏。

生命中如果拥有爱,那么爱中的人则要承受痛苦;如果没有爱,那么不爱之人将要经受生命的枯寂和矛盾,所以这个真实的故事显得复杂、矛盾和有趣,并且导演赋予了它真实的情感。

第六部:《石榴的颜色》

《石榴的颜色》海报

《石榴的颜色》是由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执导,Melkon Aleksanyan,Sofiko Chiaureli,L. Karamyan,G. Margary等联袂主演的一部剧情传记片。这部色彩鲜艳、民族风味浓重、宗教感仪式感极其强烈的影片,是前苏联“最后一位天才导演”帕拉杰诺夫著名的“诗电影”杰作之一。影片于1968年8月29日上映。

影片部分根据18世纪亚美尼亚诗人Savat Nova的生平拍摄,但更多地是以诗句代替了诗人的形象。全片几乎没有对白,主要是旁白和剧中人自言自语。

无法用文字概括该片的内容,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的方式诠释它。影片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精彩瞬间,电影语言的诗化、色彩的明艳、构图的奇特均衡、内容上的仪式感、宗教感和展现的民族传统文化,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脱俗、特立独行的品质。

第七部:《丹麦诗人》

《丹麦诗人》

《丹麦诗人》加拿大导演兼编剧Torill Kove自编自导的动画短片。影片于2006年2月15日在德国上映。该片荣获2007年第7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丹麦不愧是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国家。

《丹麦诗人》讲述的是片中叙述者父母的丹麦朋友的故事。他是位诗人,一天,由于缺乏灵感,他决定去挪威的一位女作家那寻求灵感。他的此举引发出一段爱情经历,也机缘巧合地促成了叙述者的父母。一段美丽的故事就在明亮的色彩中展现。

Ⅳ 《心之全蚀》:这人间如此残破,如同魏尔伦与兰波

《地狱一季》中写到: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眼里一片海,我却不肯蓝。

因为这本诗集,去看了讲述法国诗人兰波生平的传记电影《心之全蚀》,又译为《全蚀狂爱》。

实话说,这样旖旎艳俗的电影名着实没有令人看下去的欲望,但是,饰演兰波的演员是当时年仅21岁的莱昂纳多,颜值自不必说,小李子的确诠释得很到位,将天才兰波的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如同热带雨林疯长的植物般肆意妄为,疯狂却又充满柔情的生命。

让·尼古拉·阿蒂尔·兰波,1854年生于法国夏尔维勒,身上有着浪漫的法兰西血统,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然而世人冠以的这种种头衔,兰波本人并不领情接受。

兰波的人生如同他的写作,充满痛苦和压抑。他的文字敏感又疼痛,绚烂又诡谲,带着浓重的颓废质感,所描绘的介像充满幻觉,介于象征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之间,有太多的隐喻和超前。

兰波本身也是人间罕见的天才美少年,周身笼罩着纯洁的光晕,深不可测的眼睛里仿佛注入了一片海洋,碧蓝眼眸里又藏着大海的秘密。

正如魏尔伦第一次见到他时脑海里浮现的是: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仿佛什么都不懂。他像一个精灵,意气风发,纯良自由。

鲍勃·迪伦在他的歌曲《You're gonna make me lonesome when you go》里唱道:“这人间如此残破,如同魏尔伦与兰波”。这只是一个中肯的评价,正如兰波的一生。

1871年9月,17岁的兰波给刚结婚的26岁的魏尔伦寄去自己写的《醉舟》,很快得到了魏尔伦的赏识和回应,他手执魏尔伦的书信前往巴黎。

随后的日子里他们渐渐形影不离,无所不谈,追逐创作的灵感,唾弃世俗无才的诗人,为巴黎公社的失败举杯痛哭,他们成了深入灵魂的至交。

当我顺着无情河水顺流而下,

我感到纤夫已不再控制我的航向。

吵吵嚷嚷的红种人把他们捉去,

剥光了当靶子,钉在五彩桩上。

所有这些水手的命运,我不管它,

我只装运佛兰芒小麦、英国棉花。

当纤夫们的哭叫和喧闹消散,

河水让我随意漂流,无牵无挂。

我跑了一冬,不理会潮水汹涌

比不经心的孩子们还要冒失

我狂奔啊!连那些流动的岛屿

都没有遇过这般激越的震荡。

风暴祝福我在大海上苏醒,

我舞蹈着,比瓶塞子还轻,

在海浪——死者永恒的摇床上

一连十夜,绝不留恋信号灯的傻眼睛。

绿水渗透了我的杉木船壳,

清甜赛过孩子贪吃的酸苹果,

洗去了蓝的酒迹和呕吐的污迹,

冲掉了我的铁锚、我的舵。

从此,我就沉浸于大海的诗

海呀,泡满了星星,犹如乳汁;

吞噬蓝色的地平线,有时,苍白然而安逸,

一具沉思的尸体逐波而飘过,

这一片青蓝和荒诞、以及白日之火

辉映下的缓慢节奏,转眼被染了色

橙红的爱的霉斑在发酵、在发苦,

比酒精更强烈,比竖琴更辽阔。

我熟悉在电光下开裂的天空,

狂浪、激流、龙卷风;我熟悉黄昏

和象一群白鸽般振奋的黎明,

我还见过人们只能幻想的奇景!

我见过夕阳,被神秘的恐怖染黑,

闪耀着长长的紫色的凝辉,

照着海浪向远方滚去的微颤,

象照着古代戏剧里的合唱队!

我梦见绿的夜,在眩目的白雪中

一个吻缓缓地涨上大海的眼睛,

闻所未闻的液汁的循环,

磷光歌唱家的黄与蓝的觉醒!

我曾一连几个月把长浪追赶,

它冲击礁石,恰象疯狂的牛圈,

怎能设想玛丽亚们光明的脚

能驯服这哮喘的海洋的嘴脸!

我撞上了不可思议的佛洛里达,

那儿豹长着人皮,豹眼混杂于奇花,

那儿虹霓绷得紧紧,象根根缰绳

套着海平面下海蓝色的群马!

我见过发酵的沼泽,那捕鱼篓,

芦苇丛中沉睡着腐烂的巨兽;

风平浪静中骤然大水倾泻,

一片远景象瀑布般注入涡流!

我见过冰川、银太阳、火炭的天色,

珍珠浪、棕色的海底的搁浅险恶莫测,

那儿扭曲的树皮发出黑色的香味,

从树上落下被臭虫啮咬的巨蛇!

我真想给孩子们看看碧浪中的剑鱼,

那些金灿灿的鱼,会唱歌的鱼;

花的泡沫祝福我无锚而漂流,

语言难以形容的清风为我添翼。

大海环球各带的疲劳的受难者 ,

常用它的呜咽温柔地摇我入梦,

它向我举起暗的花束,透着黄的孔,

我就象女性似的跪下,静止不动。

象一座浮岛满载金黄眼珠的鸟,

我摇晃折腰船鸟粪、一船喧闹。

我航行,而从我水中的缆绳间,

浮尸们常倒退着漂进来小睡一觉!

我是失踪的船,缠在大海的青丝里,

还是被风卷上飞鸟达不到的太虚?

不论铁甲舰或汉萨同盟的帆船,

休想把我海水灌醉的骨架钓起。

我只有荡漾,冒着烟,让紫雾导航,

我钻破淡红色的天墙,这墙上,

长着太阳的苔藓、穹苍的涕泪,

这对于真正的诗人是精美的果酱。

我奔驰,满身披着电光的月牙,

护送我这疯木板的是黑压压的海马;

当七月用棍棒把青天打垮,

一个个灼热的漏斗在空中挂!

我全身哆嗦,远隔百里就能听得

那发情的河马、咆哮的漩涡,

我永远纺织那静止的蔚蓝,

我怀念着欧罗巴古老的城垛!

我见过星星的群岛!在那里,

狂乱的天门向航行者开启:

“你是否就睡在这无底深夜里

啊,百万金鸟?啊,未来的活力?”

可是我不再哭了!晨光如此可哀,

整个太阳都苦,整个月亮都坏。

辛辣的爱使我充满醉的昏沉,

啊,愿我龙骨断裂!愿我葬身大海!

如果我想望欧洲的水,我只想望 ,

马路上黑而冷的小水潭,到傍晚,

一个满心悲伤的小孩蹲在水边,

放一只脆弱得象蝴蝶般的小船。

波浪啊,我浸透了你的颓丧疲惫,

再不能把运棉轮船的航迹追随,

从此不在傲慢的彩色旗下穿行,

也不在趸船可怕的眼睛下划水!

● 兰波作品《醉舟》

兰波的内心是一个我们无法企及的世界,这个世界横跨千年的时光,涵盖着人类能够到达或者不能到达的,存在或者不能存在的地方。这里散发的迷离的味道正纷纷扬扬,海水灌醉骨架,苔藓上长着太阳,发情的河马躲在欧罗巴古老的城垛中,马路上的小水洼也能住满月光。

在《心之全蚀》中,魏尔伦的软弱纠结,与兰波的决绝干脆形成鲜明对比。

魏尔伦资助兰波的生活,兰波为魏尔伦擦亮生命的灵感。爱会轻而易举点燃人的激情与诗性,一向保守的魏尔伦也会疯狂,得知兰波出走,不顾一切冲进黑夜的雨中。

自此,人和诗都被疾风吹乱。他们既照亮彼此,也几乎毁掉彼此。如同浮士德把灵魂出卖给魔鬼,虽然代价惨重,却充满魅惑。

1891年11月,冬天来了,春天还很遥远。与魏尔伦分道扬镳的兰波不再有足够多时间去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这样的兰波苦涩、讽刺,天马行空。在17岁的年纪一遇见魏尔伦,就立即陷入了这段情感之中,他们互相依靠,又互相咒骂,互相伤害,直到魏尔伦因为难以忍受兰波的离开而按下扳机,将子弹射入兰波的右手,这段持续两年的骇俗之恋终于结束。

一个锒铛入狱,另外一个消失无踪,兰波回到了小镇,独自一人写下《地狱一季》,以献给曾经的爱人。至此,兰波的诗人生涯终结于19岁,这不可思议的后半生充满了强烈的表演欲,不是深入到生活本身,而是经历所有的人生,成为所有人。

兰波最后一次见魏尔伦,再次问了之前的问题:你爱我的身体还是灵魂?魏尔伦仍然还是同样的回答:身体。

兰波走了,决绝地自由地走了。再也没有回头。

魏尔伦的暮年有如日月全蚀,整个世界陷入孤独的晦暗。

他对兰波的记忆却如太阳照耀,永不熄灭。在他的诗篇中,是兰波给予的终其一生的收获和倏然一枪的丧失。

犹记影片最后,老迈落魄的魏尔伦独坐酒廊,再来两杯苦艾酒,落在掌心的甜蜜一吻后是永恒的黯然心碎。兰波隐没在魏尔伦的幻觉中,宛如冰雪融化于火焰里。

“已经是秋天了。

是离开的季节。

走吧。

我需要太阳。

太阳会治愈我。”

Ⅳ 巴黎宝贝的女诗人

《巴黎宝贝》开场便是法国女诗人在阳光、微风和自己诗意的旁白中清弊上吊,大致那意思仿佛是对生活失去了乐趣或希望,只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能看见海景的房间里,厚褐色的木质地板与硬壳书皮围绕中,一个明显衣食无忧的人再怎么表现出自己的痛苦,恐怕都会让如今走进电影院的中国观众无法产生认同。所以电影情境的主基调也就是奠定在和观众生活有一段距离很远的地方,所以这种题材如果不能再深入进去挖掘每个人同样感受得到的内心(如基氏《蓝色》),就自然要后退一步开始做喜剧来制造热闹。自然自杀还没坚持多久,不牢固的丝袜惨然崩溃,女诗人一个仰面砸回地面上,露出珍玛琪已然沧桑的面容。接下来的故事不多做透露,总之左转右转,都依然无法用常规逻辑去解释。人生如戏,谁也难猜透如何开头、怎样结局。而对于演员来讲,更多时候,戏中所演绎的恰恰是生活中的共鸣曲,情节延展、起承转合,可能写满艰辛,但更重要的是成长。如今再来看过往的一切,已经是如同云烟一般湮灭。时隔十几年之后再度与中国影人合作的珍玛琪,在电影《巴黎宝贝》中饰演一位38岁的单身女诗人,这一年龄定位符合珍目前的现状,所不同的是,女诗人在戏中没有爱情,只单纯沉浸在吟诗的文学领域,用片中一句台词来讲,她十足是个“单纯的小雏菊”。这只小雏菊最后选择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生下宝宝,为自己颓败的事业和荒芜的人生找回一些希望,结果因为精子调包而种瓜得豆,几年后,又遭遇着孩子的生父前来讨回抚养权的尴尬问题。戏中,珍玛琪扮演的女诗人最终在夺女大战中意识到对女儿深厚的爱,意识到身边默默守候的爱情,并且与孩子的生父达成谅解,握手言和。如同戏中,在生活里,珍玛琪也曾经有过尴尬及纠结的时刻。事业上过往的经历如影随形一般,她走行岩到哪里几乎都会被提及,但珍玛琪已经学会看淡。她说:“是如今我把这看作是上天的眷顾,不仅因为它是一部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电影,也因为它使我在很小的时候就领略到很多人生的况味。我明档正御白何为一个女性的骄傲,无论是对自己身体而言,还是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言,即便所谓的自由和平等被倡导了近百年,但女性始终没有摆脱某种‘被看’的地位,银幕上的女性更是如此。好在我没有被这种糟糕的自我意识吞噬,反而因此完整、明确了自我的存在和意义,我不是任何人口中的珍,而是属于我自己的珍。”情感上,她14岁被男友抛弃曾经悲痛欲绝,20岁嫁给35岁的电影制作人,这段婚姻却于7年后解体。现如今,珍玛琪拥有可爱的3岁孩子,与孩子的父亲一起成为浪漫的一对,他们还没有结婚,但每到一个浪漫的场所,男友就会求婚一次。珍说,或许等到小孩长大一些,他们再去越南办一场传统婚礼,就像《情人》中那样。这是她目前能想到的,最理想的结局。

阅读全文

与法国的电影诗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