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罗斯电影圣诞树简介
俄罗斯贺岁电影《圣诞树》
发生在俄罗斯广袤疆域上六座城市的六个小故事平行展开,并以下面这个故事作为其间的串联。在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的一所孤儿院中,一名孤儿编造了一个关于自己那不存在的父亲的天花乱坠的故事。在谎言被其他孤儿们毫不留情的拆穿之后,她干脆宣称,事实上她的爸爸是俄罗斯总统。不管听上去有多么荒唐,又天真又狡猾的众孤儿们没有立即攻击她的大胆言论,而是决定要求她拿出确实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是俄罗斯总统的女儿——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必须以一句对孩子们来说意义重大的话作为自己电视直播新年致辞的结束语:“要期盼着严寒老人,但不能指望不劳而获”。
② 有爱情又励志,俄罗斯评分最高的爱情片都有哪些
谢邀!感谢关注校长!校长带你们领略最精彩的电影!
说起俄罗斯的电影,大家肯定会有点陌生。因为平时我们看的最多的无非就是好莱坞大片,印度载歌载舞的歌舞电影,或者韩国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各类电影等等等等。下面我!校长给大家推荐几部值得一看的爱情电影。
1.《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为数不多的俄罗斯高分歌舞爱情电影。
看惯了印度的歌舞,不如也来换换口味吧。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一群另类的年轻人听另类音乐,穿另类服饰,与封建的社会形成强烈对比。
如果你不喜欢剧情,那没事,剧中的几位美女也可以让你一饱眼福..
③ 战争与和平的电影剧情
这部由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6国斥资2600万欧元拍摄的新版《战争与和平》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色彩。导演罗伯特·多恩海姆是罗马尼亚裔美国人,主要演员则分别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角娜塔莎·罗斯托娃的扮演者、24岁的法国女演员克莱芒丝·波西,此前她因出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芙蓉·德拉库尔一角已在世界各地拥有不少“粉丝”。
俄罗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再次被搬上屏幕。这部由俄罗斯、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六国倾力打造的四集同名电视电影在俄罗斯电视台黄金时间与观众见面。尽管兄弟台“第一频道”为此专门推迟了由另一位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改编的电视剧,新版《战争与和平》仍未能逃脱兵败滑铁卢的厄运:不但4%的收视率差强人意,更是遭遇国内民众一片恶评。
国际化创作阵容
拍摄新版《战争与和平》是意大利电视台的主意,后来得到了俄罗斯、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同行的支持。制作方雄心勃勃,为此心甘情愿投下2600万欧元的巨资,耗时两年,转战波兰、立陶宛、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四国进行拍摄。
尽管新版《战争与和平》不如由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等好莱坞明星主演的1956年版那样星光熠熠,却也招募了不少欧洲一线明星。女主角由出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法国女演员克莱芒丝?波西扮演,而两位男主角分别由意大利性感男星阿列西奥·波尼和出演过《再见,列宁》的德国演员亚历山大?拜尔饰演。
本片导演是罗马尼亚裔美国人罗伯特·多恩海姆,他曾与斯皮尔伯格有过合作,而编剧之一正是《美国往事》的编剧意大利人恩里科·迈蒂奥里则。
众口难调做妥协
国际化的创作阵容虽可让新版《战争与和平》博采众长,但也易令其陷入众口难调的尴尬境地。影片制片人之一谢尔盖·丘马科夫抱怨道:“我们想让剧本尽量地忠于原著,但后来明白,和所有人达成协议是不可能的事情。”
俄罗斯人原本做了妥协,只要求拿掉那些“非常愚蠢”的情节,但就是如此卑微的愿望也未获满足。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为纪念1812年战争牺牲者而修建的,但在新版《战争与和平》里,这座还没兴建的教堂已赫然矗立在熊熊燃烧的莫斯科城中。
对此,欧洲同行的解释是,在他们国家,没有人知道这一史实,为忠于原著就把如此凄美壮丽的画面去掉实在可惜。俄罗斯方面希望剧本愈接近原著愈好,但意、法和德等出资大国却希望将新版《战争与和平》拍成通俗易懂的现代华美大片。
一边骂,一边捧
新版《战争与和平》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后,遭致俄媒体一片骂声。俄新社认为,失实于原著的情节、提纲挈领式的叙事和颇富争议的选角是影片的三大败笔。《生意人报》建议,如果要看这部电影,最好先完全忘记原著。该报十分惊讶于影片“令人气愤的大胆妄为”,竟然将深色头发的娜塔莎变成了金发女郎。而《共青团真理报》则对有着像007一样性感面容的安德烈和长着让施瓦辛格万分嫉妒的发达胸肌的皮埃尔大表不解。
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也对新版《战争与和平》大为不满:“托尔斯泰的主人公都不像他们自己。娜塔莎本来是乐观的,情感丰富的,但在这里,她却面色苍白,冷漠,而且理性。”
与俄罗斯人“平淡乏味、简直无法看下去”的反应形成鲜明反差,新版《战争与和平》在法、意等国大获成功。在法国播放时收视率逼近24%。观看此剧的华人留学生董铭告诉记者:“拿破仑在剧中不是正面人物,骄横无理,本来很浪漫的爱情就被战争毁灭了,法国人看得都很揪心。”而在意大利的收视率高达26%,每集有600万观众收看。
俄新社报道对此不无戏谑地说,从前西方人把俄罗斯当作“野蛮的地方”,如今他们亲眼见识了俄罗斯人自古就精神高尚、心灵丰富,这也算是安慰了。
④ 有关于苏联与日本 二战时冲突的电影或电视剧的吗告知下 谢过!
1、《命令:不许开火》
讲述在二战后期中苏边境线上,日军一方面要苏签协议保持中立,一方面又不断在边境线上挑衅,空袭村庄,破坏环境设施,打死苏军战士。苏军接到上级“不许开火”的命令,强压怒火,一忍再忍。
2、《命令:越过国境线》
讲述讲述了二战末期,苏联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在经过蒙古境内遭遇到日军一个军的敢死队顽强抵抗。苏军一小分队进入日军防御堡垒用血肉之躯炸掉堡垒,而苏军坦克兵团在无弹药的情况下,与日军的增援兵团相碰,同归于尽的故事。
3、《紫日》
讲述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苏联红军偶然从日军屠杀中救下一名中国老百姓杨玉福。在将杨玉福和伤员一起往后方转移的途中,军车误入日军军营,发生了一场激战。杨玉福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苏联女军医侥幸逃进了林区。
4、《功勋》
讲述苏联拟对日开战,开始积极为东线的亚洲战场作准备,为此,苏联战略情报局制定了绝密的“雪崩计划”。雪夜下的满洲中苏边境。一辆军用吉普车冲出苏军哨所,像一头惊恐万分的麋鹿,向伪满洲国奔驰而来。
5、《远东特遣队》
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苏联红军的远东正规作战部队中,活跃着一只主要由中国抗联战士组成的第八十八侦察旅,在苏联红军最高统帅斯大林同志决定出兵东北之前,曾下令这只部队派遣二百多支苏联红军小分队深入日寇敌后进行侦察、间谍和破坏任务,为解放东北做准备。
⑤ 如何评价俄罗斯电影《他是龙》
一开始看到推荐去看只是抱着喔这大概是一部无厘头的烂片但是颜值不错还是看看呗
结果一点开来,哇靠,为什么画面这么好看!为什么配乐这么好听!为什么女主的衣服这么好看!
女主为什么这么又勇敢又聪明根本不用等待斗龙士来救她!咦男女主剧本是不是拿反了,男主竟然这么帅这么软萌!然后龙出来的时候我被毛子的特效震住了,羡慕他们既有美颜又有五毛钱绝对做不来的特效~
故事的内核嘛和无数童话故事一样,男女主依靠爱战胜了一切。可是这片子对于男女主感情的刻画好棒喔~善良的男主和勇敢的女主,一开始的互相猜疑到慢慢地逐渐产生依赖,横亘在两人之间的物种的差别被内心的爱意一点点驱散。无比美好的男女主在山崖上面看漫天的烟火,再见,那是观众一起炸裂的少女心好吗?!
女主撩起男主来也是能干的不要不要的,爱情最美的是什么阶段,当然就是窗户纸没捅破的时候啊!你看男主不敢碰到女主,就从身后去触碰风筝的线,两个人都试探着想要靠近,但又害怕靠近之后未知的结果。可是单纯又软萌的小龙喔~一心想要杀他的屠龙士来带走他爱的姑娘 姑娘有点羞涩又大胆地说是龙先到的,这么含蓄又美丽的表白,比烟花的杀伤力还要大。
还有短暂的虐心桥段里,男女主也是互相体谅对方想要保护对方,龙为了自杀吹响埙的时候简直又虐又甜嘤嘤嘤。全片除了爱作死又虚荣的男二,其他全员好评~单纯善良的通话故事让每个人的少女心能够复苏,我要再去复习一遍了~~~~~~
pps还有这部剧里面用皮影or剪纸讲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国内的导演也学一学好吗?又省经费画面又漂亮~!
⑥ 有没有什么电影是二战时候苏联和德国的坦克战。
解放》前苏联战争史诗巨片1972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耗时4年拍摄共5集《解放》。每一集的片名分别为:《炮火弧线》、《突围》、《主攻方向》、《柏林战役》、《最后一击》。影片的时间跨度从1943年夏天一直到1945年5月:从苏联红军转入反攻的库尓斯克战役开始,随后是红军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基辅,收复白俄罗斯,挺进东欧,解放波兰等东欧国家,直至最后攻克柏林。
在库尔斯克,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大战
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
决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希特
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将领的一封信中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库尔斯
克会战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
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些史学家不久前根据最新解密的史料,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德军在那场会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
至于元气大伤。
相反,德军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这些专家认为,真正使德军最终
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
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
两军对峙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
为了挽回败局,振作士气,夺回战略主动,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
攻势。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给德军的防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希特勒
决定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德军力图通过库尔斯克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
役”,进而占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攻占莫斯科,完成其1942年未竞之业。
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德军统帅部从1943年4月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准备,并制订了
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同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南北两侧,即别尔哥罗德地
段和奥廖尔区域,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为主,共集结了17个坦克师、3
个摩托化师和18个步兵师,配有2700辆坦克、2050架作战飞机,约1万门火炮和迫击
炮,总兵力达90余万人。此外,德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虎”式、
“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强击火炮。“虎”式坦克装有88毫米的大口径火炮,火力十
分猛烈,同时,由于其前装甲厚达100毫米,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
显然,同苏军的T-34坦克相比,德军坦克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德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钳型攻势,从南北双方同时夹攻库尔斯克。在战区南线,由德军
第4装甲师和肯布夫集团组成的南方集团军16个师的兵力,在曼施泰因元帅的指挥下,由
南向北进攻;在北线,克卢格元帅指挥中央集团军15个师的兵力,由北向南进攻。此外,
德军还准备了20个师为战略预备部队。按照其作战计划,两支部队将在库尔斯克以东会
合,完成合围。
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倾全力与敌人对抗。苏军的战略
部署是:由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率领中央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北线;巴什钦大将率领沃罗涅
什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南线;以草原方面军为战略预备队。苏军投入的总兵力为133.6万
人,配备36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万门大炮和3130架飞机,总指挥由朱可夫元帅担任。
惨烈血战
1943年7月,双方完成了战略集结,200万大军对垒,一场血腥厮杀一触即发。也就在
这时,苏军从捕获的战俘口中得知,德军将在7月5日拂晓开始进攻。于是,苏军最高统帅
部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
1943年7月5日凌晨2时,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告开始。面对这一
形势,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坦克为先锋,大量步兵紧随其后。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
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辆的密度实施冲击。
与此同时,120架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坚守在
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同德军展开了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他们凭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装满
汽油的燃烧瓶给德军以迎头痛击。一时间,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
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自动武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
经过两天激战,苏德两军均遭到重创。到7月6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均突破了苏
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德军连续发动猛烈进攻,仍未达到完成
对苏军进行合围的目的。7月11日,德军南线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
于12日在南线对苏军发起新的攻势。至此,库尔斯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也正
是目前众多二战史学家们存在争议的一个阶段。
为了取得第二阶段战役的胜利,曼施泰因将德SS装甲军和第48装甲军等(即党卫队装
甲军)
主力部队投入了战斗。德SS装甲军是德军的一支精锐摩托化装甲部队,由希特勒近卫
师(又译警卫元首师)、达斯?赖希装甲师和托坦科普夫装甲师等3支装甲师组成,是曼施
泰因手中的一张王牌。7月12日,以SS装甲军为核心的德军在普罗赫洛夫卡附近同赶来增
援的苏草原方面军的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坦克遭遇
战。这一天,苏军出动约850辆坦克,德军则投入了约650辆坦克,双方在15平方公里的
战场上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战”。
这场战斗是二次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在几乎所有有关苏德战场东线战役的文
献史料中,人们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普罗霍洛夫卡战役”的记载。这些文献有关1943年
7月12日那场战斗的记载通常是这样的:当时,德军SS装甲军的3个师齐头并进,“虎”
式重型坦克在前,马克—5型坦克在后,以每平方公里150辆坦克的密度向苏军展开了冲
锋。尽管虎式坦克攻击力极强,但其行驶速度每小时不过20公里,加之德军战线狭长,500
至700辆德军坦克拥挤在一起,难以发挥优势。苏军抓住这一机会,决定以快制慢。战斗一
开始,苏军坦克就开足马力冲入敌阵,利用其T—34坦克的灵活性,以近战消灭“虎”式坦
克。这一大胆的战略令德军始料不及,顿时阵脚大乱。最终,在一片混乱中,德SS装甲军
遭到重创,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扔下了大约400辆东倒西歪的坦克残骸,其中包括70至
100辆“虎”式坦克。
这次战斗彻底摧毁了德SS装甲军的战斗力,完全扭转了库尔斯克南线战局,使南线德
军的进攻计划以失败告终。
重写历史
然而,根据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档案,一些专家
认为,以前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并不准确。这份资料显示,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
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
完全战斗力的坦克。其次,在12日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
重。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
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
另据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
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
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
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650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
入步兵连队。”
根据这些解密的材料,史学家们对那场发生在55年前的战斗进行了重新描述:7月12
日凌晨,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坦克马达轰鸣声,这表
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
早晨5点钟左右,数百辆苏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34坦克和T-
70坦克,分成40至50组铺天盖地向德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载着步兵。见此情景,德
军立即投入了战斗。顿时,火炮、穿甲弹在双方阵地中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战斗一
开始,苏军T-34坦克就径直杀向敌阵。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径火炮在远距离无
法击中德军坦克,因此,大量苏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德“虎”式坦克击毁。战斗
结束后,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181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阵亡。
如果当时的情景的确如此,那么有关东线作战的历史应该重新撰写,7月12日的战斗
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整个战役的分水岭,更不是德军南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
实上,12日的战斗后,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
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那么,是什么原因
导致德军最终在南线放弃进攻,全军撤退的呢?专家们认为,导致德军溃败的原因恰恰是希
特勒本人。
1943年,二次大战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7月初,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
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义大利的
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讯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
队撤出以储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
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
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愎自用的
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SS装甲军等主力部队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
区。7月17日至18日,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
往义大利。
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联红军作战
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
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综合来说,德国较强于苏联。德国虽然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了统一,但在此之前,德国的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要看怎么比了,顶级车的单车战斗力德国车要胜过苏联车,问题是顶级车产量少,德国的虎式和虎王一共才多少产量,苏联方面和虎式同级别的斯大林2那是多少产量?虎式的产量连斯大林2六分之一的产量都没有,更不要说虎王了,但是虎和虎王那个悲催的可靠性。苏联和虎王同级别的坦克出场稍迟,二战结束的时候刚好投产,没赶上。但是中档车的比较苏联完胜德国,德国装甲部队的主力还是四号和黑豹,相对苏联铺天盖地的T34海,那就没啥说的了,德国坦克是工艺品,但是苏联坦克才是为战争准备的。
德国海狮计划破产之后就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搞掉苏联的很多部队了,德国犯了兵家大忌两线作战,最终东线因为斯大林格勒没打下来还有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损失的人太多,还有集团军群防线过长,东线输了。 西线被美国人骗到加莱重兵防守,结果美国人不去加莱,就在诺曼底干了,西线就这样没了,最后东西合围,柏林陷落。 其实当时 德国的实力=苏联+盟军的实力,只不过苏联没想到德国会无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结果被人家闪击了。
反映德国军队二战时期奋勇战斗的电影: 《铁魔战将》 《铁十字勋章》 都是从德国的角度开展的。
俄罗斯和德国才是真正的坦克强国,美国坦克是纯粹拿钱砸出来的,而且缺点多多,比如后勤需求高,热特征明显等等。 和美国人比起来,德国人的坦克才是真正的精品坦克,物有所值。资料我就不说了,自己网络就行,去掉那些浮云,坦克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机动性M1A2ESP强过豹2A6,而且还是在付出大幅度提高自己热特征的代价后,才有了这样的成果。此外在后勤上,豹2A6也远远胜过M1A2ESP。 至于俄罗斯……他们的三人坦克一对一可能连义大利的公羊都打不过,但是俄罗斯坦克什么时候给过对手一对一的机会?强悍的火力,便宜,易于大规模制造,这才是俄罗斯坦克的制胜秘诀,老毛子曾经造出过超级优秀的重型坦克,但在他们看来,那是愚蠢。一辆500万美金的坦克和一辆售价200万美金的坦克在遭遇空袭时,表现不会有什么差别,而且由于美国坦克的热特征问题,更容易被空军攻击。而一辆M1绝没有十足的把握打败两辆T-80……
从德国视角反思战争的有这么几部
1、《铁十字勋章》
2、《从海底出击》
3《斯大林格勒战役》
电视剧《我们的父辈》
东线作战有战史记录的。
1945年2月15日,一架由苏联飞行员伊万·阔日杜布(Ivan Kozheb)驾驶的La-7战斗机在德国东部击落了1架Me-262,也是二战期间苏联击落的唯一一架喷气机。
先说说苏联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总生产量达10.4万辆。在战争的初期,苏联只有大约4000辆坦克,可以说,苏联的坦克是在战争中发展和壮大的。这其中有很多的典型的坦克,如t-34、KV重型坦克、IS重型坦克、T-60轻型坦克、T-70轻型坦克等
其中最为出名的T34
T-34是苏联于1940年代到1950年代生产的中型坦克,被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好的坦克,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
T-34坦克由工程师科什金所设计。1940年6月出厂。1940年开始装备苏军,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主要改良型号T-34/76、T-34/85;衍生车种OT-34等。
T-34全重32吨,乘员5人,主武器为1门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为2挺7.62 DP/DT机枪,车宽2.92米、车高2.39米,扭杆悬挂装置,Б-2-34行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驶速度每小时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过障碍高0.75米、越壕宽2.49米、爬坡30度、装甲厚18至60毫米。
⑦ 俄罗斯电影富二代中的阿拉亚是谁演的
俄罗斯电影《富二代》是由克利姆·希片科导演,米洛斯·比柯维奇、玛丽亚·米罗诺娃等主演的喜剧片,片中展现了一种情景喜剧的场景,只不过主角当时不知道而已。
俄罗斯的话剧艺术发展很快,能够移植到电影中来,并且让电影具备了一种舞台效果,让观众戏里戏外多角度欣赏,产生了强烈的审美体验。
年轻的格里高利是一个富二代,他经常为所欲为。有一次喝醉了酒,驾着豪车奔跑,被警察拦住之后,故意往前跑,即便警察趴到了他的引擎盖上,他还是带着警察跑,结果刹车的时候把警察甩了出去,摔坏了警察两根肋骨。警官逮捕了他,并通知他的父亲帕威尔到警局解决他的事情。
帕威尔为了不让儿子经历牢狱之灾,不但要出钱给受伤警察看病,赔偿精神损失费,而且还要把警局一半以上的警车全都换成新的。他保释儿子出来之后,儿子格里高利并不买账,也不听他的劝告,反而在街上撒尿,还让他赶快挣钱去。帕威尔管不了他,就去找红颜知己,缓解压力。他的红颜知己叫娜斯佳,是电视台的制作人。娜斯佳听他大倒苦水之后,带着他见了一个精神病学家列夫,要列夫想办法帮助帕威尔,把他的儿子变成一个好孩子。
列夫带着自己的团队制造了一起“车祸”。把格里高利麻醉之后,带到了一处19世纪风格的庄园,让格里高利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回到了旧世界的庄园,而且自己变成了庄园的奴隶。他身边陪伴着一个奴隶同伴叫做普罗科。庄园主的儿子叫阿列克谢,妹妹叫阿拉亚。而主管格里高利的就是蛮横不讲理的管家阿维戴。格里高利想逃走,结果被阿维戴抓住了,要对他实行绞刑。在给他脖子套上绳套之后,庄园主的女儿阿拉亚骑马赶到,一声令下,救了他。
作为这场戏剧的总导演列夫和帕威尔以及娜斯佳在观察室通过大屏幕密切观察,还要把无人机伪装成飞鹰,从上往下俯瞰。不管是普罗科还是阿列克谢,亦或是阿拉亚和阿维戴,以及所有的奴隶和奴隶主都是演员临时扮演的,就是要按照剧情来演,帮助富二代格里高利完善人格。本来设计的剧情是,让阿拉亚救下格里高利,并和她产生一段恋情,但格里高利并不喜欢阿拉亚,而是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丽莎。丽莎也是演员,和饰演阿列克谢的演员是恋人。结果,丽莎被格里高利追求之后,阿列克谢醋意大发,竟然和阿拉亚搞在了一起,让戏剧穿帮————戏剧中的兄妹怎么能搞在一起呢?
列夫开除了他俩,但阿拉亚并不服气,在综艺节目中曝光了剧组的行动。警察要发现片场,并且拘捕列夫和一系列演员。当警察到来之前的几分钟,正是剧情发展到高潮的阶段。列夫要让格里高利反抗,就让一些演员化装成野蛮部落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抢走丽莎,促使格里高利反抗,要他救回自己心爱的女人。
而当警察包围片场的时候,列夫和帕威尔以及娜斯佳举杯庆祝,说是在拍婚纱照,也就蒙混过关了。而格里高利反抗之后,带着丽莎骑着马跑出来树林,来到了现代社会,弄得一头雾水。幸亏狙击手及时赶到,用麻醉枪打晕了格里高利。
格里高利出离了戏外,还要追求剧中人丽莎。而列夫和娜斯佳以及帕威尔的关系也不一般,列夫是娜斯佳的前夫,帕威尔是娜斯佳的现任。结局当然皆大欢喜,而且列夫和帕威尔把这个项目做成了一种产业,专门纠正一些富二代的不良习气,堪称效果神奇。
富二代的影片结构大胆借鉴了舞台表演效果,让人跟着导演的镜头跳入戏里,又跳出戏外,有一种观众的感觉,还有一种导演的感觉,还有一种剧中人的感觉,当然也不缺乏担心,担心戏演不好,演穿帮了,会让格里高利看出来,也会让列夫的计划前功尽弃。颇具喜感的是,演员和列夫都说格里高利是个傻子,因为格里高利看不出穿帮的镜头,但身边格里高利的父亲帕威尔却反唇相讥,说自己不傻,自己的儿子也不傻。
戏剧艺术插入电影,有线索,有情节,还有笑料,颇具莎士比亚戏剧的风格,值得国内导演们借鉴。
⑧ 求有一部关于苏联\俄罗斯核潜艇事故的电影名字
猎杀红色十月号故事发生在1984年年底的北大西洋,苏联正处于戈尔巴乔夫上台前夕,也是美苏冷战、进行军备竞赛的高潮时期。 当年11月,苏联红海军最新型的台风级核潜艇“红色十月”号,由资深潜艇教官马尔科·瑞米尔斯(Marko Ramius)出任艇长,出发前往北大西洋参加潜艇作战演习。该型潜艇排水量高达三万两千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潜水艇,并装备了大量核弹头弹道导弹。 经过美国情报部门通过卫星发现了“红色十月”的踪迹,并指派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达拉斯”号跟随监视。不料“红色十月”上安装了最新式的喷水推进系统,轻易地甩掉了“达拉斯”号。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瑞米尔斯舰长杀死了自己的政委,并伪造红海军最高司令部命令,让“红色十月”向着美国海岸挺进。他向全体官兵声称,此举是要利用该艇先进的无声喷水推进系统打破美国海军的监视网,并纵情游览美国的海岸线。 “达拉斯”无法追踪“红十月”,这使美国十分惊恐,以为这是一场偷袭。在秘密会议上,中情局情报员瑞恩博士(Dr. Ryan)大胆地认为瑞米尔斯有意变节投奔美国。这一判断得到了上司的肯定,并给他三天时间,设法与“红色十月”取得联系。 红海军最高司令部收到了瑞米尔斯舰长的变节通告信,大为震怒。红海军在北大西洋的各个舰队倾巢出动,布下天罗地网追杀“红色十月”。而美国方面收到了苏联关于“红色十月”企图擅自向美国发射导弹、挑起世界大战的警告,也对瑞米尔斯舰长的行为感到担忧,为保证安全,开始寻找并准备击沉这条巨大的潜艇。而此刻,“红色十月”又遭到了克格勃潜伏特工的破坏,陷入重重危机。三方在冰冷的北大西洋展开了一场全方面的混乱角逐。 瑞恩冒着被冰冷海水冻死的危险,登上美国潜艇“达拉斯”号,识破了借刀杀人的计划,并与“红色十月”取得了联系。瑞恩和瑞米尔斯彼此没有见面,却心有灵犀,不久,瑞恩和“达拉斯”的舰长、水手终于登上了“红色十月”,协助瑞米尔斯舰长,在幽深的海底上演了一场精巧而致命的潜艇战,击沉了追踪而来的苏联潜艇Kanavalov号,并击毙了潜伏在“红色十月”上的特工。 结果最终,“红色十月”号在一个平静的月夜驶入了美国的河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