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俄罗斯电影牛虻

俄罗斯电影牛虻

发布时间:2023-06-25 22:18:44

1. 《牛虻》的内容简介是什么

《牛虻》 【爱尔兰】 伏尼契

英国青年亚瑟就读于一所意大利大学,他父母双亡,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掌握了家产,对他冷淡排斥,大嫂裘丽娅更是视他为眼中钉。惟一能给他以关心和安慰的只有青梅竹马的女伴琼玛和爱他如子的蒙太里尼神父。

任意大利比萨神学院院长的蒙太里尼神父是亚瑟家的旧交,学识渊博,品行高尚,亚瑟非常崇敬和信任他。在一个闷热的夏夜,亚瑟和蒙太里尼谈心时向他透漏了自己想参加大学里为反抗奥地利统治、解放意大利二成立的秘密团体“青年意大利”的打算。深知其危险性的蒙太里尼十分担心,劝说亚瑟和自己一起去阿尔卑斯山采集标本,好找机会说服亚瑟改变计划。然而,虽然他们渡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蒙太里尼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不久,蒙太里尼被天主教会任命为阿平宁山区的主教,这意味着他将离开亚瑟,而新来的接替他的卡尔狄神父又让人难以信任。由于担心亚瑟的安危,蒙太里尼很不愿离开,他希望亚瑟挽留自己,但亚瑟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反而劝他上任,他只好忧心忡忡的离开。

琼玛与亚瑟在同一所大学读书,她也是“青年意大利”的积极拥护者,因此与这一团体的领导人之一波拉交往逐渐频繁。这使亚瑟心生妒忌,单纯的他在忏悔时受卡尔狄神父的欺骗,讲出了青年意大利党的一些活动情况,还说出了波拉的名字。不久,他和波拉便被奥地利军警逮捕。在狱中,亚瑟经受住了种种折磨,拒不招供,最后在哥哥的干预下被释放出狱。当他在狱吏口中得知是卡尔狄出卖了他时,心灵受到极大的刺激,对伪善的宗教产生了怀疑。前来迎接他出狱的琼玛误以为是亚瑟出卖了同志,打了他一个耳光后愤然离去。

伤心绝望的亚瑟刚回到家里便又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企图将他赶出家门的嫂子告诉他一个隐藏已久的秘密:亚瑟是她母亲和蒙太里尼的私生子!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击碎了亚瑟对人世、对宗教的所有美好回忆,他砸碎了家里的耶稣神像,留下了一份遗书,最后藏身到一艘开往南美洲的船上,去了巴西。

13年之后,新即位的教皇为了收买人心,对政治犯颁布了大赦令,自由主义热潮席卷了意大利。在南美已漂泊数年的亚瑟历尽磨难,在形体、外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的变化,唯有思想深处解放意大利、反对教会的信念没有改变。他在旅居法国期间化名为列瓦雷士,以“牛虻”为笔名,以笔墨为武器继续着与反动势力的斗争。这时他应几位意大利名流的邀请回到意大利,为他们写作讽刺时政的文章。在一个偶然的场合,琼玛见到了他,他的心情难以平静。因为从他身上,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爱人亚瑟的影子。

琼玛当年在看到亚瑟遗书时深受打击,认为是自己害了亚瑟,久久不能原谅自己。现在,她渴望牛虻就是亚瑟,并一次次的进行试探,但牛虻感于过去的痛苦,一直不愿开口承认。

牛虻的讽刺文章犀利甚至刻毒,对敌人毫不留情。新任的红衣主教蒙太里尼以其谦和的风度和无可非议的德行赢得了许多人的好感,但牛虻仍然撰文无情的攻击他,这使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牛虻不愿只是做纸上谈兵的斗争,他一边写作,一边组织起义。喂准备起义,他到阿平宁山区去偷运军火,被密探发现。枪战中他本可以逃掉,却因蒙太里尼的突然出现而在一时犹豫中被捕。牛虻在狱中见到了蒙太里尼,与之相认,要求他做出选择:要么脱离教会,与自己共同战斗,要么继续做教会忠实的奴仆,看着自己走向死亡。蒙太里尼劝服不了牛虻,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煎熬,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牛虻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狱吏,他们自愿带信给琼玛。在信中牛虻终于原谅了琼玛,承认自己就是亚瑟,并向他她表达了始终不渝的爱情。牛虻英勇赴死后,丧子之痛和深深的悔恨摧毁了蒙太里尼的意志,他在复活节作完疯狂的演讲之后,黯然辞别人世。

2. 《牛虻》:电影会被遗忘,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长存

电影诞生100多年,古典音乐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格里高利圣咏横空出世之际,那是公元9世纪和10世纪的事了。那么,小弟弟向老大哥取经,也就名正言顺了。电影喜欢引用古典音乐,《走出非洲》引用了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沉默的羔羊》引用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入殓师》引用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时光倒流七十年》引用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幻想》…… 有没有著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专门为一部电影创作过音乐呢?

在聆听上海爱乐乐团2018-2019年音乐季闭幕演出之前,我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就算听过那场音乐会之后,我都惊讶得难以想象, 自己少年时看过很多遍的苏联电影《牛虻》,居然请了当年已经闻名世界、被誉为“20世纪贝多芬”的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来为电影创作背景音乐。

听完那场音乐会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忆当年自己一遍遍观看《牛虻》的情形,要么是应学校要求去学习列瓦雷斯为意大利人民奉献自己青春的动人事迹,要么为了再看几眼漂亮又打扮入时的女主角波拉夫人,要么为仔细揣摩红衣主教蒙塔奈利究竟用了什么计谋骗取了阿瑟的信任,等等。从来没有一次是为了音乐再去看《牛虻》的—— 在聒噪的所谓音乐中长大的我们这一代,到了能观看电影《牛虻》的年龄,又有几人已经能认知到音乐是非常美妙的存在。

根据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同名小说拍摄的苏联电影《牛虻》,初映于1955年。电影完成后,人们发现受命为《牛虻》谱曲的肖斯塔科维奇为电影谱写了不少音乐素材,限于影片的篇幅和叙述节奏,这些音乐素材没有全部用上。嗣后,另一位苏联作曲家列冯·阿托缅不忍心让大师的创作烟消云散,便根据肖斯塔科维奇的手稿整理出了总共12首的《牛虻组曲》。

《序曲》、《民间舞》、《华尔兹》、《加洛普》、《浪漫曲》等等组成的《牛虻组曲》中,最广为人知的,非小提琴协奏曲《浪漫曲》莫属了。

准备重看电影《牛虻》之前,我按照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默默地将《牛虻组曲》的每一首与电影中的人物一一对应, 觉得最有听众缘的那一首《浪漫曲》应该出现在阿瑟初遇琴玛对她陡升爱慕之情、两人共坠爱河以及由阿瑟变身为牛虻列瓦雷斯后重遇已成波拉夫人的琴玛时,然而,窄银幕、黑白片《牛虻》,虽然清晰度不够,声音效果也显扁平,但《浪漫曲》渐渐响起的刹那,我的耳朵没有误听。1小时40分钟片长的《牛虻》,两度完整地出现了《浪漫曲》,一次出现在影片开始4分多钟时,还有一次出现在影片的结尾处1小时30多分钟时。那么,两次响起《浪漫曲》的当口,银幕上出现的人物形象是不是阿瑟和琴玛以及列瓦雷斯和波拉太太呢?答案是否定的。4分多钟的《浪漫曲》是为阿瑟和神父蒙塔奈利奏响的,1小时30多分钟响起《浪漫曲》时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红衣主教蒙塔奈利在劝说被捕入狱的意大利青年党人列瓦雷斯俯首称臣。

《浪漫曲》出现在电影《牛虻》中的时间点,貌似音画错位了。当然,电影创作者不会错,一定是我们的理解出了岔子。为了找到自己错在何处,我翻箱倒柜地找出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原著翻阅起来。 “意大利青年阿瑟,出身于富商家庭,但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由于疏忽,他泄漏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令青梅竹马的女友琴玛误会,并痛苦地发现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塔奈利神父的私生子。在严酷的现实教育下,他以假自杀为掩护,愤然出走,在外漂泊13年,历经艰辛,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国组织武装,偷运军火,积极准备起义。最后不幸被捕,面对军方的威胁和生父的劝降,不为所动,从容就义。”这是印在书的封底上的内容简介,与我重看的同名电影表达的内容并无二致。 正因为是一部表现幼稚的青年被蒙骗后幡然醒悟、继而为革命事业献出年轻生命的电影,1955年上映的苏联电影《牛虻》,情节经过删繁就简后几乎只剩下了从阿瑟到牛虻的成长过程,阿瑟与琴玛的爱情、列瓦雷斯重遇琴玛的悸动以及作为私生子阿瑟遭遇的鄙视,影片都表现得非常匆忙,没有了表演空间的演员们,只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吹胡子瞪眼”,所以, 很多年以后苏联科学院《电影史纲》曾这样评价电影《牛虻》:“影片《牛虻》是不均衡的……但肖斯塔科维奇谱写的充满紧张激情的、很有气魄的音乐是影片最优秀的部分。”  既然如此,影片最优秀的部分音乐怎么会将《浪漫曲》错位给阿瑟与蒙塔奈利在一起时的戏码?

翻开伏尼契的原著,我们会发现, 女作家在表现阿瑟与蒙塔奈利这位秘密的亲生父亲之间的互动以及列瓦雷斯撕掉红衣主教的面纱与虚伪的父亲当面对质时,笔触细腻、细节饱满、情感炽热、内涵丰富。总共300来页的《牛虻》,一上来伏尼契就用了两个半章节详细描述了阿瑟对神父蒙塔奈利的依恋以及蒙塔奈利对儿子阿瑟的爱意,父子俩在神学院读书,到瑞士游玩,在家里在路上,通过伏尼契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蒙在鼓里的阿瑟和实情在胸的蒙塔奈利共同围绕着“爱”字展开的亲密无间互动:

”神学院院长蒙塔奈利神父停下手中的笔,以疼爱的目光看了看俯在文稿上的那颗乌黑头发的脑袋。“

”说我的样子像你。我要真是你的侄子那才好呢,神父——“

至于小说快要结束时,已知红衣主教真实身份的牛虻与蒙塔奈利的一次灵魂对话,则将一对如双头蛇一般的父子因人生目标完全相异而撕裂的战栗,痛陈在了字里行间。

肖斯塔科维奇为什么要将《牛虻组曲》中最美的旋律安排给阿瑟与蒙塔奈利以及牛虻与红衣主教?虽然受命为电影谱写音乐,这个认真了一辈子的作曲家,一定一丝不苟地读了伏尼契的小说,所以,他知道女作家主要想表现的,并非1955年版的苏联电影所呈现的,是一个懵懂青年何走上革命道路并为之牺牲自己的故事。那只是背景,伏尼契想要表达的,是在革命洪流滚滚而来时,一对曾经亲密无间的父子是如何分崩离析的。

3. 如何评价《牛虻》

《牛虻》评价如下:

生于爱尔兰的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百年前著成的《牛虻》,可以无愧于“伟大”一词的称誉,她笔下那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时间已使它成为了经典。

关于《牛虻》,它对理想始终不渝的殉道精神;它爱情和责任的冲突;它由人伦引发的痛苦与悲剧各有不同的理解。

《牛虻》电影版本中的配乐堪称是杰作,此片于1955年由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出品。由A·法英齐姆密尔导演,奥列格·斯特里奇诺夫主演,俩人都是都是当时苏联电影界的艺术家。

相比起原著,电影中“牛虻”这一角色的理想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影片着重刻划了他为追求自由和真理,不屈地战斗并奉献生命的精神,把小说中这一人物的不完美之处都略去了,但它仍是公认的佳作。

斯特里奇诺夫饰演的牛虻,以其充满忧郁和悲剧命运的目光及高贵傲然的气质,在人们心目中记忆鲜明,难以超越。

电影美化了“牛虻”身上人性的弱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著的艺术性,但肖斯塔柯维奇的电影配乐从另一方面弥补了这一不足。

主人公亚瑟(牛虻)的曲折命运和深邃情感还是让作曲家动了真情。只是限于影片的篇幅和叙述节奏,音乐未能充分展开,很多写好的音乐最终也未能用上。

此后,一位苏联作曲家列冯·阿托缅根据肖氏的手稿陆续整理出一些完整的曲子并将其编为《牛虻组曲》,这部作品近年来有很高的上演率。

这12支曲子正是肖斯塔柯维奇“用音乐来打动人的情感,表现人的情感”的作品。看过电影的人会对这一点有更深的体会,配合着情节画面,音乐和谐完美地完成了剧中人物情感的映射,使牛虻作为一个“人”的心灵经历鲜活而动人。

《牛虻》的配乐并非只有这首《浪漫曲》出跳,其他如《序曲》的大气磅礴,《民间节日》的轻快明丽和《夜曲》中浓得化不开的浪漫,都大大超越了它作为电影配乐的初衷,完全具备了独立欣赏的条件。

尤其是这部红极一时的《牛虻》,用厚积薄发来解释似乎说不过去,老肖属于多产作家;1955年的创作环境已经进入了“解冻季节”,照理作曲家应该能写出更直抒胸臆的东西?但是却写出这样一部完全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配乐,可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谜。

4. 苏联电影牛虻中波拉夫人是哪位演员演的

您好,牛虻中波拉夫人是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演的。


牛虻展现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主人公单纯幼稚的爱国青年亚瑟因被革命同志误解,佯装投河自尽,奔赴南美。13年后,当他带着一身伤残重回故乡时,苦难的经历已把他磨练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


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生于1934年5月4日,作品有Anna Karenina (1967).....Anna Karenina、The Letter That Was Never Sent (1959).....Tanya、Neotpravlennoye pismo、The Unposted Letter、The Unsent Letter、The Unmailed Letter、Meksikanets (1957).....Maria、Мексиканец、The Mexican、The Cranes Are Flying (1957).....Veronika (as T. Samojlova)、Letjat zhuravli、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Miprinaven tseroebi。


5. 牛虻的主要内容100字

青年亚瑟因少不更事而泄露组织秘密,挨了心爱的女友琼玛一记耳光无比懊丧。接着,他又得知自己竟然是自己所崇拜的神父的私生子,因此陷入迷茫甚至绝望,他制造了投海自尽的假象,从此流亡南美。

十三年后回国时,他已成为革命者牛虻,一个为意大利的自由而奋斗的斗士。归来,意味他此生再无安宁。最后为了理想,牛虻割舍了爱情与亲情,也舍弃了深爱他的吉卜赛女郎绮达,含笑走向刑场。

小说是作者伏尼契受到当时身边革命者的献身精神的激励写成的。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


(5)俄罗斯电影牛虻扩展阅读:

《牛虻》创作背景;

1887年,丽莲·蒲尔结识了一些流亡在伦敦的各国革命者,对她影响至深。此后她一直参加秘密的进步活动。有个受她帮助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从西伯利亚流放地逃到伦敦,见到丽莲·蒲尔,两人予1892年结为夫妇。

丽莲·伏尼契担任流亡者的杂志《自由俄罗斯》的编辑,还出版了一部《俄罗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译介绍了果戈理和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丽莲·伏尼契结识了普列汉诺夫,还曾经到革命导师恩格斯家里作过客。

在丽莲·伏尼契认识的革命者中,有一些和马志尼、加里波第一同进行过意大利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流亡爱国者。伏尼契从他们那里汲取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于1889年开始创作一部反映意大利人民革命的小说,为此她还亲往意大利,在档案馆和图书馆搜集历史材料。这部小说就是《牛虻》。

6. 《牛虻》的结局是

一、《牛虻》的结局是——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
二、牛虻 - 1957年苏联电影
英语:The Gadfly, 根据同名小说《牛虻》改编。
19世纪30年代5奥地利军队占领下的意大利……
亚瑟是富商勃尔顿的后妻与蒙泰尼里神甫的私生子。从小遭受异母兄嫂歧视的亚瑟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他还一厢情愿地崇敬蒙泰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

三、剧情简介:
19世纪30年代5奥地利军队占领下的意大利……
亚瑟是富商勃尔顿的后妻与蒙泰尼里神甫的私生子。从小遭受异母兄嫂歧视的亚瑟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他还一厢情愿地崇敬蒙泰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
年轻的亚瑟和青梅竹马的女友琼玛悄悄地加入了意大利青年党,两个年轻人充满了激情,渴望并肩为意大利的自由而战。神甫知道一切后非常不安。
亚瑟在一次忏悔中无意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他和战友波拉被捕入狱。亚瑟对神甫意然出卖了自己感到震惊,在嫂嫂的挖苦下他得知蒙泰尼里甫原来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骗了他!此时赶来的琼玛也误会了亚瑟的背叛,她的话语狠狠刺伤了脆弱的亚瑟。亚瑟打碎了心爱的耶稣蒙难像,跳入大海……
13年过去了。
琼玛已成为波拉夫人,她作为意大利青年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邀请意大利的著名政治评论家"牛虻",要他用辛辣的笔一针见血地讽刺教会和奥地利政府。在与牛虻的接触中,她逐渐产生出一种自己也无法理解的熟悉与信任,她开始怀疑牛虻的身份。亚瑟和牛虻似乎发生了一些联系……
牛虻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不幸被捕。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泰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劝他归降;牛虻则动情地诉说了他的悲惨经历,企图打动蒙泰尼里,要他在上帝(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作出抉择。但他们谁也不能放弃自己信赖一生的信仰。蒙泰尼里最终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

四、作者简介: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1864.05.11 - 1960.07.27),爱尔兰女作家。原名艾捷尔·丽莲·布尔,是著名的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的第五个女儿,出生在爱尔兰的科克市,幼年丧父,家境贫困。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1897年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出版了小说《牛虻》,这部小说在中国影响巨大。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电影牛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