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雷区结局
最后地雷爆炸把主角炸死了。结局概述:二战结束后,一群少年德军俘虏被留下来拆除埋在丹麦西北海滩的220余万颗地雷。丹麦军士长卡尔负责的十余名少年德军需拆除其中的12000颗,这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电影围绕这一群人展开叙述,始终笼罩在拆弹的紧张气氛之下,观众明知地雷发生爆炸是必然的,但每一次爆炸都还是会引起恐慌和紧张感。电影里唯一一个情绪和缓的地铅敬方,是卡尔和少年们在被拆除地雷的安全海滩上比赛踢足球。但很快又因为卡尔的爱犬被遗漏的地厅激帆雷炸死重归紧张。
除了通过丹麦当地人对德军的厌恶之情来表达人们对战争的不满,少年德军也渴望回归和平,重建家园。这在他们多次的私谈中得到充分体现。重返祖国,成为他们完成任务后的迫切愿望。所以,电影传达的另外一个主题便是扮雹人性,而这一点集中通过军士长卡尔对待少年德军的态度转变体现出来。电影结尾处卡尔私自放走四名幸存者,把电影里的人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一股暖流涌上人心。
『贰』 如何评价电影《地雷区》
面对仇敌,我们能否透过对方的“身份”,抵达对方的内心,这是衡量一个人平庸还是伟大的尺度之一。身份是对立的,但人性是普世共通的,有些人永远周旋于表层身份而陷落于无尽的仇恨,而有些人则在日常相处之后,彼此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精神交互。
相比于那些有着战争场面的二战片,这部《地雷区》是平静的,但是,那些荒凉而静谧的日常之下,却隐匿着随时可能炸裂的危机。地雷不只埋藏在沙土之下,也埋藏在人心和人性的深处。
这是一段由真实历史改编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二战结束后,丹麦的海岸线附近还留置了大量地雷。2000多名德国战俘被送往雷区,排除了丹麦西海岸150多万颗地雷,代价是一半战俘的伤亡,而大多数都是非常年轻的男孩儿。
《地雷区》讲述的就是一个排雷小队的故事,一个丹麦军官,看押并带领着一群德国战俘男孩,在无人的海岸线上,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一颗颗地雷。某种程度上说,让这些德国士兵排雷是一种带有极度恶意报复性的行为,他们曾经占领丹麦五年,现在,丹麦军人想看着这些败寇被自己种下的恶果炸死,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加快意恩仇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情感特别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监督这项工作的军官卡尔来说,意识形态、仇恨和战时的敌对情绪是一回事,而每天朝夕相处之后,看着这群年轻男孩儿饥寒交迫,又一个个被地雷炸成碎片,是另一回事。这群孩子的年纪差不多可以做他的儿子。在心里,他或许一次次告诫自己,这群人是侵略者,但生活中,他看到的却是一群盼望着回家与妈妈团聚的无助的年轻人。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很奇妙的东西,当我们把人当做一个符号去对待,我们可以轻易地痛恨和杀伐,但是,当他们还原为一个个有肉身有情感的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泛起微妙的波澜。这种东西叫做同理心。某种程度上说,是同理心让我们真的成为人,而不是冷酷的动物或者机器。我们对他人可以感同身受,无论他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爱人。有时,这让我们感觉内心充盈,但有时,也让我们无所适从。比如,卡尔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从职业身份来讲,他必须冷酷无情,这是军人的本分,他应该把他们当做一个个工具和物品,但是,他们每天对话,交流,他不可能不动感情,而作为人的身份,他把他们当做普通孩子。从职业身份上反观这种行为,“同情”就约等于“动摇”,尤其在这种战争刚刚结束,人们的气愤远未消除的时候。
纳粹当年对于犹太人的清除,有一个前提性的基础,就是一点点从语言和行为上将后者“非人化”,用臭虫之类的比喻指称对方,时间长了,润如无声地让人们对后者下手时再无心理芥蒂。而如今,似乎一切都开始悄然翻转。如果卡尔真的不把那群孩子当做人来看待,那么他不就变成了自己反对和憎恨的人吗?自己和纳粹又有什么区别?
更何况,除了这种个人精神层面上的人性困境之外,还有着来自现实层面的压力。他的长官用一种义正辞严的方式遥控指挥,而底层士兵则把这群孩子当做发泄愤怒的劣等生命。卡尔对孩子们承诺,完成这次任务,就会很快回家。但最终,他发现,上级根本就没想让那群战俘轻易地离开这里。卡尔接受不了自己变成一个“亲敌者”,而他更接受不了同僚对于男孩儿们的殴打和捉弄,这关乎自己的良心。
这类把普世人性放置于特殊战时对立中的设定,其实并不少见,而这部《地雷区》中,有着更为残酷的场景,那群徒手排雷的孩子们,经常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炸断手脚,而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抱持着能够完成任务就能够回家的愿望。但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怀揣着愿望走向了死亡。
《地雷区》有一种蔓浸无声的情绪变化,最初,卡尔对那群孩子施以拳脚和责,后来,他坐下来和孩子们聊天、开玩笑,甚至给他们放一天假,在沙滩上一起踢足球,看起来更像来海边度假的老师带着一群学生。那漫无边际的白沙滩,原本应该是一片风景,但现在却意味着死亡。当卡尔从暴躁的军官变成随和的男人,我们才能明白,卸下所有身份,以人的面目彼此相对,那一刻,战争才真的结束了。停战,不只是现实的炮火不再燃起,只要人心中的炮火依旧燃烧,战争就远未结束。
最终,卡尔做出了一个选择,他放走了那几个幸存下来的孩子,让他们越过国境线。从职业军人的身份上说,他犯了个大错,但从人的角度上说,他用自己的善举,真正终结了战争,排除了心里的一颗地雷。
『叁』 二战题材一部伟大的丹麦电影《地雷区》
丹麦是个童话国家,经济水平也挺好,也很有格调的国家,和德国是邻居,德国又出了个希特勒,只能哀其不幸。
这部电影的故事是1945年5月,是二战的尾声了,德军已经投降。德军留在丹麦150万颗地雷,军方安排德军的俘虏来做这项排雷工作。
用来排雷的这批俘虏非常年轻,稚气未脱,平均年龄十几岁。他们先集中训练和培训,然后分到全国各个排雷的区域。
中尉卡尔负责西海岸的一个海滩,大约有45000颗地雷。分配一个 11人德军俘虏,卡尔非常仇视德军,一个俘虏拿丹麦的国旗,卡尔胖揍了这为德国兵。
第一天,卡尔告诉每个德国兵的纪律和规矩。明确告诉他们任务:每人每小时要清理6颗地雷,三个月完成任务,他们就可以回家了。
第二天,德军的班长来问卡尔:什么时候发放食品?中尉卡尔告诉他:“俘虏不配得到食物!”
再休息的时候,有人去偷了附近农场小女孩的面包吃。在夜里有人挖墙洞去农场里偷马的饲料,回来分着吃。
第三天,所有人正在全身心得在排雷,有个德军突然呕吐不止,身体颤抖,一声爆响,他的四肢全部被炸飞。他的同伴们都去安抚他,他疼痛难忍,嘴里不停的哭喊“妈妈,妈妈”。中尉卡尔赶快给他打了一针吗啡镇痛,送到军医院。
得知呕吐原因后,他让所有人喝海水催吐,然后用清水把这些德军清洗干净。在总部的食堂拿来一些面包,给这空腹的德军吃。告诉他们:那个同伴活过来了。为了完成任务,现在你们每小时要排雷10颗,完成任务就可以回家。
每一次的排雷都是生与死的瞬间,海面上有个巨型雨柱,这些年轻人没有时间看这一切,他们每个人都万分小心的在做每个排雷的动作。一个老兵拧开一个地雷的盖子,抽出地雷的引信,就要排除这个地雷了,他发现这是个连线地雷,大喊同伴注意,可是有一个同伴没听见。就在那个刹那,一声巨响双胞胎的哥哥,就是一些碎片,弟弟悲愤不已,浑身颤抖,中尉卡尔抚摸他的额头,让他安静下来。他想,这些十几岁德国的孩子,并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卡尔的内心柔软了起来。
卡尔营区的厨房拿来更多的食物,和这些德国士兵开玩笑,他们一起到安全的沙滩踢球。卡尔就像这群年轻人的队长,又说又笑,夕阳西下,海浪轻抚着沙滩,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声巨响,他们跑过去,卡尔的狗被地雷炸死了。这条狗是陪伴卡尔多年的朋友,一瞬间卡尔心理的仇恨被点燃。卡尔让负责这个区域的士兵用嘴叼球,学狗叫。卡尔爆跳说:“我对你们太好了,后果就是你们犯错,今天开始,你们要在清除完的区域列队走过才可以确认安全沙滩!”
一排年轻的德国士兵从沙滩的这头,再折返走到这头,每一步都是生死,每一步都可能是最后一步。那个最优秀的排雷老兵都崩溃了,要求卡尔直接射杀他,他可以早点结束这个任务。
一天早晨,农场小女孩的妈妈跑到军营,原来小女孩独自走到未排雷的区域玩沙子。这群德军小伙子来到小女孩正在玩耍的沙滩,妈妈安抚小女孩不要乱走,那些小伙子立刻排雷。卡尔也赶到这里,他看到双胞胎的弟弟直接走到小女孩那边,和小女孩残缺的娃娃聊天,安抚小女孩。他们很快开辟一条安全得沙滩地带,小女孩被转移到安全地方。那个双胞胎弟弟走向未知沙滩,一身巨响,弟弟为了哥哥,做什么都可以,包括失去生命。
这块区域排雷的任务很快就结束了。这天有六个战士在集中清点和转运这些地雷,其中一个战士太用力,又是一声巨响,现场六个战士化作一团烟雾和碎片。
最后只剩下四个战士,这德国兵接到任务要去别的地方排雷,回家的谎话让这四个战士心灰意冷。卡尔找到他的上级,力求让这四个战士回家。他的上级告诉他,这是命令,他们要去排雷。上级还是带走了这四个德国兵。
卡尔动用了他的关系,把这四个德国军人用卡车接了回来,在一条公路上停了下来,让他们全部下车。告诉他们“这里到边境只有500米,回家!”
那四个德军,疯狂的跑向那片树丛,他们知道那里是他们的家。
战争给两国的人民带来的就是苦难和不幸,每个人都有愤慨的情绪,这个情绪是对国家?还是对政党?还是对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雷区,外人是无法排除的,当我们冷静的思考战争,内心得硝烟才能渐渐散去。
『肆』 求一部二战电影,关于排地雷的
地雷区 Under sandet (2015)
导演: 马丁·赞里维特
编剧: 马丁·赞里维特
主演: 罗兰·默勒 / 米克尔·福尔斯加德 /路易斯·霍夫曼 / 乔尔·巴斯曼 / 艾米尔·贝尔顿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丹麦 / 德国
语言: 丹麦语 / 德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12-03(丹麦)
片长: 100分钟
『伍』 地雷区的电影剧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丹麦当局迫使成千上万的德国战俘排除埋在丹麦海滩的地雷。这些年轻人只得用赤裸的双手,挖掘数以百万计的残余地雷。 丹麦与德国合拍片,根据二战中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1945年5月德国纳粹投降之后,一群年轻的德军俘虏被交给丹麦当局,他们被送往西海岸。在那里他们必须用自己的双手来除雷。二战期间,德国人曾在这片海岸布置了超过200万枚的地雷。这群男孩们在丹麦军官卡尔·莱奥博德·拉斯穆森(罗 兰德·莫尔 饰)的率领之后,开始了这项极其危险的工作。据史料记载,共有2000名德国俘虏被迫进行人工除雷,其中一半失去了生命或者成为残疾。
『陆』 《地雷区》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地雷区》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电影背景是1945年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同盟国胜利宣告结束。但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是持久的,其破坏力也超过了和平年代中人们想象力的极限。这场世界战役,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其中。二战结束后,希特勒纳粹政权倒台。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德国虽然战败了,但他们却在丹麦的整个西海岸,留下了超过两百万枚地雷。德国战俘开始漫长的清雷,排雷。
整部电影我是和孩子一起观赏的,感悟如下:
军官中士的禀性是灵活型加雷厉风行型,情绪非常饱满,做事凭自己感觉,不计后果。男孩儿里的小班长是自强型加机智型,善于观察判断整合资源,最后在影片里侥幸生存下来了。
影片开头,德国战俘小士兵没有粮食吃,中士是不管不问的,后来中士和小男孩们在相处中产生了感情,生了同情心,自己也被情套住了,衍生出了和领导的对立,最后私自放走战俘等行为,根据剧情的演化,他最后的结果不出意外一定是得不到自己国家的人民的信任。被本国人民抛弃和唾骂,因为大的场域丹麦人人心是和德国人对立的,他放了德国人,和场域对立了。
而且中士这个灵活型程序禀性导致自己想法多变,情绪多变,立场不坚定不稳定,忽左忽右,也导致人生的失败,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他在整个事件里,没有素位而行,越位又任性,轮不到他来做的.抉择和决定的时候,私自放走了四个小士兵,因小失大,失去了大的场域和人心,让我引以为戒,我们的念头应该是帮助别人,成就自己,而不是燃烧自己牺牲自己。念头和做的事还有自己的精力应该围绕着自己的人生幸福,精准合道动念而行。
战俘小班长结尾生存下来了,有几点比较合道可以让我们细细体会。合道第一点:遇事沉着冷静主动适应。第二点:善于改善外部环境,和中士慢慢相处关系,从最开始饿着肚子排雷,到争取到食物,还能和中士一起做游戏,娱乐,缓解压力和气氛。第三点:善于思考创新发明,在排雷作业中,发明了一种提高效率的格子,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安全,利己利人。第四点:虽然他也是个孩子,但他思维善于随缘助人,还救了小女孩……在大的压力和生存条件下,稳定自己的情绪并帮助同伴稳定情绪,稳定军心。第五点:思路清晰,乐观积极主动,善于主动沟通解决问题,最开始中士没有把这群孩子当人看,拒绝和他们的沟通,无视孩子们的诉求,甚至只让他们工作不给粮食,小班长不厌其烦一次次的主动和中士沟通,共情,才为自己争取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感受:我们要想活得好,必须自己强大。小班长的这几点是我需要学习的,另外做事前一定是谋定而后动,考虑清楚因果和自己的代价投入的精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我们的每一步就像下棋一样,环环紧扣,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孩子的感悟是:像多米诺骨牌,一步倒,满盘倒。
德国兵埋的雷自然由他们排,这是因果,不用落在是非,对错里。中士并没有整体和长远的眼光,都是随意、任性、是非、同情,应该用最少风险协助他们完成任务,自己也不用被套。后来中士一高兴,就对孩子们管理松懈下来,孩子们经验不够,以前排雷小心轻放,后来把地雷扔到汽车上大爆炸那幕,造成大量的死伤。
所以我们自己在做事时,一定要小心谨慎,生活里也要谨言慎行,经常一个不注意有可能就踩到别人的雷、踩到别人罩门,让别人和我们的关系变差,或者掉入某件事的坑,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影片中,孩子有孩子的疏忽大意,我们补我们自己的漏。套在情里,不管什么情,都会让我们耗不起,伤不起。
农场妇女最开始仇恨小士兵们,明知道小士兵会来偷粮食,放老鼠粪在饲料里,让男孩们中毒呕吐,到后来自己女儿进了雷区,她求小士兵们去救她女儿,这不就是人性吗?随时都在变化,所以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眼前或长远需求的基础上的。我们平时尽量少放我执和法执,少带自己的节奏和主观意愿,客观的识人辨事,合道而行。
在战争中,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们应该时时保持警觉性,祸福所倚,最得意最顺利的时候不一定是好事,最低处,最糟的时候也不一定就是真的不好,所以最好的心态是随时处在最低位,宠辱若惊,若吾无身,吾有何患。
只要生命还在,就有希望,困难和危险随时都有,办法也有很多,良好的心态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平时也要随时随地调整自己状态,以出世心行入世事,困难是暂时的,一切的不顺都会过去,不能放弃自己,主动运作自己,自助者天助。
影片的结局虽然是观众们希望的:小士兵们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中士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导演也讨喜的导演了大圆满结局。可是生活中的延续和人生接下来的演化真的就是欢乐喜剧收尾吗?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样的禀性,演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只需要在我们自己的人生电影里调整禀性,查漏补缺,积德聚能布场,我们的人生才不会受自己禀性习性程序控制,跳脱得出来经营自己,运作自己,使自己的健康、家庭、事业幸福下去。
『柒』 如何评价电影《地雷区》
盛名之下,寂寞如雪!
战争年代显得和平是多么重要!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二战结束后,德军战败。丹麦当局强迫大量德军战俘去清理他们在战争期间埋在丹麦海滩上的地雷。据历史记载,大概有2000多名德军俘虏徒手排除了大概150万颗地雷,而其中死伤达到一半以上。对以上就是原剧… 显示全部
战争年代显得和平是多么重要!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二战结束后,德军战败。丹麦当局强迫大量德军战俘去清理他们在战争期间埋在丹麦海滩上的地雷。据历史记载,大概有2000多名德军俘虏徒手排除了大概150万颗地雷,而其中死伤达到一半以上。
对以上就是原剧情---
军士长因为德军士兵侮辱了丹麦国旗大发雷霆,于此引出主人公。侧面反映了军士长情感、性格等。军士长因为德军士兵侮辱了丹麦国旗大发雷霆,于此引出主人公。侧面反映了军士长情感、性格等。
军士长见排雷队时候
你们是军人吗? 是,我们是军人,是你们的俘虏-你们是军人吗? 是,我们是军人,是你们的俘虏-
死亡、饥饿。记得有人采访在奥斯辛威集中营中活下来的人说,再他们身边最可怕的不是纳粹,而是一起的犹太人,狱友的冷酷无情是最可怕的武器。死亡、饥饿。记得有人采访在奥斯辛威集中营中活下来的人说,再他们身边最可怕的不是纳粹,而是一起的犹太人,狱友的冷酷无情是最可怕的武器。
被炸掉双手之后,他想到的是他妈妈,人之善,纳粹亦如此。被炸掉双手之后,他想到的是他妈妈,人之善,纳粹亦如此。
战友的无情旁观,战友的无情旁观,
军士长与大家融为一体?象征性的和平军士长与大家融为一体?象征性的和平
有人说这张照片美得要哭,而我却是真的在哭并不是因为他有多美、有人说这张照片美得要哭,而我却是真的在哭并不是因为他有多美、
军士长信守承诺,放他们回去。军士长信守承诺,放他们回去。
本片也就到此为止了。
『捌』 豆瓣8.7分的历史片,带你踏进人性的地雷区
由马汀.桑德瓦利特执导的德国历史剧情片《地雷区》,以冷寂谧静、黯沉幽远的基调开始电影情节发展,讲述了一名丹麦军官,在战乱结束之后对战争的审视,以及自我内心的冲突转变。导演作为丹麦人,以战败的局面、历史与人性的走向,来审判自己国家的残局。这是一部反战争题材电影,也是一部对人性冷漠的反思和历史讽刺的论述。
该电影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故事发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与丹麦两国之间的战终幕事。德国在二战时投放在丹麦西海岸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时刻提醒着丹麦懦弱、无能的悲惨败局,然而丹麦同时也在战争结束之后俘获了约2000多名德国年轻士兵,并且大多数都是儿童和少年。于是这些天真的孩子们便被迫用自己的双手和双脚,乃至用身体甚至生命,充当着人体地雷探测器,一步一步地净化着美丽而荒凉的海岸线。
丹麦指挥官卡尔作为一个战争幸存者,对彼时敌对的德国恨之入骨,可这并不能改变自己国家的结局。而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更是有着鲜活的温情和炙热的生命,有着对家庭的怀望和亲情的期许。但卡尔的军人身份时刻提醒着他自己,战争期间所带来的践踏和侮辱、战争之后所承受的摧残和损害是永远无从容忍的。
PART ONE
无辜的孩子踏上雷区
以赫穆特·莫巴赫为首的十名年轻士兵组成的排雷小队,经过提前的排雷训练之后,被安排在军士长卡尔的部下进行排雷工作,他们绝望、散颓,对希望不再抱有任何期许。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曾经的战争遗留下来,却无法承担和接受的行动,但这也还仅仅只是这片荒凉土地上的一小缀人群。而余下的那两千多名年轻的天真孩子,他们此时已经用无以言表的沉默充诉着整个美丽的海岸线,他们也将要付诸生命来引爆战争遗存下的痕迹。
而这片海岸线所承载的是这些孩子们的鲜活血液和生命、是作为战败者的无情怒吼和摧残,是历史留给两国之间的深仇巨恨和悲愤。同样,与战争时期的杀戮相比,和平时期的暴行显得多么可怖与苍白。
卡尔在督促孩子们进行排雷工作的同时,也断绝了他们所有的粮食,他将这些孩子们视为践踏在国土上的一处污渍,却忘记了他们本是一群天真的儿童。就在这些孩子饿得不行偷吃农场的饲料之后,他们却一个个都上吐下泻,虚弱不堪。而农场女妇人偏颇地用狠毒的眼神看着卡尔和这些孩子,她背着自己女儿的心引以为傲地说:毒死了一群德国人。
也许是本着一种模糊的需求感,卡尔需要这些孩子帮他清理地雷,他为这些孩子偷来食物,即使是遭到上级的抗拒也依然违背命令。可在这些孩子看来,卡尔的举动让他们燃起已经泯灭的希望,他们在一天的排雷任务结束之后都在幻想着自己以后的生活。在这个战火纷争过后的雷区里,有两股由和平引发的火光照射了进来,一股照在了卡尔冰冷的内心深处,而另一股则照在了这些孩子们稚嫩却显得苍白的脸上。
而也正是因为这种需求感,卡尔的脑海里逐渐有一种连他自己都察觉不到的意识,他需要这些孩子们,正如一个中年父亲需要一个儿子一样。这些可怜的孩子在渐渐用自己的生命唤醒卡尔的人性,唤醒他的父爱本能。
可即便是卡尔,亦或是这些孩子们,他们还要面对这样残忍的局面,他们都不知道如何面对排雷时所有的意外,他们都不知道在他们任何一方踩中地雷之后被炸得尸骨无存时,应当如何衡量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居心叵测地探索着属于他们心里的雷区,而在那片雷区里,战争、敌人、亦或是自己,都应当避而不及。
人性的雷区在直视他们,现实的雷区在等待他们,历史从来都是不公正的,不论胜利或失败的一方是谁,仇恨的火焰将永远地燃起在这片雷区里。
PART TWO
谁来拯救他们
军士长卡尔在眼睁睁看着孩子们相继被地雷炸死,哭喊着要回家,医伤却不治身亡时,他的内心有着明显的微妙变化。或许在他的脑海里,卡尔一次次告知自己,这群孩子是战争的俘虏,是践踏国家的敌人。可他的内心里的良知在逐渐将他拉到了人性善良的边缘,这些孩子只不过是一些天真的儿童罢了,他们也像普通孩子那样渴求着温暖,渴望着关怀,也应该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孩子们脸上的绝望和卡尔内心的仇恨逐渐在日常相处中相互抵消,从而变成了双方共同树立起来的善良和温暖。
这片曾充溢着战争纷乱的荒凉海岸线,在这十个孩子用生命的清除之下,已经渐渐变成优美的丹麦西海岸。与之一同消逝的,是战争带来的杀戮和悲愤。
而卡尔内心的转变,是与战争相互矛盾的。
他从一个满脸仇恨,时不时殴打和怒吼孩子们的无情军官,变成一个内心温柔,偶尔抚慰孩子们的中年男人。是对战后的审视,和对自我内心的聆听,他作为一名军士,开始理性地思考和看待战争所带来的一切缘由和后果。
他从一个断绝粮食,面对孩子们的死伤时秉承着冷漠态度,还要强求他们继续排雷的固执军官,变成一个为孩子们洗胃、经常抽查他们情况的人情军官。是对人性的重新认知,和对自我内心的抒发,他作为一个男人,开始自省人性所带来的一切根源和推进。
他从一个对上司百般服从,对命令百般执行的战争机器,变成一个宁愿违背命令也要为孩子们带来食物,为了孩子和别的军士长公然发生口角。是对战争的彻底思考,和对善恶的重新认知,他作为一个个人,开始认识到历史的进程所带来的一切不作为和不作省。
他甚至给孩子们放了一天的假期,与他们在静谧的西海岸边上踢足球,此时,他真的就像是一个有着一群孩子的父亲,那种自得其乐的神情,将仇恨彻底融化在自己的内心。
然而,在他们踢完球回去的路上,自己的爱狗被一颗地雷炸死了,卡尔这才意识到,战争和仇恨并没有结束,和平只是掩藏在仇恨背后的毛毛雨罢了。他们依然是一群德国人,曾经把这片土地占为己有的敌人,这些地雷正是他们埋下的,自己也依然是一个丹麦人,曾经被侵略者欺辱的丹麦人。
他开始狠狠地抽打这些孩子们,让他们学习像狗一样叫,让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走过所有已经清理的地方,检查地雷是否完全清除。
卡尔的内心一直渴望着和平,孩子们的内心也一直渴望着温暖,然而他们却在不同的遭遇下奔赴了不同的结局。抛开战争主义来说,他们都是应该值得被善待的。而至于那些孩子们,战争从来不是因为他们而起的,他们却要承担着一种无法承受的沉重责任。背负着后辈人的罪名,以幼小的身体和无知的心灵,为那些已经结束的纷争战乱赎罪。
PART THREE
心灵栖息之处
当丹麦西海岸的排雷任务完全结束之后,排雷小队仅剩四人,而当他们还天真地以为马上就可以回家时,他们却被上级派遣到了斯凯灵恩半岛,他们必须留下来,直到所有的地雷被清除干净为止。
然而即使是在卡尔的脑海里,他自己认定战争还未结束,但和几个男孩的朝夕相处已经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温情的种子,就算是爱狗已经死去,冷静下来的卡尔也开始渐渐懂得开怀和释然。不然他也不会在那声由一堆地雷爆炸的巨响过后,全力地朝那处爆炸声跑去,这种立即的反应在经过卡尔内心的彻底转变之后,逐渐变成本能。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视仇恨为主的战争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内心也不再有悲愤和残暴,取而代之的是温情和希望。
他擅自把那四个孩子带到了边境,让他们朝自己的家乡跑去,而卡尔自己,也挥别着那些远去的步伐,他审视了战争,也审视了自己,亦审视了人性。
《地雷区》整体弥漫着人性宽容与阴暗的较量,炸死的孩子和悲伤的配乐相契合,营造了一种极其恐惧和悲戚的氛围。在丹麦军官卡尔和那十个孩子的身上,更是有着人性矛盾和历史分歧的界点,将他们袒露出来的卑微和崇高的落差确立在观众心中。
如果要将人类的本性和情感看成一个个符号,任何东西都可以轻易的抹杀,但当活生生的人站在我们面前时,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可以随着时间而动摇的。由此可见,战争从来不会抹除人的本性,相反,战争可以将人的本性暴露在世俗面前。不论是利益、权力、财物或是人的贪婪,都因人性而起,也将会因人性而终。
在和平时期,我们感概着战争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感慨我们此时的生活多么美好。可即便是战争结束又如何,就算是战争开始又会怎样,只要人心的炮火依旧在燃烧,战争就永远不会结束。
而《地雷区》以一种对战争的审视和对人性的讽刺作为整部电影的隐喻意义,直接地阐述了人心的仇恨和温情的矛盾关系,由一种自我反省的视角和真实存在的败局告知我们,人性的宽恕是对战争的警醒,放下心里的仇恨,人心之上的炮火就会因此停止,真正的和平才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