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长这么大看过最性感的电视剧是什么
《神奇女侠》女主角美爆了。
盖尔·加朵为角色付出许多努力,她做了五个月的拍摄前期准备,进行了一套非常严格的体能训练,包括中国功夫、拳击、剑术、巴西柔术等等,整整增加了17磅肌肉。盖尔·加朵已献上了绝佳表演,仿佛就是一把人类形态的电子大提琴,不断奏出激烈的即兴重复段。盖尔·加朵所饰演的神奇女侠是真相、正义与亚马逊人的化身,这给了观众一个从DC电影之前那黑暗阴郁的风格中喘息的机会,令人愉悦。大家觉得呢?
2. 找一部电影 里面男主角考到了一所女子学校
中文片名 两小无猜 外文片名 海报
Jeux d'enfants 更多中文片名 敢爱就来 宝贝游戏 更多外文片名 Love Me If You Dare Mieux que la vie .....(France) (working title) 影片类型 爱情 / 剧情 片长 Japan:90 min / Canada:93 min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国家/地区 法国 比利时 对白语言 法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DTS 评级 Rated R for language and some sexuality. 版权所有 ? 2003 - Nord-Ouest Proction - StudioCanal - Art
《两小无猜 》剧照2(20张)emis Proctions - Media Services - France 2 Cinema - M6 Films 摄制格式 35 mm
演职员表
导演 伊万·萨姆埃尔 Yann Samuell 编剧 Jacky Cukier 伊万·萨姆埃尔 Yann Samuell 演员 吉约姆·卡内 Guillaume Canet .....Julien Janvier 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Sophie Kowalsky Thibault Verhaeghe .....Julien à 8 ans Joséphine Lebas-Joly .....Sophie à 8 ans Emmanuelle Grönvold .....Julien's Mother Gérard Watkins .....Julien's Father Gilles Lellouche .....Sergei Nimov Nimovitch Julia Faure .....Sophie's Sister Laëtizia Venezia Tarnowska .....Christelle Louise Bouchard (as Laetizia Venezia) 艾乐蒂·纳菲 Elodie Navarre .....Aurélie Miller Nathalie Nattier .....Sophie à 80 ans Robert Willar .....Julien (80 ans) Frédéric Geerts .....Igor Manuela Sanchez .....Teacher Philippe Drecq .....School Principal Luc Bromagne .....Priest Jean-Michel Flagothier .....Dorzac Stéphane Auberghen .....Proctor Isabelle Delval .....Clothilde Christophe Rossignon .....Doctor #2 Nathalie Philip .....Julien's Nurse Delphine Aerts .....Senior Center Nurse Isabelle Goethals Carre .....Senior Center Director Mathilde Verkinderen .....Charlotte à 8 ans Melchior LeBeaut .....Julien à 4 ans Emmanuel LeMire .....Doctor #1 Jessica Rinalo .....Child Emmanuel Brunin .....Child Joeffrey Simon .....Child Amandine Courrire .....Child Jessica Vitello .....Child Michel Angely .....Bus Driver Fernand Kindt .....Scrabble Player Cedric Lombard .....Library Student 制作人 Ève Machuel .....executive procer Patrick Quinet .....co-procer Stephane Quinet .....co-procer Christophe Rossignon .....procer
上映日期
美国 USA 2003年8月29日 ..... (Telluride Film Festival) 加拿大 Canada 2003年9月5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法国 France 2003年9月17日 比利时 Belgium 2003年9月24日 荷兰 Netherlands 2003年11月20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4年1月26日 ..... (Febio Film Festival) 希腊 Greece 2004年2月6日 韩国 South Korea 2004年2月13日 芬兰 Finland 2004年2月13日 美国 USA 2004年2月14日 ..... (Portla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4年3月4日 意大利 Italy 2004年3月12日 土耳其 Turkey 2004年3月26日 以色列 Israel 2004年4月15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4年5月13日 美国 USA 2004年5月14日 俄罗斯 Russia 2004年6月19日 ..... (Moscow Film Festival) 日本 Japan 2004年6月20日 ..... (French Film Festival) 瑞士 Switzerland 2004年7月1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德国 Germany 2004年8月12日 英国 UK 2004年8月20日 西班牙 Spain 2004年8月27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4年9月9日 日本 Japan 2004年9月25日 ..... (Tokyo) 泰国 Thailand 2004年11月18日 波兰 Poland 2005年2月4日 保加利亚 Bulgaria 2005年2月18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2005年2月23日 ..... (Manila) 奥地利 Austria 2005年5月20日
剧情介绍
电影从一处工地开始,工人在拆除一栋旧建筑,镜头在工地上方游荡,带领我们看到一个旧式糖果盒半凝在地基里。 一个小男孩的声音响起,他说他们那个时候,有一种小孩儿的游戏,叫做“敢不敢”,当一个孩子问另一个“敢不敢”的时候,后者必须说“敢”。 八十年前的法国街道,镜头飞一样后退,退进一辆校车的挡风玻璃后面,然后再退出校车,出现在车尾窗户外面,跟着切到黑乎乎的地方里的几本书,然后拉出来,原来刚才我们在书包里面,镜头再拉开,就看到一张小女孩的脸,跟着又一个急速后退,我们看到小女孩被一帮小孩围在中间。 小男孩朱利安在校车前遇到了小女孩苏菲,苏菲是刚移民过来的波兰人,被所有孩子欺负。朱利安说他喜欢苏菲,苏菲的回答是“那你证明给我看,敢不敢?”朱利安趁着司机不在车里,推上手闸,汽车冲下斜坡,司机在后面猛追。朱利安跟苏菲成了朋友,代价是被老爹暴打。这两个小孩从此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敢不敢”的游戏,他们不相信任何规矩,世界就是个巨大的游乐场:上课组词,专门说脏话;用墨水喷老师;在校长室里小便;在她姐姐的婚礼上把新娘弄哭…… 尽管他们的游戏除了乐趣之外,也常常带来巨大的风险。两人却乐此不疲,这习惯直到长大了也没改,他们什么都敢,就是不敢承认他们相爱。 童年苏菲和朱利安 剧照
日子在没完没了的互相挑衅中过去,不知不觉已经是二十年后,他的婚礼上,她跑来问他敢不敢悔婚,婚礼毁了,两个人也闹翻了,这一次“敢不敢”的挑战内容是从此十年不见。 十年后她打电话给他,问他敢不敢出来私奔,他立刻甩下妻子和孩子去了。到了之后,居然又是一个“敢不敢”的游戏,她把家里搞得好像劫案现场,看他敢不敢在她报警后一分钟再走,因为她知道警察只需要一分钟就可以到达。 当秒针走完一圈,朱利安冲出房子,和警察展开了追逐,
法国电影两小无猜剧照(20张)却在兴奋之余,发生了车祸。苏菲知道后,紧张的赶到医院,被带进了一个病房,床上躺着一个浑身是伤,五官都无法看清的人,但苏菲看到了那个盒子,她拿起盒子离开了。在车上,她不停的哭泣。镜头转向医院,之见于连走在走廊上,其实,他没有多大的伤。他躺在病床上,医生帮他缝合伤口,他不停的笑,就像苏菲不停的哭一般,“苏菲,苏菲,对不起。”苏菲大概是想到了什么,比如,为什么盒子会放在仪器上,躺在床上的“朱利安”是没有办法动的,至于医生,会么。她知道这是朱利安的报复,她赶了回去。这时,于连也冲出了医院,他们在雨里对视着,他们都明白他们是互相喜欢的,可是,他们,不敢承认这件事。苏菲的丈夫给了朱利安一个重拳,朱利安昏了过去,苏菲不停的呼唤着他,雨停了,苏菲那盒子跟他玩游戏“朱利安,回来,敢不敢。” 朱利安醒了,他们相拥在一起,他们玩了最后一个游戏,他们爬下了需要注入水泥地基中,当水泥倒下时,朱利安对苏菲说“我们玩过这么多游戏,但我从未对你说过的。”“什么”“吃蚂蚁,侮辱那些政治家,以及,像疯子一样的爱你。” 他们渐渐沉入了水泥中,永远的抱在一起。 至此,影片之后还有另外的一些片段,可能很多人没看懂,依我自己的理解来看,导演的意思应该是,如果这一切没有发生,如果在那个车站他们互相表白,如果在苏菲结婚后的家里,他们互相表白,如果在以前的很多机会中表白,他们两个就会一直到老,他们可以老了之后回忆以前做过的疯狂的事,可以在头发花白的时候,说“我爱你”。
3. 前苏联电影,二战时期苏联女子高炮部队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目录[隐藏]
书籍介绍
作者介绍
书摘介绍
荧屏再现
影片简介
电视剧简介
[编辑本段]书籍介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1]的代表作。故事发生于1942年5月。准尉华斯科夫“无奈”接受了上级指派来两个班的“兵力”——虽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却一一是穿短裙的年轻女兵;他要指挥她们守卫171会让站设施。一时间女兵们驻扎下来,就在尚未习惯这野战生活的当口,出乎意料地碰上一股德国法西斯侦察兵。她们本可以放过这些鬼子,守住阵地设施就可以了。然而正义和敏感要她们既守住了阵地设施,又以五个姑娘——战士加指挥员的力量与敌人周旋,进行殊死的战斗……
作者以真实而生动的画面,亦庄亦谐的文笔,活泼风趣的艺术语言,再现了那些才从和平岁月里走出来的天真欢快的年轻人,一旦迫使他们面对残酷的战争时,为保卫国土,可牺牲爱情,可别家离子,可以生命为代价的浪漫主义情怀和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是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
1924年,瓦西里耶夫出生在斯摩棱斯克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受到部队生活的熏陶。在上九年级时,卫国战争爆发,他志愿奔赴前线。1943年负伤,伤愈后进装甲兵军事学院学习。1948年毕业,任工程师。1956年结束军人生涯,进了著名剧作家包戈廷的电影剧本写作讲习班,从此开始专职创作。瓦西里耶夫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作品题材广泛,主要是卫国战争题材、当代生活题材、历史题材等,其中以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成就最为显著。作者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发表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改编成电影、话剧、歌剧、芭蕾舞,受到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喜爱。
瓦西里耶夫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伊万诺夫快艇》、《最后的一天》、《遭遇战》、《他们可能同我一起去侦察》、《后来发生了战争》,长篇小说《不要向白天鹅开枪》、《未列入名册》,长篇历史题材小说《虚实往事》,剧本《军官》、《我的祖国,俄罗斯》,电影脚本《例行的航程》、《漫长的一天》以及与K·拉波波尔特合著的《军士们》和《军官们》,自传体中篇小说《我的骏马奔驰》等。
瓦西里耶夫是从创作剧本、电影脚本开始写作生涯的,因此他的作品带有戏剧和电影的特色,结构严谨,情节紧张,语言简洁。由于作者立意高,创作手法独辟蹊径,故而他的作品总能以高昂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激情动人心魄。
[编辑本段]书摘介绍
第一章
在171火车站一带,能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保持完整无缺的,如今只剩十二户人家,一个消防棚,以及一座又矮又长、本世纪初用圆石砌成的仓库了。水塔在上一次空袭中倒塌了,往来的火车已不再停留此地。虽然德寇停止了轰炸,但敌机仍每天在车站上空盘旋骚扰。指挥部为了应变于万一,依然在这里配备了两架四管高射机枪。
这是一九四二年五月。车站以西,敌我双方掘壕深达两米,终于展开了阵地战(每逢潮湿的夜晚,打那儿不断传来隆隆的炮声);东边,德寇夜以继日地轰炸着运河及穆尔斯曼克铁路;北面,双方为争夺海路而进行激战;南方,被围困的列宁格勒仍坚持着浴血战斗。
而这里简直成了疗养胜地。士兵们由于无聊和寂静,简直是泡过澡堂子一样,浑身松软无力;更何况那十二户人家里,想方设法酿造私酒的小娘儿们、小寡妇还真大有人在。这伙士兵初来此地,头三天先吃饱睡足,摸清情况;到了第四天,开始闯家进户去吃生日酒。自此以后,当地上等私酒那股子浓郁的香味,在车站上空就再也吹散不尽了。
火车站的军事运输指挥员,成天阴沉着脸的瓦斯科夫准尉,开始一再往上打报告。等到报告递到第十份,上级照例先对瓦斯科夫劈头盖脸臭训一通,然后再撤走那半排寻欢作乐得晕头转向的士兵。这以后,军运指挥员可以凑凑合合地对付上个把星期,然后又重复了老一套。弄到后来,准尉只好把从前的报告重抄一遍,只需要换一下数字和姓名就成了。
“你简直在胡闹!”少校接到一份又一份的报告,只得亲自赶来,所以火冒三丈:“成天打起什么报告来了!你不像个指挥员,倒成了耍笔杆子的了!……”
“请您派一些不爱喝酒的人来。”瓦斯科夫一再重复,尽管他每逢遇到一个大嗓门的上级都有点发憷,可是仍旧像个教堂工友似的,嘴里嘟嘟哝哝地:“找点不爱喝酒,还有……关于女性的问题,也请考虑一下。”
“要派些老神父来?”
“您心里明白,”准尉小心翼冀地回答。
“好吧,瓦斯科夫!……”一向严厉的少校勃然大怒,“就给你派些不爱喝酒的来,女人的问题也会适当考虑。不过,你可要小心,准尉,假如你连这批士兵也应付不了……”
“是,”军运指挥员呆头呆脑地答应着。
少校临行时带走了那些经不起诱惑的高射机枪手,并且再次答应瓦斯科夫,一定会派些见了裙子和私酒扭头就跑,而且跑得比准尉自己还快的战士来。但是,看来要兑现这个诺言并不那么容易,因为三天过去,还不见一个人影。
“问题不那么简单呀,”准尉对他的女房东玛丽娅.尼基福洛芙娜讲,“两个班——差不多就得二十个不爱喝酒的。就是把全军抖搂遍了,——我看也不见得……”
然而,他的担忧看来是没什么根据的,次日清晨,女房东就跟他说,高射机枪手到了。女房东的话音有点怪怪的,可准尉刚刚睡醒,迷迷糊糊的没有发觉,只顾打听那件让他提心吊胆的事了:
“有指挥员一起来吗?”
“不像是有,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
“那就谢天谢地!”准尉惟恐别人抢走他军运指挥员的职权,“分权夺利——那是最糟不过的事啦。”
“您也别高兴得太早,”女房东微微一笑,样子显得很诡秘。
“高兴?那得等打完仗,”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一本正经地说,戴上军帽径自走出门去。
这回他可真吓傻啦:门外站着两列睡眼惺松的姑娘。起初,准尉还以为自己准是睡糊涂了,使劲眨巴眨巴眼睛,等定睛一看,这些个战士的军装上某个部位确实是高高地耸起着,这在操典上可没有明文许可,而且那些船形帽下还公然露出了不同颜色、不同发型的绺绺鬈发。
带队的一个女兵,一副干巴巴的嗓音,报告说:“准尉同志,副排长基里亚诺娃中士向您报告:高射机枪独立营五连三排一班、二班前来换防,听候您的命令。”
“原来——是这样,”军运指挥员说,这可完全不符合操典的规定,“这么说,他们可找到不喝酒的啦……”
因为女兵们不愿到别人家里借宿,要在消防棚里搭铺,他挥动板斧干了整整一天。姑娘们搬运木板,放在他指定的地方,一边还叽叽喳喳地像一群喜鹊。准尉一声不响,生怕有损威信,阴沉着脸。
等到一切都安排妥帖,他才宣布:“没有我的允许,不准离开驻地一步。”
“去采野果也不行吗?”一个金发女郎马上接碴就问。准尉早就注意她了。
“野果子还没有长出来呢,”他说。
“那么可以去挖野菜吗?”基里亚诺娃好奇地问,“我们没有点热汤喝可不成,准尉同志——我们会瘦的。”
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疑惑地瞟了一眼那一件件穿得紧绷绷的军装,不过还是同意了。
“可是不准过河。那种玩意儿,河滩上有的是。”
火车站里一切逐渐上了正轨,但是军运指挥员的心情并不因此感到轻松。这伙女高射机枪手是些爱吵爱闹的调皮丫头,准尉时时刻刻觉得是在自己家里作客,生怕说得不恰当,或是做得不得体;而且现在,再也别想不敲门就迈进屋去,假如他一时大意,立刻就会有一声尖叫冲他迎面扑来,吓得他慌忙缩回脚去。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最害怕的是别人向他暗示,或者拿他开心,说他对女人献殷勤,因此他走起路来总是两眼直盯地面,仿佛他丢失了这一个月工资的钱包似的。
女房东注意到他对这些女兵的态度,跟他说:“您别这么老气横秋的,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她们在背后管您叫老头儿呢,所以您不妨就把她们当一群孩子好了。”
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今年春天才满三十二岁,他决不承认自己是老头儿。他想了半天,得出一条结论:这只不过是女房东为巩固自己的阵地而耍的手腕罢了。因为正是她在某一个春夜融化了军运指挥员心头的冰块,而现在,自然要急于巩固自己的占领区呀。
每当夜晚,女兵们对准飞越的敌机,八管齐鸣,狂热地放射一通炮火,到了白天就没完没了地又洗又涮,消防棚周围老是晾挂着她们各式各样的破玩意儿。准尉认为这种点缀摆得不是地方,因此直截了当地通知基里亚诺娃中士:
“这破坏伪装。”
“可是有过指令,”——她毫不含糊地说。
“什么指令?”
“有关的指令呗。指令写明,服役的女性可以在任何战场上晾晒内衣。”
军运指挥员哑口无言。咄,这帮该死的丫头!只要你搭理她们——就嘻嘻哈哈地没完没了……
天气暖洋洋的,一点风都没有,所以蚊子也就孳生得挺快,一群一群多得打团,若是手里不拿根树枝扑打,简直寸步难行:拿根树枝嘛,这还行,对军人来说,还是完全可以的。可是过不了几天军运指挥员无论走到哪个角落,都得清清嗓子,咳嗽咳嗽,这回倒真像是个老头儿了——可就太不成体统啦。
这事是打那天开头的——在五月炎热的一天,他顺便拐到仓库去看看,霎时间他吓得目瞪口呆:密密匝匝紧紧挤在一起的雪白雪白裸露的身体,蓦然映人瓦斯科夫的眼帘,窘得他满脸通红。原来以班长奥夏宁娜下士为首的一班八名女兵,全都赤条条一丝不挂,正躺在防雨布上晒日光浴呢。她们哪怕是出于礼貌,尖叫一声也好;可是不,她们把脸死命藏进防雨布里,就是不吱声,于是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只好悄悄溜走,简直像一个顽童从别人的菜园子里溜出来一样。从那天起,他走到哪个角落,都得不停地咳嗽,就像害了百日咳。
这个奥夏宁娜,他早就注意了。她是个落落寡合的女人,不苟言笑,最多不过嘴角微微一动而已,但眼睛依旧流露出严肃的神情。这个奥夏宁娜可真是个古怪的女人,因此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谨慎地通过女房东去打听打听,尽管他心里明白,这件委托绝不会使她感到愉快。
一天以后,玛丽娅。尼基福洛芙娜撇着嘴对他说:“她是个寡妇,地地道道的女性;您大可去献媚调情一番。”
军运指挥员没搭理她——对婆娘家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呢。他拿起斧头走到院子里——劈柴的时候最适宜思索。该想的事积攒了一大堆,应该理出个道道儿来。
当然啰,最重要的事还是纪律。是啊,这批士兵既不喝酒,又不跟女人调情,这倒不假。可实际上却是一团糟。
“柳达、维拉、卡傅卡——值勤去!卡佳,你是岗哨领班员。”
[编辑本段]荧屏再现
影片以回忆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战争带给一代人的灾难故事。
1942年,瓦斯柯夫上尉带领一部分女高射击枪手守卫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战争爆发后,为了掩护大部队而迷惑、牵扯德军主力,瓦斯柯夫上尉与五个女战士把德军吸引过来,迂回在荒原、沼泽地、野草丛中,在生死线上顽强搏斗……突然一个女兵被沼泽吞没……突然又一个女兵被冷枪击中,突然……她们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想念着自己的恋人,回忆着自己的甜蜜往事,但她们都先后倒在战争中的血泊里……
在前苏联由小说改编的战争题材电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响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当推1972年罗斯托茨基导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世界性轰动,这部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未必会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没有原著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也就不会有电影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俄罗斯人民蒙受的牺牲是最为惨重的,他们一共损失了二千多万人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要像我们展示这二千多万人中的五个活生生的人,从而也表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有具体的生活原型,不过实际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牺牲的五个战士是男兵,而导演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称女兵,便尖锐地提出了“战争和女人”的冲突。
[编辑本段]影片简介
片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3]A zori zdes tikhiye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The Dawns Here Are Quiet
主演: Yelena Drapeko
Yekaterina Markova
Olga Ostroumova
Irina Shevchuk
Irina Dolganova
Andrei Martynov
片长: 188 分钟
类型: 动作片 战争片
地区: 前苏联
导演: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Stanislav Rostotsky
编剧: 1.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Stanislav Rostotsky
2.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Boris Vasilyev
上映/发行日期:
东德
1973年5月4日
芬兰
1973年12月6日
匈牙利
1973年11月5日
语言: 俄语
级别: Finland:K-12
本片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列宁奖金。
几位女士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了与德军的战斗。影片采用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穿插女战士们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生活,用朴实的黑白表现战争的残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调来表现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的时候,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留下热泪。
斯-罗斯托茨基参加过战争的电影导演
斯·罗斯托茨基生于1921年,死于2001年,享年80岁。罗斯托茨基走过了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他在卫国战争中负过重伤,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读完苏联国立电影学院。1956年他推出了描写农村生活的处女作《土地和人》。此后,他又创作了多部战争题材的影片,如《七级风》、《五月星》等。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充分展示了罗斯托茨基的艺术才华,由著名作家亲自参与改编。
影片根据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这里黎明静悄悄》改编。瓦西里耶夫生于1924年,写过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所涉题材广泛,以卫国战争题材最为显著。他的主要小说包括,中篇小说《伊万诺夫快艇》、《最后的一天》、《遭遇战》、《他们可能和我一起去侦察》、《后来发生了战争》;长篇小说《不要向白天鹅开枪》、《未列入名册》;长篇历史小说《虚实往事》等。瓦西里耶夫回忆说,他当时十分爽快地就把小说托付给了罗斯托茨基,他信任这位导演,喜欢他的影片,认为罗斯托茨基经历过战争,是个真正的士兵。
[编辑本段]电视剧简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005)导 演:毛卫宁 张光北
编 剧:郎云
主 演:阿·叶·索科洛夫 特·亚·奥斯塔普 德·布·西蒙年科 斯·阿·格拉德涅娃 叶·格·马尔采娃 (更多)
上 映:2005年
地 区:中国大陆
语 言:国语
颜 色:彩色
时 长:20集
类 型:连续剧
4. 2002年的电影灰姑娘里饰演灰姑娘的俄罗斯美女叫什么
Маврина. Сергеевна.Юлия
玛夫丽娜.谢尔盖耶夫娜.尤丽娅。俄罗斯影视演员。
1985年出生于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的费奥多夏。音乐贺岁剧《灰姑娘》由俄罗斯电视第一频道和乌克兰国际频道于2002年合拍,剧中汇集了俄、乌两国当红的众多歌星、明星。拍《灰姑娘》时尤丽娅还是圣彼得堡戏剧学院音乐喜剧系的大三学生。毕业后开始影视生涯,目前已有10多部影视作品。
http://voteactors.ru/img.php?photoid=950&newwidth=800
http://muzon.org/uploads/posts/1188148254_zoluschka.jpg
http://lean-m.ru/photos/girlsmothers/mavrina2.jpg
5. 最近什么电影好看呢 最好大片
《特工绍特》安吉丽娜朱莉 我最喜欢她了 间谍战
《暮色3》吸血鬼和人类的爱情故事
《功夫梦》成龙 与 贾登
《天龙特攻队》经典的搞笑电影
《敢死队》史泰龙 李连杰 施瓦辛格 超强明星阵容啊~~~~
《唐山大地震》很感动~~~但是和《2012》比起来弱不经风
《奠基》很迷幻的一部科幻片~~~
都是最近美国大片 我比较推荐你看《特工绍特》和《敢死队》安吉丽演技超好 史泰龙的片不用说了 从小看他片子长大的
6. 你最喜欢的十部电影,请推介
肖申克的救赎
火柴人
放牛班的春天
叶问
7. 俄国现实主义又要重新崛起了吗
俄国是一个文学的国度,更是一个长篇小说的国度,从普希金的《大尉的女儿》、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和果戈理的《死魂灵》起,到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和《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长篇小说始终是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构成和最高成就;在二十世纪,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和索尔仁尼琴的《红轮》等长篇小说名作又相继面世,延续着俄国史诗性文学叙事的辉煌传统。
本套丛书共收入5部长篇,即佩列文的《“百事”一代》(Generation“П”,1999)、乌利茨卡娅的《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Казус Кукоцкого,2001)、维克多·叶罗菲耶夫的《我的父亲》(2004)、索罗金的《碲钉国》(Теллурия,2013)和瓦尔拉莫夫的《臆想之狼》(Мысленный волк,2014)。从5部作品的发表年代看,最早的《“百事”一代》面世于1999年,
《臆想之狼》作者 瓦尔拉莫夫
而最后一部小说《臆想之狼》为2014年的新作,时间跨度为16年,将这5部小说串联起来读,能在一定程度上揣摩出当代俄国长篇小说的发展轨迹和创作现状。
这五部长篇的作者都是俄国当今文坛最有影响的作家。从5位作者的出生年代看,最年长的乌利茨卡娅生于1943年,最年轻的瓦尔拉莫夫生于1963年,5位作家虽分别为“40后”、“50后”、“60后”,但相距不超过20岁,是广义上的同一代作家,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即均在苏联解体前后登上文坛并在近20年间最终确立了“健在的经典作家”之身份。
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Людмила Улицкая,1943年生)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生物系,曾在苏联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工作,后去剧院做编剧,1992年以中篇小说《索涅奇卡》成名。《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被视为乌利茨卡娅最成功的长篇之一,小说以一位医生的家庭生活来折射20世纪上半期的苏联社会,作者让时代的变迁和家庭的变故相互交织,把女性的叙事角度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从而给出一份苏联时期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文学记事。乌利茨卡娅因为这部小说获2001年“俄语布克奖”,是该奖创建十年后的首位女性获奖者。2005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受到广泛欢迎。据统计,这部小说已被译成近30种外语。
维克多·叶罗菲耶夫(Виктор Ерофеев,1947年生)的父亲当过苏联驻法国的外交官,作家少时生活在巴黎,后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和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学习,1979年因参与编辑地下文学辑刊《大都会》被苏联作协开除。苏联解体前后,他的文章《追悼苏联文学》引起激烈争论,他的长篇《俄罗斯美女》(1990)也曾蜚声文坛。《我的父亲》以斯大林身边一位高官与斯大林的关系和他对斯大林的看法为主线,以独特的角度和方式揭示了以作者为代表的一代人的心灵历史。小说中的“高官”就是作者的父亲,但这又是一部地道的虚构小说,作者说其中只有“心理的真实”。
弗拉基米尔·索罗金(Владимир Сорокин,1955年生)早年毕业于莫斯科石油天然气学院,成为化学工程师,但后在《接班人》杂志社工作,凭爱好成为画家,为出版社做过图书装帧,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80年代加入地下文学运动,1985年在法国句法出版社出版第一部长篇《队列》,在苏联解体后的1992年,《队列》在俄国境内的《电影艺术》杂志发表,引起广泛关注,作家从此被视为俄国后现代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后来陆续推出的重要作品还有《玛丽娜的第十三次爱情》(1995)、《蓝色油脂》(1999)、《冰三部曲》(2009)、《暴风雪》(2010)等。2013年面世的《碲钉国》是一部具有后现代色彩的反乌托邦小说或曰新乌托邦小说,小说以21世纪中期的欧洲为描写对象,描写人们为获得用特殊金属碲制成的钉子而展开的激烈争夺。在欧洲“新的中世纪”,在阿尔泰山区形成的新的“碲钉共和国”,人人趋之若鹜的“碲钉”成为一个核心意象,它既象征着人类文明的结晶,人们幸福和智慧的源泉,同时也指称黄金和财富,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崇拜和欲望的客体,它有可能还暗指专制的权力、强加的异质文化和入侵的他人思想。正是这一形象的多重内涵和不确定所指,赋予了这部小说以广阔的阐释空间。2014年,这部小说获得俄国当下最重要的图书奖“大书奖”。
维克多·佩列文(Виктор Пелевин,1962年生)与索罗金一同被视为俄国当代后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两位代表作家,他及其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起备受追捧,据说连平常只读电话簿的人也纷纷捧读他的小说。他1985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1989年进入高尔基文学院,后在《科学与宗教》杂志社工作,在该杂志发表第一个短篇,1991年出版第一个短篇集《蓝灯》,此后的长篇《奥蒙·拉》(1992)、《昆虫生活》(1993)、《恰巴耶夫与虚空》(1996)等均引起广泛反响,1999年出版的长篇《“百事”一代》更是一时洛阳纸贵,据统计至今已在全球累计售出350万册。2011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这部小说以准作家塔塔尔斯基在苏联解体前后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喝着百事可乐长大的一代苏联人在社会剧烈转型时期的心路历程。在这部小说后佩列文“封笔”数年,后又发表《转折时期的辩证法》(2003)、《V帝国》(2006)、《t》(2009)、《蝙蝠侠阿波罗》(2013)和《玛士撒拉之灯》(2016)等长篇。佩列文的创作被称为“佩列文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写作者乃至阅读者甚至被称为“佩列文一代”,但佩列文为人低调,从不抛头露面,以至于有俄国读者怀疑是否真的存在这位作家,他们猜测这可能是某个热衷电脑创作实验的写作班子所采用的笔名。
阿列克谢·瓦尔拉莫夫(Алексей Варламов,1963年生)198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在以普里什文的创作为题完成博士论文后不久,他成为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教授,讲授20世纪初的俄国文学。他1987年起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5年以中篇《生》成名,近些年来,他勤奋写作,一口气为青年近卫军出版社著名的“杰出人物传记丛书”写作了7部传记,即《普里什文传》《格林传》《阿·托尔斯泰传》《格里高利·拉斯普京传》《布尔加科夫传》《普拉东诺夫传》和《舒克申传》。瓦尔拉莫夫自称,他的近作《臆想之狼》是他关于1914至1918年间俄国文化生活的文学想象,是“讲述白银时代的个人尝试”。在作家看来,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人们从社会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思考已经太多,却很少有人从思想文化、个人心理等方面进行描述。斯拉夫人有这样一句古老的祷告词:“愿我躲开臆想之狼。”作家用“臆想之狼”这一意象来概括当时俄国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无意识,即一种强烈的焦虑、莫名的冲动和破坏的激情,但在作家笔下,被这一情绪所浸润、所笼罩的那个时代,却又是一个“混乱的时期,丰富的时期,饱满的时期,饶有兴味的时期”。
《臆想之狼》译者 于明清
将这五部长篇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我们大致能够归纳出新世纪俄国长篇小说体现出的几个新特征:
首先,从创作方法的角度看,当代俄国长篇小说似乎出现了现实主义传统与后现代主义时尚相互交织的局面。在上述五位作家中,维克多·叶罗菲耶夫、索罗金和佩列文均被视为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标志性人物,而乌利茨卡娅、瓦尔拉莫夫的创作却被认为是相对“传统”的。俄国后现代文学发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联解体前后达到其鼎盛期,但近些年来,它作为一个整体的影响似在逐渐缩小;与之形成对照的便是,俄国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却似在强势回归。这两种文学倾向和潮流相向而行,其结果便是二者的相互渗透,具体而言,后现代作家似乎越来越注重情节叙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索罗金的创作,《碲钉国》虽然并不好读,但与他之前的小说相比已然十分“传统”了;而在乌利茨卡娅和瓦尔拉莫夫的小说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现代派文学、后现代文学影响的痕迹。于是,在当代俄国的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一方面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巨浪拍岸后留下的余波,即它对传统长篇小说叙事模式的冲击和解构,另一方面则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泰然自若的同时对包括后现代文学在内的新潮文学因素的积极吸收和借鉴。
其次,从体裁属性的角度看,当代俄国长篇小说似乎呈现出了某种交叉性和合成性。在这五部长篇中,《我的父亲》和《臆想之狼》似乎都在有意模糊虚构和非虚构两种文体之间的界限,《碲钉国》把乌托邦小说、社会讽刺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的特征融为一体,《“百事”一代》的体裁属性更为模糊,其研究者给它戴上了众多帽子,如“广告话语小说”“宗教神话小说”“商场暗战小说”“社会寓言小说”等,这些定义是小说题材意义上的,也是体裁意义上的。与长篇小说自身的体裁属性的多元化形成有趣呼应的是,这几位作家的社会角色也是多重的,除佩列文外的四位作家都是当下俄国十分活跃的文化活动家:身为高尔基文学院院长的瓦尔拉莫夫主办文学杂志,经常举办国际性的文学论坛;乌利茨卡娅创办基金会,积极介入俄国的政治生活;维克多·叶罗菲耶夫是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索罗金不时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而编写影视和话剧剧本,撰写评论和杂文,接受媒体的采访,在国内外高校讲课等,都是他们热衷并擅长的活动。这些长篇小说作者似乎也和他们的作品一样,在尝试最大限度地拓展其存在的空间和影响的范围。
最后,从作品内容的角度看,当代俄国长篇小说似乎表现出了某种非情节化、非英雄化的趋向。这五部长篇,无论是地道的后现代小说还是相对传统的小说,都不再具有饶有兴味、贯穿始终的清晰线索,情节也并非始终围绕主人公展开,即便有主人公,他们也与俄国传统长篇中的主角不同,似乎不再是作者倾注情感着力塑造的对象,而遭遇到某种扁平化处理。长篇小说主人公的“非英雄化”,既是现代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学潮流对于传统长篇小说创作范式的冲击和解构之结果,但在一定程度上恐怕也是生活自身的多元化、碎片化和非逻辑化等现实现象在文学中的显现和反映。但悖论的是,即便在这些情节淡化、人物扁平化的当代俄国长篇小说中,我们仍能感觉到俄国文学的某些传统特质之渗透,比如对民族历史充满反思的追溯,对社会现实不无悲悯的关注,对人及其生活既温情又超然的观照,对文学及其力量既坚定又疑虑的信仰。
值得一提的是,这五部小说的作者均与中国有着各种各样的关联。除这五部长篇外,他们还有其他作品被译成汉语,如佩列文的《恰巴耶夫与虚空》和《黄色箭头》、维克多·叶罗菲耶夫的《俄罗斯美女》、乌利茨卡娅的《索涅奇卡》《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和《你忠实的舒里克》、瓦尔拉莫夫的《生》、索罗金的《暴风雪》等;乌利茨卡娅、瓦尔拉莫夫多次访华,佩列文据说也曾悄悄旅行西藏等地。更为重要的是,在佩列文和索罗金这两位最重要的后现代作家的小说中,所谓“中国题材”均占有一定分量,索罗金在《暴风雪》中写到作为“向导”的“中国医生”,在《碲钉国》中也写到“莫斯科的中国人”,而对东方宗教极感兴趣的佩列文,其长篇《恰巴耶夫和虚空》更被称为俄国文学中的第一部“禅宗佛教小说”。
在一片“作者已死”“小说已死”的哀叹声中,当代俄国的长篇小说作家们仍在积极写作,当代俄国的长篇小说仍在不断面世并产生影响;21世纪俄国长篇小说的样式和风格与普希金和托尔斯泰相比已显出越来越大的差异,但它们无疑仍是19世纪中后期形成的俄国长篇小说创作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