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爱之谷法国电影什么意思

爱之谷法国电影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7-21 08:39:42

『壹』 第68届戛纳电影节有速度与激情7吗

没有。
速度与激情7的主要奖项有:中国内地影史票房冠军(截止2015年5月12日)。票房达到24.24亿元。

另外附上第68届戛纳电影节入围影片:

开幕影片
《昂首挺胸》导演:艾玛纽尔·贝克特(法国)
主竞赛单元
《迪潘》导演:雅克·欧迪亚(法国)
《一个男人》导演:史蒂芬·布塞(法国)
《我的国王》导演:麦温·勒·贝斯柯(法国)
《海街日记》导演:是枝裕和(日本)
《山河故人》导演:贾樟柯(中国)
《聂隐娘》导演:侯孝贤(中国台湾)
《龙虾》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希腊、英国、爱尔兰、荷兰、法国)
《麦克白》导演:贾斯汀·库泽尔(英国、法国、美国)
《比炮弹更响》导演:约阿希姆·提尔(挪威)
《年轻气盛》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意大利)
《故事的故事》导演:马提欧·加洛尼(意大利、法国、英国)
《西卡里奥》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美国)
《卡萝尔》导演:托德·海因斯(英国、美国)
《我的妈妈》导演:南尼·莫莱蒂(意大利、法国)
《青木原树海》导演:格斯·范·桑特(美国)
《玛格丽特和朱利安》导演:瓦莱茜·唐哲丽(法国)
《索尔的儿子》导演:Laszlo Nemes(匈牙利)
《慢性》导演:米歇尔·弗兰克(美国)
《爱之谷》导演:纪洛姆·尼克乐(法国)
《痼疾》导演:米歇尔·弗兰克(墨西哥)
《爱之谷》导演:纪洛姆·尼克乐(法国)


一种关注单元
《马里兰》导演:艾丽斯·威诺古尔法国
《圣母》导演:申秀媛韩国
《宝藏》导演:柯内流·波蓝波宇罗马尼亚
《岸边之旅》导演:黑泽清日本
《楼下》导演:拉杜·蒙泰安 罗马尼亚
《火葬场》导演:Neeraj Ghaywan 印度
《公羊》导演:Grímur Hákonarson 冰岛
《我是一个士兵》导演:Laurent Larivière 法国
《太阳高照》导演:Dalibor Matanic 克罗地亚
《另一端》导演:Roberto Minervini 法国
《无赖汉》导演:吴胜旭 韩国
《Las elegidas》导演:David Pablos 墨西哥
《Nahid》导演:Ida Panahandeh 伊朗
《Chauthi Koot (The Fourth Direction)》导演:Gurvinder Singh 印度
《澄沙之味》导演:河濑直美日本
《代号玛利亚》导演:José Luis Rugeles Gracia
《Taklub》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
《Lamb》导演:Yared Zeleke
《爱在孔敬》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午夜展映单元
《Office》导演:HONG Won-Chan 韩国
《艾米》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英国
特别展映单元
《遗忘》导演:巴贝特·施罗德瑞士
《巴拿马》导演:Pavle Vuckovic 塞尔维亚
《沥青》导演:塞缪尔·本谢区特法国
《Oka》导演:苏莱曼·西塞 巴里
《Hayored Lema'ala》导演:Elad Keidan 以色列
《别告诉我男孩疯了》导演:罗伯特·格迪基扬法国
《爱与黑暗的故事》导演:娜塔莉·波特曼美国


非竞赛展映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导演:乔治·米勒(澳大利亚/美国)
《无理之人》导演:伍迪·艾伦(美国)
《头脑特工队》导演:彼特·道格特(美国)
《小王子》导演:马克·奥斯本(法国)
《昂首挺胸》导演:艾玛纽尔·贝克特法国

『贰』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浅析

下面是关于电影电视的论文,欢迎借鉴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音乐剧(musical)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理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音乐剧要融合各类舞蹈和相应的舞台效果。在20世纪,“音乐剧”这种表演方式也就比歌剧或舞剧更具有吸引力。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deParis又名《钟楼怪人》)1998年9月16日首演于法国巴黎。在其后的几年演出里创造出直接观众四万多人的记录,还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巡演,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英国的伦敦、瑞士的日内瓦、黎巴嫩的里本、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等。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获得的奖项:在法国获得过“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在加拿大魁北克获得过“最佳年度演出奖”、“最佳唱片奖”、 “最佳导演年度奖”、 “最佳圣堂歌曲奖”;在摩纳哥获得子“世界音乐法语唱片最佳销售奖”。剧中的单曲《美人》(或译《美丽佳人》)更是获得世界音乐奖,被众多著名歌手翻唱。《巴黎圣母院》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立于音乐剧首列。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 (VictorHugo, 1802-1885)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来。在法裔加拿大人吕克?普拉蒙顿 (LucPlamondon)与意大利人李查德?科西安蒂(Rich Cocciante)的合作下,忠于原作,联手把它搬上了音乐舞台。这部音乐剧生动地表达出原著中对人道主义仁爱精神的颂扬,对封建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以及对教会人物的恶行在道德精神上的谴责。

与20世纪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相比,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极大的不同,有人甚至称其为另类音乐剧。评论家则认为,《巴黎圣母院》一剧将引领当代音乐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韦伯式音乐剧的阴影中走出来。在音乐剧中,制作人刻意追求舞台特效,音乐本体似乎沦为配角。《巴黎圣母院》的制作似乎正想把音乐剧引回以音乐和舞蹈为主的传统审美观念之中。《巴黎圣母院》一剧在传统基础上有颇多的创新,如不注重叙事,把表现的重点放在了音乐和舞台表演上,并将歌唱和舞蹈完全分开又巧妙地作了互补,同时还有剧中华丽的服装、少变多动的舞台布景等。

我国观众所熟知的美国纽约百老汇音乐剧名作《西区的故事》、《窈窕淑女》、《音乐之声》,以及英国伦敦的名剧《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这些音乐剧多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因此带有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和运作方式。但《巴黎圣母院》几乎没有受到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影响,甚至该作品诞生后,从制作、包装到推销也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而不像《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诞生于法国,包装和运作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来完成。因此,《巴黎圣母院》中几乎没有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印记,为“清白之身”。

二、演唱形式

(一)歌舞分离

歌唱与舞蹈相分离是《巴黎圣母院》的一个独特风格。歌唱演员不跳舞,而跳舞演员不唱歌,即不是边歌边舞或边舞边歌的形式。在这之前的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即歌唱演员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多数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巴黎圣母院》的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七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全情投入演唱。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此种表现形式使歌者可以全身心的表达歌曲内容和内心情绪,舞者更专心于肢体表达。所有演员都各尽其职,共同围造出声音与画面、内心与外在的完美融合。

(二)重独唱

此剧偏重独唱,全剧50段音乐中大部分是独唱。七位歌唱演员轮番上场,一首接连一首,恰似独唱音乐会,而较少重唱和合唱。这是否是在迎合观众的审美需要却不从知晓,但歌舞分离的演出形式让独唱大放异彩。过多的偏重独唱难免使音乐陷于单调,适当的独唱和重唱交融于独唱中会更显独唱的地位。

(三)“通俗“为主

流行的通俗唱法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演员们的主要演唱形式,演奏乐器,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管弦乐器。这些都表明《巴黎圣母院》追求的是流行的通俗风格。而在这之前的大多数音乐剧的演唱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用流行的乐器。

三、音乐素材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音乐剧“的最重要的创作原则便是将旋律之美发挥到极致,唯其如此,才能使音乐剧藉着音乐的翅膀得以致远,得以腾飞”。 与传统音乐剧强调美声唱法不同,作曲者把流行音乐因素载入到《巴黎圣母院》的基本音乐架构中,在强烈的摇滚旋律的包装之下,其乐曲具有震慑人心的魅力。

《巴黎圣母院》的音乐素材来源于:

(一)城市歌谣曲

城市歌谣曲“香颂”(chanson)在法文中其实就是“歌曲“的意思,唯美的曲调、抒情与叙事兼备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法国文化和语言中特有的细腻和精致。如剧中的名曲《美人》、艾丝梅拉达唱的《菲比斯》、百合唱的《我十四岁的年华全都给你》,以及艾丝梅拉达和百合二人的重唱《他灿烂如太阳》,都属于香颂。

(二)吉普赛音乐

吉普赛音乐在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吉普赛人源自印度,是一个流浪民族,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其踪迹。他们每到一处,便于当地音乐交融,形成具有特色的吉卜赛音乐。本剧中的吉普赛人来自西班牙的安达鲁西亚,第一幕中艾丝美拉达诉说身世的《吉普赛人》(有人翻译为《波希米亚人》),不仅有西班牙佛拉门哥音乐的基调,还有印度的西塔尔琴的音色。再如第一幕中的《艾斯美拉达,你明了》是吉普赛首领克洛潘演唱的,其中的那种较为尖锐的变化音旋律则是来自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这种音调在剧中还常用来刻画紧张和不祥的场景,如菲比斯在去“爱之谷”的路上与神甫对唱的《那人是谁》。这些充分体现了吉普赛音乐的表现力。

(三)教堂音乐

教堂音乐元素也在剧中塑造戏剧环境,且常以背景伴唱的方式出现。如艾丝美拉达第一幕中的《圣母颂》、神甫在第二幕中的独白《遇见你之前我是个幸福的人》。教堂音乐在剧中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其中作用不容忽视。

除以上的基调性音乐元素外,在剧中的对话场面和神甫角色中还使用了少量的宣叙性唱腔,如第一幕中菲比斯于神甫在“爱之谷”。

四、思想性

音乐剧之所以取代了“轻歌剧”,是因为音乐剧更直接、更新颖的表现现实生活。音乐通俗流畅但不乏高度思想性,脚本也富有高度艺术性和戏剧性。《巴黎圣母院》改编于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说,具有高度的社会思想性,剧情深刻反映了封建主义制度的腐朽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多元的音乐素材具有浓厚的民间韵味,法国的“香颂”、“吉普赛音乐”、“教堂音乐”等凝结了高度的音乐思想,运用于剧中,充分的表现出戏剧魅力。音乐的思想性与戏剧思维达到完美的契合。

五、结语

『叁』 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基本简介

侯孝贤失金棕榈不遗憾:创作者想着竞赛就完了
侯孝贤过去尽管多次入围戛纳,但仅凭1993年的《戏梦人生》拿到评委会奖(同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拿到华语片至今唯一一个金棕榈大奖),此次他也成为了继王家卫、杨德昌之后,第三个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华语导演。回想15年前杨德昌凭《一一》拿到此奖,来自台湾的“侯杨”双星闪耀世界,而如今斯人已逝,侯孝贤在戛纳却依然止步此奖。
今年竞赛单元最大的惊喜便是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在SCREEN杂志的场刊评分上,该片拿到了3.5分的本届竞赛片最高分,在一份根据美国、法国、德国、阿根廷等七家场刊和媒体的竞赛片综合得分排名中,《刺客聂隐娘》也高居榜首,可谓是本届竞赛单元口碑最高的影片。侯孝贤为《刺客聂隐娘》筹备十多年,这部电影也是他在2007年《红气球》之后时隔八年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也是华语电影界今年最为期待的一部艺术电影。该片以9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刷新了侯孝贤的电影成本纪录。侯孝贤领奖时表示,拍电影不容易,尤其找到那么多钱来拍《聂隐娘》就更难了。
谈到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否会影响影片理解,侯孝贤表示,文化到深层之后,都是关于人的存在和生活,时间长的累积而变成文化,每个国家和地方都应该了解。任何文化的不同,是因为时间越久,人们产生生活特性,而造型出来,可以看到或者描述,这是大家共通的,在世界任何角落拍的电影,只要是关于人的,全世界都能看懂。
对于没能获得金棕榈奖,侯孝贤表示,最重要的是,你到底做了什么,你拍了什么,明白这些,就不会在乎得奖的问题,“自己有没有做到我最清楚,我来这里这么久,我的电影在很多地方都参加过竞赛,一个真正的创作者如果想着竞赛就完了。”他提到法国《解放报》上的评论,说“如果这部电影没得奖,就要拿火把丢死评审团”,他认为得到这些评价已经足够。
对于《聂隐娘》为何多年之后才出炉,侯孝贤表示,自己有七八年都在忙金马奖和金马影展,担任主席,占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华语媒体为侯孝贤抱屈:唐风古韵不敌移民黑帮
颁奖结束后,华语记者为侯孝贤未拿到大奖而抱屈。尽管雅克·欧迪亚是一位法国一流导演,善于拍摄风格化的类型电影,曾凭借《预言者》获得戛纳评审团大奖,但《流浪的迪潘》并非他导演生涯中最强的一部,在今年场刊评分方面也落后《刺客聂隐娘》整整一分(2.5分)。该片讲述的是一名泰米尔猛虎组织成员偷渡到法国,想过正常人的生活,却依旧卷入当地黑帮斗争的故事,移民与黑帮两种元素,既是现实批判呈现,又有类型片的离奇情节,整体完成度在本届竞赛片中较为领先,但不敌欧迪亚最强的作品《我心遗忘的节奏》和《预言者》。尤其该片本来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节奏,讲述一个黑暗的故事,但当男主角大开杀戒,将一众黑帮分子消灭后,最终的结局竟然就是他与妻子孩子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令人感到突兀,也不符合整体的艺术风格。雅克·欧迪亚对此的解释是,希望影片最后能带来希望,这种说法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说服力。
可以说,以欧美系为主的评委们在对《流浪的迪潘》的理解方面肯定比较充分,而面对《刺客聂隐娘》这样兼具风格化和文化特性的杰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有“不明觉厉”的感觉,已属不易。
外媒更推崇《索尔之子》 布兰切特未得影后引质疑
外国记者主要为获得评审团大奖的《索尔之子》抱屈,认为该片在风格化呈现上更有金棕榈像,而或许还是顾及处女作获奖,以及科恩自己犹太人身份的偏袒争议,《索尔之子》也未在评委这里创造奇迹。
另一大争议点来自并列的影后部分,原本媒体预测的获奖者应该是《卡罗尔》中的凯特·布兰切特,亦有可能是她与鲁妮·玛拉并列获得,因为两人在片中饰演的一对同性恋人非常细腻到位。然而获奖的只有鲁妮·玛拉,还并列了另一部法国影片《我的国王》的女主角艾玛纽尔·贝克特。贝克特同时是今年开幕片《昂首挺胸》的导演,本就被质疑是近年阵容最弱的开幕片,而如今由于鲁妮玛拉未到场,只有导演托德·海因斯代领,贝克特独自登台领奖,给她的掌声明显不如最佳男演员文森特·林顿。
法国影片入围五部得奖三部 引发“关系户”争议
今年戛纳竞赛单元的选片从片单出炉开始就被质疑不断,一方面,名声足以进入主竞赛单元的阿彼察邦、河濑直美、黑泽清、曼多萨等人均被“降级”到“一种关注”单元,而影片亮相后,明显可以看出质量并不比竞赛单元的大部分影片差。几位竞赛单元新秀的表现并没有真正爆冷的资格,甚至部分入围竞赛单元的名导演也拿出了平庸之作。
而法国影片在今年主竞赛单元中入围了五部,整体评价非常一般,除了《流浪的迪潘》质量不错,史蒂芬·布塞的《市场法律》中规中矩之外,麦温的《我的国王》、纪洛姆·尼克乐的《爱之谷》、薇拉莉·邓泽里的《玛格丽特和朱利安》均被媒体吐槽是“关系户”入围,大多都是由戛纳官方合作公司“CANAL+”出品的。最终法国人拿到了金棕榈、男女演员大奖。由于去年法国影片在戛纳竞赛单元颗粒无收,今年的成绩也被认为是一种补偿。

『肆』 求《巴黎圣母院》的感想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美丽而又善良的女神艾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演绎着一段传奇,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艾丝美拉达在广场上欢快的舞着,她有着美妙的歌声,使得所有人都被她吸引。与此同时,平时被人唾弃的卡西莫多成为了丑人王被大家簇拥着。卡西莫多被副教主支使去做坏事,伤害了艾丝美拉达。但在卡西莫多遭鞭打时,艾丝美拉达不计前嫌,用她善良美好的心灵包容了他,让卡西莫多心中深深的刻下了她的美丽。在那个不公平的时代中谁也不能得到丝毫的同情。人们恐惧黑魔法,厌恶吉普赛人。艾丝美拉达也难逃被诬陷而处决绞刑的命运。她心中那位能保护她的白马王子卫士长,更是眼睁睁的看着她即将被判处死刑。卡西莫多为了救她不顾一切,但是并没有出现什么奇迹。在艾丝美拉达死后,他便紧紧地追随着她。
在看完《巴黎圣母院》后,最多的就是对卡西莫多的同情,他的正直与单纯却深深地打动着我。他自小因为畸形而被抛弃,由副教主收养,长大后也不曾离开教堂。他从没有得到过别人的一点关爱,但是他的心灵却和他的外表大相径庭。他向往着美和爱情,然而,艾丝美拉达太优秀了,对他来说,艾丝美拉达是一位女神,是高高在上的,也绝对不容一个污点。他开始自卑,痛苦,他的爱情给他带来了痛苦。但是他们的爱超越了生与死,上帝终究给了他们一个爱的世界。最后的结局正是文章出彩的一笔,也是我最喜欢的。
前几天去内蒙古博物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只头对头倒下的恐龙骨骸。那段时间我们也恰好听到了实习导游的讲解,他们倒下的形态是十分奇妙的,好似是互相搂抱着。导游开玩笑说这是恐龙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我却以为这是巴黎圣母院的翻版。也许,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就是爱情的化身,代表着至死不渝的爱情。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在周日看了一场电影名叫巴黎圣母院,里面讲的是18世纪法国一场伟大的悲剧性爱情。它的女主角名叫爱丝梅拉达,在这个可怜的以卖艺为生的她竟被黑心的教堂副教主弗罗洛给盯上了,而最后却被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相救。最后的结果却是那么的悲惨。还好,弗罗洛最终遭到了报应,被卡莫西亲手推下高楼而死!我真为她感到可怜。看电影时我不禁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这部伟大的中世纪爱情悲剧,是由吉卜赛姑娘爱丝梅拉达引起的,当她在街边卖艺了来维持生活时,正好被有一颗恶毒心肠的教堂副教主弗罗洛给发现了。于是接下来便发生了一系列蜿蜒曲折的故事。爱丝梅拉达错误的爱上了弓手队队长弗比斯。弗罗洛却千方百计地想把爱丝梅拉达占为己有。为了正义,卡西莫毅然被背叛了他一直信奉入神的副教主。这是一种反抗,一种对当时残暴统治的反抗!
爱丝梅拉达斯死后,卡莫西抱着她的尸体死去,也算是得偿夙愿了。
电影中总是有太多让我们感动的东西,少女的热情和纯美,残疾的身体和善良的心灵。看完这部电影,我反复回想着那美丽壮观的场面,我要把卡西莫德美永远印在脑海中,以填补我那时对美肤浅的认识。
在那美丽而神圣的教堂中,竟影藏着如此丑恶的故事,更体现了当时社会歪斜扭曲的一面。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经典之作,它所蕴含的道理是无穷的,它的价值更是无穷的…………
巴黎,尤其是那时的巴黎,在夏日黎明时分得清新霞光得映照下,从圣母院的钟楼顶上眺望,景色真是灿烂多彩,绚丽迷人。让我们闭上双眼,默默为卡莫西与爱丝梅拉达祈祷吧!爱情是美好的,即使最后留下的仅仅是一缕尘土。人的欲望如果永无休止的发展,只会制造悲剧,毁掉美,毁掉一切!
一说起巴黎圣母院,人们自然会想到大文豪雨果的著名小说和电影《巴黎圣母院》。其实小说中所描写的曲折情节,不过是作家雨果的艺术构思而已。然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座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坐落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斯德岛上,建造历时182年。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开欧洲建筑史先河,因而具有划时代意义。巴黎圣母院也因这两方面名扬天下。
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正面塔楼高68米,屋顶正中直插蓝天的尖塔高达90余米。底层有3座并排的桃形大门,中间门上是《最后的审判》浮雕。南北两门上为圣母子浮雕。教堂内大厅可容纳9000人。
如果说艾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那么巴黎圣母院无疑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在巴黎,参观巴黎圣母院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旅游项目。而欣赏该剧更是不可替代的享受了。
雨果这位被誉为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文豪,他的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动荡的历史时期,当法国文坛正处于古典与浪漫主义冲突之际,他力主浪漫风格,以磅礴的气魄、丰富的想象力、华丽的词藻傲视文坛更以曲折离奇的情节震撼读者心弦。
在创作上,雨果一直是当时法国文坛的指标;他的诗丰富多彩雄浑有力,而自中年后,由于思想转变的影响,他的作品风格走向较灰暗写实的自然主义风格。 雨果终其一生,革命始终是其生活及写作内容之一大变因,革命而起的新政权带给他放逐的命运,但正印证“痛苦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放逐生涯虽不如意,却成为雨果创作最丰富的一段时光;大革命的局势和社会的颠沛也一直是她小说中的题材,纪实的内容及戏剧化的铺陈,不断地吸引不同时代的媒体和剧作家的注意,他的著作也依然感动着一代代的读者,不管是迪斯尼的卡通也好,百老汇的歌剧也好,雨果对时代的感触化为今日你我的感动,他的弊端在晦暗世界中画出一线光明,如同其一生不变的奋斗,象征着人性中最坚定的情操。
当亚伦波布里尔和克劳德米榭勋伯格以《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与《西贡小姐》(Miss Saigon)造成轰动,来自法国的作品逐渐获得世人的喜爱。近年一部来自法国的,改编自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的音乐剧新作,又在国际上引领瞩目的风潮。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基本剧情吧!群流离失所四处为家的吉普赛人来到巴黎市中心,见到了圣母院希望能从中得到庇护。可惜的是掌管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弗侯洛对于这群难民丝毫没有同情之心,反而叫侍卫队长将难民全数驱散。但难民中的艾丝梅拉达却也与侍卫队长腓比斯彼此一见钟情,互定终生。
在闹市里面的一场“愚人庆典”里面,常年多在圣母院的驼背怪人卡西莫多理所当然的荣登了“愚人教皇”的宝座,在嬉闹的颁奖过程中卡西莫多见到了艾丝梅拉达,一见倾心。
在圣母院里的副主教弗侯洛也见识到了艾丝梅拉达的美丽而凡心大动,这三个男人同时爱上了这个吉普赛女郎而痛苦不已;弗侯洛在内心里与自己所信仰侍奉的宗教展开角力、腓比斯则在旧爱(未婚妻百合)与新欢之间难以抉择、卡西莫多则因为自己的容貌丑陋与内心滋长的爱苗彼此拉扯纠缠着。
基本上年轻美貌的艾丝梅拉达喜欢的是长相俊俏又年轻的侍卫队长腓比斯,这让弗侯洛心里颇不是滋味,决定一定要设计拆散他们,他谋害了侍卫队长腓比斯比嫁祸给艾丝梅拉达,籍着教堂律法的权力一心想要得到她,在艾丝梅拉达抵死不从之下只好把她吊死。一心爱着艾丝梅拉达的卡西莫多在伤心之余将弗侯洛退下钟楼,抱着艾丝梅拉达的尸体伤心欲绝。
要想真正欣赏体会一部改编世界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巨著的音乐剧,那了解剧作者就很有必要。此剧由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词曲家Luc Plamondon及法裔创作歌手Richard Cocciante合作,一九九八年九月在巴黎国会大厅隆重首演。这出戏没有华丽的场景,但是灯光和活动道具的设计颇富巧思,音乐更是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因此在上演之后佳评如潮。短短不到一年内就售出了两百万张门票和七百万张音乐原声带,成为法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音乐剧,打破了过去由《悲惨世界》所缔造的纪录。
吕克•卜拉蒙东出生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农庄其父的养马场。在耶稣教会学校的古典课里他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而每到夜晚他便一头扎到Presley(猫王)Farre(弗雷)的音乐世界里,而萨特、海明威的小说又使他进入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从那时起,命运就注定了他的写作生涯。
吕克•卜拉蒙东创作于1979年的摇滚音乐剧“Starmania”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上演。 吕克•卜拉蒙东是加拿大魁北克地区骑士奖和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奖的获得者。
导演:杰勒。马丁
吉乐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组建了他自己的剧院“L'usine G”。吉乐集演员、剧作家、导演、制作、编舞、舞台设计于一身,20多年来以不同的艺术家身份在不同的国家里留下了成功的足迹。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他首次尝试执导在私营剧院上演的剧目。一直以来音乐歌唱与舞蹈的完美结合一直是他艺术生涯中的追求目标,而在这一领域里他一直是几个佼佼者之一,不仅如此,他的职业生涯还引导他成为歌剧导演。

法国版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对我来说,是一个奇迹,奇迹在于整个52首歌曲(包括序曲和终曲),全都如此优美,值得反复去听——并不是所有的著名音乐剧都能给人这种感觉。而另一个传奇在于,其它音乐剧中,我从来没有见过穿插如此多的现代舞,简直可以说,舞蹈和音乐的比重近乎各占一半。这些都让《巴黎圣母院》看起来新鲜和吸引人。

《巴黎圣母院》比较流行化,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音乐剧本身算不算一种流行音乐?很多人对音乐剧不感冒反而是由于它的“曲高和寡”——尽管音乐剧和歌剧或是芭蕾舞剧比起来应该属于大众文化。在我看来,对比传统音乐剧,也就是百老汇或者目前可以说就是韦伯的音乐剧,更加“通俗”的《巴黎圣母院》,能够成功的原因,就是摒弃了那些音乐剧华丽、庞大、歌剧一样的表演氛围,而好像摇滚乐队一样大多数歌曲用吉它和鼓作主要乐器,这样就没有传统音乐剧中热闹和够分量感的音乐,更侧重于音乐本身的旋律和感情,也就自然更容易入耳,它听上去与其说像音乐剧,更像一张法国情歌歌手的个人叙事性专辑,尽管不太可能成为音乐剧的主流,但是作为另类的新鲜的音乐,已经足够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巴黎圣母院》完全抛弃了交响乐团和深厚的演唱技巧,只是这些都限制在表现主题的比较狭小的范围,而这些为数不多的点缀又正是使整个剧能够表现出一种史诗的沧桑和沉重的部分。

《巴黎圣母院》与传统音乐剧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传统音乐剧的故事往往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歌曲穿插在其中,把故事情节缓慢地表演出来。而《巴黎圣母院》因为原著的关系,整个故事比较复杂,无法详细表达出来,所以,整部剧中,一首歌就要概括一段时期内发生的事情,显得非常匆忙,每段故事的前因后果几乎完全是一带而过,如果不了解原著,就根本看不懂每一场发生的故事,甚至连时间地点都搞不清楚。这样的匆忙一直到第二幕才开始变缓,故事已经进行了大半,爱斯梅拉达在狱中就成了后半段主要的故事部分。
在《巴黎圣母院》中,演唱者和舞者是分开的,演唱者没有过多肢体语言,几乎很少表演。而舞者帮助歌手表达想表达的思想,并烘托气氛。比如表演军官腓比斯同时爱上了两个女人的内心挣扎时唱着《心痛欲裂》,身后有四位男舞者疯狂舞蹈,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他进退两难的心情。还有加西莫多喜爱的三只大钟,他把它们拟人化,这时舞者在每只钟上舞蹈,把钟赋予人性。

《巴黎圣母院》对原著做了相当的改编,省略了原著一些细节,比如爱斯梅拉达的身世,国王对暴动的干涉等内容。不过仍然尊重原著,人物主要性格都没有改变,并进行了一定现代感的深化。但最主要的是,尽管《巴黎圣母院》的布景和服装没有用富丽堂皇的装饰,甚至不是中世纪的哥特风格——相反它非常现代,却很好的把握了原著的感觉。原著中用了相当多的分量去描述巴黎圣母院本身,音乐剧抓住了这一点,因此它并不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还包括了关于大时代变迁和人性压抑禁锢的内容,而这三者又是在剧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人性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吉普塞人首领的几段讲述流浪人民企求圣母仁慈却被残酷镇压的歌曲,以及孚罗洛与欲望苦苦挣扎的段落。孚罗洛在痛苦煎熬中唱着:你会毁了我,你会毁了我。身边的巨石向他移动,挤压他,他推开,巨石再次挤压,他再次奋力推开。那歌词就在这种挣扎里绝望地一遍遍重复:你会毁了我,你会毁了我。

关于爱情的歌曲自然更是以优美抒情见长。不论是军官腓比斯和未婚妻百合对唱的《钻石的眼眸》,还是腓比斯、孚罗洛与伽西莫多合唱的《美丽佳人》,或是爱斯梅拉达与百合合唱的《君似骄阳》,都相当动听。而录影带版本的伽西莫多由加拿大歌手卡鲁扮演,那种嘶哑浑厚的嗓音唱出对爱斯梅拉达感情的《愚人教皇》、《以我居所为家》和《舞吧,爱斯梅拉达》,特别是最后一首《舞吧,爱斯梅拉达》。

同样还有他唱的《钟》,他唱出三只钟敲响不同的含义,充满了爱怜,最后却孤独而悲哀地说:这些永远是在为别人而敲。

完全没有玩弄嗓音技巧的平实,每一句歌词都仿佛自内心发出,更是格外打动。

整部音乐剧道具设计也很独特,比如爱斯梅拉达处以绞刑的时候真的被吊在半空,舞台上最重要的象征巴黎圣母院的几块怪兽巨石由人在内部操纵移动(注意看会发现石头的四面都有一个伪装成裂痕的了望口)。还有最后孚罗洛的死,他应该是被伽西莫多从顶楼推下去摔死,但是舞台剧无法表现,所以设计成他从顶楼楼梯翻滚而下,作为背景的墙上每一个窗口在他滚下的时候灯光闪亮,最后扑倒在圣母院墙外。

总之,每一个细节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表现。

其实,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它好看,它好听。根本上,这才是《巴黎圣母院》值得一看再看的原因。
关于群舞部分,尤其是(钟)那一曲中,在三个玛利上的舞者是着暗红色的服装,在guasimodo和三口钟之间其了完美过度,且仿佛是guasimodo的化身附在钟上,为他吟唱.
个人理解不是很完美,望大家多多指责批评,如有补充更好,谢谢.
腓比斯,说起来自然是放荡无忌,薄情寡幸,冷酷无情。但是这几天看过几遍 DVD 后,我感觉他并不是这样一个百分之百让人唾弃的人。
腓比斯最可指摘的地方便是他与百合,埃斯梅拉达之间的关系,以及后来对埃斯梅拉达的始乱终弃,落井下石。但我认为,这并不只是他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问题。他并不是一个绝对没有道德约束,没有责任感的人,他之所以违背对百合的誓言,是因为艾斯梅拉达的倾国倾城,而他最后的“始乱终弃”,却也是符合他所在的那个阶层的道德观,对百合来说也的确是浪子回头了。
腓比斯第一次出场,是在 Intervention de Frollo 这首歌里,一出场便给人留下了冷酷凶狠的印象。但首先大家不要忘了,“皇家卫队长腓比斯先生”,正像百合所骄傲的那样,“臣属于国王”,他高贵的出身,优裕的生活并不会使他对流浪者有什么理解或同情,在他看来,这只是一群随时有可能在巴黎制造混乱的乱民而已,而身处他的职务,“将这批无赖赶尽杀绝”也是分内之事。
在下一首歌 Bohenne 里,腓比斯初次与他“生命中的黑天使”相逢,一霎那的惊艳,转为他脸上久久“不知身在何处”的迷茫。我一直觉得,这个情结给后面的剧情作了绝好的铺垫,因为在“钻石眼眸”里,他信誓旦旦又柔情脉脉地向百合许诺“我们的结合必定幸福甜蜜”,我觉得这并不是敷衍,而是他已经将身为未婚妻的百合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换句话说,他已经决定要与百合厮守终生,将她视为生命中唯一的女人(至于爱之谷里的 mademoiselles ,那纯粹是腓比斯风流成性使然,何况也只有肉体不涉及心灵的)。而艾斯梅拉达的突然出现一下子打破了腓比斯的人生大计,前提自然是腓比斯这个人意志不够坚定,但最主要的,却是因为艾斯梅拉达惊人的魅力,足以诱惑一个已慎重地选定终身伴侣的男人。他对百合的感情越真挚,越说明艾斯梅拉达的美丽与纯真的倾国倾城。
第三次出场是在“诱拐”(其实我觉得卡西莫多那样一点也不像诱拐,简直就是百分之百的绑架,不过如果指的是腓比斯的话,倒是绝对称得上“诱拐”了),此次,腓比斯趁着将埃斯梅拉达解救于水火之机,果断出手,顺口就定下了爱之谷的约会。(真的是好顺口,爱之谷一下子就从嘴里说出来了,这是不是说明了什么……)这一次,继续了“波西米亚”的轻浮,但此次,却也如那一次一样,机会对他来说来得猝不及防,在埃斯梅拉达的绝色面前他根本来不及思考,更别提想起来百合小姐了。美色当道,面对这巨大的诱惑,他的一切道德防线陷于崩溃,全部屈从于自己的本性(腓比斯的本性,还用我在强调么……好色…… -_-||| )。在埃斯梅拉达挣脱他的怀抱,眼看就要消失于漆黑的小巷时,他本能的脱口而出:“明天黄昏,夜幕降临时分,我和你约好在爱之谷!”
而随即他便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两难境地,他已经爱上了埃斯梅拉达的美丽,但也并没有将楚楚可怜的百合抛在脑后,虽然他清清楚楚地知道,一个一生一世, 直到时间尽头;一个只在此时,图片刻享受,但仍旧做不到心安理得地占有美色或恪守誓言。两个女人他都想得到,但是,对这两个女人的企图却是截然相反的。在他心里,百合仍然是“正室夫人”,地位毫无动摇,而他也准备一生一世呵护照料她的躯体;埃斯梅拉达,这个半路杀出的佳人,让他无论如何舍不得放弃一亲芳泽的机会,但以他的身份以及观念,他是绝不会想到要生生世世于这样一个卑贱的女子厮守的,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给自己真正爱艾斯梅拉达的机会,他安于让自己只恋她的美貌,而他的心灵,已经交给了百合保管(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心痛欲裂,是腓比斯出场之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真正亮出了他内心道德的挣扎,感叹自己选择的两难。但不管如何,爱之谷的约会已经订好,在这种事上,这个浪荡子的身体是决不会有他的心灵严格控制的。
第三次出场,就是与弗侯罗和卡西莫多一起在广场上各自感慨“美人”的时候了。大家一定还记得这个细节:腓比斯唱完了他那一段后,在三人的重唱之前,百合遭到流氓们的调戏,腓比斯很气愤地跳过去保护百合,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反正我是很感动的,因为,这不是别的什么时刻,而是唱美人的时候啊,美人,是这三个男人深剖心曲,对埃斯梅拉达爱意表达的一个高峰,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腓比斯并没有失魂落魄的紧跟艾斯梅拉达,而是依旧惦记着百合,哪怕是向我的一个同学说得那样,保护百合就是“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但仍然说明,百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虽然不是唯一的,但却是重要得无可比拟的。同时,自然也说明艾斯梅拉的美丽是如何动人心魄了。我认为,百合与埃斯梅拉达两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他越是爱百合,就越说明艾斯梅拉达有多大的吸引力,而他为埃斯梅拉达有多不顾一切,就说明百合的地位有多么重要,因为百合的地位始终是高于艾斯梅拉达的。
在音乐史上,任何的成功都成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在歌剧走到今天,社会也呼唤新的欣赏品位,但社会文化的进步又要求这样的有历史文学背景底蕴的作品。看看近现代的一些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大多是一夜成名却又被一瞬间遗忘;而历史名剧又缺乏创新,人们在欣赏的同时又缺少现代的气息。作为一名普通的从事基础音乐教学的教师,我想,在平时教学方面一定要既不忘记历史,又有现代的眼光,象这些难能可贵的作品,一定要介绍给学生,使孩子们能从小培养正确的欣赏价值观。我的这篇论文也许只能算作剽窃,因为我阅读了大量这方面的资料,有很多观点都是在经过学习别人的观点后,觉得有很价值后直接引用的,很是汗颜!希望老师和同学不要发笑。谢谢!

『伍』 请问法国四大传奇歌剧是哪几部

法国四大传奇音乐剧

1.巴黎圣母院(也是一部改编自法国文学巨匠雨果的作品。)

当代罕见的旷世巨作,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一出改编自法文学巨擘雨果的不朽名著,由欧美乐界顶尖才子Luc Plamondon谱词,Richard Cocciante作曲。

本剧取材于这部世界名著,强烈而具有震撼力的现代音乐,极具视觉效果的舞台布景,尽情投入的表演,生动的表达出了原著中对教会和封建制度的揭露和鞭挞、对教会人士邪恶行径和贵族卑劣的精神道德的抨击、对人道主义仁爱精神的颂扬。

巴黎圣母院剧中角色与场面充满对立及冲突:倾慕与狂恋,誓言与背叛,权利与占有,宿命与抗争,原罪与救赎,沉沦与升华,跌宕起伏的戏剧张力,建构成一部波澜壮阔血泪交织的悲剧史诗,跨越时代潮流与文化藩篱,开创当代音乐剧的新纪元。

2.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自莎士比亚同名著作)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3.十诫(取材于圣经中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

公元前十三世纪,由于移居到埃及的希伯来人劳动勤奋,并且以擅长贸易著称,所以积攒了许多财富。这引起了埃及执政者的不满。

4.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是《天方夜谭》中非常著名的故事,讲的是打柴为生的贫穷兄弟哥哥戈西母和弟弟阿里巴巴的遇到强盗的事。阿里巴巴的勇敢和马尔基娜的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爱之谷法国电影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罗密欧与朱丽叶该剧讲述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诚挚相爱,誓言相依,但因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是一出悲剧,但两个青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本身却不可悲。他们不仅彼此相爱,而且大胆追求他们的爱情.不惜以命拼争。

他们的爱情力量使他们敢于面对家族的仇恨,敢于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战。他们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怕做赎罪的羔羊,因而他们的死亡虽是生命的终结,却在道德上取得了胜利。终于使两个敌对的家族言归于好。

许多学者和评论家从这个意义上称这出戏是乐观主义的悲剧,也就是人们惯说的悲喜剧。

『陆』 巴黎圣母院 剧本8000字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又称《钟楼怪人》,前几年迪斯尼就拍摄了《钟楼怪人》的动画电影,产生了不小影响,至今还让许多人(尤其是小孩子)回味。而法国和英国拍摄的电影《巴黎圣母院》也早已引进中国并配音,记得十几年前常在电视上看到。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走红要比小说和电影晚得多了。1993年,法裔加拿大剧作家吕克.普拉蒙东(Luc.Plamondon)开始着手创作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普拉蒙东属于大器晚成的词作家,他从50年代就开始从事歌词和剧本的创作,但直到70年代末才真正出名。现在他已经被认为是最优秀的法语词作家。
在93年,法国词曲作者阿兰.鲍伯利(Alain Boublil)和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已经创作了《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 这两部剧目均获得了辉煌的成功,让世人看到了法国人创作音乐剧的实力。这一状况多少对普拉蒙东有相当的促动。他看中了雨果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并被小说的魅力深深折服, 将这样一部已经铭刻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巨作搬上音乐剧舞台,一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普拉蒙东找到了当时已经闻名欧美的法裔音乐才子理查德.科奇安特(Richard Cocciante), 两人一拍即合,在1994至1996这三年里,普拉蒙东为《巴黎圣母院》写下了600页的笔记和30多首歌曲的歌词。在96年底,他们俩合作完成了拥有50段音乐,40余首歌曲,时间长3个小时的大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同《悲惨世界》一样,《巴黎圣母院》也改编自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小说,事实证明,雨果的小说也确实具有改编为音乐剧的质素,至今已经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克伦威尔》三部雨果的小说被改编成了音乐剧,而且都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1997年普拉蒙东聘请了加拿大导演吉列尔斯.米舒(Gilles.Msheu)担任导演,由法国著名的“Charles Talar” 演艺公司投资制作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Charles Talar”演艺公司是法国最著名的演出制作公司,曾造就了一大批世界级的演艺明星。同年,《巴黎圣母院》剧团有限公司成立了,开始了正规化的制作。
《巴黎圣母院》的剧团成员共有24位群体演员、7位主角演员、30位舞美、15位技术人员及若干行政人员。剧团经过一年的筹备,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隆重上演,引起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在98年剩下的三个月时间里,《巴黎圣母院》连演了126场,50万张门票全部售完。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售出两百万张门票,成为法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音乐剧,打破了过去由《悲惨世界》保持的记录。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巴黎圣母院》开始了世界巡回公演,创下了直接剧场观众400多万人的佳绩,巡演的国家有: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瑞士的日内瓦、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黎巴嫩的里本等。巡演十分成功,好评如潮,CD更是卖的脱销。至今,《巴黎圣母院》共售出唱片近700万张、录象带100余万张、DVD近20万张,剧中的单曲“美人(Belle)”更是获得许多著名世界音乐奖项,被众多歌手翻唱。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还获得了法国“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在加拿大魁北克获得了“最佳唱片奖”、“最佳年度演出奖”、“最佳圣堂歌曲奖”、“最佳导演年度奖”。在摩纳哥获得了“世界音乐法语唱片最佳销售奖”。
在2000年元月,英文版的《巴黎圣母院》诞生了,这意味着《巴黎圣母院》真正登上了世界的音乐剧舞台,2000年5月,剧团正式从法国巴黎移到了伦敦西区,以期获得更大的成功。

小说与剧情: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小说讲述了15世纪法国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同时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和无奈,是表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力作。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剧情和小说剧情基本一致,在人物上也没有很大的更改。相对而言比较大的人物调整是剧中角色葛林果,他除了扮演小说中的游吟诗人和吉普赛女郎艾米斯拉达有名无实的丈夫之外,还担任了故事情节的叙述者,起到了讲述剧情和过渡段落的作用。

剧中人物:

卡西莫多:
独眼驼背,相貌丑陋,他是藏身在巴黎圣母院内的敲钟人,也就是钟楼怪人,对吉普赛美女爱斯米拉达一见倾心。

弗罗洛:
巴黎圣母院的主教,也是卡西莫多的监护人。外表道貌岸然,实则阴险狡诈,他有强烈占有爱斯米拉达的欲望。

菲比斯:
皇家侍卫队队长,已有未婚妻百合,仍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爱斯米拉达。

爱斯米拉达:
美丽奔放而又善良的吉普赛女郎,卡西莫多,弗罗洛和菲比斯都对她着迷。

葛林果:
游吟诗人,爱斯米拉达有名无实的丈夫,在剧中他也是故事的叙述者

百合:
菲比斯队长的未婚妻,家境优越,背景深厚,对爱斯米拉达充满妒忌与恨意。

克洛潘:
遭人歧视的外来移民,与爱斯米拉达同为吉普赛人,后来成为吉普赛人的领袖。

《巴黎圣母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丑陋驼背却又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爱上了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米拉达,但他知道自己相貌丑陋,只敢把爱藏在心里。与此同时,巴黎圣母院的主教弗罗洛与皇家侍卫队队长菲比斯也倾心于爱斯米拉达。弗罗洛一生侍奉天主,他明知男女之爱是神职人员的禁忌,却依然难以自拔。而菲比斯已经有娇美的未婚妻,却依然想要染指爱斯米拉达。在剧目开场不久,卡西莫多,弗罗洛和菲比斯三人共同唱出了“美人(Belle)”,表达自己对爱斯米拉达的爱慕之情,这首歌曲在法国单曲市场上创下了300万张的佳绩。爱斯米拉达后来爱上了菲比斯,这让弗罗洛感到无比嫉恨,他趁着爱斯米拉达与菲比斯幽会的时候,暗中刺伤了菲比斯,然后嫁祸给爱斯米拉达,并威胁她以身相许,否则就要将她处死。爱斯米拉达誓死不从,被弗罗洛送上了绞刑台。卡西莫多得知爱斯米拉达即将被判处死刑之后,奋不顾身到法场救回了爱斯米拉达,把她藏在巴黎圣母院中。不久,吉普赛人的领袖克洛潘带领了一大批人攻打圣母院,想要解救出爱斯米拉达。但是他的乌和之众被菲比斯率领的皇家卫队击溃,克洛潘在战斗中身亡。
卡西莫多以为菲比斯是为了解救爱斯米拉达,他也知道爱斯米拉达喜欢的人是菲比斯, 于是哀求主教弗罗洛把爱斯米拉达交给了菲比斯。然而菲比斯早已变心,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不敢得罪和触怒未婚妻百合,竟然与主教弗罗洛合谋,宣判了爱斯米拉达死刑。
加西莫多后来才看穿了弗罗洛和菲比斯两人的险恶用心,悲愤之中,加西莫多把弗罗洛从钟楼顶端推下,然后赶去解救爱斯米拉达,可惜为时已晚。在巴黎公墓的地窖里,卡西莫多抱着爱斯米拉达的尸体失声痛哭,然后以死殉情,倒在了爱斯米拉达的身旁。
音乐剧同小说一样都是悲剧结尾的,在最后卡西莫多抱着爱斯米拉达的尸体,失声痛哭地唱着《舞吧,爱斯米拉达》的时候,看了忍不住要掉眼泪。这与好莱坞动画影片《钟楼怪人》的大团圆结局相比,小说和音乐剧的悲剧性结尾不知要感人多少倍。

与众不同的音乐剧:

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诞生于法国巴黎,远离纽约和伦敦,先天就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的影响。而作品诞生后,从包装到制作推销的整个过程,也全部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的,而不像《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那样在法国诞生,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来包装和运作。因而,《巴黎圣母院》中几乎没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印记,观看过该剧的人也往往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

舞蹈角色与歌唱角色分离:

《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离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员不跳舞。这与当今大多数音乐剧处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在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会有侧重,但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歌唱演员也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更多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而《巴黎圣母院》则是将两者完全的分离,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个个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灯下的超级明星。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在<非法移民(The refugees)>, <愚人庆典(The Feast of Fools)>, <奇迹之殿(The court of the Miracles)>,<爱之谷(valley of love)>等几个大场面的段落中,舞蹈几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将舞蹈与歌唱完全分离,可以让两者更加投入于自己的演出,将各自的表演发挥到极致。而不需要因为歌唱演员的缘故而降低舞蹈的难度,也不需要因为舞蹈演员的缘故而影响声音的质量。当歌唱演员用声音表达情感时,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体表达复杂的感情纠葛。以爱斯米拉达一出场为例,当她演唱起<吉普赛女郎(Bohemia girl)>的时候,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热欢快的舞蹈,这样的舞蹈比演唱更能表现她内心奔放的思想。而当菲比斯演唱<心痛欲裂(Heartbreak)>一曲时,在他身旁的四位男性舞者只露着背影跳舞,让人感受到他黑暗的内心和痛苦的抉择。
在《巴黎圣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词来表达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台上同时表达了内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
在舞蹈动作上,编舞还给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显带有自由发挥的成份。同时舞者在舞蹈时还运用了栏杆、棍棒等道具,体现出了写实和写意的双重效果。

纯流行化的演绎:

在演唱方法上,《巴黎圣母院》完全运用了流行唱法,没有融入一点美声唱法。而在演奏乐器上,《巴黎圣母院》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一件管弦乐器。这两者都表明了《巴黎圣母院》追求纯粹流行风格的姿态。而在其他大多数音乐剧中,多多少少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见到纯流行乐器伴奏的情况。

独特的演唱安排:

在《巴黎圣母院》中特别偏重独唱,整场50段音乐中,绝大部分都是独唱,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接一首,而较少有重唱。合唱只有结尾等少数几个地方才出现过,而且采用的是事先录制好的背景式合唱。由于没有现场演员的参与,因此即便听到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实感。在大多数音乐剧中,为了更好地表现起伏的剧情和丰富的声音层次,一般会将独唱,重唱和合唱进行合理的安排,不会过份偏重于独唱,也不可能过份偏重于重唱或合唱。《巴黎圣母院》对独唱的偏好,会让人感到声音层次不够丰富,在形式上略显得单调了。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舞蹈角色和演唱角色的完全分离。 由于舞蹈角色不参与演唱,因此全剧的歌唱段落就全部落在了7位主要角色身上,这7个人在剧中全部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很少了,要一起重唱和合唱就更难了。好在剧中的每一首歌曲都非常好听,这也多少弥补了歌唱形式上的简单。

与众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

《巴黎圣母院》中的音乐共有50段。作曲者对于每一首歌曲都是独立成篇的,很少追求歌曲与歌曲之间共同的音乐材料。除了几首是完全反复之外,几乎首首都是全新的创作。因而你在音乐上很难找到歌曲与歌曲之间的联系,在欣赏时会有现场音乐会的感觉。如果在观赏时没有歌词提示,你闭上眼睛很容易感觉这是一张法国流行音乐的精选辑,而不是一部音乐剧。说的专业一点就是,《巴黎圣母院》没有采用大多数音乐剧采用的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手法。
《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与大多数音乐剧的创作手法不同。如今,绝大多数的音乐剧还是采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作曲者将几个主题音乐素材,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中进行变化,使其贯穿在整个剧目中,让人感觉到有些音乐片段会时时萦绕在耳边。这一手法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就非常明显,在《悲》剧中真正全新的音乐只占到了全剧音乐的三分之一,而全剧音乐就是根据这三分之一的音乐素材,将其进行变化和延伸而形成的。当耳边不时地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主题,既感到亲切又加深了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印象。
在音乐剧的创作中,对立统一的原则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既要有音乐的不断变化,又要有音乐的统一呼应。如果变化太多,会给人捉摸不定的感觉,如果统一太多,不免会让人有厌烦情绪。 《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创作手法,给人的感觉是变化有余,而相对缺乏统一。 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作曲者对自己的旋律写作非常有信心,可以保证每一首歌曲都优美动听,但如果让他运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反而影响了他对歌曲的自由创作,写得不自由也不优美了。

不用伴奏用录音:

《巴黎圣母院》中没有使用现场伴奏,这也是很少见的。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中,基本上都是乐队现场伴奏。 《巴黎圣母院》则是播放预先录制好的配乐。这一做法一开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因为人们感到录音会显得死板而没有生气,类似于现在明星假唱的感觉。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影响实际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全部是电声乐器演奏的,对于电声乐器而言,录音与现场演奏的差别并不大。而且在剧中也没有哪个地方需要音乐节奏上的松动,因此完全可以事先录制好,用一样的节奏数以万次的演奏。当然,最重要恐怕还是省钱,本来需要许多人的现场演奏,现在只要一盘录音带就解决了,作为一个长期演出的剧目,这样的方式可以省下一大笔费用。
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采用了耳挂式麦克风,演员把麦克风挂在嘴边,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耳挂式麦克风常常用在劲歌狂舞的歌星身上。在绝大多数的音乐剧中,往往把麦克风藏在头发胡子等看不见的地方,俗称隐藏式麦克风,因为这样可以感觉更象演员,而不是歌星。《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确实让许多人很吃惊。当演唱者每人一个耳挂式麦克风站在舞台上高声歌唱,配合着舞者的舞蹈和灯光,让人感觉就像是一场歌舞巨星的演唱会,很有视觉上的现场感,但相对而言,就缺少了一些戏剧的感觉。

高空特技尽显魅力:

剧中的高空特技也非常令人惊异。比如卡西莫多对着自己心爱的大钟倾吐内心爱慕之情的时候,三个大钟顿时从天而降,在每一个钟里面都有一个特技演员,他们扮演钟摆奋力地摇摆,撞击着大钟,发出震人心魄的声音。看着特技演员挂在大钟里面,作着各种各样的动作,配合着巨大的钟声,再加上卡西莫多热烈而近乎嘶吼的声音,绝对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场面。还有爱斯米拉达被吊死的一幕,以及卡西莫多在临终前的四位舞者吊在钢丝上的演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多少归功于高空特技带来的震撼。这些动作的表演者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他们中有许多是从运动员或杂技演员转行过来的,其中就有以舞蹈特技表演而名声大噪的<高动能(YAMAKASI)>七人团,著名电影导演鲁贝松曾经根据他们7人的高超特技表演拍成了电影《企业战士》,在欧洲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抽象的布景:

《巴黎圣母院》的布景是简单而有冲击力的。剧目一开场,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堵由几十块泡沫拼板拼成的大墙,再加上几根大柱,就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出神秘幽暗的气氛。这样的设计显然只露出了巴黎圣母院一个很小的部分,让人不能马上看明白,却能给人更多的想象。像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大多数音乐剧,在道具上则更多强调仿真,让人一看就明白,与他们相比,《巴黎圣母院》在布景的设计上要显得抽象得多。
在长达3小时的演出里,这堵高大威武的大墙始终屹立在舞台上,由于舞台的高度和宽度完全被大墙占满,已经不便于在纵向的平面上布置太多的布景和道具,因而在整个剧目中,大墙的前面始终保留了一大片空地,以便演唱者和舞蹈者有充足的舞台来表演。这样的设计使得舞台上大多数的时候只有演员,而没有其他的布景和道具,给人以现场音乐会的效果。

与众不同的好剧目:

像这样一部与众不同的剧目,自然比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同绝大多数著名的音乐剧一样,《巴黎圣母院》在诞生后遭受的指责也不少。比如《伦敦快报》评论说:几根丑陋的水泥柱子和一堵墙来代表美丽的巴黎圣母院,实在有失水准。《电讯日报》评论说音乐声音过于喧闹,而演员只注重嗓音而不注重表演,《泰姆士报》评论说歌曲的安排显得杂乱而没有层次等等。当然,赞扬和褒奖的评论要远远比批评的多得多。
《巴黎圣母院》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它追新求异的姿态,似乎也在向世人表明,这不是一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而是一部完全由法国人自己制造的音乐剧。
许多剧评家认为, 《巴黎圣母院》将引领当代音乐剧跨越80年代韦伯式音乐剧的影响,进而迈向表演艺术的新纪元。这个口气似乎太大了,不过,《巴黎圣母院》确实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好剧目,这话绝对不假,口气也一点不大。

『柒』 1999年的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各唱段的中文名字是啥

不同版本的翻译可能会不一样哦
1.序曲
2.大教堂时代
3 非法移民
4 弗侯洛的介入
5 波西米亚女郎
6 艾丝梅拉达你明白
7 爱的对白(钻石般的眼眸)
8 愚人庆典
9 愚人教皇
10 女巫
11 孤儿
12 巴黎的城门
13 诱拐
14 奇迹之殿
15 斐比斯的含义(“菲比斯”的写法按照音译可能会有很多种)
16 君似骄阳
17 撕裂(也译成心痛欲裂;撕裂我等等)
18 宿命
19 渴求甘霖
20 美人
21 以我居处为家
22 异教徒的圣母颂
23 生命摆荡
24 致命狂恋
25 阴影
26 爱之谷
27 享乐(欢乐)
28 命运
以上是第一幕

第二幕:
1 弗罗伦斯
2 钟
3 伊人何在
4 囚笼之鸟
5 判决
6 讼审
7 刑求
8 斐比斯(同样,菲比斯的译法各异)
9 身为神父恋红颜
10 骑士(坐骑 个人觉得翻译成坐骑比较合适)
11 迷途知返
12 探狱
13 清晨舞蹈
14 解放
15 月亮
16 哨赠予你
17 人世何其不公
18 求存
19 袭击圣母院
20 遣送出境
21 我的救主
22 把她交给我
舞吧! 艾丝梅拉达吾爱(艾丝美拉达的译法各异)

差不多就是这样了。我收集到的中文译名大概就这些。
还有什么有关NDP的问题尽管问我吧!这部剧是我的大爱啊!!!

『捌』 《巴黎圣母院》的英文版好词好句

fig-油脂

对国内观众而言,美国社会的“油脂现象”(Grease)是很难理解的,要去观看这部过时电影的最大动力,无非就是如今吨位升级成“肥尊”的约翰·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在26年前的骨感以及当年他电动马达般的矫健身姿。而这部色彩鲜艳、没心没肺、片如其名显得有些甜腻的电影又何以会成为一代美国人的情结?

也许《油脂》对于美国人的意义也就像是《少林寺》之于我们,电影里约翰·特拉沃尔塔扮演的丹尼(Danny),他那油光锃亮的飞机头俨然就是美国一个时代的象征,代表着激动人心的迪斯科舞步、花团锦簇的青春以及一代美国人在年少时迷恋过的一切事物。这样的青春虽然找不到内涵,但就像油脂轻轻地漂浮在水面上,叫人忍不住会羡慕这种年少优游。电影《油脂》改编自百老汇同名音乐剧,导演朗戴尔·克利瑟(Randal Kleiser)原本只是想拍一部针对青少年观众的青春校园歌舞片,但没想到竟然成就了几个“第一”:约翰·特拉沃尔塔主演的第一部大制作、奥莉维亚·纽顿·强(Olivia Newton-John)(片中扮演女主角珊迪Sandy)的银幕处女作、影史上最赚钱的歌舞片之一、美国销量最高的电影原声专辑……而《油脂》的音乐剧同名原型也并非泛泛之辈,它以一出实验剧的身份慢慢渗入外百老汇,最终攻克百老汇舞台,直到1980年4月下档,以3388场演出的成绩,成为当时百老汇有史以来最长寿的音乐剧,这个纪录后来被音乐剧《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打破。

电影《油脂》的剧情很简单,高中生丹尼和珊迪两情相悦,但就像歌舞片中任何一对小儿女一样,他们在进入最终的和谐境界前总要经历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波折:矜持、猜忌、患得患失……最后在高中毕业嘉年华会上,丹尼与珊迪终于重归于好,他们俩乘着一辆鲜红的跑车,竟然就像是童话结局一般飞上了天空。

《油脂》的音乐很明显是以50年代的摇滚元素为基调,而电影本身则开创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迪斯科舞的新时代,相信就是这双重的怀旧色彩令国内观众在这部顶着经典光环的歌舞片面前摸不着头脑,却令一代美国人如醉如痴。但《油脂》片中蓬勃高涨的活力却是极富感染力的,这群发育成熟的高中生们,他们成长中的烦恼是极为舞台化的,以致观众会认为他们根本就无忧无虑,而当他们在摇滚舞曲的伴奏下,跳起既优雅又激烈的50年代社交舞时,这种青春在手的自信又令观众忍不住赞叹连连。《油脂》不问世事的纯真也许的确是种头脑简单,但它那样放肆以致到了古怪地步的青春表白,无论何时何地对你日渐沉闷的生活都将是次刺激。

fig-奥莉维亚·纽顿·强

与片中约翰·特拉沃尔塔充满年代特色的演唱相比,奥莉维亚·纽顿·强的歌声似乎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26年过去了,珊迪那首柔肠百转的《不可救药爱上你》(Hopelessly devoted to you)听来依然是那么动人且自然。这首女声独唱是电影《油脂》为扮演女主角的澳大利亚女歌手-奥莉维亚·纽顿·强度身订做的,因为在音乐剧原型里,属于女主角的唱段并不是很多,于是在经纪人-约翰·法拉(John Farrar)的一再坚持下,制作人罗伯特·史蒂伍德(Robert Stigwood)同意由约翰·法拉亲自为奥莉维亚创作了一首抒情歌曲。随着电影的热映,在无数观众的心目中,这首《不可救药爱上你》便成了楚楚动人的女主角-珊迪的象征,歌中那种少女情窦初开的感觉,就像这一幕场景时的皎洁月光,慢慢沉入水底的粉红色信纸和浮现在珊迪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丹尼笑脸,一切让人既惆怅又依恋。

奥莉维亚·纽顿·强的名字对国内歌迷来说也许陌生,但在西方,她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殿堂级歌手。在奥莉维亚30年的歌唱岁月中,从青春偶像、性感标志直到备受尊崇的实力巨星,可谓历尽风云。奥莉维亚·纽顿·强是四座格兰美奖、九座全美音乐奖的得主,由她一人便缔造了26首英美十大金曲,而这首《不可救药爱上你》则是她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不可救药爱上你》在26年间被许多女歌手翻唱过,国内音乐爱好者恐怕更多是在玛丽亚·凯瑞(Mariah Carey)的夏威夷演唱会上首次听到这首歌曲,玛丽亚·凯瑞的翻唱可谓绚丽,但却把原唱衬托得更加清新质朴,奥莉维亚那种发自天然的少女情愫在今日看来当真千金难求。奥莉维亚·纽顿·强在《不可救药爱上你》中那些绵绵不绝的叹息真是令人刻骨铭心,尽管珊迪的相思跳不出“少年不识愁滋味”这句老话的概括,但她的全心全意却仍不失为一次最深情的倾诉,同时也在电影《油脂》动感十足的跳跃色彩上添加了沉静的一笔,令其动中有静,音乐层次更为饱满。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单曲
luanbu发表评论于2004-12-31 18:38:54

fig-星幻

《星幻》,法语音乐剧堂堂开山鼻祖,其题材之另类不禁令她被笼罩在了一片神秘云雾之中。《星幻》的情节乍看之下就是一个科幻故事,与手冢治虫的名作《大都会》颇有几份神似:在未来一座超级都市(Monopolis)中,野心涌动。权欲熏天的大亨、恐怖分子、过气女星、咖啡馆女招待、迷惘青年与娱乐红人,各色人物的命运通过城中一档热门电视访谈节目-“Starmania”被串联起来。《星幻》的独特在于它不像一般故事那样以时间为情节推进的根据,似乎在跳进之间,剧中人物的命运便各得其所,这种平面的表达方式使整出剧情本身就犹如一个集锦,带有电视娱乐那种特有的轻浮气味。《星幻》诞生于整个法国尚不认同“音乐剧”的时代,因此被称作是“摇滚歌剧”,但以简练粗犷线条演绎无穷变相的艺术风格固然生猛,回荡于全剧之中的感情色彩却过于阴郁悲观,是摇滚所难以承受的一种隐晦,超级都市其实是对现代社会病态现象的一种妖魔化模拟,那里钢筋蔽日,以致不见阳光,人们之间的伤害更大于爱,因此在《星幻》结尾,悲剧中的每一方终于醒悟:这一切究竟是否值得?

剧中恐怖分子之一-乔尼·奥科弗(Johnny Rockfort),既桀骜又单纯,身为他人攫取政治资本的棋子却不自知,而当真爱来临,他又自然地将自己命运的操纵权交到了爱人手中。这首《伤心之地》(SOS d’un terrien en détresse)正是乔尼·奥科弗悼念爱人的哀歌,他在歌中悲叹一个男人灰色的世界刚因真爱的出现而燃起希望,却又被无情的命运再次放逐到无尽的黑暗中去。《伤心之地》旋律起伏巨大,那一声由极低至极高的哀号震撼之极,伤痛凄厉到无以复加,是《星幻》悲剧色彩的顶点。《伤心之地》的最高音对每一个男歌手来说几乎都是极端,他们只能用一种挤压式的假声来处理,此刻音质变得如钢丝一般,尖利尤甚女声,与真声的面貌大相径庭,形成极大的听觉冲击。《伤心之地》可以说是法语音乐剧中男声单曲难度的最顶点,对歌手音域及爆发力要求极高,每一个完整版本都是实力的证明,因此不容错过。1978年至今的《星幻》相关唱片中,共有四位歌手演绎过这首超高难度的歌曲,以下一一介绍。

1、 丹尼尔·巴拉瓦恩(Daniel Balavoine)

作词:吕克·普拉蒙东(Luc Plamondon)

作曲:米歇尔·贝尔吉(Michel Berger)

作为第一任乔尼·奥科弗,丹尼尔·巴拉瓦恩拥有两个版本的《伤心之地》:78年的概念版以及79年的现场版。尽管受《伤心之地》这首歌的难度所限,令个人发挥的空间变得异常狭窄,但每位歌手于近乎崩溃的边缘所爆发出的不同特质却极尽浓缩,因此印象强烈到惊人。丹尼尔·巴拉瓦恩的音质可谓阴柔,他在《伤心之地》中流露出的悲伤虽然柔软,但感染力却是历年版本中最强的,让人感叹在这世间竟然会有如此难以忍受的愁苦。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丹尼尔·巴拉瓦恩每句尾音时的颤抖,似乎是哽咽一般,带着一种虚弱、疲惫以及孩子般的惶恐,栩栩如生地形容出了爱人死去这一打击对乔尼·奥科弗而言就如世界末日来临。

2、 诺曼·古乌(Norman Groulx)

作词:吕克·普拉蒙东

作曲:米歇尔·贝尔吉

1988年,诺曼·古乌扮演了乔尼·奥科弗这个角色,时隔十年之后,他又在1998年的《星幻》二十周年纪念版再次出演同一角色,诺曼·古乌在《星幻》舞台上的活跃令我们有机会比较十年前后同一人的两版《伤心之地》。1988年版的《星幻》充满了当时的时尚元素,钉满金属扣的黑皮衣、摩托手套、破烂的牛仔裤、单只耳环、鸡冠一般的朋克发型,便是代表了80年代的叛逆精神,其中的乔尼·奥科弗以恐怖组织首领的身份,造型自然极尽桀骜,但歌手的音质却有一种稚嫩的天真,于是在几首强劲的摇滚唱段中令人隐隐感觉这名恐怖分子的强悍不过是皮囊,一首《伤心之地》证实在凶悍的外表下,乔尼·奥科弗果然便如不经世事的孩子一般脆弱。而在1998年的二十周年纪念版中,诺曼·古乌的歌喉明显成熟,1988年时那种甜腻的感觉终于淡了许多,《伤心之地》中的哀号他终于有自信处理得呼天抢地般的响亮,另外他继续发挥了在1988年《伤心之地》里打破平稳节奏的处理手法,在假声部分将乔尼·奥科弗抑制不住的强烈痛苦一泻而出,更增强了戏剧的效果。

3、 彼德·金斯伯瑞(Peter Kingsbery)

作词:蒂姆·莱斯(Tim Rice)

作曲:米歇尔·贝尔吉

1992年,大名鼎鼎的词作者蒂姆·莱斯将这出吕克·普拉蒙东的原创改写成了英文剧本,命名为《大亨》(Tycoon),唱片公司召集了一批知名的欧美歌手灌录了一张《大亨》的精选唱片,而演唱英语版《伤心之地》-《你是唯一》(Only the very best)的是著名的知更鸟乐队(Cock Robin)主唱-彼德·金斯伯瑞。

彼德·金斯伯瑞不像其他几位演绎者那样在舞台上直接扮演过乔尼·奥科弗这个角色,他的方式就颇为正气,自有一股冷冷的克制,尽管缺少法语版中那种悲痛欲绝的煽情力量,却又具备了一种即使不问前因后果也能单刀直入的犀利,非常适合并不了解剧情的流行音乐爱好者来感受歌曲要表达的极度痛苦。彼德·金斯伯瑞的特色在于他的鼻音很重,歌曲因此便带上了一种在英语流行歌坛中颇受欢迎的蓝调特质,再加上配器的方式比较温和,蒂姆·莱斯的英文歌词中也没有提到特意的戏剧情景,这令《你是唯一》既直接又通俗,纯粹便以一首流行单曲的面貌出现。

4、布乌诺·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作词:吕克·普拉蒙东

作曲:米歇尔·贝尔吉

这个深情的版本来自于94年莫甘达剧场版,由魁北克歌手布乌诺·佩勒提耶扮演的乔尼·奥科弗造型剽悍,外形与声线皆极尽阳刚狂野之能事,与乔尼·奥科弗“不问明天”的麻木人生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相比《星幻》的历年版本,布乌诺·佩勒提耶的表演才算是真正做到了角色姓氏所意味着的“激烈摇滚”(Rockfort). 而在这首慢版抒情《伤心之地》中,布乌诺·佩勒提耶的嗓音表现舒展,显示出了由低至高游刃有余的超强实力,以上介绍的几个版本中,歌手们在唱到真声部分最高音时都会用一个转折来进行缓冲,但只有布乌诺·佩勒提耶一人敢于一鼓作气直捣黄龙,而且他即使在那声假声的悲叹中,最末一记如嚎叫般将力量全部洒出的独特演绎办法也不失角色的狂野气质。布乌诺·佩勒提耶一贯强悍的个人风格和他那把著名的铁嗓不禁令人怀疑他这个版本的乔尼·奥科弗会不会依然外强中干?94年莫甘达剧场版的《星幻》带有极其浓烈的魁北克特色,女声苍凉男声有力,并有一种狂暴的性感盘旋其中,将《星幻》的不羁推向了光大,是历年中非常突出的一版。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cd
luanbu发表评论于2004-12-31 18:40:32

CD推荐之《巴黎圣母院》

剧目介绍:见第五章第一节

1、 法语版概念单CD

Notre Dame de Paris

发行年份:1998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时间长度:01:04:22

主要演员:诺阿(Noa), 卡胡(Garou), 丹尼尔·拉瓦尔(Daniel Lavoie), 布乌诺·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派特利·费奥伊(Patrick Fiori), 吕克·梅尔维耶(Luck Mervil), 居莉·泽娜提(Julie Zenatti)

推荐度:****

fig-巴黎圣母院CD-1

概念CD中艾丝米拉达的角色是由美裔女歌手诺阿担任,诺阿音质浑厚,由她诠释的《波希米亚女郎》、《异教徒的圣母颂》及《求存》含有一种沧桑且苦痛的内涵,但论及情感流露的自然,那概念版中的艾丝米拉达则远远比不上98全剧版中的伊莲娜·西嘎哈。除了诺阿后来由于唱片合约问题而退出《巴黎圣母院》剧组外,概念版中的其他歌手全被保留到了首演阵容中。

在这张CD销量的面前,音乐剧迷和流行音乐爱好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这张概念CD在流行音乐市场上大受欢迎,令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未演即红。作为在正式公演前向大众推出的一个概念,几位主演在录音时仍没有完全地进入角色状态,但CD中收录的16首主打,其创作水准之高整齐划一,它们选择性地勾勒出音乐剧的大致轮廓,人们以小见大,情不自禁地从这张概念CD的动听出发,去揣测整出音乐剧将会是多么的不同凡响。这张概念CD的录制及发行为唱片公司、剧组及市场提供了一次热身,而后便共同期待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国会大厅的石破天惊。

2、 巴黎国会大厅版全剧双CD

Notre Dame de Paris Version Intégrale

发行年份:1998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时间长度:02:16:33

主要演员:伊莲娜·西嘎哈(Hélène Ségara), 卡胡(Garou), 丹尼尔·拉瓦尔(Daniel Lavoie), 布乌诺·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派特利·费奥伊(Patrick Fiori), 吕克·梅尔维耶(Luck Mervil), 居莉·泽娜提(Julie Zenatti)

推荐度:*****

fig-巴黎圣母院CD-2

巴黎国会大厅版全剧双CD被公认为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相关CD中最有收藏价值的一张。这套双CD装祯精美,并附有全部歌词及大量剧照,而最重要的是,它完整记录了1998年《巴黎圣母院》首演时震撼人心的全部过程。《巴黎圣母院》独特之一在于现场演出时音量极大,不论伴奏还是演员的歌声,在强度上首先便能对观众的感官形成冲击,在这种条件下,巴黎国会大厅版全剧双CD的现场收音仍然没有变“混”,保持着高度的清晰,演员们的音质甚至细微到气息都纤毫毕现。

相比概念CD中兢兢业业但总感觉有些貌合神离的演绎,那六位主演在1998年9月的现场表现令所有的巴黎迷们都为之叹服:诗人葛林果的澎湃飞腾穹顶响彻云霄,圣母院副主教弗候罗于尊贵中难掩如虫蚁咬啮心灵般的痛苦,敲钟人卡西莫多撕裂般的沙哑令人感慨他的无边苦难,卫队长腓比斯光芒耀眼便如同骄阳一般,乞丐王克娄潘狂放愤慨野性难驯,千金小姐百合的怨毒瞬间从花朵般的甜美中裂变……而替代诺阿加盟首演阵容的伊莲娜·西嘎哈,她扮演的艾丝米拉达仪态万方,深情且温柔,以上阵容被巴黎迷们形容为“梦幻”,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魅力的一个重要源头。

这套音乐容量比起概念CD来要超出三倍都不止的全剧CD,带给听众的感动又何止要超过三十倍?限于篇幅而无法在概念中展示的《钻石般的眼眸》、《愚人教皇》、《腓比斯的意义》、《以我居处为家》、《爱之谷》等大量唱段,终于被灌录在这套双CD中,令为它们而心醉神迷的人们得以一遍遍地重复聆听。由于是演出现场收音,台上台下的互动也通过掌声、喝彩、演员谢幕并返场等形式被记录在了唱片里,从中可以发现这出音乐剧在当时确实已经深入人心,观众收放自如的掌声既烘托了现场气氛又不至于打断演出的正常进行,证明他们对《巴黎圣母院》的结构有着相当充分的了解。

3、 英语版概念单CD

Notre Dame de Paris Version Anglaise

发行年份:2000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时间长度:01:03:05

主要演员:蒂娜·阿瑞娜(Tina Arena), 卡胡(Garou), 丹尼尔·拉瓦尔(Daniel Lavoie), 史蒂夫·巴尔萨莫(Steve Balsamo), 布乌诺·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吕克·梅尔维耶(Luck Mervil), 娜塔莎·圣皮埃尔(Natasha St-Pierre),

嘉宾:席琳·迪昂(Céline Dion)

推荐度:***

fig-巴黎圣母院CD-4

这张CD是在英语版《巴黎圣母院》在伦敦西区著名的多米尼奥剧场首演前推出的概念唱片,著名加拿大女歌手席琳·迪昂受邀在其中翻唱了音乐剧的主题曲-《求存》,这作为该CD的一大卖点而被媒体大加渲染。

英文版的阵容比起巴黎国会大厅版来有不小变化,主要是98年阵容里的法国籍歌手都被来自英语地区的歌手所代替,人气渐旺的流行新贵-澳大利亚的蒂娜·阿瑞娜和在96年版《万世巨星》中扮演耶稣的英国歌手-史蒂夫·巴尔萨莫分别扮演艾丝米拉达和腓比斯,而早在魁北克版《巴黎圣母院》中即接替居莉·泽娜提出演百合的娜塔莎·圣皮埃尔则与剧组中其他四位同样来自加拿大的男歌手一起凭借本身的双语优势加入了《巴黎圣母院》进军伦敦西区的壮举。

但英语版的问题在于剧本的翻译令人失望,当时剧组请来了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奖得主,《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我心永恒》的词作者-威尔·杰宁斯改编法语原版,但没想到威尔·杰宁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英语版的剧本颇为直白,与原来法语版的意境之间形成了差距,况且威尔·杰宁斯在改写时没有很好地衡量过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呼应,因此令原曲的优美完整也被打了折扣。

英语版概念单CD的选曲与法语版基本相同,只是从商业角度出发,用蒂娜·阿瑞娜与卡胡的对唱-《囚笼之鸟》替换掉了两位加拿大男歌手布乌诺·佩勒提耶与丹尼尔·拉瓦尔的对唱-《佛罗伦斯》。这张CD里的歌手表现总感觉有些似是而非,蒂娜·阿瑞娜和史蒂夫·巴尔萨莫在概念中找不到角色感觉的状况还情有可源,但是从法语版移植过来的几位主演们,却在英语改编面前拘谨得放不开手脚,尤其是诗人葛林果的扮演者-布乌诺·佩勒提耶,他在法语版中那种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超级自信在这张英语版概念CD中却大打折扣,而且那首作为《巴黎圣母院》气度标志的《大教堂时代》令人费解的被灌录得音量很轻,震撼度大大降低。

4、 巴黎莫甘达剧场版全剧双CD

Notre Dame de Paris Live Mogador 2001

发行年份:2001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时间长度:02:09:41

主要演员:西厄勒(Shirel),杰热姆·高莱(Jérôme Collet),米歇尔·派斯卡(Michel Pascal),理查·夏厄斯(Richard Charest),奥迪·居里安内(Roddy Julienne),安·梅松(Anne Meson),苏伊勒·尼高莱(Cyril Niccolaï)

推荐度:***

fig-巴黎圣母院CD-4

这是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第二代阵容的现场全剧录音,演出地点在巴黎著名的莫甘达剧场,而这一阵容基本上也就是2002年12月-2003年1月赴华演出的阵容。与巴黎国会大厅版全剧双CD相比,莫甘达剧场版的现场录音效果依然极其完美,演员们的歌声及伴奏既有种庞大的空间感,而且质感也非常真实。

莫甘达剧场版在《腓比斯》、《身为神父恋红颜》、《坐骑》和《迷途知返》这四首唱段的顺序上发生变化,《生命摆荡》被改写成卡西莫多的唱段,另外《艾丝米拉达,你知道》、《奇迹之殿》、《诱拐》及《哨赠予你》中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动。

有巴黎国会大厅版珠玉在前,莫甘达剧场版中歌手们的表现很遗憾地只能被评作“二流”,不仅是实力上的差距,歌手们的感情也不够投入,从头至尾都游离在1482年的那场爱恨纠葛以外,这对于至情至性的《巴黎圣母院》而言,是致命的缺陷。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dvd
luanbu发表评论于2004-12-31 18:43:17

3.1.1 《巴黎圣母院》

fig-巴黎圣母院DVD

(1)简介:

2002年末至2003年初,携着新年的欢乐气息,第二代阵容的《巴黎圣母院》与北京和上海的观众见面了。在此之前,绝大多数中国观众对新兴的法语音乐剧毫无概念。没想到,此番演出过后,国内迅速掀起了一股“巴黎热”——许多根本不懂法语,同时对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也懵懂无知的人,都被它所深深打动,同时人们追根溯源,最终倾倒于《巴黎圣母院》巴黎国会大厅首演版的无穷魅力。

《巴黎圣母院》DVD摄制于1999年,2001年正式发行,并没有遵循伦敦西区或百老汇的惯例,即演出下档前不发行该剧的录像版。这种开放的姿态不仅使观众们得以享受到一场音乐剧盛宴,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该剧在世界各地的影响。

它的包装极富巧思,将文学气息与这部音乐剧本身的浓重特质熔于一炉。改编自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同名巨著的这部音乐剧,音乐优美滂沱,七大主演声色双全,并以一种极现代的舞台表现方式继承了原著中无垠的浪漫和炽热的人文激情。作为法语音乐剧无可争议的代表性剧目,《巴黎圣母院》带给观众的是一种与传统英美音乐剧截然不同的视听冲击。

《巴黎圣母院》的舞台宽20.2米,高8.9米,在演出中除了有一堵石墙作为背景以外,绝大多数时候几乎都空无一物,这座舞台就像是一幅硕大的抽象画,同时又具有一种表现主义特有的浓烈色彩与强劲笔触。在雨果的原著中,巴黎圣母院这座活生生的建筑是与具体故事情节分庭抗礼的另一名绝对主角,而圣母院这种奇特的,如人一般的感情在舞台上便通过三根排水兽石柱的缓缓移动而变得生动起来。另外,音乐剧也并没有省略雨果以一名思想家身份在书中所作的抒发,在相当于原著第五卷的唱段《佛罗伦斯》中,模拟圣母院玫瑰窗的灯光效果使文艺复兴三百年过程中人类面对神圣威慑却终于昂起头颅寻到自我的画面仿佛变成永恒一般。导演吉耶·马乌(Gilles Maheu)以这种大刀阔斧却蕴涵深意的表现手法令《巴黎圣母院》的意义被隐藏到了印象背后,一方面现代感官与这个1482年古老传奇之间再也没有距离,而另一方面,人们再也找不到有比这种前卫更好的方式用来保留原著神髓。

舞蹈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所占比重是相当大的,而且,与一般英美音乐剧不同的是,它采用了一种“歌舞分开”的方式。《巴黎圣母院》中的舞蹈场面全部是由专业舞蹈演员完成,因此难度极高,当舞者们以激烈的肢体语言表达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同时,歌手们又从另一层面用歌声来刻画人物的心灵,这样舞台就成为一个多元的立体,也因此观众会觉得音乐剧中的人物要比印象中的原型来得更加血肉丰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圣母院》舞蹈中完成特技部分的是法国Yamakasi七人组,相信看过吕克·贝松名片《企业战士》的中国观众们对这七名极限好手的矫捷身姿一定印象深刻,在《巴黎圣母院》中,他们时而倒吊在100公斤的巨钟内完成种种高难动作,时而沿着石墙背景垂直下降,时而化身为卡西莫多与艾丝米拉达的灵魂盘旋升空,为音乐剧的观赏度添色不少。

《巴黎圣母院》被誉为最好听的音乐剧之一,由理查·科西安特(Richard Cocciante)谱写的旋律在两个多小时内竟然没有对白的打断,实在是惊世才华与绝对自信的展现,许多观众在第一次观看《巴黎圣母院》时即被优美的唱段所深深打动,更为其中七位主演的个人魅力而再次倾倒。当《巴黎圣母院》1998年在巴黎国会大厅首演时,七名主演中既有歌坛老将,也有默默无闻的新人,而《巴黎圣母院》暴风雨般的惊人成功不仅打开了法语音乐剧的局面,同时也成就了一次气势凌厉的造星之举: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的扮演者-卡胡(Garou)一跃成为法国流行歌坛当年的最大一匹黑马,而如今卡胡则早已塑成法语流行第一男的金身,另外艾丝米拉达的扮演者-伊莲娜·西嘎哈(Hélène Ségara),也从当年的事业初有转机而一举当选为法国最受欢迎女歌手,更被媒体称作为“法语流行抒情天后”。

综此种种,相信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那座蔚蓝色舞台所秉承的写意精神自序曲伊始便能令你将不通法语无法领会剧中涵义的担忧抛向脑后。

(2)DVD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巴黎圣母院,又译“钟楼怪人”

法语片名:Notre Dame de Paris

类型:音乐剧

发行年份:2001年

发行公司:Pomme Music

视频:4:3

音频:杜比立体声

字幕:法语/英语/西班牙语/丹麦语

容量:D9*1

片长:150分钟

花絮: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幕后制作花絮

剧本:吕克·普拉蒙东(Luc Plamondon)

作曲:理查·科西安特(Richard Cocciante)

导演:吉耶·马乌(Gilles Maheu)

主演:艾丝米拉达(Esmeralda) – 伊莲娜·西嘎哈(Hélène Ségara)

卡西莫多(Quasimodo) – 卡胡(Garou)

弗候罗(Frollo) – 丹尼尔·拉瓦尔(Daniel Lavoie)

葛林果(Gringoire) – 布乌诺·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腓比斯(Phœbus) – 派特利·费奥伊(Patrick Fiori)

克娄潘(Clopin) – 吕克·梅尔维耶(Luck Mervil)

百合(Fleur-de-lys) – 居莉·泽娜提(Julie Zenatti)

阅读全文

与爱之谷法国电影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