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凯莉,布鲁克电影有哪几部
《Patrick Kielty... Almost Live!》(1999年)
《Sorted
Kelly Brook(12张)
》(2000年)
《到底谁是魔鬼》 (2001年)
《超人前传》(2001年)
《偷天换日》(2003年)
《一级病毒》(2003年)
《诱惑学校》(2004年)
《荒岛惊魂》(2005年)
《九人禁闭室》(2005年)
《阿珠与阿花前传》(2005年)
《哈拉猛男秀2》(2005年)
《魔手》(2006年)
《人鱼传说》(2007年)
《加州旅馆》(2008年)
《食人鱼3D》(2010年)
《历代记 金属》(2011年)
❷ 跪求与 骑兵之歌 类似的拿破仑时代战争电影
《拿破仑》( Napoléon,1927)早期默片经典,长达三个多小时,从拿破仑童年一直讲到他带领在北意大利的法军走出困境。2.《征服》(conquest,1937)关于拿破仑与他第二任妻子Marie Walewska的爱情故事
3.《马赛曲》( La Marseillaise ,1938)真实反映法国革命早期的史诗电影,从个人视角来看马赛的公民、德国的流放者和国王路易十六
4.《盛大的离婚》(A Royal Divorce ,1938)讲述拿破仑与其首任妻子约瑟芬的分分合合
5.《库图佐夫将军》( Кутузов ,1944)讲述沙俄库图佐夫将军如何将法军逐出莫斯科地区
6.《士海蛟龙 》(Captain Horatio Hornblower R.N. ,1951)根据英国流行小说改编,霍恩布洛尔船长就是这个戏的主人公
7.《Lola la piconera》(1951)主人公是法西战争当地涌现出来的抗法女英雄。
8.《拿破仑情史 》(Desirée,1954)一部虚构利历史片,讲他的一个前女友如何影响其若干决策。
9.《拿破仑传》( Napoléon ,1955)一部明星云集的历史巨作,通过Talleyrand口述还原拿破仑一生
10.《战争与和平》( War and Peace,1956)美国好莱坞版,根据托尔斯泰1812战争题材巨著改编
11.《气壮山河 》(The Pride and the Passion ,1957)讲述法军入侵西班牙期间,当地抵抗军把政府军丢失的巨炮抢回家。
12.《拿破仑光荣史/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Austerlitz ,1960)当年《拿破仑》的导演阿贝尔暮年之作,讲述法奥俄三国奥斯特里茨大战
13.《骠骑兵之歌》(Gusarskaya ballada,1962) 1812战争中一名沙俄女英雄的故事,她女扮男装加入沙俄近卫骑兵队,屡立战功
14.《灰烬》(Popioly,1965) 讲述1812战争中拿破仑的炮灰——波兰军团的征战故事,四小时巨制
15.《萨拉戈萨手稿》( Rekopis znaleziony w Saragossie ,1965)一部拿破仑战争为背景的奇幻影片
16.《Eine Handvoll Helden》(1967)1806年战争中一小队普鲁士军队断后全部牺牲
17.《战争与和平》( War and Peace,1968)苏联版长篇巨制,战争场面更宏大,对俄国社会描写更多
18.《滑铁卢》(Waterloo,1970)一样是苏联出品的大场面战争电影,讲述拿破仑军事生涯最后一战
19.《爱与死》(Love and Death,1975) 一个俄国犹太人在1812战争中幸运成为英雄,却卷入刺杀拿破仑的阴谋中
20.《Avisa a Curro Jiménez》(1978)主人公是法西战争时期当地抵抗军的传奇领导者
21.《击鼓少年》(La leyenda del tambor,1982)根西班牙当地传说改变,击鼓少年的出现造成了布鲁克山口阻击战法军的大溃败。
22.《丹东》(Danton,1983)丹东是法国大革法命时期执政罗伯斯庇尔的弟弟,因为批评哥哥而被处决
23.《别了,波拿巴特 》(Adieu Bonaparte,1985)埃及电影,讲述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是一个当地人与一位法军将军的友谊
24.《巴格拉季昂》(Bagrationi,1985)巴格拉季昂公爵是苏沃洛夫学生,在莫斯科战役中在左翼阵亡
25.《雪琳娘》(Chouans!,1988)改编自巴尔扎克小说《朱安党人》,反映大革命时期老贵族与新革命青年的冲突
26.《察伯上校》( Le Colonel Chabert,1994)主人公是一名法军上校,在1812战争中生还,十年后返回巴黎时却被妻子背叛。
27.《沙漠豹人》(Passion in the Desert ,1997)讲述1798远征埃及失败后一名法国军官长途跋涉沙漠回到故乡
28.《红色紧身衣》(The Scarlet Tunic,1998)几名在英国受训的反法国家士兵试图带着女人返回大陆,结果被抓后枪毙
29.《塔杜斯先生》(Pan Tadeusz,1999)根据波兰诗歌改编,讲述1812战争背景下波兰-立陶宛地区两大家族的兴衰
30.《国王的新衣》(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2001) 讲述拿破仑被放逐期间与一平民互换身份,希望借此潜入法国
31.《拿破仑战争/拿破仑回忆录》( Napoléon ,2002)四集电视电影,分别展现拿破仑人生的四个阶段,历史课必播影视教材
32.《自由之鹰》(1809 Andreas Hofer - Die Freiheit des Adlers,2002)讲述1809年德意志南部和奥地利山区的农民们英勇抗击法国侵略的故事
33.《怒海争锋:极地远征》(Master and Commander: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2003)讲述这一时期在地球的另一端,一名英国船长带舰单独追击并俘获另一艘法国军舰
34.《拿破仑先生》( Monsieur N,2003)反映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的最后时光
35.《1805征战法兰西》(1805,2005)又一部反映奥斯特里茨大战的影片,较文艺,群众演员也都是军事爱好者而非军队
36.《我与拿破仑》(Io e Napoleone,2006)讲述1814年拿破仑被放逐厄尔巴岛时一个年轻人逐渐被他影响
37.《战争与和平》( Война и мир,2007)名著改编07意大利版,剧情重点依然是社交和爱情
38.《两种可能》(Sangre de mayo ,2008)拿破仑1808年入侵西班牙后,一对恋人起来加入抵抗者的死亡行列
39.《布鲁克 》(Bruc,2010)拿破仑派出一队人马在西班牙山区追杀西班牙抵抗军的击鼓少年
40.《血色山丘》(Bergblut ,2010)拿破仑入侵德国期间,主人公与丈夫从巴伐利亚一路逃入罗蒂尔的故事
41.《1812:骑兵之歌》( 1812: Lancers Ballad,2012)讲述1812冬季决战前,法军间谍盗走了俄军的作战计划,主人公等被迫离开
42.《威灵顿之线》(Linhas de Wellington ,2012)法西战争中夹杂生存在法军与西军至今的平民百姓
43.《拿破仑美人关》(Rzhevskiy protiv Napoleona,2012)搞笑片,一名法国中尉男扮女装去行宫刺杀拿破仑
44.《瓦西里撒》(Vasilisa,2014)1812战争中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地区一位反抗法军烧杀抢掠的女英雄的故事
❸ 观经典影片,寻人生真义
电影,是另一个了解世界的途径。同时也是学历史人文、风土人情、品世间百味,寻人生真义的另一种捷径。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市面上那些五花八门的影视剧正铺天盖地向我们袭来,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千万别让那些毫无价值、意义的娱乐低俗影视剧吞噬了你 宝贵的时间!而是要有选择的去欣赏。经典的影片能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
就我个人而言,是比较偏好于国外电影的,下面我把自己曾经欣赏过的认为非常经典、值得一看的影片分类并逐一赏析!
关于人生的励志片:
1、《当幸福来敲门》做好准备,等待幸福来敲门
影片介绍:讲述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
主人公克里斯•加纳用全部积蓄买下了高科技治疗仪,到处向医院推销,可是价格高昂,接受的人不多。就算他多努力都无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给妻儿,最终选择离开家。从此他带着儿子克里斯托夫相依为命。
克里斯好不容易争取回来一个股票投资公司实习的机会,就算没有报酬,成功机会只有百分之五,他仍努力奋斗,儿子是他的力量。他受尽白眼,与儿子躲在地铁站里的公共厕所里,住在教堂的收容所里,他始终坚信,幸福明天就会来临。
观后感:当时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感慨良多啊!首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克里斯对他儿子说的一番话:“不要别人告诉你该做什么,有梦想,就得保护,他人做不成什么事情,就跟你 说你也做不成,如果你想要什么,就要去争取”是的,他内心始终有一个目标,知道自己要什么,有了梦想之后即便遭遇挫折也能够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有梦就不怕痛!
在那些平时在我们看起来表面光鲜亮丽、功成名就的人生,你可知道他们背后曾付出了多少努力?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甚至痛哭过多少回?那么,是什么支撑他们一步步坚持过来 的?也是因为梦想,因为目标!是始终如一的信念!
有了信念、有了梦想,就算再不如意也能够咬牙挺过来的!结合我个人的经历来讲,不论在工作还是个人生活上,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 挫折。比如业绩遇到瓶颈,感情不顺啊、家长里短一些琐事啊等等,因此经常半夜痛哭,偶尔也会失眠,当时就觉得老天为何对自己如此不公平,即便如此,但我性格倔强,不肯轻易认输, 天无绝人之路,我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命运会有转机。
痛哭过后擦干眼泪,我还是我,人生继续向前看!继续努力奋斗,想各种办法困难最终得以解决,其实上天是公平的,在逆境中仍然积极向 上、奋斗拼搏的时候老天也会眷顾你的!即便没有功成名就,但当时遇到各种挫折的时候就那么放弃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一点进步和成长感悟!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再也站不起来!这 也是我看完该片之后感触比较深的一点!
为何有人失败,有人却成功呢?因为最终失败的人一遭遇低谷就开始抱怨,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困难本身上了,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最终只能以失败收场。而那些一开始不如意最终却成功 了的人,就像该影片的主人公一样,在遭遇困难之时态度积极乐观,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摆脱困难上,只要有一个机会,就算没有报酬,仍然努力奋斗!在逆境中崛起,最终获得成功! 做好准备,等待幸福来敲门!
2、《辛德勒的名单》它是一部电影,是一部史诗,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创伤与心灵。
影片介绍: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纳粹与犹太人之间的真实故事!二战期间,德国投机商人、纳粹党员辛德勒,开厂生产军需用品,大发战争财,他的工厂只使用最便宜的劳工 犹太人, 他的工厂也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为这些犹太人作为战争产品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 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保护尽可能多的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威胁。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1000人的工人名单,通 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 威辛时,他还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厂。
不久,苏联红军来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着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 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
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甚至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制成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在戒指上刻着 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深感痛苦,尽管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挽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 了城市。他的义举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观后感:看完这部影片之后第一感觉:非常震撼!一个纳粹党员竟然能够冒着生命危险救下1000名犹太人的性命,这件事从当时那段残酷的历史角度来讲是不可思议的!
其实这也是在探寻特殊的历史环境之下人性的发展轨迹的。人性是多面 的,首先第一面,人性本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为了赚更多的钱而各处奔波,像辛德勒最初为了赚更多的钱,而开设工厂。
那么赚到钱之后要走向何处?这就说到第二面,辛德勒赚到 钱之后为了救人又把钱全部花光。他的那份善举被世人所铭记,这也是辛德勒赚那么多钱的价值及意义所在!人性本贪与人性本善,后者占据的多一些,一份名单,人间至善!人性还原到本 质是善良的!不论种族、性别,还是特殊的历史环境。也包括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善良的好人,归根到底,一句话,世上还是好人多。
3、《勇敢的心》男人的励志片!好莱坞特有的英雄主义,单枪匹马拯救世界!
影片介绍:影片以13-14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政治为背景,以战争为核心,讲述了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1995年5月该片在美国上映。
一直被视为一部悲壮的、融合血泪传奇的史诗片,在影片中,人们不仅为苏格兰的山脉、凄婉的风笛和苏格兰人民在贫困痛苦中发出的凄厉呼号所感动,也为华莱士一往无前的精神所鼓舞。 威廉·华莱士的精神就如同一面旗帜,指引着苏格兰人民争取到了最后的自由。
观后感:看完影片最深刻的印象是:最后行刑的时候他用仅有的力气嘶吼出的“Freedom”震撼人心。让我看到了男儿本色一个铁骨柔情、血气方刚的鲜活形象。
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为了自由,揭竿而起 ,为了自由,浴血奋战 ,为了自由,拼死沙场 ,为了自由,以命相抵 !这让我想起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 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的这首诗来形容华莱士的举动再恰当不过了!
华莱士是改变苏格兰历史的英雄,而他的背后一直有美伦的灵魂相伴,或者说是美伦促使华莱士成为了一名英雄。所以,在我看来,男人改变历史,而女人,则促使男人改变历史。不得不说 ,《勇敢的心》真的很感人,不仅仅是华莱士对美伦的爱,更是他对苏格兰以及苏格兰人民的爱。在刀光剑影铁血战争中,缠绵着温柔的爱情,让人体会到英雄的铁骨柔情。值得一看!
4、《肖申克的救赎》是一曲歌颂美国自我中心主义的赞歌!
影片介绍:这部影片是通过小说改编过来的,背景是上个世纪30年代,那时,“美国的政治腐败已经迟到 了商人面前”,甚至波及到了监狱。
故事中,年轻的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和她的情人 被杀而被判无期徒刑,由于监狱的腐败,他在真相即将大白的情况下仍然得不到昭雪,反而在肖申克监狱饱受了各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摧残。然而,安迪并没有被多舛的命运毁掉,他经过20 多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从500码长的污粪管道中爬出,重获自由,在墨西哥海边过上了自由人的生活。
肖申克监狱是一个泯灭人性的场所,监狱里暗无天日的长期精神摧残把每一个犯人都制度化了。瑞德的一番话发人深省:“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 中,最终你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鸽子和囚犯布鲁克的故事听后叫人毛骨悚然。一个囚犯入狱时养了一只鸽子,放风时老爱带着鸽子在运动场的一个角落晃来晃去,8年后,他刑 满释放,出狱的前一天他放飞了养了8年的鸽子,鸽子立刻姿态漂亮地飞走了,可是,一个星期后,安迪在运动场的那个角落又看到了那只鸽子,鸽子像粪土一样躺在那里,鸽子已经被监狱的 生活制度化了,运动场的角落成了它全部的生存空间,放飞后它又回到那里,没有无人喂养的鸽子活活饿死在那个地方。
还有囚犯布鲁克,他在肖申克监狱呆了几十年,肖申克已经变成了他 的整个世界,在布鲁克眼中,墙外的世界实在太可怕了,他不知道出去以后怎样生活,当他获得假释时,他一手拿着假释文件,一手拿着汽车车票,边走边哭,不到一年就死于贫苦老人之家 。肖申克出来的每一个人都变成了行尸走肉,更别奢谈什么保持人性了。
观后感:肖申克象征着黑暗与恶,主人公安迪没有等待上帝对他的救赎,而是凭着自己对善良人性的坚守,自救救人,赢得了自由,实现了重生!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坚守善良,并奋 发向上!自我拯救!
5、《阿甘正传》傻人有傻福!
影片介绍:讲述了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
观后感:看了阿甘的故事,让我意识到一个家庭当中女性、母亲智慧修养的重要性!
因为,阿甘的成功最初得益于他性格坚强的母亲,如果没有他的母亲,可能就不会有他后来的成就!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
一个人一生的成就跟他从小受到的家庭环境、教育,以及父母的性格有着巨大的联系。尤其是母亲的性格,母亲的智慧,修养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而孩子有可能是未来祖国的栋梁之才,歌德一句话说的好,光辉的女性是能够指引人类升华的!所以,作为女孩子的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自身品德智慧的修养,内外兼修,努力充实自己。
借用董卿的一句话,将来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去做个什么样的人!
6、《甘地传》该影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
影片介绍:讲述了圣雄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虽然屡遭挫折,他还是坚持用绝食等手段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的故事。
观后感:记得影片中甘地说的一句话:当我绝望的时候,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恶棍,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会失败的。好好想想,永远是这样。
甘地用非暴力不合作手段倡导印度人民对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他最终胜利了,英国人的国旗从印度上空降落了。这一刻,标志着印度人结束了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印度可以自治了。
正因如此,在印度人眼中甘地就是他们的国父。所以,他甚至可以用绝食来唤醒民族的觉醒。可见其他在国人心目中是多么的举足轻重。
甘地一生几乎都在为民族奔走,但是他到死都一无所有。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他没有任何官爵,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但是,他却让亿万的人民如此的拥戴他,这着实让人想到了伟大。伟 大,是的我用“伟大”一词来形容甘地绝不为过。
经典爱情片:
1、《泰坦尼克号》永恒的心!
影片介绍:该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命的 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
1、我们是女人,我们的选择从来就不易。
2、我觉得生命是一份礼物,我不想浪费它,你不会知道下一手牌会是什么,要学会接受生活。
3、上帝擦去他们所有的眼泪。死亡不再有,也不再有悲伤和生死离别,不再有痛苦,因往事已矣。
观后感:这部经典影片我只看过一遍,看到结尾时已泣不成声!非常感人的爱情片!她无非是赞扬爱情,可是没有一篇能够和它相媲美!无论哪个角度。非常值得一看!
泰坦尼克号上演绎的 经典爱情传奇。豪华的客轮;精美的内饰;壮观的场面;富有时代感的色彩渲染;恰如其分的音乐烘托;传奇的爱情故事,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卡梅隆的匠心独具。影片的恋爱故事虽然通俗 ,演员的动情演绎让观众久久不能忘怀,导演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将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演绎到如此完美之境界,不能不佩服导演对真善美这一永恒主题拿捏有度。
同时也推荐一下,该片主题曲《我心永恒》太好听了!!
2、《罗马假日》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令人难忘。这很难说,罗马!不管怎么说,就是罗马。我将会永生永世珍惜我访问此地留下的回忆。
影片介绍:该片讲述了皇室公主安妮访问罗马时私自出游,与美国记者乔邂逅。乔起先是为了偷拍公主,最终却爱上了她。安妮起先厌倦皇室繁文缛节,但经过罗马一日假期后,反而体验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忍痛抛弃爱情返回大使馆。
观后感:最初我主要是奔着奥黛丽.赫本去看的这部影片,我比较喜欢赫本的那种自然地,没有也不需任何的装扮、修饰,举足、言行之间,深情流露出一种单纯、可爱、美丽、大方的气质美。
任何人但见了她,都会被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独特气质所感染,从而迷恋上她奥黛丽·赫本。她的这部一鸣惊人的处女作,不但当选奥斯卡影后,并且以其清新典雅在50年代掀起了“赫本热”。就影片的娱乐效果和艺术价值而言,本片也是叫好叫座的经典作。导演怀勒融罗马名胜风光于剧情之中,英俊潇洒的派克亦与赫本十分般配,将一部浪漫爱情喜剧拍得十分温馨悦目。
另外再来说说爱情,爱情是这个世上永恒不变的话题,而人类本身就是爱情的产物。最为古老,也最为神秘。猜不透、摸不着,正因如此,它才有着感化心灵的无穷魅力!而赫本,就像是背负着这种使命来到人间,为世人展现出最为美丽的爱情。这位落入凡间的天使把自己的美与爱带给这个世界,然后静待轮回,悄然消逝。
阅读文艺片:
1、《奥斯汀书会》
影片介绍:讲述了几个奥斯汀的书迷一起组织了一个书会,通过讨论奥斯汀的作品,重新找回了自己正确的生活轨道。
观后感:对我来讲看这样的影片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影片中你会看到不论老少都手捧着一本奥斯汀的小说沉入其中尽情的寻找那个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生活。这让我更加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同时也始终坚信,好的阅读会使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变得越来越美好的!可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咱中国人业余时间打麻将、玩手机、游戏等随处可见,那我就在想,如果咱中国把大部分的麻将摊儿、游戏厅等之类的都换成类似的读书会的话。那么,国民的素质、修养也会提高一个档次!随着精神的丰富幸福指数应该也会提升的!
2、《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关于阅读、关于文字,也关于温情,清新美好!
影片介绍:这是一个可以改变一个人整个生活的难以琢磨的邂逅故事:热尔曼,一个几乎是文盲的50多岁的男人。他遇到了一位老迈但知识渊博的女士玛格丽特,热尔曼住在他妈妈的花园里,平时打理他的菜园和鸽子,和他的朋友们泡小酒吧,时而和他的年轻女友阿奈特Annette在他的房车里浪漫温存着,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他妈妈在不想要他的情况下怀上了他,并且还告诉他她本来不想要他。他在读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因为他的“木鱼脑袋”而不喜欢他。他酒吧的哥们倒是很喜欢他,却又常常嘲笑他。其实,热尔曼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脑残”,只是一块没有人想要去雕琢的藏有钻石的石头而已。如果他的脑子始终是“一片空白不开窍”的话,那是因为人们没有去开垦。有一天,热尔曼在公园里遇到了一边养着鸽子一边在大声读小说章节的玛格丽特,他荒芜的脑袋里开始萌芽。
农艺学家玛格丽特退休在家,现在一个人生活,但老态龙钟的玛格丽特几乎花了她一生的时间用来周游世界和阅读文学作品。于是,热尔曼把午后的时间交给了玛格丽特的阅读,而热尔曼也从阿贝尔·加缪以象征手法写出的哲理小说《鼠疫》中发现了书的魔力,让他思考以前从来不会去想的东西。
但是,当玛格丽特视力下降无法再大声朗读的时候,出于对这个淘气而认真的祖母的“爱”,热尔曼将会为她大声朗读.
这是一个讲述那些简单而真实的人们的故事,既感人又有趣,充满了精神食粮。它说明人们学习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且想要幸福也永远是不会太晚的。是书让人发现爱,是爱让人找到书。
观后感:在明媚的午后阳光下,欣赏一部浓郁的法国文艺片就好像坐在街边露天咖啡馆品读一篇美丽的散文。喜欢法国电影的原因是因为法国的电影带有法兰西民族的个性,处处流露着浪漫的气息和人文的思考,并永远显示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人生至美的情感,她以花为名,活在文字中!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爱的世界里并非只有爱情!
3、《死亡诗社》听从内心的声音”和“追求真爱”一样,在电影史上经久不衰。
影片介绍:影片讲述了1959年,内向的托德·安德森前去威尔顿预备学院读书。他的室友尼尔阳光开朗,却天天受父亲管制。一天,他们班上迎来了新教师约翰·基廷。基廷以反传统的教育方法,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提倡自由发散式思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把握自己的人生。
之前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而恰好梭罗的句子也写在诗社的扉页 :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那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划出一块刈割的面积来,细细地刈割或修剪,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隅里去,把它缩小到最低的条件中,如果它被证明是卑微的,那么就把那真正的卑微全部认识到,并把它的卑微之处公布于世界;或者,如果它是崇高的,就用切身的经历来体会它,在我下一次远游时,也可以作出一个真实的报道。因为,我看,大多数人还确定不了他们的生活是属于魔鬼的,还是属于上帝的呢,然而又多少有点轻率地下了判断,认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是“归荣耀于神,并永远从神那里得到喜悦”。
经典台词分享:
1、 当你阅读时, 不要只考虑作者的想法... 从自己的方式思考。
以上就是我看过的认为最经典的影片,看了这些电影之后会对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有一个全新多角度的思考,也会从思考中了解到了人生的真义!
❹ 海战电影圣典——《从海底出击》
在DVD时代,某日忽然冒出一部被热捧的海战片《特种任务》,一时风头无两。我也好奇地查阅资料,哦,原来还有个名字叫《从海底出击》,赶紧买来碟欣赏。看着看着就觉得眼熟,直看到那个嘲笑命运的结局时才猛然想起,原来自己十几年前就在大院的闭路电视里看过。这么好看的片子印象怎么那般模糊呢?道理大家一定都明白,从此我特体谅那些喜欢《拯救大兵瑞恩》而不喜欢《细细的红线》,喜欢《U-571》而不喜欢本片的影(too)迷(young)。
《从海底出击》根据作家洛塔尔·布赫海姆(Lothar G. Buchheim)的半自传体小说改编。二战时期的布赫海姆是随军记者,他于1941年10月27日至12月6日登上U-96潜艇生活了数周,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下U-96在第七次巡航中的点点滴滴,目睹了它在大西洋猎杀荷兰商船,也见证了U-96和U-572在暴风雨中的邂逅。
布赫海姆将这次经历整理成报告文学《海洋中的猎手》(Jäger im Weltmeer),二战结束后,他致力于海战研究,积累了大量素材。1973年布赫海姆出版了半自传体小说《船》(Das Boot),之后又陆续出版了图集《 潜艇战》(U-Boat Krieg,1976)和几部中短篇小说,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成功。1977年的时候,他想把《船》改编成电影,找了几位美国电影人洽谈都不满意,最后与本土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Wolfgang Petersen)一拍即合。
《从海底出击》是八十年代初“新德国电影运动”(New German Film Movement)中为数不多的一部战争题材影片,影片总造价为3200万德国马克(约合1850万美元),由巴伐利亚电影制片厂投拍。预算中的大头都用在了打造潜艇模型。现存唯一一艘IXC型潜艇U-505存放在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MSI),彼得森参照它制作了两艘VIIC型潜艇的全尺寸模型(长67米),一艘是带有引擎的空壳艇,用于出港返港的的拍摄,后来在片尾空袭戏中被炸毁;另一艘按照原始图纸完全复制了内部管道和机械设备,放在摄影棚内拍摄。
另外还制作了长度分别为11米、5.5米和2.5米的三艘模型,11米长的模型用于海面行驶和下潜时的拍摄,主要拍摄地在黑利戈兰岛(Heligoland);5.5米的模型安置在制片厂后面一个15x13x3.5m的水池中,通过液压平台可倾斜45度,也能大力摇晃,以模拟遭受深水炸弹的攻击,潜水员可以在内部进行一部分操控,不过有位潜水员干了三天就辞职了,因为在他20年的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晕船;2.5米的模型主要用于远景和海战的拍摄。
彼得森对U型艇的结构非常着迷,尽力还原潜艇上的每一处细节。他说“模型上的每一颗螺丝钉都是二战U型艇上使用的那种真正的复制品”。布赫海姆的《 潜艇战》图集成为打造潜艇模型内外和重现潜艇兵生活的无价之宝,205张承载着历史之重的珍贵照片被张贴在摄影棚中,替代了拍摄电影常见的故事板,美工依据这些照片布置了艇舱的内部场景。
U-96真正的艇长海因里希·莱曼·威伦布鲁克(Heinrich Lehmann-Willenbrock)和U-219的前副驾驶汉斯·乔希姆·克鲁格(Hans-Joachim Krug)被请来担任军事顾问,为剧组提供诸多艇内工作生活和海上作战的宝贵经验。
为了让演员的外貌尽可能逼真,彼得森禁止他们理发剃须晒太阳,影片遵照故事线拍摄,让摄影机记录下演员胡须、头发的生长和他们日渐苍白的脸。就像真正的U型艇船员一样,四十余名演职人员接受了如何在狭窄的艇舱快速移动的强化训练,在潜艇模型中一待就是数月。本来摄影棚内的模型为了方便拍摄外壁是可以移开的,但彼得森希望让演员真正感受到二战潜艇兵在那种幽闭环境中难以忍受的生活状态,坚持在艇舱的实际范围内拍摄。
这些演员在拍摄期间都熟练地掌握了各自角色的专业技能,比如扮演导航员的演员可以非常专业的使用六分仪测量经纬度。拍摄中也会出现意外:在U-96遭遇暴风雨的一场戏中,演员扬·费德(Jan Fedder,饰演派格姆 Pilgrim)不慎从舰桥跌落到船舷,一位演员大喊:有人落水!此刻摄影机仍在工作,彼得森没有意识到出了状况,他大声回应:好主意,我们再拍一次!不过扬·费德摔成脑震荡还断了几根肋骨,显然不能再拍了。
摄影师乔斯特·瓦卡诺(Jost Vacano)大量使用手持拍摄增强了狭窄空间内的真实感和动感,呈现出极富感染力的画面并放大了整部电影的张力,这种真实感很多是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或未经设计的、演员本能的反应来实现的。影片拍摄的时候尚未使用斯坦尼康(Steadicam,即摄影机稳定器),为了在U型艇上获得稳定的快速跟拍镜头,瓦卡诺专门设计定制了一台阿莱弗莱克斯(Arriflex)摄影机,并和他父亲共同研发了一套陀螺仪系统,使摄影机在穿过艇舱时也可以保持稳定。即便如此,当他不得不使用摄影机的观景窗时,仍然需要戴好头盔,因为会经常碰头。
作曲家克劳斯·多丁格(Klaus Doldinger)为影片谱写出具有瓦格纳风格的旋律,无论是伴随着U-96在大西洋游弋还是遍体鳞伤地返航,都表现得格外悲壮与激昂,让观众生出强烈的情感共鸣。他特意将“呯”“呯”“呯”的声音融入到配乐中,即使对潜艇战一无所知的人也会知道,“呯”的声音意味着出现了最坏的情况——潜艇被发现!
U型艇的船员大多是渴望冒险的年轻人,他们被纳粹强大的战争宣传所吸引,准备挑战残酷的大自然,与看不见的敌人作战。一开始他们没有战斗经验,尚未了解战争的恐怖,他们表现得既不寂寞也不绝望,会为击沉敌舰欢呼雀跃。但是,随着暴风雨、飞机轰炸、军舰追逐、深水炸弹的洗礼,他们逐渐意识到在海底战争的炼狱中,选择是严峻的: 要么存活,要么灭亡——在海底,没有伤员 。
穿越英军重兵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是全片的高潮戏,U-96被战斗机、驱逐舰重创后沉入海底,巨大的水压使舱壁变形,海水倒灌,设备失灵,动力衰竭,船员们经历16小时的漫长等待,氧气即将耗尽,眼中充满绝望。彼德森说:“我对影片的愿景始终是展示战争的悲惨和可怕,并将精彩的故事和快节奏的动作场面相结合,将观众带入到这些年轻士兵的体验中”。而这个段落,则让观众充分体验到“当猎人沦为猎物时”(When the hunters become the hunted)的恐惧。
二战时期U-96的基地其实在法国圣纳泽尔港(Saint - Nazer),但取景时发现该港口早已干涸,于是剧组改在拉罗谢尔港(La Rochelle)潜艇基地实地拍摄。有趣的是,当剧组再次抵达拉罗谢尔拍摄最后一场轰炸戏时,居然找不到那艘全尺寸的空壳模型,原来它被制片厂租给斯皮尔伯格拍摄《夺宝奇兵》去了。几周后,已经破旧不堪的模型还给了剧组,还得剧组自己来修复。
《从海底出击》筹备用了三年,制作耗时两年(1979-1981)。彼得森说:“光拍摄就用了一年时间,后期制作又用了一年,挺烦人的。但是随着花费的时间越长,我们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到的越多,将会收获令人赞叹不已的画面”。最终,经过全体剧组成员的努力,一部完全不同于好莱坞、冷峻自省的战争片问世。
不过,制片方对于长达5小时(300分钟整)的成片完全不能接受,要求剪为90分钟(一般电影的标准片长)。彼德森据理力争,最终达成一致——剪辑为149分钟的剧场版用于公映,并送去参加1982年的洛杉矶电影节;而5小时的原始未删减版于1985年在西德电视台以6集电视剧的形式播出。
洛杉矶电影节放映《从海底出击》前,制片方很忐忑,不知道二战中的敌对国观众会有什么反应,尤其是在洛杉矶这个拥有大批犹太人的城市。随着片头出现文字介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服役的四万名军人中,有三万人葬身海底……”,观众席传来一片嘘声和叫好声。不过等到影片放映结束,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全场沉默好一阵才爆发出掌声,观众被片中写实的影像和对战争的反思所震撼,他们起立鼓掌,向这部前所未见的战争影片和德国影人表达敬意。《从海底出击》成为有史以来在美国发行的最成功的外语片(北美票房$11,487,676,西德票房DM32,000,000)。影片随后获得包括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录音、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等六项奥斯卡奖提名,还获得了联邦德国电影银片带奖。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成为第一个凭借德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人,好莱坞从此为他敞开大门。
这是时任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总司令卡尔·邓尼茨(Karl Doenitz,后任德国海军总司令,被授予海军元帅军衔)发明的一种以小搏大的战术,组建潜艇群袭击同盟国的海上舰船,破坏同盟国的海上运输线。其作战方式是划分多个作战海域,每个区域布置数艘潜艇(3、4艘到20艘不等)进行巡航侦察,一旦发现盟军大型船只,“狼头”潜艇立即通过无线电呼唤区域内和附近区域的潜艇向目标靠拢,一般是在晚上集体浮出水面进行炮击(U型艇多装有小口径甲板炮,以节省鱼雷)或直接鱼雷攻击,给予目标毁灭性的打击。
“狼群”战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1939年9月—1943年3月)所向披靡,二战期间共击沉同盟国2882艘商船,击沉6艘航母、2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等149艘军舰;最高攻击纪录是在两天内击沉38艘商船,同盟国船队因此损失巨大。当时英国人谈狼色变,丘吉尔战后谈及潜艇战时仍然心有余悸:“战争中,我唯一感到的担忧就是潜艇的威胁……对我们来说,潜艇的攻击是最具毁灭性的灾难。”
二战初期海上力量占绝对优势的英国皇家海军却在德国潜艇面前颜面尽失,海上四处游弋的U型艇不断收割着猎物,盟军运输线遭受重创。“狼群”战术打造出不少像奥托·克雷奇默(Otto Kretschmer,在18个月内击沉47艘船,累计274,333吨)、沃尔夫冈·鲁斯(Wolfgang Luth,击沉46艘船,累计225,204吨)和埃里希.托普(Erich Topp,击沉36艘船,累计198.658吨)这样的王牌潜艇指挥官。
潜艇部队的骄人战绩让德国百姓备受鼓舞。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军事杂志《信号》和《德国海军》经常将潜艇官兵的照片刊登出来,新闻记录片里也常有报道。另外,德国潜艇部队官兵的工资与其他军种同军阶的的官兵基本一致,区别在于一些特殊津贴,所有这些补助加起来基本等同于基本工资的两倍。除了工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高质量的特殊训练使得有才能的艇员可以获得快速提升,战时的人员损失也能很快得以补充,而军衔的提升则带来更丰厚的薪水,所以直到战争临近结束,还有人愿意加入潜艇部队。
U-96 ,于1940年8月1日下水,同年9月14日正式服役,共执行过11次巡航侦查任务,前8次巡航都是由海因里希·莱曼·威伦布鲁克担任艇长。威伦布鲁克指挥U-96共击沉25艘船(累计179,212吨),荣获铁十字勋章和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在十大王牌潜艇指挥官中排名第六。
潜艇内部环境封闭潮湿,动力和机械设备运转产生的高温会在潜艇内部积聚至50摄氏度,高温加上高湿度,使得船员的衣物经常处于潮乎乎的状态。新鲜食品也很容易腐烂发霉,比如说面包在一、两周后就会长满白毛,被船员戏称为“兔子”。但总的说来,潜艇部队的饮食水平较其他作战部队确实要高出不少。
一艘在海上航行数周的潜艇,其巡航生活非常枯燥沉闷,娱乐活动只有打牌或读书。狭窄密闭的环境中柴油机产生的烟气、腐烂变质的食物、厕所里的臭味和艇员身上的汗臭掺杂在一起令人无法忍受。最恶劣的工作环境莫过于主柴油机舱,U型艇普遍装有两台长达6米的柴油机引擎,柴油机工作时的噪音让人发疯,很多长期在引擎室工作的艇员都患有严重的听力损伤、失眠和厌食症。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1943年,随着同盟国护航舰只越来越多,航空部队投入护航,侦查搜索技术不断进步(如雷达和声纳),再加上盟军破解英格玛密码掌握了德军潜艇之间的无线电通讯,到1943年3月后,德国潜艇部队的进攻势头被成功遏制,盟军开始主动寻求战机,U型艇的战果在减少,战损却大幅攀升,曾经的捕猎者沦为猎物。
1943年5月,德国有41艘潜艇沉没,邓尼茨的儿子也在这个月里的一次战斗中葬身海底,一股悲观的情绪笼罩着整个潜艇部队,德国的潜艇战完全丧失优势。邓尼茨后来在回忆录中也坦承,在1943年5月,就知道自己已经输掉了大西洋战争。尽管大势已去,但德军潜艇在大西洋上的抵抗却一直苟延残喘到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
真实的U-96在1943年2月8日结束第11次巡航任务后返回柯尼斯堡港(Königsberg),服役期间总共击沉27艘舰船(累计181,206吨),击伤4艘(累计33,043吨)。在剩下的战争岁月中它主要承担训练任务,于1945年2月15日在德国威廉港退役,一个半月后,即3月30日当美国第八航空队轰炸威廉港时,U-96在港内沉没,残骸在战后被拆解。
1 、1939年9月1日前,德国海军拥有57艘潜艇。
2 、从1939年9有1日到1945年5月8日,德国海军新服役的潜艇共有1113艘,其中1099艘是德国船厂新造的,10艘是从敌军缴获的。
3 、在1170艘服役的德国潜艇中,有863艘曾到过前线经历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战斗航行。
4 、在战斗航行中潜艇共损失630艘,其中603艘被敌舰击沉,20艘损失原因不明,7艘因意外事故损失。
5 、在本土水域和使用内因空袭和触电共损失81艘潜艇,另有42艘因事故损失。
6 、在撤离海外基地和战争结束时有215艘潜艇由艇员自行炸沉(其中一部分被同盟国捞起)。战争期间38艘潜艇因无法使用或陈旧而退役。11艘潜艇受伤后移交给外国海军或被囚于外国港口。153艘潜艇在战争结束时被运到英国或同盟国港口。
7 、二战期间,德国潜艇共击沉2882艘商船,累计14,408,422总吨位;击伤264艘商船,累计1,989,703总吨位。
❺ 一部欧美电影、女儿本想杀后妈、却误杀父亲、打官司时后妈换掉原来的律师、用一美女律师、最后打赢官司
律政俏佳人1
案情一开始,海沃斯温德姆在家中被害,他年轻的妻子布鲁克温德姆嫌疑最大 ,因为她出现在丈夫尸体旁
艾尔伍兹(女主),到监狱探监,获取了不在场证据(当时布鲁克温德姆在做抽脂手术),但还是为了名誉,布鲁克温德姆拒绝这一证据公开
在庭审期间,布鲁克的泳池管理员被收买,说与布鲁克是情人
但是艾尔伍兹巧妙地发现,被借由律师助理揭发 管理员是gay
案情进行到最后,海沃斯的女儿作证,出现了漏洞。艾尔伍兹,抓住这一漏洞 (就是海沃斯的女儿说自己在案发时洗头 又说自己早些时候刚刚烫了头 与常识不符 )
海沃斯的女儿 ,脱口说出自己误杀了父亲,案情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