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国电影《最后一班地铁》的男女主角是谁扮演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的冬天,巴黎在德军的占领下。这是一个黑夜与浓雾的时代。巴黎人的日子很不好过,食物定量配给:燃料严重缺乏,饥饿,寒冷,痛苦,孤独,晚上只得到影剧院去,既能取暖,也能暂时逃避一下现实。当时,占领当局实行宵禁,因此演出必须在最后一班地铁前结束,以便人们能搭乘最后一班地铁回家。演员们也聚集在最后一班地铁的车厢里,交谈着各种情况和消息。因此,“最后一班地铁”一词有时代的特征:它与占领时期的巴黎戏剧界的生活紧密相连。
巴黎市中心的蒙玛特剧院的经理兼导演吕卡斯?斯坦奈是一个德国犹太人,1933年为逃避纳粹的种族迫害而逃亡到巴黎。德军占领巴黎后,使他不得不计划再次逃亡。但由于某种原因,他的逃亡南美的计划没有实现,而只得藏身在剧院的地下室,对外伪称已离开巴黎。他把领导剧院的重任交给他的妻子、美丽而著名的女演员玛丽恩?斯坦奈。他的生活也是靠她每天晚上送来从黑市上买来的食物维持。在这样困难而危险的情况下,剧团仍旧坚持把戏演下去。玛丽恩领导剧团人员继续排演一出她丈夫已经准备好的挪威名剧《失踪的女人》。在排戏的时候,藏身在地窖里的吕卡斯,通过一个由暖气管道改装成的通风系统,一句句地倾听着舞台上的排练,从而实施他的远距离指挥。
在这出戏中,扮演男主角的是新来的青年演员贝尔纳?格朗惹。女主角由玛丽恩扮演。他们在排戏时配合默契,真切,交融。吕卡斯在地窖里认真细听排戏的过程中,觉察到了贝尔纳与玛丽恩之间有种微妙的感情变化。他是一个有教养而明智的人,考虑到自己的命运难免最终被活埋在地窖中,因此,为了妻子的幸福想帮助促成玛丽恩与贝尔纳之间的爱情。
那时候,戏剧界有一条著名的规矩:“戏必须演下去。”为了“把戏演下去”,为了剧院的生存,玛丽恩与全剧团人员需要对付各种棘手的问题:如纳粹当局的严格的戏剧检查;合作分子(法奸)的破坏、刁难;盖世太保的突然搜捕……有一次彩排,亲纳粹的报刊《处处有我》的戏剧评论员达克西阿,一个对剧团的生存举足轻重的人物,故意迟到。第二天发表了一篇粗暴的评论,指责剧团排演这出戏是受犹太人的影响。血气方刚的青年演员贝尔纳为此把达克西阿痛打了一顿。
又有一次,盖世太保突然来到剧院来搜查,甚至查到地窖,几乎发现吕卡斯的藏身之处。幸亏剧团同仁用种种手法拖延时间,使吕卡斯得以躲过。但贝尔纳却发现了藏在地窖中的吕卡斯。
玛丽恩为了剧团的生存,不得不以两面派手法周旋于占领当局和合作分子之间,但贝尔纳不了解她的苦心而激烈地反对她这种态度。当贝尔纳在地下室发现了玛丽恩的丈夫吕卡斯以后,就毅然离开剧院投身抵抗运动。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吕卡斯从隐藏了813天的地下室走出来。1945年战争结束后,吕卡斯重新导演新戏,贝尔纳也重返剧院演出,仍和玛丽恩配戏。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玛丽恩一手拉着贝尔纳,一手拉着吕卡斯,向观众频频致礼谢幕。
戏在演下去。历尽种种艰辛,戏剧界那条著名的规则“戏必须演下去”实现了。尽管道路曲折,艺术家们坚持献身于艺术的精神始终不渝。人们和睦相处,生活也在继续。
『贰』 求:有地铁场景的英文电影
欧洲:
地铁 subway (1985)(法国)
地下铁 Metroland (1997) (西班牙)
地铁风情画 kontroll (2003)
天使爱美丽 Amelie (2001) (法国)
列车上的女孩 Fille RER, La (2009)(法国)
英美:
生死时速 Speed (1994)
日出之前 before sunrise (1995) (英语,但场景在奥地利)
豪情四兄弟 Sleepers (1996)
即兴地铁爵士乐S UBWAYStories: Tales from the Underground (1997)
滑动门 sliding doors (1998)(英国)
地铁涂鸦 bomb the system (2002)
地铁惊魂 creep (2004) (英国)
巴黎,我爱你 paris, je t'aime (2006) (英语与法语,场景在巴黎)
旅行者 deception (2008)
地铁误杀案 jean charles (2009) (英国)
地铁惊魂 the taking of pelham 123 (2009)
『叁』 寻找有地铁站场景的电影
以下电影中都有地铁场景
极速地下铁(地铁惊魂) 韩国
噬血地铁站 德国
地下铁 香港
开往春天的地铁 中国
地铁 法国
最后一班地铁 法国
穿越时光的地铁 日本
跳跃大搜查线-《交涉人-真下正义》 日本
生死时速 美国
豺狼末日 美国
『肆』 最后一班地铁的影片评价
题记:艺术只是生活的麻醉剂,而生活仍在痛苦中继续。
1980年,曾经是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旗手的特吕弗拍出了自己在本土票房最成功的一部电影——《最后一班地铁》。因其在电影语汇上的完美展示,和演员无懈可击的表演,而一举夺得了当年法国电影恺撒奖的11项大奖。其中包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重要奖项。这是特吕弗的倒数第二部电影,真可谓是大师的一次完美的谢幕。
特吕弗把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了沦陷的法国,在一个危机重重的剧院里展开。剧院的经理吕卡斯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藏在剧院的地窖,等待时机成熟时逃往国外,然后在那里重新开始自己的艺术事业。可是德军占领了北部自由区的消息使他的计划变成了泡影。他的妻子玛丽恩掌管着剧院,在各色人等——丈夫、情人、投靠纳粹者和德国人之间周旋。抵抗组织成员贝尔纳通过应聘成为话剧《失踪》一剧的男主角。在和合作演戏的过程中他爱上了玛丽恩。在地下百无聊赖的吕卡斯敲开了暖气管道,听着舞台上的动静指挥着戏剧的排练。剧场始终不能保持宁静,种种社会上的矛盾开始牵扯到剧院里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创作。在贝尔纳的帮助下吕卡斯逃过了纳粹的搜查。在重重的阻挠下,《失踪》终于演出了,并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几年过去了,巴黎光复。吕卡斯重新回到了地上,继续指导话剧。玛丽恩也在吕卡斯和贝尔纳之间做出了艰难的选择。在影片的结尾,蒙玛特剧院上继续上演着叫好的话剧。台上,玛丽恩一手拉着自己的丈夫,一手拉着自己的合作者——情人,将这两个极具象征性的符号高高举起。
这部电影已经看不到特吕弗当年的风格了,大部分镜头全在摄影棚内完成,狭窄的空间,中近景的推拉,明亮的布光。影片就像一部室内剧。没有了早年《400下》的自由和灵性,但却多了几分老练和完整,有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特吕弗用这部电影告诉世界,他不仅可以拍出飘逸的《400下》,也可以有《最后一班地铁》的经典叙事。
特吕弗在这部电影里对政治的态度相当模糊,他没有将什么反犹主义、地下军等政治意象拿来逐一点评。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这部电影里的巴黎是“是个小孩子眼睛中的巴黎”。但是电影里却有处处体现出了政治——这里的政治指的是政治对电影中的人物的生活的影响,而不是具体的意识形态。特吕弗同时又在这部电影中设问和思考——艺术是不是逃避现实的理由?艺术家是否该面对世俗的纷争?像最后一班地铁,那是从沦陷区到自由区的唯一出路。所有的剧场工作人员都要乘坐着最后的一班地铁才能回家。而艺术,是不是情感的最后一班地铁呢?是不是情感的唯一的释放点呢?吕卡斯是一个很纯粹的艺术家,他对纳粹的仇恨仅仅是因为战争使他暂时无法从事艺术工作,而对纳粹的反犹主义却丝毫没有兴趣。他蜷缩于地下,于是艺术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但是他不知道没有现实意义的艺术、不反映饥饿、死亡、痛苦的艺术不会成为灵魂的净化剂,他只是个悲伤哀怨的个体旁观者。玛丽恩比她的丈夫要更为现实,她为了活下去,只好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舞台,在那里她又一次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和最后的归宿。贝尔纳则是现实(政治)和艺术的综合体,一方面他是地下抵抗组织的成员,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演技高超的话剧演员。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选择了现实,用我们的话来讲这叫“以积极的态度入世”。玛丽恩在这种冲突下选择了走在老路上,以不变应万变。其实电影中的所有人都在找自己的出路,包括那个做戏服的犹太小女孩也是这样。艺术只是生活的麻醉剂,而生活仍在痛苦中继续。最后玛丽恩同时举起了丈夫——艺术和情人——现实的手,表现了特吕弗崇高的艺术理念和人文思想。
戏剧仍在上演,但是电影却拉下了帷幕。特吕弗这部晚年的代表作,用最辉煌的手势对戈达尔对他不讲政治的指责做出了强势的回答。这辉煌的答辩无愧于大师晚年最完美的一次谢幕。
『伍』 有哪些关于地铁的电影
以地铁命名的电影,法国名道吕克·贝松有一部,《地铁》是确立吕克·贝松风格的一部影片,这部看上去好像缺乏连贯故事情节的电影却认弥漫在其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精彩讲究的摄影而打动了观众的心。尽管观众对它给予的关注并不算多,但三项恺撒奖的荣誉表明在权威人士那儿它得到了极大的认可。韩国导演Baek Woon-Hak的《地铁》是一部恐怖片,据说也很不错,感兴趣不妨看看。
此外,新浪潮导演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是绝对的经典,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去看的优秀影片,而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作为一个卓越的电影专业工作者,导演在电影语言的成熟精湛方面独树一帜;同时,电影作为他向社会发言、表达思想的载体,精确地、温和地、有力地呈现出人性的复杂而多面。战争,非常规境遇,成为一片试纸,让人性的许多个向度有了精彩展示的戏剧性机会;导演的叙事立场,是残酷地逼近真实,同情地观照人类。对于思想简单、滞留在感性阶段不能自拔的人们来说,看这样的电影实在是冒险。
《开往春天的地铁》也值得一看
『陆』 《最后一班地铁》艺术是否是逃避现实的借口
法国以浪漫著称,无论是美食或是时装,都会因法国制造,而被烙上浪漫的印记,这种印记也毫无意外地落在了法国电影上,从节奏轻快的小清新作品《芳芳》、《天使爱美丽》,到基调压抑的高冷影片《钢琴教师》、《漫长的婚约》,浪漫一直都是法国人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艺术境界,这种执着在经典影片《最后一班地铁》中得到了进一步强调。
《最后一班地铁》的故事发生在二战中被德军占领的巴黎,纳粹的高压政策以及从各个层面大力搜捕犹太人的行动,使得法国人尤其是法国犹太裔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从占领区到自由区只有地铁可以通行,因此赶上最后一班地铁成了法国人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显然这是一个笼罩在浓重战争阴影之中的故事,我们很自然会想到战争的血腥与残酷,生活的压抑与恐慌,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如期出现在影片中,取而代之的是从群体众生相到个体特征上,骨子里依旧汩汩流淌的浪漫血液,这种浪漫精神使得战争在影片中浓缩成一个符号,就像仅仅在片头出现的地铁一样,夺下片名后却又迅速消失,剩下的是无尽的浪漫艺术情怀、浪漫爱情故事、亦或是革命浪漫主义。群体的浪漫:在一个人人自危的大环境里,也许宅在家里是最谨慎不过的策略了,然而占领区的法国人却选择涌向剧院,看上一场新出炉的话剧,因此战时的剧院,生意依旧火爆。
影片中有多处群体画面,来反映法国人对话剧的热衷,有时是剧场内坐的满满当当的席位,有时是空袭警报响过后,剧院门口没有散去的大批观众淡定地举目张望,除此,我们还看到在路旁小花坛摆弄园艺的男孩,街上临摹作画的画家,可见战争在法国人的心中投下一片阴影,却未能消灭他们身体里与生俱来的浪漫基因。
有人说,这是法国人在用艺术来逃避现实的残酷,也许吧!但既然只是逃避,为什么单单选择艺术,而不是酒精、不是肉欲呢?因为前者是浪漫的,后者是堕落的,归根结底,法国人还是没有放弃追逐浪漫的情怀,亦或说法国人的精神并没有因暂时的失败而沉沦,浪漫就是法国人追求自由灵魂的最后一班地铁,它代表着有所追求,它代表着绝不自我放弃。
『柒』 求一个电影,讲的是一个人(印象中貌似是纽约人),这个人就是怎么招来着,就在地铁里面遇到了很多朋友,
法国电影《 地铁》。小时候看的。电影结尾时的歌印象很深,——people kill people...
里面的女主角是伊莎贝尔·阿佳妮,小时候就觉得她好漂亮。
http://movie.mtime.com/10476/
故事发生在巴黎地铁复杂而广阔的空间中。弗莱德抢了海伦娜丈夫的保险箱,逃到地铁中,由此结识了长期生活在地铁中的滑轮小子、鼓手无名氏等人。弗莱德找海伦娜要赎回文件的钱,海伦娜的丈夫手下一伙和警察都在追捕弗莱德。海伦娜在寻找弗莱德夺回文件的过程中,逐渐爱上了他,而越来越背叛自己的阶级和生活环境。弗莱德从小嗓子受伤不能唱歌,一直希望组成一个乐队。在地铁同伴的帮助下,弗莱德成功地组织起一只乐队,他还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