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艺术电影俄罗斯研究所的处罚

艺术电影俄罗斯研究所的处罚

发布时间:2023-07-26 11:01:54

⑴ 有谁看懂了俄罗斯电影<<回归>>

父爱与人性的回归 ——赏析俄罗斯影片《回归》

近几年表现父爱题材的影片好象比较多,最近的有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稍远的有在今年五月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摘得“金棕榈”奖的比利时导演让·皮埃尔·达尔代纳和吕克·达尔代纳兄弟执导的影片《孩子》。俄罗斯电影《小偷》、日本电影《乡村写真馆》和意大利电影《现在和永远》,也是同类题材的影片。这些影片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观众也常常跟着影片中的父亲或者孩子一同流下感动或者感悟的泪水。但是有一部也是表现父亲与儿子题材的影片,直到影片结束,观众可能并不会跟着流泪,但是心灵却遭到撞击,特别是故事情节让笔者感到人生中有相似的经历,就更加为影片的真实与力度而感到震撼。
这就是摄制于2003年的一部俄罗斯“老”电影《回归》,本片获2003年第六十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系俄罗斯导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处女作。整部影片好象就是在灰暗色彩中完成的,个人猜想不知导演是否有着这样灰暗而无奈的童年经历。
兄弟俩一直与母亲、外婆相依为命,有一天,他们发现失踪十二年的爸爸--一个只在一张褪色照片中出现过的男人突然回到家中。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但影片开始埋下一个伏笔,弟弟伊万比较胆小或者是有恐高症。哥哥安德烈对突然来到的爸爸充满期待甚至有着讨好父亲的意图,只让弟弟非常看不惯。也许哥哥作为十二年来家中唯一的长男,非常渴求一双更为强大的肩膀来支撑一个虚幻却必须存在的角色,而十四五岁的他还不能胜任这样的角色。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看到导演的一点意图,是说父爱但也有关于男孩到男人心智成长的叙述。果然在随后一周的旅行中,父亲充当了引导者的角色。但是由于十二年的缺失,父亲非常渴望孩子能够一日成人,而且以这么多年来自己的神秘经历(片中没有清晰介绍,父亲这么多年干什么去了)告诉孩子,世界是需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的,任何时候。而弟弟一直在抵制父亲,几乎所有的事情跟父亲对着干,甚至产生父亲会杀了他们的想法,而哥哥虽然没有这样的想法,也与父亲的关系恶化,因为心急的父亲对言听计从的哥哥采取了殴打的方式,当流着鼻血的哥哥在雨中发动那唯一红色调的汽车,冲刚打了他的父亲天真地笑的模样,观众不会流泪但会心碎。
从接受服务时张驰有度的人生态度到钱包被抢、汽车陷坑、雨中划船,最后到引起悲剧结局的守时之争,这位父亲想把十二年的缺失一夜间给他的孩子补回来:就是男人走进社会就必须能够独当一面,要想成长为真正的男人是需要心灵与身体同步甚至早熟的。
而喜欢用肢体语言甚至暴力的父亲没有想到他们的孩子是怎么想的。他的小儿子即弟弟伊万在他殴打哥哥安德烈时已经有想杀了爸爸的想法,弟弟伊万不仅对父爱产生动摇,而且对人性产生了怀疑:这个人是否会在森林夜地里悄悄杀了他们,只对已经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讲是不太美好的想法。
影片最后即旅行即将结束的时候,矛盾爆发。有着母亲班细腻情感的哥哥架不住弟弟的蛮横要求,违心忘记对父亲的承诺,让弟弟玩得尽信回来遭到父亲更为猛烈的殴打,这时兄弟俩的情感都快崩溃了,准备杀父亲的弟弟最后放下刀,哭着跑向森林深处,准备从那个了望塔上跳下以生命证明自己不是懦弱的,他无法理解这一切,因为久久不来的父亲,怎么这样残酷,就如同他的大喊:如果你像一位父亲(其实是他印象中母亲)那样爱我们,我也会很爱你的。
就在他因为绝望而勇敢地准备跳下时,父亲爬上来了。攀爬中父亲失手跌落下去,哥哥平静而忧伤地告诉不知何时下来已经沉默的弟弟,爸爸死了。哥哥坚持要把父亲带回家,兄弟俩冒着大雨用父亲当初蛮横的方式教会的手段,离开了那个无人的岛屿。等到兄弟俩走过艰难路程可以顺路回家时,父亲沉没到湖中,永远离他们而去了,弟弟伊万第一次动情的喊出了:“爸爸”。
影片的最高点就在这里:父亲用生命捍卫了人性中对爱的不容置疑,尤其是血缘之情。不管怎样,人类不失去真爱,就永远有希望的未来。这是父爱与人性真谛的双重心灵回归,献给他还没有完全成长、成熟的孩子面前。如果父亲真的是弟弟想的那种人,世界就彻底没有希望了。这正是导演的高明意图所在,有评论认为这是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的影片,有借喻俄罗斯失去昔日的追忆痕迹。笔者不能苟同这样的评论,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也是如此告诉观众的:请不要把这部影片当成简单的父子之情的描叙,更不要当成一部政治性的社会题材影片来观看。那么《回归》是否对人性深处一次拷问最后不容质疑真爱回归?
本片没有揭开的神秘处还有父亲似乎对这个无人岛屿比较熟悉,他在这个岛屿挖了一包沉重的东西,影片结束也没有告诉观众,那里有什么东西。他为什么这样熟悉这个荒岛?父亲经常吃鱼甚至已经厌烦是否在这个岛屿生活了较长时间?更为神秘的是本片拍完不久,扮演哥哥的演员十五岁的英俊童星弗拉迪米尔·加林在影片开始的跳水湖中溺水而亡,更为本片加深几分悲剧色彩。
本人能够深切体会影片中的情节,是因为也遭遇这样的情节,当自己实在无能为力时,他会帮助你,绝对不会不管你。但是他会教训你要自强独立,一切靠自己。给了钱后就是一段殴打,所以今天的我非常独立,在越来越游刃有余时,感谢这样的教诲:男人当自强,没有退路。即使他什么也没有给我,在小的时候喊我宝贝,大了看我成长进步而高兴的眼神,我认为也是真挚情感的付出。让我跟随《回归》,学会去发现爱的足迹吧。
“电影中的经典……走进一个更深远、更激昂的层次,远远超乎它表面所预示的。”(《洛杉矶时报》)

⑵ 高分悬赏!!!关于电影审查制度

先来看看电影审查制度的规定——————

电影审查规定

【颁布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

【颁布日期】 19970116

【实施日期】 19970116

【章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电影审查工作,保证影片质量,保护电影生产者和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电影管理条例》
,修订《电影审查暂行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实行电影审查制度。

未经广播电影电视部的电影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的电影片,不得发行、
放映、进口、出口。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电影审查包括电影片内容审查和电影片艺术、技
术质量审查。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电影片是指各种形式、不同宽度的电影片,包括


(一)故事片(含舞台、戏剧、艺术片);

(二)纪录片;

(三)科教片;

(四)美术片(含动画、木偶、剪纸片等);

(五)专题片;

(六)其它电影片。

【章名】 第二章 审查机构

第五条 广播电影电视部设立电影审查委员会和电影复审委员会,负
责电影片的审查和复审工作。

第六条 电影审查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审查送审的电影片;

(二)对送审的电影片提出修改、删剪意见;

(三)作出审查决定。

第七条 电影复审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指导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工作;

(二)受理送审单位提出的复审申请,对电影片进行复审,作出复审
决定。

【章名】 第三章 审查标准

第八条 国家提倡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深受广大群
众欢迎,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的优秀电影片。

第九条 电影片禁止载有下列内容:

(一)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

(三)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

(四)泄露国家秘密的;

(五)宣扬不正当性关系,严重违反道德准则,或内容淫秽,具有强
烈感官刺激,诱人堕落的;

(六)宣扬封建迷信,蛊惑人心,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

(七)渲染凶杀暴力,唆使人们蔑视法律尊严,诱发犯罪,破坏社会
治安秩序的;

(八)诽谤、侮辱他人的;

(九)有国家规定禁止的其它内容的。

第十条 电影片中个别情节、语言或画面有下列内容的,应当删剪、
修改:

(一)夹杂有淫秽庸俗内容,不符合道德规范和观众欣赏习惯的:

1、不恰当地叙述和描写性及与性有关的情节,正面裸露男女躯体;

2、以肯定的态度描写婚外恋、未婚同居及其它不正当男女关系;

3、具体描写腐化堕落,可能诱发人们仿效;

4、造成强烈感观刺激的较长时间的接吻、爱抚镜头及床上、浴室内
的画面;

5、具体描写淫乱、强奸、卖淫、嫖娼、同性恋等;

6、内容粗俗、趣味低下的对白;

7、庸俗、低级的背景音乐及动态、声音效果。

(二)夹杂有凶杀暴力内容的:

1、美化罪犯形象,引起人们对罪犯同情和赞赏;

2、具体描述犯罪手段及细节,有可能诱发和鼓动人们模仿犯罪行为


3、刺激性较强的凶杀、吸毒、赌博等画面;

4、描述离奇荒诞,有悖人性的残酷的暴力行为。

(三)夹杂有宣扬封建迷信内容的:

1、细致描写看相算命、求神问卜,以及长时间的烧香、拜神、拜物
等场面;

2、鼓吹宗教万能、宗教至上和显示宗教狂热的情节。

(四)可能引起国际、民族、宗教纠纷的情节的;

(五)破坏生态环境,肆虐捕杀珍稀野生动物的画面和情节的;

(六)其它应当删剪、修改的内容。

第十一条 电影片技术质量按照国家标准审查。

第十二条 已经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电影片,发生下列情况
时,应当重新报审:

(一)情节变更;

(二)名称变更。

【章名】 第四章 审查程序

第十三条 电影制片单位应当在电影片摄制完成后,报请电影审查委
员会审查。电影进口经营单位应当在办理电影片暂时进口手续后,报请电
影审查委员会审查。

送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审查费。

第十四条 国产电影片(包括合拍片)的审查分为混录双片审查和标
准拷贝审查。进口电影片的审查分为原拷贝审查和译制拷贝审查。

第十五条 送审国产电影混录双片应当提交下列实物和材料:

(一)混录对白双片;

(二)审查申请书,内容包括:

1、电影片名称、原作内容、内容提要、主创人员;

2、送审单位初审意见;

3、送审单位所在地省级电影主管部门审查意见。

(三)影片完成台本,内容包括:影片长度、内容、对白、字幕、镜
头号;

(四)改编作品的原作者版权授权书复印件。

中外合拍电影片,还应提交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审查意见、合拍电
影片合同书复印件及筹资合同书复印件。

第十六条 送审进口电影原拷贝,应当提交下列实物和材料:

(一)原拷贝;

(二)审查申请书,内容包括:

1、电影片名称、语种、片种;

2、出品厂家名称、国别或地区;

3、编剧、导演、主要演员、摄影等主创人员名单;

4、电影片内容简介;

5、送审单位初审意见。

第十七条 电影审查委员会应当自收到送审的混录双片或原拷贝之日
起十五日内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并通知送审单位。

凡电影审查委员会提出修改的影片,送审单位应按要求提出修改实施
方案,送经电影审查委员会同意后修改。

第十八条 国产电影标准拷贝和进口电影译制拷贝制作完成后,应当
报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

第十九条 送审国产电影标准拷贝应当提交下列实物和材料:

(一)标准拷贝;

(二)经电影审查委员会同意的对电影片的修改实施方案;

(三)拷贝制作单位签署合格的影片技术鉴定书。

第二十条 送审进口电影译制拷贝应当提交下列实物和材料:

(一)译制拷贝;

(二)经电影审查委员会同意的对电影片的修改实施方案。

第二十一条 电影审查委员会应当自收到标准拷贝或译制拷贝之日起
十五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审查合格的,应当签发审查通过令;经审查仍须
修改的,由送审单位修改后依照本规定重新送审;审查不予通过的,应当
将不予通过的理由书面通知送审单位。

第二十二条 送审单位收到审查通过令后,应当送交下列实物和材料


(一)国产电影片

1、一个标准拷贝;

2、三个大1/2声画清晰的录像带;

3、向中国电影资料馆送交一个标准拷贝的回执复印件。

(二)进口电影片

1、三个大1/2声画清晰的录像带;

2、中外双方签定的影片发行合同复印件。

本条手续完备后,广播电影电视部应当颁发《电影片公映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 电影制片单位和电影进口经营单位对电影片审查决定不
服的,可以自收到审查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电影复审委员会申请复审。

电影复审委员会应当作出复审决定,并书面通知送审单位和电影审查
委员会。

复审合格的,应当核发该电影片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已经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电影片,广播电影电
视部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作出停止放映或者删剪的决定。

第二十五条 进口供科学研究、教学参考的专题电影片,依照《电影
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审批、备案。

【章名】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将依据《电影管理条例》和其它
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由广播电影电视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电影审查暂行规定》同时
废止。

再来谈谈它的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审查人员

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中国现在的电影审查委员会由36人组成。这36个人并非都是国家广电总局的官员,而是来自各行各业。如郑洞天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于洋是老牌电影导演,朱小征是全国妇联宣传部文化处处长,尹鸿是清华大学教授,肖虹是国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厅综合信息处处长等。每一部电影拍完后,最终能否进入大众视野,就看这36个人的决定。而每审查一部电影的时候,并非每个委员都要到场,只要大部分到了就行。

关键词:审查步骤

据悉,一般情况下,对每部电影的审查主要分成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制片单位自己得审一遍,确保影片在思想内容和技术质量上没有问题;然后,由制片单位向电影局递交一份审查申请书;接着就是审查委员会举行看片,正式进入审查流程。而看完片后,并不是由委员们直接表决某部影片能不能通过审查,而是由大家提意见。意见越多,就说明影片的问题越大;意见越少越好,如果少到没有,那就是直接通过审查。委员们提完意见后,电影局会向制片单位回复一个“修改意见”----这个修改意见,电影局须在收到制片单位申请后30日之内作出回复。制片单位须按照这个“修改意见”对影片进行修改,然后将影片递交审查委员会进行复审。如果没有问题,即可得到电影局颁发的“电影公映许可证”。如果还有问题,就继续修改,直到能通过审查。大凡送往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审查的影片,在作出修改后一般都能通过审查。以2004年为例,据电影局局长童刚透露,2004年一共有213部影片送往电影局审查,最后有212部拿到了“电影放映许可证”。

关键词:审查标准

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电影的审查标准主要是依据国务院2001年12月25日颁发的《电影管理条例》,一共有11条。记者从这11条标准中发现,只有一条是针对影片的技术和质量问题的,如颜色的深浅、声音的录制等。其他10条全部是针对影片的思想和内容的,如不能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不能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不能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不能宣扬迷信和邪教等,不一而足。

最后,再来看几个例子————————

典型案例一些不能通过审查的影片,主要是因为其在内容上涉及色情、迷信、暴力、黑社会话题等,既不适合普通大众,更不适合未成年观众。大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小武》社会描写太边缘

贾樟柯的《站台》、《小武》、《任逍遥》等,都未能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查。总结起来,这与其作品对社会角落的片面描述有一定关系。比如《小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小偷,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士。他为社会所不容,朋友的背叛、爱情的欺骗、家庭的唾弃,甚至连同行也在电视上对他嗤之以鼻。似乎曾经管教过他的教官对他还有一点怜悯之心,可到头来还是将他铐在路边,让他遭尽路人的白眼。有影评人说,尽管影片比较真实,但相对小众,比较片面,没有温情。与贾樟柯一样,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李阳的《盲井》情况都大致相同。
②《银饰》“成人”味道过浓

2005年3月,黄建新执导的《银饰》本来已经通过电影局审查,连影片的上映日期都曾确定下来。结果上映前几天,该片在北京星美国际影城举行首映式时,制片公司拿错了版本:把原来未删节的拷贝拿出来放了,出现在银幕上的露点镜头颇多,全场观众一片哗然。国家广电总局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二天就把这部影片招了回去,要重新审查,并要求制片公司重新对其进行修改。后来,制片方曾多次对外宣称影片将全国上映,但却始终未能与观众见面。

③《鬼子来了》历史立场不正

姜文的《鬼子来了》没能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查,曾引起众多电影界业内人士的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涉及了抗日这个历史话题,且“立场有问题”。据记者从知情者处获悉,当年电影局对这部影片的部分回复内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沉船出路

尽管通过的比例很大,但终究还是有不能通过的,比如《鬼子来了》、《十七岁的单车》、《站台》、《小武》、《颐和园》等。这部分影片去向如何?记者通过大量采访得知,它们主要有三个流向。

①内地发行音像一些影片通过影碟的方式与内地观众见面。

如《黑社会2》,虽然没能在内地影院上映,却在内地发行了正版DVD。李连杰的《狼犬丹尼》虽然没能在内地上映,但也发行了DVD。未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查,为何还能在内地发行音像制品?据知情人士透露,音像制品的发行审查工作由国家文化部或者各地方文化局负责,而银幕上映则由电影局的审查委员会负责。虽然大原则相同,但是具体到一部影片,审查结果还是会各有不同。

②海外售出版权在国内收不回成本,就拿到海外市场。

贾樟柯的《站台》、《小武》、《任逍遥》等影片在欧洲市场上都很受欢迎。随后,它又以海外影碟的方式流进了内地市场,只不过是盗版。姜文的《鬼子来了》也曾在日本发行过DVD。③流向国家仓库还有一部分影片被当做史料保存起来,如《十七岁的单车》、《鬼子来了》、《活着》、《蓝风筝》、《爸爸》、《盲井》等。绝大部分没有通过审查的影片都走上了这条道路。当然,通过审查的影片国家也会有所保存,只不过对这些影片来说,保存和上映并不矛盾。

⑶ 俄罗斯实验惊悚电影。背景是俄罗斯的一个实验室,在一个雪山上,有几个登山爱好者误闯。

该事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迪亚特洛夫事件》,并于2013年上映。
剧情简介:迪亚特洛夫事件的剧情简介 · · · · · ·
1959年,九名俄罗斯登山爱好者在乌拉尔山脉附近失踪,当他们再次被人发现时却早已死亡,死前仿佛受到巨大的惊吓以及非人力的强大外力的袭击,这就是著名的迪亚特洛夫山径事件,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远在美国俄勒冈州的女大学生霍莉·金(Holly Goss 饰)对该事件深深着迷,在获得基金支持后,她联系到电影系学生詹森·戴伊(Matt Stokoe 饰)以及其他三名爱好者,决定前往当年的事发地点拍摄一部纪录片,试图解开悬而未决的谜题。最初的旅程快乐有如度假一般,但随着他们逐渐接近目的地,各种匪夷所思的事件接连发生,队员的心头蒙上不祥的阴影。
半个世纪前的噩梦即将在他们身上重现……

⑷ 俄罗斯娱乐业和电影业为什么不发达

娱乐业需要大量的人口基数是中产阶级,比如莫斯科,彼得堡,诺夫哥罗德,喀山,假如中产阶级的人数太少,票买不了多少,成本都划不来。电影业目前是私人的公司占市场的70%,因为互联网的原因,对电影的冲击力很大。老百姓已经习惯于在网上看电影,电影公司没有票房,赚钱就很难,中小城市早就把电影院改成商场了。

⑸ 俄罗斯最好的电影学院

俄罗斯最好的电影学院是俄罗斯国家电影学院。

历史沿革:

许多优秀著名的电影电视及戏剧家在该校执教。全俄国立电影学院是苏联电影艺术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代表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各个不同的时代,有很多著名的电影及其相邻专业工作者在本校任教。

从建校之初的四位创知键始人败猛梁——格拉西莫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到世界著名的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学院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电影工作者,活跃在导演、编剧、表演、摄影、电影美术等各个领域,成为苏联电影和俄罗斯电影的砥柱中流。

⑹ 俄罗斯电影:《十二怒汉大审判》中,最后那个投有罪票的那个退休军官,他当时没有说出来的话

“艺术家的尼古拉原先也当过军官——和男孩的俄罗斯继父同样的经历。从军人到艺术家的身份转变,有着枪炮化作玫瑰的美好寓意,而收留车臣遗孤继续俄罗斯养父的未尽职责,也传达了导演对放下历史仇恨、抛弃偏见、心怀仁慈、着眼未来的愿望。 ”这是从网上找来的,我觉得说的不错。正映着片尾那句话: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⑺ 苏联电影的发展历程

1896年,法国L.卢米埃尔的电影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开始放映,同时俄国的电影爱好者(如.沙申、.费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摄电影的尝试。
沙皇俄国的电影生产从20世纪初开始。1908年,.德朗科夫拍摄了俄国第一部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又名《斯捷潘?拉辛》)。1908~1916年,俄国共拍摄了1376部长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有表现俄国历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当时电影生产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影片生产技术条件也很差,这些都限制了电影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诺夫的《黑桃皇后》(1916,根据普希金作品改编)、《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尔金的《贵族之家》(1915,根据屠格涅夫作品改编)等。 十月革命后,彼得格勒、莫斯科,后来还有乌克兰,都很快成立了电影委员会。1919年 8月27日,颁布了列宁签署的法令,决定将照相、电影生产及发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员会领导。这一天标志着苏联电影的诞生。此后,列宁对电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根据列宁指示的精神,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片和纪录片,这些影片反映了国内生活中的重要事件。1918~1920年间,还拍摄了一些古典文学改编的影片,如《谢尔盖神父》(1918,原著.托尔斯泰,导演普洛塔占诺夫)、《偷东西的喜鹊》(1920,原著..赫尔岑,导演.萨宁)等。高尔基的《母亲》也在此期间第一次被搬上银幕(1920,导演.拉朱姆内依)。根据形势的需要,十月革命后拍摄了一批表现国内迫切政治问题的故事片,它们被称为“宣传鼓动片”。1921年,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全体师生在加尔金领导下拍摄了《镰刀与斧头》,这是苏联第一部大型革命题材故事片。影片表现十月革命期间贫富农之间的斗争1923年,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题材故事片《红小鬼》(导演比列斯基阿尼)。影片表现了布琼尼第一骑兵军和马赫诺匪帮的斗争。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工作者的艺术探索比较活跃。库里肖夫领导国立电影实验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进行实验外,还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理论这种理论把演员比做操作中的机器,把导演比做设计工程师。库里肖夫根据这一理论拍摄了《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的不平凡的冒险》(1924)和《死光》(1925)等影片另外两名青年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创办了“奇异演员养成所”。他们力图把类似杂耍的夸张的表演方式带到银幕上来,拍摄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和《米施卡反对尤登尼奇》(1925)等影片。这些探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有些影片在主题上也有价值,但由于对形式技巧的过分迷恋而影响了作品的完整与深度。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关于电影的决议指出,必须加强党对电影的领导。从这一年起,健全了领导机构,取消了私营发行公司,出版了《电影报》、《苏联银幕》、《苏联电影》等杂志,成立了“革命电影协会”。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尔任斯基领导的“苏联电影之友”协会。1924~1925年,苏联拍摄了142部影片,其中故事片70部。在这中间,最重要的收获是,出现了《战舰波将金号》(1925,导演爱森斯坦)和《母亲》(1926,导演普多夫金),这两部影片成为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一期间, 乌克兰导演杜甫仁科拍摄的影片《兹文尼郭拉》(1928)、《兵工厂》(1929)、《土地》(1930)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杜甫仁科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表现革命主题的电影手段。他的诗意手法产生了鲜明的表现力,充满了革命的激情。
20年代后半期,苏联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电影作品,如爱森斯坦导演的《罢工》(1925)、《十月》(1927)、《旧与新》(1929),普多夫金导演的《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后代》(1929),普洛塔占诺夫导演的《他的号召》(1925)、《董?介果和别拉嘉》(1928)。此外还有《新巴比仑》(192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帝国的废墟(1929,导演艾尔姆列尔)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革命的主题。它们标志着电影艺术开始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20年代的苏联纪录电影也出现了新的面貌,涌现了一批反映革命现实的纪录片和新闻片。许多影片反映了列宁的活动。以新闻杂志片《电影真理报》为中心,出现了电影眼睛派团体,其领导人是维尔托夫。他的影片《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只歌》等,对于苏联纪录电影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与电影事业发展的同时,苏联电影理论探索也很活跃。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不仅对于苏联电影,而且对于世界电影的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年代是苏联无声电影最辉煌的时期,为此后苏联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代,苏联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苏联文艺的创作方法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革命的电影艺术的发展,使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阳》(1934,导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30年代苏联电影的突出特点是革命斗争和建设的题材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生路》(1931,导演.艾克)《金山》(1931,导演尤特凯维奇)、《献礼》(旧译《迎展计划》,1932,导演艾尔姆列尔和尤特凯维奇)、《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导演吉甘、《波罗的海代表》(1937,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伟大的公民》(1938~1939,导演艾尔姆列尔)、《政府委员》(1939,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肖尔斯》(1939,导演.杜甫仁科)以及格拉西莫夫导演的《七勇士》(1935)、《共青城》(1937)、《教师》(1939)等影片反映了苏维埃人──新生活的建设者的精神面貌,表现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反映了革命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一期间还拍摄了一批优秀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彼得大帝》(1937~1939,导演.彼得罗夫、《苏沃洛夫大元帅》(1940,导演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导演爱森斯坦);喜剧片如《富裕未婚妻》(1938,导演培利耶夫)、《拖拉机手》(1939,导演培利耶夫)、《快乐的人们》(1934,导演亚力山大洛夫)《伏尔加──伏尔加》(1938,导演.亚历山大洛夫);根据高尔基原著改编(1939顿斯阔依导演的影片《童年》(1937)、《在人间》(1938)、《我的大学》(1939)等。
30~40年代初,苏联生产故事片近400部,动画片100多部,苏联电影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指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40年代的苏联电影生产由于卫国战争而受到影响。1941~1945年间,苏联的主要电影生产企业迁往后方,减少了产量。在对敌斗争热情的鼓舞下,苏联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批反法西斯斗争题材的影片:如《区委书记》(1942,导演培利耶夫)、《玛申卡》(1942,导演莱兹曼)、《她在保卫祖国》(1943,导演艾尔姆列尔)、《虹》(1944,导演顿斯阔依)、《卓娅》(1945,导演.阿伦什坦)、《伟大的转折》(1945,导演艾尔姆列尔)等。同时还拍摄了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库图佐夫》(1944,导演彼得洛夫)、《伊凡雷帝》(上集,1945,导演爱森斯坦)等。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的创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摄反映卫国战争的新闻纪录片上1941~1945年间共拍摄了489期新闻杂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纪录片其中如《战争的一天》(1942)、《斯大林格勒》(1943)、《为我们苏维埃乌克兰而战》(1943)、《解放法兰西》(1944)、《柏林》(1945)、《歼灭日寇》(1945)、《人民的审判》(1945)等对于鼓舞人民的斗志,激发抗敌的热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卫国战争结束后,反法西斯斗争仍然是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导演格拉西莫夫于1948年根据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摄了影片青年近卫军,表现了苏联青年的反法西斯斗争。同一题材的影片还有《侦察员的功勋》(1947,导演.巴尔涅特)、《真正的人》(1948,导演.斯托尔堡)等。这一期间还出现了一些其他题材的优秀作品,如《米丘林》(1948,导演杜甫仁科)、《乡村女教师》(1947,导演顿斯阔依)、《俄罗斯问题》(1947,导演罗姆)、《西伯利亚交响曲》(1948,导演培利耶夫)等。
从战争结束以后直至50年代前期,苏联电影创作处于低潮状态。由于战争的影响、政治上的个人迷信和创作理论上流行无冲突论,影片产量减少,1940年苏联故事片年产量54部,1951年则不到5部;青年创作力量得不到成长的机会;与国外的文化交流陷于半停顿状态;在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过分颂扬领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现当代生活的影片则回避生活矛盾,粉饰现实。公式化、概念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显著特点。 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之后,到1962年,故事片产量达到 104部。同时,大批青年创作人员陆续涌现。各加盟共和国的电影事业也得到发展。在创作中,最明显的变化是题材样式的扩大。50年代中期和后期出现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如《狂欢之夜》(1956,导演梁赞诺夫)、《保尔?柯察金》(1957,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序幕》(1956,导演.吉甘)、《第四十一》(1956,导演丘赫莱依)《共产党员》(1957,导演莱兹曼)、《列宁的故事》(1957,导演尤特凯维奇)、《鲁勉采夫案件》(1956,导演赫依费茨)、《不称心的女婿》(1956,导演.施维泽尔)、滨河街的春天(1956,导演.米隆涅尔和胡齐耶夫)高空(1957,导演扎尔赫依)《海之歌》(1958,导演.桑采娃)此外,还拍摄了多部成功的现代和古典文学巨著改编的影片,如《静静的顿河》(1957~1958,导演格拉西莫夫)、苦难的历程(1957~1959,导演罗沙里)、《奥赛罗》(1955,导演尤特凯维奇)、《堂吉诃德》(1957,导演科津采夫)等。
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战争题材作品如邦达尔丘克导演的一个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莱依导演的《士兵之歌》(1959)。丘赫莱依导演的另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现前方战士和后方人民作出的贡献外,还通过对个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题。这些显示了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深入发展。另一些影片,如雁南飞(1958,导演卡拉托佐夫)临风而立(1962,导演罗斯托茨基)、我住的房子(1957,导演库里让诺夫)、《伊凡的童年》(195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等,在人物心理刻画和表现环境的真实性方面也显示了特色。
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除“非英雄化”倾向外,“非情节化”,“生活流”,“意识流”等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
60年代以后,在前一阶段探索的基础上,苏联影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一时期的重要影片有:战争题材作品《士兵的父亲》(1965,导演赤赫依捷)和《生者与死者》(1964,导演.斯托尔堡);农业题材作品《主席》(1965,导演.萨尔蒂科夫);表现列宁的影片《蓝色笔记本》(1963,导演库里让诺夫)和《列宁在波兰》(1966,导演尤特凯维奇);表现战后农村阶级斗争的影片《谁也不想死》(1965,导演.热拉凯维丘斯)。格拉西莫夫拍摄了道德题材三部曲:《人与兽》(1962)、《记者》(1965)、《湖畔》(1970);导演罗姆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1966);导演邦达尔丘克拍摄了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战争与和平》(1965~1969);柯静采夫改编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尔王》(1971);塔尔可夫斯基拍摄了历史传记片《安德列?鲁布廖夫》(1966)。60年代,苏联电影理论仍较活跃,罗姆、尤特凯维奇等导演提出“思考电影”的概念,与此同时,在20和30年代曾展开过的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争论,这时又进一步展开。 1972年,苏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的决议,要求电影创作应体现时代精神,现代题材应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塑造当代主人公形像应成为苏联电影创作的主要课题。70年代苏联电影出现了4大题材创作热潮: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和道德题材。
政治题材作品一般称为政治电影,它以表现当代国际政治事件为主。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反映了苏联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观点。如这是一个甜蜜的字眼──自由(1972,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礼节性的访问》(1973,导演莱兹曼)、《信任》(1976,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野蛮人》(1978,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生活是美好的》(1979,导演丘赫莱依)等。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方面,主要出现了 3类作品:①史诗性影片,这些作品力图全面反映卫国战争,如奥泽罗夫导演的5集影片《解放》(1969~1972)和4集影片自由士兵(1974~1977)、导演.叶尔肖夫拍摄的4集影片围困(1973~1978)等,这类影片气魄宏伟,出场人物众多,力图真实再现战争的全貌。②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这类影片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创作中占多数。它们表现的往往是局部战役,重点是刻画战争中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个人的遭遇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如《这里黎明静悄悄……》(1972,导演罗斯托茨基)、《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导演邦达尔丘克)、《升华》(1977,导演.舍皮钦柯)等。③歌颂军功的作品。这类作品主题比较单一,如《崇高的称号》(1973,导演.卡列洛夫)等。在生产题材方面,一些影片通过工农业生产中的矛盾冲突,力图表现科技革命时代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影片《奖金》(1975,导演.米凯良)、《反馈》(1977,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适得其所的人》(1973,导演.萨哈罗夫)、4集影片《面包的味道》(1979,导演萨哈罗夫)等。在道德题材方面,苏联电影工作者取得的进展最大,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苏联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反映了个人、家庭、集体之间的冲突,刻画了在今天现实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些作品中,有些从塑造正面主人公着手,反映苏联社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导演.敏绍夫)、《个人问题访问记》(1979,导演.戈戈别里捷)、《恋人曲》(1974,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有些影片从揭露反面现象着手,表现各种落后、腐朽的势力如何阻碍着社会的前进,如《辩护词》(1976,导演阿布得拉什托夫)、《白轮船》(1975,导演.沙姆希耶夫)、《审讯》(1979,P.奥若果夫);有些影片通过个人遭遇,提出每个人所面临的人生道路问题,追求个人理想问题,如《奇怪的女人》(1976,导演莱兹曼)、《红莓》(1974,导演舒克申);有一些影片通过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从而提出人的生活态度问题,如《白比姆黑耳朵》(1979,导演罗斯托茨基)、《个人生活》(1980,导演莱兹曼)等。以上各类影片虽然取得的成就不完全一致,但它们都反映了作者积极干预生活的热情。这些作品使电影创作更接近于今天的现实,因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7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工作者还创作出一些其他题材和样式的作品,如史诗片《西伯利亚颂》(1978,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喜剧片《办公室的故事》(1977,导演梁赞诺夫)和《秋天马拉松》(1979,导演达涅里亚)、儿童片《童年过后的一百天》(1975,导演C.索洛维约夫)和《无权转交的钥匙》(1976,导演.阿萨诺娃)、科幻片《索良利斯》(1973,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和《潜行者》( 197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古典文学改编作品《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1976,导演米哈尔科夫)和《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1979,导演米哈尔科夫)以及表现革命前格鲁吉亚人民生活的诗电影《愿望树》(1978,导演.阿布拉捷)。
70年代以来苏联纪录电影也有不少成绩。如20集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1965~1978,总导演卡尔曼) 反映了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全貌。《矿工们》、《秋明王国》、《路旁的家》等片反映了国内的建设。此外,还有一些为苏联对外政策服务的纪录片。在科普片、美术片方面,苏联电影工作者也都做出了一定成绩。 8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面发展。从1981~1985年,苏联共拍摄了750部故事片。在战争题材方面,除了继续创作史诗性作品如莫斯科保卫战(1985,导演奥泽洛夫)、《胜利》(1985,导演.马特维耶夫)以外,电影艺术家主要致力于表现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源泉》(1982,导演.西连科);研究法西斯产生的根源,如《自己去看》(1985,导演克利莫夫);从今天的角度思考战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如《岸》(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有的作品通过对苏联军人形像的塑造力图把人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如《小亚历山大》(1982,导演.弗金)。在道德题材方面,电影创作把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研究在复杂的生活矛盾中,人的处世态度以及因此给个人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如《愿望的年代》(1983,导演莱兹曼)、《没有证人》(1983,导演米哈尔科夫)、《后记》(1983,导演胡齐耶夫)。有些作品在展示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关心人、尊重人的思想时努力深化人道主义的主题,如《生活、眼泪和爱情》(1984,导演古宾科)、《稻草人》(1984,导演P.贝可夫)、《冬天的樱桃》(1985,导演.马斯连尼柯夫)。在生产题材方面,电影创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题,注意表现经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第二梯队开始行动》(1984,导演.雅桑)、《从工资到工资》(1985,导演A.玛纳萨罗娃)。在革命历史题材方面,1981年拍摄的《列宁在巴黎》(导演尤特凯维奇)通过新颖的艺术手法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列宁思想的价值。1982年拍摄的《红钟》(导演邦达尔丘克)1985年拍摄的《雾中的岸》(导演.卡拉西克)都再现了20世纪革命历史的发展。80年代苏联还拍摄了一些优秀的传记片,如《列夫?托尔斯泰》(1984,导演.格拉西莫夫)、文学改编作品如《瓦萨》(1983,导演潘菲洛夫)、《残酷的罗曼史》(1984,导演梁赞诺夫)、惊险片《密探》(1981,导演.弗金)及《为胡狼准备的陷阱》(1985,导演.马赫穆多夫)、讽刺喜剧片《青山,或不可思议的故事》(1984,导演.申盖拉雅)及《骗术》(1984,导演.特列古勃维奇)。
80年代苏联电影创作的特点之一是致力于题材和样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分类界限,使影片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1984年制作的《战地浪漫曲》(导演.托多罗夫斯基),既从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讨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又通过战争事件展示人物之间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德黑兰1943年》(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把政治样式和惊险样式结合起来,突出国际政治斗争的内在紧张性。喜剧片《两个人的车站》(1984,导演梁赞诺夫)中糅合着悲剧的因素。《机组人员》(1981,导演.米塔)把情节??作了尝试。《宇宙检阅》(1985,导演.阿布德拉什托夫和.敏达杰)通过半童话半寓言的样式对人生价值进行哲理性思考。 苏联电影家协会成立于1965年(筹委会成立于1957年),各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外)均有自己的协会。
培养干部的最高学府为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成立于1919年,初为电影学校,几经演变,自1934年起用此名)与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成立于1919年,初为照相与照相技术高级学校,1930年起用此名),前者培养艺术创作人员,后者培养技术人员。基辅戏剧学院自1968年起设有电影系,此外,国家电影委员会还和影协联合主办一个电影编导二年制高级培训班(自1964年起),专门培训各加盟共和国和制片厂选送来的进修人员。研究机构有全苏电影艺术研究所(1973年成立)、全苏电影与照相科技研究所(1929年成立)、全苏艺术理论研究所(1944年成立,属文化部建制,所内设有电影研究部门)。新闻电影的正负片由中央国家电影与照相资料档案馆保存,其余片种正负片均由苏联国家电影资料馆保存。负责影片进出口业务的是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主要电影刊物有《电影艺术》(1931年创办,月刊)、《苏联银幕》(1925年创办,双周刊),以上两刊均由国家电影委员会与影协合办;《电影放映员》(1937年创办、月刊)、《苏联电影》及《电影与电视技术》等。 苏联举办的电影节有:全苏电影节,始于1958年,初不定期,后为二年一次,自1964年起每年举行,为国产片电影节;塔什干国际电影节,始于1968年,每二年一次,由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与全苏影协和乌兹别克共和国电影委员会与影协联合主办,是亚非拉国际电影展览,属非竞赛性,群众团体可向不同影片授奖;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始于1935年,自1959年起每二年举办一次,是国际上大型竞赛性电影节,由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和影协主办。
苏联国内设有电影评奖制度,最高荣誉是列宁奖金。1959年以来,先后获得过列宁奖金的电影工作者有杜甫仁科等26人。此外,还有苏联国家奖金、俄罗斯国家奖金、列宁主义共青团奖金电影部分等。

阅读全文

与艺术电影俄罗斯研究所的处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