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逝世,享年91岁,对世界电影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对推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有很大影响。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戈达尔凭借其故事片处女作《筋疲力尽》在电影界声名鹊起。他毕生致力于拍摄写实作品,他不仅革新了法国电影语言,掀起了新一波电影运动,而且以他的创作理念影响了许多年轻导演。从他爱上这部电影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要和这部电影在一起一辈子。在当时拍摄《筋疲力尽》的方式非常有创意。这部电影是在没有完整剧本的情况下拍摄的,戈达尔通常会在当天早上给演员一天的剧本内容。
要知道的是戈达尔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筋疲力尽》等。根据法国《解放报》的说法,让-吕克·戈达尔没有生病,他只是感到筋疲力尽,转而协助自杀身亡。戈达尔获得了安乐死的授权,并于周二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在他位于瑞士日内瓦湖畔罗尔的家中,被亲属包围并接受安乐死的监督。
② 法国新浪潮名词解释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定义
③ 如何评价电影《精疲力尽》
《精疲力尽》是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电影潮流,也体现了电影大师戈达尔极尽颠覆的美学风格,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
影片的情节极为简单,在结构上存在着大量的呼应和循环,有些回环与呼应看起来似乎毫无意义,但却像回声一样激荡着观众的内心。该片在内容上首先是一部犯罪剧,必然会涉及道德审判的内容。
《筋疲力尽》主要介绍
《筋疲力尽》由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执导,让-保罗·贝尔蒙多、珍·茜宝主演的罪案片,于1960年3月16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讲述的是年轻的米歇尔一再想要逃离荒诞不羁的游戏人生,在与社会的抗衡中终于筋疲力尽,以生命的结束换得真正的自由的故事。
④ 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
一切缘起一则社会新闻:一部“流氓”的跑车撞死了一位摩托车手。特吕弗和小兄弟夏布罗尔以此为蓝本写了个剧本,这时他们共同的朋友戈达尔正在为剧本发愁,发信求助。然后,就有了电影《精疲力尽》:导演戈达尔,编剧特吕弗,艺术指导夏布罗尔。
这群电影顽童合力拉开了法国电影狂飙年代的大幕——日后我们所知的法国新浪潮,始自1956年冬。尽管《四百下》的拍摄和上映是在1958年,《精疲力尽》的公映更要迟一年。
《精疲力尽》的三人组,还有陪特吕弗看了许多电影的里维特,那时他们年轻得不可一世,在电影资料馆里挥霍着寂寞又骚动的青春。
对于这群“电影馆的孩子”来说,电影是避难所和朝圣地,是他们对于生活所有认知的来源。他们供职于《电影手册》,个个野心勃勃,试图用文字搭建起一座万神殿,梦想有朝一日他们也可以带着自己拍摄的胶片进驻这神殿。
在某次回忆时,夏布罗尔说:这里没有浪潮,只有大海。作为过来人的他或许比旁人更明白,昨日的舞台曾何其热闹,纵然他们曾荣为主角,却从来不是全部。
(4)精疲力尽电影对法国新浪潮扩展阅读:
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意义: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
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稍后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确的表达出另一种电影,更轻灵生动,用新摄影机在大街小巷拍摄,不再在设影棚中拍摄。新浪潮现象很快对全世界产生了影响。从巴西到波兰,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国,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电影。
⑤ 精疲力竭的电影
《精疲力竭》(Breathless)拍摄于1959年的《精疲力尽》是法国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的成名作,这部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法国新浪潮电影流派的基调与风格。
主演:让-保罗·贝尔蒙多 / 珍·茜宝 / Daniel Boulanger
《精疲力竭》至少表面上有一个可以讲述的故事:法国现代青年米歇尔在杀死一名警察后回到巴黎,一边找人要钱,一边与女友帕特丽夏厮混,结果被这位女友告发,死于警方的枪下。《精疲力竭》是法国电影导演戈达尔的成名作。在此之前,他与另一导演特吕弗一起长期从事《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工作,他们深受杂志创办人巴赞的影响,于50年代起提出“作者论”的观念,即导演是一部影片的作者,要表现自我独立风格。《精疲力竭》与特吕弗同年导演的影片《四百下》被评论界看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宣言。现代普通人的生存主题,随心所欲的表现方法,甚至是违反常规的创作观念,都令“新浪潮”成为电影史上的重要名词。
⑥ 《筋疲力尽》 把你自己带入狂人戈达尔
影片中米歇尔看到有两个小姑娘想搭车,他首先看到了一个漂亮姑娘,他于是想入非非,说到:“我每一公里都要亲她一下”,可是当他一看另一个女人难看时,连停也没停直接把车开走了,他选择了放弃这两个女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两个女孩的本质本无所谓丑或者美,善良或者邪恶,这些属性,都是人赋予的。由此可见,只有自我意识是真实的。 当米歇尔在车里自言自语和毫无顾忌的歌唱的之后,在车里离奇的发现了一把枪,这把枪的出现,改变了米歇尔的命运,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对于自为的存在的介入和影响。我们权且做一个假设,假设这把枪不存在,也就是说物质世界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不存在的,那么即便是自为的存在即人的自我意识成熟了,想要杀了那个警官,也是不能实现的。而当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的存在于此的时候,自为的意识才真正的起到作用。 “自为的存在是自我规定自己存在的,因为它不能与自身重合。”————萨特 由此而来的结论是:人是虚无由之来到世界上的存在,意识于是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人的内在结构。当纯粹的主观性指向其本身时,它就成了人的自我意识。这就是自为的存在。 米歇尔在帕特丽夏家中与帕特丽夏的谈话也处处蕴含了存在主义中所呈现的两种观点的对峙,他们的分离是必然的,因为帕特丽夏所自由选择的道路和米歇尔所选择的道路,帕特丽夏读着威廉福克纳的《野生棕榈树》优美的最后几句,“在痛苦和空白之间,我宁愿选择痛苦”。而米歇尔在乎的只是让帕特丽夏脱掉衣服。当帕特丽夏问米歇尔,在痛苦和空白之间,你会选择哪个的时候,米歇尔回答是,让我看一下你的脚趾,可见他还是想着和帕特丽夏做爱。其实这就是他的选择,这就是他的回答,欣赏帕特丽夏的脚趾,脱掉帕特丽夏的衣服,和帕特丽夏睡觉。而帕特丽夏还要一再地追问,米歇尔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选择痛苦,这太蠢了。我选择空白。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忧愁就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 要么一无所有。”导演引用福克纳的名言,却让米歇尔给出截然相反的答案,因为他所追求的是极为纯粹的东西,无法获求,便干脆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