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请介绍下电影“两个人的车站”谢谢
这是前苏联的著名影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
导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编剧:埃利达尔·梁赞诺夫、埃米利·布拉津斯基
作曲:安德烈睁前·彼得罗夫
主演:留德米拉·古尔琴科 奥列格·巴西拉什维利
钢琴家普拉东为妻子承担了车祸的责任。在法庭审判之前,他动身到戈里巴耶道夫去与父亲话别。途中,在一小车站上,他与车站餐厅女服务员薇拉从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这两个不幸的人虽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差距很大,但两颗善良的心使他们的距离缩短了……
本片是前苏联电影大师梁赞诺夫执导差搏作品,本片获第16届全苏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演员奖。1983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提虚早祥名。观众人次突破3580万观众,1983年《苏联荧屏》杂志评选的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全片诙谐幽默,笑中带泪,让人感动。
B. 求前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影评
《两个人的车站》,前苏联片,我还特地用中文配音放,法国人用法语,英国人用英语,哪怕土耳其埃塞俄比亚,我都没关系,可是,苏联人,明明就是讲中文滴!我调出的俄罗斯语配音,死活也听不下去。
这种似是而非的熟悉,弥漫在中文的“同志”称呼,老配音演员们的鼻腔音以及影片国营饭店的种种弊端中,太亲切了,仿佛看小武一样。
好片子,有很多好法,有些是故事好,有些是演员棒,有些是镜头没话说,有些是配乐无与伦比。
可是这个电影,从编剧,演员,摄像,美工,导演,无一不是上上之选!
胶片的颗粒感非常强,虽然是20年前的技术所限,但非常有怀旧气息。苏联影片那种特殊的油画似厚重的色调,没有一种是高纯度的颜色,没有一个是特别明亮的颜色,仿佛所有的颜色,都是往下沉的。同样是雪景,日本片里的干净通透,苏联片则体积感特别强,略带灰度的大片白色,完全不轻盈。
演员就不说了,影片中非常多的长镜头,只是定焦在演员脸上,没有完美的演技,绝对无法撑过去,普拉东在弹钢琴时眼神的细腻温柔- - - -迷死人了。
那些细节的设计,薇拉拨拉胸前荷叶边的俏皮,见老情人用小腿蹭一下皮鞋的谨慎,还有分别场面时,薇拉已经红肿的眼袋(请参考不敬业的演员,哭了3小时仍然双眸有神哟,就我这种好哭包知道,哭完之后眼睛应该啥样子)。
镜头,镜头,非常棒!室外远景的拉,切,挪,移,广角得厉害,完全是俄罗斯民族才有的大气。是我见过的用最多逆光光圈的影片(就是逆光拍摄,阳光形成的光环),但每次用的场合,毫不重复。
两人在车站分别时,薇拉行走在天桥上,头顶的钢梁形成V字形,她踩背景音乐的节奏,毫无风度地哭着,但又倔强地摇着头,用力往前走,普拉东离开的火车从下面呈十字型飞快驶过。那一段镜头的组合,有非常非常长的,但是毫不拖沓,也有非常短的切换,节奏把握非常之好。
编剧,哇,那就不说了。 且不说如何在一个小场景,描画一个合乎逻辑的中年人恋情,且不说在一个爱情故事里,要弄出如此多的笑料,且不说哪怕只有出场2次,每次不超过30秒的车站警卫,都显得如此个性鲜明,就说结尾处。普拉东一转头,见到爱人,一愣(我心想,不要狗血),然后呛到食物,咳嗽起来(赞),薇拉一愣(不要狗血),抢上一步,猛烈的一拳打在他背部,咳嗽停止(赞,笑)。普拉东站起来,脱去薇拉大衣(靠,要床戏了),然后又坐下来,说“我可以再吃点吗?” (赞赞赞),此刻,食物成为一切温暖的象征,是栖息地,是生命力。 薇拉为他盛好汤,转眼,汤喝完,东西吃完。 薇拉又拿了猪排放在他面前,他很饿狼地动手,然后又停下,刁难说“这猪排烤焦了亚”。 (他们是因为难吃的食物认识的),薇拉一声不吭,把猪排换了,然后把面包肉肠全部堆在他盆子里,两人相视- - - -而笑(赞赞赞赞,赞死了)。
当然还有最后的雪地里,一路狂奔,围墙内的监狱长开始点名,没有准时返回就做逃兵处理,男女主人公坐在雪地里,背靠背(爱情就应该背靠背吧?),拉起手风琴,监狱长侧耳听着,说“他没逃跑”。 镜头从主人公身上迅速拉开,沿着他们走过的路,非常快速地拉到远景,远处,一轮红日!
一个大团圆结尾,居然能处理地毫不煽情,毫不拖沓,简直不得了。
编剧的作用是,情理之内,意料之外,不让观众随便猜出下一段,让你笑五分钟,还能保证突然让你飙泪,笑的时候保证不咯吱你,哭的保证不乱撒狗血,还有就是让人看完之后,余音回绕,绕越久越好,这些东西,这个片子都能做到!
有些人说此片情节不合逻辑,估计是不能接受一个车站艳遇会变成真正的感情,这个说法可能是有道理的,但何不把它想成,有些人,是能够让你发现真正的自己,相遇的时间长短,断不是问题。
唧唧歪歪说了这么多,都不靠谱,最靠谱的是,感谢这部电影在一个高温日的黄昏和夜晚,给我带来的那种放松和感动。
C. 两个人的车站的影片赏析
相对于当今电影拍摄中题材年轻化和内容浅显的趋势,《两个人的车站》具有着成人年所特有的思维和生活痕迹,它取材于人们在真实生活中所有可能遇到或者已经遇到的素材,包括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家庭所需要担负的责任,对爱情、事业所满怀的憧憬等等。这一切的东西都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在一个陌生的车站上,在一对男女之间淡淡地、又是极其激烈地展开。
仔细数数这部电影中所出现的人物:出去男主角迭阿别里和女主角薇拉,其他角色如女主角薇拉所认识的一个列车车务员,薇拉车站上的两个同事等人,出现都不超过十分钟。大量的时间和电影镜头都由男女主角担纲演出,两个演员需要在对话和表演中完成整个电影剧情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因为这部电影属于轻型喜剧 ,所以他们还要在表演的过程中表达出一种淡淡的、带着对人生中不幸往事的无奈和一种在无奈中向往美好生活的乐观性。
D. 《两个人的车站》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两个人的车站》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2 彩色片 126分钟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艾利达尔·梁赞诺夫 编剧:艾利达尔·梁赞诺夫 艾米利·布拉金斯基 摄影:瓦吉姆·阿里索夫 主要演员:柳德米拉·古尔钦珂(饰薇拉) 奥列格·巴西拉什维里(饰普拉东·格洛莫夫) 尼基塔·米哈尔柯夫(饰安德列耐袭吵依) 诺娜·莫尔久阔娃(饰“米沙大叔”)
本片获1983年全苏电影节最佳男女演员奖,苏联《银幕》杂志读者评选为当年最佳影片
【剧情简介】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劳改营里列队检查人数刚刚完毕,值勤教官就把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犯人普拉东·里亚比宁留了下来,告诉他:他的妻子跋涉了几千公里来看他来了,她在附近的村子里租了一间房,等他去会面。教官准予他连夜进村,顺便到车站附近的一家修理部把修好的手风琴捎回来,并让他第二天早上八点钟早点名以前一定要归队,否则以逃跑论处。
普拉东在茫茫雪原上迈着艰难的步伐,他真不想去见妻子,如果不是为了她,他怎么会来服苦役呢?这一切往事,伴随着寂寞的旅程,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了:
那是一个有雾的夏季的早晨,钢琴家普拉东乘坐的从莫斯科开往阿拉木图的列车在扎斯吐宾斯克车站停车20分钟。旅客们都涌进车站餐厅去用餐。普拉东望了望难以下咽的快餐,起身就往外走,女服务员薇拉拦住他,非让他交钱不可,两人争吵禅余了起来,薇拉叫来了警察,普拉东没有用餐,也被迫交了钱,而且他乘坐昌侍的那趟火车也开走了。他又饿又累,只好再到车站餐厅去用餐,仍然是薇拉给他开票,她端来的鸡硬得没法吃。
普拉东走出餐厅,到电话亭给莫斯科的妻子打电话,他让妻子给住在戈里保耶多夫市的父亲打个电话,说他因误了火车,要到第二天早晨才能到达。普拉东打电话的内容,凑巧让薇拉偷听到了。
普拉东只好等晚上八点钟那班车,他坐在餐厅厨房窗口外的站台的长椅上等候着。从塔什干开往莫斯科的列车进站了,列车员安德列依拎着两个大皮箱下了车,薇拉急忙从厨房的窗口跳出来,迎着他跑来,与他热烈拥抱接吻。安德列依把两只鼓鼓囊囊的箱子交给普拉东照看,还问普拉东要了身份证作抵押,随后就和薇拉一起上了火车,把车厢的窗帘拉上,在里面谈情说爱了。不一会儿,薇拉下了车,列车随即开动。安德列依在车窗口嚷着告诉薇拉:那两个大箱子里装着的甜瓜要卖三个卢布一公斤。
安德列依带走了普拉东的身份证,要两天后才能回来,这可害苦了普拉东。普拉东又给妻子打电话,询问有关一个死者的情况,并让她打电话告诉父亲,他去戈里保耶多夫市的时间又因故推迟了。薇拉再一次偷听了他的电话,但她似乎已知道普拉东遇到了什么不幸的事情,她内疚地向他表示歉意,并答应要帮他的忙。
夜晚,普拉东到餐厅去等候薇拉陪他找住所。他坐在一旁,看着薇拉如何与醉汉等形形 *** 的顾客周旋,这才体会到她这一天的工作也很不轻松。好容易等到顾客们都尽兴地走了,薇拉和餐厅的工作人员以及钢琴师一起站在一张长桌周围,共同瓜分厨房剩余的美酒佳肴。
薇拉知道旅馆不接待没有身份证的人,她就想通过熟人关系把普拉东安排到车站的外宾招待所去,没料到熟人怕领导发现,砸了饭碗,没同意。普拉东只好到车站候车室的长椅上躺下了。薇拉没赶上末班车回家,也来到了候车室,两人头顶头地蜷曲着身子躺在长椅上。闻到了从薇拉的提包里散发出的瓜分来的佳肴的香味,普拉东馋涎欲滴,薇拉请他一起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交谈中,普拉东知道薇拉也是个不幸的女人: 三年前丈夫有了外遇,他们离婚了,儿子留在薇拉身边,丈夫的母亲也和薇拉住在一起,她支持薇拉。
深夜,普拉东和薇拉头顶头地在候车室的长椅上入睡了。清晨醒来,普拉东发现他的钱包被偷,仅有的30卢布也没有了。他没有身份证,没有钱,完全陷入了困境。
薇拉带普拉东到一个外号叫“米沙大叔”的胖女人家里去兜售甜瓜,她是专做投机买卖的,家里阔气得让普拉东开了眼界。“米沙大叔”说,她的大批苹果还没销完,无法接纳甜瓜,她建议让普拉东冒充从中亚来的集体农庄庄员,到农贸市场摆摊替薇拉去卖甜瓜。普拉东被迫这样做了,他以1卢布50戈比一公斤的价钱把全部甜瓜脱手了。
送薇拉回家的路途中,普拉东与薇拉约好:晚上他到薇拉工作的餐厅去请薇拉吃饭。在餐厅里,薇拉替东道主普拉东夹菜,她关照服务员所有的酒菜都要货真价实的,不能像对待别的顾客那样掺假。
普拉东向薇拉倾吐了他的不幸:他的妻子是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她无照驾驶汽车撞死了一个阿尔及利亚人。事情发生后,她耽心自己再也不能上电视屏幕了。普拉东主动为妻子承担了法律责任,他打算到戈里保耶多夫市去与父亲见一面后,就回莫斯科去接受审判。
当餐厅的乐队休息时,普拉东取代钢琴师演奏了顾客指定的许多乐曲,显示了他作为一个钢琴家的才艺,他从挣来的钱中只取了宴请薇拉所需的费用,剩下的都给了钢琴师。这一夜,薇拉把普拉东带到了国际列车的空车厢里,他们领略到了爱情的甜美。
第二天中午,安德列依回来了,薇拉明确告诉他:她已爱上了别人,并且再也不愿意帮他做投机买卖了。普拉东也指责他,他把普拉东打得鼻青眼肿。
普拉东取回了身份证,拿到了车票,和薇拉噙着泪水告别了。薇拉望着徐徐远去的列车,转身迈着坚定的步伐消失在人群中,她似乎相信他们还会再见面的。
凛冽的寒风把普拉东从回忆中拉了回来。当他走进那间农家小木屋后,意外地发现来的不是他妻子,而是薇拉。薇拉给他带来了很多美味的食品,这正是他此刻最需要的。他们在一起度过了美好的一夜。醒来时已经是差20分7点了。他们在茫茫雪原上奔跑,几次跌倒了又爬起来。已经能望见劳改营的围墙了,但普拉东精疲力竭地坐在雪地上,失去了能按时返回的信心。
劳改营里开始点名了,几次念到普拉东的姓:里亚比宁。薇拉急中生智地叫普拉东快拉手风琴,她用脊背支撑着普拉东,不让他倒下来。薇拉叫他拉得响一些,再响一些。终于,劳改营的中尉听见了,他欣慰地说:“他在这里,他回来了!”
在朝阳照耀下的雪原里,普拉东和薇拉对未来满怀着希望!
【鉴赏】
本片情节性很强,有一般情节剧的因素,却又不像一般情节剧那样具有较大的假定性。影片十分注重环境的真实性,因为它在表现主人公命运的同时,充分表现出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和梁赞诺夫过去影片不同的是:过去的主人公多是教师、医生、工程师、侦察员、机关工作者和照相师等知识分子,而本片中的人物则除普拉东是钢琴家外,其他都是基层社会的人:餐厅服务员、列车员、搬运工、警察、投机倒把者、流氓、小偷以及劳改营的犯人……如果没有环境的真实感,也就不可能有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影片开头的劳改营那场戏就是实拍的。梁赞诺夫说他第一次带着摄制组人员到劳改营去的时候,看到犯人们剃着光头,穿着黑棉衣棉裤,戴着冬帽的那副样子,他感到害怕,好像自己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似的。
劳改营的每一个外景,摄影师阿里索夫都是在北方耀眼的阳光的背景上拍摄的,给人们造成一种寒冷、被人抛弃、远离人群之感。而且,阿里索夫总是把摄影机对着劳改营的光线强烈、光秃秃的电灯泡,突出一种不舒适之感,使观众也产生痛苦凄凉的情绪,就像梁赞诺夫初次见到生活中悲惨一面时的感受那样。
影片的大部分剧情都发生在车站及车站附近地区。因而编导始终没有忘记表现这个环境的嘈杂、忙乱和人来人往的流动性。影片的音响处理方面是很成功的,同期录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主人公在讲话的时候,背景中的广播声,各种嘈杂的声音从来没有间断,这就使人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的车站。编导不光是把镜头对准主人公,而且还表现了与剧情不相干的餐厅里一般的顾客,这就增加了影片的生活气息。环境的真实感使本片有可能在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背景上来展现主人公的个人生活,赋予了影片鲜明的时代感。
梁赞诺夫影片中的人物,一般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随着剧情的发展,主人公似乎是脱下了一层层的外衣,把自己真实的性格展现了出来。薇拉最初给人的印象并不好。她粗鲁、无礼、漫不经心,甚至还有点幸灾乐祸,但渐渐地,观众发现她心地善良、真挚,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具有献身的精神。普拉东和薇拉都是生活中不幸的人。普拉东的妻子极端自私,薇拉的丈夫对她不忠。因而,他们从互相关心、同情到产生爱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影片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他们从争吵到相爱的过程,也随着剧情的发展,从动态中步步深入地揭示了他们的生动而多色彩的性格。
本片不仅反映了男女主人公在一个小车站上的邂逅相遇,它通过“相遇”这条主线还展现了苏联宽广的社会生活面。苏联影片一般不表现监狱等场面,但本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正面出现了劳改营和犯人。编导认为生活中既有值得歌颂的一面,也有必须揭露的一些方面。只能歌颂,不准揭露是不全面的。梁赞诺夫在本片中掀开了社会中阴暗的一角。他说,正是因为他对祖国和人民怀着深厚的爱,他才如实地在银幕上表现了生活中的某些疮疤。外宾招待所的值班姑娘玛丽娜这一笔,插入得很有意思。玛丽娜得意地告诉薇拉,她的婚期虽已确定,但新郎尚未选好,因她同时在两个居民区与不同的两个人申请登记结婚,她认为两人各有短长,她难以抉择。这一笔反映出了苏联社会上一部分青年在婚姻爱情等问题上的价值观念。餐厅服务质量低下,份饭难咽,走后门之风盛行等等,这些观众熟悉的现象在影片中都以一笔带过的方式很自然地表现了出来,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普拉东和薇拉在茫茫雪原中跑回劳改营这场戏处理得很有 *** :精疲力竭的普拉东拉起手风琴的时候,是薇拉用脊背支撑着他,不让他倒下去。这场戏表现出了男女主人公对未来充满着信心,似乎有一种崇高的感情力量在鼓舞着他们。
《两个人的车站》是一部主题多义的影片,它既歌颂了中年男女的美好爱情,又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影片的容量和信息量是很大的。它时而令人发笑,时而催人泪下,是一部独特新颖的悲喜剧。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细腻。所以,它是一部深受各阶层观众喜爱的、雅俗共赏的影片。它通过社会地位悬殊的男女主人公坎坷的个人命运,展现出了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的立体画卷。
导演梁赞诺夫生于1927年,是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1950年毕业于苏联电影学院导演系。1956年因拍摄喜剧片《狂欢节之夜》而成名。这部影片突破了一般喜剧片的模式,在表现手法上,梁赞诺夫把音乐片、抒情喜剧片等手法都恰当地运用进去了,而且很注意影片的气氛和节奏。梁赞诺夫认为:喜剧与其他样式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有利于更全面、更令人信服和更有成效地去反映生活的多样性,更深刻地去思考并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两个人的车站》是他拍摄的第15部喜剧片,它与前此拍摄的《命运的嘲弄》、《办公室的故事》等两部影片一起被称为反映中年人爱情生活的三部曲。他的影片深受观众喜爱。他曾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影片越拍越悲,从喜剧到悲喜剧,现在已拍了好几部悲剧了。
E. 分析《两个人的车站》中女主角薇拉的形象
《两个人的车站》是带有梁赞诺夫风格的轻喜剧:一个中途流落在火车站的旅客与一位车站女服务员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里演出了一系列的故事,这故事的最终结局也是一波三折,当人们认为故事应当就那么结束的时候,偏偏它就出乎意料的满足了观众的口味。
相对于当今电影拍摄中题材年轻化和内容肤浅的倾向,《两个人的车站》具有着成人年所特有的思维和生活痕迹,它取材于人们在真实生活中所有可能遇到或者已经遇到的素材;包括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家庭所需要担负的责任,对爱情、事业所满怀的憧憬等等。这一切的东西都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在一个陌生的车站上,在一对男女之间淡淡的、又是极其激烈的展开。
仔细数数这部电影中所出现的人物:男主角迭阿别里,女主角薇拉,女主角薇拉所认识的一个列车车务员(几乎成为她的第二任丈夫,因为男主角的出现而将这个位置让出,电影中出现的全部时间不超过十分钟。),薇拉车站上的两个同事,出现也不超过十余分钟吧,另一个有印象的就是车站饭馆里弹钢琴的钢琴手。大量的时间和电影镜头都由男女主角担纲演出,两个演员需要在对话和表演中完成整个电影剧情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因为这部电影也算是个轻型喜剧,所以他们还要在表演的过程中表达出一种淡淡的、带着对人生中不幸往事的无奈和一种在无奈中向往美好生活的乐观性。难度是相当大的,在以两个人的剧情设计,并且还要有强大表演性和娱乐性的电影中,唯一可以类似媲美的是九零年代美国的《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也是以两个人坐在长椅上的对话展开对人生经历的讨论的。但在表演性上,《两个人的车站》是超越了《阿甘正传》的。我们在此不要忘了《阿甘正传》中所耗用的电脑特技来铺垫的大场面,如果说仅仅以两个演员的对话和之间的表演来完成一部片子的话,《两个人的车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讨的。
F. 笑中带泪的生活悲喜剧——浅谈《两个人的车站》
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歌颂了中年男女的美好爱情,又反映了复杂社会的一个横断面,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细腻。 相对于当今电影拍摄中题材年轻化和内容浅显化的趋势,《两个人的车站》具有着成年人所特有的思维和生活痕迹,它取材于人们在真实生活中所有可能遇到或者已经遇到的素材,包括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家庭所需要担负的责任,对爱情、事业所满怀的憧憬等等。这一切的东西都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在一个陌生的车站上,在一对男女之间淡淡地、又是极其激烈地展开。
这部影片采用现实主义的拍摄风格展现出令人笑中带泪的一幕幕情景。这部影片获多项国际性的奖项得益于多方面。
从导演风格来看这部影片。 梁赞诺夫的电影几乎全是喜剧片。他的喜剧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喜剧,如《狂欢之夜》(1956)、《没有地址的姑娘》(1958)、《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1973)等;另一类是带有悲剧色彩的悲喜剧,梁赞诺夫的后期喜剧中有悲剧成分,往往由喜转悲。通过滑稽的场景和节外生枝的情节变化让人们瞥见喜剧背后生活忧郁的本质,让人笑中带泪,在松弛调侃的表层叙述下隐藏着生存境况的荒谬与可笑,是一种令人尴尬的真实。比如《被遗忘的长笛曲》(1987)、《你好,小傻瓜!》(1996)、《老马》(2000),以及梁赞诺夫七、八十年代拍摄“爱情三部曲”。
结合《两个人的车站》这部影片来看,真实性与假定性的导演风格被运用的恰到好处。 梁赞诺夫喜剧片的喜剧效果不是依靠误会和不协调,而是常常把主人公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淡化经典喜剧所具有的假定性,使他遇到一系列难以置信但在生活中真的可能遇到的事情,从而挖掘出主人公隐藏在喜剧背后的真实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使主人公发生了奇妙的又令人信服的性格变化。《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中男女主人公由争吵、敌意到理解、相爱的过程,那看似不可能的爱情故事,都是这种奇妙的性格变化的具体体现。
在这部影片当中,男女主人公相遇在一个火车站台,普拉东为了赶回家去看望他的父亲,但这时一系列的意外发生了,普拉东先是遇见了“不讲理”的女主人公薇拉导致他没有赶上火车,随后又因为帮助列车员看着甜瓜导致身份证丢失,再后来和薇拉在火车站的“流浪”导致身上仅存的钱财丢失, 所有一系列的事情都具有偶然性但这一切同时又具有可能性 ,所以说这部影片符合导演梁赞诺夫独具风格的电影特点。
再从导演的其他风格来看这部影片。 平民化的风格:镜头多是关注着小人物,他们往往地位卑微,在社会的底层为生活挣扎、奔波,又常常具有善良而热情的秉性,为了尊严不惜牺牲所有。 梁赞诺夫通过平庸琐碎的日常小事挖掘出这些平常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展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梁赞诺夫曾说:“我所喜爱的喜剧主人公是正面人物。无私和天真是这个人固有的品质。他依照道德规范而生活,这些道德规范对他来说,就象空气那样自然。”
在这部影片当中我们不难发现,男女主人公和周围人都是一群身份平凡的小人物,导演以以服务员薇拉为主角展开影片的叙述,尽管在电影中男主的身份是钢琴家,但是通过了解剧情的情节发展之后,我们知道男主在影片当中的身份其实是一个清洁工,是一个为了担负起家庭责任而为妻子顶罪的钢琴家。再从影片的情节发展来看,男女主人公的相识仅仅是因为1戈比20卢布的所属问题,平凡的小人物为了生存只能在生活中斤斤计较。
梁赞诺夫的导演风格还有鲜明的讽刺批判精神: 面对传统保守的机制,他从不回避尖锐的社会问题,而是大胆针砭时弊,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反映社会弊端和阴暗面。 梁赞诺夫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摘取那些具有时代气息和广泛社会批判意义的细节。比如说《两个人的车站》中的为了赚取钱财倒卖甜瓜和皮鞋的列车员、餐厅对待本地人和外来人的服务问题等等。梁赞诺夫喜剧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梁赞诺夫以小人物的人生境遇展现表现出对那个时代状况的批判。
这部影片尽管被定义为爱情轻喜剧,但通过观看了解这部影片, 影片中的悲剧情怀一点儿也没有因为喜剧性的表演风格而被掩埋 。在这部电影里,喜剧和悲剧的交叉表现颇具有悲喜剧的特征。悲喜剧又称为正剧,是戏剧文学的一种体裁,是悲剧和喜剧的交融和延伸,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能够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扩大和增强了戏剧反映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我们先来分析普拉东身上的悲喜交结。普拉东作为一名钢琴家却因为1戈比20卢布的饭钱而和服务员薇拉起了纠纷而导致没有赶上火车,可笑的是普拉东最后还是交了饭钱。再者,普拉东作为一个成年人,但对于世界的评判力却没有和他的年龄相符合,当穿制服的列车员找他要他的身份证的时候,他没有任何思考和疑问的就将自己的身份证交于他人之手;当普拉东和薇拉寄宿于火车站的时候,二人的言语也是特别具有喜剧性的,他们的言语与他们的年龄和身份极不相符,两个成年人的说话语气就和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一样。普拉东身上的喜剧性表现出了他的善良,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悲剧也没有对他有丝毫的宽容。原本普拉东是一个身份高贵的钢琴家却因为妻子的过失而成为了阶下囚。 另一个典型的悲剧就是普拉东和薇拉不能在一起却是因为等级不一样,等级的不同限制了他们的感情 。
悲喜性的情节安排在薇拉的身上表现的与普拉东不太一样。普拉东的悲剧性是现在此刻发生的,但薇拉的悲剧命运却是很久以前就发生的了。在薇拉身上体现出来的悲剧性是命运的悲剧,整日辛苦劳作得到的报酬却是极少的,面对生活的不公她也只能选择接受而没有可以反抗的武器。薇拉的行为动作,语言风格也是这部片喜剧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当面对吃饭没有交钱的普拉东,薇拉死追不舍,非要普拉东交出那1戈比20卢布,但当我们看到影片的中后段我们会发现,薇拉把1戈比20卢布还给了普拉东 ,前后的对比是喜剧性也是戏剧性的,是生活的无奈的现实主义的体现。
人物自身性格表现出来的悲喜剧推动了情节上的悲喜剧安排。普拉东和薇拉的相遇、相识、相爱是逐步推进的。他们一开始的相遇是充满闹剧特征的,观众在笑声中见证了他们的相识过程,但当他们逐步认识了解对方后,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俩之间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有些厌恶到后来的了解、珍惜对方。原本一个带有闹剧性的欢喜冤家的故事本该就此结束了,但是他们相爱之后就是悲剧的瞬时体现。普拉东因为承担妻子的过错而去了改造,一别数年,相爱后的他们面临着的就是长远的分离。
尽管在情节表现上,普拉东的生活是充满悲剧的,但是在这部影片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人性的善良。在影片的结尾,普拉东因为走不动路而误了点名,急中生智的薇拉让他拉手风琴,这时候点名的长官说了一句:“我就相信他会回来的。”
最后,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去看这部影片也是极有特色的。 音乐穿插于影片的始终 。随着情节的不断推进,音乐也呈现出一种渐变的特征。比如说薇拉和普拉东之间因为身份证事件发生了一点不愉快,而后薇拉知道是自己的过错,在后来他们俩在火车站候车室一起吃“剩饭”的时候,两人忘记前嫌的聊天,这时主题音乐响起,这时的音乐是代表着二人和解而产生的和谐气氛。而后经过卖瓜事件之后,普拉东送薇拉回家,下了汽车之后,普拉东请薇拉吃饭,薇拉欣然接受,这时的音乐代表着二人的感情得到了提升。随后普拉东为薇拉弹奏音乐,二人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之后随着影片情节的不断推进,音乐所承载的寓意也不尽相同。
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结尾普拉东拉手风琴告诉点名人自己已经回来的场景,这时候通过手风琴所表现出来的寓意不仅仅是意味着普拉东已经回来这层意思,更多的是传递了一种信心和希望的寓意。
在镜头处理上,影片开头就是主人公普拉东一人孤独的走在漫漫白雪大地上, 一个长镜头下近景中景的恰时转换,也是表现人物心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影片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普拉东和薇拉艰难的赶去目的地,一个长镜头贯穿了影片结尾,这时镜头从全景转化成近景再到特写,人物行途中的艰难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普拉东拉手风琴的近景拍摄对于深化主题意义重大。
《两个人的车站》这部影片围绕着普拉东和薇拉之间的爱情悲喜性同时结合了时代背景,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而片中的火车站,也是一个有着特殊象征意义的场所。在世界上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车站,无不每天都车来车往,上演着无数人间的悲剧、喜剧和正剧。但在片中的那一个无名的荒原小站,却无论人们潮水般地来,潮水般地去,普拉东和薇拉却以他们的善良和完美的人格, 在斗转星移的悲欢离合中,永远屹立在那世俗而冷漠的小站,成为照亮那里的一道生命光源 。
同时由于男女主人公所经历的事情作为平凡人物身上也可能发生的境遇有很强的观众代入感。通过用镜头语言叙述一种平凡朴素的现实美,通过穿插于整部影片的音乐展现人物心理变化,推动影片情节安排。 《两个人的车站》这部影片完美的将现实美和艺术美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G. 请推荐几部前苏联的老电影
鲁斯兰与留德米拉 (1972) Ruslan i Lyudmila
《两个人的车站》1982 导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出品:俄罗斯
《战地浪漫曲》1983 导演:彼得.托得洛夫斯基 出品:前苏联
《乡愁》1983 导演:安德列.塔可夫斯基 出品:意大利/法国/苏联
自己希望的爱情 (1983) Vlyublyon po sobstvennomu zhelaniyu
其他的还有《残酷的罗曼史》、《白比姆黑耳朵》、《办公室的故事》
H. 求推荐一些背景为20世纪初的欧洲电影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Malèna(2000):这部电影的背景是1940年二战期间,意大利刚刚参战。玛琳娜的丈夫尼诺·斯科迪亚(Nino Scordia)离开军队服役。玛琳娜感到悲伤,并试图应付她的损失,因为她刚搬到镇上试图处理这个美丽的女人谁得到了所有当地男人的关注和淫荡的目光,包括12岁的雷纳托。然而,尽管村民们有闲言碎语,她仍然对丈夫忠心耿耿。一天,这位沉默寡言、美丽得令人分心的局外人得知她的丈夫被杀了。雷纳托继续看着她忍受着孤独和悲伤。马琳娜被镇上的人和意大利村庄里那些没有吸引力、嫉妒心强的女人们所回避,她们开始相信她最坏的一面,仅仅是因为她的美丽......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1993):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
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疯狂屠杀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不列颠之战 Battle of Britain(1969):上世纪40年代初期,德国攻占英国前夕,瑞士的里克特男爵向英国大使凯利建议采取和平态度,因为抵抗纳粹无异于以卵击石,而凯利却拒绝接受他的建议,并宣称英国将抗战到底。英国当时的处境极其险恶,陆军在刚刚结束的法兰西战役中损失惨重,英国本土仅剩下780门火炮、160门反坦克炮和200辆坦克。空军也在战役中受到重创,损失了约1000架飞机,牺牲了435名富有经验的飞行员。英国皇家空军上将道丁已经察觉到一场大战迫在眉睫,他需要更多的飞机和飞行员。不久之后,丘吉尔首相宣布大不列颠之战正式开战。
遥远的桥 A Bridge Too Far(1977):欧战尾声,盟军上下逐渐弥漫着乐观的情绪。为了提前结束战争,各地盟军将领认为只要一番猛攻,便可提早直捣柏林结束战争。于是轻率地将大批伞兵空投在德军营地背后,去攻占阿纳姆的那座横跨莱茵河的大桥。不料遭遇德军的顽强抵抗,盟军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这场堪称二战中最具戏剧性的战役,终以盟军的惨痛失败而告终。
由奥斯卡金像奖得奖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执导的战争巨片《遥远的桥》,根据科尼利厄斯·瑞恩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表现和讴歌了盟军在二战中浴血奋战的斗争精神,被誉为电影史上的超级战争巨片。本片的明星阵容空前强大,聚集了诸如詹姆斯·卡恩、迈克尔·凯恩、肖恩·康纳利、罗伯特·雷德福、安东尼·霍普金斯等数国的数十位明星。本片荣获1978年第31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声等多项大奖与提名。
德国好人 The Good German(2006):杰克(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是一名来自美国的战地记者,充满了鲜血和硝烟的一战结束后,杰克终于能够重新回到前线,报道波茨坦会议的相关新闻。不过,杰克此行还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寻找与他曾经有过一段短暂情缘的德国女子莱娜(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奇迹般地,杰克和莱娜重逢了,之后,杰克得知莱娜那失踪已久的丈夫艾米尔(克里斯蒂安·奥利佛 Christian Oliver 饰)被卷入了复杂的政治斗争之中。
一名美国士兵被枪杀的案件让杰克意识到事情必有蹊跷,他几次想要调查,却遭到了军方的阻挠和警告。与此同时,杰克的好友帕特里克上尉(托比·马奎尔 Tobey Maguire 饰)所表现出的异常举动亦传达出了某些秘密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