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知道二战苏联狙击手电影叫什么名
《兵临城下》。
《兵临城下》是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由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电影,2001年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改编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创作的同名纪实小说。
该片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柴瑟夫与德军顶尖的神枪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场生死之战。
人物简介
瓦西里·扎伊采夫(俄语:ВасилийГригорьевичЗайцев/英语:Vasily Zaytsev,1915年3月23日—1991年12月15日),出生于俄罗斯亚列宁斯科亚,苏联军人、著名狙击手、狙击学校校长。
因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于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间共击毙了225名德意志国防军和其他轴心国的士兵与军官而一战成名。在二战期间共击毙德军400名,由他培训的狙击手共毙敌约一万名。
1944年退伍,战后被提升为陆军少将。瓦西里·扎伊采夫也是美国拍摄的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兵临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
㈡ 《兵临城下》中瓦西里和德国军官用的狙击步枪分别是什么
苏联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用的是莫辛纳甘M91-30狙击步枪 俄国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狙击的运用方面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在苏联建国后,红军似乎对狙击也并不怎麼热衷,主要努力都是在朝机械化方面发展。这个情形一直持续到1939年底的苏芬冬季战后才改变:进攻的红军遇上了芬兰军中担任狙击手的职业猎人,死伤惨重,经过血的教训后才开始重视狙击。 在二次大战期间,他们也仿效芬兰的策略,徵募各地的职业猎人做为狙击手的骨干,使用加上瞄准镜的莫辛纳甘M91-30步枪做为狙击枪之用,并且首倡两人或三人的狙击组,跟德军的狙击手分庭抗礼,毫不逊色。不过这种高段的狙击手,只占少数,大部份苏军中的狙击手跟其他士兵一样只受过很短的训练,充其量不过是射击较佳的步兵罢了。 最初,莫辛纳甘91-30型狙击步枪采纳的是四倍率PT型瞄准具(同DIII型、VP型一样都由A.A Smirsky设计),但鉴於它的种种缺陷,1931年苏联推出了它的改良型VP型瞄准具。但苏方在屈光学技术上的欠缺,新型号仍不是一种理想的瞄准具。由于被六颗螺钉牢牢地固定在机匣盖的后方,装弹十分不便。 1936至1937年,VP型被PE型瞄准具取代。该型瞄准具重0.62公斤,装在可靠的Seso支架的一侧。PE对提高命中率起了很大的作用,使用它可对1,400米距离上的目标进行射击。一旦瞄准具在行动中受损,可依靠瞄准导轨进行射击。 莫辛纳甘M91-30狙击步枪的设计缺陷在於:重量大。瞄准镜的倍数小:只有3.5倍,只适合进行600米内的狙杀。加上因为瞄准具重叠地安装在机匣盖的后方,挡住了弹夹插口,狙击步枪不能装入普通的五发弹夹,只能一次装一发子弹。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战斗效率。 二战末期,苏军进攻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时,日军有不少机枪手和步兵死在苏军狙击手的莫辛纳甘M91-30狙击步枪下。越战时,有不少侵越美军也被手持莫辛纳甘狙击步枪的越军狙击手击毙。 莫辛纳甘M91-30狙击枪一直沿用到60年代,也出现在韩战和越战的战场上。不过由于苏联的战术思想一直把狙击手当成直属于连排的支援火力,并且不是很注重长距离狙击,因此他们在1963年开始改用半自动的SVD(Snayperskaya Vinyovka Dragunov)。 埃尔温·柯尼格少校用的是毛瑟98K狙击枪 简介 Kar 98k毛瑟步枪,由Gew 98毛瑟步枪改进而来,Kar 98k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军队装备的制式步枪。从1935年开始服役,直到二战结束前都是纳粹德军的制式步枪。Kar.98k成为二战期间产量最多的轻武器之一。 历史沿革 1898年,毛瑟7.92毫米口径1898年式步枪成为德国陆军制式步枪,德国陆军命名为Gewehr 98(简称:Gew 98)。从此开始了98系列毛瑟步枪近50年的时间里作为德军的制式装备的历史。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配发给大部分德国步兵,在两次大战中证明了它的高可靠性。枪械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世界各国仿造的更是不计其数,大部分手动步枪几乎都是根据它的闭锁机构设计改进而来。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Gew 98步枪进行了多次改进,包括在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特许生产长度缩短的多种变型枪。 1924年毛瑟公司推出了一种标准型毛瑟步枪,在Gew 98步枪的基础上将枪管缩短为600毫米,全枪长度由Gew 98的1.25米缩短为1.11米,采用新的瞄准具,事实上这种标准型步枪采购数量有限,鲜为人知。中国在30年代采购了一批该型步枪,并进行仿造,称为“中正式步枪”。后来,在Gew 98步枪的改进型Kar 98b(98b虽被称为卡宾枪,但长度与Gew 98步枪相同)的基础上,改进的标准型毛瑟步枪被德国邮政部、海关、铁路局等准军事组织采用。这种改进的标准型毛瑟步枪与后来定型的Kar 98k式步枪基本相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严格限制了德国军用武器的研制和生产,但是德国人在1920年代以后就秘密地发展军用武器,Kar.98k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研制的。20世纪1930年代,纳粹德国重整军备,在Kar 98b的基础上结合标准型毛瑟步枪经过改进的步枪被命名为Karabiner 98k(简称:Kar 98k或者98k),被德国国防军选作为制式步枪,于1935年正式投产。k为“Kurz”的缩写,德文意为“短”,表示它比98b式卡宾枪缩短了(这就是将其称为所谓“短卡宾枪”的原因),相对卡宾枪其长度还是过长了。大量原有的Kar 98b和Gew 98步枪被送到工厂改装成Kar 98k。 结构特点 Kar 98k步枪继承了98系列毛瑟步枪经典的毛瑟式旋转后拉枪机,枪机尾部是保险装置。子弹呈双排交错排列的内置式弹仓,使用5发弹夹装填子弹,子弹通过机匣上方压入弹仓,也可以单发装填。采用了下弯式的拉机柄,便于携行和安装瞄准镜,采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倒“V”形准星,准星带有圆形护罩。Kar 98k步枪成为纳粹德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间使用最广泛的步枪。是一种可靠而精准的步枪。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之一。 装备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所生产的Kar.98k的质量是最好的,随着战争的进程,98k式卡宾枪在加速生产后,生产工艺和质量都下降了。战争期间为了满足军队装备步枪数量的需求,缩减成本,经过了多次简化生产工艺的设计更改,例如简化木制枪托,采用层板代替整块木材,枪托底部在1944年改为罩杯式冲压组件;前护箍由切削件改为冲压件点焊;弹仓底部及护弓也改成冲压钢板。后期制造的一些步枪,连枪管下方的刺刀座都省略了。1944年当年制造了200多万支Kar 98k,年产量达到历史高峰。战争后期纳粹德国面临战败物资匮乏,一些步枪的制作越发简陋,质量也每况愈下。Kar 98k步枪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产量最多的轻武器之一。 Kar 98k步枪射击精度高,经加装4倍、6倍光学瞄准镜后,作为一种优秀的狙击步枪投入使用。共生产了近13万支Kar 98k狙击步枪装备部队,还有相当多的精度较好的Kar 98k步枪被挑选出来改造成狙击步枪。Kar 98k步枪还可以加装榴弹发射装置发射枪榴弹。多功能性是Kar 98k步枪服役如此之广泛的原因之一。 尽管Kar 98k步枪性能优异,但是随着战场上的对手装备半自动步枪(苏军SVT-40步枪、美军M1式加兰德步枪),德国人认识到这种手动步枪已经过时了,相继推出了Gew43步枪、StG44突击步枪,但是它们的出现,无法替代Kar 98k,Kar 98k步枪一直生产到纳粹德国战败投降。 Kar 98k步枪在战后被一些国家翻修和继续使用,Kar 98k作为一种经典的武器,仍然受到枪械爱好者的欢迎,并用于收藏、射击运动或狩猎。 Karabiner 98k步枪规格 类型:手动步枪 手动,单发 生产期间:1935年-1945年 制造数量:1,450万支 口径:7.92毫米 弹药:7.92×57mm毛瑟步枪弹 弹仓容量:5发,内置错列式弹仓 枪机:手动,栓式枪机 全长:1107 毫米 枪管长度:600 毫米 重量:3.9 公斤 射速:约15发/分 初速:755 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准具: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
㈢ 二战时候步枪上的刺刀是怎么安上去的
当然是安装在枪械上的刺刀座了,刺刀一旦安装到位以后是非常稳固和牢靠的,即使白刃战激烈到刺刀都拼弯的程度也不会从枪械上脱落,甚至战斗结束后拆除刺刀时方法不恰当还会造成拆卸失败,因此电视剧中士兵们上刺刀冲锋时刺刀不会掉的情节是客观的。那么刺刀为什么不会掉呢?下面我们就从来了解关于刺刀的知识。
分离式刺刀
所谓的分离式刺刀就是既能安装在枪械上进战斗,又能卸下来当匕首用的刺刀,读者朋友们最熟知的分离式刺刀就是日军“三八大盖”步枪使用的30式剑型刺刀了。该刺刀全长525mm,刀体长 400mm,质量0.69kg,刀身为下单刃式样,截面形状为尖锐的倒三角形;刀身两侧铣有宽血槽,作用是刺入人体后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方便拔刀,同时减轻刀体质量和加强刀身刚度;刀身右侧靠护手处打有生产厂标记;护手为一整体,上端为枪口套环,下端为向前方伸出的护手钩。
刀柄末端为闭锁机构,上部为一T形长槽,用以和枪管下方的刺刀座相连接,槽内右侧有弹簧控制的活动卡笋,上刺刀时与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将刺刀牢靠地固定在步枪上,需要卸下刺刀时,只要压下柄尾左侧的圆形按钮,使卡笋缩回,即可将刺刀向前方取下。只要圆形按钮不被触碰,刺刀即使在白刃战中拼弯、拼断都不会从枪械上脱落,这种设计被广泛运用现代枪械上,比如我军曾经装备的“81式”自动步枪以及在役的“95式”自动步枪。
㈣ 电影《兵临城下》中苏联有哪些厉害的武器
2001年一部非常精彩的狙击手对决电影《兵临城下》,电影里的很多武器都是来自真实的二战东部战线武器。
从电影发布以来就成为了二战题材的经典电影,影片围绕着东部战线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而拍摄,其中两名狙击手的对战更是此片最经典的部分;苏联的瓦西里·扎伊采夫(裘德·洛)和德国军队的埃尔温·科尼格(Ed Harris)进行远距离决斗,当看到这一部分无数军迷们都热血喷张。
电影精彩的不止是剧情,片中的武器才是枪谜们最想看到的,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一部号称“苏德武器盛宴”的电影中究竟有哪些苏联武器?
莫辛纳甘1891/30栓动步枪
毫无疑问,莫辛纳甘1891/30是苏联有史以来最“出名”的步枪之一,根据记载,莫辛纳甘M91-30自推出以来生产数量超过了370万支,成为了全世界生产量最大的步枪之一。
这支步枪是“谢尔盖·伊万诺维奇·莫辛”和比利时设计师“李昂·纳甘”两种步枪的集合体,该枪使用的是7.62×54mmR的子弹,有一个5发的弹仓容量,通常情况下使用弹夹或者手动填装子弹。
莫辛纳甘1891/30步枪在使用了长达39年后已经不能满足苏联军队的要求,后来经过一系列改进,比如:延长的瞄具的底座,并将瞄具中的arshins改为米,原来的枪管也被缩短了3英寸。
由裘德洛饰演的瓦西里·扎伊采夫和由罗恩·帕尔曼扮演的库利沃夫是电影中两位主要的狙击手,他们使用的正是莫辛纳甘1891/30步枪,配备了PU瞄准镜,而 历史 中这个瞄具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一年之后才使用的,在电影出现有点不合时宜,如果想要还原的更真实,那么莫辛纳甘1891/30步枪应该装配的是PEM瞄准镜才最合适。
莫辛纳甘M38 栓动卡宾枪
莫辛纳甘M38和莫辛纳甘1891使用相同的口径弹药,《兵临城下》电影中雷切尔威斯饰演的Tania Chernova携带的正是莫辛纳甘M38卡宾枪。该枪其实就是一支短管的1891/30步枪,它的枪管缩短到了8.5英寸,主要目的是为了士兵能在前线战斗中方便携带。
托卡列夫TT-33半自动手枪
托卡列夫TT-33半自动手枪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取代M1895左轮手枪,虽然,TT-33半自动手枪未能完全取代M1895手枪,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支非常优秀武器,而且它还是中国54式手枪的前身。
托卡列夫TT-33半自动手枪使用的是7.62x25mm子弹,不仅尺寸非常紧凑,而且根据子弹的重量,它的初速也可以达到1200和1600 fps之间。
托卡列夫TT-33手枪的第一个版本是基于勃朗宁FN M1903和M1911手枪而设计的,经过改进后第二个版本的TT-33手枪也就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一支,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最广泛的手枪之一。
后翘锯齿(在下愚钝,不知道具体名字)是辨别TT-33手枪是在1947年之前还是之后最直观的方式;1947年之前的TT-33手枪锯齿高低参差不齐,而那些大小均匀高低一样的锯齿都是在1947年之后制造的,在电影《兵临城下》中两个版本的TT-33手枪都有出现过。
纳甘 M1895左轮手枪
纳甘M1895是一款非常独特的左轮手枪,该枪的弹巢可以容纳7发7.62×38mmR子弹,纳甘M1895采用气体密封式设计,在射击完后自动封闭枪管和弹仓之间的间隙,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手枪的威力也提高了子弹的初速。
PPSh-41(波波沙)冲锋枪
苏联的PPSh-41冲锋枪是1941年推出,目的是取代PPD冲锋枪。PPD冲锋枪由机加工零件制成,这些零件非常耗时而且生产成本很高。苏联当时急需制造成本低、速度快的武器,所以就有了Georgy Shpagin制造的PPSh-41冲锋枪。
该枪仍然使用相同的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药,由于该枪已经使用冲压金属部件制成,所有苏联在战时可以更快的制造很多轻武器,且只需要使用相同口径的弹药,这样能更快的为前线部队提供武器支援。
捷格加廖夫DP-27或DPM轻机枪
俄罗斯工程师捷格加廖夫在20世纪20年代发明了DP-27机枪,该枪使用和莫辛纳甘步枪相同的7.62x54mmR弹,弹匣在扳机的上方,由于像一个“大盘子”所有被很多吃鸡玩家戏称为“大盘鸡”。
后来进行改进的版本为DPM机枪,它修复了DP-27的一些缺点,比如:容易受损的两支脚架,并且增强了枪内的反冲弹簧,以防止机枪过热导致哑火。
即使进行了诸多改进,该枪的效率仍然没有提高,因为它使用了一个“盘式弹匣”要比德国的MG34和MG42慢很多。DPM的射速为每分钟550发,而德国MG的射速为每分钟800-1200发。
如上述所说,反冲弹簧改进后需要在枪身添加一个握把,但是在电影《兵临城下》中并没有看到任何握把的存在,所以电影中出现的应该是DP-27机枪而非DPM。
马克沁M1910 / 30重机枪
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发明了“马克沁重机枪”于1910年被苏联军方所采用,它发射7.62x54mmR的苏联标准弹药。1930年苏联对该枪进行了一系列升级,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枪管重增加了水冷挡板。
马克沁重机枪安装在轮式支架上,便于移动,有些地方甚至使用升降式支架,除了方便射击以外还拥有更坚固的底部支撑。
1941年马克沁重机枪再次被改进,它使用了来自拖拉机的散热片,所以被人们称为“拖拉机盖”。
重型火炮
电影中我们看到很多大型的种武器,但是它们大多数都是固定的,而且在影片中也几乎是一闪而过,没有太多的镜头让我们体验到它们的威力。
DShK重机枪发射了一个12.7×108毫米的弹药,于1938年进入苏联服役,正是由上文所提到的Vasily Degtyarev和Georgy Shpagin共同设计,在电影中可以看到DShK重机枪安装在苏联的火车上。
M1940式25毫米防空炮安装在一个4轮的支架上,从1941年12月开始该炮被安装在装甲列车上当作防御武器使用,电影中M1940 25毫米防空炮也是以相同的方式使用。
M1942型76毫米加农炮于1940年开始生产,该炮使用57毫米的反坦克炮支架和76毫米的加农炮炮管,每分钟可以发射25发,有效射程超过8英里。
M1939式85毫米防空炮,M1939式一般用于射击中空高度目标或者特殊情况下当作是反坦克武器使用。
那么《兵临城下》电影中的苏联武器基本上就这些,如果还有遗漏的欢迎大家补充,想看《兵临城下:德国武器》的敬请等待,我们明日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