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哪位知道大概10多年前一部描写德国纳粹党一群水下作战的片子!!!名字急求!!!
《从海底出击》 (德语《潜艇》)
大导演沃夫冈·彼得森一举成名之作,影史上少见广受好评的战争片,在出品本片的德国创下极高卖座纪录。 完整版片长293分钟。 剧情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发明了一艘出没无踪的深海潜水艇,在海战中无往不利,后来跟英国海军发生了遭遇战,双方都有重大牺牲。影片制作认真,戏剧张力逼人。导演在潜艇内狭窄的空间内运用行云流水般的镜头将船上的军队生活作出生动逼真的呈现,海战镜头的气氛亦掌握得相当不错。
电影相当忠实地纪录了一艘德国U型潜艇在二战中的一段航程,从奉命出航搜索并击沉大洋上的英国商船
《从海底出击》电影剧照(21张)队,历经惊涛骇浪出生入死,直到最后返回基地(电影的结局实在太有意味,从海底出击
为顾及未看过此片的读者,这里还是不煞风景不说为妙)。摄影机仿佛观众的眼睛,身临其中,但又自始至终旁观着一幕幕险景的发生。从娱乐的角度来看,电影的戏剧性与紧张度无时无刻不在(虽然它的放映时间是那么漫长,一如全体船员的航程)。看完该片没几天,我碰巧看到一部讲二战片的电视片,其中就有该片导演及主要演员的专访。据导演说,他拍此片时为照顾狭窄的内景空间,特意改制了一部小型摄影机,以追求写实与纪录的风格。而且,整部电影打破了拍摄常规(众所周知,一部电影并非按照放映的物理时间先后来拍摄),尽量依照故事的顺序来拍,所以观众甚至可以留意到演员的胡须生长程度。 为了拍摄的真实,演员们有差不多1年的时间没晒太阳,个个脸色苍白。 曾有评论说,与沃夫冈的《从海底出击》相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简直是在讲童话故事。
二次大战期间,德军一艘U型潜艇奉命出击,完成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从海底出击》片长超过三个小时,而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分钟里,时间几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国潜艇的封闭空间里面,满脸油污、胡子拉茬的德国海军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长篇幅之中并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节起伏,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以德国人的观点去审视、反思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并不多见,但几乎一出现都成为了精品,从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的《铁皮鼓》(The Tin Drum,1979)到萨博(Szabo)的《摩菲斯特》(Mephisto,1981),虽然取材和角度各不相同,但对战争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同样深刻。《从海底出击》并没有以上两部电影那样尖锐而明显的批判性,也没有在影片中为敌对双方作出道义上的判断,它仅仅以二战中一群普通的德国士兵的角度出发,写实、客观地描写这群非常时期的军人。他们无条件地执行上级的命令,兢兢业业地坚守自己的岗位,甚至灾难来临也毫不退缩,深入研究对“敌人”的作战方案,拯救即将崩溃的舰艇和日渐失去的胜利果实。然而面对无休止的战争,他们渐渐麻木了,朋友或敌人的界限越发模糊,被他们重创后掉下水中生灵的绝望求救都不能触动他们的神经。而长时间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折磨和压迫,面对敌人、面对同袍、面对无助的困境,他们逐渐丧失了理性的判断力,他们苦闷、忧郁难以自拔,行为日渐失控并趋向疯狂和歇斯底里。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更象是一堆行尸走肉,原来性格鲜明、思想单纯的年轻人已经彻底死去,取而代之的一部一部的冷血战争机器。他们失去了热情、失去了思想,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在一个冷漠而朝不保夕的环境中惶恐度日,何时会死去,何时才能结束,没有人可以给他们答案。时间已经无人关心,空间已经不再重要,一切将会如何了断…… 沃尔夫冈·彼得森通过《从海底出击》,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为全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它通过详实的资料充分地说明,战争不单只为被侵略的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作为德国、这个战争的发动者,它的人民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是广大受苦受难民众中的一员,而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更成为疯狂野心的陪葬品,他们牺牲的不只是宝贵的生命,还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在天之灵将永不瞑目!
幕后信息
德国人沃尔夫冈·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被人们褒扬并不是因为从海底出击
他被好莱坞同化之后的商业作品《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1997)和《完美风暴》(The Perfect Storm,2000),而是一部令他完全有资格受到广泛尊敬的德国电影《从海底出击》(Das Boot,1981),这部反映二战时期潜艇战的惊险片获得了82年奥斯卡金奖六项提名,沃尔夫冈·彼得森更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凭着德语电影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人。该片彻底征服了全球观众,也为战争类型电影建立了一次几乎不可逾越的典范。 沃尔夫冈·彼得森通过《从海底出击》,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为全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它通过详实的资料充分地说明,战争不单只为被侵略的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作为德国、这个战争的发动者,它的人民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是广大受苦受难民众中的一员,而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更成为疯狂野心的陪葬品,他们牺牲的不只是宝贵的生命,还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在天之灵将永不瞑目!
影片分析
一向对表现热兵器战争的影片都不是十分的热衷,人脆弱的身体在这些现代武从海底出击
器的攻击下总会令我产生厌恶的感觉。几乎每一部令人称道的战争电影,其编导都会去专心的标明每一个参与战争的是人类,而非冰冷的机器。除了本能的排斥外,战争对现在的我们而言,确实有着疏离感。看着自己的同类在眼前血肉横飞,看着构建的一切在影像里灰飞烟灭,而来寻得感官上的快感,战争这种残酷人性最佳表现的方式,一再重复的在电影里出现时,需要观众在这影像里去怜悯谁人? 《从海底出击》已把战争脱离了本质上的意义,更是人类本身的一个历程。在U潜艇的内部空间里活动着的舰员,宛如人身的神经那般,各司其位,每每在绝境处做出相应的反应,一路保护着潜艇这个‘身体’冲破道道屏障。若把这部电影称为‘全金属外壳’更为合适,穿行在海底自保多于攻击的过程中,金属外壳和现实里人身体的无异,一次次在深水炸弹的攻击下,在舱里所有人凝成一线的恐惧心理,每一次突破底线的下潜深度,潜艇里的所有军士都是在一样的情绪下操作着各自的工作,把军人与这艘潜艇看作一个完全不可以分割的整体,绷紧着神经不敢出任何错误的处理每一个突发难关,在海底里无奈的潜行者,在炮火中,远方则是故乡,停泊的港口。 这艘名为U96的潜艇在下水时已是二战末期,出航的任务则是封锁航道上的英国货船。电影以这帮潜艇舰员在俱乐部里的狂欢开场,导演对室内戏的调度是当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高手,先不说在潜艇里制造的巅峰效果,仅是在俱乐部里群军士的欢狂场景,在视听上所造成的效果已是现在顶尖大片的效果。在上潜艇执行任务的前一夜,所有的舰员都忘我的投入了狂欢之中,这是战争给予他们的权利,但没人知晓下一秒是否还有生存可能。 在俱乐部这一幕经典:疯狂饮酒调戏舞女满屋乱窜的猪猡兵哥哥与一脸淡然坐在吧台前的舰长。狂乱中拉开航程的序幕。上潜艇前舰长向将士介绍着前来随军报道的记者,于记者前面挤眉弄眼的娃娃兵们仍把心情留给了俱乐部舞女的身上。如果再下一城,或者他们也会像宛如《现代启示录》马龙·白兰度喃喃说着的‘恐怖’,再也找不到任何形容以表达自我。 潜艇对外敌方信息的接受方式只能靠肉眼、潜望镜及听螺旋桨这几个简单途径来获取。无尽黑暗的舱里听着驱逐舰在水里传来的螺旋桨打水声时,将恐惧无限放大。当驱逐舰停在头顶上时,声声钻心入肺的隆隆声宛如恶鬼催命那般。绝境。在水底除了这一层‘金属外壳’的保护之外,几乎是无处可逃。每次因躲避深水炸弹而再三地潜过各个舰员可承受的心理底线之外的潜艇。外壳因水压而发出的吱吱声,像利刀那般击在各个将士随时崩溃的神经线。潜艇竭斯底里的大吼或喃喃说着上帝救我,在黑暗里等待着每一次死亡的来临。但他们知道,上帝是绝不会在这艘潜艇里的,每次躲过死亡的泪水与欢呼,在呼喊着下一个死亡危机的到来。在水底,除了这个金属外壳,他们便一无所有了。而这个外壳,则是所有人的生命。生则同生,亡则同亡。而唯一能接受外面信息的感觉只能是那对牵连全身神经的耳朵。头顶穿梭着敌军的驱逐舰时,只能是双手握于胸前,紧闭双眼,在黑暗里听着潜艇外那由远至近的螺旋桨打水声与深水炸弹爆炸声。 父母生我一对耳朵,于此时,我用它来感受死神的面貌。 航行初,第一次潜水演习设定了潜艇成员的第一个心理底线。舰长把潜艇潜到水下170公尺时,流着冷汗都欲出声制止舰长这个令人心生恐惧的演习。这个深度是舰长所能接受的心理底线,看着在低头祷告着的手下将士,微笑着把潜艇升回水面。但是他也没料到在之后居然要一次次的突破对潜艇可以潜深度的底线,以至在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完全突破底线。电影不只是用一次次心理底线的突破来释放及加深舰员及观众的恐惧、来描述这一过程。在航行了差不多一个月之后,除了躲避驱逐舰的追击之外,几乎毫无建树的U96潜艇全体成员的士气在慢慢的低落,在大海里毫无目的漂流。在某一天在前方居然看到了已方近在眼前的潜艇,站在瞭望台上的对方舰长正是出航前一天一起在俱乐部狂欢的老汤姆森,这名须发皆白本来是处于退休状态的老舰长正站在暴风雨对面的潜艇上向这边狂挥着手。‘嘿,汤姆森,汤姆森!’茫茫大海居然相遇,互挥手擦边而过。那刻百感交集,宛如在一个偏远的地方,看到自己亲近的人,与他互望而过。 此片如此完美,可以说是导演对‘室内戏’超乎常人的理解。特别在潜艇‘可视’的狭小空间里用‘听’来表现无限的空间。在狭小空间里所做到的不凡效果,把‘视听’范围做到了极致。导演在访谈中谈及,不过是把摄影机改小一些来适合这个拍摄空间罢了。而把电影表现得妙到颠峰的不是影像里可视的空间,而是听到的关于潜艇外传来的各种声音。驱逐舰探测潜艇方位的声纳,驱逐舰的螺旋桨打水声,在头顶上爆炸的深水炸弹,艇壳受到水压而发出的声音。每一样声音都让人真切的宛如置身于这个黑暗潮湿的潜艇之内,而外面则是无限空旷的大海底。于狭小空间表现另一空间无限性且让人身临其境的处理手法,确实是在视听表现上的一个里程碑。导演在进军好莱坞之后的《空军一号》如法炮制,却未达到如此真实引人入境的感觉。《从海底出击》足已让导演不朽。 当U96驶入码头全体将士接受着凯旋归来的礼仪时,被盟军的飞机击沉时,这样的归宿对于U96而言不是最好的结局么?我更愿意把这艘潜艇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物体,一个包着金属外壳的智慧体。影片则是表现它从生到死的过程。
影片信息
这部影片有三个版本,136分钟的剧场版,216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及293分钟的未剪辑版。泰盛文化最新发行216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对这部影片有着由衷的喜爱,不但是导演技惊四座的表现手法,还因U96潜艇一次次的劫后余生,将心理底线拉到退无可退的崩溃点。生活并不是像影片里所表现的潜艇航行过程那般惊险,而所谓的窘境也不是潜艇次次所面对的生死一线那样决绝。对生活现状有所不满并叽叽歪歪的一般都是我般吃饱撑的家伙才说的事,真正有资格出来吼几声的,大多给累得说不出话了。而这部电影在绝望的氛围里一直都透着一线生机,一个多月的航程,上艇时一脸稚气的娃娃兵在下潜艇时已一脸沧桑,磨难是最好的成长方式。而那副在海底里所有人赖以生存的金属躯壳,不正是现在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么?当看到它在回到港口既被击沉时,若不觉得悲伤,那就不妨欢呼吧。
幕后花絮
德国导演彼德森扬威国际影坛的作品,改编自战地记者布克海姆的畅销自传。影片用狭窄场景,取得了宏大场面所特有的巨片气氛,被誉为潜艇片的经典。原为六小时的电视片,现在以不同长度的版本流传。
Ⅱ 以前看过一部关于二战时,飞机打飞艇的电影!!飞艇是德国人开的!!
应该是空战英豪吧,让雷诺参演的
http://www.mtime.com/movie/44860/
不过讲的是一战的事,的确有飞机打德国飞艇~~~~
Ⅲ 求一部二战飞艇的电影
很久以前看过,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叫:王牌飞行员
你要是找到下载的话,顺便把链接也给我一份好了
Ⅳ 最近欧美有部电影,是两个飞艇在空中战斗反映的是18世纪的,,这是什么片子啊谢谢!
《三个火枪手》
导演 保罗·安德森
编剧 安德鲁·戴维斯 / 保罗·安德森
主演 马修·麦克费登 / 米拉·乔沃维奇 / 卢克·伊万斯 / 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 麦斯·米科尔森 / 雷·史蒂文森 / 罗根·勒曼 / 朱诺·坦普尔 / 奥兰多·布鲁姆 / 詹姆斯·柯登 / 加布瑞拉·王尔德 / 弗莱迪·福克斯
又名 三剑侠3D 双城暗战(港) / 3D剑客联盟:云端之战(台)
上映 2012-05-15(中国大陆) / 2011-10-14(美国)
类型 动作 / 爱情 / 冒险
片长 110分钟
地区 法国 / 美国 / 英国 / 德国
语言 英语
Ⅳ 有一部关于二战期间德国潜艇的电影叫什么
《猎杀U-571》是由乔纳森·莫斯托执导,由马修·麦康纳,比尔·派克斯顿,哈威·凯尔等主演的动作剧情战争片。本片根据史料改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从海底出击 那个片像是记录片!
拍的吧 有点记录片的意思 没什么情节
U-571
我学德语的 我们视听课上看过一个德语电影是关于潜艇的 叫《从海底出发》 很长 没看完 没看到你说的内容 不过你可以找来看看是不是
一,投入量产的远洋大型潜艇里最好的是UXXI,世界上第一种设计出来完全用于水下作战的潜艇,是现代攻击型潜艇的鼻祖。
它是拥有自动装填装置,20分钟里能扔出去18条鱼雷的怪物。先进的声纳系统使得它发射鱼雷时不需要升起潜望镜瞄准。流线型外形设计,不搭载大口径舰炮,流线型对空防御机关炮塔,保证了其水下航速最高可达到17.2节,几乎两倍于当时其他潜艇的水下极限航速。只要用5小时的通气管潜航状态给电池充电,就能以6节航速在水下持续作战约48小时。
而且UXXI是世界上第一种动用模块化量产制造技术的潜艇。只可惜由于技术不成熟,加上战争后期盟军一再空袭对潜艇制造厂商生产计划的影响,使得实际上为了调整各模块之间的联结运作,反而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此型号潜艇直到战争结束也只有4艘进入服役状态。
二,关于二战德军潜艇部队的伙食待遇,网上能找到的资料几乎没有。不过至少陆军部队的待遇还是有据可查的。基本上士兵每日的面包、肉食(包括鲜肉、咸肉、香肠、罐头等)、蔬菜(新鲜的或是干制的)、土豆、饮料(咖啡,茶等)、甚至烟草和酒类等等都有固定配给量(能不能在实战时达到是另一回事……)。潜艇部队补给不易,所以种类上可能会有些差别,不过标准应该比陆军高。此外军官的待遇总是高过士兵的。
在《Das Boot》这部电影里,刚出航时潜艇上军官晚餐还能吃到小牛排。等漂了几周后就只能喝番茄汤就面包了。
看过这部片子,但潜艇的样子记不清了,当时潜艇在水下有两种推进方式,一是通气管状态下使用柴油机,二是深潜状态下使用电动机,电动机的电来源于电池组,电池组的电来源于柴油机为其充电。当时他们是利用了一些装置生产了初级柴油。至于鱼雷的发射,不论水上还是水下,都是由压缩空气打出去的,哪怕是鱼雷管露在水上也可以由压缩空气将鱼类射出,你不妨看看一些军事演习的资料,水面舰艇发射鱼雷也是同样的。
main_theme的回答并不正确,LZ所说的,并不是《U—571》,而是《从海底出击》
这部影片有三个版本,长度分别为:
第1版(删节版)-两个半小时
第2版(公映版)-三个关小时
第3版(加长版)-五个小时
第三个版本是最难找的,是最经典的一个版本
关于这部影片的资料,可查阅网络
:ke../view/334902.htm
关于下载地址,
这个地址里肯定是5小时版的,不过文件体积庞大
:verycd./ics/150602/
第二个我不太敢确定,据说是5小时的
:verycd./ics/25334/
暴风女神(2005)
影片以1945为时代背景,所谓“暴风女神”就是日本潜水艇伊507号上配置的尖端探测系统,当时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日本方面为了阻止美国投下第三颗原子弹轰炸东京,而制定下了反击计划,意图摧毁美军的原子弹发射基地启航的B-29轰炸机。海军上校浅仓奉命执行,而他手中的王牌就是由德国制造,具有最先进攻击力的战斗潜水艇“伊507”浅仓将与年青部下绢见少校一起,为扭转战争局势而做着最后的殊死努力……
同意蓝色傻乎乎的话,《U-571》绝对是大话片的“集大成者”,基本上就是看着娱乐,许多情节经不起推敲,一艘潜艇并非光靠几个人就能轻易操作的。本片无论是从历史的真实性、还是对人性的刻画,都远远不如同一题材的《从海底出击》。更要命的是,影片上映后被批篡改历史,最先破获德军密码的不是美军而是英军
相比之下,《从海底出击》非常的严肃,而且是真人真事,当中不少内容经过严格的考证
《从海底出击》(德国),又名《潜艇风暴》。改编自真人真事;这部影片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公映版(2个半小时)、加长版(3个半小时)、完整版(5个小时),建议首次观看的朋友先看删节版的
(影片的完整版长达293分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狭隘的潜艇内渡过的,枯燥、乏味、沉闷、压抑、无聊、平淡……这些电影往往唯恐避之不及的“不良”元素,到了本片却成了经典中的经典。这部影片对人性的刻画,达到了其他影片难以超越的高度,什么叫“叶公好龙”、“听天由命”?“存在”与“活着”的差别在哪里?本片会叫你领教这些。有网友说自己看了这部作品后,就差点对战争片失去了兴趣,因为大多数战争片都意识形态很浓,有美化和鼓动战争的成分,而本片却告诉观众们,战争是残酷的,并不像书本上那般美丽,在大自然的生存法则面前,人都不过是一群可怜虫而已,任何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统统变得毫无意义。本片的剧情基本上是按照故事顺序来拍摄——观众们可以留意一下演员的胡须生长程度,许多影片先出现的镜头未必是先拍的。本片上映后,就连犹太人也为之鼓掌……)
是这一部:I Deal in Danger (1966)
Ⅵ 求一部电影的名字,关于二战的一次海战
这部电影是美国1957年上映的,名叫《海底喋血战》。
导演:Dick Powll
主演:尤尔根斯. 库尔特 / 罗伯特. 米彻姆 / David Hedison
剧情: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南大西洋,美国驱逐舰“海恩斯”号追踪德国潜艇。美国驱逐舰舰长穆勒(罗伯特. 米彻姆饰)原是货轮船长,因货船被德国鱼雷击沉,而转任驱逐舰“海恩斯”舰长,船上大多数都是新兵。德国潜艇舰长史登堡(克德 .朱尔吉斯饰)也是一名舰船作战的好手,他奉命奇袭盟军舰船,并夺取英国密码,因此一唯竖告直坚守航线,却被穆勒舰长识破,紧追不放。穆勒舰长担心没有及时消灭德国潜艇,反遭德国舰队围击纤悄,便定时投放深水炸弹攻击德国潜艇。德国人被美国人逼得走投无路,不少船员几乎精神崩溃。史登堡舰长为鼓舞士气、迷惑美国人,在海底深处,故意让士兵高唱歌曲。两位舰长斗智斗勇,德国潜艇先指明是被深水炸弹击伤,后来抓住机会反而重创美国驱逐舰。穆勒舰长假装弃船,引诱德国潜艇浮出水面,突然命令驱逐舰撞向德国潜艇。在两舰将即撞击时,穆勒舰长救出了史登堡和受伤的德国人,一起搭上了赶来营救的另一艘美国驱逐舰。
Ⅶ 有一部电影二战的最后驱逐舰撞沉德国潜艇。叫什么名字
中文名:《海底喋血战》
英文名:The Enemy Below
出品国:美国
导演:迪克·鲍威尔
主演:罗伯特·米彻姆、克德·朱尔吉斯
上映年份:1957年
本片真实地再现了二战海争的情景,以及战争的残酷与机智的搏斗。在二次大战期间的南大西洋,美国驱逐舰海恩斯号用雷达追踪到德国潜艇信号,于是穆勒舰长便展开追击。穆勒原担任货轮船长,因被鱼雷击沉而转任海恩斯号的舰长,船上多是新兵。德国史登堡舰长亦是船舰作战好手,奉命与奇袭舰会合并取回英国密码,故一直坚守航线,却遭穆勒识破尾随而来。穆勒深怕弹援不中而反遭德国舰队围击,便每小时以深水炸弹轰击以待援兵赶来。德国潜艇被逼到深海海床以便甩脱追击,由于美舰不断轰击使德军船员受不了,史舰长以进行曲鼓舞士气,这样一来更被美军声纳探知予以轰击。海恩斯号也受重创,穆勒假装弃船引诱德潜艇浮出海面,以便轰击潜艇使两舰相撞。
Ⅷ 求一部电影,应该是美国电影,二战时期,两个年轻人因为看到德国飞艇而得到重用,最后还把飞艇给炸了。
二战《虎口拔牙/龙虎奇兵》
Ⅸ 我看过一个电影,讲的是二战时,一个英国人帮助法国参加空战,并且不顾个人危险返回占领区救了一个女子...
一战电影《空战英豪》
1914年,一战在欧洲打响。到了1917年,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许多国家都站在了
《空战英豪》剧照
统一战线联合对抗德国,尽管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海外死去,但处于别人的自由与己无关的歪理,美国首先还是选择了隔山观虎斗。
然而,不少热血沸腾的美国年轻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被逼放弃家族牧场的布雷恩(詹姆斯·弗兰科)看见了新闻里播放的飞行员,威廉为了家族荣耀发誓让父亲骄傲,富家子弟布里格斯决定开始自己的穿越大西洋旅行,因为种族问题被逐出美国的黑人拳击手尤金发誓报效收留他的法国...。虽然动机各不相同,但这38位年轻人却为了共同的飞行梦想加入了海外作战空军部队。
可战争远远超出这些单纯青年的想象,死亡无处不在,危险不可预料,面对战地空军平均只有三到六星期的寿命,他们无所适从。然而,在法国将军赛诺特(让·雷诺)和美国老兵瑞德·卡西迪(马丁·亨德森)的领导下,这些年轻人真正学会了为荣誉和和平而战。面对强大得令人生畏的德国侵略者,亲身试验机械技术尚不完整的新飞机,他们最终成为青史留名的“拉斐特飞行小队”!
看点:四十年来首上银幕的一战空斗 但枪弹横飞、原子弹出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了大多数战争片聚焦的宝贝,曾经让整个世界第一次簌簌发抖的那场大战早已悄悄被遗忘。也许是因为昔时的装备不够眩目,也许是因为它早已遥远,可第一总是应该有些特别的意义,特别是才刚发明不是太长时间的首批战斗机空战。
看中了40年无相应影片的真空段,《爱国者》、《独立日》的制片人迪恩·德弗林说动世界第九大富翁投资6000余万美元,邀来凭《骗中骗》获得奥斯卡的编剧,联合了从14岁起就是飞行员的导演托尼 ·比尔(据说也是二战物品最大的收藏家之一),且有《蜘蛛侠》系列里的二代绿魔詹姆斯·弗兰科加法国硬汉让·雷诺坐镇,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壮烈激昂的冒险故事本就是好莱坞挚爱,而从未涉足过的一战空战,则全靠飞行员的技术近身缠斗,所谓炮弹齐飞鲜血四绽,英雄气概比现今强了不止一倍。虽然为了尊重史实必须用老式双翼战斗机缠斗,但丝毫不露痕迹的特技却让视觉效果格外不俗。
古典帅哥突破之作?
尤记得80年代,尚是青涩小子的靓汤徒有英俊脸孔,却无发挥之地,一次飞入高空的《凌云壮志》成为了开启他尔后成为好莱坞权势一族的金钥匙。如今,相似的年纪,相似的职业位置,相似的关于飞行的题材,更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支持,长得和英年早逝的才子詹姆斯·迪恩异常相似的帅哥詹姆斯·弗兰科此次会不会也得到自己的突破角色?相貌古典深邃的弗兰科不缺实力,也不缺人气,捅破接近巨星的窗户纸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
飞行、空战、爱情、战友、英雄主义、勇气和忍耐,踏入异域气息浓烈的法国,虽然不可避免增添点白鸽飞翔绿树青葱的场景,却不至于像若干年前野心爆棚却误成战争恋爱三角的《珍珠港》一样俗套。可以说,之前从没有一部电影如此真实而准确的描述空战惊险,得到不少飞行员首肯的本片,成功的关键在于它到底是典型的动作为主、煽情为辅的商业战争大片,还是迈入了更有潜力成为经典的栩栩如生的刻画。
影片亮点影片之所以能从头至尾紧紧抓住观众,主要在于有以下三个亮点:
第一,没有神化拉法叶飞行中队成员,而是既写出了他们在战斗里成长的个性化历程,又揭示了他们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事实上,闻名世界的拉法叶飞行中队,起初有38人,最后扩展为265人。这表明一战时期的美国青年,不乏人道主义和救人危难的豪情义胆。“飞行中队”发展成了“空军部队”。
先说银行家、大富翁的儿子布里吉斯劳瑞,他毕业于哈佛大学,是奉公命参战。一开始乔治泰诺分配他与黑人拳手尤金基斯约同住一屋,他对上尉说不行,在家乡,这等于是主仆住一起。种族歧视和富家傲慢是如此显著。后来在空战中,尤金救了他的命,他才真心悔过,把带来的珍藏百年以上的名酒与尤金起喝,并当面认错。尤金是个十分直爽、勇敢的人。他之所以在巴黎拳击比赛已进八前4名后,突然来到拉法叶中队,他道出了其中原委:“这个国家比我祖国对我还好,我不能不为保卫它而战。”在对德空战中,他沉着、机敏,越战越勇。再说主人公布朗尼罗林斯,他比其余五个人到的晚,买了飞行服还不会穿。但因为他是牛仔,在空战过程中提高很快,最后成了顶尖高手。傲慢的飞机上画有鹰头的德军王牌驾驶员在空战中第次没有击落罗林斯,放了他一马。飞行小队长,也就是把豪华城堡让给美国飞行员们住的里德卡萨迪,养了一头狮子作为吉祥物。当罗林斯和伙伴们八住城堡之初,狮子还把他扑倒在地,让他吃了一惊。小队长的战友全都牺牲了,他心要为战友们报仇。他对罗林斯讲了德国王牌飞行员的情况,在影片快结束时,已经打下七架德机的罗林斯,终于击落了德军王牌贺驶员的三翼战机。
初次空战,拉法叶飞行队就牺牲了两个成员。这足以说明空战的残酷性。但是,从这天起,他们也成了空中杀手,被酒吧的英法飞行员们接受。他们饮酒、唱歌,尽管每次空战都有人牺牲,他们用这豪迈方式悼念战友,增强斗志。
《空战英豪》剧照片中还有个戴眼镜的笃信宗教的飞行员,初战前夕,读《圣经》,十分镇静。空战中,高声唱歌,十分勇敢。还有一个在美国用玩具枪抢银行又被疑为间谍的飞行员,他久久未击落敌机。一次空战中,他的飞机中弹了,迫降在德法陆军大战的战场,飞机压住了他的胳膊……是罗林斯冒着生命危险,砍断了他那拔不出的胳膊,使其保全了性命。后来,他用假肢继续驾机战斗,终于击落了德机。
第二,写出了空战的“瞬息万变”、激烈撼人。当年,飞机诞生不久,机速慢,要近战,敌我飞机你追我躲、我升你降,双方飞行员都能清楚地看见对方的面容。即使中了弹,飞机尾巴冒烟了,机翼损伤了,还能飞行一阵。《空战英豪》充分展示了一战时双翼或三翼飞机之间近战场面,使得观众如临其境,动魄惊心。再加上本片又运用了几可乱真的动画效果,更使得观众大呼过瘾。片中也有不少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像翻滚、翻转飞行等等,这无疑更强化了这部早期空战影片的观赏性。本片导演托尼·比尔也是飞行员出身,14岁时就取得了飞行执照,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特技飞行员。正因为影片是由有飞行经验的导演来拍摄,所以才拍得精彩动人、引人八胜。
笫三,空战是主线,爱情是副线,双线交织,相得益彰。美国几年前拍的《珍珠港》,爱情偏多,跌入了爱情片的困境。而《空战英豪》则是以空战为主,爱情为辅,主次分明。男主人公罗林斯与法国姑娘吕西卡的爱情,写得清纯、真挚,虽不乏浪漫主义色彩,但始终不落俗套,也没有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战争结束了,
电影剧照(21张)
罗林斯应约去了巴黎,但没有见到吕西卡。最后罗还是回到美国,办农场。罗与吕的相识,是在一次飞行训练中,忘了加足油,迫降时腿受了伤,而吕帮他包扎伤口。罗曾误认为她是妓女,当他弄清楚吕不是妓女之后,打听了她家地址,骑着黑马去找吕。罗通过交谈,了解了吕的哥哥嫂嫂被德军炸死了,留下三个孩子,由吕照顾。罗施展了牛仔的本领,为她们四人表演骑术,赢得了她们好感。后来,罗曾驾机去看他们,还带吕坐飞机上了天。当德军正进八吕的家乡时,罗未经长官批准,两次驾机去吕的家乡,第一次救回了三个孩子,第二次救回了吕,吕还受了伤,而罗又彻夜守候。影片至此,有个充满人情味的喜剧场景:当上尉按军法,要对罗林斯进行处置时,他宣读了上校的处理意见,充分理解了罗勇敢救助吕西卡家的义行,非但没惩罚,还奖给罗一枚奖章。上尉又提醒罗,此等违纪行为,不能再犯。当德国飞艇“齐柏林”号被罗林斯他们击毁后,罗林斯向上尉请了假,骑了摩托去兰斯医院找吕。几经周折,罗看到了吕和孩子们,他们正被吕的叔叔转移到伦敦去。
影片把空战和爱情穿插起来描写,突出了美法空战英雄的豪情与柔情(还包括友情、亲情)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队长里德·卡萨迪,每次空战中部尽全力保护这些美国飞行员,又能及时帮助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当他的飞机着火后,他驾机;中向了德国飞艇。他的壮烈献身,给了罗林斯、尤金等尚存的四名美国飞行员以极大激励。罗接替了队长职务,在最后轰炸德军仓库的空战中,罗像里德样,降落之后,又驾机去攻击德军机场,最后击毁了德军的三届王牌驾驶员,为战友们复了仇。
好久没有看到像《空战英豪》这样格调高昂、人物鲜活、场面精彩、故事动人的外国战争片了。赞赏之余,我们似乎还可潜心思索,寻找一些有益于我们战争片创新的东西。我少年时代就景仰的志愿军空军英雄张积慧,我大学时代就闻名全国的空军英雄王海,他们和我军空军英豪们的大量战绩,不正是我们今后摄制自己的空战片的极好素材吗?在迎接我军建军80周年时,大家多厶希望能看到我们自己的精彩的空战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