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后战斗机从头顶飞过的俄罗斯电影叫什么名字
密码疑云
密码疑云由俄罗斯国家电影基金会投资,美国、法国、挪威、另一俄版海报英国等多国参与合拍,在法国巴黎、意大利佛罗伦撒、挪威、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子塔等多地取景拍摄。
以恐怖分子扎法德为首的犯罪集团,在全世界的四个国际大都市,秘密安 放了四枚遥控核炸弹。俄罗斯国家安全局派女特工达莎以玛丽的身份,受命卧底于扎法德的武装基地,逐渐取得了他的信任。但扎法德被其同伙巴特杀死,幸存者达莎受命找到一个叫做路易斯的巴黎银行家来阻止整个阴谋。巴特迅速得到了引爆四枚核炸弹的大部分密码,事态异常紧急。
达莎前往巴黎,一起看似偶然的小小事故,让路易斯和达莎“浪漫地”相遇了。而达莎“恐怖分子玛丽”的公开身份,也吸引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注意。很快,达莎得知路易斯也在追寻那密码的下落。路易斯和达莎追寻密码和巴特的行踪来到挪威。在与巴特的交易过程中,路易斯被巴特的保镖射中落水,巴特也被达莎一枪命中。由于核炸弹线索已断,达莎的工作引起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俄罗斯国家安全局的强烈不满。
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简单,达莎忽然接到已死亡的路易斯的电话……达莎只身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摧毁世界四大国际都市的阴谋已经悄然启动……
http://ke..com/link?url=-dmai4qvyrWcV3A6E61PRtGCYuVt_bUU0hSfogosrn1OJiGW0LAa
『贰』 二战枪械排名
第一位:俄罗斯AK-47步枪
虽然在步枪十强中,美国生产的品种就占了4席,但这丝毫不影响苏制卡拉什尼科夫AK-47突击步枪位居榜首。它无可争议地被尊称为“20世纪最杰出的步枪”。
这款传奇武器是由曾是一名苏联红军战士的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发明的。由于在战争中负伤,1941年6月,他来到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工作。几十年后,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兵扬名天下。他的成名作AK-47突击步枪风靡世界,它的身影几乎出现在每一个升腾硝烟的战场。
1947年,AK-47步枪刚刚装备部队时,苏联认为这种武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在最初几年一直严守秘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它才登上世界战争的舞台。AK-47的优点立刻显现出来———方便在战斗中使用。
AK-47步枪使用威力适中的M43短弹。该弹比北约当时使用的7.62毫米×51毫米全尺寸步枪弹轻好几克。别小看这点差距,在越南战争期间,力壮如牛的美国大兵背着沉重的M14步枪和150发标准全尺寸步枪弹累得气喘吁吁,而个头瘦小的越南游击队员却拎着轻得多的AK-47步枪神出鬼没。AK-47步枪火力强,一分钟的弹药发射量是M14的两倍,再加上随身携带的弹药多,经常把美国步兵分队压得抬不起头。
另外,AK-47以可靠性设计特别适合泥水地区作战。越南游击队员往往化装成水田里劳作的农民。他们把AK-47就扔在脚下的泥浆中。只要美国兵大意地走开,这些刚才还是农民的越南人会马上抄起AK-47从背后开火。炽烈的火舌从沾满污泥的枪口持续喷吐出来……
60年来全世界制造的AK-47及后续版本的枪支估计已达到一亿支。共有6个国家的国旗国徽上绘制了AK-47的图案,以纪念这种武器为本民族赢得独立自由所作出的贡献。AK-47步枪的声望超越了所有同时代的武器。卡拉什尼科夫已经和俄罗斯的伏特加、克里姆林宫一样,成为一个经典词汇。
第二位:美国M16步枪
它可谓AK-47的“欢喜冤家”。40多年来,美国所参与的所有海外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几乎都是M16与AK-47的较量。越南战争期间,当得知美军在当地惨遭AK-47步枪“修理”后,五角大楼立即在国内紧急寻找应对方案。这时一家只从事比赛用枪的阿雷特公司推荐了一款外观时髦、设计精巧的步枪。它发射的弹药比AK-47还要小一号,枪身既轻又短,非常适应于丛林地带和狭窄地方的穿插作战。五角大楼决定用该枪全部换装美军现役枪械并投入越南战场。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正式将它定型为M16步枪。这个决定成为现代轻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M16步枪的出现对20世纪后期世界上掀起的小口径浪潮起到了示范和带动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被定为第二种最杰出步枪是名副其实的。
别看M16步枪使用的5.56毫米子弹口径小,但其弹头射入人体后会产生翻滚,破坏人体内部组织,造成巨大的创口面。由于美军使用的M16步枪大多采用黑色外观,以致越南游击队曾流传“小心黑枪”的说法。不过,早期的M16步枪没有设计快慢机,射速过高,使一些士兵经常在任务未结束前就打光了子弹,再加上美国人急匆匆地把M16步枪送上前线,未进行彻底的可靠性检查,一度出现枪膛进水就无法射击的情况。越战期间,有的美军士兵宁可丢掉手中的M16而去使用AK-47。
“知耻而后勇”,美国始终没有停止对M16步枪的改进和完善。如今美军使用的改进型M16A2步枪和衍生型M4卡宾枪已在可靠性方面不亚于AK-47的水平,何况在射击稳定性和准确性方面还遥遥领先。这使M16成为装备广泛程度仅次于AK-47系列的突击步枪。
第三位: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
英国的李-恩菲尔德III型步枪位列第三。这款老式步枪在布尔战争不久后就开始使用了,到1907年时已经广泛装备英国军队。198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阿富汗反叛武装打埋伏时使用的多是这种武器。它的名字分别取自发明者詹姆斯·巴黎·李和生产厂家恩菲尔德兵工厂。
该枪自从1888年定型以来,主体结构就没有大改过,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李-恩菲尔德III型步枪。李-恩菲尔德步枪采用开创性的旋转后拉式枪机,使得步枪的装填速度很快,再加上它的10发可卸式弹匣比同时代步枪多了一倍的弹容量,令它成为20世纪实际射速最快的手动步枪。二战期间,德军士兵往往在射击完毕后重复装填5发弹夹时被英军用李-恩菲尔德步枪击毙,而一些德国军官的回忆录中则提到英军步枪队的齐射火力之猛烈甚于机枪。
苏阿战争期间,曾有一名美国记者参加了阿武装对苏军车队的袭击战斗,亲眼看到稚气未脱的小孩子也能熟练地端起李-恩菲尔德步枪,从高坡上把行进中的苏军卡车油箱打爆,而更多的人则在冲锋中边拉枪栓边开火,其命中率高得惊人,这样的作战效果恐怕只能用“熟能生巧”来形容,这更印证了李-恩菲尔德步枪优良的制造工艺。
第四位:美国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它是第一种进入现役的半自动步枪,也是美国在二战中使用量最大的单兵武器,我们在很多反映二战的艺术作品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珍珠港》电影中,有美国人向日本飞机射击的镜头,他们使用的就是这种步枪。
加兰德步枪的装备体现了美军一贯坚持的单兵武器火力压制战术。它的装备使美军成为二战中自动武器普及率最高的军队,使火力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太平洋战场上,两支加兰德轮流射击往往能够压制日军的一个步兵班。
加兰德步枪最有特色的还是它的8发弹夹。每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出去,M1的枪机会发出金属碰撞“乒”的响声,提示更换子弹夹。M1步枪在二战中经历了各种高山地带、热带丛林和干燥沙漠等环境条件的考验,可靠性好,射击精度高。在欧洲前线,美国著名的“铁血将军”乔治·巴顿就是M1步枪的超级“粉丝”。他不光把M1步枪放在自己乘坐的吉普车旁边,以备自卫之用,还在意大利战场特意为一名击毙了意军高级指挥官的阵亡士兵追授勋章,而勋章就挂在这名士兵生前使用的M1步枪上,巴顿还多次称赞M1步枪是自己所见过的“最完美武器”。
第五位:比利时FNFAL步枪
1940年5月,在纳粹德军铁蹄下的比利时重镇列日,一名负伤的比军士兵被德国兵追得几乎无路可退,幸亏路边酒店的女老板用酒窖作掩护,使他逃过一劫。女老板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这番义举为比利时乃至整个西方挽救了一位天才的枪械设计师———塞弗。二战结束后,回到祖国的塞弗已是小有名气的兵工厂技师。他敏锐地感觉到结合老式手动步枪远射程和冲锋枪瞬间火力猛特点的突击步枪具有远大前程,开发出备受北约军队欢迎的战后第一代新型突击步枪———FNFAL。
该枪曾在越战期间为澳大利亚远征军所用。尽管FNFAL又长又重,不太适合丛林近战,但事实上许多澳军士兵喜欢它甚于美国的M16,因为他们相信FNFAL使用的7.62毫米×51毫米大威力子弹能一下就干倒敌人,尤其当目标距离较远时效果更加明显。澳军王牌特别空勤团(SASR)在越南战场上把FNFAL的枪管长度自作主张地“切掉”150毫米,并加上了M16步枪的消焰器,还挂装上从美军那里得到的XM148型榴弹发射器。虽然发射大威力枪弹的FNFAL步枪连发射击时难以控制,但当特种小分队在侦察巡逻中意外遇上敌人时,典型的做法就是一边用强大的火力压制敌人一边迅速撤退,这个时候打得准不如打得快。
由于FNFAL易于生产、价格较低,所以很快被列为北约军队的制式步枪,并很快普及到为数众多的拉美、亚洲、非洲国家共90多个国家,还有不少国家进行仿制或特许生产。FNFAL成为二战后产量最大、生产与装备国家最多、分布最广的军用步枪之一。
第六位:德国毛瑟98K步枪
1935年,一种在原毛瑟卡尔98步枪基础上缩短了枪管的毛瑟步枪———毛瑟98K被德国国防军采用,这也是德国国防军使用的最后一种毛瑟步枪。“98K”的意思是毛瑟1898式短步枪,K的意思是“Kurz”,也就是德文“短”的意思。因此,它的长度要比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毛瑟98式步枪短。毛瑟98K作为德国军队的标准装备在整个二战期间服役,德国兵工厂在战争中制造出1400万支。
随着战争的进行,毛瑟步枪被赋予更广泛的用途。例如当加装ZF41或ZF42瞄准镜之后,毛瑟98K就可以作为狙击步枪使用。
尽管它性能与战绩都十分优异,但是很快人们就认识到这种采用旋转后拉枪机的步枪已经过时了。主要的问题在于射速太低。在与美军进行的狙击战中,使用毛瑟98K步枪的德军士兵在射击完成后必须手动上弹,拉动枪栓发出的声音在寂静的林中格外清晰。美军士兵很容易就能确定德军士兵的位置,从而给他们致命的打击。而美军使用M1步枪不用手动上弹,这样德军就吃了大亏。
应该说,毛瑟98K步枪是手动步枪发展的一个极致,大多数现代手动步枪都以毛瑟步枪为蓝本,但已经没有改进的余地。它真正称得上世界枪械史上的“一代宗师”。
第七位:奥地利AUG无托式步枪
这件武器看起来像是电影《星球大战》里的道具。它既没有普通突击步枪身上常见的外露机件,又没有棱角分明的枪托。但AUG作为“枪林一怪”倒有不少非凡之处,用工程塑料制成的零件非常耐用,有射击10万发子弹的使用寿命。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枪管,AUG可以在冲锋枪、卡宾枪、突击步枪和轻机枪4个不同的角色之间变换。AUG很容易分解而不需要专门工具,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维护工作量,士兵在野战条件下也可以方便地进行维护保养。
上世纪70年代末,阿曼苏丹进口了一批AUG步枪,但几乎所有人都不喜欢这种“没有鲜明轮廓的枪”,就连自己的皇家卫队也拒绝交出原有的M16步枪。无奈之下,阿曼苏丹只好把它们送给在黎巴嫩安营扎寨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指挥官把AUG步枪全部提供给著名的暴风突击队。该枪的高精度和轻巧让这些熟谙特种作战的战士爱不释手。1982年6月,以色列国防军发动了旨在清除巴解组织和叙利亚驻军的黎巴嫩战争,很快以军就完成了对黎首都贝鲁特的分割包围。兴奋至极的以军副总参谋长亚当少将跳出坦克,招呼随军记者来给自己拍照。忽然只见3名暴风突击队员越过一堵矮墙,像3道闪电一般扑了过来,他们边端着AUG步枪扫射,边投掷手榴弹。硝烟过后,亚当和3名突击队员同时倒下。军医在尸检过后发现,巴解战士在混乱中用AUG步枪进行盲目射击,居然达到相当高的命中精度,至少有6发子弹洞穿了亚当的腹部和胸膛。
AUG步枪在贝鲁特的一鸣惊人使它迅速成为国际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明星。有趣的是,AUG步枪也因此颇受影视界的青睐。在很多枪战片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黑道杀手打开随身携带装满AUG零件的一个箱子,迅速把AUG组装起来,躲在窗户边用1.5倍瞄准镜向外瞄着某人。这充分体现了它分解方便、便于隐藏携带、光学瞄准镜准确性高的特点。也许当电影明星才是AUG最适合的角色。
第八位:美国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
在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西班牙军队使用的7毫米口径毛瑟枪给美国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毛瑟1888步枪的基础上改良制造出自己的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即所谓的“春田”步枪,斯普林菲尔德的英文是“springfield”,即“春田”的意思)。这种枪于1903年正式列装部队,并被赋予军队编号M1903。该枪采用毛瑟枪的枪机和分离式5发弹匣,使用M1903或者M1906型7.62毫米口径子弹,由于射击精度高,曾被改装成狙击步枪。该枪总共生产了15万支,还曾援助过中国抗战。
该枪大放异彩的瞬间发生在一战最后的岁月。一贫如洗的田纳西猎手约克中士参加第82步兵师,来到法国前线。1918年10月8日,他所属的部队遭到德军机枪阵地阻击,损失惨重。约克不顾雨点般的子弹,绕到敌军后方,以他在打猎时采用的最佳射击姿势,用M1903步枪进行射击。其间一名德军中尉带领5名士兵,从距离他23米的战壕里冲出向他袭来。约克使用步枪射击,并将他们全部打死。他总共射击了20发子弹,击毙了21名敌人。敌人被约克吓倒,迅速投降。于是约克俘虏了这里的132名德国兵,为大部队扫除了障碍。
第九位:德国MP434StG44突击步枪
1944年底,德国的“大剪刀”突击队在白俄罗斯普里皮亚特沼泽中执行侦察任务时被苏联红军死死围住。眼看突击队就要被消灭了,这时德军运输机空投了一批武器。“大剪刀”突击队获得这种武器后如虎添翼,向苏军阵地硬撞过来,居然奇迹般地突破了苏军的防线。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德国法西斯研制的“末日武器”———MP43JStG44突击步枪。二战爆发后,德国陆军技术部设想研制一种可像冲锋枪那样连发的步枪,这样可保持冲锋枪轻便的特点,且成本比传统步枪低得多。经过集思广益,黑内尔公司开发的MKb42(H)样枪被选中。它仍然保持7.92毫米口径,但所用弹药的长度缩短1J3,减少了装药量,使得枪支在全自动射击时更容易控制,然而希特勒却对MKb42(H)提不起丝毫兴趣。一战中当过下士的他使用过毛瑟式步枪,深信枪的射程是越大越好,而MKb42(H)的有效射程则比毛瑟枪退步了不少,致使德国技术人员苦心研制的、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的MKb42(H)问世伊始就遭到国家元首的冷眼。陆军技术部深知希特勒脾气反复无常。该部借用了冲锋枪的名称———MP43来继续生产MKb42(H)。1943年,首批生产的一万支MP43样枪被送到正在参加库尔斯克会战的德国SS第5“维京”装甲师进行实战检验,结果初露锋芒。各部队纷纷要求增加该枪的配备量。一些将领从前线回来向希特勒汇报战况时,极力赞扬了MP43的出色表现,并再三要求增加产量。此时希特勒才知自己受骗已久。庆幸的是,希特勒也了解到该枪的性能确实是非常出色,并亲自将MP43命名为突击步枪。就这样,枪械家族又多了一名新成员———突击步枪。1944年,MP43易名为StG44型,也就是后世常说的德国44型突击步枪。
第十位:美国M14步枪
M14自动步枪是M1半自动步枪的设计师加兰德在二战后以M1为基础而开发出的,1957年投入使用,很快又于1968年被撤装掉。M14撤装源自越南战争。M14太长太重,在又热又潮的气候中使用很困难,再加上7.62毫米×51毫米大威力弹过重,巡逻小分队的单兵携弹量有限。另外美军士兵所使用的M14大多数都只能单发射击,在近距离接敌时其火力难以与AK-47步枪抗衡。美国军方在M14暴露出这些问题时就开始寻找新的替代品,最终选择了小口径的M16突击步枪。
M14被取代并不能说明它的性能差,只是从现代战争的大环境而言,M14却是一种过时的武器。不过,M14依靠自身精度高和射程远的优势,却在狙击战场上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春”。美军后来以M14改装成半自动狙击步枪,在战斗中表现良好。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为了对付反美武装的狙击手,驻伊美军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反狙击作战。M14狙击步枪在这里成了最主要的战争武器。如今,在菲律宾、波罗的海国家的军队中也可见到它的身影。
『叁』 有没有什么电影是二战时候苏联和德国的坦克战。
解放》前苏联战争史诗巨片1972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耗时4年拍摄共5集《解放》。每一集的片名分别为:《炮火弧线》、《突围》、《主攻方向》、《柏林战役》、《最后一击》。影片的时间跨度从1943年夏天一直到1945年5月:从苏联红军转入反攻的库尓斯克战役开始,随后是红军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基辅,收复白俄罗斯,挺进东欧,解放波兰等东欧国家,直至最后攻克柏林。
在库尔斯克,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大战
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
决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希特
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将领的一封信中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库尔斯
克会战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
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些史学家不久前根据最新解密的史料,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德军在那场会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
至于元气大伤。
相反,德军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这些专家认为,真正使德军最终
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
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
两军对峙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
为了挽回败局,振作士气,夺回战略主动,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
攻势。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给德军的防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希特勒
决定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德军力图通过库尔斯克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
役”,进而占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攻占莫斯科,完成其1942年未竞之业。
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德军统帅部从1943年4月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准备,并制订了
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同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南北两侧,即别尔哥罗德地
段和奥廖尔区域,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为主,共集结了17个坦克师、3
个摩托化师和18个步兵师,配有2700辆坦克、2050架作战飞机,约1万门火炮和迫击
炮,总兵力达90余万人。此外,德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虎”式、
“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强击火炮。“虎”式坦克装有88毫米的大口径火炮,火力十
分猛烈,同时,由于其前装甲厚达100毫米,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
显然,同苏军的T-34坦克相比,德军坦克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德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钳型攻势,从南北双方同时夹攻库尔斯克。在战区南线,由德军
第4装甲师和肯布夫集团组成的南方集团军16个师的兵力,在曼施泰因元帅的指挥下,由
南向北进攻;在北线,克卢格元帅指挥中央集团军15个师的兵力,由北向南进攻。此外,
德军还准备了20个师为战略预备部队。按照其作战计划,两支部队将在库尔斯克以东会
合,完成合围。
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倾全力与敌人对抗。苏军的战略
部署是:由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率领中央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北线;巴什钦大将率领沃罗涅
什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南线;以草原方面军为战略预备队。苏军投入的总兵力为133.6万
人,配备36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万门大炮和3130架飞机,总指挥由朱可夫元帅担任。
惨烈血战
1943年7月,双方完成了战略集结,200万大军对垒,一场血腥厮杀一触即发。也就在
这时,苏军从捕获的战俘口中得知,德军将在7月5日拂晓开始进攻。于是,苏军最高统帅
部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
1943年7月5日凌晨2时,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告开始。面对这一
形势,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坦克为先锋,大量步兵紧随其后。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
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辆的密度实施冲击。
与此同时,120架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坚守在
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同德军展开了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他们凭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装满
汽油的燃烧瓶给德军以迎头痛击。一时间,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
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自动武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
经过两天激战,苏德两军均遭到重创。到7月6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均突破了苏
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德军连续发动猛烈进攻,仍未达到完成
对苏军进行合围的目的。7月11日,德军南线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
于12日在南线对苏军发起新的攻势。至此,库尔斯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也正
是目前众多二战史学家们存在争议的一个阶段。
为了取得第二阶段战役的胜利,曼施泰因将德SS装甲军和第48装甲军等(即党卫队装
甲军)
主力部队投入了战斗。德SS装甲军是德军的一支精锐摩托化装甲部队,由希特勒近卫
师(又译警卫元首师)、达斯?赖希装甲师和托坦科普夫装甲师等3支装甲师组成,是曼施
泰因手中的一张王牌。7月12日,以SS装甲军为核心的德军在普罗赫洛夫卡附近同赶来增
援的苏草原方面军的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坦克遭遇
战。这一天,苏军出动约850辆坦克,德军则投入了约650辆坦克,双方在15平方公里的
战场上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战”。
这场战斗是二次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在几乎所有有关苏德战场东线战役的文
献史料中,人们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普罗霍洛夫卡战役”的记载。这些文献有关1943年
7月12日那场战斗的记载通常是这样的:当时,德军SS装甲军的3个师齐头并进,“虎”
式重型坦克在前,马克—5型坦克在后,以每平方公里150辆坦克的密度向苏军展开了冲
锋。尽管虎式坦克攻击力极强,但其行驶速度每小时不过20公里,加之德军战线狭长,500
至700辆德军坦克拥挤在一起,难以发挥优势。苏军抓住这一机会,决定以快制慢。战斗一
开始,苏军坦克就开足马力冲入敌阵,利用其T—34坦克的灵活性,以近战消灭“虎”式坦
克。这一大胆的战略令德军始料不及,顿时阵脚大乱。最终,在一片混乱中,德SS装甲军
遭到重创,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扔下了大约400辆东倒西歪的坦克残骸,其中包括70至
100辆“虎”式坦克。
这次战斗彻底摧毁了德SS装甲军的战斗力,完全扭转了库尔斯克南线战局,使南线德
军的进攻计划以失败告终。
重写历史
然而,根据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档案,一些专家
认为,以前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并不准确。这份资料显示,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
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
完全战斗力的坦克。其次,在12日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
重。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
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
另据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
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
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
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650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
入步兵连队。”
根据这些解密的材料,史学家们对那场发生在55年前的战斗进行了重新描述:7月12
日凌晨,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坦克马达轰鸣声,这表
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
早晨5点钟左右,数百辆苏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34坦克和T-
70坦克,分成40至50组铺天盖地向德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载着步兵。见此情景,德
军立即投入了战斗。顿时,火炮、穿甲弹在双方阵地中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战斗一
开始,苏军T-34坦克就径直杀向敌阵。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径火炮在远距离无
法击中德军坦克,因此,大量苏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德“虎”式坦克击毁。战斗
结束后,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181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阵亡。
如果当时的情景的确如此,那么有关东线作战的历史应该重新撰写,7月12日的战斗
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整个战役的分水岭,更不是德军南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
实上,12日的战斗后,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
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那么,是什么原因
导致德军最终在南线放弃进攻,全军撤退的呢?专家们认为,导致德军溃败的原因恰恰是希
特勒本人。
1943年,二次大战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7月初,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
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义大利的
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讯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
队撤出以储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
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
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愎自用的
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SS装甲军等主力部队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
区。7月17日至18日,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
往义大利。
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联红军作战
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
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综合来说,德国较强于苏联。德国虽然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了统一,但在此之前,德国的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要看怎么比了,顶级车的单车战斗力德国车要胜过苏联车,问题是顶级车产量少,德国的虎式和虎王一共才多少产量,苏联方面和虎式同级别的斯大林2那是多少产量?虎式的产量连斯大林2六分之一的产量都没有,更不要说虎王了,但是虎和虎王那个悲催的可靠性。苏联和虎王同级别的坦克出场稍迟,二战结束的时候刚好投产,没赶上。但是中档车的比较苏联完胜德国,德国装甲部队的主力还是四号和黑豹,相对苏联铺天盖地的T34海,那就没啥说的了,德国坦克是工艺品,但是苏联坦克才是为战争准备的。
德国海狮计划破产之后就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搞掉苏联的很多部队了,德国犯了兵家大忌两线作战,最终东线因为斯大林格勒没打下来还有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损失的人太多,还有集团军群防线过长,东线输了。 西线被美国人骗到加莱重兵防守,结果美国人不去加莱,就在诺曼底干了,西线就这样没了,最后东西合围,柏林陷落。 其实当时 德国的实力=苏联+盟军的实力,只不过苏联没想到德国会无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结果被人家闪击了。
反映德国军队二战时期奋勇战斗的电影: 《铁魔战将》 《铁十字勋章》 都是从德国的角度开展的。
俄罗斯和德国才是真正的坦克强国,美国坦克是纯粹拿钱砸出来的,而且缺点多多,比如后勤需求高,热特征明显等等。 和美国人比起来,德国人的坦克才是真正的精品坦克,物有所值。资料我就不说了,自己网络就行,去掉那些浮云,坦克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机动性M1A2ESP强过豹2A6,而且还是在付出大幅度提高自己热特征的代价后,才有了这样的成果。此外在后勤上,豹2A6也远远胜过M1A2ESP。 至于俄罗斯……他们的三人坦克一对一可能连义大利的公羊都打不过,但是俄罗斯坦克什么时候给过对手一对一的机会?强悍的火力,便宜,易于大规模制造,这才是俄罗斯坦克的制胜秘诀,老毛子曾经造出过超级优秀的重型坦克,但在他们看来,那是愚蠢。一辆500万美金的坦克和一辆售价200万美金的坦克在遭遇空袭时,表现不会有什么差别,而且由于美国坦克的热特征问题,更容易被空军攻击。而一辆M1绝没有十足的把握打败两辆T-80……
从德国视角反思战争的有这么几部
1、《铁十字勋章》
2、《从海底出击》
3《斯大林格勒战役》
电视剧《我们的父辈》
东线作战有战史记录的。
1945年2月15日,一架由苏联飞行员伊万·阔日杜布(Ivan Kozheb)驾驶的La-7战斗机在德国东部击落了1架Me-262,也是二战期间苏联击落的唯一一架喷气机。
先说说苏联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总生产量达10.4万辆。在战争的初期,苏联只有大约4000辆坦克,可以说,苏联的坦克是在战争中发展和壮大的。这其中有很多的典型的坦克,如t-34、KV重型坦克、IS重型坦克、T-60轻型坦克、T-70轻型坦克等
其中最为出名的T34
T-34是苏联于1940年代到1950年代生产的中型坦克,被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好的坦克,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
T-34坦克由工程师科什金所设计。1940年6月出厂。1940年开始装备苏军,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主要改良型号T-34/76、T-34/85;衍生车种OT-34等。
T-34全重32吨,乘员5人,主武器为1门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为2挺7.62 DP/DT机枪,车宽2.92米、车高2.39米,扭杆悬挂装置,Б-2-34行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驶速度每小时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过障碍高0.75米、越壕宽2.49米、爬坡30度、装甲厚18至6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