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0部必看经典二战电影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在不同的时期被不同地区的艺术家以不同的表述方式搬上了银幕。从二战打响到二十一世纪,在许多国家里,电影行业从来也没有中断过对二战类型影片的拍摄。好看的二战电影有哪些?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10部必看经典二战电影,一起来看看吧!
10 帝国的毁灭
年代:2005年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
国籍:德国
战争启迪:所有战争的实相都是人性善恶的对立,而胜利则永远属于正义的一方!
《帝国的毁灭》是第一部正面描绘希特勒的纪实性历史反思影片。影片从希特勒身边最后一任速记员的视角出发,以平实、客观的立场展现了这位战争狂人是如何在掩体中度过生命的最后12天。
如同本片希特勒的扮演者布鲁诺·冈茨的著名影片《柏林苍穹下》,《帝国的毁灭》自上映之日起就成为各大媒体的关注对象,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巨大的争议和非议!许多观众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虽然再怎么客观的重现也无法与真实的历史划上等号;再理性的影视作品也难免夹杂着主创人员的感性色彩,但是我仍旧愿意相信《帝国的毁灭》里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因为它代表着一种人性的回归,虽然这种回归貌似迟了些、晚了些。但如果连战争狂魔希特勒都会忏悔,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够战胜人性中唯美、真善的光芒和力量?所有战争的实相都是人性善恶的对立,而胜利则毫无疑问的永远属于正义的一方!
9 鬼子来了
年代:2001年
导演:姜文
国籍:中国
战争启迪:不懂也不愿参与战争的百姓却要付诸最为惨痛的代价,这就是战争最为可悲、可叹之处!
二战之火烧遍全球,徳意日轴心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疯狂的发动着令人毛骨悚然的侵略战争。在亚洲中国成了主要战场,日军的铁骑已经踏上了这片肥沃的土地,但朴实憨厚的平民百姓却全然不知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不懂也不愿参与战争的百姓却要付诸最为惨痛的代价,这就是战争最为可悲、可叹之处!《鬼子来了》就是这样一部忠于事实、忠于写实、忠于客观反映的一部以二战亚洲战场为背景的优秀影片。
8 虎口脱险
年代:1966年
导演:杰拉尔·乌里
国籍:法国
战争启迪:拂去阴霾,让阳光、快乐和时间带走一切吧!
《虎口脱险》,一部经典的喜剧片,法式喜剧艺术的集大成者,一部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另类二战题材电影。换言之,《虎口脱险》简直是一个奇迹!不同于《美丽人生》那般黑色喜剧和浓情**,《虎口脱险》真真正正的被法国人赋予了轻松、诙谐和幽默。杰拉尔·乌里与法国喜剧大师路易·德·费耐斯联袂为世界影迷奉上了一份永远的精神大餐。在校声和欢愉的同时,《虎口脱险》让无数人摆脱了二战因所带来的伤痛和苦难,似乎《虎口脱险》在传达一种无比坚定的信念,那就是:阴霾终将过去,希望必将到来!向前看,阳光依旧灿烂;鼓起勇气,让快乐充满生活!
7 英国病人
年代:1996年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
国籍:英国
战争启迪:硝烟无情,人间有爱!
1996年第六十九界奥斯卡颁奖晚会上,这部由著名英裔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执导的《英国病人》一举夺下九项大奖!可以说,《英国病人》是上世纪末战争爱情题材影片中的登峰造极之作,亦是继《乱世佳人》、《魂断蓝桥》、《音乐之声》后最出色、最深刻、最令人难忘的战争爱情影片了。片中的“英国病人”只是一个简单的代称,而影片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荡气回肠、隽永难忘的爱情故事。
爱令辞世的人永远被我们铭记,爱令活着的人更加珍视美好的生活与阳光!爱令我们勇敢面对生命的困境与痛苦,使我们不断的相信战火与硝烟终会散去,和平与光明必将到来!《英国病人》,InMemoryLove Lives Forever!
6 桂河大桥
年代:1957年
导演:大卫·里恩
国籍:美国
战争启迪:珍爱生命,远离战争!
《桂河大桥》堪称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反战影片之一,该片在当年的奥斯卡上获得了诸项提名并最终荣膺了最佳影片奖,从此导演大卫·里恩扬名立万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近代电影大师!
《桂河大桥》是那种可以看上几百遍的影片,而且每一次看时都会像第一次那样震撼人心。大部分战争电影都会在“正义”和“邪恶”问题上纠缠不清,但《桂河大桥》巧妙地回避了大是大非,从战争中的个体人性的角度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升华。从表面上看,《桂河大桥》并无特长且波澜不惊,但在骨子里《桂河大桥》却充满了令人心潮澎湃的**和魅力。难怪大卫·里恩会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感慨颇深的说道:沿着这座大桥,没想到我来到了奥斯卡的颁奖台。
5 拯救大兵瑞恩
年代:1998年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国籍:美国
战争启迪: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
《拯救大兵瑞恩》无疑是1998年最为重要的一部战争片。电影奇才斯皮尔伯格再次执导二战类题材影片,相比起五年前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更为复杂的营救行动。主角不再是德国商人,被营救者也由犹太人改变为普通士兵,不过我们很难不去拿《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单》相对比!影片伊始在墓地的场景很容易便令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单》结束时同样是在墓地的场景,似乎斯皮尔伯格在刻意传承着自己对战争、人性和死亡的一种独特理解。而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导演更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而敏感的问题。那就是在生命与命令面前,孰轻孰重?这恐怕是一个士兵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也似乎是在一场罪恶的战争中始终都无以回避的一个问题。
4 美丽人生
年代:1998年
导演:罗伯特·贝尼尼
国籍:意大利
战争启迪:不论何时,永远笑对人生!
这是一部超越常规的黑色喜剧片;一服医治战争创伤的最佳良药;一部拥有着温暖质感、自然清新、生机盎然的经典二战题材影片!与《辛德勒的名单》有所不同,意大利国宝级男星罗伯特·贝尼尼所自编自导自演的《美丽人生》全篇不带有一丝一毫的血腥和残酷画面。虽同属不折不扣的二战题材影片,但很明显《美丽人生》与许多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站在了截然相反的立场之上。整部影片都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进行,意大利式的浪漫主义完完全全的让我们规避了残酷的战争实相。即便是纳粹集中营的恐怖气息也未能使该片蒙上任何阴影。或许,相比起《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拯救大兵瑞恩》来说,《美丽人生》才真是那些曾亲历二战者在心灵上最适当的一次修复、一次理疗、一份慰藉和一份满含人性的祝福和关爱!
3 钢琴师
年代:2002年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国籍:波兰
战争启迪:人性就像琴键,有黑亦有白!
《钢琴师》,迄今为止最为客观真实且最具文艺气息的一部二战题材影片!话说十余年前,斯皮尔伯格曾将《辛德勒的名单》的剧本递交到波兰斯基的手中,寄希望于这位曾经亲历过二战的犹太艺术家能将《辛德勒的名单》拍成一部伟大的电影。但罗曼·波兰斯基婉言拒绝了老友的好意,而理由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实在不敢回忆、不敢面对那段残忍而恐怖的经历和记忆!而十余年后,年近古稀的波兰斯基终于鼓起了勇气、提起了摄像机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段充满血腥、充满眼泪与嚎叫的华沙故事。
对于战争的描写《钢琴师》做得非常成功,罗曼·波兰斯基对影片的驾驭能力在该片中亦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善恶、坚强与懦弱的交织在波兰斯基游刃有余的掌控下显出了黑暗而深沉的本色。《钢琴师》在风格上力求写实、力求还原历史真实,而在感情上却真挚饱满、洋洋洒洒、催人泪下。残暴的战争与优雅的钢琴永远是最不和谐的两个音符,但在罗曼·波兰斯基天才般的指挥下,它们却配合出最令人震撼惊愕的奇特效果。或许是因为波兰斯基曾亲身经历过二战的原因吧,他的《钢琴师》更像是警示世界、反思人性、救赎自我、安抚灵魂的一部人性战争电影!
2 辛德勒的名单
年代:1993年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国籍:美国
战争启迪:救一人就等于救全世界!
在所有与二战有关的电影印象中,《辛德勒的名单》绝对是最为难忘的一抹黑白色记忆!在第66届奥斯卡上,《辛德勒的名单》依据囊获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配乐等七项大奖,可谓二战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盖世经典作品!
在社会主义思想诞生的地方却首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在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组织进行恐怖的种族灭绝行动的时代却也存在着像奥斯卡·辛德勒这样伟大的仁人志士。《辛德勒的名单》一片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一种复杂人性的矛盾对立和终极冲突。是安逸享受财富所带来的荣华富贵,还是倾其所有尽到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很明显,奥斯卡·辛德勒无畏的选择了后者。在那充满迫害、充满死亡威胁的恐怖时期里,辛德勒散尽家财以工厂为依托保护了1200名犹太人的性命和安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也证明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岸。在西方世界讲究“救一人就等于救全世界”;在东方国度讲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辛德勒的名单》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不仅仅属于好莱坞、也不仅仅属于美国和西方社会,而是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世界每一寸曾燃烧过二战之火的土地!《辛德勒的名单》是全人类正视二战、反思二战、崇畅人性、拒绝战争共同的文化瑰宝!
1 最长的一日
年代:1962年
导演:拉里·佐纳克
国籍:美国
战争启迪:黑暗终将过去,D日终将到来!
1944年6月6日,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天!我们**惯性的称之为D日!在65年前的这一天,盟军与德军在法国的诺曼底海滩展开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海上登陆战斗。时隔18年,一部全景再现、真实描刻那红色一日的电影展现在了全世界观众的面前。它就是《最长的一日》!
《最长的一日》客观、细腻、真实的从盟军和德军两个角度再现了这对人类历史起着重大转折性意义的一天,此片也堪称世界战争纪实类题材的巅峰之作。与此同时,其对战争的理解、反思、以及无与伦比的震撼效应直至今日仍未褪色。《最长的一日》也超乎了电影的范畴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份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黑暗终将过去,D日终将到来!当二战度过了1944年的6月6日后,全世界也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下一页是经典二战电影推荐
Ⅱ 求一部讲述1944年德军和美军在一户人家意外遭遇后友好共度一晚的二战电影,以前央视播过的。。。。
《寂静的夜》
故事发生在1944年圣诞前夜的德国。那个时候盟军已经登陆诺曼底,德军正在疯狂地做着垂死挣扎。为了躲避战争,伊丽莎白带着儿子弗瑞斯来到森林深处的一个小木屋。弗瑞斯的哥哥已经阵亡,父亲此刻也在部队中杳无音信,伊丽莎白不想再失去年幼的弗瑞斯。
三名美军士兵在森林满天风雪中迷路,其中一名士兵腿部中了弹,他们急需一个隐蔽的地方休息。三人来到伊丽莎白家,要求在这里借住。面对持枪的美国军人,伊丽莎白没有其他的选择,但她提出如果想在这里过夜,必须将武器放到屋外。美国士兵接受了她的建议,房间里紧张的气氛有所缓和。
很快,三名德国军人也来到伊丽莎白家避雪,与美国士兵狭路相逢。为了生存伊丽莎白出面请求两国的士兵暂时放下武器,这样才可以一同寄居在这里。双方均同意将武器放在室外,但关系却异常紧张。美国人和德国人彼此提防,因为谁也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谁也不敢保证对方不会向自己举起手中的枪
Ⅲ 二战电影在上游放水淹死下游的德国鬼子原来看过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
《前南斯拉夫电影《桥》(1969)导演 哈·克尔瓦瓦茨导演演员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斯·派罗维奇出品 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地区 南斯拉夫类型 经典二战影片剧情简介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 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德军当然也明白这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的重要性,他们部署了一个团的军力守卫,还安排了对付游击队的专家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坐镇在军营中,大桥四周可谓戒备森严。 游击队在步步逼近目标的秘密潜入过程中,不幸被德军守备队发现,一名战士为了掩护全体战友脱险,孤身留守阻挡顽敌,不幸负伤后又大声呼叫退走的战友将手榴弹投向自己,杀身成仁,不当俘虏。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后,多名游击队员前仆后继的牺牲,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他自己也与他最爱的杰作一同玉碎。
Ⅳ 请介绍《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作为自己第一部独立导演的戏剧作品,是在北京SARS疯狂肆虐的时候。那时候,我突然面对死亡或者是空荡的王府井大街或者剧场内80人戴上了白色口罩或者是我只能呆在家里,我恐惧了。坐在21层楼房的窗口前,我常常会想生命的瞬间与无期。那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我想,真正的战争无非是把我们内心的恐惧放大再放大吧,因为,我
们还是在“和平年代”里直视着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从大到零星的战争。我们隔山望去,战争依然进行着,无数贫民百姓在其中煎熬,战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与我们隔绝
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一再的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通过SARS这场遭遇战,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到,人类社会越高级越精致越庞大,也就可能越脆弱,就象玻璃制品,表面上坚硬而华丽,但被不知名的硬物一碰,就会稀里哗啦。不光奇病怪疫,不安全的因素也在徘徊窥伺。
于是,我不止一遍的阅读《安妮日记》,我也想让更多以为我们可以安之若素生活的人阅读到她。
二、背景资料:
简言之,《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四年),战争境况对于德国纳粹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于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是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从一九四二年七月躲藏之日始,那天安妮刚刚过完十三岁的生日,八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面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安妮日记》的诞生,是安妮父亲——当时唯一幸存的人为了女儿的梦想而整理出版的一本传记,一经出版风靡全世界,六十年代,美国百老汇、好莱坞都以戏剧、电影的形式介绍了安妮和她的《安妮日记》。该剧当年获得普利策奖,纽约评议家奖,戏剧舞台奖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使不同国度的不同阶层的人为之动容,是她所表现出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在精神、情感、理想等方面的巨大丰富与真实。今天,我们再次触碰她,是因为她正好契合了我们现在生活所要面临的心理需求,时代是变了,但生活依然重现着历史。
记录片中当时的幸存者如是说:“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是如此的真实和形象,我觉得那日记每一个字都会磁铁般吸引着你”;“假如安妮知道自己出了名的话,她一定会很高兴的,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它”;“尽管她如此年轻她已经知道该怎样生活”……
三、今天我们又要说什么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象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象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十三岁的安妮呢?她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大的战争背景下,我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贯彻始终。如:开场安妮刚来到这个密室,她会觉得“这儿象个小客栈,一个非常奇特的夏季公寓”;她会对不配合其跳舞的姐姐说“你知道我们快要忘记怎么跳舞了…当我们出去的时候,我们什么事都忘了”;她会从顶楼窗户去遥望“那儿是水上住宅……一个船夫和他一家人住在那儿……他们有一个小男孩,刚会走路,我真担心有一天他会掉进河里,我老看着他……”你会发现她的生活在密室中也如此丰富,以致姐姐都会由衷地说“我妒忌你是因为在早晨起床你已经有事要安排了。”……这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明知极其困难的情况,过节时安妮还是为每个人准备了温暖人心的礼物。
同时,对于战争她会大声疾呼:“我们年青,玛格特、彼得,还有我!你们大人已经有你们的选择!但是看看我们……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想着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可怕的事情,我们就得死。在每样东西……思想、希望……在每样东西,正在被毁灭的时候,我们要尽力去坚持一种理想。世界这样乱七八糟不是我们的错。我们还未出世的时候这些就开始了。”
对饥饿,安妮可以形容“肚子空空的,可咕噜咕噜,全是各种各样的调子。万达安先生是深沉而低调,象大提琴。彼得是高音,象是吹长笛。当我们围在一起吃晚饭时,好象一个管弦乐队在调音,只需要托斯卡里尼举起指挥棒,我们就可以演出华格纳的《女武神》了。
对彼得的喜欢,她可以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我跟着安妮在每一处寻找这样的种子,希望她在温暖我的同时能温暖每个人,我决定把她在舞台上放大。我觉得更多是内心摒弃恐惧以外的东西——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我不断地在寻找,有一天,终于在我筋疲力尽时,我找到更坚定的主题:在绝境中要不断看到自己制造的希望与美好,虽然最终走向毁灭。
四、我们如何去做
在明确内心的需要后,我确定演出的完整性要达到写实与表现的完美结合,在大的极致残酷情境下,去表现最真实的人的内心情感与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处表现写意,细节内容写实。总体走现实主义的路子:以写实的手法、生活化的语言,遵循生活的逻辑,创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达到对普通人的关注。这应该是一出打动人内心深处的戏剧。--话剧《安妮日记》导演—姬沛
回答者:冰蓝不二 - 秀才 二级 8-24 16:58
简言之,《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四年),战争境况对于德国纳粹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于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是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从一九四二年七月躲藏之日始,那天安妮刚刚过完十三岁的生日,八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面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安妮日记》的诞生,是安妮父亲——当时唯一幸存的人为了女儿的梦想而整理出版的一本传记,一经出版风靡全世界,六十年代,美国百老汇、好莱坞都以戏剧、电影的形式介绍了安妮和她的《安妮日记》。该剧当年获得普利策奖,纽约评议家奖,戏剧舞台奖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使不同国度的不同阶层的人为之动容,是她所表现出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在精神、情感、理想等方面的巨大丰富与真实。今天,我们再次触碰她,是因为她正好契合了我们现在生活所要面临的心理需求,时代是变了,但生活依然重现着历史。
记录片中当时的幸存者如是说:“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是如此的真实和形象,我觉得那日记每一个字都会磁铁般吸引着你”;“假如安妮知道自己出了名的话,她一定会很高兴的,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它”;“尽管她如此年轻她已经知道该怎样生活”……
参考资料:http://ent.sina.com.cn/h/2003-10-20/2110217905.html
回答者:┝嗳情√_A46 - 试用期 一级 8-24 17:04
安妮·弗兰克[德国]
来源:绿土地 作者:文坛采编 日期:2005-10-27 19:10:21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生,1945年死于德国贝尔森集中营时,距离她的16岁生日尚差3个月。奥托·弗兰克(Otto H.Frank)安妮·弗兰克的父亲,是弗兰克一家经历纳粹恐怖统治后的唯一幸存者。他的余生致力传扬女儿的日记,1980年去世。
《安妮日记》[德]安妮·弗兰克/著 海南出版社 19.8元
内容简介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
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的心灵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前言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1944年有一天,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 Bolkestein)在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提到信件与日记,作为例子。
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这就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文字,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学术界编纂的《安妮的日记:评注本》(The Diary of Anne Frank:The Critical Edition,1989),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这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
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个人被德军逮捕。蜜普·吉斯与贝普·弗斯库吉尔,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两位秘书,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将这些纸页收好,藏在一层抽屉中,未加阅读。战争结束,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她便将这批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OttoFrank)。
奥托·弗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TheDiaryofayoungGirl)就是这个版本。
奥托·弗兰克选材的时候,根据了几项标准。首先,篇幅必须精简,以便符合荷兰出版公司那套系列要求的规模。其次,安妮笔下与她自己的性事有关的文字也要删除,安妮日记首度问世的时代,也就是1947年,公然将性事付诸笔墨,不大合俗,在青少年读物里尤属不宜。最后,出于尊重死者,日记中对奥托的亡妻及“密室”中其他人有些失敬之处,也未予刊行。安妮开始写日记是十三岁,停笔时是十五岁,对自己的一切好恶都直言无讳。
奥托·弗兰克1980年辞世,遗言将女儿日记手稿赠予设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战争档案研究所”。由于这批日记出版以来,其真实性一直有人质疑,战争档案研究所下令彻底调查,证明真实性毫无可疑后,将日记全文连同巨细靡遗的调查报告一并出版。这个评注版不但包括A、B、C三个版本,还收入弗兰克家族的背景资料、这家人被逮捕与发配的始末,以及安妮的笔迹研究、笔迹研究所用的资料,一应俱全。
奥托·弗兰克的遗产由坐落在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继承,该会因此也拥有他女儿的版权。该会后来决定为日记推出一种增订的新版本,供应一般读者。无数读者得识安妮的日记,原是奥托·弗兰克所编版本之功,我们这个新版本也无损旧版之美。新版本的编辑与增订工作,由作家兼翻译家米里亚姆·普雷斯勒(MlirjamPressler)担任,从安妮的A与B两个版本取材,对奥托·弗兰克的内容加以补充。本版已获得安妮·弗兰克基金会批准,内容大约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希望能让读者更了解安妮的内心世界。
安妮撰写其日记的第二版本(B版)时,为里面的人物使用了假名。她本来想称自己为安妮·欧理斯(AnneAulis),后来又想以安妮·罗宾(AnneRobin)自名。奥图为其家人使用真名,其余人名则依照安妮的心意。这么多年来,在“密室”里协助这家人的几个人,其真名已众人皆知,我们这个版本因此使用他们的真名,因为我们现在应该让他们以真名实姓居功了。至于其他角色,则仍用“评注本”中的假名。对于不愿曝光的人士,我们则使用战争档案研究所为他们取定的姓名字头缩写。
读者不妨记住,我们这个新版本有许多是以安妮十五岁时写下的B版为根据。安妮有时候会回顾从前,为某则日记写下几句评语。这些评语,我们都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清楚标识。安妮拼字与其他文字上的疏误,我们也代为改正。除此之外,本版文字都忠于安妮的原作,因为这是历史纪录,多事编派与澄清都是不宜的。
后记
1944年8月4日,大约十点到十点半之间,一辆车子在普林森葛拉赫特街263号门前停车,车中走下几个人:全身制服的纳粹党卫队中士卡尔·约瑟夫·席尔柏包尔,以及至少三名荷兰籍安全警察,后面这几人武装,穿便衣。一定有人向他们通风报信。
他们逮捕了所有藏在密室里的人,以及帮助他们的维克多·库格勒与约翰斯·克莱门两人——没有捕到蜜普·吉斯与伊莉莎白(贝普)——且搜索贵重物品与现金,全部没收。
库格勒与克莱门被捕后,送到阿姆斯特丹一处监狱。1944年9月11日,他们未经审判,被解往荷兰阿莫斯弗特一处集中营。克莱门因为健康不良,在1944年9月18日获释。他从此住在阿姆斯特丹,1959年过世。
库格勒1945年3月28日被送往德国强迫劳动的时候,和几位囚友逃脱。他1955年移民加拿大,1989年在多伦多去世。
伊莉莎白(贝普)·弗斯库吉尔·维杰克1983年在阿姆斯特丹去世。
蜜普·桑特洛席兹·吉斯目前还住在阿姆斯特丹;她丈夫詹已于1993年去世。
密室八人被捕后,立即送到阿姆斯特丹一处监狱,然后解往威斯特波克,该地在荷兰北部,是专门监禁犹太人的一个中继站。就在这天被解送,三天后抵达奥希维兹集中营(波兰)。
根据奥托·弗兰克的证词,赫曼·凡·佩尔斯(凡·丹)1944年10月或11月被送人奥希维兹营中的毒气室毒死,就在毒气室拆除前不久。
奥古斯特·凡·佩尔斯(皮特洛尼拉·凡·丹)被从奥希维兹解往贝根贝尔森,再解往布亨瓦德,1945年4月9日送到特雷希恩市,后来显然又转到另一处集中营。可以确定她没有活下来,只是遇害日期不得而知。
彼得·凡·佩尔斯(凡·丹)1945年1月16日被迫参加从奥希维兹到矛特豪森(奥地利)的“死亡行军”,1945年5月5日在矛特豪森丧生,距这个集中营获得解放只有三天。
富利兹·费弗(杜瑟尔)被从布亨瓦德或萨克森豪森解往纽恩加姆集中营,1944年12月20日死于营中。
艾蒂丝·弗兰克1945年1月6日,在疲饿交加之中死于奥希维兹-柏克瑙。
玛各与安妮·弗兰克在那年10月底,被从奥希维兹解往德国汉诸威附近的贝根贝尔森集中营。1944至1945年,由于卫生条件奇差,爆发斑疹伤寒,夺走数以千计营囚生命,玛各也在其中,数天之后,安妮也不免。推定她是2月底或3月初去世。两个少女的尸体大概被弃置于贝根贝尔森的乱葬岗之中。这个集中营1945年4月12日被英军解放。
1944年9月3日,威斯特波克最后一批犹太人离营,他们八人之中,只有奥托·弗兰克活着走出集中营。奥希维被俄军解放后,他被经由奥德萨与马赛送回阿姆斯特丹。他在1945年6月3日抵达阿姆斯特丹,在这里住到1953年,移居瑞士巴塞尔与他一个姐妹的家人会合,后来他一个兄弟也来此居住。他后来与艾尔傅莉德·马可维兹·盖林格结婚,后者原住维也纳,也进过奥希维兹,丈夫与儿子在矛特豪森遇害。奥托·弗兰克1980年8月19日过世,过世前一直住在巴塞尔城外的柏斯费尔登,在这里致力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的人共享。
《安妮日记》:记录二战中犹太人的苦难
2005年05月27日 07:57: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1942年10月9日,我们的许多犹太朋友成群地被带走,盖世太保用运送牲畜的卡车把他们运送到威斯特伯克集中营,我们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将会被杀害……
“1944年2月3日,我已经到了无所谓生死的临界点,没有我地球照常运转……
“1944年7月15日,这真是一个奇迹,至今我还坚持我的信仰:尽管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我坚信人们内心的最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当安妮故居博物馆馆长汉斯·威斯特拉给记者打开《安妮日记》时,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对盖世太保的恐惧、对躲藏生活的绝望和对世界天真的幻想,一点一滴地汇集成一幅真实而悲惨的历史画卷。
一如其他安妮故事的讲述者,汉斯把那段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少女,原来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13岁的安妮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同年7月6日,由于迫害犹太人的风声紧急,她的一家和朋友共8名犹太人藏到了她父亲公司的密室,从此开始了历时25个月的暗无天日的生活。
汉斯说:“安妮虽然躲在密室里,但她的日记中所记载的大都是外面发生的事情。”她描述了犹太人如何被德国纳粹残酷迫害和屠杀。她写到了避难时期生活的困窘,多次描写阿姆斯特丹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中的日常生活又充满了恐怖。
另一方面,《安妮日记》还向人们展示了小安妮作为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心路历程。这些平凡而真实的历史记录,伴随着主人公的心境起伏,足以引起人们心中的震撼和共鸣,因此能够深深打动和吸引世界上众多的读者。
汉斯介绍说,安妮创造了一个名叫吉蒂的虚拟的朋友。每天,安妮给吉蒂写信,叙述自己的心情和周围发生的事情。1944年3月,在伦敦的荷兰流亡政府通过广播号召荷兰人民把自己的日记保存下来,战争结束后,这些日记可以作为珍贵的史料发表,安妮听到这条消息后决定整理和重写日记,幻想着有一天日记能够公开发表。
藏匿25个月之后,安妮一家于1944年8月被人出卖,8个藏匿着的犹太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奥特幸免于难。战后,他看到安妮的日记写得如此优美,就决定把它翻译出来,给他在瑞士的母亲,也就是安妮的祖母阅读。奥特把日记的内容给朋友们看,朋友们认为它应该被发表出来。战争结束后的1947年,日记在荷兰编辑成书出版,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安妮日记》。《安妮日记》随后在法国和美国相继出版,并在当地引起轰动。汉斯说,1955年,人们将《安妮日记》编成话剧公演。1959年,好莱坞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迄今为止,《安妮日记》已经被翻译成65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了3000多万册,其中包括中文版。
汉斯还向记者讲述了安妮故居的沉浮。二战结束后,安妮躲藏的密室已经人去楼空,破旧不堪。1955年,一家荷兰公司申请在此地修建办公大楼,阿姆斯特丹人听到这消息后非常生气,他们自发成立了“行动委员会”,并找到阿姆斯特丹市的市长。其中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家还表示愿意出资建立一个基金会,把安妮密室遗址改建成一个博物馆。1960年,安妮故居博物馆成立。
汉斯说,安妮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小的博物馆。在博物馆开门的最初10年里,欧洲大陆极少有人去参观,主要的参观者来自英、美以及那些没有被纳粹占领过的国家。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大屠杀,他们希望通过《安妮日记》来了解一些过去的历史。
1974年,当汉斯来到博物馆工作时,每年的参观者约有20万。那时距二战结束已近30年。安妮博物馆的董事会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二战的兴趣会慢慢减小,于是,他们决定在10到15年之后,关闭安妮故居博物馆。
但奇迹发生了,人们并没有因为二战的远去而淡忘历史。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参观。安妮博物馆因此免于被关闭的命运。汉斯说,仅2004年一年,参观者总数就达到93.6万人。今年到目前为止,参观者数量超过了去年同期。博物馆为了方便游客,不得不决定把每天的开放时间延长至12个小时,从上午9时到晚上9时。
时至今日,安妮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标签”,她象征着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受害者,甚至已经成为宗教迫害和暴政统治下受害者的象征。汉斯说:“人们聊起那段历史,就会谈到大屠杀,就会谈到安妮。”
二战前,大约有8万犹太人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几乎没有人能够逃脱被屠杀的命运。安妮博物馆已经成为阿姆斯特丹历史最真实的见证。
曾有人质疑《安妮日记》的真实性。为了证明历史,荷兰政府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专门对此进行了考证。经过调查考证,委员会形成了一本数十万字的厚厚的调查报告。大量证据表明,《安妮日记》的真实性无可置疑。
汉斯对记者说,《安妮日记》对于荷兰小学生并非必读书,但在绝大部分荷兰小学,学校都会组织孩子们讨论历史,讨论二战。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阅读历史书,阅读《安妮日记》的兴趣被大�%F
Ⅳ 求几部美国拍的关于二战的电影
《西线平魔》1949年出品,描写二战末期德军与美军在比利时的巴斯托涅镇发生遭遇战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员,全片外景在欧洲西部高原拍摄,白雪覆盖的天然美景和严寒气候,通过杰出的摄影加强了电影的张力。
《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讲述德军将领“沙漠之狐”隆美尔,本片敢于将德军主帅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国老兵争议。
《桂河大桥》1957年出品,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等7项大奖。
《最长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战争片,手法平实,场面逼真。演员阵容空前,有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肖恩·康纳利等。
《坦克大决战》1965年出品,叙事手法流畅,加上亨利方达等演员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大布列颠之战》1969年出品,由英国精英群起出动拍摄而成,片中战机遮天蔽日的空袭场面拍得壮观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巴顿将军》1970年出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
《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国与日本合拍,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来龙去脉,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特别效果奖。
《中途岛》1976年出品,二战影片多以西线为背景,这部是极少以东线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阵容强大,海战场面真实,使本片维持了相当的趣味性。
《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情有独钟,此前曾拍过《1941》、《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等。本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许多二战老兵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为“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长达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
二战电影大全:
爱在战火:当爱情遭遇残酷战争
中国战场:穿越历史再现台儿庄血战
血腥杀戮:残酷岁月造就《辛德勒名单》
传奇将领:银幕英雄演活悲剧巴顿
海底出击:U571掀起深海连环猎杀战
空中对垒:古董战机助阵《珍珠港》
地面激战:大兵瑞恩还原战争残酷
谍影重重:梅艳芳演绎川岛芳子
二战影片之另类盘点:
·最名不副实:《珍珠港》
硝烟指数:★★★★★
·最卖座:《拯救大兵瑞恩》
硝烟指数:★★★★★
·最令人失望:《风语战士》
硝烟指数:★★★★
·最搞笑喜剧:《虎口脱险》
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钢琴师,
电视剧有兄弟连
Ⅵ 好看的二战电影有哪些
好看的二战电影有《敦刻尔克》、《至暗时刻》、《T-34坦克》等。
1、《敦刻尔克》
《T-34坦克》(T-34)是由阿列克赛·西多洛夫执导,亚历山大·佩特罗夫、文森兹·凯弗、伊琳娜·斯达森保姆主演的战争电影,于2018年12月27日在俄罗斯上映。该片讲述了1944年,一群英勇的俄罗斯士兵用一辆半损坏的传奇T-34坦克从德国人手中成功逃脱的故事。
Ⅶ 求二战电影故事片 奥斯维辛集中营
这些是与奥斯维辛集中营有关的电影了,我觉得应该是第二部那个~
你看看有没印象?
《集中营血泪(Playing For Time )》
本片荣获艾美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是一部有血有泪感人肺腑的电视电影,由著名戏剧家亚瑟.米勒根据太裔歌唱家范妮.费尼洛的回忆录改编,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在集中营挣扎求存的真实事迹。范妮原为巴黎著名歌星,战争期间,她跟其它犹太人被送到慕尼黑的一个劳工营囚禁。所有的女囚犯,全部要脱光衣服,剃光头,在手臂上刺上编号,才发配到集中营。在那里,每天都有人被送到毒气室集体屠杀,有些年轻的女囚犯为了换取一个面包,不惜向看守的德士兵卖身。幸运地范妮和一些懂得乐器演奏的女囚犯被挑选组成了一个管弦乐队,一方面为黑衫军军官提供娱乐,另一方面则为送进毒气室的死囚演奏送葬。就是在这样一个完全将人性自尊剥夺了的恶劣环境下,这群女性挣扎着活了过来。范尼莎.雷德格雷夫和简.亚历山大在片中都有精湛演出。
《灰色地带(The Grey Zone)》
版本一 奥许维次集中营里一名纳粹医生及一名犹太囚犯(David Arquette)正面临著道德上的灰色地带,他们必须选择抢救命在旦夕的14岁少女或是牢里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囚犯。 版本二 1944年,在德军的第一焚化厂,又一批犹太人被无情地送进了毒气室,几分钟后,虽然隔着厚厚的铁门,仍能听到他们撕心裂肺的呼喊、无助的敲打和绝望的呻吟。在铁门的另一边,霍夫曼和其他几个等待着搬运尸体的犹太人却都木纳地站着,脸上早已没有任何表情,因为几个月来,这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都曾无数次地谴责自己这种帮助德军屠害同胞的行为,然而面对被屠杀和继续苟活,他们选择了后者。 铁门打开了,几十具尸体横七竖八地布满了毒气室的每个角落,他们开始机械性地将尸体扛起扔进焚尸炉。突然,霍夫曼发现了一个还有微弱喘息的小女孩,因为地上的一滩水,小女孩还侥幸活着,霍夫曼和同伴们动了恻隐之心,他们偷偷将小女孩送到了焚化厂唯一的犹太医生那里,小女孩活了下来。然而,几个人还没来得及考虑怎样安置小女孩,德军就发现了他们的秘密,一个同伴被当场击毙,幸而医生以拒绝给德军看病威胁德军放过了小女孩。 前线,盟军加快了进攻的速度,这里纳粹也加快了屠杀的速度,面对随时都可能丧命的处遇,焚化厂里的犹太人决定奋起反抗。 在距离焚化厂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德军的兵工厂,霍夫曼等人联合起在那里劳役的犹太女人,偷偷将火药藏在即将运到焚化厂的尸体的衣服里,没多久,当他们积累了分量不少的火药,便发起了暴动。然而在德军超强火力的压制下,暴动很快便被镇压,参与的犹太人被一个个残忍地杀害,但他们并不恐惧,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即将到来,只是他们没有机会看到了而已。
Ⅷ 推荐几部好看的欧美二战电影,希望特别精彩的.战争题材.谢谢.
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10集电视剧,但像电影一样精彩)、血战太平洋(10集,同上)、兵临城下、珍珠港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1941年6月25日,位于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的布格河东岸:鸟儿在歌唱、军乐队演奏著欢快的乐曲,公园里正举行联欢的舞会,祥和中,人们谈情说爱,追逐嬉戏,各自享受恬静、幸福的时光……突然,飞机的俯冲扫射伴着铺天盖地的炮击撕裂了低沉的天空,爆炸的气浪和飞起来的尘埃瓦砾将惊恐的人们推倒、掩埋……
这就是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最初的经典而残酷的战役改编成的电影《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的开场。
布列斯特要塞是连线华沙-莫斯科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成群的坦克和装备精良的德军围攻中,8000名英勇的苏维埃红军在武器短缺、建制混杂、牺牲巨大的情形下,坚守信念、捍卫祖国,以血肉之躯于弹丸之地牵制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兵力达三十天直至全部阵亡。
战斗中,团长和政委身先士卒,在反击中沉着指挥,鼓舞惊慌中的士兵燃起斗志,将不同建制的士兵拼成战斗团队,顽强防御要塞阵地;另一侧,德军一队人突入要塞,在搜寻前进中与红军中尉率领的边防军遭遇,红军战士们或是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枪、或是舞著工兵锹、铁棒甚至菜刀与德军展开白刃肉搏混战,刀枪不全的苏军凭借大无畏精神杀得德军死伤遍地、落荒而逃。
导演亚力山大.考特以红军小学员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这场苏德战争史上交战时间之长、红军战士之勇敢顽强、战斗场面之为“惨烈悲壮”的真实场景!在烘托巨集大主题内涵的同时,激战场面扣人心弦,空袭、爆炸、火炮、坦克重机枪、火焰喷射器,加之大量烟火、音效、特技的运用,战争大片所包含的元素精彩呈现,视听效果空前震撼!
登陆之日
电影《登陆之日》是张东健与姜帝圭导演自《太极旗飘扬》之后又一次聚首合作的电影。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登陆为背景,讲述了韩国人被日本殖民 *** 强行征兵然后参加日军在诺门坎与苏军作战,后被俘参加苏军在苏德战场与德军作战,后被德军俘虏后在诺曼底与美军作战,最后被美军俘虏后投奔美军的韩国士兵的故事。
亮点一:战争动作场面恢弘亮相
在该片中,张东健有大量的高强度战争动作场面出现。在此前的《太极旗飘扬》中,张东健所挑战的大量枪击场面和动作场面十分有视觉冲击力,强烈的气势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亮点二:国际影后,倾力加盟
“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影后”范冰冰已经确认加盟该片,有了这位在国际影坛颇具影响力的中国一线女演员的加盟,中韩日三国大碗携手,令人充满期待。
亮点三:俊朗实力派日星助阵
本一线男星小田切让有望在这一部作品中与张东健合作演出。小田切让曾被《情
书》导演巖井俊二点名为最想合作的物件,是目前最受瞩目的男星,不仅外表帅气,演技更是精湛,和北野武合演的《血与骨》也一举夺得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奖。近几年他主演的《彩虹老人院》、《天堂失格》、《时效警察》、《摇摆》、《虫师》、《东京塔》等影视剧无一不是广受关注的作品。电影《太极旗飘扬》2004年上映之时取得了1175万观众的票房纪录,成为当时不可逾越的一个票房神话。而张东健与姜帝圭再一次携手打造的影片《登陆之日》的票房成绩究竟会如何,也是媒体关心的焦点所在。
投资300亿韩元的战争钜制《登陆之日》,除了在韩国本土拍摄之外,还将远赴中国、俄罗斯、法国等地摄制外景场面。
【黑鹰坠落】
【绿区】
【勇闯夺命岛】
【太阳泪】
【拆弹部队】
【前进巴格达】
【伊拉克战记】
【锅盖头】
【哈迪塞镇之战】 还有马上要上映的《牺牲品》 史泰龙 施瓦辛格 李连杰等多名硬汉明星联袂上映。。 眼镜蛇:特种部队 望采纳
《辛德勒名单》
《拯救大兵瑞恩》
《血战钢锯岭》
《朗读者》
《珍珠港》
《硫磺岛的来信》
《父辈的旗帜》
《广岛之恋》
《行动目标希特勒》
如果满意,求采纳。
现代题材战争电影:《我们曾是战士》《第九纵队》《生命的证据》《海豹突击队》《勇闯夺命岛》《火鸟出击》《野战排》
请采纳。
二战题材:血战钢锯岭、1944、女狙击手、狂怒、斯大林格勒、拯救大兵雷恩、细细的红线、珍珠港、虎虎虎、最长的一夜、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兵临城下、解放、攻克柏林、遥远的桥、坦克大决战、战略大作战、伦敦上空的鹰、中途岛海战、父辈的旗帜、硫磺岛浴血战、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围攻列宁格勒、
红色机尾、登陆之日、铁十字勋章、帝国的毁灭、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一。从战场角度直接反映战争的:
《U-571》,《决战斯大林格勒》,《兄弟连》,《中途岛海战》,《沙漠之狐》,《帝国的毁灭》,《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父辈的旗帜》,《珍珠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兵临城下》,《星星》,《风语者》,《大偷袭》,《拯救大兵瑞恩》,《巴顿将军》,《虎虎虎》,《最长的一天》,《第六日》,《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桂河大桥》,《血战阿拉曼》,《从海底出击》
二。从敌后谍战角度:
《苦海余生》,《黑皮书》,《代号爱莫诺》,《爱在战火蔓延时》,《窃听风暴》,《女王特使》,《深入敌后搞搞震》,《虎口脱险》,《刺杀希特勒》
三。从人性心灵的角度(一般带点文艺):
《美丽人生》,《英国病人》,《钢琴师》,《紫日》,《音乐之声》,《战火遗孤》,《穿条纹衣服的男孩》,《安妮日记》,《父辈的旗帜》,《硫磺岛的来信》,《细细的红线》
四。集中营,大屠杀,犹太题材:
《辛德勒的名单》,《胜利大逃亡》,《生死大逃亡》,《逃离索毕堡》,《南京南京》,《拉贝日记》
最经典的《现代启示录》,《风语者》,《珍珠港》,《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还有《太 极 旗飘扬》,也超级经典,不过被河~蟹的几乎下不到,我找了好多天没找到。老点的看的不多《巴顿将军》不错~~
Ⅸ “安妮日记”的内容简介及鉴赏
1、《安妮日记》简介:
是安妮十三岁到十五岁时写的日记,其中大部在秘密小屋里写成的。这部日记记载了一个少女的成长过程,展示了一个少女在特殊环境中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小作者对爱的追求和对法西斯罪行的痛恨。一九四七年出版后立即受到热烈欢迎,它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2、鉴赏《安妮日记》
从这本日记中,我们看到一个纯洁、率真又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们对她孩子气的顽皮、倔强、焦躁、苦恼感到理解和同情;我们更为这样一个年仅十四五岁的孩子对自我的严格要求,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沮丧,反而勤奋学习、怀抱理想的顽强性格感到钦佩。她在日记中记载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铁证。个性令我们感动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世界正在变成荒漠的可怕现实,感到无比痛苦的同时,仍然坚持自我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败,反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用汲取知识、精神上的充实,弥补物质的匮乏,追求心灵世界的最大自由。这些文字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给人以鼓舞吗?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天然的电影剧本,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完美词汇——乐观、信念、感恩、勇气和爱。
安妮,你让我们明白,温暖,完美,信任,尊严,坚强;你让我们明白,颓废,空虚,迷茫,但是是糟践自我;你让我们怀念,你让我们振作;你让我们明白,要好好去爱,好好生活。
《安妮日记》是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写的日记,是其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
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夙愿,将日记出版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