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电影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电影

发布时间:2023-08-22 13:07:19

A.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电影

悲惨世界 Les Misérables(2012)

导演:汤姆·霍珀
编剧:威廉姆·尼克尔森/赫伯特·克莱茨莫/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
类型:剧情/爱情/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英国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13-02-28(中国大陆)/2012-12-24(美国)
片长:157分钟
又名:孤星泪(港) / 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B. 有什么关于革命的电影吗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由张黎和成龙执导,赵文瑄、李冰冰、陈冲、孙淳、房祖名、胡歌、余少群、杜宇航等主演的革命战争片。该片讲述了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的故事。该片于2011年9月23日在中国内地公映。

2、《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该片由韩三平、黄建新执导(海外部分由李少红执导,五四时期部分由陆川执导,战争场面由沈东执导),由刘烨、陈坤、张嘉译、冯远征等108位明星出演。

该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该片于2011年6月15日在中国大陆正式公映。最终票房约为4.12亿元人民币。

3、《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出品的革命题材电影。由刘星执导,佟瑞欣、郭伟华、赵滨主演。该片于2016年10月1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讲述了1935年1月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的历史史实。

4、《大转折》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于上世纪末的《大转折》《大决战》《大进军》系列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战争题材电影,可以与苏联的《解放》、《莫斯科保卫战》,美国的《最长的一日》等同类型电影媲美。

影片全景式地展现了解放战争中后期,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至全国大部分解放的那一段历史。其中,《大转折》讲述的就是刘邓大军建立大别山根据地的艰苦历程。

5、《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李俊、杨光远等联合执导,古月、赵恒多、苏林、刘怀正、马绍信、鲁继先、张卫国等主演的剧情片,于1991年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解放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统帅部领导、林彪指挥的解放军为打败以蒋介石为首统帅的国民党军队而进行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全歼廖耀湘兵团,最后攻克沈阳,解放了全东北的故事。

C. 巴尔扎克和雨果作品有哪些被拍成电影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年):伏尔泰原名弗兰苏阿,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父亲是法律公证人,希望他将来做个法官,但他对文学发生兴趣,后来成了一名文人。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目睹了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一亲身感安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和反动。他深刻地;预见到革命必然到来,他对朋友说:“我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撤下革命的种子,尽管我自己未必成为革命的见证人,但它是必然要到来的。”

伏尔泰才思敏捷,一多才多艺。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国,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研究英国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

伏尔泰写过大量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悲剧《欧第伯》、喜剧《放荡的儿子》,哲理小说《老实人》。他又写过不少历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等。在哲学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4牛顿哲学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伏尔泰非凡的才智,锐利的思想以及他对黑暗的封建专制主义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间享有崇高的声望。统治者也念利用他。路易十五请他当过宫廷史官,普鲁土国王腓特烈二世把他待为上宾,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曾接见过也,但最终都由他的叛逆由思想而不欢而散。痛苦的经历使他决心不再与任何君王往来。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夫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不过伏尔泰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县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肯定认识采源于感觉经验,但他又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他对劳动人民是十分鄙视的,认为他们只能干粗活,不能思考,说“当庶民都思考时,那一切都完了”。

伏尔泰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在他的各个方面都有局限性,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在他的身上也深深地打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不过他在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中作出的巨大的贡献,还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

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趣味,基本上承袭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悲剧创作上。他的史诗《亨利亚德》(1728)以法国16世纪宗教战争为题材,写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后登基为王,颁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当做开明君主的榜样来歌颂。伏尔泰的哲理诗说理透彻,讽刺诗机智冷隽,有独到之处。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伏尔泰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哲理小说。这是他开创的一种新体裁,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伏尔泰晚年定居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

其间,法国发生宗教上的派性斗争,造成大批逃亡者。伏尔泰在自己的庄园内,先后收留过上百户难民。他还多次打抱不平,替穷苦人伸张正义,平反冤案。影响最大的一次,莫过于卡拉事件。

1761年10月13日,图卢兹市菲拉蒂埃街的一个住家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悲剧。这家的主人让·卡拉是颇受人尊敬的胡格诺派的商人。当天深夜,让·卡拉发现长子马克—安东尼在店铺悬梁自尽,一时全家慌了手脚,母亲失声痛哭,惊动四邻。突然,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说道:“马克—安东尼是被他父母杀死的,因为他选择了天主教。”天主教与新教经历了16世纪的宗教战争,至今已有两百多年,但对立依然十分尖锐。图卢兹一位法官闻讯赶来,一不调查,二不审讯,甚至连现场也没看上一眼,便将“谋杀”事件那天晚上在家的人全部拘捕归案。马克·安东尼为什么自杀?原来,这位28岁的青年曾学过法律,一心想当律师,但因无法弄到天主教徒的证明书,被迫从事商业。他想从父亲那儿得到一笔钱作生意,遭父亲拒绝,失望之余,天天上咖啡馆借酒浇愁,后因债务缠身,更觉前途渺茫,一念之差便寻了短见。头发斑白、年近古稀的老人怎能吊死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谋杀”之罪显然难以成立。检察官迪库大义凛然,出庭替老卡拉辩护,却被停职三个月。律师絮德尔想阐明事实真相,但陷入狂热兴奋中的法官却不屑一听,反倒认为这位律师无能。审判长滥施权力,逼迫卡拉供出同谋,卡拉义正辞严,断然地说:“既然没有犯罪,何来同谋?”1762年3月10日,法庭不顾一切无罪的证据,粗暴地判决卡拉车裂之刑。临刑前,老卡拉悲愤地说:“我已经说明真相,我死得无辜……”事发不久,伏尔泰便听到各种传闻。他对教会历来持怀疑态度,认为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都是无耻之徒。卡拉老汉的悲惨遭遇,激起了他对教会和司法当局的无比愤慨,他决心为维护人的尊严、为争取信仰自由而奋斗。他通过各种渠道,沉着冷静地亲自调查和搜集证据,并将被流放到日内瓦的卡拉的两个儿子召到费尔奈,根据他们两人提供的详情和从过往旅客中听到的反映加以比较,从而对整个事件作出个人的判断。其间,他发表了卡拉两兄弟的口供,写了揭露这起惨无人道的冤案的小册子,并为卡拉太太提供一切费用,把她接到巴黎,以引起舆论的注意。1763年2月3日,伏尔泰亲自写了上诉书,作出“我敢肯定这家人无辜”的结论。3月7日,枢密院下令重审此案,蒙受不白之冤的卡拉老汉及其一家终于得到昭雪。

这年年底,伏尔泰发表了著名的《论宗教宽容》,猛烈抨击反动教会的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草菅人命的黑暗现象,阐述了他的理想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

嗣后,他还曾为同样遭到教会迫害的一位19岁的骑士拉巴尔和一位年过半百的风水先生西尔旺奔走呼号,并使这两起冤案终于得到平反。

在整个晚年,伏尔泰以更加旺盛的斗志从事大量的创作,先后为《网络全书》撰写了613条辞目,并于1764年汇编成册,以“哲学辞典”为题公开发表。此外,他还出版了哲理小说《查第格》《天真汉》,历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史》和《论议会》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费尔奈定居期间,他一直与欧洲各国的各阶层人士保持频繁通信。据统计,仅保存下来的伏尔泰的信件就有一万多封,和他通信的计七百人之多。他利用这种方式,跟通信者讨论各种社会问题,宣传他反专制反教会的启蒙思想。伏尔泰所作的不倦斗争,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名字响彻整个欧洲的上空,不少社会名流慕名而来费尔奈求见。费尔奈成了欧洲舆论的中心,当时的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费尔奈教长。”

1778年2月,84岁高龄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8年的巴黎。消息一传开,全城都轰动起来。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到他的下榻处,使周围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妇女们趁他经过时,偷偷地从他的皮衣上拔下一两根毛,当做圣物保存。

到了巴黎,伏尔泰因过于激动,加之尿毒症发作,被迫卧床。但他仍然坚持口述最后一部五幕诗体悲剧《伊雷娜》。剧本虽写得平平,但演出时,巴黎和凡尔赛反应都十分强烈。王后出席了演出,伏尔泰也拖着病体临场领略这最后的荣誉和幸福。

教会人士心怀鬼胎,想利用伏尔泰的威望抬高自己的身价,因此趁伏尔泰病笃之机,企图从中捞点油水。

一天,一个神甫鬼鬼祟祟地窜入伏尔泰的病房,要求伏尔泰作临终忏悔。伏尔泰虽然不是无神论者,而是自然神论者,但他一贯与教会势不两立。他深知这位神甫的来意,毫不客气地把他打发走了。

没过几天,又有一位叫莫雷的修道院长重演故伎。伏尔泰一见他进来,便问:

“神甫,您从何处来?”

“啊,先生,我从上帝那里来!”

“真的?您能给我出示上帝的诏书吗?”

伏尔泰虽重病在身,但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他特有的辛辣讽刺,无情地揭露这些“披着僧衣的豺狼”的丑恶嘴脸。

5月12日,伏尔泰不住咯血,体温急剧上升,黎塞留公爵不忍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这般受苦,给他送来了阿片酊。伏尔泰糊里糊涂,竟把这种药效显著的镇静剂全喝下去了。三个神甫趁他昏迷之际闯了进来,待他稍为清醒后,问他是否承认基督的神圣。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本来已作了否定的回答,一听见“基督”“神圣”这两个字眼,他勃然大怒,做了个惊人的动作撑起病体,愤然地推了神甫一把,说:“让我安静地死去吧”。

1778年5月30日晚上11时,伏尔泰与世长辞。反动教会对这位亵渎宗教的宿敌恨之入骨,下令连夜将他的尸体运出巴黎,弃之荒冢。

可是,伏尔泰在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功绩是抹杀不了的。他大半生被公认为人民的领袖和导师。他的思想和学说将教育好几代人,为反封建斗争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武装了法国人民的头脑。

在资产阶级大革命后,伏尔泰的骨骸被移葬到伟人公墓。
===========================================================================================
启蒙运动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启蒙”一词,德语为Aufkl�rung,英语为Enlightenment,意为启迪,在启蒙运动中引申为用近代哲学和文艺的文化知识的光辉照亮被教会和贵族专制的迷信与欺骗所造成的愚昧落后的社会,恢复理性的权威。启蒙运动不仅在文化部门展开,同时也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科学、哲学乃至社会制度和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

启蒙运动发生在法国路易十四逝世之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前。文艺复兴虽然从13、14世纪到15、16世纪已将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的斗争进行了三、四百年,但是基督教会和封建贵族在欧洲统治了千余年,根深蒂固;当时工商业还没有大规模地发展,资产阶级还处于无权地位,力量薄弱,没有彻底的革命性,容易和反动势力妥协。西欧各国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法国在17世纪处在所谓“伟大世纪”即路易十四的世纪,也是封建贵族和教会高级僧侣联合专制的势力最盛的世纪。资产阶级和平民合为“第三等级”,还处于无权地位。文化和教育完全掌握在天主教的耶稣会僧侣手里,独尊《圣经》和少数拉丁古典著作。一般民众处于相当愚昧的状态。这就是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经济和政治的形势开始有很大的转变。法国和英国隔海相望,法国比英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落后了一个世纪。英国已拥有海上霸权,工商业发达;资产阶级已走上政治舞台,开始进行产业革命;工人阶级日渐活跃;政治上兴起宪章运动,奠定了议会民主制基础。文学上在莎士比亚之后出现了理查逊和斯特恩等人的以市民为主人公的新型小说。法国网络全书派领袖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曾留居英国。他们与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洛克和休谟等人结下亲密的友谊。他们都欣赏英国的三权鼎立和议会民主制。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编纂法国《网络全书》(即《网络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曾受到英国张伯斯主编的传播近代哲学科学知识的《网络全书》的启发。

在法国网络全书派活动的20年中,他们一直不断地受到反动势力的反击和迫害,有些人被关进监狱,有些人被迫流亡到国外。网络全书被禁止发行,或被烧毁。当时检察官在最高法院对网络全书派进行公诉中提出的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但网络全书终于在1772年问世。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网络全书派领袖之一孔多塞参加了这次革命,被选入革命政府任法院议员,革命中两次“人权宣言”都宣布人权是人类自然的(即生而就有的)权利,包括“平等、自由、安全和财产”四大项,体现了网络全书派的理想。由此可见,启蒙运动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引论中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身世】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伽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伽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伽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身世】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伽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伽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伽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即《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D. 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编剧: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弗朗哥。阿尔卡利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摄影:维多里奥。斯托拉德主演:马龙。白兰度、玛丽娅。施奈德获奖纪录:荣获1973年纽约影评协会最佳男演员奖禁级:XXXXX [剧情]保罗是一位年近五旬的美国作家,定居巴黎。保罗写作成绩平平,生活上偏又遇到了意外的打击,他娶了一个小旅馆的老板娘作妻子,妻子因为有外遇而自杀身亡。于是,保罗离开小旅馆,到一座公寓里租一间房子住。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位叫让娜的姑娘。让娜即将同一位电视导演结婚,因为不愿与母亲挤在一套简陋的房子里,也来这里租房。

年轻美丽的让娜,浑身散发着一股诱人的青春气息。保罗和让娜一见钟情,互相吸引。仅仅几句简单的交谈,两人便不顾一切地抱在一起,疯狂地接吻,并且像野兽一样迫不及待地在房里的地板上做起爱来。未经整修的房间布满尘埃,除了几件破烂家具,一无所有。保罗和让娜为便于经常幽会,商定共同租下了这所房子。

第二天,让娜急急忙忙地从未婚夫的拍片现场赶到旅馆。保罗对她说,他们彼此不需要了解对方的身世,甚至连名字也不用询问,他们相聚只为做爱。让娜对此深表赞同。因为她也是为了寻求性刺激才来这里的。这种刺激一旦结婚就得不到了。在保罗看来,性爱是摆脱烦恼的惟一良药。于是,旅馆就成了他逃避现实的一个孤岛。这对忘年的男女沉湎于这个与世隔绝的房间里,肆意狂欢,享受着性爱的快乐。不过,保罗虽然每天沉醉于性爱带来的快感中,但却不能隔断往事的记忆,这使他痛苦不堪。他回想起同岳母的争论,岳母曾执意请牧师出席女儿的葬礼,这让保罗怒不可遏,因为他认为宗教最伪善。他又回忆起在妻子遗体旁痛哭的情景。失败的婚姻和孤独的境遇使他变得颓废和沮丧,而此时,让娜似乎成了他惟一的救命稻草,于是,他抓紧不放。

让娜每天准时赴约,甘愿忍受他的种种变态行为,但却拒绝同保罗结婚。在让娜看来,同保罗的艳遇只是她寻求刺激的一种手段,但在骨子里,她并不爱他。终于,让娜对幽会产生了厌倦,便开始设法摆脱保罗,但保罗却不想结束。保罗把安娜拖到一家舞厅,里面正在举行探戈舞大赛。他们进门后胡跳乱舞,丑态百出,干扰了正在进行的比赛,最后,保罗和让娜被评委们轰了出去。

出门后,让娜告诉保罗,她就要结婚了。保罗仍死缠不放。让娜挣开保罗毅然离去,保罗竟一直追到让娜的家里。被逼无奈的让娜用父亲的手枪打死了保罗。对于让娜来说,保罗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因为直到这个时候,她还不知道保罗的名字。

[焦点]由于色情内容和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本片首先在导演贝托鲁奇的祖国意大利遭到抵制。在当年举办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只放映了影片的片断。随后舆论界便开始抵制这部“淫秽”的影片。根据猥亵语言和行为的法律,影片在意大利被起诉。在意大利当局和教会看来,《巴黎最后的探戈》是在教唆人们伤风败俗,为通行的道德伦理观念所不容。

虽然影片在意大利遭到冷遇,但在美国却引起了轰动。影片先是在林肯文化中心举行了世界性的首映式,接着又作为压轴戏拉下了第十届纽约电影节的帷幕。

[背景]执导本片的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是意大利继费里尼之后最引人瞩目的大师级电影导演,被西方电影界认为是“60年代意大利新一代导演中最有才华和最出人意料的一位”。贝托鲁奇于1940年生于意大利帕维亚,他的父亲是一位诗人,在父亲的影响下,贝托鲁奇也喜欢做诗,1962年,贝托鲁奇22岁时就出版了一本诗集,并获得了诗坛大奖。20世纪60年代初,21岁的贝托鲁奇跟随著名的帕索里尼进入电影界,作为帕索里尼的助手,协助拍摄了《迷惘的一代》(1961)。贝托鲁奇是一名意共党员,作为意大利“政治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拍摄过一系列反映普通人生活及工人阶级斗争的影片。如《蜘蛛策略》(1970)、《1900年》(1974)等。其中,拍摄于1964年的《革命之前》是其代表作品。这部影片的抒情性、印象性和散文性的叙事风格,使他赢得了“电影诗人”的桂冠。

贝托鲁奇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善于描写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矛盾,并且赋予一定的社会性。如《随波逐流的人》(1969)一片,即以精巧优美、笔触细腻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再现了30年代意大利病态的社会气氛和处在“危机与混乱”状态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进而折射了当代意大利的社会现实,被认为是反映意大利现状的一幅现实主义的壁画。

受导师帕索里尼的影响,贝托鲁奇也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融入了他的创作。除《巴黎最后的探戈》外,他拍摄的《月亮》(1979)表现一个母亲为了挽救因吸毒而堕落的儿子,竟与之发生了乱伦关系,甚至提出要以“异性之爱”去医治青少年受伤的心灵。贝托鲁奇的这种对社会生活所做的畸形反映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两部电影也因此成了贝托鲁奇最有争议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贝托鲁奇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东方。1986年,他来到中国,拍摄了著名影片《末代皇帝》,之后又在不丹拍摄了《小佛》、在摩洛哥拍摄了《遮蔽的天空》,从而完成了他梦想中的“东方三部曲”。20世纪90年代以后,贝托鲁奇鲜有作品问世,十余年中仅拍了两部小品式的作品:《偷香》(1996)和《围困》(1998)。

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扮演男主人公保罗的是美国著名演员马龙。白兰度。马龙。白兰度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影坛“叛逆一代”的代表人物,他于1924年4月3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多年来,马龙。白兰度以《码头风云》、《野小子》、《欲望号街车》、《教父》和《现代启示录》等片在影坛上独领风骚,为观众建立了一种风格、一种特性、一种典范。他是一位“方法派”表演大师,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既是魅力十足的男性性感象征,又有令人称道的出色演技。但随后他沉寂黯淡了10年,当人们以为他将一蹶不振时,他却如传说中的火鸟神话般复活,并开始了他电影生涯中第3个辉煌的10年。

马龙。白兰度曾7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其中两次夺标。一次是因主演卡赞的名片《码头风云》;另一次则是应导演科波拉之邀,在《教父》(1971)中扮演黑手党魁维多。格里昂。由于他将一个意大利5大家族之一的首领塑造得既充满阴郁可怖的凶杀气,又富有凄切悲凉的人情味,而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里,马龙。白兰度塑造的境遇不佳、心绪恶劣的美国中年男子的形象,与他之前扮演的所有角色都大异其趣。尤其是一段叙述童年生活的戏,白兰度的表演自然松弛,极为精彩。他躺在地板上,用粗俗的俚语喃喃述说着童年往事,台词也是白兰度即兴发挥的。不过,拍摄这部电影对白兰度来说并不是一段愉快的经历,拍完此片后,白兰度曾一度抱怨感觉很糟糕,因为贝托鲁奇毫不客气地把已人到中年、身材微微发福的白兰度做爱的场景拍得很难看。

担任本片摄影的是贝托鲁奇的老搭档、摄影大师维多里奥。斯托拉罗,他曾因《现代启示录》(1979)、《赤色分子》(1981)和《末代皇帝》(1987)而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

[欣赏]《巴黎最后的探戈》是导演贝托鲁奇第一部获得商业成功的通俗影片。影片具备了许多吸引大众的要素:性、暴力、明星效应、神秘感、偷窥欲和奇遇等。尽管许多宣传都把它看作是一部性电影,但导演贝托鲁奇却认为,《巴黎最后的探戈》并不是一部色情影片,它只是一部关于色情的电影。尽管男女主人公的最初相遇有浪漫的影子,但我们很快便看到两人的真实关系:忧郁、残酷和绝望。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里,人的思想反而变得空虚,人与人难以交流沟通,神经脆弱的现代人的孤独感挥之不去。于是,他们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歇斯底里的发作和瞬间的快感上。如果说,以前的西方电影大师把存在主义作为人的终极追求,让空虚无聊的主人公通过性发泄而获得精神满足的话,那么到了《巴黎的最后探戈》,就连这一点儿追求也丧失了,而对于保罗和让娜来说,就连性爱也是空虚的。其实,贝托鲁奇讲的不仅仅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浪漫爱情故事。影片的深意在于通过对这对不同寻常的恋人的行为和心理描绘,深刻剖析了现代人的迷惘心态,反思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对现代人的精神苦闷进行深入探索。

贝托鲁奇以慑人的真实感描绘了让娜和保罗这对年龄悬殊的男女之间充满原始野性的性关系。除此之外,电影还设计了另外两种辅助关系,为全片主题提供了一种和弦。让娜已经和电视导演汤姆订了婚,他们相亲相爱,并一起设想着美好的未来。保罗的妻子不久前自杀身死,保罗仔细回顾了他们的共同生活,发现那是一次失败的婚姻。通过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贝托鲁奇对家庭和性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对虚假的浪漫爱情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另外,让娜与保罗的关系也是贝托鲁奇对20世纪60年代电影激进倾向的一个最好的评注。影片中几次出现汤姆拍戏的场面,而汤姆的打扮酷似“新浪潮”的旗手特吕弗。作为一名导演,汤姆献身于一种政治真实电影。他带着摄制组跟拍让娜,即兴拍摄让娜与他的浪漫镜头。对汤姆而言,生活就是电影,电影就是生活。扮演汤姆的让—皮埃尔。莱奥是特吕弗“安托万”系列自传体影片的明星。贝托鲁奇通过对他的选用,将对电影风格和生活方式的批评合为了一体。

贝托鲁奇是一位擅长剖析人物心理的电影大师,他对影片中人物的剖析,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剖析。拍摄《巴黎最后的探戈》时,贝托鲁奇正处于思想极度颓废的状态中。1968年,席卷欧洲的左翼文化运动虽已过去3年,但它的影响却不能一下从人们心里驱散。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有人在摇滚乐中寻找刺激,有人在个人情感中徘徊,也有人在苦苦地思索。贝托鲁奇则通过影片抒发自己压抑的情感,《巴黎最后的探戈》恰似双面镜,一方面从宗教道德上折射出保罗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凸现出导演的“自我”灵魂。

影片最后一场戏堪称是全片的点睛之笔。无奈的让娜向保罗开了枪,临死前,保罗蜷曲在阳台上,把嘴里的一块口胶粘在栏杆上,闭上了眼睛,那姿势,如同母体中的胎儿一般,仿佛终于得到了解脱的保罗又回到了母体,完成了人生的轮回

E. 要电影。有张力的。没看过的。就给分。至少说十部。

1《上帝之城》——真正的血腥,巴西的爱与恨
2《搏击俱乐部》——巧妙的结尾
3《美国丽人》——随风飘扬的塑料袋
4《穆赫兰道》——一开始就骗了你
5《戏梦巴黎》——我只能高呼“我们是一伙的”
6《震撼性教育》——看了我也很震撼
7《记忆碎片》——挺有张力的
8《梦之安魂曲》——看的我虚无缥缈的
9《我爱菲利普莫里斯》——别样的越狱,别样的爱情,别样的传奇
10《嫌疑犯X的献身》——很曲折的故事,很曲折的爱情,绝对值得一看
11《碧海蓝天》——经典的片子,一个人的碧海蓝天
12《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少年情怀+美女坎坷,看到最后都不忍心了啊
13《21克》——21克,人死后灵魂的重量。
14《禁闭岛》——千万别被莱昂给骗了
15《无姓之人》——选择,其实没的选
16《末代独裁》——乌干达上的罪恶
17《露西亚的情人》——真实,梦境?
18《成为简奥斯汀》——爱情,有时候一次就够了
19《赎罪》——在时代面前没有人是罪人
20《Boy A》——完美的瑕疵,人可以忘记过去,但过去没有忘记你。
21《你妈妈也是》——无敌的青春,让人羡慕至极。
22《深蓝即使黑》——可以感叹命运的不公,但也让人越发体会人性的坚强。
23《钢琴教师》——看第一次时,让人非常不适,只能惊叹他人的控制会让人变得不堪。
24《钢琴课》——爱不需要语言。
25《海上钢琴师》——1900的传奇人生。
26《月球》——看到我都呆了,惊叹男主角的演技。
27《朗读者》——感动,感叹,感激。
28《英国病人》——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了对的人。
29《活色生香》——很久以前看的,但现在想起时还是意犹未尽。
30《回归》——巧妙的故事,是爱的回归。
31《罗拉快跑》——相当有意思的拍摄手法,不过我更爱罗拉那一头艳丽的红发。
32《情人》——看了原著才看的电影,只能说梁家辉演的真的很有韵味。
33《香水》——也是看了原著才看的电影,看后对男主角制造人体香水的技艺惊叹,不过男主角实在是有些命途多舛。
34《一枝梨花压海棠》或《洛丽塔》——还是看了小说才看的电影,虽没有了新鲜感,但如果没看原著的话,应该不错,女主角将那种萝莉的感觉演的很到位。
35《沉默的羔羊》三部曲加前传——看的我心惊肉跳,绝对符合你的要求。
不知道你喜欢什么类型的,所以写了很多,有爱情,悬疑,剧情,文艺,战争等等。虽然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不过我都看过,呵呵,希望你看后喜欢。

F. 多推荐几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影片

Les Mariés De L'an Deux.1971
影片名称: 乱世冤家
主要演员: 让.保罗.贝尔蒙多 玛莱妮.约伯特
影片简介:
1786年的某一天,在大西洋洋面上,航行着一艘印地安人的货船。货船的底舱躲藏着一个名叫尼古拉.菲利贝的法国人。他从小由南特市一家酒店老板戈斯兰收养,并和戈斯兰的女儿夏洛特结为夫妇。有位男爵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愤怒的尼古拉将男爵杀死,畏罪出逃。1787年春,尼古拉辗转来到了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凭着他的聪明才干,仅在五年之内就成为该公司老板阿瑟达维松身边的红人。达维松又将自己女儿玛格丽特许配给他。尼古拉和玛格丽特举行婚礼时,有人揭露尼古拉早已结婚,这违背美国的教规,婚礼中断。两星期后,达维松派尼古拉去法国销售小麦。这时的法国刚刚建立了共和制的新政权,国内局势动荡。尼古拉销售小麦,虽遭市政府议员的非难,但他是雪中送炭,受到当地市民的欢迎。尼古拉得知妻子夏洛特因爱上盖朗德侯爵而逃往乡下,为了找到夏洛特,他毅然救出了因谋反而被捕的侯爵的妹妹波丽娜,自己却?铛入狱被判处死刑。后来,在他儿时的伙伴西蒙的帮助下,尼古拉越狱逃到了偏僻的乡村,与盖朗德侯爵等保皇党人不期而遇,一场混战,随尼古拉一同越狱的另一囚犯当场被打死,尼古拉幸免一死。尔后他又作为波丽娜的救命恩人被奉为上宾。尼古拉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夏洛特。他劝她回家去,但夏洛特不愿离开。盖朗德怕美女被别人夺去,决定和夏洛特结婚。波丽娜得知哥哥要结婚,她也执意要嫁给尼古拉,这就引起另一贵族青年圣奥班的妒意,便拨剑要与尼古拉决斗。圣奥班边斗边大声叫嚷:“尼古拉是共和国派来的密探。”于是许多贵族纷纷拔剑助阵。尼古拉寡不敌众,束手就擒。夏洛特意识到保皇党不会轻易放过尼古拉,她当场言明:“他是尼古拉.菲利贝,是我丈夫”,在场的人目瞪口呆,夏洛特立即挽着尼古拉离开了大本营。途中夏洛特发现尼古拉的项链盒里有玛格丽特的照片,又听说他回国是为了和自己离婚,不禁醋意大发。这时正巧法国亲王路过,夏洛特忿然坐上了亲王的马车。亲王令手下人给尼古拉强行灌入迷魂药,并在他昏睡中办了离婚手续。亲王带着夏洛特离去。被留下的尼古拉被人抬回了他自己的货轮。戈斯兰已破产,他意外地找到了生财之道:他将酒窖里囤积的酒全部装上尼古拉的货船返航了。尼古拉昏睡了几个昼夜后,渐渐苏醒。守在一旁的戈斯兰拿出离婚证交给尼古拉说:“你回美国就和那姑娘结婚吧,你可要发大财了!”尼古拉听后如梦初醒,纵身跳进大海游向岸边。一阵海风把离婚证书也吹进了大海里。他去追寻夏洛特,途中加入了共和国军队,立了战功。夏洛特坐在疾驰的亲王马车内。心里一直思念着尼古拉,当马车快要接近边境时,夏洛特跳下马车,奔向共和国军队……尼古拉和夏洛特再度重逢,和好如初。

简体中文名: 雪琳娘

编剧: 丹尼尔 布朗热 (Daniel Boulanger) / Jérôme Tonnerre / 菲利普 德 普劳加 (Philippe de Broca)
导演: 菲利普 德 普劳加 (Philippe de Broca)
主演: 索菲·玛索 Sophie Marceau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年度: 1988
又名: 朱安党人 / 痛苦的抉择
《痛苦的选择》,由巴尔扎克小说《朱安党人》改编,反映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历程。主要人物是一个深沉的知识分子革命青年(后成为地方军事政权领袖),一个乐观热烈的贵族青年,一个左右为难的女青年(苏菲主演),一个拥护共和的老贵族。电影场景宏大,人物形象俊朗,服装道具豪华,画面层次丰富精美,主题深刻,情节曲折,感情炽烈,真正堪称经典。

简体中文名: 法国大革命

导演: Robert Enrico / Richard T. Heffron
主演: Klaus Maria Brandauer / Jane Seymour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意大利 / 西德 / 加拿大 / 英国
上映年度: 1989-10
语言: 英语
又名: The French Revolution

简体中文名: 丹东

编剧: 艾格尼依斯扎 霍兰 (Agnieszka Holland) / 安德烈 瓦依达 (Andrzej Wajda) / Boleslaw Michalek
导演: 安德烈 瓦依达 (Andrzej Wajda)
官方网站: http://www.douban.com/lpic/s1603683.jpg
上映年度: 1982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波兰 / 原西德
法国大革命中,当革命政府公安委员会主席丹东意识到个体伦理的重要性后,也开始了自己和曾经的战友、集体公义信仰者罗伯斯庇尔走向决裂。掌握国民议会的丹东号召结束恐怖,并在人民中树立重塑地位,他不愿再看到“断头台成为礼拜堂”,而掌握罗伯斯庇尔则在革命委员会压力下,誓将“以革命的恐怖主义对付反革命的恐怖主义”进行到底。波兰大......

简体中文名: 绝代艳后

导演: Sofia Coppola
主演: Kirsten Dunst / Jason Schwartzman / Asia Argento
官方网站: http://www.sonypictures.com/movies/marieantoinette/
上映年度: 2006
语言: English
制片国家/地区: USA
又名: 玛丽皇后 / 玛丽皇后 / 豆蔻风华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法兰西王后的一生,讲述了那个年代,法国大革命前贵族们奢华迷乱的生活。奥地利公主玛丽(克尔斯滕•邓斯特 Kirsten Dunst饰)非常聪明,生性活泼,14岁的时候,在一场政治婚姻中,从奥地利公主变成法国的太子妃。由于某些原因,王子对玛丽非常的纵容,婚后,玛丽一直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同样,玛丽也一直无法与内心的寂寞彻底脱离。这部电影将给我们带来关于18世纪法国宫廷和社会的各种震撼,匪夷所思的奢侈,欲望交织的爱情,以及最后法国人民的怒吼。

简体中文名: 乱世美人

导演: 查尔斯 舒耶 (Charles Shyer)
编剧: John Sweet
主演: Hilary.Swank
官方网站: www.AffairoftheNecklace.com
上映年度: 2001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又名: 扬眉女子 / 项链事件

阅读全文

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