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豆瓣评分8.0,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孔雀》
如果你有机会使得孔雀在你面前开启那美丽的孔雀屏,请不要误以为孔雀是在请求与你交配,那只是你的幸运,也是一同与你观赏孔雀的人的幸运。
可世上总有一些人是不幸运的,他们一直想要看孔雀开屏的样子,拼尽全力之后却发现孔雀连一丝张开屏的意思都没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时候,在河南古城安阳有一个五口之家,父母都是工厂职工, 大哥高卫国 (冯瓅饰演)小的时候得过脑病,治好之后留了一些呆傻的毛病; 二姐高卫红 (张静初饰演)在家整日无所事事,偶尔坐在吃饭的走廊上弹手风琴;只有 三弟高卫强 (吕聿来饰演)还在上初中。
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都是以三弟的视角来回忆的,其中穿插着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以至于许多人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会对电影的故事叙述产生疑问。
电影分为 三部分 ,分别是二姐高卫红、大哥高卫国、三弟高卫强,其中 高卫红既是第一段故事的主人公,也是衔接这三段故事的关键人物,对电影情节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之后,就会产生逃离这个地方的想法,更何况是一个让人感到压抑的地方。
高卫红说自己不想再刷瓶子了,母亲便托人找关系让她进托儿所去照顾那些小孩,在托儿所里因为自己的疏忽让一个小孩受了伤。
就这样,高卫红就又成了待业青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高卫红在自家屋顶上晒萝卜干的时候,瞧见了正在天上跳伞的伞兵。她骑着车子就向伞兵的降落地点奔去,在那里,她幻想着自己刚从天上跳伞下来,一边收着降落伞,一边招呼着同伴往回走。
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第一个喜欢的人。
高卫红低着头不敢看那人英俊的面庞,只是那一刻,她知道自己应该要去当兵了。
在那个年代能当兵是一件全家光荣的大事,但是没有点关系是当不了兵的,高卫红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她与那人打乒乓球拉关系,买酒买烟想要贿赂他,可最终也没有当上兵。
当伞兵是高卫红能够追寻自己心上人的足迹的唯一方式,也是她的梦想。
当高卫红站在桥上把酒瓶推下去掉在水里发出的那一声响像极了梦想破碎的声音。
高卫红又去刷瓶子了,每天都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即便这样,她也没有放下心中的那个梦。
她骑着自行车在大街上狂奔,车屁股上拴着一个自制的降落伞,降落伞随风摇摆,只有在这个时候,高卫红才觉的离自己的梦想最近。
可是还没有飞奔二三里,就遇到了母亲,母亲追了上去,一把抓住降落伞,两人同时摔倒在地。高卫红起来一看是母亲就头也不回的走了。
降落伞是高卫红在那段时期的精神寄托 ,为了降落伞她可以做任何事。也因为降落伞,她才会遇到了果子
果子是一个电工,也是一个流氓(这是他自己承认的)但我并不这样认为,相反果子是一个有义气、有担当的男人。
为了取回果子手中的原本属于自己的降落伞,高卫红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外表凶猛的果子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女人,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想看却也不敢看,面对白花花的身体,果子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欲望。
降落伞事件就这样过去了,高卫红每日只是上下班。一天,高卫红在回家的路上听到了手风琴的声音,循着声音高卫红找到到一个孤独老人在那里演奏音乐。那是一个空旷的房间,一个老人坐在那里演奏音乐,表情很陶醉,高卫红的表情也很陶醉。
高卫红再一次站在门口听音乐的时候,老人注意到了她,老人让高卫红进来听音乐,还想着教她手风琴,他却没有想到高卫红会弹手风琴。
老人有心展示自己的朝鲜舞,就让高卫红在一旁弹琴,自己翩翩起舞。
没成想却被别人看到了这 令人震撼 的一幕。
高卫红和高卫强就这样和老人一起看电影,吃汤圆,享受着老人对他们的好。可好景不长,老人顶不住周围人的看法和家里人的压力摸电门自杀了。
这个时候,高卫红还在厂子里刷瓶子,老人家属找到了她,在她工友面前打了她一顿,临走之前还骂了一句狐狸精。这一幕真正体现了中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高卫红被打完之后,还能够若无其事的工作起来。
高卫红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却每一次都被现实撞的头破血流 。
向现实妥协,似乎是她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
就这样,高卫红和一个在剧中出现时长不足半分钟的一个叫小王的司机结了婚。
高卫红的故事结束了,就这样平淡的结束了。
在高卫红的故事里大哥只出现过几次,没有一句话,只给众人留下一个呆傻的形象。影片的第二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哥哥高卫国,有些呆傻的高卫国一直是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
高卫强在一家面粉厂上班,厂子里的老人张喜子看他呆傻便指使他去抬面粉,而自己在一旁和别人打牌,而且还不给高卫国钱,只给他烟。
即便这样,高卫国还只当张喜子几人是他的朋友。
糖果在那个年代还是属于比较稀有的物品,在家里的糖果分配大会上,107块糖,每人21块,父母每人拿出10块给哥哥,姐姐弟弟每人再拿出5块给哥哥。
出门的时候,高卫国打开自家的鸭笼,剥开两个奶糖扔了进去,这一切都被弟弟看在眼里。 也许在哥哥眼里,鸭子比弟弟妹妹还要重要,在父母眼里,哥哥比弟弟妹妹更重要。
下了班的高卫国,走在回家的路上,正好碰到工厂下班的人群,他在人群中站着憨憨的笑着。
回到家中,高卫国就对母亲说,人家都笑你没本事,恁儿都内大了还没有媳妇。这一段让我摆脱了对高卫国呆傻的认知, 可见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切身利益时,聪明才智能够发挥到极致,连呆傻的人都变得聪敏了。
杨萌是高卫国第一眼就相中的女人,却也注定是他得不到的女人,高卫国甚至连一个被拒绝的机会都没有得到。
在弟弟高卫强眼里这个既呆傻又患有癫痫的哥哥,是他一直不想面对的事实。下雨天高卫国来给高卫强送伞的时候,在班里闹了一出笑话,送过伞之后还站在女厕所旁听别人唱歌,被人当做流氓。有人打了高卫强一拳说,你哥是个流氓。 高卫强挣扎着冲进人群中,拿起一把尖头伞朝着高卫国狠狠的扎了下去,嘴里还大喊着,他不是我哥!
有这样的一个哥哥似乎是高卫强心中最为耻辱的一件事,把哥哥神不知鬼不觉的毒死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于是高卫强买了一份毒药,就在他要毒死哥哥的时候,高卫红出现并阻止了这一切,但是这一切都被母亲看在眼里。
第二天一家人围坐在走廊里吃饭的时候,母亲拿出那份毒药,找了一个鸭子喂了下去, 导演在这里用一个长镜头展示了鸭子的死亡过程,鸭子似乎知道自己的命运,也不做挣扎,就这样摇头晃脑的死去。
鸭子的死让这个家庭的关于姐弟的风波暂时停息,姐弟俩请了哥哥吃包子,还送了哥哥一只小鸭子。
高卫国最终还是结了婚,和一个跛脚女孩。两人一起开了一家卖砂锅的摊子,日子渐渐的红火起来,这一天,张喜子来到了高卫国的摊子前说,孩子要生产了能不能借点钱。高卫国说,你明来吧。
第二天张喜子如约而至,高卫国拿出一个大箱子给张喜子,张喜子打开箱子发现里面都是烟,高卫国说,那些年我在你们那挣的烟,我都存起来了,我不要了,都还给你。
说完还憨憨的笑了起来,张喜子呆呆的蹲在原地,不自觉地低下了头。
青春期的少年,心中总感觉有一团无名火在燃烧着自己,现在这团火有着较为科学的叫法——荷尔蒙。
正处在青春期的三弟开始对异性有着该有的幻想,甚至还画了一幅少女的裸体画夹在自己的作业本里。
在现代人看来这些都无可厚非,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是这样,只要加以正确的疏导,孩子是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的。
但高卫强的父亲并不这样认为,当他发现儿子作业本里夹杂的那张裸体画时,第一反应不是对儿子进行疏导,而是要把儿子赶出家门,还向邻居宣告自己家出了个流氓。
由于父亲极为强烈的传统观念,高卫强的学业到此为止了。
高卫强独自一人逃离了这座城市,等到再回来的时候,身边多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
这个时候高卫红也已经和小王离了婚。一天高卫红和高卫强走在街上,高卫红看见了那人,她慢慢悠悠的走过去笑着和他说,我刚才还给俺弟弟说你会永远爱着我,那人听了之后面露疑惑,您…您贵姓啊?
是啊,你心心念念的一个人,到头来他却连你姓什么都不知道。
高卫红哭了,之前受过再大的委屈也没有哭过的高卫红哭了;虽然没有声音,但哭的撕心裂肺。
在影片的结尾才有着孔雀的出现,第一组出现的是高卫红,在经过一番逗弄之后,孔雀没有开屏,高卫国与高卫强也同样没有看到孔雀开屏。
人与人之间一生都在相互观赏,一个人的繁华与落寞、成功与失败,四周人都尽收眼底。一个人的故事就像孔雀身上的羽毛一样丰富,各色各样的爱恨情仇就如同羽毛的颜色一般绚丽多彩。
孔雀好像是动物园中最具观赏性的动物,人一点也不次于它。
前面说影片是以三弟高卫强的视角来回忆的,哥哥高卫国和姐姐高卫红的生活被弟弟尽收眼底,自己的生活也在自己的观赏之下。
《孔雀》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电影,虽然在票房上没有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斩获了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和银熊奖。
一个完整的且富裕的家庭看不到一点的欢声笑语,压抑的气氛将天空都染成了灰色,就像这人生一样看不到一点光。
文/猫影社
B. 有个电影叫孔雀,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不少观众不明白影片为何叫《孔雀》,顾长卫本人对《孔雀》片名的解释是:"人和人生都具有强烈的观赏性,人与人之间一生都在相互观赏,喜讯与丑闻,落魄与荣华,四周人尽收眼底。人生是个笼子,每个人都被关在里面,别人观赏我们,我们也观赏别人,同时我们也观赏自己。孔雀这种鸟好像是最具观赏性的动物,人一点也不次于它们,好比影片中的三个孩子,身上长满故事,人生的经历,如同色彩斑斓的羽毛长满人生.....
C. 推荐欧美经典老电影,有要求的噢
http://www.verycd.com/topics/65080/
看得出你很喜欢带有生活气息的文艺片,我感觉弗拉哈迪的作品挺符合你的要求的.我想你会喜欢的,希望以后能互相交流观片感..@-@以后找电影就在电驴上找吧,又多,片源又好,又经典~~
电影中文名:亚兰岛人
电影英文名: Man of Aran
其他中文片名:阿兰人 / 阿兰的男子汉
片长:USA:76 min
国家/地区:英国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黑白
混音:Mono
上映日期:1934年4月 英国 (London)
IMDb:0025456
导演:罗伯特 J. 佛拉哈迪 Robert J. Flaherty
编剧:罗伯特 J. 佛拉哈迪 Robert J. Flaherty
剧情梗概:
弗拉哈迪来到爱尔兰三个岛屿中最大的一个,这里距伦敦只有15小时的车程。由于水源充分,他们决定把这里作为拍摄地点。岛上没有摩托车,没有电影院,也没有任何奢侈的东西。但土壤对当地人来说比金子还宝贵。弗拉哈迪从伦敦请来一位专家教居民用鱼叉捕鲨鱼。亚兰岛人的祖先曾经这样捕鱼,但到弗拉哈迪拍片时早已改用蒸汽轮船了……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
上世纪20年代,拍摄北极或南极甚至非洲土著的探险电影非常流行。但是,弗拉哈迪第一次把游移的镜头从风俗猎奇转为长期跟踪一个爱斯基摩人的家庭,表现他们的尊严与智慧,关注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并且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弗拉哈迪所开创的这种拍摄模式直到今天仍为纪录片工作者所尊奉。
拍摄纳努克一家
1884年2月16日,罗伯特·弗拉哈迪出生于美国密歇根铁山脚下,父亲是位探险家。弗拉哈迪回忆说:“当我长到十几岁时,总盼望着同父亲一起探险,我们常常一走就几个月,夏天划着小船,冬天穿着雪鞋。”1896年,弗拉哈迪跟随父亲来到加拿大的雨湖地区开采金矿,他喜欢这里天然的原始状态。后来,父母把他送到密歇根的矿产学院,但没能毕业。据说学校认为弗拉哈迪没有成为专业矿业者的资格。大学时代也并非没有收获,他学会了拉小提琴——这是陪伴他一生的爱好,也遇到了未来的妻子——弗朗西斯·哈宾达。
后来,弗拉哈迪三次去北极探矿,旅程的最后弗拉哈迪确实发现了一些铁矿,但开采价值微乎其微。他获得的唯一奖赏是加拿大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处小岛。他想把探矿中拍摄的胶片剪辑成一部探险影片。就在将要完成的时候,从桌子上掉下的烟头把胶片点燃了,弗拉哈迪也被烧伤。唯一幸运的是,他保住了生命。胶片烧掉了,他决定等到春天再一次去北方。
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拍摄计划直到1920年才在法国皮毛商雷维永兄弟的赞助下实施。这一年,他已经36岁。
哈德逊港的一间小屋是弗拉哈迪的住所,他找到优秀猎手纳努克一家作为主要拍摄对象。第一场拍摄的就是猎海象,拍摄前,弗拉哈迪对纳努克说:猎捕海象时如果有任何情况干涉了我的拍摄计划,一定要放弃捕杀;记住:我要的是你捕象的镜头而不是它们的肉。
其实,当时爱斯基摩人捕海象已经不用鱼叉,而是用步枪。为了拍到更为原始的场景,纳努克才用他爸爸的方式猎捕海象。弗拉哈迪在后来的影片中一再重复这种拍摄方式,让人们用父亲或祖父的方式表演生活,商业的侵入、人与人的矛盾都被他挡在摄影机镜头之外。电影史家称弗拉哈迪为浪漫主义者。
把戏剧性引入纪录片
拍出第一批胶片,弗拉哈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冲洗,他的敌人是寒冷的天气。如何过滤混入水里的狗毛和爱斯基摩人衣服上的鹿毛同样是个难题。
爱斯基摩人的房子是用冰块砌成的,叫伊格鲁。冰屋通常大约为12英尺宽,弗拉哈迪需要的却是25英尺。纳努克没造过这么大的冰屋,花了几天时间实验,却一次又一次塌下来,每一次倒塌,同伴们都轰然大笑。
因为冰屋是黑的,纳努克用冰做窗户,还借用太阳的反光照明,这是爱斯基摩人在生活中的创造。纳努克教儿子射箭的细节淳朴动人,祖辈传统在劳动的间歇传递,简单的动作传达出父子亲情。
冰屋在拍摄时被迫削去一半,因为没有照明,拍摄只能在露天状态下进行,纳努克一家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寒风里表演起床。结果要真实,为了真实不惜搬演,这是弗拉哈迪的信条,他把悬念和戏剧性引入了纪录片。
弗拉哈迪在北极生活了16个月,胶片已经用完,准备动身回家,纳努克惘然若失,依依不舍。弗拉哈迪指着身边河床的石子说:“会有像石子一样数不清的人看你的电影。”几年之后,弗拉哈迪为一些杂志撰写探险游历的系列文章,并在妻子的协助下,于1924年出版了《北方纳努克》一书。弗拉哈迪在他的书中记录了爱斯基摩人在北极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在拍片过程中的种种趣事。影片拍完后,第一批观众就是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弗拉哈迪在书中这样描绘:“他们(爱斯基摩人)一直向后看放映机的光源,就像看银幕一样,我以为这次放映不会成功。突然一个人大喊:‘抓住它,抓住它。’他们以为海象真的会跑掉。当时屋子里一片混乱。爱斯基摩人在胶片中看到了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他们开始互相耳语,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忽然之间,他们仿佛理解了我所做的一切。”
弗拉哈迪先把片子给派拉蒙公司,看完样片后经理走过来,和蔼地拍着他的肩膀说,非常抱歉,让观众去看这部片子是勉为其难的,“你到北方去历尽了辛苦,却落得这般结局,实在令人惋惜。”几经周折,最终还是法国百代公司同意发行。
1922年6月11日《北方纳努克》在纽约首都剧场公映,一炮走红,观众如潮,一位评论家将《北方纳努克》比作古希腊悲剧。《北方纳努克》是弗拉哈迪三次北极探险的结晶,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也为记录电影提供了一种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摄模式。《北方纳努克》是世界记录电影史光辉的起点。
听从灵感,再现往昔
派拉蒙公司失去了《北方纳努克》,现在想弥补,派人找到弗拉哈迪说:您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自己提个预算,请再给我们带回一个《纳努克》。弗拉哈迪认为在北方过了许多年,现在应该去相反的方向。1923年,弗拉哈迪带着妻子女儿和一个红头发的爱尔兰女佣,来到太平洋小岛一个只有百户人家的波利尼西亚村庄。由于传教士和商人的努力,岛上人已经开始穿西装。弗拉哈迪找到村里的酋长,要求他们穿上民族服装。为了制造高潮,特地让一个男孩纹身——当地人称为刺青,这种成人仪式几十年前就已经失传了。仪式前的舞蹈庆典和化妆活动也都是弗拉哈迪按照当地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搬演的。
在这部名为《摩阿拿》的片子的拍摄过程中,弗拉哈迪开始尝试使用摇镜头去跟拍一个主体对象,当时还没有人用过这种拍摄手法。不仅如此,长焦镜头和特写镜头在他的影片中也同时被使用。在刺青一场中,当针扎进男孩的身体时,弗拉哈迪用特写镜头记录下了他脸上的痛苦神态,并把摄影机摇向他身边的母亲,把母子间的亲情在一幅画面中表现得至真至善。
弗拉哈迪拍片有一个特点,就是毫不遗漏地记录下他感受到的一切,拍《摩阿拿》时,他的素材已经达到14万英尺。但他并不在乎,只要他的灵感存在,那么他的机器就不会停止。拍完的素材弗拉哈迪会不时地拿给村民们看。他们在椰子树上绑起银幕,放映工作样片,看完后,岛上的居民立即把感想告诉他。特别是那些还记得岛上古老仪式和生活习惯的长老们,不仅帮助弗拉哈迪再现往昔,还来检查他的片子是否有错误。
《摩阿拿》并没有为派拉蒙公司赚到钱,即使采用“南海群妖的爱情生活”这样夸张的广告语。格里尔逊在《太阳报》发表评论说,“我不应该说哪些镜头是漂亮的,因为所有的都是那么美”。这里,他第一次使用documentary这个词称呼纪录片,从此纪录片自立门户,直至今天。
格里尔逊邀请弗拉哈迪拍摄一部反映英国工业化进程的电影。拍摄前,英国政府的某个上层人士想要看看稿本,可是弗拉哈迪从来没有写过剧本,他只好回到旅馆像隐士一样呆了几天。最后,他给了格里尔逊一打纸,第一页写的是:关于手工业者的电影,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第二页写的是:电影剧本——工业化英国的场景。此外什么都没有。
弗拉哈迪非常喜欢伦敦。在英国拍片时,傍晚他常常去小酒吧喝上几杯,并讲述他早年在北极遇到的事情。尽管故事有时很荒谬,弗拉哈迪讲故事的天赋却无人能比。
因为《北方纳努克》,弗拉哈迪获得了善于拍摄边缘人群的名声。1932年,高蒙公司制片人贝克决定冒险投资1%的公司预算在弗拉哈迪身上,拍摄《亚兰岛人》。弗拉哈迪来到爱尔兰西海岸三个岛屿中最大的一个,这里距离伦敦只有15个小时的车程。由于水源充分,他们决定把这里作为拍摄地点。岛上没有摩托车,没有电影院,也没有任何奢侈的东西。但土壤对于当地人来说比金子还宝贵。
为了拍到亚兰岛人本来的生活面貌,弗拉哈迪从伦敦请来一位专家教居民用鱼叉捕鲨鱼。亚兰岛人的祖辈曾经这样捕鱼,但弗拉哈迪拍片的时候早已改用蒸汽轮船了。弗拉哈迪想把《亚兰岛人》拍成另外一部《北方纳努克》,但没能如愿,也许他没想到,《北方纳努克》是他十年探险与爱斯基摩人交往的结果,而《亚兰岛人》是为了拍摄而结识这些陌生的人们,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北方纳努克》是他无法超越的高峰。
这部电影给亚兰岛带来了络绎不绝的游人,岛上人把曾参加过弗拉哈迪电影拍摄作为向旅游者炫耀的资本。
《亚兰岛人》高超的摄影技艺赢得电影理论家保罗·罗沙的赞叹,但罗沙说,影片中的人物是“表演祖辈生活的蜡人”。
从未放弃他的模式
弗拉哈迪从未放弃自己的拍摄模式,1938年,他和妻子回到美国,想过一段属于他们自己的宁静生活,但事与愿违。不久,负责美国电影服务社的纪录片导演帕尔·罗伦兹邀请弗拉哈迪拍摄反映美国农业问题的电影《土地》。弗拉哈迪从小云游世界,四处探险,他55岁才第一次有机会接触美国人民的真实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是弗拉哈迪一生中最不快乐的时光。住在黑山掩映下的农场,日子安静却了无生趣,宜人的环境似乎更增加了他的挫败感。弗拉哈迪感慨地说:“威望不会给任何人带来汉堡包和三明治。”
然而,弗拉哈迪错了,威望给他带来了一份奇怪的合同:它规定弗拉哈迪行动自由,拥有影片的版权,甚至出资者要求不在片子上署名,而资助的金额却非常慷慨。这就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弗拉哈迪最后一部成功的作品。
影片展示了一个男孩的欢乐与悲伤。一开始就将观众置于神奇而美妙的丛林之中:池塘、荷叶、露珠、水鸟。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少年划着小船缓缓入画。可以看出他在这片森林里如鱼得水,他熟悉这里的一木一草。他最亲密的朋友是一只小浣熊,他们常常在一起嬉戏玩耍。然而,鳄鱼吃掉了浣熊,他决心为浣熊报仇。正当少年与鳄鱼相持不下时,爸爸正焦急地寻找着他。少年与鳄鱼的搏斗惊心动魄,这个场景让人想起纳努克与海象的搏斗,想起亚兰岛人与鲨鱼的搏斗,突出人与自然的搏斗是弗拉哈迪一贯的主题。
弗拉哈迪把自己对自然的深情和对少年时代的回忆都融进这个男孩的故事中,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自传性的影片。
出资者是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它想借助弗拉哈迪的名声改善公司形象,因为二十年的电影工作经验已经使弗拉哈迪的名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他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说明石油开采并没破坏这里的生态,一切依旧那么和谐。
1948年,威尼斯电影节因为弗拉哈迪的热情和勇猛授予他大奖。
这位纪录片电影开创者晚年生活拮据。此时,他对用摄影机“还原”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1949年开始拍摄有关毕加索著名壁画《格尔尼卡》的影片,但是直到1951年去世,这部片子仍没有完成。它成了弗拉哈迪作品中令人期盼的“遗憾的艺术”。
http://lib.verycd.com/2004/12/04/0000029001.html
《北极圈恋人》中文名称:北极圈恋人
英文名称:The Lovers of the Arctic Circle
别名:极地恋人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1998年
电影导演:Julio Medem
电影演员:
Najwa Nimri
Fele Martinez
Nancho Novo
【影片简介】
西班牙导演朱力奥麦迪1998年作品,法国、西班牙合拍,朱力奥麦迪被认为是继绍拉、阿莫多瓦后的新一代西班牙电影导演中的佼佼者。影片的主角奥途和雅娜八岁时相遇,从那时起,命运将他们分分合合,但两人之间的爱却一直没有终止,当他们发现彼此之间的感情时,也发现了他们之间每一次的聚散离合都是一个循环,于是他们决定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一个太阳永远不会终结的地方——北极圈。
电影以 Otto和 Ana两个人的视角交替呈现。Otto和 Ana,他们的名字无论正着念倒着念,意思和发音都是一样的。
母亲自杀后,Otto出现了心理危机,他离开Ana,以飞行员(在西班牙语中,“ Otto”与“飞行员”谐音)的身份从事夜邮工作(一个空中邮差),往返于西班牙和芬兰之间;四年之后,听从命中的“圆形”的召唤, Ana也到了芬兰,住进她母亲情人的父亲(二战时期轰炸格尔尼卡的德国飞行员Otto,他被西班牙Otto的祖父搭救,后者用这个德国人的名字为刚刚出世的孙子命名)在北极圈内的一座小木屋。在北极圈内,有午夜的阳光,太阳似乎永远不会下沉…… Ana等待着奇迹的再一次出现,而 Ot to真的来了,乘降落伞从天而降,但这一次,两个失散的“圆”会相交乃至重合吗———人生总有一个地方欠缺,命运在转角处伺伏,谁也无法预料下一刻———所以, Ana想奔跑着回到过去,回到几小时,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前,最亲爱的人还未消失的时候;所以,梅德姆将影片献给了他的父亲。
D. 哪位能翻译一下《孔雀〉电影的影评
In "Peacock" center, an offscreen voice re-entry whole family thedining table which eats meal together, five people, the silence eatmeal, the picture desolate does not have the warm color. Is only inline completely ending time, the younger brother said that, "Myremembered as if the daddy walks, already leaves the spring beginningnot to be far". The movie finally is the whole family goes to the zoo to look at thepeacock, looked like night of between them on to achieve thereconciliation with the life, between a night already no longer wasyoung. Such mighty waves not startled passed by, the elder sister andthe younger brother all have also become others' parents, they hadfinally understood life helpless has known parents' difficulties, alsotherefore no longer waited for the peacock spreads the tail. Quietlycenter, they as if turned own parents' appearance. Such passed by,once anticipated happily as soon as to flicker, now actually onlyremains the leeward pale cloud to be light. This looks like is a piece of brutal fable story, actually became"Peacock" center most to let the person reluctantly reality withregret. Looks these young people which reconcile with the life and theprevious generation, looks these sad peacocks, let I has rememberedscreenwriter Li Qiang to "Peacock" the explanation: "Actually betweenthe person and the person the life all mutually is watching, someperson's good news and the scandal, fall the soul and the splendor,all around the person gets a panoramic view. Our each other all likesin the zoo basket the animal, is watched by the people. Our all peopleall like the peacock, on the body are covered with the story, in thelife has experienced the love hates the rival in love, is similar tocolor each different feather to be covered with the life. Peacock thiskind of bird looks like is in the zoo most has watching, the person isnot inferior to them, is just like "Peacock" in script that threechildren. The life is a basket, our each people are all closed ininside. The others watch us, we also watch the others, simultaneouslywe also watch oneself." This will be the extremely ordinary model Chinese family, therelations complex is chaotic, between the parents and the childrenlack the exchange, probably is stems from feels ashamed, they the allIdo brand simple assignment have given own that foolish son, sillyelder brother naturally regards as own the family center, althoughreceives the discrimination and the insult in outside, actually canact in a self-serving manner in the home enjoys the elder sister andthe younger brother exercises forbearance as well as parents'spoiling. The elder sister is that kind of typical idealism, theindiviality extreme, is incompatible with with the real life, untilfinally fantasized is layer upon layer flaked, she only can againshoot down the real life in the st, the rendant parents toe theline life footsteps. But younger brother's is not yet experiences theyouth, already always went the child, egressed several years timeliked a dream, woke when was already bored to death graally old.Between them the mood is not the simple love or hates, they are notsimple enjoy regarding the life manner or despair, all oppositionswith show loving concern, painful and is disappointed, the tenderfeeling and the injury, complex interweaving lets the person in theinnermost feelings be unable to withstand the withstanding lifeheaviness. In this movie arranged some to apparent the chaotic plot, for instancethe elder sister sewed the chute is snatched by the hoodlum male youthfruit, in order to had to return to the chute, the elder sister tookoff the pants unexpectedly on own initiative, revealed Bai Huanghuangthe thigh, the fruit is amazed feels helpless, hurries has turnedaround to flush own foot with the hunting rifle to put a gun, painfulcalled out the sound to resound through the woods. Such plot apparentsinconceivable, but actually had demonstrated one kind extremely realis chaotic and the also chaste point of view. The similar impressionprofound paragraph also has the younger brother to want to use the ratpoison to kill by poison elder brother, by the elder sister wasdiscovered has stopped, second days eat meal, the mother suddenlyworks as everybody surface son, most is liking with the rat poisonelder brother the goose kills by poison, that goose convulsiondistortion neck, this probably was the entire piece most violencebrutal picture, directed has maliciously stimulated an audience'snerve with this practical joke paragraph. But the movie most lets theparagraph which the person changes countenance come from the moviefinal, the elder sister younger brother three person of storiesreinterlock the same place, the elder sister finally fall into thenormal person's life, hoped may marry gives birth to a boy, but inmoral nature final fantasy, is can have a person to be able true tolove oneself, even if he certainly does not live in own side also doesnot matter. But when she meets the fruit on the avenue, but the fruitcompletely already could not recognize her time, elder sister's finalfantasy also by brutal smashing. Squats together with the youngerbrother selects the tomato on the place time, the elder sistersuddenly leans the face to go, the pain is unable to withstand theexpression really lets the person change countenance.
E. 求:解读电影《孔雀》以及最终要表达的寓意
1、姐姐 三个孩子里,活得最明白的就是这个姐姐,可她就是要倒霉,凡是她的梦想,就一定要被摧毁。她碍着谁了?她没碍着谁,她就是生不逢时,她赶上的那个时代,不如现如今张静初赶上的这个时代能容人。 河南安阳有个空军基地,所以70年代末还有伞兵,就是这些潇洒的女伞兵闹得,姐姐老想着飞,飞出这个小城,飞出这死气沉沉的家。姐姐是个聪明人,她和招兵的军人同志打乒乓球,还偷家里的钱想给人家送礼,她是豁得出去的,但她毕竟不如胖姑娘的姐姐狠,那位姐姐后来成了那个军人同志的老婆。所以,去当伞兵的不是姐姐,而是胖姑娘。 如果说这算姐姐的第一个重大人生挫折,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失贞。姐姐和果子在小树林儿里究竟有没有发生关系,曾经是我和黄老师争论的一个课题,我倾向于他们没干,因为没必要,但是从这个女人的性格来看,黄老师的肯定判断也许是更犀利——他说后来果子跟姐姐说过一句话很可揣摩:你以为我真是流氓呢?不过,虽然我听后有过动摇,但目前我们还各持己见,因为我觉得,姐姐在小树林里脱裤子那个动作,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那个动作说明这个女人已经在精神上放弃了贞操,她不在乎了。还有她拖着降落伞,骑着自行车在大街上猛High的时候,被他老妈当众打断,然后是在家里强行脱了裤子打针。她作为女人的那点天真、梦,还有自尊,完全被打碎了。不过她也没有就那么跟果子好上,而是有预谋地找了个文工团拉琴的老头,她甚至还带着弟弟去享受这个“干爹”的爱护。老头很不幸,顶不住单位和家里的压力自杀了,究竟死没死不知道,但他的子女却找上门来辱骂、殴打姐姐,这场戏精彩极了,尤其是还配上凶悍的河南口音。最牛B的是,对方打完人撂下一句“狐狸精!”然后扬长而去之后,姐姐一言未发,继续埋头刷瓶子,这时候她身边的工友默契极了,一齐沉默着刷瓶子,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 集体的这个冷漠、冷酷的“心理素质”是怎么锻炼出来的?好,1977年,往前推十年,就是那十年的经历锻炼出来的,必然。 这之后,姐姐几乎绝望了,她随便嫁了个人,没几年就离了。姐姐最好的几年青春就干这个了,白瞎了,彻底白瞎了。 几年后,已经是80年代了,姐姐又遇到了那个军人同志,在大街上,姐姐突然就精神焕发了,好像当年那个骚动的魂魄又回到了这具躯体。她毅然决然地穿过马路,来到那男人面前,万分幸福、万分骚包地对他说:我就知道,你会一直爱着我。可是,人家已经不记得她是谁了。 随后的一场戏(就是姐姐蹲在菜摊上,极度克制地哗哗流眼泪的那场戏),虽然拍得很紧(我的意思就是还可以稍稍松弛一些,像《爱情万岁》那样,不要意图太明显),但却给姐姐这个人物画上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句号。这个人物彻底立住了,她成形了,可信。 2、哥哥 哥哥的故事最有趣,但说实话,没什么意思,主要的功能倒不如说是衬托了其他几个人物,特别是妈妈和哥哥的那个瘸腿媳妇,当然还有弟弟。 哥哥的狡诈是这个人物性格的关键,何以见得呢?你别看这厮在外面孙子似的,回到家那是一大爷,分糖块,121颗,他最后能拿一大半。这家伙是真傻吗?他确实有点傻,但是也并不完全傻,所以姐姐让果子揍了人,他就立马带着烧鸡去慰问,精明得很。这个胖子,至少在两样事情上是绝对不傻的,一个就是对人际关系的经营,一个就是食,这个食不防放大一点,也包括色。讨媳妇这个事儿,太说明问题了,他在纺织厂门口看上人家陶美龄了,回家就给他妈使计策,就是猪八戒最擅长的那种:激将法。这还不算,他自己也很有方式方法,摘那么一大朵向日葵,我的天,那放在今天也是很浪漫的一个人啊。可惜,天鹅肉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得手,胖子的爱情终于还是失败了。 相亲相到的这个农村姑娘,和胖子实在是绝配,为什么呢?因为她是一个可以经营胖子的女人,她的手腕甚至比胖子他妈都厉害。没有她,胖子定不会学会那生存下去最关键的一招:自私。对付来借钱的无赖,胖子的办法实在令人佩服,这绝对是大智慧。 哥哥的故事里有一段惊心动魄的谋杀场面,这场戏也是这片子里的大亮点之一。它涉及到一个共谋的问题,就是一家人要不要达成默契,干掉傻哥哥这个累赘?弟弟买了耗子药,姐姐发现了,倒在了地上,父亲在门口看见了,却选择了沉默。只有母亲,她采取了一个极端但有效的方式,教训了自己的家人。在饭桌上,她专门选在饭桌上,让一只大白鹅喝了毒药,然后全家人看着它毒发、挣扎、抽搐、扭曲着死去。这一家人的关系,实在太不健康了,但是,这里的健康与不健康都是符合逻辑的,是有一个源头的。说到这儿,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这片子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缺席者,就是文革经验,它是解释所有事件的关键,它才是77年这一家人遭遇的不幸的真正根源。 3、弟弟 据说弟弟的故事是被迫作了大手术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弟弟本来应该是个同性恋。需不需要让弟弟变成同性恋我不管,问题是现在的改动让这人物有些前后不搭。虽然基本上也解释得通,但就是别扭,尤其是他成了一个甘愿吃软饭的人,怎么会? 弟弟的自尊是这样一点点被毁掉的,先是长期的被忽略,长期的,非常长期的,这个你可以尽可能地发挥想象。然后是姐姐的遭遇,因为姐姐的两个梦想先后被击碎的时候,他都在场,一个是伞兵事件,一个是干爹事件。在这个家里,他最可亲近、可信赖的就是姐姐,因此姐姐的挫折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他的挫折。这之后,还有胖子哥哥在澡堂的口吐白沫事件,在这个家里,他顶着很多无形的压力,而别人却从不在乎,甚至最亲近的姐姐,也利用他,利用他去买那令他难堪的《性知识手册》。 接下来的事件更严重,傻哥哥来送伞,让他很没面子,哥哥“耍流氓”,让全校围殴,他也被株连,情急之下,他居然干出了用伞尖捅哥哥这样混帐的事。这个时候,这个家里最小的男孩的心理事实上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没想到的是,随后还有一连串的打击。为了挽回面子,他请果子冒充民警大晴天来送伞,这是个典型的饮鸩止渴的小把戏,果然,第二天当他兴冲冲地吹着口哨来到教室,迎来的却不是尊重和崇拜,而是全体同学的羞辱。这个打击是致命的,这意味着,他被一个集体除名了,唾弃了。之后是另一次唾弃,被女人的唾弃,他跟踪对他貌似有好感的女同桌,得到的却是对方更冷酷的嘲笑。这几乎是他回到安全集体的唯一稻草,但是也覆灭了。 学校这个“小社会”抛弃了他,没想到回到家里也是一样。在“暗杀”哥哥未遂之后,母亲残忍的惩罚手段割断了他和母亲交流的可能,然而父亲,竟然是一个更加不可理喻的男人。这之前,这个男人几乎总是沉默的,看起来似乎是个厚道、老实的男人,万万没想到,当这个男人发现自己最看重的小儿子画的一幅女性人体之后,竟然大发雷霆、歇斯底里了,这个暴怒的男人甚至对着屋外大喊:邻居们,快来看哪,我家出了一个流氓!这一次,弟弟的退路被彻底堵死了,他只好离家出走,离开了这个城市。 80年代以后,当他带领自己的女人和这个女人的孩子回到家里的时候,他对父亲的仇恨依然没有熄灭,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对父亲的挑衅。但是,他自己也在这种丧失了尊严的生活中,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报废掉了。 4、爸爸和妈妈 爸爸和妈妈在文革的十年中发生过什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但那一定是可怕的经历。妈妈处理事情的果断、凶狠和不择手段,恍惚还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影子;爸爸呢?终于在沉默中爆发的父亲,原本也是个有着暴力倾向的人吧。 这些被扭曲的人格,很可能获得了某种可怕的遗传。 5、孔雀 最后,那孔雀终于开屏了。父亲和母亲没有来,但孩子们都来了,他们都来了,却也没有一个能等到看见孔雀开屏,这就是顾长卫想说的,那个时代的人,没赶上好时候。可是,谁能赶上好时候呢?孔雀确实开屏了,但大多数时候,面对我们的不是它美丽的羽翼,而是它那不怎么雅观的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