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推荐几部前苏联的老电影
鲁斯兰与留德米拉 (1972) Ruslan i Lyudmila
《两个人的车站》1982 导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出品:俄罗斯
《战地浪漫曲》1983 导演:彼得.托得洛夫斯基 出品:前苏联
《乡愁》1983 导演:安德列.塔可夫斯基 出品:意大利/法国/苏联
自己希望的爱情 (1983) Vlyublyon po sobstvennomu zhelaniyu
其他的还有《残酷的罗曼史》、《白比姆黑耳朵》、《办公室的故事》
2. 俄罗斯/前苏联有大师级的导演吗有哪些名垂影史的作品
1、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出生于俄罗斯伊万诺沃札弗洛塞镇,俄罗斯电影导演、编剧、演员,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
1961年,执导剧情片《压路机与小提琴》,从而正式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
名垂影史的作品:《伊万的童年》、《乡愁》、《索拉里斯》。
2、谢尔盖·爱森斯坦
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1948年2月11日),出生于俄罗斯里加,俄罗斯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作家、剪辑师,毕业于圣彼得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
1923年,执导个人第一部短片《格鲁莫夫的日记》。1924年,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罢工》。
名垂影史的作品:《战舰波将金号》、《十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3、库里肖夫
库里肖夫,苏联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1899年 1月13日生于坦波夫,1970年3月29日卒于莫斯科。曾就学于莫斯科美术学校。1916年入电影界,在汉荣科夫电影制片厂任美工师。1918年开始导演影片。
第一部影片是《工程师普赖特的方案》。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领导过新闻片的拍摄工作。1919年在苏联国立电影学校建立了被称为“库里肖夫集体”的教学工作室。
名垂影史的作品:《死光》、《遵守法律》、《铁木儿的誓言》、《我们从乌拉尔来》。
4、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前苏联首都莫斯科,他是俄罗斯电影的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
名垂影史的作品:《一首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蒙古精神》、《烈日灼人》、《十二怒汉》。
5、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1913年出生,前苏联导演、编剧。
他是苏联第一代著名电影艺术家,50年代诗电影的倡导者,讲究运用“情绪摄影”的理论,用强烈的情绪色彩来感染观众,在影片总体风格上追求诗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叙事结构。作品有《红帐篷》等。
名垂影史的作品:《红帐篷》、《未寄出的信》。
3. 乡愁的电影剧情
一位俄罗斯作家Andrei Gortchakov与他美丽的女翻译Eugenia去往意大利进行语言研究,他们在路上的经历:一个乡村教堂,女人们在圣母玛利亚像前祈祷;一个天然温泉,村民每天沐浴其中,以求恢复青春;一个名叫Domenico的古怪老人在一次天启式的错觉下将他的家人囚禁了七年。Domenico被村民认为精神失常,曾试图擎一支点燃的蜡烛渡过温泉,作为赎罪计划的一部分,但无法完成,他请求Andrei替他完成这一项表面上无害的任务,Andrei非常不情愿答应他这不合逻辑的请求,但被支离破碎的前兆激起了兴趣,因此没有拒绝他。他拒绝了性感的Eugenia,她不可避免地离开了他。他使自己沉浸于超越现实的孤独和模糊的会话中。在青葱的意大利风景和俄罗斯乡下沉默色调间的色彩转换,揭示了他的乡愁,揭示了他对一直躲避他的精神之光的普遍深入的渴念。他与家人分离,远离祖国,如今孤身一人,开始执行这一存在主义的任务。
注:《乡愁》剧照参考资料
4. 希望大家给我介绍几部哲学。或者讲述哲理的电影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电影都有有理入哲的意思,他还有一本关于对电影意义探究的书《雕刻时光》,值得所有真正热爱电影的人去一读。
几乎没有一位导演能象塔科夫斯基那样在镜头里寻找灵魂,并赋予人类以特别的关怀。塔科夫斯基,来自俄罗斯的电影诗人,一生拍片不多,但每一部都倾注了常人难以相信的救赎精神。可以说,在1986年塔科夫斯基去世后的十多年里,整个世界影坛对他的关注与评价超过了任何一位电影大师。
塔科夫斯基的电影也应该是一个真正热爱电影的人用一生去观摩与探寻的。塔氏反对商业艺术,他曾经为此发表过极为有力的看法:“如果说艺术能够激发情感与理念,那么大众口味的电影正无可挽回地消灭了所有思考和感觉的形迹。”看塔科夫斯基的电影引起的震动也许不仅仅是那些寓意与诗化交叠的影象,每一次他的电影都会让人造成一种关于生命的意义的质问。塔科夫斯基1932年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童年居住的房子后来成为他思乡的一个可靠的道具,而最终在《牺牲》里复原,并随着主人公点火燃烧而燃烧。塔科夫斯基的父亲是俄罗斯的著名诗人所以塔氏的电影里充满了诗意的内在激动。另外,在后期影片《乡愁》和《牺牲》里,塔科夫斯基将个人的怀乡情绪与俄罗斯辽阔的大地、人类的精神与现实处境统一在一起。所以说,塔氏电影中“根”的主题与他后来漂泊在西方有关。他自己说“极其真切的乡愁在《乡愁》开拍前占据了我的灵魂,直到永远。”
表达人类对于理想的渴望,并突出一种自我奉献的精神,这是塔科夫斯基一贯的企图。《乡愁》中诗人戈切可夫暴露了某种妥协性,但在老人多米尼克的感召下终于走向了人生希望的另一端。正如塔氏本人带有老子精神的阐述:“当一个人诞生时他是软弱的,而当一个人死亡时他是坚强的,犹如树木成长时,它是软弱的,当它变得坚硬时,他即将死去。”《乡愁》讲的是一位俄罗斯学者、诗人戈切可夫来到意大利搜集资料,在温泉边遇到了遭人奚落的多米尼克,多米尼克为了拯救家人让全家躲在一所破旧不堪的房子里达7年之久,多米尼克的信仰使戈切可夫感知了生命的全新意义,并答应多米尼克举着蜡烛走过温泉,因为后者告诉他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有救。于是,影片最后一幕是长达7分钟的长镜头:戈切可夫终于没让蜡烛熄灭。在这近乎窒息而又激动人心的7分钟里,我们看到了人类坚持理想的历程。
“对我而言,选择艺术是被艺术的天职所桎梏。”塔科夫斯基是用一生的努力实践了他的理想,他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因为他不朽的电影,更因为他充满诗情的精神力量!
塔科夫斯基生平及作品简介:1955年,入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1960年,创作毕业短片《压路机与小提琴》,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1962年,完成《伊万的童年》,同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66年,完成《安德烈·鲁勃廖夫》,1969年获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
1972年,完成《飞向太空》,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74年,完成《镜子》,受到有关部门的“封杀”,当时未能广泛公映。
1979年,拍摄《潜行者》,被公认为他的所有电影中最晦涩难懂的一部。1983年,在意大利完成《怀乡》,同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国际影评人奖。
1986年,在瑞典完成《牺牲》,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国际影评人奖和教会评审团奖。拍摄《牺牲》之前,他知道自己得了肺癌。就在这一年岁尾,塔尔柯夫斯基病逝巴黎。
塔科夫斯基电影作品:
《压路机与小提琴》(1960)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 、
《伊万的童年》(1962)同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安德烈·鲁勃廖夫》(1966)1969年获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
《飞向太空》(1972)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镜子》(1974)受到有关部门的"封杀",当时未能广泛公映、
《潜行者》(1979)被公认为他的所有电影中最晦涩难懂的一部、
《乡愁》(1983)同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国际影评人奖、
《牺牲》(1986)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国际影评人奖和教会评审团奖,
5. 乡愁是什么时候拍摄的
1983年出品
对于电影而言,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无疑是一位最伟大的诗人。而《乡愁》则是他最杰出的诗作。
——意大利电影大师费德里克·费里尼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1932-1986
苏联
主演
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
爱兰德·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多米奇雅娜·吉奥丹多
Domiziana Giordano
类型生活
颜色彩色
在世界电影大师的神圣殿堂中,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直以其绚丽多姿且极富美感的电影画面而被尊称为“电影诗人”。他的作品往往蕴涵着“拯救灵魂和人类末世论的思想”,并由此充满了神秘主义和宗教意味的艺术色彩。他在影片中也总是以“个人对世界所担负的责任”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同时把追求画面的“诗化意境”作为一种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正是由于这一缘故,塔可夫斯基已经习惯于抛弃那种对于故事的完整叙述,并将自己的思考、情绪、观点、愿望都散落或隐蔽在唯美化的镜像语言之中,当然这也造成了他的作品相较于一般的电影而言显得更加地难于理解的一种现实问题。也许一切正像评论界所说的那样,这位大师拍摄影片的目的不是为了影片本身,而是通过每部影片去探寻电影艺术表现的潜力和可能性。
尽管这位喜欢把拍摄电影称为“雕刻时光”的大师在他的一生中只拍摄了不到8部影片,但其中的任何一部都充满了极为执著也极为难得的探索精神。这位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苏联导演在1983年拍摄完成的《乡愁》把俄罗斯这个忧郁的民族的独特美感以及塔可夫斯基本人的诗意与思索表现得淋漓尽致、直指人心。在这部绝对堪称世界电影史上不朽的杰作中,虽然从叙事的角度上看确实会让一些影迷在欣赏之初产生不知所云或是无法适应的感觉,但影片中随处可见的那些优美而忧伤的画面,却一如列维坦画中的风景。至于它对于随着诗人的思维与心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时空、幻境、梦境的表现,更是高深到了不着痕迹的化境,从而把那种忧郁的诗意之美最大限度地发挥到了极致。难怪有评论家曾经说过,看这样的一部旷世杰作,要么会让你如坐针毡,要么则会让你流连忘返。
6. 都有什么著名的俄罗斯电影推荐几部吧
很多啊而且有很多的经典
提到俄罗斯电影就不得不提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普多夫金《母亲》这是早期的默片经典估计你很难看下去但是你要写关于俄罗斯电影的论文蒙太奇学派就应该是讨论重点!
不过我最喜欢的俄罗斯导演是塔可夫斯基他的作品都很棒!
他的作品有《乡愁》《伊凡的童年》《镜子》《压路机与小提琴》《牺牲》《Solaris》《雕刻时光》
只能说这些都是经典了!
还有《西伯利亚的理发师》《雁南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都不错
俄罗斯电影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维尔托夫是“电影眼睛”派的倡导者。代表作是《持摄像机的人》记录电影。
总的来说俄罗斯(确切说应该是苏联)的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也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当时的政治体制等因素,有很多电影就带有严重的政治色彩,流于说教,没太大意义,比如一些反映革命题材的电影(著名导演的除外)。
7.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剧情简介
1885年,一个前往莫斯科的美国寡妇认识了俄罗斯军校学生安德烈·托尔斯泰,于是他们相恋了,但是他们最终没有结合,安德烈·托尔斯泰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当这个美国女人已经养大了一个他们的儿子,并且费劲周折前去西伯利亚找寻托尔斯泰想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时候,她最终和他擦肩而过。在这部电影中,米哈尔科夫用镜头再次深情地描绘了如诗如画的俄罗斯大地,影片的幽默和活力是少见的,显示了作为俄罗斯当代大导演的米哈尔科夫的全部的美学理想和追求。
珍是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冒牌女儿,来到俄罗斯充当交际花的角色,他们想获得俄罗斯皇家军校高级军官的支持,资助完成伐木机器“西伯利亚理发师”的制造。看似幽默的剧情设置,却可以带给观众俄罗斯人思想、俄罗斯皇家末期的深层背景、俄罗斯传统遭受工业社会冲击等等飞来头上的种种大帽子。
当军官领着安德列贸然来到珍的住处求婚时,也许一些印象又要发生变化。珍再一次意外的出现在安德列家中,这感情爆发的一刻,双方都有回避,安德列说那是不应该的,而珍也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还企图让安德列放弃。
《费加罗的婚礼》演出是一幕转折,安德列在演出时眼神几乎没有离开珍,幕间休息的时候安德列还是和珍发生了误会,珍对着门缝独自说出了发自肺腑的话,却不知道安德烈听不到。安德列在大雨滂沱中回到剧院上见到舞台下面的珍,画面中一直横着琴弓,安德列的唱着自己的未婚妻被伯爵抢走,眼里见到珍和大胡子窃窃私语,跑下台用琴弓打了他。接下来安德列被流放的一幕是煽情的高潮,流放西伯利亚在沙俄是一大传统,雾霭弥漫的车站,天真单纯的身影让我们感受俄罗斯大地的乡愁。安德列在拥挤的车厢里听到朋友们的歌声,唱起歌来,火车发动了,这一幕随着朋友们的身影隐没在雾霭中……
10年后“西伯利亚理发师”终于出现在草原上,但是当地民众看着这东西是都显出惊慌的神情,一个人还用手捂住小孩的眼睛。电影用的是宏大的逃难场面来展现这一伐木机器的恐怖,“西伯利亚理发师”张牙舞爪,还有已经是珍丈夫的发明家的笑声,在西伯利亚丛林中大显神威。珍随着惊惶乱窜的人们,离开那里去寻找安德列,可是电影没有让他们在10年后重逢,珍见到的是安德列10年间的一些照片。
然后画面依然切换到美国军营的新兵,他的教官终于被他执著的个性打动了,大家对莫扎特的看法达成了共识,教官在山顶见到已经比较苍老的珍,珍说出了他没有让安德列知道的秘密,那个固执的新兵是安德列的和她的孩子。 接下来回顾的片段里,道出了其实当年珍来到西伯利亚虽然没有见到安德列,但是安德列却望着珍离开。在西伯利亚的荒凉原野上一个多情的眼神让绵长的心痛跨越了又一个十年。刹那动人的爱情火花没有熄灭,而且就像西伯利亚苍翠的森林一样历久弥新。
8. 《乡愁》的拍摄背景是什么
《乡愁》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1983年拍摄于意大利的一部影片。虽然名义上是由意大利、法国和苏联合拍,但其内在精神却具有非常浓郁的俄罗斯韵味。在很多普通影迷看来,也许会觉得影片过于平淡过于琐碎,而且蕴涵其中的梦幻般的色彩以及那种挥之不去的犹豫之情也显得过于细腻过于强烈,但这恰恰是这部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着极为经典意义的影片最值得钦佩和回味的独到之处。片中那优美得如同画卷般的景致,以及导演寄予整部影片的那种蕴涵着浓浓诗意和深刻的哲学意味的银幕语言,都把“乡愁”这样一个主题发挥到了极致。事实证明,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也许真的没有哪个民族的艺术家比出生和成长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家更适合表现“乡愁”这样的题材了,而作为电影大师的塔可夫斯基,又显然是这些俄罗斯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在这部堪称是诗歌影像化的传世之作中,讲述的其实是一个让人有些抑郁和伤悲的故事。影片的男主角是一位诗人,而他来到意大利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搜集俄国农奴制下的作曲家贝留佐夫斯基的生平资料,并打算以此写成一部歌剧剧本。他的庄园主见他富有音乐才华,便把他派往意大利学习。在那里他获得了成功,不仅先后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同时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在这部影片中,与诗人同行的是一位意大利女翻译,她年轻貌美、秀色可餐,朝夕相处的经历也让她对俄国诗人充满了欲念。但诗人的目光却被一位人们称之为“疯子”的当地人多米尼克深深地吸引,并产生了暗中保护他的愿望。这让女翻译大惑不解。终于,他们两个人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女翻译也因此提前出走。
就在诗人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的时候,女翻译却在不久后又从外地打来电话,声称多米尼克正在她所在的那个地方发表演讲,而且已经整整讲了3天。闻听这一讯息后,诗人立即前往那里,却看到在广场的铜像上的多米尼克,正往自己的身上倒汽油。随后,多米尼克当众自焚身亡。而刚才站在台阶上、廊柱下默默倾听他演讲的人们,却没有一个上前去解救他……
在影片的结尾部分,万念俱灰的诗人最终还是经受不住乡愁的折磨,回到了农奴制度下的俄国,并在不久后选择悬梁自尽来结束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