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段文字是出自前哪部苏联小说,这是书中主人公(填空)对生命的诠释
保尔 柯察金 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 [编辑本段]保尔柯察金简介 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乌克兰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他憎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 “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卡镇也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岁月。红军解放了谢别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他在保尔家住了几天,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朱赫来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领导人。 在一次钓鱼的时候,保尔结识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 一天,朱赫来被白匪军抓走了。保尔到处打听他的下落,在匪兵押送朱赫来的途中,保尔猛扑过去,把匪兵打倒在壕沟里,与朱赫来一起逃走了。由于波兰贵族列辛斯基的儿子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抓进了监狱。在狱中,保尔经受住了拷打,坚强不屈,为迎接白匪头子彼得留拉来小城视察,一个二级军官错把保尔当作普通犯人放了出来。他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冬妮娅的花园门前,纵身跳进了花园。由于上次钓鱼时,保尔解救过冬妮娅,加上她又喜欢他“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他的到来让她很高兴。保尔也觉得冬妮娅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他们都感受到了朦胧的爱情。为了避难,他答应了冬妮娅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娅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把弟弟送到喀察丁参加了红军。 保尔参军后当过侦察兵,后来又当了骑兵。他在战场上是个敢于冲锋陷阵的干将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宣传员。他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思》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受了重伤,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他的身体状况使他不能再回前线,于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忘我地投入到艰苦的体力劳动中去。特别是修建铁路的工作尤为艰苦;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风餐露宿,而且还有武装匪徒的袭拢和疾病的威胁。 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和冬妮娅的爱情产生了危机,冬妮娅那庸俗的个人主义令他反感。等到在修筑铁路时又见到她的时候,她已和一个有钱的工程师结了婚。保尔在铁路工厂任团委书记时,与团委委员丽达在工作上经常接触,俩人逐渐产生了感情。但他又错把丽达的哥哥当成了她的恋人,因而失去了与她相爱的机会。 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保尔送回家乡去休养。半路上误传出保尔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保尔是第四次战胜死亡回到了人间。病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并且入了党。由于种种伤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劳动,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丧失了工作能力,党组织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让他长期住院治疗。在海滨疗养时,他认识了达雅并相爱。保尔一边不断地帮助达雅进步,一边开始顽强地学习,增强写作的本领。1927年,保尔已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终于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了。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保尔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后来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在暴风雨中诞生》终于出版了!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编辑本段]保尔·柯察金的性格特点 他勇于献身,拼命工作;他酷爱学习,如饥似渴;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他不畏艰难,挑战病魔.他永不言败,顽强生活……这一切都可歌可泣. 他有自知之明,他的深刻自我反省、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精神风貌和特征: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不畏艰难困苦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 他身上表现了这样的人格特征: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忍的意志。“保尔精神”——顽强、执著、刻苦、奉献、勇敢、奋进的人格操守应成为青少年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 [编辑本段]保尔·柯察金的爱情故事 他与冬妮亚(林业官的女儿)、丽达(女政委)、达雅(工人)的三段恋情,暗含了一个红色的俄罗斯男人逐渐远离肉体、远离奢华,而向精神、原则、理念皈依靠拢的心灵历程。对冬妮亚的爱出自一个懵懂少年的本心,那是任何一个人都会自然产生的对美好、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和丽达女政委的爱情产生在共同革命生活中,“革命高于一切”的口号窒息了保尔心中残留的对丽达的爱恋;与工人女儿达雅的结婚与其说出自爱情,不如说出自拯救,这时的保尔已肉体残缺而精神凸现,保尔靠着“精神”、“意志”自救,也拿着它照亮达雅的眼睛。他的精神已被视为“共产主义事业燎亮的明灯”。 保尔.柯察金,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名字。说其虚幻,只因为它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而它又的的确确是真实的,可以说他就是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个再现。 这个倔强的,平凡的小伙子有着不算平凡的命运,在他的儿童时代就饱尝了痛苦,先 被一个粗暴的老师弄得辍了学,之后在车站以烧大锅和茶炉来维持生计。那时的他还不满 十二岁,让一个儿童来做如此繁忙劳累的工作,的确不易。当然,他也得到了那微不足道 的劳动成果——每月八个卢布的薪水。这个注定成为钢铁的人在努力吸取着命运给他带来 的经验。 在保尔那美丽的故乡,他了解了一个足以改变他命运和前程的组织——党,也有幸认识 了一名党员——朱赫来,他同时也是保尔的好朋友,教了他一些闻所未闻的东西,对他以 后的生活和目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切并非那么的顺利,德国鬼子住进了保尔的故乡——小城舍佩拖夫卡,他们肆杀犹太人,无恶不作,又把身为党员的朱赫来抓了起来。在运往监狱的路上,保尔舍身相救,但不幸被抓入狱,而朱赫来则逃出了魔掌。在狱中的保尔坐了并不漫长的一段岁月,他终于凭他的机灵善变逃出了监狱。之后他与意外中结识的小姑娘冬妮亚相会,他们都为保尔的出狱和彼此的相会感到高兴。他们幸福地住了一夜…… 战争的硝烟弥漫了小城,无产阶级红军队伍打败了邪恶的鬼子,人们被解放,得到了自由。然而保尔却要为忠爱的党的事业离开冬妮亚,投入到为人民解放的战争洪流中。 一年后,已经长大的保尔依然倔强,他“有幸”被编入正要进行战争的骑兵第四师。在残酷的争战中保尔受了重伤,他的坚强意志使他起死回生,但不幸的是他和冬妮亚的感情彻底破裂了,原因就是冬妮亚被资本主义的涓涓细流所吸引、所迷恋。他们不能再称为志同道合的同志了。 在保尔的请求下,朱赫来把他调回了铁路工厂。他又结识了一位知心朋友——扎尔基。之后的日子里他们对党的提纲产生了思想上的分歧,使保尔站在党的对立面上他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好在保尔及早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反省的演讲中,保尔十分激动,表现的也十分出色,使团从新吸收了他,这件事给他的经验的确很多很多…… 英勇的年轻团在英明的党的领导下,剩余的白匪终于被剿灭。此时的保尔接到了一个艰难的任务——在三个月内修一条七俄里的铁路,寒冷的冬天就快到了,白色将侵占大地,小城里没有足够的木材来取暖,修这条铁路势在必行。保尔明白事情的严重性,拼了命的工作,由于第二批工人的迟到,使得保尔不得不在严寒的打磨下长期的工作,他为此大病一场。当不省人事的保尔被送回家时,人们都认为他已经死了。铁路按期完工,人们拥有了木材,拥抱了温暖,这件事为保尔的一生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在短暂的休假之后,保尔又投入了党的怀抱,但只干了一些琐碎的工作。医生门发现保尔的神经中枢存在严重的病患,被迫住进了医院。渐渐的他的身体更坏了,连着换了几个医院,认识了不少知心的病友。他心中的熊熊火焰从没有熄灭,对党的忠心也一尘不变。 保尔在病魔的魔抓和死神的镰刀间徘徊,他的左手和双脚都残废了,失明的痛苦也在折磨着他。他娶了一个妻子,她是母亲好友的女儿,也是一个志愿加入党的进步青年。保尔这个倔强的青年绝不会屈服于病魔,他决定做一个作家,用文字来为党出力。他用了漫长的岁月,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在暴风雨中诞生》。他备受好评,也受到了青年们的真诚爱戴和无比崇敬。他无愧于一块真真正正的钢铁,也无愧于他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经历,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编辑本段]同名电影 1957年 苏联 外文片名: Pavel Korchagin 导演: Aleksandr Alov Vladimir Naumov 编剧: Konstantin Isayev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Nikolai Ostrovsky ....novel 主演: 瓦西里·兰诺沃依 Vasili Lanovoy ....Pavel Korchagin Elza Lezhdey ....Rita Ustynovich (as E. Lezhdej) Tatyana Stradina ....Tonya Tumanova 国家/地区: 苏联 对白语言: 俄语 色彩: 彩色 制作公司:Kievskaya Kinostudiya (Kiev Film Studio) 剧情 根据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讲一个苏俄革命者保尔·柯察金奋斗的故事。他的苦难童年及战争烽火和艰苦劳动锤炼了他的意志。当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后,仍坚持工作,为青年写书。主题鲜明:为着一个崇高的理想而献身,自己的生命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幕后花絮 影片人物具有浓厚的符号色彩。本剧在中国的流行程度超过在它本国,因此有很多中国版舞台剧,甚至还有中国版电视剧(2000年)。另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可以吗??? 追问: 看不懂,我就要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 无为 而 羞愧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句话是书中主人公怎么对生命的诠释 回答: 这句话是书中主人公怎么对生命的诠释?你到底想说什么???文章不通!
⑵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书与电影的异同
内容概述
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他憎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
“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卡镇也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岁月。红军解放了谢别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什维克朱赫莱在镇上做地下工作。他在保尔家住了几天,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朱赫来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领导人。
在一次钓鱼的时候,保尔结识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
一天,朱赫来被白匪军抓走了。保尔到处打听他的下落,在匪兵押送朱赫来的途中,保尔猛扑过去,把匪兵打倒在壕沟里,与朱赫来一起逃走了。由于波兰贵族李斯真斯基的儿子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抓进了监狱。在狱中,保尔经受住了拷打,坚强不屈,为迎接白匪头子彼得留拉来小城视察,一个二级军官错把保尔当作普通犯人放了出来。他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冬妮娅的花园门前,纵身跳进了花园。由于上次钓鱼时,保尔解救过冬妮娅,加上她又喜欢他“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他的到来让她很高兴。保尔也觉得冬妮娅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他们都感受到了朦胧的爱情。为了避难,他答应了冬妮娅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娅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把弟弟送到喀察丁参加了红军。
保尔参军后当过侦察兵,后来又当了骑兵。他在战场上是个敢于冲锋陷阵的能干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宣传员。他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受了重伤,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他的身体状况使他不能再回前线,于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忘我地投入到艰苦的体力劳动中去。特别是修建铁路的工作尤为艰苦;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还有武装匪徒的袭拢和疾病的威胁。
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和冬妮娅的爱情产生了危机,冬妮娅那庸俗的个人主义令他反感。等到在修筑铁路时又见到她的时候,她已和一个有钱的工程师结了婚。保尔在铁路工厂任团委书记时,与团委委员丽达在工作上经常接触,俩人逐渐产生了感情。但他又错把丽达的哥哥当成了她的恋人,因而失去了与她相爱的机会。
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保尔送回家乡去休养。半路上误传出保尔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保尔是第四次战胜死亡回到了人间。病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并且入了党。由于种种伤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劳动,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丧失了工作能力,党组织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让他长期住院治疗。在海滨疗养时,他认识了达雅并相爱。保尔一边不断地帮助达雅进步,一边开始顽强地学习,增强写作的本领。1927年,保尔已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终于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了。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保尔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后来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终于出版了!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作者介绍
尼·阿列克谢椰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12.22),苏联著名的布尔什维克作家,自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以来,他就同书中的保尔·柯察金一道,成了世界上千万千万有志青年的朋友和楷模。
190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家酿酒厂的季节工,母亲在大户人家当厨娘,家境十分贫寒。因此,他只念了三年的书,十岁左右就开始干活谋生。奥斯特洛夫斯基干过各种职业,如帮人家牧马,在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在发电厂当助理司炉等,贫困屈辱的生活培养了他对旧世界的仇恨和反抗性格。13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一度被德国军队占领,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组织上交给自己的收集敌人情报和将革命布告贴到德军司令部哨兵棚上的任务,显示了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得到了同志们的赞扬。
1919年7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成立了共青团,他成了第一代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同白匪军作战。第二年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腹部多处受伤,右眼因伤而丧失了80%的视力。严重的伤痛使奥斯特洛夫不得不离开队伍。然而,伤势刚刚有所好转,他就以高度的革命自觉性转入劳动建设,先是到一家铁路工厂当助理电机师,后又自愿报名参加突击队,投入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在工地上,他染上了伤寒并患了风湿病,常处于昏迷状态。这场大病还未痊愈,他又积极参加在第伯聂河上抢捞木柴的紧张劳动。因为长时间泡在齐腰深的冰水中,致使风湿病更加严重,又很快并发了多发性关节炎,肺炎。从此失去了最起码的健康,并日趋恶化,到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但他丝毫也不悲观消沉,“只要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党有用的人。”学习文学创作,是躺在病床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找到的“进入生活的入场券”。
1927年底,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壮大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两个月后小说写完了,他把小说封好让妻子寄给敖德萨科托夫骑兵旅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战友们热情地评价了这部小说,可万万没想到,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邮局弄丢了。这意外的打击对他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但这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在参加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函授大学学习的同时,他开始构思规模更大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年小说出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也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随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创作另一组三部曲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贡献。1936年12月,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人物
保尔·柯察金(此为英文版的译名,已经约定俗成,依原文读音应为“帕维尔·柯尔恰金”,爱称:保夫鲁沙,保夫卡)
谢廖沙·勃鲁扎克——保尔童年时的朋友,红军战士,共青团区委书记
瓦莉娅·勃鲁扎克——谢廖沙的姐姐,共青团员
丽达·乌斯季诺维奇——红军师政治部工作人员,共青团省委常委
伊万·扎尔基——红军战士,共青团区委书记
伊格纳特·潘克拉托夫——码头工人,货运码头共青团书记
尼古拉·奥库涅夫——机车库共青团书记,共青团区委书记
费奥多尔·朱赫莱——水兵,党的地下工作者,省肃反委员会主席,军区特勤部副部长
多林尼克——木匠,党的地下工作者,市革委会主席
阿基姆——共青团省委书记,乌克兰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
托卡列夫——老钳工,筑路工程队队长,区党委书记
亚历山大·普济列夫斯基——红军团长
列杰尼奥夫——老布尔什维克
阿尔焦姆·柯察金——保尔的哥哥,钳工,市苏维埃主席
波利托夫斯基——火车司机
扎哈尔·勃鲁扎克——谢廖沙的父亲,火车副司机
玛丽亚·雅科夫列夫娜——保尔的母亲
达雅·柯察金娜(爱称:达尤莎)——女工,保尔的妻子
冬妮娅·图曼诺娃——保尔少年时的女友,林务官的女儿
德米特里·杜巴瓦——共青团区委书记,托派
沃洛佳·屠弗塔——共青团省委登记分配部部长,托派
茨韦塔耶夫——铁路工厂团委书记,托派
瓦西里神甫——乌克兰社会革命党党徒,反革命分子
维克多·列辛斯基——波兰世袭贵族,中学生,告密者
彼得留拉——土匪头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壮丽诗篇。
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他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表现了甘愿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岁月中,他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虽然他曾经金戈铁马,血染疆场,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没有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党叫他修铁路,他去了;党调他当团干部,他去了,而且都是害出命来干。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牺牲爱情。他爱丽达,但受“牛虻”的影响,要“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来了个不告而别。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正像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更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强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保尔又是一个于平凡且伟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他总是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面对疾病的沉重打击,他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而且就是在他与病魔抗争的英雄主义激情中,他包含有“左派“幼稚病的危险。保尔后来也终于认识到他不爱惜身体的行为不能称之为英雄行为,而是一种任性和不负责任。因此,保尔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渐历炼成熟起来的钢铁战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让人感到亲切的榜样式人物。
保尔又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典型形象,作家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真情实感为基础来描写保尔的。因此,保尔的动人事迹不是艺术上的虚构,而基本上是真人真事,惟其真实,所以更加感人。但作者又反对把这部小说完全看成作家的自传,因为“这是小说,而不是传记”。他在保尔身上集中了他同时代许许多多同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他说:“在这本书中,我写的不是保尔.柯察金一个人,而写的是千百万柯察金,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而奋身投入战斗的千百万男女!”保尔的形象既是自传性的,更是梗概性的,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
主题思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新人成长历程和揭示新人优秀品质的优秀小说。当一位英国记者问作者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这个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道路和思想性格。
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小说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中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解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又一主题。保尔在凭吊女战友娃莲的墓地时所说的那段话,就是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白,也是对小说这一主题的阐发: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可以这样来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的一生应当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去度过。
艺术特色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读来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但作者又不拘泥于生活事实,对人物和情节作了大量典型化处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一样,对自传体小说的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小说的全部描写都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来展开,结构紧凑自然.在刻画主人公性格的时候,又人不同的侧面来表现他的优秀品质。通过描写保尔怎样对待监狱、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亦即怎样对待革命与个人、公与私、生与死等重大问题的态度,把保尔这一钢铁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格外丰满生动,光彩照人。
附:保尔·柯察金的三段恋情:浪漫主义情结
他与冬妮亚(林业官的女儿)、丽达(女政委)、达雅(工人)的三段恋情,暗含了一个红色的俄罗斯男人逐渐远离肉体、远离奢华,而向精神、原则、理念皈依靠拢的心灵历程。对冬妮亚的爱出自一个懵懂少年的本心,那是任何一个人都会自然产生的对美好、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和丽达女政委的爱情产生在共同革命生活中,“革命高于一切”的口号窒息了保尔心中残留的对丽达的爱恋;与工人女儿达雅的结婚与其说出自爱情,不如说出自拯救,这时的保尔已肉体残缺而精神凸现,保尔靠着“精神”、“意志”自救,也拿着它照亮达雅的眼睛。他的精神已被视为“共产主义事业燎亮的明灯”。
说句实话,这部书在中国之所以一向能得到广大年轻读者的青睐,确实是由于充盈在前半部里的关于成长的苦难和青涩又真实的爱情。在文学中没有爱情的时代,“冬妮亚”这三个字以它所特有的充满异国情调而又神秘温婉的意象搭配,温暖过多少渴望爱情的心灵,可以说,那时的“冬妮亚”就是“爱情”的代名词,“爱情”在读者心中随着少女冬妮亚的出现而滋长并辉煌一时,像冬日里一颗火烫而又幽闭倨傲的孤星;又随着成年以后与保尔恩断情绝的冬妮亚,以别样的批评宣传模式在当年的读者心中泛起一样无望的涟漪——正是那样的时代暗合了美学意义上悲越凄绝的爱情,给了那一特定时代的年轻人一种“欲爱不能”的精神洗礼,从而深味了爱的崇高与难觅。
尽管这样的结局是凝重的,但第一代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青年读者还是无比幸运地找到了可以现学现用的浪漫蓝本。他们当然无法忘却这样一本为其人生发展带来重大启迪的好书……
新的旅行开始了,叛逆的一方是新的孩子。你不曾看到他们脸上迸出的欣喜吗?那是一种从被允许阅读的文本中有了意外发现的会心的愉悦,因为他们年轻,还有足够的热情自己庆贺自己。当然你也许会世故地笑笑说:“总有那么一天……”
是啊,地老天荒,只有主流和叛逆,一直那么相安无事地旅行下去。
评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共产主义国家最著名的“革命小说”之一。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曾高度评价这部作品:“整个苏联文学中暂时还没有如此纯洁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肖洛霍夫说它是“生活的教科书”。但在一些西方学者眼中它只是“斯大林的宣传机构炮制的神话”,马克·斯洛宁说它“文笔平淡,结构松散”,列·费·叶尔绍夫说它“简洁明快,几乎只用动词”。
自1980年代中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逐渐为苏联人所淡忘。1997年莫斯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八辑的“名着重读”系列,其中没有收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时,也有人呼吁不要丢掉保尔·柯察金这样的英雄。俄罗斯《真理报》1997年6月17日《保尔·柯察金和洛丽达》一文中说“……劳动人民的子弟们应当知道他们的祖辈、父辈在沙皇时代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怎样为革命、自由而战斗,怎样进行了劳动人民的革命,怎样在自己的国家里建立了社会公正的制度,怎样打败了法西斯!……因此,无论如何,不应当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真正的人》这些作品从现有读物中删掉……。”
在中国的影响
1942年梅益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英文版翻译成中文[3],之后从1952年至1995年的44年间,一共印刷出版57次,发行250万册。
中国共产党党员吴运铎在军火研制过程中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但他坚持工作,写做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1980年代的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也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影响比它在其他国家,甚至包括苏联、俄罗斯本国,都更大,其中一个原因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被中国政府当作共产主义思想教材来提倡青年阅读,其中保尔筑路一段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文;另一原因是这本书的发行以及推广都异常到位。
影视剧目
这部小说曾经多次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
1942年苏联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拍摄了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57年苏联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拍摄了电影《保尔·柯察金》。
1999年时,中国大陆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原著改编了一部同名的电视剧,剧中使用了多名乌克兰演员并用中文配音。这是第一部中国改编的苏联电视剧。2000年播映受到好评。编剧:梁晓声等。总导演:韩刚。该剧获得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和第2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长篇奖。
主要内容:小说以保尔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阅读感受:①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②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③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④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都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保尔•柯察金 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有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文学、外国文学、小说、名著、奥斯特洛夫斯基
⑶ 急救!!!寻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赏析 谢谢大家了
两篇
1.战争与人性
——赏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战争是什么?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战争是什么?战争是屠杀和毁灭。
战争是什么?战争是英雄的舞台,平民的坟墓。
战争是什么?战争是人性的劫难,社会的倒退。
战争是恐怖的、悲壮的,而描写战争的的文学作品则刺激好看,我很喜欢看战争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像描写古希腊时期的《特洛伊战争》、中国的古典小说封神榜、三国、水浒,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还有描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文学作品几乎都看了,印象深的有《烈火金铡》、《苦菜花》、《林海雪原》、〈红日〉、〈铁道游击队〉等,从战争文学中我知道了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悲壮、也懂得“一将功成万骨休”的深刻含义。但像根据前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所表现的战争场景,仍然给我以震撼,把战争与女人、战争与人性联糸在一起,通过战争来揭示人性的善良、表现战争中的美丽,使人们憎恨战争热爱和平,以全新的角度塑造战争中的英雄形象,给人以情感教育和美感享受,尽管我多年以前就看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故事情节也很熟悉,我还是一集不拉地看完了电视剧,并常常为剧中的人物所感动,我已经不是个轻易动感情的年轻人,为什么它能打动我、感染我,因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表现的普通士兵的战争生活,塑造了一群平民化的英雄形象,从新的角度来诠释战争、表现英雄,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女兵形象,丰富了文学典型的画廊。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故事情节很简单,在苏联后方的171兵站有一个女子高射炮排负责守卫车站和仓库,负责的是一个老兵瓦斯科夫准尉,如果不是德国飞机偶尔来袭击,这里几乎看不到战争场景,女兵们站岗放哨巡逻跑步,有时帮助乡亲做点农活,周围是一片田园景色,静静的森林,清清的湖泊,淡淡的炊烟,劳作的农妇,单调重复,连老兵瓦斯科夫都有点厌倦这种死寂的生活,想上前线。通过前半段的平静引发后半部的战斗,通过瓦斯科夫与五名女兵抗击德国特种兵的悲壮战斗,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创造。湖宾阻击战的场面并不激烈,比不上莫斯科保卫战,也比不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一场名不见经传的小战斗,但五名女兵的英雄群像正是通过战斗也通过平时的生活来表现来完成的,性格鲜明各有特色。
中士丽达是带着国难家仇参军入伍的,她的丈夫战争一开始就牺牲了,她把三岁的儿子寄托在母亲家来到兵站,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内心却有着火一样的激情和海样深的母爱,她为了儿子,不怕战友的误会,夜晚去城里看望儿子和母亲,留下自己和战友省下的面包,连杯茶都来不及喝,又返回部队。她亲手打下了德国人的飞机,在战场上她勇敢地阻击敌人,腹部受伤后,为了不连累准尉,她开枪自杀,在死前她深情地要准尉吻她一下,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无限眷恋,丽达身上表现的母爱和勇敢令人落泪。
女兵热妮娅一家三口死于德国人的枪口,她参加了战斗部队,在战争中与上校产生了恋情,受处分被安排到兵站。这是个热情开朗聪明漂亮的姑娘,她像一股清泉给兵站带来了透明激情快乐美丽,她给女兵们改军服,表现女性的曲线美,她提出举办舞会,庆贺击落敌机的胜利,她对爱情的执着令人感动,面对付排长的警告,她不顾一切冲向车站,为上前线的上校和战友们送行,极大地激励地了部队的战斗士气。尽管她有些尖刻,有些爱虚荣,但面对敌人却义无反顾,在丽达受伤时,她引开敌人,一个女人与十个敌人抗击,壮烈牺牲。
女兵里莎,一个在森林的小木屋中成长的姑娘,单纯善良,渴望爱情,向往城市,她对准尉产生了恋情,严格说,这不是恋情,在只有一个壮年男性的群体里,这种爱更多的是爱慕而不是爱情,是战争时期人们心态的畸形表现。在瓦斯科夫和她唱里莎的民歌时,她眼里闪现出孩子般的纯真和喜悦,她还是个情窦初开的姑娘。在接受回兵站送信的任务后,她一个人穿越森林,几度迷路,非常害怕,呼喊战友,当她找到白桦树棍时,欣喜若狂,不慎陷入沼泽,光荣牺牲,正是她的害怕她的迷路她的看似可惜的牺牲,活生生地凸现了里莎的形象。
大学生索妮娅,是女兵中唯一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莫斯科大学文学专业的高材生,她是犹太人,父母在明斯克,是突然爆发的战争使她中断学业,参军入伍。这是个有着梦幻般色彩的姑娘,喜爱文学喜爱诗,即使是战争也不能阻止她的爱,在军营里在劳动中在战场上,她为战友朗读诗歌,歌颂自由歌颂光明和爱情,这是俄罗斯十九世纪来的光荣传统。她有个连姓名都不清楚的男友,却时时痴情地渴望蒙眬的爱情。她待人和气,善解人意,为了找回瓦斯科夫的烟袋,她不幸陷入德军的包围,面对德国鬼子的刺刀,她流露了那么片刻的恐惧,但更多的是坦然,索妮娅的死隐喻了战争对文明对文学对人性的杀戮,她留下了带血的诗集就是物证。
女兵嘉尔卡严格说,还是个孩子,她在孤儿院长大,没有父母,战争发生时同伴都入伍了,她也编造父母牺牲的谎言入伍,她时常编造母亲是有钱人有地位身份的各种谎言,来表现她对母爱的渴望,来掩饰内心的自卑。当热妮娅把她化装为舞会的公主时,才找到做人的尊严。儿童上战场本身就是悲剧,当她看到德国人浑身发抖,一枪未放,丽达要以战场纪律来惩罚她,只有准尉理解安慰她,并保护她,可是战场本身就是残酷的,她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看到德国鬼子尖声喊叫,无方向地乱跑,被德国鬼子打死。按常理分析,这是胆小鬼是懦夫,中国的刘胡兰就义时比她还小,但作者仍然把她列入英雄行列,她没有按照准尉的命令离开战场,她也是为保卫共和国死的。
准尉瓦斯科夫是全剧的一号主角,是个性格丰满有别于传统英雄人物的形象,他为人忠厚随和,心地善良,除了挂在嘴上的步兵条例,缺乏主见,常常受到女兵的嘲笑。他没有什么崇高理想,厌恶战争,只想做个好木匠,在兵站,他不仅是最高指挥官,还是姑娘们的兄长,处处为姑娘们服务。盖厕所盖澡堂,他的任务除了守卫兵站,就是不让一个姑娘受伤害。在带领五位女兵上战场阻击德国人时,更像是带几位姐妹远游,千叮咛万嘱咐,告诉她们战场上的各种注意事项。当他发现德国特种兵不是二个而十六个时,他陷入了痛苦的选择,正如他说的,为了十几个德国鬼子牺牲五个姑娘不值得。但战争的逻辑就是这样,虽然他没有接到上级阻击德国人的命令,但作为一个军人,他决不能放任敌人去破坏铁路大桥,给前线的战友造成伤害,明知敌我力量悬殊,明知他带的是几个没有实战经验的女兵,明知对方是武装到牙齿的特种兵,他也只有一种选择,一边抵抗一边求援。虽然他下达了女兵们撤回兵站的命令,同样,没有一个人走,正如热妮娅说,战争中没有女人。看到女兵们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他愤怒他痛苦,甚至感到失败绝望,当丽达和热妮娅都牺牲后,他也不想活了,只身冲入小木屋,打死一名俘获五名德国鬼子,当时他恨不得一梭子打死这些畜生,为牺牲的战友报仇,但战场纪律人道主义精神使他压抑了复仇的火焰,在这里,瓦斯科夫的人物形象得到升华,人性美得到颂扬。胜利和勋章并没有使瓦斯夫高兴,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为什么姑娘们都死了,他还活着。战争中最可贵的是什么,不是胜利,不是勋章,不是鲜花,还是生命,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还重笔渲染了战争的美丽和快乐,战争不仅是灾难是痛苦,也有美丽和快乐,像热妮娅说的,战争就不能追求美丽吗?她用灵巧的手为战友改服装,她把嘉尔卡打扮成一个公主,她热烈地追求与上校的爱情。剧中还有场女兵裸浴的戏,没有任何亵渎,只让人感受到女性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在林中瓦斯科夫让姑娘们下湖洗澡,就像现代版的天鹅湖,瓦斯科夫像一个王子,而女兵们像天鹅一样在湖中游泳戏嬉,虽然有些夸张,但带给观众的是美的享受,是生命的颂歌。战争的场面没有炮火硝烟,没有千军万马,静静的森林,悠悠的湖泊,淡淡的晨雾,可爱的小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写了一种全新的战争图景。
回顾一下传统战争文学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表现的英雄形象是全新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典型的。
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大多是武艺精湛,人格高尚,功高绩伟,像三国中的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赵子龙在长板坡万军之中取敌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像水浒中的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狮子楼上杀人如麻不闻声。像烈火金刚中的史更新不怕牺牲战功累累,杀敌无数。像电影中的王成,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与苏联的著名的表现战争中英雄人物的手法也不一样,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阿察金,夏伯阳等,也都是战功显赫,有许多豪言壮语。我们很长时间习惯了英雄人物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多材多艺、完美无缺,他们的行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外形似乎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仰。而当〈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把五名普通的女兵描写成英雄人物时,我们还有些不习惯,甚至还有怀疑,这样的人物也算是英雄吗?像嘉尔卡一枪未放一个敌人没消灭就死了,索妮娅临死前那闪现的恐惧,热妮娅打死一个德国鬼子后浑身发抖,扑在瓦斯科夫怀里抽泣,丽达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普通士兵,正是平凡的人物团结起来才战胜了法西斯,才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用他(她)们的生命和热血才换来了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生活,把她们做为英雄来纪念来崇敬一点也不过分。她们身上的缺点,她们表现的片刻的懦弱一点也不影响她们的形象和丰采,正是这样的英雄使我们感动、亲近、熟悉,从她们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的身影,与她们一起喜怒哀乐,与她们一道面对死亡和欢庆胜利。这正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成功之处,闪光之点,也为文学画廊增添了全新的典型形象。
人类在蒙昧时期崇拜神灵,在野蛮时期崇拜英雄,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人类仍然需要英雄,需要榜样,需要座标,需要精神,但那种把英雄神圣化,将英雄脸谱化的传统做法,已经过时了,我们更需要的平民化的英雄、生活化的典型,需要有血有肉与我们共呼吸共命运的英雄,但愿六亿神洲尽舜尧不再是口号,不再是诗,英雄的平民化和平民的英雄化将会提升人的品质,提升民族的素质,也会丰富我们的生活。
2.高尚的情操——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想到的
战争使117号铁路会让站上只剩下十二户人家,且大多是小媳妇和小寡妇。 “她们神通广大,不管用什么原料都能酿制白酒”。车站驻兵换了一拨又一拨也抵不住女人和白酒的问题。准尉华斯科夫“接二连三地给上级打报告”。上级一气给这个专会打报告的“作家”拨了两个班的女兵,一举两得地一揽子解决了。这一下准尉更是傻了眼,叫苦不迭……
一次,女兵奥夏宁娜开小差碰上了两个德国鬼子,他们企图炸毁基洛夫铁路。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华斯科夫带了五名女兵赶到战斗地点,不想却是十六名装备精良的德国鬼子。她们经过了两天两夜的浴血战斗,五名女兵全部壮烈牺牲。最后准尉一人俘获了剩余全部德寇。
小说再现了那些刚从和平岁月走来的天真欢快的年轻人和她们以生命为代价保卫国土的英雄主义精神。这其中有欢乐,有痛苦,有爱情,更有她们的英雄主义精神……其高尚的情操,读之令人激昂,催人奋进!
我在想,如果把这个题材放在今天我们某些作家的手里,可能那就坏了。首先书名得改,叫做《一个男人和五个女人的故事》;其次内容得改,不是战斗故事,而是情爱故事。尤其该故事发生在森林里面,更是有戏可看了,免不了一定要再来点《红高粱》式的原始野蛮的性爱。这样的话,可能迎合了一些人的胃口,但却出卖了自己的贞操。其实这样的“作家”早已无什么贞操可言。更何况还要引得其人反问你一句:贞操值多少钱一斤?无端被他噎一下。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这句话应该不容置疑。可是为什么近来好象老是要遭到质疑呢?这是个很令人深思的问题……
想想我们今天一些青年男女,尚未涉世就动辄大谈什么生活的苦经,无病呻吟。一副虚空无奈、看破红尘的样子。物欲横流,金钱当道,什么道德、礼教统统都不知摔到了哪里。
有报道说某大学一个宿舍里十六名男女学生在同时作爱,读后简直令人作呕不止。还有一女孩,十六岁就经历了种种其年龄不该经历的事,最后竟要自杀。说出了诸如:有钱又怎么样?有车有房有别墅又怎么样?男女之间又怎么样?不就是活塞运动?等等令人瞠目结舌的话。十六岁的女孩啊!本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回过头来我又在想,一些青年人感到空虚无奈可能也是有原因的。他们有的也许也在思索和苦恼……
当然,任何社会都有丑恶现象。包括小说所写的那个时代。伟人也有优缺点。伟大失去了平凡就成了空中楼阁。但,这些丑恶千万不能肆行,千万不能人人都麻木地去接受,这样的话就是一大悲哀了。
所以在此我们要呼吁人人都要树立高尚的情操,回归社会道德,人人都做一个高尚的人!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俄罗斯经典电影回顾展”中品味经典 影评
如果给影片作个定性的话,那么它无疑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电影,选取的是“红色经典”的创作路线,注重刻画正面英雄形象,突出战争对美好事物的摧残,进而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促进国家建设。在拍摄完成的34年后,当我看完这部主旋律影片,依旧能够感觉到心灵的触动。我想这种触动才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旨在达到的力量吧。
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这种力量中,联想到中国观众对当代主旋律电影极为不屑的现实。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观众苛刻的态度上,而在创作的选择取向上。我国当今的主旋律影片集中在对大事、名人的影像化表现方面。或者是讲述一个企业艰苦奋斗、战胜困境、自立创新的创业壮举,如《首席执行官》;或者是国家公职官员舍家为业、两袖清风、为民奉献的高尚情操,如《任长霞》。这种创作动机本身无可厚非,只是还远远不能起到弘扬主旋律的效果。毕竟,在下岗问题、腐败问题严俊的现状面前,群众雪亮的眼睛更相信冷酷的现实。反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故事不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大事件,五个女兵的故事并没有大书特书之处,但编导的高明之处在于以强烈的对比手法、细腻的心理刻画将它讲述这一个既壮烈又感人的事迹。影片末尾,丽达让瓦斯柯夫吻自己后说:胡子挺扎人的。这个小小桥段令战争中深切的战友同志之情跃然显现。当丽达自杀后,观众不仅是悲痛的也是愤怒,愿意与准尉一起杀死德国鬼子为她们报仇。这样的细微处理,比《攻克柏林》中男主人公高呼“从今天起我的工作是制造德国人的尸体”更具感染力。事实上,对大多数默默奉献的老百姓的歌颂要远比对已经立碑书传的人物与事迹的赞美更具亲合力,因为前者更符合现实的语境。俄罗斯战争影片《他们为祖国而战》和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都以弘扬主旋律的创作初衷,但在今天看来依然能够令人心潮澎湃,根本原因在于影片的主角都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民大众。
政局的裂变和动荡,使得俄罗斯电影在上世纪末陷入低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俄罗斯电影大有卷土重来再铸辉煌之势。2003年,安德烈.基亚金斯夫以一部处女作惊艳世界艺术影坛,《回归》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大奖捧回老家。2005年,《第九突击队》以战争为题材采用商业拍摄手法一举拿下俄罗斯年度票房冠军,让世人见识到俄罗斯商业电影的潜力。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富有艺术细胞的民族,不仅在文学领域创作出《战争与和平》、《罪与罚》等巨著,更有塔可夫斯基、梁赞诺夫等为后人留下了《压路机与小提琴》、《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诸多经典光影。今时,在艺术影院的大屏幕上静静品味过往经典,心中不免怀有一份祝愿:希望数十年过后能在“20**年俄罗斯经典电影回顾展”中回味属于自己那个年代的经典
⑷ 一部俄国电影的名称
兵临城下
瓦西里·泽索夫(裘德·洛)是乌拉尔山区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练就了瓦西里的好枪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响后,瓦西里应征入伍。他一枪毙敌的绝招在不到十天的战斗里就狙杀了40多名德国兵,一时间“瓦氏神枪,例无虚发”的神话传遍整个战场。然而在之后的几天,苏军的狙击兵也连连被人枪杀,对方同样只使用一发子弹。真正的对手来了! 与此同时党代表达尼洛夫也向瓦西里的爱人——女狙击兵塔妮娅(瑞切尔·薇兹)发起了“进攻”,一时间瓦西里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高手过招,最忌心浮气躁,对于狙击手来说,错误永远是致命的,哪怕是最小的。 “整个早上都在等,为的是不让瞄准镜的反光暴露位置……太阳转过去了,对面的掩体后隐约有闪光,难道狙击手就在后面,难道是伪装……子弹穿透了钢盔……有人在惨叫……是圈套!枪响了……” 幕后: 《兵临城下》是根据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纪实小说改编,瓦西里也是确有其人,按照当时苏联的宣传,瓦西里在二战中一共毙敌400余名,他缴获德军狙击手的步枪瞄准镜至今还在俄国的军事博物馆里展出。这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影片同时也是欧洲影坛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作品,达到了9千万美元,主要演员基本上都是走红于好莱坞的英国明星,其中有近年来凭借奥斯卡大赢家《莎翁情史》《伊丽莎白》迅速走红的约瑟夫·费因斯,在《天才瑞普利》中展现精湛演技的裘德·洛以及硬汉形象的艾德·哈里斯(《勇闯夺命岛》),在99年的热门冒险影片《木乃伊》中饰演可爱的女探险家的瑞切尔·薇兹也在影片中再显身手,与裘德·洛上演一场“火线恋情”。 《兵临城下》的幕后总指挥是一位“影不惊人死不休”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1年执导的《情人》一片手法大胆、唯美,赋予这部三级作品相当的艺术性,可以称得上是惊世之作,所以就连一向“守身如玉”的梁家辉也被不知不觉诱惑了一把,接拍了那部“露而不贱”的感官大作。继《情人》之后让还拍摄了一些颇受争议的作品,部分作品由于歪曲事实而受到了批判。好在这次的作品已有史学家评论基本忠于史实,相信传奇的故事背景,曲折紧张的情节,融合让氏唯美的情爱描写一定会让影片极具观赏性。据悉《兵临城下》已被圈定为今年2月7日柏林影展的展映片。
⑸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段恋情
1、因为解救朱赫来,保尔自己被关进了监狱。而后敌人因疏忽把他错放了,保尔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冬妮娅的花园门前,纵身跳进了花园。由于上次钓鱼时,保尔帮助过冬妮娅,加上她又喜欢他“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他的到来让她很高兴。
保尔也觉得冬妮娅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他们都感受到了朦胧的爱情。但保尔意识到他留在冬妮娅家会连累自己的恋人,便毅然离开了,后来保尔在朋友谢廖沙的影响下参加了红军。
一次参加工友同志的聚会,保尔因带着穿着漂亮整洁的冬妮娅同去,遭到了工友们的讥讽和嘲笑。保尔意识到冬妮娅和自己不是一个阶级,希望她能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但却被她回绝了,两个人的感情不得不产生分裂,从此保尔便离开了冬妮娅。
2、保尔在铁路工厂任团委书记时,与团委委员丽达在工作上经常接触,可是保尔以“牛虻”精神抵制自己对丽达产生的感情,后来他又错把丽达的哥哥达维德·乌斯季诺维奇当成了她的恋人,“感到说不出的委屈”。
然后保尔盘问自己,认为“爱情给人带来许多痛苦,难道现在是谈情说爱的时候吗?”后得知达维德是丽达的哥哥,但还是下定决心断绝了他们的感情,因而失去了与她相爱的机会。
3、在海滨疗养时,他偶然认识了女民工达雅并相爱。保尔一边不断地帮助达雅进步,一边开始顽强地学习,增强写作的本领。
保尔过去的恋人:
冬妮娅
保尔初恋对象,是一个林务官的女儿;纯洁善良,美丽动人。她曾把《牛虻》这部小说介绍给保尔看。这部书启发了他的思想。冬妮娅是在偶然的相遇里认识保尔·柯察金的,由于他的倔强和热情,她不自觉地喜欢他,但由于阶级出身的关系,她没有和当时许多的青年一样去参加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保尔因此放弃了他们的感情。
丽达
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保尔深爱的对象;漂亮、机智,打扮简单而干练,心地善良而坚定。她酷爱工作,善于出谋划策,能够积极应对突发事件,不让私人的感情影响工作大局。她爱憎分明,热爱自己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与保尔志同道合,配合默契。
⑹ 推荐一些儿时的老电影(外国)
西线无战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美国)
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具有强烈思想性的作品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
揭示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击溃了所谓的“爱国”迷梦
2.马路天使 Street Angel(1937)(中国)
中国早期社会问题片的集大成者
海派城市市井生活的经典写照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压轴之作
3.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1939)(美国)
好莱坞“第一巨片”
展现着旷世爱情的绝世佳作
奥斯卡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至高点”
4.魂断蓝桥 Waterloo Bridge(1940)(美国)
镜花水月痴人泪,蓝桥愁断离人肠
战争时期一首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
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悲剧之一
5.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1941)(美国)
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
反映一个浮士德式的人物在物质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
6.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1942)(美国)
世界电影殿堂中的经典之作
以爱情故事贯穿起来的惊险侦探片
蕴涵着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反法西斯激情
7.小城之春 Spring in a Small Town(1948)(中国)
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
世界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诗化电影的先河
8.罗生门 Rash?mon(1950)(日本)
挖掘人性丑恶的巅峰之作
在国际影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部日本影片
标志着日本的电影艺术进入一个新纪元
9.罗马假日 Roman Holiday(1953)(美国)
流芳百世的浪漫经典
电影史上爱情文艺片的典范
温馨浪漫中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10.后窗 Rear Window(1954)(美国)
“永远的惊悚大师”的杰出代表作
一则“看电影”的寓言
一首直指阴暗人心的诗
11.宾虚 Ben-Hur(1959)(美国)
一部名垂影史的史诗巨片
奥斯卡历史上一个突破性的记录
满含着对神的谦恭之感和敬畏之情
12.西区故事 West Side Story(1961)(美国)
百年经典的主题与现代艺术的融会贯通
美国“街头歌舞片”的经典之作
一幕“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现代都市爱情悲剧
13.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1965)(美国)
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
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
14.教父 The Godfather (1972)(美国)
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
一部最具史诗气魄的揭露黑社会明争暗斗内幕的影片
一幅气势恢弘的“社会图卷”
15.星球大战 Star Wars (1977)(美国)
20世纪最为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科幻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作品
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16.人证 Ningen no sh?mei (1977)(日本)
一部探讨人性、人情、人伦的杰作
世界侦探推理片中的精品
开拓了悬疑片的社会深度
17.城南旧事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1983)(中国)
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近乎一幅宁静、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
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18.莫扎特 Amadeus (1984)(美国)
展现一位“并非完人的乐圣”的坎坷人生
反映人生道路上善与恶的冲突
深刻洞悉人性的经典之作
19.芙蓉镇 Hibiscus Town(1984)(中国)
“电影泰斗”谢晋的扛鼎之作
表现了各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真实面目
发出对人性的呼唤和对美好感情的讴歌
20.红高粱 Red Sorghum(1987)(中国)
中国新时期电影创作的新篇章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开始
犹如一声霹雳,惊醒了西方人对中国电影所持的蔑视与迷幻
21.十诫 Dekalog (1989)(波兰)
欧洲“道德焦虑电影”的代表作
以探讨当代人的道德困惑为主旨的鸿篇巨制
透过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生契约引出满含悲悯和质疑的精神命题
22.悲情城市 Beiqing chengshi (1989)(中国台湾)
当代台湾社会的灰色寓言
都会浮世风景中喑哑的安魂曲
一部时代转换与个人命运紧紧相扣的台湾史诗
23.人鬼情未了(第六感生死恋) Ghost (1990)(美国)
好莱坞道德复兴运动的代表作
一幕杰出的爱情悲剧
体现了超越生死的浪漫柔情
24.与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1990)(美国)
多元化文化观在电影史上的成功折射
对美国西进运动的深刻反思
好莱坞历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
25.情人 Amant, L' (1992)(法国/英国/越南)
一段让人痛彻心扉的异国之恋
一段大胆、炽烈、郁闷而又无奈的叛逆恋情
一堵无法逾越的经典叹息之墙
26.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美国)
美国社会问题片的经典之作
一部令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心理分析片
好莱坞最令人激动的恐怖片之一
27.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1991)(中国台湾)
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的真实结合
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夹杂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戏剧
展现与夜色、血腥和猫王的歌声联系在一起的别样的青春
28.霸王别姬 Farewell My Concubine(1993)(中国/香港)
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
一部绚烂、令人陶醉的史诗
29.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1993)(美国)
探寻和讴歌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
具有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
深具史诗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绪力量
30.真实的谎言 True Lies (1994)(美国)
美国20世纪90年代动作片经典中的经典
特技电影的典范
大陆市场进口好莱坞大片的开始
31.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1994)(美国)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
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
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着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史
32.燃情岁月 Legends of the Fall (1994)(美国)
一幅波澜壮阔的美国西部画卷
一部经典的唯美派电影
恍如隔世的成人童话
33.钢琴课(钢琴别恋)The Piano (1993)(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
一个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爱情故事
细腻地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哑女深邃的情感世界
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
34.阳光灿烂的日子 In the Heat of the Sun (1994)(中国)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意外之喜”
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困惑的真实描绘
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35.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美国)
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
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
蕴涵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
36.狮子王 The Lion King (1994)(美国)
动物界中的“哈姆雷特”
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英语影片
迪斯尼公司的巅峰之作
37.这个杀手不太冷(终极追杀令/杀手莱昂/杀手里昂) Léon (1994)(法国/美国)
一部偏重于暴力美学的动作巨片
令人心碎的问题少女与中年杀手的悲剧之恋
满含绕指柔情的都市寓言
38.七宗罪 Se7en (1995)(美国)
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心理惊悚片
一幕让人发狂的人生戏剧
一部具有浓厚哲学意味的警世录
39.勇敢的心 Braveheart (1995)(美国)
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史诗巨片
一段缠绵而令人荡气回肠的铁血柔情
一部悲壮的血泪传奇
40.廊桥遗梦(麦迪逊之桥)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1995)(美国)
一部内涵深刻的社会伦理片
一段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
一部本地化思维极强的力作
41.猜火车 Trainspotting (1996)(英国)
一部着眼于社会现实的“问题电影”
另类影片的经典之作
以写实主义的基调展示了现代青年自我放逐的生活状态
42.泰坦尼克号 Titanic (1997)(美国)
电影史上第一昂贵的电影
沉没之船上永不沉没的爱情绝唱
一部人类应时时审视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43.美丽人生 Vita è bella, La (1997)(意大利)
一部超越常规的黑色喜剧片
一服医治战争创伤的最佳良药
拥有温暖的质感,清新、达观,而又生机盎然
44.中央车站 Central do Brasil (1998)(巴西/法国)
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一部具有现实主义风范的温情小品
一段悲悯旋律下的自我救赎之路
45.楚门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 (1998)(美国)
一则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
对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社会现象的强烈讽刺
有力地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
46.搏击俱乐部(搏击会) Fight Club (1999)(德国/美国)
一则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寓言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纪末的现代启示录
一幕以死亡为主题的黑色喜剧
47.花样年华 In the Mood for Love(2000)(香港/法国/泰国)
无法抗拒而又绮丽无比的东方之美
一个有关人生的命题、一段互为交织的爱情
一种紧张、神秘、情欲的调子,一场苦乐参半的梦
48.一一 Yi yi: A One and a Two... (2000)(台湾/日本)
一部高水准的社会学宝典
世界现状的缩影,充满迷人的奥秘与美感
在冷静观世之余不乏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49.黑暗中的舞者 Dancer in the Dark (2000)(丹/德/荷/美/英/法/瑞/芬/冰/挪)
北欧电影史上耗资最大的一部影片
一部同现实激烈碰撞的质朴而伟大的音乐剧
一首关于执着信念的赞美诗
50.千与千寻 Sen to Chihiro no kamikakushi(2001)(日本)
自我救赎的英雄史诗
重新审视人类生命力的力作
在人与自然的对决中探寻世人活着的力量和理由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21882194.html?fr=qrl3
⑺ 找一部俄罗斯老电影---也许是前苏联时期的
这部电影的名字应该叫《上尉的女儿》,这部电影我没有看过,但根据你说的情节,我敢肯定这部电影是根据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改编的,因为我看过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的情节大致如此:贵族青年军官格里尼奥夫到边防炮台就职,中途为暴风雪所阻,偶然和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结识,并送给他一件兔皮袄。后来,格里尼奥夫爱上了驻地上尉司令米隆诺夫的女儿玛丽亚。普加乔夫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炮台,杀死了司令夫妇,格里尼奥夫也被义军俘获。普加乔夫很重旧情,把他释放,并成全他的婚事.普加乔夫起义失败后,格里尼奥夫因此事受到怀疑,被政府逮捕。上尉的女儿玛丽亚谒见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澄清了怀疑,格里尼奥夫被释放。
你可以看看是不是这部电影。
根本不是有些人说的是什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或《列宁格勒保卫战》,这些人估计也就知道这几部苏联电影。这两部电影我都看过,完全不是一回事,时间更差了一百多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什么时候的人,二战又是什么时候??这些人完全没一点历史常识,就是在骗经验值。
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的三段恋情分别是什么
保尔的一生有三段恋情,少年时期的女友冬妮娅,青年时期的女友丽达和最后的妻子达雅,他与冬妮娅分手是因为他无法接受冬妮娅的资本主义,而终妮娅最后也嫁给了一个工程师。保尔得了疟疾,可是他却顽强的挺了过来,很多人都误以为他死了,其中也包括丽达,悲痛欲绝的丽达便前往了哈尔科夫,最后去了莫斯科,并结了婚。再与保尔相遇时,丽达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了前苏联从十月革命到经济建设十多年间的各种激烈矛盾和残酷斗争,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了方便阅读,下文将简写为保尔)为核心的英雄群像,表现了一代青年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奉献的主题。小说通过保尔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想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又一主题。
⑼ 前苏联电影,二战时期苏联女子高炮部队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目录[隐藏]
书籍介绍
作者介绍
书摘介绍
荧屏再现
影片简介
电视剧简介
[编辑本段]书籍介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1]的代表作。故事发生于1942年5月。准尉华斯科夫“无奈”接受了上级指派来两个班的“兵力”——虽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却一一是穿短裙的年轻女兵;他要指挥她们守卫171会让站设施。一时间女兵们驻扎下来,就在尚未习惯这野战生活的当口,出乎意料地碰上一股德国法西斯侦察兵。她们本可以放过这些鬼子,守住阵地设施就可以了。然而正义和敏感要她们既守住了阵地设施,又以五个姑娘——战士加指挥员的力量与敌人周旋,进行殊死的战斗……
作者以真实而生动的画面,亦庄亦谐的文笔,活泼风趣的艺术语言,再现了那些才从和平岁月里走出来的天真欢快的年轻人,一旦迫使他们面对残酷的战争时,为保卫国土,可牺牲爱情,可别家离子,可以生命为代价的浪漫主义情怀和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是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
1924年,瓦西里耶夫出生在斯摩棱斯克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受到部队生活的熏陶。在上九年级时,卫国战争爆发,他志愿奔赴前线。1943年负伤,伤愈后进装甲兵军事学院学习。1948年毕业,任工程师。1956年结束军人生涯,进了著名剧作家包戈廷的电影剧本写作讲习班,从此开始专职创作。瓦西里耶夫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作品题材广泛,主要是卫国战争题材、当代生活题材、历史题材等,其中以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成就最为显著。作者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发表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改编成电影、话剧、歌剧、芭蕾舞,受到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喜爱。
瓦西里耶夫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伊万诺夫快艇》、《最后的一天》、《遭遇战》、《他们可能同我一起去侦察》、《后来发生了战争》,长篇小说《不要向白天鹅开枪》、《未列入名册》,长篇历史题材小说《虚实往事》,剧本《军官》、《我的祖国,俄罗斯》,电影脚本《例行的航程》、《漫长的一天》以及与K·拉波波尔特合著的《军士们》和《军官们》,自传体中篇小说《我的骏马奔驰》等。
瓦西里耶夫是从创作剧本、电影脚本开始写作生涯的,因此他的作品带有戏剧和电影的特色,结构严谨,情节紧张,语言简洁。由于作者立意高,创作手法独辟蹊径,故而他的作品总能以高昂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激情动人心魄。
[编辑本段]书摘介绍
第一章
在171火车站一带,能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保持完整无缺的,如今只剩十二户人家,一个消防棚,以及一座又矮又长、本世纪初用圆石砌成的仓库了。水塔在上一次空袭中倒塌了,往来的火车已不再停留此地。虽然德寇停止了轰炸,但敌机仍每天在车站上空盘旋骚扰。指挥部为了应变于万一,依然在这里配备了两架四管高射机枪。
这是一九四二年五月。车站以西,敌我双方掘壕深达两米,终于展开了阵地战(每逢潮湿的夜晚,打那儿不断传来隆隆的炮声);东边,德寇夜以继日地轰炸着运河及穆尔斯曼克铁路;北面,双方为争夺海路而进行激战;南方,被围困的列宁格勒仍坚持着浴血战斗。
而这里简直成了疗养胜地。士兵们由于无聊和寂静,简直是泡过澡堂子一样,浑身松软无力;更何况那十二户人家里,想方设法酿造私酒的小娘儿们、小寡妇还真大有人在。这伙士兵初来此地,头三天先吃饱睡足,摸清情况;到了第四天,开始闯家进户去吃生日酒。自此以后,当地上等私酒那股子浓郁的香味,在车站上空就再也吹散不尽了。
火车站的军事运输指挥员,成天阴沉着脸的瓦斯科夫准尉,开始一再往上打报告。等到报告递到第十份,上级照例先对瓦斯科夫劈头盖脸臭训一通,然后再撤走那半排寻欢作乐得晕头转向的士兵。这以后,军运指挥员可以凑凑合合地对付上个把星期,然后又重复了老一套。弄到后来,准尉只好把从前的报告重抄一遍,只需要换一下数字和姓名就成了。
“你简直在胡闹!”少校接到一份又一份的报告,只得亲自赶来,所以火冒三丈:“成天打起什么报告来了!你不像个指挥员,倒成了耍笔杆子的了!……”
“请您派一些不爱喝酒的人来。”瓦斯科夫一再重复,尽管他每逢遇到一个大嗓门的上级都有点发憷,可是仍旧像个教堂工友似的,嘴里嘟嘟哝哝地:“找点不爱喝酒,还有……关于女性的问题,也请考虑一下。”
“要派些老神父来?”
“您心里明白,”准尉小心翼冀地回答。
“好吧,瓦斯科夫!……”一向严厉的少校勃然大怒,“就给你派些不爱喝酒的来,女人的问题也会适当考虑。不过,你可要小心,准尉,假如你连这批士兵也应付不了……”
“是,”军运指挥员呆头呆脑地答应着。
少校临行时带走了那些经不起诱惑的高射机枪手,并且再次答应瓦斯科夫,一定会派些见了裙子和私酒扭头就跑,而且跑得比准尉自己还快的战士来。但是,看来要兑现这个诺言并不那么容易,因为三天过去,还不见一个人影。
“问题不那么简单呀,”准尉对他的女房东玛丽娅.尼基福洛芙娜讲,“两个班——差不多就得二十个不爱喝酒的。就是把全军抖搂遍了,——我看也不见得……”
然而,他的担忧看来是没什么根据的,次日清晨,女房东就跟他说,高射机枪手到了。女房东的话音有点怪怪的,可准尉刚刚睡醒,迷迷糊糊的没有发觉,只顾打听那件让他提心吊胆的事了:
“有指挥员一起来吗?”
“不像是有,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
“那就谢天谢地!”准尉惟恐别人抢走他军运指挥员的职权,“分权夺利——那是最糟不过的事啦。”
“您也别高兴得太早,”女房东微微一笑,样子显得很诡秘。
“高兴?那得等打完仗,”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一本正经地说,戴上军帽径自走出门去。
这回他可真吓傻啦:门外站着两列睡眼惺松的姑娘。起初,准尉还以为自己准是睡糊涂了,使劲眨巴眨巴眼睛,等定睛一看,这些个战士的军装上某个部位确实是高高地耸起着,这在操典上可没有明文许可,而且那些船形帽下还公然露出了不同颜色、不同发型的绺绺鬈发。
带队的一个女兵,一副干巴巴的嗓音,报告说:“准尉同志,副排长基里亚诺娃中士向您报告:高射机枪独立营五连三排一班、二班前来换防,听候您的命令。”
“原来——是这样,”军运指挥员说,这可完全不符合操典的规定,“这么说,他们可找到不喝酒的啦……”
因为女兵们不愿到别人家里借宿,要在消防棚里搭铺,他挥动板斧干了整整一天。姑娘们搬运木板,放在他指定的地方,一边还叽叽喳喳地像一群喜鹊。准尉一声不响,生怕有损威信,阴沉着脸。
等到一切都安排妥帖,他才宣布:“没有我的允许,不准离开驻地一步。”
“去采野果也不行吗?”一个金发女郎马上接碴就问。准尉早就注意她了。
“野果子还没有长出来呢,”他说。
“那么可以去挖野菜吗?”基里亚诺娃好奇地问,“我们没有点热汤喝可不成,准尉同志——我们会瘦的。”
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疑惑地瞟了一眼那一件件穿得紧绷绷的军装,不过还是同意了。
“可是不准过河。那种玩意儿,河滩上有的是。”
火车站里一切逐渐上了正轨,但是军运指挥员的心情并不因此感到轻松。这伙女高射机枪手是些爱吵爱闹的调皮丫头,准尉时时刻刻觉得是在自己家里作客,生怕说得不恰当,或是做得不得体;而且现在,再也别想不敲门就迈进屋去,假如他一时大意,立刻就会有一声尖叫冲他迎面扑来,吓得他慌忙缩回脚去。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最害怕的是别人向他暗示,或者拿他开心,说他对女人献殷勤,因此他走起路来总是两眼直盯地面,仿佛他丢失了这一个月工资的钱包似的。
女房东注意到他对这些女兵的态度,跟他说:“您别这么老气横秋的,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她们在背后管您叫老头儿呢,所以您不妨就把她们当一群孩子好了。”
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今年春天才满三十二岁,他决不承认自己是老头儿。他想了半天,得出一条结论:这只不过是女房东为巩固自己的阵地而耍的手腕罢了。因为正是她在某一个春夜融化了军运指挥员心头的冰块,而现在,自然要急于巩固自己的占领区呀。
每当夜晚,女兵们对准飞越的敌机,八管齐鸣,狂热地放射一通炮火,到了白天就没完没了地又洗又涮,消防棚周围老是晾挂着她们各式各样的破玩意儿。准尉认为这种点缀摆得不是地方,因此直截了当地通知基里亚诺娃中士:
“这破坏伪装。”
“可是有过指令,”——她毫不含糊地说。
“什么指令?”
“有关的指令呗。指令写明,服役的女性可以在任何战场上晾晒内衣。”
军运指挥员哑口无言。咄,这帮该死的丫头!只要你搭理她们——就嘻嘻哈哈地没完没了……
天气暖洋洋的,一点风都没有,所以蚊子也就孳生得挺快,一群一群多得打团,若是手里不拿根树枝扑打,简直寸步难行:拿根树枝嘛,这还行,对军人来说,还是完全可以的。可是过不了几天军运指挥员无论走到哪个角落,都得清清嗓子,咳嗽咳嗽,这回倒真像是个老头儿了——可就太不成体统啦。
这事是打那天开头的——在五月炎热的一天,他顺便拐到仓库去看看,霎时间他吓得目瞪口呆:密密匝匝紧紧挤在一起的雪白雪白裸露的身体,蓦然映人瓦斯科夫的眼帘,窘得他满脸通红。原来以班长奥夏宁娜下士为首的一班八名女兵,全都赤条条一丝不挂,正躺在防雨布上晒日光浴呢。她们哪怕是出于礼貌,尖叫一声也好;可是不,她们把脸死命藏进防雨布里,就是不吱声,于是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只好悄悄溜走,简直像一个顽童从别人的菜园子里溜出来一样。从那天起,他走到哪个角落,都得不停地咳嗽,就像害了百日咳。
这个奥夏宁娜,他早就注意了。她是个落落寡合的女人,不苟言笑,最多不过嘴角微微一动而已,但眼睛依旧流露出严肃的神情。这个奥夏宁娜可真是个古怪的女人,因此费多特.叶夫格拉费奇谨慎地通过女房东去打听打听,尽管他心里明白,这件委托绝不会使她感到愉快。
一天以后,玛丽娅。尼基福洛芙娜撇着嘴对他说:“她是个寡妇,地地道道的女性;您大可去献媚调情一番。”
军运指挥员没搭理她——对婆娘家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呢。他拿起斧头走到院子里——劈柴的时候最适宜思索。该想的事积攒了一大堆,应该理出个道道儿来。
当然啰,最重要的事还是纪律。是啊,这批士兵既不喝酒,又不跟女人调情,这倒不假。可实际上却是一团糟。
“柳达、维拉、卡傅卡——值勤去!卡佳,你是岗哨领班员。”
[编辑本段]荧屏再现
影片以回忆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战争带给一代人的灾难故事。
1942年,瓦斯柯夫上尉带领一部分女高射击枪手守卫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战争爆发后,为了掩护大部队而迷惑、牵扯德军主力,瓦斯柯夫上尉与五个女战士把德军吸引过来,迂回在荒原、沼泽地、野草丛中,在生死线上顽强搏斗……突然一个女兵被沼泽吞没……突然又一个女兵被冷枪击中,突然……她们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想念着自己的恋人,回忆着自己的甜蜜往事,但她们都先后倒在战争中的血泊里……
在前苏联由小说改编的战争题材电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响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当推1972年罗斯托茨基导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世界性轰动,这部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未必会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没有原著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也就不会有电影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俄罗斯人民蒙受的牺牲是最为惨重的,他们一共损失了二千多万人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要像我们展示这二千多万人中的五个活生生的人,从而也表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有具体的生活原型,不过实际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牺牲的五个战士是男兵,而导演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称女兵,便尖锐地提出了“战争和女人”的冲突。
[编辑本段]影片简介
片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3]A zori zdes tikhiye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The Dawns Here Are Quiet
主演: Yelena Drapeko
Yekaterina Markova
Olga Ostroumova
Irina Shevchuk
Irina Dolganova
Andrei Martynov
片长: 188 分钟
类型: 动作片 战争片
地区: 前苏联
导演: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Stanislav Rostotsky
编剧: 1.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Stanislav Rostotsky
2.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Boris Vasilyev
上映/发行日期:
东德
1973年5月4日
芬兰
1973年12月6日
匈牙利
1973年11月5日
语言: 俄语
级别: Finland:K-12
本片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列宁奖金。
几位女士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了与德军的战斗。影片采用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穿插女战士们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生活,用朴实的黑白表现战争的残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调来表现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的时候,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留下热泪。
斯-罗斯托茨基参加过战争的电影导演
斯·罗斯托茨基生于1921年,死于2001年,享年80岁。罗斯托茨基走过了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他在卫国战争中负过重伤,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读完苏联国立电影学院。1956年他推出了描写农村生活的处女作《土地和人》。此后,他又创作了多部战争题材的影片,如《七级风》、《五月星》等。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充分展示了罗斯托茨基的艺术才华,由著名作家亲自参与改编。
影片根据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这里黎明静悄悄》改编。瓦西里耶夫生于1924年,写过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所涉题材广泛,以卫国战争题材最为显著。他的主要小说包括,中篇小说《伊万诺夫快艇》、《最后的一天》、《遭遇战》、《他们可能和我一起去侦察》、《后来发生了战争》;长篇小说《不要向白天鹅开枪》、《未列入名册》;长篇历史小说《虚实往事》等。瓦西里耶夫回忆说,他当时十分爽快地就把小说托付给了罗斯托茨基,他信任这位导演,喜欢他的影片,认为罗斯托茨基经历过战争,是个真正的士兵。
[编辑本段]电视剧简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005)导 演:毛卫宁 张光北
编 剧:郎云
主 演:阿·叶·索科洛夫 特·亚·奥斯塔普 德·布·西蒙年科 斯·阿·格拉德涅娃 叶·格·马尔采娃 (更多)
上 映:2005年
地 区:中国大陆
语 言:国语
颜 色:彩色
时 长:20集
类 型:连续剧
⑽ 一部苏联喜剧电影
《名字》(Imya, or Имя,苏联,1988)
战争小人物与幽默题材经典。苏联导演鲍里斯·雷查列夫(Boris Rytsarev)代表作。“一个士兵战后讲述的故事”:本是铁路机务段工人,只因在市场上倒卖酒券而被拘留,又因与逃跑的惩戒兵同名而被逮捕、押往前线……战斗中一个不小心救了许多苏军近卫军官兵的性命,于是被允许恢复清白身份,却不料同名惩戒兵档案已注销……跳上军列邂逅美丽的俄罗斯村妇,住进村妇家又被当地老信号员当作逃兵关押,破窗逃跑才得以回到铁路机务段……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愣小子的乌龙遭遇。一场虚惊,荒唐离奇,悲喜交加。奥列格·德米朵夫(Oleg Demidov)、瓦莱里·特洛申(Valeri Troshin)、瓦伦丁·格鲁本科(Valentin Golubenko)、玛丽娜·乌斯蒂门科(Marina Ustimenko)等主演。